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

篇1

【关键词】安全文化;企业管理;安全意识;安全生产

1前言

要探讨安全文化,首先要搞懂什么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安全意识及其所引导的各个安全行为的总称,其中包括行为安全、安全观念及其安全工艺和安全系统等。以人为本是安全文化的中心,营造企业内部的安全文化氛围,宣传安全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实现改善安全业绩、构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的目的。安全文化包括安全价值观以及安全行为准则,安全行为准则是表层结构安全价值观是里层结构,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了安全文化的主体,其中具体的表现有个人、单位、群体对安全所持有的态度以及面对安全隐患时采取的行动方法,安全文化基本都是围绕人展开的,要规范人的行为,文化是最有效、最积极同时也是最根本的。

2安全文化的特点和功能

首先安全文化所强调的就是将安全知识融入人们容易接受的文化当中,因此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在安全文化中也会有所体现,再加上安全所具有的企业生产活动中的质量安全和生产效益等特点,这样就使安全与文化产生了紧密联系。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安全与健康为主旨,以人为本是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所以我们应该构建正确的安全观念和安全规范的行为准则,进而创造出最安全、最舒适、最文明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这就是安全文化的最终目的。安全文化有具体的这几个功能,包括改善人们的安全观念、传播安全知识、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规范人们的安全行为、完善安全管理机制、保持生产的安全高效的运行,这几项功能就决定了安全文化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如果可以将安全文化要求的这几项功能制定并且实施,这将会对企业和个人产生重大影响,可以将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全体职工培养成结合安全与文化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

3明确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当中的地位

如果可以清晰明确的清楚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当中的地位,那么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当中的价值也就显而易见,从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基本概念与安全文化的具体功能这几方面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安全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企业生产活动的首要准则既“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也是安全文化的灵魂。安全生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它涉及了人、机器、产品、环境、法律等各个方面,而安全文化恰好可以融入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从而是生产更加的安全规范。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企业的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与企业文化有密切联系,又能融入安全生产当中。在生产过程当中,如果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以及安全意识,时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工作方针,使人们真正能够处理好效益与安全之间的关系,那么宣传和落实安全文化是其必备的重要手段,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与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安全文化涉及到企业文化以及生产的各个方面,从外部来看,安全文化在企业当中分为物质文化,既企业的安全文化的实体部分与外部的形象标志,其中就包括了生活资料、生产条件、设备设施、生产的条件、环境保护的基本设施、安全卫生的工作用品等等。另外,安全文化也包括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又包含了劳动者的保护法、安全生产的法律规定以及制定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操作与防范章程、安全卫生的道德标准等等,再者安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中又涉及到人们的安全观念,安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安全防范意识、企业的精神面貌、企业所营造的安全氛围等等,安全文化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细,这些都决定了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生产当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4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

安全管理是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在当今企业生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安全文化又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安全管理的好坏,安全管理作为安全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是使企业安全文化不断趋于完善、规范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范畴,其中包括行为管理、设备管理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的管理等等。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和环境也会有助于营造企业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可以说安全管理的基础就是安全文化,因为安全管理包括对于一个企业的各个阶层的工作人员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的要求,其中包括他们对自己安全意识、认识、态度、价值观、以及信念他们所具备的安全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这些都是企业的安全管理的基础。作为管理安全的主体,企业应该积极号召全体员工,在各个部门落实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从而构建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核心思想体系;上级领导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各级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组织体系建设: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再者,建立起安全生产的监督体制,促进群众监督体制的建立。作为企业安全文化的表现形式,安全管理自然而然的丰富了企业的安全文化。通过企业的不断实践与发展,人们在生产当中也学会了相应的科学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但是对于在保证生产效益的同时,搞好安全生产还是显得差强人意。科技的手段无法使生产发生本质的变化,那么就需要用安全管理来补充。同样安全管理在发挥效能时,也无法离开企业这个主体,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安全文化素质和其他们所处的安全文化环境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管理的效能。如果说被管理者对企业制定的相关安全制度置之不理甚至产生抵制心理,那么这样必定会体现到他们的安全行为上。被管理者的一些不安全行为必然会导致危险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安全管理上时时刻刻细心细致的监督企业的每个员工遵守规章制度,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给企业的安全管理带来了重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安全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安全文化的倡导和建设,这正是为了弥补企业安全管理的不足。那么安全文化是如何弥补安全管理不足的呢,我认为有的以下几点,首先安全文化在精神建设方面给予了安全文化的巨大帮助,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伦理、道德、情感、态度、品行等一些深层的人文因素,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创建群体氛围等多种手段,不断的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养、安全知识,进而改进其安全的意识和行为,进而使员工从被迫服从管理制度的状态,改变成自己主动的按照安全要求进而采取行动,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更加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安全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执行。

5加强安全文化的相关建设可以提升员工的安全素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人类的各个方面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模式都是由悠久的文化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安全文化的培养,首先要从思想观念的改变入手,用当今企业管理的模式与理念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对安全文化的重视程度能够教会我们认识安全是企业生产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让人们认识到安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让人们认识到“安全第一”的这一简单却深刻的理念,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自己对他人生命安全所承担的责任,进而使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认真遵守安全制度与安全规范。如果人们可以这样正确的看待他人的生命,必然会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一些权威资料可以发现,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人的安全因素是最突出的问题。如果要解决人的素质与安全意识的问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强有力的安全文化支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安全工作的主线,发展人性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充分的利用好政治学习日、安全活动日、班后会议等时间,做好安全教育的宣传,进而使人们提高对人的生命的重视程度。做好与工作现实相结合,尽可能的丰富安全文化知识,从而建立起具有安全文化特色的体系,使员工在思想、心里以及行为上自然形成自交与互救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氛围,另外,企业应该加强安全知识、规章制度和法制安全的传播,可以通过电视广告、网络上的社交网站、电台广播等等传播方式进行宣传动员,也可以建立对遵守或违背安全制度的员工的奖惩规则,从而提高员工学习安全文化,遵守安全制度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方法,创造一种和谐的安全人文环境,从而全面的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为安全文化奠定基础,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

6总结

安全文化建设贯穿整个安全生产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长久工程。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它所面对的主体是人,通过安全文化教育最终使人们的行为规范安全,实现危险事故发生概率的最小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保护职工的健康和安全,早已成为企业生产安全的总方针,同时也证明了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当中的价值所在。

作者:王怀山 单位:安溪县湖头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李雅桐.浅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关系[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7.

[2]李利.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J].现代企业教育,2015,2.

[3]石彦磊.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6.

[4]马鹏飞.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关系[J].商品与质量,2015,49.

