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的就业去向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学专业的就业去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学专业的就业去向

篇1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在统计年鉴的产业目录中以旅馆业、餐饮业、交通业等行业复合而成。过去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才改革为管理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就学科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的依托学科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依托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外语)、林学等一级学科。在旅游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景下,众所高校在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特色及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便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专业设置方向不明,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下降,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较低,还有较高的离职率等等。众多情况表明,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制约了今后旅游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各旅游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忠诚度与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关联,其中与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和就业前景的态度之间关系较为明显,而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关系不太明显。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变量,人格等因素对学生专业认知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新生对于专业认知的情况普遍偏差,以及一些来自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我国对于各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情况的部分研究,综合文献研究得到的结果,影响旅有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因素包括对专业的理解、定义;行为特征;就业前景状况;性别;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认知情况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差的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并导致了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外对学生认知的研究理论的基础,认为专业认知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在专业上的结合。而国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情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关于此类的研究都是包含在professional identity 的研究之中,与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混合在一起。学者Henning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实现社会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的程度。本文将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分析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知,从而发现问题,为专业未来的特色发展提供思路。

一、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问卷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于跟就业相关的就业信息、职业证书考取等问题十分关注,而就业中遇到挫折之后的大四学生对相关问题回答得分普遍偏低。这表明学生并非发自内心热爱行业,而是把大学专业学习当做走向职业生涯的一块“敲门砖”,在对专业态度、行业信息、旅游特点等领域没有主要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非毕业生年级开展更多的思想和人生规划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令学生树立更远景的人生目标。

篇2

如数家珍:农大敬业乐群、达士通人

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久违的老同学。刚见面他就迫不及待地给我介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具有76年办学历史的福建省重点大学,是农业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形成了“明德、诚智、博学、创新”的校训,坚持追求“敬业乐群、达士通人”的精神境界。看着道路两旁的甘蔗园、蜜蜂园、观音湖等实验基地,他告诉我农大在教学方面很注重实践,这些高挑的甘蔗和成群的蜜蜂都是农大学子实践的成果,也充分体现了农大在“农林”方面的特色,结合这些特色农大还凝练了“五种品格”,那就是耕牛的拓荒品格、骏马的争先品格、蜜蜂的勤勉品格、青松的顽强品格、小草的奉献品格,也正是在这五种品格的推动下,现在的农大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排名位居前列。

福建农业大学也是我当初想报考的学校,只因高考分数不够理想选择别的学校。为此,当老同学告诉我这些时我不免为自己感到遗憾,不过我还是很想全面地了解这所曾让我向往的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现有两个校区,现在的金山校区,是农大的本部,而另一个是南平校区,如果报考农大,有的专业,比如经济与管理学院全部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除英语外的专业都要去南平校区读一年再回到本部,具体哪些专业需要去南平就读,这个在填报志愿时招生计划书上都会有注明的。

行至创新楼时,老同学打开了话匣子,这个创新楼是农大有名的教学楼,全校22个学院中有不少学院的学生都在这里上课。可能很多人都不看好农林专业,甚至有人误以为农林专业出来的学生毕业后还得和锄头、泥土等打交道,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实际上农林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是搞研究和创业的。目前,农大有69个本科专业、43个成人学历教育专业,在这些专业中农林类占了绝大多数,而实力专业也大都是农林方面的,就拿农大的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来说吧,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外,其余的都是农林类的,如农林经济管理、生物科学、植物保护、林学、蜂学、农学、园林、动物医学。此外,农大文科类比较好的有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理科类比较好的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等专业。另外学校还新增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开展了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专业的合作办学。

走到春晖桥时,看到三五成群穿着学士服戴着学士帽的毕业生在那里拍照,我们找了一处石凳上坐下来。我在感叹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同时,老同学谈到了福建农大的学生的就业情况。据学校就业处的统计,每年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由此看来还是不错的。当然,就业数据体现的是一个整体,但是放到各个专业上就不一样了,比如说农大的老牌专业农学和林学,这两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还是比较偏冷,如果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再去读研、读博,那么研究生、博士生的就业会很好。与这两个专业一样需要通过继续深造来促进就业的有园艺、植物保护、茶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与环境、蜂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村区域发展、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在本校继续深造,目前农大已经把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在国家规定的指标基础上提高了1倍,可以说该校本科生继续深造的机率很高。当然也有一些不需要依靠深造来提升就业的,比如说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由于这两个专业学习的人比较少,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毕业去向主要是农场、养殖场、宠物医院、动物园等,进入这些单位基本上要从比较基层的地方做起,打个比方,动物科学的毕业生进入动物园工作,一般都是从扫粪便开始做,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才正式接手珍稀动物的管理工作。

