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的管理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上种种不良师德师风问题,虽然不是教师的主流,但教师群体的职业形象却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保证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有效管理,通过建立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
1.建立导航机制,优化职业行为
教师的职业是培育后代的事业,教师的形象、学识、爱好、品行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学生,有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树立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应成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实践表明,师德师风好的学校,他们主要以党风带动、教育引导、制度维护,形成了一套激发教师成长的导航机制,引领教师向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1.1 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加强教师献身教育工作的内在动力。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引领教师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用先进的典型激发教师,着力培养、推广身边的先进典型,使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的氛围。
1.2 加强制度建设
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师德规范和岗位职责。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教师师德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表彰先进、干部任免等结合起来,对严重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实行责任追究制,以此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教书育人品位和教育效果。
2.建立评价机制,促进主动发展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评价具有导向、规范、激励、调控和反思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制度,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克服少数教师的职业懈怠,挖掘教师的内在潜能,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在实施评价时应做好三个结合。
2.1 日常考核与年终评价相结合
年终评价主要看结果,而结果又是由每一个过程组成的,可以说,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现代教育评价注重对教育过程的评价,反映了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应重视过程管理,着力抓好教育工作的每个环节,从师德表现、工作量与出勤、教学工作"六认真"、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进展情况等方面进行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教师档案,作为年终评价的主要依据。抓实了过程管理,就能克服少数教师的工作惰性,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2 及时反馈与加强引导相结合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成长。在日常检查与考核中,发现教师好的做法或不足时,学校领导应及时与教师沟通,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使教师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激励教师不断进步。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到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了解教师教育教学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有时领导的一次谈话,一次关心、一次帮助,会使教师产生一种温暖和感动,激励着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
2.3 评价结果与聘任、任用和奖励相结合
对教师进行评价,一方面是为了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教师的整体情况,为教师的岗位聘用、职称评定、提拔任用、表彰先进等提供有效的依据。只有把评价与教师的聘任、任用、奖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多方面功能,使校长的办学思想、学校的管理目标和教师的主动发展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3.建立竞争机制,营造成长氛围
目前,部分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被评为特级教师、省、市、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成为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然而,这些荣誉在教师群体中所占比例毕竟是有限的,尤其在一所学校更是凤毛麟角,多数教师望尘莫及。因而,少数缺乏职业理想、人生追求的教师产生消极心理,出现职业懈怠现象。
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应从学校管理体制入手,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良性竞争氛围,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当前应抓好三个环节。
3.1 按需设岗,优化组合,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聘任制
学校通过管理体制的变化,可使平时责任心不强,合作精神差,工作马虎、不求进取、教学实绩平平的教师,产生危机感,增强责任感,进而逐渐把教育要求变成自主的、内在的自觉行动。
篇2
关键词:激励机制;学校管理;渗透实践
小学是教育活动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树立基本的道德理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教师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是保证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根本所在,所以有必要对其加强管理,确保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能够在相关制度规范的约束下切实展开教育活动,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单纯依靠制度进行管理已经显得落后,因此需要通过激励机制这种新颖的理念方法对教师和相关工作者进行管理,最大程度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一、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机制,其实质内涵就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以及管理机制,将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承诺实现最大化,同时促进员工自身的潜力被最大化挖掘,用于实际工作当中。激励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需要遵循几个基本的原则。首先,工作分配要适宜,即要根据每个员工的个人能力分配适量的工作,超出其能力范围会打压工作积极性,分配过少又会造成人浮于事的问题。其次,激励要论功行赏,即要依照每个员工的实际表现和贡献给予对应的激励,不能受到个人情感或私交的影响,保证激励的公平性。第三,要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激励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其还需要实现员工个人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第四,环境和条件的优化。要对员工实现激励,工作环境和福利条件的优化是必须的,只有这些硬件条件得以改善,员工才能得到真正的驱动。最后,合作态度的领导方法。在对员工进行管理激励的过程中,要淡化领导管理的角色,给予员工足够的尊重和自利,使其能够更容易接受管理激励。
二、小学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在当前的小学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样化的,尤其实现对激励机制的渗透这一块,更是出现了各不相同的问题,导致学校管理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导致学校的教育活动发展较为迟缓,逐渐脱离时代步伐。首先,个体激励和团体激励存在较大分歧。个体激励是针对个人的激励,团体激励是针对团队的激励,在小学学校管理中,这两个方面的激励往往是分开的。这样的做法存在的最大误区,就是对个人与团体的关系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个人属于团体中的一个构成元素,没有个人,就没有团体,个人的进步和荣誉,与团体是分不开的。但是将个人激励和团体激励分开的做法,使得团体中的个体更加重视对个人激励的争取,进而造成团体内部的松散不和,使得对个人激励的追求阻碍了团队的进步发展。其次,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互脱离。外部激励主要是通过一些外部因素对教师和相关工作者进行激励,如物质激励。内部激励则更多倾向于一种思想和精神上的满足。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中更多的偏向于外部激励,对内部激励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两个方面出现了相互脱离的情况。这就使得部分教师和相关工作者更加重视对外部物质的追求,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思想建设,进而在自觉性、积极性等方面出现衰退,表现出逐利性等不良作风。最后,激励机制落实的公平性与协调性不足。公平性是指激励措施的实施要在公平公开公正的条件下进行,这和激励机制实施的五项原则是一致的。协调性是指激励机制的落实要在各个方面实现协调,不能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目前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激励措施的落实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即对于教师的评判往往会受到人情关系的影响,并不能完全客观公正的做出判断,这必然会对部分教师造成冲击。
三、小学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渗透实践
