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生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10 17:4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学生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阅读能力
在学校中,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充的来源就是各类书籍,而图书馆就是书籍的天地。学校的图书馆有着安静的环境,具备丰富的文献资源。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增加学生阅读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新疆地区自然条件丰富,地域广阔,作为我国城市的一部分,新疆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新疆学生则是新疆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培养优秀的人才是新疆教学的重要任务。由于特殊的社会原因,新疆学生的阅读水平较低。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阅读能力不够。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校图书资源是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对新疆地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的作用。首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重点阐述我校图书馆资源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的策略,最后得出结论。
一、新疆学生阅读和图书资源现状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我校新疆学生发现,100名学生中有48.6%的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或对较深阅读有很大难度,除了课堂上的阅读,课外生活里不会自动去利用资源阅读。我国应试教育系统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范围仅限于一些娱乐和比较易懂的小说,但是对于较深层次的文学名著和含金量高的书籍,学生往往表现为不感兴趣。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图书馆老师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首先,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应付各类考试上。我校学生全年寄宿制,就每年暑期回新疆一次,学生自主的阅读时间就比较少。另外,除了学校的图书馆,其他公益性的图书场所比较少。
其次是图书馆的管理问题。当今部分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完善了,管理也规范了。但缺乏管理人员数量,学生阅读时间不能确定,这导致学生失去了随时去图书馆翻阅资料的兴趣。
另外,阅读范围有限,学校很多图书不能让学生同步于社会。这样也就无法调动学生去图书馆阅读的兴趣。
二、图书馆资源在新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快速发展,读书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普遍了。很多人在空闲时间都是拿着手机或者电脑观看电影或者电子书。现在的人们已经无法体验读书的那种阅读了。无论是社会人士还是学生阅读量的减少也影响着他们的素质。阅读能够给人以启迪和心灵的慰藉,读书就是教育。尤其是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增加阅读时间势在必行。
1.利用图书馆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首要的。只有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教师才能轻松地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产生动力和内驱力使得学生积极地阅读。图书馆的资源十分丰富。学生在课后能够走进图书馆翻阅书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是,有的学生常走进图书馆,不知道要阅读什么类型的书。这时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就应该发挥他们的作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询问学生的爱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图书,管理人员推荐的图书不要过于单一,这样容易令学生对内容产生困乏。管理人员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学生喜爱的图书,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尽管在图书馆中,学生阅读是自由的,但是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图书管理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加以指导,让学生积极地思考。
2.利用图书馆资源提供学生阅读方法
利用图书馆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图书馆工作人员和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主动能力,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法,教导学生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文献。不要让学生盲目地在图书馆内阅读。指明阅读的方向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和教师进行阅读指导的突破口,决定着语文阅读是否能够有效进展,同时也影响到阅读的发展方向、方法和效果,这是利用图书馆资源挖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现代图书馆都已经基本实现数字化,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丰富图书馆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在图书馆中开展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经常使用图书馆的习惯。通过给学生基本技能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使用资源的能力。通过图书馆的知识教育,给学生提供图书情报知识,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采集图书信息并加以利用和吸收,提高学生检索、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当然,学生采集信息的方法也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做指导。图书馆工作人员指导学生对自己得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和提炼,然后把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如果学生盲目地收集资料,不仅浪费时间,也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制订阅读计划,编写数目索引和摘录笔录以及笔录思索教导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
学生阅读困难,阅读水平低,缺乏阅读兴趣不能不警示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思考。目前,很多教师都过分重视课堂上的教学而忽略学生课外阅读。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教师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考试是关键,掌握课本知识是重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讲解课文,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即使有重视阅读培养的教师也只是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做阅读训练。图书馆作为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国家和学校重点关心的希望工程。图书馆的地位不是普通课程教学可以代替的。图书馆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在图书馆内设计活动是增强学生兴趣的途径。当今社会注重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和时间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新时代的教育目标,就要让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不能让图书馆资源成为一种浪费。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生 扩招 特点 教育与管理 艺术实践
近年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持续大规模扩招。许多院校相继增设和开办了艺术类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080所本科院校中,已有632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艺术专业学生在非艺术专业院校的出现,在给这些传统上学风比较严谨的高校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的同时,也对其原来相对单一和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已设有艺术专业的高校,由于大规模扩招,其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为此,认识和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艺术专业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与管理方法,对于当前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多样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其自身鲜明的个性特点,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强,但遇事不冷静,思想深度也不够。
追求自我,注重个性,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不强。
重专业、轻文化,人文素质相对薄弱。
重实践、轻理论,艺术素质不够,艺术修养不高。
由于经常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见多识广”。但由于缺乏理性,易受社会负面因素和不良现象影响。
显而易见,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与其专业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并掌握其独“特”之处。便于我们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经过多年来的摸索,我们积累了一套较有成效的艺术专业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方式方法。
一、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并监督检查。
制度是管理的根本,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建立健全和不断充实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近年来,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了《艺术学院学生干部考核制度》、《艺术学院学生请假制度》、《艺术学院学生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有关规定》、《艺术学院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艺术学院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办法》等教育管理制度。在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事不对人,不搞因人而异。由于艺术专业学生情绪易受环境影响,懒散、自由、自制力差等特点,我们在加强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和频度,不厌其烦,常抓不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教育
这一点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首先,要解决他们对专业和文化、实践和理论等关系的认识问题,告诫他们眼光应放远一些,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赚钱。要知道,在当今社会,仅有专业技能而无专业理论修养,尤其是人文修养是不可能出色地做好工作的,更谈不上有创造和成大“家”了,就连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青年歌手大赛。也还有文化素质考核项目。其次。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特点,修订教学大纲,适当增加人文素质必修课或选修课,如:影视文学、现代科技常识、唐诗宋词欣赏、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文化素养。再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或收看学校举办的“濂溪讲坛”、九江市政府举办的“白鹿讲坛”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等各种高雅文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欣赏品位。
三、精心组织各种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加以规范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虽然艺术专业学生有自我意识突出、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不足,但是,可以运用其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的特点在各种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并加以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在安排学生活动时增强其综合性和覆盖面。调动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发挥特长提供宽阔的舞台。使学生认识到班集体、学校乃至社会对个人发展、个人价值体现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各类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者和表演者,同时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切身感受和体会相互配合的重要,学会与人交流沟通,掌握团结协作的技巧,潜移默化地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注重教育与管理方式方法的情感化和艺术化
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情绪波动大,自由散漫,注重个性等特点。在教育与管理方式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以情动人”、“以感化人”。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教育人、培养人。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入耳、入心、入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教育”,由此可见。对有着强烈个性的艺术专业学生而言,任何外在的强制性压力都不可能成为促进其个性转化的动力,只有人性化、情感化的教育方式方法才适合于他们。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愿望,这才是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内驱力。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做的只是激发学生的这些主体意识,通过情感交流达到思想交流,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教育方式方法的“艺术化”,动不动就训斥,动不动就处罚,难以使学生心悦诚服,有时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工作处于被动。
五、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基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成才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如前所述,艺术专业学生重专业、轻文化。重实践、轻理论。并将其视为个人未来发展的根本。可以根据学生这种迫切成才的心理,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我们从学生进校开始,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以当前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切入点,从专业技能的基本标准拓展到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养、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在掌握专业技能之外,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个人修养等在求职、成才中的重要性,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整个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文化学习和各种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当中,推动学生对自身素质主动的、全面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类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的产物,近些年来许多独立类院校也增设和开办了艺术类专业。但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培养艺术人才又是一项全新工作,面临很大挑战。艺术专业学生的出现,给这些全新出现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艺术类学生难管”成了各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一个共同话题。如何做好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当前的一项急需解决的课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与基本思想状况
