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人自身发展角度来看,幼儿的思维潜质是于生具来的,成长的经历中产生差异的原因源于对幼儿思维方式的保护和培养。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好奇,什么都想试一试,总爱问个为什么,这是孩子的思维特性,尽管他们的思维在成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种不断思维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大人经常因孩子无休止的提问而厌烦、置之不理,甚至辱骂孩子。殊不知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严重阻碍了孩子身心发展,思维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不爱提问、不爱思考的习惯, “笨孩子”就因此产生了。幼儿的思维方式虽然单纯,但他们思维的活力却十分巨大,我们有责任加以保护和挖掘。幼儿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笔者结合一些实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启迪氛围,保护幼儿的思维意识。
故事会课堂上,我给孩子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完后,我启迪孩子:“司马光聪不聪明呀?”一个孩子马上举起了小手说:“聪是聪明,但是他要赔钱,”我不解,“为什么要赔钱?”“他把人家的缸砸破了” “那你说说怎样才能救出掉在缸里的小朋友?”“我找一根竹竿插在缸里,让他抓住竹竿爬上来就行了”……试想一下,孩子的思维是何等有趣呀!如果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思维走,他们的想法就可能被埋没了。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启发孩子思维,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打开孩子的心扉,才有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果孩子整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紧张、压抑的氛围中,面对不信任的目光,耳听粗暴的训斥,孩子会变得胆战心惊、心慌意乱、忧心忡忡、惊慌失措,他们的大脑感受力会降低。因此,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孩子们会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思维活动之中。那么,怎样有效地营造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启迪氛围呢?
1、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遵循孩子的天性,探索孩子的心理需求。教师处处约束孩子的言行,要孩子“怎样想”、“不能这样想”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开启。学生是有个性的,尊重个性发展,教育的效果才多姿多彩。因此,要鼓励孩子全面地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要给他们充分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欢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孩子将来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奠定基础。
2、教师要真心关爱孩子,多一点赞美,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批评,少一点冷漠。夸奖是每个孩子的芳草地。当孩子在思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非常需要得到教师的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此时,教师切忌不闻不问、麻木冷落、甚至恶语当头,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孩子思索之源,而且会丧失对积极思维的兴趣,产生消极心理,使清澈的心灵之“泉”变得浑浊了。教师应该体贴之心,留心组织孩子积极探究,寻找原因,设法解决。当孩子的思维有错、讲错或做错事情时,教师不能加以训斥,粗暴对待,要持有积极地心态对待,耐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二、创设良好的激励平台,捕捉孩子心灵火花,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位教师在给大班的孩子讲《狼和小羊》的故事时,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那只小羊,在面临十分危险的时候该怎么办呀?”教师用富有焦急的口语提问,眼神和小朋友们撞击,顿时,教师里热闹起来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一个孩子突然举手:“‘爸爸不要我了,我也不想活了,我刚刚喝了毒药,求求你把我吃了吧,我死了还能得到一口肉棺材,你呢?也将陪我去见阎罗王!’狼听了,‘好了,我不吃你了,离我远点吧!’就这样,小羊救了自己。”……课堂上,小朋友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发表自己独特想法,在教师的称赞声中,教室里想起了阵阵掌声。这位教师善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把课堂还给了孩子,激起心灵的火花,使课堂“活”了起来。如果老师讲,孩子听;老师安排,孩子执行;老师制定规则,孩子服从约束;老师判断对错,孩子服从判决……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们最可贵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强调幼儿自身的发展,强调个体的发展价值。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要注重过程,即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强、自信,幼儿态度和热情,幼儿的思索方式等,而不是追求结果。还要善于运用评价语言,选择有意义、积极、正面的语言,如可以这样说:你的想法真不错!你真棒!真聪明!可以试一试,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简明扼要的对幼儿发出语言暗示,教师的鼓励和赞扬会大大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和激情,鼓励和赞扬是孩子展开想象翅膀的精神动力,能帮助幼儿树立“我也行”的信念。面对幼儿的好奇、探索和冒险行为,教师要善于发现,积极保护,千万要既大胆又精心的情况下才能得以激发。正确对待孩子的各种提问,甚至是荒唐的提问,因为提问本身就说明孩子在思考和钻研,教师要正确引导;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想象;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因为知识是一切思维能力的基础。
三、探求游戏方法,把握思维契机,体验成功的快乐感。
篇2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如何利用积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用积木搭好一件东西后,让宝宝数一数共用了多少块积木,每种形状的积木用了多少块?大一些的宝宝还可以让他用纸和笔记录下来
一、【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排顺序准备大小不同的积木,让宝宝依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一开始排序的积木不要太多,可以从三个开始,让宝宝先比较两个并依序排好,然后拿出第三个与前两个比较。玩过一段时间,再根据宝宝的能力适当增加积木的数量。
