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形象思维 小学音乐教学 培养
一、帮助学生积累音乐形象思维的素材
这里所指的音乐形象思维素材,大致可分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积累,简单地说,这是学习理解音乐的最基本的工具;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积累,简单地说,音乐作品听多了,孩子们脑中的音乐表象就更丰富,对音乐的感受就更深刻。
每个音乐都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等。作为音乐老师,我们不能把音乐课简单地当成教会孩子唱一首歌的过程,这种理解无疑是很片面的,要想更好地运用形象思维促进音乐教学,就要注意给予孩子们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如在一年级上册,就对碰铃、响板、双响筒、手串铃等打击乐器进行奏一奏、画一画的练习,旨在让孩子们体会这些乐器的音色,或是三角铁清脆的叮叮声,或是响板嗒嗒的清晰拍子声;而后教材中还设计把这些乐器形象唱到歌曲《你听,什么敲响了》中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进一步巩固了脑中对这些乐器音色和演奏方法等整体形象。又如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就有明确且比较生动的节奏要素练习,是森林音乐会中小鸟、蜜蜂、树叶等各种自然界响声的模仿练习,3/4的节奏:布谷鸟“ × ×”,小鸟是“× ×× ×”,树叶是“× ― ×”,蜜蜂是“×× ×× ×”。这样的练习,让孩子能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喳喳喳喳”可爱的小鸟在叫、风儿吹来“哗哗”的树叶在响、蜜蜂“嗡嗡嗡嗡”不停在劳作,也就能充分感受到音乐是从生活中间来的。教学中,结合唱歌、欣赏等课型,注重做好这些小练习,逐步给孩子们积累起丰富的音乐要素素材。另外,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音乐表象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每周两节音乐课,就需要我们很好地去设计整合,尽量多地让学生感知音乐作品,加强学生的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形象思维培养音乐想像力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尽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几乎不可能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感受却是十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感受出发,产生各种想象正是培养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同学听到江南丝竹的优美曲调,就自然能联想到江南水乡、吴侬软语等地域特色;当听到《金蛇狂舞》、《喜洋洋》、《春节序曲》等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自然就是:欢聚、节日狂欢、丰收喜庆等喜悦情境。
具体来说,通过形象思维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想像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表现手法。常常看到一些老师在教学生合唱或表演时,看到学生表现力不够,脸部表情比较呆板,就着急地要求学生笑着唱、笑着演,可这简单一说只能使学生一时做到,到了下回练习时,总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简单来说,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要笑着唱,或者说孩子们的表情和他们的歌声是脱节的,况且也不是所有作品或者一首作品的所有乐句都需要微笑的。其实音乐表现并不是简单的面部表情问题,就如合唱教学中,良好的呼吸,统一的气口,严谨的咬吐字,共鸣的调节运用,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等等方面,都是合唱音乐表现力的决定因素,缺了哪方面都会逊色。二是在课堂中给学生渗透一些特点性的音乐材料。比如一些曲调特点或者说曲调形象,听到《梨园英秀》等京腔京韵的调子,自然就联想到京剧的生旦净丑、唱念坐打,听到《姑苏风光》、《采菱》等歌曲就联想到江南水乡的美景。当然还有对中国各种戏曲、各种舞曲、各种乐器的音乐形象的感知积累。三是鼓励学生在特定的情感基础上联想。由于好多欣赏曲比较抽象,特别是一些外国乐曲,对许多学生来说,要听懂很不容易。所有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弄懂乐曲的基本结构、熟悉乐曲的主题乐句,更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音乐情境进行分析从而产生形象思维,更好地理解音乐。
三、通过形象思维促进音乐记忆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同时形象思维也能促进对音乐的记忆。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所以追踪和理解音乐必须依靠记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种音乐的形象。
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划旋律线的方法,让学生记往音高走向,让学生在心中有一条旋律高低的形象线条,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也能更准确地模唱旋律。有时,我们在教学歌曲过程中,请学生通过比较法,寻找旋律相同或相似的乐曲,用相同或类似颜色块将它们标注出来,也用A、A’等方式表示相似乐段,用这种简化了形式让学生更方便记忆。
篇2
一、充分感知,积累数学表象
表象是形象思维构成的基本单位,积累的表象越丰富,就越容易形成形象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图形、实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多方面、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充分的形象感知,从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再通过形象记忆进行形象识别及想象。
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出示笔筒、茶叶罐等圆柱体实物,以及圆柱体的模型和圆柱体的框架,还可以让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身边有哪些实物的形状是圆柱体。为了让孩子自觉、主动地感知圆柱体的表象,我还组织了“校园寻圆柱比赛”,让学生们寻找校园范围内的圆柱体,看谁找得又多又准。通过丰富多彩的感知,促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概括性的圆柱体表象。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载体,在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应当通过灵活的方式进行形象化,让小学生充分直观地感知,从而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二、具化概念,提升实践能力
