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总结与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校园建设总结与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校自智慧校园创建开始,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筹划,仔细部署,认真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创建工作总结向领导汇报。
一、已经落实的工作
1.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为确保智慧校园创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创建领导小组制定智慧校园管理、使用、人员培训等系列制度,从创建之初就从严要求,严格按照制度和要求执行。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参与,而教师能力水平决定着智慧校园创建的标准。为此,学校多方面结合:第一,学校邀请区教体局领导专家指导我校的创建工作;第二,校内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媒体的应用专题培训,开展各学科优课展示、师徒听课等活动,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第三,学校安排领导和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习国内智慧校园创建的最新理念,学习外单位智慧校园创建的创新做法;第四,进一步落实完善三个课堂工作,以班带班、以校带校,实现优质资源均衡共享,落实在线互动课堂常态化。另外,学校还邀请合作企业派驻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等,通过培训指导,提升教师的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水平。
3.重视对硬件的投入
目前学校现有教师108人,基本实现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师机比达1:1,学生1356人,学生机222台,生机比6.5:1。学校有28个教学班均配有班班通计算机、交互式白板一体机。千兆进校,百兆进班,教师办公地点和试点班级安装无线路由,做到无线覆盖。建有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监控、智能安防、访客系统等。做到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平台人人通。
4.加强平台的管理应用
在校园教育教学管理中初步使用云校家系统。包括:电子课程表、移动讲台、课前导学、在线检测、课后练习、设备保修、会议安排、场馆申请、问卷调查、电子备课、网络素质评价。智慧管理系统涵盖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管理层面的日常管理工作,涵盖校务、教务、资产、人事等业务流程,通过全方位数据采集汇聚和智能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5.我校认真落实市级、区级学习培训计划。本学期全校教师于5月18日全员参加了自治区统一安排的中教云数字教材入校培训;6月11日,信息部针对全校功能室人员展开了“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培训。校内大力开展计算机网络应用培训、智慧课堂培训、在线互动课堂教学培训等各类信息化培训,为老师更好的使用信息,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
6.学校每月定期更新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及时上报学校的最新数据,为上级部门把握工作进展和部署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7.学校积极推动“个人空间”建设应用。在“宁夏教育云”上共享教学资源,书写教学心得,迸发出教育思想的火花;学生登录“个人空间”,下载教学资源,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8.在线互动课堂常态化教学
“在线互动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不用出课堂,就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地区教育差距,确保教育的公平。
同时,“在线同步互动课堂”的实施也让教学点的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教育技能和教学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刚开始我校实施“在线互动课堂”教学时,教师因为不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加上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导致课堂效果不太好。学校领导及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深入“在线互动课堂”听课,对每堂课的主讲教师进行点评和技术指导,帮助教师答疑解惑。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教师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运用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在线互动课堂”的有效互动。教师经常通过“在线互动课堂”教学进行教学交流,相互沟通,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9.本学年学校组织了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的各类公开课,有骨干教师“教学助手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高级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观摩课;“在线互动课堂”数学教师联片教研的同课异构课;青年教师“人工教学助手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优质课竞赛。通过各类公开课、竞赛活动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智能教学助手的应用常态化、自觉化。
二、着眼未来,持续发展,总结反思
创建智慧校园,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着眼未来,我校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长远发展之中。
1.进一步加大硬件的投入。我校有28个教学班级,其中9个教学班配备了鸿合一体机,其余19个教学班均为以前的希沃一体机,目前部分电脑已经接近使用年限,故障频发。今后将计划为这些教室更新装配新的交互式一体机,为教学提供硬件支撑。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平台的融合应用。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教育教学的质量。我校派出教师学习培训的力度还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培训,请进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为教学提供人才支撑。
学校现有多项教学平台、同时有些学科还开始使用多种APP教学软件服务教学,今后将继续开发这方面的创新使用案例,进一步探索运用免费资源。
篇2
关键词:电子班牌;优化策略;智慧校园;德育管理
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标体系对智慧环境下的智慧教室建设明确提出:每个教室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高中配备电子班牌、选课系统[1]。《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评估细则(试行)》中对教室环境的评估指标是:每个教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高中还应配有班级信息系统,能实现学生考勤管理、选课走班管理、电子课表、信息等功能[2]。伴随着江苏省和南京市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交互式电子班牌系统逐步在南京市的学校推开,并成为校园装备常态项目。装备学段从高中逐步向初中、小学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安装电子班牌的积极性超过高中学校,甚至有幼儿园也开始安装电子班牌。
一、使用现状
笔者就电子班牌在学校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上百所已经安装电子班牌的学校填写了问卷。通过调研,笔者对于南京学校电子班牌的使用现状有了初步了解。
1.电子班牌的功能定位明确
智慧校园评估指标将电子班牌的功能定位为“班级信息系统,能实现学生考勤管理、选课走班管理、电子课表、信息等功能”。调研中,针对“学校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什么功能”进行提问,按照频率从高到低,得出排名前五项的功能依次为:文化宣传、德育管理与常规分考核、教学资源推送、学生考勤(含访客与宿管)、家校互动。选课走班管理未进入调查的前五,这与参与调研对象不局限在高中有关,也可以看出选课走班目前在南京地区高中尚未全面推开。电子班牌明确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在校园内安装位置相对集中。超过95%的电子班牌安装在教室与各专用教室门口,少量安装在教室内部。安装位置排第二的是楼道公共区域,这与学校文化宣传功能定位匹配。少数学校将电子班牌安装在学校或宿舍主出入口,说明这些学校尝试利用电子班牌进行学生考勤与校园安全管理。
2.电子班牌品牌多元
从参与调研的已安装电子班牌的学校情况看,电子班牌涉及品牌近十种,每个品牌分布的学校数量相对均衡,未出现一两个品牌相对强势的局面,而是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还有15%的调研学校教师不清楚学校电子班牌的品牌,说明电子班牌的品牌意识与宣传较弱。
3.电子班牌应用满意度低
参与调研的学校在对“您觉得学校配备的电子班牌功能达到了您的预期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满意的超过50%,选择不满意的接近50%,甚至有教师直言“实用性不大,浪费资源”。这一满意度似乎低得不正常,再一细究又觉得符合实情,下文详述。
