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安法律文书;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29-0040-02
作者简介:章锦(1962-),女,湖北通山人,湖北警官学院,副教授,从事文书写作、逻辑学研究。
一、逻辑思维训练的作用
多年来,笔者在公安法律文书教学中始终关注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不断对教学模式,训练方法进行改革,但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虽然较好地掌握了公安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知识、规范和技巧,在写作中仍难免出现用词不准、语义不明、条理不清、表达不畅,说理不充分等问题。笔者经进一步研究认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事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存在发展规律的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指人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材料,识别信息,处理信息,并据此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的能力;包括识别、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归纳、支持、反驳、评价等能力。公安法律文书是在公安实践中办理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时所使用的文书。公安工作中办理案件的过程,就是收集证据材料,分析证据材料,综合归纳,根据案件事实和有关法律得出处理意见的过程,公安法律文书是对这一过程的科学再现。公安法律文书写作始终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以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为主要方法。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逻辑思维的方式、方法和规律,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论证严密,才能在公安法律文书写作中做到事实清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表达通畅、说理充分,写出高质量的法律文书。因此,在公安法律文书写作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逻辑思维存在于公安法律文书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在公安法律文书的主旨提炼,材料选择,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各个方面,都是逻辑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写作过程的不同环节,训练学生的逻辑技能。
(一)训练概括主旨的逻辑技能
公安法律文书的主旨是指文书表达出来的看法、主张、结论、请求事项、呈请事项等等。例如:刑事法律文书中诉讼类文书的主旨是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罪轻罪重、是否应该追究刑事责任等;呈请类文书的主旨是有无犯罪事实,是否立案、立为什么性质的案件、对犯罪嫌疑人应该采取什么强制措施等等。公安法律文书主旨的要求是正确、鲜明。写作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錯误是定性不准,主旨不明。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案件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真正把握案件事实的本质。对于呈请类文书,如立案阶段的文书,因为初步获得的材料往往是鱼目混珠、零散杂乱、真假相间的,需要识别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真实的;分清有无犯罪事实,有什么犯罪事实,进而预判案件性质,在此基础上呈请批准立案;对于诉讼类文书,如提请批准逮捕书、起诉意见书等,则要分清有罪无罪,此罪彼罪,做到定性准确。要训练学生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然后通过缜密推理和多种逻辑方法给案件定性。在准确定性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法律法规,提出案件的处理意见,形成明确的主旨。
(二)训练选择材料的逻辑技能
材料是文书的基本要素之一,公安法律文书的材料包括案件事实材料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公安法律文书写作过程也就是用事实、证据证明犯罪(或无罪)的过程。所以,公安法律文书写作中在选择材料时要遵循逻辑论证的规律规则,要保持论题的同一、保证论据的真实性,充足性。要训练学生学会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围绕主旨选择材料。怎样保证选择材料的真实准确?同样需要遵守逻辑规律规则,要选择经过调查核实的、有证据证明的、相互印证的材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侦查假设当做事实材料,必须经过调查核实,取得相应的证据进行验证;材料与材料之间不能有矛盾,材料与证据之间不能有矛盾。围绕主旨选择材料,首先是材料与主旨相切合、相一致,不能矛盾;同时,选择典型的、反映案件本质的、有证据证明的材料。这就要学生学会对材料进行分类、分析,鉴别,找出最具证明作用的材料,剔除与证明犯罪(无罪)无关的材料,从而有力的表达文书主旨。
(三)训练安排层次结构的逻辑技能
文书结构解决的是言之有序的问题,公安法律文书总体结构是固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掌握。主要问题一是笔录类文书,如现场勘验、检查、复验复查、侦查实验、搜查、辨认、提取等笔录,过程记录层次混乱,结果记录不明。二是叙述性文书在案件事实材料和证据材料的写作上,容易出现层次混乱,条理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证据列举主次不分等问题。这都是文书写作的“序”的问题。要解决写作上的“序”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构思上要有“序”,思维要有“序”。归根结底是要正确认识事物本身的“序”,即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上有内外,数量上有多少,性质上有轻重,意义上有大小,程度上有低高,距离上有近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训练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联系和规律,并且按照从先到后,从外到内,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近到远,由主到次,由重到轻,或由因及果,由果溯因……的“序”来安排文书的层次结构,就能做到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如:笔录类文书在写作时可按时间的先后,空间方位的变换、采取的方法、以及取得的结果的“序”进行记录。叙述性文书对于案件事实的叙述,都要反映案件本身的情况,案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罪责有轻重、责任有主次、事件有因果。首先分清时间的先后、空间的变换、罪责的轻重、前因后果,然后据此采取横式结构、纵式结构或者纵横交错式结构,科学安排文书的结构。在证据的列举方面,则要训练学生根据证据的不同分类,分清主次,合理排序,进行列举。
(四)训练语言运用的逻辑技巧