二、【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数积木用积木搭好一件东西后,让宝宝数一数共用了多少块积木,每种形状的积木用了多少块?大一些的宝宝还可以让他用纸和笔记录下来。
三、【培养宝宝思维能力】谁的积木多宝宝和妈妈各有相同数量的积木,玩“剪刀石头布”,赢家从对方那里拿一块积木过来。玩3次后,分别数一数双方各有多少块积木,比比谁的多。
四、【培养宝宝思维能力】学习分类很多东西都可以根据一种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用途等。引导宝宝观察积木的不同颜色、形状、质地等,不但增强宝宝的观察能力,还可以让宝宝学习分类。
五、【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找朋友妈妈先在白纸上涂上红、黄、绿等几种颜色,然后拿出相同颜色的彩色积木,让宝宝试着把不同颜色的积木放在对应的颜色下面。如果宝宝没有放对,可以先引导他观察画出的颜色,再来配对。
六、【培养宝宝思维能力】理解数字概念有些宝宝3岁之前就能数出并认识1~10的数字,但是对于数与事物的关系,宝宝并不了解,他只是单纯“背数”。玩积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宝宝了解数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数字概念。
七、【培养宝宝思维能力】和什么一样让宝宝拿着积木去找一找,家里的什么东西和手里拿的积木的颜色是一样的,谁穿的衣服和这块积木的颜色一样的。
八、【培养宝宝思维能力】了解顺序的概念利用积木的大小、长短等特征让宝宝进行排序,有助于宝宝了解顺序的概念,更好把握事物的特征。
九、【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掌握空间概念宝宝的空间概念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游戏中不断地引导,积木玩具的立体特性是帮助宝宝掌握空间概念的有力助手。
十、【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打保龄球先把不同颜色的圆柱体积木排列成倒三角形,然后让宝宝离开一段距离,拿一个球滚向积木,将积木碰倒。随着宝宝能力的增强,逐渐加大距离。
十一、【培养宝宝思维能力】多米诺骨牌把积木按多米诺骨牌的方式排列好,然后撞倒排在最前面或最后面的一块积木,欣赏积木按次序倒下的有趣景象。在积木的摆放过程中,宝宝需要准确地判断空间距离,而且要求手部动作精确、注意力高度集中。
十二、【培养宝宝思维能力】简单的因果关系宝宝虽然还小,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如“宝宝吃饭是因为宝宝肚子饿了”,游戏活动也可以让宝宝知道简单的因果关系。
十三、【培养宝宝思维能力】哈哈,倒了当着宝宝的面,把积木一块一块地垒起来。垒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教宝宝用小手将积木推倒。看到积木倒下来的样子,宝宝一定会开心地大笑。这个过程中,宝宝会理解自己手推的动作和积木倒下之间的关系。
十四、【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放手,让积木落下来在宝宝面前放几块积木,让他将积木一块一块地拿起来。你用手接住,鼓励宝宝松开手,让积木自然地落到你手上,宝宝就会知道手的松开动作与积木落下之间的因果关系。
十五、【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教育叮咛1.“你搭的房子怎么一点也不像?”
——宝宝搭的不一定是房子呢,在不了解的前提下妄加评判只会挫伤宝宝的自信。
2.“那块蓝色的积木应该放在上面!”
——命令的口吻会阻碍宝宝的游戏热情,让他觉得是在听从指挥而不是自主地玩。
3.“来,我们用三角形搭房顶吧!”
——房顶一定是三角形的吗?这样的建议可能会抹杀宝宝的创造
篇3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虚心求教的良好习惯,就会为其今后深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常听有些家长谈起孩子做作业的习惯问题。不少家长抱怨:说他们的孩子写作业不专心、爱拖拉,只几道题目也要做好半天。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做作业的良好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牢记"三忌"
(1)忌"陪读"。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三心二意,就坐在旁边监视,这样做可以理解,但这种"陪读"会使孩子紧张,不利于学习。
(2)忌指指点点。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孩子作业有误,马上就指出来,这样做会阻碍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
(3)忌"代劳"。有些家长怕低年级孩子做不好作业,常常代替孩子完成作业。小学生的作业往往是一些打根基的内容,父母"代劳"会削弱这种根基。
2.做作业前指导学生认真复习,巩固新知
学生在做家庭作业时,复习这一环节往往被孩子忽略了,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其实恰恰相反,它不但可以提高做作业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作业质量。因此,家长应指导孩子每天在做作业前要先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包括例题的分析过程和书写格式,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3.给孩子创设一个精心做作业的环境
不少家庭有好多地方可供孩子做作业,孩子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有的家庭虽然有可供做作业的桌椅,但是没有合适的灯光,或是桌椅的高度很不适宜,或是桌面上摆满了玩具、杂物等。这样的环境,孩子怎能安下心来做作业呢?作为父母,应根据住房条件,尽可能给孩子安排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良好的学习氛围,将直接影响孩子作业的情绪和效果。
4.培养孩子做作业的良好习惯
很多孩子做作业时,总是想快点做完,拿题就做,不审题意。这时家长应首先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害处,还应指导孩子认真审题。例如,让孩子边读题边用笔划出重点字、句,还可以让孩子讲述题意。孩子在解题时如果遇到问题,家长切不可包办代替,要积极引导孩子自己独立分析、思考、找到答案。作为家长,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后要细心检查、确认对错。对与错处家长应抓住不放,先让孩子说出为什么错,如何查出来的,再让孩子说出应该怎样改,以及今后学习中应注意什么。
孩子做作业时,有的家长常常坐在旁边手把手地教,总觉得孩子这一"点"太大,那一"竖"又歪了,致使孩子的积极性丧失,兴趣索然。其实,不管是书写、算题,还是手工制作等,只要是孩子独立完成的,他就会感到一种创作的成功和满足。作为父母,不要介意某件"创作"的好坏,更不能用大人的审美眼光来评判孩子的"习作",而应多创造机会让孩子进行练习,尽量发挥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些家长过分的指导甚至代替孩子完成作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思考和练习的机会,不但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思想,而且也不利于启迪孩子的思维,抑制了能力的发展。当然,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进行适当的辅导和督促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须牢记"辅导不等于包办",做到"辅"而不"包","导"而不"办"。当孩子作业碰到困难时,首先不要急于给出现成答案,可说:"你再动动脑筋想想好吗?妈妈相信你马上就能想出。"对于有些疑难点,要从关键处循循善诱,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教给孩子思考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5.防止孩子拖拉作业
