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训练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思维训练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思维训练培养

篇1

如何进行儿童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儿童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儿童的智慧极为重要。不过,如果仅靠自然形成,没有足够的刺激,儿童的智力发育就会相对缓慢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儿童思维训练的好处,希望能帮到你。

儿童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儿童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儿童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如何进行儿童思维训练儿童的思维训练可以通过游戏、专门的课程来进行,但是也可以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来进行思维训练。家长应当关注儿童的每一个细节来引导儿童进行思维训练。

1、全方位观察。

对于任何问题,都要认真考虑它的利和弊。更深一层的思考能使儿童认识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未必就是最佳答案。

2、找出规律。

教育的基础就是将一点一滴的知识聚沙成塔。把知识分类之后,我们就可以避免反复不断地学习同一内容。

3、养成质疑好习惯。

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推翻定见成规的历史。儿童在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总喜欢质疑以往的做法,为人家长应当鼓励他们养成终身质疑、不满现状的良好习惯。

4、说话准确。

准确的用词不仅能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思维敏捷。

5、倾听他人的意见。

儿童们往往只管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不利于他们扩展视野。家长们应当培养儿童学会考虑他人的观点,请儿童旁边的人或其他小朋友对同一件事发表意见,是训练儿童倾听的好方法。

6、写日记。

鼓励儿童坚持写日记,因为写作也是一种思维。

7、提前思考。

鼓励儿童对短期、中期、长期的后果进行提前思考,虽然这并不容易。不过,今天对明天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些准备,还是可能的。

8、学习。

知识不能代替思维,思维也不能代替知识,学习能使人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

9、坚持不懈。

儿童并不能一夜之间就养成逻辑思维的好习惯,应鼓励他们坚持不懈。

篇2

[摘要]利用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的感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和变式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敏捷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设想,从而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且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扩大学生视野,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电教媒体 发散思维 求异性 变式思维

发散思维指人根据当前课题条件和已有经验,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发散思维能产生新的独特的思想,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当前我国儿童定势思维特别严重,他们往往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认知事物或作出行为反应,这是令广大教师头痛的问题,也是正在努力攻克的一个“堡垒”。因而发展儿童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其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若运用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的感性特点,鼓励儿童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设想,从而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一、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发散性教学是培养求异思维有效途径,对同一思维对象不拘泥于唯一方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分式求解,特别是一题多解的训练,对培养几种思维的敏捷性和变通性更有深刻意义。例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直观的优势,让学生将自己所拼合的图形在投影仅上演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1、有的同学利用割补法,将映出的两个完全重叠的三角形其中的一个沿它的“高”剪开旋转,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底×高(ah),只计算其中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所以是底×高/2(ah/2),即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有的同学会映出所画的另一张图片,也是两个完全重叠的三角形,将其中的一个旋转,让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底×高(ah),只计算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ah/2)。

3、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旋转拼合角度去想,映出学生的图片,如先映出一个三角形,用直尺找到底边的中点,从这点作三角形另一边的平行线,割下原三角形的一部分,再将这部分向上旋转,与原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底边是原三角底边长的一半,高是原三角形的高,面积也是原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面积是底/2×高(a/2×h,即ah/2)。

4、也可以映出另一张图片,从三角形高的中点作底边的平行线,割下原三角形上面的一部分,旋转下来与原三角形下面那部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也可以得出: 底×(高/2)、[即a×(h/2),即ah/2]。

总之,虽然有四种迥然不同的拼合方法,但得出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是底×高/2(ah/2)。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示,自然反馈出学生不同的积极思维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用底×高/2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而且形成了概念,发展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对学生进行了一题多解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二、利用电教媒体,采用变式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变式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变式思维训练方式很多,其中一题多变就是数学中常用方式,如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那种新颖、快捷、多变的特点,在计算图形面积时(如图)直接在原图上进行割、补、拼并进行诱导,使学生对同一道找出多种解题思路,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引起学生充分注意,从而锻炼和培养了思维灵活性。

