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

篇1

一、教师示范,唤起学生变题意识

我们在听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常会看到他们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入手,引领学生逐步改变问题的情境,或减少条件,或增加条件,或改变问题,得出一系列的新问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将教学向前推进,整个教学循序渐进,迭起,十分精彩.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起点低、高度够、效果好. 通过一题多变,得到一组题组,学生在解决这个题组的过程中领悟到了“自变量x的最高次数为1”,“自变量x的系数k ≠ 0”的含义,并且知道一次函数最终都要化成y = kx + b的形式,且k ≠ 0. 思维的深度、广度、严密性等诸多方面的品质得到了提升. 同时学生体悟到解题时一题多变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品尝到一题多变的乐趣,唤醒了他们主动变题的意识. 二、变换角色,调动学生一题多变的积极性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学习的方式转变,教师的角色也由讲解者的角色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教师角色的转变,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例题的教学及上述7道变式题的解法探究,学生对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理解更深刻了,从一道题带出了7道题,既有正向的思考,又有逆向的探究,还有综合的分析,学生的大脑得到了很好的运动. 同时学生这样学习觉得轻松、愉快、效果好,有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一题多变的解题习惯的形成. 教学中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老师变换角色,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和同学时,要注意下面三点:(1)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且按易到难排好序;(2)课前给学生一些指导,可以列出学生要参考的数目,也可以给出关键字让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3)在教学中我们会看到,学生变出来的题目有时存在一些问题,或条件重复,或条件不充分,或自相矛盾,不管是何种情况,能变出来都应鼓励,保护好学生变题的积极性.

三、巧用教材资源,设置开放性练习题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化学教育

一、引言

鉴于人们`对于我们地球相互矛盾相互竞争的价值和利益, 分布不均匀的有限的资源, 环境要求和几个最具创新性最先进技术的经济可行性的不切实际的和无法实现的期待, 融合所有的呼唤-------“全球化思维、地方化行动” 意味着将我们向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推动。这就要求人类应和环境友好相处,在资源利用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但是,虽然科学技术可以告诉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做什么”,但它们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特别是关于被不同的人,群体,社团注入不同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二、化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么不仅仅涉及科学,技术,环境和社会(STES),甚至在发展,增长,理性消费和资源分配方面以及化学和科学教育领域,都要进行不可避免的模式转变。在这其中化学教育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各领域模式转变中起主导作用的完善有意义的化学科学教育需要在指导哲学、理论基础和我们的思维和行动的行为模式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化学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就意味着在STES中评价体系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学生高阶认知能力(HOCS)——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中,评判系统思维,提问,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成为现在和将来一个完善的化学教育体系的最首要的目标。同样的,有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化学科学教育被认为是一个涉及若干学科的和提高评判系统思维、提问、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提高高阶认知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以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够发展评判系统思维以及转移和应用这些技能的能力,并且不仅仅局限于科学专业领域且能够在能够在复杂的相互交织的STES体系中实际应用。

以此看来,化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从算法和传授知识型教学向高阶认知能力学习型教学的改变。以可持续发展化学教育为背景,它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评价的思考,做决定并能采取负责任的行动解决问题的有综合能力的毕业生。所以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个目标转变成和高阶认知能力学习这个目标相一致的有效的课程、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这给我们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在当代化学教育背景下应该采取什么改革措施?第二,在考虑生态因素的前提下,什么类型的化学教育才能导致个人、工业、机构、团体和政府行为的改变?相应的,针对这些问题一个完美的答案就是从算法的较低阶的认知技能教学向高阶的认知技能学习的转变:在复杂的相互交织的STES情况下,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评估评判系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将诸多模式转换转变成可实行的、有效跨学科的、高阶的认知技能为方向的化学课程。

三 可持续发展在化学教育中的渗透

1.教育目标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进行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包括三方面:

(1)知识与技能。 从化学的角度去解释环境和从环境的角度去认识化学, 获得化学与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有关经验及研究绿色化学和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提供参与各种层次的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和研究绿色化学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环境道德观、环境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等。

2.提高高阶认知能力

下面是为了提高高阶认知能力而实施的一些代表性的方法:

(1)课前演讲材料的自学。学生手里有课程大纲、计划目标、要求和任务并且可在课前学习相关的材料,这样他们就可以将他们的疑问留到课堂上来讨论。不需要给学生指定具体课程的教材,只要给他们一个参考目录,从目录中他们可以为自己学习的任何主题选择满足他们需要的参考书目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布置作业。学生作业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完成品,它饱含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和迁移能力等认知信息。作业内容应主要是一些需要高阶认知技能才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以分组完成的形式进行,并让他们单独提交以便于评定。

(3)学生的自我评估。学生自己评估他们的家庭作业。开展自我评估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强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提升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只有当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并成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的学习才会更有动力,效率才会更高,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除了做出以上努力, 要想实现算法式低阶认知技能教学向高阶认知技能学习的转变,还需实施以下措施: A 以高阶认知技能为导向的教学策略;B 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C 促进提问题; 判评思想; D 在家庭做业布置和微型项目的进行上鼓励团队做业; E 广泛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F 不要指定特定教材; G 在老师讲课前, 学生预习相关的材料;H 在课程中综合专题演讲, 习题和实验等内容。

3.通过化学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想通过化学教育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在教学实行跨学科的概念方法,对于所有人进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化学素质教育,另外需要在各个教育层次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的化学教育。在化学教育中解决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

