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专业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科生可以学习的法学类专业有很多,简单介绍如下:
1、法学理论:这门学科已形成了法理学、西方法哲学、法律社会学、法律文化学、法律经济学、人权理论与人权法、比较法学、部门法哲学、立法学、司法学等10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2、法律史:研究方向有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比较法律文化等。它与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为法学基础理论等学科提供原始资料,也为各部门法学科提供理论指导;
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宪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教学及管理部门所面临的共同任务。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体现,是衡量其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其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经济法律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毕业论文的写作,最重要的是选题。论文选题就是文章将要阐述的主题,是经过挑选确定的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途径。要做好论文,提高论文质量,首先要有好的选题。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往往是学生学术生涯的起点。因此,重视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学生的论文选题给予适当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及时反映,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性、先进性、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学术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证毕业论文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可以是直接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也可以是在宏观的现实背景下对一些纯学术问题的新发现、新探讨和新拓展。考虑到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学科专业论文的区别,其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并不是直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答案,而是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或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理上探寻对策和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路。经济法专业硕士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时,一方面要敏感认知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高度。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有些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时间有限和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短时期内往往很难形成新的理论,为符合毕业论文创新的要求,于是在选题是一味求创新,选择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经济法前沿问题,结果在实际写作中无法把握选题,也很难找到相关资料作为帮助,最后只能放弃选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论文创新标准的理解不准确。其实,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推翻现有学说,另创一个新的学说或体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有推动、有帮助,对人们的认识有启发、有拓展,能对学科发展增添“一砖一瓦”,都称得上创新。因此,创新不仅是推陈出新,提出新学说、新观点,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现和补充新材料,开启新视角,做出新论证,引进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语言表述。即使能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一个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一时又未能解决,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关系纷繁复杂,经济法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有时很难判断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因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写“企业工商登记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选题表明上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个可行的选题。但仔细推敲,在这个制度中如果是探讨工商登记的内容,则成为具体的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敲,容易写成工作报告:如果从工商登记的程序探讨,则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法研究内容有所偏离:如果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则偏向于律师实务研究。很难从理论高度进行发挥,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只有从企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规则角度探讨企业工商登记的相关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选题。但这样的话,论文选题变成了“市场准入一般规则研究”。因此,经济法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考虑选题的理论基础,能否有适当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其次再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来满足现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4.查阅相关文献来辅助选题
