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三大途径
一、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心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而兴趣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感受到问题与他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他们才会努力的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是所谓学习兴趣的调动。我在教学“线的认识”时,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像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所以,从一开始用消防员滑铁管引入,到最后小明从家到学校的线路结束,整个课自始至终,由近到远都与生活实际、情境问题密切地结合,使学生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线段以及与线段有关的简单问题。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对比”这节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已知一个鱼缸的长、宽、高可以解答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可以求出鱼缸的占地面积;鱼缸的容积;制作这个鱼缸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如果知道了水的高度,还可以求出水的体积。于是我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解答,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材施教,减少坡度,保持兴趣。减少坡度,这一点对学困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困生就好象公路上的残车,不堪负重,如何使这部残车平稳地行使呢?就是让他们选择比较平坦的道路上行走,坡度大的路只能使这部“残车”抛锚,打击学习的信心,这一点作为教师是值得注意的。
二、情感渗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动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知识的渗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固然至关重要,然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情感“渗透”,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人,创设情境,激趣。用“情感的钥匙”,去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情感’渗透”对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所起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思维创造性的“兴奋剂”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休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如果师生是在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交流,学生的积极性必然高涨,他们就能独立思考,勇于发表意见,充分表现自己。
2.给予信任与尊重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催化剂”
任何一个教师信任与尊重部分学生并不难做到。比如,教师往往信任与尊重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或自己性格接近的学生,但是对那些智力发育迟缓、有严重缺点和缺陷、与自己意见不一致、不尊重自己的学生,如果也能信任与尊重,就不容易做到了。每个学生,即使常常受到批评的学生,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也有对成功的期盼和肯定的渴求。如果数学教师能够向这些学生展开爱的翅膀,那么这份爱心对于他们来说尤为珍贵。如果能够为学生创造表现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他们就会表现出异常的积极态度,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而真挚的情感。他们会把感激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因而,他们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就会有奇迹发生。
三、课堂新授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在创造。”即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创造出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果说引入阶段是思维的创造性启动期,那么新授阶段是思维的创造性形成期。
1.依据新授内容创设情境诱导创新
陶行之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我想,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情境,教师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都是诱导学生创新的有效途径。
2.把握新授内容变换角度,鼓励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怎样做更简便”等提问方式,促使学生通过读、想、说、评、议等方式,让脑、手、口、眼、耳多种感官并用,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转换角度,多方探索,寻求变换、变异,鼓励创新。
3.抓好新授时机,鼓励质疑,引导创新
篇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加强自主创新,创建创新型的国家,是在综合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世界发展格局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创新思维人才的创新教育应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实践活动,面对我国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新科学技术的挑战,高等学校必须由过去培养市场人才的传统模式向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创新型教育模式转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人才已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诉求,也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二、创新思维概念的界定及我国高校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内涵
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特定思维过程,是达到产生新观念的最佳思维状态并使头脑产生新观念的能力最大化,是产生原创的、多样的、精心设计的观念的思考能力,是产生思想变化和发展的一系列精神活动,是探索行动和思维多样化途径的过程。
创新思维培养与以往的改革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在教育功能上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创新,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教育理念,其具体的内涵如下:高校创新思维人才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高校创新思维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弘扬人的创新本性,以学生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发展学生的创新性的一种教育;高校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实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健全的人格以及民主精神的教育,旨在促进学生树立奋斗目标,顽强地去超越自我,不断地追求卓越,成为具备创新思维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三、我国高校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开始重视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基础扎实稳妥地推进。此外,还把转变教育方式与教学体制作为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把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转变为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并重的教育,并培养大学生的双向思维,逐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总之,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已经不断地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融入课堂,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以适应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
2.高校创新思维人才培养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建设方面稳步推进,已基本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框架。首先是大力加强了重点学科的建设,并以教学带动科研,加强了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其次是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的力度,突出创新人才及教育队伍的建设;第三,围绕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推进高校的体制创新。尽管教育体制的创新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高校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型教育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总之,我国高校已初步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充分发挥了示范效应,基本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格局。
3.高校完善实验基地并培养创新思维建设团队
目前许多高校把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来抓,确立产学合作,注重实用性,加强和社会的紧密联系。许多学校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较早地参加到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中去,为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与此同时,高校把培养创新型建设团队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来打造,如利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载体,使得一些学生创业公司和众多创新科技参赛作品脱颖而出,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打造大学生创新思维建设团队和大面积的培养创新思维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我国高校创新思维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校体制创新的不足制约了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创新和教学科研体制的创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一些旧有的模式还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推动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没有对创新的教育体制给予足够的保证和推动,而进一步推动教育体制的创新恰恰是推动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关键。
2.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进展较为缓慢
