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思政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思政基本原理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19-02

一、“原理”课教师缘何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既是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高层次总体要求,也是对“原理”课教师的具体要求;更是“原理”课本身所需要的重要教学方法。首先,“原理”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05方案”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思政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器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等。切实解决“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就要加强“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其次,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是“原理”课教师实现教学期望的关键。“原理”课作为“思政课”四门必修课中基础性、学理性最强的一门课程,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就更高,因为,“原理”课既不像“纲要”课和“概论”课那样以史实和现实的形态呈现,又不像“基础”课简单易懂、案例丰富。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勤奋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心的实际问题,更要有高超的教学方法和艺术,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的教学总期望。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原理”课的根本方法。基本原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针对这样一门产生于实践、发展于实践、以实践为理论品质和基本原则的课程来说,最好的学习方法只能是理论联系实际。为此“原理”课教材中明确指出,“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要很好地运用这一方法,关键在于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二、“原理”课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要想切实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必须首先厘清理论联系实际的真意。按照《基本原理概论》的定义:“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基础……所以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的书;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从定义本身来看,理论联系实际好像只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读的书”,即掌握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是“学以致用,有的放矢”,即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如果不进一步分析,必然会导致对这一定义的误读。许多人没有深入分析和理解“学以致用,有的放矢”,仅仅停留在表面,把理论和实际看成是两个静止的方面,它们所谓的“联系”就是将理论直接与实际照面,在“原理”课教学中就是将“现成的理论”即原理、规律转达给学生。这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要求。深刻理解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是关照“联系”这一中间环节,即阐明联系的中介作用。其实,马克思、列宁、等思想家在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时,也都对联系——这一中介做了表述,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要素之间等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理论和实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种联系作为相互作用,必然包含两条理路,一条理路是用理论去联系、解释实际,满足实际需要;另一条理路是实际对理论的校正或确认。不论是哪一条理路都要求实施者必须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能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以此为基础来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是具备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观条件。在“原理”课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必然包括“教”和“学”两方面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从教的方面来说,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从学的方面来说,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这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在此,我们着重分析“原理”课教师在教授基本原理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因为这是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原理”课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即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观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原理”课教师的理论水平。这一点是做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和基础。要想用理论去指导实际,或者用实际诠释确证理论,首先必要对理论深刻透彻地掌握和理解。今天的“原理”课甚至整个“思政课”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理论水平普遍不高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05方案”规定了“原理”课要着重讲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了“原理”课教学要把握“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这一内容实质上对“原理”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要求“原理”课教师既要对基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又要融会贯通从整体上、从有机统一上了解和把握基本原理。但是,现实却是“原理”课教师尽管能够从整体上来讲授基本原理概论,但是就某一方面、某一部分而言不如专业课老师掌握得深刻。“原理”课教师关于哲学方面的理论水平普遍不如哲学专业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的教师水平高;关于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理论水平普遍不如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师的水平高,等等。加上历史原因,有许多学哲学的“05方案”后开始通讲“原理”课,对于哲学部分还可以拓展,但到了“政治经济学”部分就只能照本宣科,机械地向学生转达原理和规律,更不用说“学以致用”联系实际了。马克思早就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里不是理论本身不彻底,而是教师的理论功底不过硬,所以不能做到以理服人,更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第二,“原理”课教师了解实际的水平,即了解国际国内大局、社会实际、学生思想实际等水平。实际就是“有的放矢”的“的”、目标、靶子,如果“原理”课教师只知道或掌握自己的“矢”和理论,而不了解实际,没有目标和靶子,这样“原理”课只能在由教师自己铸就的理论的空中楼阁中独自徜徉、自我陶醉。不了解学生的需要、不解决现实问题,“原理”课必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能打动和改变学生,不使学生改变就是没有作用,就是无效。第三,“原理”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拥有理论、把握实际还不够,还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里的“联系”能力既不是简单地用现成的理论去直接套用实际,也不是用实际去机械地证明理论,而是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或从实际中提升理论。这种能力是掌握了理论知识以后,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在分析实际问题时彰显出来的主观条件。“原理”课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就是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全面了解国内外大局、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如何从实际案例中抽出原理和如何运用理论分析、说明、解释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7.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4.

[3]莫放春.“05方案”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要求[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5.

[4]周济.努力使“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7).

[5]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列宁.列宁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整顿党的作风[M].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篇2

关键词:思政课;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理论课教学中的战略与策略关系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一对关系。理论课教学的战略是指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宏观的长远的影响全局的大因素与根本方面。主要包括国家宏观政策的历史发展变化与政治大环境的演变;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它们给思政课的实效性带来的影响是全局性、长远的;理论课教学的策略是指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技巧与方法。相比而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策略是微观的、局部的、具体的。面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疲软”状态,本文力图新视角地探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策略问题。该探讨能在实践上给思政课教学的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二、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1、“抓大与放小”相统一的策略。这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中的“大与小”之间的关系。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大”即大趋势、大原则、大方向。政治教师要坚持从思政课的基本定位与基本职能来理直气壮地阐明“大”的方面,旗帜鲜明地表明正确的立场与观点。大趋势包括: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等。大原则包括:四项基本原则、共同富裕原则、共享发展的原则、互利共赢的原则等。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小”即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如“一带一路”政策、“亚投行”设立、腐败问题、环保问题、流守儿童问题等。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敢于直面现实,不回避,不遮丑、不带过,要深入浅出的讲出原因,讲出危害,讲出利弊;以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2、“不与可变”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处理好在思政课教学中“理论创新与基本原理”教学之间的关系。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不变”是指在“可变”之中的“不变”情况,即蕴涵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的基本原则,思想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原则是相对不变的。这部分要给学生明确地指出,并重点讲授,要让学生牢记,并要学会运用其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可变”是指思政课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总在变动、名称在不断修改,容易给学生造成一个政治课不可靠的错觉,给人造成政治课风见使舵的感觉。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思政课总在改变,是指哪些东西在不断变化。

