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教学学情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篮球教学学情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篮球教学学情分析

篇1

关键词 河北省 体教专业 篮球专修

1研究对象

河北省高校体教专业专修学生。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河北省高校体教专业篮球专修学生课后看篮球书的情况

在我的60位调查对象中,共有48本篮球教材,31套篮球规则和篮球裁判法的书籍,一本篮球杂志。有33人提到课后会花时间看这些书籍,有16人是自己想看才翻书的,11人是当自己有疑问时决定从书中寻找答案,剩下的、6人是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与同伴发生争执时,打算翻书解决疑问。有15人每次看书时间在10―30分钟之内,看书时长在30~60分钟有12人.

2.2河北省高校体教专业篮球专修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篮球的情况

调查显示,在我的研究对象中,有49人占总人数81.67%的同学提到会通过网络来学习篮球。

2.3河北省高校体教专业篮球专修学生课后参加篮球实践活动的情况

据调查,有38人占总人数63.33%的同学在课后会去参加篮球实践活动,地点都是在篮球馆里。每周活动次数在2~3次的人数最多,28人占参加篮球活动,每周活动1次和4次的同学都是4个,每周活动5次的同学有2个。

据调查,在篮球技术方面存在问题的有24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投篮命中率低,球性差。还有15人是即有战术上的问题。剩下的21个人则感觉自身素质较差,有9人觉得自己身高是个缺陷。

2.4 河北省高校体教专业篮球专修学生在课后听名师讲座情况

在我的60位调查对象当中,有34位同学曾经听过两次关于篮球新规则和篮球裁判法的讲座。而剩下的12人则没有听过关于篮球的任何讲座。

2.5 河北省高校体教专业篮球专修学生观看校园篮球赛的情况

在我的60位调查对象当中,有38人在课后观看过学校里组织的篮球赛事。剩下的9人则表示从未看过校内篮球赛。

2.6 河北省高校体教专业篮球专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课后看书时间少。

(2)上网学习篮球技术较少大多人沉迷于网络。

(3)同学参加篮球实践活动次数较少。

(4)学校组织名师讲座的次数及参加人数较少。

(5)课后做兼职人数较多。

2.7对河北省高校体教专业篮球专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1)同学们课后应熟读篮球教材,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开设课后篮球兴趣小组班,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2)同学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来学习篮球,但不能沉迷网络。

(3)同学们应多参加篮球实践活动,加强练习,发现自身缺点,努力改正。

(4)同学们应该积极去听学校组织的名师讲座

(5)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关心,给予更多的帮助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有大部分同学在课后会通过看书来学习篮球,对篮球技术最感兴趣,其次是篮球战术,再是篮球规则和裁判法知识。

(2)有49位同学会利用网络爱学习篮球。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浏览的最多的是NBA直播视频,接下来是球星集锦。

(3)有32名同学会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学校组织的篮球赛,他们认为通过观看别人的比赛,可以学习别人的技术、战术配合,同时可以观看临场裁判员执裁,增加自己的裁判经验。

3.2 建议

(1)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体育现状和对体育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完善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教育。(2)每个人应该多跟自己交流,发现自身长处与不足,善于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加强目的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时提高学习效率。(3)把网络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这是值得提倡的。

参考文献

[1] 吴立冬.福建省大学生课外篮球活动参与现状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 周少军,罗峰.高校学生课外篮球活动问题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3] 牛延校.我校开展大学生课余篮球活动的探索与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2008(1).

篇2

一、落实教学常规管理

1加强教学常规检查。本学期每月由由教务处抽查一个教研组。检查内容为教师的教案、科计划、听课记录、教育教学笔记、学生的作业以及各组根据自己的特色制定相应的检查内容,如语文组的摘抄本、周记本,理化生组的实验教案、实验单等。发现问题由教研组长及时要求相关老师进行整改。

2、真组织考试,做好质量分析,按教务处和年级组的安排严格监考,狠抓考风、考纪,对违反考试纪律和随便缺考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以警示学生。从考务安排、监考、评卷、成绩统计各环节,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真正实现竞争的公平、公正,以考风促校风。

3、开好教师会、学生会和学生家长会。特别是学生会,本学期,每个年级都召开了二次以上的学生会,九年级召开了四次学生会,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念,克服学习困难,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和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在表彰会上,请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进步突出的学生谈谈他们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在家长会上,让学生家长代表上台发言,一起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

