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训练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散思维训练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制图;创新思维;“体操”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画图能力。读图和画图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即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想象思维、动态思维等思维能力的训练。制图的本质是思维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因此,学好制图课,不能只靠记忆,关键靠多练,要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练习和积极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制图能力是练会的。
为提高制图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统一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潜力的各项学习活动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制图训练,包括练思维、练方法、练基本功、练能力。其中以各种思维训练为核心。这种训练贯穿于制图教学的始终,所以说它是主线。
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笔者根据制图学科特点,把制图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体操”,精心挖掘制图学科中创新思维训练的生发点、训练切入点,坚持以各种思维训练为核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详细阐述具体训练策略。
形象思维训练制图教学接触的图样、物体都是形象信息。在三维形体与二维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参与,但这些思维都是以形象为对象和结果的。所以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收集实物、制作模型、画轴测图等来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记图(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简单组合体的图形特征与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记住图与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积累形体表象信息,根据实物、模型和轴测图画三视图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想和做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左右脑积极协调活动,形象思维能得到有效训练,能激活右脑的潜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指为解决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索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因而发散思维训练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制图教学中,笔者通过设计一些典型作业作为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探索和推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如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题型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拥有多种多样的思路)和思维的变通性(改变思维方向,克服定势影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已知物体的一个主视图(如图1所示),让学生补画左视图。
题目布置后,让学生独自做3分钟后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每个学生都能够运用发散思维在短时间内想出多个答案,例如,有的学生能想出7个答案。可是要独自想出10个以上答案还是很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其局限性。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启发,思路开阔,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答案会越来越多。此时,答案会显得零乱,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思维的方向和特点,纠正学生发散思维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对此题笔者给学生的启发是:一个圆的视图可以想象出圆柱、圆锥、球三个基本体,两个圆的视图可以是两个基本体的叠加(图2a、b、c),可以是多个基本体叠加组合(如图2d),也可以是一个基本体的切割、挖孔及其组合(图2e、f、g),还可以是多个基本体叠加、切割、挖孔的综合(图1h、i、g)。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有序地想出更多的答案,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也能体会到发散思维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满足感。
集中思维训练集中思维指通过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方法寻求一个最佳答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由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同时也要培养集中思维。制图练习题多是寻求一个答案的,是对集中思维的有效训练。视图表达方案的选择和确定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学生一个零件,让学生选择和确定视图表达方案,结果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其表达方案多种多样。笔者将学生的各种表达方案张榜公布,让学生相互比较,分析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在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最理想的方案,从而在训练发散思维的同时,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集中思维。
想象思维训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不仅是创新的动力,而且还是学生理解掌握制图知识和理论的得力助手。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之一。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而独立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制图学科在训练学生想象思维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图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做法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通过识读三视图和由已知两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训练再造想象思维;根据给出一个视图(给定条件不充分)补画另外两个视图,通过创造性地想象各种空间立体形状训练创造想象思维;通过布置设计组合体综合性训练作业,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构思,从而训练创造想象思维。转贴于
动态思维训练教学使用的模型、挂图,因其处于静止状态,学生对三维形体——二维图形转换规律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为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三维动画,形象地再现读图、画图的动态思维过程,如动态展示三面投影图的形成与展开、剖视图的形成等,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动态物理模型,为激发学生的动态思维提供客观物质基础条件,帮助学生建立三维空间概念,掌握三维形体——二维图形的转换规律。线面投影分析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常用的方法。按此方法分析图形上的每条“线”和每个“框”时,常被表述为轮廓、面形投影、积聚。这样表述的结果,往往使得本来较抽象的“线”、“面”,仍然停留在线、面的概念上。如果改用动态的表述方法(使用拉伸、切割、抽出、叠加等术语)描述形体的形成,就容易使学生很快建立起深刻的空间形象,掌握“一框为一体”的快速读图技巧,养成动态思维的习惯。例如,读圆柱三视图时,俯视图为圆,它反映的是物体的前后左右关系,反映不出高度即物体的上下关系,此时,应用动态思维把这个圆向上拉伸一定的高度,圆柱立体就形成了,这样运用动态思维建立空间的立体模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批判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生命力在于质疑和批判。批判思维即学生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质疑问难,去追寻未知的知识领域。在一次习题课中,笔者布置了以下题目:已知主、俯视图,补画左视图(如图3所示)。并指出有的题目不一定有解,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说这题是无解的。结果下课后只有一位学生敢于质疑,对教师说这题有解,并提供了如图4a1所示的常规答案。在第二节课上,笔者对这位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进行了大力表扬,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对教师和教材进行质疑,并提问大家对这位同学的答案有没有异议?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结果另一位学生提出了新的答案(如图4b1所示)。由此可见,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
思维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要注重某一思维方式的单项训练,又要注意各种思维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使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思维结构,掌握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精心设计思维综合训练题,把强化训练力度当作重要举措来抓。如在组合体一章中,一般要贯彻“以练为主”的教学原则,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制图能力,但往往容易陷入“题海战”,学生做作业累,教师批改忙,教学效果不佳。为此,笔者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堂《设计组合体》综合训练研究课,渗透创新技法,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归纳、想象、联想、综合等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设计出包含尽可能多的知识点的组合体,让学生进行思维综合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中,要注意避免把“以训练为主线”当作题海战术,大量地、重复地做练习题;还要避免把过去的教师“满堂讲”变为学生“满堂练”。
