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生活自理能力的转变。为了消除幼儿进入小学后的紧张和不平衡心理,在幼儿园期间,我们就应该为幼儿创设自理能力的活动条件,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展自己的事自己做活动,教给他们自己穿鞋、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洗手帕、整理床铺等方法。在活动中,随时进行指导和表扬,激发幼儿的好强、爱表现心理,形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龄前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刚刚开始形成,他们对有形事物认识比较快,对数的形成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始有了了解,认知过程也刚刚起步。对于小学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生活还不能完全适应,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保教教师给予培养。为了使幼儿能够适应幼小衔接,对于学前一年的幼儿,就要积极重视抽象思维的培养,多给他们创造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如在活动中,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幼儿思考的小问题,让他们尽情回答,不拘形式,不关注回答的正确与否,培养他们敢于说话、大胆发言的能力。鼓励他们发表独立见解,不学别人说话,不重复别人的想法,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活动中,还要适时鼓励幼儿向老师或小朋友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认真听别人讲话,记住别人讲话的内容,理解别人讲话的目的,然后进行思考,再提出自己的看法等,逐步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篇2
关键词:幼儿;生存能力;家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51-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愈发的关注。由于,我国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因而从一出生起就受到众星拱月般的对待,承载了长辈们全部的希望与关怀。这表现在生活上过度的照顾与包办,学习上过度的期望与压力,行为上过度的限制与干涉。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薄弱,环境适应能力不强,面对困难缺乏坚定的意志品质,缺乏主动交际能力,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生存能力的下降。因此,如何用正确的方法的教育幼儿,从小培养幼儿的生存能力,是父母与老师们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他们成年后能否适应社会的变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一、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
(一)依靠自己培养能力。在中国,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走着走着摔倒了,正当孩子努力着自己站起来的时候,一旁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争先恐后的冲上去要把孩子扶起来。这种做法其实是相当不科学的,它容易造成幼儿的依赖心理,从而失去自我奋斗的精神与动力。在一些西方国家,家长为了培养幼儿的生存能力,往往会做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在美国就有一对夫妇将两三个月大的幼儿直接抛入泳池,让其在水中挣扎,以这种方法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诚然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并不提倡,但是其初衷无疑是好的,这点正是中国家长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二)走出家庭加强交流。由于我国儿童多数为独生子女,缺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因此,让孩子走出家庭显得尤为重要。许多专家的研究表明,幼儿长时间的独处会造成其沟通能力不强、自私、孤独等种种问题。因此,家长们应该鼓励幼儿走出家庭,走到同龄人中间。在一起玩耍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从自己身边的小伙伴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即使在这过程中,他们有可能产生一些摩擦与争吵,这也是对于幼儿性格的锻炼,可以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与应对危机的技巧。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生存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贴近自然感受生命。大自然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本看不完的书。在自然中他们可以领略到各种奇异的风光,学习到各种知识,经历到各种困难。因此,家长们应该在闲暇时间,带孩子们去参观动物园、植物园,或者去郊区踏青,让幼儿能够有机会亲近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识得各种花草鸟兽之名,学习到自然科学知识。大自然也是一块天然的运动场,幼儿在自然中的摸爬滚打可以帮助他们强健体魄,学习在大自然中生存的本领。例如,通过在大自然中的活动,孩子们可以逐渐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学会根据温度、云彩的变化来判断天气的变化,这就是对幼儿生存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培养。同时,大自然也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在大自然的各种声响、色彩、线条与形象中,幼儿的心灵会得到升华。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一)自己动手培养自理能力。独立性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意志品质,也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生活自理能力是独立性的第一步,是幼儿自主自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各种机会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理能力。如幼儿园集体午睡时,要求他们自己脱、穿鞋袜、衣裤等,并将它们放置到指定的地方,折叠整齐。教师还可以将班级里的幼儿分为几个小组,每天安排一个幼儿做值日生,对活动室进行简单的卫生打扫工作,以此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地方可以为教师所利用,教师们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不放过任何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二)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幼儿都属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一代,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与机会。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利用各种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教师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如何拼图,给每个幼儿提供一块打乱的拼图,让幼儿独立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将拼图完成。又如,教师可提出问题,如果在超市与父母走散了要怎么办,有的幼儿说在超市里到处找爸爸妈妈,有的说找工作人员寻人通知,有的说自己尝试走回家等等。无论何种方法都是幼儿独立思考的结果,教师们对此不应该做出武断的判定,而是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自己去判断哪种方法更为有效、快捷。