(一)统一个体激励和团体激励个体是团体中的一部分,因此个体的发展进步和团体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激励上,也应该加强个体激励和团体激励的统一,避免因为追求个体激励而损害团体利益的情况出现。具体来说,实现个体激励和团体激励的统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合理确定个体共享与团体贡献之间的关系。贡献值是激励机制实施的一个主要考量指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依照个人或是团体做出的实际贡献给予一定的激励。因此,要统一个体激励和团体激励,就需要将个体和团体贡献之间的关系予以明确,由此得出一个比例,作为考量个体激励的指标。第二,明确个体激励和团体激励的主次关系。以往的学校管理都是将个体激励和团体激励摆在同等的位置,分别进行。因此要改变这一模式,将团体激励作为主体,个体激励作为从属,如此可以强化教师及相关工作的团体观念,增强其合作意识。第三,激励比例要适当分配。对于个体和团体的激励,在具体的激励内容上要实现适当分配,重主轻次,进一步提升教师及相关工作者的团体精神。(二)同步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脱离,造成了部分教师和工作者逐利化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将两者同步起来,加强精神和情感方面的激励,让教师和相关工作者能够更多的从心里层面获得满足与激励,实现自身素养的升华。具体来说,首先,学校管理上可以适当减少物质方面的激励,将其转化为精神方面的激励。比如,以往对于先进教师会给予一定的奖金激励,那么现在可以减少奖金数量,用事迹宣传的方式进行激励,即将教师的介绍以及经典教案等在宣传栏上公开展示,以此树立榜样典型,也可以实现心理上的激励。其次,要引导教师自身加强情感体验和精神激励,感受获得工作成果的喜悦。(三)加强激励公平性与协调性在公平性方面,学校管理需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在实施管理时严格按照激励机制展开工作,切实做到该罚则罚、该奖则奖、赏罚适度、奖惩分明。首先,激励手段要公开,尤其是在物质激励上必须明确具体的物质数额。其次,考评标准要明确,并且知悉每一个教师和相关工作者。最后,激励的执行应该公正严格,依据相关制度全面展开,避免出现违规情况。在协调性方面,主要是应该加强对物质和精神、个人与集体这两个方面的协调,进一步提升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让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切实在激励措施下提升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道德素养,并且不断强化自身的工作能力水平,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四、结束语
学校管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因此在进行小学学校管理中,应该将激励机制渗透其中,统一个体和团体激励、同步外部和内部激励、加强公平性和协调性,最大程度提高学校管理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蒋劲松.激励机制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6,(03):98.
[2]陈维孝.论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科教文汇,2012,(03):186-187.
篇3
关键词:奖励机制;小学管理;应用
近几年来,在我国小学教学水平整体提升的情况下,其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而新型的人员激励机制就是众多先进管理方法中的一种。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激励机制在小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
(一)激励机制的主要内涵
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通过灵活应用多种激励手段为企业职工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条件来满足他们的身心发展需求、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度和劳动积极性、增加企业的生产经济效益而建立的一系列科学的、规范的奖励制度。其中,激励是激发人们内心动机的心理过程,它通过一系列物质引诱或精神引诱来调动人们心中的劳作欲望。
(二)激励机制的组成要素
1.需求
需求是指由人体内部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某种客观事物的依赖或渴望,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2.动机
动机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者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从而采取行动的内在驱使动力。动机既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又可以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在不同动机的驱使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3.行为
行为是指在人类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的一系列基本特征或产生的本能反应,与动机的分类类似,行为也可以分为内在行为和外在行为。
4.目标
目标是指人类在生活工作中期望取得的某种成绩或达到的某种状态,一个人的目的设置决定着其具体的行为。因此,在小学教学的管理中我们要通过建立正确的、恰当的目标来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内在动力。
二、激励机制在小学管理中的应用
(一)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根据上述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可以看出,每个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逐一实现的,并且每个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对教职工进行工作成效奖励的时候,要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共同激励教职工的教学热情或劳动积极性。所谓的物质奖励是指在工资、奖金、加薪、升职、办公环境等方面为教职工提供的优越的待遇,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成就感,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而精神奖励以评选先进、记功等方式对教职工所做出的成绩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表扬,使我们的教职工深深体会到实现个人价值的重大意义,从心里更加尊敬和热爱教师这份职业。一般情况下,管理者应该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紧密相连,从而让激励机制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二)坚持公平公正的奖励机制
只有在公开透明的工作平台或竞争环境下,人们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最大精力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这就要求小学管理者要坚持公平工作的奖励机制。由于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所取得的业绩大小不一样,因此这里的“公平公正”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个人能力而言的。因此,小学管理中要建立健全的教职工工作情况和工作能力的考核系统,再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学校每位教职工进行奖励,让所有教职工都意识到自己所付出的每一份辛勤劳动都会有收获,都能够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深切关怀。
(三)实现惩罚―激励的有效结合
小学的教育事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必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小学管理的过程中。除了有对教职工进行奖励的方式以外,还要通过另一种方式――惩罚对教职工的工作行为、为人处世进行规范和约束,通过对触犯相关条令者的惩罚,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然小学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因此,管理者在对相关人员进行惩罚、批评教育的过程中,要讲究处理问题的艺术性,要在和谐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们进行和谐的思想沟通,让大家都能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管理者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多给予犯错者以鼓励和激励,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学校这个大家庭的关怀和帮助……通过这样灵活的处理方式让犯错者在接受批评教育的同时不但不会产生相应的消极落后的抵触情绪,反而能自觉地把这种压力化为继续前进的力量。
小学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对学校机构和教职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的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懂得如何灵活地处理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就能真正地领悟到管理这门艺术中所隐藏的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佳.激励机制在小学管理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篇4
一定时期产生的学校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对学校改革的要求,在适应和创新中形成起来的。现代学校制度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学校制度而言的,传统学校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促进了我国学校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尤其是新世纪我国社会的第二次转型,传统学校制度在促进学校发展上的力量越来越薄弱,在新形势下也越来越步履维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对学校的包揽和对学校的统一规划、管理,导致了学校与政府之间单纯的隶属关系和学校主体地位的丧失、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沟通的缺乏、学校内部体制的僵化和运作的刻板以及学校效能的低下和学校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下降。我们认为:现代现代学校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学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科学管理,应尊重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一是