4、开展实验和课外兴趣活动。要求科任教师组织兴趣小组、科普活动小组。开展活动有方案、有开展时间、地点。引导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开阔学生眼界,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加强音、体、美学科的教学管理,完善体音美的考核标准和评估方案,探索特殊群体成才的策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推进学生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从时间、场地、器材等多方面给予保证,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并注意安全教育,使音、体、美教学体现出新的特色。在本学期美术组组织了多次专题黑板报评比活动,体育组班级篮球赛、学校政教处组织了庆祝2009年元旦文艺汇演,都比较成功。这充分展现了体、图、音的教学水准。

6、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发挥实验室、电教室、图书室的作用。加强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指导督促检查教师使用现代电教设备,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抓好了理、化、生实验工作,保持实验室和仪器的卫生,为师生服好务。加大图书室的管理、开放力度,加强学生对课外文学名著的阅读,使学生不断扩大了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抓教研,促进质量的提高

1、参加校集体活动、做好自学记录。继续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优秀的教育刊物和教育论著,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及相关资料,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高教师文化底蕴。学校每位教师都有一本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笔记本,大部分教师都能认真总结,抒写心得。

2、听课 。教师之间能互相听课,一般教师听课都在10节以上,教研组长、听课在15节以上,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处主任听课都在30节以上。教师每次听课都能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基本上都有听课评议及反思。在听课过程中借鉴别人的经验,以具体的课例为载体开展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研活动。

3、备课。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组的作用,采取集体研讨方式,重点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研组、同组课任教师互谈互评,相互借鉴,做好个人第二次备课。

4、公开课教学 。各教研组精心组织好本组学科教师开展公开课、汇报课活动。公开课,课前能集体备课,课后认真分析、总结、反思,以此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推进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公开课真正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听课后认真参加讨论,做好评课工作,写出听课感受。每次公开课都做好、上课、评课工作,并做好教研组活动记录。学校王永峰老师在县第八届“育人杯”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三、抓好毕业班管理

九年级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切实提高毕业班的教学质量,提升我校办学效益和声誉。成立中考领导小组,由校长统一指挥,制订详细的复习备考计划和措施,将目标分解到人,层层负责,层层跟踪落实。

本学期召开了六次毕业班教师工作会议,三次毕业班学生会议,做到毕业班工作抓早、抓实、抓细,通过阶段性学学情分析会,用集体的智慧突破教学难点。学生的作业经过备课组集体精选,将学生易错易混的试题存档,再次集中练习。九年级领导小组经常深入年级检查督促此项工作,定期召开领导组工作会议,研究、指导毕业班工作。

四、加强普九档案管理

加强对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做到学生既有电子档案又有文本档案。建立了七年级新生的入学档案、学籍档案的填写发放。建立新生学籍卡、新生花名册、辍学生花名册、毕业生花名册,等相关材料。做好变动学生的情况登记,规范借读、休学和转学的有关手续,对已经毕业学生的档案进行了归类和整理,及时地为升学学生转档提供帮助。做到资料齐全、规范、合格。 共2页,当前第1页1

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拼搏,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都有根本性好转,上课纪律良好,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我校参加XX年 年郁南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乙组第三名的好成绩,学校获得XX年年计算机管理和使用评比三等奖,“壹百分”考核评比二等奖。

五、本学期发现的问题

1、个别教师缺少敬业精神,有上课迟到和早退现象。

2、备课组活动的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个别教师的合作意识,教研气氛不够浓郁,教学行为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引导和规范。

今后,还要进一步抓好常规教学,树立质量意识,抓“学品”教育,走教改之路,各个学科都要认真讨论,探索如何上好每一节课,根据明年中考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目标要转移到抓学习,抓尖子生、抓好中层生。

平台中学教务处

篇3

关键词:学法;学法指导;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0-0022-03

教法与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似乎常缺少一种衔接和串联,如教师运用讲解法讲解技术动作时,只要讲清动作内容、规格、要求,就完成了讲解法的运用,而学生运用听讲法的效率往往是因人而异(如认真听与否,怎么听,听进去多少等有差别),实际上,如果不对学法(如何听讲)进行有效指导的话,听讲效率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继而影响学习效率。如何使教学过程衔接更加顺畅、教学效果更加高效,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法指导。

