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散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一题多解;发散思维;素质教育;能力
数学既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学科;数学既培养思维,同时也需要科学思维作为支撑.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一题多解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为数学教学服务,更为学生更好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服务.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需要教师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等工作,需要较好的师生互动.
课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的基础,课前工作应从多方面入手.
1. 认真学习
我们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则要有一桶水或者更多.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业务能力,使自己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东西.
教师在平时必须借助各种手段和条件进行学习,学习多种知识,培养较强的业务能力. 时常读书看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积极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培训活动,经常观摩各种“同课异构”的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听评课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当前的一些名师在课堂上的表现.
2. 充分备课
认真备课是上好一节成功的数学课的前提. 备课中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够将知识灵活运用,才能够真正做到一题多解. 备教材时,既要认真钻研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同时又要注意研究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钻研教材知识与考纲的关系,与中考的关系.
备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师授课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更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 备学生,就是要备学生的实际,备学生的差异,同时充分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备方法. 在认真钻研教材和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宏观上理清教学思路,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法. 就微观而言,要对于本节课要讲解的例题提前预设多种不同的解法,不能临时抱佛脚,不能完全临场发挥.
例:已知点A(x,0),B(x,0),C(0,y)均在抛物线y=x2+2・+ax+2(a+1)上,且x>x,y>0,在该坐标系中S=3S,试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解法一:常规解法是首先画出函数图象,然后根据抛物线的图象性质,用含有参数a的方程表示出S=3S,通过解方程的办法计算出参数a的值,将其带入抛物线的解析式. 这是解决此题的常规解法,也是教材强调学生掌握的一种解法.
解法二:运用韦达定理解题.
利用韦达定理不难得出x+x=4a+5①,x・x=4a+4②.
由已知条件S=3S可得x∶x=1∶3③.
解方程组可以得出参数a的值,最终得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课中注意过程的呈现
课堂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战场. 在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必须将发现的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从例题或者习题的学习中真正掌握思维的技巧.
例:某学校购买130件A文具、50件B文具、90件C文具,共需925元;若买20件A文具、40件B文具、30件C文具,则共需320元,试问:只买A、B、C文具各一件,共需多少钱?
解析:此题按照常规的做法直接设A、B、C三种文具的单价为x、y、z,根据题意可得出如下方程组130x+50y+90z=925, 20x+40y+30z=320.
此时不难发现,这是三元一次方程组,但是我们只能列出两个三元一次方程,因而绝不可能直接解出答案,此路不通. 这时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到其他多种解决办法.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本题根本没必要分别解出三个未知数,而只需要解出三个未知数的和就可以了.
解法一:极端法
这里说的极端法也可以被称作“消元”法,即将三个未知数中的任意一个设为0,则三元一次方程组就变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式可以很容易地解出来的.
设x=0,则有50y+90z=925,40y+30z=320, 不难解出答案y=0.5,z=10.
于是只买A、B、C文具各一件,共需10. 5元. 将另外两个未知数设为0同样能够解出相同的答案.
解法二:设定参数法
设只购买A、B、C三种文具各一件需要k元,则可以列出方程组
130x+50y+90z=925(1)?摇,20x+40y+30z=320(2)?摇,x+y+z=k(3)?摇.
将(1)(2)式联列可得出x-y=-0.5;将(2)(3)式联列可得出x-y=3k-32,不难解出k=10. 5
解法三:设定主元法
本题中我们可以将x和y设为主元,将z设为次元,也就是说只把前面两个未知数看做未知数即“元”,而把后面的未知数不作为“元”,只作为参数.
于是解方程组130x+50y+90z=925,20x+40y+30z=320可以得到用z表示的前面两个未知数,将用z表示的三个未知数放在一起时,我们发现z奇迹般地消失了,这时只剩下了纯粹的数值,这便是我们所要的答案.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凑整法等一系列的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充分发挥学生合作探究的作用
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始终都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 因此,教师必须要适时引导,相机诱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可以在已经讲完例题的情况下,根据本节课所讲知识或例题的特点,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合作探究的题目. 例如,在讲完上文中“某学校购买130件A文具、50件B文具、90件C文具,共需925元;若买20件A文具、40件B文具、30件C文具,则共需320元,试问:只买A、B、C文具各一件,共需多少钱”的一题多解的例题后,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为学生布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探究内容:有大小两种筐子用来盛放苹果,2个大筐与3个小筐同时使用一次可以盛放155个苹果;5个大筐与6个小筐同时使用一次可以盛放350个苹果,那么3个大筐与5个小筐同时使用一次可以盛放多少个苹果?
