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图形设计 教学 创新思维方式 培养 训练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人们对于社会的多样化认识和理解。而图形设计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开始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平面设计专业中,图形设计可谓其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正是由于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从艺术创作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方式,以便为学生日后专业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
1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创新思维与图形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紧密,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引领学生准确地把握图形艺术形象及其信息量,充分展现设计内涵与艺术构想。因此,图形设计过程不能单纯地借助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还需要借助于创新思维,赋予图形视觉流转过程中的逻辑关系。由此可见,图形设计过程离不开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确保其能够充分之,使创新贯穿在自我设计作品的始终。
2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方法分析
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途径很多,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思维导图训练法。在图形设计教学之初,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训练开始,教师应借助于某些具体或抽象元素,引导大家发散思维,转变传统固定思维模式,以激发其灵感。该阶段的训练通常需要在课堂中实现,且注重限制时间,使学生能够迅速完成训练,增强其思维活跃程度。在训练之初,可采用思维导图训练方法,教师可提供给学生某项具象或抽象元素概念,使其结合主题采用图形方式开展发散性联想,可从形状、文字、功能、材质、概念、文化等不同方向出发进行扩散,各扩散点同时作为下个主题词,继续开展扩散,如此正如思维导图法一般,实现了思维的发散,并使学生脑中积淀大量图象资源,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联想的广度,还扩大了观察的范围,转变了学生传统单一化的思考方式。
(2)默写式智力激励训练法。在创新思维方式的训练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忽视开展逻辑思维培养,但其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在设计初始阶段,学生要探寻的并非多样化的设计方案,而是最佳方案,因而势必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支持。因此,教师可采用默写式激励训练法,将学生加以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循环式联想思维的训练。教师应提前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图纸,将学生加以分组,各组成员数量即联想步骤。每步完成时间3-5min,所采用的图形,可由简单几何图形入手,以便掌握,然后循序渐进。训练之前,以各组人数为依据,在图纸上将对应空格画出。训练时,学生在规定图形范围内将所需绘画的形体自由画出,作为起点,随后将图纸传递给下位同学,由其结合该图形的内容,展开联想并对图形进行绘制,随后下传,直至图纸回到第一位同学手中。该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发散”向“收敛”方向发展。这同图形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活动规律一致。
(3)希望列举训练法。在图形设计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科学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开展有效的图形设计和构想。因此,可采用希望列举训练等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想象力加以引导,打开其想象之门。教师可以采用希望列举训练法,先对小组进行分组,使各小组成员合作式开展训练,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氛围,对希望点进行收集。例如,可以“单元素功能再造”作为训练事例,以平时常见的鞋子、袜子等物品出发,借助于学生的想象力,实现该物品的功能再造。要求学生对物品功能加以想象,转变其传统用途,对其新功能进行开发,借助于图形方式加以展现。然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希望点列举,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各自列举的希望点,借助于文字方式加以记录。再对物品元素的功能进行想象、再造,创新其功能,并借助于图形方式加以表现。教师应注重引导大家不断完善,如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语
一言以概之,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因此,在图形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找准突破口,采取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发掘多方有效信息,力求实现同设计主题的有效吻合,这方为图形设计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职英语;创新;教学训练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职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融入,能够使学生真正转变学习态度,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际运用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广大中职英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当前中职英语教学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职英语创新思维的教学训练方法
1.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教学过程是学习英语的主要环节,好的教学方法对英语教学的成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需要选择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情景式教学。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充分挖掘其潜能,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1)利用实物设置情景
利用实物设置情景是最为直接方便的,所谓实物,可以是老师课堂前准备的模型道具,也可以是教室中的人和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根据所教授的内容,结合身边最方便的实物进行情景设置。如在教学生pen,ruler,eraser时,老师可直接拿这些实物进行情景设问: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 color is it?…与学生进行单词相关句型的联系和对话,加强学生的印象和观察能力。
(2)利用图画设置情景
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丰富生动的插图、照片、贴画等进行情景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到家庭成员时,可让学生提前准备一张家庭照,并在课堂上写篇有关“My family”的小作文,鼓励同学主动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使学生产生主动表达的愿望。
(3)利用肢体语言设置情景
课堂之上,肢体语言如果运用得当,会使课堂内容更加形象生动。肢体语言是人的第二语言,即表情、动作、神态等,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丰富传神的肢体语言的运用,会使课堂内容更加饱满,有趣。如碰到有同学在课堂上睡觉,老师可直接叫醒并对他说:I am very(guite) angry.然后让这位同学去门外清醒一会,再问同学:Where is he?让同学回答:He has gone to the…该同学回来后,老师再问他去向,引导他说:I've been to the…等。