一、教法、学法与学法指导分类

对教法分类,常见的有语言法(如讲解法和提问法)、直观法(如示范法)、完整法和分解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对学法分类,可分为听讲法、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小团体合作法、展示法和自我评价法。从中可以看到,教法和学法并不能形成完全一一对应关系,一种教法的运用可能需要多种学法的跟进(如运用完整法和分解法进行技术动作教授时,需要学生运用听讲法、观察法、循环练习法等多种学法进行学习);相反地,对于某一种学法(如展示法、评价法、合作法)并不一定能找到相对应的、明确的教法种类。因此,引入学法指导概念既可解决教法与学法之间不能一一对应的问题;也可引导教师从学生立场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学法表现,提出针对性指导,指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表1是教学方法和相应学法指导分类。

二、学法指导的缺失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在教学实践中,关注教法运用,忽视学法表现与学法指导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意识不够强或是指导不够到位,都会影响学生学习表现。从微观上来讲,学法指导与教法之间有许多相融重叠方面,有些既是教法层面的,又涉及到学法指导层面,如提问法的运用与对学生讨论法的问题引导。表2列举了学法指导缺失或不当条件下,学生不同学法运用表现及存在原因。

三、学法指导的策略

要加强学法指导,首先要增强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意识,从理念到行动、从学情分析到教学设计、从教法合理运用到关注学法表现上去认真落实学法指导过程。其次,学法指导的时机要把握好,应尽量将学法指导主要落实在学生学法运用之前,而不是在学法运用之中或是之后,辅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

1.听讲法指导策略

听讲法指导解决的是满足学生“在听―听清―听懂”的问题。首先要严格规范课堂教学常规中的纪律要求,集中注意力,达到“在听”要求,也是听讲法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教师的讲解语言要正确、清晰、精炼,力求使学生能听清、听懂,如在讲解(水平五)篮球“传切配合”中的“切入”要领时,可用“虚晃”“侧身”“弧线跑”7字概括,精炼精准、简单清晰,易于学生快速理解与接受。最后,可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组织不同的讲解形式与语言。如体操“单脚蹬地翻上呈支撑”动作讲解时,根据不同技能掌握阶段学生选择不同讲解方式:初学阶段,可编成顺口溜:“蹬地摆动后上行,倒引上体靠腹轻,翻至杠平并制腿,翻腕抬体直臂撑”,并逐句讲解、示范,以提高学生理解与记忆能力;动作提高阶段:“蹬摆腿,倒引体,靠腹平,抬体撑”;动作熟练阶段精炼成:“蹬、摆、倒、抬、撑”。又如,“侧手翻”动作可编成“蹬地摆腿手倒撑,分腿倒立向前行,两脚依次来落地,推手直立唤成功”,也可精炼成“地上一条线,空中一个面”等形象、生动语句。

2.观察法指导策略

观察法指导,除了要解决教学层面(示范法)示范位置选择要准确(使全体学生看清)、示范面选择要合理(根据技术动作要求选择正面、背面、镜面示范)、示范动作要精准、优美等因素以外,还应重视对观察重点提示、观察任务分工等问题,如在进行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示范时,学生会将注意力焦点集中在球是否投进篮筐,而非技术动作表现如何上,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观察前强调注意力焦点应该集中在持球动作、用力动作、运动轨迹上,这样才不会偏离示范和观察目的;又如排球垫球动作示范时可采用师生分别示范,引导学生分别就垫球前准备姿势、手形与击球位置、垫球动作等几方面进行异同点观察,这样的观察既有重点又有分工;又如观察挺身式跳远腾空动作示范前,引导学生整体看空中身体姿态,重点观察腾空步后摆动腿如何下放,还可先观察起跳后起跳腿在身体后怎样伸直保持,后观察摆动腿怎样顶髋前摆等。学生观察前的提示与引导在观察法指导中必不可少。