平时,总有些父母怕孩子累着,什么也不让干,孩子的实践机会被剥夺了,生活自理能力低了,以致于做什么事都成了"慢吞吞",这种习惯自然影响到学习。还有些父母在学习上不断给孩子加码,本来孩子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又给布置了一堆,让孩子感到反正做得快也不让玩,于是就磨磨蹭蹭起来。当发现孩子做作业打野、拖拉,家长感到必需制止时,可以走到孩子身边,用手边抚摸他的头,边说:"是不是遇到了难题,做不下去了,要不要妈妈帮你一下?"这样首先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通常情况下,孩子会说没有难题会做,这时大人要表现出一种平静的神情:"你很聪明,马上会做完的,妈妈等着你好吗?"这种方法,实际上首先是中止了孩子打野、拖拉的行为,然后使孩子明白:大人在关注他,希望他快一点完成作业。
其实,作为父母应该明确告诉孩子,做作业要按时、讲究效率,并且教给孩子做作业的方法,如先复习后作业,做作业要全神贯注等等。
6.对孩子进行自查作业的训练
篇4
关键词:学数学;小学生;思维;素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发展和努力培育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为小学数学教学宗旨,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小培养给学生的思维素养是多么的重要。思维是数学灵魂,没有思维就不能真正的理解应用数学。就像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公式等,这些都离不开思维,只有经过仔细的思维分析记忆,才能应用自己的知识点去分析、去判断所面临的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思维素养,下面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思考
多媒体已经普及社会,特别是学校引进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同时还结合语言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辅助教学将课堂转变成一个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让学生乐于学,不知不觉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次,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时候,我提出两个问题(1)如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2)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案?首先我在多媒体上出示了两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借助多媒体让它们进行这随机的组合,经过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们明白了,原来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且经过思考后,学生明白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而且三角形的高和低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低和高,由此学生很容易地推理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这样的演示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简单明了话,而且还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加有兴趣,变得更加乐于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二、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数学课本在排课上都是前后相互联系,只有学习前面的知识点才能继续学习后面的知识点。所以一般来说,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石,而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所以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活动就是以旧知识为前提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所以说,教师在教给学生新知识的前提时,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及练习,以达到学生对旧知识更进一步的掌握,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互补,充分的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为探索新的知识体系搭桥铺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和发展,让学生学习新知识变得越来越简单。
三、一个好的练习题能促进学生思维素养的提高
练习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能否设计好一个好的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素养能力发展的重要学习环节。通常来说,在教材中每一小节讲完后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练习题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这些习题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来对习题做出一些调整,使得习题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所需。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给学生创设思维发展的时机
篇5
一、设计意图
最近我班开展主题活动:“感谢有你”,从孩子身边的人和事着手,以歌曲《好妈 妈》为切入点,当孩子们学完新歌后,发现有个别孩子会哼着“好爸爸”,教师捕捉孩子们这一兴趣点与发展需求,因势利导,创设创编的机会,以《好妈 妈》为蓝本,不断拓展孩子思维,培养经验迁移能力,利用艺术形式,引导孩子们知恩、感恩,感谢身边的人,并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二、 活动目标
1、能表现歌曲优美的旋律和亲切的情感。
2、能积极参与创编活动,提高思维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
水平一:能准确根据人物称呼填词并歌唱。
水平二:能准确根据人物称呼和相应的动作填词并歌唱。
水平三:会创编并表演。
3、萌发对身边的人知恩、感恩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1、《好妈 妈》视频;图谱;卡片;音乐磁带;钢琴。
2、会唱歌曲《好妈 妈》。
四、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活动室。
1、律动《亲亲猪宝贝》。师幼一起伴随歌曲根据歌词做动作,轻松地进入活动室。
2、发声练习:师生问好歌。
|1 2 3 4 |5 - |5 4 3 2|1 - |
小 朋 友们 好, 黄老 师您 好。
(二) 、观看视频,复习歌曲《好妈 妈》。
1、观看视频。
教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看一段视频,大家仔细看是什么?
提问:歌曲的名称叫什么呀?
2、孩子们随琴声复习歌曲。
提示:我们要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在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休止符,要停一拍; 延长音要唱够两拍!而且,要有感情,唱出我们爱妈 妈的情感。
(三)、创编活动。
1、拓展思维,引导孩子谈谈:我们都有一位很好很好的妈 妈,除了妈 妈,你还会很爱身边的什么人?为什么?启发孩子用短句说出自己要如何感谢他们。
2、出示图谱,教师示范用填词的方法创编歌曲。
师:现在,老师要把歌曲里面的“妈 妈”改成其他称呼的人,小朋友们仔细听听有哪些不同?