篇2

安全事故是我国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始终是煤炭企业头等重要的工作任务。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是企业全体员工对安全工作集体形成的一种共识,是实现安全常治久安的强有力支撑。因此实施安全文化工程,坚持以“安全塑文化,用文化保安全”的原则,突出安全文化建设,真正以安全文化铸造安全盾牌,从而保证和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稳定发展,已是所有煤炭企业的共识。本文就什么是煤矿安全文化及安全文化建设这两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安全文化观点

煤矿行业作为一个高危行业,煤炭开采的特殊环境对人自由度的限制,较之其他行业要大得多。水、火、瓦斯、顶板、煤尘五大自然灾害时时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煤炭员工相对较低的文化素养,简单的劳动技能和闭塞的社会视野又制约着安全开采、科学开采。因此,培育煤矿特色安全文化,塑造出具有科学知识和正确思维方法的高素质的煤矿人,显得尤其必要和迫切。但安全文化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安全文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一)安全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持广义说的一般认为,安全文化是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自然的、人为的或天灾人祸的);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种无所不包、统而论之的观点指导意义不强,工作中不易把握。

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对安全文化给出了相对狭义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这一定义把安全文化限定在人的精神和素养方面,体现了安全文化的本质。

(二)煤矿企业在实践中对煤矿安全文化的定义

从理论上提出广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合理的。但对于促进安全工作来说,使用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则更有实际意义。由此,煤矿企业在安全工作实践中把煤矿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全体员工所共持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愿景,以及良好的安全心态,这种理念、愿景和心态能够有效地塑造员工和团队在煤炭开采中的行为举止。”其内涵有三点:

1、安全理念和愿景,不仅领导者持有,还要“全体共持”。煤炭开采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所共持的最高价值,就是“生命至上、规章至尊”;我们所要追求的愿景,就是讲科学、遵规律,不断减少人与环境的对立,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提高员工通过驾驭现代科学技术,征服自然的本领,增强员工高尚文明的社会地位感。

2、培育安全文化关键在塑造“员工和团队的行为举止”。煤矿的复杂多变性,给员工心理、意识带来深刻影响。塑造员工的行为举止,必须扭转员工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侥幸、压抑、摆脱、盲目的扭曲心理和凑合、马虎、应付的行为习惯,使员工在煤炭开采中,始终渗透着良好的心理、作风和行为,提高应对、处置、规避各种危害的能力。

3、由“理念和愿景”到达“行为举止”上,必须经过一个中介,这一中介称之为:“文化的制度化”。 它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枢纽”,决定着安全文化建设的成败。

(三)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塑造本质型安全人

“本质安全”,其实是指安全管理理念的变化。即煤矿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其基本特征是:人的安全可靠性;管理的科学性;环境的安全可靠性。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本质安全,而管理的科学是实现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纽带。从系统的方法论分析,结论便是:人的本质安全是其矛盾的主导方面,培育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塑造本质型安全人。?

1、人是安全开采的主导因素。

当今中国煤矿事故频发,究其祸根在于低素质的人。只有用安全文化启迪和教化,塑造具有科学知识和正确思维方法的高素质的人,才能掌握安全开采的主动权。

2、人的行为处于安全开采的基础地位。

相对于设备、制度等方面,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是安全中的一个极大的变数。安全工程专家海因里希说过,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中国煤矿事故当中,人的因素几乎达到90%。

3、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

安全开采本身是对人的生命权益的维护。“生命至上” 是本质安全的基本准则。人是人的活动及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归宿。安全开采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存价值的提高。?

基于上述观点得出:培育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塑造本质型安全人。同时,人又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过程就是培育安全文化的过程。

二、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安全生产长期结合形成的特有的文化产物是在煤炭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安全管理、管理制度、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的综合反映。因此,搞好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对于实现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好转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职工的安全思想境界

大量涌入煤矿的农民工带着农耕文化特点,对于井下违章作业可能导致的后果缺乏认识。同时,部分社会闲散劳动力进入煤矿,其中有些人员安全道德水准过低,贪图一时便利而为自己和他人留下安全隐患,甚至还出现为个人利益无视他人生死的可耻行为。安全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将有助于职工摒弃陈旧落后的安全观念,树立科学的安全发展观。

(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职工识别和处理“物的不安全状态”

煤矿生产作业场所在地下,受环境制约因素较大,随时会受到各类自然灾害的威胁。如果作业人员对井下不安全因素认识程度不高,就极易发生事故。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受过教育而又经验丰富的井下作业人员,对不安全因素和事故前兆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安全文化能够帮助人们识别事物的不安全状态,并指导人们对不安全因素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

(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职工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和控制,安全思想进入到人们的头脑当中,就会成为安全行为的支配力量和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力量。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其中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和道德准则就会在企业里广泛传播和渗透,成为促进企业安全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内在基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把安全价值观落实到安全管理工作之中,创建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引导职工用安全文化理念想问题、办事情,使安全文化理念成为自觉的行为规范,最终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三、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重点

要充分发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必须立足于实际,不断培育发展有特色的安全文化,以适应企业安全生产的要求。

(一)培育和发展安全文化理念

总结和培育出符合企业实际、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理念,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煤矿职工构成的复杂性和文化观念的多元性要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以提升全员的安全思想境界为着眼点,重新构建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当前突出“安全发展”这一主题,抓好传统安全理念的普及,做好岗位职责、岗位工作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完善工作。通过安全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营造团结互助的“安全团队精神”。

(二)培育和发展安全行为文化

安全行为文化要以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积极探索安全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营造不安全行为的“自控”氛围,建立持续发展、不断改进的安全监管体系。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只有增强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养成遵守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的习惯,并通过引进先进的安全管理体系及自我认证、第三方认证等形式,才能促进安全体系建设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培育和发展安全制度文化

安全制度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培育安全制度文化,就是要把安全制度机制建设放在煤矿安全实践过程中加以应用和把握,不断对规章制度进行整合和完善,从而建立为广大职工所主动接受、自觉遵循的安全管理制度、机制和行为规范。其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重中之重,企业必须坚持领导干部入井带班、隐患排查、现场管理等各种安全制度,确保安全制度责任落实到位。

(四)培育和发展安全环境文化

安全环境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部分。硬环境包括安全综合监测监控系统的开发,安全监控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护,资金的投入以及安全基础设施、职工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等;软环境包括职工的精神需求、安全周期、安全品牌、企业形象等。加强安全环境建设要从提高装备水平入手,转变煤矿生产方式,加大安全投入,不断完善安全设施,探索现代安全管理手段。同时,还要抓好质量标准化建设和安全品牌文化建设,提高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安全文化的本质核心是塑造本质型安全人。实现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而人的本质安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导因素。因此,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核心主题。

篇3

关键词: 民航运输业; 安全管理;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16-01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时期,我国民航大众化、多样化趋势明显,快速增长仍是阶段性基本特征,中国民航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航空运输市场要求快速增长,综合安全保障能力丞待提高。“十二五”期间行业综合安全保障能力与快速增长的运输要求之间的矛盾将是中国民航发展的主要矛盾,低空开放政策的实施给通航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给通航安全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民航在航空业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有必要进行改革,需要尽快建立新的能够自我审核、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

“十二五”时期,中国民航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行业的安全工作,贯彻国家安全生产的工作总体部署,积极实施安全战略,以行业安全为主题,以增强综合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进一步完善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运行机制,持续提高安全水平,为民航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曾经一段时间,民航业内一直质疑中国的机场数量太少,也有人认为不是数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无论如何,《民用机场布局规划》的出台,使得这场争论落下了帷幕。至2020年,民用机场总数将达到244个,这对于旅客而言,机场数量增加了,出行就更方便了,但对于机场来讲,事情却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等待着机场的将是一场新的挑战。