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状况总体是好的, 然而,由于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校性质、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一般大学生所不具有的特质,因而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着很多尤为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依赖心理、失落心理、焦虑心理、自卑心理、偏执心理、攀比心理、盲目求高心理、不平衡心理、自负心理等。这些不良的心理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充满危机感。
当前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情节浓厚;家庭经济状况差距大,同学之间攀比心理强;随意性和散漫现象时常在学习生活中发生;精神压力较大,但自我约束更差;独立性差,情绪稳定性差、学习动机和兴趣不强烈、自信心差、反抗意识—“叛逆”行为强的特点,由此造成他们在个性心理和思想面貌上的两重性。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的这些特殊现象和现实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
2 形成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这种独有的心理特点原因分析
2.1 家庭因素及教育功利性原因的影响
其一: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大多数来说较为优越,家长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以及期望值、培养力度也高于其他家长。所以相对而言,这类学生都较自信或自负,个性强,依赖思想重,容易偏激。
其二:独立学院属于二级学院,在录取的分数线上远远低于同等公办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有些独立学院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甚至极力降低录取分数线。这样在生源的质量上就远远落后与公办的普通高校。特别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些学生在高考前一个月因为文化课太差,在家长和老师、周围同学的鼓动下为了完成家长、老师的心愿,弃文从艺,在短短的一个月通过所谓的“艺术强化班”就顺利通过了艺术类考试;有些同学从小热爱艺术,成天沉迷与艺术的天堂,文化课一塌糊涂,最后不得不面对现实,选择一个连自己不愿意的大学。
2.2 学生的经济负担较重,来自家庭、社会心理压力也较大
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因其学校、专业的特殊性,要缴纳高额学费。再加上平时在设计作品和作业时所需的专业用具及各种专业所需的耗材价格比其他专业学生高出许多,更不用说购买电脑和各种专业书籍了。而且在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的经济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过重。另外,由于学校和专业的需要又必须较早地接触社会,自身渴望自立与如何适应社会以及社会需求值之间的矛盾突出,从而产生一定的消极心理,不良情绪直接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3 独立学院办学还不成熟
独立学院是近几年才新起的,特别是艺术专业又是我国办学时间不常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尚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硬件设施不完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科建设相对落后、办学模式还不成熟等,目前这些院校艺术专业的社会知名度还无法与公办院校和专业艺术院校相比。
2.4 独立学院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严重欠缺
独立学院属于自主招生,学院的办学经费属于企业投资,好多独立学院由于办学经费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在教学中硬件设施欠缺,许多实践课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这样,学校不得不寻求其他措施来完成教学任务,譬如,扩大招生规模来缓解经费压力、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等等。
3 解决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中带来的各种弊端以及今后学生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3.1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应兼顾
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常常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张扬、自由散漫、纪律观念差等负面表现,使他们在全校各种常规检查评比中常常落后于别人,因此导致学校领导、专业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都一再强调要统一管理、强化管理、严格管理,但往往在统一严格管理的过程中,矫枉过正,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局部特殊性,一味地限制约束学生,把艺术专业的学生管得太“死”、太“平”没有了个性,而这在专业上也就难有较大的发展和成就,这样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其实是失败的。比如在宿舍管理中就要既坚持统一标准,又考虑学生张扬个性的合理要求,不能简单机械地强求一致,艺术类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大都喜欢在床头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进行装饰,这应该是合理的,但如果简单地以“不够整齐统一”为由一律禁止,不仅不利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遭到学生的“软抗”,往往会形成一种“虽有禁而实不止”的尴尬局面。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片面认为加强管理会扼杀创造性思维,因此,他们对全校性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很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常常会有意无意说一些反对的话,从而影响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事实上加强管理与扼杀创造性思维是没有因果关系,而放弃管理却与风气的败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对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管理我们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应是兼顾的,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3.2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既要注重形式教育,又要注重学生内涵的提升
由于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入学录取文化课分数线比较低,艺术专业系院教师与学生不同程度地都存在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理论,而忽视、轻视思想教育的现象。有的认为只要专业成绩好,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因此,对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工作存在马虎应付的态度,注重了形式上的表现,忽略了学生内涵的提升,导致不少学生思想空洞,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社会文化基础素质仍然普遍较低,表面上有《大学语文》等常规社会文化课程,还有文学、美学、社会学以及艺术哲学等选修课程。但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学习,没有打好艺术创作所需的思想文化知识,到考试时想方设法作弊。另外,许多专业教师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与他们关系不大,由此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没有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行培养,提升他们的内涵,没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忽视了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
3.3 思想教育应与良好的管理制度、方法相结合
正确的思想教育应始终贯穿于学生教育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生组织是干好学生工作的主要保障,所以要健全学生组织结构和有关学生的规章制度,学生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不能老化,依照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再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现的问题经常修正完善,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要尽量满足学生干部的一些合理要求,积极配合学生干部,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积极调动班主任、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日常服务、管理工作。
3.4 教育方式情感化、艺术化
学生工作不能蛮干,特别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工作要讲求技巧,尽量做到少给或不给学生行政处分,一定要讲究工作原则,经常要在宿舍、教师跟学生探讨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从学习这条路去感化他。跟学生交朋友,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贫困生要多帮助,笔者所在的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就设立了“教师促学基金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起到了一定的鼓励和帮助作用。
篇4
【关键词】艺术教育管理;高校艺术教育;科学;创新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方向,这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产生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旧有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日益复杂多变的现实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必须紧随时代,树立“科学、和谐”的主导思想,遵循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满足艺术教育管理的特殊要求,建立以科学化、创新化、和谐化为核心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保障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获得重视,一方面满足了“艺考热”下当代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需求,一方面顺应了艺术学科更加细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不可否认的是,革新艺术教育管理的理念成为众多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者的第一选择,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也有了一定的成绩。随着高校艺术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还形成主渠道和多种辅渠道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系,如以校、院两级教育管理方式为主,并在一些专业上针对学生特点和高校培养目标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与此同时,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还是存在一些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其中有些还是管理中的“顽疾”。例如,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管理上的疏漏,学校缺乏对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艺术教育管理体制没有建立,艺术教育没有归口管理的部门,有的还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管理无序的状态,导致其效能低下、职能混乱。
二、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策略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状况,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就必须走制度化、创新化、科学化的道路。高校通过运用先进的制度化管理,建立一个科学化的艺术教育管理系统,进行教学情况信息反馈、管理决策,继而实现艺术教育的全方位、创新化管理。
(一)制度化
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大力推进高校教育管理体制革新,逐步实现制度化管理。要做好制度化管理,就必须综合考虑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完整构建教育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分配奖励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理顺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为高校艺术教育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度化的建立首先是建立规范化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这也是重中之重。
(二)创新化
创新是整个社会的主题,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之一。要使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尽快步入科学化的轨道,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必须优先考虑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化这一关键性课题。艺术教育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可延展性、价值性,这与创新的内涵完全一致,因此,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化必须要强调艺术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三)科学化
高校教育管理系统的合理运行必须置于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系统指导下,例如,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对教育工作做出客观公正评价、给予科学的教学评估。艺术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要求艺术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现有的科学策略、先进手段来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科学化的管理,一是管理工作者要制定科学而有效的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艺术教学人才队伍建设、艺术科学研究、艺术活动开展以及管理保障等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二是艺术教育管理部门应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做深层次的设计和长远的规划,在艺术课程的设置、艺术教育的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的特点,突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三、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方法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要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全面、系统、科学的艺术教育管理方式,以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方法以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为根基,以艺术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为考量,以效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着眼点。