1) 教师边演示图谱边范唱“好爷爷”。
2) 引导孩子们说出老师修改了哪句歌词。
3、引导孩子们创编歌曲。
1)引导孩子集体创编歌曲。
师:我们除了学习歌曲中“妈 妈,妈 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之外,还可以怎么表达对妈 妈的爱呢!你还想把谁唱成歌呢,我们要改变哪句歌词?
教师边用填词的方法边演示图谱,引导孩子们随琴声完整演唱歌曲。
2)鼓励孩子拓散思维,大胆创编歌曲。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快,唱得真好听!大家都来试试,还能创编什么歌。孩子们畅所欲言,将大家说的随琴声唱一唱。如:
5 6 1 2 | 3- | 换成新词:“给你锤锤背”、“帮你揉揉肩”
请喝一杯 茶 “为你擦擦汗”
水平一:能准确根据人物称呼填词并歌唱。
水平二:能准确根据人物称呼和相应的动作填词并歌唱。
水平三:会创编并表演。
在创编部分,幼儿演唱新歌前教师有意识提醒幼儿注意音准、休止符和歌曲的情感。
篇6
英国儿童专家研究发现:近年来,14岁少年的“高层次思考”能力,只抵得上1976年时12岁孩子的水平,而这与电视和电脑游戏的普及,以及学校频繁考试都有关系。
更有许多心理教育和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使用电子产品过多的孩子,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性低;自我控制水平低;意志力薄弱;且易情绪不稳。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朱彦丽说,过早、过多接触电脑、电视,还有导致多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可能。
孩子4岁前学电脑弊大于利
许多家长为了在启蒙期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2~3岁的时就开始接触电脑,认为它能够使自己的孩子在走向科技世界的起点上“抢先一步”。可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这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开发是弊大于利的。
电脑的电磁辐射影响幼儿脑细胞的发育,长时间在电脑屏幕前,使孩子长时间处于电磁辐射之中,这将影响他们正在发育的脑细胞。在操作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时间地注视电脑屏幕,这对幼儿的眼睛十分不利。
3~4岁是训练孩子记数、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若用电脑来代替大脑,孩子就缺少了锻炼自己计算能力的机会,长期这样就会影响孩子思维技能和记忆力的发展,也影响幼儿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幼儿正处于发展社会技能的重要时期,与伙伴的交往是获得这一技能的重要途径。但过早关注电脑,易使他们对电脑产生眷恋,与小伙伴的交往兴趣下降,不愿融入周围的环境。因缺乏与人沟通的体验,也将影响幼儿的健康情感的培养。
即使有条件学习电脑,每天也不宜超过一小时。应该从介绍电脑的组成、名称、作用及各种功能入手,激发幼儿对电脑的兴趣,学习掌握一些控制鼠标,电脑绘画,幼儿专用“教育游戏”软件,训练幼儿手、眼、脑的协调及逻辑思维能力。学龄前儿童上网时,父母应该陪在一旁,帮助孩子选择以目的为导向的网上活动,并注意启发他们的创造性。若让孩子沉迷于游戏之中,那就真是百害而无一利了。
不同阶段的宝宝要如何面对电脑
专家指出,电脑的普及和流行,至少说明电脑、网络在共享资源、扩大知识面上有着自己独到的优势,且将孩子完全隔离在电脑等电子产品之外,毕竟不太现实。因此,父母最重要是懂得怎样让孩子合理地接触电脑。
0—2岁,不接触。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约有90%的儿童在2岁前就经常在电脑或电视上看各种智力开发的节目。父母对此的解释是:为了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其实,孩子的大脑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下,才能健康地发育。比如学爬行、走障碍等活动不仅能锻炼宝宝的身体,更多的是让他在立体环境中感知真实的三维空间。孩子需要触碰、感觉、观察和移动真实事物,用对真实世界的基本了解,训练他们的神经和认知系统。因而,在这个阶段,买些开发智力的光盘,不如多和孩子交流,多做游戏来得更实际。
2岁至学龄前,少接触。在这个孩子能力迅速增长的时期,如果父母想让他更多地学习知识,购买专业出版社出版的认知小读本是最好的选择,经济实惠,且这样的认知,比通过电脑进行更快,更不易伤害眼睛。
此时的孩子已经可以开始接触电脑了,比如家人自己摄录的各种照片、短片,大人孩子一起欣赏,就会觉得其乐融融,只是上网冲浪、游戏等内容,还是应该杜绝。
上学后,控制使用时间。随着现代教学课程的多媒体化,孩子有了越来越多接触电脑的机会,此时,父母可以允许孩子用电脑完成作业;游戏则要先经过父母的筛选,提早帮孩子树立是非观念,提高对不良事物的“免疫能力”。此外,要对孩子的游戏时间进行强制性限定,以保证他们的休息和户外活动时间。不妨每天限定几个可以玩的时间段,每次不超过半小时,同时让他养成用电脑10—20分钟,就休息一下,望望远处的习惯。
幼儿玩电脑时该注意的事项
1.玩电脑以半小时为宜,否则会伤害宝宝的视力。
2.桌椅的高度应符合幼儿的身高。
3.与电脑屏幕(最好是液晶或纯平屏幕)的距离最好保持在45厘米左右。
4.在屏幕前加装护目镜,以防止眼睛过度疲劳。
篇7
【关键词】创造思维 宽松氛围 几点探索
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是后盾,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人们将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作为一线幼教教师,个人认为以培养儿童的语言活动为突破口,才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捷径。
一、理论和实践依据
1.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所有儿童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幻想,并有探索的欲望,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用奇特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心理学研究表明,四至四岁半是发散思维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是幼儿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黄金时期。这就告诉我们不能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段。
2.语言与创造思维的密切关系
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那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活动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文字的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感情载体,语言的意义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制约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客观事物的概念储存工具,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它的承担者。因此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佳的“物质外壳”。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儿童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直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启发儿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思考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生动,儿童的思维活动也就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这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最佳手段之一。诚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培养语言能力就是培养思维能力,而培养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3.幼儿语言教育现状
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在幼儿园传统语言教学中,也有不少好的经验,甚至不乏创造性,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如:故事教学,常见的是教师讲,孩子听,再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回忆情节;诗歌教学,不少教师一味机械地让孩子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背诵为止;原本是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故事续编、生活经验讲述等,往往被教师束缚在所规定的范围里,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多不可取。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
在宽松、愉快的氛围里,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体验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孩子随意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坚持“兼容并蓄,支持鼓励”。
1.接受孩子的语言表达
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教师多鼓励、少指责;多欣赏、少讽刺;多支持、少反对;多引导启发、少消极灌输。受生活体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制约,按成人的标准来说,孩子的语言表达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小班孩子有些词还不会用,会用方言来表达,这时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应极力地肯定与鼓励,因为他们能用语言回答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消除孩子语言表达的压力