(4)利用多媒体平台设置情景
计算机多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资料信息丰富多彩。在原先电化教学,如投影仪、录像、幻灯等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创建教学所需场景。如在讲述到某一地方时,老师可先对学生提出问题:Have you visited the…引起学生的回忆,并让学生讲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利用多媒体平台,将所介绍的东西用声音画面呈现出来,使所设情景更加贴近学生,更加有身临其境之感。
2.在“练习”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课堂练习的目标之一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根据练习的内容进行发散性地思考,而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尤其是课堂练习部分,教师设计或布置的习题一定要有目标、有计划。一般主要有三种形式:(1)一问多答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与众不同的答案来。(2)一题多解指的是同一题目,不同发散的解决办法,最终得出相同结果,主要是培养学生灵活、变通能力。(3)一句多义主要是将同一句子以不同句型或方法表达出来。如“吉姆来这儿三年了”译成“Jam came here three years ago./It's three years since jam came here./Jam has been here for three years.”等。
3.在“运用”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英语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该只满足于课堂简短的四十分钟,而是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强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真实感。
英语教材内容一般包含很丰富的内容,涉及许多日常生活的话题,如问路、打招呼、天气、购物、饮食、看病等等,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当尽量把教材内容生活化。如在讲到打招呼时,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演练,第一次见面该怎样打招呼?Nice to meet you./How do you do?朋友之间的问候:What's up?/How's every thing?好久没见的朋友:Long time no see./How have you been?等。激发学生创造出比较个性、特色的对话,促进学生的语言技巧,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从而达到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结束语
在当今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已成了广大中职院校迫切需要完成的课题之一。中职英语教学一定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运用能力有效地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应变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灵活地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学校教学的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梁虹丽.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J].广东教育:职教,2012,15(1):22-23.
[2]文春艳.谈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科教导刊,2012,25(3):30-31.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75-0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工具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重要地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结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教学中要以文本为主而又不局限于文本,引领学生突破课堂,拓宽创新的思维领域。下面是笔者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有益尝试。
一、启发想象,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要以想象为基础。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思维上的“留白”,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着学生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要充分利用课文的“留白”,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和联想,使作品的形象更丰富充实。教学中精心设计好能够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想象教学,这便是创新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就布置了以“游行大典结束后”为题的写作训练,有意识地让学生续写故事,学生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有的用智慧的笔写了皇帝被天真无邪、大胆直言的小孩感动,最终悔过自新,严惩骗子;有的写皇帝自知颜面扫尽,恼羞成怒,下令抓捕说了真话的小孩,回到皇宫,继续着骄奢的生活……引导学生顺着故事情节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自由驰骋,利于学生领悟作品的更深层次,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引发学生想象诗的意境,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诗中有画”,教学古诗文时,总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诗意的图画。这样,学生总能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一幅山水画,或一幅田园风光图。当然,鉴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教学中,多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怎样画?这样,学生绘画过程中,以合作的主人公姿态,各抒己见。如教学《观沧海》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诗人形象时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人认为花草树木要矮,诗人形象要高大;有的学生认为山、诗人等几笔勾画,而大海则要画得突出、宽大……这些争论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在这种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质疑问难,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时不再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将不断地让位于教师和学生的互教互学,再成为学习共同体。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教师作为搬运工把知识挪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学得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之门的金钥匙。有了疑,才能启动创新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巧设疑问,引起学生质疑问难。如让学生谈谈感受、想法,对重点词句是如何理解的等,发挥学生思维的潜力,只要说得有道理就算对了,教师应及时表扬。例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而是首先点拨学生联想“安史之乱”与“暴风雨侵袭,茅舍”这两幅惨景。经过“社会背景”与“自然背景”的点拨,即把学生引入到深沉的历史回忆之中,拉近了时间的距离。