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 新课程,2015.04.

[2] 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 中国学校体育,2007. 6.

[3] 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0.10.

[4] 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5] 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 2009.

[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 2009.

[7] 曲伟东.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篇2

在讲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体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的地位也由此得到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和推进,高中体育也开始明确强调,让学生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所谓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必备的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更注重学生自主发展,而具体到体育学科,主要包含健康意识、体育文化、身体素质、体育意识以及体育品德等内容。虽然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深入,但是体育教学依旧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部分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准确了解,以致于学生呈现出体育素质差、对于锻炼常识、生理卫生知识等基础体育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同时学生对于运动锻炼缺乏自主性、积极性以及目标性。现今,虽然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但是在进行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言行却不符合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的要求。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体育锻炼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娱乐或者应对体育考试,使得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较短,缺乏持久性,同时因为缺乏长久、稳定的体育动机,也使得部分学生在达到既定目的之后就不再开展体育锻炼。

二、培养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高中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引者,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想要使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显著提升,就需要教师改变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开展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健康锻炼的基础,以学生体质增强为教育发展目标,使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有效加强,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的自主性、自觉性显著提升,使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坚定的体育意志和体育能力得以形成,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可以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方法创新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当学习新的体育项目时,教师通常都会示范一遍基础动作,随后就是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动作,一步一步地去模仿和学习。这样一节课下来,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机械地学习锻炼动作上,必然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最终会影响教学的效率。而新课程标准下,一改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来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及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发挥引导学生的作用,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很轻松地就能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

例如,在正式示范“三级跳”动作细节之前,教师可以先与学生互动,提出一个小问题:“有学生知道什么是三级跳吗?或者有没有学生可以示范一下?”或许有学生以前了解过,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接触过。通过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教师可以演示一下三级跳,让学生注意观察动作细节,并对自己动作做出评价,随后教师进行指点,之处动作的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然后让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边观看边指导,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再如,教师也可以分组比赛、玩游戏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颇多,教师不免有顾此失彼的时候。而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让团队成员相互帮助,学习和请教有些队员,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们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练习足球时,跳出球技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小队长,负责队内成员的练习,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入参与足球的训练,提高足球水平,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善用学生的勇于竞争和求胜心理,组织小规模的足球对抗赛,让各小队对抗、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提高高中体育教师的自身素养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应对自己高?俗佳弦?求,通过学习增进自身素养,要有敬业精神,丰富自身体育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取长补短,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水准,全方位发展综合素质,完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对于自然科学知识也要有足够的储备,体现出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知识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做一名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兼具的体育教师,积极正面的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篇3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明确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始终紧跟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一直致力于探索“育什么人”和“怎样育人”两个基本的教育命题。为了更为清晰地回答新时期清华附小“育什么人”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一直审慎地研究清华附小学生如何发展核心素养。基于学生的特点、学校的百年文化和办学思想,拟定了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明确了清华附小“育什么人”,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而回答“怎样育人”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地。

一、“四园”构筑儿童成长新天地

新修订的《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指出,要把学校建成“一所生态田园、人文家园、书香校园、儿童乐园”。近年来,清华附小人为着这个理想的校园而不断智慧地创造。下面以生态田园为例谈谈素养导向的校园建设。

没有亲近过泥土的孩子,不会有真正的童年。清华附小打造生态田园就是要还儿童以泥土,还儿童以自然。生态田园给儿童以自然的滋养、探索的空间、发现的奇妙、想象的天地、创意的灵感。清华附小人不满足于原来校园里的植物品种,移植与插种了梧桐、白皮松、桃树等50多个品种。丰富的植物品种吸引了多样的动物品种,儿童、植物、动物融为一体。于是,从这里诞生了酷爱植物研究、钟情昆虫研究、痴迷花鸟写生等成志少年,他们从兴趣起步,找到乐趣,形成志向。一切素养都在与生态田园对话中悄然生长。

二、养成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是身心健康、成志于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其重要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阶段性要求,我们在不同年级重点落实一项养成教育主题,通过行为规范和内在约束,逐步将外在要求内化为素养。我们拟定的六大养成教育主题是: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诚实守信、自律自强、勇于担当和尊重感恩。围绕主题,我们会开展系列活动,将素养的培养自然融入。

