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剪辑,艺技意,教学方法,改革
近年,不仅仅是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也普遍发现,同学们的剪辑技术过硬,模仿能力很强,但是进一步地探索能力或者说对剪辑的创意思维的体现却几乎为零。《影视后期剪辑》是影视专业的核心课程。影视作品从剧本到成片,可以说剪辑是最终的艺术再造。剪辑这个职业也越来越受到业内的重视,甚至导演也会大胆放手让剪辑师自主操刀。当然,要成为一名剪辑师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的课程《影视后期剪辑》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改革中,应该如何让同学们们从理论到实操,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创意思维的剪辑工作者。我们深入分析、研究,设计了一套加强创意思维训练的艺・技・意互渗互补的教学方法。并在14级新生中实践,初步得到成效。
一、培养为“剪糊匠”而非“剪辑师”的原因分析
根据市场的反馈及教学的发现,我们认为培养效果的不足,是影视剪辑课程没有很好的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与分析。
1.1剪辑创意思维的缺乏首先来源于剪辑艺术修养的缺失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些被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士定位为“剪糊匠”的在校学生或者已毕业学生,对电影剪辑历史中的重大人物和重要理论知之甚少。
在理论匮乏的前提下,我们又如何能够要求他们剪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创意作品?
1.2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拒绝枯燥的理论讲解
在过去的课程设计中,我们从未忽略过对剪辑理论的解读。不过,在课程安排中,要么把理论与实践分为课程的两个部分,先把理论部分讲解完成后,进入实践。要么是两门课程,先学理论,然后再是单独的剪辑软件学习。由于高职类学生急于动手的普遍性,往往会屏蔽掉理论。因为,他们当中要么觉得理论不够重要,要么在看不见自己掌握剪辑技术效果的情况下,听得昏昏欲睡。
1.3学生们往往满足于会剪、能剪,缺乏思考
看着视频是怎么在软件中一点点被裁剪出来,加字幕,配音乐音效,同学们往往欣喜于此也止步于此。在校学生虽然经常参与一些实践项目,但由于是初学者,项目的负责人自然没有给予学生更大的期望,也就是按要求剪辑就好。慢慢的,同学们在无形中就冠以了“剪糊匠”的称谓而不自知,对学长、老师的告诫也无动于衷。
因此,一个剪辑从业者满足于自己会剪、能剪的阶段,而毫无独立思考,又何谈创意呢?
二、抓住方向,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因为“学生学习的成败,是由我来决定的。”那么以上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如何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如何训练他们在剪辑中的创意思维?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高职教育的难点。
2.1把枯燥的理论,设计得鲜活起来
我们为何不针对高职学生好动、活泼的特点,相信他们,放手他们?我们一味的压抑克制他们的好奇,完全不理会他们的兴趣点,同时也忽略了他们善于自我表现,看重短期学习成绩的特点。
因此,无论是灌输式的传授理论,还是项目教学中相对的理论弱化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把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只有自发自主的学习,效果才是显著的。
2.2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让学生思考起来
技术是实现艺术效果的手段,在剪辑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剪辑工作者的武器。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技术去实现艺术效果,可是自己却想不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那样做又会怎样?这将是训练他们,培养他们创意思维的过程。
三、艺・技・意互渗互补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创意点
艺・技・意互渗互补教学方法(以下简称艺・技・意教学法)就是帮助教师在高职剪辑课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轻松有趣,教与学身份的改变,学习者高度参与等,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创意思维意识的目的。
3.1艺・技・意教学法的含义
艺・技・意教学法就是把电影剪辑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产生的重要理论,作为艺术修养的积淀部分,把软件的学习作为实践剪辑效果的技术处理的能力部分,把每个模块中的剪辑手法进行逆向或者发散思维作为创意思维部分。三者结合贯通在整个课程内容的设计中。
3.2艺・技・意教学法的创新点
3.2.1运用在实践课程中的,艺术修养、技术完成与创意思维融会贯通的一套教学方法。既改善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又能从艺术修养的培养入手,为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奠定基础。
3.2.2每一个模块我们都按照艺・技・意的模式,训练学生从艺术理论的掌握,技术手段的实现,创意思维的激发,这套由任务驱动的循环上升的教学模式设计,本生就是从正、反向不断刺激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激发创意的方法,并且有效。
3.2.3以自主学习为“引擎”,以任务完成为“检验”。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并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在自主学习中的资料搜集,历史人物的了解过程来积淀理论知识,在自己不断出现的理解错误或者操作失误中进行反思。最后在单元任务的完成中,纠正偏差,加深印象,激发创意。
3.2.4教学设计中专门安排了创意思维训练模块。通过“环境、资源、”等方面不同视角的认识来刺激创意。从认识上改变学生墨守陈规的惯性思维。同时,让学生掌握几种常用方法如:头脑风暴等。
四、艺・技・意教学法模块设计
从教学模块设计(图1)中可以看出,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以每一个基础知识点为中心,通过理论与技术的结合展开学习。
4.1教学内容包括了剪辑的历史、人物、重要思想以及剪辑原则和技巧等。
4.2案例选择上涵盖了影视作品的各种类型,包括:电影、纪录片、宣传片、短片、影视广告等。
4.3课时分配中,艺术修养与自主学习获得更多。
4.4将艺术修养、技术操作、创意思维贯彻到了教学内容中,起到了互渗互补的作业。
五、艺・技・意模式下的教法与学法
我们从过去的注重剪辑软件的教学转化为注重拓展学生创意思维的教学,我们从案例学习经典,从经典中提炼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创意。
我们参考德国职业教育个人化学习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了艺・技・意教学法的五个阶段:自主学――分享学――引导学――检验学――发散学。
5.1 自主学习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提前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出不同的提示。
5.2 分享学习成果阶段
利用学生好奇、好表达、好鼓励的特点,安排他们展现自己学习的成果。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并养成相互学习、讨论、思考的习惯。
5.3 引导学生学习阶段
通过学生自发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答案之后,教师作为引导,要梳理知识点,解答疑惑,强调重点。
5.4 检验学习效果阶段