市场运营、资源调配失衡、资源浪费、机场超负荷运转、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机场属地化改革、管理不到位、金融危机、机场存活问题,机场业饥饱不均的情况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题,不管是看中国民航的发展之路,还是看国外民航业的改革之路,对民航业的管制始终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序竞争的环境,以此发展壮大民航业。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强化民航专业人员资质管理,按照国务院要求完善企事业单位法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重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严格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从准入、训练、考核、能力、保持重点管控等环节入手,严格资质管理和监督管理。二是深化系统建设,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和行业安全水平,结合基本安全制度的建设,实施安全绩效管理,加大安全生产隐患的治理力度,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以及行业的安全运行品质。三是坚持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在促进安全生产、转变民航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学习并借鉴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的管理经验,促进中国民航科技进步以及管理上的提升。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积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的民航安全文化。中国民航的安全发展离不开安全的理念、安全的意识、安全的规章等航空安全文化因素的支撑,中国民航要进一步发挥安全文化在管理和运行中引领观念,塑造道德,养成作风优化环境,锻炼精神等方面的功能,促进持续安全,为促进民航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援。

榆林机场将大力实施“十二五”安全规定,进一步提升航空安全水平,为改进航空安全业绩作出积极的贡献。“十二五”期间,将是西北乃至榆林机场进一步缩小差距,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对外交往日益繁荣,为航空运输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国家、行业到地方,其大环境较好,特别是西北民航、榆林机场经过多年的努力,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企业,为了实现宏伟的目标,从真正意义上“持续安全、科学发展”,还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不断改进、完善与执行的制度,在制度的范围内,规定了员工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等问题,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与规章制度,能很好地制约与发展员工,员工能在制度中不断提升自己,给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制度,关键的是看这个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任何人都不喜欢在一个约束性太强的制度里工作,但也不愿意在没有约束的制度里工作。恰当的约束应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有的制度太过苛刻,对员工的束缚超出了实际工作需要,让员工感觉自己每时每刻都没有自由,这样,其工作的热情提不上来,工作效率低下,渐渐的对工作就失去了信心,导致发生人为差错,这是企业和员工都不想看到的结局,但在现实工作中,此类情况时有发生。

篇4

关键词:电力建设项目 施工安全 质量管理 成本控制

电力建设安全文明施工水映了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电力建设单位应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建立起安全委员会领导下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核心、以技术保障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重点、以思想保障体系基础、以群众监督体系为保证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管理目的,强化安全管理,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长效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监督检查机制;以人为本,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为员工建立安全、环保、健康的工作环境;全面推广安全设施标准化,全面实施精品工程,以精品工程促进安全文明施工,以安全文明施工保证精品工程。

一、提高电力工程项目安全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是对电力施工单位的最根本要求。在电力建设项目施工伊始,就要成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根据所承担的施工项目特点,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布置落实。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质量、安全的作用,更好地把住安全质量关。在项目实施前,做好危险点预测分析及预控措施,逐级向施工人员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员工进场后,还要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坚持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对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垃圾通道、高处作业平台、滑线安全网、手扶水平安全绳等标准化安全设施,切实做到“临边有栏、孔洞有盖,水平保护、垂直保护、交叉保护”和“临时围栏标准化,施工照明永久化,厂区道路规范化,施工用电安全化,氧气乙炔系统无漏点,绿化跟着建设走”。这也是电力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安全生产对电力建设单位的影响很大,为保证电力项目在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等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要围绕“安全、质量、工期、投资”控制目标,在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做好各项工作。建设单位要对进入电力工程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考核。对进入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参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老职工、新学员,都要进行安全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并要求各专业施工队针对电力工程特点,分析工程的危险点、危险源,做好防护措施,并将此作为向职工进行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在作业面做出明显标志,警示施工人员。坚持开展各专业施工队的安全学习活动,使每个职工始终牢记安全、保证安全,确保施工组织顺利进行。

二、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策略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由于施工现场是个动态的多工程立体作业,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人机的流动性,形成了人、机、料的动态集中,导致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且电力工程工期长、投资大、工序多、施工条件复杂,且极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因而制定其施工进度计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这也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难点。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果不到位,缺乏预防和事前管理机制。就会造成电力施工和质量事故等问题。由于电力工程造成的影响可涉及数千里,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工作中,必须加强和改进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鉴于此,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进行紧密跟踪,严格控制。

要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光有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必须严格地对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和项目管理软件控制项目的进度,以确保项目计划的进展。同时应该对进度评审结果进行及时地分析,以便确定项目进度变化和预测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从项目安全管理上来说,可从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控制。

三、项目施工安全生产的措施

项目安全管理要对电力工程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项目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第一安全责任人必须实施安全管理,项目管理人员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项目管理人员要把项目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从现场的仪器仪表到控制室内的集散控制系统等数百种相关的技术设备,对生产设备采购订货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加工制作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组装调试的质量控制以及形成的生产能力的保证率等各个环节要采用问责制度,进行严格把关。

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操作人员要按规程操作、正确方法的使用设备;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违章作业。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员通过安全教育及技能教育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项目管理要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设备是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维护、保养,应能有效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用高科技、新技术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也保证不发生事故、即使设备有缺陷也要保证不发生事故。对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依法管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对危险源、环境因素能预先进行辨识并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和谐企业;特征及意义;矛盾和问题;对策措施;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fairness and justice, honesty and friendship, full of vitality, stability and order,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17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Enterprise is the cell of society, creating a harmonious enterprise is the basic uni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Key words: harmonious enterpris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2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创建和谐企业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意义

1.1和谐企业的基本特征

和谐企业是企业结构合理的企业。所谓企业结构,是指企业的治理结构、文化结构、员工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各种资源要素结构等等。所谓合理,是指企业结构的各个子系统处于一个均衡、稳定的状态,企业内外部的张力很小。因此,企业内部资源要素的整合以及对企业的控制难度相对较小,成本较低,企业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强。

和谐企业是行为规范的企业。一个和谐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应该是一个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照章纳税、诚信经营的企业;一个和谐企业在把握企业内部关系时,应该是一个秩序井然的企业,有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方向,有透明公正的晋级和薪酬规则等等。

和谐企业是运筹得当的企业。有了合理的企业结构和良好的企业规范,还要有优异的企业运筹能力,企业才能最终得以和谐。这就是所谓的企业家和优秀的管理团队在企业中的作用。

1.2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和谐企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财富源泉,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就业载体,同时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本生活载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生产载体。只有企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建设和谐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致力于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国企取得长足进步,不仅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而且培育了自己的管理和技术队伍,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改变粗放性、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就显得更为必要。

第三,建设和谐企业是解决各种不和谐因素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在不断调整;就企业来说,市场竞争无序化,劳资关系白热化,利益相关者关系紧张化,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频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在理性发展中寻求妥善化解矛盾与企业冲突的理想方案,只有化解了诸种社会和企业矛盾,才能避免冲突与对抗,企业才能顺利地提升到更高的发展平台,使整个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2当前影响企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1对构建和谐企业的认识不深。国有企业虽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构建和谐企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践,但整体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不够明确。一些企业强调投资环境,注重招商引资,对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创建和谐企业重视不够。

2.2部分企业重企业发展。轻职工权益,劳动保护不到位,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参保率“双低”。 一些企业领导和经营者仅仅把职工看成是“打工者”和管理对象,“以人为本”的和谐双赢理念不强。某些分配不公平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均可按贡献参与分配,但实际情况是各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是不公平的,作为最重要的劳动要素,在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资本和管理等要素却处于强势地位。职工收入偏低,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成为当前劳动关系矛盾中的主要问题。经营者、管理者与职工的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不少企业还存在着拖欠和克扣职工工资的现象,由此引发的也相应增加。