二、现状分析与思考
结合调研问卷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于电子班牌装备到校后,未达预期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
1.稳定性欠佳
电子班牌的硬件稳定性欠佳,对于室外安装环境与安装位置缺少统筹考虑。阳光直射时,显示屏上几乎什么也看不清;而雨天湿气较重时,屏幕表层又会起雾凝露。此外,软件升级的兼容性与硬件的匹配性需要完善,升级后容易出现系统运行不正常的现象,数据也经常无法同步。
2.个性化欠缺
电子班牌的功能设计模块化,缺乏操作简便性,需要根据学校的操作习惯调整操作步骤。实际部署后,发现功能呈现与预期效果有差距,大众化的功能与学校的个性化流程不匹配。企业应在按模板统一部署后,再根据学校需要进行个性化调整,需要有一定的磨合周期和开发周期,且需要付出较大的研发成本与时间成本。
3.开放度不足
电子班牌每学年都需要进行初始化设置,与校园其他应用数据之间缺少底层数据沟通,每一个工作流程都需要与其他应用之间对接,接口的开放度与标准化是对电子班牌系统的又一个考验。数据不流通,将会使电子班牌的使用形成一个新的数据孤岛。
4.智能化不足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班牌的管理与应用还是以PC端管理为主,因此,应强化在移动端或手机端的应用和管理,让教师能用手机完成各项功能的推送,使其无论是否在校园内都可以灵活地管理和信息。
5.互动性不强
班牌系统与其他资源平台或者内容平台缺少有效沟通,使得与电子班牌适配的优质资源的推送缺少学生个性化数据基础,师生与电子班牌之间缺少互动,久而久之,电子班牌就只能是一个校园文化宣传的展示终端。在缺少交互的情况下,电子班牌的效能无法释放。
三、优化策略
基于目前已经装备电子班牌的上百所学校现状,与学校一起研究,拟对电子班牌的装备方案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1.强化服务常态机制保障正常使用
在“为进一步完善电子班牌的应用,学校还需要哪些服务?”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中,超过80%的学校希望企业“不定期地到校维护”。这一数据反映出电子班牌配备到校后,企业的常态服务机制尚未形成。接近80%的学校希望企业配合完成“每学年开学初的数据初始化”。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开学初的数据初始化无法完成,师生在开学时无法形成规范的应用习惯,学校就很难利用电子班牌做好各项管理。窗口期一旦错过,应用再深化推广就缺失了最佳时机。企业的常态服务与保障机制,能确保电子班牌软硬件的正常使用。适时的保障服务,可确保电子班牌的使用有数据支撑。“有数据,才智慧。”电子班牌只有在有效数据支撑和软硬件正常运行支持下,才能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创设应用刚性需求形成日常应用
电子班牌如果仅承担文化宣传功能,那么对师生来说,它就不是管理或者教学活动中的刚性需求,并非每日必须关注。若想实现全校师生每日关注电子班牌,就必须结合电子班牌的管理功能,使其成为校园刚性需求。如果高中全面实施选课走班制,电子班牌就将成为课程与教室空间管理的刚性需求。在高中尚未全面实行选课走班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须选课走班的情况下,电子班牌的刚性应用需求在哪里?笔者通过走访学校实地考察、组织应用学校座谈会并结合网络问卷调研情况,明确了电子班牌的功能定位,依次如下。(1)能与微信公众号平台直接进行数据交换的校园文化宣传功能。(2)能与教学资源平台无缝对接、按班级授课进度推送教学资源功能,让学生在课余主动或被动接收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信息。(3)与校园德育管理相同策略的德育常规分考核系统。通过电子班牌建立学校班级常规分考核管理体系和学生个体评价体系,通过电子班牌全校或者年级的常规分考核情况,对学生或者学生行为进行评价的管理策略。(4)与监控系统或者一卡通系统无缝对接的校园安全与考勤管理系统(含宿舍管理)。将校园主出入口(宿舍主出入口)高流量无感考勤与班级电子班牌个体签到考勤相结合,让学生考勤管理便捷高效。(5)家校互动功能。学生在无手机等通信工具的情况下,借助电子班牌系统可建立及时便捷的家校沟通渠道。学生的考评、请假或考情情况可及时推送到家长端,通过电子班牌系统建立全新的家校沟通模式。
3.引导管理创新提升形成个性化应用
在电子班牌日常应用的基础上,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管理需求创新应用。如部分学校探索将电子班牌安装在教室内部,除日常应用外,电子班牌还应与物联网系统对接,成为物联控制的智能控制终端。此外,电子班牌还可与学校图书管理系统对接,与学校阅读课程结合,成为书香校园建设中的一道风景线。部分学校还结合德育管理,建立每名学生的综合积分管理体系,在学校建立“积分兑换超市”,并借助积分管理动态搜集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的过程性评价资料。电子班牌的个性化应用,可彰显学校管理的创新举措,让电子班牌的应用拓展到更多领域。
四、实践路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尝试分析电子班牌现状、反思并提出优化策略,但还仅停留在思考层面,装备的研究必须通过项目落地与实际应用进行检验。本文提出的电子班牌优化策略实践路径如下。
1.试点学校遴选应缜密
选择两所已经配备电子班牌的学校,探索基于现有电子班牌的优化路径;选择两所尚未部署电子班牌的学校,探索电子班牌需求形成到装备配备的完整策略与路径。试点学校应包含高中学校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探索不同类型学校需求的异同。
2.项目需求应关注服务
项目需求不应局限于设备采购,而应从关注对硬件选型与软件选择,转为更注重学校管理的功能实现。项目需求以应用为导向,根据功能实现选择相应的硬件与软件模块。项目需求中应强化第三方接口的开发服务、质保期内每学年的数据初始化服务、定期到校维护和培训的服务内容。
3.项目实施应强调个性
项目实施要强化学校个性,个性化越强,实施期间的师生参与度就越高,项目的生命力也就越强。个性化项目的落地保障了应用的实效与高效。项目只有放在实践中才会引发参与者的不停思考,形成经验、总结不足,从而在后期不断完善。
4.项目总结应建立标准
篇3
书写故事,演绎精彩
故事教育文化,其基本特征是以故事教育为抓手,推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刘浩小学在故事教育的实践中,逐步提炼出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
学校的校训是“养浩然之气”。此校训由刘浩烈士名字中的“浩”字而来。浩者,大也。孟子曰:“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乃正大刚直之意。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刚强的存在,由仁和义等道德做支撑,让正义之气在内心长久积累而成。中国许多仁人志士都注重“养气”,学校的文化精神既蕴含故事中“真善美”的核心价值,又体现烈士浩然之正气,以“养浩然之气”作为校训,旨在引领师生唱响正气之歌、养育灵气之品、学做大气之人。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书写故事,演绎精彩”。他们认为,“故事源于生活,生活精彩,故事才能精彩;故事又影响生活,故事精彩,生活也会精彩。”他们无限相信故事的力量,期望通过各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故事来化育学生的精神,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师生生命的德行得以觉醒、生活的智慧得以开悟,激发师生用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期待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人人都会讲故事、人人都会写故事,人人都能创造精彩的故事。
刘浩小学的学校精神是“扬正气、蓄大气、育灵气”。扬正气指弘扬刚正的气节、公平公正的情怀;蓄大气指积蓄宽宏的气度、识大体顾大局的品质;育灵气指培养灵活的气韵、有个性有智慧的气质。这九个字集中体现出刘浩小学追求一种正直善良、民主和谐的境界,一种精细做事、大气做人的风范,一种崇尚科学、机敏睿智的作风,一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品质,激发师生在学习与工作中不断追求美好、学做真人、获得真知。
故事教育在行动
多年来,刘浩小学奉行“用故事植根,以故事厚德,用故事启智,以故事导行”的基本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师生在故事中唤醒,在教育中成长。
每年清明节期间,师生们搜集、传颂刘浩烈士的故事。他们从先烈的壮举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养料,知道了什么是英勇不屈,什么是前途理想,感受到了幸福生活的深刻内涵。校名和历史,成了师生生命成长的力量源泉。小学生是爱故事的。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丰富,易受感染。爱听故事、讲故事是他们的天性,让孩子在故事中成长。刘浩小学的校园就是一个故事的世界,各楼道展示的是学生创编的故事格言;各功能教室,精选了音乐家、书画家和科学家的故事,旨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卓越。该校的各个班级都是以故事人物命名的,每个班级的个性班名里都蕴含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就这样,他们为孩子们倾力打造了这样一个飘散着故事芬芳的美丽世界。
构建“故事德育”,让学生沉浸在故事芬芳的花园中。学校主要开通了以下四大渠道:一是午间故事坊:同学们每天中午讲故事、读故事、听故事、演故事,共同享受美妙的阅读时光,为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二是每月一事:老师们紧扣每月的教育活动主题,精选与主题相关的故事、诗词歌赋等。他们读、讲、演故事,用主题故事布置室内外环境,让故事引领师生的行动;三是新星舞台:新星舞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机会。学校根据学生年级特点,精心挑选了12个经典故事编写成剧本,每一学期让同年级学生演同一个故事,不同年级演不同的故事,一年集中展示一次,年年有创意和提升,这样,使从该校走出去的学生不但会讲故事,而且会演故事,将来成长为一个爱读、会写、能演,更懂得用心灵感悟生活的新公民;四是故事文化节:学校把特色教育与书香校园建设紧密结合,先后举办了“故事启迪智慧、阅读丰盈人生”等十届校园故事文化节。为学生成长搭建了平台,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故事三进工程,拓展了故事教育的空间。一是“故事老师进课堂”,该校的老师深入挖掘故事教育因素,有机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故事家长进校园”,让学生的家长来校讲述成长故事、创业故事和民间故事,使孩子们听到了书中读不到的故事;三是“故事少年进社区”,老师带领同学走进社区、敬老院、幼儿园,一个个生动故事、一次次精彩表演,给他人带去了快乐、给自己留下了自信。“故事三进工程”旨在以教师的智慧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家长的热情激发孩子的感情,以学生的纯真推动社会的文明,共同描绘美好的新教育生活画卷。