检验学习效果也是实践的过程,是课程的重点。学生有没有掌握,这是关键的阶段。我们会布置新的任务,让学生完成。过程中,教师观察,解答,指导。目标是要纠正学生自学阶段的偏差,解开之前的疑惑,熟练掌握知识点与技能操作要点。
5.5 发散思维的学习阶段
发散思维的学习阶段就是我们的创意训练阶段。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我们通过展示相关的有趣视频,和不断的提问来刺激学生的思考,激发创意。
我们布置新的任务,开放式任务,没有标准,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做。
这五个阶段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学习过程(如图2)。学生不断的接到任务去自主学习,在检验阶段得到提高,并在发散阶段得以创新运用。
图2 循环上升的学习法
六、结语
艺・技・意教学法改善了以往枯燥的理论学习形式和注重软件学习的现状,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实践,引导他们思考,允许他们出错,激励他们想象,在艺术修养上得到积淀,从检验与思考中不断进步。
艺・技・意教学法已经在14级同学的《影视后期剪辑》课程中实践。学生能够在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愿意去学,愿意去思考,并在课程结束时收获很多。
我想,这就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初衷。
(项目来源: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课题编号:BK2014B02)
参考文献:
[1](美)蒂娜・齐莉格.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2]龚春燕 .《龚春燕与创新学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3](美)奇科・汤普森.《真是一个好创意――创造卓越创意的思维方法》[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周新霞. 《魅力剪辑――影视剪辑思维与技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5](美)Gael Chandler(盖尔 ・钱德尔).《电影剪辑――电影人和影迷必须了解的大师剪辑技巧》,人民邮电出版社
[6]姚争.《电视剪辑艺术》[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美)沃尔特・默奇.《眨眼之间――电影剪辑的奥秘》[M],北京联合出版社,2012
篇2
“你怎么不动脑筋呢?”一些老师和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脑筋到底是什么?会动脑筋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经常这样批评孩子的大人,可能自己都没完全弄明白。
其实所谓“脑筋”,指的就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包括观察事物、判断和分析的能力。思维能力强的孩子,学习新事物很快,懂得理解、变通、举一反三,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思维能力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是的,这基础并不是天赋,也不是记忆力)。
思维训练有很多方式,而“说清楚、讲明白”,就是一种思维能力体现。以下四大“说话”原则,是美国学校训练小朋友思维时经常用到的,大家可以从宝宝会说话开始,试试下面这些引导方式:
BE CLEAR - f清晰
宝宝想表达某个意思时,多鼓励他描述自己到底想说什么。我女儿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常常用“这个”、“那个”来代替自己想说的。比如她会指着绘本架上的绘本说:“我要这个。”我就会反问她,想看哪本?是什么颜色的书?鼓励她进一步去说:“要看毛毛虫的书,绿色的。”
BE ACCURATE - 说准确
美国学校很重视教孩子区分事实(facts)和观点( opinions), 这个能力从小就可以训练。比如“幼儿园有老师”是个事实,“上幼儿园很开心”就是个观点。多讲事实、用事实支撑观点,是思维清晰的基础。
女儿有段时间会把图书馆说成“学校”,把幼儿园说成“老师家”,当她出现这种混淆时,我会重述一遍她的表达,同时把准确的说法带进去。我不会刻意去否定和纠正她的说法,但我希望她能听出区别,下次更倾向于用准确的说法。
BE LOGICAL - 讲逻辑
逻辑能力并非天生,需要一点点训练和积累。小朋友最初的逻辑能力,靠模仿大人的思维来获得。
平时和女儿读绘本的时候,我会刻意用自己的语言强调书中故事里的逻辑成分:“因为毛毛虫吃了太多东西,所以它肚子疼了(读《好饿的毛毛虫》)”。或者“因为小兔子太困了,所以它睡着了(读《猜猜我有多爱你》)”。
如果女儿说话时自己得出某个结论,我会鼓励她说出原因(比如,我不想穿外套,因为我不冷)。
BE RELEVANT - 说到点子上
美国孩子在学校经常会参加小组讨论。因为小朋友的思维能力还在萌芽阶段,讨论时跑题是常有的事,老师总是会有意训练孩子们,尽量提供和话题相关的信息,这就是“说到点子上”。
比如老师讲一本关于宠物的绘本之前,会问孩子们家里有没有养宠物,能不能描述自己的宠物。
这时候总会有孩子举手。不过讲完了自己的狗,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跑题,从狗说到遛狗、遛狗时去的公园,再说到公园里的秋千。这时老师就会提醒说,我们今天聊的是宠物,和我们分享一下它叫什么名字、喜欢吃什么食物吧(这才是和话题相关的信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四大原则的顺序其实有一定进阶性的。用起来也要结合宝宝实际的思维发展进度,灵活安排。
比如,刚开始说简单词汇的宝宝(1~2岁),还不一定能满足“讲逻辑”的要求,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说清楚”;2~3岁的宝宝,可以多鼓励他们说清楚的前提下,也要说准确;3~4岁后的宝宝,对话中大人可以多用有逻辑性的句子结构,并且鼓励孩子谈论某件事情时不要跑题。
记得在知乎上曾看到过一个问题,大意是说:大家都是同一个老师教的,为什么毕业没多久,同学之间的差距那么大。当时有个回答给我印象挺深的,答主说,那是因为很多孩子的能力和见识,并不是学校教出来的,而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已经给了他们很多积累;只是在标准化答案的学校里,难以看出孩子之间的区别,区别往往毕业后才会体现出来。
篇3
【关键词】东方人;西方人;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Abstract】Aiming at the differences btweem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in thinking manne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has been made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curve and beeline, resolution and integer, middlebrow and deflecti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each parties even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Key words】oriental; occidental; thinking manner; difference; comparison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予以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2]。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有关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解析思维”或东方人“整体思维”的特征。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3]。
2 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