具化概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也就是将抽象的数学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概念。小学数学中最常见的,就是计算中的算式形象化,这不但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而且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实践力。可以说,数形结合是数学课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孩子开动脑筋想象:如果把圆柱体的侧面打开,会是什么形体?对于想象力不够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借助手工模型操作。这时,学生们就能很清晰直观地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体底面的周长,宽就等于圆柱体的高”。通过具体转化,学生们清楚地知道应当如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了。
因此,具化概念的实质就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图形的处理,揭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抽象概念和具体表象之间的转化,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强化和发展。
三、重视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形象思维的培养,不仅仅需要“表象的积累,直观的运用”,还要依靠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即利用储存的表象信息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如图示情景、语言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索,启发他们多看一看、多想一想,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篇3
关键词:情境教学;美术教育;整合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和家长及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现在的教育教学,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知识教育。而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也趋向于全面发展化,所以现在的教育内容也变得全面而多元化。多元化的教育从学前开始贯穿教育始终,而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基础,是培养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式的重要阶段,所以小学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如此,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教育中更应该重点培养。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法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授课老师有目的引入或创设拥有一定的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目的是引起学生们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得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生活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和加工之后来影响学生的。就像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等,都是将教学内容放在具体形象的意境之中,而这其中,就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学的优势
情景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是陶冶功能和启迪功能。
1.陶冶功能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是一个过滤器,对学生们的思想进行过滤,从而使其得到净化和升华。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陶冶就是给人的思想造成有益的引导或者良好地影响,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毕竟学生需要在一个良好地环境下接受熏陶,才能拥有良好地习惯和素养,这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是一样的,陶冶功能就是将学生放在好的环境中对其做影响,从而促进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此外,陶冶功能可以有效地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陶冶功能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2.启迪功能
教育的目的就是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其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而情景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启迪教学。情境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它是把教学内容涵盖在其他形式的情境中,通过这个情境的设定,来让学生自己开动脑力,去完成情境中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被打开的,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里,学生寻求答案不是靠老师传授,而是自己寻找,自己思考,这对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意义是巨大的。
三、情境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