要求学校管理制度本身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本质特性,符合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客观规律;同时还必须结合本校的历史、人文和现状等校情,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要求。二是学校的管理制度要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二)构建全面目标计划体系
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我校的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首先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学校积极倡导:在用人制度上,“赛马”比“相马”更重要;在评价制度上,鼓励比“诊断”更重要;在分配制度上,激励比惩罚更重要: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性集中体现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加大了对骨干教师的奖励倾斜,加大了对学校作出贡献教工的奖励及在指导学生获奖方面的奖励。学校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以教代会、工会为基础”的组织建设。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加强党员的自身建设。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教代会、工会将肩负全体教工所赋予的重任,认真行使民主权利,履行各项义务,在校务公开、制度建设、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四)以制度为准绳,构建人人参与的公平环境。公平不是用人制度上的平等,也不是分配制度上的平均,公平应该体现为人人参与竞争的机会平等,人人获得发展的机会平等。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将所有的岗位向教师开放,通过制定教师自我发展项目书、岗位竞聘形式,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引领,构建开放性、发展性的制度环境。全校各部门条块结合,形成了科学化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学校从找需求、找突破口出发,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引领,将学生全面健康的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的重心。学校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学会尊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并逐步形成了“以尊重开启心智,以和谐润泽心灵”的育人新模式。
(六)依法治校,构建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管理机制。学校要求管理者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正确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现在和未来、整体和局部、集体和个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要协调好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管理要素,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校协调发展。(1)制度上保证了“教育是服务”的实现。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保障。
(2)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将管理制度仅作为教职工的基本工作标准和基本行为准则,以制度鼓励、要求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实行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并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中心环节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作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三是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
(4)规范了对制度本身的管理,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
(5)充分发挥了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
(6)强化了监督机制,通过内部与外部的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方法、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测,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七)建构学校全员业绩考评体系
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质量的过程管理,但仍未能有效解决管理中第一要素“人”的科学管理、评价与激励,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学校管理应着力从促进教职工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入手,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系列重点、难关,吸取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思想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探索。考核的内容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能素质与表现。该体系与传统考评的主要区别在于:
(1)用系统的方法使人与事复合,使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资讯完整、客观。
(2)用联系的方法使团队、个人、业绩成为整体。形成从个人à部门à学校整体团队,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价值、利益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3)用评价键贯通目标à过程à结果,保障目标的实现。
(4)用工作行为的过程,职能素质、能力与表现,业绩的统一,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增值、创值,使学校目标的可持续性提升更具保障。
(5)用激励的机制,引导教职工发挥潜能,超越现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创造。
篇5
关键词:农村; 寄宿制小学; 管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74-001
为更好的实现教育资源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优化,并促使小学生尽早形成一种良好的自理能力,农村寄宿制小学得以建立。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人数逐渐上升,而且学生全天候的在学校生活和学习,这也给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难度。由此,强化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充分提高其教育质量,已成为目前社会各界乃至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安全管理问题
1.学生宿舍以及教学设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寄宿制小学在教学设施和学生宿舍等硬件设施方面仍很简陋,而且其安全监察机制也不够健全,以至于学校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不能及时的发现,对小学生们的生命健康产生了威胁。另外,学校管理层面的纰漏,使得一些未经过安全检验的设施就被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此也给学生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而对于危险,小学生还缺少一套安全自救的知识和能力。
2.卫生方面的问题。在农村有一部分寄宿制小学还没有配备合格的饮用水过滤系统,这是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管理条例的,所以学生发生集体中毒事件也是时有发生的,有的由于学校的食堂面积太小,没有学生用餐空间,学生只好去教室吃饭,更有些食堂工作人员没有任何证件就上岗,其穿戴严重不符合标准,食堂卫生不达标现象严重。
(二)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缺编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无论是在教学环境还是在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很多师范类高校毕业生都不情愿去偏远的农村任教,由此也就导致了目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师资队伍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另外,由于一些地区会每年以考试、考核的形式,选调部分优秀的青年教师去城市学校任教,由此也更是加剧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师资队伍缺编的问题。
(三)学生的管理问题
1.日常管理的不完善。小学生这一幼小群体还不具备完全的独立能力,因此学校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无论是从学习还是生活等各个方面就需要做到周到、全面,避免由于某一环节的失误而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针对寄宿制学校,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很少同家长接触,失去了家长的教育和督促,孩子们也很容易出现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或情绪。
2.学生宿舍管理。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对于孩子们宿舍的管理还缺少一套完善的管理规定和办法,常常会出现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学生宿舍没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学生们的睡眠质量也就不会高。学生安全性、纪律性等观念不强,经常会出现一些纠纷事件的发生。
二、强化寄宿制农村小学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加强,是提高学生安全防护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强化师生安全意识的重要方法。为更好地做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1)借助学校校园广播、安全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强校园安全文化的宣传,成功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2)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安全教育讲座活动,推广安全防护知识;3)学校设定相应的安全研究小组,不断强化对校园安全工作的研究。
