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大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中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培养 大学物理教学中物理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大学物理绪论教学的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学生综合实验素质培养 浅析大学物理教学如何进行能力培养 大学物理习题教学和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策略分析 大学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 探讨大学物理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谈大学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王士彬,.: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EB/OL].http:///reports/201107/yxhy/2011-07/14/content_42
52985.htm.
[3]周志坚,等.“以学生为主体 教材为载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探讨――以大学物理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篇2
教学是一门表达自己的艺术,要让学生理解与掌握自己所教内容,必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与实施方法,希望对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语文教学观念要转变
“穷则变、变则通”,这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话,在语文教学中也一样。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可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也不只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2 要切实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们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不能只在口头上,一定要切实得到落实。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创设情景可以很好地提高语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教师还要善于引导想象,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3 注重教学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就是围绕学生开展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教学呢?方法就是要实施教学新方法,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4 应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思维活力
篇3
一、通过生物科学史“解读”科学方法,重现科学巨匠的探究历程
生命科学史是以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轮廓,以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转折作用的课题及事件为主线,用翔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生动地描述科学家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作为学生实施科学探究的范例无疑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遗传物质的发现等。这些科学发现本身就是科学家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帮助学生寻着先人的足迹,在享受科学探究的快乐中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应注意的是,用科学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要防止将科学探索的过程固定化,应以活泼多样的形式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以教师的简述为主,而自由组合定律则应以学生讨论为主,特别是孟德尔应用正交和反交两组测交实验的结果来检验假设的合理性,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具有重要作用。
二、通过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品质
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生物事实的抽象。借助于这种概括、抽象的思维方式,人们找到了复杂的自然世界的简单规律,建立了假说、模型等抽象的思维方式。
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从诸多事物及其变化中去寻求规律、构建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常用的科学方法策略有以下几点。
1.建立在丰富的事实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提炼生成。只有相关的事例越丰富,才有可能抽象、概括,从而形成一种理性的解释和表述,即概念的初步建立。例如,“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这是一个基于大量观察,观察动物、植物、其他生物的身体结构,运用归纳推理得出的一个结论。并不是只有施莱登、施旺分别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动物的结构,还有其他许多学者先后观察了各种生物材料,才总结出这一科学概念。这样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必须在观察植物、动物等多种细胞基础上,也才有可能建立这一概念。
2.概念教学时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通过举例演绎生成。如在学习“顶端优势”时,可呈现几个生活现象:园林工人修剪行道树,对盆栽花卉进行造型等,从分析这些生活现象中获得对顶端优势的感性认识。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列举自己所熟悉的例子,诸如“果树整枝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例子,通过这些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 .概念教学时要重视实验。观察和实验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在学习“渗透作用”概念时,教师可先进行渗透装置的演示实验:根据观察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液面的上升或下降,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两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引导学生将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半透膜两侧的物质分子大小的差异,最后得出渗透作用即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并让学生设计坐标系,用数学模型(坐标曲线)表示三种运输方式过程中物质的浓度梯度、氧气供应量与物质的运输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概念教学中充分“渗透”科学方法,便于生成概念。
三、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方法,感受科学探究过程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回忆和解读生物科学史中的实验仅是生物教学中的一小部分,学生亲历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标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做一做”,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实验成为高中生物教学中“教”的手段,也成为“学”的手段,更是学习、认识科学方法的手段。例如,人教版必修1教材中“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一节,教材重点安排学生做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的实验,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体会控制变量(理解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假说方法以及用图像法(绘坐标图区别酶和无机催化剂催化效果比较等)等科学实验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
四、通过解题“理解”科学方法,形成“生物思想方法”
“学以致用”,科学方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提高学习者的科学探究能力,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落脚点无非是解题和运用能力。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对学生生物学科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如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方法等。以实验题为例,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挖掘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合理因素,帮助学生归纳科学方法的基本过程,并加深学生对这些过程的理解,就是十分有效的科学方法指导。
①生物实验设计的过程就是科学方法理论的应用过程,分析并完成典型的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方法知识的实践和检验。
②高考试题的设计都比较严密,尤其是生物实验的设计有较强的逻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③高考导向作用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出现对教师和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巨大。
篇4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最终是要提高他们的( )
A.计算能力 B.初步数学思维能力
C.空间观念 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者是(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克伯屈 D.卢梭
3.狭义的教材是指( )
A.教学指导书 B.教科书
C.教学软件 D.练习册
4.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创建者是( )
A.布鲁纳 B.皮亚杰
C.加涅 D.奥苏伯尔
5.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的迁移是(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6.在皮亚杰看来,数学思维实质上是一种( )
A.反应 B.运算
C.动作 D.直觉
7.学生掌握了直角、钝角、锐角的概念后,再把它们总括成“角”这种概念的同化是( )