篇3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家长在用具体的物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时,应该提出要求,要求其通过思考掌握那些不能直接感觉的东西,而不能只满足他们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特点。孩子对感兴趣的活动常抱有很高的积极性,家长应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对其进行巧妙的引导,以利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平。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其兴趣的支配。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应向孩子提出明确的目的。

要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能力。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要利用孩子所接触的各种事物,练习思维能力,如在认识小动物时,不是罗列一大堆动物的名字,让孩子知道动物的名称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分析,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孩子看到小鸡时,会对小鸡的外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毛茸茸的,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小鸡的身体特征如尖尖的嘴巴、圆圆的眼睛和细长的腿脚,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小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还可对小鸡和小鸭等其他动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抽象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了动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头脑中就不是杂乱的、无序的动物名称,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家长应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通过具体事物激发幼儿的思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育: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各种材料、通过孩子直接的操作和活动,发展孩子的思维。如在数数教育中,通过点数实物,孩子开始真正理解数的含义,而只是口头上会数数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理解数。单纯的说教和书面知识的学习,因孩子的理解有限,所以学习效果一般不好。

利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现场教学,看到树木就让孩子观察树的叶子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枝的疏密程度,明白太阳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让孩子比较它与别的树的区别,明白不同种类的树木对阳光湿度的要求,对气候的选择,等等,再讲树的分类,用笔画出树的形象,让孩子用一句话概括出这种树的样子。所有这些都是在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你只要耐心引导启发,让你的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就能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动脑动手的能力。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篇4

关键词:听觉障碍儿童;言语康复;思维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48-02

人类的思维是在动作和言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个体发展来讲,儿童是在掌握言语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从大脑的反映过程来讲,思维活动是借助言语材料进行的,并用言语材料来标记和巩固思维活动的成果。言语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言语的内涵,两者密切联系。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缺陷,不能通过自然途径形成和掌握言语,造成言语障碍、制约思维发展。要使听觉障碍儿童走出封闭、孤独的内心世界,需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言语表达能力。因此,聋校低年级的言语康复教学担负着培养听觉障碍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发展其思维能力的任务。

一、在掌握词义时进行思维训练

从词的音、形、义三方面来说,听觉障碍儿童可以凭视觉来认识字形、通过练习掌握字形,因此,他们掌握言语的主要难点则在音和义,特别是义。因为每一个实词都概括地反映了现实,掌握词义的过程就是掌握概念的过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

1.丰富表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教学中应丰富听觉障碍儿童的表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听障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教授“鞋子”一词时,老师要出示各种式样、颜色、大小不同的鞋子,如皮鞋、球鞋、凉鞋、拖鞋、雨鞋等,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领悟“鞋子”的概念。另外,可通过动作、表情的演示来让学生领会词语的意思,如教授“走”、“坐”、“开门”、“关门”、“笑”等词语时可利用这种方法。教授“风”、“雨”、“打雷”、“闪电”等词语的时候,应及时抓住这些自然现象进行教学,给聋生一个生动、形象的表象。教授“银行”、“医院”等词语时,最好带学生去参观一下,让他们身临其境,丰富视觉表象,发展形象思维。

2.在词义比较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比较是研究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新词语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听觉障碍儿童的各种感官来比较两种事物,找出不同点,真正理解词义。如教授“高”和“矮”、“胖”和“瘦”时,可让听障儿童利用视觉去观察图片或具有这种特征的同学。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点,理解了词义。这时老师应注意通过多次的比较使学生懂得,“高、矮”、“胖、瘦”是相对于另一人来说的,并非一成不变。又如教授“冷”和“热”时,可让听障儿童利用触觉去比较,体会两个词的含义。在教授“多”和“少”的时候,先让聋生用视觉去比较两堆东西的多少。这样,听障儿童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在语言信号与具体形象转换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

