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篇1

【关键词】幼儿美术 如何教 如何评价 像与不像

有很多的家长让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学习美术,这是好事。不过,学美术的目的是什么呢?很多家长就迷茫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画出漂亮的画,画的像和画的好,画出像一些画家那样的画,或者能在各种儿童画比赛中拿到大奖。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孩子毕竟不是机器,也不是盆栽,不能让你随意雕刻,即使家长愿望再好,也只是一种愿望。那么,幼儿从小学美术到底要学什么呢?

首先,家长要确立孩子学美术的目的:要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情感表现、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为主要目的。

对于如何评价学美术的效果如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

1.他们的观察力是不是更敏锐了。多数的孩子天生就有很敏锐的观察力,但他们往往会自我忽视掉,其实大人如果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在你找不到某种东西时候,家中的小朋友会突然告诉你东西你放在哪里了,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他们其实已经记住了等等一些现象,这是孩子天生的观察力,但要如何锻炼他们去细心观察,并且有意识的去观察,则是美术的一个主要目的——观察力的提升。

2.他们的记忆力是不是更灵活更牢固了。同样的,因为观察了,然后要去提炼他们的、表现他们,也就同时刺激孩子记忆力的发展。

3.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不是更敏捷活跃了。喜欢画画的孩子一般都是思维比较敏捷的,他们的有着丰富的创作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给予了他们精彩的思想世界。正确的美术教育,能不断的刺激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思维能力是否更敏捷活跃是评价整个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4.他们是不是更喜欢学习了。喜欢画画的孩子,如果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会变得更喜欢探索世界的未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更喜欢学习了,包括学习天文地理等等自然科学。

5.他们是不是更有耐心和爱心了。绘画能够锻炼孩子的耐心程度,这个其实大家都知道了,其实,美术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那就是培养孩子的个人情操,有爱心就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6.他们是不是遇到问题、遇到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更加敢想、敢试、敢做、敢说了。美术教学总是引导孩子去探索,去自己钻研,自己动手,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大胆的创作,因此,正确的美术教学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的敢于表现和尝试。

如果你能够从这几方面来进行评价孩子学习美术的效果,那么就很好了。

有的家长喜欢这样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像;很像;简直就是大人画的;大人都不一定能画出来等等,其实,孩子的天性是随心所欲,想到什么画什么,这才是符合他们的实际的。试问一下各位家长,“漂亮、工整、呆板、没有童趣”的作品与创作过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两者之间您更愿意选择哪个呢?

我们上面说了,学习美术应让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为主,因此,教孩子不是剥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鼓励他们大胆的去想,去画。

又有人说了,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教孩子画画呢?如果放任孩子漫无边际的涂鸦,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也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更不知如何进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当他自己不能如意的表现自己所想的东西时候,就会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

因此,合格的儿童美术老师不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会更好的激发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了。

幼儿美术是3—7岁学龄前的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应的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知和体验,因此,正确的孩子的作品,应该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强烈的情感性,又直观又形象。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攀比的工具,现在很多的孩子原本很喜欢画画的,经常在家中乱涂乱画,但去了某些美术培训班之后,反而不喜欢画画了,究其原因,就是画画成为了孩子的任务了,孩子成为了工具,不能通过画笔自由的表现他那无边无际的美丽想法了,只能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不再有自己的表现的自由。

当然了,老师的绘画水平肯定是不错的,孩子学得似模似样的作品效果也会让家长满意,但是,请家长们记住,这是老师的想法、这是老师的绘画,他们表现的是老师的东西,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所以,久之久之,孩子就不喜欢画画了,因为他们的天性被埋没了。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欧莫邪.儿童的美术[M].人民出版社.2009(09).