(1)在各个层次和教育阶段重组化学教育,并且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钻研教材, 挖掘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2)如何处理复杂系统和状况下的问题;以富有挑战的真实故事作为学习情境,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各种子问题,嵌入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最终战胜挑战,发展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3)从现在起主导作用的算法教学向概念式高阶认知技能学习转变;

(4)为相关的高阶认知技能评估发展和启用相关的仪器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Holme, T. Assessment Data and Decision Making in Teaching. J.Chem. Educ. 2011(88)

篇3

【关键词】翻译教学 批判性思维 培养模式 研究分析

一、翻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模式培养的价值

科学了解翻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培养价值,率先应明晰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存在意义。批判性思维,其由英文Critical Thinking翻译而来,是源自于西方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的批判性思想而来。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作为现代批判性思维的代表人物,其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在于,了解、认知、剖析思想坚信的信念或假设存在的知识,并反省其诞生的因由,坚定的起因,以此来推定其引导的结果,并加以判定结果的价值,以此来不断导正行为。该批判性理念后被命名为“反省性思维”,意在利用理解、剖析、评估、推论及自省来达到理性判断,科学自知的效果。

对此,将批判性思维模式融入现代翻译教学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其对现代翻译人才技术精进,能力提升而言意义重大。翻译作为促进多国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在语言不通的双方是重要的连接桥梁。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功底,没有尽职尽责的服务精神,没有认真负责,自查自省的能力,很有可能轻视翻译工作,进而造成文化交流偏差,文化沟通不良,从而对国家之间商贸往来,政治互信都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确保批判性思维融入翻译教学培养模式之中,确保翻译人才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来达到自我评价与自我认知。

二、翻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模式培养的方案

明确了批判性思维融入翻译教学培养模式之中的价值后,针对翻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模式培养的科学方案,本文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考量:

1.苏格拉底式批判性思维模式培养方案。苏格拉底作为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创始人,其以母亲的职业为荣,并继承了其职业宣称自身是精神的“助产师”,所以以苏格拉底思维方式打造的批判思维模式又被称为“助产术”。在苏格拉底的批判性思维模式方案里,翻译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主要由引导者对被引导者提出质疑,从而敲醒其反思意识,让其在反思之中不但探究行为的本质,并最终得出行为是否恰当妥当的定论。从现代翻译视角来看,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是天衣无缝,不存在任何歧义点的。因此,如何能更有效,更贴近实际情况的翻译相应的内容,需要在课堂上建立苏格拉底式的批判性思维模式,以教育者针对被教育者翻译的内容进行提问,让被提问者表明所得翻译结果的因由,并阐述其翻译所得诞生的过程,是否存在不妥之处,是否有其他的选择可用等。以问答方式促使学生在被提问时思考自身翻译的精准度,剖析自身翻译是否有所遗漏,并以此来不断巩固与完善自己的翻译内容,还能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在今后无人质疑的情况下,自我质疑,自我辩驳,并自我找到最适合的翻译结果。

2.反省式批判性思维模式培养方案。反省式批判思维模式是原有苏格拉底式批判思维模式的进化形式,其基于哲学家杜威的“反省性思维”来构筑全新的批判式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与苏格拉底式思维模式之间并不存在优劣之别,二者都是批判思维模式中的翘楚,可促进现代翻译教学向更精准,更高效,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向发展。不过,相较于苏格拉底式的互动性,反省式批判性思维模式更注重自查与自我反省。在该批判性思维模式中,并不是全盘否定自身的一切能力,也不是自己固有的翻译结果。而是通过再一次践行翻译过程,在预先假设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行为提出、观察、测量及定性,并以此分析、解读、认清自身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错漏。反省式批判模式相较于苏格拉底式批判模式更加注重自律性与理性思维。因此其是苏格拉底式批判思维培养模式的进阶型辅助模式,结合苏格拉底式批判性思维模式,将能更好的发挥反省式批判思维模式作用,科学高效的建立起翻译受教群体的反省自查、批判反思思维。

3.高阶认知式批判性思维模式培养方案。高阶认知作是布隆姆认知目标分类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该分类系统中,人类能力被分为金字塔式的六层,分别是知识、领悟、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估。其中最上三层的综合、分析与评估是该普遍意义上认定的高阶认知,以其为基础拟定的高阶认知式批判性思维模式注重将翻译教学与分析、综合与评估紧密联系。以便受教者在进行应用后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对应用内容进行整合,最终对翻译结果拥有正确而科学的评估。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模式以高阶认知形式出现,其与反省式批判性思维模式拥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相较于反省式的自行模式,高阶认知式批判性思维模式更为科学,更为准确,其包括自省、互评、教师评估等多项内容,是既考查自身自省评估,又注重评估他人能力培养的高段位批判性思维模式。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现阶段翻译教学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因此,注重翻译行为本身的自我反省、自我认知,并与教育机构合作,敦促学生养成自我反省、自我认知、自我评估的能力,可保证翻译教学发展科学,并科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篇4

一、在建构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说,“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衍生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在建构性的学习活动中,“生长点”和“整体性”在教学设计中是容忽视的我们要梳理好知识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关系,才能上出有意义的好课。

