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6 12:2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营管理

篇1

关键词:网络营销;运营管理;营销渠道

1引言

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使得大量生产要素转移到商业、交通运输、房地产、通讯、公共事业、保险、金融和其它服务性行业和领域,传统的有形产品生产的概念已经不能反映和概括服务业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形式。因此,随着服务业的兴起,生产的概念进一步扩展,逐步容纳了非制造的服务业领域,不仅包括了有形产品的制造,而且包括了无形服务的提供。

2网络营销在运营管理中的应用

运营管理是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改进的管理过程。而网络营销作为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2.1对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

网络营销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规模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数字化的网络营销改变了一直以来生产者的统治地位,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产中。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企业与顾客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顾客可以随时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或业务,获得基于信息的服务,提出反馈意见,发出订单乃至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产品的设计。这样,企业的产品虽然可能由于顾客的个性化定制而各不相同,但由于网络营销的作用而仍然享有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工业革命而离异,现在却由于网络时代的大规模定制而破镜重圆。由于融合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制作的优点,大规模定制使得网络经济时代的产品藉着信息技术,使生产者把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链的末端交到消费者手中,不仅享有更低的成本,而且无比贴近顾客需求。

网络营销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虚拟化这一崭新的企业运营管理方式,正在为世界经济提供一个全新的、倍增了的拓展空间。网络经济从两个方面引发了虚拟化经营的出现。首先,国际互联网给虚拟化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可以仅保留最为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如联合、委托、外包等,借助外部的资源力量进行整合来实现。其次,市场情况和竞争方式的新特点,形成了对虚拟化经营的内在需求。

2.2从互相竞争到双赢合作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过程中,企业从竞争到合作,从“零利”到“双赢”,合作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思路。以合作代替竞争作为企业经营的新思路,源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商品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物质商品的特性:首先,信息商品具有可重复使用性,信息商品的使用并不像物质商品的使用那样会被消耗掉。其次,信息商品具有不完全排他性。所有物质商品都具有排他性,但你拥有一种信息,不排除他人同时拥有此信息。另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实施该战略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通过因特网,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可以应用EDI等信息系统实现彼此的资料互换、信息共享,联合进行产品开发、生产、营销,以及售后服务。

2.3网络营销在企业运营管理结构上的特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网络营销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一个对目标市场全方位覆盖、全渠道控制的网络营销渠道是绝大多数产品取得成功的先决因素。市场供求发展为有效供给大于有效需求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由于网络营销处于渠道的最前沿,最能够接近和直接影响目标市场顾客,因而成为产品流向市场的“守门人”。

(1)网络营销渠道组成结构是扁平化。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销售模式,简化了销售过程,缩减了销售成本,使企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尤其是网络营销扁平化思想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作用,但扁平化并非是简单地减少哪一具体销售环节,而是要对原有的供应链进行优化,剔除供应链中没有增值的环节,使供应链向价值链转变。供应链管理最优化将是未来厂商、分销商、电子商务营运商经营成功的关键之一。要做到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客户服务网、互联网五网合一。借助互联网,把产品销售、物流控制、信息沟通、客户管理及意见反馈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分销模式向电子分销模式转化,利用电子商务来解决传统渠道的低效率运作,以求以最短的供应链、最快的反应链、最低的成本来进行运作。

(2)网络营销终端的个性化。

针对消费者的产品定制不仅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没有产品积压,而且个性化的产品价格缺乏弹性,所以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如戴尔电脑,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偏好进行更换组合,正是凭着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短短几个月中,市场占有率已进入同类家电行业的前三名。福特汽车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工业化时代大规模、低成本的无差异营销的案例,但是在1999年9月,福特开始发起网上计划,消费者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零部件、车型、可信赖的分销商和保险服务等,瞬间就可以完成个性化的定购。相反,看不见消费者差异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将难以生存。

2.4网络营销有利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同步竞争并能发挥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

互联网作为全球性的分布式网络构架,其重要特点就是成本低廉。其次,比起印刷和电视这样的媒介,借助因特网进行信息传播不仅效率高,而且成本极其低廉。第三,网络上品质线索的缺少,使得因特网上最小的、刚起步的公司看上去也能像是一个巨大的跨国公司。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小企业能够很快地建立一个网上竞争平台。企业无论大小,都可以通过其网站使世界各个角落的买家了解其产品,只要产品具有竞争力,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买主。因而在营销手段上,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进行平等的同步竞争。由于中小企业运营管理相对较为简单,对客户的凝聚力和对客户的关注力要比大企业强,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在内部沟通和运作上都比较透明,决策机制灵活,没有大企业那么多官僚气息,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快,市场适应能力强,创新机制好,创新效率高等等。网络营销则更能把这种优势进一步发挥,首先,网络营销能扬长避短,为顾客提供长期的个性化的服务,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其次,网络营销能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价格、产量和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再次,网络营销是企业树立企业形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的良好手段,使得中小企业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2.5新型网络营销的拓展与延伸

网络经济推动了销售渠道的变革和企业的运营管理,因特网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空间,在这个由数以万计的计算机主机和光纤、电话线连接起来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进行浏览商品、订货、付款、交货、广告、市场调查等一系列的商务活动。这种新型渠道的突出优势在于其便捷性和透明度。供求双方同时在网上进行交易,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成本,供求信息能够及时获得沟通,对双方都具有较大吸引力。

2.6利用网络营销渠道可以进行有效的成员客户关系管理

由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要大大高于保持老顾客的成本,所以建立同顾客之间的联系,并管理这些事关顾客和公司利益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营销的中心就是顾客品牌的忠诚。据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顾客的忠诚度提高5%,企业的利润就增加25%。经济全球化时代,网络的运用更加普遍,通过开发数据库软件,可以建立起目标客户群的档案,针对具体目标客户的特点进行“一对一”营销。如亚马逊的网上书店,就是以低成本建立了庞大的客户数据库,利用顾客以前购物的信息,巧妙的提醒顾客去浏览可能会引发兴趣的其它书籍等。今天的营销方法不再是强加信息给顾客,而是试图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获得他们的许可,然后同他们开展产品的对话,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通过实行一种“许可营销”来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2.7网络营销促进企业的供应链再造

供应链再造是企业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会出现一种由不同层次的供应商组成的供应等级结构,供应范围不仅涉及原料,而且涉及零部件甚至整个生产系统。一方面企业要精心挑选供应商,通过收购、战略联盟、合资等方式与供应商形成紧密的关系,使供应链变得合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只控制核心能力,而将非核心能力的业务虚拟化,外包给专门的供应商,即对其业务流程和服务进行区域和全球的整合。当前已经进入了快速反应的供应链阶段,通过网络与合伙者形成物流、信息流的无缝连接,通过对供应商的培训整合他们的能力,以达到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快速反应。如戴尔公司通过互联网与几百个供应商相连,每隔两个小时经因特网向仓库发出部件需要通知,从定单的下达到电脑部件的个性化组装,再到消费者收到电脑往往在一周之内。因此国内企业可以适当的参照他们的运作方式,与供应商建立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一些标准化的大件出口商品,可以实行根据顾客的不同要求定制化的生产方式。

2.8网络营销可以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源于“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管理机制。目标在于通过提供快速、周到、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优化面对客户的工作流程以减少获取客户和保留客户的成本,它关系到企业在未来怎样与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交流和互动。它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以客户为主的外部商业关系资源,扩展新的市场和业务渠道,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的赢利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凌云,赵韩高.先圣:Web挖掘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2006,(1).