可以事先告诉学生最终结果,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殊途同归,教师适时进行点评. 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特长,思维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别.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可以使同学们积极思考,发表各自的看法,最终使得解题的方法变得更加丰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散,能力得到了培养.
充分认可学生的不同想法
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思维也是这样的. 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不能束缚学生,要积极肯定学生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如果教师一方面想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却把学生的不同想法当成“异端邪说”进行打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
对于学生不同思维和方法的肯定,既要体现在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又要体现在课下对于学生作业批改上. 课堂上发现学生的不同思维时,应该肯定和鼓励,并且及时予以引导;作业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题思路时,要通过评语的方式予以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篇2
关键词: 发散思维 思维定势 求异性 开放性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等,它与集中思维相对应,指人们根据问题所提供的信息,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和途径去思考,获得多种新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以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为主要特点。也就是说,从一点出发,向知识网络发出的一种射线,使之与两个或多个知识点之间形成联系,它包含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即思考问题时注意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意多途径、多方式,它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向,横向拓展,逆向深入,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在,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后可以给学生们出这样的一道题:一个正方形分为九个相等的小正方形,把-1、-2、-3、-4、0、1、2、3、4分别填进九空格中,使横竖斜对角的三个数的和都相等。学生比较容易得出中间填0的情况,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这样的训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个新问题时,也要用些技巧和方法,例如“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可以让学生产生新知识、新方法的思路,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开方的时候,有些同学就会想到,如果是一个负数,它开方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会让学生产生对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和深入探寻。
二、适当的转换角度思考,克服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求异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散思维活动的运用,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势,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的中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们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穷则变,变则通”,所以要让学生摆脱这种定向思维,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们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1、多种题型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多种题型的训练,也就是说不要让同学们总是进行同一种题型练习,要进行多种题型的训练,体现出题型的多样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毕业实习的教学实际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正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往往可以让一个问题变得更简单,这样可以使学生们的思维更为广阔。
2、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激励学生,让学生们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进行发散性提问,先提出解答某一问题的几种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问题。
三、合理的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合理的转化思想是通过保持原命题的实质而变换其形式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样我们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来解题,可以发挥“形”的直观作用和“数”的解题技巧,由数变形,由形思数,数形结合,互相渗透,扬长避短。例如:通过在直线上建立数轴,使得多有的有理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他们的对应点,从而使有理数转化为形——即数轴上的点,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只需在数轴上找到他们的对应点,就可得出结论。还有勾股定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都是数形结合的问题。总之,转化思想通过不同的转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隐蔽的问题明朗化,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转化思想中最重要是要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善于联想,就是有助于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有些问题,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条件要人去设定,结论要人去猜想。通过题目所给出的信息,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的去猜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四、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性,是事物普遍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所以,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当一种方法、一个方面不能解决问题时,应主动的否定这一方法,让思维向另一个方法、另一面去发展,不要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思维成果,一定要有自己新的想法,并试图在这些方法中找到一种更好的,更容易理解的方法。在教学中运用相关的题目来训练,使学生们在一个问题上能有多种思路,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揭示出问题的差异。使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开阔,能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联想,从而能够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得到多种解答和结论。另外,我们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思维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培养这种能力。
综上所述,发散思维,没有一定的方向,也没有范围的限定,允许对引起思考的问题标新立异。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世明王雪琴:数学发现的艺术[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发散思维;培养
文章编号:1005-6629(2006)12-0015-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之一。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方向性的指针,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在化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1更新教育理念,为发散思维创造适宜的环境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接受型人材。学生的思维观念、学生对一切问题的认识理解都必须集中、统一到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上来;学生的全部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要求和传统的规范。这样做的结果,当然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
可见,要不要培养发散思维,绝不仅仅是思维方法问题,而是要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性问题。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摆脱聚合思维的束缚,就谈不到积极、自觉地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改变师生之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散思维,否则,一切都无从说起。
2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多向思维
培养多向思维,应从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多结论、多途径的开放性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广开学生的思路。由于开放性问题结构不完整,思路不明确,解题途径有多条,思考容量大,可培养学生从多个方向、多角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例1.氯化铁是工业上常用的净水剂之一。为尽可能地用廉价原料来制备氯化铁,最好是三废的综合利用。请提出一些用廉价原料制取氯化铁的方法,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对所提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加以评价。
本题目标明确,解题途径有多种,学生经过对所学知识的检索,结合生活经验,做出如下分析:
①废铁屑与氯气反应;
②废铁屑先与工业废盐酸反应,再与氯气反应;
③用工业铁器的酸洗废液和氯气制取。
例2.饮用水的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我们的健康。常见的对水的处理方式有几种?分别用到了什么试剂?起到了什么作用?写出相关的方程式,找出他们本质的不同?