仅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简单来说,西方人大多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东方人则主要从整体结构思考问题。就是说,比起西方人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有整体性,东方人会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
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在注重整体性的优势上,多训练解析性或分析性思维方式,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将会占有双重优势。
3 东方人偏模糊,西方人偏精确
美国的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试验者要求中国人和美国人看水下景物的录像,让他们说出看到了什么。他发现,美国人的眼光直接奔向那些最亮的在水中运动最快的物体,例如,三条游来游去的鲑鱼;而中国人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一条溪流,看到水是蔚蓝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提到水里有鱼。研究发现,中国人从这个试验中掌握的背景和前景物体的信息量是美国人的两倍。这个研究发现,比起西方人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有整体性,东方人会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似乎更善于集中注意力,也更具有分析性[4]。心理学家解释:东亚人生活在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有固定的角色关系。因此,关注背景对有效的职能运作非常重要。相比之下,西方人生活的社会约束较少,强调独立性,他们可以较少关注环境。
模糊性是古代思维的共同特征。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模糊性经过长期的延续而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但是没有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在近代受到了精确性的否定。因而直到现代,中国思维虽然吸收了西方思维的精确性,但是模糊性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这种思维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全面把握事物,通观全局,但是所得到的认识不深刻,不能对某一方面做更仔细、更精确的认识或研究,对事物之间的界限不能分得很清楚。相比之下,西方人自古以来就重视数学和逻辑,因而具有精确性的性质。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的一大特征,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重视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因而促使了数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虽然思维对象是模糊的,但是西方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工具却是相当精确的,这就导致了精确思维的习惯。近代以来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更精确活动的严格性、明确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相比于东方农耕文化重视生活背景与人际关系而言,西方工业社会更多表现为对于时间与效率的把握。这种差异造成了两种社会截然不同的民族种族个性与发展模式[5]。
然而,西方人也发现复杂的世界存在着许多模糊的现象和事实,如在程度、关系等方面,很多情况下不可能具有精确的结论,反映在思维中就产生了模糊性,由此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等学科。总之,西方人有精确思维的传统,同时又创立了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开创了现代模糊思维的新阶段;中国人擅长于模糊思维,同时又刻意吸收消化西方人的精确思维艺术。这说明,模糊性和精确性作为人类思维的两种特性,在现代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互相靠拢[6]。
4 东方人喜中庸,西方人喜偏激
“中庸”来自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重要的伦理道德标准,指处理事情要不偏不倚,后来引申为平庸、妥协、保守。“中庸”内容十分广泛,它是人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的自身内在规律,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诸方面,对现代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中庸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基本上还是过大于功,障碍了历史发展。所以对于“中庸”之道,鲁迅是极力反对的:“惰性,……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鲁迅是最不中庸的人,他一贯的旗帜鲜明就是对“中庸”的抗拒,把“中庸”当作中国人的惰性。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激烈的批判立场,鲁迅在反对“中庸”的道路上已经走向了偏激。
西方人好偏激性思维,一种思维、观点总是先全盘否定前人的,提出自己“全新的”,一鸣惊人,在争论中再逐渐纠正自己的偏激之处,最后被人们接受,成为流行的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如存在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等,莫不如此。他们在创立理论的过程中(特别是初期),往往好走极端且有意言过其实,尤其喜好只“击”一点不及其余。待理论建立起来后,再来进行修正。如是有新精神分析学派,新行为主义,如此等等,反正不新不“偏”的东西是没有市场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凡事必弄个是非曲直,绝不含糊。在国际关系中也如此,经常使用偏激语言或偏激行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可为典型事例)。
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对于认识和观察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有着积极意义。作为人要讲诚信、要仁爱、不偏不倚、做事要有尺度,不走极端、要恰到好处等等。但缺陷是求全求稳,善于调和,缺乏创新精神。
如何解决中庸与偏激的关系?可以打个比方:比方一棵大树,根虽偏,却从大地吸取营养与水分。树梢虽偏,却能不断生长。中庸之干,可抗风雨。中与偏紧密配合,保证大树屹立天地而不倒。我们不仅能做到为人处世的中庸,也能够保持激进的思想,中庸与偏激运用得宜,这样的思想,是不是光比中庸要进步呢?而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 任军莉. 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其文化根源[J]. 江西社会科学, 2002年第9期
[2] [美] David G. Myers. 社会心理学[M]. 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 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46-253
[3] 徐晓丹.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J]. 理论探讨, 2005年第3期
[4] [法]科学与生活杂志2005年10月号, 美国人和中国人以不同方式看世界. 参见参考消息,2005年10月26日第8版
篇4
摘 要 很多业余乒乓球爱好者,都会遇到一个问题的困扰,就是球技怎样才能提高。我国目前乒乓球现状而言,大致分为业余选手和专业选手,而且,绝大多数为业余选手,而在大多数业余选手中想努力提高球技成为最终目标,本文就如何提高球技进行分析。
关键词 乒乓球 业余选手 训练
一、要合理科学的制定训练计划