3.练习法指导策略

对学生练习的指导,应注重对学生开始练习前就如何练习进行指导。如在足球绕杆后射门练习中,普遍存在学生低头看球现象,若在练习中发现并终止练习进行提示与纠正的话,显然有些晚,要在练习前就对练习重点、易犯错误及时向学生提出,并能够提示学生在练习中多观察同伴表现,相互学习,能使学生达到会练(明确练习要求,规避错误动作)、会学(遇到问题观察比较,寻求帮助与合作)的要求。同时,练习法指导运用是还应注意在技术教学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初始阶段,有时需淡化、弱化技术精准表现要求(如前滚翻教学时,水平低段学生提示应少一些,水平段越高,对精细化动作的提示就越多),转而朝向学生对运动技术的体验与感知上,朝向基于学生认知与理解基础的“替代性教学”上(这种“替代性教学”就包括对技术动作要求的直观、可感知的表述替代),这也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对初始教学的要求。

4.讨论法指导策略

讨论法指导要解决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如何发言的问题。讨论不应是只停留于形式层面的事先预设,而应注重内容与实效,讨论应成为师生、生生交往与互动的重要环节,成为课堂生成资源的来源。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讨论,改变“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在说,大多数学生只听不说,不思考、不讨论”的局面,如何采用随机抽签形式让参与讨论同学就讨论结果发言。其次,教师对思考与讨论的问题设计要准确、到位,问题引导要有层次、梯度。如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问题串”系列:“能将球打起来吗?(熟悉球性,体会球感)-怎样让球不落地?(对球的控制力,快速移动及规则意识)-你可以用哪些部位打球?(引导学生找击球部位)-哪个部位打球最舒服?击球更有力?(明确击球部位)-能把球打高一点吗?(调整挥臂幅度和速度)-能把球打远一点吗?(控制击球力度)”……让学生带着针对性问题去思考,在思考与讨论时明确方向。

5.合作法指导策略

针对体育课堂中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效果不佳等问题,合作法指导第一,要在学生合作前进行激励,向学生传递合作法运用的价值与目标,营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氛围。第二,要讲清合作的要求与方法,就如何分工,如何合作与交流,如何分享与汇报成果进行引导与布置,如在拓展项目引入课堂实践中就需加强这方面指导。第三,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合作状态。要避免因时间不够而导致的走过场式合作。要多关注学生的收获,关注交流与生成;第四,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来,倾听大家发言,保持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对合作进展顺利的小组要适时表扬,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帮助解决问题。最后,合作要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为课堂合作服务。如在学习和掌握韵律操基本技术动作后,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尝试分组编排健身操组合动作,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既要思考创编,又要进行练习,很难创编并熟练完成高质量的组合动作。因此,教师可在课前事先布置合作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早准备与合作,再在课中进行展示,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合作的成果质量。

6.展示法指导策略

体育课中的展示行为较为常见,但对于展示法指导却不是很多。往往是教师没有在展示前提出具体的展示要求,让学生分组(合作、创编)学练后进行展示,教师再在展示结束后进行点评,这就存在着学生不一定能够将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的问题。首先要在展示前给予学生鼓励与信任,增强自信心,消除心理顾虑,引导其积极展示,肯定展示行为。其次,要提示学生把握与展示出(技术)教材内容的核心价值。如啦啦操分组展示前,教师要重点强调学生应展现出青春活力、激情与感染力,同时注意面部表情等,这样才能体现啦啦操项目核心表现价值,最终达到最佳展示效果,避免学生在展示时没有抓住核心价值,把啦啦操跳成广播操,敷衍了事。最后,展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对展示行为作出价值判断,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要完成展示法指导的最后一个环节。

7.评价法指导策略

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较难把握的环节。对学生评价法的指导首先要明确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自评与他评(师评、学生互评)结合,改变只注重于师评,而忽视学生自评及互评现象。如采用百分制对自评和他评予以打分评价,具体做法为:将师评成绩与学生互评成绩两者求平均得出他评成绩,自评成绩与他评成绩之差的绝对值设为R,如果R大于或等于误差允许的范围(一般为5~8分),说明学生要么过低要么过高地评价自己,则最终成绩取自评和他评成绩中较差的一个成绩;如果R小于误差允许的范围,则说明学生能够比较正确地评价自己,最终成绩取自评和他评成绩中较好的一个成绩。这种做法能够引起学生对自我和他人客观、正确评价的重视。其次,在评价前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评价(评价什么、怎么去评价?),引导学生用实质性、针对性的问题剖析与客观评价,从如“好在哪里”“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与我的动作有什么区别”等角度进行多元化(如从体能、运动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四个方面)评价,避免学生只用“很好、不错”等主观、整体描述代替评价。最后,要教育学生评价时须公正、公平、客观。如在广播体操教学评价中,把学生分成A、B两组。一组同学展示时,另一组同学一对一他评,最后,“优秀”学生集中展示。此时,一定会有做得相对不好的同学,相对应的评价者可能就会承受压力,因为他不切实际地给出了“优秀”成绩。

参考文件:

[1]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方法选用技巧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杨伯明.基于类动作特征下的技能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J].体育教学,2015,(7):29-30.