美术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情境教学法,在美术教学的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形象思维,还可以使学生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完美的统一。在美术教学中,孩子们眼睛看到的是直观感受,属于形象思维,而利用情境来教学的时候,学生们需要在设定的情境中完成固定的任务,在这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以发展,而在情境美术教学中,教学实践完美的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做到统一,而学生们也在学习中,将两种思维合二为一。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向前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孩子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国家发展的后续动力。培养创新思维,情境教学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设定情境,然后由孩子们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完成任务,在这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想办法,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脑细胞被一点点开发,全新的思维模式被一点点创造,在长久地情境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四、情境教学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整合方法
1.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应用的越来越多,在小学生美术教学的情境教学中,多媒体手段更应该被广泛应用。情境教学一定要有逼真性、生活性,这样的情境设定才更容易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而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正好可以弥补正常情境设定所不能提供的灯与影,灯与影的介入,使得情境更加逼真生动,也使得学生们兴趣更加高昂,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有好处的。再者,由于情景设定的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们的形象思维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而且有了灯与影的介入,也使得教学氛围更加的浓烈,在浓烈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的热情得到极大的调动,教和学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2.其他艺术元素的引进
现在的小学教育,注重的是素质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利用情境法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一大创新,但是情境法教学,只有在真实的设定情境时,教学的优势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在情境法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得光、影与美术得到结合,激发学生的热情,如果再加入其他艺术元素,情境教学必然更加的成功。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若是在情境教学中加入音乐、舞蹈等更多的艺术元素,更使得美术教育不仅有光与影的结合,还有色彩与声音的结合,更有静态和动感的结合,这样全方位的立体情境教学,对于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会更明显。在美术教育的同时,使其了解音乐与美术的关系,韵律与美术的关系,这对于培养孩子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模式,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五、结束语
情境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光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现在的教育,不仅仅指文化课教育,对于孩子的艺术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情境教学法的发展空间必然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刘薇.情境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篇4
右脑的发展先于左脑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在两岁以前,幼儿基本上就生活在右脑的形象世界中。而在六岁以前,幼儿仍是以具体的形象性的右脑思维为主;对于这一点,年轻父母肯定深有体会。两三岁的孩子往往看到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东西就急切地伸出手去触摸,但是他们根本不会去想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途。
年轻父母可以做到的是:让你的宝宝走出户外,用一尘不染的眼睛,看看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用他们娇嫩的耳朵听听万物生灵的声音;用纯洁无邪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右脑开发VS智力开发
右脑的开发与智力开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前评价一个孩子聪明不聪明,往往会以他反应快不快、记性好不好、说话流利不流利等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标准。换句话说,传统教育塑造的都是单一的左脑型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渐渐落伍了。智力越来越偏重于动手操作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即生存能力,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右脑功能的发挥。
我们知道形象思维是先于语言的,形象思维越发达,语言也越能得到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可见,右脑形象思维的开发和训练是一系列智力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为孩子将来的成才之路铺好了第一块基石。
创造力培养VS右脑开发