通过创设特点的背景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是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通过归纳说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教学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教师只有给学生创造轻松、民主的氛围,才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对因求知好奇受到奖励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从而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突破陈规,发表新见解、新设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我这样引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有语言会说话,人们又常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也就是说各种动物也有它们自己的语言,但是谁又听说过大自然也会说话,会向人类报告信息呢?如果同学们认真地研读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大家赶快行动吧!”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鼓励学生提问,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或零散的,或浅显的,或深奥的,甚至是怪异的,但作为教师,我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为孕育创新思维的火花打下基础。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的意识。
三、寻机表演,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力
篇4
【关键词】形体动作;教学;影视;表演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21-01
演员在摄像机或摄影机前进行创作,从而表现在屏幕上的一种表演艺术,就是影视表演艺术。在此过程中,演员需要依据作家提供的剧本,并在导演的指导下,以形体动作为主,刻画出典型、真实、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此外,影视表演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是形体语言。影视表演中,形体语言是构筑各种人物形象的基础,因此,形体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影视表演尤为重要。
一、形体动作教学在影视表演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影视表演中,通过戏曲动作、舞蹈及艺术体操等方面对学生的形体动作进行训练。学生通过这些训练,提高了肢体柔韧程度、动作协调及力度等方面的技能,有利于学生锻炼其身体素质。此外,学生通过外部技能方面的训练,如舞蹈韵律、动作施展等,掌握了大量的形体动作技巧。然而,学生在日后的表演中,却不能对这些技巧灵活地运用。这是因为传统的形体教学方式忽视了与表演融合的重要性,使形体教学与表演没有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此外,形体动作教学在影视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教师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没有表演的创新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采用播放视频、课堂上增加游戏环节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学生应对所学形体训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练习和领悟,突破在所学知识与应用之间的障碍,在表演中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将形体与表演完美结合[1]。
二、形体动作教学与影视表演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对戏曲程式化表演的表现方式和手段的借鉴
戏曲对生活表现形式的反映,是戏曲程式化。戏曲程式化是生活动作的表演化、舞蹈化和规范化,并对其重复使用。演员的形体塑造,体现了戏曲程式化的手段和表现方式的指导意义。首先,将戏曲的基本手势和基本步态作为借鉴学习戏曲的首要任务。由于戏剧的特点是起承转合的韵律,其对潜在的造型意识有着强调作用,所以对于借鉴戏曲这种方式,为影视表演的形体训练打下坚实的形体基础,有利于形体与表演相融合。其次,创造很强的戏曲形象表现力是戏曲程式化一种特殊的形式。此外,戏曲程式化的规律和自由还包含着戏曲形象的思想和戏曲美的感染力,这是形体训练在影视表演教学上需要特别借鉴的方式。
(二)设计符合角色的形体动作
1.训练方法遵循科学性、规律性。形体训练中,属于基础部分的是训练方法,其也是形体训练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形体训练方法一定要从人体结构着手,制定符合科学性、规律性的训练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形体基础训练教学中,肌肉的张与弛、松与紧的掌握,是其很重要的部分之一[2]。所以,在形体训练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
2.表演艺术的掌握。在所有的表现中,模拟是其基础,因此在形体训练过程中,调动学生在模拟动物、人物过程中的感觉感官,并结合实际自身经验和观察,通过自己的身体将感受到的,想要表现出来的进行模仿、表演,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形体创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形体创造能力。
3.形体感受、想象、表现的联系。在形体训练过程中,老师为了训练学生产生不同心理,使其形体与表演更加融合,可以运用风声、雨声、打雷声等不同的音响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云朵、雪花、树木、火焰等自然界的富有动态特征的形态,对学生形体与表演进行训练。这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形体和表演结合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塑造角色,演绎情态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3]。
三、结论
要想彻底激发学生的表现才能,就要加强形体动作教学和影视表演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形体智能方面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形体和表演方面的整体技能。此外,对于戏剧程式化在形体训练的模式中,需要对其经验进行不断总结,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在形体训练和影视表演中,发挥巨大的借鉴作用,从而为学生的形体训练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形体动作教学在影视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形体动作教学与影视表演结合的具体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学生可以在形体训练和影视表演中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朱奕.“形表合练”――影视表演专业形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76-78.
篇5
一、培养数学创新能力,首先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费莱登达尔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教学就是研究,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哪怕所传递的知识是好的,教学的核心是催学生新观念产生,学生不是在知识技能“容器”,教师不是“填装入”,更新教育观念,教师才会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培养创新教育是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意思上来讲,数学教学中对实施导向和影响,促进各种观念,思想,规律和方法发生成长过程,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在实践中运算规律,教师影响着整个过程,而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以知识结论传授性教学思路改变传统教学,而采取探索,研究性教学.
二、创新教育的数学学科创新能力训练方法引导上突出
需要学无定法,教无定法,但在创新能力训练方法上的学生加以引导是很必要,以下就是作者的做法:
1.发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阅读自学,很多知识不可能都是教师辅导的,靠自己刻苦研究,积极学习,不断思考,积累得来,所以学生自学应受我们的老师鼓励,学生的自学不断的提高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就强,学习的感悟型就强了,那学习技能就能强.