(一)建立激励机制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艺术教育管理者和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为艺术教育活动持续开展的“再生性”动力,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艺术教育活动,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其积极性。高校艺术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其积极性是艺术教育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学生作为受教者,对学生的激励能够实现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者通过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和提高艺术教育质量。
(二)加强考核评估
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水平,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保证教学检查与监督的常规化,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管理的基础手段;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系统,对各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客观评价,总结经验,为今后改善管理工作提供方向;再次,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考核与评估结果,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奖励先进,激励后进,使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师资队伍
为了契合艺术教育体制革新进展的新需要,我们应该以创建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机制和新手段来激活创造力,完善与健全艺术教育管理系统。其中,师资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是最为重要的途径。高校需要加强高校艺术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构建起一支过硬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之对应的,形成新教师、中青年教师、教学名师的合理梯队,有效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校艺术教育对目前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艺术教育管理理念和构建新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是保障高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艺术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有担当改革先锋的意识,为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更多的智慧与资源。
参考文献:
[1]闫树涛,王东兴.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未来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实训室建设 实训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ZHENG Lia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ffairs,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3)
Abstract Training room i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practice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mprove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realistic valu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problem analysi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effective measures mainly include: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planning;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multifaceted management system; The introduction of "5s"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room management cultur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xplore mechanism and mode of construction plan; Construction work site to strengthen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 training bases, etc.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training rooms management
实训室(含实验室,下同)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技能鉴定、技术培训、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办学的的基本条件,是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素质和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来说,实训室不单是“器”,更是重“器”。因此,深入研究发展规律,优化建设规划,创新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对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那么,全面提升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是什么?笔者认为,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积极开展实训室检查评估,有利于研究规律指导工作、有利于发现亮点示范推广、有利于寻找问题整改提升,是全面提升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加强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6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首批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组织开展了校内实训室检查评估工作。检查评估工作由主管副校长领导,教务处牵头,人事处、科技处、设备处、后勤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大力配合,主要围绕实训室的制度建设、教学服务、日常管理和拓展服务等方面,重在考察实训室的功能发挥和管理水平,按照明确的原则、内容、要求和程序,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实训室自评和职能部门综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 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分析
1.1 存在重复建设和个别实训室使用效益极低的现象
学校根据教育厅《关于做好“十二五”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粤教高函〔2012〕42号)的要求,2012年4月组织各系(院)制定了十二五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各系(院)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并进行了系(院)级层面的初步论证,为下一步实训室建设工作打下了基础。但是通过检查评估我们也发现,在现有已经建成的实训室之中,很多功能接近或者相同的实训室,由于在学校层面的统筹工作不够或其他原因,存在多个系(院)重复建设情况,没有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个别实训室因功能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关联性不强,导致使用效益极低,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1.2 系院层面和实训室层面的管理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学校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实训室设备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大多系(院)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但是从建立健全的实训室管理制度体系这一高度来说,系院层面和实训室层面的管理制度建设仍有待加强,特别是针对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管理、高危物品的管理、实践教学组织的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等方面,实训室层面的专门专项管理细则显得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起不到指导督促的作用,导致该项指标评估得分不高。
1.3 实训室日常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统一模式
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内容繁杂、工作琐碎,简单来说就包括了仪器设备管理、档案资料管理、材料物资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安全劳保管理等多项内容,在这些方面,通过检查评估发现,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各实训室的日常管理水平显得参差不齐。管理人员责任心强、管理方法科学的实训室相对来说做得好很多,而那些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强、管理方法不够科学的实训室,则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未得到及时维修、学生实训登记表记录不完整、实训材料出入库管理混乱、室内环境卫生不达标、危险装置和高危物品管理漏洞等。
1.4 实训室建设机制和运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
部分系(院)在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上,能秉持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理念,对实训室的建设机制和运作模式进行大胆探索创新,例如,珠宝学院与企业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室(企业赞助部分设备),并按照珠宝首饰企业的工艺流程来规划设计,实行“教学工厂”的运作模式,每间实训室相当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车间,整个实训基地相当于一间可以容纳400~500人珠宝首饰企业;华好学院实训室建设则基本由企业投资,企业负责设计装修、提供全部设备与师资力量,学校仅提供场地,并按照美容公司+教学基地的模式运作管理;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类实训室基本上都按照工作室的模式运作管理,每间实训室就相当于一间小型设计公司,基本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零距离接轨。
1.5 实训基地运作管理缺乏利于全程监控的信息窗口
实训基地一般基于专业(专业群)划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多项职业技能为主,由一间或多间实训室组成。在检查评估资料搜集、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缺乏信息窗口,导致学校、系(院)很难及时掌握各实训基地运作管理的动态状况,很难对实训基地的运作管理进行全程监控,也不利于实训基地的资料积累和对外展示。
2 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对策研究
2.1 依据专业建设需要制定实训室建设规划
由于实训室的建设需要大量场地、资金和师资的投入,普遍来看,高职院校的场地、资金、师资等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建设出更多作用强、效益高的优秀实训室,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大学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专业教育,高职教育亦不例外,因此,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实训室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优化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规划方案,就要以专业建设为中心,按照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专业布局,明确相关专业的发展目标,合理分配资源,将实训室建设规划纳入专业(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大局中统筹考虑。校内实训基地依托专业(专业群)建设,每个专业(专业群)至少要建设一个实训基地,每个实训基地可含多间实训室,每间实训室必须归口到某个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各专业(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和各实训室建设方案,必须通过校级层面的科学考证和严格论证,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具有共享性的实训室可分别归属不同实训基地,共享共用,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对于专业依托性不强、实训基地归属性不明确的实训室,缓建或停建。
2.2 建立全方位、多层面的管理制度体系
实训室管理的制度建设是一项全方位、多层面的系统性工作。首先,实训(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制度体系包括人员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多项内容,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其次,实训(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制度建设又分为校、系(院)、实训(实验)室三级管理层面,校级层面负责制定全面普适性管理制度,系(院)级层面负责制定本单位具体实施细则,实训(实验)室级层面负责制定专门专项管理细则。建立全方位、多层面管理制度体系,有利于厘清关系、明确职责,避免管理真空。
2.3 引入“5S”模式创新实训室管理文化
“5S”现场管理模式起源于日本,“5S”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因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为“S”开头,所以简称为“5S”。“5S”现场管理模式是一套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主要针对制造业在生产现场,对材料、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营造舒适整洁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提升员工的行为品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5S”模式对于塑造企业形象、降低成本、安全生产、现场改善、高度标准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日本企业迅速提高产品品质的成功经验。
为什么要引入“5S”现场管理模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实训室日常管理的内容,与“5S”模式中的项目非常契合,并且,“5S”模式是一种理念,其内涵项目可视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融入更多管理因素,譬如,可充实为“8S”,即在原“5S”基础上,再加上安全(SAFETY)、节约(SAVE)、学习(STUDY)三个项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实训室应尽量做到与企业生产境况相仿,这种相仿,不应该仅仅是场景、设备、工作项目等方面的相仿,更应该是管理文化上的相仿。
2.4 协同创新探索多机制、多模式建设方案
协同创新是指各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为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相关研究表明,从整合维度上分析,协同创新主要包括知识、资源、行动、绩效;而从互动维度上分析,它主要是指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的最优同步、系统的匹配度。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已成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征,尤其是在整体设计、环境布置、实训项目设计、管理措施、运作模式等方面,要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与行业前景,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与深度,积极探索多机制(企业投资校企共享、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等)、多模式(教学工厂、教学车间、工(下转第252页)(上接第243页)作坊等)的实训室建设方案。
2.5 建设实训基地工作网站加强运作管理
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动态工作,为促进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为加强系(院)层面、校级层面的宏观管理,就需要有一个能及时了解实训室状况的信息窗口,这个信息窗口就是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网站。