篇2

关键词:品牌运营;品牌运营审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

谁拥有品牌,谁就能获得市场;谁能拥有市场,谁就能发展壮大。著名的营销专家PhilipKotler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1]琼斯教授认为:“品牌包含一个提供功能性利益的产品,再加上一些足以使消费者掏钱购买的价值感。”[2]1显然,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已经接受了“品牌”这个充满诱惑的概念,企业的关键是进行品牌运营。

一、品牌运营的三大要素

1品牌运营的企业要素

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强调企业的品牌运营必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这是品牌运营中的企业要素,也是品牌运营的根基。表现为品牌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等三个方面。这是品牌的核心性基础,更是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石。

2品牌运营的市场要素

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应建立起符合国际目标市场规则要求的价值链,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信任,并使顾客对品牌产生一种亲和力。因此,企业品牌运营的价值链、信誉程度及亲和力是品牌运营中的三大市场要素,也是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

3品牌运营的管理要素

在企业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系列运营中,市场主要考察企业的行为速率、渠道展示和环境支持。这是品牌运营中的三大管理要素。

二、我国企业在品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全球范围内的产品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推动产品快速更新换代,企业之间在产品工艺和技术上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为品牌运营的竞争。从目前情况来看,品牌运营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运营的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而且不少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品牌运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关注的主要方面仍局限在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和销售市场,企业的策划部门仅局限于对外联系广告、和大客户进行沟通、公关等事务性管理。即使是那些已意识到并尝试开展品牌运营管理的企业,他们的品牌运营程序、方法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仅有少部分大中型企业把品牌运营作为企业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大多数企业没有完整的品牌运营计划,在制定或改变企业战略等重大决策时,常常忽视品牌运营的制约因素和重要影响。另外,大部分企业也很少开展品牌资源的开发效益分析,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评估品牌运营管理效益的指标体系。如何改善品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品牌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已成为每一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品牌运营审计的开展对于促进企业提高品牌运营活动的绩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对企业品牌运营进行审计,可以更好地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管理的绩效,更好地理解品牌运营与企业目标、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并且也可为企业进一步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品牌运营审计的职能

所谓品牌运营审计,就是通过调查、分析和比较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合理性。品牌运营审计的有效开展,可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活动已经取得的业绩状态,使管理者知道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企业品牌运营的工作效率,保证品牌运营计划的所有部分能良性运作,促进品牌资源潜力的最大发挥。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2)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的会计核算进行监督与评价;

(3)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4)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当前品牌运营所必须的环境和要素进行评估;

(5)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管理者的品牌运营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四、品牌运营审计的内容

1品牌运营的内部控制审计。品牌运营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检查和评价与品牌运营管理有关的内部控制的适当性与有效性。即检查和评价此类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品牌运营部门执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确定重点审计范围并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品牌运营的管理。

2品牌运营的实质性审计。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强调企业的品牌运营必须拥有三大要素,即企业要素、市场要素和管理要素。笔者认为通过对三大要素的审查,可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和适当性。

具体包括:(1)对品牌运营的企业要素进行审查。即对品牌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等进行审查,包括对企业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新产品的开发、自主工艺开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企业售后服务及用户关系等进行审查。(2)对品牌运营的市场要素进行审查,即对品牌运营的价值链、信誉程度及亲和力进行审查,包括对品牌运营的作业链和价值链进行诊断,进一步揭示企业作业链与价值链中的不良环节,为作业再造提供依据和指标;对社会公众对品牌的信任程度和对品牌的倾向性与接纳的可能性进行审查;对顾客对品牌信息的接近速度、接近距离、顾客对品牌的亲和关系的建立等进行审查。(3)对品牌运营的管理要素进行审查,即对企业的行为速率、渠道展示和环境支持进行审查,包括对企业的行为速率进行审查;对销售渠道的管理与控制、企业市场营销力量与水平进行调查;对企业内部合作性文化与凝聚力、企业公关有效性进行审查等。

3品牌运营的绩效审计。品牌运营的绩效主要是指品牌运营活动对于企业实现目标的贡献份额与品牌运营活动本身所消耗资源之间的比率。品牌运营的绩效审计可以通过测算运营成本并将其与标准成本比较、对品牌运营活动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等方法,评价企业品牌运营活动已取得的业绩,发现品牌运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对品牌运营活动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提出审计意见或管理建议书,主要包括利润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审查和盈利能力审查、销售收入绩效审查、销售费用绩效审查,实施与计划的比较分析、推销活动绩效的审查,顾客满意程度的评核分析等。

4品牌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品牌运营的管理和开发是企业管理者的一项基本职责。品牌运营的管理责任应作为考核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我国目前对企业管理者的业绩考评,主要还是从企业资产经济责任、安全生产责任等角度进行考核,这导致企业管理者对品牌运营管理对企业的长远战略意义缺乏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开展品牌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实际上是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实物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也应当对企业品牌资源的保值增值负责。审计的主要内容有: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品牌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任期内品牌资源有关增长指标的完成情况;品牌资源的利用情况等。

五、品牌运营审计的程序

由于企业品牌运营受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而某些决策往往又带有主观性,为了经济、有效和高效率地开展审计工作,品牌运营审计一般按下列程序分成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在审计立项后,成立由审计人员和品牌运营管理专业人员组成的审计组,了解品牌的运营过程、运营的环境,掌握品牌运营活动的背景资料和其他资料,并据以决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其主要工作是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熟悉品牌运营的基本情况,从而制定审计计划。

2实施阶段。在初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审计计划,针对审计重点,具体实施审计程序和方法。第一步,描述并测试品牌运营的内部控制,包括审查企业是否实行了必要的职责分工,是否有健全的品牌运营记录资料,观察记录和品牌运营活动的实际情况,测试品牌运营成本的计算基础等。第二步,评价品牌运营控制系统的适当性与有效性,即检查和评价此类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相关人员有效的执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对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缺陷做出总括评价,明确提出其造成的损失和潜在的危险,并据以对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事先估计的审计风险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确定重点审计的范围。然后,按照经过调整的审计工作方案安排审计力量,进行实质性的审计工作,收集充分且适当的证据并加以分析。最后,汇总审计工作底稿,对企业品牌运营活动的管理现状作一个综合评价。通过这种专项性审计,可以较深入地剖析企业的品牌运营活动,对于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以加强企业对品牌运营活动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3审计终结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就是出具审计报告。由于品牌运营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其结论与决定的约束力不强,执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意愿。因此,一方面,企业品牌运营审计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仍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标题、收件人、范围段(说明审计的范围、内容和方法)、说明段(包括被审事项的基本情况、不足之处或存在的问题)、意见段(指出改进的建议或意见)、报告人、审计时间等。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项目进行复查,即在审计结束一段时间后,再检查其是否按审计建议采取了改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与审计人员的预期进行比较,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对审计结论中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的落实情况,促使其贯彻落实。

六、品牌运营审计的基本方法

品牌运营审计中一般可以采用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分析法、计算法、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随机抽样法以及因素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均衡率计算法等统计和数学方法来进行。

参考文献

篇3

在深入探讨以上问题之前,理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我们把生产制造有形产品的活动称为“生产”,而将提供服务等无形产品的活动称为“运营”。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IT生产要素逐渐向服务业转移,向客户交付的“产品”已不再能区分出有形的产品及无形的相关服务了,现在的趋势是将两者均称为“运营”。基于以上“运营”的定义,针对广义上的IT运营管理,根据其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整体上分成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实现IT硬件设备的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IT的发展并不充分,企业对IT的认识只停留在不投资IT就有可能被淘汰的水平上。企业IT建设的行为表现为不断尝试各种各样新出现的技术,IT资产主要体现在各种有形的硬件形式上,IT系统处理的任务也相应较为简单。相应地,IT运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硬件设备的管理问题。第二阶段,是面向IT系统的管理阶段。企业在经历了技术驱动阶段后,进入了面向整体IT系统的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以业务驱动为特征。企业对IT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探索怎么将IT和组织的业务相结合,怎样利用IT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随着系统应用在企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在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越来越多的核心业务完成了信息化的工作,IT系统处理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系统及网络的稳定性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应地,IT运营管理的任务除了设备管理阶段的硬件管理外,更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本身及网络的管理。第三阶段,是服务管理阶段。企业在经历了技术驱动与业务驱动两个阶段后,如今已走到了战略驱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依据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业务流程,基于业务流程梳理IT服务需求、选择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而IT运营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从第一阶段的硬件管理、第二阶段的IT系统转移到以支撑企业战略保障高效运营为目标的IT服务管理上。从覆盖范围来看,我们也可以将第一、二阶段的工作内容统一称为IT运行维护管理,而将第三阶段内容称为狭义的IT运营管理。从企业治理的观点看,IT运行维护管理以成本为中心,即在一定成本的条件下,尽可能提供更高质量及更有效的服务;而IT运营管理则是在企业战略的指引下,以实现企业业务目标为最终目的而做好成本管理控制。

