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训练

篇1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教师可以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从而为各种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理推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解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使用范围,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线段图的用途》一课时,结合五年级学生所学知识,大胆选择学科内容,不拘泥于课本,对于创设思维型课堂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鼓励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一项战略工程,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能不能适应21世纪国家、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关系到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程度。这时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最令我欣赏的是教师的一句:“因为思考了才会有自己的想法,谁能勇敢地说一说?”这样的引导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能充分凸显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抓住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分析他的思考过程,把学生带入一个辨析、判断的境地,让学生体会到了真理越辩越明、学习越问越清。有了这样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犹如快风挂帆,学生们敢想、敢说、敢辩,独立思考的“船”也随之启航了。

三、提倡合作探究,构建学生思维训练的平台。弗赖登塔尔指出:“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与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人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使学生从被动、封闭、沉闷的政治课堂中解放出来,乐学、会学、善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种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完善评价机制来完成,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来完成。要积极营造交流、辩论、质疑、评价的学习氛围,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流、辩论、质疑、评价可以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理解别人的见解,修正自己的想法,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或进行辩论,提出质疑的问题或给予评价,进而使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如《笔算除法》一课中,学生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为了照顾学生间的差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估算进行自查,扩大了参与的范围,提高了参与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算法交流,重点解决商在什么位上。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在巡视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个别学生把商写在十位上),让错例成为课堂美丽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明白了:如果商在十位上,结果将约是900而不是90。还有的学生说通过试做,丁丁能买3顶帽子,所以商在个位上。错例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经过充分的交流、辩论、质疑后,使我们看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逐步深入。

篇2

一、形成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氛围

⒈创建思维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新知背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好学、探索、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这时,教师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就轻而易举。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它的面积有变化吗?”学生回答:“它的面积没变,还是6平方分米。” “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借助操作性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设计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两个大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1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以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和概念。而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更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实物的分割、图形的分割、集合圈的应用等,直观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建立起单位“1”、平均分、若干等份等表象,为进一步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的的基础。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先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随后把事物分解成各个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把各个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联合起来。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过程的起点,离开了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就无从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对感知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当得出等式3/4=6/8=9/12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等式中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看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结果怎样。从而总结出:“分子和分母发生了同倍数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结论。

⒊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果教师经常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推理、判断、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充分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除了要让学生剪剪、拼拼以外,更要注重让学生比划着拼成的图形,说出公式的推导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指图叙述,再小组同桌叙述,通过反复叙述,学生大量地说,从而使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真正让学生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就会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形象,在以后运用公式计算时,就不会出现“漏掉除以2”的情况,同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思维的流畅性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⒋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知识方面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能力上,发散思维越广、越灵活,越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机会。在课上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时间和自由,多方位地思考一个问题,对问题做较周密的分析、讨论和估计,同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进行质疑,并相互解疑。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发散思维 培养

一、引言

发散思维,它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向不同方面进行思考 发散思维要。求善于联想/思路宽阔;要求善于分解组合、引申推导、灵活变通。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

二、培养发散思维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传统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学生习惯于按照教材上写的或者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促进其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这种集中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我们要充分注重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培养其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越来越显得重要,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完全必要的。

三、小学数学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训练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小学数学老师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由暂时兴趣发展为长期、稳定的兴趣。利用、调动各种外部因素,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兴趣和作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根据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味、掌握并能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结合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学习兴趣,就不能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更不能在数学课上积极地思索问题,产生创造性思维。

(二)、营造有利于建立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环境

教学过程中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平台,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块肥沃的土壤。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一题多解,体现在没有唯一性、固定的模式,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要求学生不满足于一种解法,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的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去寻找多种解题方法,教师在讲述例题时,可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有坡度,题型多变,要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不断掌握解题的捷径,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四)、强化基础知识,为发散思维奠定有力基础