3.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听障儿童学习掌握了一些词语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能马上得到运用,时间一长就容易忘掉。因此,老师需要借助于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巩固加深听障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同时也发展其思维能力。例如经常进行词的归类练习,先把学过的词语按学习用品、体育用品、武器、动物、蔬菜、水果等进行归类,然后按课文中的句式说出:“铅笔、橡皮、文具盒是学习用品”,“熊猫、老虎、大象是动物”,“菠菜、芹菜是蔬菜”等句子,这种练习既可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培养了说话能力,又可培养听障儿童分类、判断的能力,为他们理清概念间关系奠定基础。也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概念,如体育用品、水果等,让听障儿童写出属于这一类物体的名称,这样有利于聋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做组词练习,就是用学过的字或词组成新的词。如“书”可组成“书包”、“书架”等新词。此种练习可让听障儿童通过大脑中的视觉表象进行再塑造,实现了由形象到语言信号的飞跃,同时又可扩大视野,积累新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学句中进行思维训练

1.在句式练习中培养思维能力。正常儿童有口语基础,因此他们学会一个新词以后,可以较容易在句子中运用。而听障儿童没有口语基础,学会词语以后,不能运用到句子中进行思想交流,而需要学习了一定的句式后,把词语在句式中进行替换,才能学会说句子。比如说,学习了“衣柜”、“箱子”、“沙发”、“凳子”等词语后,如不经常使用则容易忘掉,因此,这些词语应力求在句子中运用,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对照画面感知了具体形象后,又把画面内容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理解了例句“屋里有床和衣柜”的意思。然后再对照其他画面,用其他词语来学说“什么地方有什么和什么”?的句子。例如,根据不同的画面,可说出不同句子:“屋里有沙发和凳子”,“教室里有桌子和椅子”等。再接下来,要求聋生不看画面,而把平常的视觉表象在脑子中再现出来,把这些表象与句式联系起来,说了更多的句子。最后让学生通过演示,或对照画面,把自己写出的句子的句意显示出来,这样就培养了聋生把抽象的语言形式经过思维转变为具体的看得到或可模仿的形象。经常进行这种说句、写句练习可帮助聋生积累词语,丰富句式,培养发散性思维,使之掌握用描绘各种形象的词句,去表达不同的形象,并丰富了语言。

2.通过情境演示,有效理解语言内容,发展形象思维。句子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单位。在听障儿童掌握了词语以后,老师还要教会他们说、写正确、完整的句子。首先应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并设计好一些必要的补充演示以充实完善听障儿童的表象,使他们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领悟语言。如教授“小云和小强打乒乓球”一句时,光看挂图显得不够生动,老师可通过情境演示,表达出语言内容,即让两个同学分角色演示打乒乓球。表演可调动起聋生的动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能有效地感受语言内容。不但使表演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内容,提高表达能力,而且其他同学也能通过观看这种生动、形象的表演,有效地理解语言内容,发展形象思维。

3.在认识句子的内在联系时培养思维能力。老师应根据句子成分设计问题,有利于听障儿童从感性上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理解句意。如:在教授“乒乓球室里摆着乒乓台”时,老师一边对照画面问学生:“这是什么地方?摆着什么东西?”一边联系句子使学生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了解句中词语的先后顺序及内在联系,初步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授复杂的句子时,要注意阶梯训练,如“写字台上放着一个笔筒和两本书”。老师可由浅入深地提示不同的句式,如:“哪儿放着什么和什么?”、“哪儿放着多少什么或多少什么?”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说出相应的句子:“写字台上放着笔筒和书。”、“写字台上放着一个笔筒和两本书。”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句子表达训练,逐步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篇5

【关键词】计算;思维训练;严谨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

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屡说无效”和“屡禁不止”的,我班学生在做作业,完成习题时都比较粗心,尤其五年级那一年,计算量相当大,可以说这册教材基本都是以计算为主。如: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解方程、求多边形的面积等内容。那么,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计算准确呢?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新的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回顾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对算法的表达、书写。至于对算理的理解,则蜻蜓点水,关注不多。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一)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二)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291扩大4倍大约得 多少?291×4=1164。要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准确判断,291接近300,用300×4等于1200,291小于300,积小于1200是正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习计算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二)审题的习惯

