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制订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其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以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强调和重视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考试能力,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有一点要求非常明确,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初步的思维能力则是二者的基础。基于数学科目的特点,即数学有大量的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及相应的符号系统,有很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通过逻辑推理,一些理论生成新的理论,一些判断生成新的判断,数学就是由这些理论和判断组成的。虽然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思维能力尚处于萌芽或者说起步阶段,教学内容也比较简单,不需要推理论证,但只要学习了数学科目,就离不开判断或推理。或者可以总结出,数学学习,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还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针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途径
逻辑思维能力是多层次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提出几点看法。
1.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
数学有着“唯一性”的特点,即“一就是一”,但如果从思维方式看待数学,它在很多时候也具备“灵活性”的特点。这个认知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经常一题可以多解,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题目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身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解前,让学生根据题型的不同,尝试着通过转变思路,寻求一种更适合、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如:200千克海水能够制盐2.5千克,那么50000千克的海水能够制盐多少千克?这属于一题多解,可以通过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几种方法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从表面现象寻找和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和帮助学生尝试从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与内在联系,从而找出更多、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
3.打破常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独立创造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不受到常规的解题模式的限制,找出解题最简单的方法。例如:把2、5、6三个数字卡片进行组数,如果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组成的数就只有25.26.256.265.52.56……除了这些数外,学生还会发现“6”的特点,把“6”反过来是“9”,从而组成更多的数,也是思维创造性的一种表现,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培养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培养,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及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结合实践,提出几种训练方法。
1.延展法。
延展法可分为单向延展法、多向延展法及反思延展法等。单向延展法应由易到难、由因导果,逐步延展;多向延展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及单元内知识点的联系等;反思延展法则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整个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与总结,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会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2.破思维定势训练法。
所谓的破思维定势训练法,其实就是指教师呈现一组一组的题目,通过题组训练,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打破思维定势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可通过题组进行教学,选取的题型一般为基本题与变式题的结合。
3.常规求异法。
常规求异法对教师及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改变常规的定向思维方式,不受固定思维支配,独辟蹊径,使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思维训练方式。以12根火柴棒摆6个相等的正方形为例。按照学生惯有的思维方式,多数学生只是摆弄摆弄,这样显然无法达到题目的要求,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12条棱的长度相等,六个面的面积相等)。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摆出的正方体中找到了六个相等的正方形。
四、结语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峰.浅谈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2012.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错误思维
一、导言
通过调查发现,初中生在物理学习中,约有40%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不理想,要么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学科发展显著不平衡;要么是物理考试成绩呈较大起伏,甚至是较大幅度的下降。他们中的大部分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效果与动机的为什么会出现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生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加以剖析,并提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克服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的教学基本原则。
二、初中生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
一是比较思维中的运用不当。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初中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如回答直流发电机与交流发电机在主要结构上有何不同时,很多学生先直接回答直流发电机的特点以后,再回答交流发电机的特点,而不去比较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同样,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如压力和压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构效率,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等。
二是惯性思维定势引出的错误。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人在平面镜中的:A.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斜与中看到你的大斜是两回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三是不敢打破常规,不会运用逆向思维带来的错误。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C、逆向分析。如一半以上的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是具象思维能力较差因而出现错误。具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又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鲜明正确形象,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
五是理论与实际脱离带来造成的错误。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解答具体问题时,很多学生又往往不自觉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从而出现错误。究其根源,第一,物理知识本身抽象程度高,与实际联系紧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多变;第二,教材的编写比较原则,缺少形象化的说明;第三,缺少训练学生思路的典型范例。