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在语言活动中,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几个语言表达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用孩子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只看见他们说得好的”。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优势也各不相同,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要善于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不同语言水平的孩子。对内向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以此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滞后的孩子也享受到进步的快乐,减轻语言表达的压力,鼓励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3.掌握提问技巧
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启发孩子理解文学作品,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而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就非常重要了。我认为问题要提得“巧”而“活”,要尽量拓展孩子思路,具体做法是:⑴注重问题的多样性;⑵注重问题的启发性;⑶注重提问的开放性;⑷注重孩子自己提问。
三、几点探索
1.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语言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很不错。具体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孩子的思维还处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维不清。扩散思维是开放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胡思乱想。
2.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但这个目标必须面向全体,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敏感性。与孩子的语言交流时,能迅速反馈并处理信息,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教学实践中,我品尝了艰辛和快乐。艰辛之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我快乐的是,实践证明:在语言活动中确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只要我们广大同行坚持不懈,为孩子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就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沈心燕:《让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语言》,《幼儿教育》,2000.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 思辨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56-02
1 思辨能力的定义
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指思考辨析的能力,它强调的是经过自己认真的分析和论证,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思考,挑出自己认为重要和正确的东西,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如果具备思辨能力就能对我们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有目的地选择正确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地解决问题。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比如,能分辨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是思辨能力,因为仅靠经验观察就能够辨别出是鸡蛋还是鸭蛋;然而,要弄明白“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仅凭经验观察是不可以的,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打个比方,在日常思维观念里,对于“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第一,假如我们在经验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这个问题就容易了。对某一个鸡蛋孵化出的小鸡来说,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然而就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来说,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然而在这个经验层面上,还会有人质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哪里来的?这很显然是把概念混淆了,因为孵化出鸡的那只蛋,与由孵化出的鸡所生的那只蛋,两者辈分是不同的。第二,假如我们从追根问底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不合情理的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合情理的问题呢?因为提出这一个问题,并打算对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做进一步质问的人,他必须假定“蛋是由鸡生的”和“鸡是由蛋孵的”这两个不变的事实。不过,按照生物进化论,不管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他物种遗传、变异过来,就比如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过来的一样。换句话说,在根源这个问题上,“鸡和蛋谁先谁后”必须依据这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合情理的一个问题。第三,如果从逻辑思维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经常是指称“恶性循环”,显而易见,它是思维错误的代名词。那么什么是“恶性循环”呢?例如,有这样一段话:“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却试图去了解别人,那是不会成功的。那是因为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可能去了解别人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做到了解自己也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不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怎么能做到了解自我呢?由此可见,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段话就是“恶性循环”,因为前一半说“了解自我”是“了解别人”的前提;后一半却说“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的争论如出一辙。
2 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接下来我们结合这个例子,概括一下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首先,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时要把思考的层面区分开来,那是因为从不同的层面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我们所得出的得出的看法或结论经常不一样,有可能是完全相反。例如“鸡和蛋谁先谁后”,从经验的层面上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事不用思考而且不会引起争的问题;而在理论的层面上,它就变成了一个不合乎情理的不恰当的问题;在逻辑的层面上,它不再是个问题,而是“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
其次,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这就是分析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分析要注重层次性和条理性。
再者,它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说理。说理就是对要分析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证明,例如,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为什么说它不再是一个问题?你对问题所做的解释和论证要清楚明了、有说服力。
3 思辨能力的类型
思辨能力的类型有很多。本文仅从思考对象的层面进行分类,思辨能力可以分为数理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的思辨能力这两种类型,下面介绍一下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特点。
数理思辨有三个主要的特征:第一,对数理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是一个从已知求未知的思考过程。第二,在思考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论证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经过缜密的思考而论证的结论具有无可争议的性质。