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三)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篇6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进行识字教学,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果,还应该注意儿童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一、有目的地观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观察是智力的窗口,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着的。(没有思维的观察不能称其为观察。)又因为低年级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知觉占优势,精细的辨别能力尚差,空间知觉的精确性和分化性还不高,注意力还很不稳定,不会对字形主动进行集中深入的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都是由问题而起的。”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老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以使其有目的地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激起求知的愿望和要求,使识字教学在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氛围中进行。不仅能提高识字效果,还能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充分发展。

    笔者教学生识字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观察该字是什么结构?什么部首?

    2、是由几笔写成的?

    3、某一笔(重、难点)是什么名称?

    4、哪个地方最容易写错?

    例如学生字“贯”。采用上述方法步骤会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感知、了解和掌握字形、笔顺,在此认知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抓住字的难点,这要比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能敏锐地发现字体的重点难点,加深了印象,强化了识记效果。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思维训练,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其眼、脑、手多种感官并用,无论观察、思考还是写画,学生的大脑均处于思维状态,长期下去其思维的敏捷性将被培养起来。

            二、变换角度、扩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果说认真观察是学生掌握字形的有效手段的话,那么引导学生变换角度,以加深对生字(词)意思的理解,则是学生掌握字义的必要延伸。尤其是可以抓住此环节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学习“桌”字。如果仅让学生记住字形和了解其义,那么局限性就太强,也势必降低了识字教学的效果,学生的知识得不到丰富,其思维也就相应地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因为“思维是凭借一定的知识而进行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思维的领域就愈广阔。”因此,要想在生字教学中启发儿童的思维,首先要考虑开阔儿童的思路。

    如上例学习“桌”,就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组词,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用途上:课桌、餐桌、办公桌……

    从色彩上:红桌、黄桌、黑桌、白桌……

    从形状上:长桌、短桌、方桌、圆桌……

    从体积上:大桌、小桌、高桌、低桌……

    从质地上:木桌、石桌、铁桌、水泥桌……

    还可从劳做方式上:买桌、卖桌、拉桌、擦桌、搬桌……

    这样学生充分调用大脑中积累的关于桌的直观知识表象,来参与生字“桌”这个新知的学习,不仅巩固了新知,还通过互相启发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尤其是通过学习该字,学生知道了思考问题时如果变换一下角度将会得到更丰富更完美的答案,这样其思维方向的灵活性就会被逐渐培养起来。

            三、系统表达,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条理性)和逻辑性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发展儿童口头语言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可以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笔者常用的“生字教学与词句教学相结合”的两种方式都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逻辑性。

        1、表述形近字的区别

    在学生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形近字的区别口头上表述不清,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学生的思维是不条理不流畅的,为此我们常这样引导。

篇7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多种多样。哈佛大学教授德雷克•博克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定义为:提出相关问题、认识并定义问题、分辨各方观点、寻找并使用相关证据和最终做出严谨合理判断的能力。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与大学教育的另一重要目标“提高道德推理能力”密切相关[1]75。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给出的超级精简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定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思维。他还概括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应具有的特质:具有开放性,关注其他可选择的替代方案;具有了解多方面信息的愿望,而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信息;对一个论证的质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包括对它的理由、假设、证据及它们对结论的支持程度做出判断;在言之有据的情况下,谨慎地得出结论等等[2]。如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直是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改革的热点。教育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批判性思维运动逐渐实现制度化和课程化。许多发达国家的高中和大学都开设有批判性思维的课程[3]。国内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批判性思维训练,并强调它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社会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大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有利于提高和发展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4];也有学者指出,批判性思维是独立自主人格形成的基础,而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急需具有独立自主人格之人的支撑;批判性思维也是知识创新的前提,还是应对未来的定力[5]。我们认为,传统应试教育尤其是文科教育使得学生过分重视死记硬背与遵循标准答案,由此带来许多问题。例如,不少大学生相信所有或绝大多数问题都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从而把复杂问题的分析幼稚化。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轻公民,如果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强,那么在讨论公共问题或影响公共决策时,就难以做到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不能从多角度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做出严谨合理的判断。当今世界复杂多变,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可使大学生既注重推理严谨,又能视野开阔,慎重评价各种观点或现象,对社会问题进行有深度的辨析和“同情的理解”。由此,大学生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用理性公民的参与方式,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改善社会。