3、“公共课与专业课”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公共课与专业课学习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上政治课与上专业课其实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从专业视角切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理,充分揭示公共课与专业课学习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明确公共课的方法与观点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指导性。与此同时,在专业课地,从专业理论学习中同样可以引申出思政课的基本思想。

4、“放的开与收的拢”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首先,是“放的开”策略,即思政课在教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内容跨度很大,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古今中外,历史都要在一堂课中承受时往来穿越,交叉进行,信息量一定要大,密集度也很高,让学生在短时间吸收到大量的有用的相关知识点、增加课程的可学性与丰富性;其次是“收的拢”的策略,即思政课的教学在“放的开”的基础上,要充分把握好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最后要把全部的知识点和话题返回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上来,不要“无疾而终”,否则破坏了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与科学性。

5、“思维定式与非思维定式”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好分析问题中的定型思维与非定型思维之间的关系。“思维定式”也称答题模式,它是依据哲学原理而提炼出来的一套回答和分析问题的“公式化”思维定势和方法,能让学生以枯燥的政治课学习中找到一些共性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而轻松起来。常见的答题模式有:“关系模式”、“条件模式”、“作用模式”等。“非思维模式”也称非固定答题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说没有规律可循,而是一时半会还没有总结出其规律,需要我们去继续努力探索。

6、“政治教化与公民意识”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好培养可靠的接班人与培养国家公民之间的关系。首先,政治课担负着为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这是政治教化的基本职能和核心任务。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是需要灌输的;此外,还要注重公民意识的教育。一个人就算无法要求其爱党爱社会主义,但其不可以不爱国家,不爱民族,不可以没有公民意识。这种先进性要求与普遍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加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其说服力和吸引力。

此外,思政课教学的策略还包括很多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学习,比方说“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相统一的策略;“统一标答与多元答案”相统一的策略等。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讨是我们多年教学实践的沉淀的结果。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并把它变成可行的讲课模式和办法,让思政课变成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卢林华.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环境因素。学园,2013(25)

篇3

关键词 基本原理 研究性教学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的最早提出者,被公认为是美国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和瑞士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皮亚杰。他们分别提出了“发现学习模式”和“认知发展学说”,可以视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启者和倡导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认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发现学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给予知识,同时应多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但是,布鲁纳和皮亚杰都没有直接界定过“研究性教学”这一概念。

什么是研究性教学?多年来,教育界、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我们暂且置而不论。那么,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呢?以笔者愚见,它指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视为研究对象、教学过程视为研究过程的一种合作性创新教学方式。它包括教师研究性的“教”和学生研究性的“学”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是一种密结互动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2 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第一,反思性。基本原理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为基础性的课程,理论抽象程度最高。很多概念和观点本身就带有反思性,是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和理论升华。进行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再反思,可以说是对反思的反思。如,教材绪论部分对“”概念的本质界定,就需要进行认真的反思。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为什么?真的是科学吗?它的宗旨确实是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吗?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弄清楚的本质内涵,确立坚定的信仰。

第二,逻辑性。既然是研究性教学,就不能不具有逻辑性。没有逻辑性的教学,不能称之为研究性教学。在传统的基本原理教学中,比较偏重于“传话式”的知识讲解和识记,特别是重点、难点,有时甚至不惜破坏各关节点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假若只是为了突出重点,不惜破坏各关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会给人一种拼凑、突兀的感觉,使人觉得某个观点怎么突然冒了出来,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如果上一个观点还没有完全讲清楚或完全理解,就推到了下一个观点,如此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结果就会变成完全没有重点内容的授课。

第三,实践性。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本原理的核心概念是“实践”,就是去做,去行动。因为的要义在于,不仅要“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①这就要求进行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教师(下转第193页)(上接第169页)和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没有指向实践(行动)的理论只是苍白、乏力的空头口号。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行动胜过十打纲领,可见社会实践的极端重要性。

3 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实现途径

第一,课堂辩论。进行有效的课堂辩论,需要师生事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难度较大。教师需要确定适合的研究主题,即“研究什么”,而且教师本人也必须对此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一般说来,主题确定得越好,学生的兴趣就越强烈,自主性、积极性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当学生了解主题后,就“怎样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每组学生在基本统一意见后,各自选派代表发言,并进行简短的辩论,最后由教师按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协商式的点评。