深度思考是教师所要研究的内容.比如,引领中学生进行探究性课题中的“泰勒公式的发现”一节学习.教师首先要想到,那时那么多的数学家为什么只有泰勒能发现公式?他是如何发现的,是不是有方法和观念上的创新?对于一个用函数字某点的信息描述其附近取值的公式.还可以用若干项连加式来表示一个函数,这些相加的项由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求得.从这个过程可看出,泰勒之所以叙述了这个公式,是因为他发现了这个定理.这些实例,是开发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好范例.对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行为上的评价要广泛.每一个别出心材的观察角度或呵护权利的新发现都是创新的,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学生个体来说是否新颖,而不在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不是别人做过,是不是有观点和方法上的创新.
2.旁敲侧记,可以开发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殊条件下,通过曲径通幽、旁敲侧画方式另取蹊跷,将思维流向此,从新的角度探索,从侧面展开被人们忽略解决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是逆向的,而它与逆向思维不同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它的特点是不会因消极定式而影响对某个问题从随机从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容易想不到,很隐蔽的方向去,从侧面换角度思考,从而求突破已有的观点和论证,再提出不一样的新观点,产生新的创造,获得新的结果.齐白石画家说出了是如何作画的:“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画画就是这样,学习数学也是这样.引领中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注重学生学会应用侧向思维.
三 、创造和睦氛围,打造有利于新思维的创造的环境
只有在和睦相处的氛围,中学生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因此建立新型和睦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型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既要学习和实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法还要吸收先进的教学学习方法,针对详细探索问题的特征,将其综合应用和灵活恰当运用.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素材.靠背诵和记忆是很难学到的,创新能力总是在求知探索过程中学的,研究性学习可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中体验,从而逐步形成勤于动手,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积极学习态度,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产生积极情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统计知识过程中,让中学生调查统计一下本校学生各科学习成绩单分布情况,各班同学各班各科学习情况.在这个调查过程中,让本校的学生学会一起合作和分享,利用信息和养成收集分析的能力,培养高尚道德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振宁博士曾经这样做过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在哪里?就这样美国的学生思维的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
营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让学生在对原书内容的吸收、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可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对原书内容提出新的意见,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化,使其思维活跃而不僵硬化,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让学生不迷信老师、书本,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坚决.
篇6
作者简介:陈方(1961- ),男,汉,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艺术教育学。)
(杭州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摘 要: 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音乐家从事音乐创作、欣赏、表演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创造力;儿童;钢琴学习;训练;作用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Children's Piano Learning
CHEN Fang
一、创新思维研究现状
创新(innovation)来自拉丁语innovare,原意为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本质上意味着新秩序的产生。创新思维作为音乐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在音乐创作、表演,还是在音乐欣赏、批评中,一直受到国内外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理论家的关注。吴进国认为,音乐是激活创新思维、开发人类智慧的特殊“维生素”和催化剂注:(吴进国《音乐激活创新思维》,《中国人才》,1998年第1期,第44、45页。);华莱斯认为“意向是创造性思维的一大特征,联想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注:(罗小平、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29页。)赫德森指出,寻找、发现问题的欲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一环。注:(同上,第242页。)托兰斯提出“四年级低谷区”,指出过重的压力会影响创新思维的发展。注:(同上,第248页。)陈一林认为“灵感是音乐创作和表现的灵魂…突破常规和定式是音乐思维的特点。”注:(陈一林《浅谈音乐思维对创新思维的推动作用》,《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第5期,第128页。)张爱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注:(张爱民《创造性思维训练在音乐教学创新中的应用》,《甘肃等师范专科学校报》,2003年第3期,第107页。)。高琳认为“音乐教育能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培养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能力,还能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及创新个性”注:(高琳《关于音乐教育与培养创新思维的关系的思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29、130页。)。创造性既需要灵感,又需要勤奋和毅力。儿童期是音乐才能迅速发展的阶段,此时儿童身心已达到一定水平,能够接受音乐教育。钢琴因其简单实用,成为培养音乐能力的首选。诚然,欣赏和演奏能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力。科学的训练方法,则可以提高儿童的歌唱、节奏及音高辨别能力。罗代筠提出通过“激发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注:(罗代筠《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溶于学生音乐教学之中》,《教学探索》,2006年第10期,第80页。);谢珍辉指出“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想象情境”三步骤注:(谢珍辉《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浅探》,《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第151、152页。);黄忠昭则认为应着眼于“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培养的最佳途径”注:(黄忠昭《论音乐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总第67期),第121-123页。);王令武则主张“眼、耳、口并用”,“给学生自由思维空间与时间”并“鼓励学生表演”注:(王令武《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8页。);薛涛提出“发掘教师的创
