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

篇1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逻辑思维 德育功能 教学实用性

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重要任务的一部分,其核心是对学生实行全面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而青少年阶段是逻辑思维形成的最佳年龄阶段,因此,应当注重逻辑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 逻辑思维训练功能为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思维能力的训练。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有助于学生认识和把握思维规律,提高思维效率,培养正确思维习惯。因此逻辑具有思维教育的功能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保障。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抽象形式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发展创新思维需要逻辑思维来引导或纠正青少年的形式逻辑思维及辩证思维,从而更好地去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必然成正比,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逻辑思维做支撑。逻辑对创新思维的帮助在于它为思维提供了创新的方式、方法及规律。比如:(1)演绎。在创新方面表现为从我们已知的事物或规律中去发现其本身所蕴涵的我们未知的部分。例如:罗素的集合论悖论等就是运用了演绎的逻辑方法发现的。(2)归纳。它是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方法,结论超出前提的一种创新。近现代各种发明创造及新发现有许多都运用归纳推理。(3)类比。从一般到一般或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在创新思维中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鲁班发明了锯就是利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得以实现的。(4)逻辑中的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人们长期思维活动中约定俗成的,是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和规则,任何思维都需遵守它。创新思维是合逻辑的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做支撑。

2 逻辑品德教育功能为素质教育提供动力

青少年素质教育也体现在品德教育中。逻辑的品德教育功能并不是为学生提供品德规范内容,而是以一种外力作用于素质教育中的德育。

在我国,青少年的学校德育内容包括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等。这些德育的内容都需要青少年有一定的耐心与自控能力去遵守去实行,逻辑则为德育增加了保障。

逻辑能培养人的耐心细致、客观公正、坚持真理和科学的品质。逻辑培养耐心细致的品质在青少年的德育中尤为重要。逻辑学本身是一门抽象化、形式化、公理化的科学,具有高度的严密精确性,学习逻辑本身就需要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所以它能培养人们的毅力,增强自信心。这对于青少年的耐力、自控能力都有很大扩展,使它们更好地在德育方面得到很好的利用。

3 逻辑知识实用功能对素质教育的提高

青少年学习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逻辑在知识层面的实用性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3.1 逻辑在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

各门学科内容依赖于运用词项、命题、推理等逻辑要素来构建,教学内容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推理方式的过程;任何教学理论都要以逻辑为原则;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外归为两类:一类是说明式教学法,指把学科知识或理论在力求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论证讲解。教学注重论证知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二是探究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认知的逻辑过程。在“教”的实现过程中都充分利用了逻辑的基本规律与知识,反过来说,逻辑促进了知识“教”的实现,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3.2 逻辑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工具性

逻辑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学科,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都能运用到,利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决起来会相对轻松。例如: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证明题就可以借助逻辑证明方法,如,反证法,肯定原命题题设,由否定原命题的结论出发,推出不合理或荒谬的命题来肯定原命题的结论。例:在ABC中∠B=∠C则AB=AC。借助逻辑中的反证法,证明∠B=∠C则AB≠AC不成立,从而证明AB=AC。逻辑知识的运用具有工具性,因此青少年利用逻辑这一工具能够更好地学习各学科知识。

4 逻辑语言表达功能对素质教育的拓展

逻辑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推动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认知、思维及语言表达方面。逻辑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辅助工具,引导着学生的认知方向。正确的推理能够获得新的认知,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知客观世界。逻辑就是帮助人们自觉遵守思维规律,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发现问题。思维内容的表达则需要运用逻辑思维中的概念和语言中的词、词组,思维中的简单判断、论证与篇章来表现,主要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来组合。因此,逻辑作为认识、思维、表达的工具是青少年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逻辑是基础学科,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也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比如教育逻辑,直接或间接地推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

[2] 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M].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82.