2.3增长方式没有完全转变。企业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必然对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一些企业盲目强调做大,片面追求规模,忽视对先进、成熟技术及清洁工艺的开发应用,对新建项目安全环保“三同时”把关不严、审核不力、措施落实不够,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形成了新的浪费和污染。

2.4企业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国有企业形成了多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包括在岗职工、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内部退养人员、离退休人员、家属工、待业子女等,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加之历史与现实的问题互相交织,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维护企业内部稳定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市场开放程度加大,竞争日益激烈;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性较强;国家对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给企业维护和谐稳定增加了新的难度。

3创建和谐企业的主要对策措施

3.1创建和谐企业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各种关系

①要处理好依法治企与加强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公平公正。为此,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严格遵守《合同法》、《劳动法》、《工会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贯彻落实“依靠”方针,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坚持依法治企、依法管理,推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和谐企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要处理好科学发展与合理分配之间的关系。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企业要和谐,根本地讲主要取决于两条:其一是要把“蛋糕”做大,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其二是要把“蛋糕”切好,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用分配原理的合理化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要处理好企业稳定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和谐企业首先是一个稳定的企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企业。要严格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着力发挥维护稳定网络的作用,及时沟通、及时收集、及时报告、及时处理;要主动超前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建立可靠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要进一步严格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从远着眼建立起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要下大力抓好安全生产,从根本上说,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

④要处理好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统筹兼顾。一是在企业内部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一切有利于企业进步的愿望得到尊重,活动得到支持,才能得到发挥,成果得到肯定;二是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引导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员工提供发展平台和上升通道。同时,要始终坚持抓好队伍建设,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要以强化执行力为主线,保证企业各项制度的落实;要正确处理在岗职工与离岗职工、主体单位职工与改制单位职工,干部与职工等群体之间的关系,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承受能力;要通过适当的活动和形式,为员工创造更多的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的机会,融洽员工关系。

3.2创建和谐企业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①注重抓好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和谐。要尊重和服从地方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积极了解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遵守法律、法规,调节企业和国家、地方的各种关系。要严格依法纳税,履行应尽的义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与合作,多向地方政府传递企业有关的信息和情况,协调好企业与地方政府中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他们对企业的理解、支持和指导。

②注重抓好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要坚持把施工所在地当作自己的家园,时刻注意企业形象,积极参加当地公益活动,加强与地方组织以及当地群众的沟通,并为当地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施工安全,强化环保意识,坚持安全文明施工、绿色环保施工,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促成企业与环境和谐相融。

③注重抓好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因此,企业在营造自身“小环境”的和谐氛围时,还应该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大环境”相和谐。要十分注重加强与新闻媒介的沟通联系,既要通过新闻媒介了解社会动态和经营环境,获得更多的有利于企业生产的信息,更要注意通过新闻媒介,将企业介绍给社会,帮助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以利于企业发展。

篇6

关键词:煤矿 安全管理 机制构建

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重点。在我国,煤矿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有比重超过60%,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煤矿生产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机制的内涵及特征

煤矿安全管理机制指的是煤矿安全管理机构(包括国家及地方、企业)的功能职责通过安全管理体系相互联系、作用以及协调的方式。安全管理机制是一种动态的安全管理,它是各类安全管理法规、操作程序以及附加的激励、奖惩、约束、竞争、宣传机制的集合,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在各个层面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煤矿安全管理机制是整个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目标和行为转化的中介或者说是内在根据,是煤矿安全管理认识从现象到本质的手段和工具。

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机制具有几个基本特征,其中主要有:

1、市场化。煤矿安全管理机制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的制约机制是煤矿安全管理发展的方向,传统的依靠行政管理的方法已经适应不了煤矿发展的需要。

2、法制化。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煤矿安全管理机制运行的基本条件。要对煤矿生产实施严格的安全管理,就必须要依法办事,绝不容许出现违反安全管理法律的行为。

3、预防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预防机制是煤矿安全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煤矿安全是常抓不懈的大事,不能“出了事故将安全,不出事故忘安全”, 要在日常的安全巡查中发现煤矿事故的安全隐患以及重大危险源。

4、系统化。煤矿安全管理机制关系到煤矿管理的各个方面,也关系到国家安全生产的各个角落,必须要进行系统化的规范,在“面”上要广,在“点”上要深,形成系统化体系。

5、动态化。煤矿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安全管理要紧随生产的需要做好部署,针对不同的矿区、矿层以及地理环境、生产现场做好安全管理,重点突出。另外,煤矿安全管理也要适应国际安全技术、安全要求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避免条文的僵硬化。

6、环境友好。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的煤矿安全管理是新形势下安全管理机制的新特点。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索取,如何构建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友好型关系,是煤矿安全管理新机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创新方法,构建煤矿安全管理新机制

我国的煤矿安全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中占有最大比例,生产量居世界首位,但我国的煤矿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二是因为我国煤炭赋存条件复杂,高地应力、高瓦斯、高承水压以及高低温的地下采掘环境顽劣;三是我国现阶段的煤矿安全管理机制无法适应现代煤矿管理的需求,不能充分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需要对机制进行创新构建,为煤矿生产以及社会经济的安全提供保障。

1、煤矿安全管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安全管理机制需要将煤矿安全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动机、手段以及方式和社会、法律、环境、技术以及经济结合起来,实现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良好运转,要实现管理系统的长效运转,就必须要时刻对安全管理机制进行动态规划。

2、依靠市场手段,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约束机制、组织体系以及责任制度。市场化是安全管理机制的核心,煤矿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完善组织体系实现煤矿生产的高效率运转。通过市场化手段,将安全责任和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建立起安全利益共同体。

3、创新安全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范意识。我国的煤矿将近一半属于瓦斯高发矿井,瓦斯灾害必须要从通风、抽放、监测以及科研等等方面做好预防,建立起超前预防机制,提高煤矿风险的综合防范能力。

4、科学分析,建立起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机制体系。煤矿安全管理机制包含了各种具体机制,例如决策机制、发展机制、预防机制、约束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等,这些机制处于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同位置,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他们共同作用,保障了煤矿安全管理活动的进行。

5、法律制度是煤矿安全管理机制运转的基石。有数据表明,我国煤矿安全事故60%以上都是人为导致的。这既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不到位有关,也和煤矿平时的法律制度执行不严格有关。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等等法律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煤矿安全管理机制要重视法律制度在其中的作用,在广大职工中积极进行安全法律、规章的宣传,实现安全意识上的“我要安全”以及安全行为上的“自律”。

6、煤矿安全管理机制的构建要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及将人身安全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人”在煤矿的安全管理机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管理系统,只有实现了“人”的安全管理,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煤矿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 惠小刚。对煤矿安全管理问题的浅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 第37期

[2] 李红彬、李登辉。浅析煤矿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建材与装饰:中旬, 2013年 第10期

篇7

一 从歌曲的起源、特征与生产的关系谈起

1. 歌曲的起源于劳动

关于歌曲的起源有“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学术观点,至今并无定论歌曲到底起源于那种学说,或许歌曲的起源并非是一种,有可能超过一种以上。其中“歌曲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观点被很多的学者认同。普列汉诺夫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是节奏,―歌曲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的生产者所服从的拍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决定于生产过程的技术操作性质,决定于一定生产的技术。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作的节奏。”劳动孕育了歌曲,歌曲就是劳动的副产品,为什么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而非其他的艺术形式呢,因为一方面原始人用歌曲来表达劳动时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精确地适应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作的节奏”便于个体和集体劳作,从而提高了劳动的效率。从这两点来讲,歌曲对生产的作用是其它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2. 歌曲专注于表达感情