当前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创新的力度不足,还部分停留在以旧有知识为中心的基础上,旧有知识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蓬勃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这也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方面也同样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制约,以教师、教室、教材和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仍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占统治的地位,以致现代信息和传播的技术不能较好地得到运用,无法充分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增强研讨科技的兴趣和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3.缺乏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创新思维师资队伍
高校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教师是否首先具备了创新思维,在于教师育人的观念创新。一些教师在发挥自己教学和科研中的创造性以及提高创新水平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方面还存在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还照本宣科、教学方式生硬,与实践生活结合的内容较少。高校的创新科研工作大部分还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学生主要还是从事最基础的不涉及核心技术的研究,因此具备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也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关键。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素质虽然在不断地增强,但新进的高学历者大多缺乏教育经验,使得对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优势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我国高校创新思维人才培养对策探析
1.加快高校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创新思维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证
高校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在转变了教育观念后,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推动切实可行的教育体制的创新。完善高校的体制创新,首先是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创造软硬实力;其次是办学体制的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上,在多种办学层面的融合等问题上加大创新的力度;第三是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模式及手段的创新,应建立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的体系,这些体系应该包括:大学生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内容体系、途径与方法体系、管理与评价体系及其具体实施方案。
2.用创新思维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当务之急是用创新思维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彻底扭转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局面。创新活动首先就是对问题的感受能力,树立问题意识。另外,教学内容本身也存在着过时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去着手优化改革:首先是要优化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应该从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两方面去进行;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局限课堂和教材,应该与实践联系起来并运用于实践中去;第三,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媒介,立足第一课堂,开展实验、实习活动。在活动中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并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3.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为契机,建设高水平的创新思维教师队伍
依托行业和地方企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探索相关行业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高水平的创新思维教师队伍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说,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体现行业特色,结合各自学校优势基础、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相关专业的本科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个性化”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科学分析能力、设计制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并制定培养方案实施的主要措施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特色。
篇3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3.5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篇4
一、创新能力的含义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具体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创新能力。是人类大脑思维功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首先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新问题,然后借助于严谨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最后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和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发现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积极寻找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当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因素。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学生,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许多大学生虽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三是缺乏创新毅力。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不断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由于他们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思考问题比较僵化和片面。虽然想创新但不知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较稚嫩,需加强培养和锻炼。
2.教学模式。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在整个认知过程中老师是中心,他们担当传授知识的重要角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的一切,这就削减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激情。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己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的绊脚石,我们应积极的改变这一状况,调动大学生创新的欲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素质。教学过程不仅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每件事物的态度,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一个有创新思想的老师必定会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诱导和激发作用。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创新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学中的某此观点大胆质疑,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对整个教学有一个很好的驾驭能力,首先提出问题,让大学生们充分讨论,提出教材上所没有的观点,同时说出自己的道理,对有理有据的同学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独立创新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度”,要避免学生的恣意妄想、没有理据的乱想,否则就有悖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对事实的歪曲。到任何时候我们教师都必须意识到大学生活时期是大学生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必须领好航,把好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更需要老师像朋友一样的和他们共同讨论问题、交流思想,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作为教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所以,作为老师,不要吝啬用好的语言去称赞你的学生,要知道我们都需要别人的肯定。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应该说,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青年学生其心理发展和思维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备了脱离教师传授而独立获取知识、探求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势必脱离大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实际,压抑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切入。要改革课堂讲授方法,积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提问,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以及师生、同学间的互动,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提高教学效果,可强调活学活用,在教学手段上追求一个“新”字的方法,和在施教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
3.建立教师的引导机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教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案的精心设置是本着“学用结合”的原则,力求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有所发展。同时,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的发掘和培养上,根据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来铺垫知识结构,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
篇5