作为实用性文体,公安法律文书的语言必须准确、规范、精炼。学生写作中出现的用词不准,语义不明,表达不畅的问题,本质上还是逻辑思维能力低下的问题。语言表达思维,语言形式与逻辑思维形式相互联系;语词表达概念,语词表达判断,句群或语段表达推理。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一方面是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推理不正确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没有准确把握语言形式与逻辑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掌握明确概念、恰当判断、正确推理的能力,又要训练其把握语言形式与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要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的确定含义,进而选择恰当的语词来进行表达,这样就能做到用词准确;判断要恰当,就是准确反映各种不同的事物情况,然后选择恰当的语句进行表达,做到语义明确;推理要正确,就是推理准确反映事物之间的推导关系,从而做到因果明确,表达顺畅,论证严密。
三、逻辑思维训练的其他途径及保证
(一)多渠道多方式拓展,加强课外学习和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时间有限,效果也有限。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多说、多写,多方式、全方位进行训练。
1.多读。首先,读逻辑书。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系统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方式方法和规律,要引导、鼓励学生阅读逻辑学著作,仔细体会逻辑知识在法律文书写作中的作用。其次,品读名家演讲词,辩护词。这些著作大多富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能在阅读中领悟论证的方法和技巧。第三,阅读主流媒体的评论性文章,这类文章语言规范,论证严谨,观点正确鲜明,贴近生活,不但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严谨的思维模式,而且在思想素质上得到提高。第四、读法律文书典范文本,通过阅读分析,找出写作逻辑思维的规律和技巧。
2.多说。要“会说话”,就必须首先会思考。开展各种形式的演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多开口说话。一是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按学号顺序,每节课由2到3名学生进行演讲,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几次演讲的机会,可以最大范围的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使训练效果最大化。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就某个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这就促使学生在语言形式和材料选择上下功夫,既做到语言精练,又做到材料典型,论证严密。二是演讲比赛。可以是班级、年级、校级的比赛,先在班级“海选”,逐级选拔,做到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辩论活动。逻辑本是随辩论而生并在辩论中发展,辩论活动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3.多写。写作训练是通用的教学训练方式,让学生多写,就是要以写促“思”,在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高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强化教师的逻辑训练意识
首先,授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逻辑知识,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并且自觉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在教學中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表达严谨。这样既能保证逻辑思维训练的有效实施,还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强化教师的逻辑训练意识。只有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才能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张靖.法律文书制作精解[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一、导入环节
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问题型、视频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等,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而导入时情境的设置非常重要。
例如,在复习基因突变时,用问题型方法导入,设置的问题有:1.基因突变的概念是什么?2.基因突变后生物体的性状一定会改变吗?为什么?3.基因突变的时间、特点、意义是什么?4.请例举一些因基因突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
二、知识点复习环节
高三复习特别是第一轮复习,应以夯实基础为主,但又要区别于上新课。因此复习知识点时,少用复制性思维,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可用图、表进行比较和分析,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复习免疫调节时,可结合教材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图解,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两幅图解,从而掌握这两种免疫的过程、场所、参与的免疫细胞及这些细胞的功能,以及这两种免疫之间的联系等。通过对图解的分析和比较,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复习一些基本概念时,不能单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种方法记忆的概念学生很容易遗忘。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容易遗忘呢?实际上学生对某一知识真正理解了,这种记忆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永久记忆。因此,教师在复习基础概念时,要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真正理解某概念以达到对该知识的运用,这也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如复习基因突变的概念时,既要复习其定义、时间、特点和意义,还要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进行比较,这样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章或一单元内容复习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一章或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编制知识图,使知识成块,也使学生成为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习得者。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图,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既可以清晰掌握知识点,又不容易导致知识之间的混乱,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问题设置环节