篇2

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幼儿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就能养成好的习惯,开发智力、培养爱好、全面发展,从而达到赢在起跑线上的效果。家长们的殷切期望,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幼儿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如何结合新时期我国幼儿教育的指导要求和家长们的期望进一步做好我们幼儿教育工作,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位幼儿体育教学方面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和认识,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教授曾提出每一个人都具有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论。在他的教育理论中这样说:“事实上,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八个方面,即每个人都具备八种能力: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这八个方面。”而且他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具备了这八方面的潜能,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只要把这八项智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和合理的应用,就能解决不同的问题。而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长大以后,在某些方面是欠缺的,如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在幼儿阶段没有有效地激发和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而造成的。因此,在幼儿教育方面我们一定要重视开发孩子们八个方面的潜能,使孩子们能全面发展。但是,很多家长在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智能往往存在不太科学的认识,主要便现在更多的认为智力的开发仅仅是在讲授知识的课堂上,而忽略了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幼儿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幼儿的智能呢?

一、在游戏中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幼儿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在现有知识上的有效地一连串的推理,最终自己能够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逻辑分析能力可能更多地应用于数学上,但事实上这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整体素养的形成,有益于孩子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堂来开发孩子的潜能。

在体育课上,我们可以合理地设置一系列的有益于开发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游戏。在保证孩子们在活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并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让孩子独立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最终养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鼓励孩子大胆发挥,培养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

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其通过对空间的准确判断和感觉,能够把自己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地呈现在脑中,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

孩子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源于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在感知的过程中慢慢地积累经验,培养自己准确的判断,因此在孩子们上体育课时,我们体育教师要大胆设计一些锻炼孩子此项技能的游戏,鼓励孩子参与其中,大胆发挥。

三、用适当的活动来提升孩子的肢体动作智能

肢体动作智能一般是指人在活动中肢体的协调配合,也就是协调性。这种协调性既涉及了身体的平衡,也涉及了力量的应用,还有速度等方面的合理应用。

在孩子这项技能的培养过程中,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其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我们可以安排简单的跑、跳运动,来使孩子的手脚和身体协调的配合,年龄稍大些的孩子还可锻炼单足的活动,培养平衡能力。

四、用简单的儿童舞蹈来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是指孩子们对音乐的敏感性,如音调的高低、节奏……从幼儿园阶段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有着较强的表演欲、表现欲的。我们就可以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带着他们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舞蹈,加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五、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是指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的能力。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过度呵护是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闭现象很多,有些孩子就是长大以后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际。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阶段。在我们的体育课游戏中孩子得到更多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打下基础。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在练习中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

六、多接触大自然,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自然智能是在环境中对多种植物和动物的一种认识和分类的能力,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拥有超强的自然智能,不过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自然观察者。绝大多数的孩子天生都是喜欢接触自然、回归自然的。具有自然智能特质的孩子,在生活中会呈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有特别的分类、辨别、记忆的方式。

七、游戏中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智能是对单词的意思和排序的感觉,简单地说,就是具有很高的语言智能的人能用语言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说的话、做的动作以及表情等,都会激发起孩子极大的学习兴趣,进而刺激语言智能的发展。此外,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的游戏相互交流也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好方式,即使是两个孩子坐在一起各自搭着各自的积木,他们的自言自语也会很快发展成为你一言、我一语,产生相互交流,也能通过游戏逐渐地训练自己利用语言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八、玩耍中发展孩子的自我认知

篇3

江苏泰州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5岁了,胆子特别小,前几天在外面玩耍时,和一个小朋友打架了,从那以后因为害怕那个小孩,就不敢出去玩了。我该怎样引导他呢?

答:孩子过于胆小、懦弱,一方面与孩子本身气质类型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溺爱的结果。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和懒惰思想,自信心、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都会被压抑。

这样的孩子在家里有安全感,但当他到外面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时,失去了父母的照顾,内心则会变得脆弱、不安,遇到挫折或被欺负时,他找不到有效方法来应对,就会出现逃避行为。如果这种状况长时间持续,那么孩子会形成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敢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社交恐惧症,从而影响其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建议:

首先,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方式。不能过度保护孩子,剥夺孩子体验的过程与机会。比如,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跌倒或者碰伤时,孩子最初的本能反应是求助父母,但父母不要马上帮助孩子,而是要鼓励他单独去面对困难。当孩子自己战胜困难,父母要给予孩子及时的表扬,让孩子体验到快乐。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进行人际交往。胆量是在交往中锻炼出来的,家长从小要为孩子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到小朋友家串门、做客等。孩子特别需要与同龄人交往,这是大人不能替代的。孩子的能力,是随着交往机会的不断增多而逐渐提高的。

第三,父母要教给孩子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方法,有时适当介入。比如案例中的父母可带着孩子找到和他打架的小朋友,主动表示友好,互换玩具,一起玩耍。5岁的孩子是不记仇的,克服了这个障碍,孩子再往下的交往就会相对顺畅。

如何培养孩子的应变力?