二、经济学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可行性与障碍

(一)经济学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可行性

首先,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有着丰富的训练批判性思维的直接材料,如合成谬误、后此谬误、零和型谬误等。合成谬误(FallacyofComposition)是经济学界所熟悉的术语,即认为对局部成立的结论,对总体也必然成立。例如,体育馆的观众如果被前排观众挡住大部分视野,站起来可获得更好视觉效果,但是大家都站起来的时候,观看效果并无明显改善。又如“谷贱伤农”:如果某一农户产量增加,收入就会增加,但如果所有或大部分农户产量都增加,就导致了产品价格大大下降,以至于单一农户的总收入减少。其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相结合,特别是一些热点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例如,一道思辨题:人们应当优先保护动物与老建筑还是帮助失学儿童?有人致力于保护动物,而有人致力于保护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但有人认为,保护动物与老建筑的人有这个时间精力,为什么不去帮助山区失学儿童?难道人不比动物重要,人不比老建筑重要?哲学家陈嘉映对此问题分析指出,批评者逻辑荒谬,有些事情只可感召无可谴责[6]。笔者认为,结合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知识,亦能对此问题进行略有不同但结论相通的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上述问题涉及政府职能、政府的比较优势、公民的个人价值观与公共选择等问题。有些事情政府应该去做,并且有能力做好,如提供公共物品、帮助陷入困境的公民。

(二)经济学教学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面临的障碍

首先,经济学的数学门槛越来越高,经济学教学内容充斥大量术语、图表模型、数学模型与数学推导。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和统计学是有好处的,能把前提假定描述得清楚,能保证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同时,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可得出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7]。但在现实教学中,如果学生陷于数学模型与公式推导细节之中,就难以去充分理解和反思经济学的学科思维方式。同时,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难免会死记硬背某些结论,把结论绝对化,从而背离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初衷。其次,经济学模型必然会对现实有所抽象,通过设定一些前提假设,忽略某些因素而聚焦于模型认为重要的因素,从而展开分析。在经济学界,一个著名的比喻是模型就像地图,和现实一模一样且事无巨细的地图是正确而无用的。因此,对现实进行抽象简化是必需的,但如果模型对现实简化得不合理,把重要的问题抽象掉,可能会误导思考,就谈不上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读大学时,注意到经济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于是产生疑问:如果说价格机制可以调节生产,有效实现资源的协调配置,诸如企业这样的组织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1937年科斯发表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创造一个重要概念———“交易成本”(包括交易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和执行合同的费用等)。他认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企业存在正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该文是科斯199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原因[8]。最后,经济学发展历史中,一些经济学家为保证学科的客观性,提倡价值中立,重视做实证研究,而不涉及伦理评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重视经济伦理教育或价值观引导,加上学生对一些概念容易误解(如理性人或经济人假设),影响了大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提高。没有一定的道德推理能力,就谈不上真正的批判思维的养成。实际上,西方经济学本身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对经济道德的科学认知和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9]。作为自由主义经济学重要来源地的美国,其高等院校较早地面对极端利己主义的德育问题,所以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就注重将伦理内容渗透到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中[10]。

三、批判性思维训练与经济学教学的融合途径

篇8

关键词:创造;数学课堂;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17-01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在数学教学中仅仅考虑教师“教”的成分而忽略学生“学”的成分,显然是很不全面甚至是有悖教育规律的,学习主体积极地思维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教学状态,才能创造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生活化”的思维训练方式