如六年级尊重感恩,我们确立5个二级主题:阅读尊重、讲述尊重、体验尊重、书写尊重、表达尊重,通过阅读经典、讲述故事、在足球中外对抗赛中体验尊重对手,在创作中书写心中的尊重,在毕业典礼中表达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尊重之情。

为了让儿童能够将养成教育六大主题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我们集教师和学生智慧创作了《清华附小三字口诀》并谱曲,旋律优美,易唱好记。如勇于担当的三字口诀为:“讲正义,有正气,明事理,晓是非。讲平等,创和谐,凡遇事,正思维。讲参与,肯付出,尽己能,心无愧。讲公益,喜奉献,乐服务,主动为。讲智勇,敢承担,遇险恶,巧面对。讲责任,尽全力,做善事,心灵美。”

三、“1+X课程”的深化与创新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供给力。核心素养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源”动力。核心素养是整体的、综合的、交融的,无法分解到各个学科去一个一个实现,必须依赖课程整体立人。课程必须超越于学科的知识、能力,指向于核心素养,才能促进完整的人的发展。近年来,清华附小不断推进“1+X课程”的深化与创新。

(一)结构深度优化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1+X课程”首先撬动了课程结构的优化。“+”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结构,促进“1”(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与“X”(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构成趋于合理的、有机整体的课程结构。既使学生学好国家规定的核心知识、形成核心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又能在这个基础上,使知识得到拓展或深化,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提升,满足他们的个性需要。“1+X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儿童更好地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与世界的开放联系中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创生意义,从而更加有效地面对现实问题,成就具备核心素养的现代小公民。

(二)内容深层整合

清华附小在整体课程构建的过程中,立足清华“大、中、小一条龙”人才培养战略,重点推进三大核心课程。

健康体育课程。我们认为:身体是最好的教育学。我们充分运用身体这一教育资源,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能锻炼两小时左右,每天完成“三个一”(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个健身大课间和晨练微课堂,每天每个学生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帮助学生把体育当做生活或生命的一部分。健康体育课将意志品质、心理健康、自救自护能力等以主题融合。

主题阅读课程。阅读,是点亮儿童核心素养的“明灯”。清华附小的阅读,站在历史的时空与世界的原野上,通过传统文化著作与中外经典儿童作品两座灯塔,照耀儿童的心灵世界。各任课教师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为儿童推荐书目,坚持经典性、序列化和趣味性。我们通过指导阅读课、阅读分享课、阅读欣赏课等促进深层次阅读的不断推进。六年的全阅读课程,将小学阶段的阅读目标化、系统化,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科普、艺术等经典的兴趣,丰富对世界的认知,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和实践能力。

应用创新课程。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科学在于应用与创造,清华附小立足清华大学的科学沃土,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前提,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促进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三)整合全面融通

在实践深化中,我们探索出整合途径的三种方式:渗透式整合、融合式整合、消弭式整合。

学科内――渗透式整合。立足某一学科,体现学科的独特价值,依据主题,将学科内的相关知识、能力等组成一个有联系、有逻辑、有层次的系统,并形成适合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要的主题课程。整合中,引导学生找到不同技能间的共通之处,同时情境的创设,更贴近了学生生活,更符合儿童本身的认知规律,更符合儿童核心素养整合发展的需求。

跨学科――融合式整合。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独特优势,将不同学科的概念、内容和活动等整合在一起。为研究同一主题、解决同一问题提供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比如数科整合课,科学为数学提供研究的背景、现象和问题,数学为科学提供研究工具、视角和模型,在解释和应用中,数学获得了现实的价值意义,科学的研究得到了有力的量性刻画。跨学科整合让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法,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超学科――消弭式整合。围绕同一主题,超越学科边界,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主题来源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由师生共同参与开发,或者由学生自觉发现。超学科的消弭式整合把诸多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东西,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统整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展特长、敢于创新。比如,戏剧是我校超学科消弭式整合的重要形态。我们认为:戏剧是儿童的第二重生活。通过“参与、体验、整合、创造”的路径为儿童创设完整的、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整合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到剧本改创、角色选择、道具服装自制等一系列课程实施中,让其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素养得以发展。