浙江杭州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儿子8岁,应变能力比较差,说话做事总是停留在一个思维方式上,不会变通。比如别人换一种说法问他,经常就把他问住了。我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呢?

答:随机应变能力需要灵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积极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作为支撑,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表现。对于儿童随机应变能力的培养,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创设民主、开放、活跃的家庭氛围。儿童僵化的思维往往是在保守、专制的家庭氛围中养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往往比较专制,认为孩子必须完全服从自己。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孩子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往往会按照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不敢创新。因此,父母应当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孩子一起为生活增加情趣。

其次,培养孩子的综合技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孩子的随机应变能力是在生活事件中逐渐形成的,生活是儿童成长最好的老师,父母要让孩子在独自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开拓思维,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

篇4

1、舞蹈/跆拳道。很多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身体,有好的形体。跆拳道和舞蹈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让孩子修炼形体,所以常常会成为妈妈们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3岁及3岁之前的孩子并不适合舞蹈和跆拳道。过度的运动很容易让孩子受伤。

2、象棋/围棋。为了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很多家长都会选择象棋、围棋让孩子去学习。棋类确实是一种开拓思维的课程。不过也并一定要去培训机构学习。孩子在家下棋也可以得到不错的锻炼。要是想学习象棋/围棋。建议学龄之后再让孩子尝试,学龄之前可能并没有办法很好的领悟围棋的奥秘。

3、乐器。钢琴、小提琴等等乐器一直都是比较热门的兴趣班。孩子能够多一门技艺其实也不错。不过家长们要注意,孩子是否适合学,还是得看孩子对乐器的兴趣如何。不可让孩子觉得是一种任务是压力。乐器可以不学,但是学会了肯定会让孩子受益。乐器建议5岁以上的孩子学习。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我从事多年的幼儿教育事业,一直在寻找和摸索一套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如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才能使孩子们拓展思维,灵活运用数学,使日后的生活变得更加容易?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一、教师必须明确教育对象

我们不能用一般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幼儿阶段孩子的数学知识积淀几近空白,这时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去教孩子逻辑的数学知识,首先要通过简单的数学思维,带孩子认识数学,认识身边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包含数量关系、图形关系、空间关系等,引导幼儿对数学的奥秘产生兴趣,让孩子内心产生动力去学习数学知识。老师要关注幼儿,获得孩子的学习兴趣点,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

二、采用激励及“诱惑”方式进行教学

在心理学上教育儿童时有一个原则,要漠视负向行为,鼓励正向行为,如果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可以暂时转移其注意力,等负向情绪消失后继续教学,切不可批评责备,否则会使幼儿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要理解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有耐心地去和孩子沟通,在孩子成功理解一些知识时给予适当的鼓励,肯定孩子的努力成果,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很好的,建立起孩子的学习信心,这点对孩子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心理学上,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他们通过游戏来接触我们的世界,掌握世界运行的规律与法则,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来锻炼幼儿的数学能力,在互联网上有一些关于数学的小游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生动的画面以及过关的奖励,让孩子们对这种方式易于接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与孩子们做一些数学游戏,比如:

小猫钓鱼

目的:

(1)训练幼儿点数的能力以及知道在1的基础上添上1是2,再添上1是3,再添上1是4;

(2)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

内容:

(1)家长先要准备小猫钓鱼的玩具一套。

(2)家长告诉幼儿。“你今天扮演小猫,看看你能钓多少条鱼?”幼儿拿起钓竿开始钓鱼(这种玩具是一直转动的,而且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可以锻炼幼儿),当幼儿钓到一条时,家长就问“钓到几条?”幼儿会回答“1”条。当幼儿再钓到一条鱼时,家长说“一条与再添上一条鱼是几条?”幼儿回答“2条”。钓到第三条时引导幼儿说出“2条鱼再添上一条鱼是3条鱼”,当幼儿钓到第四条鱼时,家长问幼儿:一共钓了几条鱼?并且让幼儿仔细数钓到鱼的数量,说出总数,“3条鱼加上1条鱼是4条鱼”。