右脑一直被誉为“创造之脑”,因为创造活动所需要的想象、直觉和灵感主要是右脑功能的作用。家长千万不要小看孩子充满好奇的探究活动,或是傻气十足的“胡思乱想”,因为这些正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美国的教育法规定:幼儿有做游戏的权利和问“为什么”的权利;这两项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见西方社会对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十分重视的。现代中国社会也越来越提倡创新精神,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的培养应当从幼儿时期抓起,应当从右脑的开发和训练开始。
有专家预言:在未来,右脑很有可能取代左脑而成为大脑优势半球。
篇5
关键词:智慧 美术教育 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小学生天真、纯朴,不受旧事物、旧观念的束缚,能够无拘无束地想象、创造,因此,这个阶段正是培养他们创造能力的良好时机。实践经验证明,小学美术课的开展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游戏教学,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与激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曾这样写道:“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一次游戏式的课堂教学――“3分钟接力画”。其方法大致如下:我先在黑板上画大小相等的四个画框,然后在每个画框里不同的位置上,分别画一个不规则的形状图(四个形状不相同),我告诉学生别小看了这个不规则形状,它可能变成一片树叶、一枝花、一朵云,继而发展成一幅画。
游戏开始时,分四组进行,由每组第一位同学将画框里的形状添画成一个形象,然后第二位同学接着添画,像体育课中接力赛跑一样,按学生座位先后,一直画到坐在最后的同学,并由他为本组这幅集体创作的图画命题。每位同学在黑板上作画时间规定为3分钟。游戏结束时,黑板上出现了这样四幅画:《飞向宇宙》《课间十分钟》《找春天》《我们一起找朋友》。当然,这些画谈不上什么新颖的创意,独特的构思,画画的技巧也是幼稚的,然而,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在于这四幅画的艺术技巧如何,而在于全班学生从40分钟的教学中身心受益的程度如何,从这个意义来讲,“3分钟接力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堂课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它相对于以往的课堂灌输式的美术课堂教学是别开生面的,学生的兴趣很浓,大多数学生心情十分迫切,都跃跃欲试,想赶快轮到自己到黑板上去绘画。平时在班级中画画成绩优秀的孩子,更是想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才华,而那些胆小的学生也被鼓励到黑板上去涂画,尽管他们当中有的只是在别人画的草地上添画一棵小草,或者在别人画的树枝上添画一片不起眼的小叶子,可是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勇气无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学习激情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一个个情绪高涨。这样一个游戏过程,实际上是每个学生发生“思维风暴”的过程,通过亭子使学生联想到公园,而公园里的情景又让学生想象出亭子前的石子路、花圃、树木、游人,等等。
这堂课,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发散性思维。
二、丰富孩子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
在上《风》这堂美术课时,教师不先说话,只是在黑板上写了“把你所听到的声音画出来”。这时,从学生的脸部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有点愕然,感到为难。“声音是用耳朵听的,图画是靠眼睛看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今天的美术课就是偏要你们把看不见的东西画出来,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也能画好它。”接着从录音机里放出了阵阵音响,这时教师用体态、动作和脸部表情配合着音响的节奏旋律,像在舞台上表演哑剧的演员一样,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着、看着。随着节奏的变化和教师的各种形态,在他们的脸上也显露出各种表情――惊奇、顽强、抗御、轻松、安慰、泰然。音响的形象在孩子的脑中出现了一幅幅有关风的画面。怎样把无形的风声变化成可视的形象呢?教师巧妙地运用”以耳代目,听声类形”的审美通感特征,诱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培养联想,把无形的声音转化为可视的形象。这种审美通感的运用,在艺术审美教育中起到了特殊功能的作用。
当孩子们从联想、想象和创造的意象中清醒过来时,老师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风声。” “你们想怎样画风?”话音还未完全落下,孩子们就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一个风车在转动。”“春天里一群孩子在放风筝”“沙漠里扬起风沙。”“狂风掀起巨浪。”“龙卷风拔起大树。”“狂风暴雨中行人打的伞被吹成喇叭形。”“姑娘们的花裙子被风吹动显得格外轻盈。”等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啊,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讲出与风有关的成语和诗句,孩子们又争先恐后地说出一大串:乘风破浪,飞沙走石,风吹草动,春风吹又生,夜来风雨声,风吹草低见牛羊……
至此,“画风”的课题经过声、形、语三者描绘,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了自然的融合和充分的运用。孩子们沉浸在创造美的思索中,整个课堂洋溢着生动活泼、师生和谐配合的气氛。
三、寓美于乐,以美启智
篇6
利用投影培养幼儿在绘画中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同样,在评价一幅幼儿绘画作品时,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作品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电教媒体投影仪的运用,可以提供生动的形象,在培养幼儿想象力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第一,可以充分调动幼儿丰富的想象积累;第二,可以激发幼儿的联想和创造想象。