心生感慨:农大生活多姿多彩

关于农大的事似乎还没听够,老同学提议到食堂边吃边聊。

福建农林大学有十几个食堂,别看食堂多,一到下课高峰期,每个食堂都挤得满满的,锅碗瓢盆之声不绝于耳。除了食堂外,学校还有一条美食街,街上汇聚了各色风味的小吃,比如说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沙县小吃、福州鱼丸等等。

谈到吃的方面,就不得不说一说农大特色的校园文化。农大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突出绿色、健康、时尚等方面的食品文化节,在活动中,同学们发挥各自的创意,有的以西瓜、香蕉、橙子等为素材制作缤纷水果盘,有的用瓦罐制作各种风味炖品,有的制作独具闽南风味的醉排骨和双萃紫菜,活动现场同学们还可以免费品尝各色佳肴。除食品制作大赛外,还有水果服饰大赛,参赛者穿着各式各样的水果服装在T台上走秀,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还提升了其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汽车文化节也是农大的一大品牌活动,同学们用废纸壳、易拉罐、废电池等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汽车玩具,活动期间既有汽车展,也有遥控汽车比赛,更有佼佼者在现场亲身展示自己制作的能载人的赛车。茶文化节也是农大文化活动中的一大特色,活动期间主要开展茶席设计、园艺产品展销以及插花大赛等系列活动。

切身感受:农大就是个大花园

吃完晚饭出来,老同学神秘地介绍说,福建农林大学有一个“人间仙境”要领我去看看。

我们来到一处广阔的湖边,原来这就是农大传说中的“湿地公园”。湖中成片的莲蓬伴着莲花在风中摇曳,不远处弯弯曲曲的走廊通向湖中的一个小岛,一座高高的拱桥就矗立在那里。老同学说,中间的小岛叫情人岛,这个湖叫观音湖,以前的观音湖是一片面临水体富营养化威胁的荒芜鱼塘,学校2005年对水塘进行改造,按生态学原理,精心设计构建了鸟语花香的恢复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后来成为了多种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有白鹭、苍鹭、池鹭、夜鹭、黑水鸡、珠劲斑鸠、红骨顶、白骨顶等60多种数百只鸟类纷纷在湿地公园的小岛上安家。

观音湖和中华园一样在福建各大高校中很有名,每年的春天,不少画家会来观音湖写真,很多学生和市民到湖里划船戏水,那画面真的很漂亮。

游览完观音湖,我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目睹一下中华园的庐山面目。走进中华园,园内草木葱茏、繁花似锦、假山错落有致,园内的每一处都有指示牌,指示牌上分别写着台湾、福建、广东、海南等,我一时没转过弯来便问道:为什么都是以中国的省、直辖市来命名呢?老同学解释说,中华园最大的特色体现在整个公园的设计,公园的设计完全是按照祖国的地图设计的,若是站在学校最高楼——明德楼的楼顶,往下看就是一个祖国版图花园。

走出中华园,来到中华园西北角处,大片大片的向日葵映入眼帘,我禁不住感叹,真是绿意盎然啊。眼前的这块葵花园正是农大师生的实验基地,占地6亩,大概有3万来株,有熊宝贝、小巧、骄阳、东北八重、丘比特、欢颜、金雀、月光等12个优良品种,每年10月是观赏向日葵的时节,那时3万棵向日葵竞相绽放,十分美丽。赶来赏花的车流和人流把学校挤得满满当当,进入校园的车辆只能慢慢前行,比平时耗时大为增加。葵花园内,前来赏花拍照的人络绎不绝,除了大学生和福州市民,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走了一段路,他继续说道,你看紧挨着葵花园的是甘蔗园,可以说这是一片甜蜜的地方,不过却用铁丝网圈住了“贪婪”学生的脚步,一大片的甘蔗随风儿摇摆,值得驻足观赏。

福建农林大学就象一座花园,而我就置身于这座花园之中。车来了,我拍了拍老同学的肩膀,他与我相视一笑,那笑容和农大的身影在车的身后渐行渐远,慢慢地消失在了尽头。

篇3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方面,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主要侧重于高年级,内容也仅限于思想教育、分析形势、传授技巧等,还属于“临阵磨枪”型,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如何把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把就业指导实践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造就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学本科生职业规划的迫切性分析

一般而论,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实践中较薄弱的环节体现在就业指导科学化、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贯穿大学教育突出每个学生个性的择业、就业辅导;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适应性辅导等手段,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方面几乎一片空白。针对实际情况,教育学本科生的职业规划更具有紧迫性,亟待加强。