三、克服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错误或障碍对策
一是注意主体性。在进行针对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计划的进行都必须以学生的物理学习的思维现状为基础,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在制定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二是重视物理教育与思维训练统一。物理思维训练要求教知识和教思维的辩证统一,学知识和学思维的辩证统一,物理训练和思维训练的辩证统一。物理知识的教学与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思维训练要在物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中进行;同时,在思维训练中使受训者加速获取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能力。物理教育与思维训练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最后达到提高物理学科的学科能力和发展思维的双重目的。
三是训练量要适度。物理思维训练要遵循适度原则。根据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中学阶段(16~18岁,约为高中阶段)青少年思维迅速发展,抽象思维尤为突出,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是经验型的,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则进入理论型;初中生可初步理解辩证逻辑思维,高中生可基本掌握辩证逻辑思维。物理思维训练要求根据思维发展各个阶段表现的不同特点,适度安排训练内容,确立训练要点,编排训练程序,选择训练方法和评估策略。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职 生理学 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10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与有模型、有标本的形态学科相比,生理学的理论知识抽象难懂,“看”不到、“摸”不到,只能通过分析思考去理解明辨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过程、原理和规律。这就决定了生理学教学的重点是讲“理”,而不是单纯的罗列现象[1]。如何讲好“理”,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这些抽象复杂的理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思维训练的方法,对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举例和示范
精选一些典型的实例,通过剖析,为学生建立一个模式,让学生通过效仿,掌握特定的分析思维方法。例如讲反射弧分析时,以膝跳反射的实例为模板,给学生演示从反射弧的五个组成环节来分析整个反射过程的逻辑思路;再让学生使用这一模式分析瞳孔对光反射、排尿反射等常见的神经反射。反复练习之后,遇到同类实例或问题时,学生便能使用这种思维方法正确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2 联想和类比
使用联想和类比的思维方法,将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机制与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有着深刻印象的事情相联系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讲解离子通道的门控特性,可引导学生联想门的开关;讲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可联想腌肉和腌菜的做法;讲易化扩散中载体的作用,可类比为船;讲“阈”(阈值、阈电位、肾糖阈)可类比为分数线。在教学中,不仅通过这样的联想和类比来形象教学内容,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地联想和类比,训练和强化他们这一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前面提到将载体类比为船,这时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船在载物或载人时有何特点?通过联想生活实际,大多数同学都能独立总结出载体转运的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等特点。
3 比较和分类
教学中应用比较和分类的思维方法,可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条理清楚,重点突出[2]。比较:第一,对比相似的过程或概念。比如,讲解心室肌动作电位时,首先回顾已学过的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画出细胞膜电位变化曲线和离子跨膜流动示意图;再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细胞膜电位变化曲线绘在其旁,两种曲线一对比,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个过程中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异同。依据二者的相似点,多数学生能由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推理出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自己绘制出心室肌细胞的离子跨膜流动示意图;而二者的不同点则使学生加深了对它们各自特点的理解记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和神经细胞化学性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骨骼肌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和心室肌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等。通过比较学习,学生既容易理解也容易掌握,并且更能从本质上进行区分,不会因为内容多而迷惘[2]。第二,对比不同的过程或概念。比如讲动作电位的3大特点,就可以将其与局部电位相比较。通过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使他们深刻理解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产生机制,并从中发现二者的共性,加深对生物电现象本质的认识。又比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的对比,通过比较,促使学生思考这看似矛盾的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他们理解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分类是一种条理化的思维方式,例如根据对象的大小,可将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分为转运大分子物质和转运小分子物质两类;根据是否耗能又可将转运小分子物质的方式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类等等。通过分类,将繁多的内容简化,使学习变得轻松简单。
4 归纳和抽象
想牢固掌握庞杂的生理学知识,将之系统化,是必要前提。因此,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已有知识,使之形成系统。在讲完一节或一章之后,指导训练学生按照章节间的内在逻辑列出大纲,使用大纲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将分散零乱的知识串联成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各节、各章之间存在的相互关联,分析探求人体各系统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构建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系统化知识框架。生理学中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看似完全不同的现象,内在却有着共通之处。从众多的现象中分析出其内在的共同特性,并加以概括,就是抽象思维。例如,人体的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等虽然外部表现各不一样,但其实质都是先产生动作电位;又如,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高血压的本质是血容量过多或血管外周阻力过大;水肿的本质则是组织间隙水分过多[3]。通过长期的、渐进性的课堂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得到大幅度强化和提升,学习效率和成绩明显提高。
5 实践和综合
生理学中的实验环节是实现思维到实践的二次飞跃,也是生理学内在逻辑性的重要体现。有了理性的认知,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还必须经过研究、思考、设计,才能转入实践的过程。开展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等各种类别的实验,使用电教、示范、实验设计、实验准备、预实验、实践操作等内容丰富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有力手段。
总之,要讲好生理学,就应当充分把握学科特点,在教学中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并将思维训练方法有意识地引入教学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东.生理学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6):585-586.
[2]罗海芸.逻辑思维在药理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5):529-531.