第二,原著选读。进行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原著选读也是一条很好的经验。基本原理中的观点和方法,大都来源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观点和方法的提炼、归纳和总结。要真正理解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必须深入学习经典原著。如何学习经典原著?我们应该“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发现文本中所承载的‘问题’”。②但是,进行原著选读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师自身要量力而行,还要看施教对象——学生,适合则用,不适合则舍。因为,基本原理通常都是大班教学,文理工混杂,专业、学科背景和知识基础相差较大,教师不可能强求学生进行原著选读。

第三,热点、焦点问题课堂演讲。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都是学生关注、感兴趣又有一定了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真正明了课堂演讲的目的和任务。在目的和任务明确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分组,小组全体成员共同推选出小组负责人,然后在小组负责人的带领下进行明确的具体分工协作。从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PPT制作到上台演讲,材料的选择、取舍,重点的确立,逻辑思路的推定,演讲艺术的学习和发挥,时间的把握等,都由学生自主组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社会实践调研。基本原理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更强,这是的本性决定的。只有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和团队的任务,都有自我表现的场所。他们必须认真选题,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做好各自的实践计划,准备调查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会积极地去发现、分析并试图解决面对的问题,最后写出较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只有经过实践教学,并对实践中的困惑进行讨论、辩论,他们才能真正领悟理论的本质内涵;理论也只有在这样的理论和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才能被接受、被内化,才能孕育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教师理论素养整体提升问题研究——以湖南省为例,项目编号:12YBA242

注释

篇4

一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的辨析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源于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无物的,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应当走在实践教学的前面,理论教学主要传授基本原理的“知识”,实践教学则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把基本原理的“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形式结合起来开展的教学环节。

1理论教学应当走在实践教学的前面,为实践教学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主要传授基本原理的“知识”,是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社会发展和变革实践的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要避免空洞无物的、脱离历史环境和现实生活的“理论阐述”,不能出现“学而不用”而使学生觉得“学而无用”的状况。认为,“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理论要应用于实践,才具有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也是这样,理论教学走在实践教学的前面,目的在于应用于实践,为实践教学服务。我们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理论在实践教学环节运用的“情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

2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在理论指导下进行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人类的科学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过程的引导作用,在于使人们的实践具有目的性。我国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学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分析、看待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的过程。在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这与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具有不同的特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在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才不会出现盲目性、无序性的误区,才能实现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学会运用的理论思维辨证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目的,减少他们社会实践的盲目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课堂的理论教学必须是一种带有丰富“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活动才会变得生动活泼;从实践教学的角度看,实践教学的过程也必须渗透着课堂教学的理论成果才会使学生的实践活动目的明确和有的放矢。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要与课堂的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1实践教学内容要明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基本理论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与大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热点明确地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选准题目,设计出有思想、有意义的实践方案,指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使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有目标,内容明确,“对学生要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此次实践教学对哪些基本理论加强理解,或提出若干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目的明确地进行社会实践”。在这些专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比脱离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可以使学生少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2实践教学形式要关联

作为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工部举行的“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操作都存在很多问题。事实上,实践教学环节本身就是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需要设计出与理论运用具有紧密关联性的教学形式。在校内,实践教学是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讲演会、辩论会、理论学习小组等活动来开展,使实践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参与感、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校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有教学计划,运用社会力量建立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社会调研与社会考察,写出有价值、有见解的调查报告。

3实践教学教材要体现连贯性

为了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我们务必编写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实践教学相一致的具有实践性的教材,才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现出连贯性。在理论教学上,我们坚持以“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为原则,以应用为中心进行理论与实际的渗透;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重研究性内容,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过程,使学生摆脱传统的重结论轻结论产生过程的倾向。在这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一部分,立足现实生活,发掘优质的教学资源,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实现“教材”向“学材”转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社会理论的探索者和政治思想的思考者,从而深化对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

4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教高司函〔2004〕259号)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课程,也要主动顺应这一教改潮流,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各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相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一实践教学体系也有着自己的内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服务;二是多方筹集资金,探索合作教育的新形式;三是改变职称评定政策,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三结语

篇5

0引言

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和企业这两者之间的紧密合作,有助于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提供重要的教学场地以及教学资源,它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得以改革与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探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这种方式,也是不断促进学生们德才增长,有效缩短他们职业岗位的适应期以及不断增强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需要。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思政课的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们也都普遍地存在重专业而轻文化的思想观念。再加上思政课程本身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所以也就使得那些自我意识以及职业体验的欲望比较强烈的学生们更加地开始疏远思政课教学中过于空洞化的说教形式。所以,我们要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当中做到真正地去关怀学生,为学生们服务,同时还必须要关注学生们的所学专业,特别是学生们未来职业岗位当中所需要的一些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在他们的现实需求以及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使其教学能够与企业进行接轨,从而使得学生们可以在企业的实训实习当中进行自我体悟以及相互启发。这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们胜任其工作的信心,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们日后能够快速且顺利地度过他们的职业生涯初期当中对于岗位的适应期,为他们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措施及方式(以护校为例)