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小学生的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数学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就如同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创新教学首先要从强化基础知识开始,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强化数学基本功,渗透数学思想,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小学数学首先要从最自然质朴的境界开始,在最利于学生数学基本素养发展的地方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学习,学生的各项数学素质才能得以激发生成、跃进,进而解决新的问题,教师能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确切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到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和学习方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四、结语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集中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总之,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应不拘于形式的进行,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 颖. 论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考试周刊,2011,(7);

[2]邴起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中小学电教,2012,(3);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18-01

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上。而现实情况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忽略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对教师教授的知识从根本上予以理解和掌握。因此积极探讨研究可行教学措施来培养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

据调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使得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较为被动,缺乏问题意识,问题解决能力薄弱,一些学生甚至不具备提出相关问题以及产生质疑的数学能力,他们在遇见一些数学上的问题时候由于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表现得无所适从,这些现象是完全背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点探究可行的策略和方法来加强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可行途径

1、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多创设教学情境1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提问,进而逐渐养成遇到难题就提问的好习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先设置数学条件,然后将其带入生活情境,并让学生根据设置的数学条件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尝试对其予以解答。比如在教授加减乘除法这节内容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先设置这样的数学条件:假设乒乓球2元一个,排球20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数学条件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对问题尝试进行解答。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及时予以指出,并帮助学生对不合理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于那些因为胆怯不敢提问的学生,教师应当多多对其进行鼓励。对于快速提出问题并予以圆满解答的学生,教师要对其予以表扬,从而进一步激发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激发其他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

2、利用多维度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在向学生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教科书中的数学知识,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2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开放性+多向性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使学生能够将不同的见解发表出来。为了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从多层次、多维度加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学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事先引出问题,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如此既可以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可以充分质疑、讨论、总结、归纳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转变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去解决问题,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加强训练学生计算能力

要提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有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强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对数学基本计算能力予以掌握。比如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加减乘数的运算法则与运算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于加法口诀、乘法口诀以及运算步骤等方面的训练。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要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简便运算的技巧。最后,小学数学教师要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速算的方法。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速算的相关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寻找与发现速算过程中存在的运算规律,并鼓励他们自己创新属于自己的速算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加强基础计算能力的训练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加强变式练习3的训练。变式练习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问题解决,因此一定的变式练习能够为问题解决提供一定的知识准备和技能。其中专门的问题实践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比如学生在学习如何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测量自己房间的长与宽,计算房间的面积,还可以测量各种家具的长与宽,计算它们的面积。由于每个学生房间与家具不同,而且这样的家庭作业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将很容易激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且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条理化与系统化。

三、结论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先介绍了当前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利用多维度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加强训练学生计算能力三个途径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希望能借此给予其他小学数学教师以一定参考借鉴,共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完善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 会.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思维动机;思维脉络;思维品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教学。在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有有效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才能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才能培养出具有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缜密性和灵活性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新课改中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教学理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从一年级起就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数学教育教学的始终。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才可以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动机是人类行为活动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创设思维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舒展他们的灵性。

如:在教学“认识分数”内容时,为了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这样一组图片:第一幅:冬冬将生日蛋糕平均分成4份,分给4个小朋友,却发现是8个小朋友。第二幅:冬冬将每份蛋糕一分为二,平均分成了8份。请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每个人手里的蛋糕是整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后,教师出示第三幅图片(空白):要求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数学内容将漫画补充完整。有的小朋友画出了这样的情景:第9个小朋友来了,给冬冬出了道难题:我想要整块蛋糕的16分之一。有的小朋友说我想要整块蛋糕的32分之一……孩子们很快进入问题的设计、思考和讨论中。切生日蛋糕的经历小朋友都有,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这样设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学习知识也能为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二、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的问题要发人深省,有解决的价值;解决问题的思路要一目了然,有借鉴意义。这样的课堂才能活起来,这样的课堂才能动起来,学生才有可能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从简单的学会,到会学,再到学好,为今后解决其他问题提供思路。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内容时,教师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

2.出示圆锥体容器。

3.猜测能不能通过圆柱的体积公式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

4.如果能,圆柱和圆锥在底和高方面有什么要求?

