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这既能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又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比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问题,就很能体现“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也可以进一步明确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称称一两个砖块和一两枚鸡蛋,可以帮助学生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半行四边形,又可让学生得出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我们要在动于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1)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个优秀的教师会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呢?如果题意不懂,就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通过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这一点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它可以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在教学中,提倡解题思路的多、新、奇、活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手段。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培养
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应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思维培养中培养兴趣,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有人说过: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促使大脑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学习能力、兴趣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因素,发现并总结运用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不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既能增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第二: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是矛盾的,只有充分采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第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数学新知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数学新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简单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位好老师会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不同的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也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其次,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果涉及到语文、科学、自然等学科的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再次,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激发兴趣,也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总结上述,不难得出: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而且要教会学生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树松.浅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小学时代:教师》,2011(3).
[2]张慧华.如何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2).
篇3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二、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摆正方体,可以帮助我们直观感知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摆小棒,可以让我们直观看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每份是多少: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三、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小明一家国庆节去动物园玩,已知单程车票成人25元,儿童票半价,问:小明一家往返车票多少元?第一解法先求出爸爸和妈妈的往返车票价,然后求出小明的往返车票价,最后求出一共花了多少元。综合算式是25×4+25=125(元)。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爸爸妈妈四个单程加上小明一个往返,一共是5个25元,综合算式是:25×5=125(元)。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篇4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要开发学生的智力,首先要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份央视少儿频道节目单——下午3时整播出动画片《熊出没》,接着出示三个钟面时间,分别为2时57分、3时、3时03分,然后提问:“假如你是小军,你会选择在哪个时间打开电视收看动画片《熊出没》?为什么?”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钟面中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学生观察后一致认为:大约3时可分为“快到3时”和“刚过3时”。这里,教师没有告诉和点拨学生,他们已经能够自觉地对钟面上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认真观察,初步认识到“大约3时”就是很接近3时。此时,学生已经完全处于“我要学”的心理状态,数学思维已经被悄然激活了。
二、加强直观操作,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手和脑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可以相互促进,手能使脑变得聪明,脑能促进手的发展,使手变成人的思维工具和镜子。”教学实践也证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各种直观的操作是紧密相连的。因此,直观形象的操作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时,我先让学生在课桌上进行以下操作:第一行摆10个三角形,第二行摆7个圆片。接着,我提出问题:“怎样摆才能很快看出谁多谁少呢?”学生通过操作后,说:“摆的时候从最左边摆起,注意把三角形和圆片一个对着一个挨着摆。”我继续提问:“第几行多呢?看看第一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与圆片同样多?”同时,我让学生相互指一指,看看指的对不对,再让他们指出三角形比圆片多的部分。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它们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的有几个”,再让他们思考:“三角形比圆片多,那三角形可看成哪两个组成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很快说出:“三角形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和圆片同样多的,另一个部分是比圆片多的。”……通过动手操作,既促进学生积极探究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组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不仅可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数学语言,还能有效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使学生将手、脑、口等多种感官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他们将直观的感知内化为智力活动,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思维的训练。
篇5
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应在兴趣 中培养思
维能力, 在思维培养中培养兴趣,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有人说过: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促使大脑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学习能力、兴趣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因素,发现并总结运用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不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既能增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第二: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是矛盾的,只有充分采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第三: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简单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位好老师会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不同的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也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其次,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果涉及到语文、科学、自然等学科的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再次,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个车间前3天生产零件1200个照这样计算,4天又生产,这一周共生产多少个零件?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天生产多少个零件然后求出后4天生产多少个零件,最后求出这一周生产多少个零件。综合算式是1200÷3×4+1200=2800(个)。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平均一天生产多少个零件,然后直接乘以一周的天数(3+4)就可以得出结果,算式是:1200÷3×(3+4)=2800(个)。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2400+400=2800(个)。其中,2400是1200乘以2得到的,表示生产6天的零件数,400是1200除以3得到的,表示平均1天生产的零件数;最后用6天生产的零件数加上1天生产的零件数,就是这一周7天生产的零件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激发兴趣,也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篇6
一、营造环境、利于创新
首先,营造轻松、和谐、平等、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育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课堂的民主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使之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创新。
如:爱动是小学生的一种心理特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爱动心理,根椐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对图形进行拼、折、叠、组合与分解。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许多学生按照课本的推导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也再而不思创新。这时我们不妨拓展学生的思维,向学生提出问题:还能将梯形拼割成其它图形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又投入积极的思考当中,并先后将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或者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倾注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使学生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上课如沐春风,必然会勇于表达,绽放创新的花朵。
二、勇于质疑、激发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从而发现真理。在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八册“乘法交换律和简便计算”时,采取“开放式”教学。通过“情境”的开放,“问题”的开放,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首先出示主题图:请问图上有什么?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获得如下五条数学信息:(1)一共有25个小组;(2)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3)每组2人负责抬水浇树;(4)每组要种5棵树;(5)每棵树要浇2桶水。
根椐这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勇于参与质疑,共提出了下列问题并解答:(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3)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树?(4)他们一共浇了多少桶水?(5)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了植树活动?