本题的方向性明显,学生经过发散联想、回忆、整合,想到了很多角度:硬水的软化、水的净化、水的消毒等方法。
3消除顺向型束缚,培养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正向思维的反向思考方式,它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正向思维在许多情况下偏重于单向思考追求唯一的正确的答案,其思维具有较明显的聚敛性特征,而逆向思维则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发散性特征。
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全面思考问题能力,应该让学生注意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势,改变固有的思路与方法。激发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关键。也是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3.1培养因果逆向思维
是指从已有的事物的因果关系中,变因为果去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寻找解决问题新途径的思维方法。
例3.lg镁铝合金投入500mL2mol/L的盐酸中,完全溶解加入4mol/L的烧碱溶液()mL,可得最大的沉淀。
A.500mLB.350mLC.300mLD.250mL
解析:正向思维:设有Xmol镁、Ymol铝,需加入vmL烧碱溶液,结果误入歧途,一筹莫展。
逆向思维:从结果出发,可以解出生成沉淀量最大时,所加烧碱溶液除中和过量的盐酸外,刚好与AlCl3和MgCl2完全反应生成沉淀,所得溶液为NaCl溶液。
由n(Na+)=n(Cl-),可知n(NaOH)=n(HCl),很容易得出:2×500=4×V(NaOH)求得:V(NaOH)=250mL,故答案为D。
3.2培养行为方式的逆向思维
学生的逆向思维一旦形成,在遇到较困难问题时,便会从多方面特别是逆向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深对知识的深层次认识。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按题目要求去解是正向思维,如果采取与原方式相反的方式巧妙求解,则属逆向思维。
例4.从含有AlCl3、Na2SO4的溶液中提取AlCl3,应加入什么试剂?如何操作?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解析:正向思维:选择的试剂与所提纯的物质不发生反应,只跟杂质反应,而且反应不能引进新的杂质,若按此思维方式。选择BaCl2,虽可除去SO2-4,但却无法除Na+。
逆向思维:先把要提纯的AlCl3转化为Al(OH)3沉淀过滤烘干,再将Al(OH)3与适量盐酸反应到Al(OH)3沉淀刚好消失,便得到所需的AlCl3溶液。有关反应方程式:
4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创造出超常的思维成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以新颖、独特、巧妙的思维方式,迅速触及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在求异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拓宽思维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是荒唐的也不责备。训练发散思维的方式有:
4.1实验改进型
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现有实验装置或原理进行改进或完善,将装置中仪器进行变换或替代。例如:实验室制CO2的装置中的烧瓶就可用大试管、锥形瓶、广口瓶、蒸馏烧瓶等替代,当然也可以用干燥管和烧杯等代替(可制成随用随停的装置);所用试剂除了CaCO3和稀HCl之外,还可用家庭里的食醋和纯碱,甚至还可以用CaCO3和稀H2SO4,只是要用CaCO3粉末。这套实验装置除了用于制备CO2气体之外,还可用于制备如下气体(括号内为所用反应物):Cl2(KMnO4和浓盐酸)、O2(Na2O2和H2O或H2O2和MnO2)、NO2(Cu和浓HNO3)、NO(Cu和稀HNO3)、SO2(Na2SO3和H2SO4)。学生得出用这套装置可以制备Cl2、O2,就必须运用求异思维来突破以往的知识框框。思维不是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在一个三维空间内左冲右突,上通下达,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全新的。
4.2多重答案型
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的试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和探索,鼓励众说纷纭,各执己见。例如在NO、CO2、SO2和P2O5这四种非金属氧化物中,有哪一种具有不同于其它三种的特点?在这个问题中的四种氧化物都有不同另三种氧化物的特点,因此四种氧化物中每一种都是答案。
4.3一题多解型
化学中存在着很多可用多种途径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知识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发展。从而开阔思路。同时,多解的目的在于优化方法,也就是说,寻求多解之后,还应善于从众多解法中选择出最佳解法,以突出思维的创造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革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为学生营造“自由联想、自由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行为的主体。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提出完全不同、但有一定依据的全新观点的求异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敢于向一贯视为正确的理论体系或科学概念提出挑战,并提出相反的或与之对立的新理论、新概念的逆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对复杂问题(或关键所在)从多种角度、多个方向去分析,从而得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的多向思维能力。从而建构学生的发散思维体系,把学生培养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材.