创设故事情境,让课堂沉浸在故事营造的氛围里。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童话,童话般的儿童天生爱听故事。而小故事往往蕴含大智慧,刘浩小学的老师都会将故事巧妙地引进课堂,或用于导入,激趣生情;或贯穿课堂始终,增添趣味,或辅助某一知识点的教学,化难为易;或课末总结,启迪心智。该校智慧的教师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精心选材,要么选用整个故事,要么截取故事中的一个片段,要么提炼故事的思想内涵,让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故事成了刘浩小学推进课堂教学变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
学校的一位计算机老师在教学案例中这样写道:我感觉到小学生天真烂漫,充满幻想。他们对寓言故事特别感兴趣,能从简短、生动的故事中悟出人生道理。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把故事引入教学活动中。比如在执教“插入图片”这节课时,就利用《狐狸和葡萄》这个小故事导入并贯穿整节课。整堂课,孩子们格外专心,不仅人人掌握了插入图片的技巧,还懂得了一个人生哲理。
研发“故事课程”
朱永新教授说:“课程是赋予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能量。”学校坚持学生视角,充分挖掘故事教育因素,从班级、学校两个层面着力研发故事课程。各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班级实际,为孩子寻找最适合的故事,研发了蓝精灵、葫芦娃等班本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精选了有趣的童话故事、温馨的亲情故事、动人的励志故事等,研发学校故事课程,创编《书海导航》故事阅读手册。
刘浩小学为孩子营建最适宜的故事阅读环境。各教室有自己的阅读角,学校设有故事馆,学生随时都可以自由、快乐地接受故事的熏陶。各班成立书友队、书友会,利用晨诵午读暮省,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指导学生写故事,组织故事创编大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学校还定期举行故事大王擂台赛,培养学生的卓越口才。倾情阅读,快乐书写,《雨润花开》和《我们的精彩故事》就记录着一个个生命拔节的喜悦。
故事教育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从百度上搜索,这方面做法与经验难觅其踪。几年来,刘浩小学依靠专家的引领、课题的支撑,且思且行、大胆实践,坚定地行走在故事教育的道路上。
2009年9月学校开始进行南通市级课题“农村小学故事教育的实践研究”。围绕这一课题,开展“运用故事打造学校特色、启迪学生心灵、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的研究实践。2013年又成功申报了“以‘养气’为旨归的学校故事文化建设研究”的省级课题,旨在通过故事文化的建设,实施师生故事阅读、师生故事创编、故事课堂教学、故事课程开发、故事环境建设、故事生活演绎等行动,以此来研发卓越课程、构建理想课堂,促进师生思想和行动的改变。
有人说,21世纪将是“说书人”讲故事的时代。在现实管理实践中,企业家们早已领悟到故事对推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海尔集团张瑞敏就是其中之一,学校也不例外。在学校管理中,刘浩小学的管理人员一般都能讲好这样一些故事:一是“我是谁”,讲述自身的经历和成功的经验,用自己的故事打动人心;二是“他(她)是谁”,以自己身边先进人物的故事引领学校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学校的文化价值追求;三是“我们是谁”,讲述团结就是力量的故事,促使全体教师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四是“我们向何处去”,描述学校的美好明天,激发师生用明天的梦想激励今天,用今天的努力奔向明天。
促进师生共成长
“故事”是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事。它是对过去人们的经历及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它会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它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磨砺,给人以行动上的借鉴和指导。几年来,学校借助故事反思、教学反思、行为反思,要求师生养成每日三问的习惯,即今天我该做什么?今天我该怎么去做?今天我做好了什么?从而来改造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促使学校行为文化的自觉形成。
近年来,学校教师用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用梦想编织着美好生活。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人人争当光荣的升旗手”成为全校学生的美好向往。 “海门市师德标兵杨颖斐老师”“海门好人姜丽美老师”“海门市十佳辅导员陆春花老师”及一年一度的“校园十大故事人物”,均成为全校学习的榜样。
篇4
关键词:智慧教室;物理教学;应用研究
一、教学研究
由于学校规模大,教师数量多,同时受时间与空间制约,每位教师的教学思想不能得以展现,网络教研依托“互联网+”教学云平台,开展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研究活动,网络教研依托“互联网+”教学云平台创建了高效智慧的网络互动平台,为发挥集体备课和教师个性化提供可操作的良好平台。网络教研,最大程度实现了教师个性化与集体智慧的融合。(1)机动灵活的教研模式。集体教研时中心教研组长提前布置教研内容和任务,主备人按要求将教学设计、设计解读、教学课件、课堂实录等相关资源通过教学云平台,中心组长组织教师或由教师进行及时评价,就共性问题展开研讨,在平台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事情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一段时间内完成,每位教师的思想就可以最大限度展示出来,教研活动可以留下相关资料进行反复思考和斟酌,通过集体智慧与教师个性结合,真正磨出一节好课,使集体教研发挥最大功效。(2)网络化教研的大数据应用,以教学云平台为载体建立课题研究的网络平台,引导教师将个人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质课实录等教学成果在平台上。教师本人及教师发展管理部门就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动态全程地掌握教师的成长经历,做出适时评价与发展规划,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发展。(3)资源建立与共享,互联网和教学云平台具备强大的资源空间,互联网资源的使用方便快捷、内容丰富,如学科网、金太阳教育等网络平台,校本资源库则以教学云平台为载体,需要教师上传资源,资源包括教学各方面内容,如教学案例、实验设计、教学微课等。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终端设备随时浏览相关资源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更新改进资源。互联网资源与校本资源的结合使物理教学资源具有更全面、针对性更强、共享更加及时等优点。
二、教学系统
1.预习
智慧教室中的学生终端可以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预习模式,教师利用教学云平台及时预习目标、内容、资源等,学生可通过终端(平板电脑)扫描二维码进入平台,查看并完成预习任务,教学平台相比传统方式提供更加丰富的预习资源,例如资源可以是文字性内容、声音、视频、图片等,同时可及时反馈预习情况、预习成果,教师可通过电子文档、图片、视频语音、在线直播等多种方式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数据的整理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更加具有个性化。
2.APP及各种软件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物理课需要沉浸感,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物理学科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课堂中适当使用多媒体声音、影像、互动等功能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可使学生沉浸在课堂环境之中,针对物理实验中危险系数大、实际实验效果不明显、大型实验等难以在课堂中完成的现状,可借助APP或其他适合软件来达成目标。智慧教室中数字化装备如传感器应用为中学物理中探究磁场、电场等特殊物质提供了新的途径。
3.智慧教室提供的互动平台实现了个性化教学的可能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也可以对不同层次学生发送适宜的问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互动功能够让分组教学提高时效性,及时形象地完成组间交流,互动平台中实时的数据传输专注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现,实现了每个学生自定义学习经验的累积,使教师可以持续地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和教师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展开互动式交流,教师可以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评价每个学生的互动情况,通过及时的反馈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教学评价