通过这一系列数学问题的探索、发现、质疑,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灵活筛选信息,灵活选择算法,并对各种算法之间的变法与联系有了创造性的理解与掌握。
三、鼓励求异、勇于创新
1.从自我做起,在教学上有所创新
数学教师要积极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思维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给学生以新鲜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通过数学史、数学故事、运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具、数学游戏、课堂提问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定势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正因为如此,首先,教师要打破教学常规,以现实为依据,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运用猜测、推导、反证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使之探索出创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关注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如: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多少件玩具?
常规解法:
①先求出总任务多少件?120×7=840(件)
②求出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840÷6=140(件)
③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多少件?140-120=20(件)
其中有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说出算式:120÷6=20(件),话刚落,便招来同学们的一片反驳,他的想法大出我所料,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是120件,也必须在6天完成,所以同样得到120÷6=20(件),这就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做的件数。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将视线集中到他身上,他洋溢着自信的微笑。为此,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思维训练、培养创新
1.精心设计练习,综合思维训练
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深化知识、形成技能和养成习惯的主要环节,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
如:计算学习中的一题多填,简化环节,简便计算,计算过程形象化,发展估算能力;注重观察,多求变化,知识活用;应用题学习中的全面感知,运用比较,补充练习,拼折练习,一题多变练习,一题多解,自编应用题等方法,达到举一反三、以一贯十、逆向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2.数形结合、多向思维训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文字、材料等积极想象,发挥立体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综合思维、多向思维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开展活动、展现创新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控制着创新思维。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注重课堂教学而不注重实践,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带着知识、能力走向实践活动,展现创新成功。
篇7
一、引言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对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并产生出独特的、新颖的、创造性思想和成果的过程。数学创造性思维也就是数学的创造力或数学创造心理,是一种高度统一协调的综合性思维。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就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发现、掌握他所尚未知晓的知识,并能运用它们,也就是创造性的学习、劳动。而学生知识的认知结构、智力水平以及心理素质,如兴趣、意志、性格等恰恰是影响他们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理所当然应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高中数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题材,如严谨的逻辑推理、丰富的数学思想、以及广泛的应用等,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再创造的能力。
二、营造创造性课堂氛围
精彩的课堂就是充满矛盾冲突的一出“戏”。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课堂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戏剧能产生扣人心弦、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效果主要依靠悬念迭起、疑窦丛生、波澜起伏的情节,那么课堂教学也应该依靠其曲折回旋、一波三折的情节来产生科学的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层次挖掘:
(一)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好学,才能学好数学。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问题去热情探索;持久的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向深度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趣,使课堂兴趣盎然,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然而,现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度地重知识的传授,重解题能力的训练,轻视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按照学科内在逻辑结构展开讲授的多,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讲授的少;教师“独唱”的多,师生“合唱”的少;严谨有余,激趣不足,结果学生对课堂索然无味。整个课堂缺乏应有的灵动感。要使高中数学课堂动感十足,充满活力,教师就必须善于挖掘教学内容来激趣。
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创设一个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情境,从而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良好效果。比如可以使用蕴含着某种实际问题的事件(实在情境),可以是要求他们讨论的图画或录像(图像情境),可以是教师描绘、模拟甚至虚构的语言陈述(符号情境)。这样的设计达到以“趣”引“思”的目的,更可使学生兴趣高涨,当学生的学习被“抛锚”到了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他就会形成主动寻求知识的动力;就会去自主地寻觅、探究和发现,学会怎样学习,也才可能获得更多的积累、领悟和体验。其次,要把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重视数学实验的功能,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有的人片面的认为数学抽象,枯燥无味。其实正是数学的抽象才带来其应用的广泛性。例如,在函数的应用问题中,加入人口模型、传染病模型、生物种群生态模型等。在导数及积分理论中,加入一些物理问题的实际模型。在极值问题中,加入关于用料最省、利润最高、容积最大等等,不胜枚举。再次,在教学中要以情感促兴趣。心理学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他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顾泠沅先生说:“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情感条件,努力使学生在认知数学知识过程中,产生兴奋和喜悦。在课堂实践中,我体验到渗透数学史十分受学生欢迎,作用也很明显,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疲惫的大脑,还可以通过对知识背景的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扩大知识面。另外,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坚定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数学教学长于由“旧知”导出“新知”,“导”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师应该变讲为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不同内容的引入,要从问题的提出开始。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适时引导学生探索思考,从而逐步深入地得出结论。若直接给出定理,再分析证明,学生会很容易忘记,难以变成自己的东西而运用自如,更无法达到创新的要求了。