A.下位同化 B.类属同化
C.上位同化 D.并列同化
8.概念的形成适用于小学( )
A.低年级 B.高年级
C.中低年级 D.中高年级
9.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 )
A.能动的主体 B.被动的主体
C.能动的客体 D.被动的客体
10.在教师指导下,以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是( )
A.演示法 B.操作实验法
C.练习法 D.谈话法
11.关于讲练课的基本结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基本训练—引入新课—进行新课—尝试练习—阅读课本—独立练习—布置作业
B.基本训练—引入新课—尝试练习—阅读课本—布置作业
C.引入新课—进行新课—练习—阅读—布置作业
D.基本训练—进行新课—布置作业—独立练习
12.陈述性知识是关于( )
A.“是什么”的知识 B.“为什么”的知识
C.“怎么样”的知识 D.“怎么办”的知识
13.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是( )
A.教学过程 B.教学内容
C.教学目标 D.教学特色
14.程序性知识与技能形成有密切关系,具有( )
A.抽象性 B.具体性
C.系统性 D.操作性
15.在减法教学中,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法是( )
A.教学难点 B.教学重点
C.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D.既非重点,亦非难点
16.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 )
A.数学概念 B.数学命题
C.数学公理 D.数学定理
17.“奇数”和“质数”这两个概念,从外延上看,存在着( )
A.矛盾关系 B.对立关系
C.交叉关系 D.并列关系
18.复合应用题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
A.解析应用题 B.列出方程
C.解答应用题 D.检验答案
19.当前的高考属于( )
A.预示性考评 B.显示性考评
C.形成性考评 D.总结性考评
20.数学操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 )
A.定向阶段 B.自动化阶段
C.单个动作阶段 D.连续动作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范围主要包括( )
A.算数知识 B.代数初步知识
C.几何初步知识 D.计量初步知识
E.统计初步知识
22.数学思维的结构主要有( )
A.数学思维的材料和结果 B.数学思维基本方法
C.数学思维基本形式 D.数学思维的品质
E.数学思维的评价
23.小学生数学学习迁移的特点主要有( )
A.对相似的学习材料易形成负迁移
B.已有知识概括程度低
C.实现数学思考方法的迁移较难
D.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较易
E.易受狭隘的思维定势的干扰
24.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 )
A.弄清问题 B.回顾评价
C.寻求解法 D.研究探讨
E.进行解题
25.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 )
A.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观
B.树立主体教育的学生观
C.逐步建立起数学教学中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目标
D.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E.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
26.电化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 )
A.可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B.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大脑思维
C.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D.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E.可以提高信息的增殖率
27.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功能主要有( )
A.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中华考试网(www.Examw。com)
B.培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C.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D.拓宽学生数学视野,增长才干
E.渗透数学思考方法,培养思维品质
28.从个体发展上看,人的思维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E.再造性思维
29.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包括( )
A.观察与实验 B.分析与综合
C.比较与分类 D.抽象与概括
E.归纳与演绎
30.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 )
A.专心听讲的习惯 B.认真阅读的习惯
C.认真审题的习惯 D.独立思考的习惯
E.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31.下定义应遵循的规则有( )
A.定义应该恰如其分 B.定义不得循环
C.定义应该具有逻辑性 D.定义不能用比喻
E.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
3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 )
A.切实掌握有关计算的知识
B.加强逻辑分析
C.弄清算理,以理驭法
D.加强口算,重视笔算,学点估算
E.分层练习,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33.学生理解应用题的途径主要有( )
A.演示 B.模拟
C.图示 D.图解
E.复述题意
34.课堂学习中的数学规则学习的基本形式是( )
A.有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接受学习
E.范例学习
35.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方法有( )
A.比较 B.分析
C.综合 D.抽象
E.概括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问题解决
37.教学评价
38.概念的内涵
39.形象思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当前国外小学数学内容改革的趋向是什么?
41.简述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特点。
42.简述学前幼儿和小学阶段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观察所表现出的特点。
43.数学教师在板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述在教学中该如何恰当的运用演示法。
45.联系实际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5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主要环节、实施、更新思想观念
一、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就是对世上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有人称这样的探究为普通探究,它既无研究范围的限制,也无研究方法的限定。普通探究包括许多分支,其中之一便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以是指学科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也可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探究,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J.Schwab,1909~)教授。他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指出,教师的新技术和习惯,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在初中教学中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物理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相应能力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还包含了许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因此,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现象、一组数据、一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
“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或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程度不同的指导。例如,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又如,数据的收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数据,也可以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并作出解释,甚至将数据和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告诉学生。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师不应是传统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在“探究学习”为模式的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中。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尽管科学探究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但仍有一般的程序可循。而这个一般程序是学生做探究的必要知识,也是完成一个完整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比较好的形式可有以下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评估与交流
设计实验分析和论证
进行实验
结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五章第四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把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进一步说明: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猜想:问题的可能答案
设计实验边讨论交流—边合作设计,内容包括:
1)所用实验器材、
2)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数据记录表
3)简述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实验要求:
1.把测量数据记在自己的表格中
2.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注意: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打开的状态
2.连入电流表时不要连错
分析和论证主要内容:1.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
2.跟你的猜想或假设有何差异?