篇2

【关键词】高中生;创新能力;提高方法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是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要。

一、好奇心是科技创新的前提

科技创新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思维的开发固然有很多途径,但最根本的动力的还是源自问题,问题本身的提出、解决和拓展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展过程。

有人说一切发明创造都先源于问题的发现,后成于问题的解决,好奇心是发现问题的前提。说到要多问多疑,大家肯定马上会想到大物理学家牛顿,是的,如果不是当初他对苹果落地好奇,多问了一个“问什么”,就没有着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苹果是落在我们头上呢?多问多疑说明有了好奇心,才能发现问题,有了疑问就有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打断了课堂的教学,而抹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堂应当成为开放的课堂,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希望学校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上的研究性课题、动手操作、课外延伸等处着手,对高中学生较感兴趣的课题讨论。我们可从其科学性、实践性、推广性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如果有价值,那就从中选取一个小切入口,来进行研究。在选题时要注意结合当地情况,选题不宜过大,课题的中心要具有一定深度。

二、兴趣是科技创新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大驱动力,进而转化成直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他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和探索新的知识。

希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巧妙设计上课导语,多设疑、多激发、多引导。可充分可运用学校实验室资源进行课堂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装和创新,由验证实验到探究实验,先简单后难,由浅入深,让学生不断体验创新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多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展示科技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等资料,激发思考;教师要从自身教学的各方面进行创新、带动学生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意志力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坚强的意志是获取成功的关键,也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科技创新、科技发明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在研究不下去,瓶颈阶段的时候,如何克服困难,我们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有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是很多成功科学工作者必备品质。例如,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发明无数,可是也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坎坷和痛苦,发明电灯的过程更是有上万次的失败,才最终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钨丝,一定要认识到,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没有捷径,需要的是坚定不拔的意志精神。

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科技创新的保障

高一、高二时间相对宽松,尤其可以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创新的兴趣小组,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基础,只有拥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的生产实际,凭借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的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

走进自然,学生在感受美好自然风光的同时,翱翔在想象的思维空间里,走出对事物本身的认识,重新构建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将对自然界万物的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开发想象力。

五、活动比赛是科技创新的平台

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国家政策上重视科技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政策,加强创新教育,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比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教具大赛》、《手工作品大赛》、《航模大赛》等,青少年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不同视觉,不仅能够了解了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的特点和进步,而且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了各种思路的优缺点,逐步树立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篇3

关键词:化学;创新;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86-02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发明创造史。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不管是科学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没有发明创造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创造的时代,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而创造力同其他多种能力一样,是一种自然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培养而得以增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创新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创新教育的培养。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正成为广大化学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新课程标准提倡创新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拙见: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兴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要让学生对化学课产生浓厚兴趣,老师必须在每堂课上下功夫,尤其是上好第一节课及化学实验课。刚上实验课的学生具有广泛的好奇心,这种渴望知识的好奇心是创造的源动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因此有必要顺藤摸瓜,循循善诱,把学生从原始的、本能的“好奇心”引向化学知识的追根求源、创新猎奇上来。这就必然要求老师具有广泛的“热点”,如萃取技术、基因工程等。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前景,介绍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实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在此,老师要充分利用一些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演示“空气中O2含量的测定”实验时,学生对产生大量的白烟极感兴趣,往往易忽略水面上升上这一现象。于是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水面的变化,并问:“水面为什么上升?若实验中水面没上升1/5,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老师略加点拨:从药品用量、装置气密性方面加以考虑。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教学能否促进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恰如其分地营造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人们探究新知识的源泉和动力,有疑才可能有创新,所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问往往是学生持续探寻新知识的好方法,也正因如此,学生才会去思考疑问,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例如,在教“O2的实验室制法”时,有的学生提出“KClO3、KMnO4、HgO、H2O分解都可以制得O2,为什么不用HgO或H2O来制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予以表扬,然后称量等质量的上述四种药品加以实验,结果学生发现,HgO产生的O2最少,还得到有毒的液体汞;水通电虽能制得O2,但需消耗大量的电能。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后,教师给予点拨:“实验室制取物质以经济、简便、实用、安全和环保为原则。”学生释疑,脸上绽开喜悦的笑容。

三、动手操作,引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青少年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优势,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真正让学生“动手动脑,心灵手巧”,通过实验,使之在探索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并进而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细铁丝在O2中燃烧”实验时,由于学生收集O2所用的集气瓶较小,用一瓶O2现象不明显,我引导学生将它改进,用两瓶O2来做实验,先将细铁丝在第一瓶O2燃烧后,马上放入第二瓶O2燃烧,效果显著。学生通过这样亲自动手动脑,使善后知识融会贯通,思维不只停止在书本上,而是不断探索,寻求成功,养成敢于创新的好习惯。