幼儿绘画需要的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具体形象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为了提高幼儿这方面的能力,我带孩子们运用复合投影片玩添画游戏。例如:在投影片上画出若干个等形状,给孩子以启迪,让幼儿想象这两种基本形状添上什么就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物体了。这样来锻炼幼儿的思维想象力时,孩子们会讲出添上眼睛、耳朵、嘴等,就变成了熊猫、小白兔、小花狗等等;能变成松树、吊灯、红旗等等。教师巧妙地将投影片复合操作,像变小魔术似的,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了幼儿丰富的想象积累。另外,我还把投影仪与影子的关系利用在绘画教学中,让孩子们先用小手自由自在地变换出各种形象,互相讲故事,玩手影游戏,让孩子们自己说出变的是什么。例如:用手投影出半圆形,让孩子说一说,这是什么?添上什么就会变成一种什么完整的东西?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有的说:“添上耳朵、眼睛和尾巴,就变成了小耗子。”有的说:“添上身上的刺和眼睛会变成小刺猬。”有的说:“添上头、脖子和腿就能变成一只小乌龟。”我用手投影出手的形状,问幼儿:“我投影的这个除了是手、手套以外,还可以是什么?添上什么东西,画面就更完整了?”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说:“这是一棵大树,手腕是树干,手指是树枝,再添上树叶。”有的说:“这是一只公鸡的头,大拇指是鸡嘴,其余四指是鸡冠,再添上鸡的眼睛和身体。”还有的幼儿说:“这是小鱼的尾巴,再添上头和眼睛就成为一条自由自在能在河里游泳的小鱼了。”孩子们对此游戏非常感兴趣。最后,我让他们在投影仪前边实践,边绘画,先画好所变物体的基本形象,然后添加完整。由于让幼儿把画画在投影片上,所以他们可以自己检查画面的颜色、构图,做到随时更改、添画。孩子们还可以指着自己的画编成故事讲给小朋友听,激发了幼儿的联想和创造想象,把孩子们引入多视角、多层次的情境中,培养了孩子们思维的灵活性。孩子们在欢笑中领会了知识。
绘画活动中,运用投影组织幼儿活动,使幼儿在自由自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7
1、儿童思维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学前期,即通过对物体的感知,逐步认识事物的属性;创造性思维。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这是儿童阶段的思维特点,家长要加以引导培养;模仿思维。
3、孩子喜欢模仿这是天生的,他们会密切地观察和模仿家长、老师,以他们的行为举止为榜样。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编程一直被视为继口语及书写之后的“第三语言”,因此不少国家均提倡儿童学习编程,例如英国将编程纳入中小学课程、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动学校教授编程、新加坡在中小学考试中加入编程科目。世界各个国家把儿童编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编程人才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信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性,也说明编程能力是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必备能力。
那么少儿编程对孩子的发展究竟有哪些益处呢?
一、人脑敏感期容易培养编程天赋
人类的大脑发育成熟要远远早于人类身体的各个器官,人类的潜在能力有一个敏感期,人类的各种天赋都是在这个敏感期内形成的,例如,小孩子可以辨别几十种颜色,而成人只能辨别10多种颜色,受过音乐训练的小孩子可以听到88个钢琴的半音,而成人很难做到,这告诉我们人类很多天赋过了敏感期,这种天赋能力就开始递减了或者完全丧失掉,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如此,人类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是在7岁左右,所以,逻辑思维能力越早培养越好,少儿编程就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一个比较好的手段。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乔布斯,他们都是从小学就开始编写程序了,从小就开始编程思想的培养和编程技术的积累,为他们后来成就大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利用编程教学引导学生顺利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顺利过度
影响学习成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思维力。那些进入八年级成绩落后的孩子往往是在四年级便开始明显落后。其实这部分孩子成绩之所以在这时候开始落后,恰好是他们的思维发展没有跟上同龄人的步伐造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在幼儿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童年期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而十岁(通常是四年级)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思维发展顺利过渡,成绩不会受到影响,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轻松。而如果思维发展受阻,则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因此,把握好孩子思维发展的这一转折期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任务以前更多的落在数学等学科上,这些学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过度的作用,但与编程教学尤其是scarch等比较成功的编程软件教学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编程时写入的是命令,而生成的是可见的动作,可以很好的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联系在一起,所想即所见,所见即所得的操作形式是对思维方式转变的极佳练习。
三、利用编程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阶段在学的学生大都是“独苗苗”,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人围着这些“小太阳”转,从而滋生了娇生惯养的习气,只会汲取而不知道付出。很多学生有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的心理素质。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开始产生竞争的心理,一切都要争强好胜,有时甚至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不利。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当他融入集体之中,个人的创造才能得到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而且编程教学可以很好的把一个小组或一个班的学生紧密的系在一起,很多程序代码需要写入几十行甚至过千行,这样的任务在短时间里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分散到一个团队里就变得可行了。