造潜力,激发学生群体的创造潜能”注:(薛涛《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美与时代》,2004年第10期,第65、66页。);陆颖则指出“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评价” 注:(陆颖《让创新思维成为音乐教学中的灵魂》,《音乐天地》,2008年第1期,第16、17页。);刘克敏指出“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注:(刘克敏《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天地》,2003年第11期,第19-21页。)三方面举措等等。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们日益发现,音乐教学的开展,不能无视学生的创造力,反而应充分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新课程理念,实现审美体验价值。
二、创新思维元理论描述
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最基本的心理素质,创造发明主要靠思维能力,创造型的人才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渐次发展过程,20世纪2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最早对此进行研究,产生著名的沃勒斯“四阶段模式”,即准备、酝酿、明朗、验证期。注:(李祖扬、柳洲《创新原理与方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人脑是创新思维的器官,具有最为发达的大脑皮层,其范围越广,个体就越能以特异的方式作出反应。脑的高级功能如思维等,与神经回路活动有关。脑内神经元(约140亿个)通过突触形成庞大的神经回路,形成各思维方式―收敛型、发散型思维。前额叶的联合皮层是“多重感觉皮层”,视、听、嗅、触、味觉向此传递并进行整合处理。语言思维能力与性别有关,女性语言技能比男性稍强,男性空间能力则占优势。美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认为大脑半球具有思维能力,且分工明显。左半球与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及对逻辑分析有关,主要从事抽象思维工作,称之为“理性脑”;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如空间定位、图像识别、色彩欣赏等,为“感性脑”。左右脑功能的互补,能使大脑的思维功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主体主要指素质全面发展的新人才,其本质归结为“科学”二字,通过组合、反转技术等创新技能来实现。产生于创新能力与创新关系、创新环境与创新精神是创新的两组基本矛盾,其中创新关系适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则适和创新环境的发展要求。此外,创新哲学主张人人能创新、时时能创新、处处能创新,并积极利用条件、创造条件创新。
音乐才能是神经系统天生的能力,外部刺激居于次要地位。极少数人在儿童早期表现出超常的音乐才能(如莫扎特),音乐的内在规律使其不需外力便可掌握,这是音乐神童出现较高频率的主要原因。在音乐才能实现过程中,干扰因素与动机较为重要。音乐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及高度的自尊,其个性表现为多态性,即女音乐家更男性化,男音乐家更女性化。听觉能力是音乐学习的基本条件,听力与智力的互相促进是个人获得音乐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梅德尼克出(Mednick)提出,联想诸要素的组合形成新结构,产生新颖而又源源不断的联想,注:(罗小平、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35页。)属于这种类型的人较富于创造性。创造力是一种整体能力且具有发展性,社会政治变迁、个人经济状况、生活遭遇、国家经济的增长或衰退,都会影响个人创造。另外,创作过程中强调非意识的灵感因素,也注重有意识的努力因素。
综上所述,创造性与个性特征、认知特点相关。个性特征主要指独立的自我力量及对复杂事物的爱好与驾驭能力,认知特点表现为灵活性及高复合程度的认知结构等。这些特征伴随着相关的动机及发现问题的兴趣,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从不同侧面描述创造性。
三、创新思维在儿童钢琴学习中的训练
一般人都有辨别、回想旋律的能力,而音乐训练能使人获得音乐结构词汇表,如经过音、和弦、旋律、曲式等,从而有效提高音乐记忆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说过:“给我一打儿童,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从乞丐到律师等不同层次的人。”由此说明外部环境及训练的重要性。实践证明,科学的音乐训练能使普通市民成为音乐家。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表明,创新素质是创新主体成才的内在根据,育人环境是必要条件,创新实践是根本途径,因此成才规律表现为“创新素质+创新环境+创新实践”。创新环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术创新环境。音乐家庭与非音乐家庭的区别在于,前者欣赏音乐、演唱歌曲的机会更多。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对儿童音乐发展持积极、主动的态度,鼓励孩子非常规的音乐思维。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鼓励标新立异,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社会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场所,家长、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演奏、音乐比赛、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以获得社会知识,并能提高临场应变能力。
(二)充分运用想象、直觉因素
想象是音乐表演者必不可少的心理要素,也是使表演充满生命的关键。因此,表演者要不断丰富个人的生活阅历,尤其是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直觉是运用内心听觉,在头脑中形成音响运动图像的能力。它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训练而得以发展,没有后天的努力和培养不可能获得音乐的直觉。因此,在音乐表演的实践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直觉能力,尤其是正确的技巧和视唱练耳、音乐审美鉴赏和风格感受力。
(三)克服临场紧张
临场的紧张乃至怯场,是较为普通的心理现象。如何改变并克服这种心理状态,笔者认为:首先要有严肃的表演态度,其次克服心理障碍,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另外充分练习以纯熟掌握曲目,加强信心。还应经常参加演出实践,锻炼应变能力。通过上述五方面的努力,将“怯场”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四)以创造代替模仿
音乐艺术长于抒情、拙于论理,在时间流程中展现,随时间完成而消失。学习者应在认真分析和理解乐曲的基础上,借鉴的吸收前人的经验,加上个人创造性的诠释。对以往艺术大师的创造,做到充分尊重但绝不盲从。表演艺术永远是向前发展的,声音、技巧都是逐步得以完善的。英国指挥家伍德曾说过,任何符号都不能保证乐曲诠释的同一性。由此可见,演奏家之所以成其为演奏家,在于他能敏锐的感受一切,善于强烈的感受艺术。