当然,如果要求每一间实训室都建设自己单独的工作网站,其建设维护的人力与时间消耗太大,也没有必要,因此建议以每个专业(专业群)实训基地为单位建设工作网站(类似于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并同时加强网站的管理与更新工作,作为基地建设运作、考核评估、对外展示的窗口。各实训基地网站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地介绍、建设思路、管理制度、教学条件、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校企合作及拓展服务、特色创新与成果展示等等,各基地还可根据自身特点丰富网站内容。网站宜采用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手段进行展示,应做到内容详尽、素材丰富、结构合理、形式美观。各基地网站可基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站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由各基地负责人负责,网站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链接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学科、专业不断拓展,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尤其是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作为高校管理部门,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一局面,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此时,以艺术院校为例,提出大力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设计开发多元综合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系统应用的灵活性,将有效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所面临的管理困境,极大地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内涵分析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充分考虑外界变量和信息,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活动,从而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对于高校而言,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体现为建设功能完善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平台的建设,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两大要素的有机结合。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建立起先进、可靠、完善的技术平台,为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处理的智能化提供支撑。
一般来说,高校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备基本的教学管理模块,如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成绩管理、考试安排、教材管理、收费管理、选课管理等基本功能;二是系统要容易操作,使用人员能够顺利地使用系统完成常规教学管理工作;三是系统要易于维护和升级,能根据学院的个性化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修改;四是系统应该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保障数据的隐私和安全等。可以说,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教学管理系统平台建设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载体。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存在问题
大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自行开发或购置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搭建信息平台,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
目前,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学校自行的特点自行组织开发团队开发,如南京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学院主要采用ASP、等技术自行开发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能基本满足教学管理的需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依托自身强大的人才优势不仅开发了功能强大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还对其它各个系统的数据有一个统一的接口标准。由于是量身定做,能较好的满足本校的需求,并且掌握源码,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系统、增加或删除功能模块。但是由于开发人员能力及各个学校的投入等原因,自行开发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在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另外一种方式是直接购买软件开发公司的产品,如杭州正方、湖南青果、湖南强智等软件公司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这类产品在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其通用性,普遍存在不能满足学校特殊教学管理需求的问题,尤其是艺术院校的专业方向较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存在较大差异,通用系统难以满足日常管理需要。
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该校在校生规模约为1万人,有3个校区。该校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手工管理和单机管理系统相结合,工作量非常大,档案的存放也需要巨大的空间,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手工管理无法满足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第二阶段是2006年开始应用学年版本的基于C/S和B/S混合结构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在该阶段花了很大的精力建立起了各种基础数据库,如教师库、课程资源、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场地、学生信息、学生成绩和教材库等。运行该信息系统后,该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是由于该版本的软件在设计思路上过于简单,虽然基本实现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常用教学管理功能,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存在一系列以教学计划为核心的相关问题。现行系统对教学计划的管理不灵活,只能针对自然班级进行排课,不能对自然班级进行拆分排课管理,从而影响了整个排课的进程;在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系统也管理不灵活,二级学院开设的专业限选课及选修课很难在系统里面操作;以教学计划为基础的期末考试、正常补考、毕业前补考以及教材订购计划无法通过系统安排,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功能仍相对简单等。
二是部分教学管理缺少相关配套软件和程序,教学信息管理缺乏统一标准接口。该校2006年开发了琴房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音乐舞蹈大楼琴房管理,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也在这期间投入使用,两个系统均单独运行,由教务处进行管理,今后对其进行整合势在必行。整合后硬件配置也需要进一步升级,以便充分满足学生大批量登录系统进行选课、登记琴点操作等各个环节的需要。
三、高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和方法
要全面推动高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必须从从管理队伍、技术支持、硬件投入、安全维护等多渠道加强建设,同时注重立足院校学科专业特点,因校制宜,选择科学合理的建设路径。针对以上分析的系统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一)开展提高培训,强化管理团队建设
成立专门的信息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计划和规划,将管理和技术有机结合,给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强有力的保障。加强一线教学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熟练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师生。
(二)加大硬件投入,整体购置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复杂,要求高,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开发周期长,就一般高校而言,计算机技术管理人才相对不足,可考虑采取“购买与二次开发”相结合的节约型校园建设之路,选用灵活的、架构先进的学分制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减少了二次开发的成本,同时投入资金购买较好的硬件服务器,采用分时分段的方法彻底解决集中登录操作系统容易拥堵的问题。
(三)不断改进升级,开发适应校情的软件平台
首先是建立基于元数据的分布式异构的小型数据中心平台,统一各种数字平台接口标准,有效整合教学管理相关的软件,着力解决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和其他小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和开发,使其更加易于使用,如苹果手机的操作系统、腾讯QQ程序等采用图形化操作界面,就算没有专人培训,大家也都会使用。目前,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由于软件系统的不完善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引起的。如没有系统管理员,或者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认识不深。很多小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及时解决,阻碍了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多听取教师和学生的建议,根据其中合理的建议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一个系统只有使用者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四)多管齐下,维护系统信息安全
在信息安全方面增加必要的互联网安全管理手段和措施,在有些学校也曾经出现过数据丢失和数据遭到黑客的修改,提出故障时的恢复方法和策略,增加教学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一点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教学管理改革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充分估计实施的难度,制定具体规划,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更好的为教学、为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2]蒋志.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培训,2010,2
篇7
[关键词]工作室制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84-03
随着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迅速增加,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内涵发展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教学形式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各教学单元连接不紧密,缺乏沟通与融合;实践环节薄弱,实践教学途径仅限于虚拟课题,实训室建设项目设置单一;师资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意策略空泛;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遵循艺术类专业教学特点和创作规律,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社会项目、科技竞赛等融为一体,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外部条件,工作室进行特色教学,面对市场开放,由指导教师带领工作室学生参与生产实践,从而将教室延伸到图书馆、网络乃至企业车间,扩大了教学活动的范围,缩小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学生有更多的自支配学习时间,不再被动地接受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可通过探索、分析和归纳,培养自身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安排的灵活性
灵活性的教学安排可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工作室指导教师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学校尽量减少指令性的课程,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支配权,工作室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向外延伸。
(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侧重于培养实践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理论课重点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并设置具有模拟仿真和实战项目等课程,将工作室项目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训课根据行业与市场的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内容,进行分析、设计、讲解、讨论和制作等。指导教师根据项目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并将最新技术和信息融入教学,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过程保持活力。
(四)教学方法的鲜明性
工作室制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法、情景体验法、方案讨论法、模拟仿真法、现场教学法和项目实战法等,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开放式、案例式和模块式教学手段。开放式教学将工作室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案例式教学通过指导教师讲解和分析案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再通过给定的新案例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和操作水平;模块式教学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划分为若干模块,有针对性地围绕专题进行教学。通过引进校内外项目,针对项目组织专题讨论,遵循“头脑风暴”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并通过讨论与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教学角色的多样性
通过示范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即将基础知识和动态实训相结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工作室中的学生可作为设计师或公司员工参与设计制作过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效率意识,培养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工作室的指导教师还以虚拟企业设计师、公司负责人和创意总监的身份介入项目课程,参与管理与指导学生。
(六)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具体、明确的学习方向,有利于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加顺利地沟通与交流。工作室中的师生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双方的专业技术能力。
(七)训赛结合的创新性
训是在工作室项目任务驱动下进行的职业能力训练,赛是具有竞技性质的真实项目训练或参与各种科技竞赛,训赛结合是基于真实项目或国际、国家、省、市、学校举办的各种作品展和科技竞赛。依托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推进、小组合作的运行机制,在工作室教师的指导下组成团队,开展专项训练,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
(八)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提交的作业,而作为成果的作业,其构思草稿、灵感出处、材料来源、制作手法等,教师很难看到全过程。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应以整个过程为依据,教师可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拓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设计思维的过程化和实践操作的过程化,教学课程项目来源于社会,对作品的评价将结合社会因素进行,评价更加客观。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系通过对省内外高校、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结合艺术与设计系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自2009年初筹建工作室,到目前为止有环境艺术工作室、动漫工作室、漆画工作室、油画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和家具设计工作室等。