5.进一步猜测这样的圆柱体积可能是圆锥体积的几倍?

6.你能用实验来检验你的猜想吗?

学生通过思考、观察、猜想、假设、实验等步骤得出的结论可信度很高。实践证明:学生数学思维脉络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逐步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得到内化。

三、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我们的教学不该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是知识的传递和再创造。帮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最终实现再发现,再创造,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这样,孩子学到的知识才能概念清晰,印象深刻。因此,教师要从小训练学生会观察、能实验、善比较、敢猜想等思维品质,发展数学能力。

如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橡皮泥、萝卜等材料将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的比例关系。再将圆锥形容器中的水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中反复实验,验证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水总是圆锥体容器的3倍的论断。这一做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适应了数学的变化性,从而为学生养成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师要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思维训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相信: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只要我们广大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就一定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培养 学生 课前三分钟 口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2-02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特别是小学数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呢?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从口算能力方面入手,口算能力较强的学生,一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解题思路也会更加灵活。所以,培养口算能力,需要贯穿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始终,尤其是课前三分钟口算能力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一、形式多样,加强口算训练

1.1多种形式

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比如:听算、视算、卡片、游戏等等。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需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10以内的数字起步,课前为他们多准备一些实物和图片,然后在课前三分钟口算训练中,让学生摆一摆小木棒、数数小手指头等等,比如:通过“看”、“想”等活动,让学生快速地口算出10 以内数的加减法结果。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应当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地选择题目,然后在课前三分钟先从简单的口算题做起,以便保证运算的正确率,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而且又训练了口算能力。

1.2视听结合

所谓视算,主要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等,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所谓“听算”,主要是要通过“耳听”、“脑记”等方法,从而得出最终结果。在口算训练中,经常会变换15算形式,将视算与听算进行相结合,交替使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口算兴趣。实际上,尽管课前三分钟的视算和听算练习,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口算内容也要有针对性,不同课型,拥有不同的内容,必须充分发挥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内容的启导功能。比如:在“8加几”之前,可以设计内容为“8+2+l;8+2+3;8+2+2;8+2+5;8+2+4;8+ 2+6”,目的在于诱发思维。

二、创设情境,激发口算兴趣

兴趣是学生热爱学习的动力源泉,只有带着兴趣去学习,再笨的学生,都能学会他想要学会的知识。所以,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口算兴趣,创设情境,尽量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另外,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数学教师还可以挖掘身边的资源,设计有趣的练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比如:在课前三分钟口算训练之前,可以让学生大声地说:“我口算,我一定能行,我是最棒的”,这样可以让学生鼓励自己,并集中注意力。

三、注重对比,培养口算技能

在“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课程教学中,出现了好几种计算方法,比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等,一题多解,这就要注重对比,寻找最佳方法。其实,对农村学生来说,他们非常熟悉“扳手指”,每种算法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且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对不同算法也都有着独特体验。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前三分钟口算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对比,特别是通过对同类题型的横向对比,让学会自己找出最好的方法,以此提升口算技能。

四、培养课前三分钟口算习惯

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必须天天坚持课前三分钟口算训练。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学生,使每天都要进行专项训练。在每堂数学课开始之前,需要充分利用好三分钟口算时间,做好口算的基本训练,并且要合理地选择口算方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准确答案。实际上,坚持天天课前三分钟口算训练时,可以选择四种形式:一是运用口算簿,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迅速在口算簿上把正确答案写出来;二是运用口算卡进行视算;三是进行听算练习;四是进行口头念题,即在算术本上写出得数;五是组织学生比赛速度、比赛正确率、比赛方法的灵活性,以及比赛方法的合理性,这些都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三分钟口算习惯。

总之,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需要重视课前三分钟口算训练,并能持之以恒。从某种程度上讲,重视口算训纪,有利于拓展和发散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把口算与笔算进行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加强课前三分钟口算能力训练,并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口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龚翼.孩子们,今天你的口算进步了吗?――学生口算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9,(11).