篇4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个案研究;生成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32-06

一、绪言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自上世纪80年代被舒尔曼(Shulman)提出之后,迅速被学界所接受,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与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新视角。学科教学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或教学知识,舒尔曼认为它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内容、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的知识,是多种知识组成的特殊的“合金”。[1]

国内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个案研究涉及较少。学科教学知识具有的缄默性、实践性和个体性等特征,更需要我们深入教师个体缤纷繁杂的教学生活,去触摸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去深描教师的成长历程,去洞见他们成长的关键因素,这是本文选择用叙事方式进行个案研究的初衷。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L老师是一名非师范类中专毕业生,一直在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初中数学。2005年前后,开始在本地初中数学界崭露头角,课堂教学评比获全国、市、县一等奖,参加过市中考数学命题工作,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几年,在省内外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开始初具影响,先后应邀到部分省市上示范课、做讲座20多节(场);在核心期刊20多篇,其中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就生活境遇而言,L老师处在最偏僻的乡村,成长的道路上缺少引领与氛围;就学识根基而言,非师范专业中专毕业,显然“先天不足”,但L老师却在专业成长上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因此对其成长经历特别是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与L老师的面谈、QQ交流、L老师撰写的个人自述和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关于L老师的相关信息和发表的文章。资料收集后进行了整理分析及故事合成,并认真研读了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的成长故事进行了分析。

二、故事

(一)走上讲台的“医师”

1997年8月,学习校医专业的L老师从卫校毕业,一同回乡的其他四位同学都如愿以偿进入完中校医室,只有L老师分配到乡镇初中。报到时校长告诉他学校教师紧缺,还有部分代课教师,想让他任教初一数学兼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工作安排,L老师显然缺少思想准备。

L老师说:“我就是在这样一种奇妙的人生组合下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最初我对教学的认识就是把学生讲懂,自己认真看教材教参、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进度跟着其他老师走,偶尔听听其他教师的课,一年下来教学成绩还不赖!”

“医师”与“教师”一字之差,所需知识却相距甚远。“治病救人”与“教书育人”对象一致,方法途径却各殊各异,“医师”何以“教学成绩还不赖”值得思考。教育教学领域常存在一种独特的现象,科班出身的并不一定会成为优秀教师,非科班出身的教学业绩突出屡见不鲜。《人民教育》杂志“名师人生”栏目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刊登了全国46位特级教师撰写的人生经历或感悟文章,北师大胡定荣教授选取了其中36位特级教师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特级教师的入职学历都不高, 以中学和中师毕业为主,并且没有正规师范大学毕业的中小学特级教师。[2]其实,我们身边也从不缺乏这样的实例。

(二)在“医师”与“教师”的职业选择中纠结

L老师在自述中写道:“七年后的2004年,经过补修教育学、心理学,我获得了初中教师资格证书,结束了长达七年‘非法从教’经历。工作的前七年,我先后参加了三次成人高考,上了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大专夜大班、参加了南通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大专函授,接着又参加南通大学理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函授。期间,通过全国执业助理医士的考试,获得执业助理医士资格。”

工作的最初七年,L老师一直在“从教”与“从医”的职业选择中徘徊,也一直在为两者的“合格”身份而奔波,内心深处“从医”的梦想一直未放弃,只是在现实中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教师的合格学历意味着什么?作用有多大呢?