四、自主探究,引导创新思维

霍姆林斯基讲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根据青少年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要学的东西去探索、去发现。

例如在教学H2的性质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开发性探究题:将金属钠投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发现反应很强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和分析,从而得出生成物NaOH和H2。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还促使其学得更为主动活泼,促进了其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创新。

五、注重实践,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服务于人类,使其认识到:“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例如,要进行CO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充分讨论CO还原CuO的尾气处理和实验装置的改进方法。让学生明白其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并安排学生调查校园周围空气污染有哪些途径,并写出可行性方案。又如,随着改革的深入,淮河的污染日趋严重,对此,我鼓励学生知难而进,对淮河的污染进行实地考察,同学们冒着严寒酷暑,先后对淮河沿岸的化工厂、造纸厂进行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记录,在环境监测站的指导下,进行水质检测,包括水生物、水体污染、污染源调查及绘图。实践出真知,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并提出淮河污染治理的可行性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学们也深切感觉到自己为家乡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贡献。

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引言

我国的教学体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极大的限制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受到生源和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面对着诸多的困难。如何打破现代教育模式对学生能力的限制,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作用性,为社会输出更多创新型的人才是现代教育体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高职化学课程是对高中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深化,化学课程其本身有着许多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消化和实践应用。

一、高职学生年龄阶段意识的特点

高职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基本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并且逐渐走向成熟,但心理上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思维上的成熟,因此就使得高职学生的思维意识比较特殊,他们既不同于青少年,也不同于社会人。

1.高职学生的思维意识与青少年的区别

高职学生的思维意识与青少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与青少年相比,高职学生的思维意识的幻想性、超脱现实的感彩逐渐减少,导致他们的思维意识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2)高职学生的思维意识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意识性,遇到困难他们敢于挑战,并且更能坚持自己的意愿。(3)众多知识的不断积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得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深度上、科学性上虽不如成年人,但已经高出青少年。

2.高职学生的思维意识与成年人的区别

高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上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缺少实践和社会阅历,他们的思维意识显然没有成年人的思维更加严谨,更加具有科学性。但是高职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成年人不具备的优势,比如,他们的创新意识更加强烈,创造性思维更为敏捷,创造热情更高。一方面,正因为高职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他们才不会像成年人那样过多的收到社会固定模式的影响,思维逐渐固定化,思路更加开阔,因此他们思维上的阻力和束缚较少。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更加热情、活泼,具有追求新生事物的欲望和冲动,这些都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新激情。

二、高职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方式,科学的对待实验

一直以来,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正确的思维能力才能带来科学上的新发现。对于化学这样一门学科,他的每一个理论,每一项成果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可以验证理论,实验也可以带来成果。创新性的实验方法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如何让实验教学更具创新才是教师教学中应该克服的重点:

1.1改变传统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的方式,采用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逻辑思维,概括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探索性实验具有很强试探性质,采用这种实验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说讲解原电池时,先提出问题:“家用手电筒中的电池、蓄电池、宇宙火箭中的高能电池是如何产生电能的?”已具备一定化学知识的学生马上就会想到这是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然后,让学生利用材料自己动手设计一款原电池比如铁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硫酸铜、水、蔗糖溶液、电流计等,并观察该装置的工作原理。这就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实验课题,学生自己选择实验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想要的原电池,自己观察装置工作时的现象进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对化学课堂的热情,促进学生开放思维、敢于创新。

1.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验证理论的手段,也是巩固理论的方式。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验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这种实验课堂,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寻,学生可以灵活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实践。

2、提倡探索研究,引导学生创新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研究,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参与,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教师提出假设,学生进行讨论之后得出结论或者各种可能的途径。

3、利用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创造力

吉尔福德依据人们思维问题的主要特征将思维形式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常变现打破传统思维形式的局限,其具有创新性和自我认知实践性,也被称为“求异思维”或“开放性思维”。辐合思维则表现为采用固有思维习惯按照既有的路线去解决问题,因此也被称为“求同思维”或“封闭思维”。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学生的这两种思维习惯,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学教学中的求同和求异行为形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通过组织试题或实验的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从多角度来引导学生的思维途径的形成,在课堂既有知识和方法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拓展,促使师生和学生内部创造性和探讨性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

结语

不论通过什么方式方法,只要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多种思维途径,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产生创新性思维,创造出更多新颖有用的成果,就是一种好的方式方法,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支根.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尝试[J].化学教育,2001(4).