篇4
【关键词】: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 有效培养
一、创设宽松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有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开发。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差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开展讨论。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最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二、采取多种训练形式,有效培养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一题多想、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编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一题多想。
巴甫洛夫说过,一切教学都是各种联想的形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可以提高思维的流畅性,发展学生的智能。比如,在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教学中,给出这样的句子:“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提问:看谁想到的数量关系多!学生纷纷举手,思维异常活跃,他们联想到: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5:4,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男生占总人数的5/9,男生比女生多总人数的1/9,总人数比男生人数多4/5,等等;又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可让学生回忆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可让学生联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一题多解。
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作出各种解答。如: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前3天修了20%,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还要多少天修完?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列式为(1-20%)÷(20%÷3),此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会悟出以下求异性的解答:3÷20%-3、3÷2%×(1-20%)、3×[(1-20%)÷20%、3÷[20%÷(1-20%)]、3×(1÷20%-1)、3×(5-1)以及方程解法、比例解法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3.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改变题目的条件、问题,将一题演变为多题,而题目实质不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改变条件
甲仓存粮120吨, 。乙仓存粮多少吨?
(1)甲仓存粮数是乙仓的1/4
(2)乙仓存粮数是甲仓的75%
(3)乙仓比甲仓多存粮1/4吨
(4)甲仓存粮比乙仓少25%
(5)乙仓存粮比甲仓的1/4多15吨
(6)甲仓存粮比乙仓的75%少15吨
……
改变问题 小明读一本18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1/4,第二天读了全书的25%,
(1)第一天读了多少页?
(2)还剩下多少页没有读?
(3)两天共读了多少页?
(4)第二天比第一天少读多少页?
(5)第三天应从第几页读起? ……
4.一题多编。
提供题材,引导学生调用多种知识从不同角度灵活编题,实现思维的发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如:给出问句“六(一)班男生有多少人”,让学生补充条件进行编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但编出了简单的减法问题,而且能够突破常规模式,向其他思路发散,编出了如下的问题:
(1)六(一)班女生20人,男生比女生多5人,男生有多少人?
(2)六(一)班女生20人,是男生人数的1/4,男生有多少人?
(3)六年级三个班共有男生80人,六(二)、六(三)班男生共55人,六(一) 班男生有多少人?
(4)六(一)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组有男生6人,六(一)班男生有多少人?
(5)六(一)男生共植树100棵,平均每人植树4棵,六(一)班男生有多少人?
三、发散与聚合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篇5
一、灵活运用创造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创造探究式教学,有利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积极性,发展学生能力为宗旨的一种开放、发散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依据教师、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亲自去探究和发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等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去发现事先未知的结果,因此灵活运用创造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必要性在于发散性思维的特性和数学的本质所在。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从不同的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富于联想、思路宽广,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有很大的变通性和独创性,而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最高层次就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加强学生数学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是不够的。因此,但对于数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基础知识的加强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任何发散都要建立在稳固的基础知识上,而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及性质就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联系,采用类比联想、化归联想、数形结合联想、反向联想或因果联想等方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也就初步地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使学生思维逐步具有独创性。例如:ABC中,∠ACB=90 °,CDAB于D,若AD=2cm,DB=6cm,求CD的长?
改为:在RtABC,∠ACB=90 °,CDAB于D,试给出两个条件,以确定CD的长。这样让学生边给条件,边计算,既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练习为主动练习,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学生对数学学习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
在求异中培养发散思维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发散思维的形成是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内驱办的。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 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 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 天,剩下让乙修,乙还要几天完成?教师本来用意是用方程来解答,可学生都能按照小学思路作出(1- ×4)÷ 、6 ×(1- ×4 )、6- ×4 ÷ 解答。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拔、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思维发散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3)在转化中培养发散思维
在学生基础知识点较稳固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教材各章知识点间的联系,数学各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数学与其他科之间的相关知识入手,选择多知识点结合的题目,进行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发散的思维的训练。
(4)在独创中培养发散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的表现。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跳出思维樊笼,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而创新推进。例如:有30 个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采用每输一场就淘汰一个队的办法,且每场比赛都要决出胜负,问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才能最后决出冠军?