不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问题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问题的设置除了指向性,还应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能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
例如,复习等位基因概念时,设置问题“细胞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可发生在哪些时期?”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需要运用的知识有:(1)等位基因的概念――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2)同源染色体分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等位基因分离。(3)基因突变会产生等位基因,因此,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会分离。(4)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上存在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等位基因会分开。该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等。
四、提问环节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布卢姆,曾在芝加哥大学给大学生进行过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训练。在训练之前,他给大学生进行一系列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综合测验。在测验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称为标榜组学生,而不能通过测验的学生称为补教组学生,两组学生在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和智力方面相同。训练方法是让标榜组和补教组学生都大声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请补教组学生找出自己的解决过程与标榜组学生的差异。如此经过10~12次训练,他们的成绩与同等能力和背景但未接受训练的学生相比,提高了0.5~0.7个等级点,并表现得更自信。这一研究表明,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通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后,提问时也应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再让学生相互讨论,找出自己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五、例题讲评环节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步策略,伍兹教授提出六步策略,众人结合两人的观点,提出五步策略。即(1)弄清问题,弄清题意。(2)探索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内容。(3)拟定计划及工作步骤。(4)实现计划。(5)回顾总结,分析结果。
教师在例题讲评时,特别是文字表达题的讲评时,也可采用上述解题策略,先让学生弄清题意,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再联系所学知识,在草稿纸上写出简要答案,再把完整答案写到试题上,最后重读一遍进行检查。这一系列过程,既让学生训练了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对学生最薄弱的题型――文字表达题的准确表达可以达到很好的训练和提升。
篇3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科学。各种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往往原型概念是所学新概念的基础或自然延伸,所学新概念又是后学概念的铺垫。如果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出现断层,必然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新知识时,要选准与新知识密切联系的原型知识,使学生知道每一新知识都是在原知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从而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规、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是优化数学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 思维 训练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数学课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材是思维的内容,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概括思维、逻辑思维的主要途径。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原型启发,启动思维
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已经掌握的原型知识入手,从学生思维水平出发,去启发学生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科学。各种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往往原型概念是所学新概念的基础或自然延伸,所学新概念又是后学概念的铺垫。如果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出现断层,必然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新知识时,要选准与新知识密切联系的原型知识,使学生知道每一新知识都是在原知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从而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规、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通过原型启发,启动思维,一可以巩固提高所学知识,二可以沟通网络系统中相关的知识点与点的联系,为将要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做好准备。
二、确定目标,激发思维
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唤起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只有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才有利于拓宽知识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迸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兴趣是求知的前提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究竟采用什么形式引入新课,揭示课题,激发思维,就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而定。一般情况下激发思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引入法:创设兴趣情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承前引入法:以旧导新,通过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授内容。