篇7

>> 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谈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也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之我见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计算能力提高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谈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浅谈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精选习题,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浅谈如何加强学生计算能力 谈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也谈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也谈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邵黎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计算方面达到“熟练”、“正确”、“会”三个层次。因而,必须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能力;小学教学;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48-01

提高计算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计算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认为计算易教不太重视教法的探讨,表现在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学生认为计算好学一听就会,不动脑筋机械地练习,错误经常不断。当出现计算上错误时,一般都归罪于粗心。经常提醒学生:“计算时细心些”,但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重视计算审视

观察学生日常作业习惯,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看到计算题立刻动手写上“=”,快速着手计算,或打草稿列竖式,或就直接口算出计算结果。似乎计算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运动,丝毫没有困难。其实不然,分析学生计算中的种种错误就能发现,很多都是没有细致观察思考、简单机械操作所造成的。就如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认真审题,分析相关联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以确定正确合理的解答思路一样,混合运算同样要审题。通过默读审题可以避免“32”写成“23”的失误;通过审题可以确定分数、小数转化方向;通过审题发掘算式暗藏的简算特征;通过审题可以克服违背运算规则的假性简算,如:2000÷25×4=2000÷100=20,不仅要“做前审”,还要“做中审”“做后审”,使脱式计算的每一步都合理、简洁、灵活。长期训练,积聚内化,既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与速度,又能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二、强化述理训练

计算过程也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内涵,有根据运算顺序法则的判断,也有根据运算律进行的直觉推理等。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展示学生思维过程,让学生的思维相互启迪,就要训练学生的述理能力。我们在平常的新授或巩固练习反馈之际,都要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阐述理由,展示思维。如:描述规律的推导过程,探究发现的概括性法则,阐述计算步骤的依据规则,引导自述、互述、争述,人人都有展示与表现的机会。在学生自主述理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述理中展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促进智慧的碰撞与分享,促进数学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鼓励简洁表达

此处所指表达主要是纸笔运算的书面表达。以往为了确保计算的正确性,教师对计算书写格式等做了许多教条式的规定,如几步运算即要看到几个“=”;又如简算“1.8×4×2.5”时,一定要先写成“1.8×(4×2.5)”,再写“1.8×10”,不能直接写“1.8×10”,致使本来几秒钟的思维历程转化到书面上竟延长为几分钟,阻碍了学生的直觉思维与情感响应。因为教师严格的书写要求,我们甚至还发现在解答一道求8名同学平均体重的问题时,有同学居然写出了8步计算的递等式,让人感慨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其实混合运算只要写出中间关键步骤和结果即可,只要顺序、方法正确,过程详略不是评判正误的标准。就小学数学而言,不管是单纯的混合运算(含简便计算),还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混合运算,只要写出关键的两三步就够了,学生可以匀出更多时间进行审题中的判断推理或过程中的反思检验。所以计算教学确实要放弃一些书写上的陈规陋习,还学生以书写“自由”,鼓励简洁表达,让学生计算表达时能畅写、创想,感受书面表达的简洁美,数学思维的流畅美。

四、倡导估算渗透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转化思想 渗透

转化思想,指的是学生在遇到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其转化为一个新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使原问题得以解决。教学中逐步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策略。

一、转化思想渗透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对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将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

运用学过的知识转化出新的知识,就是培养学生转化能力的一个过程,如在小学数学中,对一些新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将新图像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进行推导计算的,圆柱体的面积公式推导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而来。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老师一定要擅于抓住这些问题的核心所在,积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想,并找出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推出新知识,从而达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状态,当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关系后,不仅会感到恍然大悟,对新知识的掌握也会更牢固,不用死记硬背,他们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最基础的东西推导出新知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

小学数学教学大多讲解的是一些具有规则的图形的计算,对不规则图形的计算就没有明确的公式规定,那么如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排水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将物体放入固定的且装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水上涨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排水法求不规则体积很好的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从而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所以说,不规则转化为规则,也是转化思想带给我们在学习上的提高。