总之,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创设思维训练情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训练,制图课的教学效率也会有效提高。同时,通过“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实践,挖掘制图学科中强化素质教育的功能,不但要注重某一思维能力的单项训练,而且要注重各种思维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使其有机结合起来,能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宏,张彤,等.工程图学学科思维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0,(4).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发散思维
Divergent think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Sang Ji-cuo
【Abstract】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21st century, the demand for talent is a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is an important goal. Teacher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a democratic and harmonious atmosphere in the classroom to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clever design problem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whil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but also in the common quest to improve professionalism in order to be able to better guid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practical English skills.
【Key words】Junior English; Divergent thinking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在当今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中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这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开阔、独特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改善其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创造教育。英语教学要适应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这里所说的发散性思维是指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极进行比较,因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可以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一、激发学习兴趣,创建和谐课堂
在新的英语教学理念中,我们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有效地利用课堂40分钟,课前备课,除了做到常规备课外,还要确定好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语言材料,设计好教学步聚,尤其要充分设计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向。良好的课堂气氛、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会给学生安全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通过这种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把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增加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这样的归纳总结,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阅读中扩大词汇量,巩固已学知识,发展与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增加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取得成功,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追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们需要做到:1,明确方向:向学生强调英语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而强烈的学习目标。2,情景教学:教师课前认真准备话题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3,丰富课堂活动: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安排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的课堂活动。如歌曲、游戏、小对话、小表演等。4,营造和谐课堂: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高超教学技巧和真心爱学生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创新运用能力
发散性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的训练中,发展着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产生许多联想,促使他们全面考虑问题并形成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如在听讲课文时能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时说出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在阅读时能对材料进行对比和联想;在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我们每天的英语学习离不开想象与创新。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每一个环节上重视想象力的训练。发散性思维要随着学生知识层次和语言的积累而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学中,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思考题,发挥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是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而是利用现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因循守旧,教师应引导学生摆脱习惯的影响,让他们活学活用。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训练题,让学生一题多解,一题优解,最大限度地以旧引新,以新复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常用的题型有一词多义、一句多译、句型转换等。
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仅举几例进行说明:1,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由创造基金会的创始人A?奥斯本提出,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大脑的迅速联想,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和建议。2,竞争法:需要分小组做的活动最好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这样更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3,任务型的活动设计:这是一种以交际教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探索,以完成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为目标的活动方式。为了完成这些有意义的学习任务,除了关注输入材料的质量,教师的作用,以及学习的环境问题外。还需要学习者采取各种探索性的活动方式。而这些活动大多要求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力求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这种发散性思维训练能使学生思路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在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呆板、不僵化,能随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
三、融入真实生活。发展创造能力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说题训练;思维能力
所谓说题训练,就是在读题中根据题意说出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师针对学生“说题”中的信息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思路,为最终解决问题架桥铺路。这样,学生才能灵活应对错综复杂的“数理”现象,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 在说题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揭示一般规律,提出通常解法,这就是“聚合”。而发散思维是在聚合基础上的发散。而“发散”又是新的“聚合”的基础,正是不断的“聚合――发散――再聚合――再发散”的思维过程,形成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在说题训练中,加强对学生发散能力的培养,是思维创新的必由之路。
如:一台碾米机2/3小时碾米5/6吨,照这样计算,要碾米1 吨,需要几小时?