3.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Ia=Ib=Ic
评估与交流主要内容:1.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
2.测量结果如果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
3.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
4.你在实验中是否发现了新的问题?想
不想进行探究?
完成反馈练习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的框架,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不断发散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状态,以顺利推进科学探究进程。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迫学生记忆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师“一言堂”教学,而且教学一环扣一环,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灵活地掌握新知识;这种教学法同时也消除了过去学生的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苦恼等情绪,而且还觉得学习“易”、“趣”、“活”。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应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课堂上的实施
一、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1.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努力创设“教师一学生”及“学生一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最后还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必要时,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2.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1)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此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探究教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书面、口头表述。简明准确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维过程的反映,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更是学生具备良好物理素质的需要。
二、善于通过物理实验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重视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相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考虑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己手头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三,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如专职人员、志愿者)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如优异研究院、大眼睛科技教育网等都是这样把探究式学习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真正体现互动学习的良好尝试。这样的尝试,有利于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之中”这一理想的实现。实现了传统学习模式向现代学习模式的转变。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教育观念的思考
从哲学观点来看,个体教育实践是受教育观念的支配与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因此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一个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更新观念,提高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在工作中就能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1、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探究式教学”则重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按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其“成绩”并不是很好,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2、从注重统一规格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关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探究式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并非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注意引导同学们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同时探究式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从注重掌握知识转向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第二层次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层次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主要应用在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探究式教学”与发现学习、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形式上,“探究式教学”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探究式教学”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物理学基本特征,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为物理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能够显现各种颜色?为什么滚烫的开水和凉凉的冰棍都能冒出“白气”来?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码头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如学习“浮力”后,可去码头看看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4、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更要有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功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因为“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
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以前就听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忍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可是对于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今天通过这次挫折与失败,我才真正有些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了。”“实验结果竟然与我们预期的差别这么大,怪不得老师告诉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看问题。”
篇6
【关键词】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
新课标明确倡导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事实上,这成了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 “新的教育思想,即使在科学的范围内得到赞同,在实践中也不能立即变为现实。”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已经迫在眉急。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改变实验教学的过程,以期保障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并利用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一、教师自身教学观念的改变
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教师的说教,而生物实验更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的运用。那教师应该如何扮演自身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自学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使得师生关系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与深化。因而,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其基本研究方法,众多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在教学中可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精彩的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
生物实验也要从传统的教学中转变过来,从课本的验证实验转变成更多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教师自身不能以“真理拥护者”自居,以自己或书本的是非为是非,用惟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模具CAD/CAM专门化
3.突出实践技能,实行数控核心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是理论、实际的结合、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理解一门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将两者合(工艺和实习)二为一就是一体化教学或者教学中必须有理论和实际才称之为一体化教学。
我们以核心课程《数控车(铣)编程与操作技术》为例,我们采用的是课题教学法。例如完成一工件的铣削加工:根据课题的实训要求;由教师讲清教学目的;由学生先详细完成做每一步:
(1)根据零件图样要求、毛坯情况,确定工艺方案、夹紧及加工路线;(2)选择机床设备;(3)选择刀具;(4)确定切削用量;(5)确定工件坐标系、对刀点和换刀点;(6)编写程序。
那么,在实施教师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要完成以下七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即加工演示、布置课题、课堂理论讲解、自行设计编程、模拟仿真、现场实践操作、教师评价总结。
但是需要强度的是:在一体化教学中我门注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时候,我们始终做到把理论教学中贯穿实践的内容。
4.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
数控课程特点是直观性强,涉及面广。为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增加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
1)组织现场参观,增加感性认识。
2)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3)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相补充。
4)数控模拟仿真软件的使用。
5.针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改变,改变了学生考核评价方法
传统考试以笔试作为主要形式,以学期末试卷分数为标准,不能完全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在核心课程考试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考试方式,把“结果”考试变成“过程”考试,在项目训练的过程中来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