人文思辨也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关于人文问题的思考,我们不可能得出像“1+1=2”这样没有争议的,唯一正确的答案,最后的结论也就是所主张的观点,常常具有很大的争议性。第二,在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辨析的时候,我们对所主张的观点进行解释和说服性论证是拥护这一观点的重要说理方式。第三,思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好的价值理念和行动准则。
4 思辨能力的现状及其成因
首先,我们看到身边的同学在数理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总的印象是:绝大多数同学的计算能力较强,分析能力较弱。其次,我们来看人文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总的印象是:想象模仿能力较强,分析概括能力相对较弱;善于描写和叙事,不善于说理和议论。
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有很多,本文着重谈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学生是什么呀?学生就是学习者,作为学习者缺乏职业的学习观念,这就是思辨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例如,很多学生只是把考试取得好成绩看成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这些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考试,没有父母的期望和老师的监督,他们肯定不需要学习,这种学习态度和观念也是他们在大型考试中发挥的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
第二,教育方面的原因。教育界都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至于操作也就是如何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中去,这是一个如何把知识传播和能力训练更好地结合起来的问题。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难,它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精通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很多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优秀教练的品质。比如,综合一下知识,设计有很多解法的思维训练题,提出有效的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可以就学生的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引导学生发现其不足之处。很多教师都很合格,但不是每个都是合格的教练。所以,师资水平的不足是影响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因素之一,另一因素则是教育管理制度,包括考试招生制度、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体系等,都有很多与思维能力训练的教学方式不一致的地方。
第三,家长方面的原因。在教育的问题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于是,他们通过各种关系走后门,还为孩子找最好的老师补课。长此以往,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懒惰和投机取巧的心理。父母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可他们实际上很少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这种认为考试成绩就是一切的标准,强化了学生为考试而战的单一学习目标,因此学生面对考试就会紧张,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最后“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可避免。家长希望孩子能够适应社会的复杂环境,为人处事有独立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实际上却不给孩子独立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而这往往会抑制孩子思维的发展。
5 思辨能力培养的建议
5.1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充分关注分析问题的方法
培养思辨能力,需要在正确理解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找到正确答案,还应培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每一个具体问题都要尝试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在这之前,认真听课和查阅资料是非常必要的,好的教师和参考书会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引导和示范。当我们从处理问题的分析方法这个角度,再看那些抽象的概念和术语时,它们个个都显得活灵活现,没有它们的帮助,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可谓难上加难。
5.2学生培养思辨能力要从良性的沟通与对话开始
笔者个人认为,人文思辨能力是在良性的沟通与对话中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沟通与对话,大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沟通与对话,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沟通与对话,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沟通与对话等;小到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与对话,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对话,丈夫与妻子的沟通与对话等。这种沟通与对话就是日常生活的真谛,而日常生活则是培养人文思辨能力最好的教材。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沟通与对话中进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学习如何与别人沟通、对话。然而在沟通与对话中我们要消除不良因素的干扰,使思辨能力能够健康地成长,这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5.3学生应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培养思辨能力必须更新、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把海绵式与模仿式的思维方式更新、完善为批判性思维方式。虽然海绵式与模仿式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但他们带来了不少问题,例如“填鸭式”教育、没有创新等。因此,应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学、思、行,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如何学、如何思和如何做。学习是一种信念,我们要学会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并把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必须学会去独立的有意识的去培养它,能够改变目前思辨能力缺失的现状,思辨之树将在知识领域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
[2]黄朝阳.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0(05).
[3]郝全梅, 武国屏.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0).
[4]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篇9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孩子 能力素质
我们究竟想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味、高素质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美国教育法中说到: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我们不能说明他已经接受到了完整的教育。
在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得出:儿童的美术活动是跟智慧和创造连在一起的,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同美术水平的发展是平行的,儿童美术教育是通过视觉形象思维训练,让他们学会用眼、手、脑、去发现、去捕捉、去描绘那种种美好的事物。从大量儿童美术作品中看出,孩子们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情感,他们笔下稚拙的造型、奇妙的色彩、独特的线条、夸张的想像、无不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憧憬。这种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正是一个人素质培养的主要内涵。儿童美术教育就是要借助形象思维和绘画的手段使儿童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一、美术教育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儿童学习绘画的最初就是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不开的。绘画与语言,是在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儿童的艺术想象。实践证明:儿童初学画画,总是要借助语言来补充画面的不足,孩子们是边画边说。以此可以看得出,儿童想象的自白方式与想象的画是相辅相成的。