(三)加强身体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幼儿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的身体与面对困难时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在幼儿园,教师们应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幼儿进行诸如晨跑、攀岩、丢沙包这样的体育锻炼,并且在学期中组织远足、踏青等户外活动。有机会的话,还应该带幼儿去专门的青少年活动基地,进行各种户外游戏,这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也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教师们也可以组织“小小运动会”等各种游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各种运动项目的比赛。比如,拍皮球、跳远、跳绳等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可以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
社会的未来在于孩子,培养幼儿的生存能力不仅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因此,家长们与老师们应当积极配合,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起这份责任与义务,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与生活环境。唯有如此,幼儿才能拥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掌握主动,并且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一、家长要为孩子学“飞”创造条件
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而且是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更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对其健康成长影响深远。所以家长要因势利导,准确把握孩子心理特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1.注重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要摒弃“孩子小,等长大了自然会”的错误观念,不要怕孩子累着,怕孩子做不好,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从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玩具等小事做起,让孩子得到锻炼。
2.注重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能力
家长要鼓励孩子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依托孩子具有较强好奇心的特点,要经常向孩子讲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发明家成长的故事,激励孩子从小立志,培养他们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兴趣。精心设计一些符合年龄阶段特点的问题、情境,采取诱导、启发等办法,不断提高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注重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一致认为顺从听话的孩子是乖孩子,其实则不然。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有主见是好事,他们有看法、有认识,本来就是一种能力。家长要多创造一些条件,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培养他们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经受失败和挫折,这样有利于孩子成长。
4.注重给幼儿树立良好学习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从平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严格要求自己,凡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不准孩子做的自己绝对不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教师要为孩子学“飞”创造环境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幼儿性格塑造、兴趣激发和独立性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积极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在学校的一切活动,教师要利用好学校活动的各环节,创造条件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参与实践操作,使幼儿学习自理的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轮流当值日生、为花草浇水、自己脱衣服、整理玩具、铺床等等,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激发做事兴趣,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把教具的制作权下放给幼儿,引导他们制作纸挎包、手提包、纸拖鞋、纸风铃等手工制品,使他们智力得到开发,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又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动手操作兴趣。
2.积极鼓励幼儿勤想善思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幼儿产生疑问、同伴间矛盾等等问题,不直接将答案告诉他们,而要让他们自己思考、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幼儿两个人同时要玩一个玩具时,要求他们不能争、不能抢,他们也许就会用“剪子、石头、布来决定”或“轮换玩”等办法予以解决。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幼儿安静思考的时间,学会在“等待”中让幼儿自我发展。