例如高中数学证明题的讲解时,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证明该问题,我们学过哪几种方法?
(2)每种方法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
(3)各种方法的区别是什么?
(4)本题用哪种方法比较巧妙?
(5)类似的题目应该怎么样考虑?
通过提问、讨论,学生不仅会证明这道题,而且类似的问题都会求解了,起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数学研究中有意识地去作与习惯性的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如应用公式、法则不奏效时,反过来应用;推理论证过程行不通时,考虑逆推;直接证法不行时,考虑用反证法等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难则反”。
例如:苏教版必修二的教材中第26页判定两直线为异面直线就使用的反证法。
而高中数学的解题中也常常需要使用逆向思维。如:“已知一个命题为假命题,求参数取值范围”该类问题,笔者在教学时一般让学生进行多番尝试,进而发现该类问题“不做假”,采用逆向思维解题比较简便。
(四)变式引领解题演练
变式练习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个创造。数学变式教学就是通过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的数学对象的某些内涵以及数学问题的呈现形式,使数学内容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的教学形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变式引领解题演练,就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一个个的阶梯。在教学中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行变式,互相演练,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完整的新知识体系。每一个变式又都有创造的意味,从而达到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
(五)加强直觉思维训练
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列在谈到直觉思维时说:“没有直觉,年轻人在理解数学时便无从着手,他们不可能学会热爱它,他们从中看到的只是空洞玩弄词藻的争论;没有直觉,他们永远也不会有应用数学的能力。”在谈到数学的逻辑推理和直觉思维时说:“二者缺一不可,唯有逻辑能给我们以可靠性,它是证明的工具,而直觉则是发明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直觉思维在数学学习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例如函数方程的根是否存在时,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先画出简单的草图,根据自己的观察判断是否存在,然后再进行求解证明。
数学直觉思维常常通过跳跃的想象和迅速的识别判断而达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因而富于创造性,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大有益处。
篇8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知识的学习时,要有意识地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目的在于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能在学习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进行。例如我在《正数与负数》的教学中,首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冬季里的一天,我省(福建省)的气温是零上5℃,北京的气温是零下5℃,当闽江之水以汹涌的波涛汇入东海的时候,长城脚下的密云水库却冰冻三尺。显然,零上5度和零下5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温度,不能笼统地说成“5度”.然而,用“零上5度”、“零下5度”表示又太繁琐。因而,请同学们讨论探究.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才能做到既简便又容易区分?(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大胆设想,并把设想的方案提出来与大家共享。)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凭自己的自觉设想出各自的方案。我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正数与负数》。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一开始就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启动积极的思维。
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的欲望,才能主动思考,追求创新。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一)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随着教学内容起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运用会使学生求知欲得到激发,兴趣怏然。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的教学组织,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的、热情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质的变化。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副表情、一个手势、一种姿态、甚至进行辅助的一件教具,都可以是进行优化教学的信息传递渠道。例如,课堂上学习线段时,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条线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直线!”我又问:“什么是线段呢?”学生面面相视。我走下讲台,不断地指名追问:“你说,什么是线段?”可是谁也回答不出来。正是在我的不断追问下,学生急切地想知道什么是“线段”。这时,我转身回到讲台,啪!啪!在那条直线上重重的点了两点,高声说:在一条直线上打两点,这两点之间的部分就叫…“线段!”“对,线段就是直线上打两点之间的部分!”学生们如释重负,长长舒了一口气,而线段的定义,就是那一刹那间,明明白白地镶嵌在学生的脑海里了,在这里,我故意留下的半截话便是“点拨”.通过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自己说出“线段”这一语词,我接着再推出线段的定义,学生对线段定义的理解也就比较透彻和深刻了。因此,成功的语言艺术,成功的点拨,一定要“点”在关键上。“拨”在精要处,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有力体现。