篇5

一、大胆探索,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创造新事物。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推陈出新,不墨守成规。一是帮助学生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创造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就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二、创设问题的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设计出方向准确、目的性明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出具有奇异感的练习,就会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新鲜感,从而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求知欲就成为学习的内驱力,就可以使人产生探索的欲望,探索又会导致创新意识的萌芽。比如在引导学生推导了圆面积后向学生提问:“计算圆面积时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计算?”小组讨论后,大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的面积。而有的同学举手表示有不同意见,认为知道直径可推出半径,知道周长推出直径继而推出半径。对于这组同学的回答也给予肯定,并且向学生说明在求半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尝到了在一题多解中寻找答案的乐趣,开拓了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每个学生其实都有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要想将其激发出来,必须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数学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在教师的带动下会极大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热情;轻松的课堂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这可以为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提供宽松的条件;主动创造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受到一些方法的限制,形成了定性思维,对知识的使用不会活学活用,从而影响了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学会从多方面出发。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有关梯形的各种问题中,一般学生在解答的时候会做辅助线:延长两腰使其交于一点、作底边上的高、平移对角线。如果教师让学生自由探索,他们就可以灵活地做出各种辅助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需要有高质量的问题,不断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质疑,让学生学会猜想,勇于创新。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高质量的提问,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例如在函数教学中,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往往会让学生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决定好上限和下限后,对假设的两个端点进行思考,然后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判断,这样先猜想后验证,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有意义。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创新能力

篇6

然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养、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所说的那样:“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思非常明白: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

教师要创新,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蚕”、“红烛”的赞誉声中,而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要“解放头脑”敢为人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才能有新思路;更要“解放双手”去开辟。教育创新之路靠自己用双手去开拓。教育新理念、新创意、新事物靠教师自己用双手去创造;还要“解放嘴巴”多质疑。谈天说地话创新,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才能在求是中求真,在求真中创新;当然也要“解放空间”、 “解放时间”。教师深入钻研业务是应该的,但不能固步自封。要超越固有经验乃至习惯的束缚,必须加强学习及时充电,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书看报上网,迈出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鉴赏艺术。

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创新型教师,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受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感情丰富、思想活跃、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不研究对象本身成长的全部需要,只是把他们看作一种知识的容器,显然是远远没有看到教育的本质。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只有将主体性活动与主导性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成为学习过程中最鲜明的特色。

其次,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念还应有创新精神,并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中。他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因为他知道,干扰与错误不再只是具有消极意义的因素,而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内部认知重组的积极诱因,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他将发挥他的创新思维科学地处理教材、艺术地切入突破口、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学习动机。把继承性学习提升为创新学习。

再次,具有了创新精神更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

他会遵从创新教育的置疑性原则,让学生思维处于一定的疑惑状态,提出诱发创新思维的问题。诸如:“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上面的例子,我相信,大家能发现一条很有意思的规律。”他会紧紧抓住这些创新点,精心设计、巧妙诱导,让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及依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一定也能领会置疑性原则的精髓,抓住创新教育的关键。不仅自己设置诱发性问题,而且更能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师,会鼓励他的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发挥逆向思维、延伸思维、发散思维,不惟书、不惟师、不惟权威,克服从众心理,勇于标新立异、大胆质疑、独树一帜、追求创新。语文老师布置学生制作小桔灯,检查时发现竟有几个同学做的是萝卜灯、苹果灯。动手之前,学生肯定曾自问,萝卜能不能做?苹果行不行?创造性的想、创造性地做了出来,这便是创新学习,创新地学创新地教。

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还会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淡化学科间的人为差异,注重学科交叉、渗透。既会注意学科内部各教学内容间的纵向联系,还会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由语文课上“双重否定就是肯定”联想到数学上的“负负得正”;地理课上,讲到“地球南北有极点而东西方向环绕”的时候,联想到成语“南辕北辙”而不能“东辕西辙”等等。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重组,使各种知识、技能相互迁移、渗透,互成体系,最终形成“能力链”、“知识树”的整体网络。

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具备以上素质,何愁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创新个性的人才?