1.1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应该走进医院

为了能够让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的贴近于专业化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必须要采取个人或者是团队的方式去走进医院,从而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当中的职业导向性提供储备。首先,教师们要进行医院的访问,这一方面是为了访问领导层,从中了解医院的动态、经营的理念以及医院的文化,另一方面还要访问医院的基层员工,从中去了解具体的岗位所需要掌握的一系技术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的要求,从而不断积累行业以及医院当中的现实案例与素材。其次,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还要参加医院的组织培训,明确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还有其对余人才素质方面的需求。最后,思政课教师们还要亲临企业的一线,去观摩那些技术难度或者熟练度比较高的手术工作岗位的操作过程,在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指导之下进行一些简易且初级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情景现场的体验,从中感受诸如挂号处以及药房等这些重复且单一化的操作,通过这些实践考察的举措,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能够从企业当中获取到大量丰富且生动详实的思政课教学素材,可以在思政课堂的教学当中适时地将这些素材和思政的理论与教育进行融会贯通,这有利于大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增添思政课程教学的感染力以及实效性。

1.2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应该带领学生们走进医院

我们要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当中一些特定的和专业相关联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的教师们带领学生们去医院当中获取知识,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升华他们的职业情感。比如,思政教师们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们参观医院的一些器材室、检查室来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以及爱岗敬业的品质、创新创业的精神意识,另外,思政教师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们制定问卷调查,让他们以小组作为单位来对医院的医务人员们展开不同主题的鲜明访谈以及调查,同时指导学生们运用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对问卷调查展开小组的合作与分析,再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得出结论,最后还要将所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的交流与研讨。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增长医学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能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以及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与水平,从而大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以及团结合作的意识。

篇6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路径

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意义非凡。一方面它起着督促学生加强学习,检查学习效果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高职思政课考核还承担着宣传主流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近几年,许多高校对深化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学实效性也得到了增强,但种种原因,改革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探索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改革路径势在必行。

一、高职思政课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

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兴趣,到课率不高,上课抬头率不高,这与很多因素有关,考核方式不科学是其一。传统考核方式弊端之多,已引起很多专家、教师重视。

其一、轻视过程,学生没有参与热情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单一的考查知识性内容的期终评价为主,只重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和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这种模式释放的信号就是:平常学不学、学得怎样无关大碍,只要期末考得好就行。因此很多学生平时学习无所谓,老师严格管理就不逃课,不考勤则溜之大吉。上课感兴趣就听一下,否则就做其他事情。考试前借人家笔记抄一下,突击看几下概念、要点,考试及格就行。就是想拿奖学金的也认为只要背个高分就万事大吉。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对思政课没热情,也不愿投入太多精力。不重过程只重结果的考核方式,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其二、形式单调,学生应付了事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做卷子(开卷或闭卷)或写论文,形式单调。写论文,学生认为只要会上网“百度”就可以了,上不上课无所谓。对教学内容不关心、不了解、甚至很陌生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只要在提交论文前用电脑复制粘贴,拼凑成文章就完成任务,抄袭见怪不怪。真正有思想有水平、有独到见解的高质量论文寥寥无几。如果开卷,学生对上课也是抱应付态度,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当耳边风。只要考试时拿书本翻找答案就行。至于闭卷考试,学生会不同程度地重视课堂教学,逃课或不认真听课的会减少,但也不能真正解决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问题,不少学生认为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知识点就可以。这样一来,学生并没学到真知识,能力没得到锻炼,思想觉悟没得到提高,成长成才势必受到严重影响。

其三、目标唯一,与学生实际表现相背离

传统考核方式只注重考核知识和理论,忽视道德品质、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价值判断能力等方面情况;只注重课堂表现,忽视课外表现;只注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团队协作方面的考核。实际上,理论考试成绩高并不一定就社会实践能力强;理论成绩低的,也不乏无偿献血、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者。因此,仅凭理论考核成绩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容易以偏概全,甚至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背离。这样的考核容易打击学生自尊心、上进心;容易滋生不良习气,败坏学风,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优秀人才。

二、高职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培养“三高”学生的实际需要

为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提出了“高技能、高素质、高适应性”的培养目标。为此,各专业建设和各课程改革都须紧紧围绕“三高”目标进行。思政课在培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综合素质、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肩负重大责任,思政课教师只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深化教学、考核方式改革,才能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三高”人才做出贡献。传统的纯理论灌输教学,严重脱离社会与学生思想实际,学生是被动接受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制约着学生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发展。如果创新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立足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那么学生个人不仅可获得持续发展,而且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

(二)是解决思政课“三入”问题的迫切要求

思政课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必将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实践证明,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制约、激励机制,仅凭期末一次理论考试定学生的“德”,即使教师讲课水平再高、授课方式再新颖、教学组织管理再严格,学生在思想、心理上也不会重视思政课,因为它对学生而言实际意义不大。要有效解决学生“入耳、入脑、入心”问题,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必须从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入手,对学生学习过程、态度、课堂参与、作业、行为习惯、思想表现、团队协作、社会实践等进行全程性、立体式、多样化考核,并与评先评优、奖学金评定、入党、担任学生干部、就业推荐等密切挂钩,让学生明确学与不学效果不一样、学得好与不好结果不一样,以此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积极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种活动,主动把所学知识贯穿在生活学习中,做到知行统一。只有以考促教促学,教学效果才有保障。