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年龄,技术打法,身体条件,不可好高骛远,比如,想练好发球,技术有很多种,不同的人发球技巧又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分为发球速度,落点的长球,短球,和旋转变化的转球,不转球两大类。充分理解这些原理以后,才能有计划,有目的的练习,经过长时间的训练,逐步地提高发球的质量,本人有以下练习方法来提高发球质量,供广大球友参考:1.提高手腕的爆发力。2.先练力道,后练准头。3.先练长球后连短球。4.先练下旋球,后练旋转变化。5.注意整体的协调用力,重点掌握使用身体重心的转动前移所产生的作用力,制定符合本人的训练计划,更主要的是建立合理的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就是业余选手没有必要把自己架到一个达不到高度,用完美的技术体系要求自己,比如,有些球友就是防弧圈球防得好,那么这些球友就应该在接发球上下功夫,能够练到控制住对手的发球,让对手难于上手,即便上手也不能打出太高的质量,这样,在防守时,就会更加从容,在业余比赛中,没有多少业余选手能够连续拉球,大多数人会越拉越虚,更不要说在运动中走位拉球,所以,通过防到对手空挡而得分的实例,比比皆是。而且当对方拉球质量下降时,我们还可以适时选择进攻,这样,自身的技战术套路也逐渐形成和充实了,围绕“防守好”的特点来练习接发球技术,这种思维方式就比较合理,总之,练习之道,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少而精的练,在不断进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能力,一项一项的加技术。
二、切勿急于求成
在对自己的技战术水平有比较客观的评估前提下,找几个固定的球友,比如,和一位直板反胶正手侧身好的,我能练点什么,和横板两面拉的可以练什么,一定心里有数,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搓球是个中性技术,就不重视,实际上,业余选手的比赛,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从搓球开始的,所以,练习什么不要急于求成,要先踏踏实实的练几个月,才能体会点乒乓球的真谛。
三、以战代练
所说的比赛,首先要有很强的目的性,摆正心态,对待胜负不必刻意追求,如我们要提高接发球技术水平,在比赛中同一种旋转,每个人的转速都不一样,所以接的方式也有不同,通过比赛逐步加以体会,再如练习发抢,第一步,可以先找水平比自己低的球友来比赛,由于难度小,则可以慢慢的过渡到水平接近的球友来比赛,所以对于“以赛代练”这个要求对于业余选手来说;要充理解;反之欲速则不达。
四、提高爆发力是打好乒乓球的必备条件
一些人虽然看起来动作还比较“顺”,但是击球或移动的爆发力却较差,这反映了神经系统调动运动肌肉在瞬间集中用力的能力较弱,不能适应以“快速反映”为特点的乒乓球运动。诚然力量素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然而力量素质在乒乓球运动专项上更主要表现为爆发力的形式。经常有些运动员平时力量并不很大,但是打起乒乓球来发力却很集中,也有很快地击球速度,比赛成绩亦很好。日本的直拍正胶近台两面攻运动员河野满是公认的力量不够大的快攻型选手,但是他动作出手快,发力集中,在第34届世乒赛上力挫群雄夺得男子单打冠军。可见,乒乓求专项爆发力素质,比一般意义上的力量素质更加重要,是打好乒乓球的必备条件。
爆发力的高低是指“神经系统调动肌肉纤维瞬间参加工作的能力”。虽然专项爆发力的水平人各不同,但是学会在瞬间集中力量的击球也是十分重要的。前世界冠军李振恃有一手凌厉、快速的正手攻球。他的体会是“击球前引拍时不引肘”,这样的动作使他在击球前充分拉长了前臂的相关肌肉,因此充分利用了肌肉“牵张反射”的生物原理发出更加集中的“鞭打击球”的力量;同时他以肘关节为轴伸长和收缩相关肌肉,肩关节在击球瞬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就避免了生理学所谓的“多关节肌主动不足与被动不足”现象――即通过肩、肘两个关节的肌肉在击球时“同时伸张或同时收缩会长生的无力现象”。正因他的击球技术动作更加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所以他的快攻技术显得快速、轻松、有力。
总之,乒乓球这项运动,对于业余选手来说,最可爱之处,就是它不分年龄,要经常练,反复练,以提高各项基本技术的质量和实际效果,应全面的、准确的、熟练的掌握各项基本技术,在长期的练习中,选择确定自己的特长技术,没有特长技术难以形成自己的技术风格。基础技术也没有主要技术和次要技术,大技术和小技术之分,每项技术都是竞技能力的组成部分,每项技术都能直接得分的,谁都知道近网球不可少,但许多人总不去练,输了球总以为是自己的正常水平没有发挥出来,这是个误区,所以打乒乓球是学会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不断变化击球的路线,球的落点和旋转等,让对方始终处于被动适应的状态。这种瞬间的思维决策是与操作行为同步进行的,它迫使击球者在不断的变化中做出选择,采用合适的还击方式,同时,要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合理安排好,什么事都来得及,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科学的安排训练,逐步提高技战术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指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中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有明确的中间步骤,结果是正确无疑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接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_其特点是中间步骤不明确,结果带有或然性。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由于把证明过程过分的严格化、程序化。学生只是见到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直觉的光环被掩盖住了,而把成功往往归功于逻辑的功劳,对自己的直觉反而不觉得。
长期以来人们刻意的把两者分离开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从来就不是割离的。有一种观点认为逻辑重于演绎。南明直观重于分析,从侧重角度来看,此话不无道理,但侧重并不等于完全,数学逻辑中是否会有直觉成分,数学直觉是否具有
1逻辑思维基于直觉思维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人们对各种事件作出判断与猜想离不开直觉,甚至可以说直觉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数学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人们对生活现象与世界运行的秩序直觉的体现,再以数学的形式将思考的理性过程格式化。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下面我们就以数学问题的证明为例,来考察直觉在证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个数学证明可以分解为许多基本运算或许多“演绎推理元素”,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是这些基本运算或“演绎推理元素”的一个成功的组合,仿佛是一条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通道,一个个基本运算和“演绎推理元素”就是这条通道的一个个路段,当一个成功的证明摆在我们面前开始,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确信沿着这条路必定能顺利的到达目的地,但是逻辑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些路径的选取与这样的组合可以构成一条通道。事实上,出发不久就会遇上叉路口,也就是遇上了正确选择构成通道的路段的问题鹿加莱认为,即使能复写出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证明的一致性……,这些元素安置的顺序比元素本身更加重要,笛卡尔认为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要靠球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去作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