“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哲学、数学史对提高数学本质的认识还是有帮助的,但大部分高等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基本触碰不到。”

师范教育以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等显性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的学科教学知识很难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形成。“由于师资训练课程较偏重学理的探讨而缺乏实际的运作,以至于新任教师往往不知如何具体运用以前所学的教学知识。”[3]

(三)“高产”的教辅资料“”

显然,学校教育不是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主渠道,L老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和形成过程,还需要我们作更深意义的追寻。

“约摸2004年前后,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考试之后,学历、职称相对稳定,稍有精力,我尝试初中数学教辅稿的撰写。从开始十多篇难中一两篇做起,到一年下来,在各级学生辅导类的报刊上发表50多篇学生辅导稿件,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似乎找到一个为之努力的方向。接下来的六年中,我以自己都感叹的速度和静坐功夫,年均发表200多篇学生辅导文章,累计发表1000多篇,出版教辅练习册10多本。这也给我的物质生活带来一定的改观,稿费收入达到了工资水平。”

交流中L老师并不忌讳撰写教辅资料稿件给自己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回报,这样的敞现增加了研究材料的信度。对于这段经历L老师认为对自己的作用最大。

“回望来时路,‘教辅’出发是正道。多年来的教辅撰写经历看似没有品位,不登大雅,功利取向,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我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对2000年启动课程改革后的一纲多本的熟悉,对历年中考试题的及时关注与解读……”

章建跃教授说:“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课改的三大基石。”[4] L老师通过写作教辅资料稿件这种特殊的方式,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给人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四)关键事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际遇

2010年左右,L老师参加了南通市命题骨干教师培训,并参与了当年市中考数学命题。L老师认为那次培训活动是其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在那次培训活动上,我结识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符老师,符老师给我明确了专业成长的方向,他的那句‘L老师,要尽快从解题研究中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至今还不绝于耳。”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在某一时段出现的一些所谓“关键事件”也可能使得专业发展发生突变和质变。关键事件有时可能是一个难忘的经历,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个人一句话。“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由其所引起的对自己过去已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否则,所谓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只能对教师有潜在的专业发展意义,而难以实际推动教师专业发展。”[5] 符老师的一句话“要尽快从解题研究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实际上给处于专业发展“高原期”的L老师以类似禅宗式的棒喝,促其猛醒促其反思。

(五)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成长

与符老师的相遇成为L老师专业发展中的转折点,在此后的发展中符老师给予L老师以悉心指导与提携,成为符老师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与符老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在符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两项教学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全国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参与。他们建立了专题研究博客,每天都上传学生作品,同行们互相点评孩子们的作品,并利用QQ群坚持“周一有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互相影响、一起成长,也分享着职业幸福。

通过实践与研究,L老师在核心期刊相继发表了《让学生在“讲题”中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讲题”,教师做什么》《学生“讲题”,教师应该“在场”》《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容易做,值得做》等论文,产生一定影响。2013年1月23日,山东张海生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究竟向名师学什么》中有这样的文字:“江苏有一位教师的‘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反思小论文’研究受到很多教师推崇和借鉴,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帮助了众多的‘同行者’。”[6] 此文中所写的“江苏有一位教师”,据证实指的就是L老师。

(六)“我的阅读方式:链接式专业阅读”

L老师每年都自费订阅十多种教学专业杂志。阅读杂志时,L老师一般只关注“大家”的文章,每期杂志只精读一两篇,其他文章以浏览为主。这种“精读”很有特点,L老师把它称之为“链接式专业阅读”。

“当精读某篇文章,其中的观点引发我的兴趣或共鸣时,我会查找相关的文章或根据参考文献进行‘溯源’阅读,我把这种阅读自谓为链接式专业阅读,将参考文献一起认真体会、理解,方能获得豁然开朗的阅读。”

L老师阅读杂志的另一个特点是进行“主题阅读”,总是紧密结合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思考、兴趣与研究方向进行阅读,认为这样的阅读更“专”,也能节约时间。

从L老师购买的70多本数学专业书籍中,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其专业阅读的深度。这些书目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数学教育再探》,克莱茵的《古今数学思想》,多尔的《课程愿景》,R·柯朗《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国内数学教育专家史宁中、郑毓信、涂荣豹、裴光亚、张奠宙等的著作也尽收其中。

在阅读这些数学教育专家的专著时,L老师的读书笔记也显得与众不同,采用Excel表进行摘录,一行行一列列条目分明,L老师说:“这样方便日后及时查找、索引,我的阅读摘录已积累了2000余条。”这样的读书笔记是另一种形式的“链接”,通过Excel表链接了专家的思想和自己的思考。

L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自我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L老师从不打牌,从不上网打游戏,连上学期间最爱的篮球也很少打了,有八年时间基本不看电视,业余时间基本用来进行阅读、研究和写作。