成绩考核采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课题作业的完成过程来评估学生学习到了什么专业能力,并测量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
数控技术教学必须紧跟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步伐,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模式调整,对教学计划、大纲和课程体系结构不断的进行更新,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数控技术人才。的答案作为衡量标准。因此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设计试验,改变对于各种生物现象发现的实验,提出各种独立的见解,不盲从于现在的结论,对课本实验能提出必要的批判与改进。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处于多元性, 发挥他们创造性思维、进行探究学习。
二、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探究性实验进行分析的能力
1.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方法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如关注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由此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去解决疑问、最后得出结论等等。
比如在讲到高二必修一《酶》,对于内容的讲解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来重新体验酶的发现历史。在讲解前,可先介绍鸟类胃对食物消化的基本认识,并且介绍两种消化形式,提出问题:鸟类的胃真的没有化学性消化吗?那我们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学生就开始思考并相互讨论,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教师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指出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观察到了鸽子的觅食行为,而提出了各种假设,并设计了巧妙的喂鹰实验。最后通过设计的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再次回顾实验的整个过程,归纳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在学习光合作用发现时,利用酶所学的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学习,从理论上获得探究性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
2、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探究性思维分析实验步骤的能力
生物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经典的实验虽看似简单,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失败才取得成功的。所以学生实验虽然简单,但是不能单纯地照搬课本指导学生得出实验结果,而是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每一步骤以及各步骤处理的意义和联系,从中学习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中解离?而且解离的时间又适当?植物细胞之间存在着果胶质,10%的盐酸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使细胞分散开,并杀死细胞使细胞保留在各自分裂的状态,有利于在显微镜下观察。解离的时间要适当,否则根尖未充分分离或者根尖过分酥软且破坏染色体。但是解离之后的根尖是酸性的,而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只能被碱性染料(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因而在染色之前要加上一步漂洗,目的是洗去盐酸,既是为防止解离过度也是为了不影响染色。
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出和分离实验时,在告知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自己开展探究性学习,设计实验的各个步骤,并且说明做每一步骤的理由和意义,再在修改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然后根据个人的实验结果对所做的实验步骤提出优点和不利之处。最后回顾课本的实验步骤,并且分析其中的各个原因。这样,学生既知道实验怎样做才能得出最好的实验结论,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也明白会出现怎样的不同现象。
3、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探究性思维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往往重视实验结果而轻视实验过程,重视实验结论而轻视结果分析,重视实验成功而轻视失败原因,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教师对于学生实验结果不明显或者失败,更应加以指导查找原因。
例如,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有的同学很快就观察到实验的现象,而有的同学虽然也是按照同样的要求进行实验的,但是没有观察到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查找原因: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是否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由于各种原因使蔗糖溶液浓度不够?是否视野太亮而未能看清?有的学生虽然质壁分离了却不能复原,是否蔗糖溶液浓度自行加高了?是否质壁分离时间太久造成细胞死亡?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得学生不仅仅掌握实验,也将课本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操作,在运用中将理论上升到实践的高度,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合实际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
1、尽量将课本上的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进行实验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先讲解步骤再进行实验,学生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可以把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例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可设计成“测定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细胞液浓度”实验,同样可观察到质壁分离,对于质壁分离复原可以在测定细胞液浓度后完成。实验中还可以观察到液泡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变深的过程。实验之后还可以进行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实验的原理。另外可以让学生在较高浓度质壁分离或者质壁分离时间较长细胞中进行质壁分离复原,从而得出结论:细胞严重失水死亡,渗透作用不能再发生。
2、组建生物活动小组,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兴趣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实验作为生物科学的基础,需要在实验中不断的进行探究,才能发现问题,并将理论用于实践,从而进一步巩固理论。进行探究活动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实践,而探究又离不开实践,问题在实践中解决又在实践中产生,其中就是依靠学生的自己探究在起作用。
在课外指导学生组建生物兴趣小组,充分利用学校空地资源,开辟实验基地,让学生设计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可发现和培养特长生,拓宽他们的课外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为未来生物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2
中学英语新课标规定:“在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中,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中学英语教学应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跨文化的意识和基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许多学者和专家都认为阅读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Strong将阅读技能看作是通往知识宝库的金光大道,他认为通过阅读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人类自身,人们能跨越时间和空间,超越自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都认为,在语言学习中,读是发展其它技能的基础,较强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掌握,能带动其它语言技能的发展而且最容易保持。胡春洞在《英语教学法》中谈到:“阅读能力是最为重要的能力,阅读能力在速度方便上不去严重影响着整个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现代教学中,无论是从考试角度(在考试中阅读所占比例最大),还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看,阅读都相当重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应受到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英语阅读教学对于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继续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为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综观历年的考试题型,阅读理解都是重头戏,在各级各类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值。
二、注重课堂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中阅读的重点在课文,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那么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发现课文的疑难问题,然后带着问题上课,这样学生的针对性更强,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一般要求学生注意生词,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浏览全文,找出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者说出段落大意,划出语言点并提出疑难问题,便于在课堂上进行解决。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围绕中心进行整体教学,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可以通过听、说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就会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主题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时,应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义,不仅要注意句子的表层含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让语言结构的学习和语言功能的学习同时体现在课文教学中。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而多练不仅仅只体现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多”,还应体现在练法上的“活”,这样的练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阅读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语篇的分析能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问答、简述、绘图、列表等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指出文章的转折词或过渡语,分析其逻辑顺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时语言知识的学习渗入篇章之中,最后再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