从心理学角度讲,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因此,对初学绘画的儿童的要求,应放在语言的表述和讲解上。不论他笔下功夫怎么样,也不管画面效果如何,只要他能够用语言表述出他的想法,并对画面做出表述,哪怕是画的不准确,内容是虚构的,或只有象征意味的都没关系。儿童语言表述的优、劣反映出思维水平和想象力的高低,良好的语言表达对于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要求儿童能用语言讲述的同时,还需要会听、会悟。他们应该从语言生动的故事中、从语言简练的诗歌中、从优美动听的乐曲中、从欢乐活泼的舞蹈中、以及大自然中那种种声音里感受到、想象出许许多多的形象来。这种感觉之间的转换,是对一个人的形象思维水平的检验,也是对他语言接受能力和对艺术感受力的检验。
二、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各种形象和内容无疑会大大增加儿童对各种形象的积累。这种积累包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记忆、描绘。以往的美术教学多是“填鸭式教学”,教师把教材“嚼烂”了以后再喂给学生,也就是将每个具体形象的特征、按步骤一笔一画带着学生画,这种靠张开嘴等喂着吃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捆绑住了儿童的手脚,儿童也失去了自身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更谈不上观察、感受思维能力的提高。
儿童绘画是儿童的视觉语言,启发和培养儿童运用绘画语言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根本途径。应多给儿童自由创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索事物的机会,设计一系列科学的训练方法,当儿童初次踏上这条独立行走的路上时,开始会觉得束手无策,但当他们适应了这套教学方法,就会以快于传统教学方式几倍的速度进步与提高。这便是儿童主动参与观察与感受的结果。
世界是多彩的,但一般孩子们对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原因在于他们还不善于观察,当然就不会有意识的去记忆、比较、分析、概括。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这些能力吗?不是的,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为了更快更好的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光靠语言的说教还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当中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进行观察,然后根据得来的大量的感性素材进行积极的比较、分析、判断、概括、整理,从而获得更细致,更深刻的认识,努力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渐渐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曾有专家说过:“童心是纯洁的,童眼是单纯的,童感是直觉的,童画是朴素的。”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充满兴趣,经常会产生许多“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在具体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教师应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丰富想象、激发创作欲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儿童按自己的兴趣画其所爱,画其所想,从而使其对美术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使其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这样就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学习绘画,绝非是简单机械的技巧性训练,而要让他们从笔下一个具体的形象说起、想起,画出它的形象、特征、动作、表情,说出它的左邻右舍,想到它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以至从它的现在联想到它的将来等等。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发展式的思维方式,充分展开思路,发挥想象,在这里没有统一认识的必要,儿童完全可以打破一切传统概念和条框去自由挥洒。另外,绘画所涉及的内容无限广阔,有利于儿童形成广泛的联想和灵活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技能得到灵活广泛的迁移和运用。
四、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技能与智能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发展儿童智能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普遍的重视。许多心理学家指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智能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客观事物的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的程度,概括和抽象水平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智能有两种:一种是一般动作技能,一种是一般心智技能。从认识与行动统一的观点来看,他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感知、表象、思维、肌肉运动是组成技能的必要环节,而动作技能的行程表现在速度的加快和运动的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上,心智技能的形成则表现在思维的敏捷与灵活性、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思维的独立性等品质上。
篇10
【关键词】 数学语言;线段图形;分析应用;形象生动
“老师,这一题我读不懂!”
“老师,这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老师,这题该找哪个公式?”
因智力差异和能力高低,总有一部分学生在面对新课教学或独立练习时,有这样那样的疑惑,他们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找不到思考方法,找不到解题策略……这时如果给思维活动一个引桥,孩子们就可以顺桥而过. 这不但给学生思维活动指明了方向,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提升孩子们的数学素养. 让学生变无从下手到有的放矢,变举步维艰到昂首阔步.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点呢?
一、变文字表述为数学语言
因为学生的数感、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或是因为表述题过分修饰,导致孩子们无法探知题意本质. 针对这样的现状,应该教给孩子们用数学语言来揭示题目内涵.
如:小明有一些铅笔,送给小青6支,他现在还有3支,小明原来有( )支铅笔.
对于一个入学才几个星期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文字太多,题目太长,他们读了后面,忘了前面,不能完整地理解题意. 如果能边读边写,教给孩子们写出如下一个数学算式:
( ) - 6 = 3.
这样,用数学的语言诠释题目的意思,孩子们一目了然,解题当然也就水到渠成.
又如: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26余13,被除数最小是( ).
这一题对于很多三年级孩子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的认知烙印是:只有已知了商和除数才能求出被除数,或是已知了商、除数和余数也能求出被除数. 但题目没有告诉他们需要的除数,告知的余数也没能为他们的解题建起桥梁,连起纽带,更甚者,认为这反而成了干扰. 怎么求出被除数呢?苦苦追问后还是不得其解. 文字表述,往往一次阅读不可能在头脑中建立清楚的关系式.
如果教给孩子们写出这样一个数学等式,那么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 ) ÷ ( ) = 26……13.
这是他们认知过的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是他们熟悉的面孔,能迅速调动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曾经的记忆在脑海中涌动,解题的欲望在心中膨胀.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解题关键也一下子浮出水面. 除数一经确认,被除数也就撩起了面纱.
诸如此类,不论年级,不管难易,它们有个共同的特征——题意用文字表述. 如果能把这语文的表述翻译成数学的语言,给思维活动一个明确的引桥,对于那些学习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成长性的帮助.
二、变生硬抽象为有迹可寻
因为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抽象性、严谨性,又因为数学学科的基础性——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 所以通过问题解决,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判断决策能力也成为衡量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标准. 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望而却步. 所以如何把抽象变成形象,是一线老师面临的又一个课题.
在“数学应用”这一板块中,有部分学生因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找不到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不知所措,人云亦云. 这时就需要老师给学生一根拐棍,让他们平稳着陆,让他们重拾信心.
如: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
对于一个刚接触倍数这个概念的十岁孩子,这样的问题似乎难了点,如果教给孩子线段图这一思维拐棍,就给了思维一个台阶,孩子们就可顺势而为.
孩子们明白:父亲和女儿的年龄在变,但相差的岁数却是不变的. 从线段图中很容易看出父亲比女儿大4倍,恰好是大了(50 - 14)岁.