篇4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着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篇5

关键词:专业素养;体育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其掌握的程度能够反映出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本研究通过对长春市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找寻高校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市3所高校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著作,并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先后对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的体育教师发放自编调查问卷。共发放92份,回收86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为95.30%。采用a信度系数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专家访谈法

本研究对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的情况更为翔实、具体,是对问卷的补充和完善。

(4)数理统计法

通过SPSS17.0社会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以得出相关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在各类专业知识上的得分率均低于48.50%,这与马云鹏对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得分率低于60.00%的调查结果比较接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缺乏对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与了解;虽然具有基层教学与实践的经历,但由于缺乏和忽视了职后的培训与研修活动,加之对体育前沿知识和全新教学理念的生疏,导致在各类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处于不及格的水平。整体而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不容乐观,已很难保证体育教学的基本质量,甚至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2.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情况

高校体育教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所具有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是截然不同的。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仅在教育理论知识的得分率上接近及格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体育教师接受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相对久远,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已逐渐消退或淡忘,导致在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略低。高校体育教师虽然在课程知识、体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教学法知识上拥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历,对体育基础教学改革比较了解,特别是在教材的把握、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置等方面的掌握较好,但是专业知识整体水平仍不容乐观。

3.不同层次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差异情况

不同层次师范院校在办学理念、师资水平、学科建设、生源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部属院校毕业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各类专业知识的得分率上优于省属重点和省属一般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的情况并非绝对,省属重点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知识的掌握上要略好于部属院校体育教师。但就整体而言,部属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优于省属重点和省属一般院校的特征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多方面复杂的,具体表现在部属院校的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已彰显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在人民教师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省属重点院校面临着办学资金紧张、发展定位不清、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困境,致使在人才的培养成效上不及部属院校;省属一般院校由于近年来刚刚由专科晋升为本科院校,在学校建设、学科发展、师资配备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短期内无法与部属院校和省属重点院校相抗衡。

高校体育教师对各类专业知识的掌握均未达到及格水平,已很难保证体育教学的基本质量。高校体育教师在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体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掌握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层次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而言,部属院校优于省属重点和省属一般师范院校,省属重点院校优于省属一般院校。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 每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是校园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运动会有多方面的意义,可以全面检阅学校体育开展情况,检查体育教学和训练成果,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向上、遵守纪律、集体主义和荣誉感等品质精神,并具有振奋师生精神、活跃学校生活等作用。通过学校运动会我们可以认识到日常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学生体育方面的短板,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和修正,完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学校运动会;体育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人民教育》有这样的论述:“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需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具体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体现?结合我国体育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实际,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着眼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形成情况。笔者以学校运动会为载体,探索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的渗透。

一、学校运动会的现状

(一)混淆对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认识

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学生,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引导学生掌握体育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同时还兼具发展个性、完善心理品质、塑造正确的人生观等多种目标,倡导“健康第一”。而竞技体育,则以提高运动员成绩、夺取胜利为主要目标,运动员身体健康排在第二位,许多优秀运动员从小接受高强度训练,在各类比赛中为祖国争得荣誉,但在退役之后伤病缠身的事例比比皆是。

不可否认,竞技体育在彰显国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也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舆论导向也以竞技体育为主,日积月累,以争金夺银为目的的竞技体育深入人心,逐渐取代了“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成为了体育的代名词。学校体育课的日常教学项目、阶段考核项目、运动会比赛项目等设置,皆效仿竞技体育,导致校运会成了少数同学施展才华的舞台,“少数人动,多数人看”的固有模式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全员参与的体育思想有着根本矛盾,忽视和剥夺了广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平等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权利。

(二)重名利轻素养

学校召开运动会,往往是为了通过校运会选拔一些运动员去参加更高一级的比赛,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荣誉、争面子,重胜负、轻参与,重选拔、轻普及,无形中向学生灌输了体育“只能赢不能输”的观念。而事实上,学校运动会只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种形式和手段,主要是号召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接受阳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论输赢,重在参与,体验运动。