(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
与市区的寄宿制学校相比,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存在很大差距,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是住房设施比较简陋,硬件设施相对比较滞后,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有效的提高和优化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习生活条件,在教室,宿舍,食堂以及供暖设备上都要有所改变和发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优质保障。
(三)不断完善安全机制,强化安全防控工作的执行和落实
结合本校的安全防护工作现状,不断强化安全机制的建设和完善。1)校园内实行全天候24小时的安全巡查制度;2)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并要求管理人员务必尽职尽责,严格执行制度标准,严肃纪律;3)对广大教职工实施一种“一岗双责”制度。
(四)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的孩子与外界和父母是几乎没有联系的,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心理还不够成熟,在单一的生活环境下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学校要做好心理健康疏导工作。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小学生创造适合他们的课堂,激发学习兴趣;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帮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3)多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实践活动中体会教育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开放环境下发散思维,提高教育的趣味性。
(五)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相关教育部门下发指令,提出引导优秀年轻教师到农村寄宿制小学任教的政策,同时还取消了从农村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城区的制度,有效解决了面临的师资力量短缺的巨大困难。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在各方面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也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才能推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为了保证学校的安全、卫生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寄宿制学校要完善一套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强化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雷学荣.农村寄宿制小学内部管理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篇6
论文摘要: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K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200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达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对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提出了三点建议: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应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传播的力度:在实现校务公开的基础上,逐步吸收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要求在学校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享有话语权。其中。作为高校最主要成员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行使建议、监督和决策的权力,不仅是高校管理民主化的体现,还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实际上,国内一些高校早已开始积极尝试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升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1月,南昌大学全国首创的大学生校长助理正式上岗,其主要工作是收集、反馈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参与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的起草、修订;宣讲学校政策、制度,监督其实施,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列席学校有关会议和活动,并接受校长委托、布置的其它工作。他们聘期一年,“待遇”视同学生干部,没有月薪。
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与欧美大学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不仅表现出参与程度低、层次浅的问题,同时在组织机构及制度上也远未达到成熟。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
2005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规定》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所作出的最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其实施意味着国家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与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其第41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根据这条规定,我国各高等学校有义务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从而在组织制度上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予以保障
其次,大学生对学校所做出的有关处理决定有参与权和申诉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条第5款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等权利。其第59到第62条同时还赋予了大学生参与处理该等事项的权利.学生代表可以参加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有权要求学校重新研究对学生处分的决定。
此外,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目前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参加行政管理机构和学生组织机构来实际参与高校管理活动。
前文已述,南昌大学是国内第一家聘请大学生担任校长助理的高校。之后,东华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建立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其中,安徽财经大学《学生校长助理实施办法(暂行)》规定学生校长助理的职责与权限是:“受校长委托负责收集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和处理意见。负责向学生反馈校领导针对反映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对于未被采纳的建议和未解决的问题,学生校长助理应当及时向广大学生说明原因。各职能部门应向学生校长助理提供相关资料和开放相关档案以配合工作。”“参与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起草和修订,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有权列席学校领导的有关会议、学生工作例会、教学工作例会,有权参加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相关工作会议。”
不过.校长助理制度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决策参与机制.而且校长助理也不是由学生选举产生,一般是由各院系推荐,由校团委组织考核,经岗前培训后,由校长发聘书就职。因此,他们并不对学生和学生组织负责,其代表性和广泛性受到制约。
相比较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中的直接参与而言,学生组织是更为普遍地实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这些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自治管理机构和学生申诉管理委员会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类学生组织参与学校管理普遍存在着程度不足,参与范围有限,参与效度不高的现象,往往局限于部分一般性决策和决策的初始阶段.而且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更多的是在管理人员和学工干部的指挥下承担事务性和联络性的工作,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
二、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新机制的三点建议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目前的国情与校情条件下,笔者认为,要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承认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才能得到切实的支持和保障。