毕业论文本科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科技的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知识产权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领先,高校必须把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全国高校为了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在校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根基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工程中,其中毕业论文这个环节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一个途径。
一、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认知
现代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的革命,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知识传播更加及时,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同时,基础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大大缩短,特别是基础知识、科技成果、经济应用的一体化,对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强调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和培养能力。因而,高校培养本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本科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它主要包括:(1)突破思维定势,善于发现问题。创新就是要突破思维定势,打破常规,但要坚守底线,那就是不标新立异,不违背规律,不违反规则。(2)改变思维惯性,善于利用思维工具。要进行创新,使用惯用的思维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人纠着自己的头发无法离开地球一样。如果我们受困于习惯的环境习惯的思维,那么问题还是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还是一样的方法,没有任何改变。(3)掌握基本方法,不断加强训练。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创新的基础在于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结合自己的综合能力,都应主动认识新事物、接受新规律、要结合实际情况,要创新思维、要加强学习,在熟悉的基础上才能观察总结,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基础理论、应用等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毕业论文完成也是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中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抽查本科毕业论文检查中,发现本科生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本科生创新能力不强。在毕业论文中,有写学生对毕业论文所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创新性的特质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导致这些同学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依赖心理很重,甚至畏惧毕业论文的开展。毕业论文是学生全新的课题,是检验学生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重要途径。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的获得,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有部分学生,在全新课题面前,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甚至畏苦怕难,不愿独立思考。因此,这些学生只能按照文献的知识或者教师的想法,稀里糊涂地开展自己的毕业论文,导致无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很显然这样的毕业论文必然是缺乏创新性,不利于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今后走向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展科研和工程设计活动。
2.毕设论文选题不精。毕业论文选题是关键,在学习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就应该学会如何选题。根据我校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仍采取约束性的选题方式。由于学生对毕业论文选题了解不深,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研究课题或者前几届学生毕业论文的课题制定给学生,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此很小范围内选择。这样做法导致选题范围太宽、太窄、过于陈旧,难度偏高及偏小的现象时有发生。选题设计缺乏创新,不是反来复去的几个老题目,就是在某一个环节上机械地重复劳动,有的指导教师对选题不不负责任,给出的选题过大,远远超出了一个大学本科生的能力和所学专业知识的范围;而有的教师则给出的选题过窄致使学生难以发挥或施展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缺乏教师精心指导。在进行毕业论文期间,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及言行上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管理过松,缺少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另外,本科生接触毕业论文时间不长,认识不到毕业论文对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因而会出现草草完成毕业论文的现象。在我国高等学校普遍扩招以后,由于学生数目急剧增加这就导致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的匮乏,进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带学生人数较之以往大大增多,由于大多数教师身兼教课和承担科研的双重任务。因此,指导教师精力无法保证,也有部分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工程实践背景和指导经验,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部分老师责任感缺乏或者责任意识不强,不能对学生有效监管,因此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认为毕业论文是走过场,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在潜意识的形成了侥幸过关心理,严重阻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无法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毕业论文的指导,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法
针对高校毕业论文以上问题,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规范指导教师的做法,严格要求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的开展,以达到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方法如下:
1.在专业基础课上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求知欲。本科生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2)培养好奇欲。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3)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4)培养质疑欲。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要鼓励本科生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突破,引导学生将本专业知识与分析实际的生产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培养本科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前进行科研课题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从最基础入手,循序渐进,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兴趣。鼓励本科学生参加一些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请以及学术会议。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可以结合一些毕业论文题目、格式、内容等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讲解,浅谈毕业论文中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布置学生课后阅读前几届优秀的毕业论文,使学生对毕业论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提前的介入,这为学生在将来毕业论文过程中能更快地适应毕业论文的要求,也为毕业论文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先决条件。另外,实践型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其它教学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3.精心选择毕业论文课题
师生共同研讨确定论文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第一步。所以,一定要和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共同研究,确定选题。师生及时交流,根据学生的兴趣、实习内容共同研究决定论文的题目。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没有经验而盲目选题、选题的大小不适宜、题目的内容与本专业脱离的情况,使学生得到正确选题锻炼的机会,科学、规范的选出自己适宜的题目。同时,选题还应与社会实践、生产应用和科研课题相结合,是实际生产中的热点问题。如果学生能做自己感兴趣的而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的课题,通常在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数据等方面就会表现得非常积极,即使实验出现问题,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加以解决,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之目的。
4.指导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指导毕业论文
在毕业论文中,指导教师提出问题,对学生而言实际上就是一定的学习目标,随着问题的解决,一定的学习目标也就得以实现。这样,随着一个又一个设疑――探究――释疑活动的展开,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在指导毕业论文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启发学生质疑。同时,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并和同学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要根据毕业论文的特点,教师要设计应用性问题,引导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教师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过去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操作工模式,而重点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观点的培养。
总之,毕业论文是大学教育里最后一次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大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同时,毕业论文也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姚锡远.关于创新教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01):20-23.