3、演练引入法:通过算式的演算,培养学生综合、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4、挑战引路法:创设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情景,在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揭示课题。
5、设疑引入法:设置一定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
6、类比引入法:通过数据的类比或图形类比,从而引出新授内容来。
7、讨论引入法:师生通过简短的议论,由教师揭示课题。
8、演示引入法:通过教具、学具的演示后揭示课题。
三、探索新知,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活动, 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所谓发展思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展开积极的思维。思维方向确定后,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力求尽快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思维的主题是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思维不可缺少的油、催化剂。思维训练能否达到要求,要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展思维的艺术和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一般是有形象思维导抽象思维,尤其想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在思维训练方法上,要着眼于直观、形象并富于艺术感染力,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用手触摸,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直观形象地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师生讨论中抽象概括,形成规律。
四、总结类化,深化思维
课堂总结,是再现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确,促使所学新知识纳入知识网络重新组建,在思维系统化、条理化基础上进行类化,深化学生的思维。
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小学数学教材中呈现的各有关知识单元,往往是一个个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分散编排的,最后才展现了知识块的全貌。教学时,要全面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前后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最后全面突破。
五、巧设练习,训练思维
学生理解了知识,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并没有完结,还需要引导他们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智能网络结构已经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为了强化联系,深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思维深刻化。除设计适量的基本题外,还应该抓住学生思维中最容易出错之处设计练习,以引起讨论,在讨论中发展深化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使练习达到最佳效果,达到真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常见的练习题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区分型: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可编拟有关训练让学生弄清圆柱、圆锥之间的关系。
2、对比型:在应用题教学后,可编拟条件不同、问题相同或条件相同问题不同的对比题。
3、沟通型:讲完用比例解题方法后,让学生再用倍比法解、方程法解惑归一法解,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4、归纳型:就是把相同的知识归类。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百分数都属于分数的范畴之内。
5、转化型:计算方法的转化,如比可以转化为分数,除法算式;应用题的条件转化。
6、分解型:把两步计算应用题转化为两道连续性的一步计算应用题。
篇4
一、聋哑人艺术设计课程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对残疾人接受教育的大大支持,我国大批的残疾人都加入了噶搜等教育的行列。由于聋哑人在先天上的不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着重培养聋哑人一些特殊才能,而绘画和艺术类的学习普遍会成为聋哑人家人默认的适合聋哑人的生存技能。而聋哑人除了自身的残疾以外,对这种生存技和正常人并没有任何的区别,进而学校普遍采用正常人的教学方法进行残疾人艺术特长的培训。可实际上这些聋哑人从身体和心理上都区别于正常人,他们会以特殊的方式和外界进行沟通。因此,我国目前对聋哑人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应选择比较有针对性的特殊教学,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将艺术设计课程传授给聋哑人。
二、聋哑人艺术设计课程的训练方式
1.加强形式语言训练
艺术设计中的形式语言是艺术设计的根本,表达了艺术设计师对事物的视觉化变现。对于聋哑人而言,艺术设计的形式语言就像是第三种语言一样,视觉上的语言对于聋哑人并不会区别于正常人,并没有什么劣势,反而对于聋哑人来说,先天的聋哑缺陷反而会让他们的视觉更加的敏感,更有助于艺术课程中形式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根据这一点,可以加强聋哑人艺术设计课程中形式语言的训练。但是由于聋哑人先天缺陷导致的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这项加强训练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并且可以充分利用聋哑人的模仿能力,先从模仿其他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开始,培养他们对艺术设计的感知能力,从更多的优秀作品中学习到精华的艺术语言。例如在征集《第六次人口普查》聋哑人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引导聋哑人将优秀的设计作品的创意元素进行合理的整合,这样既能避免了抄袭,又能使聋哑人在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学到精华,同时艺术设计在聋哑人手中也得到了创新。[2]
2.加强视觉创意训练
艺术设计课程对于聋哑人最难掌握的一点就是创意的设计,而创意的设计又是艺术设计课程的核心所在。聋哑人的先天缺陷导致他们对事物掌握具有片面性,逻辑的思维能力也因为先天的语言缺失不同于正常人。因此我们在聋哑人的艺术设计课程的训练中,多多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艺术设计之前对事物进行全面地讲解,让聋哑人更价全面的了解设计的对象。根据聋哑人在这一方面的缺失,聋哑人艺术设计课程应该开设实际创意的训练,加强弥补先天不足。[3]
3.加强个别辅导
针对聋哑人自身特点所指定的艺术设计课程的训练法法中,加强个别人的辅导,并引导这些突出的拔尖生去带动其他的聋哑人。根据聋哑人的自身特点,他们更加喜欢“抱团”,并且残疾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默契,他们会以自己最能接受的方式互相帮助。并且能够培养聋哑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相互之间会更加的努力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帮助,更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三、聋哑人艺术设计课程的训练方法