三、高职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的路径

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侧重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进而外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这就决定了思政课的考核要更加关注评价目标的多维性、方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全面性、过程的全程性、组织实施的科学性,不仅仅局限于期末单一的理论考试。

(一)注重目标,突出多维性

思政课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要注重目标,突出多维性,它既包括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也包括对学生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考核;既包括对学生个人的考核,也包括对学习团队整体的考核;既有对参与理论教学的考核,也有对参与实践教学的考核;既有对课内表现的考核,也有对课外表现的考核。只有多角度、多方位的考核,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日常表现、理论水平、实践参与、团结协作等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高职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参与实践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高职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注重内容,突出全面性

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注重内容,突出全面性。如对学生课内表现的考核就应体现:课前准备含前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参与程度、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辩论、课堂发言、上课纪律、出勤、学习态度、课后作业完成、团队合作学习情况等内容;学生课外表现的考核应包含: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表现,含参加公益活动、无偿献血、志愿者、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诸方面、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情况、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社会调查报告撰写等内容;期末理论知识的考核包括对所学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以及运用这些基本原理、观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论文撰写等内容。

(三)注重方式,突出多样性

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注重方式,突出多样性。不同的考核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尽量反映出高职生的真实状况。比如对学生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养成、社会实践参与、上课表现的考核,就可以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将各考核指标细化、量化,设计制作好合理、操作性强的表格,设定好个人、小组、老师评价在总评价中各自所占的不同比列,再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可以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从而做到比较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对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可以采用口试或者笔试,笔试中又可以采用开卷或者闭卷。如比较系统而正规地用多种题型考查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或者撰写专题论文、调查报告;或者开卷综合论述某一基本理论问题等方式都可采用。为鼓励嘉奖平时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尝试设置期末理论免考制度。

(四)注重组织,突出科学性

要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全面全程考核,离不开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严格的组织和管理。如对学生课内表现的考核要达到真实客观、让学生信服,老师必须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师开学第一堂课就要明确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考核方式及具体操作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知道该如何去做。第一堂课就把学生按规则组建成学习团队,选拔出小组长和课代表,落实考核负责人;讲清团队合作任务、方式、团队考核标准,帮学生树立起团队合作意识。给学生讲清课堂纪律要求、学习要求,讲清各项考核指标及具体操作,并且自始至终严格执行。小组长负责团队成员的考核,课代表负责各团队的考核,教师负责对小组长和课代表及全体同学的考核。考核表在每一次上课前下发给各负责人,上完课及时收回由任课教师统一管理。第一堂课后及时培训各团队小组长和课代表,让他们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学生代表、小组长和课代表工作会议,及时了解他们开展工作的情况并给予相关指导,积极促进教学、考核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此外,对实践教学的实施、对学生日常思想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评价、对期末理论知识的考核也都要有配套的制度和措施,确保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五)注重过程,突出全程性

科学合理的考核要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突出全程性,即考核贯穿在学生全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期末。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前者占60%-70%的比例,后者占30%-40%的比例。在过程考核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增加了接触和了解。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思想表现,知道学生存在的学习、思想问题,得到准确的教学反馈信息以改进教育教学;学生也在第一时间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客观公正、准确及时地评价学生每一周的学习情况、成长情况,让平时的考核落到实处并有据可查,既令学生心服口服,又能有效发挥考核对学生的促进激励作用。考核只有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也才能真正地促使学生重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仅仅重视期末考试这个最后关头。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改革考核制度 提高思政课大班教学效果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XJK011cDY019

篇7

【关键词】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课(简称“思政课”)教材均由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编写,并在将近十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几经修订,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大学生和教师喜欢的高质量教材。不言而喻,一套好教材,对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不同,甚至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好的教材未必就一定自然而然的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1]

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的探讨中,存在着没有处理好“大体系”与“小体系”的关系问题。高校“思政课”是由《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主干课程构成的,每门课程单独形成“小体系”,四门主干课程形成 “大体系”,所以,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必然要面对“小体系”与“大体系”的问题。当我们谈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时,多数是从“小体系”的角度而谈的。但每门课程作为“思政课”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分不开的。因此,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要建立在整个“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的基础上来考虑。

一、整合教材资源,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

教材是教师“教”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吃透教材是教师的“必修”课,而研究教材的特点又是吃透教材的前提。要想实现教材资源的整合,就要对教材内容做到有深度有广度的把握,这就需要精读教材,这里的精读教材不是讲授哪门课程就读哪门课程,而是要对四门主干课程都要精读,这样才能做到总揽全局。事实上虽然是“思政课”教师,但也仅是讲授“思政课”中的一门课程,只是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有所把握,而对于“思政课”中的其他课程的内容却并不是很了解,这样虽然对本门课程的深度上有所优势,但对“思政课”在广度上就处于劣势。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让每位“思政课”教师做到哪门课都能讲,而强调的是要对“思政课”的所有主干课程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准备自己所讲的课程内容的时候才能照顾到“大体系”。