(一)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以理论基础知识适度、应用技术能力强、知识面宽和素质高为原则,构建艺术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培养有知识、会创新、精技能和懂经营的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确定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质修养和创业精神。
(二)创新工作室制课程体系
课程项目在教学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和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编制,课程项目来自工作室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项目、教师自拟的研究课题和企业项目。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技能为导向,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组建职业能力课程模块。理论课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出发,按“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通过课堂训练、项目实践和工作室实训3个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与实践教学横向互相渗透,纵向交替进行,逐步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三)培育双师型教学团队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师资具备合理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全面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高超的授课能力,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师德风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通过聘请行家、企业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担任工作室指导教师,解决师资紧缺问题;对现有教师进行选拔,重点培养;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教学改革及工作室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加强同类院校教师的互动交流,优势互补,打造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四)工作室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工作室建设初期,艺术与设计系为相关工作室提供了教学、实训场地和办公等基本运作条件和适当的经费支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由学校提供场地、设施设备,企业提供师资、技术和项目,通过校企分工协作,进行教学和管理。与社会劳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黑龙江省漆画创作基地设在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五)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包括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总体指导,教务处负责工作室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作,艺术与设计系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对工作室项目教学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监督机构包括教学督导室和教学信息员,由具有丰富教学和设计经验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督导小组,检查工作室项目教学执行情况;邀请学校领导、教务处、督导组等专家参加汇报会、作品展等,定期分析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建立保障与激励机制,如教学团队建设制度、教学评价标准、教师激励机制等,确保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运行,充分调动工作室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章可循。
(3)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由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与评价。强化常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检查、学生作品评定、教学质量测评和技能人才评定、作品质量分析、职业资格鉴定、毕业生跟踪反馈等,教学过程结束时进行全面评价与反馈,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4)构建全过程的教学质量动态监控反馈机制。将教师社会服务项目情况、工作室中学生作品得到企业录用情况、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等,作为指导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分析和教学质量评价。
(六)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
建立工作室建设改革领导小组,进行总体规划与论证,制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通过教师申报组建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跟艺术与设计系签订任务书。工作室应至少有一家合作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工作室可聘请企业专家、企业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工作室教学与管理。工作室教学实行双向选择,在学生进入工作室之前,向学生公布工作室的专业方向和教学课题项目。
(七)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
工作室负责专业研究方向、组织教学、组织课题实施和对外合作等;工作室负责人负责工作室日常教学和总体规划,对工作室成员实行二级管理;教学团队负责项目开展、校企合作等。工作室建设改革领导小组对项目课程教学管理、绩效评估和奖惩等进行细化,完善、修订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等。对工作室进行年度考核,考核优秀的工作室,将给予一定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室,责令其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工作室,则取消该工作室。
(八)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效果分析
艺术与设计系为工作室建设创造了宽松的条件,为工作室发展逐步提供教学和创作的空间,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等,工作室负责人带领各自团队正常开展工作。工作室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作作品、企业项目研究、毕业设计等提供了平台。几年来,艺术与设计系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作品,基本上来自上述工作室。
漆画工作室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支由师生共同组建的创作团队,其作品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等,获奖40余项,多幅获奖漆画作品被省级美术馆或国家美术馆收藏。
环境艺术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参与社会工程设计5项,承接家装设计方案8项,以及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改造工程项目和校园壁画墙设计与创作项目学生参加2012年中国环境艺术学年奖大赛,获“室内设计最佳创意奖”组优秀奖,是“室内设计最佳创意奖”组黑龙江省唯一获奖作品。
动漫工作室参加第四届国际设计美术大奖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参加2012年第四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获三等奖;参加第2-5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大赛,共获奖90余项。
油画工作室在校庆期间创作的油画作品《雨后》、《拉瓦姆岛风景》,为学校增添了文化艺术气息。
为庆祝黑龙江工程学院60周年校庆,漆画工作室、环境艺术工作室、家居设计工作室、装饰浮雕工作室在学校艺术长廊进行艺术作品展,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突显了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环境艺术工作室、油画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设计和绘制的校园涂鸦墙,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艺术与设计系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得到优化与完善,其效果逐渐显现出来。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协调、不完善的环节,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艺术与设计系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工作室师生共同努力,会逐渐完善。一个开放的工作室教学环境会给学校整体艺术氛围提供良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不仅是系部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结束语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室和车间、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界限,拉近了导师与学生、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室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工作室指导教师之间、工作室指导教师与校内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趋一致,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是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模式。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形势下对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需要反复研究,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钱原平.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1.
[2]俞伟忠.浅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
[3]戚培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2011.
[4]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5):176-178.
[5]孙晓男.“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6):65-67.
[6]佘莉,龙以标.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1(7):111-113.
[7]伍建平.构建数码时代高职插画专业项目工作室制实践型课程体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S2):136-139.
[8]廖建军等.设计艺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2009(3):163-165.
篇8
一、背景与理由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对学校艺术活动给予具体的定位和实施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丰富中小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音乐课程性质的阐述中,充分强调了音乐实践的重要性,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程理念中强调音乐实践,提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的重要思想。在“实施建议”部分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课程标准”强调音乐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指明了方向。音乐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在学校音乐实践活动领域有着成功的经验和很好的做法,有较为成熟的实践课程体系,较为丰富的音乐实践等。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音乐实践活动的一系列措施和引导,使中小学音乐实践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学校积极争取、因地制宜、努力开展活动的局面,推动了音乐实践在学校的发展。但是,许多学校受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影响和对音乐教育认识的局限性,不能准确把握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性质和活动规律,使音乐实践活动处在不能丢弃功利色彩和短期、表面性的局面,缺乏教育性和规律性,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和“不健康”的现象。如,活动过分追求专业性和成人化,只注重专业技术的训练,活动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锦标和竞赛成绩,不在乎过程中的教育契机,忽视教育意义和过程的教育效应;注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广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权利,活动围绕少数学生,不顾普通学生或多数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愿望;活动内容缺乏多层面和丰富性,不讲究活动的文化价值,门类单一,不注重全面性和广泛性;活动形式单调枯燥,缺乏活动的多样性,学生被动参与等现象和做法广为存在,削弱了学校音乐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二十多年来,西安铁一中坚持“优秀加特长”的培养目标,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方向。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活动的开展,在音乐活动常态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使其具有明确的音乐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目标,有了相对稳定的活动内容(教材)和系统性的活动安排,如多样的音乐文化取向、规律性的活动时间、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的活动形式和高水平的教学指导等。从而,使音乐实践活动步入“课程化”的层面,取得广泛的教育效应,形成具有引领意义的实践成果,为带动区域学校音乐实践和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以西安铁一中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探索为例,研究并提出中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化的构架,以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对实现音乐教育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原则和基础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应由课堂教学、课外常态化的音乐实践和灵活多样的音乐文化交流三方面组成。其中以课堂音乐教学为基础,课外音乐实践为延伸,多样音乐表演活动形成音乐交流的文化环境,这种三位一体可循环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框架,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完整性的良好体现。
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中的“课程”,是指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以外,为了进一步实现音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根据“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结合高中音乐课程设置的理念,以及学校音乐实践活动的特点,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要明确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结合音乐实践活动的特点,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育效应;二是遵循音乐活动的基本规律,注重实践性和音乐性;三是处理好与音乐课堂教学和文化课的关系;四是体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与文化性;五是利用好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社会优势资源;六是建立较为完整的“课程化”的管理体系等,保证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2.要明确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式。中小学校音乐实践活动向课程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音乐环境。在教育目标的设立、教学过程的管理、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日常活动过程中注重音乐实践活动的教育效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使原本随意的音乐活动系统化和音乐化,形成音乐教学活动的体系。