[2]高万寿.以绿色化学理念指导高校化学实验教学[J].教育探索,2010,(06):62-63.
篇6
关键词 创新思维;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279-01
Abstract Today's society needs innovative talents,university is the main place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needs to start from innovative thinking.This paper discussed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in college plant phys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Key words innovative thinking;plant physiology;experiment teaching
21世纪是以高科技引领发展的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直接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而科技创新水平依赖于教育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1]。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2]。本文探讨了在大学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1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由于受教材、师资、实验条件等的限制,主要以示范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指导教材给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去做,得出理论上的结论就行,然后照着教材抄写实验报告,学生主动性差,根本谈不上创新思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就必需对传统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应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同时还应该增加实验教学课时。
2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能力
传统实验教学的设计、板书、试剂配制、材料准备等工作都由教师来完成,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可以使其对实验原理与设计等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实验课上操作更顺畅,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更加全面,在实验方法上能发挥创新精神,对比找出最佳方法。学生在参与准备实验中明确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启发其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如在综合性实验“植物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的准备中,学生明白要提取纯化叶绿素a、b,但对于为什么分别准备纯丙酮和80%丙酮溶液, 参加准备的同学就会产生疑问,并激发其进一步自主探究;同时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与性质测定”中选用的提取液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归纳总结得到理解。
3 结合实验内容和创新思维形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中要结合实验内容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训练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3个特点[3-6]。
3.1 对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培养
比如,实验“种子发芽率的快速测定”中,先让学生预习时运用收敛思维思考为何要进行测定,然后思考如何进行测定,让学生先不看书,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运用发散思维尽量多地列举,再翻开书进行对照,并让学生查阅相关内容的文献,然后集体讨论;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检查预习情况,学生会说出“氯化三苯四氮唑法、红墨水染色法、溴麝香草酚兰法、纸上荧光法、试种法、发芽法”等方法,然后教师设置问题“如果你身在农村,要帮农民测定,可以用哪些方法,其中哪个方法能快速测出且不受休眠的影响”,学生通过收敛思维可以思考出答案是“红墨水染色法”,教师简单讲解后,学生开始做实验。
3.2 对学生概念思维和意象思维的培养
比如,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理论知识,运用概念思维推断“有几种色素,它们的颜色是否相同,可以用哪些溶剂进行提取”;经过和其他层析实验的类比,让学生运用意象思维推断“4种不同颜色的色素可以在滤纸上形成怎样的带,为什么形成”。通过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大胆思考和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
3.3 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
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各种形式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比如,实验“K+对气孔开度的影响”中,气孔运动的原因是保卫细胞的吸水膨胀或失水收缩,其运动机理与K+、Ca2+、H2O2、ABA等多种因素有关,在完成该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个设计性实验项目“气孔运动机理的研究”,探究各因素对气孔运动的影响。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气孔运动的机理有更深刻的理解[2]。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提出实验目的与要求,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写出步骤,然后完成实验,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
4 实验教学与科研、生产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
学生经常会问“我们做这些实验有什么实用价值?”如果教师说可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会觉得不切实际。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讲一些与实验相关的科研、生产、生活实际,或者结合科研项目实验进行教学。实验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突出了实验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同时,让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以后的科研和生产服务的,找到创新思维的动力。
5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见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给学生的创新想象和思维“插上翅膀”。教师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允许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失败或失误,鼓励多次反复实验。实验结论没有绝对正确和错误,只是结论与理论结果的偏差大小问题,不要过早地对学生的实验过程作出评判,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而且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当今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肩上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在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教师们应该从各方面长期不懈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要想真正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的人才不是只靠在大学的学习就可成功的,而需要教育系统工作者共同、长期的努力。
7 参考文献
[1] 汪媛媛.浅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鄂州大学学报,2011,18(6):75.
[2] 郑世英.在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生物学杂志,2010,27(3):96-97.
[3] 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0.
[4]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6.