篇4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古今中外在科学技术上有所进步的人,除了有渊博的知识以外,他们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科学技术上的创造性想象,又都离不开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从小就注重孩子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普遍重视图和图样知识、技能的普及和提高,以及通过它们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教育。
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和特殊能力两类。所谓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如观察、思维、语言、记忆能力等。所谓特殊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需要的专门能力,如表演、绘画、计算、设计能力等。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对工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能力,但它们又不同于一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人们常说的想象能力,就是形象思维能力。心理学指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并不是单纯的表象再现,重要的在于加工改造,没有加工改造,就谈不上想象,更谈不上创造发明。
制图中的空间想象能力虽然有其独特的内涵,但就想象的心理过程来说,它与通常所说的想象能力是一致的,它也是对过去感知得来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实行加工改造,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及“创造想象”。所不同的就在于空间想象所采取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它要根据二维平面图形想象出三维空间形体。正是在这点上,空间想象能力有其独特的内涵。
空间思维能力又具有什么含义呢?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对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进行思维的能力,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能力。我们所说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正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有其独特性,因此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必须坚持由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的反复过程,也就是由实物到投影图,由投影图到立体的双向过程。
应该指出,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空间想象能力是借助于“想象”,空间思维能力则更多的借助于“推理”,当然在推理过程中也有想象。
在制图教学中,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呢?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适度运用直观教具留有抽象思维余地
要学习、掌握制图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空间概念,而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高职校学生均在刚进校的十五、六岁年龄开始学习制图,而这时还没学过立体几何,因而他们初学时就感到难以理解,在多年的制图教学中发现学“点”时学生是最茫然的。由于制图中是用二维平面图形来反映三维空间形体,解决问题是在空间进行的,这更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进行认识,正确贯彻直观教学原则,适度运用直观教具。
如点的投影规律贯穿于整个画法几何的始终,是学习其它内容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始建立空间概念、掌握投影规律的起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可以借助于教室中的黑板、地面及墙面所构成的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加以说明,还要应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演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的直观印象,加深对三维空间的认识,然后再利用直观教具论证点的投影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点的空间位置,准确地画出点的投影图,反之根据点的三面投影图又能正确地想象出点的空间位置,进而再将这些点放到简单的形体上进行投影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初步认识了二维平面上的图形和三维空间上的实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即开始建立了空间概念。
当然运用直观教具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并且借以培养和扩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直观教具一般用于初学阶段,初学时还可自制简易模型,帮助理解空间与平面的关系。但要有选择地运用直观教具,不能滥用直观教具。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空间想象作准备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能力。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观察力的完善具有很大意义,它是研究人员和学者在日常活动中的必备品质”。就制图教学而言,培养观察力的重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以及对物体形状、大小、方位和结构等特征的知觉能力,使学生充分地了解三维空间几何关系,并能够通过各种形体确定组成形体的基本单元、数量、相对位置和组合形式,进而能够了解各类物体的形状和组成的规律性。同时还应使学生善于从物体视图中确定特征视图(绘三视图时应先画特征视图),并能从视图中分离出各个线框和图线的对应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分析,进而掌握其投影规律,比如,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看得比较肤浅,而有的人却看得比较深刻呢?这是因为有的人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有的人却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学生在观察实物绘制投影图时也是一样,有的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物体的结构特点,而有的学生则以偏概全,一无所获。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特别是进行图物对照观察时,更要求学生细心领会图形是如何反映物体的。如果教师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观察大量的形体,使学生将观察的形象储存于脑海中,并记住一些典型实物及图形,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形体中分辨出各自的形状特征,这样就为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奠定了基础,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一个人知识面的宽窄将会影响想象力的高低,一个刚踏进高职校的初中生,知识面是有限的,这直接影响他的想象力。因此,作为制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仅局限于制图本身,而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机械、建筑等知识,有步骤有选择地讲解一些企业生产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及时地将制图方面的新动态、新理论向学生进行介绍,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其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三、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发展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逐步分析推导,最后获得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结论的思维,在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既能够利用积存的空间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来解决空间形体的构思和表达,也能够利用投影概念、空间几何关系及投影规律进行合乎逻辑的设想、推理、判断来解决空间较为复杂的构思和表达。如在进行读图教学时,可以采用看图搭积木,看图画立体草图,根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的训练对学生特别具有挑战性,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方法。据一视图补画另两个视图的练习,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可能每题会得到十多种正确答案。
但教师在按照逻辑思维基本规律进行教学时,不能局限于常规性思维,必须在传授知识经验的同时,鼓励学生突破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所谓逻辑思维是凭借一般的现成的知识经验,按习以为常的方式解决思维任务的那种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根本特征。当然创造性思维必须以常规性思维为基础。
篇5