歌曲起源于劳动,是社会生产孕育的,反过来歌曲对社会生产也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这个作用是由歌曲的特征决定的。从歌曲的基本特征来讲,古人曾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曦叹之;曦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觉手舞足蹈之。“它说明歌曲从一开始就不是纯艺的文化形式,而是言之不足的延展手段,也可以说是具有客观功能特征的社会现实和结果。一歌曲在本质上是人类特有的本能,是人类语言的一种本能上的延展。”也就是说歌曲实际上具有语言的属性,是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实际上含有语言功能,具有语言文化的部分特征,是言之不足的延展,从而更加说明了“以声表情”是歌曲艺术的重要特征。歌曲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歌曲是“音响的艺术”、“抒情的艺术”,通过美妙的声音极善抒发感情和情绪。三世纪时期雅典学者吉弩斯在他的名著《论祟高》中就指出,歌曲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虽然情感不是歌曲所专有,而是在一切艺术中普遍存在,是歌曲却特别专注于表现感情。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调动和激发观众(消费群体)的感情和情绪,与煤矿企业的文化内涵宣传形成互动,认可煤矿企业的品牌和理念,歌曲的“以声表情”的特征对煤矿企业文化的建立与营销战略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 歌曲《我们是光荣的煤矿工人》概述

歌曲《我们是光荣的煤矿工人》以坚实有力、豪迈热烈的旋律,塑造了获得解放的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歌曲采用二部性的结构,前一个段落以坚定有力的切分节奏、一唱众和的豪迈音调和连续上行模进的乐句,刻画工人阶级沉着坚毅的性格,表现他们改造世界的雄传气魄;后一个段落节奏紧凑,出现了欢快的劳动呼号,并以反复多次的短小乐汇,把歌曲推向最,形象地描绘了工人阶级忘我劳动的热烈场面。全文歌曲如下:

我们是光荣的煤矿工人,对党对祖国无比忠心,勤劳是我们的写照,敬业是我们的本分,爱心献矿山,热情注煤城,为祖国建设贡献乌金。

我是光荣的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是我的特征,在地层深处摆开战场,掘进当头攻坚破难开拓前进,掌子面里挥汗如雨辛勤耕耘,开采光明,奉献青春。

我们是光荣的煤矿工人,三大规程是我们的守护神,领导的叮嘱,家人的期盼,安全的分量重若千斤,肩负责任上岗,带着平安回家,矿兴家和无比欢欣。

我们是光荣的煤矿工人,尽管还是那么默默无闻,条件再差我们也不灰心,环境再苦我们也不会沉沦,为了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大业,奋勇拼搏造辉煌,求实创新展忠贞!

我们是光荣的煤矿工人,祖国山川烙下我们的脚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稳,无私的付出中增长了几多年轮,辉煌的过去,美好的未来,激励我们同心同德奋勇前进!

三 歌曲《我们是光荣的煤矿工人》在煤矿企业文化中的运用

1. 煤矿企业文化与煤矿企业形象

既然要研究歌曲对现代煤矿生产活动的作用,而市场经济的主要社会经济实体是煤矿企业,必然要了解煤矿企业文化与煤矿企业战略,并且要知道歌曲在煤矿企业文化中究竟能起何种作用。煤矿企业文化是煤矿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养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煤矿企业理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物质形态文化的有机复合。建设充满个性、积极向上的煤矿企业文化,是煤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取并保持形象竞争优势,创造和提升品牌价值的基本选择。

煤矿企业形象是煤矿企业内外对煤矿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是煤矿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根据接收者的范围来划分煤矿企业形象可划分为煤矿企业外部形象和煤矿企业内部形象,外部形象是员工以外的社会公众形成的对煤矿企业的认知,我们一般所说的煤矿企业形象主要就是指这种外部形象。内部形象则指该煤矿企业的全体员工对煤矿企业的整体感觉和整体认识。由于员工置身煤矿企业内部,他们不但能感觉到煤矿企业的外在属性,而且能够充分感受到煤矿企业的精神、风气等内在属性,有利于形成更丰满更深人的煤矿企业形象;但是如果缺乏内部沟通,员工往往只重局部而看不到煤矿企业的全部形象,颇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内部形象的接受者范围虽小,但作用却很大,与外部形象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决不可忽视。

而良好的煤矿企业形象是由先进的煤矿企业理念及煤矿企业文化所决定的,煤矿企业理念变成生动形象的“活”的灵魂进人人们的思想深处,必须辅之以一系列的表达技巧,如煤矿企业理念的艺术化。煤矿企业理念的艺术化是指将煤矿企业理念要素用歌曲等艺术手法表达出来,借助艺术的美来传播和推动,歌曲《我们是光荣的煤矿工人》是煤矿企业员工歌咏最常用的歌曲之一。

2. 煤矿企业文化的艺术化传播中歌曲的不可替代性

歌曲与煤矿企业文化战略之间可以产生何种关系呢?根据“歌曲起源于劳动学说”,即歌曲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产生,经济生产孕育了歌曲艺术,反过来,歌曲的艺术价值也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理论推导,歌曲为煤矿企业文化服务,主要体现在煤矿企业文化和理念的歌曲化传播,从而将歌曲的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煤矿企业内部和煤矿企业外部两大方面:

一方面,歌曲活动可增强煤矿企业凝聚力。例如用歌曲《我们是光荣的煤矿工人》的群众歌咏推动煤矿企业文化内涵的建设,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溶人煤矿企业理念和文化精神,有效培养团队精神。建立良好的煤矿企业形象,充分发扬积极向上、改革创新的煤矿企业精神。

另一方面,歌曲《我们是光荣的煤矿工人》具有对员工的教育功能。歌曲具有广泛的社会教育功能,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都认为歌曲对人有净化的教育作用,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歌曲净化人的社会行为和人的身体”柏拉图“歌曲的乐调美来源于人的心灵的聪惫和善良,……歌曲的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认为“歌曲是万德胚胎的源泉”,还有中国古代的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歌曲的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侵人人的心灵最深处,浸润心灵,美化心灵,美化人的精神与情感。因此在煤矿企业中,歌曲《我们是光荣的煤矿工人》可以起到对员工提高素质、培养情商的教育作用。

篇8

论文摘要:结合控制理论,集相关信息技术于一体,把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分析,并依据各种网络技术控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构建出多种同构模式。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最优控制模式——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特点、控制原则等,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数字图书馆,从而把它上升为一种控制模式进行研究,并对其在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深入探讨。避免了以技术看技术的片面性,使相关专业人员对该问题的理解能够进一步深入与完善,从而对网络信息及网络传播控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论文关键词:控制模式 最优控制模式 网络信息传播 信息组织 技术控制

网络信息传播平台是一个技术平台。网络信息技术是保证网络信息有效传播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渗透到了传播的每一个层面,正是这种网络技术才有了网络传播的诞生。所以,网络信息传播控制管理技术虽然较之因特网自身的发展而言,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但对于网络信息传播控制而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从这个背景出发,作者打破学科界线,集相关信息技术于一体,把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分析,避免了以技术看技术的片面性,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技术,并依据各种网络技术控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结合控制理论,构建出多种同构模式,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