1.强化专业理论课同实践相结合
针对聋哑人的自身特点,其优势在于能够很好的机械性的记住理论知识,从刚开始接受教育便机械化的记住课本的理论知识,但实际上,聋哑人缺少的是实践动手能力。受所受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聋哑人只懂得基本的理论知识,缺少实际经验,并且聋哑人的认知能力较弱,先前的语言障碍使得聋哑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较弱。因此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更加有利于聋哑人对艺术设计课程的了解和学习。只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加生动形象的将艺术特性展示给聋哑人,让他们实际的融入到真正的艺术设计当中。
2.突出重点,图解理论
由于聋哑人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并且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联想能力较差,在聋哑人的艺术设计课程当中,必要的图解法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思想,并且手语在表达过程当中也从在一定的障碍,一些语言无法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而图片便会弥补这一缺失,在专业术语的解释上可以充分的利用图解法进行具体的解释。突出艺术设计课程所要表达的重点,领会各种理论概念的精华所在,这一训练方法可以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且锻炼了聋哑人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弥补先天缺陷。
3.培养独立性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聋哑人的成长过程中拖离不了对父母对他人的依赖,这种依赖性带到学习中来,具体表现为学习没有主动性,过分依赖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创新性。针对聋哑人的这一生活习惯,在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聋哑人的独立性,摆脱依赖性。分配不同的实验课题,完全由聋哑人自己独立创作独立完成,并且适当得到鼓励。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性,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4.分组学习,锻炼组织能力和团结能力
在以往聋哑人的生活习惯中,无声的世界导致这一群体的封闭性,而艺术设计课程需要多元化的创作思维,在特殊的教育体制中,应着重培养聋哑人的组织和团结的能力,分发不同的选题,分组进行研讨,吸取多元化创作思维,有力的推动了聋哑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开阔了视野。
篇5
关键词:立体几何;直觉思维;培养
众所周知,文艺创作中有灵感,科学发现中有顿悟,数学解题中有灵机一动和豁然开朗,这些都不再是秘密,更不是迷信.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学生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而很少让学生去感觉、去猜测,忽略了对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数学直觉思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形式.在数学探究和发展的过程中,直觉思维对数学概念的形成、理论的建立、方法的总结、思想的凝练和规律的发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直觉是头等重要的”,而布鲁纳则说“学校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直觉这种天赋’”.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 基于此,笔者根据教育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谈谈立体几何教学中直觉思维的训练方法和培养直觉思维的基本途径.
数学直觉思维的概念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 数学直觉思维是以—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数学对象作总体观察,在一瞬间顿悟到对象的某方面的本质,从而迅速做出估计判断的一种思维.数学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活动,是一种由下意识(潜意识)活动参与,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约束,由思维主体自觉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 数学直觉思维简称为直觉思维或直觉.
立体几何教学在培养直觉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数学直觉思维产生于观察、经验,在它的直观素材中,几何直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几何图形提供的直觉进行思维,是开拓数学思想、发现新问题的丰富源泉之一. 在几何中,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立体几何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把握图形的能力、空间想象与几何直觉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立体几何初步”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这些都为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 立体几何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为直觉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直觉不是靠机遇. 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绝不是无缘无故地凭空臆想.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告诫学生千万不能把直觉当做是凭空臆想、想当然. 猜也是有根据的,就像没有坚实的地基哪有高耸入云的大厦一样,数学直觉是建立在知识扎实的基础上的. 没有深厚的功底,就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只有掌握好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结构,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汇聚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形成立体的网络思维,从而获得直觉的判断和联想.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广泛,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猜对的几率也就越大.
2. 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鼓励学生猜想
猜想是对事物发展进程做出预测的过程. 猜想虽然要以知识和经验作为支柱,但培养敢于猜想、善于探索的思维习惯是形成直觉思维的基本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直觉思维意境,鼓励学生猜想,以形成蒙眬的直觉.
如在构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将课本打开,放在桌面上,观察课本边缘线与桌面垂直,引导学生猜想定理.