说题一:一台碾米机2/3小时碾米5/6吨。照这样,先求1小时碾米的多少吨数,再求1 吨里包含有几个小时碾米的吨数。即:1 ÷(5/6÷2/3)。
说题二:一台碾米机2/3小时碾米5/6吨,照这样,先求出碾米1吨需几小时,再求碾米1 吨需几小时。即:2/3÷5/6×1 。
说题三:要求碾米1 吨需要几小时,先求1 吨里有几个5/6吨,再求要用几小时。即:2/3×(1 ÷5/6)。
说题四:要求碾米1 吨需要几小时,先求5/6吨是1 吨的几分之几,再求要用几小时。即:2/3÷(5/6÷1 )。
可见,对于一道应用题,思维的角度不同,解题的思路也就不同。有经验的老师都注意以思路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如果囿于一种见解,一种方法,那么,学生求异思维之窗就会关闭。即便“高分”,也将是“低能”。倘若思路畅通,学生解决问题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不仅能“举一”,而且能“反三”。
2 在说题中培养聚合思维能力
聚合思维是由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思维形式。学生只有掌握了聚合思维的特点,才能有效展开发散思维。否则,发散思维便成了无源之水。
如,观察25×16,怎样计算简便。生1:25×4×4=100×4=400;生2:25×2×8=50×8=400;生3:5×5×16=5×(5×16)=5×80=400。然后,让学生分别说说各自的道理。从而明确:在乘法的简便算法中,看到25,想到找4;看到125,想到找8。在学生求异思维的基础上,教师要因势利导,形成聚合性思维。即:在乘法的简算中,其核心是当因数中两个数相乘,能得到整十、整百、整千的结果时,可以将这两个数先乘,然后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但不管用哪种方法,得数都是一致的。
可见,聚合思维是在发散的基础上的聚合。聚合与发散是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在说题训练中,经常进行一些聚合与发散的思维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而且能分散教学的难点,突破教学的重点。从而,在说题中产生此叩彼应的教学效应。
3 在说题中培养评价思维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特别在解题过程中,是经常需要运用评价思维的。例如,当存在不同的突破口或几种可行的解题方案时,取何者较优;当问题过程中遇多条途径时,择何者较佳;当问题的结论隐而未露,待探求时,估何者概率较大;当面临几种不同的结果时,判何者为正确。
例,王东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两地相距180千米,他3小时行了45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剩下的路他还要行几小时?