3.要明确实践活动的内容。为了使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能够有效实施,在确定音乐活动内容时,应以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以音乐实践门类为主要对象,结合学校音乐教学条件和办学情况,选择适合学校开展又有良好教育效应的活动项目,如不同形式的乐队、合唱、舞蹈、音乐创编的项目,讲座、音乐会、班会、艺术节、各类音乐比赛以及各类交流演出等。在实践过程中,以音乐学科为中心,与舞蹈和美术等艺术学科相结合,逐渐渗透到音乐与体育、科技和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活动领域。
西安铁一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音乐实践项目。既有专业性强、规模大的交响乐、管乐、民乐等乐团,高水平的合唱队、舞蹈队等;又有京剧社、古筝社等民族音乐项目;还有吉他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乐器种类。多元的活动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三、资源与条件
中小学音乐实践活动进入课程化,应具备相适应的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和一定的“活动课程”环境与条件。音乐实践活动的课程化,须以素质教育理念作为办学思想,把艺术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并为音乐活动课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组织保障;应把较高的整体办学水平和音乐课程教学水平作为平台,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艺术活动水平作为基础;还需要有教材(内容)建设、一定的教学硬件和师资队伍作为保障。没有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和较好的办学实力,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可谓“空中楼阁”。
西安铁一中在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探索中,体现出了较好的认识和有效的实践:
1.崇尚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较高的办学规格和办学条件,是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前提和保障。学校树立“全面育人、科学发展、特色办学”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卓越的办事能力,鲜明的个性特长;学校教学成绩优异,综合办学实力处于省内前列;同时,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应身心发展的艺术、体育、科技的教育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办学理念和综合实力,完善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较好的音乐软硬件的投入和经费的保障,使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实施有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2.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需要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和高水平的音乐团队活动作为支撑。专门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校内外优秀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门类广泛、品种较为齐全的音乐活动团队,广泛的学生参与和优异的音乐实践活动成绩,为实践活动课程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校共有十多个常态化活动的音乐团队,近30%的学生参加日常团队活动。学校艺教中心负责学校各类艺术活动的组织和音乐团队的活动、交流、竞赛以及日常管理等工作。
3.建设音乐活动的教材体系,使活动课程化“有章可循”。音乐实践活动教材是活动课程化的基本要素,没有“教材”,怎能成为“课程”;教材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依据。教材的选用和编写,要遵循“课程标准”中音乐实践的理念,以及教材编写的六项原则。将教材内容、呈现形式与活动方式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课程化”教学要求,既有可操作性,又不拘形式、灵活多样的教材体系。学校在活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主要从两方面切入并逐步完善。一方面,选取符合“活动课程”需要的成熟教材,引入活动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很难有拿来直接可以使用的教材。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所谓的教材进行选择、调整和改编,以适应“活动课程”的需要。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自编“活动课程”校本教材。相对成熟的教材建设,为活动的“教学”过程,以及活动的评估和“教学”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多元的师资队伍,满足活动课程高水平发展的需要。教师对学校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认识、教育素养和活动的“教学”水平,是决定“活动课程化”、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学校在实践中,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立足教师的在岗培训和自我提高,加强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努力争取机会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观摩等活动,加强业务交流,开阔教师的艺术视野。多名教师在岗读研和参加各类培训,先后有十余人次参加教育部的各种培训活动。业务能力暂时不够的以管理教师身份参与“活动课程”的组织,一边做管理一边学“教学”,使之尽快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
其次,吸纳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充实教师队伍。一方面,选择专业优秀的教师时,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品行,关注其工作的协调、管理能力和教育意识。另一方面,对于外聘教师要进行教育教学领域的培训,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处理好与他们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教育加专业”的专家类型,提高了实践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也带动和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
5.良好的物质条件,是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保障。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需要有满足活动的场所、教室和设备。这也是活动课程化与一般课外活动的区别。良好的物质条件还体现在满足艺术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方面。即多样的音乐活动体现出不同的音乐门类的特殊要求和条件,如音乐交流的场所,适应不同活动的场地,教室的音效、亮度、空间等。
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全校音乐类课程、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等所需设施、设备、器材均超过国家一级一类标准,有些项目超过专业院团的配置。
四、良好的管理机制
良好的管理是实施的保证。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需要建立一套像课堂教学一样的管理体系,以保证活动的稳定性和正规化。学校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形成管理的组织保证和常态化,让活动在制度下进入常态运行,克服一般课外活动的随意性和临时性。“活动课程”的管理应体现以学年、学期为时段制订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课时和活动时间的安排、学生人数和人员名单、活动组织者和活动场所情况等内容。
西安铁一中的活动课程化管理,在组织保障、制度建设、与课堂教学“同工同酬”、课程管理系列完善等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学校艺体中心负责学校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各项管理工作。为了加强活动的管理,颁布并逐步完善了《艺术团队活动管理制度》等,为活动的开展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要求和评价机制。
五、多样的活动设计
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学校“活动课程化”的主要载体。音乐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又不同于课堂。这是由其内容的多样性、广泛的外延和灵活多样的形式,以及强调实践与参与所决定的。
在日常的活动安排中,将活动项目分层对待。即同一个项目分几个层次班进行活动。如:有的可以是爱好者的选修课式的活动;有的可以是较有技术含量的排演性的活动;还有的可以是参与活动和观摩活动的结合,如利用讲座、观看、欣赏、社会实践等进行参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从以下方面设置:
1.多样分层的常规活动。日常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注重音乐活动种类的多元性,尽可能地开展多样的活动,使其涵盖不同的音乐门类,以体现活动的文化性、音乐性、综合性和长久性。当然,项目的设置还要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水平,使活动项目具备开展的条件和相应的文化氛围。
西安铁一中根据项目的规模、专业性和活动方式,将活动课程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类。在课时安排、教学要求、学生管理、教师津贴等方面区别对待,做到切实可行、“因队制宜”的管理。
2.丰富的专题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活动对活跃校园音乐文化、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充分挖掘校内潜能,利用校外资源,丰富活动的内涵,拓宽资源的渠道,营造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体现音乐教育的感染性。
一方面,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在活动形式上,有的可与选修课相结合,有的应注重大众性的一般性活动项目,有的则注重专业性训练,体现出一定的技术性,使音乐成果转化为校园文化资源。音乐表演项目应定期举行各类演出,为校园带来广泛的文化影响和教育效应。
西安铁一中各个乐团轮流为学生举行欣赏讲座式的音乐会,收到好的效果。这里既有让学生轮流组织参加的较为正规的讲座课,也有学生凭兴趣自愿选择的欣赏会。这既是课堂欣赏的补充和拓展,又为高中讲座课的学分评估提供了条件,也为乐团学生提供了演出实践和锻炼机会。
类似的活动还有:开放式的排练,让学生随意地观摩;沙龙式的小型音乐学习活动,已成为活动的传统项目;民族民间音乐项目的采风,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有些音乐内容校内学生不具备表演能力,或没有这样的文化资源,就邀请校外音乐团体来校进行表演欣赏活动,补充学校的文化活动内容,以满足教育的需要。如:“古韵留芳――古琴进校园”、“陕北原生态演唱欣赏会”、“秦腔欣赏讲座”、“西方室内乐欣赏音乐会”、“与吉他的对话”等,使校园进一步洋溢着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
3.举办大型艺术活动。定期和不定期的大型文化活动,也是“活动课程”音乐交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艺术节、音乐会、节庆演出等,让学校音乐活动具有集中展现和举办周期性大型活动的特点,以获得广泛的教育效果。如承办陕西省“春芽杯”中小学生艺术大赛十一年来,获得了广泛的效应;学校每年举行历时一周的艺术节,已成为全校学生的节日。艺术节活动丰富多样,在强调校园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学生喜欢参加的许多项目,把“综合文艺演出”的舞台交给普通学生,并在大舞台上与“专业团队”同展风采。
4.崇尚民族民间文化。音乐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尤其是地方性音乐的学习和参与。在活动项目设置和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始终将民族风格和民间门类放在首位。让他们在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期,注入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
西安铁一中在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比重。坚持民族文化为先,民族文化与世界经典文化并举的音乐教育观。如音乐团队的表演节目坚持民族民间内容,已成为演出的特色。在音乐家的支持下,还创作了一批陕西风格的作品与节目。不但充实了民族风格的作品,还为丰富陕西风格作品文献做出了贡献。这些做法得到了教育界和音乐界高度评价,并给予广泛的支持。
5.倡导文化交流。音乐实践活动应该为学生提供音乐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为学生建立开阔的文化视野。课程化的音乐活动利用课余、节假日等时机,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音乐交流活动,在音乐实践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阅历,还在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学生交流中,形成了宽容的价值观。
西安铁一中近些年的音乐交流活动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定期举办各种音乐会和演出,参加省市和全国的音乐交流和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组织“全国中小学管乐联谊会”活动,连续十年的全国性中小学校际管乐交流活动等,推动了区域中小学管乐艺术的发展;定期举办国外来访的音乐交流演出活动,接待欧、美、亚太几十个国家的学生乐团来访,并建立了良好的音乐交流的合作关系;音乐团队多次出访欧、美、亚、非等国家和地区,为学生们留下美好的经历和音乐的印记。
六、建立活动的评价机制
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是学校教学工作和教育效应的保证。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其有效实施和积极推进。评价机制应体现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方面。在“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和“评价的方式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音乐活动课程的特点,在评价方式和方法上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相结合。
西安铁一中音乐活动课程化的评价体系,主要建立在针对教师和团队的《艺术团队日常管理细则》,针对学生的《艺术特长生管理手册》,以及与高中音乐选修课学分等方面的综合评估。《艺术特长生管理手册》是学生参加艺术活动三年跟踪性评价的手册,手册体现该学生的基本情况、活动项目、管理制度、学期业务考核、评语、家长反馈、学段综合评价等内容,学期综合评定中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表彰。学校将高中音乐美术的选修课与音乐活动适当并轨,将选修课的内容并入“活动课程”,使“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外延扩大,并逐步探索出一套学分评价办法。
七、存在问题的探讨
西安铁一中开展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课程化的进程对学校整体发展的良好影响,并取得了丰硕的音乐教育成果,初步形成了音乐活动课程化的体系。但是,离课程的完善和成熟还有相当的距离。这里有教育环境和教育发展阶段带来的客观因素,也有实践与探索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如:
1.教育主管部门尚缺少对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指导经验,对“课程化”进程形成行政的“保障”不够。
2.音乐实践活动课程与高中音乐选修课如何接轨还有待于研究,尤其是教材和学生的课时、学分评定等没有形成良好机制。
3.音乐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堂文化课之间在教学时间、教学资源分配中,在全校范围内的认识和协同管理还需要良好的整合。
4.音乐实践活动课程与音乐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机衔接和完善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5.音乐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建设、管理和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和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6.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师资水平、资源配置、设施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如,音乐活动经费成本较大,存在如何减轻学校经费和学生投入困难的问题。