(二)重视课堂环境的情感渲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上进心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决定了课堂活动为双边活动。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山区学生学习基础与城镇学生相比较差。因此,一部分学生心理上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在学习上没有紧迫感、竞争感,惰性大,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要以极大热情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对回答错误的要以耐心、平和的态度纠正其错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观点讲出来,让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充分说理,取长补短,印象就深刻了。同时,课堂上设疑要注意技巧,因人设疑,让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也能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只要努力,自己也可以啃下数学这块难啃的骨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统计——不确定与确定”的学习中,我一上课就创设问题:“今天我们这里会下雪吗?”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爱好,反过来就能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适时渗入数学史料,强化情感教育,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而义逻辑性十分强的学科,然而它又是十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学科。教学中除应注重其严谨性,掌握比较详实的数学史料外,同时还要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将数学史料适时溶于教学中,用生动的事例及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譬如,在学习走进数学世界这一章时,便可以将德困大数学家高斯10岁那年如何聪明解答1+2+3十4+……+100的故事作为教材来介绍,介绍中外历史上大数学家对数学的研究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聚精会神了解这些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被数学家那种大胆探索、不断开拓的精神所感染,被数学家们那种坚持不懈的工作热情所感动,从而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意志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形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为此,数学教学时刻离不开“探索”与改革;不然,数学教学将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厌学,丧失生命力,实践已证明,探索得来的知识最深刻难忘,它比教师直接给他更有效,这样的知识会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发现”的真正乐趣。因此,编选好数学史料与题目,创设一个好的氛围,便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展开积极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题的能力。
(四)重视数学模型和数形结合教学,增强情感的自我控制作用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培养;兴趣培养;一致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数学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社会对数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是否熟练地掌握了数学是通过他们的数学思维来决定的,如果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很清晰,发现问题后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那么这个人就能满足当前社会对数学思维的要求。然而,大多数人都认为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难懂的学科,对学习数学没有太大的兴趣,更不要说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了。因此,学者们把培养人们的数学思维和培养人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联系在了一起,想要通过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用数学。
一、小学数学是人们接触数学思维的最初阶段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新世纪的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运用生活解释数学问题。而小学数学会教给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简单的四则运算、单位的转化,还有一些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这些都是以后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计算的基础。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数学就是一些数字和数学符号的组合。他们刚接触到数学,教师讲什么他们就记什么。刚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学生都很感兴趣,但随着教学难度的增加,一些略微复杂的抽象概念他们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困难一旦增加,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减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活动,逐步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做好备课工作,熟悉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一些创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二、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思维和兴趣培养的一致性
兴趣就是指人们在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实践活动中,兴趣能够使人们明确工作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能够自觉地克服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获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小学生刚接触数学,如果在数学学习中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更乐意去学习它。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练习,主动地对其进行探究,最终从自己的经验中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因此可以说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兴趣的培养是同步的、一致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三、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