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大学生的参与可以使校领导从一部分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有利于高校核心工作的开展。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增强集体责任感。这种培养应注重寻找和协调校方和大学生的共同利益来调动在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把解决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把解决大学生们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解决这些问题既符合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利益,又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因此,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加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传播的力度。信息不对称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的监督和参与,必须向学生传达真实、准确的学校信息,以便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有关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对学校重大决策、领导和教职工的工作表现进行有效的监督。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进步.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管是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和校报校刊的传播,还是通过有关组织的宣传,只有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学校信息.才能更利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过程的实现。
篇7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教学管理 多级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经济腾飞举世瞩目,竞争激烈的市场为人才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但也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肩负着国家与社会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根本。而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实施教学管理改革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由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以“学院为重心、中心”转变,其目的是促进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和办学的积极性,增强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活力和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管理效益和办学效益,有利于按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和改革现有的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也是进一步扩大学院办学自的重要措施。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思想理念,也是当前教育理念的根本。只有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把原先培养英语工具性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并把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和新要求,才能培养出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优质人才,因此,“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把对人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才能进行人性化的和谐管理,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只有树立这样的管理理念,才能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因为人是管理的核心,服务是管理的内在要求,而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学、科研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各项管理必须立足于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
二、实施多级教学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1.实施多级教学管理机制是高校扩大规模的需要
由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学过程有其特殊规律,各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学校的宏观管理之下,教学管理工作也必须分解到位,突出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强调学院过程管理的主动性,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二级学院作为高校的办学主体,既可以缩小校级管理者的管理跨度,减轻工作压力,又有利于校一级管理部门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使其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等。在管理宽度增大,工作效率却在降低的情况下,校、院两级管理无法满足规模要求。高校开始尝试建立校―院―系―教研室多级管理模式,这是为深化教育改革采取的另一项措施。它有利于按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和改革现有的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盘活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部地区的多数普通高校地处比较落后的边疆,虽已有一定数量的学科、专业,但办学条件与国内重点大学相比差别较大。因此,教学管理不能简单照搬重点大学的模式,应积极探索出一套拥有自身特点的实用模式。实行高校多级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2.实施多级教学管理机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的时代,培养能够理解多元文化、善于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与之相适应为社会提供各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高校必须给二级学院更大的管理权限以充分发挥其办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实行多级教学管理模式后,由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建设,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加大后期分化力度,培养出更多的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三、多级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
1.多级教学管理模式的形式
我校于近年采取了一些措施,将教学管理中心下移交由二级学院管理,即在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逐步以“学院为中心”依次建立“院―系―教研室”为模式的多级教学管理模式(即以校教务处为基础,建立院系级教学管理机构,对上来说是执行层,业务上受教务处的指导,对下来说,领导着教研室的工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把学校的决策、各项任务传达布置给各系各教研室、学生班级具体贯彻执行,又要把完成的结果及全院系师生的意见、要求和问题及时向教学主管部门反映、汇报,因此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枢纽)。这种多级教学管理是一种不同于高校传统管理方式的新模式,根本目的是解决高校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它的核心就是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力,调整管理跨度,规范管理行为,真正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的高校运行机制,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切实提高办学效益。模式如下图所示。
`2.多级教学管理模式实施的条件
(1)健全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我们的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学校管理既要注重组织体制和规章制度的建设,更要注重教育管理的人文意蕴。必须在依法、高效、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管理的机制。通过扎扎实实的改革,逐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使之制度化;创建团结协作、和谐向上、崇尚一流的校园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形成议政充分民主、行政雷厉风行、监政及时到位的学校管理新局面。
(2)较高水平的管理素质人员
随着学校发展,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也在相应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是教学工作运转的枢纽,其工作量大,服务性强,事情琐碎、繁杂,承担的责任大,没有很高的管理水平和责任心是无法适应其工作岗位的。因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召开教学管理队伍培训班、教学管理工作会议等,学习、交流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
综上所述,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学院自身条件出发,通过体制、模式、机制创新,确定和构建自己的教学管理模式。因此,实施多级教学管理是当下高校扩大规模后带来的必然结果,不但能够减轻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促进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进办学规范,教学有序进行,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使高校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艾智,刘艳娟,黄秀艳.地方高校二级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探讨[J].唐山学院学报,2010.
[2]陈丽萍.论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J].教学管理与评价,2009.
[3]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8.
[4]黄震华,沈素萍,丁崇文,徐俊贤.注重以人为本 强化能力培养[J].外语界,2008,(1):24-28.
[5]李建国,王洪琦.高等中医药教育构建两级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J].中医教育,2007.
[6]王依群.有效实施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J].学理论,2010.
[7]许中华,丁远坤.高校教学管理重心下移: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
[8]杨爱君,杨金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浅论[J].教学管理,2011.