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凝练所讲课程中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形成专题。教师要深入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将体现同一问题的内容进行重组,尤其是“思政课”教材中同一个问题在多个章节中都有所体现的,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初看起来,总觉得有种重复的感觉,但其实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不经整合,在哪个章节出现就在哪个章节讲,在内容上不仅重复而且也讲不透彻。以问题为主线,跨章节进行整合,讲解,这样不仅讲解得全面而且也深入。如果单门课程内容整合处理的是“小体系”内的纵向关系的话,“大体系”内的整合就是处理横向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每门课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其他三门课程中有没有涉及到,如果涉及到了要进行融合,这样,作为学生并不是单纯地学习了四门课程,而是四门课程共同地为他们解决了某些问题。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化

教材内容的整合并不等于已经实现了教学体系,教材内容整合为教学体系的实现提供了必要准备。而教学体系的实现一定离不开具体的“教”和“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怎样教决定了怎样学,因此,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思政课”中的内容与专业课内容比较而言,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中小学的政治课、品德课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所涉猎。事实上,“思政课”中的一些问题就是大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因此,学生在 “思政课” 的学习中不该是“听众”“观众”,而是参与者。“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2]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自然就会涉及如何教的问题。如何教确实是一个很重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学的问题,因为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要想实现“不教”,学生就得有“学”的能力。而要想形成“学”的能力,就要有这种能力形成的环境。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力养成。“思政课”是为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提供智力支持的,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他们才是问题的承受者,因此,聆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知道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切实解决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并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贯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的习惯思维。教师不再是进行纯理论的演绎,只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体会与学生一起分享给伙伴了。“以主体间性原则为指导,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合作者、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提供现成真理的人。”[3]而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和方法指导。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内容在转化过程中不随意的演化教材内容,更不能随意删减,作为一门课程的整体,在内容的编排上是为了实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如果对教材内容随意的删减就可能改变了课程的初衷。另外,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整合后的内容在逻辑上安排,不要随意地打乱原有内容的逻辑顺序。在教学方法上要多样灵活,但教学方法一定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是为了方法的适用而改变教学内容,要做到选择的教学方法是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除此以外,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养成,今天学到的不仅对解决当下问题有所帮助,同时也对解决未来问题有所帮助,这样,“思政课”才能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R]教社科[2008]5号.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84.

[3]赵平.德育审美化的哲学基础[J].高等农业教育,2005,(3).

篇8

关键词: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

《政治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核心课程,它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将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经济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性质属理论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先行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要与时俱进,紧扣时展主题,积极进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必须从经济学的专业角度,摒弃过去教材的“大而全”现象,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鉴于此,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对于一些不符合当今时展的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丰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该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阶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作为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来讲授的,使得大学生误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政治课程,造成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经过几次课程改革后,原来独立开设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的部分内容。这样,《基本原理》课与政治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就有相当部分重复,而这两门课程有时会安排在同一学期上,学生重复听课,自然会有厌倦感,学习热情很难提高。由于教学时间紧、教材老化死板、缺乏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等原因,内容缺乏针对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普遍偏少,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不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规律和精髓。

(二)知识体系相对固化,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基本固定,教材编写未能推陈出新,对现实经济现象及规律解释力不足。一些学者教条地对待政治经济学,面对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局限于在经典著作中寻求现成的答案;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实践去创新和发展现有理论,而是通过曲解政治经济学的办法,使之被动地迎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因此,需要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到现有教材中,使得马克思经济学更好地分析和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从而增强说服力。

(三)教学地位已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境地。西方经济学的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政治经济学教学,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地位日益边缘化和不被重视,目前,高校的应用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学科普遍取消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學,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课时也大幅度减少,一些高校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一些高校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政治经济学课时也大量减少,原来作为经济学专业必开的《资本论》课程大多退出了本科课堂;相当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考试,只留下了西方经济学考试。可见,今天政治经济学教学地位已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岌岌可危的境地。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时间投入,使得大学生消极对待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只是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差。

(四)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经常是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势,.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未能与时俱进。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方式和手段,但却造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毕竟,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工具,只是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教材。在对《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调查中,6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或有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高达8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增加“理论联系实践”的频率;78%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或有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有6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增加“探究式”教学法的使用频率。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渴望在更高层次水平上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在教学中注重内容传授的全面和准确,更要适度增加内容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显然,现有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充分满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新时代下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重构课程理论体系,变革和丰富教学内容

1.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内容上,笔者在坚持讲授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克服教条主义,结合其他经济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有用理论进行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对于一些不符合当今时展的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丰富。比如在适当的地方穿插一些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原理等后续课程的知识点,结合讲授,帮助学生将《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联系在一起。在具体内容框架安排上,根据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摒弃过去教材的“大而全”现象,根据专业不同,重点讲授部分知识点,将不符合时展的理论和观点留给学生课后自行思考,批判性继承。尽量吸纳社会新发展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政治经济学的全新理论体系,设计一些案例分析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内容的变革和丰富。建立教学视频、图片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一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创新课程内容体系。改变教材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将最新的中外经济发展实践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纳入教学内容当中,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去解释最新的经济状况,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二是选择最新、最热点的典型案例,放入教学内容中。现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和中国国内的经济现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需要新的典型案例来阐释和学习政治经济学。