再如:构建“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可转动门,引导学生观察门所在平面与地面间的关系并猜想定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猜答案、猜定理、猜证法,即便猜错也不要紧. 因为直觉思维也有失误的时候,错的不是思维本身,而往往是缘于自身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切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应当鼓励学生去寻找猜错的原因,以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
5. 常做解题反思,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题感的形成
篇6
关键词: 类比推理 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策略
类比推理指的是对两类或两类研究对象在已知的条件上进行合理推测的一种思维方法,其符合高中生物新课标中关于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证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的要求[1]。类比推理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能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同时类比推理的方法应用于高中生物的习题训练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解题思维提供了新思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效率,从而提高了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1.类比推理的概念和作用
类比推理指的是将两类或两个在部分属性上相同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并从中推理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一般来说,应用类比推理首先应找出这两类或两个研究对象之间能够确切地描述出来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再用其中一类或一个研究对象已知的特征去推测另外一类或一个研究对象的特征,并得出猜想。需要注意的是,应用类比推理所得出的猜想在逻辑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得出的结论也未必合理,因此,还需对得出的猜想进行最终的检验。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生物理论知识、概念较抽象,加上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比较薄弱,学生通常难以理解。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生物知识。如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教师可以选择地理知识中“中国—浙江—湖州”的位置关系来进行类比,从而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同时,生物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将知识点进行迁移,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知识体系。如在“染色体—DNA—基因”关系的理解中,教师可在学生理解知识点后,将其迁移到“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细胞”这一知识点上,这样将类似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其系统化、网络化,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知识体系。
2.类比推理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2.1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课堂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由于一些理论、知识点过于抽象,或是由于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这时候,高中生物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实际生活经验,或者是其他学科中相似的知识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抽象的生物理论知识化为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生物理论知识,从而突出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难点,以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知识教学的质量[2]。
例如,在进行分子与细胞的教学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难以理解和记忆,生物教师可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扑克牌类比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将细胞有丝分裂的抽象过程形象化。生物教师可准备两幅扑克牌,先将一样花色的扑克牌进行配对,再按照牌面数字的大小将其整齐地成对排列,最后在每一种牌里面取出一份。教师可在演示扑克牌分离过程的同时向学生讲解:每幅扑克牌表示一整套遗传信息,细胞分裂期间遗传信息已经复制了两幅这样的“扑克牌”,将花色一样的牌配对的过程类似于姐妹染色单体被着丝点连在一起,按牌面大小排列类似于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时的特征,每种牌中取一份类似于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时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类比推理,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就有了较形象的记忆,对这一知识点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2.2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习题训练中的应用
习题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训练方法,在高中生物的习题训练中,有许多习题都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特点,学生应尽量拓展解题思路,灵活地进行解答。类比推理的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找出正确地解答习题的方法,并将自己解答过的,以及教材上学习过的习题系统化、网络化。这样,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个问题的特点,掌握一个问题的解法,并能够做到由此及彼,那么学生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会解答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将学生从繁重的习题训练中解放出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3]。
例如,生物习题训练中经常会出现两种相似的生命现象或结构,高中生物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的含义,包括题目中提供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没有相似点,有几个相似点,有没有不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再比较这两种生命现象或结构之间的相似点,在这些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学生可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作出合理的猜想,将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解答生物习题的时候,认真分析待解答习题的特点,并且将它和已经做过的习题或教材上的例题原型进行类比推理,做到举一反三,以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将习题正确地解答出来。
3.结语
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实际生活积累的经验,灵活地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灵活地使用类比推理,做到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将学生从沉重繁忙的习题训练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1]肖安庆,李通风.例谈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3,2(1):77-78.
篇7
【关键词】 认识;重视;思路;训练
一、认识和概括数量关系,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的应用题用加、减法或乘、除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境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大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再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尝试概括一些数量关系。例如探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每秒)所完成的工作”,“工作时间是指一共用了几小时(几天、几分、几秒)”,“工作总量是指在这几小时(几天里、几分里、几秒里)一共完成了多少工作任务”。最后总结出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的认识还是不深的,为此,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里,还要设计一定数量的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工作效率”,哪个数量是“工作时间”,哪句话是指“工作总量”。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总量。最后再让学生动手计算、解答。这样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说理辨析能力。
二、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
应用题之所以难教难学,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方法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就清楚了。如: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计算题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决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首先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要有几步,都是用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语言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更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训练方法有:
1.读题。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2.画批。把题中的重点词、句和思维分析、判断的结果,用文字、符号(波浪线、直线、着重点等)划出来,以利于分析数量间的内在关系。也可以画线段图,把题中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说理。说理就是在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分析解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
通过上述读、画、说,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表现形式,有利于训练、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了应用题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三、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
篇8
一、模仿训练法