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关键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作业的反馈是教学针对性的评价根据之一,基于终端和网络的使用,可以使反馈发生历史性变化,例如运用乐乐课堂在线作业,教师可以得到作业情况的同步反馈,比传统手段具有快捷、准确等特点,同时可以把每次的反馈融入大数据中,已达成对学生动态、长期的评价机制,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
四、课堂翻转
教师有时难以发现每节课中的细节,智慧校园提供的教学云平台可提供课堂实录,教师可以通过反观自己的课堂实录进行总结和反思,可以把亮点编辑成微课、优质课,课堂中学生也不能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度,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某个环节听讲效果不良,学生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缺席某节课,此时学生可以通过教学云平台观看课堂实录进行补课,还可以对重点内容进行反复的研究,同时还可以对教师的授课进行评价,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篇5
对教师而言,完整的教育教学生涯,应当包含有班主任经历和体验。因为只有班主任才能真正体会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的苦与乐与学生一起成长,才能真正w验教育的乐趣。只要班主任能够以爱心、细心、耐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就会生发出教育的智慧。
“教育智慧的产生,源于对学生的爱。有了爱,就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苦苦思索,自然会有智慧,做教育时产生的奇思妙想也会不绝如缕”。
一、学校班级教育智慧的实践:
(一)从降低德育重心、确保学生安全做起
安全教育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关注生命、关爱生命也是我们全体教师的职责。利用报告会、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和手抄报等形式向学生宣传,确保学生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运动安全,物品安全,用电、用水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等,特别是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和防溺水安全教育。
(二)规范常规管理,进一步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1.以抓常规管理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学校推行和落实《文明班级考核制度》,通过考核,把班主任的思想统一到学校工作高度上来,加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要在细、严、实上做文章,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密切关注,帮助他们尽快改正错误,争取进步。
良好的教学常规工作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当学生有违反纪律或不文明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班集体教育教学活动宣告失败,也会直接影响到班集体。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对学生校规校纪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具有自我约束并形成习惯,保证良好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张雅琴老师所带班级实行“规范化”管理值得学习。
2.关爱学生,走近学生。“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班主任工作可以是通过活动观察、了解班风和学风,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与学习层次,掌握班情、学情,尤其是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班主任房永梅老师走进了学生心灵,使学生与房永梅老师形影不离。
(三)抓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教育智慧
1.进一步抓好队伍建设。学校通过每月班主任工作例会,总结本月的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布置下个月各项工作,提高班主任例会质量。强化班主任工作考核,重点考核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具班级常规考核做到“一周一公布,一月一考核”。考评结果存档,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主要参考依据。
进一步做好班主任培训工作。通过每学期主办的班主任工作的培训、讲座,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案例和工作实际等方面来提高班主任工作管理水平;做好班主任的外出培训工作。
2.发挥班主任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 “以老带新” 班主任结对活动:在自愿的基础上,确立“对子”关系,使新班主任在老班主任的指导下尽快成长;同时,从以下四个方面(如何召开主题班会;如何进行日常班级管理;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秀生的培养工作;如何与家长沟通,发挥“家校合力”作用)开展工作,多学习、多请教,真正起到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进一步发挥教育功能,形成德育教育格局
1.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主题班会、报告会、专题知识讲座、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运动会、“12.9红歌比赛”、文艺汇演、民族节日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展示特长,弘扬个性。
2.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长效性。以一月一主题、升国旗、主题班会、主题队会活动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强大的教育氛围。利用板报、橱窗、宣传栏、校园广播、家校平台、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普等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校德育工作体现出“有布置、有落实;勤检查、多沟通;勤通报、多服务”,促使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总之,教育智慧是通过班主任在处理琐碎的工作过程中生发出来的。只要我们真诚地捧着一颗“爱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加上好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就一定能把班级管理得更加出色。
二、对班级工作教育智慧实践的反思:
没有人能够轻轻松松成为优秀班主任。但是请相信:每个教师有成为班主任的可能,每个班主任也都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不懈的努力,让自己更加优秀。
1.作为班主任倾心学生、用心育人。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真情投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为了优化班级管理,营造一个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创设优化的管理环境,把学生从受教育者转化成一个自我教育者,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引导学生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学生就会对班主任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
2.确立班主任工作长效机制。通过班主任工作的管理目标,完善班主任工作的量化考核方案,做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不断地巩固班主任工作的成果,确保在校生无重大违纪和违法犯罪现象;同时,结合不同的学段,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有效化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使学生自主健康和谐地成长。
3.教育智慧体现在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讲究策略。作为班主任把握“激励胜于批评”的原则,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班主任胡爱玲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值得班主任学习和借鉴。
4.德育智慧实践者对角色的认知。作为班主任,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在班级事务中妥善处理;有很多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落在孩子心里,就是天大的事。作为班主任在管理上一定要管理规范和民主,这个班集体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不断前行。
作为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好班干部。通过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他们为班集体服务的意识。
作为班主任,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信任、赏识、鼓励他们,做学生最值得信任的班主任;同时,也要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赢得学生的理解与尊重,信任与爱戴,成为学生人生中成人、成长道路上的“人梯”。
参考文献:
[1]陈 宇著《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年6月第1版.