3.将复杂转化为简单

在小学数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题目不仅文字众多,描述得也十分复杂,各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学生在拿到这样的题目时就会显得十分茫然。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如何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也就是如何通过简单的方法将题目解答出来。老师可以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先明白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条件,然后再在题目中去寻找所需的信息,然后在判断题目中的信息是明确告诉的还是需要进一步求解的,层层推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化难为易,最后解出该题。

4.将抽象转化为直观

抽象的数学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在起步阶段,面对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时,往往转不过弯来,这时,就需要老师将一些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提高。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些倍数关系的题目中,一个普通水杯的价格是13元,而一件衣服的价格差8元是水杯价格的5倍,求衣服的价格是多少?倍数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要根据题目找准倍数关系,理清谁是谁的多少倍,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在讲解这部分题目时,教师应将抽象的问题通过适当的方法转化为直观易懂问题,就这个题目而言,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让进行解决,将杯子的价格定义为一个圆,然后衣服的价格就是5个圆,最后在减去少的差的8元,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解题思路就变得更加清晰,也让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了起来,抽象问题瞬间转化为直观的问题,对小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和提高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5.将无序转化为有序

在数列的学习中,繁多的数字排列会让学生感到无从着手,如何将杂乱无章的数字转化为有序的数列是一个重点,这时,可以通过表格或者画图等方式将多且乱的数字进行归类和整理,将无序杂乱的问题转化得清晰有序。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转化思想时机的选择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转化思想的能力时,一定要注重时机的选择,不能盲目的进行引导,否则会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我认为,在时机的选择上,可以从以下两个点来切入。

一是当学生遇到复杂的数学题目时,学生肯定会因为繁琐的题目而找不到突破口,这时,教师不应及时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整合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从问题入手,在题干中找寻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在找寻信息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他们能够快速的找寻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理清条件的主次关系,逐一的解决问题。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花费课堂上较多的时间,但是这个过程却是学生思维提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解决了问题,转化思想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二是在解决复杂繁琐的问题过后,老师要给学生说明学生刚才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是转化的办法。然后,把整个转化的过程向学生们阐述清楚。通过这种实地的操作和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转化方法的使用过程及使用价值,这对学生以后使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启发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地使用。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整个训练的过程就尤其重要,学生只有自己亲身试验过后,才能理解转化思想的重要性,也是让学生在转化思想的运用上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的一个重要步骤。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数学中,渗透转化思想的方法主要有将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将无序转化为有序五个方面,通过这些转化过程的训练,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维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的时候,也应抓准时机,注重培养的过程,才能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明白转化思想的核心所在,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运用转化思想进行解题。

参考文献:

[1]凌德元.浅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教育,2015,(3).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口算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61-02

口算,也叫"心算",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新型计算教学方法,具体是指在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的情况下,依靠学生个人思维以及语言活动得出计算结果的数学计算方法,是现阶段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以及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将口算教学用于小学数学实践课堂教学中,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口算能力,且还可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意义重大。本文笔者收集并整理了多项相关的文献报道,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的有效策略,现简要论述如下。