(七)努力锤炼数学课堂教学“三项基本功”

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课型,L老师认为数学教师上好这三种课型的关键是要锤炼“三项基本功”,即:善于举例、善于提问、恰当处理多元化与优化的关系,他在发表的论文《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举例、追问、点评》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善于举例”即是试图通过表征不同的数学概念、问题解法的多样化、反思感悟的多视角等方向,在不同的列举中,帮助学生发现、感悟变化中的不变因素,并由“多”逐步深入到“一(本质)”。

“有效追问”除了对学生已有发现的深入追问,以便将成果扩大化以外,还可以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是通过对概念的理解的多元性、多视角展开追问,追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引导他们举出适当例子来反馈学情。

“即时性点评”既需要重视数学科学性(如生成中的正确、错误、错误中的合理性分析等)的一面,同时如何点评又会涉及很多课堂艺术性。面对课堂生成中的学生表现及解法的思辨等诸多情况,来上一段富有启发性的链接式点评,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L老师着力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艺,在课堂上认真做好组织学习、思维引导和及时评价工作,努力让数学课堂实现从“讲”到“学”的转变。

(八)怎样提高现场学习力

虽然L老师处在偏僻的乡村学校,但还是经常争取机会参加省内外的一些教研活动,也曾二十多次应邀到各地上课或做讲座,常与一些专家、名师以及众多的一线同行交流。从最近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上的文章《数学教师该怎样提升现场学习力?》,我们也许可以窥见L老师是如何参与这些教研活动和如何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现场学习力的:

“现场学习力需要专注其中,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师良好的现场学习力需要“入教”;在同行的课堂上,专注其中主要表现在尝试理解教者的教与学生的学,及时记录精彩的或有遗憾的教学瞬间,进而思辨式地思考;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倾听,理解专家或同行的发言,提取并思辨他们的观点,及时梳理记录。”

L老师认为提高现场学习力需要带着“钉子”和“钩子”进入现场,“钉子”就是要专注其中即时捕捉;“钩子”就是要把现场中有用的资源“钩”出来,“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实现有效转化。

三、讨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L老师正行进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要从他的成长故事中较为系统地理解、阐释和总结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也许是困难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L老师的成长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与思考

德鲁特等人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四种成分相互关联、整合在一起的融合体,这四种要素的整合过程就是个体观念变化、整合,最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7] 通过对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有如下一些认识:

1.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对学科内容知识量的要求是有限的,但对教师理解内容知识的深刻性有较高要求

就数学学科知识而言,L老师与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存在差距,但无论是入职初期还是现阶段并未影响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说明系统的数学学科知识不是构成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的主要成分,胡定荣教授对36位特级教师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一些专家也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教师需要知道一部分学科知识,以达到某种水平,但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8]

教师对学科内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才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深刻程度表现为知道内容知识的来龙去脉,能用恰当的方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内涵与本质、能娴熟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这时候,高等教育阶段所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所接受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所受到的数学思想熏陶等,会影响教师的对具体内容理解的深刻性,也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产生影响。

2.学科教学知识是其构成成分不断融合、调整与重构的结果,实践与反思是形成的关键

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相关成分融合、调整与重构的重要方式是实践与反思。著名学者波斯纳给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反思+经验=成长”[9],既揭示了实践与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其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的重要性。

L老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去“恶补”教学法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通过学历进修、观摩学习、阅读杂志获得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成分,在研究教材、磨题研题、专题研究、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反思交流等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不断提升,以适应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对象,施教方法、学情分析、数学思考、教学策略等学科教学知识也在实践与反思中得以发展。

(二)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分析与思考

廖冬发等人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调查表明,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①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73.40%);②与同事的日常交流(49.30%);③有组织的专业活动(16.50%);④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11.50%);⑤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10.10%);⑥自己阅读专业书刊(10.10%)。[10]

这里“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和“自己阅读专业书刊”的作用排在倒数两位,这与现实中一般教师对教材、专业书刊作用的认识以及他们日常专业生活的现状是吻合的。但L老师的成长历程表明,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应该重视的两个方面。另外,L老师经常进行专题研究,即围绕一个小的学科教学领域进行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究,也是其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中的一个“亮点”。