三、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增强限时阅读能力
阅读速度的快慢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提高正确率的前提下,要加快阅读速度,必须讲究阅读技巧,学生阅读文章时常采用的阅读方式是唇读、指读、回视或一遇到生词就查词典,对阅读速度影响很大,而且容易使学生获得支离破碎的信息。因此,教师要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抓住核心词,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的训练。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词义能力,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阅读的生理过程研究表明,人在阅读时,眼睛并不是在逐词逐句地匀速移动,而是跳跃式的移动(saccade);移动间的停顿,即获得视觉信息的过程,叫注视(fixation);当理解发生偏差或遇到理解堵塞点时需要回视(regression)。不同的阅读者在阅读同一材料时,眼睛移动的速度、注视间的距离及回视的频度的差异,表明他们有不同的阅读速度和技能。
生词的处理可在导入新课之前,也可在导入过程中带出生词。一般没有必要呈现全部生词,只需要呈现那些“对阅读理解形成重大障碍的生词”(多夫,1995),因为学生很快会在课文的语境中判断出生词的准确含义并熟悉它们的用法。况且,通过上下文的线索(context clue)和词本身的构成线索(word formation clue)确定词义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第一次阅读之前提出指导性问题(guiding questions),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targer-oriented/task-based),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指导性问题同样可以“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话题内容和梗概,让其构成初步的、模糊的全文语义图像,帮助学生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机制。由于学生刚开始熟悉课文,并无运用课文中语言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决定阅读的效率,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一)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阅读快得多,有的学生在阅读时爱发出声音,有的学生用笔和直尺之类的东西指点着助读,有的喜欢回读。
(二)不要查找工具书,阅读中难免碰上生词,有的同学一见到生词就头疼,告诉学生碰到生词不要惊慌,不要养成马上查找字典或词典的习惯。要学会猜测生词的含义,因为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线索或根据构词法,如:同意词、反义词、同位关系、因果关系或定语从句等上下、文暗示猜出词义。一旦抓住了一个片断的思想,其中具体细节、事实则可以大胆放过。生疏单词更无须计较,要尽可能的向前搜寻,保持思维的流畅性、连续性,以便迅速找到有关信息。
五、注重语言知识积累,优化阅读教学效果
(一)牢记并且活学活用基本词汇。词是组成文章最基本细胞,不认识词汇就会影响我们对句子的理解及整体文章的掌握。所以对大纲规定的词汇必须牢牢掌握,否则提高阅读能力就无从谈起。语言学家罗佛通过调查发现,外语学习者如果拥有5000词汇量,阅读正确率可达56%;词汇量6400,阅读正确率可达63%。因此,掌握足够的词汇是做好阅读理解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二)理解和运用基本句型。基本句型是理解文意的基础。基本句型既包括一些单句,也包括中学英语中较常出现的某些复句。近几年中学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长难句较多。这已经成为中学英语考试的一种发展趋势。句法结构掌握不好的考生很难理清头绪,因而无法理解文章。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悉掌握各种从句的复合句,并列连词连接的并列句或多种形式的定语、状语、插入语、还伴有分隔、倒装、省略、对比等。在阅读中能迅速识别和理解句意。
(三)大量阅读。阅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精读;一种是泛读。精读要做到少而精并且管用,精读的材料主要是中学英语教材。采用细读、评读的方法,在落实词汇、语句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语篇的内容。而对于泛读,老师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丰富英语知识,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而丰富的英语知识和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会促进阅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锤炼阅读思维能力。英语阅读中,很多时候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推理、概括、总结、分析的能力,有些同学做题时,可以说是连蒙带猜,所以,有些同学的英语成绩不稳定。平时训练中,一定要扎实锻炼阅读思维能力。阅读是对文字符号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过程,包括字面理解层、推论理解层、评论理解层等3个基本层面。字面理解层主要依靠语法能力成,推论理解层主要依赖阅读技巧和语言能力来完成,而评价理解层则是读者与作者观点交融合一的过程.
六、重视多媒体的教学实践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对未来教育做出了如此评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随着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容量,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人机互动灵活多样;生生合作加强,凝聚力提高。
通过调查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运用,结果表明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提高最为明显。为了适应未来的网络信息社会,教师应积极努力地创造真实的多媒体环境,运用新型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需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整合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达到个人的最优化设置。
实践证明,多媒体网络环境可以为学生创造最真实、最直接、最主动、最优越的英语互动学习环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21世纪的教育发展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运用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认真领会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和制订课堂教学程序,严格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高效阅读技能训练,不断改善阅读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获得良好阅读效果,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爱芹.提高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能力的措施和策略[J].考试周刊,2008,(41)
[2]马军喜.紧扣课文教学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
篇8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主要环节、实施、更新思想观念
一、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就是对世上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有人称这样的探究为普通探究,它既无研究范围的限制,也无研究方法的限定。普通探究包括许多分支,其中之一便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以是指学科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也可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探究,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J.Schwab,1909~)教授。他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指出,教师的新技术和习惯,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在初中教学中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物理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相应能力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还包含了许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因此,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现象、一组数据、一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
“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或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程度不同的指导。例如,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又如,数据的收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数据,也可以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并作出解释,甚至将数据和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告诉学生。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师不应是传统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在“探究学习”为模式的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中。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尽管科学探究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但仍有一般的程序可循。而这个一般程序是学生做探究的必要知识,也是完成一个完整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比较好的形式可有以下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评估与交流
设计实验分析和论证
进行实验
结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五章第四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把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进一步说明: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猜想:问题的可能答案
设计实验边讨论交流—边合作设计,内容包括:
1)所用实验器材、
2)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数据记录表
3)简述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实验要求:
1.把测量数据记在自己的表格中
2.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注意: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打开的状态
2.连入电流表时不要连错
分析和论证主要内容:1.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
2.跟你的猜想或假设有何差异?