生1:列式为,(180-45)÷(45÷3)=9(小时);
生2:180÷(45÷3)-3=9(小时),
生3:(180-45)÷45×3=9(小时),其思路是,可以求出剩下的路程是已行了路程几倍,几倍就是需要几个3小时;
生4:(180÷45)×3-3=9(小时),其思路为,180里有几个45就有几个3小时,再减去已走了的3小时就是还要走几小时。
这里,呈现了不同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说题中,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理由,并作出相关的评价性结论。可见,评价思维是较发散思维更为高级的阶段。通过发散思维获得的若干方案,需要通过评价思维确定其可行性和合理性。
4 在说题中培养探究思维能力
时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探究学习,就是探究思维的外在反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这种探究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如,张老师要做一套家具,准备请2位工人合作。中介机构提供了这样一份表格(做一套家具),请同学们帮助张老师出谋划策,叫哪两位工人师傅合作最为合适。
附表:
说题一:甲与丁两合作能省时。列式为:1÷(1/20+1/18)。说题二:甲与丙两合作能省钱。列式为:(600+500)×[1÷(1/20+1/25)]。说题三:甲与乙合作既省钱又省时,列式为:(600+700)×[1÷(1/20+1/22)]。针对张张老师家实际情况,可选用不同类型的组合。
篇4
艺术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文明的传播手段,它受社会环境所影响。创新艺术发展,对设计人员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之外,还需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以下问题:艺术设计技能培训,创造性思维引导较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是比较少的,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所以很难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意思维的基本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特性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完成某种任务,实际上是通过头脑的思考来解决关键性的问题。因此,解决任务的倾向就赋予思维以问题的指向和探究的性质。人们的思维产生于问题,又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就是思维在头脑中运行的特点。老师准确激励学生、快速地完成学习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设计素描的训练要打破传统绘画教学形式,防止落人某种偏见和模仿,探索与设计教学的结合。设计素描的训练由于对绘画技巧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学生只有对自然形态和空间关系分析的客观性认识,可以容易地形成的本质的肤浅理解,而教师的启发和指导对学生准确而快捷地完成学习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3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创意思维训练研究
3.1创意思维之知识的积累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是在艺术和设计知识的大量积累。艺术设计知识的积累是影响艺术设计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创意从每个元素的生活和经验的每一个细节。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去生活,用眼睛去发现美的世界,观察生活,这种创造性思维会不断地跳跃在学生心中,创作灵感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3.2创意思维之联想训练
创造性思维需要一些实践知识积累、思维活跃,也离不开人们的联想,联想是创新的前提。在艺术设计中,联想会使人的思维的扩展和延伸,让认识事物的人发现更多新的内容。联想是思想的窗口,如著名的联想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是用来思考和快速反应,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联想的思维习惯,启发。
3.3创意思维之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一种思考为出发点,在不同的方向的多维的方法。灵活性,平滑,独创性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发散思维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找到的东西,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创造美妙的想法。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不能从知识积累的分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知识学习和积累更多的领域,图形设计实践的发散思维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1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潜能人人皆有,只不过有的人表现得突出一些,有的人不善于表现。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相信,只要在学习中愿意独立思考,不抄袭,不"人云亦去",这便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教师就是要打破他们对创造性思维的神秘感,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因此,教师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亲身在体验中探索新知,开发潜能,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一、 加强指导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古今中外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青少年时期大都已具有超常的创造性思维。故创造性思维对人的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善于幻想,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
1、 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所感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能力。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例如平时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生物知识与仿生学联想起来。人体有各种精美的感觉器官,由于机能的奇妙,给工程设计师许多有益的启示。蝙蝠的喉部发出的超声波能准确无误地测定障碍物离它有多远,在哪个方向以及它们在做什么样的运动,科学家们从中得到启示,研制了雷达,让学生从中体会出联想的妙用,学会联想。
2、 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企鹅的抗寒本领,避役的变色本领,苍蝇的抗菌本领,北极熊冬眠期间内化体内垃圾的本领,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出各种不同问题。如有的同学提出,如果弄清了北极熊的冬眠机理,就可以解决宇航员在太空中不吃不拉而对身体无害的问题。尽管有些想象看似荒唐,但这对训练学生思维的伸展性极为有益。
3、 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确良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和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发散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在生物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扩散列举、同解变型和引申发挥等。如: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的一些城市及我国重庆市的一些楼顶上,人们种植蔬菜和花卉,形成独特的"空中菜地"。1994年,成都市的商业场屋顶上建成了2400M的"屋顶花园",一些地方甚至还在屋顶上建成了"鱼池"养鱼。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设置一些奇思妙想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多想出些方法来解决,从而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4、 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将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以背逆常规、常识的方式,出奇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的一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的形式主要有逆向反转、背逆常规和重点转移等。在人粪尿的处理时,可以举例澳大利亚一青年约翰。马登,他从一般人不屑一顾的"马粪"上做逆向思考,大学毕业后用了二年时间研究马粪,最后辞职承包了悉尼市郊一个马会的全部马粪的处理,把马粪加工成为肥效高、无臭味的颗粒肥料出售,他于1995年赚取了1亿美元,成为1996年初悉尼市的一条特大新闻。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类似于"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讨论,同时也可在习题教学中运用逆推法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二、 加强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1、 在实验中强化独创
实验是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一般可分为技能型、验证型、探索型,而探索型实验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教材中实验类型多,有调查、探究实验、设计等。过去学生实验以模仿为主,属验证性实验,学生缺少热情,上课的模式基本上是先做实验,再进行讨论与总结。现在的探究实验增加了假设、验证、讨论等,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打开学生的思路,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2、在活动中引导创造
篇6
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他们具体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把学科课程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的支配、自我的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地去认识和学习,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互相研讨,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交流能力。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应该从传统的“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模式。
学生要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明确的方向性,有一定的思维力度和创造性,才会有高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呢?