[2]谢世腰、王力主编 《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第2版.
[3]郑克俭、王作廷主编 《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第2版.
篇6
指导思想:
2012年学校工作要把握发展基础和发展机遇,继续遵循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抓核心、求突破的策略,坚持抓薄弱、求协调的策略,坚持打造和谐校园、培育有用之才,全面谋划和落实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重点抓好德育工作、教学常规、校本研修、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全面和谐的发展。 “抓核心”即抓教师群体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不断增强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力,参与区域竞争的实力和不断攀升学校发展的潜力。“求突破”即队伍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合作氛围的进一步浓厚,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质的提高。 “抓薄弱、求协调”即抓学校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步协调发展,一抓各学科教学的同步发展,二抓学生知识掌握、培养能力和提升学力的同步发展,三抓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整体均衡发展,四抓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均衡发展。 “打造和谐校园、培育有用之才”是全体教师的奋斗目标。“打造和谐校园”就是要努力打造三个方面的和谐: 一是校园环境的和谐。要创建绿色的校园环境,达到绿化、净化和美化;要建设温馨的教室环境,做到环境整洁,布置美化,突出教育作用,“让墙壁说话”;要建设良好的办公环境,想方设法改善教师工作环境。 二是人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要体现平等的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特征,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和楷模,要公正、公平地对待学生,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强调关心行偏生和学困生的转化提高,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大的爱心,让他们得到甚至超越家庭的温暖与爱护。其次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和谐。要提倡“合作互助、共同发展”的精神,做到“协调配合、合作共进、竞争提高”(“协调配合”——学校领导、中老年教师、学校骨干教师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努力为青年教师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使学校成为他们成长的沃土。青年教师要尊重中老年教师,要虚心学习他们几十年积累的不可多得宝贵经验,善于吸收内化,努力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智慧。“合作共进”——只有合作才有合力,合作是克服堡垒的法宝,交流碰撞的火花往往是前进的航标。我们要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思想互补,专业共进。“竞争提高”——竞争是追求卓越的动力,竞争带来奋斗目标。我们要积极提倡在合作前提下的竞争,在共同发展基础上的竞争。)。再次是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伙伴的关系。教师是主人,领导即服务,教师要继续关心学校的发展,领导要继续关心教师思想和专业的进步,要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解决困难服务。三是教育的和谐。“培育有用之才”首先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正确的育人观,到底怎样的人才是有用之才,关系到我们的教育本质意义和价值,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教师要建立现代的人才观,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社会需求施以适切的教育,要让不同的对象都有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并能最大限度的发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位,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核心。必须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强化以学习习惯为核心的行为规范教育;必须强化以创新为核心的现代精神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科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首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比习得知识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摒弃灌输式的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首位,发掘学生的潜能是核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尽可能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为社会丰富的人才需求打好基础。 总之我们要处理好德育与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对不同的学生施以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人人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主要工作:
一、德育工作要有新的思路。 1、培育良好的班级文化,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一是强化德育常规管理,拓宽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涵,注重德育实效,努力提高学生基础道德水平。要确保落实德育阵地和德育时间,精心构思德育内容,不断改进德育方法,不随意挤占德育课程,提高德育主渠道的质量。继续重视班级环境文化建设,让墙壁说话,实现环境育人。要坚持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使德育融入每一堂课,每一门学科。要提高德育的针对性,针对班级实际抓重点,抓破弱,求实效;针对学生实际,重视个别教育,抓均衡,抓转化。二是加强德育的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德育能力。要认真抓好德育工作的主题性研究和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开展德育工作经验交流,要重视德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学习取经,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德育的专题讨论,解决普遍性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是狠抓学生基础性习惯的培养。习惯是以个人思想品质的外在表现,所以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治标不治本。抓习惯的培养要从认知抓起,以体验为途径,以榜样来感召,使学生在认知和体验中习得,在反复训练中形成。重点抓好文明礼仪教育和学习习惯培养。二是重视学生发展性习惯的培养。要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和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并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予以弥补。如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数学学科中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等等。
二、队伍建设要有新的突破。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我们要以苦苦求索代替苦苦挣扎。只有不断完善壮大自己,才能从容应对教育的快速发展,而队伍壮大的秘诀要靠良好的群体生活、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要靠群体成员有科学的职业习惯。在工作中成熟,在实践中磨砺,在反思中进步,在调整中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校本培训,离不开学校的专业氛围,更离不开教师自身的钻研,离不开自主研究。学校的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不可能帮助解决教师的所有问题,他只能给予你某种启示,引起思考,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领悟一些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最有效的专业成长的载体是自己的实践,是日常教学。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自主研究和同伴互助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积累提高,在研究问题中产生智慧。 在新学期中我们要继承我校校本研修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合作研究,汲取群体智慧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在经常互动中提高自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反思、经验交流、教学讨论,让经验共享、困惑共担;进一步运用团队的力量,来攻克学科教学中的难题,做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篇7
文章摘要:本文是笔者针对农村中学整体性德育构建体系的经验总结。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下,对农村家校德育体系构建、家庭德育教育的现状作了细致的分析后,做出的中期性报告。
关键词:德育德育体系德育网络德育顽症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评价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双路中学原一年级173人,原二年级149人,原三年级165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双路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2004年刚进入实验,学校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理论上。学校把我校的《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部内容复印,装订成简易小册,发给实验教师人手一份。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初步学习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和感悟的实效、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丰富学习形式,学校通过交流、辩论和研讨,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学习目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校还组织了多次专题学习研讨活动。
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提出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
三、形成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网络。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全员育人为最高的目标。学校不断完善“健全网络——树立形象——升华精神——培育人才”的育人过程。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德育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健全了“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校长——政教----班主任一一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住管员——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值周教师——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⑧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一条线;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四、充实课题内容,探索德育举措
1、抓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
(1)结合我校实情,制定我校“校风学风整顿提高活动月”实施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我们共同认为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学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又开展了学风达标活动,让我校的班风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结合校风学风整顿情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
针对校风学风整顿的状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我校学风达标活动正在实施当中,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经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我校的班风、学风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3)利用习会,学习我校自编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