1控制

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职能之一。是控制主体向控制对象施加一种主动影响或作用,使控制对象保持稳定状态或者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程。自罗伯特·维纳(RobertWiener)创立控制论以来,控制论的思想、概念和方法被许多学科广泛吸收,丰富了各自的理论体系,管理学也不例外,管理学用控制论的思想、概念和方法来分析管理控制,一方面使管理控制更具理性认识的深度,另一方面,由于其更现实、更具体,从而又反过来帮助人们更形象地揭示控制论的内在机能。本论文所研究探讨的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应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正如文献[1]所述:以书目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控制,实际上是以文献信息流的书目控制为基础的多层次控制,属于传统的管理控制范畴。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活动朝着达到组织目标的方向进行,而且控制系统越是完善,组织目标就越易实现。

2控制模式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目标决定控制方式,有什么样的控制目标,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控制方式。但是,由于系统控制中控制的目的不同、控制的对象不同、系统的状态不同,所选用的控制方式也不同。同一个控制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控制方式来实现;同一个系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它的控制方式。这种复杂的关系,就决定了管理控制方式与模式具有多样性。因此,研究和了解控制的形式与模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控制方式与模式,对于有效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在分析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研究的总体框架,打破学科界线,把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技术,归结为“标记语言”、“网络协议”、“分级与过滤”、“计量评价”、“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网络安全”、“网络编目”、“数字图书馆”等技术集群,与控制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微观控制”、“宏观控制”、“直接控制”、“间接控制”、“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前馈控制”、“共扼控制”、“最优控制”等多种同构映射的对应关系模式。并归纳总结了各种控制模式之间的关系,绘制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提出了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

3最优控制模式:数字图书馆

最优控制理论是研究和解决从一切可能的控制方案中寻找最优解的一门学科,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分支,着重于研究使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条件和综合方法。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技术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之集大成,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与压缩,信息分级过滤、分类索引,信息安全,用户界面等。另外,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是最尖端的、综合的,因此也是变化发展最为迅速的,数字图书馆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复杂的信息类型和信息服务转换相对一致的界面,提供给读者。可以利用简单的信息技术,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的技术;可以引入全文搜索引擎,数据挖掘技术,甚至基于知识内容的检索技术;可以通过遵循某些协议标准达到一定程度的扩展性和互操作性;对信息资源要设定版权属性,对多媒体对象添加数字水印,对用户也要进行一定层次的认证;也可利用信息家电、手持式个人信息设备发送信息,提供服务。

数字图书馆集所有网络技术于一身,使多种网络信息技术控制模式融合于一体,扬长避短,使整个网络控制巨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因此,作者将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中最优控制模式进行研究。

3.1数字图书馆与Internet信息控制的比较

数字图书馆与因特网都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共享和访问机制,但两者在信息资源的控制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数字图书馆与Internet信息控制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1不难看出,相对因特网而言,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经结构化了的、加以标引和组织过的巨大信息库。如果把Internet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无墙图书馆,广义的数字图书馆的目标就是要优化Internet的信息存储结构,提供一致的检索接口,使整个网络成为一个虚拟的、单一的、有组织、有结构的信息集合,实现跨仓储的无缝查找。

3.2数字图书馆信息控制原则数字化信息

资源库与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有较大的差异,但在信息组织与控制上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借鉴国外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和处理的有关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若干原则。

3.2.1选择性原则。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不可能包罗万象地将所有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应该建立起一个有明确主题的收藏体系。

3.2.2多维揭示原则。信息是多维的,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描述信息的特征,数字图书馆借助现代技术,表述多媒体信息特征的能力较传统的图书馆先进了许多,如图像、声音信息的全面揭示等。数字化信息的处理与检索效率也是传统图书馆技术无法比拟的,多角度地揭示数字化信息是数字图书馆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效率的基础。

3.2.3非线性组织原则。非线性信息组织是依赖于现代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组织模式,文本的非线性信息组织,同样将信息组织成一个网状结构,读者可以在各个信息单元中自由切换。超文本技术是这种信息组织方式的现实模式。超文本技术已广泛应用于CD--ROM和互联网文献中,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检索效率。数字图书馆主要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上,非线性信息组织应该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信息组织方式,超文本技术应是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标准技术之一。

转贴于

3.2.4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是数字图书馆的主线,是数字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特别是图书馆网络化兴起之后,标准化更是维系图书馆网络的基础。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描述语言的标准化和标引语言的标准化是其主要内容。数据格式是数字化信息的基本结构的描述,只有数据格式符合大家所公认和遵守的统一标准,才可能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间交换数据。数据描述语言是用来描述数字化信息基本特征的一组代码体系,只有数据描述语言的标准化才能实现用户和系统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有效沟通。标引语言的标准化主要是指用来描述信息的形式特征与内容特征以及检索要求的规范性语言。随着计算机网络化发展,规范控制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基础,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和OCLC都建立起规模巨大的规范文档数据库并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规范文档数据库。

3.2.5完备性原则。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已突破了信息媒体的限制,将全文文本信息、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体的信息整合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对于特定信息对象范围的收藏是完备的,这是完备性原则的第一个含义。另一个含义是,数字图书馆将整合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使得数字化信息与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在存取层面成为一个整体。为了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确保数字图书馆的完备性,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也将融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对象中,是将传统图书馆的资料(印刷型和非印刷型资料)与数字化资源的一种整合。

3.3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控制的评价指标图书馆的服务性与网络技术性决定了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的特殊性,它兼顾传统与现代,既负有历史使命又具有现代感。数字图书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人们获取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整个社会实现资源共享?人们并不清楚。这些问题催生了数字图书馆评价这一领域。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数字图书馆领域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3.3.1数字资源内容评价体系。a.信息收录范围。相对于其他的组织方式,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渠道更多。从国际上的实例看,数字图书馆的对象来源已远不止将现有的已出版的资料数字化,而是扩大到包括数据集、网页、教学材料、试验数据、博物馆物品、出版社的原始材料、对专家用户追踪所得的信息等。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评价:完备性:指主题数字资源建设是否完整。

其包括揭示层次、信息类型、信息源两个方面。全面性:指上网的印刷型文献和电子资源是否涵盖特定学科范围、主题领域的主要资源;是否达到数字图书馆目标读者所需求的90%以上信息内容。包括数据库的检全率和检准率,专题情况的完备率等指标。综合性:数字图书馆以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为基础,但不拘泥窄有的、单一的学术内容,并且大量利用互联网上具有信息支撑作用的资源。除文献资源外,还应包括政府信息源、国际联机检索数据库、企业网站、科研机构网站等几类信息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信息源,具体包括:政策、法律、法规信息;公共服务信息;政府部门工作信息。

b.信息质量评价。权威性:数字资源建设是否有知名组织和专家支持。如网页内容或数据内容的作者、提供者、维护者是否有相关专业人士参与,数字资源的创办者是否有较高的声望,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核心电子全文期刊收录比例,权威出版物收录比例。独特性:也称唯一性,指数字资源内容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存在别人无法获得的资源,这是评价数字资源价值的重要方面,也是各类数字图书馆使自己的信息服务立足于众多因特网资源站点的根本。