2逻辑思维中又酝酿直觉思维
人们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思想处于高度集中与紧张,对所思考问题已基本成熟,但又未最终解决情况下,一旦受到启发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灵感,而灵感就是一种直觉思维。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进发出思维的火花的。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靠的就是人类的创造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也是这样,我们可以在逻辑思维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73-01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的问题是教师应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千方百计的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为直接需要,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形成和强化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把理论与学生的思想活动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用科学和生活中的新鲜事例,丰富和充实教材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可组织学习上的探索活动,做教学游戏、开展学习方面的争论等各种活动;在教学手段上可以运用录音、录像、投影、挂图、统计等多种教学媒体,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在课外学习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组织多种兴趣小组和课外讲座,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课外学习,以学生课外活动来巩固和补充课内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人生价值观时,可引用1998年抗洪救灾涌现的"新时期的英雄战士"李向群的先进事迹制成多媒体课件。新颖的材料、感人的事迹,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制作过程中既突出了英雄舍弃万贯家财为国捐躯的壮举,又刻意截取了英雄的部分生活片段展现英雄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以避免过去英雄宣传中"高、大、全"的陈式,贴近学生生活,整个材料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英雄的壮举,并及时开展了金钱与人生的讨论。通堂课教师无需过多的讲述就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学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才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分析、去比较,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指导实践。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教师有了这样的兴趣中心,才能从挖掘教材内容上,从组织教学的形式上,从选择教学的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而教师自身的兴趣也将丰富,思维也会更加灵活多变,这就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2.巧妙设问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因此巧妙设问,讲究提问艺术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关键之一。在课堂提问中,尤其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综合性。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蕴涵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灵活、迅速的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可使人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次序地扩大思路,不断突破,从多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例如,在讲商品的使用价值时,为了说明物品的使用价值会被人们逐步发现的知识点时,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纸有什么用途?"。学生的思维活跃,提出许多的用途。接着又问"那么古代的纸和现代的纸在用途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问题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又如在讲政党的本质属性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复述政党的组成、任务、作用、纲领等各方面来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答案。所谓综合性思维也叫做收敛思维,它是指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实质定好,然后从不同方向把思维集中指向这个实质问题,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思维方式。一个学习或创造性思维过程,实际就是在发散综合的多次变换中完成的。因此在提问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知识框架的限制,天马行空,大胆假设,又要通过巧妙设问,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小心求证,循循善诱。
3.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政治是开卷考试,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
开放型试题要求政治教师进行开放型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所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就是说,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对学生独树一帜、独创一说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支持。
4.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认知活动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中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搜集相应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综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行统一是政治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不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并进而转化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本人认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议一议"等栏目,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调查的基础上写出报告,培养学生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