(4)加强班会课的研究,突出班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找出德育顽症,关注特殊群体。
1)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突出生的状况。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好,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为了生活,许多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年人和孩子,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这些孩子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顽症,在校突出生往往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群体。为此,我校把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突出生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
我校在校学生共463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为170人,占在校生的36.7%,个别班达到30人,占53.6%。
通过我校的课题组成员共同分析,一致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①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原因、教育原因、家庭影响等多方面原因,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了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期望过高型等。
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如因贫穷带来的自卑而又敏感脆弱的性格;因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品质退化;因教育手段落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封闭的环境导致的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宿命。
2)配合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针对突出生、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化、管理、教育方案。
1、通过师生共同评定,确定突出生。通过调查,确定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
2、针对突出生的个性,做个别研究,对症下药。分析中学生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的“有其子必有其父”。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3)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2)对特殊学生,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在校由班主任签名,反应该生本周在校情况,回家后由家长签名,说假期在家的学习及表现情况。
3)引导学生每周做好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措施,对上周的情况加以小结。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签名,带回家与家长见面,家长签名,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家校联合,共同教育。一份上交政教处存档。
4)教给家长科学的育人方法,尊重理解与严格相统一,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不然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要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孩子得到美好与享受,针对年龄观、审美观。和孩子共同制订新学期新打算,探讨如何交友问题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六、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初探德育过程评价。
1、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我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较为实用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利用习会时间,专心学习这些德育教材,然后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为期末一次性评价为月评,实行过程性评价。以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自查,及时调整不当之处。并制定《双路中学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素养评价表》。
3、改变传统的表扬模式,将榜样与进步并重。每月一次的月评后,由班主任及全班同学推选一位表现好的同学作为榜样表彰,同时推选一位表现进步大的同学一样作为文明标兵进行表彰。充分发挥表扬这种教育方式的积极作用。
4、通过安全、礼仪等教育和活动,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为全体学生发放《安全自救自护常识》;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在《远安民间文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征集采莲船唱词时将安全文明作为重点内容在“远安教育信息网”和师生中广泛征集。
七、延伸德育课题,促进教育发展。
篇8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智慧课堂 文化建设 教师成长 教育
一个学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成才、使教师成长、使学校发展,就需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学校内涵式发展,是指学校在自身现有条件下,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挖掘和形成学校内部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制,使学校内部迸发出勃勃生机,形成学校特色,推动学校持续发展。它是在自身创造各种条件的基础上,形成学校本身发展的动力、氛围和态势。抓学校内涵发展,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学校的文化底蕴不同,地理环境不同,设施条件不同,师资水平不同,管理策略不同,我们的工作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根据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应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让“智慧课堂”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亮点,让“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丰厚底蕴,让“教师成长”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从这三个视角来实现学校在内涵式发展之路上快速发展。
一、让“智慧课堂”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亮点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效果。新课程改革呼唤我们给学生一个快乐、对话、开放、感悟和探究的课堂。按照它的标准,课堂教学必须从“三维目标”出发,以相关的学科学习材料为主要载体,以教师、学生以及学习载体三者之间的对话为主要方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过程,有效学习,发展能力”。有效课堂需要我们教师智慧型的设计和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应植根于既让学生收获知识,又让学生收获能力和享受。
1.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平等互动的对话过程,教师更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一种成功感和一份自信心。
2.融合真实的生活背景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在教学设计时,生活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它特有的激励、唤醒、鼓舞作用是润物无声地蕴含其中的。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让他们在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主动学习,展示个性,寻求发展。
3.打造自主探究的时空
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要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只有植根在学生自主探究这一沃土上,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发展才能根深叶茂。而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一个好的问题能给人以方向和动力,能让人产生认知的不平衡,能让探究者总是朝着问题所显示的心理目标努力迫近。这样,通过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习,也体验到了竞争后成功的喜悦,更懂得了怎样去“生活”。让他们真正认识了自己!也懂得了如何去“做人”,去正确面对竞争。
“因智慧而精彩”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我相信只要教师尽可能地克服自身的弊端,在每一堂课前都“如履薄冰走上课堂”,在课堂中注重完善学生人格成长、差异的知识建构和创新的智慧发展,努力追求教学的真质量和课堂的真效益,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真正地让灵性焕发,让智慧闪光,让学生有效地获取真知,提高素养,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的一代新人。学生在学校中学习能真正体会到幸福,必然会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发展目标,推进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让“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丰厚底蕴
文化是人类文明与科学的象征,是人类美德和智慧的表现。而学校是传承文明和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和灵魂的集中体现,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教育品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才能成就教师的人生价值。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实现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积淀文化底蕴,提供文化支撑。建设校园文化,是以师生发展为本。对学生,重在“文化育人”;对教师,则是“文化充电”,从而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师德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谈谈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各项具体工作。
1.抓环境文化建设——寓情于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为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因地制宜,先后将充满艺术气息和教育意义的学生书画作品制作成可以悬挂的镜框,通过在走廊的合理布局展示学生才华,以此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以“让校园的每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积极做好“三风一训”(校风是团结、勤奋、严谨、创新; 教风是敬业、爱生、务实、奉献;学风是文明、诚信、勤学、善思;校训是自立、谦和、笃学、明志)建设。同时,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以唱响校歌为主题的歌咏比赛,让全校师生都能做到熟练地演唱校歌。让师生员工置身于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校园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教化。
2. 抓学生文化建设——寓德于行
杜威说:“一切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赫尔巴特曾有过这样的论断:“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样一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被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由此看来,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并且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不以培养学生道德为目的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最终归宿。我们学校坐落在抚河岸边,学校非常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弘扬。多年来,学校注重与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成立了“家校联系小组”充分发挥学校在文化建设领域的优势,对当地的精神文化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也得到了上级行政部门和社会的好评,被评为 “市文明单位”。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学校已制订了学校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发展方案,争取走在当地先进教育理念的前列。