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二研五专”,即: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专题研究、专业现场、专题写作、专家引领。这些途径与廖冬发等人的调查结果相比,有些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不同;有些是L老师所特有或一般教师不常有的,如:专题研究、专题写作;有些是他人忽视而L老师做得很好,对其帮助较大的,如: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

1.研究教材:教材蕴含着学科教学知识最合理的表征,需要细加体会

教材中“许多学科知识的科学合理的表征形式以及教育学形态的分析讲解,这些其实都是学科教学知识的不同形式。”[11] L老师在撰写大量教辅资料稿件时,通过研读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深刻理解了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编写意图,理解了学科知识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研究教材的过程成为生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这也是L老师为什么认为“教辅资料的写作经历对其帮助最大”的原因所在。

2.研题磨题:是实现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L老师每年都要收集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按章节或按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对于一些或典型、或经典、或新颖的题目反复进行琢磨研究,探索解题方法、规律和技巧,在研题磨题中锤炼自己的解题能力,在反思中对比各种解法,寻求最佳解题思路,体悟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内涵,把握命题走向与趋势,并将研究的体会和心得有机融合到教学之中。L老师重视解题教学,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撰写论文时,所举例题能很贴近学生,对学生的思维判断准确,引导到位,这与平时的研题磨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题磨题的过程是教师暴露自己思维、梳理解题思路的过程,是预测学生解题思路,感受学生解题可能遭遇到的困难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提前预设课堂解题教学的过程,丰富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

3.专业阅读:折射的是一种专业态度,决定着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程度

教师是否认真进行专业阅读,其实折射出教师对待教学的专业态度,专业态度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也影响着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高度。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M.Klnowles,1990)在《成人学习者:一个被忽略的物种》有这样的观点:“教师学习倾向于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是否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和良好的专业态度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保证。L老师专业阅读的内在动机就是渴望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其阅读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而是具有“专、深、透”的特点,在阅读专业书刊的过程中学到了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成功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促进自身反思并改进教学,对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专题研究: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12]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科教学知识总是与具体的内容与问题相连的,教师对待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问题会有不同的学科教学知识,专题研究可以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有针对性和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就是L老师针对练习题教学效率不高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总结所学数学知识所进行的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中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使得自身针对这一教学问题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

5.专业现场:学科教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与反思中丰富

李政涛教授认为:“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13]这里的现场是指教育教学的专业现场,主要包括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讲座现场。中小学教师每天都处在教育教学的现场之中,但各人的投入程度不同,决定了收获各异。L老师专注于专业现场之中,除了表现为参与和倾听外,还表现为及时捕捉、思辨式思考、有效转化,正如他所说是带着“钉子”与“钩子”这样的工具“入戏”“入境”的,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

6.专题写作:学科教学知识在显现化的过程中不断明晰

李政涛教授在《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中有这样的要求:“教师需要有三大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14] 实践中,教师需要把学到的用起来,把用起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写作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L老师的专题写作是建立在专题实践和专题阅读的基础上的,专题写作是阅读的延续、研究的延续。学科教学知识本质上是个人知识、缄默知识,通过写作不仅可以总结和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还可以让缄默的学科教学知识显性化,让一些不太明晰的学科教学知识清晰化、条理化,让一些有效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确认。

7.专家引领:在对话与引领中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

舒尔曼认为:“高成效与低成效教师之间的最大区别即在于是否拥有学科教学知识。”[15] 当然,这里说低成效教师没有学科教学知识是值得商榷的,但高成效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肯定是高于或是多于一般教师的,特别是学科教学专家,他们往往研究深透、视野开阔,拥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专家的指导常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L老师的成长是与学科教学专家的引领密不可分的,L老师会抓住每一次与罗增儒、章建跃等专家见面的机会进行交流与研讨,对专家的一些观点他常常要琢磨好些天,加入符老师名师工作室更是让这种对话、交流与引领成为常态,在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几项教学研究不但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让L老师得到了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7][12]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2][3]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J].教师教育研究,2006(7).

[4]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大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2):封面.

[5]曾宁波.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6]张海生.究竟向名师学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3-1-23(9).

[8]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9][1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62.164

[10]廖冬发,周鸿,陈素苹.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9(12).

[13][14]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年(21).

[15]白益民.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0(4).

A Case Study 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mation of

a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ZHANG Huai-ming

(Hai'an Bureau of Education, Hai’an 2266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