选题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确定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论题是不是有相关资料来加以铺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参考很难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在经济法研究中确实有一些领域研究学者很少,这样导致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很少。例如:对我国特殊形态的一些企业的现状以及法律调整,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建设兵团等方面研究资料就非常少。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在毕业前夕,很多同学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找工作上,大部分同学都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原始资料现场调查和研究,只能进行二手文献的查阅。因此,在选题时应该考虑现有文献的基础,对文献进行初步的查阅,这样可避免最后写作过程中因资料来源的单一而削弱了毕业论文的说服力。
总之,论题选得好,可以使毕业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论题选得不好,不仅会为收集整理资料、提炼论点、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动笔写作带来一系列的困难,而且有可能造成论文写作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完成写作,论文质量也堪忧。经济法硕士研究生选题时要广泛阅读相关经济法学文献,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进行沟通,通盘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时间精力等因素,适当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
篇3
顾理平教授的新作《新闻权利与新闻义务》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点抓好新闻法学方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又一部代表作。顾教授这些年来锲而不舍,对新闻法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系统研究。他先是围绕新闻法学的总体框架进行全面的宏观研究,这一研究的成果以专著《新闻法学》出版为标志。接着他既着力于新闻法理的系统研究,又兼顾回答新闻传播活动中凸现的重大法律问题的实际需要,同时进行新闻侵权和隐性采访两个专题的研究,先后出版《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隐性采访论》两部专著。随后,顾理平着手进行新闻法学中最具核心价值的问题即新闻法律关系的研究,经过几年持续攻关,其成果就是刚刚杀青的这部书稿,他将这部书稿命名为《新闻权利与新闻义务》。
由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称为法律关系。法学原理和社会现实都告诉我们,法律关系与法律规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制定各种法律规范以及实施这些法律规范而实现的。法律规范为人们设定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并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这种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以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作用。任何一种法律关系都以与这一法律关系相适应的现行法律规范为前提。如果某种社会关系没有法律上的规定,那么就不是法律关系,不具有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性质。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只有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才能得到尊重和遵循,才能对社会生活起到真正有效的调整作用。①
顾理平教授从新闻传播视域,通过对新闻传播工作者同政府、商界等种种社会角色的关系解析,对这种新闻法律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新闻传媒和新闻记者应在法治的框架下开展新闻活动。而这个法治框架的核心内容是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问题。他把新闻传播业置于依法治国的社会大背景下,“法眼看新闻”,从当代社会新闻活动中的失范行为入手,探讨了诸如“包公记者”、媒介审判、记者被打、新闻侵权等热点问题中的法治涵义,进而分析了和谐社会建设中新闻媒体对公平和正义追求的价值。顾理平以新闻法律关系为全书的核心内容,重点探讨新闻法律关系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着重探讨了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又拓展研究主题,深入研究了舆论监督权问题、新闻权利与知情权、新闻权利与隐私权的关系,使本书的主体研究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顾理平教授的书稿给人一个突出深刻的印象,是他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有不少学者对新闻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但一些研究囿于研究者的新闻学者或法学学者身份而各持己见,就事论事的较多。顾理平站在新闻法学这样一个交叉学科的层面上,力求用客观公允和求是务实的立场,注重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既强调新闻权利的合理性,又突出新闻义务的必要性,为对这些学理问题更加深入的探讨树立了一种好的风范。
在南京师范大学,顾理平是一位“双肩挑”教授,他既是一位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相当繁重的教授,又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党委书记。但他善于“弹钢琴”,两方面都不耽误,这是难能可贵的。现在全国办有新闻类专业的教学点超过700个,也有一批专业课老师兼任党政领导工作,我想,顾理平教授可以成为这些同志学习的榜样。
注释:
篇4
场地困难。养老院建设不同于地产项目,其采取的是一种类似租赁的经营模式,养老院建成以后不能当房子卖。受此制约,民办民营养老机构主要通过租房屋建立养老院。然而,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租赁合同最长只有20年,因此养老机构大多不愿更新设施。
“一床难求”和养老公寓空置率较高的矛盾突出(公办公营与高端养老公寓)。一方面,市内的公办公营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排队等床现象广泛存在:另一方面,一些相对高端的养老公寓却入住率偏低,经营状况欠佳。《北京市2010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10年底,有北京户口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5万,但是,床位却只有67018张。而根据民政部相关数据,按照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50张测算,全国老年人约需养老床位1200万张,而目前仅有650万张。
公办公营的入住率最高,“一床难求”现象非常普遍。其原因在于,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往往具有天然优势。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往往在市中心且靠近居住区,医疗、交通等配套设施有优势。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设施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适用性较差和设施不完备。很多社区服务设施的选择上没有过多的为老年人考虑,也没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健身娱乐设施。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与建筑设计不完善。