3.积极发挥环境诱导作用
教师应积极发挥环境的潜能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具体形象、甚至是幼儿自己设计的图示,引导他们的行动。如在盆景旁悬挂幼儿自制并都能读懂的“不摘花、不摇树”标志,洗手盆旁贴上正确“洗手步骤”的标志,玩具配对归放位置示意图等等,不用老师反复讲,每个孩子都能按照标志或图示操作,促使他们形成自觉自律的行为。
三、家园合作为孩子学“飞”搭建平台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在幼儿园可以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表现出很好的独立性,可是在家里却是另一个样子:吃饭要家长喂,穿衣要家长帮。为什么已经有了一定独立能力的幼儿在家又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娇包了呢?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问题上,一定要家园配合,共同帮助幼儿“起飞”。
1.加强沟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仅是家长的强烈期盼,也是幼儿教师的心愿。作为家长,要尽可能多的把孩子在家时学习环境、个性、表现等情况如实告知老师,以便老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作为教师,要经常性进行家访,将孩子在幼儿园的思想表现、同学相处、行为习惯等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以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正确引导。
2.营造氛围
家庭和幼儿园都要积极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自我表现,独立完成任务。在幼儿园里,让小朋友自由玩耍好过老师总是充当指挥者。当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家长要继续给孩子自由自在的感觉,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独立自主、勤于动手、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3.循序渐进
孩子的独立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独立意识较强的幼儿,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独立意识较弱的幼儿,应该相对降低要求标准,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因此而批评他们。任何时候都不可拔苗助长,对孩子的发展做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
篇4
幼儿教育; 独立性;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275-02
在这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孩子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选择问题的能力。一个温顺的工具是会社会所淘汰的。而幼儿期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在幼儿时期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要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1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独立动手做事情,还要鼓励孩子独立动脑筋想问题。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得到的就应该让他自己想,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现在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鼓励孩子问问题,但是在给孩子讲知识或者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家长也要给孩子提出问题,让他思考鼓励他动脑筋。例如:孩子问妈妈,为什么立交桥上没有红绿灯?妈妈没有回答他,而是让他想一想马路的十字路口为什么有红绿灯,红绿灯的作用是什么。孩子想了想,自己找到了答案。妈妈这样做就很好,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有问必答,而是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2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随着其身体的发育,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增强,其了解和探究客观世界的愿望也就越来越来迫切。他们好说好动,喜欢新异刺激,认知活动日趋活跃。于是我们就可以要求幼儿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他们学着自己吃饭、穿脱衣服、收拾玩具等等。虽然有时他们吃饭的速度很慢,他们衣服穿得并不是很整齐,玩具收拾的不是很干净,但是我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放手让幼儿自己做主,给他们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以此来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3在因材施教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之间是存在能力差异的,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幼儿,我们应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周围世界,并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独立意识较弱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记得我们进行折纸活动《飞机》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能力强的孩子很快飞机的机翼、机身折好,而那些能力差的孩子在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时我们就要求能力强的孩子对着示范步骤图自己探索最后两个步骤的完成飞机拼插,能力强的孩子们就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折飞机的本领,做起了小老师帮助其他幼儿完成折纸活动。所以说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就如画画来说,我们的孩子刚开始对涂色练习不是很能力很强,经常涂的到处都是,后来经过反复的练习,不断的提升要求,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均匀的进行涂色练习了。如果我们对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做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横加斥责,孩子就会产生恐惧心理,然后产生依赖心理,寻求教师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差异及时的调整教学过程与环节,让每个孩子都在学习中进行独立性的培养。