一般我们都会一轮轮来算,先15 场淘汰15 对,再9 场……这么一点点来算,其实这个题目十分简单,因为每场比赛都淘汰一队,那么得到冠军要淘汰29 队,所以要29 场比赛,马上就知道了。
三、数学题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意义
徐利治教授指出: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力,可用如下的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发散性思维能力对培养人的发展和成才有着至关重的作用,因此,在数学题目的选择和教学中重视和运用发散思维,有利于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教师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方式提出各类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题目的选择和教学中重视和运用发散思维,可以突破消极的思维定势,打破习惯性的思维程序;在数学题目的选择和教学中重视和应用发散思维,更有利于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知识面。
篇6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学生解题往往以追求唯一“标准”答案为目标,养成收敛式的思维习惯而缺乏发散思维的品质.从物理教学实践中得知,一般说来,学生的发散思维比集中思维能力差,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
学生学习知识不能“唯书是从”,也不要迷信老师、家长,要大胆质疑,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在寻求唯一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展现物理情景,构想物理过程,想象物理结果.
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位理解、体验,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式,构建物理量和物理规律的方向思维.
例如,利用并联电路特点结合欧姆定律推导出“两导体并联后总电阻与支路电阻的关系:1R=1R1+1R2.”组织学生讨论R=R1R2R1+R2是否比R1 、 R2都小.不设具体数据,能通过代数式变换证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量值关系,侧面理解刚学过的物理规律.
又如,通过探索欧姆定律的实验数据比较分析,得出导体AB的UI=10V/A,小于导体CD的UI=15V/A.在相同的电压(6.0V)下,IAB=0.6A>ICD=0.4A.提问:这个比值为什么是反映导体本身阻碍电流的性质,而不是反映导体容易导电的性质.反映导体导电性质,同一导体衡量值该是UI还是IU?通过正向、反向思维加深对电阻的理解,从而使I-U图象上图线的斜率误为电阻值的失误减小.
其次,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针对同一个知识点,从相互关联的不同角度考虑,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培养他们多向考虑的高质量思维品质.
例如,如图1,一灯泡标有“6V,6W”字样,现要将它接到9V的电源上,并使灯泡正常发光.求:(1)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2)电阻消耗的功率为多大?
解法1:小灯泡正常工作,灯L与电阻R串联,根据IL = IR 得:
PLUL=U-ULR,即6W6V=9V-6VR,
解得:R=3Ω.
RR=(PLUL)2R=3W.
解法2:由电路中各用电器消耗的功率之和等于总功率计算.
小灯泡正常工作I=PLUL=6W6V=1A.
总功率P=UI=9V×1A=9W.
R消耗的功率PR=P-PL=3W.
R=PLI2=3W(1A)2=3Ω.
解法3:根据串联电路电压分配的关系计算.
I=PLUL=6W6V=1A.
U=U-UL=9V-6V=3V.
R=URI=3V1A=3Ω.
PR=URI=3V×1A=3W.
点评: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不满足于常规的一般解法,勤思多想,从多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定式具有流畅性,而不至于妨碍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再次,利用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放性试题主要表现在物理情景、条件的不定性,解题过程、方法的多样性,解题和结论的不唯一性.教学过程中经常设计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小明同学利用图2所示的电路计算电阻Rx消耗的功率,已知电源电压不变,R的阻值为R0,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A1的示数I0,由于缺少条件,他无法得出结果,请你补充一个条件,帮他算出电阻Rx消耗的功率.
分析:此题条件不足,利用公式P=U2R可以求出Rx消耗的功率,R与Rx并联,可知Rx上的电压,只要知道Rx的阻值,便可求出Rx消耗的功率.所以应该补充可求出Rx的功率条件:Rx的阻值为R'或者通过Rx的电流为I'.
解法1:补充条件:Rx = R'.则
Px=U2xRx=I20R′R20.
解法2:补充条件:通过Rx的电流为I'时,
Px=UxIx=I0R0I′.
解法3:补充条件:干路电流为I.则
Px=UxIx=I0R0(I-I0).
最后,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练习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编题,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自己编题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在编题中要考虑各种可能性,所以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如:给出条件,通过学生自己编题培养学生从部分出发认识整体的分析性思维;给出部分条件和结果,通过自己编题得到需要的条件,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请你根据电功公式W=UIt 和电热公式Q=I2Rt ,自编一道非纯电阻电路的计算题,并求出W和Q.