1.扩招人数增幅太快。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学专业教育规模空前扩大:从毕业生数来看,1999年比1998年增长3.8%,说明扩招前增长较缓;从普通高校招生数来看,1999年比1998年增长了33.7%,2000年比1999年增长59.5%,2003年比2000年增长了103.8%,年均增长34.6%;同时,2003年毕业生比2000年增加89.6%,年均增长29.9%。显然,扩招后教育学专业教育规模呈非常规增长态势,平均增长速度是扩招前的近10倍。

2.就业机会大幅减少。教育学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原来主要的去向是中等师范学校。然而,近年来,随着高师院校升格与合并,中等师范院校急剧减少。2002年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分别比1997年下降了51.18%、40.3%、34.0%。同时,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随着扩招产生大量的高学历教师,严重挤压了教育学本科生的就业出路。

3.就业现实令人尴尬。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比如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截至3月22日,该校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17.51%,就业总落实率53.87%。而教育学科中就业相对较好的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的毕业生签约率分别只有8.33%和5%,分别比该校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率低9.18和12.51个百分点;当年该校教育学专业考研率为32.43%。签约率与考研率之间的对比表明,教育学本科毕业生正遭遇就业困境,考研成为很多大学生逃避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选择空间及维持较高就业期望的手段。

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还体现在于就业者中很大一部分由于存在职称、待遇等方面的不利,自动转入不就业,准备考研;部分考研落榜者一开始就放弃择业,潜心复习从头再来;在就业者中,教育学毕业生普遍从事其他学科教学,既浪费了大学的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又挤占了对口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教学质量反而难以保证。

二、教育学本科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1.从学生个体方面而言

(1)在认识上要分清现实社会的形势,从而端正态度。市场经济社会是人与人竞争的社会,是人的素质比拼的社会。而素质涉及思想道德、知识和能力方方面面。因此,增强综合素质是社会的要求,多专多能是社会要求的体现。任何埋怨都属于消极的等待。我们要适应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而不能奢望社会来适应我们。只有在适应之后,才能谈超越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分清形势,明确社会的挑战,从中找出我们的差距。

(2)对专业学习,本人认为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今后要进入教育行业的话,要体现我们的学科优势是教育科研,所以要熟悉运用相应学科知识,用实际能力说话,用成果去表达。因此,要努力学好本专业,并尽量把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时间,拓展兴趣、学好第二专业。特长是人无我有的个性展示。针对中小学学科特征,选择第二专业弥补本专业的不足,做到人有我不缺。

(4)抓住每一次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增强社会适应性。从中培养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2.从政府、学校角度而言,我们认为,要作好这些方面的工作

(1)从学科、专业的性质及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角度而言。扩招理应有所侧重、分类对待。在哲学、法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和农学等10个一级学科中,教育学的基础性、长线性和理论性特征突出,在应用性、开发性方面并不具有充足的说服力。因此,在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对于像教育学等这样性质的学科专业应适当减小扩招规模。减少教育学本科专业扩招数量,让教育学专业与其他学科综合,成为教师教育的专业发展平台。

篇4

关键词 农科专业 研究生 就业教学 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农科研究生的就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持续加快,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2001年的招生数量为46万人,2007年增加到了每年的130万人,2010年增加到了180万人,研究生数目的持续扩招,造成了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对农科专业的研究生需求一直都以高标准、高要求、高操作能力为标准,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来看,目前绿色化农业、生态养殖、低碳农业、核动力农业相关产业、太阳能农业相关产业等方面的专业农科类研究生属于稀缺类型人才,可是目前我国培养的农科类研究生大多数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研究生专业,我国农科研究生的专业主要有8大类,分别是:作物学、园艺学、农业生物工程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农业工程学、林业工程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随着新时期的经济转型,对农科类研究生人才的标准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传统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2 农科研究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首先,农科类专业的选择面积比较狭窄,而且选择农科专业的学生多为调剂生,而且大多数农科类专业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时对自我学习专业领域的技能操作性和实际应用性并不感兴趣,对待农业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热情,不能让自己“钻进去”学习,导致了研究生毕业后没有实际应用能力,对当前的农业发展和农业需求人才类型掌握不明确,可以说是研究生主动性不足的原因占多数。其次,农科类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教学体系中欠缺树立农科类研究生的一种就业观念,社会的虚华让学生们认识到只有生活在大城市才可以让自己具有更多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愿意选择薪酬高、职位好、待遇优厚的工作,不喜欢选择西北边远山区基层性的工作,在工作环境上的挑剔,造成了“群羊效应”,导致了大多数的农科研究生毕业后都想留在现代化的大城市,在工作意愿上就没有端正态度,导致学生没有设身处地地理解自身农科专业的去向问题,引起了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的不足。最后农科类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因为在学校中欠缺系统化和职业化的农业产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导致学生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的不明确,难以将自我的优势或发展理想与现实接轨,造成了农科类研究生的社会化发展与就业的难题。