扔扣子(适合4~5岁幼儿)

目的:使幼儿加深对数的认识和理解。

材料:一些扣子(5~20个)、1个硬纸盒子、1根标准尺或有黏胶的带子。

玩法:把准备好的盒子放在一个空白的区域,老师指定孩子的站立方位,用绳子或划线与盒子留出适当距离,老师先做一次演示,之后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范围内将扣子投向罐子,每人限投10个扣子,投完后让孩子去数几个投进,几个没有投进,投进的代表所得成绩。这样做可以在孩子竞争心理的激发下深刻地理解数量关系。

三、根据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教育模式

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用一种教育模式,我们需要与每个孩子充分接触,了解其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孩子们的天赋,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学习的难易程度,如果发现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可以对其进行培养,适当提高教学的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将孩子们的潜力尽可能激发出来。

四、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

篇6

【关键词】动手能力 幼儿教育 创造力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6-02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躯体和双手动发展的最佳时期,手指、手腕等肌肉群的运动与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又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并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采用多种科学途径、利用多方资源培养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幼儿来说,通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

1.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手工课堂上,借助于一些造型作品作示范,教师教小朋友们动手做,鼓励小朋友们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挂饰等。在做手工的程中,幼儿会通过对教师制作过程的观察、记忆和思考,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意识,而且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尽管幼儿在手工课堂上是模仿教师的制作过程来动手完成自己作品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幼儿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增加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这部分东西就是幼儿的“创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作品表达方面,会传达出自己的特色,包含着自己的想法与创意,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手工作品。在这种动手的过程中,实际上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3.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育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其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使眼、脑与手等得到协调锻炼,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而幼儿在自己实际制作的过程中,会对老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回忆,对其制作过程进行模仿,并展开想象力,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1.积极引导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也就是说,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通过引导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干预孩子,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即使幼儿做出的作品很简单、粗糙,也不能批评,而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除了手工作品之外,老师可以鼓励幼儿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动手拿水果、整理书桌、收拾玩具等。对于一些复杂的难度较高的事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教师要告诉学生一定的方法与技能,指导幼儿进行反复练习,再动手实践。

2.创设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呢?从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心理规律来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情景中进行观察、模仿、体验和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活幼儿的记忆,而且激发了幼儿的情感。例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准备一些工具与材料,包括橡皮泥、小瓶盖以及颜色鲜艳的纸张等,这些材料会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们动手制作的积极性。

3.组织活动

通过组织积极的活动,能够强化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活动的效果,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幼儿中组织开展不同的动手活动。例如,在幼儿小班中开展整理玩具、穿衣服比赛。在中班或者大班的幼儿中组织开展搭积木、叠衣服比赛等。通过组织活动或比赛,调动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激发幼儿们的参与意识,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例如,在组织的叠衣服比赛中,对获胜的幼儿就奖励一个纸星星等。通过小小的奖励,幼儿的兴趣就会有明显高涨,他们的动手能力就会显著提升。

4.家长参与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组织,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实际上,在现在社会中,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比较宠爱,觉得孩子还小,不应该动手劳动,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代替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忽视动手能力培养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其实这种心理是完全错误的,幼儿虽小,可是完全可以这样就大大巩固了幼儿园里训练的成果,达到了家园统一,保持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设置了“家园之窗”,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向家长进行宣传,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向家长介绍一些锻炼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方法与经验,要求家长鼓励幼儿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洗自己的小毛巾等。也可以鼓励家长一起参加亲子游戏或活动,与孩子一起完成一件手工作品等。

三、结语

培养动手能力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积极引导、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以及家长参与等方式,强化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的创造意识,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莉萍. 浅谈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1).