分析:一台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380V,线圈电阻是2Ω,通过线圈的电流是10A,电动机正常工作1s 电流做功为W,线圈产生的热量为Q,求出W和Q.
解:W=UIt=380V×10A×1s=3800J.
篇7
一、诱导变通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变通,是数学发散思维最明显的标识。学生只有解除集中思考模式的约束,摆脱定向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灵活变通数学问题。因而,当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和运用了一般的解题方法之后,教师就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诱导学生抛开原来的思维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和思考数学问题,进而变通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阻碍时,教师就应及时促进学生回顾基础知识和联系以前的解题经验,迅速做好转化、假设、逆向等微妙的变通,找到几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有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题:李师傅做了一批汽车零件,用了8天的时间做了这批汽车零件总数的2/5,按照这样的工作效率,求李师傅要做完剩下的3/5总共需要几天?学生的一般性解题方法为:(1-2/5)÷(2/5÷8)所得结果即为所求。这时,教师就可以诱导学生变通:
(1)要完成这批汽车零件,李师傅需要用几天时间?列式:8÷2/5×(1-2/5)或8÷2/5-8
(2)完成的汽车零件是未完成的汽车零件数的几分之几?列式:2/5÷(1一2/5)
(3)可以从题中所给的数量中找出相等方程解法关系吗?
教师通过一步一步的诱导,可以让学生由一种思维模式向另外一种思维模式过渡,形成了利用题目给出的信息快速建立数量间的关系的灵活变通能力,教学实践表明,这非常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
二、激励学生独立创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分析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可以独具匠心地提出一些创新的解法或想法,即是思维具有独创性的具体表现。虽然小学生的独立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它饱含着将来的大创造、大发明,教师应激励学生独具匠心分析问题,勇敢地提出和别人不同的想法意见,甚至是质疑,别出心裁地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求异迈向创新。
例如,有如下应用题:有一玩具厂生产了一批玩具,原来计划以60件/天的速度生产,则完成任务总共需要7天,但是实际完成总任务只用了6天,求每天实际生产玩具的数量比原来计划每天生产玩具的数量要多生产几件?按照一般性的解题方法,首先算出玩具生产的总数量,再算出每天实际的生产量,最后求出实际每天的生产量比原来计划的生产量多生产的玩具数量,可以列式计算:60×7÷6-60=10(件)。此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只需要一步计算即可。”其理由为:第7天的任务要平均分配给6天完成,所以实际上每天比原计划要多做10件,因此为60÷6=10(件)。
不可否认,教师应该给予该学生表扬和鼓励。独立创造性的思维通常蕴藏在发散和求异中,教师只有频繁地诱导学生的思维发散,才可能使学生形成卓越的独创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更加丰富,还能使学生的思维一直朝着纵向和横向发散。
三、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综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最终能诱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合理地变化题目中的条件、背景、问题,可以用不同的顺逆、叙述、扩缩、对比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例如,对于同一批零件,如果由李师傅单独完成则需12个小时,如果由王师傅单独完成则需要10个小时,如果由张师傅单独完成则需15个小时。若让三个人合作,则完成总任务需要多少个小时?解决这道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三个师傅单独做时,每个小时能完成这批零件总数的几分之几?若让其中的两人合作,则完成这批零件各需要多少小时?先让李师傅单独做4个小时,余下的由王师傅和李师傅合作,则需多少小时完成?