成就是个人经过学习所达到的程度。一个有成就的人,必须具有相应的能力,但一个能力较强的人却未必有相应的成就。毋庸置疑,只有艰苦卓绝的训练,才能使人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内心的情绪情感,以满足其成就感。
四、创新思维在儿童钢琴学习中的作用
创造力是一种整体能力,托兰斯(Torrance)的“阈限假说”表明,当智商超过120,学习中创造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注:(罗小平、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47页。)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除了恰到好处的投情,更需要想象和直觉的配合,想象的过程则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积极运作。创新思维对儿童钢琴学习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稳定的审美情趣与独特的情感指向
每个人都会倾向于喜爱某一类音乐,与社会环境、听者的情绪状况有关,具有不稳定性,会随着各因素的改变而有所变化。社会境遇会形成一定的情感状态,情绪状态决定音乐的选择;反之,音乐使情感状态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行为的改变。情感、行为的改变又与社会境遇的改变直接相关,形成“循环反馈”模式。受过系统音乐训练并参加过实践的儿童更喜欢古典音乐,短期训练也产生一定作用,如1872年威廉斯(Williams)通过2个月的音乐欣赏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严肃音乐的爱好。
(二)创造力的培养与开放的个性
创造力与个性特征、认知风格、能力相关。卓越的科学家具有独立的个性,表现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即所谓开放的个性特征。他们乐于学习艺术相关知识,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游刃有余。他们以一颗时时的大脑,汲取着自然界的精华。另外此类儿童的认知结构复合程度相对较高,也更易适应环境变化,思路较宽,善于在事物运动中得出抽象规律。
(三)儿童身心发展与因材施教原则
篇7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design education is developing toward diversity. "Morphological Tectonics" based teaching research is helpful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course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develops from three aspects, trying to find new developing ideas of "Morphological Tectonics".
关键词: 形态构成;教学模式;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Key words: morphosis;teaching mode;innovative thinking;creativ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256-02
作者简介:孙虎鸣(1965-),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学、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1 形态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1.1 “形态构成”学的成因与渊源 形态构成这门学科起源于1919年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是由伊顿、瓦西里,康定斯基、纳吉等人先后开设的全新的设计基础课程,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性课题研究,从而形成了以形态构成研究为目的的系列课程,开启了设计学科基础课程研究新纪元。“形态构成学”由德国传入美国,再由美国传入日本,可以说日本是“形态构成学”研究最深入的国家。真正意义上的我国“形态构成学”研究起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我国设计教育体制不够完善,设计教育体系初步形成,随着对“形态构成学”的认识与研究不断深入,“形态构成学”逐渐被纳入到各个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当中。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专业都把它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并随着构成课程的引入,进而取代了原有设计类专业以“图案”设计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地位,为后续的“形态构成学”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2 形态构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形态构成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比较,无论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教学应用研究领域存在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把原是整体的形态构成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单元课程体系。这种划分无疑为“形态构成”学理论研究与课程体系建设竖起了屏障,使其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创新渠道难以疏通。目前我国高校 “形态构成学”的研究主要以“三大构成”为主体开展的单项研究,现行的课程设置也集中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单元课程设置上面。其各自独立的单元课程设置有悖于构成学科本身整体性原则,对其发展空间是一种界定与限制。
②三个或多个独立的课程结构基本一致的形态构成基础课程设置,是无法分散对应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与各个不同专业没能实现有效的衔接。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形态构成”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影构成、运动构成、装置构成等课程。以“三大构成”单独设置的构成课程不能完全代表构成课程本质特征,其涵盖的面较窄,让其对应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不现实,对构建整体设计教学模式和设计学科建设会产生不利影响。
③形态构成课题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研究较多,用于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层面上的研究却很少。形态构成课程设置的思路常以纵向为主来谋划布局,缺少横向拓展思路的创新思维支持,致使现有的构成课程拓展与开发及新课题研究遇到瓶颈,形态构成课题训练以完善技术替代创新思维的设定是多数学校现行的状况。虽然有些院校在形态构成课程各个单元课程开发上有创新、有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整体创新课程设置及实施计划落实等方面常常不够理想,原因就是缺乏重新打散各个单元课程界限,重新整合课程内容的创新思路与创新
策略。
2 整合设计教育资源构建新的形态构成课程教学
模式