四年级《两位数乘三位数》一课,教师把知识的建构和发展作为首要教学目标。出示114×21后,教师的问题设计:①有哪些方法可以计算它?②这些方法在什么时候用过?③今天用这些方法跟之前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④今天的新知识“新”在哪儿?⑤用这些方法还能解决更大数的乘法计算吗?问题串调动了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顾,学生把之前学习乘法计算经验,尝试运用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新知中,感受到了知识的连贯性和衍生性,从而对探究更大数的乘法计算产生欲望,并取得成功。这种学习的思维模式也带给学生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能力。

知识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完成这个建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把目光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去衡量和判断,引导学生面临新的问题解决时,能综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基础,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有所创新。

二、在论证知识的思辨过程中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很多学生的数学学习已经超越了课本的局限。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给予学生充分发表和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在思辨中提高思维水平层次。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明理、拓展联想几个部分。课前老师布置预习作业:翻看教材、上网查新,自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及推导过程,记录收获和疑惑,并做好汇报准备。课堂上教师由一个算式引发本课的核心问题:为什么3×4×5就可以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因为学生课前有准备充分,有摆小正方体明理的,有PPT动画演示明理的,在此过程中从本质上充分阐明了自己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长方体体积公式的产生过程清楚呈现。随后由长方体体积公式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的多角度思考,学生对公式进行逆向思考和运用,并联想归纳出任意面面积乘与其垂直棱长的体积计算方法。

这样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深度参与度,为学生提供了高阶思维发展的空间,在老师核心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生成了强而有力的认知和情感动机,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清晰的表达、推理和归纳,进而发展了高阶思维的能力。

三、单元导学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高阶思维培养的学习模式要求学习者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技能和系列有效的学习策略,否则难以在新型的学习环境中产生最大化的学习效益。”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的高阶学习活动能给予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以支持。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很多章节都有规律可循的编排。教师在单元授课之前提炼出该章节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总结,势必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打下有力的基础。

五年级《图形的面积》单元,教师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这三个学习内容分课时学习之前进行导学。教学设计:①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请学生把一种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各种方法转化成另一种平面图形,在操作和交流中思考:a.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b.得到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②图形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对应部分的内在联系。③学生研读教材――教材中有关图形面积计算部分的知识是怎样编排的?引导学生研读和分析书中的这三个内容,并发现:教材中三个内容的板块设计和刚才自主感悟到的“转化――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完全相同的。

导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在这节课就详细探讨本单元各章节的具体内容,而是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过程中思想、策略、方法之间的共性。数学导学课,不仅能引导学生像老师一样能够逐步独立自主地对教材板块进行梳理、解读和分析,也能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启蒙和开端。

良好的思维能力就像田径比赛一样要做专业的训练。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对高阶思维的特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其特点有效地整合起来,设计出符合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

篇5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悄然来临。所谓“数字化时代”,是指一切信息都用计算机“二进制”语言表现,由0和1组成数字信号的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必然引起诸如生活各方面的转变,尤其是学习方面每个要素的转变。数字化时代是以计算机为支柱的,计算机普遍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导致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一系列要素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甚至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数字化时代背景

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是以计算机的普及为基础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意味我们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数字化时代的特征

与工业化时代相比,数字化时代有如下特征。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数字化时代最大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加速了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信息数字化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的速度,缩短了传递的时间。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数字化世界有四根支柱:一是自然界一切信息都可以用数字表示;二是计算机只是由数字1或0来处理数据;三是计算机处理信息是通过对1或0的数字处理来实现的;四是通过跨空间运送1或0来把信息传送全世界。当今的网络化做到了“天网”(如数字卫星通讯系统、移动数字通讯系统)与“地网”(如因特网)合一。网络化的发展给数字化时代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突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

2.智力资本(知识)是数字化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所谓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tial),是指职员的无形资产,如技能、知识和经验,这些无形资产是数字化时代成功的关键因素。与农业时代不同,土地不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土地也一样可以成功;与工业时代也不同,机器设备不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能够操作机器设备、懂得高效管理的人才是成功最大的砝码。数字化时代,知识无疑成为现代竞争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3.适应变化与创新是生命线

有人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用这句话来形容数字化时代再合适不过了。由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知识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超乎寻常。有数据显示,数字化时代,知识的总量每3年翻一番,甚至有些知识还未面世就惨遭淘汰。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原则,不能适应变化的人终将遭到出局的命运,正因为如此,终身学习的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包括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竞争的重要砝码。世界无时无刻的不在变化,只有不断地适应变化,不断地创新,才能迎接更高的挑战。

4.协作是主要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数字化时代是一个追求质量与效率双赢的时代,要想赢得与时间赛跑这场比赛,协作是最佳的生存与发展方式。1913年,美国的亨利·福特建立了世界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使汽车的生产效率大增,这是协作的最佳例证。协作之所以在生产生活中如此重要,原因有二:第一,Internet将世界组成了一个“地球村”,“地球村”的丰富资源以及便利的通信是协作的前提条件;第二,知识更新速度太快,个人无法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知识,只有通过协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这是协作的主要原因。

5.科学范型走向非决定论

工业时代的科学范型是“决定论的,还原式的,分析的,单因果视角的,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相分离”,而知识时代的科学范型是“非决定论的,拓展式的,综合的,多因果视角的,观察者和观察对象相统合”。科学非决定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复杂多变的;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交互主动建构的。

(二)数字化时代学习的特征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是以数字化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李克东教授在《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一文中指出,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依据此定义,李克东教授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三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是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紧密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以数字化为支柱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学习各要素向数字化方向的转变,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有如下特征。