篇8
荷兰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育不是替代、告诉,而是引导、经历、体验和感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用感性的体验活动去认识理性的知识,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①一电线杆高AB=12米,为稳住它,要在杆顶A处和地面上距杆脚5米的C处牵一条拉线,你能计算拉线的长吗?(还不能),AB的长确定吗?为什么?(确定,根据SAS)…;②为了在一条河的两岸建一座桥,必须测算两岸桥墩之间的距离AB,在河的一边选测点C,使∠ABC=90°,∠ACB=60°,量得BC=50米,你能算出AB的长吗?AB的长确定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可使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一种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探究欲很强。
二、开放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开放思维是一个基点向多方位多角度幅射的过程,人在形成思维习惯和能力的时候,当接触到一个思考基点的时候,马上就会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并进行创新。有了这个习惯和能力,思考就有了多向性,思维就活跃了起来,思想就有了宽度,就有了依托,它是人具有高强能力的基础。
(一)避免学生的“惰性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的灵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学生的“惰性思维”。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会思维,而是教师掌握着学生的思维路线,规定着思维方向。教师处处为学生铺路、架桥。这种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他的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善于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合理联想,及时发现问题的特征、差异、隐含关系等,从各种角度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理解问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体现在一题多解方面,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架设桥梁,消除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在心理学和教学法的诸多专著中,都一致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
三、开放教学内容,创建多样化课堂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凭借,是知识的载体。只要我们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教学的方法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该让教材向学生靠近,而不是把学生拉向教材;应该让教材向学生开放,而不是把学生引向封闭。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做到在运用中创新,在创新中运用。首先是课前开放。教师可以预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预习新课,对新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这样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有备而来,从而降低知识的坡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带上发现,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以及强烈的自信心和探究欲望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例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第二十八章“相似”这一节概念时,教师在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实验,先作大胆的猜想,再列举事例、现象、图形;由学生概括它们的共同点,然后再提炼出新概念的名称,给“相似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下定义,设计了让学生由模糊走向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次在在课中出示CAI课件,从而引发探究,如,同一张底片洗出的不同尺寸的照片中,人物的形状改变了吗(出示图片)?两个足球的形状相同吗(出示图片)?它们的大小呢?两张大小不一的中国,其国土面积相同吗?大家从刚才看到的图形中,发现每一对图形中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观察,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然后通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形成结论性的文字,最后将同学们的论证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整堂课教师主要作指导工作,学生却由于亲身体验所得的直接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使他们对课堂内容记忆深刻,而不用死记硬背。其次是在课后开放。也就是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到课外、带向生活,以自己的发现来彰显自己的智慧。
篇9
关键词: 发散思维培养儿科教学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依据让学生去认识、记忆既定的唯一答案,教师也以此评定学生成绩,片面注重求同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培养,忽视了求异性、发散性等创造思维的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级形式。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陈佳洱教授曾经指出:“获得诺贝尔奖,需要积累,需要很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除教育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基本素质的训练等多种不足外,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成为各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医学院校要把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当前被忽视或者说较为薄弱的环节――发散思维。什么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多感官性等特点。在儿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那么,如何在儿科学临床课程教学实践中高质量地开展这种发散思维训练呢?通过实践摸索,我对此有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习兴趣
不少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都谈到,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哪怕是难度再大,他们也都愿意去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善于思维,表现积极。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使学生感知力敏锐、思维迅捷、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那么,教师应当运用什么手段来培养学生稳定、专一而持久的对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路呢?其实,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还是语言。训练启动前,教师要预先精心设计好开场白,语言力求简练、独特、生动、幽默,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介绍《儿科学》的绪论时,我首先向学生强调儿科学在临床医学方面的重要地位及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同时让学生思考:“学好儿科学对自己还有什么好处?”稍稍停顿后说:“今后自己的小孩是否健康可以不求人。”对此学生甚感新奇,高涨的热情为随后展开丰富的想象提供了理想的心理动力和情绪准备,从而帮助他们形成了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此外,注意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高超教学技巧和热爱学生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形象和抽象思维,对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素材进行加工,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未曾感知过的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但平时的训练和开发更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每一个环节上重视想象力的训练。如我在介绍完消化系统疾病时给同学们出一道题目:“如在一小孩的下腹部触及包块,临床可考虑什么?”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有的同学立刻想到了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症、卵巢囊肿、阑尾脓肿、腹壁疝、结核性腹膜炎包裹性腹腔积液、腹壁脂肪瘤、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乙状结肠癌、直肠血吸虫病性肉芽肿、乙状结肠血吸虫病性肉芽肿、膀脱肿瘤,等等。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此包块考虑大便。其他同学听后都笑了起来,而我却说,这位同学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不能在下腹部一旦触及包块就考虑是什么病,下腹部触及到的包块,就有可能是充盈的膀胱或者滞留于肠道的大便。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人体内出现包块的病态与常态联系在一起了。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老师要善于从教学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在儿科学临床课程教学中,我将教学内容分解为3个步骤。