(三)倡导学生选择“最擅长”项

我们的学校运动会,无一例外地倡导学生选择填报自己“最擅长”的项目,每个学生的报名项目也设置了上限,不得多报。“不得多报”“最擅长”主要是为了保持运动员的“战斗力”,以取得好名次。由此可见,我们所要宣扬的更多的是一种竞技、比拼的精神,而不是“众乐乐”的健身体育活动。

(四)集中突击训练

运动会备赛过程,也被视为体育教学,甚至学校教学中一个重要时期,为了运动员能够获取佳绩,学校会在各方面全力支持运动员备赛。例如,挑选专业对口的体育教师当教练,让素质优秀的学生集中训练,为他们设置特殊的功课表、作息表等等。这种集中式的突击训练,很大程度上能在短期内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却忽视了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给学生错误的体育思想指引。

二、通过校运会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

W校运动会、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主要体现欢乐、新颖、趣味,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锻炼的权利,并尽最大努力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要求;改变过去只给获得名次的学生奖励的做法,增设参与奖、创新奖、特色奖等,摘下学生观念中的“紧箍咒”,让每个学生亲身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

在保留基本比赛项目的基础上,可增加“韵律操”“绳操”“袋鼠跳”“两人三足”“夹球接力跑”等趣味项目,从过去注重身体素质、突出个体的竞技项目,向有利于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集体健身趣味性体育项目转变,这样既可增强学校运动会的趣味性,还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二)鼓励学生参与“最不擅长”项目

革新学校运动会的报名方式,摒弃过去的体育尖子生报“最擅长”体育项目的模式,提倡全校学生全员参与,至少报一个运动项目。主张学生报“最不擅长”的体育项目,让学生直面最困难的任务,从报名、备赛到比赛,一步步克服困难,体验逾越障碍的历程,在亲身跨越障碍中,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不逃避,不退缩,从而提高自信心。

(三)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运动会项目一般以田径项目为主,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但是这类项目的备赛过程相对单调枯燥且强度较大。我们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每日坚持体育锻炼,循序渐进地掌握、提高体育技能,避免集中突击训练,不为比赛而比赛,让孩子发现并坚持练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让体育融入生活常态,让锻炼成为日常需求,让健康的身体伴随一生。

(四)创新彰显个人素养发展的口号

在我国的学校运动会上,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团结拼搏,勇创佳绩”“爱我中华,报效祖国”等,我们强调的是集体的团结和比赛的结果,而反观国外许多学校运动会,他们的口号强调更多的是对自我的突破、个性的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个人的历练、素养的提高。

(五)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比赛成败

体育比赛都要决出胜负,对于失败的一方来说,显然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而且体育比赛充满意外,结局不如人意,难以令人接受。在集体比赛中,负面情绪甚至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例如,在乒乓球拍运球比赛中,每班15人接力运球,一班的速度快于二班,可二班却采用小动作窃取了最终胜利,这不仅使一班学生义愤填膺,而且违背了体育公平的原则。为此,教师要及时拨乱反正,组织再赛,保护学生自尊心,批判过分重视比赛结果、为取胜不择手段的行径,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成败的健康心态。同时,也可利用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因意外而失败的事例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意外存在的客观性、不可抗拒性,培养学生接受现实的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对学校运动会的反思,笔者认为,未来的学校运动会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甚至面向全校师生、全体家长,进行大胆变革和创新;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强化健身与娱乐,淡化竞技色彩;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从而使校运会变成一场大容量、人人参与、综合性的“趣味运动会”,由单纯的体育竞技变为健体、益智、健心、促德的活动,充分发挥体育所具有的多维功能。这样,学校运动会才能成为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

参考文献

[1]龚小梅.从学校田径运动会反思体育教学[J].观察思考,2013,(02).

[2]张继忠.变革学校田径运动会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07).