3 发展农科研究生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新路径

3.1 坚持全程化就业指导,引导研究生自主就业

农科类研究生的教学路径发展需要建立在学校对农科类研究生的充分重视的基础上,农科类研究生的特点是以农业发展为导向的,教学中也要侧重与农业之间的联系,要改善对待农科研究生的一种态度,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教学引导,更好地引导研究生自我寻找并发现适合的岗位与具有潜力的职位。从实际就业工作中看,研究生在就业政策的掌握、就业信息的获取、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的主动性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高学历所应具有的优势。因此,进一步加大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引导他们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树立就业信心,成为研究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着力做好的工作。学校可通过帮助硕士研究生分析专业、社会需求、经济结构,提供给学生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理念,使之认清就业形势,加强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就业和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70页)

3.2 树立农科专业研究生基层就业理念

农科类研究生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其发展要与农业产业相结合,而农业产业的发展较集中的地区都在农村或者偏远城市,这些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集中地区,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要改变当前农科研究生对农村或者基层就业的落后观念,要增强农科专业研究生对待基层农业就业的认识,改善农科专业研究生学习上的不足,要增强农科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农科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使其在实际农作物生长和农业发展中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要鼓励相关农业产业和相关组织提高基层农业地区的高等人才就业薪酬,改善农科研究生就业的环境,加强对农科类研究生的重视,稳定安置农科类研究生,发挥农科类研究生的从业价值。

3.3 创新农科院校研究生的专业设置

农科院院校的专业设置按照传统的分类法一直是8个一级学科,它们是作物学、园艺学、农业生物工程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农业工程学、林业工程学、食品科学,在这些学科中还下设27个二级学科。这些学科虽然分类明细可是在现代化的绿色经济转型时期,略显一些不足,在长远发展中不具有培养潜力和价值。创新农科院小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是现阶段农科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创新途径之一。创新农科院小的研究生专业设置主要目标是针对现代化发展中的前沿性的专业进行定位、开展教学,这其中包括:绿色农业发展技术、新兴的生物技术、低碳能源、生态养殖技术、生物质能、核能、光电产业中与农学科目产生变化联系和具有相关性的学科,这些学科已经成为了研究我国新型经济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培养新型农科专业研究生会帮助国家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改善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3.4 加强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基层体验式教学,提高农科研究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加强农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基层体验式教学能力是改善农科研究生自身对农村地区和落后偏远城市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的一个最优化的途径。通过加强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科专业研究生基层工作经验的积累,改善对落后偏远城市和农业基层地区的认识,加强对落后地区发展的基层式教学体验,让研究生亲身体验农业企业发展与运营的发展方式和流程,改善研究生的“理论盲目”的缺点。而且还要提高农科研究生的自主创业的辅导教学,在创业的辅导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现代化新农业领域发展的认识,了解到市场中的欠缺与不足,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发现商机,学校还要积极与本地区的金融机构与组织进行联系,形成统一体,加强对农科类研究生创业的支持,在资金和技术上都给予相应的扶持。

篇5

生物技术专业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基础专业,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从而折射出许多急待改革的问题。为此,基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以及与该专业本科生的座谈交流和对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应通过明确有别于其他科类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精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的实施,实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教学评价

近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伴随着生命科学的新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能源等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满足生物技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外的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有337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经过20余年的不断改革和优化,我国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这导致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特别是农林类高等院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甚至被教育部列入10大“红牌”本科专业。由此可见,从整体上看,我国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笔者在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座谈交流,还到部分高等农林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其他科类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界定,生物技术专业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是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1]。生物技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以培养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承担着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责任。因此,促进生物技术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倍显重要。截至2015年,在全国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337所高校中,农林类高等院校占36所。其他科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培养的是具备生命科学基本理论以及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其主要特色是培养大众化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其缺乏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细分,所以难以满足我国生物技术行业发展对基本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已有36所农林类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但是大多没有确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前文所述,尽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已经明确了相对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从现状看,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过于注重学校整体的农林特色,着重于培养传统的农林人才,而对在农林业发展中发挥同样重要作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各高等农林院校在主打自身农业、林业特色的基础上,应结合各自院校的历史发展优势、地方发展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进一步细化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具有农林素养的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人才,从而发展各具特色的或本校独有的生物技术专业教育。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作为一所多科性高等农林院校,其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确立了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和核心技能、了解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因此,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竭力塑造独具特色的富有生态性和应用性的创业型专业人才。目前该专业已发展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笔者发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非是主流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通常情况下,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考研和就业。但是,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没有针对2种毕业去向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引导,所开设的课程都是统一的。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为毕业去向不同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考研深造的学生,设立了考研强化班,并强化了理论性强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注重引导其更多地掌握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方向的实用专业知识,从而使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了适应不同科类高校和不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应结合各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从满足学生毕业去向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所谓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首先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学习意图,将其分为工作就业、考研深造、实践创业及其他4类;然后根据这4类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服务。第一,针对毕业后意向工作就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充分发挥“产、学、研”教学模式的优势[2],大力鼓励学生到企业部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实习;同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联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以细化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为该类学生开设普通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等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第二,针对毕业后意向考研深造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大胆借鉴某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尽可能为该类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辅导,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型人才。例如,可开设相应的辅导班,强化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第三,针对毕业后意向实践创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要求,将学生的学习实践直接引进实验室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者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开展实践,以切实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生物技术专业,其他学科专业也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学习或工作的内容与所学的本科专业并不相关。针对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学习或工作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从该类学生的需求出发,适时适当地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以便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是一门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的新兴的综合性生物学科,是现代生物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主要涉及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6个方面,这些课程从教学的角度又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部分。