[9]赵华.基于人本原则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
篇8
【关键词】中职技术学校 教学管理 措施研究
教学管理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中职技术学校中,实施有效合理的教学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无疑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此,文章通过下文对加强中职技术学校教学管理的措施上进行了阐述。
一、分析存在的问题
1、科学教学管理机制上的缺乏
中职技术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教学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会直接的影响到学生们,但是,现阶段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中,有着管理不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和管理思想落后的情况存在。第一,存在着单一粗暴式的管理方法,应有的民主精神在其中非常的缺乏;第二,教材的开发和教学的研究力度不够,教师的研究热情和积极性不足,因此,不够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不但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学校整体的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2、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比较缺乏
推动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不但与教学人员密切相关,同时也不能缺少教学管理人员的支持,现阶段,重要引进能力强的教师人才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工作重点,在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对教学管理人才素质上却严重的忽略,导致这些管理人员管理方式粗暴、思想落后。这些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就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进而就会对整个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3、对于道德礼仪的管理上不够重视
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高等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的很多学生们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没有接受过高等的教育,不但在知识掌握程度上不够,并且一些学生因为在中学阶段养成的坏习惯在道德礼仪上也会存在很大的欠缺,打架斗殴、不尊重师长的情况仍然存在,尽管能够在学校中习得一技之长,但是自身道德礼仪素质上存在问题,必将对其走向社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中职技术学校并没有重视起来,只是专注于对学生技术水平的教育和培养。
4、教学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现阶段,全职和兼职是技术学校教师的主要构成,不管是对于何种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上都比较缺乏,评价标准不够,并且有力的激励机制上还比较缺乏,尽管一些学校对教师综合方面也做了评价,但是很多都是以走形式为主,然而,当有问题出现后并没有给予严格的惩罚,这样就会令教师在工作中有种唯我独尊的想法,这样一来,不但会对教学效果上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而且对于整个中职技术学校的发展都会带来巨大的阻碍。
二、加强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
1、将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起来
对传统的单一式的教学管理方式上要进行转变,对民主化的教学管理上要予以推进。在学校当中,每个级别的管理人员,都不要对行政命令式的教学管理方式上进行使用,将民主精神要大力发扬起来,对高等院校的管理思路、制度和理念上要加快引入和应用,进而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对班级责任制上予以实行,对所教科目的班级教室都要予以负责,将班级教学的质量提升上来,进而带动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发挥出一点带面的作用。此外,要鼓舞教师帮助教学者将教学管理政策和教学规划制定出来,对教学管理制度上不断的进行细化。一同将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起来,进而有效的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2、将高素质教学管理人才队伍建立起来
人才是中职技术院校不能缺少的重要支撑,针对发展不够理想的院校,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更需要进行强化。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起来,不但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还要拥有优秀的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者,就对优秀教学管理人才队伍来讲,可以从引入人才上出发,对人才引入关要严格把控,不但对他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上要严格的考核,对其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上也要进行考虑,将良好的基础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出来。
3、加强对道德礼仪方面的管理
综合性强是当今社会招募人才的重要标准,在中职技术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此项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对,要对学生们的道德礼仪上的教育不断地予以强化,经常为学生们讲解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实例,并且将当今社会需求人才的标准告知他们,并且也可以借助学校的广播和视频等媒介,宣传道德礼仪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学生们在校园中一旦出现违背文明礼仪的情况,教学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引导,一旦有屡教不改的学生,一定要给予严厉惩罚。
4、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上予以完善
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能够将教学质量很好的提升上来,进而带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上予以完善,对教学工需要学校领导在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都要重视起来,对教学质量对中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上进行认识。将教师考核制度建立起来,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并将听课的数量提升上来,可以将一个阶段定为各个学期,有效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此外,对教师的责任意识和缺勤的情况上还应该进行考核,对教师是否认真上课上要予以关注,尤其是学生反馈出来的一些情况。要批评那些表现不好的教师,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进而将教学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结语:
随着社会经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到,其中中职技术院校就为培养这些人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学管理问题还一直制约着中职技术院校的发展,所以,中职技术院校中的领导一定要将教学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对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正确的进行认识,并且要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并且针对不足之处将合理的解决策略制定出来。
【参考文献】
[1]黄荣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2013(09).
篇9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档案管理 改进方法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的档案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是经过档案工作人员去粗取精、分析归纳、分类编目、认真整理形成的,是学校各项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中职学校正面临着不断的变革,作为中职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中职学校档案工作发展的步伐呢?根据《档案法》的要求,我结合我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以及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体会,就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探讨如下。