篇7

关键词:中学体育 体育教师 基本素养

一、思想修养——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爱岗敬业是中学体育教师的首要素养,是高尚的思想政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的灵魂。体育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他们立志终生当体育教师的原始动力。只有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才会有光荣感和自豪感,才会有敬业精神,乐业不倦,才能挚爱学生,诲人不倦。只有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在工作中才会有执着的追求、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

二、能力修养——有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教学能力。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其目的除了教授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术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增强他们的体质。所以,体育教师首先要门门精通。其次,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有对大纲和教材的驾驭、处理能力,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合理安排运动量,有效地组织好各种教学活动的课堂组织能力;具有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兴趣的正确优美的示范能力;以及能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有助于建立技术概念的清晰生动的讲解能力。另外,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行为和锻炼情况并迅速分析判断的能力,具有保护帮助、纠正错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

(二)指导业余运动队训练能力。

学校业余运动队训练是体育教学的延续,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金字塔”基础,也是体育教师实现在学校工作中的自我价值,赢得社会、学校的支持和重视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普通中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以田径和本地区重点项目为主的业余运动训练。在运动训练过程的诸多因素中,教练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教练员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决定着他所训练的运动员的成绩高低。由此可见,担任学校业余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还具有教练员特有的素质和能力,才会使训练工作沿着明确快捷的轨道顺利进行,从而取得好的成绩。

(三)组织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能力。

学校的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校内体育竞赛都是属于群众体育活动,是活跃、改善、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必须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按时到堂组织好、指导好上述活动。

(四)体育教研能力。

体育教研是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是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体育教师必须从体育教改教研上狠下工夫,以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学习最新体育理论。

三、知识修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体育教学,课余训练从外在的形式看,似乎就是简单的跑跳及其他的一些练习,但如果想通过这些练习得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就必须将练习动作设计得合理,各种练习组合得当,运动负荷安排得合理,这些因素无论少了哪一个,都会对锻炼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和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如解剖学知识、运动生理学、生化理论知识、运动生物力学知识、运动训练学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等。

(二)学习专项理论知识。

根据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田径、体操约占体育教学基本内容的60%,篮、排、足、乒、羽、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等约占40%。因此,体育教师必须经常学习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专项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专项理论水平。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正确地选择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制定出符合专项特点的教学训练计划和具体要求,使教学训练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三)学习体育相关学科知识。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各学科之间横向联系更加密切,并且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如体育管理学、体育情报学、体育比赛学、体育未来学、体育与健康知识等,如果对新兴学科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是很难胜任当代学校体育工作。

(四)学习人文知识,人文知识主要为文学、哲学、历史学知识。

文学具有教化劝善的功用,文学的熏陶可以使人们加深对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认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问,是人类对生存方式的科学认识;历史则是人类发展经验的总结,使人们得到前人的借鉴。体育教师要在全面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从中得到思想启迪,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

(五)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尤其是现代网络的发展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使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的信息。因此,体育教师要认真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适应时展的要求,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及时了解和掌握体育教学的信息,丰富教学训练手段。

四、心理素养

(一)广博的兴趣。

具有广博的兴趣是体育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因此,体育教师要广泛地涉猎相关知识。只有具备广泛而丰富的兴趣,才能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才能研究、探索并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热烈深厚的情感。

教师的情感不仅能推动教师积极地工作,而且能直接感染学生,影响教育过程。只有具备深厚而热烈的情感,教师才能深深热爱教育事业,挚爱学生;才能有源于内心的不尽的动力,掌握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才能在教育工作中,使整个人都属于教育事业,属于学生。

篇8

1、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体育教师要具备自身素质的原因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在今后的适应能力,另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它使人类能够理解基本原则,并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后者主要是通过智慧的想象活动而创造新思维的能力,这种创造思想的能力有两种:一种是发展性创造能力,通过挖掘学生的内在天赋而发现本已存在但未为学生发现的事实。这种能力对社会人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这种能力和第一部分联系起来构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一部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属原创造性能力,是发现、发明世界上本没有存在的事物或事实,这是少数非常聪明的人才具有的。惟其重要,因而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大辞典》中明确解释:“教学,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那么,教学就是以培养能力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活动组成。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它意味着启动﹑指向﹑激励﹑维持﹑调控等一系列教学的基本功能。教师在教学中是最积极的因素,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影响巨大。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那么情境上是不可想象的。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通过教师的传教。一名教师的传教是否成功那就看这位教师本身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与条件。不同课程的教师需具备不同的能力与条件。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体育教师也不例外。体育教师只有本身具有一定的自身素质,才能把学生的素质提高,才能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控制学生,为学生指向。