2IT运营管理现状及困境

回过头来分析Kelton研究所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IT运行维护管理与IT运营管理在架构上的脱节,是造成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长久以来,受制于IT有限的认识视野,我们的工作一直偏重于对IT的有效性管理,即IT的运行维护管理上。IT人员的核心工作一直是围绕着以下6大模块开展:①基于整体架构的硬件设备与系统软件管理,即对主机(服务器)、存储、网络、系统软件以及各种服务的综合监控管理;②数据及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是针对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性进行管理,包括统一的持久化保存,备份机制建立及统一备份,系统及数据的即时恢复等;③业务系统管理,针对企业的生产系统、OA系统、MIS系统、财务系统等各个核心业务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有效地监控及运行管理;④服务目录/内容管理,即对企业统一或定制化的内容或者服务进行管理;⑤IT资产管理:针对企业IT环境中所使用的各种IT资源/资产进行管理,这些资源/资产通常是物理存在的,但也可以是逻辑概念上的;⑥信息安全管理,目前的主要依据是国际标准ISO27001,该标准涵盖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十四大控制方面113个控制点,涵盖了企业安全策略、安全组织、人员安全、资产管理、访问控制、加密、物理与环境安全、通信、供应商、运营安全、应用安全、安全事件、业务连续性、合规性管理等。但企业的治理,要求IT运营管理终归是以企业的业务目标的实现为核心,对于企业的各种IT资源,业务人员及客户更为关心及期望得到:①客户的业务情况,业务人员需要知道客户分布在哪里,IT资源如何帮助他们挖掘到目标客户;②客户的交易行为,业务人员需要知道客户的交易行为是怎么样的,然后制定相应的营销服务计划;③交易效率,业务人员需要一个高效的交易系统以满足客户对交易时间性的要求;④可用性,业务人员完成特定任务和达到特定目标时,所具备的正确和完整程度;⑤问题响应,当系统发生故障时,IT人员能快速定位故障;⑥问题解决,业务人员期待系统能迅速恢复正常以便能继续对外提供服务;⑦体验的改善。从上的分析可看出,基于不同的工作目标,IT与业务人员对同一IT资源对象的视角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而这种认识与理解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IT运营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

3构建有效性IT运营管理的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IT运营管理人员必须首先立足于关心与改善客户从IT上所得到的体验这一核心原则上,将IT的有效性管理与客户体验管理两个方面,同时贯穿到IT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对IT的有效性管理,笔者认为有如下“六化”的实施指导原则:①标准化。标准化系统配置、参数、补丁管理、SLA测试方法、作业操作流程等。②合规化。设置策略,及时发现及制止不合规的变更、建立审计追踪机制、定期收集配置信息,并追踪发生的变更。③主动化。对重要的系统进行监控,对隐患及时报警、建立审计追踪机制、定期收集配置信息,并追踪发生的变更。④集中化。建立集中监控平台,避免信息孤岛、对用户权限进行集中管理。⑤智能化。建立智能引擎自动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关联各种故障,加速故障原因的发现。⑥自动化。根据事前审核的清单自动提交作业、实现周期性的自动检测、实现人工操作的自动化。而根据经典的客户满意度模型,在IT的运营管理中,要做到对客户的体验进行管理,以下5个关键环节的全面把握至关重要:①跟踪所有用户在所有时间里的各种体验数据并发现问题;②分析客户出现不佳体验的根源,主要包括网络资源、系统资源或者应用服务瓶颈;③基于原始日志或者记录,重现用户在任何时点的操作,必要时,甚至可以是屏幕错误重放;④定期对客户体验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并进行趋势分析;⑤采取配套措施,改进客户的体验并持续评估。要有效解决IT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除了要在战略上兼顾解决对IT的有效性及客户的体验两方面进行管理的问题外,在实际的工作中,解决各类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样重要。在IT运营的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常常又不得不面对人员短缺、系统复杂、工作内容繁杂、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所以,为IT运营配置一套良好的管理平台,是解决这种人力资源短缺的有效办法。功能完整的IT运营管理平台架构需要整合以下5大基本内容:①信息的收集。主要完成对企业信息、楼宇信息的收集,包含系统/应用状态、配置、日志、输入/输出、SLA服务水平等信息。②自动控制。主要根据预先的设置完成对信息系统、楼宇管理系统的操作,包含配置、分发、安装、作业、巡检等操作项。③知识库。主要功能是通过信息、技能的分享,以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包含知识技能、智能分析、基础架构对象库、安全对象库等。④流程控制。主要为IT运营提供流程管理平台,包含配置、变更、故障、问题、、服务请求等基本管理流程。⑤合规性。主要用于满足对IT运营的审计需求及合规性要求,包含供应商管理策略、容量策略、配置策略、SLA、超级用户管理规则、用户权限管理规则、性能策略等。

4结语

篇4

关键词:污水厂运营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加强城市污水厂管理的重要意义

目前,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越走越远,在这样的情况下基本上每一个国家都经历了资源利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失衡,这种情况在国际上叫做增长的代价。有一些国家对于这种情况能做到很好的补偿,并且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一些国家受增长代价的影响,并且走向衰落。如今,我们国家也面临着这一问题,最近30年以来,城镇的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每年都在增长,严重污染着水环境,也给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我们国家的未来会怎样,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是唯一的答案,实现节约型、清洁型的经济,因此,我们国家制定了很多有关节能减排的政策。在各个行业节能减排有着不同的内涵。对于城市的污水处理来讲,节能就是节水、节电,而减排就是对污染物排放的减少,也就是做到污水与污泥在处理方面达到相应的标准。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没有太多的实际经验。城市污水处理的艺类型比较多,并且有着不同的特点,也各有优势与劣势,对于操作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城市污水收集管网与污水的处理厂不易同步建成,导致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与水质的变化无法适应。这对于城市污水处理的高效、节约以及达标的运行有很大的影响,也使得污水处理厂在技术与管理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二、当前我国大部分污水厂常见问题分析

现今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均采用二级生化处理、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鼓风曝气。对于这种污水厂主要存在如下几个常见问题:

1、预处理构筑物中对于格栅除污机的忽视

格栅除污是预处理过程中的一道关键工艺,它的作用是拦截去除大的固体物质,同时对

后续工艺中的污水泵起保护作用,减少一沉池漂浮物,防止工艺管路堵塞。有很多污水处理

厂往往为了节省用地仅考虑设计一道中粗格栅,栅条间隙为20mm~30mm ,取消了细格栅的设置。此种做法存在几点不足:

1) 现状的纳污范围内基本仍是雨污合流系统,雨季栅渣量较多,再加上水量大,水中布条及软塑料制品等杂物被冲过栅条而进入后续构筑物,对潜污泵有较大影响。

2) 沉池中漂浮物形成的

浮渣量很大,去除这些浮渣,操作人员的劳动量很大,加上长时间的撇浮渣操作使大量污水又回到格栅井,必须二次提升,增加了污水泵的能耗。

3) 一旦格栅出故障,必须停止进水。因此要求格栅除污泥性能可靠。很多旧厂的格栅除污机为高链式格栅除污机,由于扒齿臂材质问题易变形,影响扒齿入槽准确度,除渣效果差,影响生产。