篇7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有用人才

1.前言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已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所认同,并且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也得到大家的共识。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心素质,体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与保证。体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加强和重视体育教学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同时更要突出体育教育的示范性。中学体育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且在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等方面,也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2.中学体育教学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诚信品质的体现贯穿在整个体育活动的全过程,它要求学生诚实并遵守规则。而体育活动也是最能体现学生诚信品质的体育活动之一。尤其是在没有裁判员执法的信任制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定要做到诚实,把好球说成出界或把出界说成好球都是不诚实的表现。这和现在社会上大力提倡的“诚信”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发现球场上,某个同学经常在比赛中不够诚实,今后若与其共事就要格外小心;作为老师,则可以及时发现同学的品格缺陷,对其指正教育。当这种诚信品质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风气之后,学生会自觉不自觉的受到这种体育文化的熏陶和制约,将来走上社会后,自然会将诚信放在为人处事的首要位置。

(2)体育教学让体育精神得到了完美体现。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讲求“健康人生”,体育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精神,就是追求人的健康、健美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以争取精神世界的健康自由的心理状态,这种执著的追求常表现为勇气、耐力、意志力等。它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3)体育可以培养学生拼搏向上的精神。

与别人拼,战胜对手,争夺第一;同时也与自己拼,不怕困难,战胜自我,坚持到底,冲破自己的极限,刷新自己的纪录。勿庸置疑,拼搏需要极大的付出,需要把全部力量集中在这一冲、一掷和一跳上。在发展素质教育的新征程中,我们更需要这种拼搏的精神,勇敢地去战胜一切困难。 转贴于

3.如何加强中学体育教学来培养有用人才

(1)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创新思维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求异、求新和求变。在体育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热烈讨论、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的课堂气氛,建立一个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环境,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体育活动的真正主人, 转变主体角色,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对不同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要求,对于一些问题和练习动作,应允许同学间讨论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老师讲的内容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进程来随时调整自己的课程计划,创造新的教学内容。体育技术动作虽然有它自身固定的规律,但绝对不是一汪死水、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大胆地让学生去创造有新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潜能,发掘学生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兴趣

这是培养培养有用人才的内在保证。情感是行为的内在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让他们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自觉克服消极心理的能力,使其对创新充满热情并稳定持久。让他们在体育课中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以前“栓羊式”教学。让学生根据自身运动水平“自选内容”、“自主练习”。而兴趣又是动机产生的先导,而且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要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途径有:用丰富鲜活的事例吸引学生。如向学生讲述一些中国运动员勇夺奥运金牌的事迹和以团队合作精神取得好成绩的比赛等等;用体育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观看一段美国的NBA录象,以篮球的魅力来引导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篮球课练习的积极性。通过降低标准篮球架的高度,让学生也能做出“NBA”式的“飞人扣篮”动作;用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学生。这要求体育教师在上课之初,用自己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用自己风趣幽默、富有哲理的言语启发学生。

篇8

【关键词】生物;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国家如果自主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激发青少年的创新动机,要强化互动性,注重探究,突出开放性,训练直觉思维,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强化互动性,营造新气氛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主动性,而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因而学生在处于高度紧张地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的地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难以迸发出来的。情境教育特别强调宽松地学习情景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产生互动,从而形成了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骋。例如在讲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中叫几个学生扮演食物网中的草、兔、狐、蛇、鹰等等。然后教师参与之中提问,在这网中谁会吃谁?什么叫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被破坏会导致什么恶果等等到叫大家演个小小游戏,从中大胆地提出问题,设置幻想,共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传递、又有情感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二、注重探究性,激发创新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亲倾向和动力。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对结果评价和体验、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问题情境,这就为青少年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

具有创造性的人都不会满足自己的认识和现在的结论,他们往往具有大胆探索和挑战精神。教学中我们常常在情境中想方设法地挑起冲突,激发学生挑战的勇气。例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这一节时,教室中首先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图。例如:荷花为什么生长在水里?不可能生长在陆地上?鲤鱼为什么生长在淡水中?而不是生长在海洋里?先让学生讨论、争论,提出设想、幻想等等,最后有的学生提到青蛙、鳄鱼为什么在水中和陆地上都能生活。这自然就为水生过渡到陆生找到了答案。同时指明了生物生存不仅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而且还跟影响它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有关,从而导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的动力,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的人格。