3.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要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必须搞好调查研究。一要了解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程度;二要搞清楚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经济问题。三要让学生明白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根据,我们必须坚持和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坚持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必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其次,要坚持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又必须在总结、继承、批判和吸收马克思经典的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更为强调以创新的精神来发展经济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的基本经济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接触现实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1.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以现实中的典型案例作为素材,让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由老师进行相应的点评。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从分析现象入手,最后发现事物的本质。而要使案例教学法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精选案例、介绍或者指导学生阅读案例、设计问题、分析案例、总结归纳,形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最终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对于《政治经济学》这样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时代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引入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张教师从学科领域与经济现实中选择相关主题,创设类似于问题探讨的学习情境,同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答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整理信息、逻辑推理等活动来实现获取专业知识、培养探索能力以及发展合作素养等教学目标。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把课程的核心内容加以梳理,分别归纳到商品经济理论、劳动价值论、资本循环、社会再生产、剩余价值瓜分等几大板块之中;然后,针对各大板块的中心理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寻找与之匹配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在探究性的自主学习中实现课程理论与客观现实的有效融合。

4.实践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深入实践,从实践中感知生活,印证理论,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趋势。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充裕的实践,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就现实生活的一些热点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如农产品价格是怎样决定的、中国农村是否存在级差地租、学生居住地的房屋价格、农民的消费状况等问题展开调查并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从而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二是请企业家或者学者作报告,介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运作机制或者学术动态,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三是实地参观。如组织学生到现代企业去参观,實地感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到证券交易所去参观,现场感知股市的潮起潮落。

    参考文献: 

[1]伯娜: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2]袁丽美.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和精髓[J].当代经济研究,2016.08 

篇9

关键词 三生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契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Sansei education" values and their fit with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LI Tao[1], WANG Zhigang[2]

([1] School of Marxism, Yibin University, Yibin, Sichuan 644000;

[2]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 Management,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 644000)

Abstra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ost dynamic and easy while Confusing groups, there is a right to life, survival, such as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blur even bias problem.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o implement educational goals,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levance of a new perspective and a breakthrough, should put "Sansei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an integral part to the reality of individual life the existence and need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search for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it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Sansei Education" real logic.

Key words Sansei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it

1 “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三生教育”是对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的生命意识,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生存教育旨在教人生存的本领,解决“人怎么才能活着”;生活教育旨在提升生活的质量和高度,诠释“出彩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生教育”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三生教育” 突破了单一类型教育的局限,是把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有机统一于人的整个生命成长过程,是一种“全人生”教育。

“三生教育”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生”为出发点和逻辑起点,体现了知识、技能、价值观的层次性与认知、观念、行为的渐进性。体现在实现路径与过程上,就是学生完成从知识到技能到价值观的提升过程,从认知到观念再到行为的转化过程,就是从感性体验与认知到理性感悟与行为升华过程。

2 “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联与契合

2.1 “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生教育”的价值基础和价值遵循。“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推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主流价值体系规范,并使之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化为行为,形成于习惯,融化为素质,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①大学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仅是源于知识的匮乏和经验的不足,更大程度上是出于价值选择和判断的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三生教育”的价值契合点在于促进人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成,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人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承担起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2)“三生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引领,必须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和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在高校,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三生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新的视角,是一个有效切入点和重要载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益尝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实践。通过“三生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价值认同,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自觉地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

2.2 “三生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致性

(1)在教育理念的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人为本,通过给予受教育者以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让受教育者在成长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以人为本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三生教育”的本质也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现实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让者受教育者知生命、会生存、懂生活,在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中得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

(2)在教育价值的确立上具有一致性。两者都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价值确立的主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方向的指引和思维的启迪,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三生教育”中人对生命、生存、生活的态度和看法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紧密联系,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微观化,没有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就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在教育目标的达成上具有一致性。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成为真正的“人”,实现对受教育者价值的引导和素质的培养。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以丰富和提升培养对象精神生命为目的,从而使得理性、智慧、道德这些要素统一于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和价值实现过程中。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和实践“三生教育”的路径选择

(1)用“三生教育”的理念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实现从理论到生活、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

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有科学设置教学目标,才会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核心价值支撑,才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②一方面,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既要坚持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走进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和关注大学生的人生问题。另一方面,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梯度推进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课程特点和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储备与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情况,对课程的社会实践目标和内容进行综合设计。

教学过程的革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教师知识灌输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对学生来讲,脱离实际生活的理论即便逻辑性再强也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尊重人的个性、提升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价值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方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必须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用“三生教育”的理念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视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政课“生命教育”教学视野的拓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新生调整心态、摆脱迷茫、确立目标,在和谐的环境中明晰生命价值的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生命教育视角则是基于中国近现代国家生命历程,结合一代代进步人士生命价值的体现,加深学生对国家生命的理解,反思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基本原理概论”关注生命价值的提升,“不仅要使学生体会到对人的真切关怀,通过理论学习对“真我”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更要处理好自然生命的观照与精神生命的提升、现实生命的体验与理想生命的构建、个体生命的尊重与社会生命的引导的关系。③

思政课“生存教育”教学视野的拓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生存教育的角度在于通过对道德和法律的诠释,明确社会生活的生存活动法则,提高道德修养,培养法律思维和弘扬法律精神,创造自身和谐的生存环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生存教育则是通过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增强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忧患意识,激发生存斗志,培养积极进取的心态。