能力是什么?能力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每一种活动都对人的心理过程、分析的能力、反应的速度、个性的特征提出某些要求。能力就是人的这些心理特征,符合于相应活动的要求,并且是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这种活动的条件。我在改革教材的基础上,对应用题的教学,突出地抓住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能力方面,主要有三个特点:
(1)抓住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
近十年来,许多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重视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我觉得这些能力属于一般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还有不同的特殊能力。如语文能力、数学能力、生物能力、音乐能力等等。我们要使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深入下去,取得更好的成效,就不能停留在培养一般能力,而要深入到学科,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科的能力。这是培养能力如何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我根据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主要培养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概括能力。以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为例。什么叫数学问题结构?通常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前,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这就要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一个整体,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那些关系。这就是抓住了数学问题的结构。“能力强的学生拿到一道数学题时,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结构,就能把已知条件联系起来,而数学能力平常的学生遇到一类新问题时,一般说来,他们只是感知问题孤立的数学成分,并不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平常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过程把问题的各种成分联系起来。”(克鲁切茨基《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252、254页)我在教一步应用题时,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在讲两步应用题时,重点上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课”,同时进行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变换问法,让学生扩题、缩题、拆题,看问题要条件等四个方面的训练。讲多步复杂应用题时,又进行了多步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课”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2)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法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就清楚了。如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计算题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都是用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下面是我的训练方法:
①读题。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
②画批。就是把题中的重点词、句和思维分析、判断的结果,用文字、符号(箭头、着重点、圆圈、横直线、曲线等)划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
③画图。就是画线段图,用线段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④说理。说理就是在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
通过上述读、画、说,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就非常有利于训练、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解决了应用题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3)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进行系统的训练。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的教学方法,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数学能力。因此,在我的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陈,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我采用了“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下面,以两步应用题的“变式课”为例,说明我是怎样进行思维训练的。
“变式课”的教学,有五种基本做法。
①改变叙述方法。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某些词、句的叙述方法。
②改变重点词语。重点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
③改变条件。就是把直接条件改变成间接条件,把间接条件改变成直接条件,应用题的问题不变。
④改变问题。就是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解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⑤改变条件和问题。就是把应用题中的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改变成问题,把问题改变成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分析方法、解题方法的改变。
篇6
关键词:Raptor;程序设计;计算思维
1 背景
数学思维强调的是数与形的逻辑关系、演算推理能力,计算思维则是强调问题求解的操作过程和机器实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当今社会,计算思维已不知不觉地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推动下,通过各高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及各种论坛的广泛交流,目前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要想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就要使计算思维如同逻辑思维一样,学生在这种思维指导下学习,不仅是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而且要让计算思维成为每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既然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思维能力,该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思维方式?又该如何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显然不是某门课程能独立做到的,它需要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中,把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今后工作中。
长久以来,各高校都将“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新生一入学后必须掌握的一门程序语言设计,其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能够运用其思想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兴趣十足,愿意花费很多时间来研究与学习,但随着后续学习过程中语法的增多和算法设计的增大,学生不得不将课程学习的重心从程序设计方法转移到语法规则上,忽略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久而久之,学生面对这些烦琐的语法时就失去了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无形中在他们的大脑中就形成了程序设计课程难、学不会等印象,导致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下降。
这就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试着探索在程序设计中抛开烦琐的语法规则,真正体现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实现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让计算思维成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为此,我校率先在2014级开设了“Raptor可视化程序设计”课程,将Raptor作为程序设计工具,让学生从简单易懂的程序流程图人手,学习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将学生学习重心放到程序设计的本身上,强调对问题的求解与实现方法,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出以“Raptor流程图+算法设计”为教学改革思路,从基本问题到综合问题不断逐步深入,通过利用“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寻求多种解决方案一多种方案比较优化”的“任务驱动式问题求解”的训练方法,从而实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