4对孩子要放手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只有经历过失败的洗礼才会看见成功的彩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放手让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围内自理,让他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有些家长认为幼儿生活中的小事如自己学会穿脱衣服、自己叠被子等等都是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大人随手帮助就可以,不必让孩子自己去做,就是让孩子去做也做不好,或者认为让孩子做太费神,还不如自己做省力。这些看法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主要是通过逐渐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而发展起来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必然妨碍孩子未来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从小,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赖父母,形成一种“安全感”,那样反而容易出大事。
5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篇5
关键词: 幼儿园 数学教学 游戏化 方法 作用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自新课改以来,教育局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能力,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讲教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当前,我国很多幼儿园都实施了数学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快乐地自由自在地接受数学知识,并且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一来,幼儿不但从小就拥有了数学思维,还能够轻松地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种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铺平了道路。
一、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步骤
(一)为游戏化教学营造教学气氛。
在幼儿园上数学课的时候,如果教师要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就要营造“游戏化”的气氛,避免课堂沉寂、没有声音,以及教师态度严肃等。因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为数学教学游戏化设置了阻碍,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游戏的时候,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一位孩子,抓住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表情和一些肢体动作,因为孩子所表现出的这两个因素能够表现出孩子对做这样的游戏是否抵触等。与此同时,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虽然是游戏,但要以教学为主要目的,在游戏中达到教学的目的,从而使孩子既学到数学知识,又体会到游戏的快乐。
(二)设置与数学有关的游戏。
在数学课上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必然需要设置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游戏,以便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轻松快乐地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例如,“拾豆豆”的游戏,幼儿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与学生做游戏,让孩子爬过小山坡并且钻过小山洞,捡起教师规定的相应的豆子数量,再迅速返回起点。这一游戏不仅让孩子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对数量有了认识,还锻炼了孩子的运动能力,提高了思维的灵活程度。这种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方式对孩子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三)游戏过后,引导孩子通过独立思考完成数学问题。
游戏结束了,并不意味着这堂数学课就结束了。游戏结束以后,孩子对游戏还会恋恋不忘、回味无穷,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独立思考可能会有些难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独立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思考中得到成长。例如,中班的孩子在学习认识数字6的时候,老师在讲解之后,组织孩子进行送礼物的活动,让每个孩子手里拿着一张数字卡片并且送和该数字所表示的相同的礼物。这个游戏结束以后,引导孩子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思考6以内的数字,巩固他们对6以内的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二、数学教学游戏化所产生的影响
数学教学游戏化,虽然是在做游戏中让孩子们学到知识,但是具有极高的效率,对孩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数学教学游戏化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游戏化在游戏中培养了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记忆力非常好,而且他们对游戏一词很敏感,只要听到做游戏就立刻精神百倍。如果单纯进行数学讲教,孩子很容易失去积极性,以致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对孩子在幼儿园期间的数学学习有促进作用。
(二)数学教学游戏化可以促进孩子积极地进行课后复习。
幼儿园的孩子还不懂得什么是课后复习,更不知道课后复习的重要性。课堂上,老师运用游戏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孩子可以不知不觉地学到数学知识,并且对学习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课后孩子一定会对课堂上所做的游戏恋恋不舍,教师可以告诉孩子在家里和父母做这样的游戏,孩子在家和父母做游戏的同时,对数学就进行了有效复习,并且记忆深刻,为孩子以后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阶段,我国高度重视孩子的基础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且要从基础教育做起。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幼儿园实行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使孩子在做游戏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到数学知识,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为以后能够很好地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也为人才的培养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高院琴.浅谈幼儿园数学教学[N].延安日报,2011(12).