3.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Ia=Ib=Ic
评估与交流主要内容:1.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
2.测量结果如果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
3.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
4.你在实验中是否发现了新的问题?想
不想进行探究?
完成反馈练习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的框架,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不断发散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状态,以顺利推进科学探究进程。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迫学生记忆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师“一言堂”教学,而且教学一环扣一环,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灵活地掌握新知识;这种教学法同时也消除了过去学生的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苦恼等情绪,而且还觉得学习“易”、“趣”、“活”。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应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课堂上的实施
一、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1.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努力创设“教师一学生”及“学生一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最后还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必要时,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2.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1)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此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探究教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书面、口头表述。简明准确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维过程的反映,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更是学生具备良好物理素质的需要。
二、善于通过物理实验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重视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相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考虑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己手头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三,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如专职人员、志愿者)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如优异研究院、大眼睛科技教育网等都是这样把探究式学习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真正体现互动学习的良好尝试。这样的尝试,有利于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之中”这一理想的实现。实现了传统学习模式向现代学习模式的转变。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教育观念的思考
从哲学观点来看,个体教育实践是受教育观念的支配与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因此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一个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更新观念,提高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在工作中就能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1、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探究式教学”则重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按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其“成绩”并不是很好,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2、从注重统一规格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关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探究式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并非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注意引导同学们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同时探究式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从注重掌握知识转向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第二层次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层次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主要应用在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探究式教学”与发现学习、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形式上,“探究式教学”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探究式教学”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物理学基本特征,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为物理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能够显现各种颜色?为什么滚烫的开水和凉凉的冰棍都能冒出“白气”来?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码头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如学习“浮力”后,可去码头看看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4、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更要有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功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因为“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
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以前就听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忍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可是对于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今天通过这次挫折与失败,我才真正有些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了。”“实验结果竟然与我们预期的差别这么大,怪不得老师告诉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看问题。”
5.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每种教学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教学方法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教师擅长讲授,讲述得好,也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运用不好的话,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探究式教学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但运用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总体说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在知识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教育战线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去探究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在南大的一次报告中曾讲到中国青年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教学,无疑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盎然生机。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0日第3版麻晓春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篇9
【关 键 词】 小组合作学习;英语教学;新课改
当前高中专英语教学正激烈地展开新课程改革,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有效而实用的解决方法。目前,仍存在着教师讲解多,学生活动少,学生独立操作多,互助合作活动少的现象。教师对“人”的关注不够,轻情感倾注;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轻自主学习;重传授和学生独立操作,轻合作学习;重问题解决,轻问题意识培养……反思存在的这些问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改变现状的任务――如何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如何去克服学生学习中消极被动的情绪?如何去把英语方法学的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有效而实用的解决。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合作学习又称共能力的发展。同学习,其理论有良好的社会心理学基础。这种理论的核心很明了:当所有人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对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从激发学生主体性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多向交往,除了师生交流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更多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学习、相互启发,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合理分组
1. 座次临近组合。座次临近组合即按照教学班的正常座位,通常是前后左右四位。这种组合操作简便,无需将学生分出层次或重新调整座位。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情况及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以四人为一组安排学生的座位。临近组合的合作学习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学习活动。
异质临近组合小组学习活动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课的不同阶段进行。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对课文的预习,如翻阅工具书、提出疑难点等等。作为教师要先提出富于挑战性的要求:规定学生先独立浏览课文,找出疑难之处,接着在合作小组内开展讨论,鼓励互帮互学。并且应精心巧妙地编排学生座位。我根据实验班学生的人数情况,采取多种座位的排列方法。有扇形排列法、双马蹄形排列法、“T”形排列法、梅花形排列法等等。学生座位的这种编排,使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而是呈现了师生、生生、学生与老师间的双向、多向、立体多层多向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普通的一员,师生间平等、广泛地进行信息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我英语课堂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2. 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是让学生按个人兴趣、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人数为2~6人。这种同质组合缩小了组员间的个性差异,有利于高效率地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任务可以来自教师,也可由小组讨论后确定,允许各小组的任务有难易度的差异。