政策法律不健全。很少有养老机构愿意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而且,这些养老机构在接纳老人时,往往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其亲属必须将其接走。高端公寓中入住的老人,退休前往往是高收入阶层,或者有一定的地位。制定法律法规时在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和对不善待老人的惩罚应该有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急需大力发展社区相关老年服务的建设,用法律来调整有关的社会关系,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且老年公寓亏损严重。我国的社区养老是依靠政府资助才发展起来的,一直以来是由政府投资,但是这种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壮大的需求,致使社区养老服务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公办公营”也给政府带来较大压力。马剑表示,由于是“公办”,往往需要一定的编制名额;由于是“公营”,政府还要参与到后期的维护和运营中去,如此造成政府投入过重。当前,老年公寓大多亏损。其一,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不高。其二,电费支出较大。其三,“成本比较高,收费又上不来。
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中唯一以人为主体的就是相关的工作人员,所以这些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也决定了社区养老的发展程度如何。
根据以上养老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我们认为以下措施有利于养老问题的改善。
加快经济发展。只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与财政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要高额的费用,政府只有资金的支出才能使老年人老有所养。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养老服务行业的政策支持。制度是保障,相关政策法律的不断完善,必定会加快养老事业的发展。增加场地供给与相关法律制度的修整,并同时设置规定,考虑到家庭困难的老人。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应从尊重老龄群体的观念和需求出发。
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并与政府合作,开拓养老院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和完善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基本医疗设施、体育锻炼设施等等,提高老年人养老质量。
加强服务人员的培养。提高服务人员服务技能,在一定条件下增加对服务人员培训,使之能够科学、卫生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提高行业准入资格,改善良莠不齐的现状。
总之,养老难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养老院作为养老的一个重要场所,其发展状况至关重要,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安康,积极加快养老院发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作者简介:
翟福生(1991―),男,山东章丘人,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篇5
通过对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博士专业目录进行检索,截止2015年,我国开设应用经济学( 专业代码: 0202)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等院校共有50所,还有一个招生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其中,截至2003年,我国只有13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暨南大学和。2006年新增9个授权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武汉大学。2011年又新增27个授权点:北京交通大W、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
其中,985 高校有25个,占总体的50%;211 高校有18个,占总体的36%;一般普通高等院校有7个,分别是东北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它们都为地方性重点财经类院校。从高等院校地区分布来看,目前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 博士点)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的高校数量最多,有11所,约占全国的22%。其次是上海,有7所,占比为14%。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 博士点)地区分布数量超过2所的省份,还包括江苏省、湖北省、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山东省、天津市、广东省、吉林省,它们一共占全国的44%,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分布最多。
将检索到的设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按类别进行分组,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开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中,综合类院校最多,共有28所,占总数的56%,其次是财经类院校,有12所,占比为24%。理工类高校以12%的比例位列第三。
图2 全国高等院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按类别分类
2. 全国开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财经类高校
应用经济学属于经济类学科,是财经类院校的基础学科和重点培养方向,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开设应用经济学学科的财经类高校。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检索,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开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共有
31所,涵盖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由表1可以看出,北京市有4 所财经类高校开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和广东省各有2所高校,其余省份高校中均只有1所高校开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
在这31所财经类高校中,有4所211高校,分别是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但财经类高校中没有入选985 计划的高校。其中有16所高校开设了研究生院,4所211高校均开设了研究生学院,共占总数的51.6%。具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共有12所,占财经类高校总数的38.7%。
3. 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学科研究方向