1.学习环境虚拟化

伴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将世界各个角落的学习者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组建虚拟学习社区、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每个学习者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协商,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并对知识的掌握与学习能力进行评价与自我评价。

2.学习资源数字化、全球化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可用的环境条件,包括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发展。数字化学习资源与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不论从量到质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不仅大大扩展了人们相互交流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尤其为人们转变教育观念,增加新的教育形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学习资源由单一化到多样化,由模拟化到数字化,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资源数字化乃大势所趋。

3.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性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途径,教科书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也从过去的权威转变为学习的协调者。之所以说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是基于以下原因:不同的学习者学习方式不同,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因此,学习内容也各不相同,即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性。

4.非正规学习比重加大

谈到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不得不提的一个概念就是终身学习。数字化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或许就变得毫无价值,原地踏步就是退步,终究要遭到社会的淘汰。为了与时代的节奏同步,满足学习者的各种学习需要,各种学习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占领了学习市场。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学习也逐渐兴起,非正规学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三、数字化时代对学习提出的新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不同于工业时代,重要的不是拥有或掌握了多少知识(know what),而是知道知识在哪里以及如何获取这些知识(know where),学习重点的转移,必然会对学习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学习目标的挑战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工业时代的学习观。工业时代学习观认为,从技术中学习(learning from IT)就可以获取所需的知识,技术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教师;技术的作用就是给学习者传递知识,就像卡车把食品运送到超市一样。数字化时代学习观认为,技术的真正作用在于充当学习者的学习工具,而不是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内容来教学习者学习。当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时(learning with IT),学习的本质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学习者不是直接从教师或技术中学习什么,只能从思维中学习,技术的角色是作为学习者思维发展的参与者和帮助者。

不同的技术应用观对人才的要求不同。如何塑造与数字化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素养,是每个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美国北方中央教育实验室(NCREL)和Metiri集团的9位专家,历时2年的报告-《21世纪技能:数字化时代的素养》(21st Century Skills:Literacy in the Digital Age)指出,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21世纪技能包括“数字化时代的素养、创造性思维、有效沟通、高产力”四大范畴的22项要素。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习目标必须从低阶能力的培养转向高阶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方式的挑战

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根据钟志贤教授的分类,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个体——群体、接受——探究两个维度,如图1所示。

现阶段,大部分的教学都是发生在第Ⅳ象限,即群体——接受方式,例如:课堂教学。少量发生在第Ⅲ象限,例如:一对一的辅导。第Ⅲ象限、Ⅳ象限的教学模式,即客观主义教学模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接受,它在培养学习者学习基础知识、解决良构的问题、训练聚合型思维和近迁移能力等方面是高效的模式。对学习者来说,这种模式是他主的、顺从的、被动的、复制的和知识继承性的学习方式。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生活中高分低能的学生就是这种教育结果的典型的代表。数字化时代对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

图1 教学模式

(三)学习资源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离不开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但就目前情况看,资源的数字化已成为制约数字化时代学习的瓶颈。例如:笔者对2003年——2005年理学138门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进行了分析,仅有43门课程连接在校外网是可用的,仅占总量的31.16%,这就偏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因此,建立完全意义上、随时随地可以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可能会成为数字化时代学习的关键因素。

(四)学习者自身面临的挑战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习者素质首先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数字化时代学校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是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因此,学习者必须接受终身学习的思想;其次,学习者的素质包括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学习资源的数字化为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提供了前提,但是,学习者还必须有能力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得所需的学习材料,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对策

(一)由低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转向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具有记忆、理解等能力,更关注的是要培养问题求解、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呢?

首先,高阶思维发展需要高阶学习支持。高阶学习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运用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小组协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体学习等学习方式有利于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运用信息技术(IT)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IT作为学习工具,特别是认知工具,对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1)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培育、发展和习得。

(2)有助于学习者反思所知及其过程、建构知识和促进高阶思维。如学习者用认知工具建构的知识库/产品可作为学习效果的评估,改变传统的评估方式。

(3)可有效地用于学生的协作学习,也可作为设计和分析工具,比如语义网络和数据库,是组织观点/过程的有效设计工具。

(4)有利于表征观念的深层复杂性,拓展看问题的视角,为同一观念提供多种理解视角,促进学习者思维模式的发展。

(5)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和思考现实世界,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

最后,创设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环境。在学习环境创设中,通过把学习任务和问题嵌入其中,使学习者带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者通过反思以及与学习伙伴协作,寻求问题解决方案。

(二)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的转变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数字化时代呼吁新的学习方式。客观主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学习者能力培养的需求,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通过有效学习环境的创设,促进学习者进行投入型学习(engaged learning),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自主、探究、协作和创新等高阶能力的提高,这也迎合了数字化时代学习目标的要求。

适合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有多种,例如:共同体学习、分布式学习、基于Web的学习等,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有如下特点。

(1)创新性。学习的创新性是指在学习过程方法的创新。学习当中遇到各种问题,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甚至打破常规寻求不同的问题解决办法。

(2)自主性。“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来实现的。”学生的积极性就来源于学习的自主性。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师生可能会时空分离,甚至没有教师的学习,因此,对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很高。需要说明的是,学习的自主性并不是一个人独自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也可能要通过协作来达到学习目标。