三、突出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者在强烈地创新意识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性知识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成进行的重建、组合、质疑、生成思维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和核心。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发明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在教学法中,我们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能够为产生新形象的想像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像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想像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像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再造想像、创造想像和幻想。

篇9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想象;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的培养备受关注,并被认为是开发智力、激发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到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创造力需要通过不断培养与社会实践而获得,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进行积极开发,才能培养他们成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在美术教学中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注重对美术兴趣的培养

没有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就不会有执著痴迷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努力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贬斥、讥讽是绝对禁止的,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动机的主要源泉是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发现。因此,教师正确的引导方式和正面鼓励的积极态度尤为重要。

2.审美想象是创造的前提

美术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其想象能力。教师可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现场参观等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想象。

3.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创作中,习惯性的思维程序往往会束缚人,使思路闭塞,思想僵化。因此,每一课题每一节课都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而是围绕题目,尽可能多地去设想,看谁的想法新颖,最有独到之处。鼓励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情感。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很有益处。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1.可在写生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素描风景写生课,若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结构、形态,要求学生用概括的方法,舍去不入画的部分,使画面构图更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者更高,矮的可再压低。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增强艺术感染力。艺术大师潘天寿说过:“艺术不同于自然。”这样的结果是全班几十个人的作业,一人一样,共性中有个性。有的是全景图,表现大树下的一间屋;有的是特定房屋的屋顶,勾勒出不同的房瓦;还有的表现屋前的小路,引人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作出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积极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害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学生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是看谁的作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品、成功的作品。

实践表明:美术课只搞单一临摹,长期反复,只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固定思维方式。他们的作业尽管工整,技巧也上乘,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知识积累型,只能是艺术工匠,而非创新人才。

三、加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果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坚持以课标为指导,遵循教学的实践性、直观性、艺术性与创新的教学原则,就能够培养出有审美情趣、积极向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坚持写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了解风景、静物、人物的自然状态、结构、比例、透视。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学习其他知识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坚持临摹与创作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人的想象力的培养是多种途径的,美术课上形象思维的创作活动使学生积极地想、主动地想,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坚持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中,作业也好,作品也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不能因智商高低而决定优劣。正是这种优势,促进了创造活动的进行。发散性思维使人思维活跃,浮想联翩,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在这种思维活动中伴随着创造奇迹的出现。只要我们坚持用发散思维的手段训练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10

一、落实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仍是当今数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导致学生不会学、学不会,产生厌学情绪。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生始终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做法是:

1、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景下学生学得知识、形成能力,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情感过程。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要形成和谐的情感氛围,教师必须做到:第一,对数学教学倾注满腔热情,去唤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第二,要善于利用数学的内在魅力和艺术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勇于探索数学知识的激情。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以积极的褒奖和鼓励,要注意给差生以“偏爱”。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和谐的情感氛围,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2、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逆向思维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通过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不断灌输“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科学认识观。对一些不太复杂的课题,可通过学生自学,师生换位,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这样一次成功尝识,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能力。

3、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注重课堂教学,而不注重实践,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让学生带着知识、能力走向实践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自制立体模型教具,让学生认清图形结构,理解图形内在联系。在学了面与面平行后,让学生用刻度尺检查长方形工件的相对两个面是否平行,方法有那些?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数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要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学生的心理应主要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尤其是作为智力和认知核心的思维,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希望自己成为探险者、发明者、创造者,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也是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能使学生心理处于亢奋壮态,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能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操作。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时,不但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实现兴趣的自我培养,增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笔者给高一的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平面将空间分成两个部分,两个平面,三个平面将空间最多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最少分成几个部分?学生马上开始讨论,比、画发言相当积极,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参与率100%,那节课学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教学效果好,有的同学课后还在讨论四个平面、五个平面的情况,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见,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冲破思维定势,大胆质疑和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青少年学生乐于表现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但由于独立判断、自我探究、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容易人云亦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单纯或单角度的思维定势,努力创设情境,转换角度,让其认真思考,突破从众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书本、教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学者先要会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哥白尼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产生怀疑,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这给人类的科学与思想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爱因斯坦认为牛顿力学有局限,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与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大胆的质疑,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