应用经济学是我国现有的学科分类中,涵盖二级学科数量最多的一级学科之一,基础二级学科一般包括10个专业,分别是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金融工程、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高等院校若获得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就意味着拥有这10个二级学科领域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资格。但是,世界日新月异,经济作为发展的引擎动力,已经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休戚相关。高校作为研究机构,紧随时展潮流,相继在应用经济学10个基础二级学科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投资学、房地产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消费经济学、能源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一些新经济领域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开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31所财经类高校进行数据分析,将各高校设置的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统计汇总成图3。
图3 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
分析图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专业在研究方向设置上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 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是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专业普遍设置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其中产业经济学和金融学是31所财经类高校都开设的专业,这也客观反映了当下经济在这两个领域的火热发展;而国际贸易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基础性二级学科,在财经类高校的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开设率都在87.1%以上;相对的国民经济学、劳动经济学、金融工程和国防经济学四个专业的开设率较低。由于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的转移,国民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国防经济学的影响正在逐渐被削弱,例如国防经济学目前只有上海财经大学开设,仅占财经类高校总数的3.2%。金融工程虽然目前也比较热门,前景广阔,但由于开设本学科需要雄厚的师资资源和教学资源,综合性高、创新性强、难度大,所以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也较少,仅有8所,开设率为25.8%。
篇6
关键词:法哲学;实在法;司法定向法学理论;法律论证理论
一、抽象法学理论的知识图景、利益-兴趣方向
在19世纪之前,抽象法学理论以“自然法学”为专名,依靠法学外的思想家推进发展,嵌在哲学、神学、政治学等思想体系中,成为他们干涉法学领域的途径。在近代实证主义思潮背景下出现的专业法律家于19世纪创立了“法律家的法哲学”,代替了具有本体论哲学色彩的自然法学。英国分析法学派和德国历史法学派是其中两股重要力量,分别以奥斯丁和萨维尼为代表。
法律家的法哲学的出现有利于填补法学抽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知识间的断裂,同时逐渐削弱了法学外思想家如伦理学家、政治学家对专业法学的评判力和解释力,使得抽象法学理论成为专业法学家和哲学家、社会学家等思想家共有的知识领域,并且互相竞争、互相合作,呈现出既封闭又开放的紧张状态,建构了十九世纪后法学发展的知识图景。
时展的现实政治法律制度同样对抽象法学理论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即通过抽象理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同历史阶段,抽象法学理论以不同的形态实现对制度实践的“注解”,体现了不同的利益-兴趣方向,主要有政策定向法学理论、立法定向法学理论和司法定向法学理论三种。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出现自由法学和利益法学后,抽象法学理论方向更注重司法,研究讨论法官的行为工作以及裁判,试图发现统一公正的方法论技术和哲学解释依据以便阐释法官适用法律。于是抽象法学向司法定向理论发展。
二、从实在法看抽象法学理论面临的选择
法律家面对实在法必须基于内在观点认可它的规定和效力,无法像专业外的思想家那样,彻底脱离对时代产生效力的实在法而以超实在法来评判法律或者完全用道德评价取代法律评价。专业法律家对法律采取的是体系内的批评方法。实在法虽然给法律家提供思考的原点与操作方法,但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范围,限制了他们提问的立场。对于自己的判断和想象,只能用冷静理性的法言法语隐藏起来,而遵循法律共同体的专业要求有逻辑地阐述社会认可的理念,提出合法的解决方法。但是,实在法自身并不是毫无缺陷和完全符合人类理性。首先,实在法是人为法,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决定了法典不可能完全符合逻辑标准。其次,社会生活的多角度性与法律规则非此即彼之间的不统一,使实在法难以跨越实然和应然的断层,实现两者的融合。第三,实在法的效力性具有时空性、暂时性和文化多元性,这表明实在法的非确定性和文化信仰、价值追求的多樣性。第四,实在法无法完全游离于价值评判之外,立法司法仍旧融入社会全体的价值思考。
所以反观实在法可以看出抽象法学理论有时显得很尴尬。理论的超越性使其难以实现真正的突破,但实在法拘束性又限制了法学家论述的空间。返观实在法并不是为了像过去那样注释法学而建构法律教义学体系,而是试图让抽象法学理论不要躲避实在法而只以“贫血的概念体系”为宗旨建构理论。促使抽象法学理论贴近现实问题和法律实践问题,也能够实现“心仪高远”这一理想。
三、从法律论证理论看法学理论的视角和方法发展趋势
二战以后,以语言哲学、现代逻辑和对话理论为基础形成的道德、法律论证理论渐渐发展起来。法学家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修辞学、实践哲学、语言哲学进行继承研究,建构法学发展的新的理论支撑,促进法律推理、法律和道德关系等理论研讨,典型著作有N.麦考密克的《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J.拉兹年的《实践理性与规范》等。特别是1971年在鲁塞尔召开的第五届世界大会上,国际法哲学-社会哲学协会提出的“法律论证”话题,使其成为国内国际法哲学学术研讨会的热题。
法律论证理论是属于司法定向的法学理论,但不躲避实在法的实践问题,而且具有论题取向性,认为法律不是百分之百具有精确性和完全没有价值道德判断成分,因此法律论证的前提是待论证的,而不是现有法律的命题。虽然阿列克西等不少学者批评法学论题理论不能精确讨论的概念,而且轻视法律、判例的重要作用,但论题取向却有利于深化对法律论证前提的认识,借助商讨论辩形成理性共识。
法律论证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方向是不同的。1970年以前,法律论证研究主要局限在法学理论和法哲学语境下,如法律决定和法律解释,属于法学方法论。七十年代后,法律论证研究专门化,是论证理论本身的研究对象。如霍洛维茨对法律形式、非形式逻辑的考察概括、卡里诺夫斯基对法律逻辑不同进路的研究。八十年代以后,法律论证的话题、原则和进路变得广泛,涵盖法学理论、法律过程、立法程序、法官裁决程序等领域。对于法律论证理论发展有着独特贡献的德国法学家罗伯特阿列克西在《法律论证理论》中阐述了论证的规则和形式,试图在法律论证领域走出“明希豪森困境”。其“实践正确性的程序理论”在阐发实践论辩、哈贝马斯的真理共识论、沙伊姆佩雷尔曼的论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内部与外部证成规则、理性实践论辩的普遍理论、形式构成的法律论证理论。