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针对性口算训练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其每节课中的教学内容均各不相同,故任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严格依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开展针对性口算训练,通过数学口算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其口算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加减法"、"两位一位数相乘乘法"、"两位一位数相除除法"等多个章节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依据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其学习特点,开展针对性口算训练,以增强其基本数学问题口算能力。同时,对于一些学生在课堂口算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错误,教师需认真分析并总结此种易错的数学题型,并引导学生加强训练,以巩固其课堂所学知识,增强其口算能力。通过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这些口算训练,可使班级学生快速掌握口算规律,提高其口算水平,为其以后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提高其口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非常重要,其可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对增强学生口算效率,提高其口算能力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从教学内容出发,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首先,教师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需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结合班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先培养其多种课堂学习习惯,如认真阅题习惯、分析问题习惯等,以便逐渐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避免其看到一个问题,不思考就直接计算,从而节省其计算时间。其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凭借自身知识基础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需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不要轻易看答案或向其他人寻求帮助,以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认真探究的意识,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指导学生养成检验问题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在进行口算训练时认真对待每个问题,培养其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其养成自我检验的习惯,使其主动探索和掌握不同的数学问题检验方法,以便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以增强学生的口算正确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联系生活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根本上来讲,数学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其课堂理论知识的实用性较强。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需积极联系现实生活开展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其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先指导学生W习"算法技巧"理论知识,使其了解本节课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数学原理即为"平均分东西",即"两位数"为被分者,"一位数"为分成者。待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可为班级学生提供多个实际算式案例,指导其根据自己所学的算法技巧进行解题训练,以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掌握计算原理。通过此种理论联系实践的课堂教学,不仅可增强学生的学科知识认知,且还可提高其口算能力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口算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增强学生计算效率与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其计算水平等均具有积极意义。故当前环境下,本文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数学实践课堂教学中需重视强口算教学,充分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开展针对性口算训练,并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积极联系生活实践,以增强学生口算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宣学.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全文版:教育科学.2015,(01):80.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改革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已经逐步地在大部分学校实施了。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当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要求,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没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作业的布置,学生往往都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对待,只是应付地完成,再加上作业的量往往很大,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这种模式与现在“减负”的要求大相径庭。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包括课时作业和单元作业,这些作业里面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题型,量非常的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其实本身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学科,尤其是小学数学,没有必要用繁琐的解题过程在小学时期就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因此,小学数学作业的改革迫在眉睫。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和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提高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

我国现在仍旧是一个应试教育的模式,现在教学现状也是过于传统,还是重在对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上还是很欠缺的,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智能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

制,达不到平衡的效果。小学生时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还存在很强烈的童心,不能用大量的作业抹杀了他们的这种天性,要结合他们对认知的特点和心理的特点,通过一些轻松的模式让学生既能掌握书本知识,又不打击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

1.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新课程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各门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学习,这是一种很好的观点,各种学科之间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是息息相通的。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的时候,可以以其他课程的内容进行题目的布置,让学生学会在各门学科之间进行融会贯通,培养一种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比如,让学生从其他的学科当中寻找数学的运用,这种方式会让小学生很感兴趣,也会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2.与生活相结合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这就说明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结合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产生感悟,这种思维的训练就应该从小学开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老师在布置题目的时候,要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现象作为例子,让学生在阅读题目的时候就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产生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作业的改革

1.小学数学作业的综合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他们学习好数学的关键所在,如上文提到老师要在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尽量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只是一个方面,培养兴趣的同时,也要布置一些能够起到巩固知识和综合性、实用性比较强的题目,这样的话,小学数学作业的内容就不会显得单调、乏味,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也会得到不同方面的训练和不同层次的提高,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2.小学数学作业形式的开放化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传统的那种学生通过大量的动笔完成的作业,已经明显不能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和全方位人才培养的要求了。所以,老师在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不能仅限于传统的书面形式,要在形式上进行开放化,这种开放化包括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完成的形式,包括通过学生的实践动手完成的形式等等,在形式开放化的基础上,还要布置有挑战性的作业,老师要随时掌握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态,从而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对作业的完成逐步得到思维上的训练并不断提高,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也要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通过老师的精心布置,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还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方式也许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成绩都得到提高,但是起码不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且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肯定会有积极的作用。

3.对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改革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业评价同样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评价方式会产生激励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强调的是素质教育,那么在评价小学生的数学作业完成情况上,也就不能简单地通过分数的高低,单一地用“√”或“×”来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对精心布置的作业产生糟糕的后果,还会打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在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评价的时候,除了老师进行评价以外,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或者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彼此的比较,及时的发现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行改进,有着很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现代这个社会,一定要注重小学数学作业的改革,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拥有最好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刘时范.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0(2):68-70.

[2]许丽娜.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小学科学,20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