(二)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角色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转变教学理念,教师不是语言的输出者,而是语言的指导者,同时他们又是学生的指导者,随时对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为了组织好小组活动,每组应有组长,他们是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和协调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际、合作、互动的关系,担当者“促进”的重任。
首先,教师要想法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正如常言所说,“不是因为有趣而去学而是因为去学而有趣。”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达到如此境界,鼓励学生坚信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亲自去接触它、探索它,就会对这一事情感兴趣,就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开展多维评价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这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我在试验中对学生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既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评价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通过实验,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适时、多维的期待与评价对参加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是提高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运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小组游戏竞赛法。我们以竞赛代替测验。在竞赛中,学生们同来自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竞争,以便为他们自己小组赢得分数,这种方法有一个“不断调整”的程序。它依据每次竞赛中的成绩到下课次竞赛时做适当调整使竞争趋于公平。
2. 小组共学法。将学生分成2或3人为一组进行练习,练习内容为相同的一份作业单,然后小组共交一份作业单,依小组的成绩接受表扬或奖励。如在让学生编新对话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2或3人一组,相互合作,编对话练习,练习后按小组形式依次表演,教师和学生一起做裁判,最后作出综合评价,评出优胜组。
3. 小组调查法。把学生组成2~6人的学习小组。学生们在小组中运用合作性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性设计展开学习活动,最后每个小组做一下介绍或展览,以向全班交流他们的发现。
四、小组合作学习给我们的启迪
与传统教学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具体实施有下列优势:
1. 有利于提高英语口语交接能力。合作性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机会,交接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无疑对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口头交际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2. 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改善英语学习环境。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是多边进行的,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的不同答案,学习环境更为宽松,提高了学习兴趣,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3. 有利于发展英语综合技能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英语课堂上,学生在相互间的交流中把课文中的英语信息通过转换运用到口头表达中,这样可以掌握口语技巧,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促进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 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英语成绩。合作性教学强调由学生自己来构筑知识、发现知识和扩展知识。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收获更大,创造能力更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取知识,进而最大面积地提高学生英语整体水平。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教学模式,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继续探索和运用这种方法,学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和调整师生行为,评估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尹刚,陈静波. 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自主;数学教学
今天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教育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使我们的教育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构建科学的教学新模式成为当务之急。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
信息化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相应的学习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媒体则是一种认知工具。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拓宽了教学时空,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的适时性、交互性、广阔性,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爱好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通过自己的认识将所学的信息重新编排,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砥砺自己的思维,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明显优于教师的丰富信息资源进行自学,以实现“自主学习”。
因此,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努力在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来改进传统教学。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及时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了解信息环境下教学的基本特征
(1)开放性。这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它包括学习过程的开放、学习内容的开放。其中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更不局限于教师,渠道可以更多,范围可以更广,学生利用网络使得知识的来源更加广泛。但是这种开放不是无限制的开放,是相对于传统、封闭而言的开放。
(2)自主性。信息化教学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知识的建构。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给予引导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检查、跟踪,不能放任不管。
(3)创新性。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自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是现代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质疑、积极思维、大胆联想,勇于验证。多方面和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4)适时性。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老师不可能时时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而网络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则可使教师得心应手地因材施教。
(5)交互性。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都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使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二元交流,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已变成了教师、学生和计算机的三元交流。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社会,师生通过计算机获得的交流机会比面对面要多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向学生呈现一个既感到熟悉,又困惑不解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为什么?怎么回事”的冲动,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使其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心理趋向。这样教师由信息的传播者、控制者变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促进者、指导者和领航者。
四、发掘学生的探索潜能
每个学生都具有探索潜能,都想体验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作为人,儿童具有潜在的发现能力,他们本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具有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特征,在他们身上重复人类的发现活动和探索过程是可能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着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探索。
五、充分运用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知识和资源都是由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比较适合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因特网这样的信息海洋中遨游、探索,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加工,然后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得到关于信息技能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
六、实施途径及策略
(一)课前预习
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具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迅速获取新知识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能力。什么是自学能力呢?我认为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能独立获取书本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包括:独立阅读能力、比较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要从阅读教材入手,因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纲领性文件。但是教材内容简单精练,一般学生难以把握重点难点,而网上相关的知识材料、教学课件、课外拓展、过关演练应有尽有,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对上述资源的利用加以点拨,答疑解惑,学生的自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如果能让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所得用电子文稿、读书笔记或小报等形式进行个性化的展示与交流,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情感和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锻炼。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计划,合理安排。课前预习,自主学习需要有一个切合实际、比较科学的计划,包括时间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确定。老师在备课时要事先设计出预习或自学提纲,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预习方案。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上,不能太看重结果。