法律论证理论虽然在解决复杂法律问题上仍有局限性,也遭过批判,但是它体现了抽象法学理论在实在法实践问题上寻找多学科方法和知识进路的论证发展趋势。其严谨细密的论证作风给抽象法学理论的重振带来了一股力量。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电子工程;设计;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TQ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45X(2015)11-0229-02
作者简介:王长占(1979-),男,吉林长春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电子工程;孙海侠(1980-),女,吉林长春人,大专,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质量研究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型社会,我们越来越注重科技的发展,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在电子工程中各类新近的电子技术层出不穷,虽然电子工程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有了自己的体系,但就我国而言,电子工程技术仍然不够成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发展环境不够好,在对设计成果的保护方面,维权较难,一些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人才的需求不能被满足,缺少专业性人才,核心技术的掌握不够全面,与国外的技术、设备都存在着差距等。下面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1电子工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1.1发展环境方面
对于电子工程设计来说,对设计成果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但再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市场上来看,对电子工程设计成果缺乏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够完善,当窃盗电子设计成果这类事件发生时,想要维权是十分困难的。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假冒伪劣、剽窃电子工程设计成果的事件层出不穷,当设计人员发现自己的设计成果被他人利用,遭到他人剽窃时,想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却发现维权之路困难重重,这些设计人员的积极性、自信心会遭到严重的打击,许多人会因此产生挫败感,对电子工程的设计提不起兴趣了,这对整个电子工程设计行业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不对设计成果加以保护,电子工程设计很难有更好的发展。
1.2发展方向方面
国外的一些国家,电子工程设计大多已经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电子工程设计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个体系之中,许多电子工程设计公司能进行资源、信息的有效共享,这对电子工程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我国的电子工程设计还未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许多电子工程设计公司各自为政,资源、信息等不到共享,许多企业的研究项目重叠,这不但会增加企业成本,更不利于行业技术的发展创新,长期下去会严重拖慢整个电子工程设计行业的发展。我国电子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不够明朗,国家虽然给与了一定的倾斜,但大方向大环境还有待提升,另外,电子工程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它是十分复杂的,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包含了某些不确定性因素,例如虽然电子工程设计有许多固定的条款或者相应的理论基础,但往往实际情况不会像条款或书中写的那样,往往会存在一些变数,那么设计者就要不断的进行修正来适应这些问题,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就增加了电子工程设计的难度。
1.3人才技术方面
电子工程设计是一个高精尖技术,它所涉及的知识面是十分广泛的,研究方向较多,需要许多专业、优质的人才,但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中,缺乏对电子工程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从业人员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在对半导体部件的设计方面,我们都知道半导体部件设计在电子工程设计上可以算是最基础的,但许多从业人员偏偏会在最基础的地方出差错,他们会过于自信,较多的依赖于经验,这就会造成马虎,从而也就导致在设计中存在缺陷。理论知识有所欠缺,造成电子工程设计的不够完善,许多学校在培养电子工程设计人才时专注于对于知识、理论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人才的实践能力不强,在工作共遇到一些问题往往不能有效的进行解决。
2解决电子工程设计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对设计成果的保护,加强维权力度,对剽窃行为绝不轻易放过,整治电子工程设计市场,加强对电子工程设计市场的监管力度,让每一位电子工程设计从业人员能够有良好的从业环境,鼓励电子工程人员进行设计、创新,对举办全国性的大赛,使每一位电子工程设计从业人员能有广阔大发展空间,将自己的才能、潜力充分的施展出来。
2.2完善电子工程设计的发展平台
我们都知道,政府在一个行业的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电子工程设计的发展中,如果政府能给予良好的平台,我国的电子工程设计将会有一个全面的提升。为此,政府应该在政策上、资金上对电子工程设计加大倾斜力度,同时联合各地的电子工程设计企业,共同组织一个电子工程设计发展平台,让所有的企业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资源、技术的共享,将资源、技术进行整合,这样做不仅能实现合作企业的双赢,对于整个电子工程设计行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企业要注意在电子工程设计上有竞争的同时也要求合作,多多进行交流。
2.3注重人才的培养
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速度非常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很快,我们的电子工程设计行业更是一个变化快的行业。为此对于人才的需求无疑是十分强烈的,这就要求我们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做到人才培养精细化,企业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培养对口型人才,学校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学校在招生时就为企业做好以后的员工贮备,学校可以让学生在实习阶段就进入企业工作,缩小培养周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也能为学校的培养指明目标,这样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了,企业也获得了更符合自身的专业人才。
3结束语
我国在电子工程设计上面越来越重视,给予的政策扶持也越来越大,虽然我国的电子工程设计还存在的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经过一些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子工程设计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孟晋忠,卢改林.PCCP输水工程设计应用常见问题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2,(03):23-25.