(3)个性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特征,学习者的独自特征在学习上就表现为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即个性化学习。另外,数字化时代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促进了个性化学习的发生。

(4)基于技术的学习。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持使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效率更高。同时,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尤其是认知工具也极大地促进了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建设立体化学习资源

立体化学习资源是指由纸质学习资源、网络资源和媒体资源等构成的资源包。立体化学习资源建设即是在各课程、各学科学习中,广泛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学习内容的信息化。它除具有传统学习资源的科学性、系统性等特点外,还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点。

立体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是在丰富的高质量学习资源基础之上的。媒体是立体化学习资源的载体,在立体化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各媒体的特点及优势,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实现优劣互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另外,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是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把信息化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深入研究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的原理、方法、内容和手段,是实现立体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

(四)培养学习者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学习者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选择、理解、应用、批判等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是数字化时代学习的内在前提。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支架式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必须依据要求,通过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自己查找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有一种。因此,学习者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学习得以发生的内在前提。

终身学习的思想是数字化时代学习的又一重要概念。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突破了时空的界限,资源的共享以及虚拟学习社区的流行,使学习场所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每个学习者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五、结束语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不同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的学习,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方面的特征,同时,也对各方面因素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习者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迎接新的挑战,才能成为一名数字化时代合格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张琦.论分布式学习[J].外国教育研究,2005,(7):28-33.

[2] 钟志贤.如何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J].远程教育杂志,2005,

(4):78.

[3]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李克东教

授访谈.

[4] 朱京曦.试论教育技术视野的学习方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

2003,(8).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变革 高阶思维能力 有效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1-02

1.引言

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了教学方式。毫无疑问,基于Internet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育,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而且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产生重大的质的飞跃,也使21世纪的教育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全新的景象。

2.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每一个人,改变社会,改变一切。

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工具,而且也可能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变革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使数字化的知识编码成为可能。数字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使教材由单一的纸质文本走向纸质、电子和网络的大容量、便携式、可视化的多元立体的优质资源,我们不仅可以使知识表征多元化,而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知识的呈现更具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

2.1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观念变革

网络时代教学产生的新理念“超教学”(Hyper learning and Hyper teaching) , 其基本内涵包括:非线性教学理念、资源型教学理念、超时空教学理念、交互性教学理念、自主性教学理念、合作性教学理念和探究性教学理念等。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看到,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对学生的怀疑到对学生有信心;由原来课堂的控制者、主宰者,到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由知识的拥有者、灌输者,到人生的引导者、激励者。教师正在建立一种以爱心、信心、决心、恒心、耐心、智慧、理解、尊重、平等、和谐为核心的教育观。

2.2 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角色变革

教育的主旨是追求卓越,获得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经验成果,使人灵慧,变得优秀,以应对外部世界各种难题,最终过一种有意义有尊严的幸福优质生活。

教育的理想在于,它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教育应当培育对真理的热爱、对创造的永恒追求的科学精神,注重培育一种蕴含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的人文情怀。

今天,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使学生角色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到科学的主动探索者。我们运用新的技术,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够努力实现“全体全面”的目标: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 使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实现参与的可能性、积极性、主动性,从中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和趣味,从而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未来。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足够的潜力和智慧参与到丰富的学习活动中。

2.3 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的内涵、 策略和途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着力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从学习主体的行为或组织活动来分,主要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从学习工具或组织方式来分,主要有:数字化学习(Electronic Learning)、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等。

现代信息技术是学习者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提和基础,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条件:利用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协商交流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1)用适应性教学系统支持个性化学习;(2)用思维导图支持知识的可视化;(3)用娱教技术支持情境学习;(4)用博客技术支持知识管理与在线交流;(5)用教学分析工具支持课堂教学分析与教师反思;(6)用移动工具支持非正式学习。

3. 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高阶思维能力(High Order Thinking Skills,HOTS )又称高级思维。高阶思维能力是运用高层次认知解决复杂问题或完成纷繁任务的主观条件或心理特征。高阶思维能力包括决策规划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分析探究能力、算法设计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当前高阶思维教学研究的新视角, 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核心。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及其所构成的新型学习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定位于促进高阶思维, 也正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发的价值与前景所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高阶思维, 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技术应用观。

信息技术对高阶思维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1)运用 Blog 进行自主学习,促进高阶思维;(2)运用 Wiki 实现头脑风暴,培养创造性思维;(3)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发射性思考等。

4. 信息技术支持有效学习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

有效学习具有:学习建构性、知识积累性、自我调节性、目标定向性、过程情境性和教学协作性等特征。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有效的信息输入、有效的知识建构、有效的知识巩固和有效的知识运用。信息技术对有效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有:(1)培养学生基于丰富学习资源背景下的学习方法;(2)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3)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交流平台;(4)新技术给学习带来崭新的体验。

5.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迫使教师加强自主学习,坚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教师应迅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学得会的、用得上的、能减轻负担的、提升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技术技能,主要包括:Baidu――信息检索技术;Igooi/epip/mypip ――知识管理技术;Power Point――表达展示技术;Webquest ――探究教学技术;Rubric――教学评价技术;Concept Map――思维汇聚技术;Weblog――实践反思技术;Moodle ――网络教学技术。

教育科研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课题源泉、工具支持和方法指导。综合利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查找、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与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使用信息技术,从事教育实践,进行教学反思,改变教育行为,促进学生学习,适应时代变化,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6.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它在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由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认知学徒制 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41-02