2、常规带式压滤机的滤带冲洗效果不佳

很多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带式压滤机均为早期产品,在运行中表现出很多问题,如滤带冲洗装置达不到实际要求,滤带冲洗效果差。滤带清洗是带式压滤机最关键的工序,效果不好,无法恢复滤带过水能力,脱水过程无法连续进行。絮凝反应器的设计需要改进,泥药混合液入口在反应器上方,内部采用阶梯下落式混合,反应剧烈,而絮凝剂PA M与污泥的调质反应迅速而且易碎,不可逆转,因此反应絮块易被摔碎,在重力脱水段絮块尺寸不够,易跑料。因此对絮凝剂分子量要求太高,而分子量高的PA M价格较贵。

另一方面,因跑料造成泥饼产量低。滤带接口如果为金属螺旋销环接口,在运转时还

会造成刮泥板磨损严重,泥饼剥落不净,增加滤带清洗难度,而且使用寿命短。同时早期产品的真空辊孔径小,剪切脱水滤水速度慢,效果不好,易跑料,辊内滤液排除不净容易沉积,使真空辊失去作用,影响泥饼产量。

3、采用国产污水泵的弊端凸显

污水处理厂设计时为了节省造价,对于小型水泵往往采用国产的立式水泵,但国产泵的使用存在原水泵厂家可能会停止生产,在维修时找不到备件的风险。同时国产水泵填料易磨损,漏水严重,污水四溅,泵房卫生备件差,更换盘根劳动强度大,更换频繁,维修量大,能耗高,效率低。

4、曝气系统耗能大有很多建设较早的污水处理厂在设计中使用穿孔管曝气装置,此种曝气形式使用时间一长,锈蚀就很严重,堵塞也很厉害,曝气效率低下,使鼓风机的电耗大幅度提高。曝气池能耗占整个污水厂能耗的比例很大,是节能降耗的重点。

三、问题解决对策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考虑将旧型的高链式格栅机更换成回转式格栅除污机,同时将栅距定为10mm ,这样可使去除栅渣量大增,给潜水泵的运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确保了生产要求,解决了该厂无细格栅问题和一沉池漂浮物过多的问题。而且该机的电器控制系统较好,可以自动连续清污、定时间隙清污及手动清污多种运行模式,在不同的季节可以改变运转方式,起到节能的效果。

对于脱水机的问题需将老式机型进行更换,现阶段有种DYQ2000型脱水机,该机在滤

带清洗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清洗水箱内喷头为新产品,自然形成的压力比老式喷头压力大,拆解方便。在设备安装时,增加了一台管道增压泵,冲洗压力比原机型有较大提高,冲洗效果良好,泥饼产量明显提高。压榨段中空辊由一个变两个,且第一个辊直径加大,而且过水孔径加大,轻易实现预压榨过程,使污泥絮体中大量表面游离水快速挤过滤带,而使压榨段的污泥含水率降低,减少挤压过程中的跑料,污泥泥饼产量明显提高。絮凝反应器的结构更加合理,泥药混合液由反应器底部进入,内设絮凝搅拌装置,生成的絮体由反应器上口溢出进入重力脱水段,整个反应过程的剧烈度下降,絮体不易打坏。实际运行表明,絮体生成情况良好,与老脱水机相比,对絮凝剂PA M分子量的要求稍有下降。该机的滤带为无接口型,使用寿命长。

为解决国产泵现今技术不够成熟的问题,可采用进口潜污泵,能够满足实际要求,运行效果良好。在工程实践中,对国产水泵和进口水泵的节能情况进行过实际测量,单台泵(按常规污水厂使用的功率考虑)每日节省电费约为300 元~400元,年省10万元~15 万元,节能降耗效果明显,而且设备维护保养简单,故障率低,还可节约大量维修费用。

经过对泡沫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冬季产生泡沫问题的原因大概有四个方面,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办法。第一方面是气温的原因。由于气温低,曝气池中产生的气泡不易破碎,轻易堆积,这时应对工艺进行调整,适当降低溶解氧,破坏泡沫堆积的条件。第二方面是进水中表面活性剂物质含量过高,通过鼓风吹脱,容易产生大量泡沫,再加上气温条件,极易出现泡沫堆积。

四、污水处理厂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新建及在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所采用的工艺中,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法仍为主流,占90%以上,其余则为一级处理、强化一级处理、生物膜法及与其他处理工艺相结合的自然生态净化法等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从国情出发,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1)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仍为重点也是难点; (2)工业废水治理开始转向全过程控制; (3)单独分散处理转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4)水质控制指标越来越严; (5)由单纯工艺技术研究转向工艺、设备、工程的综合集成与产业化及经济、政策、标准的综合性研究; (6)污水再生利用提上日程;

结束语:污水处理厂在对污泥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利用土地为主要目的,并且可以结合多种污泥处理技术来研究适合我国污泥处理的既节能经济又多元化的技术体系。污水处理厂要高度重视在污泥处理的过程中对环境等等各个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重金属等问题,要做到不断的提高污水处理厂无害化的处理技术和水平,寻找一条能有效的利用污泥处理的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现如今,国家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污水处理厂要做到城市污水处理和资源化相结合,坚持“泥水并用”的原则,这将成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最好出路。

参考文献:

[1]李亚峰 晋文学主编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

篇5

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是指对体育场(馆)运营企业服务创造和服务提供的系统进行设计、运作以及改进。而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概念的引入是因为:体育场(馆)运营企业在设计或运作其服务创造和服务提供的系统时,其核心的构成要素“系统中有限理性的行为主体”,以及行为主体的有限理决策被忽略了。事实上,这些有限理主体的决策行为,以及主体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才是体育场(馆)运营企业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本研究的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是指体育场(馆)运营企业为了完成其服务创造和为客户提供满意、优质、高效的体育场(馆)服务(包括公益服务和和市场服务,以下都简称“服务”),而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体育场(馆)及相关的各种资源,所进行的规划、整合、组织、控制等行为决策活动。

2、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系统的构成

从行为科学的视角来看: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系统是由许多体育场(馆)服务行为决策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这些决策行为主要指对体育场(馆)服务的各类资源进行规划、整合、组织、控制等。具体可分为服务资源的采购决策、服务资源的集成决策、服务资源的销售决策、服务过程的保障决策这4步相互关联的链式决策行为。

服务资源的销售决策是指对体育场(馆)建筑资源及各种服务资源进行市场开发和销售的策略集合,具体包括: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销售策略、体育场(馆)各种服务资源的开发与销售策略如体育场(馆)是否需要冠名,与冠名赞助商如何合作?在体育场(馆)举办的某项大型娱乐或文体活动是否需要赞助?赞助合作协议规则如何设定?是运营团队自身实施场(馆)服务资源的销售?还是通过市场机制引入专业的营销公司实施场(馆)服务资源的销售等等。

服务资源的集成决策是指为体育场(馆)各项服务的整合及价值增值而进行规划、整合、组织、控制等的策略集合。例如,体育场场(馆)运营团队针对体育场(馆)的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后,需要决定与这些招商的合作单位的合作规则如何,以及可以给予的优惠政策有哪些?都属于服务资源的集成决策。

3、总结

篇6

当前我国许多企业还处在传统管理模式状态下,所以必须要向现代化企业转型。因为企业正在承受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引入新理念以及新管理技术的方式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科学性,提升管理质量。经过学习,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从企业的总体来看,多数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并没有理解先进的运营管理理论,无法发挥先进理论的作用。