(2)关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每一次预习都要引导学生不仅弄懂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积极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尽力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提出你的问题;②简述你的学习过程;③讲出你的收获和感想。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结论,特别是肯定和保护学生可能是创新的火花。
(3)及时反馈,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教学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对每一次预习活动教师都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和总结。不能只有活动,没有评价,要爱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网络的互动性,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提供一个学习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于计算机软件,通过人机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技能。网络教学具有广泛的交互性、适时性、开放性,有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结构。常见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网络型多媒体课
这种课就是教师先把上课内容或拓展材料制作成网页格式的多媒体课件,上课时由学生自己根据老师的要求上网浏览课件,学习相关内容。这种课实质上是原来多媒体课的一种改进,但它比原来的多媒体课更具开放性和自主性,它的优势在于:①利用了网络的超文本格式及网络的互动性;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③一节课没有学完或解决的问题,可以另找时间继续学习探究,不受课堂的限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空。
2.网络型实验课
这种课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实验,经过探索、观察、归纳、总结,最终得出有关结论,解决相关问题的实验课。这种课不是利用Internet上的资源,而是利用局域网,借助于教学软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实践提供一种环境,创造一种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的机会、实验的平台,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那些正处于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在智力上还不具备构造形式数学证明所必需的智力结构的初中生,能运用事物或模型,在虚拟环境中去画、去量、去算、去拼接。从而使他们能把抽象概念与具体事实以及他们的经验联系起来。有时学生在思考问题,探索结论的过程中常会突发奇想,但往往由于无法得到及时的验证而放弃了这些可能是创新的火花。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增大信息技术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虚拟实验室”,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去学习、去验证,那么有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对于这种网络型实验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类型。网络型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科中的核心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内容的难度适合于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对于获取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说,网络型实验课的形式有形成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等,在教学设计中应区别对待。
(2)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确定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网络型实验课的内容和类型来设计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集体探究实验;②分层探究实验;③分工探究实验; ④小组合作探究实验;⑤个别探究实验。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加强课堂调控,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可接受性和发展性,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获,都有提高,努力实现“个性化”“个别化”与“集体化”的最优组合,使教学活动充满创新性。
(三)课后拓展
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且不能忽视课后这个学习阶段。新教材中每一章的开篇和结尾都有大量的现实问题和研究性题目,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学习情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型研究学习。这种网络型研究学习先由老师(或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课题,拟一个提纲,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通过Internet搜寻相关的资料,并把找到的资料归类、整理、消化,从而解决问题,最后展示学习成果。这种网络型研究学习,其时间不再是45分钟,通常是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学期。所以这种学习不适合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而只能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网络型研究学习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题学习,一种是社会调查。
专题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的课本内容完成的课外专题学习活动,学习中试着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日历中的秘密,神奇的一笔画,勾股定理知多少,相似与分形艺术,数学中的美,等等。并把学习的结果和过程以专题网站、网页的形式或用演示文稿的形式在多媒体报告厅展示。
社会调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生自身兴趣出发,从自然、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选择一个课题,运用统计的方法,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类比、分析、归纳、综合、概括,逐步解决教师提出的(或自己发现的)问题的一种研究性学习。如:废旧电池的危害,网游与近视,由家庭处理塑料袋看国民的环保意识等。
实施网络型研究学习的一般过程:
(1)确定课题。新教材中每一章的开篇和结尾都有大量的现实问题和研究性题目,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确定其中的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进行发散性联想,联想出与这个关键词相关联的一系列事物,再从这些事物中提出问题,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而确定为研究课题。如: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能够避免失败的命运吗?地球面临哪些灾难?怎样的统计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2)制定计划。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计划,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它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效的实施框架,帮助我们掌握、控制整个学习过程。计划的基本结构如下:①课题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课题的价值和课题的研究方向、重点。②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如果是小组形式的研究,各人的分工要明确,以便使研究顺畅高效。③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途径:确定分哪几个过程、做哪些工作。方法与途径务必明确。④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进度安排。⑤成果的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或发明创造实物、网页等,其表达方式为文字、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此外成果的检测、评价手段等也应明确。
(3)确定搜集整理资料的网址和方法,查找资料。
(4)整理信息资料,统计分析。对于搜集中得到的零乱、分散的资料信息要加以整理,形成形象、直观、有条理的资料,以利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对于数据资料,可以列成表格或制成有关的统计图。制作统计图表,用以统计某个问题的每个选项被选的比例。对有效问卷分别进行归类分析,以便于相互比较进行分析。统计图表的形式有柱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
(5)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不仅要反映研究的过程,还必须明确研究的要素(时间、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其着重点应反映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范围覆盖性和对象的代表性,突出表现结果的准确性。通过研究者透彻的分析找出规律,使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6)展示成果,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对于所取得的结果,可以通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小论文或网页、PPT等表达方式进行展示。研究性课题学习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具有实践性。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是师生交流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是新《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的一种尝试。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能否成功开展,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小论文写作的层次要求和对象特点的把握,不同学段的学生要从探索难度、学习形式、教师指导和学习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充分、准确的安排,要与学生的学习相适应。撰写小论文的能力不是靠一两天的指导或突击训练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须渗透到平时教与学的过程中。
实践证明: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尘封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禁锢的情愫。信息化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一个亟须不断研究、开发的课题。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模式,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认知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21世纪输送更多的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伟.数学网络课的实践与思考[DB/OL].省略/teacher/contentview.asp?contentid=1006,2003-1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