篇7
关键词:创新能力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3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G.K.Prahalad)和哈梅尔(GaryHamel)提出的。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也越来越明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应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一定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就业心态,环境竞争力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条件等。
1 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发展潜质,这种内在素质和发展潜质又必然外化为一种创新的能力,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没有“你无我有”的优势,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可替代的人。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就必须注重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同时,创新不是空想,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之上的,是各种能力综合的体现,是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个人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外化,正是从这个角度,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是主线和动力,而学习能力是中心和源泉,专业能力是基础和根本,创业能力是归宿和目标。大学生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发展性学习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2 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和价值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对创新的定义做了阐述,他说“创新实际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新的思想、方法引入到经济活动中,以实行生产要素新的组合”。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具有创造性、实践活动也具有创造性、表现出不同于别人或超越自我的独特方法和途径;创新既是一个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更是一种改进和再创造的过程。”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的群体,从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有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从构成要素来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敏锐的思维能力、全面的智力发展、良好的人格品质、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强烈的研究动机构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激发大学生德才兼备,学以致用的本领,成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线。 第二,从表现形式看,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种探索精神、强烈愿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表现在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发挥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其在专业的基础上思考和创造,实践和探索。
第三,从基本特征看,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受外在环境和自我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主动性、协作性、发展性、实践性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通过构建外界环境,完善培养机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发挥其主动性完善其独创性和可持续竞争力。
3 构建以创新为主线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
创新的本质是实践。创新的哲学基础强调,创新与实践有着密切的、本质的联系,创新的规定性与实践的规定性相互包含。创新是实践活动,是实践的创新;实践是创新活动.是创新的实践。
在人才培养中,运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将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融人到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入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理念,以问题解决的模式给学生提供多样的思维创新的空间,有利于达到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核心能力管理:指导学生给自己的大学规划和职业发展设置预期目标,将目标细化,结合专业和兴趣,建构个人核心能力素质表,并将其付诸实践,将专业学习,品格塑造,实践锻炼相结合,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根本目的。
第二,自主学习培养:从核心能力构建出发,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自主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发挥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自觉寻找学习的方法和路径,不仅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也拓展创新思维。
第三,创新思维锤炼: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核心竞争力的主线,也是能力发展的关键。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的锻炼,需要大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小组讨论,不仅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锻炼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四,创业设计实践:创业是新时期市场发展的需求,创业者需具有更高的能力和素质:强烈的成功欲,自信积极,抗压能力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核心能力构建中,组织学生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基石,从项目的探讨、调研、思考、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自主创业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为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熊彼特,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86.
【2】王章豹,徐橄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2):55-59.
篇8
Abstract: Great creativity contributes a lo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ra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s a base of educating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universities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helping students to develop creativit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ways and measures to train creativity of English-major learners.
关键词: 大学生;英语专业;创新能力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nglish major;creativit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12-02
0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阶段,根本任务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满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强调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1],因此,有必要探讨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以及培养保障措施。
1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创新能力主要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包括以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基础的创新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持久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内容[2]。创新能力以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前提。
1.1 综合采用启发合作式教学,训练创新思维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严重剥夺了学习者发现、思考、分析问题、质疑、内化知识信息的权利和自由,僵化其思维,阻碍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当前以及今后以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要求尽快转变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合在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为学生创造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要采取鼓励和宽容的态度。转变英语专业技能课孤立讲解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点的教学理念,启发、指导学生基于语篇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文章中心意思、篇章结构以及启发他们运用个体思维理解语言传递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信息的机会,训练创新思维。结合课程特点,在英美文学、西方文化等英语专业知识课中,采取学生课前阅读、合作制作ppt、课内展示、点评文学作品和时事新闻的自主批判性学习模式,创设开放、民主、自由探索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权利,取消教师一言堂的权威教学,给予学生话语权,使他们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鼓励质疑、挑战知识信息,高度激发批判思维和求异思维。