多维性:对信息的揭示是否是多维的?多角度地揭示数字化信息是数字图书馆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效率的基础,多维的信息揭示便于从多种角度来描述信息的特征,如文字信息可以从作者、题目、出版商等多种角度来反映该信息的特征,而声音信息可以从音色、音质、音量等方面揭示。针对性:指数字资源创建的目的性。如数字资源是否明确定位,是否有明确的用户对象,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满足面向对象的专业需求。准确性:指信息内容是否科学、真实和客观。如专业概念是否科学,数据是否真实,信息来源是否一一标注,文字表达是否准确,差错率是否高等。新颖性:指信息资源更新频率。网络数字资源的传播速度很快,信息资源可以24小时随时更新,更新及时、时效性强,信息的内容更加新颖。现代信息更新率的迅速性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内容更新的必要性,信息的时效性也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内容更新的重要性。重复率:指不同资源数据库的重复比例。数字资源的质量评价因不同资源类型其评价指标不尽相同,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二次文献数据库及电子图库的评价指标均不相同。

3.3.2技术标准评价。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标准化、描述的规范化、组织的有序化、利用的方便性、传递的快速性、技术的兼容性、搜索的准确性、检索途径的多样性和信息的安全性等。

描述的规范化:每个数字信息对象是否被分配了惟一的识别符或名称?它必须独立于其存储位置且长期有效。技术的标准化: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索引方法,将来开发数字图书馆信息的检索工具就会非常困难,势必出现针对不同的揭示方法制作不同的检索工具的混乱局面。

在数据着录格式方面,其数据库是否不仅支持已有的国际标准(如ISO2709,MARC)和国内标准(CNMARC),而且支持最新的RDF和XML格式。

通用性:在数字图书馆中,信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这些信息的来源也很广,有的在数据库里,有的则存放在光盘上,有的存放在磁带机上。数字图书馆要撇开信息的类型差异,统一将它们作为数字对象进行组织。对任何一个信息单元的检索都可带动其他若干信息单元的搜寻,读者可以在各个信息单元中自由切换。

整合性:数字化图书馆不仅是数字化信息的组织者,同时也要将数字化信息与非数字化信息进行有机的集成,组成一个广泛的、有序的和完整的信息组织体系。由于传统书目信息和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在技术和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能否建立起这两种信息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组织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先进性:是否利用各种自动化处理技术,包括自动标引、自动文摘生成、自动篇名生成、自动分类等?由于数字图书馆信息规模如此庞大,完全依赖手工分类与标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尤其需要在自动化标引与组织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

集成性:是否能够较好地实现海量信息的存储?如何保存和管理海量数据是数字图书馆系统设计的核心任务之一。

易检性:信息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检索。海量数据的搜索效率(包括多语种搜索、图像搜索、语音搜索、智能搜索)与速度是衡量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效果的重要指标。

安全性:信息的安全保护问题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过程中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

3.3.3形式评价。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有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设计方便用户浏览和查询的浏览器非常重要,其界面友好程度、功能设计、版权保护和计量方法均可以作为数字图书馆技术评价指标。前文中已多次提到,故不再重复。

3.3.4用户反馈评价。

a.登录人数。登录人数多反映网站有较强的吸引力,对大多数人有一定帮助,往往网站都会在网页上随时显示人数。

b.电子文献的利用率。使用专用软件来测定文献被下载的次数,这正如传统文献的评价指标——被引次数一样,反映了文献的利用情况,次数多则说明文献的利用价值高。

c.用户与网站的直接交流情况。用户往往在使用电子图书馆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与网站组织者联系,反映网站的利用情况,指导网站进一步完善。

总之,数字图书馆评价是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面对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进行的一个复杂的评价交互活动。针对具体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研究者和建设者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目标制定自己的评价系统。

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竞争既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也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竞争,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由于美国以信息产业带动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制订自己的信息社会发展计划,以求得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网络时代,谁最先掌握了技术和资源库,谁就掌握了先机。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醒我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者的手中,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若失去了信息控制权,其政治、经济、文化命脉就会在无形之中受人所制。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实现自主信息的有效控制,保障有益信息的有序传播,防御有害信息的攻击破坏,其意义等同于把住国门。数字图书馆虽然尚处于探索阶段,终将成为下一代因特网网上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控制模式。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技术将是解决网络传播中“网络信息传播不平衡”以及“信息膨胀与信息资源短缺”等诸多宏观问题的最有效的或者说唯一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4结语

篇9

关键词:学习动机;教学手段;课程设置;成绩考核

高师函授教学涉及自学、面授、辅导答疑、作业、考核、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答辩等环节,其中集中面授教学是最关键的环节。搞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高师函授教学质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我们发现高师英语函授面授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突出表现为课堂效率低、学员缺乏学习动机等方面。我们认为,分析高师英语函授面授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寻求对策,从而切实提高高师英语函授面授的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师英语函授面授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学员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不仅使学生对所学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同时也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从而影响着学习活动的进行和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他把人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然而,笔者通过访谈曲阜师范大学2004级英语专业部分函授学员却发现,当被问及参加函授学习的目的时,大部分学员表示是为了拿文凭,以避免因学历不达标下岗或者评职称时受限制,这显然与自我实现的目标相去甚远。

另外,大部分学员都已经工作多年,由于年龄缘故,很多人在继续提高英语水平方面存在畏难情绪,认为自己记忆力已不如从前,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并且,一般情况下高师英语函授已跨过了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随着学习的不断加深,单词量的不断增加,英语和母语语言习惯差异的增大,使学员感到困难越来越大,对能否学好英语表现得信心不足。畏难心理和缺乏信心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不强。

(二)授课教师认识存在偏差

高师英语专业函授授课师资主要依托于大学英语教师,由于平常较少接触到成人教育,一些教师对于成人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想当然地认为学员只是为了获取文凭,并非真正要学习知识。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他们自然不会认真准备授课内容,上课时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同时,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函授学员都是成年人,面子心理较重,课堂互动会很难开展,因此产生了一种畏难心理,授课时不能积极地进行双边活动,只是单纯地讲解,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自然也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手段落后

长久以来高师英语函授面授教学都是采用“教师+教材+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语言文字为主载体,以教师为中心。这在一定时期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和通信新技术正在推动着教育教学的革命,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落伍,与现代教学手段相比,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形象性和适应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英语教学的需求。

(四)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多年来高师英语函授基本照搬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片面注重学科理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而忽视了成人学员自身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迫切需求。就高师英语函授而言,其主要对象是中小学英语教师,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工作中的一些困惑。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传统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很好地适应成人学员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员主体性需要和心理特点。这种英语课程,势必会挫伤学员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影响到面授质量的提高和学员综合素质的发展。

(五)成绩考核缺乏科学性

高师英语函授面授教学长期以来多集中在寒暑假时间,很多课程需要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突击完成,而高师英语函授学员多为中小学教师,平时教学工作繁忙,无法保证自学时间,面对大量的面授内容,不可能完全消化吸收。课程的考查多安排在下次面授开始时,那时他们对课程的记忆已是一片空白,考试时只好碰运气,甚至作弊。高师英语函授考试内容的设计也不够科学,多限于对课程重点内容的记忆程序的考核,缺乏对学员技能、素质的综合测评,导致了考前突击和考试作弊现象的产生。对教育质量的评价片面地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也背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提高高师英语函授面授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