2.1 设计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开发是形态构成课程教学发展的基础 凡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多数开设有形态构成课程,值得关注的是各高校所开设的形态构成课程普遍存在课程结构与内容趋于雷同,授课方式与考评方法单一等倾向。目前,高品质的形态构成课程数量较少,优秀课、精品课程建设与开发缺少课程内涵质量支撑,形态构成课程资源共享程度总体上来讲偏低,可以借鉴和利用的“共享资源”有限。其实,设计课程的资源是相当广泛的,各类设计课程母体课题衍生出来的子课题是宽泛的,其供应的养分也是充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加以整合、利用、开发,有机地把一些有效资源纳入到构成课程当中。从发展的眼光看,把构成课程定性为专业“基础课程”,是不准确的,其性质的界定有待进一步探讨,我们所说的基础课程性质是从其技术层面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来确定的,实际上我们从广义上来讲,构成所覆盖的领域及范围非常广,从应用层面上来说,形态构成本身也可以成为设计,如许多现代雕塑艺术、现代装置艺术、现代建筑等本身就是实体与形态构成的互换体。由此可见,形态构成自身的优势资源、再生能量还没有得到挖掘与释放,从设计相关学科获取的资源养分还没有得到吸收与消化。基于此,可以说形态构成开发利用的资源是无限的。
2.2 创设符合设计教育发展要求的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模式 当代设计教育正朝着多元、多维的方向拓展,专业界线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专业知识相互交叉补位、课程资源相互整合重构将成为未来的设计教学模式寻求破解的思路,也是构建形态构成课程教学发展框架所遵循的思路。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形态构成课程整体特征,优化整合课程结构,明确树立课程教学目标。以往形态构成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总体上趋于重视经验和技巧训练,看重结果轻视过程,忽略了创新思维和创意过程训练的阶段目标确立。创设新的形态构成课程模式必须摒弃单一直线强化结果训练的重技艺的教学思想。二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训练方法、评价方式等都要重新定位、从新确立方向。单一的运用经验体会训练、缺少变化的模式目标训练、程式表现技能训练、叠加习题训练都是在既定的技艺性质的目标下实施的,施教方式是以传授为主,传递方法简单缺少新意。构成教学模式建立及课程发展的脉络应遵循设计教育规律,符合科学发展原则,在挖掘设计教育的资源的基础上,创设新的教学模式及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并逐步实现多元、多维、立体状态下交互式的新的构成教学模式。
3 设计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形态构成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的核心目标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标。最初,设计教育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所忽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创造能力培养上面,可是创造能力培养在实际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和破解这些问题成为了难点。但是随着设计教育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深入研究,使设计教育本质特征和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制约创造能力提升的根源被梳理出来,缺少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创新课程开发研究是主因。崇尚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已成为各个高校设计教育改革的主流思路与方向。
形态构成课程建设和教学发展必须要走创新之路,创新是形态构成课程建设和教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的本质就是淘汰或更新旧的事物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思维方式上来讲就是不受常规思路约束,寻求独立的全新视角的诠释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称为创新思维。在形态构成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计划方面,要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彻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当中。长期以来,形态构成教学方面多数以传统思维方式为主导开展教学。“重技能轻理论”、“重实践轻研究”、“重传授轻互动”等,正是这种缺失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导致“教”与“学”在一种封闭状态下运行,没有形成开放式的互动式教学环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环境。有些院校已经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程建设方面开始创新研究,加大了以创意课题内容训练,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创设了一些新的形态构成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创新形态构成课程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形态构成教学研究,拓宽了设计教学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赵志国,孙明.色彩设计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意思维;综合素养
创意,即是指对某些事物在原有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创新,因此,创意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依据,而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联想与升华。创意,是创新和思维的结合。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解决,由于问题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不同,在采取解决办法时也不尽相同。面对不同的问题,合理采用创意思维来解决不仅能够创新解决的思路和途径,而且能够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本文将对创意思维的具体培养过程做详细的阐述,以期能够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1 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通常包括理论和多向两种思维。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对两种思维进行表现,但相对来说多向思维被更加广泛地应用到艺术设计中。
1.1 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是基于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为解决新问题而创造性构建新的原理体系的一种思维。
1.2 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又叫作发散思维,指的是不拘于传统的解决方式和形式、从多个角度和方向进行问题解决的突破从而创新途径的一种思维。多向思维中常常被提到的一个名词“多端”,被认为是创意思维的开端,然而,一个好的创意并不仅仅只是依靠一个好的开端,还要在知识基础、想象以及技能等多方面在艺术设计中的结合与构想,如何整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效力也极其关键。因此,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创和造两者在思维的碰撞中进行发挥,以便能够在满足客观事物规律和本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新颖、独特的艺术形态。
2 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开发