5.结语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倡导学生积累知识。在积累过程中,如果不会运用统摄思维,不加以系统归类,不加以联系或区别,而只是盲目地堆集,这正如培根所说的"蚂蚁式"的求知方式。既积累又统摄,将积累的材料加以消化和改变,才能像培根所称道的"蜜蜂式"求知。在学习中,善于积累、善于运用聚焦统摄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利用知识去创新。
参考文献:
篇7
首先,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教学的三个维度:深入研究教材,精读细读,作业设计紧扣主题。教材是一个整体系统,体现着新课程的总目标;年级教材是一个整体,体现着阶段目标;单元教材作为一个整体,体现着单元目标;而课文又作为一个整体,体现达成能力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训练作业时,必须依据教材的编写层次,依据教材知识渗透的脉搏,突出训练的科学性和层次性的协调,注重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中有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技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那么在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背景下,将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介绍、语言素材的积累放在相关课后练习中,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进步,符合新课程理念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关键之处,深刻体会作者寄予的情感态度。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深入地理解整篇课文的思想内涵。同时,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训练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教师要慧眼看天下,以教材为基础,实现多向拓展,丰富训练内容,提高学生能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利用好几本教材,它要求教师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在充分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努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教学学案的设计上,要有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除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之外,也可以用更丰富的训练手段和具有新意的训练题型,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加以渗透,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不断开阔视野,不断摸索学习规律,总结解题方法。通过作业训练,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思维水平,提高学习的综合效率。
教师在设计训练时,要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综合考查,尤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课堂练习这一重要环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的就是要加强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整合,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模式化的设计方式,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将写字、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和专题性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以突出语文课程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
教师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人生观等深层次的素质方面的检测,因此,试题设计要鲜明、生动,要多情境,有新意,有层次,有整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学科交叉知识,将语文训练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效整合,使训练内容更有趣味性,能够激活学生的头脑,自觉联系所学知识,调动自身潜能,寻求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第三,教师要高瞻远瞩,依据语文学科特征和要求,加强课堂教学训练与社会生活的有机交融。语文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在生活中自觉运用知识进行融洽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形式呈现的,各种考试同样采用的是这种相对机械的、模式化的手段。然而语文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涵盖生活的全部,因此,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式的练习设计,不但可以充分展现语文的实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他们自身所处的情景中发现语文问题,自觉地运用语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篇8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创新思维
美术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前应当深刻意识到美术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了解做好美术教学工作的必要性。因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很有必要的。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下面一些方法。
一、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氛围
创设的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大胆的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要求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娱乐,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
2.丰富想象,拓宽学生创新性思维
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受把握完整形式或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形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全新的意象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是在于幻想,每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带动创造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联想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意识