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环境育人的效能。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育人效能,设立教育宣传长廊,向师生宣传国家大事、法律法规、学校新闻、科普知识、班级情况;办好校园画廊,教学楼、办公楼、教室里悬挂学生的书画作品,树立学生的自豪感;建立学生作品展室,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件作品都会开言,突出 “美丽的校园,成长的乐园,温馨的家园 ”这个主题;提升学生阅览室,添置大量学生读物,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坚持每周升降国旗,举行国旗下的讲话,对全体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抓好教室环境布置,在各教学楼张挂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定期出好板报,美化教室环境,提升教室文化品位。成功举行了第三十七届校运会、第十四届“抚河春”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学雷锋精神,做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弟子规》背诵比赛、“庆六一读书乐”知识竞赛、“五星评比”活动、小主持人大赛、辩论赛、少年模拟法庭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展示风采、锻炼自我的舞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表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营造了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1) 传承中华文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校初一年级300余人于6月1日举行了中华传统节日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伴随着悠扬、婉转的古典民乐,配上一幅幅颇具中国元素的画面,《对酒当歌》《听月诗》《秋天的怀念》《中秋月泊》《明月几时有》等一首首中华经典诗文缓缓道来。学生们抑扬顿挫、饱含深情的朗诵,富有创意的表演形式,把大家带入了艺术的世界,精彩的表演博得在座师生阵阵掌声。经过激烈的角逐,评委老师的严格把关,最终评选出了本次活动一二三等奖。通过这次“庆六一,诵经典,传美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同学们领略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激发了同学们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加深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2) 感恩教育活动。为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团委充分利用三八妇女节等节日开展“献给父母的爱”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了学生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质。
(3) 布置德育作业,如:每日为父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每日完成读一句名言警句、掌握一条科普知识、摘抄名人成长的故事,把这些事情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来做,使之日常化,持久化,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培养情操,铸造品格。
(4) 创新班会课活动。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课活动,并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变化情况。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班会,对表现特好者或行为习惯相对好转者、班级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5) 校社团组织和活动阵地齐全,有完善的学生会、团队组织、校园广播站、学生网站、文学社、音体美兴趣小组、学生民主小组等多种学生社团组织。各社团开展活动及时,并能体现出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学校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认同学校核心价值观。例如,开展“向白色污染宣战”“绿色上网”“感恩月”“祖国在我心中”“校园艺术节”等各种活动;同时,学校围绕重大节庆日让学生自主性地开展好活动,发挥其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在活动中激发和锻造学生具有学校文化特征的兴趣爱好和意志品质。
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叔子院士说过一句十分精辟的话:“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文化,不打自垮。”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易被师生所接受,并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内化,更好地建设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文化,从而让厚重的文化积淀更好地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
三、让“教师成长”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
对新时期的教师来说,具有先进的健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比具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首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是全面提高学校质量的重要手段。
1.发展教师的基本维度:识、心、德、能、风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的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完整发展”是“多方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结果。作为教师,不但具有一般人的共性特点,同时具有教师的专业特点。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笔者认为教师的发展维度应包括“识、心、德、能、风”几个方面。
“识”包括知识、学识、见识。知识是认识是经验,学识是学术是修养,见识是思想是智慧。学识水平就是一个人的专业造诣;见识是建立在知识和学识之上的判断力、预见性。作为教师,知识要广泛,否则难以胜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我们学校每年暑假都要布置教师看一本好书,写一份读书笔记来增长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技术、专业眼光在内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会有独特的智慧,看得远、想得深,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否则就不可能创新,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要有战略家的见识,着眼于长远;还要有艺术家的见识,着手于细节;更要有教育家的见识,着力于引导。
“心”即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愉快生活的基础和保障。笔者作为学校“馨语工作室”的第一批参与者,深深明白教师的劳动是崇高的,责任重大;教师劳动也是复杂的,任务艰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做到既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以适应繁重而复杂的工作,又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德”即师德,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加强师德修养是教师发展的永恒话题。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师德修养的内涵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概括。
“能”是教师顺利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不但要有教书之能,更要有育人之能。我们每年四月份,为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青年教师业务素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每年举行以"练内功,蕴内涵”为主题的说课比赛。说课大赛旨在以大赛创先进,以大赛强队伍,以大赛促改革,引领全体教师一起来打造高效课堂、精品课堂。参赛教师十分重视此项活动,都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他们对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设计意图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说课”中所涉及的教材地位、重点、难点的把握比较得当,学情分析比较全面,教法、学法设计合理,教学流程清晰,重点突出;多媒体、教具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反映出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这样的说课活动举行,为全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风”包括教师的工作作风和教学风格。作风决定成败,风格决定效率,良好的师风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新师风应该是民主爱生、和谐热情、进取求新。教师的作风要朴实,工作要务实。当前在教师作风建设中要注意克服“浮、娇、躁”,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和认真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2.发展教师的根本措施: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就是“以校为本”的研修,它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它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是一种关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关于校本研修的途径和形式,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办教育”,“潜心研究育新人”,在以上几个方面不断地总结、规划、探索和实践,使我们的教育让学生快乐、教师开心、家长拥护、社会认可。学校才能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走进内涵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萧宗六,余白.学校管理学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2]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3]杨叔子.教育雏论选(套装上下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1,1.
[4]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2卷)1887.
篇9
智慧教育“响水不开”
2012年起,智慧教育处于概念提出和内涵探讨阶段;2013年起,进入智慧校园的初步规划和小范围建设阶段;到了2014年,部分学校进入了智慧教室的应用阶段。这一年,“智慧教育”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但仍令人备感混乱。为什么以前的教育就是不智慧或蠢笨的呢?到底什么是智慧教育?到底什么样的校园和教室才是智慧的?专家、学者、教师、企业各执一词,智能、smart、intelligence陆续粉墨登场,理论上热热闹闹,应用上却难见踏踏实实。如果说智慧教育是一壶煮在炉子上的热水,那么它还处于吱吱作响却没有达到沸点的“响水不开”的累积期。其实,只要让学生学得聪明、做得巧妙,那就是智慧教育。民国时期没有智慧国家或智慧城市,可是那时的教育大师灿若星河;钱学森成长的年代里没有智慧校园或智慧教室,可那时却诞生出他认可的大师级人物。可见智慧教育,其实是可以脱离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的软硬件存在的。
所以,在利用传感器、物联网、增强现实等技术建设智慧教育外部空间的同时,也要让传统时代、多媒体时代、网络时代中的先进理念、已有经验、优秀工具等继续发挥作用。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来说,永远正确的是:“没有唯一的媒体,只有适用的技术”。
网络学习进入移动阶段,已成定局
2013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中预言,在一年以内,移动学习经历多年的孕育后,会在学校中得到广泛应用。2014年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域,的确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回顾这一年重要的学术会议、主流的学术期刊、积极的学术团体以及有突出表现的中小学校,无不把移动学习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作为关注焦点。曾经以“在线”、“网络”、“虚拟”、“数字”为关键词开展的研究与应用,纷纷进入了以“无线”、“互联”、“共享”、“创造”为焦点的移动时代。自2011年起全球移动电脑的销售量首次超过台式机以后,这种由有线网络向无线移动的发展趋势就不曾逆转。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判断是否已进入智慧教育阶段,还为时略早,但是由网络学习进入移动阶段,已成定局。如何把已有的网络学习研究成果,成功地迁移并转化到移动学习阶段,而不是新起炉灶,或者重蹈旧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经典的网络工具和软件尚有用武之地