根据以上思路,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应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知识能力:没有烦琐语法的程序设计,课程强调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知识能力目标上,要让学生首先掌握程序设计基本概念,然后是程序设计的思想、设计方法、调试方法。
(2)技术能力: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能够将实际问题以抽象化和程序化的形式表示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抽象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问题求解与数学建模、算法优化等能力的培养。
(3)创新能力:突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程序设计教学的教育价值,因此应倡导算法思维的多样化,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基于流程图的可视化软件Raptor
Raptor是一种基于流程图的可视化编程工具,它具有以下特点:
(1)由各种相互连接的图形符号构成可执行的流程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程序语言的语法理解。
(2)操作简单,学生只需要通过拖拽操作就可将不同图形符号放置到所需要的位置上,工具软件就可以自动将这些不同图形符号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图。
(3)简单易懂,由于流程图与自然的思维过程相近,能够比较简单地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程序的设计与算法。
Raptor除了具有流程图特色外,还具有其他诸多重要特点,例如,计算操作的原子化和算法的执行步骤统计等,为算法设计、算法优化、算法复杂性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或验证手段。
3 “Raptor流程图+算法设计”教学模式
融入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以“程序设计”为中心,从基本问题到综合问题逐步深入,通过利用“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寻求多种解决方案一多种方案比较优化”的“任务驱动式问题求解”的训练方法,来实现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课程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便于思维训练连贯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从新生对程序认知能力实际出发,选取更多趣味性和贴近生活的案例,由基本问题到综合问题逐步深入,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掌握程序设计方法,也便于思维训练的连贯性。表1为“猜数游戏”任务案例。
3.2 强化课程实践环节,提升学习兴趣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编程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层次水平,将该课程的实践内容分为基础题、中级题和高级选作题三类,让学生根据自己层次能力来完成题目。基础题目一般包括鸡兔同笼问题、判断明年是否是闰年、20以内累加和、创建数组等;中等题目一般包括水仙花数、100以内的奇偶数之和、百万富翁换钱、出售金鱼等;高级选作题目一般包括打印等腰三角形、抓交通肇事犯、字母出现频率的统计等。除此之外,恰当的趣味程序设计内容也提升了学生对程序设计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
3.3 思维多样化。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算法设计实践旨在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心理特征上存在的个体差异,倡导多样化的算法思维,鼓励学生对问题能够“一题多解”,通过分析找出不同解法的优缺点,并根据其优缺点完善自我的程序,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3.4 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程序设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从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角度,把课堂讲授、上机实践、课后辅导3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对教学方法不断总结和创新,主要包括:
(1)引入讨论教学法。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师生共享。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不同算法的优缺点,进而对程序算法进行简化和优化。如:在数组中查找数据(见图1和图2),大多数学生采用二重循环的算法实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为一重循环,然后对两种算法为何执行的算法效率不同进行比较与分析。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从而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2)案例分析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学生分享为辅。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案例分析对一个知识点举一反三,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点,也学会灵活应用。
(3)兴趣分组教学法。通过学生自愿组合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次布置作业后,随机抽出小组成员对程序作业进行讲解,小组间互为评分、提问,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并且也能锻炼团队内的协作精神。
4 教学实践体会
篇7
信息技术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常用“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基础,"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而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将"问题"传递给学生。因此 ,恰当的课堂提问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从课堂提问的设计、实施和对学生答问的评价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提问要有启发性-启发性原则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课件演示: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出示练习题等,再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3)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2.提问要突出重点-重点性原则
一堂课45分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前详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
(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
3.提问要有层次-层次性原则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如在进行Windows95/98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都很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你们知道游戏软件买来后是如何安装到电脑中去的?电脑又是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运行的?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出目录结构,软件安装(复制)等知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4.提问要把握量力性-量力性原则
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应了如指掌。
二、“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实施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设问,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因此:
(1) 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 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出问题。
2.提问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当学生的回答:
(1)迷惑时应平缓坡度:如面对提问学生迷惑不解,可有的放矢,巧指迷津,平缓坡度;如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力不从心,可追加问题,巧妙铺垫,帮助接通思路,或者迂回设问,让学生回答类似的问题,借助原型启发,再触正题;如因目标不明显学生茫然,可揭示目标,促其思维指向目标。
(2)矛盾时应引辩启思:如提问后出现截然不同的矛盾答案,可提挈矛盾,引辩启思,以统一认识。
(3)反向时应归谬促悟:有时,学生答题与正确答案背道而驰,此时,师生信息落差太大,简单交代答案,学生难以接受。为此,可将错就错,以归谬法引其碰壁,促其领悟。