1.基础管理水平低,运营管理方式不细致

当前国内企业对自身认识不足,盲目追求所谓先进理念,忽视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在不健全的基础管理上,让企业收到效益较少。据2013年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基础工作都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对北京市2000家工业企业调查中,有健全的原材料消耗额定的企业只有60%,比较健全的劳动工时定额的企业占75%,有完整原始记录的企业占40%,有比较健全的质量验收制度企业仅占有28%,能够实行全面经济核算的企业仅占到18%。

2.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的应用程度低

近年来,我国企业大规模的引入现代化运营管理技术,争取跟紧发达国家的发展脚步,但我国企业在运营管理模式上依旧存在问题,跟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异,主要因为我国企业实行现代化运营管理方式时间还短。

3.重技术改造、轻管理创新的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我国运营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但技术水平和机械设备同样落后,企业运营中矛盾比较突出。但是企业在选择更新的时候,企业更看重的是看得见的技术和设备,而忽视运营管理的作用。

二、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的运营体系与传统的模式发生很大改变,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增大,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服务过程改善要求更大,市场环境随时都在变化,企业的运营理念和产品也随时变化。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高,对企业运营模式有很大影响。

1.现代运营管理的涵盖范围越来越大现代企业生产过程发生重大改革,生产过程和生产技术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且企业的运营需求扩展到非制造业的营运过

程和运营系统的研究上。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不在局限于传统的生产、组织、控制三方面,把整个运营过程细化,把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原料采购、配送适时的加入,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现代企业运营管理中获得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相互制约,企业想要快速成长就必须增加发展速度,而企业的效益相应的决定企业发展规模,企业高效益是企业的运营核心和关键,所以企业发展主要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首先应该建立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由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决定。

3.信息技术成为运营系统控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今的科技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急需变革,以适应新的生产环境。在企业运营中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对产品研发、产品特征、加工技术、信息处理和通信等方面造成影响。

三、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发展的建议

想要保证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要对管理方式进行转变,不仅要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同时也要转变企业的人员组织结构以及基础管理模式等,优化企业运行流程,不断完善企业体制改革。

1.提升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个人认识,让工作人员可以自觉的追随现代中国企业运行管理趋势,通过完善内部科学技术的方式来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管理理念。企业应该积极主动的去迎合市场发展背景下的新社会理念,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便于做出一些科学化的策略。我国企业比较重视生产经营成果。而世界上一流企业重视的则是企业经营中的过程。所以中国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发展过程,要注重经营的过程。

2.加强基础管理,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企业的运营基础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低,只有拥有良好的运营基础,结合先进的运营管理理念,企业经济效益才会显著提高。完善企业日常基础管理工作,构建科学化的规章制度,将员工个人的行为规范起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完善员工工作状态,构建适应时展的规章制度,是实现企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3.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探索有我国特色的运营管理模式:我国企业为了快速发展,引进外国的先进运营管理体系,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借鉴和创新的关系,结合我国现有国情和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创新,寻找适合我国企业的新运营管理理念。

四、结束语

篇7

1.权责不清,管理粗放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资金由中央、省级、市(州)县共同筹措。以中央、省级筹措资金为主,占工程概算总投资的68.68%以上,即726.67亿元,其中436亿元需由省水司融资解决。省水司经省人民政府及省水利厅授权,一是负责中央及省级资本金的投资、省级融资;二是对中央及省级投资形成的资产进行管理。目前已投入运行的工程均由项目法人单位暂行运营管理职责。项目法人单位由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组建,有的为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下级单位,有的为地方新成立的水司。一些项目确权工作进展缓慢,新的运营管理机构一直未组建,现有的运管单位对自身管理权限、资产权益分配、收益分配以及如何组建新运营管理单位、新运营管理单位性质、职责不清晰,因而想法各异,粗放管理。此外,现有运管单位多为财政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没有按照企业模式运营管理。

2.供水产品单一,水价机制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目前,有供水功能的运管单位供水较单一,仅仅是向当地自来水公司提供原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直接提供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商业用水等终端水。原水价格较低,各地不尽相同,在0.08~0.39元/m3之间,有的地方供水公司不按实际计量付费,仅定额支付水费。农业灌溉用水虽然有定价,在22.00~30.00元/亩(15亩=1hm2,下同)之间,但基本未计收。对目前全省供水价格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多数县市未推行阶梯水价;供水运行成本高低不一;农业灌溉用水有价无市,水费计收难度大。

二、对健全运营管理体制的思考和建议

1.明确权责,理顺机制第一,加快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资产确权工作。省水司组织各投资方加快对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资产的确权工作,并将其纳入公司管理。第二,对准公益性骨干水源工程性质细化分类。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准公益性工程进行评估,对其公益性、经营性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合理界定,细化分类,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运营管理办法。进行评估时,须考虑的问题有:普遍存在的农业灌溉水费计收困难和对经营收入的影响;农村饮水水价较低及供水量少对经营收入的影响;经营项目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等。建议以多年平均收入作为对准公益性工程细化分类的标准。在开展经营收入评估时,宜结合项目所在地近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气象、水文资料,核定多年平均降雨量、来水量,并据此计算多年平均供水量和发电量,从而评估多年平均经营收入。对准公益性工程细化分类:第一类承担公益性任务部分;第二类经营性部分,且运管单位多年平均经营收入,低于按标准核定支出的100%;第三类经营性部分,且运管单位多年平均经营收入,等于或超过按标准核定支出的100%。第三,组建运管机构,明确权责,理顺机制。根据工程具有的公益性以及供水、发电等功能,结合其多年平均收入情况,按照类别,将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分三个板块管理,分开核算。第一板块包括公益性项目及准公益性中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二板块包括经营性项目及准公益性中的第三类。对第一板块的项目,可考虑三种不同的运营管理方式:一是托管,由省水司委托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代运营管理(报经省水利厅批准);二是转交,省水司交由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统一进行管理(报经省水利厅批准);三是自营,由省水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会商,按投资比例组建项目运营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对第二板块的项目,按企业模式,由省水司授权其下属从事水务、能源开发经营业务的相关子公司进行管理。

2.事企分开,分类管理根据工程实际细化分类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机制,设置相应的运营管理机构,实现第一板块、第二板块的分类管理。(1)第一板块的管理省水司应组建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进行归口管理。①工程运营管理方式a.托管或转交:由省水司委托或转交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进行管理,省水司归口管理部门监管,涉及资产剥离出去的,由省水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会商进行资产等值置换,报经省水利厅及省人民政府批准。b.省水司自营:由省水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会商,按投资比例组建项目运营管理机构。该项目运营管理机构接受省水司归口管理部门的管理。②运管单位性质公益性及准公益性中的第一类,设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准公益性中的第二类,设为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其机构编制由项目所在地编办会同同级财政、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与省的相关规定共同核定;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聘用等须参照“贵州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的意见”执行,并优先消化原有运管人员。③运管维修费用来源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公益性及准公益性中的第一类工程,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及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工程更新改造费用,均全部纳入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准公益性中的第二类工程,其运行管理经费、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摊,更新改造费用在折旧资金中支列,不足部分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财政补贴;涉及中央、省级专项维修补助资金或工程更新改造费用补助资金,且该资金由省水司管理的,由省水司按照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及时足额拨付。(2)第二板块的管理①准公益性的第三类管理方式应按企业模式,由省水司授权其下属从事水务、能源开发经营业务的相关子公司进行管理。有供水功能的,由水务公司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会商具体管理事宜;有发电功能的,由能源公司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会商具体管理事宜。规模较大的,由相关子公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按投资比例共同组建项目运营管理公司,按公司法进行管理,该运营管理公司属相关子公司的下属控股子公司;规模较小的,可由相关子公司委托工程管理所代运行管理,负责其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该类工程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聘用等,按照自愿的原则,优先消化原有运管人员。工程运管维修费用来源:该类工程运行、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资金及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摊,其经营收入、营业外收入和其他投资收益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配。与经营性工程不同,此类企业必须遵循“先供水,再灌溉,后发电”的原则。若遇连年干旱等极端气候,为保供水灌溉导致无水发电,造成发电企业发电量剧减,其经营收入已无法维持本企业正常运转时,应积极探索、寻求政府补贴机制予以补贴。②经营性工程的管理方式应按企业模式,由省水司授权其下属从事水务、能源开发经营业务的相关子公司进行管理。有供水功能的,由水务公司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会商具体管理事宜;有发电功能的,由能源公司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会商具体管理事宜。规模较大的,由相关子公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按投资比例共同组建项目运营管理公司,按公司法进行管理,该运营管理公司属相关子公司的下属控股子公司;规模较小的,可由相关子公司委托工程管理所代运行管理,负责其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其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聘用等,按照自愿的原则,优先消化原有运管人员。工程运管维修费用来源:工程运行、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资金及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摊。其经营收入、营业外收入和其他投资收益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配。