父亲年龄
女儿年龄
线段图将题中蕴含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孩子们很容易得出:
(50 - 14) ÷ (5 - 1) = 36 ÷ 4 = 9(岁)……父亲的年龄是女儿5倍时女儿的年龄.那么14-9=5(年),就可以得到是5年前.
长篇大论比不过寥寥几笔,滔滔不绝比不过图形的触手可及. 因此,了解学生的思维宽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倍比关系、行程问题、分数应用等都可以应用图解,都适于借鉴.
很多时候,几何题如果没给出基本图形,而是用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的话,哪怕文字描述再具体再形象,对于空间想象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依旧是海市蜃楼,更甚者如瞎子摸象. 只有把题目意思变得有迹可循,孩子们才能借助几何图形开展思维活动,找到解题方法.
如:将两个底面积相等、高分别是4厘米的圆柱形木料胶合成一个后,表面积比原来减少25.12平方厘米,则胶合后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看完题后,班级中的中等生和一些困难生就如入云里雾里,不知道如何思考,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因为学生们知道:要求圆的侧面积,应该已知圆的半径和高,但是题目中既没告知半径,也没告知高,如何解题?
这样用文字表述的立体几何题,如果试着让孩子们画图思考,就能拨云见日.
通过画图,孩子们知道两个圆柱胶合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了两个底面,即减少了25.12平方厘米,那一个面就是25.12 ÷ 2 = 12.56(平方厘米). 知道了一个圆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圆的半径,而胶合成的圆柱的高一目了然. 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当然欢呼雀跃!
数形结合使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得直观,使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画图解题变空中楼阁为有形有款,给思维一个台阶. 孩子们顺梯而下,当然活蹦乱跳,当然信心百倍!
记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 ”“数形结合”、“数图结合”作为数学思想方法在教给孩子的同时,也给孩子以学习的信心,数学学习也就快乐无比.
三、变逆水行舟为顺流而下
以惯有的一种逻辑、一套方法、一条道路去解决问题,难免不顺遂,不得意,有时更会落入圈套,无法自拔. 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的学生!
小学数学中的实践应用,孩子们习惯从问题出发开始思考. 这种思考方法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分析法”——它从问题出发,逐步找出问题解决所必需的已知条件的思考方法. 从问题找条件,反其道而行之,如果问题简单,一次解决,当然没问题. 可是如果遇到稍复杂的,依然用这种方式去思考,对于学习困难生而言就如同走进了一个死胡同,让他们看不到希望,见不到光明.
如六年级分数除法的应用中常有这样的题:小明两天读完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100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多60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诸如此类的数学问题,学习优秀生当然可以找到数量与分率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解决,但还有大部分孩子既画不出线段图,又找不到解题方法,只能睁大眼睛茫然地看着你. 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这些学生得出:
第一天看的页数 + 第二天看的页数 = 总页数.
而这一关系是孩子们的生活常识,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哪怕对于学习困难生而言也应该是不在话下,不费吹灰之力. 因而根据这一关系式,孩子们就能轻松得到:
是的,在平时学习时,孩子们通常喜欢从问题到条件进行推导,属于逆向思维,解题时难度较大. 因此,也更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在培养尖子生时,我们经常用此方法,但也正因如此,大部分学生因不得法而不善其用. 而方程则是另一种数学思想的转变,它是从条件到问题的推导,顺向思考,使思维更简单,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思路,生活经验,从而更能有效、快速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灵活选择方法,应不拘泥形式,不落入俗套. 对反向思维找不到正确答案的,试着用正向思维,摆脱常规思维羁绊,培养学生、推陈出新、不拘一格的解题思路. 这种变逆水行舟为顺流而下的思维方式不但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起到积极作用,更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把难题转化得简单,这一智慧的过程是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
四、变枯燥繁杂为儿歌童谣
随着新课标的修改完善,新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孩子们轻松快乐地学习,和谐健康地成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
新课标还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知识儿歌化,不仅符合这一特征,而且因为儿歌是从孩子们幼儿时期延伸过来的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所以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这不但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的规律.
如低段教学中“认识时间”这一知识板块,内容多,知识点杂,有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有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有平年与闰年之间的比较与辨别……这些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因孩子的认知水平的差异,会感觉杂乱无章. 所以在新课教学时,引导孩子们边学习,边编写:
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总是大;
四、六、九、十一月,30天永不差;
二月它是最特殊,二八、二九来变化;
闰年它就二十九,平年它变二十八;
闰年四年有一个,整百年号画双0;
记时方法有两种,二十四时和普通;
时间单位排好队,最大单位是世纪;
1世纪是100年,平年365,闰年366;
1小时60分,1分等于60秒;
年、月、日、时、分、秒,相邻进率要记牢!
这样,把这些抽象、零散和易混的知识点通过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主动归纳,变成朗朗上口、寓教于乐的儿歌形式,不但适于记忆,而且适于应用.
小学阶段,像这样的内定还有很多,如针对一年级“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老师们创编了凑十歌;针对学习困难生不容易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又一起编了快板曲……将儿歌、教学、娱乐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使数学学习的过程不再抽象. 它给了孩子们思维活动一个台阶,把抽象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这种借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童谣来分解、降低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的做法无疑是明智之举,是正确的选择.
- 上一篇:学校量化管理实施细则
- 下一篇:诚信文化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