1.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创新素质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只把现成的知识和技法生硬地塞给他们,让他们不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只会机械地照描照抹。对美的存在视而不见、头脑失去独立思考的功能,是不会有创造意识的。
2.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作构思才可实现。如命题创作画,在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后,就要启发他们对各种选材进行取舍、思考各种组织方式、各种表现方法,灵活地进行处理,以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只要有意去做,内容比比皆是。
三、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一些概念语句上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语句解释让学生明白概念中的意思。例如:学生很容易理解“相同的符号可以表现不同的形象”,对于“不同的符号可以表现相同的形象”却不甚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转变教学理念,敢于“挑战”教材的权威性。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教材中所有的图例都用不同的符号取代原来的符号,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开导学生,指出在尝试用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同的形象时,除了能够获得同一事物的不同造型外,对于获取与之相类似物象的形象也是很有帮助的,甚至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形象,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会发现创作其实很简单。学生只需要在某一主题下进行形体的重新组合,加上自己的美术构想,就可以从多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合理性
对学生的评价科学合理,可以促使和提高创新性思维。教师应摒弃一切旧的,与时展不相适应的评估标准,淡化评估模式的单一性、支配性、权威性。人们曾把美术称为“无错误科学”。谁听话,谁守纪律,谁的作业洁净规矩,还有标准化测量,这些标准化固然有其可依据处,但学生的创造性在评估体系的哪个位置?没有,这是个很大的弊端,创新性思维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会开会结果。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积极性、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如:语言、文字、数据;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取消只有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
2.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在英语的教学研究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能力,将语言和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达到运用、巩固和复习的目的。让学生开口“读”英语、“说”英语,充分认识到朗读与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重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制定有针对性的朗读与背诵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水平及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朗读和背诵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一)培养英语语感
英语思维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最高境界,朗读与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方向。通过朗读与背诵,学生在脑海中积累大量的英语单词、句子、习惯用语等,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背诵和阅读还可以积极调动除嘴巴以外的其他器官,如眼、耳等同时参与学习,大大提高了听说教学的效率。
(二)纠正学生的发音
首先朗读与背诵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通过大声的朗读,可以训练学生对语音、语调的准确把握。通过模仿地道标准的英语语音等措施,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其次,通过反复阅读,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英语的语音规律,从揣摩到开口试说,逐步建立其开口说英语的自信心,慢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对提高学生在听说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促进语言思维的拓展
学习英语应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像从小生活在外国的孩子,不用刻意学习,就能够很好掌握语感精髓并学习到地道的英语。中国学生没有这种语言环境,就要不断去营造这种语言环境,不断积累英语素材,并巩固与运用这些英语素材。而朗读与背诵就是很好的积累英语素材的机会,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实践,且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不断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并在朗诵中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丰富语言素材库。
(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过去我们学习英语,学的基本上是“哑巴英语”,虽说有一定的听说训练,但所占的比例很小,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朗读与背诵的训练、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听说教学中不敢开口说英语。这是因为没有语料因素的大量积累,说出的语言没有底气。另外,当朗读与背诵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敢于开口说,并且逐渐养成说英语的习惯,也就消除了当初在听说课堂上的心理障碍,变得自信、有底气,慢慢获得大家的认可和赞赏,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自然就提高了。
二、朗读与背诵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一)让学生多读、多背
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朗读与背诵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开始,持之以恒的进行阅读和背诵,并且朗读与背诵的内容不要仅是局限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比如,带有英文字幕的影视作品。让学生置身于真正的英语环境,通过多看、多读,多练,消除对英语学习的畏惧感等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从朗读与背诵延伸到“说”英语