一、 创设探究性学习环境
创设探究式学习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育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自主探索活动;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忽视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则要求重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设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新始于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沿着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的创新环境及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当然“问题教学”要遵循以下法则: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问题具有启发性,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问题的指向性明确,语言简洁,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目标;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力度,诱导并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面向全体,机会均等。
教师设计问题只是一种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和思考,促使学生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将疑问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矛盾,激发动机,引导学生思维上“路”,摆脱只信书本和教师的思维桎梏。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其不仅能从常规、常式中去质疑,也能从特殊、变式中去生疑。随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培养与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除了问题法之外,主要还有发现法、讨论法、激励法、支持法、愉悦法等。不管使用何种创设创新环境的方法,都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心理,使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和发挥。
二、 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决定人的创新实践,又体现着人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自主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养成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过程。
1.直觉思维训练。直觉思维往往具有跳跃性及迅速找到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联系的特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依靠直觉对现成的结论、解题的方法等进行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积极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2.联想思维训练。联想就是指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从不同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依靠有关事物的启发,思维的联结、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实践证明,学生联想越广,驾驭知识的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启发他们的思维,训练其思维的广阔性、延展性、针对性,从而提高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
3.发散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发散性强的典型问题,合理地引入问题情境,不断地提出能刺激学生思维的问题,充实到教学之中,引起学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性思考。只有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造就一代代具有个性又极具创造力的未来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4.逆向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于正向思维,一旦问题稍有变化,学生的思维定式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羁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善于逆向思维,是创新的一种表现。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把形象思维训练与抽象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与辐合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了起来,同时还要不断作出调整、更新和整合,更要注重构建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把接受性、主体性、活动性、问题探究性等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实际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相统一的方法,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特的创新思维品质。
三、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对各类知识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构思能力,寻找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颖、奇特的应对能力以及独创的实践能力。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关系知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方法上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对“求异”“发散”到的结论进行整合,使之形成新的思考起点。通过“聚合——发散”“发散——聚合”的多次循环,从而迸发出最有创新性的火花,形成最富创意的见解,得出最含创造的结论。就这一方面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刻苦钻研的习惯。因为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主的探索学习,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程度,才能在今后的实践中有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在创新过程中,困难、挫折在所难免,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才能在学习实践中有突破性的创新。很难想象一个不具有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精神的人,会有何创造?三是要注重质疑法、发现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质疑法、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创造是从提问开始的,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质疑。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促成创造,真正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落到实处。
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创新人格
篇7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活动、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不少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都谈到,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哪怕是难度再大,他们也都愿意去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善于思维,表现积极。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稳定、专一而持久的外语学习兴趣,我们需要做到:
1、明显动机
向学生强调英语的重要地位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
2、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如教第三册ThomasEdison一课中,提问:1.WhywasTomsittingonsomeeggswhenhisfathersawhim?2:WhydidTomputallthelightbehindthemirroronthetable?学生会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发散性提问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3、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