篇9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ministries strongly advocat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goal and the social demand is to fit, this is a problem existing in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how to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raining high skilled talents of interior design specialty is the focus in this paper, in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we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high skilled talents with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new design concept and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hey can better serve the society and make contribution to so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室内设计;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深化改革
Key words: interior desig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high skilled talents;deepen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76-02
0 引言
室内设计专业是高职设计艺术学科中一个新兴的专业。我国高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但在教学中一直沿用了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目标。同时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一直倡导高职教学改革,加大了投入力度,所以我们在高职设计学科要进行教学改革,改革还要把握好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部有关高职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文件精神,结合室内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行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为任务的培养。
1 室内设计专业教改的途径
首先要在改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循序渐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和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教学思想。为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我们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这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系部的专业老师,认真学习有关高等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其它兄弟院校的改革经验,并且进行反复的研讨,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在这一点上必须要自上而下的转变才能够顺利实施。
其次在高职教学理念上也要进行转变,由以前重视理论教学的方向转变为重视能力技能教学。传统的教学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而现如今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实现教学互动由教师单向传授向师生互动转变,培养途径上,我们要从单一的院校培养向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在成绩考核目标上,由检验知识掌握向检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转变,变一张试卷考核为多阶段重实际操作能力检验的考核。教学思想和观念等一系列的转变,对于高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2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原则
我国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从专业的教学设计中展现出来,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转换教育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以教学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发展为原则,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组织专业教师到国内发达城市和国外高职院校学习考察,扩展教学思路,开阔眼界。了解室内设计行业科学的发展趋势,找出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特色并应用到教学改革中。因此室内设计教学形式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将成为未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考虑的问题。
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呢?首先要懂得人才培养的原则,根据企业对人才各项技能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提供“零培训”的人才,要对国有大中型设计院和中小型优秀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他们的需求,将企业能工巧匠纳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因为教学是教和学两个环节,要把学生对课程改革的看法总结起来,把这些信息融入到教学大纲中,对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的设置,这样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毕业生能够更好的找到工作。室内设计专业在教学安排上要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新调整,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核心技术课和考证课五大部分,实现课程模块化,综合考虑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这样进行教学改革是具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培养实效的,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优秀毕业生。
3 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通过对室内设计市场的考察学习,作者发现室内设计师所必备的实际技能大多与实际动手操作相关,因此我们对以往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做了相应的调整。制定了专门的培养计划,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打造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有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以此对课程进行相应调整,在每门专业课程中,均有大量的实训内容,而且实训内容完全再现公司里的设计流程。开设了设计工作室,聘请企业设计名师来领衔,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手把手教学生实际操作的技巧和方法,这样课改下来学生获益良多,教学也基本完成了从旧的教学体系向新的专业模块式教学体系的转变。现有改革的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核心技术课和考证课五大模块对室内设计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大有益处。把教学体系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拆分,分成各大学习模块,这样有利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完全符合市场对人才实践技能的要求。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系,能够正确地反映室内设计专业领域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型教学体系。
4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化改革
室内设计专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须要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是实训教学,强调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指标和企业里在职的设计师各项技能能够吻合。针对这一点,要根据室内设计这个专业,以市场为依托,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的平台带到企业、带到生产现场中去。利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校积累大量的实践工作经验,为以后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关于其中的教学途径,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块,分开逐步的教学,完善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规章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有利于教学改革进程有目的地进行,有利于教改工作的正常开展,完全符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同时要根据现有教学情况,重新改编实际有效的实训教材,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解决课程设计当中教材里缺少的部分,要求内容和市场接轨,要求实训内容有鲜明的教育特色,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教材体系,才能够完全符合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学要求。而且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学设备不断建设,满足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实现教学改革的初衷,保证该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5 设计专业教学环境的改善
教学环境要从教学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革,要把整个专业做大,做强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经济投入,保证教学改革经费的及时到位,增大正常教学投入和设备投入的比例,安排专项建设经费。在室内设计专业原有的基础上,改造和建设系统、配套、高效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和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掌握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技能提供了高效配套的教学平台。在教学中需要对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坚持室内设计教学的特色,培养符合当前室内设计行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设计人才为最终目标,改革原有脱离行业、公司和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主动适应行业需要,有利于全面推进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高等教育基本特征以及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扎实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还需要进行全面的理论升级,按照现有的教学手段,使得专业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这样才能够使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无需经过任何岗前培训即可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为工作单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符合专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在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技能和个性发展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6 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培养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并且精通专业室内设计的高端型技能人才就必须建设一支有师德,有专业知识技能、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样是办好室内设计专业的重要保障,更是改革的重要任务,又能优化教师队伍的机构,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强调教师的企业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在高职院校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实际项目经验的教师能够把项目工作流程所需要的技能教好。所以我们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要加大各类投入,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学习考察。就要教师扩大自身专业知识体系然后和市场同步。鼓励老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多参与社会上设计比赛,这样通过动手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双师型素质型教师。
强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有以下一些方法:首先在高职教育的大框架下,要保证教师队伍的水平。需要积极开展教师教研活动,在室内设计这个专业,要改变传统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在自己的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场所,这样在壮大自己工作室的同时也便于学生参与室内设计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制作。这样既能让教师的教学得到验证,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动手能力,完成实践培训。同时利用“室内设计工作室”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充分掌握各种职业技能,对室内设计市场深入了解。让企业的设计名师来工作室领衔教学,学校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换位到企业里去做主任设计师,这样校内和企业教师换位教学和工作,能够让我们室内设计专业教授的课程更加贴近市场,更加符合公司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工作能力更加强,从而达到我们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7 结束语
高职的室内设计专业是培养室内设计师的摇篮,针对现阶段室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教学方式上、人才培养等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和探讨,紧紧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明确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首要目标,打造企业名师领衔的“室内设计工作室”,进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名师换位教学和工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实际。我们现阶段还需要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改革的深化,在高职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课程的比例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在毕业时更好地为企业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状;体制创新
作者简介:鲁莽(1978-),男,吉林临江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版画、电脑绘画、高职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06-03