无论在什么学科里,能够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灵魂工程师,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开展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小学生年龄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比如,给学生讲减法时,可以举实际例子:“老师手里有50颗糖,分给小明10个,分给小红11个,问老师手里还有多少颗糖?”通过这样的计算,学生能把课本上的内容和实际联系起来,专心去做,慢慢地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利用一些口诀教学,帮助学生记忆重要的内容。口诀教学是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记住较为枯燥的定理和公式,比如帮助学生记忆同类项,同类项概括为“两个相同,两个无关”。数学发展至今有很多容易记忆的口诀,这些口诀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教学的内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进行观察活动时,能够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实质,学生的思维就会在这些观察活动中变得更加清晰,就会更有逻辑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还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4)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讲解克和千克等一些重量单位概念时,教师可以拿出电子秤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扩展学生的思维是相对一致的。教师要不断创新数学的教学方法,打开学生思维的途径。本文主要从小学数学、思维模式、兴趣培养和一致性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左秀平.小学数学中思维与兴趣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07).
篇10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兴趣;学生;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数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学目标为宗旨,教学材料为依据,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归纳和总结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注重以下方面:
1.1创造性
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进行多解、多变,注重解题的不同方法和形式。
1.2系统性
系统性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要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锻炼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1.3深刻性
深刻性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
1.4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作出决定、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争取超前思维,在老师抛出问题后主动思考,把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要限时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兴趣要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
数学是知识联系很紧密的一门学科,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知识掌握扎实。但是现在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知识学得太过死板。例如,现在大多数学生对算式的简便算法都没有问题,一般在考试中,简便运算这道题没有什么问题,准确率也很高。但是在一些应用题中,如果式子稍难一些,学生的计算结果就会错的很多,尤其是在求圆的面积时,计算就会错得很多。很多能通过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等简单运算方法很容易计算出结果,学生都只按原式的顺序一步步计算,这样就很繁琐,计算量很大,容易出错的地方很多。想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将已学知识得到灵活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还要注重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学生讲操作方法和过程,讲概念,讲解题的思路、计算方法,讲法则运用的过程。这样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动脑、动口,语言表达能力受到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得到加强,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简炼、有根据地讲述自己的见解,以促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与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
3.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印象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学习了行程问题后,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O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O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可以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2、两个学生同时相背而行;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想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X 2+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
(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X2+200—60X2=180(千米)。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注重一题多解
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果涉及到语文、科学、自然等学科的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一题多解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一个车间前3天生产零件1200个,照这样计算,又生产了4天,这一周共生产多少个零件?第一解法是先求出平均1天生产多少个零件然后求出后4天生产多少个零件,最后求出这一周生产多少个零件。综合算式是1200÷3X4+1200=2800(个)。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平均一天生产多少个零件,然后直接乘以一周的天数(3+4)就可以得出结果,算式是:1200+3X(3+4)=2800(个)。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2400+400=2800(个)。其中,2400是1200乘以2
得到的,表示生产6天的零件数,400是1200除以3得到的,表示平均1天生产的零件数:最后用6天生产的零件数加上1天生产的零件数,就是这一周7天生产的零件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激发兴趣,也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5.结语与建议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经常有意识的对学生的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加以培养和训练。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自控能力差是小学生心理的普遍特点,学生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教师还要和家长达成共识,在保证良好的学校环境同时,也必须为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健康的家庭环境;第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力求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作者单位:贵州省印江县一小)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
- 下一篇:课程思政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