2、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自身素质

2.1体育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

广博的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对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不可缺少的,它是区分其他学科教师的根本依据。体育教学的对象时学生,而且教学形式是一种活动形式。学生是有思想、有生命的有机体,且各种活动可以使有机体的关节、心肺功能等起变化。相关学科主要有生物学科,如人体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化等;有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文学等;还有教育学知识,如教学法、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一般教学目标等。例如,做双臂屈伸,在学生练习的同时,体育教师可以把练习的目的,即发展胸大肌、三角肌、背阔肌的力量,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生理解剖方面的知识。以前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只满足“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而现今社会对体育教师要求“学科知识+各种相关学科知识”,并使相关学科灵活地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素质。

2.2体育教师应是成熟的人

一般意义的成熟指生物发育到完备的阶段。而这里的成熟是指一般意义的成熟基础上的职业成熟,是指体育教师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品质方面所达到的体育工作的适应程度,主要表现在职业意识、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等方面。成熟的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教师职业比较清苦,尤其是体育教师,由于社会偏见,体育教育还没有被真正认可,社会对体育教师存在着藐视的现象,而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工作,且劳动支付与劳动难以相等。这势必要求体育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责任心,才能不怕清苦,把体育事业搞好。

2.3 体育教师应是一个常反思的人

反思是对自己行为进行反省。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体育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反思也就是对自己指导过的课或训练,以及各种比赛等体育活动进行总结,找出这些活动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使自己改进缺点,更好地发挥优点,是工作更为出色。这种反思是体育教师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还有一种反思是对他人工作的反思。在学术交流中、在观摩中、在评课中都可以单独反思或与他人一起讨论合作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不仅可以吸取他人的长处,而且可以提高合作精神。

2.4 体育教师是一个具有合作精神的人

在管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典型等式“1+1+1+1+1+1+1+1……+1>n”,即n个人协同工作的力量和能力超过n个各自工作的力量和能力的和。该等式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也不例外,体育教育是需要很多人合作的系统工作。它主要包括校内合作和校外合作。校内合作包括体育教师与同行合作,与班主任和校长合作,与学生合作。班主任、校长室学生非常敬畏的人。体育教师与班主任、校长合作,课间操、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等工作就能得到很好的开展,而且能使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步调一致,使学校体育有条不紊地运转。与学生合作,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

2.5 体育教师应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艺术性

篇9

体育专业虽具有学科理论知识之学习,但是其更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之培养,其不是纯理论之教学,应用性是其显著特征。在社会飞速发展,高度专业化之当今,培养应用型人才既是国家之需要,也是社会之需要,既是体育学科发展之要求,也是学生发展之要求,体育专业开展学生实训工作正是回应社会发展专业化之需求,开展实训工作非常必要,其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这一目的在于回应多方需求,具体来说:(1)回应体育学科之要求。体育学科相比于横向同类其他学科而言更加强调应用性,以实践为最终归宿,这是体育学科之显著特征。体育专业学生实训工作是通过学生实习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之重要方式,开展实训工作正是为了回应体育学科之要求,否则体育学科就失去了专业特性,就是不完整之体育学科,其体育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另外,通过学生工作之开展,不仅可以是体育教学完整化,而且还可以在实训中,通过学生对于学科理论知识之应用,通过应用中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之方式,不断完善本专业体系,推动体育学科快速进步。(2)回应国家和社会之要求。当前,我国在教育方面也是一直在实施改革,去年,国家又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提出了学生发展之核心素养概念,这一概念充分强调学生能力之发展,因此,体育教育专业也必然要适应国家之需求,回应国家之需要,开展体育专业学生实训工作。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发展由以往的大领域混合到现在的大领域细化,专业程度提高,不具备该专业或行业知识与技能就无法从事该行业,对于拥有专业技能学生之需求更加细化,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之必然需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体育专业开展学生实训工作也是必然,是为了回应社会日益专业化之趋势。(3)回应学生发展之要求。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中“育人”目标不断调整,由以往强调知识之学习,到现今强调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回应以往学生片面发展之状况,针对以往体育教学问题,尤为强调应用能力之提高。同时,另一方面,体育专业开展实训工作也是为了学生以后工作与职业发展,通过实训工作,使得学生提前感受工作后之状态,提前处理工作中之问题,在实训中不断试错,通过这一过程,使得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掌握了基本工作技能,从而能够在步入社会时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因此,开展大量实训工作也是为了回应学生发展之要求。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大背景下,体育专业开展学生实训工作非常必要,它既是为了体育学科,也是为了国家与社会,更是为了学生。然而当前体育专业实训工作开展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发展之阻碍。