篇7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据笔者亲身体会,原本送孩子参加美术培训的目的是想增加孩子的绘画体验,适应课堂教学的形式,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可上课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入学的第一次课,老师既没有让孩子体验绘画工具的使用,也没有教授基本画法,而是直接让孩子临摹完整的作品。由于作品难度较大,孩子缺少生活体验和绘画技巧,感觉难度很大,但也只能对着老师的作品依葫芦画瓢,有些孩子确实不能动笔的,教师干脆亲自代劳。其实,教师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课后能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学习成果。除了上课,培训机构还会组织孩子参加各种考级和比赛,也会教授孩子应对的技巧。不可否认,这种“好大喜功”的教学模式能让孩子在短期内“创作”出大批让教师和家长都满意的作品,甚至于获得各类奖项,但是许多孩子并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画这个?为什么要用这个颜色?更别提如何去表现自己的想法了。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不喜欢老师规定的绘画内容,或者经常受到教师的催促或责备,而对绘画产生疏远甚至惧怕的心理。这样的美术教育,其实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根本没有考虑孩子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对笔者这辈八零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基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都或多或少学习过这般那般才艺。但是,渐入中年的这辈人,多少会感慨自己重复着父辈们的生活轨迹———墨守成规的工作和生活,与小时候的理想渐行渐远。其实前些年也风靡过“高分低能”的说法,恰恰指出的就是我们教育的缺陷———我们的学生过多的中规中矩,没有冒险精神,缺乏创造性。细究起来,学校用严格的纪律和统一的标准压制了孩子的个性,对孩子优秀与否的评判都以成绩为导向,此外,还惯于采用“标准答案”式的教育,这些都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潜能。其实,现代社会不缺优秀人才,缺的是有创造力的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当从幼儿阶段开始。

三、幼儿美术学习为何能有效帮助孩子有效发展创造力

(一)能有效锻炼孩子的右脑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其中,左半球掌管人的右边肢体和活动,主要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被称为学术脑;右半球掌管人的左边肢体和活动,主要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被称为艺术脑。事实证明,右脑发达的人,往往具备更高的感知力、洞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许多科学家,除了专业领域的成就,在艺术上也表现出一定的造诣。譬如,爱因斯坦擅长拉小提琴;开普勒是天文学家、音乐家、诗人;诺贝尔是化学家、诗人、小说家;达芬奇是科学家和画家……我国的“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也十分擅长小提琴,等等。不过,人的左右半脑发展并不平衡,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虽然右脑能使人获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成果,但现实生活中95%的人,仅仅只使用了自己的左脑[1]。一般来说,右脑在三岁以前很发达,后期如果缺乏锻炼和使用,其容量会越来越小。因此,幼儿阶段对右脑潜能的开发至关重要。幼儿美术教育就是通过锻炼孩子的绘画能力和空间几何想象力来锻炼右脑功能。

(二)能有效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

创造是什么?简言之,创造是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照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也就是说,创造并不是凭空而生的,它必定建立在已有的概念或事物上,然后通过我们的细致观察和创造性思考,最终产生出符合我们目的的新的概念或事物。由此可知,在创造力中,观察、思考和想象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也会发现,爱思考的孩子常常有着与众不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其他小朋友追打嬉戏的时候,他会一个人静静的看星星、看蚂蚁,他也会问出许多常人看似奇怪的问题。其实,这就是孩子在观察、思考和想象的过程。幼儿美术教育通过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学会思考、表达想象来发展创造力。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我们通过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引导其进行创造性想象,从而最终培养其对现行事物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我们从艺术着手,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使他们对我们的生活世界形成深刻的兴趣,并打破成人的墨守成规,以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三)简单易行、富于乐趣

德国著名的美学家、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认识功能,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价值,美术教学的重心是让学生发现和体验隐藏在视觉形式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力”的结构。他将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称之为知觉促动,并认为,虽然感官刺激和知觉促动都是人类心灵的有效资源,但两者却不能混为一谈,因为感官刺激并不能使受教育者持久的保存信息,而只有把感觉器官感受到的情景与他们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他们才能理解并产生兴趣。按照阿恩海姆的理论,孩子在幼儿阶段其实已亲身经历许多美术形式,如动画、玩具、服装、建筑、园林等。因此,孩子能随心所欲的将现实世界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表现出来,这是不难做到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创造力不断发展。此外,在幼儿阶段,美术学习很能为广大家长所接受———有一张白纸、一支笔,孩子就可以开始自己的创作。没有经济负担,没有危险,对孩子的体能也没有特殊的要求。有时间陪伴最好,没时间,让孩子乱画一气也无所谓。