(一)理论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课程主要有“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育种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信息学”等,以及相应的生物类实验课程。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看,对教师来说,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4年的教学时间里完成上述课程的教学,显然是任务繁重、困难重重的;同样,对学生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并吸收理解如此多的课程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为此,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解决办法是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选择性地开设其中的部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同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行。此外,现代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决定了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更新,理论知识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这使生物技术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在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时,一定要紧跟生物技术的发展步伐,积极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理论知识最新、课程内容均衡、教学时间安排合理、专业匹配一致。同时,课程设置还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理论技术类课程;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工程实践类课程。以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为例,其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的设置开展理论教学。其中,专业基础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1、2学期,专业必修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3~6学期,专业选修课则伴随专业必修课穿插安排在相应的各学期。笔者通过对2003~2014级的116名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和在校生开展的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发现,“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等专业课程受欢迎程度普遍较高。学生普遍反映这些课程的系统性强、应用性强,能够学有所用。而“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专业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则较低。

(二)实践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郑世英在《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充分阐述了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3]。同时,有学者指出,在就业市场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社会生存的重要资本[4]。由此可见,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注重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强调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各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仍然只是覆盖课程实验、生产实践、学科竞赛和自主实习等几个方面。可见,通过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培养的做法在高等农林院校尚未得到全面的推广。笔者通过深入了解也发现,多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过于形式化,再加上部分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低,所以看似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为了有效地调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增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和实际需求的适应性,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建设应强调多元化、自主化和时代化。首先,在课程实验方面,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要打破原有的以综合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格局,针对每门专业课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其次,在生产实践方面,高等农林院校要积极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地方行政部门等组织机构合作,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争取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到农林生产一线去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再次,在学科竞赛方面,高等农林院校除了要提供一定的设备和经费予以支持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将学科竞赛成绩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体系,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参加学科竞赛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会合作、敢于大胆创新。最后,在自主实习方面,考虑多数高校在本科阶段的第4学年已基本不安排课程教学,所以建议高等农林院校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自主实习安排在此阶段进行;同时,建议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岗位和工作内容等,而学校和实习单位只需做好监督验收工作。这样,可以使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准毕业生亲身感受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氛围,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校园学习环境过渡到社会工作环境。

四、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

(一)现状与问题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或基础教育,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院校广泛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其主要特点就是“满堂灌”,所以培养的人才“平而不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5]。同样,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也不例外,通常是教师一人讲得热火朝天,而学生“各有所为”,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通过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各年级学生座谈发现,学生对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①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②课程内容不够吸引人;③教学方式存在部分不足;④教室等硬件条件有欠缺;⑤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学生反映的问题,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想改变现状、解决问题,首先,要改变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推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反转式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其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最大化地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及网络资源的优势。例如,笔者在“细胞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实施了课堂讨论法。首先,笔者以细胞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为基础材料,向学生传授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中穿插部分视频展示,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时的注意力。其次,在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后,笔者通过布置自主性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细胞工程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和论述,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后,在学生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和课程论文的撰写后,笔者要求学生针对某些共通性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以使学生彼此交流各自学到的知识。课堂讨论法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之后的课程教学评价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五、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

(一)现状与问题

有了好的课程教学模式,还必须辅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评价和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所以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完善。目前,各高校的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占据的比例过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最终的卷面考试成绩[6]。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考高分,而不是为了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导致部分学生应付完考试便不再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知识遗忘率较高。可见,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悖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改变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种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既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准确与否,更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并基于这两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7]。