即使2014年移动学习已成定局,但是在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舞台上,仍然可见网络时代经典工具软件的身影。Moodle、WIKI等老牌的开源学习管理平台在协作学习、移动学习方面,给中小学的师生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以Scratch为代表的可视化编程软件,继续为儿童的程序设计思想打下良好基础;Flash等多媒体学习软件,还是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无论是教学重难点的讲解,还是人机交互的反馈,都可以由这款问世二十余年的开发软件实现。在网络学习与移动学习的重叠作用期内,这些经典的工具软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还在发挥余热。但随着技术的理念更新,他们是否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却是一个不得而知的话题。
多种移动学习终端各领
移动时代下,大屏幕、多交互方式、可无线联网、便于携带、不太昂贵的学习终端,成为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移动学习设备。前几年讨论颇多的电子书包,慢慢地被更为常见的iPad系列和安卓系列的平板电脑所代替。而BYOD式的自带学习终端,也开始被一些中小学生所接受。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硬件虽然还有市场,但是不再具有特别明显的教学优势。其实,移动时代里,更重要的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范式转变,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学习终端,身上带有“以教为主”的明显烙印,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会呈现萎缩状态,只有学习者可自主控制的移动设备,才会成为符合时代主题的学习终端。
移动应用已成中坚力量
与网络资源相比,移动时代最具活力的资源,就属多种多样、层出不穷的移动应用程序(或称APP)。网络时代里祝智庭教授曾绘制中国版的数字布鲁姆版图,移动时代里,无数中小学教师构建出自己的移动布鲁姆版图。进入2014年后,越来越多的学科教师都有足够的能力,找到适合不同学习目的的移动应用程序,如存储类的icloud,展示类的keynote,评测类的eclicker,管理类的Edmodo等;或者找到适合不同学科和不同年段的APP,如语文学科的唐诗宋词APP,适合美术学科的Artstudio,适合数学课程的认识钟表,适合英语学科的word wall等。不间断、无缝切换的移动应用使得学习不受限于一台个人终端或者一个学习空间,而这些都使得泛在学习和智慧学习成为可能。可以预见,移动学习的发展会越来越丰富,它们会使得高阶认知目标的实现更便利,更富创造性。
微课、慕课、翻转课,进入脚踏实地的实践期
从2012年起,谈到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总是会看到这几个词:微课(程)、慕课、翻转课。这些新概念从新鲜出炉、备受热捧到逐渐熟悉、应用反思,经历了与有史以来所有新技术都曾经历的教育融合的起伏过程。前两年,部分教师对“微课”与“翻转课堂”,“慕课”与“把课程放在网上”分不清楚,把微课与翻转课堂混为一谈,把慕课看得太过高难,心存疏远之意,但是从今年来看,三个概念的定位渐渐明晰,今年在信息技术应用中也体现出三个概念的层次划分,翻转课堂是学习理念,慕课是在线学习形态,微课是灵活的学习模块。
“微课不等于微视频”已成共识,老师们已经能够认识到微课其实是一个小型的、有着内在完整学习体系的自包含学习模块,它有目标、任务、资源、评价等部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灵活多样,适用性强,可以作为常规课中的一个学习部分,也可以是实现翻转课堂的主要手段。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以下简称慕课)已拨动国内高等教育的改革之弦。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慕课受到学习者能力、研发力量、升学体制、考核方式等多种条件限制,在中小学领域里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供中小学生使用的原创性慕课非常少,倒是出现了好几门面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中文优秀慕课,如北京大学的汪琼老师今年连开了两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教你如何做MOOC》。其中《翻转课堂教学法》已经于七月和九月连续开设两次。从今年暑假起,数以万计的中小学教师就参与了为期五周的大规模在线课程,多数学员不仅完成了学业,还获得“优秀”等级的结业证书。
与前两者相比,翻转课堂更强调理念上的变化。它不像微课,要求教师必须自己开发出小型教学模块,它不也像慕课,要求教师自己开发出大型在线课程。而且,即使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完全也有可能上出翻转课堂。因此目前中小学里对于翻转课堂的探索,多是在教学模式与策略上的尝试,如确定翻转主题,提供自主学习任务单,指导观看视频的方法,课堂组织交流与总结等。
浅层应用居多,呼唤真正的“智慧教育”
篇10
关键词:德育德育体系德育网络德育顽症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评价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双路中学原一年级173人,原二年级149人,原三年级165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双路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2004年刚进入实验,学校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理论上。学校把我校的《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部内容复印,装订成简易小册,发给实验教师人手一份。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初步学习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和感悟的实效、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丰富学习形式,学校通过交流、辩论和研讨,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学习目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校还组织了多次专题学习研讨活动。
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提出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
三、形成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网络。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全员育人为最高的目标。学校不断完善“健全网络——树立形象——升华精神——培育人才”的育人过程。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德育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健全了“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校长——政教----班主任一一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住管员——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值周教师——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⑧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一条线;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四、充实课题内容,探索德育举措
1、抓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
(1)结合我校实情,制定我校“校风学风整顿提高活动月”实施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我们共同认为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学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又开展了学风达标活动,让我校的班风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结合校风学风整顿情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
针对校风学风整顿的状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我校学风达标活动正在实施当中,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经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我校的班风、学风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3)利用习会,学习我校自编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
(4)加强班会课的研究,突出班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找出德育顽症,关注特殊群体。
1)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突出生的状况。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好,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为了生活,许多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年人和孩子,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这些孩子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顽症,在校突出生往往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群体。为此,我校把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突出生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
我校在校学生共463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为170人,占在校生的36.7%,个别班达到30人,占53.6%。
通过我校的课题组成员共同分析,一致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①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原因、教育原因、家庭影响等多方面原因,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了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期望过高型等。
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如因贫穷带来的自卑而又敏感脆弱的性格;因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品质退化;因教育手段落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封闭的环境导致的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宿命。
2)配合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针对突出生、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化、管理、教育方案。
1、通过师生共同评定,确定突出生。通过调查,确定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
2、针对突出生的个性,做个别研究,对症下药。分析中学生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的“有其子必有其父”。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3)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2)对特殊学生,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在校由班主任签名,反应该生本周在校情况,回家后由家长签名,说假期在家的学习及表现情况。
3)引导学生每周做好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措施,对上周的情况加以小结。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签名,带回家与家长见面,家长签名,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家校联合,共同教育。一份上交政教处存档。
4)教给家长科学的育人方法,尊重理解与严格相统一,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不然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要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孩子得到美好与享受,针对年龄观、审美观。和孩子共同制订新学期新打算,探讨如何交友问题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等。六、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初探德育过程评价。
1、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我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较为实用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利用习会时间,专心学习这些德育教材,然后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为期末一次性评价为月评,实行过程性评价。以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自查,及时调整不当之处。并制定《双路中学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素养评价表》。
3、改变传统的表扬模式,将榜样与进步并重。每月一次的月评后,由班主任及全班同学推选一位表现好的同学作为榜样表彰,同时推选一位表现进步大的同学一样作为文明标兵进行表彰。充分发挥表扬这种教育方式的积极作用。
4、通过安全、礼仪等教育和活动,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为全体学生发放《安全自救自护常识》;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在《远安民间文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征集采莲船唱词时将安全文明作为重点内容在“远安教育信息网”和师生中广泛征集。
七、延伸德育课题,促进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