1.2 丰富课外活动,张扬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源自个体独特的思想观点,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给予有创造潜能的学习者彰显个性的机会,课外活动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发挥个人优势、潜能、满足个体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开展课外语言辩论小专场,激扬思维。辩论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认知水平、思辨能力、批判能力,有利于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辩论平台,创造性地、针对性地使用教材,依据选定的专题,预置辩论问题,确立个人立场,增强辩论力度。通过辩论洞察他人漏洞,反驳对方观点,热烈交锋激起思想火花的碰撞,帮助学习者寻求、探知真理,培养创新思维。
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等活动,扩张思维广度。通过资料搜集、内容撰写、即兴发挥等准备工作到表演环节的设计与安排,置学生于积极的思维状态,鼓励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思想观点,给予其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培养创新意识,拓展多维思维。
1.3 注重创新人格培养,提升个体创新素养创造力的核心既包括独立的思想,也包括独立的人格,人格是个体的一种本质存在状态,是人的价值、尊严和品质的体现,创新人格是人格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强化个体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挖掘创新潜能、引发个体成功的创新行为[3],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浓厚的求知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坚定的信念、冒险精神、顽强的意志、独立思维能力等。
人格的培养与完善总是在个体不断的脑力、体力劳动中进行和完成的,在教育领域,要求教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习者创新人格品质的形成。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状况,使其明确个体成长与自我实现、国家发展的密切关系,藉此激发求知兴趣;捕捉学生的好奇心理特征,以新奇的事物猎取其好奇心,并付之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发挥教师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培养不断探索、钻研的坚毅品格,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归因学业事业的成败,增强自我效能感、成就感,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有效促进乐观自信、勇于创新人格品质的形成。
2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措施
2.1 加大学科跨越幅度,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是运用已有知识不断进行钻研、探索,提出新想法,创造新东西以覆盖、革新前人结论的过程,要求学习者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否则,创新便成了无源之水、空中楼阁。而宽广的知识面需要多学科知识作支撑,因此,改变单一英语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各校特点,以英语+专业方向(医学、商务、国际金融、法律等)的模式加大学科跨越幅度,增强学科交叉渗透力度,拓宽培养口径,课程设置兼顾通识课程、英语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四个层面。通识课程中加大语文课程占比,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和对文化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平衡英语技能课和英语知识课,增加以评论为主的知识课,以内容为依托,进行语言技能训练,做到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训练两不误;开设专业方向课,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在学院其他系部选择一门专业,取得相应学分,即可获取第二专业的辅修证书;加大选修课比重,多样化课程选修形式,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同时满足个性发展需要。
2.2 开展创新教材建设教材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用于指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综合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教材建设是确保人才全面发展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转变教材设计以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思想,突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加强基础教育。《大纲》强调教材不能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要有助于学生的鉴赏批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学习的,对周围的事物及发生的事情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观点,因此,教材设计要因势利导,设置与学习情境有关的材料,激活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信息,给予其充分利用已知信息主动思考、质疑、理解、建构新知识意义的机会。教材内容应以专题为主,每一单元由浅入深至始至终贯穿一个话题,帮助学生形成不断深入学习、积极探索、钻研的行为习惯。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席在庆祝清华建校百年大会上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学、教育、培养人才的骨干力量,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教师素质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当前和未来提倡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教育兴邦的意识,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担,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潜心钻研,更新专业知识,以最前沿的知识信息充实课堂教学,同时加强跨学科学习,拓宽知识面,通晓中西方文化,加深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成功驾驭负载着多学科知识、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教学,提高业务水平。重视学生课堂质疑、挑战书本、挑战教师的学习态度,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过程、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的反馈,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开拓进取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4 转变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创新能力培养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的重要标尺之一,评估作为完整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也要相应地予以调整。传统教育理念下的考核主要评估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考查对大纲要求的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与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相匹配。考核内容方面,改革片面的语言知识、能力考试,设计以开放性、思辨性问题为主的试题,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发挥想象力,给创新思维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考核形式方面,采取开卷考试或提交论文的方式,给予学生深入思考、发挥个人潜能、提出个性化见解的自由,而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综合性小课题的测试方式更有利于扩张思考的广度,丰富认知、分析问题的视角,使学生有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5 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是孕育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主席指出,在校大学生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社会资源,与社会相关单位联合培养人才,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随机考核,考核成绩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作为就业推荐的证明。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始终面临不同实践工作环境的挑战与考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磨练其意志,激励奋发向上、不断创新的精神。
3结语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是个体生存、行业发展、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唯有创新,才有发展前途。目前,传统人才培养的弊端日益显露,时代呼唤各高等院校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在校大学生主动建构、内化知识意义的同时,重点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人才培养
21世纪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才,培养具有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又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科技创新,均离不开高等教育对他的支持。因此,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一、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