1.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然而客观地讲,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无论是就业率还是就业水平包括薪资待遇都不是十分理想,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特别是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要解决这个当务之急,其根本就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制度设计,在这个当口下,源自西方的认知学徒制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理论视域和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现实抓手。

2.认知学徒制的内涵和特征

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认知科学家科林斯、布朗和纽曼基于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提出了认知学徒制的教学模式。

根据国内学者的总结和归纳,认知学徒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认知学徒制将重点由过去对知识的简单获得,转向关注专家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复杂现实任务时所需的思维过程以及认知策略。

二是将专家完成问题求解和现实任务的思维过程和操作演示可视化,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践以及与专家的互动,了解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是将学校课程中复杂的知识和内容置于多样化、社会化的情境中,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能够不断变化观察角度,进行反复学习,独立的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高技能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技能内涵以及技能运用的深入学习,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浓厚兴趣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3.认知学徒制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的比较优势

3.1认知学徒制改善了高职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脱节的困境。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在我国受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对学生元认知能力和策略性知识的培养。单一的课堂学习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更无法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认知学徒制的出现正是解决这一弊端的有效方法。通过专家创设的现实工作情景,将个人的知识与社会实践互动起来,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2认知学徒制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遍特征是入学前起点较低,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明确,加上传统职业院校采取的大众化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认知学徒制中,专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情境设计,在学习过程中给与指导、示范、修正等,使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所在,建立专家和自我评价方式,树立自信,激发内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认知学徒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认知学徒制中,由专家创设一定的现实工作情境,将知识体系与社会需要对应起来,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指导和观察,鼓励学生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在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专家的高阶思维过程,经过最初的教师和专家支持阶段后,逐渐的学会运用高阶思维能力去深入研究探索新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技术能力掌握水平都将有很大的提高。

4.认知学徒制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四维”建构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要将认知学徒制全面地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当中,从当前看必须从学校、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四个维度去着手建构。

4.1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改革是将认知学徒制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制度前提。我国高职院校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特有的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却发现高职教育在某些方面慢慢了驶向了与高校教育同质化的轨道,失去了自己本来的特色。高职院校要在未来的改革竞争中崭露头角,扩大竞争优势,拓展竞争层面,必须要以更加清晰思路和更大的工作魄力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加快建立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创新型的有效机制。认知学徒制在某种程度上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不谋而合,而且存在着进一步融合上升的空间。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创新,以此来推动认知学徒制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有机整合。

4.2企业的有效参与是将认知学徒制从理论变为现实的物质保障。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不同,认知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注重企业这一重要维度的参与,并在观念上,将其作为主导。特别是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实训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人员和技术优势,来推进认知学徒制是最为现实的选择。然而“校企合作”不仅仅只是一张简单的合作意向书,其更体现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学校配合职业培训、双方共赢、惠及学生的教育思想。学校和企业双方应结合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状况,由企业向学校提出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学校结合教育方针政策和自身资源情况与企业共同编制教学培养方案,由企业提供实训场地、资深技术工人(即专家)、培训设备及实训内容和考核等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完成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从培养计划制定到教学再到评价和考核,全程通力合作才能打造出双方都满意的优秀职业技能人才。

4.3专家(教师)的指导、传授和引领是将认知学徒制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关键要素。在认知学徒制中,关键是要有一支德才兼备的专家(教师)队伍,其亮点就在于对传统培养方式的改革。比如可以采用校内教学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负责提供和挑选资深技术工人作为专家,学校授子专家们一定的教育教学权利和义务,也对他们进行考核和监管。每个专家需要带限定数额的学生,师徒比例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培训质量,使师徒培训流于形式。学校在学生接受培训期间,可派指导教师跟随,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安全情况。学生们在单位中要跟随师父学习计划内容,并达到一定的学时数,对特定的技术领域,专家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限和形式,以达到学生的技能掌握标准为最终目的。

4.4学生将所学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实践是将认知学徒制从理论变为现实的核心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中,学生一方面要置身于工作现场或模拟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演练,由专家(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撑和帮助,让学生承担尽可能多的任务,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按照自己的认知方法积极思考和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努力将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推理或问题求解的过程和策略清晰地表达或阐述出来,同时学生要积极进行观察、反思和发现,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5.结束语

如今,认知学徒制已经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职业教育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认知学徒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情境学习和实践认知;同时,认知学徒制作为一种教学环境设计思想,强调从学校、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四个维度去着手建构,从而更好的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中。总之,认知学徒制作为当今社会产业和教育并轨发展的一个产物,已经为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后的教育改革进程中,我们依然要遵循认知学徒制的核心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和更新现行职业教育制度,以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晶双.信息技术环境下认知学徒制教学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辽宁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10.

[2]滕亚薇.认知学徒制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策略设计和应用研究 [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10.

[3]杨海存,夏金星.认知学徒制在高职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62-65.

[4]张爱琴.学科教学的本源回归――试论认知学徒模式对学科教学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4):41-44.

[5]高文.认知学徒制――一种基于情境的有效学习模式 [J].外国教育资料,1998(5):14-19.

[6]沈立煌,王芳.认知学徒制――高职实践教学新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3-4.