篇6
1.减少对孩子语言上的帮助,培养其独立听说能力。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幼儿在接受教育、学习、思维时都离不开语言。孩子三至六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得到正确的培养教育,其语言将会迅速发展,为今后学习书面语言奠定基础;若忽视了对他们进行语言教育,幼儿的语言发展就会缓慢,以后进行补偿教育也很困难,印度的狼孩子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据专家调查分析,小学生初入学不适应,造成学习成绩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听话、说话能力差,他们对教师的课堂讲解、作业要求听不懂,记不住,自己又不会主动向老师表达提问。在幼儿园我们看到每天下午家长都问老师今天学了什么,有什么要求。其实学了什么,该做什么,回家问孩子就行,孩子跟家长说话就是最好的复习和再学习。幼儿学习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常听、多说。家长应鼓励孩子向周围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创造机会让孩子独立倾听、理解、表达,替孩子去当“外交官”和“辩护律师”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2.减少对孩子行动上的帮助,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我们在幼儿园每天早晚接送孩子时都看到这样的情景:妈妈牵着孩子的手,爸爸背着孩子的书包,走到教室,家长给孩子脱掉衣服叠好,把带来的绘画手工材料和各科作业书分类放好,还要把小椅子搬来放在孩子屁股下面……。作为家长,首先要放开孩子手脚,敢于让孩子独立行走。其实,牵手而行反而给孩子行动和活动造成障碍,无法自己掌握平衡,如果遇上危险很容易摔跤,且不能及时用手保护和支撑身体。另外,经常牵手而行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没有自我保护意识,缺乏独立行走的经验和能力;一旦脱离大人的牵引,就不能准确躲过道路上的障碍物,很容易摔跤。减少孩子在行动上的帮助,父母还要敢于让孩子“亲自”动手,要“舍得”让孩子吃点苦,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适当参加集体劳动。这将有利于增强孩子自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和自信心等。因为幼儿的劳动带有游戏性,对他们来说劳动本身就是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学习锻炼;幼儿劳动的主要成果在于促进了他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独立性的培养。也许有人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再做不迟,这种“树大自然直”的观念是不全面的。良好的习惯靠从小培养,如果从小任其“滋长惰性”,产生依赖心理,长大了他们便会出现被动和抗拒,视劳动为负担,不愿去做。
3.减少对孩子学习上的帮助,培养其独立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有些家长,对幼儿园教给孩子的观察、实验、劳动、手工、绘画、废旧材料收集等学习任务不够重视,要么不管不问,有的干脆自己代劳,忽视了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培养。等孩子上学后又采取“陪读”的方法,在旁边给孩子做准备工作,盯着、催着做作业,随时检查、改错,遇到困难马上予以解决。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认真按时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不陪就不读,错了有人改。幼儿独立做事会给大人添一些麻烦,浪费一点时间,糟蹋一些东西,切记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要耐心讲解,反复示范,多容忍积极鼓励,少责备适当赞美,鼓励孩子完成任务不怕失败。减少“帮助”并不是说不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家长的帮助应首先体现在指导孩子学会学习,启发引导孩子善于动手动脑,培养孩子学习自觉性和认真踏实独立的学习习惯等方面,这将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工作大有益处。
4.减少对孩子思维上的帮助,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众所周知,历史上的蜀主刘备对儿子阿斗不可说教育不严,关心不够;同时阿斗还有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做老师当参谋。阿斗皇权在握,吃穿不缺,可算前途无量,但是最终阿斗丢了江山,送了性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给他出的主意太多,事事为其考虑周全,使阿斗从小做事依赖他们,不用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以致最终抑制了他思维的发展,成为一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人云亦云,甚至连说话都要依靠身旁大臣的“扶不起来”的昏君。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质疑问难、勤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教育孩子时要遵循“疑――问――思”的规律,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发现问题,培养发散思维。特别是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以及跟孩子有关的事,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先让其动脑筋,想办法,教给孩子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类等方法去解决问题。
篇7
未来教育的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作为教育接力第一棒的幼儿教育,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创造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
创新意识,在每个幼儿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了保护和增强幼儿稚嫩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有的教师要求幼儿在课堂上静默端坐,让幼儿听教师一个人在上面讲课,按老师的范画依葫芦画瓢,按教师的条条框框做游戏,这样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失去了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丧失,更无创新可言。