一、当前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1.漠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学校档案管理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其表现为:(1)对档案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多年来,由于对教育改革的狭隘认识,导致档案事业建设降低到教育改革的附属地位,经常以一种对当前教育改革是否有用的实用主义来衡量档案事业,而这一观念又恰恰违背了档案的价值属性。因为档案是历史的产物,不能产生直接的教改成绩或效果,档案往往是到检查评估利用的时候才显出它的价值。(2)依法归档的意识不强。没有解决档案收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档案收集方式仍然依靠档案管理部门主动索取,而依靠主动移交的可操作性不强,学校对教职工的评价考核也没有把依法治档作为其中一个条件。各职能部门把档案资料的收集、移交看成是一种负担,甚至不当一回事,学期或学年结束,该交的档案资料也没有整理移交,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多番催促,致使档案移交工作迟迟不能落到实处,材料收集不齐全,直接影响收集工作的开展。(3)对《档案法》的宣传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20年了,除档案管理部门认识外,大多数人不了解、不认识档案的法律责任,不重视统一管理档案的意义,领导和广大职工依法自觉保护、收集、移交档案材料的意识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对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档案对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认为学校不是什么政府职能部门,档案管理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得那么严格。
2.管理制度不到位。
领导对档案工作奖罚不明,档案工作成绩再突出,充其量只能是个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相反,工作推诿、疲沓,甚至损害了档案,也得不到惩罚。从另一个高度讲,这种有章不循、违章难纠的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是学校的各项管理还没有完全纳入正规化管理和法制建设的轨道上来,对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严格的考核奖惩措施。
3.档案管理人员水平不专业,态度不积极。
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下是中等专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中专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只有一个人,而且是临时配备的。另外,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不是档案专业出身的或者不经过培训就上岗,不具备最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严重制约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还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大、学历低,思想观念陈旧,不但创新意识不强,而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4.档案信息软件建设滞后。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档案室的管理方式陈旧落后,有些还是手工作业,文件立卷归档后,档案工作人员还需对其进行加工,如调整与编目。这种机械的手工抄写,不仅仅重复性劳动工作量大、时间长、速度慢,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档案的处理速度。这样的管理模式,致使档案管理人员无暇顾及对某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办事速度慢,查找准确率低、查全率低。
5.档案室硬件建设滞后。
社会在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很多学校对档案室建设的“硬件”投入相对滞后。表现为:(1)有的不具备最基本的保管档案的通风、防潮、防霉、防盗、防火条件要求;(2)档案材料随处散放,造成极大隐患;(3)档案保管设备落伍。
6.上级档案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
一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学校存在的档案违法行为,往往只进行现场指导纠正。久而久之,执法检查变成了上门服务,上门帮助组卷、立卷,以指导替代执法、替代执罚。而对于法定破损档案,不及时归档,归档不全、利用不还,档案面临危险等档案违法行为不作重点深入检查和追究。
二、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方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档案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
提高和增强学校全体员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搞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档案法》,深入进行档案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使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都认识到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和增强全民的档案意识,坚决杜绝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实用主义短期行为。扎扎实实地搞好学校档案工作,建立起严密并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按《档案法》要求,规范各类档案的分类、归档要求和管理办法,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亲自过问档案工作,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校档案工作跟上当今新形势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要按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建立综合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全校的文书、教育教学、设备、基建、会计、学籍、团队等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各职能部门均应确定一名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收集和职能管理本处室的档案资料,形成档案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以保证学校的各种资料齐全完整。
2.加强专门档案人员配备,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为了使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高效有序,首先要配备一名思想好、责任心强、熟悉学校工作、懂得职教办学规律、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业务能力的同志来负责,健全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室管理制度、查阅制度、资料报关保密制度,严格按规章办事。注意加强档案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建设,搞好档案业务培训。
3.搞好档案室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提高档案水平的基础,也是保证档案管理质量的最佳手段。要专门设立档案室,添购档案管理设施设备,分类存放,编档管理,配备六防(火、防盗、防潮、防光、防虫、防高温、防霉、防尘),确保档案材料保管安全、利用方便、管理规范。
4.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档案工作的基础,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首先,观念现代化,即要正确确立中等专业学校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这一重要观念。其次,在具体管理上要与时俱进,要正确确立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的理念,制订一整套科学严密的与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最后,档案管理中实现技术现代化,即采用计算机、传真机和信息检索终端等现代化办公设施,收集、处理、传递档案信息资料,提高档案的服务质量。建立档案工作网络,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管理水平,跟上办公自动化步伐。
5.加强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学校档案工作应坚持“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着重收集本单位形成的文件材料,上级针对本单位制发的文件材料,本单位公务活动形成的重要会议材料、协议书、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材料。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后,要根据不同门类、不同载体按年度、类别分别整理归档。
6.提升管理方法和手段。
追本穷源,强化文件材料的预立卷管理,是提升档案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预立卷是学校档案工作的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学校档案工作必须坚持从源头抓起,要坚持一个口子、两个环节、三个重点、四项工作。“一个口子”即学校由一个口子统一进行校内外收发文。“两个环节”指抓好学校收来文件和帐外文件管理这两个环节。“三个重点”即对重点档案门类、重点归档部门的归档进行重点指导。“四项工作”包括:①将档案工作纳入部门及有关人员岗位职责;②每年进行档案工作检查评比;③对部门兼职档案人员定期实施岗位培训;④对档案工作有关人员进行年度考核。
总之,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学校档案,实行档案管理,有利于对学校的正确评估,有利于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面考核,有利于查找和使用历史资料,有利于学校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的同时,还应主动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做到档案管理工作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手段高效化,档案工作标准化,建立档案管理工作长效机制,使档案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只要努力把学校档案建好、管好、用好,就一定能使学校办出成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枫,辛梅菊.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山东档案,2005,(5).