篇8

关键词:英特尔?求知计划;学习模式;思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5-0011-02

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科协举办的“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培训,经过5天繁忙而紧张的培训,感觉到“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不仅是教学员学习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提供“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交流分享”的学习模式。在整个培训中,培训内容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难度并不大,对初学计算机的人来说,也基本上都是基础的。然而在学习模式和方法的指导上,教材都做了精细的设计,表明教材编者不是仅仅向学员传授计算机应用技术,而是要引导学员掌握学习方法,力图形成特有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引领模式从长远意义上讲,比知识技能更让学员终身受益。

一、“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思辩能力及合作能力

在培训中笔者意识到培训的目的是要学员在学会技能的同时获得技术素养,即通讯交流、解决问题、收集、组织和分享信息的技术和能力。“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的学生用书开篇指出:“要在21世纪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做事的正确方法。本书中所有的活动和项目要求你们以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和交流分享四个阶段去完成。”[1]这段话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学习各个技能项目的方法,并对各个阶段的操作方式做了详尽的说明,进而为学员提供了科学的学习模式。在培训期间笔者采用这一学习模式不仅有效地掌握了各个学习项目所涵盖的技能,还逐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做事习惯,相对于本计划所包含的学习内容,这一成果更有利于自身终身学习。

二、教师在项目中的学习引领作用

在《英特尔?教育计划 技能手册》中,对技能学习任务的讲述非常清晰、有条理,而且还提供了电子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想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自身的基础稍好一些就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然而,教材还是提供了一本教师用书。书中从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分析、教师角色、学习理论和基于项目的教学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指导,强调在教师的配合下,由一组学生共同工作、研究、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实现项目教学的如下五项目标。

(1)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计划、实施、检查和分享成果的过程中。

(3)启发学生通过解释、预测、检视、访谈以及其他方式进行思辩。

(4)积极主动,具有主见,增强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主人翁态度。

(5)指导学生采用恰当、有意义的方式与人、事物及情景展开互动。

根据目标要求,在“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去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管理学生,指导学生完成每一个项目,并在项目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计划在培训中的学习引领作用

“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采用的是基于项目的教学法,每个项目中都包含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交流分享这四个环节。在传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制定计划这一环节,学习活动带有程度不同的随意性,学习效果往往难以实现最大化。

《英特尔?求知计划 教师用书》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其中的《英特尔?求知计划 技术与社区》中,开篇即对计划制定程序和内容给予详尽的说明,同时,在技能学习任务的编排上,也遵循着由简到繁的原则。由于最初的技能项目只是认识计算机、图画概述等简单的学习任务,计划制定的难度也相对较小,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念,而且学习计划可以随着任务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适时的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这一人性化的设计对学生逐步学会设计学习计划,进而减少学习的随意性很有帮助,体现了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教会我们,计划应该可以更灵活、更简单些,一张图、几句片语只要能抓住接下来工作的中心思想即可。学生在涂涂画画和逐渐积累中慢慢养成写计划的习惯,很快不用提醒学生就会写计划,于是工作效率提高了。当学生逐渐学会写计划,他们慢慢开始展开自己的手脚,开始懂得如何达到一个个目标,同时,学生在合作中也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成功喜悦,他们会用各自的长处吸引其他小组为其投票,“经营”起自己的事业来。

四、强调思辩的学习引领模式

“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提出的思辩能力(即批判性思维)是其核心学习目标。批判性思维是智力的历练过程,积极巧妙地进行定义、应用、分析、综合等过程,或者评价从观察、体验、反思、推理交流中得到的信息,然后作为信息和行动的指导。注意对学生思辩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要有一套推动并产生技巧的信息与信念;二是以心智努力为基础的运用技巧指导行为的习惯。

布卢姆的思维技能分类图[2]将思维分为六种不同的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知识、理解是处于低阶思维技能,是最普遍的思维技能,指的是对具体事实的记忆和把握知识材料的属性。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则属于高阶思维技能,它随着水平的依次递增逐渐变得更为复杂而且运用的机会也更少。它们强调的是用信息和规则去解决问题或理解事物的本质,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因果关系和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从而创建新的关系和因果预测,并根据标准评价或选择其他办法。在以往的课堂上,我们更注重的是学生是否知道了、了解了,这只是停留在低阶思维的层面上,很少注重学生高阶思维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知识和理解层面,更要设计一些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注重对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培养。这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习所必需的智力活动技能。

总之,“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尝试的过程充满了创造性、新鲜感和成就感,并使我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通识教育 美国 加州州立大学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21-03

一、研究背景

美国大学课程分为三个部分: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自选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被视为“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其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通识教育成为课程研究领域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

美国通识教育研究持久、涉及内容宽泛深入。《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俗称《红皮书》)在194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关于通识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等方面作了精辟论述,获得了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美国国家人文学科基金会1989年对全美504所高校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通识教育课程已成为各专业本科学生获得毕业或学士学位的必修课程。Hurtado、Astin、Dey开发了通识课程分类法,提出从学校、领域及专业3个层面搭建课程结构。S.Kanter、Gamson、London则讨论了将自然科学引入通识教育课程的可能性及操作办法。

随着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通识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乃至公民教育的重要趋势。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这对于推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通识教育的发端在西方,在我国推进大学通识教育,有必要研究和了解西方的经验,尝试融会中西教育之长。我国研究者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如苗文利、张慧洁、孙中涛、冯英等研究者对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钱小龙、汪霞探讨了以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基本就业技能培养的加拿大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状况;孔令帅、孙美花先后对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历史和经验进行了介绍和归纳。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架构庞大,与我国有诸多差异,因此从不同角度观察美国通识教育课程发展与实践的状况,有利于教师和研究者全面了解与分析其特点、学习积极经验,以期促进我国高职院校领域通识教育的发展。