(4)出岔时应疏导引正:教学中,学生常会提出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对此,置之不理或过多纠缠都不行,有效的方法是把学生思路引正。
(5)肤浅时应追问求深:如学生思考浮于表面,可追问点拨,引导深入理解。
(6)呆板时应点拨求活:如学生理解问题就事论事,可以设问发散的方法点拨,以引导学生灵活理解。
3.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及动手操作求证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
4.提问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课堂提问中巧妙引渡,体现提问的坡度,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由具体到抽象: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特点。因此,提问要体现由具体实例到抽象的坡度,在引导学生对事物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归纳,抽象概括。
(2).由特殊到一般:学生理解问题往往就事论事,难以由特殊向一般推广。因此,提问要注意强调特殊,加强感受,再巧妙引渡,认识一般。
(3) 由现象到本质:学生认识事物易被现象所迷惑,难以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因此,如果是以引导认识事物为目的的提问,可先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分析,进而通过点拨诱导,让其透过现象看本质。
(4)由已知到未知:教学中,须把学生新知识的获取建筑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提问须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已知探究未知。
(5)由发散到集中:发散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训练方法。为强化训练效果,须把发散思维训练与集中思维训练集中起来。
5.提问要把握时机
(1)利用“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可利用“开场白”揭示“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现代教育科学的重要影响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场白”要注意利用直观的趣味性的课件。诱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原理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这样,“以用入读”“造就学生的知识饥饿感,促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尽快地理解其真谛。如在教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时,开始上课,就给学生展示本堂课要用PowerPoint完成的效果,从最简单的文字飞入到较复杂的图片动画。然后提问:“你们也能做出这样的作品?”。利用“开场白”进行情感教育,缩短师生的思想距离,创设积极、和谐、富于情趣的教学环境。
(2)讲授新知识前提问,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
“信息技术”科学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章节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一般情况下,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伸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应该将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让学生进行回忆复习,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这样,便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习新知识时提问,抓住知识的重点处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难点逐一突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惑。
(4)思维训练时提问,抓住知识的联想点
联想是学生常用的思考方法,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只要教师抓住知识的联想点,精心设计,定向质疑,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求学生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将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共同性。从个别概括出一般性,又从一般性推导出特殊性,使他们找到知识的联系性,最后形成概念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使学生不但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从中训练了思维的方法。如教PowerPoint制作背景时,可从格式菜单选择背景,也可从右击演示文稿空白处选择背景,就可以先提问Word中表格格式的设置可从格式菜单及右击来设置,通过联想,训练了思维的方法。
篇8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培养;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78-04
一、概要
当今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方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近几年,教育部开始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开办了各种类型的创新拓展班,创新实验班。这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特点为“按类招生、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转变了以往进校就选择专业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为专心的打好基础。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社会国家输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目标,创新实验班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活动开展、教员配备和学习模式上与一般本科班有着巨大区别。这样的创新实验班包括国防科大的“钱学森班”、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中山大学的“逸仙班”和湖南大学的“李达班”等等。其中,所有实验班在选拔学生时都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坚持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是因为英语是人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工具,还因为英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造财富。随着国家的发展繁荣,教育也随之枝繁叶茂。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命运,它更加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和发展。由于信息系统的高度发达,信息和知识也体现出全球化的特点。各国为了抢占知识和信息的高地纷纷出招,从教育入手推出教育改革,提出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建设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开始参与研究工作,美国更是在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上下大力,要求高校必须开设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同志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高等学府进行深造,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国家经济的推动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不同于大众教育,精英教育是一种“质”的教育,以培养少数专业顶尖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为追求。这种采用高水平、高规格、高标准的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活动,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事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如此快速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还暴露出了中国教育的短板。中国的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是进校选专业,公共课和专业课同时开设,课堂授课以老师所讲为准,课后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作业,最终用考试验收学习成果。这样的课堂不利于激发学生创造的活力,也不利于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人才思维模式僵化,则会引起一连串蝴蝶效应,在未来的工作科研中,思路打不开,光有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自用,只能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别人的理念思路,事事受制于人,更不可能同人竞争。所以培养中国自己的拔尖创新人才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三、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对“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定义是众说纷纭。