(二)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对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首先,要适当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其次,要细化平时成绩的构成,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并且明确评分标准。例如,如果以百分制计算课程考核成绩,那么可以规定平时成绩占6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40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2部分:①平时表现占40分,主要对出勤率、课堂活动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平时综合表现等进行考评;②实验或课程论文完成情况占20分。将实验或课程论文成绩纳入课程考核成绩,通过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查找文献、筛选资料以及写作表达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此外,课程的期末考试也要打破传统的笔试答题形式,应尝试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8]或网络在线答题等灵活高效的随机测试形式。这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可以降低教师的评阅难度和工作强度。

六、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现状与问题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及其质量和效益做出客观的判断与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和激励师生的重要手段[9]。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评价大多采取师生互评的做法。通常,师生双方通过网上教育系统或纸质问卷进行评价与反馈。部分高等院校考虑到学生数量多而采取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做法。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通过师生互评进行教学评价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①参与评价的学生往往抱有应付的心态,而且学生评教难以保证客观公正,考评“全优”的现象较为普遍;②教师对学生评教的结果存在不重视的现象,不能及时做出反馈,个别教师甚至完全忽视教学评价环节。

(二)改革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各高等农林院校应建立符合生物技术专业教育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明确教学评价对象的主体应包括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其次,采取师生互评、师生自评、阶段总结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其中,师生互评旨在提高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度,师生自评旨在提高教师、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度,阶段总结旨在提高师生对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认知度。为此,浙江农林大学组建了由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学负责人和生物技术专业资深专业教师组成的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由其负责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招生方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考评方式、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实施,以及加强对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总之,我国生物技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各高等农林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借鉴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紧随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关注生物技术发展创新的动态,在国家、政府、企业、高校、师生之间搭建起一座生物技术的桥梁,以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向着国际化、高效化、优势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王正加 唐永超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

参考文献

[1]王俊丽,聂国兴.高等教育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99-102.

[2]符晓棠,尚文学.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造就工作上适用人才———试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7-19.

[3]郑世英.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培育,2009(8):66-67.

[4]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5]杨维霞.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055-15056.

[6]龙明秀,许岳飞,何学青,等.农业院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牧草栽培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1):42-44.

[7]郭庆梅.高等医药院校应重视“中药与生物技术”的教育[J].药学教育,2000,16(1):7-9.

篇6

专业各有特长,种类纷繁复杂,挑专业不可不掌握技巧。热专业,冷就业,原因何在?考生如何将自己的特长与专业特色对号入座?大家都盼给“我一双慧眼吧”,但资讯积累才是选择的依据。今天小编在这儿给大家开了个咨询站,邀请了北京市原西城区高校招生办公室主任高毓芬老师给大家指点迷津,对专业选择一片迷茫的同学,可要好好听讲哦!

【作者简介】

高毓芬,于1978年调入西城区高校招生办公室从事高校招生工作至退休,精通高招政策和业务,在担任高招办主任期间,对志愿填报工作尤其有研究。任职期间负责兼主编《高考资料与信息》一书,深受考生、家长欢迎。

如何理解高校的按“大类”招生

看过近几年高校《招生专业目录》的考生和家长都会发现,按“大类”招生已经成为很多高校重要的招生录取方式。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曾多次提到过“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等词。什么是按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又有哪些模式?对考生有何影响?在报考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将逐一为大家解读。

什么是按“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将相同、相近学科门类,或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的模式。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例如,在中国农业大学招生专业中,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统一以“植物生产类”招生,考生若想选择某一个专业,填报时只需填上“植物生产类”即可。

通过大类招生方式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一年半到两年学习相同的基础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介绍大类招生的几种模式

我国高校实行的按大类招生大致分为几种模式。

一、按学科招生

现在我国高校按学科招生比较普遍。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了本科专业的划分以及所属学科。按学科招生的模式将相同或相近学科划归一个大类招生,其中包含了几个专业。以前招生按“专业”招,现在很多院校已经是按“类”招生了,这样考生选择一个类,等于同时选择了几个专业。新生在入学后进入一个学科大类学习,经过专业基础的学习后,再确定各自专业的具体方向。

二、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如:数学科学学院按“数学类”招生、法学院按“法学类”招生、新闻与传播学院按“新闻与传播学类”招生。又如: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按三个大类进行招生,分别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这种是一个学院按几个大类招生。

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

三、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近年来,部分重点大学以“基地班”“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这种模式也是考生和家长比较熟悉的。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都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除此,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双语实验班”、北京科技大学的“理科试验班”等都是以这种形式进行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的方式由各高校自行掌握,有的学校按学科门类招生,也有的按一级学科招生,还有的大学把相近几个专业合并成大类招生,考生在报考的时候需要注意弄清大类包含的范围。