2实训工作开展之现状:无效率状态

由上述论述可知,体育专业开展实训工作很有必要,它对于国家社会以及学生都大有裨益。但是,现在,就体育专业来说,其实训工作开展中却涌现出大量问题,最终使得培育应用型学生之目标没有实现,实训工作开展处于无效率状态,仅仅成为一种完成教学任务之方式,这一无效率状态具体表现为:(1)体育专业实训工作开展无效率状态表现之一是实训工作开展形式化。这主要是指作为实训工作开展主体的高校没有认识到实训工作开展对于学生之重要性,把实训工作看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式。在此思维导向下,其在实训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是不从学生出发来开展实训,而是从教学任务的完成来开展实训,在挑选实训承接主体时,没有专业考核标准,而实际真正实训工作如若开展,符合一定专业标准是必然之要求。在实践中更多的是仅仅从完成任务角度,因此,实训工作定位的偏差,使得其在开展中发生异化,最终导致实训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未能实现。而这主要是由于开展主体实训的出发点定位错误所致。(2)实训工作开展无效率表现之二是实训接受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主要是指由于实训开展主体——学校将实训仅仅看成任务,导致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实训也仅仅成了完成任务之方式,学生能力没有提升,学生也成为完成任务之一部分,在整个过程中,一切都由学校安排,学生只是负责参与。而学校在安排实训时,没有对学生进行意愿和需求调查,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这一被动状态必然会影响学生在实训中积极性之发挥,必然影响到实训效果。(3)实训工作开展无效率表现之三是实训实施方式单一。目前,体育专业学生实习渠道由学校提供,实习单位由学校安排,常见实习单位主要是中小学校。在中小学校实习其实习方式是以中小学体育授课为主要形式。这是目前体育学生主要实习方式。这种实习方式虽然也可以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基本体育教学能力,但是,这并非学生能力之全部。作为一个完整个体,体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不仅需要锻炼体育授课能力,还有许多其他能力需要培养和发展,而单一化实习方式,无法满足学生能力全面发展要求,不利于培养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发展日益细化,对于个体各方面能力要求越来越细,并越来越多,综合性人才成为社会所急需。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专业以教学为主单一化实训方式所培养之人才,也无法适应社会要求,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陷入困境。(4)实训工作开展无效率表现之四是实训目标未能实现。体育专业实训中实训开展主体的形式化,实训接受主体的被动化,直接导致实训目的未能实现,影响体育专业综合式专业化学生之培育。在实训中,本该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过程,而在现实中,却恰恰相反,由于实训的形式化,使得实训中学生并没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条件,实训目标未能实现。而即使在实践中,有的实训目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但是,由于在开展实训时未能将学生想法吸纳进来,使得实训工作完全是实训开展主体之想法,这必然导致实训所实现之目标与学生之需求存在错位,其所实现的并非学生所需的,实训工作开展的效率低下。因此,可见,当前在实训工作开展中,由于实训开展的形式化,被动化,导致实训目标未能实现,体育专业实训工作开展效率低下。