所谓人才培养,就是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现实情况看,高校体制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经过几十年建设,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需不断完善。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必须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遇到的困扰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处于萌芽阶段,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都比较淡薄,因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扰。
1.国际国内的差距较大
社会制度的不同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较大,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国内高校仅是从思想上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而没有真正付之行动,这样拉大了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
2.缺乏创新毅力
兴趣是创新的老师,毅力是完成创新的根本。目前,虽然有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毅力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最终放弃了追求。
3.缺乏创新思维和观念
许多大学生对现在的教育产生了很多的不满情绪,出现了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的现象,对将来的信念、目标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动摇,因此,大学生安于现状,不再愿意去考虑未来的事情。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前教育部长周济说:“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吧高质量摆到更较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在21世纪,大学是国家的脊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日趋完善,竞争愈演愈烈,因此社会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势必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然要发挥其重要性,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高校要建立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必须要转变观念,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思想观念的更新,将为素质教育全面的推进和重点的落实提供科学的指导。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是主导因素,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位。
2.更新方法,调整课程设置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应时代要求
在培养目标的选择定位上,应充分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才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因此,加大基础教育的内涵延伸和外延拓展,调整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精简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增加现代科技基本原理,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拓宽专业面。在教学方法上变“满堂灌”为“启发式”,激励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命力。通过强化本科专业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加大重组力度,压缩总学时以及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比重,增强课外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天赋,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必须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师资队伍和创新团队是创新体系的两个重要指标,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的支持方面应该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聘请老专家、激励青年骨干,造就高水平科研队伍,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要根据实际,采取各种激励手段,调动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培养体系应能对社会、对人才变化的要求有相对的调节空间,以免造成对培养体系、结构和方式的破坏,影响其操作性。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为学生的创新型培养奠定基础。
5.注重学术氛围
高校要实行开放办学,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才能减少人才培养方式上的滞后性,把握社会的变化,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允许各种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大胆交流,共同提高。物理学院就通过教师学术讲座和学生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行的形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力争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推进学生研究型学习,加强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学教育
[DOI]10.13939/ki.zgsc.2017.06.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指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可见,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状况的调研,我们发现凡是创业比较成功的毕业生都比较注重创新。也正是通过不断的创新,才使他们的创业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在同行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分析他们创新的具体内容,有的与原来所学专业密切相关,有的与原来专业完全无关,但与参加社会实践等其他的行为密切相关。可以说,不论哪种情况,大学生毕业生后能创业成功,与大学期间所获得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也发现,以前很多的创新教育是零散、自发、随机和无序的,未能形成很好的工作体系,大大降低了其应有作用。但随着“创新创业”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致各种类型的活动都纷纷冠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名头蜂拥而来,将“创新创业教育”当成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在急功近利心态驱动的热闹之下,创新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反而为人们所忽视。这不利“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因此,本文结合创业毕业生关于创新教育所反馈的意见与建议,试对什么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什么,如何培养等内容进行探索与思考,希望厘清这项工作的边界和规范,以期有助于其扎实深入地开展。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两大类别。
1.1 广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即“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1]从培养的对象上来说,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的内容上来说包含了与形成创新能力相关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各个方面;从培养的过程来说,是贯穿于大学的各个阶段,甚至终其一生;从培养的目标上来说,重在解放思想,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从培养的结果来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思想上重视创新,行动上积极支持创新甚至参与创新。
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质上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因此,几乎所有对学生的教育活动都与之相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就发现各种各类的工作均被冠以“创新能力培养”之名了。但是,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需要通过事先的精心设计,过程中的按计划分步实施和对结果的评估反馈等系列有规划的步骤来完成的,而并非是它教育的自然副产品或是听任自生自灭的偶然性结果。否则,所谓的创新能力培养,也就只是新瓶装旧酒,换了个包装而已。看起来紧跟时代了,而实质性的工作却是在原地踏步,甚至对于真正需要开展的工作造成障碍。因此,即使是涵盖非常广泛的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应有其明确的内容。只有确定好其边界,才能更有利于这项工作不断积累,向纵深发展。
1.2 狭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指创新技能技巧的培养。从培养的对象上来说,是面向部份创新意愿比较强,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从培养的内容上来说主要是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及与创新相关的法规等具体操作的内容或是依照创新学的边界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养的过程来说,一般学习集中于某一个阶段,运用终其一生;从培养的目标上来说,重在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创新技能;从培养的结果来说,是学生能运用掌握的创新思维与技能进行创新活动。
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子项目,它有自己明确的边界,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或课程体系。但它又不是封闭的,完全脱离学生的其他教育内容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培养。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认识能力等。并且,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才可能获得更好的成效。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不论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是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都应是先有规划,明确培养内容,然后按规划实施的结果。明确各自培养的具体内容,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而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自的目标不同,内容也有较大差别。