“大类”报考的好处

据了解,“211工程”院校中实行按大类招生的学校已经达到一半以上,很多一般本科院校也逐渐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按大类招生的院校数量逐渐增多,这对考生选择专业、填报志愿是有一定好处的。

利于确定专业,减少盲目

在高招咨询中,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就是问学校“能否转专业”。事实上,由于专业选择不适合自己,大学提出转专业的学生并不在少数。按大类招生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因为对专业不了解而产生的盲目性。它的最大好处,就是把确定具体专业的环节推后。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充分了解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利于增加录取机会

按大类报考,表面上看报考的专业数量少了,而实际上考生选择一个类,就等于选择了几个专业,相当于增加了对专业的选择机会。另外,一些非按大类报考的专业,还要考虑专业级差问题。而按大类填报志愿,一个大类内部的专业级差就不存在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录取的机会,缓解了考生的压力。

增加院校内专业办学竞争

浙江大学原招办主任程艺说:“按大类招生以后,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比如说同学们要选专业,就得要琢磨,一个是我的兴趣爱好,一个是我将来的职业选择,还有是这个学科的力量:这个学科的老师上课精彩吗?对我有帮助吗?我喜欢吗?这促使他加强了对专业的重视度。同时,老师们也不能怠慢,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喜欢他的学科,就得好好地建设,就得研究他们的培养体系、在教材师资上多下工夫,还要加强和建立与学生的感情,让同学觉得这个专业值得一选。假如同学们不选,这些专业就面临淘汰。浙大是不让老师‘按着牛喝水’的,强迫是不允许的。所以,谁也不愿意停办,就得把它建设好。”这也是一个学校内专业对学生资源和学校资源的竞争,一旦引入了竞争机制,就促使院校间有比较,有进步,使学生学习更有收获。

按“大类”报考需注意什么?

认真阅读所报学校当年的招生专业目录

这里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即使是相同的招生大类,各学校旗下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如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兰州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五个专业;而武汉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则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七个专业。

所以,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所报学校当年的《招生专业目录》,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是否包含在某“大类”之中,以免漏报、错报。

了解具体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优势

虽然说高校按大类招生是“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但各院校具体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侧重点不同,培养特色和优势也有很大区别。所以最好能够提前了解所报的大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联系与区别,弄清培养目标和优势方向是什么,避免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走弯路。

了解将来的分专业情况

通过本科阶段的前一年半到两年学习,学生最终是要确定具体专业方向的。有的院校是双向选择,有的院校则要看学生的综合成绩来确定。如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类”,入学前两学年不分专业,在第三学年,按学生前两个学年大综合成绩和学生兴趣选择专业。如北京科技大学的“能源动力类”和“经济学类”在分专业时,都需要考虑学生在校前一年半的学习成绩。

提前了解所报院校将来分专业的相关规定,是很有必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学生的专业去向。家长可以咨询各校招生办人员,看看除了成绩因素,是否还有其他的要求。

篇7

【论文关键词】湘鄂渝黔边;民族经济;职业教育

民族经济,即民族地区的经济,湘鄂渝黔边民族经济,是指湘鄂渝黔边地区的经济。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湘鄂渝黔边地区民族经济与职业教育的现状,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有待于我们研究探讨。

一、湘鄂渝黔边民族经济的现状

湘鄂渝黔边是湖南、湖北、重庆及贵州四省市交界之地,主要指武陵山区,北面是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包括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和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黔江地区和贵州省的铜仁地区等6个地州市。全区总面积17.8万km2,人口2000余万,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30余个少数民族人口占56.2%。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等多种原因,该地区经济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2007年湖南省全省GDP9145亿元,人均GDPI4405元,而全州当年实现GDPI84.82亿元,人均GDP仅有7445元,生产总值只占全省2.02%,人均GDP比全省低6960元,几乎只是全省的一半。

二、湘鄂渝黔边职业教育的现状

到2007底,湘鄂渝黔边区已有职业院校近百所,就湘西州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为16420人,仅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1.7%。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率低,据调查,在100个人当中,选择读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的比例为73:27。二是受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制约,职业院校教育的基础设施、实验仪器设备、实训场地和图书馆室建设很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三是职业技术培训不规范,国家对职业技术培训工作十分重视,但地方县市重视程度不移,投入较少,现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四是师资队伍水平低,“双师型”教师比例约l0%。

湘鄂渝黔边外出打工的农民很多,其子女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数接近200万,其中近60万随父母进城,约140万在农村留守。他们的教育普遍存在问题,进城流动儿童在城市里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大都有心理障碍、学习障碍问题;而留守在农村儿童的教育是更大的难题,由于父母远离、隔代抚养等原因,这个群体出现的道德、人格偏离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三、湘鄂渝黔边民族经济对当地职业教育的影响