思政课“生活教育”教学视野的拓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的生活教育体现于要善于自觉、合理、合法运用规则,在认识生活、懂得生活、维护自身生活权益的基础上中实现人生价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生活教育则在于启迪学生树立正确和高尚的生活观,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3)用“三生教育”的理念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验性和渗透性。

充实实践教学活动的主题、形式与环节: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充实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主题、形式和环节,能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生命、体验生存、感悟生活。思政课的实践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一方面,课内实践主要依托偏理性分析与认知的教学主题,另一方面,课外实践主要依托偏感性体验与认知,通过参观革命遗址、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创新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抗挫折抗打击力,强化社会责任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规范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运行与考核: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和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作用。第一,学校应进行总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提供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从而保障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能实现科学化、常态化、高效化运行;第二,在保证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前提下,教师在实践活动的全程都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帮助和指导。第三,创新性地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其自觉感受到社会实践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纳。

项目基金: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生命教育的价值理念及其与高校思政课的契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SZ13041)

注释

① 张之政.在云南省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2-11-29.

篇10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商务英语

1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

1.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联系

从“课程思政”的本质上来讲,这并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思政课程”属于高校的一门单独的课程,但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高等院校的日常教学安排中,思政课程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门主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政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这几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以及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从而弘扬我国的“中国梦”精神。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必须要主修的一门课程就是思政课程,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是也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属于“思政课程”的一个延展。从具体的内容来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是,“课程思政”的不同之处是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合理地融入一些思想政治的元素,将思想政治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使得专业课的教材得到丰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让高校的各类专业课和课程思政都具备育人、育心的功能,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1]。

1.2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

随着世界局势日益复杂,在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社会安定。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和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部署的有效推进,我国要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储备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需要在高校的商务英语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的元素。因此课程思政需要和高校的商务英语进行有效的结合,商务英语教师需要从商务英语中挖掘出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内涵,要从各个方面塑造出大学生的优良品质,比如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一些方面。在高校中课程思政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了以下的这几点:第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以为核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重中之重。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来源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学生在商务英语的这门课程中会更多地接触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慢慢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商务英语专业需要加入更多的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我国的价值观、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方面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让大学生树立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2]。第二,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政教育中,教师一般会弘扬民族精神,而这一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直接的关系到我国民族发展。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需要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大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的优秀人才。第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商务英语课程中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接触的都是国外的文化,学生在学习国外文化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崇洋的心理,有部分大学生热爱过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的文化,对于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反而知之甚少。所以,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中,需要加入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要求,也是如今社会所要求的。将课程思政合理地融入商务英语的课程中可以进一步向大学生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能进一步地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3]。第四,学生未来的职业素养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国际化视野,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需要有好的职业操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热爱劳动以及诚实守信。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中,对大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方案进行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是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将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两者相结合,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重要任务。

2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德育课程的内容缺乏一些职业教育方面的内容,将思想政治的内容和商务英语课程的内容进行融合还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英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学时的分配、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由于有部分的高等院校缺乏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高等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师面临着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困境。

2.2课程思成思想政治课程

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的英语教学中与高校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有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程没能做到有效的区分。高等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融入这些“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将专业课教授为思政课。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为高等院校的思政课带来了改革的契机,可以充分发挥出育人的根本模式。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高等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中,需要避免将“课程思政”转变为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此外,不可以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而强行对学生灌输“思政元素”。英语教师在传播英语知识的同时,需要合理地进行思政方面的教育,不能让英语课变成了思政课,需要把握好一个度。

3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路径

在高等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中贯彻落实好课程思政方面的改革,还需要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径。结合现阶段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为了有效地推进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需要从高校以及教师这两方面入手进行讨论。(1)我国的高校是商务英语和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组织者,是重要的保障。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高等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入手,这样才能提高课程思政在商务英语专业中的有效性,进一步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需要加大对教材的研发和投入,商务英语教材是课程思政合理有效融入商务英语专业中的一种重要媒介。长时间以来,专业教材需要既能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又可以满足专业的教学需求并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重视好专业教材的研发,是有重要的意义的[5]。(2)有效地提升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加大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这是因为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是商务英语专业和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一个实施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思政教育的重要功能。那么,英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首先,英语教师需要反复地研究商务英语教材的内容,在英语教材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思想政治的元素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不能当作是纯思政教育课程,商务英语从本质上来说是专业的教学,具有提升学生英语专业素养的功效,思政元素在商务英语中的有效融合需要英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商务英语教材方面的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些才是英语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其次,英语教师在做教学任务之前需要做好备课的工作,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课堂的教学设计,使得思政教育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英语教师在上课之前备好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英语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是教学内容方面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最后,在教学设计方面,也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管理者和商务英语教师需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要符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不断地寻找出适用于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方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高校的教研活动与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改变,从原来比较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转为了关注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从而有效地激发出教师教学的欲望,使得教师能意识到教研活动的价值。与此同时,也需要采取更多的技术手段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政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晶晶,王玥.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英语广场,2020(18):27-29.

[2]李朝云.高职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路径——以《英语演讲》课程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20(3):92-95,112.

[3]莫国涛.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商务英语视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3):172-173.

[4]李丽.高校“商务英语阅读”思辨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12):53-56.

[5]闵翠.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综合商务英语》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0):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