2.1 广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即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的内容。“创新型人才素质可以从智力与非智力两个基本维度加以衡量,其核心要素是创新素质,表现为创新人格、创新行为与创新业绩。”创新人格包括积极的态度、坚定的意志、合理的自我情绪控制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及较好的认知能力等内容。创新行为需要个体对某种现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有将这种认识付诸行动的意愿,也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促进创新的环境。创新业绩则需要个体突破思维上的“范式”,具有―种超越性的创新行为。[2]。
就具体的内容而言,首先是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渗透,包括向学生讲解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如何创新的,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愿,同时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是在专业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行创新尝试。第三是在通识教育中加强对创新意识的引导,从观念、态度、情绪控制等方面进培养,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是在学生活动中加大创新相关活动的比例,提高活动的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创新实践平台。第五是要加强创新相关的宣传教育的力度,在学生中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当围绕这些内容,按照相关的教育规律,科学地制定方案,有效地组织实施,并对学生的培养情况进行评估,然后不断调整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避免两方面的误区。一是认为创新就必需要经常有新的东西,而不断地改变。但实质上,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最根本的基石,是人们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确定有效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内容,不但不要随便改变,还应长期坚持不变。二是把所有新发生的东西统统都纳入进来。而实际上,有相当多所谓新的东西,仅仅只是某种特定条件下的偶然现象,往往是昙花一现,并不具备普遍推广的价值。把这些东西纳入进来,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反而可能导致机会主义盛行,培养浮躁的心态。
2.2 狭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分为一般的方法技能传授与特定的创新学科体系两个层面。前者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及与创新相关的法规等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属于微观层面的内容。后者则是进行学科体系的建设,主要是探索学科研究现状、研究动态、发展方向以及科学前沿,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学科发展规律、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属于宏观层面的内容。目前而言,对于微观层面的内容大家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宏观层面的内容,尚未能被广泛理解和接受,但相关的学科体系即创新学已经基本形成。“创新学是一个由创新经济学、创新管理学、创新哲学等主干学科和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等基础学科以及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工程学、统计学、系统论、生物学、心理学、艺术学等支撑学科所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科群体系”[3]
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是相关的课程教学。就微观层面而言,可以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思维与技法》、《Triz方法》、《科研方法》等课程。课程的数量和具体内容应根据学校的师资、课时和其他客观条件进行选择。由于其内容较一般的创新意识培养要具体、深入,有较为明确的技术规范,需要学生专门下一番功夫才能掌握,加上师资的限制,因此,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一般宜面向对创新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可不受其原本所学习专业的限制。同时,通过这样的学习,应有助于其在原来所学专业的领域内更好地进行创新。宏观层面的培养,其内容较为系统,需要开设创新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创新学所涉及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教育培养。虽然目前尚无这样的专业,但借鉴许多高校创业专业或创业学院建设的做法,创建创新专业或创新学院应是可行的。
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是为培养的内容服务的。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内容不同,途径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相互联系。尤其作为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分,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受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约束和影响的。因此,在进行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3.1 广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广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涉及了人才培养的所有方面,因此,首先需要在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即学校要对本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对所培养人才的规格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要对本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明确的界定,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及评估、反馈、改进机制。第二,要做到全员、全程、全覆盖。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要落实到每一位师生员工中,成为所有人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指挥棒。相关的工作,应渗透到所有课程教学和学生活动中,使这项工作时时、处处都在得到推进。使全体学生浸泡在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中。第三,要根据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合专业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新。
3.2 狭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狭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虽然是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份,但它的实现途径却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与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同,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更需要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进行设计。即首先要突出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科学性和相关的学科规范。因此,进行设计的一般应为该领域的专家而非学校领导。而其教育成效也是按课程或学科的标准进行评估,与学生的专业无关。第二,应成立具备一定的创新相P知识背景的教学、科研专家团队来推进这一工作。也即按照学科发展的需要实现从业者的专业化,专家化,而不是全员参与。第三,建立面向学生的选拔机制,使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生获得这样的培养机会。如果是课程,可以进行课前测试或进行师生的双向选择。如果是开设专业,则可以借助相关的招生规则进行。第四,鼓励学生与所学专业相关结合,运用所学到的一般创新方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创新实践;也支持学生进入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创新实践。
4 结 论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密切相关,但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特定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不断努力。首先,需要提高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性,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做到事前有规划,事中有规范,事后有评估,定期有反馈调整。第二,应确保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对独立性,在师资、学时等方面予以保障。有学者提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应该渗透到教学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能将其独立出来进行特殊教育。”[4]这显然是不利于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片面的观点。第三,要做好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通过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推进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热情,从而为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对象。通过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推进为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现实创新能力,发挥示范效应,从而鼓舞更多的学生关注或参与到创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焦 烈,王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2):46-49.
[2]徐小洲,叶映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