篇10
关键词:高校社团;管理机制;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12-02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开展课外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对于完善大学生个性培养、拓展大学生知识技能、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代最早的大学生社团出现在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英国是高校学生社团的发源地。英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二战前,英国的高等教育及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迄今为止英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社团管理制度。
一、中英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比较
1.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中英高校学生社团均由校方专门的部门负责整个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所不同的是国内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机构具有“官方”性质,一般必须接受校团委统一指导与管理;而英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机构则具有“民间”性质,一般由校学生会下设的管理委员会来进行管理,如笔者调研的英国中兰夏大学学生社团就隶属于学生会下设的机会发展中心(the Students'Union Opportunity Centre)负责管理。
2.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中英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成立均有严格的规定,社团成立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并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国内高校学生社团的申请成立需同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要求新社团的类型不能与已有社团同类型,新社团成立要有发起人和筹备组,对发起人资格具有严格规定,并对新社团成立所递交的申请材料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发起人需将社团成立的申请报告及章程等书面材料递交社团联合会审核,经校团委批准登记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方可成立。新社团成员要求至少由20名以上的本校学生。英国高校学生社团在新成立时需在第一次会议时选举产生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主席、财务人员、秘书等组成,对社团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负责,新成立的社团可以不进行正式选举,但所有社员必须同意和支持任命的委员会成员,一般要求新社团有10名成员即可申请成立新社团。新社团申请成立时需将社团名称、成立社团的原因、社团本学期计划、社团需达成的目标、其他辅助社团的组织、合作的其他社团等信息材料递交学生会机会发展中心(the Students' Union Opportunity Centre)审批。学生会机会发展中心接收到新社团申请成立的材料后会安排一次会议来专门讨论新成立社团准备如何计划和开展社团活动及管理,并就市场、管理、资金等方面为其提供必要的建议。
3.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管理。中英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对于社团开展的活动均进行一定的管理,但管理的程度有所不同,国内高校对于社团的监管和管理较英国高校学生社团更为频繁、严格。英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只对社团开展的活动在总体上监管,确保社团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学校规定,一般学生社团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来开展活动。国内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校团委除了在社团的成立、撤销、所获的资助项目等重要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外,还对社团的其他活动管理有较多的介入。比如有些高校团委负责对所有学生社团的学生干部进行统一培训,对社团的招新、总结有固定的时间要求,并要求提交具体的材料以备案,对社团的财务也有审查和监督。有些高校还设有社团活动月、社团文化月,要求社团在固定的时间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
4.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管理。国内社团的活动经费,原则上自行筹集,一般由“会费”、“商业资助”以及“校方资助”三部分组成,校方只对社团举办的具有较高水平、较大影响的活动,以立项审批的方式予以支持,支持的力度也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社团发展的需求。所以一般国内高校学生社团举办活动的经费大部分来自校外单位的商业赞助,但学生社团也必须为商业机构完成其在校的商业宣传、开展商业讲座等商业活动。同时,学生社团需将募集的活动经费按照一定比例上交校团委。学生社团接受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的捐赠资助,也需事先征得校团委同意,并向社团成员公开说明。学生社团自成立之始建立财务收支账目,账目由专人负责,定期向社团成员公开,并接受社团成员及校团委的监督和审查。英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也来自“会费收入”、“校方资助”及“其他资助”等渠道,但与中国有所不同的是,英国高校对于学生社团资助的经费力度比较大,但申请程序和审批程序均较为严格,并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如英国中兰夏大学学生社团想要获得校方资助,在活动开展前必须向校联合委员会(the affiliations committee)提出具体的申请,申请包括告知需提供资助的具体活动类型、内容、时间、地点、活动联系人、何时需要使用资金、活动总费用、需要获得资助的费用、活动是否免费或者收费等详细信息,社团每学年只能接受两次资助。联合委员会对可以资助的内容和不可以资助的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
二、中英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异同
通过对中英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成立、活动及经费管理等方面的比较后,我们可以发现中英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有其共同的特点,比如中英高校学生社团均有其特定的主管部门,对社团的成立、撤销、活动、经费等都有各自严格的规定,都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项目资助,但申请审批程序都比较严格,都对学生社团进行相应的考核,社团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等。但由于中英两国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中英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首先,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更偏向“官方”,社团管理的主管部门是“官方”的校团委,社团活动的目标也要符合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官方”性;而英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更偏向“民间”,一般社团的管理主管部门是学生自主的管理部门,如学生会或学生事务中心等自治机构,社团活动只需满足社团成员的需求和社团发展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民间”性。其次,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相对更为“全方位”,而英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则偏向“抓重点”。中国高校对学生社团的性质、成立、活动、计划与总结、培训、财务等方面均有相应的规定,管理主管部门对社团的监管也比较强势与全面;而英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虽然也有相应的规定,但管理主管部门只对社团的重大事项进行比较严格的监管,对于具体的社团活动和事项不太关注。最后,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一般多在校内开展,具有“向内性”,与社会连接比较少,即使是获得校外的商业资助,其活动也较多的局限在校内开展,很少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而英国高校学生社团更具有“社会性”,学生社团除在校内开展一部分活动外,很多活动在校外开展,学生社团得到社会组织的资助也较国内社团多得多。
三、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启示与建议
1.加强内涵建设,努力传递育人正能量。学生社团活动的目标导向、活动内容、活动质量直接影响着社团的全体成员,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间接的影响。由此,中国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同样肩负着锻炼人、磨炼人、培养人的育人功能,学生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育人正能量,让社团成员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得到锻炼与成长。
2.有效整合资源,大力利用社会资源。目前国内高校大部分学生社团“单枪匹马”开展工作,活动开展也仅仅局限在校内,缺少经费也只能依靠校团委的资助,虽然有部分学生社团想大力寻求社会资助,但没有资源也没有渠道,商业资助仅限于有限的活动冠名、开设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单一的活动,没有学会有效的利用资源。而英国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很大部分依靠的是社会资助,社团与社会团体的关系紧密,能有效利用各类资源。由此,国内高校学生社团要学习英国高校学生社团在维系社会关系、有效利用资源上的做法,积极调动社团自身的优势,有效利用社团、学校、社会相关行业、相关组织、个人等社会资源,将资源有效整合利用,特别要大力开拓社会资源,为学生社团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与经费,确保社团与学校、社团与社会的无缝连接。
3.提高竞争意识,努力创新社团活动。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竞争,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创新是时代赋予的新特点。高校学生社团也应提高社团自我的竞争意识,把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社团,培养忧患意识和善于竞争、敢于竞争的品质。同时,学生社团必须积极创新,创新社团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式、活动的空间等,争取使社团活动符合不断变化的时代,使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社团成员,留住社团成员。
参考文献:
[1]李江.中美高校学生工作指导思想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9,(5).
[2]易超.中美大学生社团比较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