一、引言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坚持把高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的可靠保证。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法规,并在财政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使大批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健康地发展。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高职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从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揭示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一套促进高职教育体制创新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高职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而言,高职教育肩负着振兴民族经济,提高社会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历史使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将本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自主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创新,而在此过程中,高职教育发挥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另外,在走城市化道路过程中,数以万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他们的在职培训和转岗训练,高职教育也起到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发达与否,是衡量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志。所以,我国的高职教育必须理清思路,转变发展理念,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塑造高职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1]。一定要牢固树立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技术教育,而抓职业技术教育是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的重要理念。我国必须不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将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并使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最能够灵敏反映社会进步、最具有活力的教育类型。这是我国社会、政府及其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三、高职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在中国诞生发展到2011年,时间并不是很长,从大规模发展的1998年算起,只有二十几年时间,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正如葛道凯司长在教育部2004年第13次新闻会所概括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形成”。[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己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由于种种因素所致,我国的高职教育体制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办学水平较低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普遍较低,这与其创办基础有不可脱离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等专业学校改建而来的。它与高等职业学校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层次,不管在培养目标,还是在培养模式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由于原有的教育意识、教育教学手段以及培养目标都深刻制约着创办者和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另外一方面,国家和政策对于高职院校的投入较少,重视度不够,所以,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显示出办学理念趋低的现象,办学意识没有因为学校升格而发生质的改变。由于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基础教学设备的建设都没有达到高职教育应有的水平[3]。
(二)师资、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明显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知识、技能、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据有关调查显示,除了由成人高校改建而成的高职院校之外,不管是新建立的民办高职院校,还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较低的现象,本科学历较少,更勿提研究生以上学历。同时,这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严重老化,技术技能有所匮乏,没有企业或工厂的经历,“双师型”教师(既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又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则十分罕见[4]。
(三)受传统中专院校计划管理体制影响明显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视和行业自身的需要,各地有相当数量的中专学校晋升为高职院校。而新升格的高职院校受前身的影响,大多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与市场不接轨”,先天性不足,加之缺少对办好高职教育的规律性认识,许多学校仍满足于晋升高职的阶段性成绩,对先天的普通中专教育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检查不够,对如何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又没有经验可言,这样的现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非常不利。
(四)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从名称来看,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设置与普通高校雷同,甚至是直接搬用了普通高校的专业名称。这种现象恰好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偏差。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是有着显著的差别,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了某一特定领域培养高级的、专业的从业人员[5]。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设定,并具备明确的职业针对性。
(五)社会认同度不高
今天的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仍然存在一些偏见,在国家层面,高职教育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受到的重视不够,在政策上同普通高等教育仍然存在不公平性,让高职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层对,对于许多家长学生来说,高职教育是无奈的选择,毕竟,中国传统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仍然根深蒂固。
四、如何进行高职教育体制创新
如今,高职教育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容低估的巨大贡献。然而,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予以改进,创新体制,这样才能发挥高职教育自身的功能。
(一)确定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管理体系
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方向选择和办学特色。高职教育是不同于学科型大学的另外一种类型的大学。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能人巧匠型的大学生”或“大学水平的能人巧匠”为目标的高等教育。然而近些年来,很多高职教育院校由于受到生存压力的影响,逐渐脱离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纷纷将升格为学科性大学作为谋求发展、摆脱困境的主要出路,这样的发展观严重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要积极改变。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等,都有政府提出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6]。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法律法规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
(二)建立新型的产教合作模式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各国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职教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等[7]。要想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我们必须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职教模式。为此,我国政府必须通过立法规范管理高职教育,建立学校、行业和企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高职教育运行机制。一般而言,这种运行机制应该突出校企合作为核心,学生在企业环境中顶岗工作,以获取工作经验,养成良好的态度,掌握熟练的岗位技能为目标。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他们在艺术学院开展了工作室制度,让学生在大三这年,加入导师的设计工作室,边实习边完成毕业设计,这些工作室,都是建立在实际经营的设计公司名下,所以学生们有机会参与实际的设计工作。这样的高职院校就在建立产教合作模式方面作出了完美的阐释。
(三)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的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这使得产品生产工艺的复杂度进一步提高,劳动岗位的准入要求更加严格,因此,仅仅依靠学历是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的,只有获得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或执业资格,人们才能进入就业岗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必须完善资格认证制度,鼓励学生考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允许用资格证书补充学分,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权威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中添加一些非学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如网络编辑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广告设计师证书教育考试等内容,这可以为学生增添不少的“含金量”[8]。
(四)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高职院校不仅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终生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终生学习服务。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关注的学习者还是在校学生,希望“宽进严出”。但一般而言,学校对学生的关注也基本上以“出”为限―只要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显然不符合终生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利用学校的优势,根据学生历来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好毕业后的学习计划,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培训、学习、职业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与学生交流、调整。必要时,为学生进行再培训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只要高职院校培训过的学生,就都应该为他们提供终生的、个性化的跟踪服务,通过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成长服务赢得市场和效益。
(五)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建设
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社会建设所急需的人才,离不开教育者的高素质。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职
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践,不断积累工作经历,让他们到企业中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搞研发、做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该发展“双师型”教师,拓宽教师来源,邀请企业中的能人巧匠或专业人才到学校中担任兼职教师。另外,高职院校还应该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中青年教师进行深入再造,如攻读硕士学位,不断增强他们的知识素养。
(六)加强与国外职业类学校的合作
我国高职教育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与国外职业类学校之间的合作。为了更快、更好地进行体制创新,我国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寻求与国外职业类学校的合作。例如,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开展“2+1”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到国外知名的技术及职业类院校进修,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聘请国外的一些专家教师,到校开展一些教学活动,在节约教育成本的同时,也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样的中外合作教学模式,也可以让本校的老师有机会学习国外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整体上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七)加强与市场需求的接轨
虽然现在有些高职院校也开展了订单式的教育模式,但适用的对象多是一些大型企业,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为此,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市场上人才需求的情况进行收集,并在针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对未来人才需求趋势进行分析,根据需求调整招生的方向,以及教学大纲,以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八)完善高职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在高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涉及高职教育的内容不多,且大多以原则性,目标性为主,应出台一系列针对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的设立、定位、职责、办学模式、办学方法、专业设置、管理监督等用法律形式确认下来。以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为例,其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相当的完备,相关法律法规有《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培训员资格条例》等。
五、结语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结构,积极发展面向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专业,同时要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和教材的建设,积极构建弹性学习制度,逐步实行选修制及其学分制,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方面加强建设,并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另外,高职院校还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逐渐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价的机制。”这为我们进行高职教育体制创新指明了方面,我们必须以此为标准,共同努力,促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走向更加璀璨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邹伟.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
[2]覃雪梅.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问题与深化改革的方向[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
[3]郭伟.关于示范性高职院校持续改进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4]冉义明,唐晓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之路何在―浅谈高职教育体制机制的路径依赖与创新[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6).
[5]蔡泽寰.关于高职教育模式创新的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
[6]林金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高职教育发展[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5)
- 上一篇:企业策划营销方案
- 下一篇:文化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