如认为批判性思维泛指人类对某一事物与现象长短利弊、真伪对错的剖析和评析,即:通过对认知对象的分析、质疑和论证,形成独立、异同和正确的见解。美国畅销书《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Critical Thinking)中提到: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审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无论怎样定义我们都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要带着疑问去看问题,要独立地看、辨证地看,而不是照搬照抄,全盘接受。如果不能批判地思考,就只会浮于知识的表面,问题的表象,事物的表层。无法洞察到事物之间真正的规律,找不到问题的症结,那么所做所想也就无法得到拓展和延伸。批判性思维是既依靠知识,有掌控知识,在批判地思考中知识不再是书上呆板而毫无生气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人探索未知和控制已知的利器。如今在美国等在教育上独树一帜的国家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相当重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判断能力。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现在的教育模式。美国的教育理论界十分重视对“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的研究。批判性思维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批判性思维以清楚、正确、关联和逻辑标准为基础、并可以形成准确的判断;其次是这些标准可以连续运用到“自我纠正”过程中,并有利于学生在动态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第三是,学生利用自我评价标准可以自觉地提高思想行。
2.拔尖创新人才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密不可分。创新要求的是人对未知的探索,甚至创造未知,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能够灵活多变,不受惯性思维模式影响,多角度的探索新事物。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其中的核心影响因素。人怎样才能打破束缚,用新的视角看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呢?这就需要人能够剖析研究对象的真伪,去伪存真,通过分析、质疑和论证的方式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因此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学生如果不能独立地、批判地看问题就不可能真正的创新。拔尖创新人才本就是经过层层选的精英中的精英,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素质上都略高人一筹,培养这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各行业专业培养领军人物,而批判性思维则是这类人物必不可少的能力素质之一。在培养人才的批判性思维方面,中国应当结合自身实际,而不是照搬照抄国外的教育模式,可以从借鉴开始,一步步摸索适合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方法。那么在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方式上就应与这些特点相适应。拔尖创新人才由于基础扎实,所以在接收知识上比一般学生花的时间要少,其理解力是不成问题的,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强调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自由运用知识,学会带着质疑的眼光看问题。
四、英语教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英语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语言的构成方式上就不同于汉语,这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构成方式的不同反映了其上层认知模式的不同,这也就影响了人思维的模式。此学习外语本身便是对思维的一种锻炼,使人有机会从已经形成惯性的汉语模式中跳出来,以一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组织语言,传递信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和未知性,语言内部的奥妙并非像数学公式那样清楚明了,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就更加可能激发出学生探索的兴趣,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以往的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语法的灌输,教授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技巧,并没有探讨到更为深层的问题,因此,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时,其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应有一定的创新和调整。
1.教学理念。中国在推行大众化的英语教育之初的目的便是为了与国际接轨,适应全球化。因此英语教学从小学便开始就会教一些简单的语法,并且主要依靠练习加强英语的学习,直到大学,英语语法的基本体系已为大部分学生所掌握。如此填鸭和题海的战术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然而,在大学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精英的教育中,再以这样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则是对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拔尖人才都是基础牢固的学生,无需再开专门的课程巩固其语法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而应将这些基本能力贯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去。但是有不能完全对学生放任自流,老师除了上课传授知识,还应当有充分的时间来引导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因此,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当改变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成为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启发者、引导者,要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宽松的思考讨论空间,鼓励学生接触语言更深层次的问题,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老师的批判性思维。英语从教学的理念上就应致力于改变学习英语“思辨缺席”这一综合症。
2.课程设置。培养批判性思维必须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其地位,这不仅仅是提高人们对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视,更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并且有利于成果的验收。在课程设置上应有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创新实验班就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邀请加拿大国际知名批判性思维专家戴维·希契柯克教授为创新实验班“DIAN团队”的种子班学生讲授批判性思维。武汉大学也开设了全校通识选修课《批判性思维导引》。还有北京大学和青年政治学院开设了“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除此之外,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可以适当开设带有思维训练性质的课程如文学或语言学的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正式颁布了《课程要求》,作为各高校等学校组织非英语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在课程设置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比如文学本身就是作家创新思维的结晶,西方的文化、各流派文学产生的背景都可能引发学生探索性的思考,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背景、情节和潜藏的历史因素展开大胆的推测和论证,对其做出批判性的评价。这也就提高了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语言学更是如此,如批评话语分析就是要求学生用批评的态度看待话语,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话语。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时,我们大可不必过分强调设置类似大学英语这类基础课,而是本着为拔尖人才提供更多专业学科知识的原则,适当开设英语专业类的课程,从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教材选择。选择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材应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和启发性,要避免教条和灌输式的编排,文章结构应多样,并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从事例中引导学生思考,因此教材的信息量要大,并且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材可以是教科书、也可以添加多媒体教材提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现在市面上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书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一个特点,大量的进行案例的分析,然后话少量篇幅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布鲁克·诺埃尔·摩尔(Brooke Noel Moore)的《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Critical Thinking),这本书到今年已是第九版,是美国最畅销的大学教材。