创设“生活化”的思维训练方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二、准确把握教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往往会出现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课堂中出现热热闹闹,看似一堂成功的课,其实仔细分析,偏离了重点、难点,学生凑了热闹,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因此,教师专业培训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教材的把握研究上来,既不降低要求,也不要过分拔高标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三、问题设计要科学,进行有意义的思维训练

数学是以课堂思维为主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进行的是有意义的思维训练。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下列情况:教师设计好每一个细节问题,学生顺着教师解题思路解答;有的还是一问一答,还有的是教师说上句,学生说下句……这些设计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仍然是传统的知识教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爬坡,不要给学生搭“梯”,不能牵着学生走。教师在课堂上不知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向学生呈现问题时,不要急于去分析、肢解。学生解答问题,需要一个对问题全方位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嚼碎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设计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我们要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不懂的问题、不同的问题、想知道的问题。在平时就要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四、 鼓励“再创造”,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创造观,要把握创造发展能力的规律,在自主探究中,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学不应当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也应当是与此有关的人类创新过程的揭示、再现,继而给学生有所启迪的过程,让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这才是创新教学的精髓所在。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或发现出来。如同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勃发创新的欲望。要在开放教学中,给予学生创新的自由。创新不是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范围内。这不行,那不行,这不对,那不对,标准程序、标准答案只能培育出循规蹈矩的学生。人只有在自由的创新中才能焕发创新的活力和豪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就应该创设活动化、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养成包括读、写、说、听等各种习惯养成,要求教师在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只要会听讲、会学习了,也就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会思维,因而思维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掌握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中,特别是大班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嫌麻烦,而只是照本宣科,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六、联系实际,注重数学的应用

篇9

一、激发写作激情。

激情,是灵感之源,是诱发个体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条件,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先导。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培育学生点滴的写作欲望,就可变学生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如对于命题形式的作文,学生往往苦于应付而绞尽脑汁。即使下笔千言,也如枯枝败叶,毫无血肉之色。在作文指导时,尤其是在学生审题立意前,给学生以和缓、自由的气氛,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往往内心炽热,诱发出急于表达的写作欲望。

二、引导创造性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可以唤醒沉睡的记忆。”通过联想,可使学生“自觉地从记忆宝库中查询已有材料”,并能动地把看似相关甚至毫不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头脑中重组出崭新的表象。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为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想象是儿童创新的翅膀。”通过想象,能反映出主体对于改造现实的美好愿望以及自己的远大理想。以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为基础,设想出现实生活中还未发生,但将来可能发生的事。

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将关系到学生作文过程中处理材料、谋篇布局等方面能否顺利进行。合理的联想,大胆的想象,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十分有益。

作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联想和想象。

1、引导学生善于积累材料。

大到各类文学作品,小至学生作文,无一不是对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作文教学时,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见闻和感受,往往可以成为作文的内容。但如果作者不留心观察,不注意积累,就不可能写出诸如教材中那些具体、生动的文章来。另外还必须教给学生积累材料的方法。要求学生全面、深入、细致、有序地观察,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变化、差异,要有动有静,要有全貌有细节,有外表有内心,还要注意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记,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只要学生善于发现,仔细观察,作文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也可为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2、引导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整体感知。

客观世界色、香、味、形、声、情俱全。作文教学时,我们强调学生作文选材要新颖,就要让学生感受出各种事物多姿多彩的一面。恰当地运用演示、模拟表演、游戏、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物象。使学生不仅自觉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嗅,还用其它诸如舌头、皮肤等多种感官,调动自身各种感官,充分利用嗅觉、味觉、触觉、听觉、视觉共同参与整个感知过程。这样,就能为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储存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材料。

3、加强思维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真正达到让学生愉快作文的目的,就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特别要加强求异、质疑、辩证思维的训练。