大量证据表明,凡能很好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家庭或幼儿园都有这样的特点:较少权威主义的限制,鼓励幼儿独立、热爱、关心,尊重每一个幼儿,和幼儿建立亲密无间的感情;相信幼儿能做好每一件事情,对孩子的言行较少表示强烈的肯定或否定。以上特点给孩子创造了宽松的精神环境,减少了思维定式,增加了体现个人特色的自由空间,幼儿个性得到了健康发展,自我意识得到体现,其创新意识也随之萌发。
二、创造有利于幼儿创新的环境
首先,创造有利于幼儿创新的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的各种布置让幼儿感到自由,有特定的环境以利幼儿创新,如自然角、植物角、饲养角、动手操作角……有适当的设备供幼儿创新,如各种安全的实验设施,各种操作性强的用具;同时幼儿园的墙饰布置,陈设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思想力和创造力。营造活跃宽松高效的课堂氛围,及时更换墙面装饰,用装饰刺激幼儿的视觉,激活幼儿的思维,唤起幼儿想象的欲望,为创新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课堂上运用鲜明适当的教具,让幼儿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事物的本质,不拘泥于知识的反复传授,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性。
三、如何指导幼儿进行创新活动
首先,引导幼儿独立思考,鼓励幼儿大胆质疑。创新意识强的幼儿肯定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幼儿,幼儿求知欲强,但学习的自主性差,不习惯自己动脑寻求答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往幼儿脑子里灌知识,就会强化幼儿学习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时,应让幼儿有考虑的时间和余地,边讲边提问题。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及生活教育进行思考,回答,如果幼儿回答不出,教师应鼓励幼儿再思考,并作必要的提示、开导,这样,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就会慢慢培养起来。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幼儿好奇心强,经常会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有利条件,但教师如果对幼儿的问题回答得不恰当或敷衍,嘲讽,粗暴地加以斥责,那么,久而久之,幼儿就不愿提问,不敢质疑了,幼儿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就可能被扼杀。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提问、质疑,让幼儿懂得教师的话也并非句句正确,同时对幼儿的质疑作出适合幼儿知识水平的回答,并引导他们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疑问,让幼儿在质疑、释疑、再质疑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四、重视幼儿的主体能动性,帮幼儿树立自信,鼓励幼儿异想天开
一些传统的教育观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师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幼儿的主体能动性,阻碍了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观念决定行动,为了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最重要的是唤醒幼儿的主体意识,明确自己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客体,而是一个主动创新的主体,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开发自身创造的潜力。
教师要提高认识,强化幼儿创新的愿望,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帮幼儿树立自信,如经常夸奖幼儿,鼓励幼儿超过别人,这样,幼儿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反之,经常批评幼儿,随便给幼儿下结论,就会使幼儿产生自卑感,影响到幼儿创新意识的萌芽。打破那些限制和妨碍儿童创新能力发展的思想和做法,不要总要求孩子循规蹈矩,不允许有任何不符合大人陈旧观念的想法和做法,对于孩子可以自己办的事不要完全包办代替,剥夺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幼儿无知、幼稚,但爱幻想,往往会异想天开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想法,乍看起来不切实际,但这里面有幼儿创新思想的火花,不能斥责,要多鼓励表扬,这样,幼儿创新的意识就会逐渐强烈起来。
五、根据年龄特点,指导幼儿进行创造活动
篇8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班的幼儿生活上、学习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这学期本班又一半新生,不管是新生还是老生,德育教育还是不容忽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在幼儿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针对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及各种节日,采用游戏、活动、教学等多种形式,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我们制订以下做法:
一、重视情感教育
幼儿入园之初,在与人交往方面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往往都是从自我角度出发,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等意识,因此我们将情感教育放在德育的首位,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教育幼儿热爱父母、老师、小伙伴,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关心他人等等。
二、重视性格培养
每位幼儿都能够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积极活跃的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兴趣多样,愿意和小伙伴交往,愿意接受集体制度规范的约束等。
三、重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每位幼儿都能独立喝水、进餐、洗手、入厕、入睡。配合成人穿、脱衣裤等,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提供给幼儿更多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礼貌教育与纪律教育
每位幼儿都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要对老师、同伴、亲戚、家人有礼貌,早上入园向老师问早问好,不小心撞到同伴会说“对不起”,接受别人的东西或帮助会说“谢谢”,下午离园会对老师和同伴说“再见”,遵守班级班规。
篇9
关键词:创造思维;兴趣;好奇;评价
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幼儿的创造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独立思考,不习惯听命于他人,敢于别出心裁,那么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呢?