四、如何通过幼儿美术教育来促进孩子创造性的发展

(一)培养孩子的扩散思维能力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扩散(发散)思维和集中(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但是更多的表现在扩散思维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快速出成果而让孩子直接临摹教师作品,幼儿美术教学同样需要“先学走、再学跑、再跳舞”。不教授基本绘画常识,也不让孩子在绘画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那孩子实际上是毫无乐趣可言的,更谈不上学习专业技能了。教师一定要明白,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成为专业画家,孩子时期的涂鸦,就只是他们发展创造力和扩散思维能力的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必须要指导孩子如何绘制基本形状,如何用基本形来变幻出他们想要的形状,并引导他们对所能绘制的简单形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以修饰。

(二)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由于幼儿自身的发育特点,每个孩子的发育水平良莠不齐,同时由于各个孩子的性别和生长环境不同,每个孩子不可能做到同步发展。譬如说,幼儿由于手部肌肉发育尚不完全,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精细动作,同样也没法绘制出平整的线条、完美的曲线,他们只能绘制出稚拙的绘画作品。又如,一般来说,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5-15分钟,年龄越长,注意力集中时间越长,但如果学习内容枯燥或过多,幼儿可能无法持续,等等。幼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确这些,为孩子设定一个他“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同时,教师没必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因为幼儿教育无关于升学就业,只是兴趣和习惯的养成而已,对孩子多多鼓励,将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篇8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因此也抱有极高回报期望,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心理难以随和,导致心理落差,情绪失衡,对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五、不对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长不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越比越乱,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强,盲目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孩子发展有自身规律。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达不到家长所希望的预期效果。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往往付出大量时间与心力,而事与愿违,误了孩子。

七、家长不重视自我学习

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完全依赖家长的随心所欲,高兴就对孩子好,不高兴就对孩子发泄情绪。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

八、惩罚多于表扬,滥用惩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于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

九、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独生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凡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视而不见。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不给机会或没有意识到让孩子锻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

篇9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48-01

幼儿期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抓紧这个时期努力发展幼儿的语言。那么,如何才能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语言教育?教师们以实现语言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积累,最终探寻出有效的幼儿语言教学方法。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想要实现幼儿语言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知道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谈论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1、语言教育能够开发幼儿智力

语言是人生智慧最直接的表达方式,美国教育学家加特纳将人的智力结构总结为七种,即:音乐智力、运动智力、逻辑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感智力、人际交流智力、内在智力。加特纳认为这七种智力相互影响、相互发展。比如幼儿通过在幼儿园学习语言,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能够在这一小团体中初步学会人际交往,从而加强儿童语言智力的培养,这样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交际智力。在幼儿交际智力得到提升后,幼儿可能设法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文化活动和社区活动,这些活动也就会影响到幼儿今后的音乐智力、运动智力、逻辑智力等智力结构。所以,加强幼儿园语言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规范普通话教学,更能够提升幼儿的智力发展,完善智力结构。

2、通过语言教育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幼儿阶段的儿童就像一张白纸,尚没有固有的思维方式束缚,是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语言教学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抽象的语言能够激发幼儿对未知词汇和事物的想象。比如幼儿园教师在讲述“大海”这一词汇的时候,儿童就会通过自身的想象,描绘出心目中大海的形象。因此,幼儿园语言教育能够促进儿童通过想象来理解抽象的词汇和事物,对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兴趣是第一老师”,兴趣是孩子们不断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我们知道幼儿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情绪性,善于模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凡是他们感兴趣的,觉得希奇的事物,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并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因此,内容的选择应注重趣味性、新颖性,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从而实现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例如,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这一特性带领他们做各种游戏,教师在设计游戏教学时首先要考虑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孩子们是否会感兴趣。为了激发孩子们积极参与的兴趣,设计的游戏必须要能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只有有了好奇心的驱动,他们才能会兴高采烈、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游戏中来,并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锻炼孩子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善于捕捉和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将教学的内容与此密切挂钩,如幼儿喜欢看卡通片,那么就可将卡通片的人物、情节等文字利用恰当的时机出示给幼儿。再次,要为幼儿选择趣味性强的语言图书来阅读。教师通过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来实现提高他们语言能力,这一策略是有效可行的。