[2]李国宏,段丹军.电子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分析[J].电子制作,2014,(09):22-23.
篇8
考教师资格证的目的都是为了后面能够从事教师工作,所以第一原则就是专业相同或者相近。
比如材料化学专业报考化学教师资格证,商务英语报考英语教师资格证。
2、专业完全没有科目可以匹配:考大学科
很多人说,老师我是学法律的、学医学的,该怎么选择?这样的学科在教师资格考试里没有完全对应或相近学科的,扒拉小编的建议就是考“大学科”,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要是因为就业面广,每个学校都需要。
小学、初中、各类教师考的科目都不同,可以根据您个人的情况搜索“中公网校”里的有很多资料和介绍。
篇9
关键词:日本;入职阶段教师;培养特征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125-01 收稿日期:2016-08-04
作者简介:王美懿(1990―),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高建伟(1990―),男,河北张家口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一、 日本入职阶段教师的培养特征
1.日本初任者研修实施的保障
日本初任教师研修制度的执行依据主要是两部法律法规,一是《教育公务员特例法》,其第19条规定:教育公务员要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专注于研修和培养;任命教育公务员者,需要为其提供研修设施,并为研修制定计划和方法,并相继进行实施。第20条规定:任命国立中小学学校者,要使教师可以顺利完成教育工作,从而要从录用期起一年之内,对教师新任者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实践性进修,称为初任者研修;教师新任者的指导教师一般为任命权者的所属学校的教导处主任或在教师中选定。
二是在1988年5月25日的参议院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的《初任者研修法案》。第一条是部分修正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录取期为有条件者延长为一年;对为期一年的初任者研修制度由各行政机构实施;指导教师有权由各行政机构任命,对初任者的指导有权由指导教师进行。第二条是部分修正的地方教育行政组织、运营法律:可以派遣一部分非常勤的教师;由各个都道府县承担其费用以及承担相关服务的监督权的一些规定。
2.日本初任者研修的内容及培训形式
日本新入职教师研修的形式主要有三个特点:①形式多样。主要形式为校内研修和校外研修,还有参观其他学校教育设施、儿童福利设施、志愿者活动、野外教育活动、海上进修及民间企业等。②颇具特色。每年举行的“海上进修”是日本具有特色的培训形式,是由文部省或地方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以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推荐的初任者为对象的学习活动。③关注集体影响。在对新入职教师的辅导上,以校长为中心成立指导组织体制,其中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主要的工作,行政主管及教师协助新入职教师的指导工作,使全校构成有组织的、协同的指导体制。
其中校内研修是以指导教师为中心,为新入职教师进行实践能力指导的一种研修,时间为一周进行2天,一年进行60天以上,其方式为教学的参观、演示、咨询。
校外研修是指通过其共同的生活和合同研修、自然体验、登山等来获取广泛的教育经验,加深各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为三种:教育中心研修、教育事务所研修、市町村教育委员会研修。常见方式有讲座、课题讨论和野外活动这三种。
二、日本入职阶段教师培养特征对我国的启示
1.法律政策、经费保障的支持
我国在新入职教师教育方面缺少法律政策的保障、约束和规范。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断支持研修制度颁布的各项法规,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加强和提高,使此研修项目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开展。
2.培训内容、形式的丰富及多样化
日本的初任者研修的内容和形式较为丰富和多样化,特别是一些校外研修活动十分具有特色并丰富多彩,例如,海上研修活动、企业研修活动等。而我国一直以来对于新入职教师的培养形式及内容较为单一,因此,要不断地进行改进,丰富其内容,使形式更加多样化,不断拓宽新任者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加和扩展校外研修和实践课程的内容及形式。
3.各方的共同合作
日本的初任者研修之所以取得如此良好之效果,主要是文部省、地方教育委员会和中小学的共同合作、问责制度明确。而我国目前主要靠各学校内的指导教师,使得指导教师任务繁重,而在校外的入职教育,多重于理论、形式单一,校内外合作也缺乏必要的联系。要想顺利开展新入职教师教育,需要各个部门协力合作,共同携手,互相配合,职责明确。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理工科院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韩迎春(1978- ),女,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惠(1978- ),女,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魏新丽(1970- ),女,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上项目“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2219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42-02
文理分科传统导致理工科院系学生缺乏人文精神的浸濡,未受到文史哲等人文教育渠道的道德教化熏陶,缺乏德育所必需的人文基础。因此需要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特点探索出适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理工科院系学生的特点
1.缺乏人文精神的浸濡,重理轻文思想根深蒂固。我国长期实行文理分科教育,从高中的文理分班,高考中的文理分卷,到大学的文理分家,这种体制直接导致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形成学科倾向及思维习惯,重理轻文,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道德认识、理性思考的深度不够及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等缺乏或淡漠。
2.学习目的上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受社会就业压力及学校教学理念的影响,理工科学生往往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倾向①。重视专业课,轻视基础课,尤其是对与专业无太大关系的思政课,往往抱着60分万岁的态度,缺乏基本的学习兴趣。
3.擅长理性思维方式,缺乏人文知识的学习基础。我国一般在高中阶段即实行文理分班,学生分班后即主攻理科,这直接导致理工科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较弱,对社会问题关注度不高。
4.学习方法存在差异,导致理解难度增加。理工科学生喜欢与数字、公式、符号、图形打交道,而对于通篇的文字有晕头转向的感觉,“基础课”教材本身通篇文字,理论性较强,教师讲授过程中多是语言文字的转换,学生理解较困难,教学效果较差。