第一步:课前预习,前次课内容上完后留几分钟时间布置学生预习内容,即提出2―3个思考性的问题将下次课讲授的内容,如疾病的概述、流行情况、发病率、临床重要性等教给学生。第二步:教学内容讲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疾病的概念、分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内容以启发式的方法或自问自答等方式组织教学;讲授中重点精讲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及回答前次课布置的思考题,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从而达到理解性记忆的目的,同时使学生适应临床课教学的规律和思路。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重点难点突出,内容精简,语言简单明了、生动、流畅、抑扬顿挫等。第三步:病例分析提出,在每个系统或章节讲授完后安排一次课进行,教师根据临床实际工作的特点及要求精选2―3个难易程度不同的病例,通过多媒体逐步展示给学生,如对小儿佝偻病的病例讨论、分析,首先向学生展示该患儿的病史资料,让学生学习、讨论下列问题:1.患儿的主要症状是什么?2.引起这些症状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并解释其产生的机制。3.为确立假设还需要什么资料?然后展示体格检查资料,继续讨论下列问题:根据以上体检资料,你能确诊本病例吗?诊断是什么?如果还不能,你还需要哪些实验检查和辅助检查来进一步支持你的最后诊断?最后展示实验、辅助检查资料,继续讨论:1.目前对该患儿能做出最后诊断吗?主要依据是什么?2.本病应该和哪些疾病作出鉴别诊断?3.提出对病人的治疗原则。4.讨论预防原则和方法等,创立诸多的问题情境。由于病例和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并涉及讲授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很多学生为了找到理想的答案纷纷进入图书馆查资料找答案,反复地钻研教学内容,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及思维能力,同时对疾病的理解和记忆也进一步加深。由此可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利用了发散思维的原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教师的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要求。21世纪是医学生命科学的新纪元,迫切需要大批综合素质高、科技意识强的跨世纪人才,为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1世纪的教育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因此要把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要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一环。它要求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教师的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过时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师生之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林崇德,辛淘.智力的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郭立.中国医学教育研究进展(第2卷).学苑出版社,1998,8.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思维环境;发散思维
为顺应时展的要求,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目前高中阶段的学生是未来社会进步发展的希望,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探究知识过程的重要性,所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往往学生的思维很有局限性,不能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呢?
一、发散思维的概念
1.发散思维的定义
顾名思义,发散思维是指老师提供关于学习课程的知识作为向导,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从中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探究出更多的方案和思维方式。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发现,根据已有的条件,例如,定义、公式、定律和已有条件,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局限于既定的模式,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轨迹,从不同角度寻求解题方法。
2.发散思维的特点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独特和变通的特点。流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创造能力比较强的人一般思维比较活跃,并且能够第一时间将自己的许多观点表达出来,表现的反应通常比较快且观点众多。主要表现在:有创造力的人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掘适合自己的观点并且对事物有着比较独特的观点;能够不断创新和用新的观点认识事物变通的特点;具有创造力的人通常思考变化多端,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由一件事联想到许多事情,思维活动不受到固定轨迹和固定思维的局限,所以能够创新出许多不同的观念。从发散思维的三个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好好把握发散思维的培养这三个特点。
3.发散思维的形式
(1)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与正向思维是背道而驰的。就是将所有的物理知识概念、规律、已知物理量联系起来,从一个相反方向倒推,最后得到已知条件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比较特殊,在物理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能够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在物理解题的时候也常常运用到逆向思维,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和简洁。这种思维方式是能够简化解题思路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广泛使用。
(2)侧向思维。就是指在研究讨论问题的时候从侧面的方向出发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个思维过程能够利用联想把不相关的信息和资料通过一定的路线把它串联起来。比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都是与数学问题密切相关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合理科学地使用侧向思维能够解决遇到的物理问题。
(3)多路思维。就是针对一个物理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它能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多路思维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积累丰富的解决办法。运用多路思维要求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才能对某个问题运用多路思维,才能保证物理学习质量。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1.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环境影响着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发挥开拓的发散思维能力。所以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是有必要的。(1)要努力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利用物理发展背景的历史,让学生知道理论知识是如何得来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平台。(2)努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学生,要建立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关系,这样学生更加信任老师后,就会使学生更加愿意同老师交流心得,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2.研究一些最原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原始问题就是在没有老师的参与指导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原始问题一步一步地分析、观察以及思考,并且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参与实验的经验获得一些不相同的答案和解决方案。这样一个自我研究的过程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完完整整地体现出来。并且许多原始问题都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和误导,首先学生要对这些因素进行一个初步判断,然后在研究过程中对不必要的因素进行排除。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归纳阐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学生自身实践培养发散思维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只依靠老师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老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与其他人意见不相同的观点。并且给学生能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不仅能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知识,还能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
综上所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解决物理问题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形成与其他人不同的观点,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人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