一、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满足幼儿的好奇、兴趣以及求职的需要
好奇、好问是求知欲强的表现,也是幼儿固有的天性。许多实验表明,创造力表现明显的孩子都有好奇、好问的特点。世界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爱思考问题,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心,这才使他一生中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可见,好奇、好问是学科学的基础,也是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以发展的基础。那些常常拆坏了玩具、打破了镜子、挖出了种子、害死了金鱼的幼儿,不仅仅是因为淘气,往往还出于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所以,幼儿科学教育就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满足孩子的欲望,千方百计将幼儿的天性本能地引导到对科学、自然的热爱上来,使他们爱问、爱思考,形成可贵的科学品质。例如,在科学活动“沉与浮”中,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我把准备好的材料放在水盆边,问幼儿:“东西放到水里会怎么样?”以此激发幼儿好奇和动手的欲望。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到活动中。不一会儿孩子发现石头沉在水底,木头浮在水上,塑料瓶没装水时浮在水上,装满了水就沉到水底去了”……看得出孩子们在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在孩子们已探索发现了“什么东西沉,什么东西浮”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孩子思考“:怎样让沉在水下的东西浮在水上,让浮在水上的东西沉到水下呢?”幼儿在这一问题的激发下,他们有的往塑料瓶里装沙子、有的往塑料瓶里装铁钉、弹豆;有的把浮在水面的棉花蘸水搓搓,增加重量,使它们很快沉入水底;有的把沉在水底的石子、铁钉、玻璃球等放在木头板上,使它们浮起来,嘴里还振振有词地说着:“我们的大船开了,我的大船要靠岸了,快来卸货啦!”有趣的活动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继续探索的欲望,一位幼儿告诉我把易拉罐砸扁,它就沉在水里,我立即帮助幼儿操作,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是对的。
二、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提供有活动空间的物质环境,让幼儿主动学习、独立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从我经验得知,最杰出的创造肯定不是当一个人不愉快时做出的。”现代新型的科学观比较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和理解能力,强调让幼儿意识到应该怎样想、怎样做、怎样发现,鼓励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活动直接经验,调动幼儿的动作、感知、思维、情感参与活动。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应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幼儿有更多的自,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不顾及错误和失败而大胆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如,在科学活动“沉与浮”中,我就以幼儿动手操作活动为主线,以主动学习为中心,给幼儿创造宽松、和谐、平等的气氛和可操作的环境。孩子们在操作中发现:增加重量、缩小体积可以使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空心的东西浮在水面,实心的东西沉在水底,从而了解轮船、潜水艇、救生圈的沉浮道理,进而培养孩子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思维积极,自信心强,学得轻松愉快。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和经验,还获得了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在沉浮活动中,由于心理环境轻松、和谐,又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幼儿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操作中去,没有一个孩子当旁观者,也没有一个孩子说我不会,他们能够主动参加,积极探索,用已有经验内化头脑,逐步形成创造思维。在活动过程中,即使孩子的操作是“失误的”,违背成人的思维定式,也不怕,“有缺陷的创造也是创造”他们会在错误中总结教训。
三、在科学活动中,注意评价活动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说“:一个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响,能力不是固定的资产,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的弹性。”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知识经验难免不足,他们的新思路、新想法不可能都是合理的、完美的。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首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他们的创造思维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切忌讽刺、挖苦。如“:你是胡说“”你这是馊主意、歪点子”“你怎么这么笨”……其次,还应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应保护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积极鼓励,不要横向比较。教师的评价不应仅仅评价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纪律、所得结果,更重要的要评价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探索方法、发现和创造能力以及是否善于思考等。只要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即使点滴进步,也应该予以鼓励,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满足感与成功感,鼓励其继续参与科学活动的勇气,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促进他们的创造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时期的整体衔接,这个时期是幼儿结束在幼儿园的生活,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时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
由于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着较大区别,致使很多幼儿入学后无法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主要体现为睡眠不足、身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自信心不足、情绪低落、人际交往不良等。而家长将幼小衔接仅仅理解为知识和遵守纪律方面的衔接,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学校生活,要求幼儿学习拼音、算术等部分小学一年级知识,训练他们坐得住、写字有规矩等,这些做法有悖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会影响初入学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作用。
其实,幼小衔接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幼儿入学的适应性上,并避免将幼小衔接教育小学化。这需要幼儿园与小学、家庭密切配合,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下面我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究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一、培养独立性