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安排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的教学内容。教材应安排新颖有趣、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4、培养融洽师生关系
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高超教学技巧和热爱学生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形象和抽象思维,对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素材进行加工,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未曾感知过的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但平时的训练和开发更是必不可少的。
如初二教材第39课John''''sday中,John住在大楼的第十五层,但他每天下班回家时却只坐电梯到十二层,然后走上去最后三层。课文最后有一个问题:Whydoesn''''theusetheliftforthelastthreefloors?给学生们留下了发挥想象的空间。
三、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的训练中,发展着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产生许多联想,促使他们全面考虑问题,并形成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如在听讲课文时能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时说出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在阅读时能对材料进行对比和联想,在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仅举几例进行说明:
1、通过难句、重点句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初三英语教材课文中有些难句、重点句学生不易理解或者理解了不能够正确使用。在教学中,可采取一句多译或同义句转换等方式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初中第三册Lesson33中,Shehasbeenbackforthreedays.提示学生:"还可以怎样说?"有的说:"Shehasbeenbacksincethreedaysago."有的说:"It''''sthreedayssinceshecameback."有的说:"Threedayshaspassedsinceshecameback."还有的说:"Shecamebackthreedaysago."在教Lesson59中,pay…for/spend…doing/cost的同义句:
(1)、Hepaid50yuanforthesweater.
(2)、Hespent50yuanbuyingthesweater.
(3)、Hespent50yuanonthesweater.
(4)、Thesweatercosthim50yuan.
2、讨论
讨论是日常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讨论时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讨论的题目必须是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如:IswatchingTVtoomuchgoodorbadforyourhealth?如果讨论的主题超越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他们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讨论时就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如果学生对讨论的主题不感兴趣,讨论也无法展开。又例如:第二册Lesson61教学四季特点时,提出:What''''syourfavoriteseason?Why?Thenaskthemtotalkabouteveryseason.正因为是学生都较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各有所好,课堂气氛热烈,从而可以在大量的口语练习中学到了描述一年四季的特点。
2)讨论的题目不能是用Yes或No直接加以回答的,否则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了。
3)在讨论前,可就某个话题让学生列出与他们的经验或经历有关的主要事实。
4)教师可给一定时间做准备,以便学生进行思考或作笔记。
5)讨论最好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这样更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3、通过延伸性提问,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篇8
一、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思维就有了动力,便能做到执着追求,大胆探索,积极思维。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以便使他们的大脑皮质层形成两个占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例如教学《白杨》一课,开始出示投影片,伴以老师巧设的导语;一位旅客带着他的两个孩子正坐在行驶于茫茫大戈壁的列车上,他望着每隔几秒种就从窗口飞快地闪过的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出神,这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什么?这里面含有什么感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去读书,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必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揣摩句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内容和中心。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
三、练习造句,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篇9
【关键词】信心培养注重开拓
近年来,高考理综的物理学科成为的多数学生最头疼的学科,近乎是谈"物"色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来自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难度加大产生的极大心理压力
初中物理重在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高一物理的运算又迅速地从单纯的算术、代数运算过度到函数、图像、向量、极值等运算。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应用数学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优化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质量,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只有形象思维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质量上的飞跃。高中物理难学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成绩比初中退步了,对现在的成绩感到不满意,而且对学习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众所周知,在高考各科成绩中,物理学科的平均分历来都是较低的;而在学生当中''物理难学''成为抹不去的阴影。不良的竞争,过大心理压力的长期作用会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胜负荷,从而产生学习障碍,结果"台阶"的跨越更显艰难。
二、一成不变的学习方法,造就极强的依赖性
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体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这种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必然使得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新的要求。学习上产生困难,往往并非学生思维水平或智力的问题,而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事实上,学生学会物理,到自己会用物理差距还非常大。从我多年的调查分析,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这已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只限于课堂听讲,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公式,生搬硬套。少了求知的热情,成功的喜悦,只靠考试、升学的压力是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的,反而会出现"惰性心理",完全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思维惰性大,思路狭隘,满足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受固有的方法框框约束,只能套用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模仿,不能创新,思维僵化。"满堂灌"教学法和"题海战术"是产生惰性心理的温床。
三、思维定势,缺乏变通迁移
思维定势的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的为正向迁移;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为负迁移。 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消极表现:
1.在解决新问题时,盲目地照搬旧经验,不注意新旧问题间的差异 。
2. 由于思维定势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不利于思维的发散,缺乏创造性。