“求异,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在想象类作文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写《衣服》一文,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有的学生在审题立意过程中,缺乏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就只能拘泥于千人一面的买衣服、织衣服、失衣服等。作文教学中,教师把求异思维方式训练贯穿于作文全过程,就显得尤为必要。要彻底改变学生呆板的思维模式,教师就必须在训练学生求同思维的训练的同时,更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再者,就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造发明往往都是从问题中产生的,学生作文的兴趣往往也是由问题引发的。”在作文指导时,无论在审题、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过程中都应该启发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及时表扬、鼓励具有独创性的质疑。通过质疑,进一步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辩证思维训练,就是引导学生从相对、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考。在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和时空顺序进行引导、分析,这就有可能使学生形成单一、片面的思维定势,也就束缚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要改变这种思维状况,教师对作文的内容就不能作过多的要求和规定,尽量让学生自由畅想、自由表达、自由评析,允许学生在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前提下的异想天开。

篇10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科学。各种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往往原型概念是所学新概念的基础或自然延伸,所学新概念又是后学概念的铺垫。如果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出现断层,必然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新知识时,要选准与新知识密切联系的原型知识,使学生知道每一新知识都是在原知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从而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规、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是优化数学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 思维 训练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数学课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材是思维的内容,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概括思维、逻辑思维的主要途径。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原型启发,启动思维

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已经掌握的原型知识入手,从学生思维水平出发,去启发学生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科学。各种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往往原型概念是所学新概念的基础或自然延伸,所学新概念又是后学概念的铺垫。如果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出现断层,必然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新知识时,要选准与新知识密切联系的原型知识,使学生知道每一新知识都是在原知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从而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规、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通过原型启发,启动思维,一可以巩固提高所学知识,二可以沟通网络系统中相关的知识点与点的联系,为将要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做好准备。

二、确定目标,激发思维

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唤起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只有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才有利于拓宽知识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迸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兴趣是求知的前提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究竟采用什么形式引入新课,揭示课题,激发思维,就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而定。一般情况下激发思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引入法:创设兴趣情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承前引入法:以旧导新,通过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授内容。

3、演练引入法:通过算式的演算,培养学生综合、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4、挑战引路法:创设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情景,在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揭示课题。

5、设疑引入法:设置一定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

6、类比引入法:通过数据的类比或图形类比,从而引出新授内容来。

7、讨论引入法:师生通过简短的议论,由教师揭示课题。

8、演示引入法:通过教具、学具的演示后揭示课题。

三、探索新知,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活动, 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所谓发展思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展开积极的思维。思维方向确定后,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力求尽快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思维的主题是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思维不可缺少的油、催化剂。思维训练能否达到要求,要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展思维的艺术和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一般是有形象思维导抽象思维,尤其想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在思维训练方法上,要着眼于直观、形象并富于艺术感染力,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用手触摸,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直观形象地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师生讨论中抽象概括,形成规律。

四、总结类化,深化思维

课堂总结,是再现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确,促使所学新知识纳入知识网络重新组建,在思维系统化、条理化基础上进行类化,深化学生的思维。

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小学数学教材中呈现的各有关知识单元,往往是一个个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分散编排的,最后才展现了知识块的全貌。教学时,要全面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前后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最后全面突破。

五、巧设练习,训练思维

学生理解了知识,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并没有完结,还需要引导他们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智能网络结构已经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为了强化联系,深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思维深刻化。除设计适量的基本题外,还应该抓住学生思维中最容易出错之处设计练习,以引起讨论,在讨论中发展深化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使练习达到最佳效果,达到真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常见的练习题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区分型: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可编拟有关训练让学生弄清圆柱、圆锥之间的关系。

2、对比型:在应用题教学后,可编拟条件不同、问题相同或条件相同问题不同的对比题。

3、沟通型:讲完用比例解题方法后,让学生再用倍比法解、方程法解惑归一法解,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4、归纳型:就是把相同的知识归类。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百分数都属于分数的范畴之内。

5、转化型:计算方法的转化,如比可以转化为分数,除法算式;应用题的条件转化。

6、分解型:把两步计算应用题转化为两道连续性的一步计算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