三、在课堂上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语言发展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与口语训练之间架设一座平台,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放松,在课堂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犹如进入说话乐园。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插图让孩子们进行说话练习,这样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能使幼儿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幼儿时期,孩子的特点就是对新事物有一种新鲜感、未知感,而且孩子最喜欢动画片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大自然画面,让孩子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在介绍大自然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普通话作介绍,这以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幼儿时期孩子的情绪不是很稳定,喜欢大哭大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动画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孩子扮演动画片中的角色,这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四、大胆想象,发展幼儿思维

叶圣陶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发展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幼儿语言的发展关键在于思考。

篇10

0-2.5岁

概述:

0-2.5岁孩子的感知觉发展最为迅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则相对较缓慢。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看电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电视节目的形式特征:绚丽多彩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简短清晰的语言可以刺激孩子的感官,有利于发展孩子视觉、听觉、语言等方面的智能;而一些不适合孩子欣赏的内容,如一些残忍、有攻击性、令人畏惧或不安的画面,一些恐怖、节奏过于强烈的音乐等,则容易造成孩子情绪紧张、睡眠不好、夜惊、食欲不振等。

家长能做的事:

教孩子辨认色彩: 彩色电视机的图像色彩艳丽,可以让孩子认识和分辨各种色彩。

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利用广告节目中饶有趣味的儿歌、顺口溜等对孩子进行普通话和语言教学,以此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孩子一些音乐知识:电视中经常播放音乐舞蹈节目,可以教孩子懂得各种演唱的形式,如独唱、合唱、重唱等等。还可让孩子认识各种乐器,进而训练孩子的听力,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引导孩子的体育兴趣:电视节目中播放各项体育比赛,如田径、游泳、赛车、武术等,可培养孩子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体育活动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家长需注意的事:

所选择电视节目的画面要明快单纯,没有使用复杂的映像技法;电视节目中的语言要求腔调适宜,语速适中,用词简短明了,发音清晰等。

多次重复播放电视节目内容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很有必要,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学习具有重复性,且每次观看的兴趣点不同,反复观看有利于其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对此,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适合的VCD或DVD,以便反复播放。

为保护孩子的视力,2.5岁前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孩子看电视的座位要比电视位置稍高;距离约是画面对角线的8倍;室内的光线和画面的亮度相比不可相差太大。

2.5-6岁

概述:

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孩子已能初步理解一些电视节目内容。因此,电视节目内容对他们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在这一年龄段,多姿多彩、形象生动的电视节目,有利于扩充孩子的词汇量,丰富孩子的知识,发展孩子的理解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然而,当孩子能够独立地看电视、理解电视节目的内容后,他们也就很容易沉迷于电视情节,成为“小电视迷”。长时间观看电视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发展,如视力受损、脊柱弯曲、肥胖等;会占据孩子其他活动的时间,造成性格孤僻、冷漠等;电视语言的单向性使孩子缺乏语言交流,会影响孩子口头语言的发展;而这一年龄段孩子好奇心强、好模仿、分析能力低、是非观念弱等特点,还容易使其养成攻击同伴、要求购买广告商品等不良行为。

由此可见,电视对2.5-6岁孩子的影响是喜忧参半。那么,家长该如何有效地发挥电视影响的正效应,避免其负效应,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一、帮助孩子学会控制看电视的时间―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

二、 规定孩子看电视的条件,例如明确地对孩子讲清楚没收好玩具不能看

电视。

三、指导孩子有计划地收看电视节目。

四、对节目有所选择,即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最有意思的节目看。

五、帮助孩子理解电视节目的内容。家长陪看并作适当讲解,看完之后让孩子复述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或者干脆当成小作文写下来。

六、利用敏感性的电视节目主题,引导孩子讨论,提高其理解能力。

七、教育孩子分辨电视节目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