首先,湘鄂渝黔边民族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了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结构。

1、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可为职业教育提供多少资金,提供生源,以及他们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程度、培养目标、内容和手段等。该地区的经济条件差,大型企业少,没有为职业院校提供资金的条件,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资基础。

2、民族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对职业教育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需求,从而引起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结构的互动调整与升级

民族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和层次结构有着不同的需求,职业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应由培养低、中档技能型人才为主逐步过渡到以中、高档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据了解目前该地区的经济状况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受当地历史及少数民族闭关自守思想的影响,农业还处在完全传统的生产方式状态,工业大多数属于手工或半工业化状态,生产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低下,这样的经济状态制约了该地区职业教育的数量、质量和规模,职业教育还是以培养低中档技能型人才为主。

3、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及变化决定着该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着不同的要求,进而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内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变推动着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衰落,人才需求的凋零,导致了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萎缩;新兴产业的兴起,人才需求的旺盛,促使了职业教育新专业或新专业方向的产生。该地区的产业以农业、矿、酒和旅游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限制了该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其次,民族经济体制决定着职业教育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l展族经济制度决定着职业教育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带动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分配等方面制度的相应变化,如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职业院校的内部管理、办学目标、学生就业等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经济制度的优劣决定着社会对职业教育参与的积极性。湘鄂渝黔边民族经济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的封闭自守观念束缚了手脚,与改革开放的发达地区相比,经济运行机制落后,影响了职业教育规划的重点和结构分布。

2.民族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着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职业教育内部诸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即内部各要素的矛盾运动。但职业教育的功能表现,除了职业教育的内部要素之外,还与它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如湘鄂渝黔边地区,经济落后,地理环境差,职业教育的功能远不如经济发达地区,据了解,湘鄂渝黔边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去向主要是东莞、深圳、厦门、宁波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培养环境的影响,送出去的学生在技能上赶不上当地职业院校的学生,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不足,他们在本地培养,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我们太远了,在本地区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没有这样的条件,试想,如果本地民族经济发展了,有这样一些大企业,不是也能给我们提供了实习基地吗?而且还能解决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职业教育表现出哪些功能,是其本身与它的环境共同决定的,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呈现出来,离开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区域环境,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职业教育对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来说取决于该地区拥有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根本上取决于该地区人力资源的质量,即劳动者的综合素质,高素质的劳动力需要职业教育的培养。

l、职业教育能促进该地区较快地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实朋人才数量不足,是制约该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闪素。农业人口的比例与创造的生产总值不协调,职业教育可以大范围地培养农村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普及农业先进技术,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本地特色农业和关联产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附加值,开辟增加收入的新渠道。

职业教育可以使农村劳动力拥有一技之长,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由于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正逐渐失去竞争力,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向二三产业转移,即使就业了,也基本上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传统状态,难以保持其收入和就业的稳定性。

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在提升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迁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缩小城乡间经济收入差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特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职业教育可以促进民族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目前,在湘鄂渝黔边民族经济产业结构中以农业为主,在人力资源结构中,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已成为阻碍该地区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较好地缓解这一矛盾。丹麦位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自然环境恶劣,但相反的是,丹麦能够保持世界排名靠前的富国地位,完全靠的是对教育的重视和全民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丹麦五分之一人口在农村,其农业发展与农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丹麦农业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丹麦成功的农业教育;另一方面,丹麦的农业发展也是农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的土壤和不竭的动力。英国是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经济效益都居欧洲各国的前列,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工作。

目前,英国每年约有30%的农业劳动者参与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活动,并有不少农学院毕业生加入农工业劳动者行业。据了解,湘鄂渝黔边地区职业院校中涉农专业极少,有的学校原来开设的涉农专业,由于生源问题也被迫停招,因此该地区的农业产业仍停留在原始状态,丰富的农业资源不能等到很好的利用,农业产业得不到发展,民族产业结构不能有效调整。4月22日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的报告说,我国将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学生资助政策,逐步实行中等教育免费,2009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逐步扩大到全部中等职业教育。根据当前的形式,该地区应抓住大好时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民族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职业教育可以提高该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

投资环境是影响国际企业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决定外商是否愿到该地投资,以及该地能否成功引资的关键性因素。在投资环境的构成因素中,劳动力的可获得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今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加工工厂,外商在中国的投资不仅注重能否获得高科技管理和研发人才,更注重在所投资区域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可获得性。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为本地区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同时,职业教育在提高人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激发人们的道德精神,使其从事健康的、有益的活动,改善外商投资所需的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环境,为外商投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和合理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