3.推行管养分离第一板块: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定岗,只考虑运营管理人员,不设维修养护人员。工程的维修养护、更新改造等业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招标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化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承担。第二板块: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定岗,除考虑运营管理人员,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少量维修养护人员。若自身完成不了的大修、更新改造等业务可通过招标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化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承担。

4.实现产品多元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随着贵州省“五个100工程”的快速推进,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农灌用水迎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也为运营管理单位提供了适宜的发展空间。从事供水的运营管理机构,应找准市场切入点,依托省水司的平台优势,拓宽经营范围,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发展为集提供原水、农灌用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的多种经营单位;对水质特别优良的,还可进行桶装水、瓶装水开发经营,实现产品多元化,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省水司的平台优势,把城乡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回用水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化、系统化管理,不断创新和完善水务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开展水务一体化工作。

篇8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各类企业都面临这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不能充分利用企业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将难以在现代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我国企业资金运营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与国际接轨较快,发展迅猛,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资金运营管理的现状分析

2.1不良资产导致资金运营受阻。各类企业都面临不良资产的问题,这其中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客户信用调查不彻底、不充分。应收账款也是企业资金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闲置资金”,对于企业的运营规模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导致工艺产品落后,技术服务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利润下滑,对于资金的良好运营带来负面影响。2.2企业理财方式单一。企业内部资金运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理财方式太单一,资金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资金的运营。通过科学的预算规划和风险分析,确定适合本公司的理财产品,利用公司的闲置资金创造更多的价值。现实中不少单位将大量的资金进行单一的投资,往往会造成难以控制的风向,一旦出现问题将导致不可承受的巨额损失。面对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企业需要有清晰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2.3资金运营灵活性较差,资金利用率不高。调查发现,即使是在经营较为成熟的大中型企业,其资金运营也经常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方式具有发展成熟、经验积累丰富的优势,但是缺乏现代管理的灵活性和技术性,管理结构和可操作性均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于资金运营的要求。

3提升企业资金运营管理的对策

3.1建立资金的预算管理体系。企业集团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首,财务、计划、生产、销售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资金预算管理委员会在资金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采取全员与全过程参与的全面预算方法,以收入定支出,以产出定投入,反复平衡测算,认真编制出年度资金预算各企业、各部门根据年度资金预算安排,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编制月度资金预算报总部审核,由总部据以统一平衡,合理安排,各单位严格按总部批复的月度资金预算控制收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3.2挖掘集团内部资金潜力。在集团公司中,既有新开办的子公司,又有原有子公司的关闭和合并等;这就导致集团公司资金既需要向子公司及分公司分配,同时也存在部分子公司大量闲置固定资产的浪费,这种情况不仅仅包括资金,还包括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及库存材料等。这种供需的不平衡现象容易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为此,建议集团公司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挖掘集团公司潜力:(1)建立健全闲置资产统计与利用体系,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平台,实现各类资源网上登记与查询,做好内部融通工作,实现优先内部资源利用,然后外部采购的目的,使得物尽其用,节约资源。(2)优化重组、盘活闲置资源。对于闲置和积压的资产,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资产评估和资产性能评价,并根据科学合理的程序实现废旧资产的处理,降低企业随意处置导致的损失,尽可能实现资金回收。3.3严格对外投资决策与审批程序。掌握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向,一方面实行集团集中审批制各企业对外投资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搞好市场调研,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正确估计投资项目的预期现金流量,通过收入现值与所需资本支出的比较,选择投资方案,报集团审批,集团根据整体安排,对有竞争力的投资项目,给予优先安排,保证资金的需求,避免集团内重复建设,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利用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的优势,按照各个分公司的贡献比例进行技术创新资金的调配,集中优势资金重点研发新技术和大项目,并在运行过程中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尽可能发挥资金优势,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公司内部进行运营管理效率。3.4发挥资金整体优势,降低贷款利息支出。集团公司或者各个分公司能够从金融系统获得贷款的关键因素是偿还本息的能力,相对而言,集团公司的经济实力雄厚,经济效益较好,偿还能力值得信赖,贷款能力较强;但是部分子公司和分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是很好,融资能力较差,由于财务状况的原因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影响到集团公司整体发展。为此建议,集团公司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体系,实行公司对外统借统还,尽可能发挥基团优势。尤其是在主要金融机构可以在国家基准利率基础上实行上下浮动政策,基团公司凭借其强大的信贷能力,对比选择最优的信贷条件。此外,还可以利用不同贷款期限差额利率的方式,通过时间差,合理安排各类贷款业务的流程和时间节点,达到降低利息支出的目的。

4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资金运营方面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在重视程度和管理手段上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笔者通过大量资料调研与分析,总结得出四项提升企业资金运营管理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姜宇 赵悦 彭佳昱 单位:沈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云计算 运营管理 云管理系统

1 引言

云计算作为一种ICT融合技术,能够实现计算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应用、网络等)方便快速地按需分配、提供和释放,在提升业务可靠性和可用性的同时,减少业务提供商的管理成本。云计算由此引起了电信运营商的极大关注,电信运营商把云计算看作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的重要手段,抢占IT及互联网业务市场份额的重大机会。因此,云计算在电信网络的部署和应用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与此同时,云计算也给运营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本文将就运营商在云计算的运营和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通过云管理平台的部署来解决云计算资源和业务管理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云计算的资源有效管理和利用、网络和业务的快速扩容与灵活部署等优势。

2 云计算在电信网中的应用

运营商对云计算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内,包括IT的整合、业务平台的整合;一类是对外,包括基于云计算的应用,使用云存储、云桌面和云主机等。

(1)对传统电信业务平台的整合

基于云计算能够实现资源池化以及灵活分配的特点,云计算技术可应用于电信业务底层平台的改造,由资源共享的云平台来承载现有的各类增值业务、移动业务以及融合业务。云计算引入到电信业务平台能够解决两方面需求:

一方面,各个电信业务的峰值负荷产生的时点不一样,例如:彩铃业务的峰值负荷与WAP业务的峰值负荷产生于不同的时段,因此在某一个时点,经常出现一部分平台的处理能力闲置,而另一部分平台的资源负荷过高的情况;另一方面,不同业务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不一致,部分快速成长的业务促使平台不断面临升级和扩容,而某些面临消亡的业务则导致平台能力闲置,但是由于残存用户而不得不保留该业务平台并需对其进行维护。

这种情况下,通过云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及灵活分配,能够大大提高现有硬件资源的使用率,有效地平滑总体业务峰值负荷以及对资源的需求,避免业务平台频繁的硬件升级扩容,在方便新业务快速部署上线的同时,以低运营成本保留“长尾”业务并继续产生经济效益。