类似这样的书还有很多,比如说斯特拉·科特雷尔(Stella Cottrell)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Critical Thinking Skill)理查德·保罗(Richard W.Paul)和琳达·埃尔德(Linda Elder)所著的《思考的力量:批判性思考成就卓越人生》(Critical Thinking:Tools for Taking Care of Your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Life)。毫无疑问,论权威性,国外的教材略胜一筹,因为其开设时间早,教材是经过一次次完善过的,虽然是全英文的,但是对于拔尖人才来说,读懂内容不会是难事。当然,除了选择国外的教材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著英语教材。利用英语授课则可以使学生既学习了语言,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4.教学方法。当前的英语教学较以前已有了一定的改革,教育界都普遍认识到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模式不仅不能很好地锻炼思辨能力,还可能使“填”进去的知识在短时间内流失掉。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设置专门的课程直接想学生传授批判性思维的策略、规则与实施步骤,侧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另一种是把学科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相结合,主张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质疑与批判精神,把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与批判性品质培养相结合。课堂内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比如进行课堂演讲或者分组讨论的活动。要坚持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的课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思考中去。长期的模式化教育和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不善于辩证的看问题,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任务型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倡导的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任务型即老师依靠教材设计任务,并将任务交由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到思考、得出结论,最后每个小组进行汇报。这样的形式已经运用到如今的大学英语教育中,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在效果上不免就打了折扣,老师难以完全掌握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而且小组内多少存在浑水摸鱼情况,个别同学对学习任务的态度消极。由于拔尖创新班人数较少,而且学生基础牢,思维敏捷,这就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的跟踪观察。
5.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应有针对性,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思想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思想性就是教学内容要有深度、广度,在内容编排上有逻辑性,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而多样性则是内容丰富,有新鲜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多样性还保证了学生能吸收各类信息,从不同的视角思考,能够提高师生和生生互动的质量。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多样性,但是老师依然应当根据学生的层次来选择教材,可以在一门课中使用多种辅助教材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以阅读为主的课程,可以鼓励学生读报、小说、诗歌等。新闻报道所涵盖的信息量大,而且具有一定的评价性质,大多是针对现实世界中发生事件的评述,这样体裁的文章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兴趣,容易激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小说和诗歌也具有同样的特质,其体裁不同,流派不同,风格迥异,所宣扬的思想也是各有千秋。文学作品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点,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特定体裁的作品,这一点就十分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总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再是一个个单列的信息点,而应该是启发性和思考性很强的内容。
6.活动与讨论。活动与讨论往往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方式。西方国家在大学本科阶段便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研究课题,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那么在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英语课堂可以更多的采取以讨论和学生自己上台授课的方式,引发学生在思考问题上的热情。一般来说,学习上的惰性可能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中国学生总是认为每堂课的主要任务都在老师身上,老师在上面讲,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坐在下面听就是了。而这样往往使得老师在提问时,大家也都很难去思考。而在课堂中或者课堂外,开展活动与讨论则是将学习和思考的“掌控权”交到了学生手上。活动和讨论加强师生和生生间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思考,去分析、质疑和论证某一观点的正确性或逻辑性,这也就是对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有效培养培养。而是用英语进行表述,则是对学生运用另一种知识结构进行信息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必然要参与其中。因此在全英文的环境下开展讨论活动,更加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语
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没有人才就没有发展,而没有创新人才,就没有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创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就导致了中国将在许多领域受制于人,与他国竞争就会后劲不足。中国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固化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是紧密结合的。所以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英语由于其特殊的外语地位和与汉语截然不同的构成方式,也使学生需要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才能恰当地使用。因此我们应力求英语教学的创新改革,并加大对英语教学的投入力度,改变对英语的传统认识,使学生能在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过程中得到批判性思维的锻炼,而不仅局限于将英语作为一门使用工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M].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付永庆,王伞,于蕾.论创新型精英人才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8-13.
[3]甘丽华.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实验班开授批判性思维课程[N].中国青年报,2011-06-24.
[4]顾颖.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2(14):137-138,144.
[5]韩少杰,王小英.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9,30(6):67-70.
[6]黄源森.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7]王建平.批判思维教学方法在美国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兼评保罗(Paul)的批判思维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5):47-50.
[8]吕慈仙,杨桂珍,程鹏,张大吉.综合实验班: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2011,33(3):49-51.
- 上一篇:表彰大会方案策划
- 下一篇:如何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