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性不强的幼儿,适应小学生活会感到困难,所以幼儿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升入小学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
1.放手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幼儿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其中,“我行”这种自我感觉是很重要的,它是幼儿的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在实际生活中,幼儿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这种情况下大人不能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等类似的话,更不要见幼儿做不好就出手代劳。应该鼓励幼儿不断地努力,当他们执意去做难度较大的事情时,要在恰当的时机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样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养成独立的好习惯。
2.培养幼儿初步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他在提出上述原则时,曾举了一个实例。有一天,一个9岁的孩子问他:“竹管里有空气吗?”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两头有节的竹管放在水盆中,在竹管上钻了一个洞。孩子们见一个个小泡从洞中冒出,便纷纷说道:“空气!空气!”因为是自己得出的答案,孩子们显得格外高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要丰富幼儿的知识,更要遵循上述原则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幼儿好奇的天性,我们应在他们提出问题时,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去寻求答案。
二、培养责任意识
在幼儿园里,幼儿参与活动往往是从个人兴趣出发的。进入小学后,新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兴趣不能再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唯一出发点。因此,我们要从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入手,逐渐将幼儿活动的动力向对任务的责任心上靠拢。
为了实现这一点,老师要勤观察、多引导,给幼儿布置任务时要适当严格起来,对其的监督要持之以恒,可以通过家园合作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来进行实践。例如,老师提出要求,让幼儿把今天学的故事、诗歌等讲给爸爸妈妈听。不仅任务要交代得明确,还要随时了解幼儿的完成情况,并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予以表扬,从而使幼儿的责任意识逐步增强。
三、培养规则意识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整齐摆放的桌椅、井然有序的课堂纪律、按时收交的作业,与幼儿园灵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形成很大的对比。所以,培养规则意识也是帮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幼儿园可对毕业班幼儿的生活制度、作业、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适当改变,如延长做作业时间,要求他们举手发言、上课时不能上厕所等等,使幼儿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老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规则游戏等,让幼儿逐步懂得生活、学习、游戏等都是需要有规则的,并使其有机会体验到不遵守规则所造成的后果,从而发展他们的自控能力。
四、培养注意力
1.以兴趣为媒介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受其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幼儿对事物的兴趣越浓,其注意力也就越稳定和集中。所以,我们应把对幼儿专注力的培养与其广泛的兴趣结合起来,而幼儿的兴趣可以通过诱导的方式来激发。例如要想培养幼儿识字的兴趣,可以利用幼儿喜欢故事的特点,给他们买一些有文字提示的图画故事书,让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看书,并告诉幼儿这些好听的故事都是用书中的文字编写而成的,进一步引发幼儿识字的兴趣,使幼儿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学习一些简单的文字。
2.明确目标,使幼儿自觉集中注意力
一般来说,幼儿对活动的目的理解得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力就会越集中,注意力维持的时间也就越长。比如,一个平时写字总是拖拖拉拉、漫不经心的孩子,如果承诺他认真写字并按时完成任务之后,就送给他一件他喜欢的礼物,他一定会安下心来,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写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借由一些小细节训练孩子有意识地集中或转移注意力。如请孩子画张画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或问孩子“妈妈的衣服哪儿去了”“桌上的玩具少了没有”等问题。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练习有意注意,可让他们逐步养成围绕一个目标,自觉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
五、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应运用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或生活情境,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形象思维,使其通过归纳、总结等方式,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
以培养幼儿计算的兴趣为例,老师可以利用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资源,吸引幼儿一起数数。同时结合主题活动,如捡树叶、配菜、送鱼儿回家、数小鸟的窝、破译电话号码等,在老师自编的游戏中增加一定量的计算内容,对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幼儿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逐渐产生对计算的兴趣。
六、多侧面了解小学
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使其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对小学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比如,在参观和了解小学后开展“走近小学”的主题活动,紧扣主题教育价值,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挖掘各领域中可操作性的相关内容,进行活动设计。活动的形式应丰富多样,可包括展示、绘画、制作、智力游戏、讲述、建构等各种形式,还可设立“小学什么样”“我要上小学”“和时间赛跑”“我的幼儿园生活”“我心中的小学”等子主题活动。让幼儿逐步了解、喜欢小学,渴望上学,最后快乐、自信地跨入小学校园。
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仅靠单方面就能做好的,需要调动幼儿园、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与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