艺术设计领域一直是不断变化和不断更新的领域,为此,创意思维对于艺术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艺术设计呈现活力,如何保持创造力的不断提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艺术理论素养的培养力度,培养发散性思维以及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应当对创意思维的诱发过程做明确的掌握,以此为前提积累和学习相关知识,进行思维实践训练等。
2.1 创意能力的培养
由于艺术来源于生活,为此,要使得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首先要积累相关艺术和设计的知识,这是保证艺术设计符合客观事实的重要依据,对于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能够更加新颖和独特起到关键作用。在积累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课本书籍当中的理论和前人经验,还要结合实际到生活中去寻找、发现,从而获取灵感。
创意能力的培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创意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自主思考、联想能力、发散性思维以及聚合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我国长期以来重教轻学,对于创造性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创意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学习状态,变被动为主动,对训练者的兴趣爱好以及自主性、积极性的培养要加以重视,进一步引导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创意能力训练最为重要的环节,即联想训练,被广泛应用的训练方法是头脑风暴。头脑风暴对于训练者联想能力和快速反应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在不断反复的训练过程中,对于训练者联想习惯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此外,对于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训练过程,主要是培养思维的独立创造性和灵活性,打开训练者的思路和观察事物的角度,培养训练者从多个方向和角度切入理解事物,发挥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图形设计的一些方法对于训练者想象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必要时可以引入一些图形设计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培养,常常会忽略掉聚合思维,为此,要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加以重视。
2.2 理论与实践结合
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通常是在教室内部完成,甚至对创意能力的训练也大部分是在室内进行,所以受训者在进行创意能力学习和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多少机会能够走到室外,也就使得在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实践的结合度较低,从而对于受训者创意能力的真正发挥起到了阻碍的作用。首先,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加入实际创意的案例,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实践方法有所了解;其次,要加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真实的设计问题,并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来培养其创意能力。艺术设计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领域,因此,让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能够使得创意能力培养的效果更佳。虽然目前在许多领域,越来越多的分工被细化,但是艺术设计与之不同的是其领域内需求的人才属于复合型设计人才,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将所思所想恰如其分的表达在自己的设计过程中。现在国内的教育体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类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多数的本科院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时候往往是理论知识的积累和训练较多,高职高专院校则偏于实践较多,如果能将两者进行合理结合,则能够大大的改善当前艺术设计人才的稀缺状况。
2.3 综合素养的提升
随着艺术设计的发展,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之间的不断渗透,艺术设计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相关训练以及实践结合了,而是要从多个领域进行学习和汲取,不断地拓宽思维在创新上的广度、深度,比如可以从音乐、建筑、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中进行学习和汲取,得到灵感,不断地将不同的元素进行碰撞,从而激发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要重视探索精神、心态和求知欲等素质的提升,艺术设计的创新动力就在于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的应用经历了从有到无再到发展和革新的漫长历程,经历了诸多的失败和困难。因此,保持心态上的积极性和乐观性是艺术设计能够一直向前的保障。
3 结语
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创新思维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是一门十分特殊的领域,对于创新思维的应用有着极高的要求。本文在对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对于创意思维的培养从理论学习、方法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再到结合实践学习,提升综合素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创意思维的培养要紧跟时代的要求,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促进艺术设计领域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名书.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略论[J].芒种,2016(02):123-124.
[2] 郭龙.浅谈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训练[J].科教导刊(上),2010(06):20-21.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29-01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1.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3.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得以全面发展呢?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情境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通过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培养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上一篇:项目融资的几种融资方式
- 下一篇:冬季车辆安全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