模仿训练法即教师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儿童模仿着口述,通过模仿的媒介而接受这些信号进行内化,逐渐成为自己的语言表达。任何创造都离不开 “原型启发”。学生口头表述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模仿―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课堂用语应精炼、严密,具有启发性。特别是教师对有关数学概念的表述,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仿有“范例”。
1.仿照教材规范的数学语言“说”。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更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主要源泉。教材上的各种数学符号、数学图形都是数学里的特殊语言,它们的意义、用法或画法在教科书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有典型的教学例子。在阅读中我们就会学到很多规范的数学术语,且在语言表达时要用到,如“不大于、有且只有”等等,在教材中都有确切的说明。因此,数学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教材,而且也是学习数学语言的工具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口答和习题解答给予适当地指导,要求他们尽量仿照教科书进行陈述作答,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2.教师示范,学生学着“说”。学生在小学阶段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还有一定的困难,低年级往往从模仿别人讲话开始学习表达的。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想象,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力求用正确、清晰、生动的语言来讲述数学概念、计算方法等。教师示范着讲,学生模仿着学,通过模仿的媒介而接受这些信号进行内化,逐渐成为自己的语言表达。
案例3:“口述40+20的算理”
教师在学生理解了“40+20”的算理后,示范口述:“40是4个10,20是2个10, 4个10加2个10等于6个10,也就是60,所以40+20=60。”同时边说边用计算器演示。学生然后照着样子说,在领会的前提下模仿表达出来,从而掌握口述算理的方法。
像这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规范语言,适时为其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有利于他们掌握精炼的数学语言,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操作训练法
操作训练法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口述,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口述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渡过这个阶段。通过训练学生操作的有序性,从而提高表达的逻辑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程序混乱,学生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案例4:《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
摆:用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成不同的长方体。
看:观察(1)沿着长每排有几个小方块?(2)沿着宽共有几排?(3)沿着高共有几层?(4)这个长方体一共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
想:(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2)根据长、宽、高的厘米数,可以知道什么?(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算出来的?
推:(1)长方体长、宽、高的厘米数与摆小方块时的“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2)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3)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怎样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说: “你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应具备哪些条件?”“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高各表示什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计算正方体的体积为什么要‘棱长×棱长×棱长’?”
这样,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来源及对公式运用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丰富了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篇9
一、在求异中培养
教育家赞可夫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意思就是说,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诱发学生的求异心理倾向,点燃学生求异兴趣之火,调动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在多解中培养
一题一解是一题多解的基础,一题多解是一题一解的综合发展。所以,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能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要及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从多方面分析、探究其数量关系,作出多种解答。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和灵活性,使他们将所学知识连贯起来,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地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做这样一道练习题:“全班43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比较合理?”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计算,不难得出需要8条船。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乘船,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共同认为有下列几种方案:①6×7+1;②6×6+4+3;③6×5+4×2+5;④6×4+5×3+4;⑤6×3+5×5等。在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要科学地选择最佳的解法,从而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在练习中培养
练习不但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让学生通过练习,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让学生做这样一道练习题:把1、4、5三个数学,每个数字只用一次,用“+”“-”“×”“÷”四种运算符号中的一种(一种连用)组成算式,最大运算结果是多少?请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算式。
一般是根据条件列出版式,然后计算结果,现在是给定了要求和运算结果,写出算式,学生经过思索,可写出:
①1×4×5=20;②5÷(1÷4)=20;③4÷(1÷5)=20等算式。
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既达到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的目的,又培养和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四、在联想中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吃透教材,巧妙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在动手中培养
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认识是通过活动并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一方面,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要形成正确、清晰的概念,在动作中不离不开思维。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篇10
我在抓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应用题的教学,突出地抓住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能力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抓住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
近十年来,许多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重视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我觉得这些能力属于一般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还有不同的特殊能力。如语文能力、数学能力、生物能力、音乐能力等等。我们要使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深入下去,取得更好的成效,就不能停留在培养一般能力,而要深入到学科,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科的能力。这是培养能力如何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我根据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主要培养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概括能力。以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为例。什么叫数学问题结构?通常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前,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这就要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一个整体,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那些关系。这就是抓住了数学问题的结构。“能力强的学生拿到一道数学题时,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结构,就能把已知条件联系起来,而数学能力平常的学生遇到一类新问题时,一般说来,他们只是感知问题孤立的数学成分,并不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平常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过程把问题的各种成分联系起来。”我在教一步应用题时,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在讲两步应用题时,重点上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课”,同时进行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变换问法,让学生扩题、缩题、拆题,看问题要条件等四个方面的训练。讲多步复杂应用题时,又进行了多步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课”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二)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法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就清楚了。如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计算题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都是用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下面是我的训练方法:
- 上一篇:分步傅里叶法的基本原理
- 下一篇: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