(2)对现有OSS/BSS平台的整合

各电信运营商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建设并维护为数众多的OSS与BSS,这些系统通常由不同设备商提供,缺乏统一的维护手段、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功能;同时,与传统电信业务平台的建设情况类似,OSS/BSS系统也存在资源使用效率不高、不同系统的负荷不均衡等问题。而通过云计算技术为各个OSS/BSS系统提供统一的底层平台,对旧的高能耗的IT系统进行关、停、并、转,能够大大节省运营商的IT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集中维护和管理的目的。

对OSS的整合如图1所示:

(3)基于云计算的应用提供

云计算技术催生了新的业务模式,典型业务包括虚拟数据中心(Virtual Data Centre)和云桌面(Virtual Desktop)。以云桌面为例,服务提供商通过远程集中化的服务器给用户提供虚拟桌面,所有的应用与数据都在服务器侧集中部署和运行。服务提供商通过专业的技术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可靠性,通过不同用户间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满足用户的弹性计算能力的需求,避免频繁的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降低企业和机构用户的IT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成本。

3 运营管理挑战分析

云计算的引入是电信运营商的必然选择,现有的电信网络及IT支撑系统将面临重大的变革。随之而来,电信运营商也面临云计算运营管理的一系列问题,简述如下:

(1)云计算标准成熟度低

云计算属于IT技术的范畴,相对于传统的通信技术,其发展和更新的速度更快,导致相关标准的制定滞后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尽管当前包括ITU—T、ETSI、NIST、DMTF、IMF等在内的标准制定组织(SDOs)都已经启动云计算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但是基本上仍处于起步状态,缺乏成熟并被业界广泛使用的标准,不利于电信运营商通过统一的接口,对不同厂商的云计算产品和设备实施管理以及灵活有效地分配资源。

(2)云计算技术成熟度不一致

不同虚拟化厂商有各自的技术优势,产品成熟度和产品价格也有差异。电信运营商在部署云计算平台时必须考虑在保护现有巨额投资的同时,充分发挥各厂商的技术优势。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开放性和互通性,电信运营商很难把现有的丰富硬件设备资源集成在一起,充分利用已有的投资去构建云平台;而仅依靠某个云计算厂商的技术去构建云平台,把自身绑定到某个云计算厂家的产品上也不符合运营商的利益;其结果必将使得云计算平台建设、更新的成本增加,不利于运营商灵活选择合适的云计算技术和产品,提高了电信运营商的运营管理成本。

(3)与电信网络管理架构的适配问题

云计算的运营管理模式必将与传统的电信网管理模式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可以从两个角度来陈述。一方面,当多个移动业务、增值业务都集成到同一个底层的云计算平台,各种业务的维护管理职责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这种情况下,电信运营商需要进行管理架构以及职责分工的重新调整。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的运营管理架构通常根据组织架构、服务范围等因素而分级设置,例如,从组织架构上分为集团和省级分公司,从现有业务平台的服务范围上分为全网用户服务的集团级平台(如音乐、视讯等平台)和为各省用户服务的省级平台(如WAP平台),如何基于这样的管理架构来建设和管理云计算平台也是运营商需要考虑的问题。

4 云管理系统

篇10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存在体制机制不畅、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税收负担过重、专业人才短缺、对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认识模糊等问题,从经营城市理论视角来看,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应坚持民营化改革方向不动摇,建立“公共体育场馆发展基金”;加快培育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城市主体;尝试专业化托管模式;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注重公共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等对策,以促进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经营城市理论;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

体育是一项改善民生的事业。政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是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运营管理者们肩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在其运营管理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难题容易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如何找准并解决这些难题,急需进行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党的“十”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常态”,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也必然深受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影响,需要采取突破性思维,创新工作思路,采取突破性措施,推动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新局面。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从经营城市理论视角对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问题与对策展开研究,旨在提高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回顾与实践探索

(一)对“经营城市”的界定

什么是“经营城市”?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不少争论。文献调研表明,既有学者从广义与狭义来界定,也有学者从经营城市的内容、经营城市的目的来划分。如:饶会林等人认为广义的经营城市是指城市对有形、无形的公共资产、公共资源和企业外部经济进行资本化和产业化的整体策划、营销和评价的经济行为;狭义的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所辖公共部门对公共财产(城市基础设施与文化教育设施及其他物质财富和资产、国有流动资金等)的生产、供应进行资本化和产业营运的经济行为。[1]于洪平等人从经营资产的角度,认为经营城市就是为促进城市发展,把城市的土地、生态环境等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进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实现其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2]李丽萍、彭实铖等人从经营资本的角度,提出经营城市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在改善和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环境建设的同时,提高城市自身的价值。[3]刘维新等人从经营生产要素的角度,认为经营城市就是把城市中政府所控制的生产要素推向市场,经过市场交易,为城市积累资本,赢得财政收入。[4]可见,所谓经营城市,就是城市的经营主体把具有商品属性的城市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进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实现其最大效益。首先,划清城市构成要素属性是“经营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具有商品属性的要素资源应运用经营手段,对于非商品属性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公共项目,就得政府投入,不能推向市场。其次,得把握好“经营城市”的目标。第三,虽然经营城市是政府行为,政府在经营城市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经营城市的主要主体,但经营城市的主体是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形成协同共治的局面。

(二)对公共体育场馆及其属性的认识

公共体育场馆是指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属国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的、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体育比赛以及运动员训练、竞赛需求的体育活动场所。它是实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的基础性物质条件。据公共产品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萨缪尔森(P.Samueison)在1954年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认为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而私人产品具有绝对竞争性和排他性。但是大多数公共产品都只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有限的非排他性,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因而只能称作为准公共产品。而我国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场馆大都属于准公共体育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弱和非排他性强的特征,属于准公共产品之列。因此,对于准公共产品的公共体育场馆,可借鉴经营城市的理论去探讨和分析。

(三)实践探索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借鉴经营城市理念进行运营管理。如长沙五城会赛事场馆从规划设计之初就提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面向社会寻求资金支持,在规划设计中既考虑赛事举办需要又考虑赛后运营需要,规划建设了体育馆、网球俱乐部、体育公寓小区、摩天轮游乐中心、城市商业广场等一大批体育和商业娱乐设施,集竞技体育比赛、全民健身、商贸购物、休闲娱乐等于一体,成功的商业化运作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和场馆赛后运营的烦恼。同样,南京以承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运用“经营城市”理论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场馆设施建设运营困境,为国内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除此之外,武汉、北京、深圳、上海等更多的城市将公共体育场馆作为经营城市的构成要素,对其有形与无形资产进行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升了场馆的运营管理水平。纵观上述实践可以发现,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政府在出台政策、财政资金拨付、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二是能否充分调动社会、市场和个人参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积极性;三是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规划应与城市发展规划相一致,重视公共体育场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四是高度重视公共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

二、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问题分析

(一)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改革进展缓慢

近年来,在《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事业的通知》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城市公共体育场馆逐步向企业化和半企业化经营方向转变,但多数公共体育场馆仍为省市体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性质没有改变,按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而非按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徐文强(2007)调查表明,我国有53.4%的公共体育场馆为传统事业单位,有29.8%的公共体育场馆为事业单位内部企业化管理。尽管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由于地域条件、功能定位、硬件设施、经营思想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公共体育场馆采用的经营管理体制不尽相同,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额管理”、“差额管理”仍普遍存在,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事业、产业主体不明晰,使用权与经营权无法完全分离,常出现职责不明、盲目发展、相互掣肘、协调不顺的局面,造成宏观失控,微观主体活力不足现象。现有管理体制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在场馆开发中容易受到行政力量的干扰,各类制度不健全。主要是用人、分配、考评、激励以及投入产出、成本核算等制度体系不够完善,造成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管理混乱的局面。