虽然部分学员参加函授学习的出发点是获取文凭,但是他们入学前的工作实践,尤其是当前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国内外形势,使他们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内心还是存在着较强的提高英语水平的愿望。要想充分激发学员这种潜在的学习动机,要求高师英语函授教师:首先,加强课堂讲解的趣味性。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内容,我们一直提倡学会欣赏语言,而不仅仅把它看作是枯燥无味的语法结构和浩如烟海的词汇的组成物。但是我们同时也承认语言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特别是对于还处于初中级阶段的外语学习者。另外,英语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当作一门工具课来讲授的,这便常常使课程显得枯燥,因此,要尽量使英语课富有趣味性。我们仅以开设课时最多的精读课为例。精读课上除了必要的词汇语法讲解以及文章结构分析,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专业要求穿插一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典故等事例,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又可拓宽知识面,增加趣味性。例如,笔者在讲授精读课的时候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句子“The kids grow up,the dog dies and you change your priorities",许多学员不太明白为什么文章作者把“狗(dog)”和“孩子们(kids)”相提并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特意介绍了西方人对待狗的态度和狗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样,既加深了学员们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又使他们了解了东、西方文化的一些差异。毫无疑问,这比仅仅分析句子的时态和结构要有趣得多,令人印象也深刻得多,使学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其次,帮助学员克服畏难情绪。针对学员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教师应该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其认识到,虽然成年人的记忆速度比以前有所减慢,但是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意志等却日益增强,整体的学习能力并不低于青少年。要正确地评估自己,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同时,函授教师应该尽量了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每个学员已有的英语水平,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另外,教师应根据成人理解力强的特点,适当地组织研讨活动,让学员从实践中自己总结出英语的语言规律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端正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

首先,面授课主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高师函授对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性,不应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更不能因为感觉学员在“混文凭”就降低自己对授课的要求,出现所谓的“混授课费”的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深入研究授课教材,认真备课,同时了解函授学员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学习需求,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其次,应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课堂的情感表现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是这样,对于大部分已是成人的高师函授学员也同样如此。因此,英语函授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真挚的感情、形象的语言、独特的教学艺术来感染学员,把他们吸引到所安排的语言环境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还包括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课间休息等可能的机会和学员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建立一种良师益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跃式发展的时代,电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早已成为现实,这为我们改进教学手段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于一身,使英语教学走出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模式成为可能。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使得教学过程中的抽象问题直观化、表象化,让英语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语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形式,它涵盖了丰富的意义,多媒体技术中音像手段的使用很好地体现了英语的鲜活性,更易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因此,在硬件设施达标的前提下,英语面授教师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善授课效果。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活跃的英语课堂教学气氛不能仅仅依赖于多媒体技术,作为主导者的授课教师应该努力为学员创造浓厚的外语气氛和情景,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和学员都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另外,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课堂上要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员创造练习机会,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四)调整课程设置

参加高师英语函授的学员主要是中小学英语教师,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注重基础性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打好系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包括正确的发音、规范的语法和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的必要条件。因此所开设的课程应包括语音、语法、口语、听力、阅读等。但是各门课的地位不应该完全等同于其在普通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地位,而是要突出语音课和语法课,因为正确的发音和规范的教学语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急需掌握的基本功。其次,根据学员的职业特点,函授教育的专业课除了英语语言学科知识以外,还应包括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师职能课程的强化,培养学员的教育理论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这就需要开设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以及青少年心理学,让学员们不但懂得“教什么”,而且知道“怎么教”,这也是许多学员工作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最后,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工作生活得相对较封闭,因此还应该为他们开设关于外语习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课程,让他们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用科学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学习。

(五)完善成绩考核机制

英语函授面授教学要进一步完善学习成绩考核机制,纠正从前侧重于量化和客观化、单纯终结性的评价体系。首先,在学习效果评估体系中采用能力为本的考试和评价方法。在考试内容上,应在注重考查学员知识的同时考查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理解性、综合性、应用性内容,加重对学员英语运用能力的测试。其次,重视自学过程考核,把自学检测成绩和平时成绩记入总成绩。引导学员加强自学,通过自学培养学生钻研课程,完成自学环节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培养学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高等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再次,采取教考分离的形式,杜绝“上课抄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默笔记”等现象的发生,减少学员对课本教材和对授课教师的依赖,有效地调动授课教师和广大学员的积极性,使教师和学员真正投入到对学科知识的钻研、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从根本上杜绝学员轻视自学、应付面授的依赖心态。最后,调整考核成绩权数分配,加大随堂考查分数在学员最终成绩中的比例,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员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高师英语函授面授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仍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本文仅从授课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强学员学习动机、端正教师教学态度、丰富教学手段、调整课程设置以及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对策建议。当然,除了文中谈到的措施,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例如加强函授管理机构对学员的管理等,这些暂且留待以后探讨。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经验;教师导向;师生互动;个体差异

一、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发挥好教师的导向作用

曾经的英语课堂中,教师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教育界口诛笔伐,甚至于批驳的体无完肤了,那么,这样的教学方法弊病在何处?弊病就在于教学理念的片面性,过于重视教师要多说多讲和讲透讲好,忽略的是学生听课听得怎样和理解消化得怎样。因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被热议,并被广为接受,确定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处于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新课程课堂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结合,倡导合理灵活利用各种课堂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所以在新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定位应为“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是在学习外语,这样一门交际技术的学科里。老师输入得东西再多也是教师自己的,只有学生输出的才是他们内化的。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思考起来;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阅读起来;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说起来;解放学生的耳多,让学生听进去;解放学生的脚步,让学生交际起来。教师的角色就犹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促进学生对外的学习与交流。因此,我们要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以导向的做法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对教学的方向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对“教”和“导”的比例分配上有一个良好的把握,这里体现出了教学艺术,教师要具相应的教学能力,教给学生的知识要能够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建构到他们自己的大脑认知的“知识库”中,在这方面的教学经验我们现在的英语任课教师的经验还很浅薄。

二、在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由自在地进行交际。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这一最终目的来安排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互动是交际的核心,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对于他们的思想、感情以及观点的合作交流并对双方产生影响。具体地说,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是以发展和提高学生交际语言能力为目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提高和促进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英语课堂活动形式多样,有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做游戏等。要实现师生互动,课堂活动必须遵循师生双向或多向交流的原则。例如,英语课堂上词汇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先带学生读词汇,然后讲解词义及用法,这个过程信息的流动是由教师流向学生,单向的,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感到乏味、厌倦,学习效果差。同时要注重和学生情感的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情感思想交流是促进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可以转化为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认为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英语师生互动课堂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不断交往、积极互动、发扬民主,气氛宽松、和谐的课堂。

三、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较小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和义务是面对全体学生所实施的教学活动,对于每一个学生,无论他的学习兴趣、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怎样,都不能被忽视,都应该施以关注和关爱。但是,不容否定,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所谓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变现为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先前知识的差异、走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业能力倾向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和男女生性别的差异等。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学习需求,是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条件。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问题:在同一个班级里,相同的语法,有的学生理解很快,并能举一反三,而有的则不然;相同的文章,有的学生能读懂全文,复杂的长句也能分析,而有的翻译不出一句话;对待学习的态度,有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有的则往往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接受等等。其实这些都多多少少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关。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节课各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以及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考虑好每节课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拓展,给好学生一个较好的好会空间,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知识和技巧的查缺补漏。对于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多元化的课堂活动,才能达到不同类型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结论

在新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定位应为“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是在学习外语,这样一门交际技术的学科里。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这样的师生角色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不仅要在教学思想上“放得开”,而且要在教学行为上“放得下”。课堂是师生关系得以体现的最佳舞台。而这个舞台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精彩舞台。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