二、理工科院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用主义倾向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急功近利和浮躁不安是大学生普遍的心态,出现了学生上课时“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政治课不想听”的现象。而且理工科学生实践意识较强,对于教师的纯理论教学不屑一顾,认为理论都是空话,没有学习的兴趣。
2.教材理论性强,学生思考余地少。“基础课”教材系统地分析和解答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领域的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从阅读的角度来说,本书并不存在阅读障碍,但从领会其精神来说,对于不善于演绎推理的理科学生则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教材理论性较强,与社会实践及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现成答案、结论太多,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论证的东西太少②,这对于注重思维独立的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接受课程内容。
3.课程实践性差。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有实践学时,但各院校实践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多是参观、演讲、观看电影等之后撰写心得。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写心得是其擅长的,而对于更注重研究与思考,文字表达能力一般的理工科学生来说,往往是敷衍了事,教学目的很难达到。
三、高校理工科院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1.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爱好,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事例,使课程增加亲切感。如在讲授“树立职业理想,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时,应根据各专业谈谈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及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在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之后,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补充讲解、扩展讲解、加深讲解等方式拾遗补缺,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记忆③。
2.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提高教材理论的说服力。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用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成果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看到的不是教师备课后的表演,而是教师对相应问题研究后的阐释。研究型教学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通过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思考,针对书上的理论问题教师不是传授,而是研究其来源、发展及其未来走势,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领会理论的真正内涵。这样不仅使教材理论变得简单易懂,而且正好与理工科学生擅长逻辑思维的特征相吻合,增加其对课程的兴趣。
3.设计情境体验型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只有通过实践的感知,才能将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相结合,才能使“基础”课教学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感受现实生活。如以“等车十分钟”为题,让学生观察在公交车站等车的十分钟时间中发现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四、对教师的要求
1.跨学科资源整合,丰富案例教学资源。“基础课”教师对于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不了解,因此,在运用事例时往往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举例讲解。教师应根据理工科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专业出发,寻找学科间的关联点,进行学科间的资源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本身必须改变以往的阅读习惯,广泛涉猎自然科学领域,充分丰富案例教学的资源。
2.加大科研投入,创新研究成果。研究型教学的引入,教师不再讲“是什么”,而是回答“为什么”,增强学科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本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布置选题,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能够掌控学生研究的动态。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不断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教育思想、理念进行更新和改革,同时要对自己已经习惯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这对“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现在各高校的“基础课”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以增加课堂教学效果,但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其作为另一块黑板,或者视频播放的工具,结果学生在播放视频时看热闹,不放视频时则鼾声四起。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理工科学生的特点,适当引入图形、图像,从感官上先抓住学生的眼球。此外,教师应注意整堂课内容的安排,通过讲解、视频、讨论等形式的巧妙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注释]:
①李鑫.浅议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2009(31):25.
②彪晓红.深化两课教学改革 实现两课教育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77.
③赵兴宏,张玉麟.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衔接的若干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176.
[参考文献]
[1]黄勇樽.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高教论坛,2011(3).
[2]姜键,陈岩,刘文婷.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6).
[3]魏洪秀.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职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