高中英语听说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很好运用所学知识,以后碰到类似的句式,可以举一反三,熟能生巧,形成语言语感。学生在朗读与背诵一段话后,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申、举例,甚至脱离课本,忽略语法结构,只是让学生对阅读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通过变换句式、词组等,让学生“开口”表达出原文的涵义即可,这样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与背诵的过程中逐渐内化成自己的一种潜意识和英语能力,进而顺利实现英语听说教学的既定目标。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背诵习惯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词汇、句式、语法的不断积累与学习。英语惯性“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能力,它需要大量的阅读与背诵积累,有些学生开始较有信心,背诵一些短句式,背诵起来得心应手,但随着文章篇幅的增长,阅读范围的拓宽,就失去了相应的耐心。这时候作为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如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外国的风土人情、趣味杂谈,或者推荐一些外文名著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与背诵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加大语言积累,形成语言“语感”,从而实现了从被动学习想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与背诵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高中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与背诵的重要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养成良好的朗读与背诵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提高听说技能、培养英语语感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立鹏.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初探[J].才智,2013,(04).
[2]窦娟娟.变英语课堂无声为有声[J]. 成才之路,2012,(13).
篇10
论文摘要:物理探究是新课程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师生互为主体;师生互动中,物理语言表达能力是实施物理探究的重要环节。
在新一轮的物理基础课程改革中,要大力倡导实施“物理探究教学”。许多物理教师对为何以及如何开展物理探究教学存在着一些困惑。本文从物理探究教学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物理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科学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学活动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的过程,而且是重视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过程。实践证明,物理探究教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传统的教学由于缺乏对学生这两方面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是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学生由于对科学知识的来源缺乏了解,把科学知识看得很神圣,不敢怀疑,导致学生缺乏科学创新的能力。
二、物理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理念是物理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改革目标之一:改革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他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困惑的问题的时,要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三、在实施物理探究教学中,师生互为主体,注重物理语言表达能力
物理探究教学的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实际上,物理探究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的发现过程。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物理探究中要以“师生互为主体”为中心,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从探究中学会学习。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探究,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此过程中,老师语言的设计,学生如何组织物理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下面从以下环节的实施对物理探究教学加以探讨。
(一)在教师设问中,注重启发诱导
物理探究教学是围绕某一具体知识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实施的每个具体步骤中,教师要围绕该知识点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设计,使之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某些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教师要充分发挥诱导作用,刻意加入方法、能力的渗透式培养,以通过教师的“变教为导”,来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而使教学深入到“以诱达思”的境界。
(二)在学生探究中,注重思维发展,培养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或通过实验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们会将取得的收获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并逐步丰富个人的探究成果。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培养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三)在师生共探中,注重物理语言表达,学会在合作与交流中反思与感悟
这个环节着眼于“交流──互动”式教学的实现,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肯定还存在某些困惑,那么教师就要在这个环节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感悟,以便升华新体会的认识与观念。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学习、探究活动,探索出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思维方式。在这个环节实施过程中要着力于建构师生互动模式,强化学生的参与、投入意识,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产生教、学协调与共振,培养和发展主动、能动、促动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并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7~9年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 上一篇:社区商业策划方案
- 下一篇:关于经济适用房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