(二)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关系认识模糊

公共体育场馆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质,我国《体育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国家法规有明确规定。但在公共体育场馆的实际运营中,存在对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定位不清晰问题,给体育场馆运营造成较大影响。一方面利用纳税人的钱兴建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坚持公益规划,遵循公益性优先的经营模式,不能完全遵循企业化运作的经营模式,往往经济效益不佳;另一方面,公共体育场馆的财政补贴比例不断减少甚至“断奶”,公共体育场馆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生存下去,必须通过招租、办展会、修建停车场、宾馆等方式创收,形成一种“副业”支持“主业”格局。上海市场馆协会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30家主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收入中,通过演唱会、房产物业经营、广 告等非体育活动的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72.12%,而与体育产业息息相关只占27.88%。这样的经营创收势必缩小了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空间,影响场馆的公益性。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和经营性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三)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要治理和管理社会的主要形式,也是国家实现社会控制、确立规范化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城市政府参与了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全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知全能政府”。城市政府在配置资源时不计投入,轻视回报,粗放经营,导致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质量差、利用率低、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是公共体育场馆供给远远滞后于人们快速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的深层次原因。就目前来看,城市政府认为当前比较突出的矛盾是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还有一些城市政府部门仍习惯于旧的体制和做法,政府缺位或越位的现象仍很普遍,政府部门职能交叉、不能依法行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官本位意识浓厚,仍然企图用强制性权力对公共体育服务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干涉和控制,这种违背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强制性管理,必然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产生尖锐矛盾。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国有资产法律建设滞后,作为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存在虚假评估、低价转让、关联交易、代为清偿债务等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且愈演愈烈,导致国有资产损失。

(五)经营范围狭窄,无形资产开发潜力巨大

陈元欣博士对全国161个大型体育场馆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有超过80%的场馆以大型赛事、健身活动和运动训练为主要经营内容,而对无形资产的经营绩效不佳,仅有少数体育场馆开发了冠名权。

(六)专业人才缺乏与冗员过多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体育行业(系统)长期以来是比较封闭的,体育管理部门始终坚定地维护体育部门的大一统体制,坚持体育事业自身的运行机制而导致体育社会化程度严重不足。目前,公共体育场馆承担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安置就业,为解决就业,体育系统干部、退役运动员、复转军人及部分领导家属等都挤向体育中心,另外再加上专业的场馆设备维护人员,导致场馆工作人员过多,甚至有的体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多达好几百人。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这部分人员往往学历水平较低、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技能缺乏、专业素质水平不高及国家金饭碗的思想意识浓厚,对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质量有很大影响。与此同时,想引进懂体育、经营管理、法律等专业人才非常难,另外又由于工资待遇等因素导致人才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经营城市理论视角下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对策

(一)坚持民营化改革方向不动摇,建立“公共体育场馆发展基金”

立法先行,保障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顺利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是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前提制度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1982年施行,2004年修正)第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法层面构筑了中国全民所有制的法律体系。同时,宪法也规定了人民享有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权利。宪法第2条规定,“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等等。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法律是实现任何经营的必要手段,以契约形式确定政府与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为公共体育场馆坚持民营化改革方向,借助合同方式落实责任,提供了基本依据。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管理的积极性,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创新模式,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另外政府是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主要责任者,如果公共体育场馆进行服务外包,政府的主要责任是规划、监督、管理等,但要防止政府逃避责任,将所有重要权力及责任转交给社会。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财政投入至关重要,即使在体育产业高度发达、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较为理想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鉴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要求和工程建设投资大、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显著、投资风险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各地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中可以考虑建立由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力量资助的“公共体育场馆发展基金”,具体包括列入计划的政府财政拨款、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赠、社会赞助、体育彩票公益金以及场馆缴纳的税费等。“发展基金”由政府财政部门掌控,专款专用,以确保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与维修的良性发展。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培育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城市主体

公共体育场馆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和名片,政府是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规划者、场馆资产开发的组织者、场馆经营管理的监督者。可以说,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真正转变政府职能,不再是行政命令干预经济运行,而是通过建设良好的法规制度环境、信用环境等,来调节和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弊端。如果政府在市场经营活动中既是“掌舵者”,又是“划桨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和公正,也很难提高市场活动的经营效率。在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首先,政府要为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城市主体提供有效的市场制度,进一步加快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相关立法工作,制定并实施《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规划》,对现有制度和地方法规过时部分进行调整和补充,逐步完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规范城市经营主体的行为,消除因人为因素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产生的垄断行为。其次,政府应特别重视私人投资主体公共体育场馆经营行为的执法和监督工作,严厉打击经营过程中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以此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城市信用度。第三,还要建立政府职权的约束机制,保证依法行政。防止徇私枉法、以权代法的行为,保证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经营管理健康、有序地进行。

(三)认清公共体育场馆的“国有资产”性质,尝试专业化托管模式

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孰轻孰重之争问题,说到底是对其性质认识不清造成的。关于公共体育场馆性质的讨论,李明提出,公共体育场馆就是一种“国有资产”。资产的经济性质是经营,而进行资产经营的主要目的是营利,把公共体育场馆视作“事业单位”的做法是违背其经济性质的。当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公共体育场馆为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社会服务,公共体育场馆必须进行经营,实现它的首要职能。如果一味地强调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势必造成公共体育场馆在资产消耗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注入,结果只能维持在低资产水平下运行。简单地讲,公益性与经营性并非矛盾、非此即彼关系,两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即:公益性是经营性的实现目的,而经营性是实现公益性的有效手段,两者互为有益补充。随着经营城市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完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一些创新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也不断涌现,其中专业化托管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运营模式受到了极大关注,在英国、澳大利亚已被广泛采用。所谓托管模式,就是投资方(多是政府)以资金入股,不参与设施的经营和管理,为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把企业的法人全部或部门财产委托给具有法人资格、经营管理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进行有偿经营管理。专业化托管的最大优势就是利用企业专业优势及企业规模竞争力,对企业利益主体进行改造,达到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6]比如,英国谢菲尔德国际设施管理集团就是采用专业化托管运营模式成功的典型。它是英国管理体育休闲场馆设施的专业公司,谢菲尔德市14所大型体育、休闲及娱乐设施都归其经营管理。谢菲尔德国际设施管理集团所管理的设施资产达到25亿英磅;公司拥有700名员工及每年超过400万的顾客,每年承接超过1500个各种类型的活动,被授予过全英休闲管理的最高奖。国内的江苏无锡市体育场馆和训练管理中心采用了该模式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专业化托管模式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以实现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专业化,减少冗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水平,同时对“积极探索多元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也有着积极意义。

(四)深入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14]46号文件精神,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机制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针对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做出明确指示,即“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需要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主体深入学习领会和认真贯彻落实,细化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相关政策文件,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开创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新局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五)注重公共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运营

从经营城市的界定来看,有形资产是经营城市的客体,但依附于有形资产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同样是经营城市的客体。发达国家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成功经验显示,公共体育场馆很大部分经济效益来源于场馆无形资产(冠名权、广告权、豪华包厢及知识性无形资产)的开发,美国的体育场馆90%以上都进行冠名权的交易,而且收益不菲,像美国休斯敦的某体育馆冠名权达到了每年1000万美金。目前,国内对公共体育场馆无形资产诸如冠名权的开发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成功的案例很少,但对于场馆广告权的开发已成为部分场馆的主要收人来源。建议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中借鉴社会上运作比较成熟行业的先进经验,聘请具有文化策划、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经理人或管理团队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开发与运营,以拓宽公共体育场馆融资的渠道,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饶会林.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于洪平.城市经营的内涵与政府职能转变[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15-19.

[3]李丽萍,彭实铖.试论城市经营的本质[J].城市发展研究,2003,10(2):62.

[4]刘维新.经营城市的理论基础[J].城市规划,2002(8):28.

[5]陈元欣,王健.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5):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