二、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美国加州高等教育分为研究性大学(UC系统:加州大学体系)、教学型大学(CSU:加州州立大学体系)和社区学院(CCC:加州社区学院体系)三个公立高等学校系统。加州州立大学作为全美最大的四年制公立大学,拥有23个分校区,每年为加州培养超过50%的大学毕业生和三分之一的硕士毕业生。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Fullerton)是加州州立大学系统中近年来发展最快、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分校,因此其通识教育课程在加州州立大学体系中颇具代表意义。本文拟以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进行本文的探讨。

加州州立大学强调通识教育课程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学历进阶与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石。从培养目的看,加州州立大学旨在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能力、对文学与艺术的审美能力以及进行伦理道德价值判断的能力,增进学生对于人类文化、物质与世界的认知,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的世界公民。

在设计框架上,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6大领域:核心能力;科学探究与定量推理;艺术与人类学;社会科学;终身学习与自我发展;文化多样性。每一个学习领域下包括若干个课程门类,如核心能力领域包括口语交际、书面表达和审辩性思维3个课程门类;科学探究与定量推理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室实践、数学与定量推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相关探究等5个课程门类;艺术与人类学领域包括艺术入门、人类学入门、艺术与人类学探究、世界文明的起源等4个课程门类;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科学入门、世界文明与文化、美国历史、大学与价值观、美国政府、社会科学探索等6个课程门类,等等。每一个门类下开设各种具体的学习课程共计500多门。此外,根据难度差异,每一门类下开设的课程均有低阶与高阶之分。低阶课程为关于学科基础性知识的课程,高阶课程为从低阶向专业课程过渡的课程,对学生的英语或者数学水平有相应的要求。

篇10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教学改革

G623.31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英语应该扩大学习和应用的范围,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尤其是重视小学英语阅读的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利用现代教学思维和理论知识结构,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结合日常教学工作,能够更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同时还能扩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为英语阅读的学习和应用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如何在小学英语阅读中体现出新的活力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考虑的问题[1]。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思维兴趣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支持,很多小学都配备多媒体教室,为学生创造了较为轻松地学习环境。首先,在导入新课时,如教《Colour》这节课,用那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动画,展示课文,用乐曲和歌声,渲染语言氛围,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随着动画和歌声活跃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发学生阅读的思维兴趣,它能设计灵活多样的操作游戏,让学生感觉到英语阅读是一种有趣,好玩,永远都有新东西学习的事情;其次,现代教育技g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最为准确和动听的英语发音,避免因教师发音不准而造成学生发音不正确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美;另外,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长句和难句,可以更为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句式的转换和拆分,节省了教师进行板书的时间。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真实情景,促进思维发展。

十年来,中小学的英语教材一直在变化着,最大的变化是为教学内容添加了精美的图片与视频,主要的是为其创设了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对话中展开思维和语言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感。

如PEP四年级下册 Unit4 It′s warm today 一课,在教学导入时可以让学生看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边看天气预报的录像边做天气报员来播报天气,在模拟的真实语言情境中练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将枯燥的阅读练习变为有趣的操练活动,学生都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又如在学习外研社版小学英语第一册Module 7 Unit 2 Happy Christmas!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给学生:Amy和朋友们一起唱圣诞歌曲――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吃花生和糖果等, 这样就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具体而真实的情景中,帮助学生阅读和了解课文,然后课文的重要语言点,并进行为达到熟练运用目的的训练。最后,提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about Christmas?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问答。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分角色表演。这样,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降低阅读难度,整合思维,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优化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一环。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制成生动、活泼的视听画面,形象、直观地展示某些教材中的难点内容, 培养学生从宏观结构去理解文章,从整体上去把握篇章的结构和组织模式,增强学生对语篇结构和组织模式的敏感度。在此过程中,思维贯穿语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对语篇进行提炼和整合。

又如(牛津译林版M2 Unit3 Amazing people),上课伊始老师先利用flash,播放电影The Crse of the Mummy Tomb 1964. 通过视频播放金字塔外观、从金字塔发现的出土文物以及Mummy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金字塔的神奇魅力,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生学习的本课中的重难点单词。在文本的阅读中,借助视频归纳Mummy的特点。

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渗透文化意识,拓展思维空间。

文化主要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而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她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就适时的渗透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意识,有着深远的意义。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中礼貌语言的重要性,以及诸如“please”、“thanks”之类的词使用频率比中文的对应词的使用频率要高的多,他们就很难理解下面这段对话: Tom:“Can I have an apple?”Mum:“An apple what?”Tom:“Can I have an APPLE?”Mum:“An apple WHAT?”Tom:“Can I have an apple, please?”再如,A:“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B:“Thank you.”这里,假设B不了解以上“文化”,她会谦虚的回答:“NO, Not good.然而,这样的回答令英美人士瞠目结舌。通过视频展示,直观地播放外国民俗习惯,通过视频走进真实的外国生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了解外国文化,拓展思维空间。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则是人的内部语言。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我们英语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英语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时,都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处于低阶还是高阶思维层次,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自己的教学是否期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情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任务是否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级思维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思考可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让我们的教育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萍萍.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J]. 校园英语,2016,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