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团队中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合作要亲密无间,分工要细致,统筹要合理,一个大型程序的完成就意味着一个合格的团队的成型。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和现实中的同学合作,更能与远至大洋彼岸的朋友一同协作完成创作,这更能激发学生对团队协作的认可。
四、培养创新、自学等能力
少儿编程课程不仅能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在整个编程过程中对孩子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自己的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这正是今日孩子需要拥有的必备技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雷斯尼克教授表示,无论是理解极其复杂的系统,比如一个经济体如何运转,或是以分步骤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习编程都大有帮助。它不仅可以训练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表达自己。
五、利用编程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
篇9
一、兴趣的激励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只有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更多地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而知识和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儿童,总是信心十足,敢于大胆表现。他们思想活跃,经常表现出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在讲《可爱的小动物》一课时,把录音机带进课堂,上课时放了一段动物圆舞曲,学生听了都陶醉在优美动听的旋律创设的情境之中,我问:“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学生们纷纷说:“音乐很美。”“好像在大森林里听小鸟们开演唱会。”“仿佛在和小动物们跳舞呢。”这时学生已经跃跃欲试要画小动物了,借此情景我便推波助澜,在黑板上当场示范画一幅可爱的小动物图画,学生们更加兴致勃勃了。当学生作画时我提示,不要囿于教材或教师的范画,而要把自己心里所想的画出来,学生欢呼至极。在兴奋中学生画出了一幅幅动态不一、情趣可爱的动物图,到最后评画小结时,我把作品集中在黑板上展示,构成一幅动物群图,然后再度播放音乐,曲图并茂,学生们开心极了。
二、让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鲁迅先生也说:“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常常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又罩上纯自我的神秘色彩,创作出的作品有稚拙美,有时像童话一样引人入胜,不要看不起小学生捏泥人,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创造。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
想象是记忆原材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儿童神奇的想象,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启发学生为儿歌配画、讲故事配画、记忆画、命题画等等。如为儿歌《小小的船》配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天。”学生们不仅能从诗句中感受生动的形象,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画画的联想范围和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并且使儿童的品德情操受到教育。他们的技能可能会幼稚,表现能力也很有限,但他们的构思往往很新颖,别有趣味,对于学生们这些闪光的创造性火花必须给予鼓励,通过鼓励一个学生,而激励起全体学生进行再创造的热情。
三、改变教学方法,变照葫芦画瓢为引发
照葫芦画瓢――即教师挂一张范画,学生照着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谁画得像谁的分就高。这些传统的、错误的儿童绘画教学方法只能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要强调引发,引发学生内在的感受,情绪、想象、气质和才能等等。由引发然后产生联想,联想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美术作品恰恰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通过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形象思维训练,而且能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我在讲一年级的《各种各样的线》一课时,就是通过引发而运用了类比联想,类比联想是指由这一事物的形象联想到另一事物相同或相近的形象。首先我给学生们看一张画满了短线的范画,然后让孩子们联想你觉得像什么,由此联想到其它什么物象。学生积极动脑筋说:“像下雨一样”、“还像密密麻麻的小蚂蚁”、“又像小蝌蚪”、“也像树纹”、“有点像远处看去塞住的车”、“像一大群正在飞行的小蜻蜓”……我高兴地说:“太好了,太对了。”又如在讲一年级《画圆形物》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这个圆形联想有什么其他物象是圆形的并把它画下来,想到多少就画多少,到最后出来的学生们的画面真是好丰富,有皮球、太阳、苹果、西瓜、橙子、纽扣、鸡蛋人、轮子、钟、风扇、救生圈、花、各种小动物等等,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酝酿出理想的构思,在随意的拼搭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四、充分运用多谋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益
篇10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 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与上“寄给大熊猫收”,还帖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 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 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 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 上一篇: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
- 下一篇: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