3. 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学生因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便会造成"定势错觉",而极易迁移到应用中去。不能区别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理概念,如电压和电动势,电势与电势能,质量与重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等。
4. 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时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差,理解不透切,将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上相近、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或规律混淆,产生晕轮效应,成为学习的障碍。如在对自由落体运动问题的认识上,学生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所受的重力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问题的认识上,学生对鸡蛋碰石头这一物理现象,认为鸡蛋碎了是由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比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分不清变化和变化率,如速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率;磁通量的变化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等;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学生将其作为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一般关系,以滑动摩擦力概念代替了摩擦力概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及其加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学生将这一特征当作圆周运动的一般特征,以匀速圆周运动概念代替了圆周运动概念。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二、注重物理实验,让学生动起来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在物理研究、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几年来的新课改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加重了,高中物理更抽象,而学生的自我意识又增强了,他们更倾向于独立思考。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又有趣,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
可见,实验确实是受学生欢迎的,良好的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且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可以给学生亲切感,消除对物理学的畏难情绪。并且有人曾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实验装置的复杂程度成反比。但教师同时也要注意实验的针对性,不要令学生看过了、做完了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实验有什么目的和作用;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心态,如为了结果完美而修改资料,把实验当游戏等。
篇10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有效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的一种思维活动的产物.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要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而思维培养应把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与培养思维能力统一起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要树立创新性教学原则,要有明确的创新教学理念,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上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想学、爱学、会学、善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 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氛围的课堂,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的课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我们应“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应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基于以上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要求,我们的确应该更新理念,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提高我们的整体素质.
二、突出思维活动辨析
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将反思能力作为思维能力习惯有效形成的重要动力源泉进行有效落实,善于在学生对知识内容或数学问题有效思维解答后,开展多种评价辨析活动,让学生在“评价辨析”中认清思维活动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改正思维活动的不足之处,有效实现学生思维能力习惯的形成和进步. 例如,函数y = ax2 - ax + 2x + ■的图像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求a的值及交点坐标. 在这一问题出示后,学生采用辨析案例解题过程的方法求解. 我将某一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如下公示:由判别式公式可知,(-a + 2)2 - a = 0,得到a1 = 1,a2 = 4. 当a = 1时,y = x2 + x + ■,与x轴的交点为-■,0,当a = 4时,y = 4x2 - 2x + ■ = 2x - ■2,与x轴的交点为■,0. 要求学生根据解题过程找出学生思维活动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让学生在辨析解题过程中,纠正自身的思维缺陷. 最后向学生提出相关类型的一次函数方面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活动,并实施小组间的问题解答分析和解题思路过程等辨析活动,实现学生在辨析整改中良好学习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维习惯的养成.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可贵的是鼓励学生思维发散,特别是问题的多解、多变以及非常规的解法探索等活动,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很大. 创新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结合,而它以发散思维为先导. 发散思维是一种展开式求异思维,既具有“一入多出”的思维形式,又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其要求是能够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的答案.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分析问题要透彻,对问题要多角度审视,将原问题引申为数学思维活动,让教师的行为转化为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集中精力于创新活动中. 在做数学练习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问题,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变通性. 在数学课题学习中,要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进行问题的解决,如此等等,都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特别是进入新课程以来,随着探究性、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学生思维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需要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与质疑自己的学习行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反思意识、习惯、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潜在的反思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潜在的反思意识,教师要关心学生内在的思想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他是怎么做的?”“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等等,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并且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 上一篇:比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 下一篇:工程经济净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