3实训工作开展之路径:提高实训工作之有效性

由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开展实训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却面临着无效率状态,然而,社会,国家以及学生个体发展对于体育专业实训工作开展又提出了要求,因此,探析体育专业实训工作开展之路径势在必然,为此:(1)调整实训工作出发点。根据前述论述可知,在实训工作开展中,实训工作开展主体从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出发来具体开展实训,这一出发点,导致实训工作异化,将学生体育专业应用能力忽视,偏离了实质内容,实训工作开展流于形式。鉴于此,开展体育专业实训工作要求调整实训工作出发点,从学生出发来进行实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能力之培养,才能适应国家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之需求。(2)吸纳学生实训需求,细化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实训培养针对性。在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由于体育专业实训工作完全由实训工作开展主体安排,而作为实训具体参与主体的学生却被排除在实训工作开展之外,没有对学生想法与需求进行征集,导致实训中体育生处于被动,实训效果差,为此,要调整实训工作,在开展体育实训工作时,将学生之需求与想法纳入进来,并据此作出调整,从而使得实训工作能够具有针对性,而不是一刀切式实训,培养同质化应用人才,而是在开展中,在注重体育专业基本专业能力培养之同时,结合体育学生之特点,扬长避短,使得体育实训工作不仅可以达到培育应用型人才之需要,而且,可以达到发展学生个体之需要,是体育实训工作与学生需求相对接,提高实训工作有效性。(3)变革实训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实训工作。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当前,体育专业学生实训以体育教学为主要方式,这种实训方式只能培养学生单一教学能力,而学生其他方面能力没有得到开发。有鉴于此,为了适应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要,学校在开展实训工作时,要拓展学生实习渠道,链接多样化外部实习单位,而不仅仅是中小学校,从而满足学生多元化实习需求以及多方面能力培养。(4)实训工作与专业相对接。在形式化体育实训工作开展中,由于开展实训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教学任务,因此,实训工作在开展中,为了真正培养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加强实训工作的专业化建设,要紧密与体育教育专业相结合,使得实训具有体育专业特色与内容。

作者:罗君波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摘 要 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是诸多学科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和付诸实践的重要课题,是教学的终极目标。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较其它学科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本文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中主客体的体育能力的结构因素,进而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培养,提出了应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点,培养创造性的体育人才。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能力 习惯 培养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对体育在学校教育中重要意义的认识,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达到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要求,将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力从广义上来说,它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体育能力是指符合体育活动要求,影响其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它由一系列因素构成。

一、体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一)基础因素

它是构成能力的根基,它包括文化基础、心理基础和身体基础。

(二)一般因素

它原指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起有关运动方式与运动技能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及其行为方式,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及其各个方面,或联系起来,或把整体的个别特征及个别属性分出来或结合起来。一般因素由运动能力、创造能力和教育能力所组成,其中运动能力是基础,创造能力是核心,教育能力是纽带。

(三)特殊因素

从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及其形式出发,就其思维的特征,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思维活动特点有如下特殊因素:组织管理能力、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能力、概括能力、纠正错误动作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

对于受教育者的学生来说,特殊因素中的主体为智能结构,其精神因素主要是献身精神和责任感。没有优良的精神因素是不能成为创造性人才的,而这种因素是后天培养的。基本素质不好,则很难成才。但是一旦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基本素质,促进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对教学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这两种因素只有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对能力的影响,而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人的活动过程。

二、实现体育能力和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

不断吸收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更新扩充知识范围,并且要树立把创造能力大小作为衡量人才素质和智能结构的重要标准的思想,使教学过程成为不断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而且要求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这一过程。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探索性、综合性、个性化教学原则

贯彻探索性原则,要求激发学生知识、技能的好奇心,鼓励质疑。

贯彻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发展水平,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鼓励、肯定创造,培养创造品质,如主动性、观察力、变通性、疑问性、自信心、持久性、想象力、严密性、勇气等。要求教师联系有关学科的知识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尽量多地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的课程和教材要不断适应教育和体育发展的需要

课程和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它在教学过程处于核心地位,教材是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在高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习惯,则必须加强,加速课程以及教材建设和改革,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以适应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人才市场的需要。同时注意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

(四)研究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

在教法上注意采用探索性教学方法,创造一个探究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应学生本人特点的科学学习方法,把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变为发展创造的过程。因此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技法训练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更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扩大信息传递渠道,加大信息容量,优化学生智能结构,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考是智能发展的生长点,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特别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学会思考。

当代体育科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与其它领域、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因此当代的体育人才不仅需要科学的观点,更需要有科学的思维,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教育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是其能力形成的关键。在教学中要结合不同学科、术科教学过程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科学的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体育能力和习惯培养的关键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是学生能积极地进行探索性的思考和学习。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j2010-18

参考文献:

[1] 莫连芳.如何在篮球专项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体育科技[J].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