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开发与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开发与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开发与训练

篇1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质疑;发散思维;想象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它不受原有知识水平的限制,也不受思维定式的制约,能帮助人类开拓新领域、开发新成果。创新思维具有开放性、深刻性、独特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当遇到问题时,以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和寻找问题的答案。初中阶段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而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基础性和人文性的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以说没有创新思维,就谈不上任何创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发现问题是开启创新思维的一把金钥匙。敢于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是激发创新思维和从事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然而,在课堂中学生往往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缩手缩脚不敢提问,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营造民主、开放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课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许不太合理,也许有明显偏差,也许是异想天开,也许荒谬离奇,我们都不要斥责,而应赞赏和鼓励,给予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敢于向教师、向教材和权威质疑,引导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对不易觉察和司空见惯的任何事情提出疑问。

二、重视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训练,提高思维水平

发散性思维是指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而得到多样性的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方面进行辐射性的发散思考,而获得对问题的全面、丰富的认识,把握问题本质。不管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或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展开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例如,围绕“路”展开发散思维:家乡之路的变迁;人生之路贵在探索;成才之路要由智慧和汗水铺就;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利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训练思维的流畅性。让学生迅速地抛出一些观点来,不用迟疑,也不用考虑质量的好坏,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

聚合思维是相对于发散思维而言的,是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搜集所有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再进行重组和推理,以获得唯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只有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硬性地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结论,而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资料,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和可能性,再从中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找出最佳方案,提高聚合思维的能力。例如,结合阅读教学中的解词训练,可列出词语的所有相关义项,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最合适的;或结合课文的语段分析,进行比较鉴别,从种种理解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恰当的;或从给出的材料中总结要点或论点等。

三、让学生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彰显个性,凸显创造

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指出:“鸟儿要飞翔,必须借助空气与翅膀;科学家要有所创造,则必须占有事实和展开想象。”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灵魂。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而语文教材都是精选的意寓无穷的佳作,给人留下耐人寻味和无限畅想的空间。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去体味、去思考,让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去再创造。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标准、唯一的答案和僵化的思维对学生束缚,而应拓宽他们想象的空间。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扩写、续写、插叙、补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以放飞思绪,拓展想象,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才能使创新思维源源不断而来。

参考文献:

[1]王丽萍.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06.

篇2

【关键词】 数学 课堂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64-01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是创新的源头,而设计一个好问题则更是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再通过释疑、解疑等环节,使学生实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目标。

2. 创设有效的变式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变式教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反思我们传统的变式教学,应当在保持必要的对概念、技能的变式训练基础上,注重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同时要注意充实一些能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初中几何教材中,有这样一例题“证明: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我们可以把它改造成“作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并加以证明”将常规性题目改为探索题目。变式一:连接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变式二:边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呢?变式三:当一般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满足什么条件,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有可能是梯形吗?为什么?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探索题的形式。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把这样具有发散性和发展性的探索题引入数学课堂通过发展训练,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与创造性,同时也给予了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3. 创设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减少标准化的思路和答案。要从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出发,激励学生积极思维,重视思维过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循着学生的思路,对学生的任何一点深思所得都要加以肯定和鼓励,特别是那些不拘泥于常规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不断审视、纠正自己的判断,这样才能活跃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问、敢说、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才能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

4. 创设有效的解题教学,发展学生不断探索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起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的重任。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对于数学基本技能技巧的发展,都离不开解题。在解题指导上,善于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创新的思维能力。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求AFC的面积(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A:只需求出AFH与ACH的面积,再相加即可。教师:A同学从的两个构成部分着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直接法)。再想想还有其它方法吗?

学生B:可先计出四边形ACEF以EFC及的面积,再求出AFC的面积。

教师:很好!采用了间接计算的方法。

学生C:也可以延长EF交BA的延长线于N,利用四边形BCEN的面积减去AFN\EFC与ABC的面积(不少同学纷纷点头,显然此法也比较容易让人理解、接受。)

教师:对!刚才同学们列举了三种计算面积的思路,下面请大家计算一下AFC的面积。学生:求AFC的面积等于25cm。

教师:用不同方法计算AFC的面积都等于25cm,而大正方形面积是50cm,同学们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众):刚好是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教师:那么如何判断AFC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无关?

篇3

一、创新“三段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互融 

按照“专业素养养成及创新思维启发阶段、岗位能力训练及创新思维培养阶段、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实践锻炼阶段”三段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第二课程相互补充,分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专业素养养成及创新思维启发阶段。通过“第一课堂”的“创新思维及技法”“机器与发明”等创新思维启发专门课程和“第二课堂”的“机械制造业发展预测”“中国制造2025”等学科前沿讲座,以及广西科技馆、南宁市创客城、先进制造企业的参观体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激情和精神,使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准职业者。 

第二阶段:岗位能力训练及创新思维培养阶段。以“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数控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智能制造技术”等含创新教学项目的“第一课堂”核心课程和职业教育活动周创新技艺展示、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构成的“第二课堂”,支撑岗位能力的训练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面向岗位新任务及新岗位的适应者。 

第三阶段: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实践锻炼阶段。通过“毕业创新设计”“逆向创新设计与快速成型”等拓展型“第一课堂”课程训练和“第二课堂”的技术服务项目实践、专利申请、,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素质养成,并成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者和创造者。 

图1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三段阶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践“三进”策略,构筑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 

(一)创新课程进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如下: 

1.创新型专门课程进第一、第二课堂,推进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体现“三段阶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创新专门课程组成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素质养成。在第一课堂体系中,第一阶段开设“创新思维及技法”“机器与发明”等创新思维启发专门课程;第二阶段开设“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数控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等含创新教学项目且与专业课程高度融合的第一课堂核心课程;第三阶段开设“毕业创新设计”“逆向创新设计与快速成型”等拓展型第一课堂创新实践课程。二是构建由学科讲座、参观体验、技艺展示、各级创新技能比赛、技术服务、专利申请、七大模块组成的“第二课堂”课程包,与第一课堂三阶段匹配分段实施,补充和延伸第一课堂,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两个课堂相融、互撑,从创新思维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到创新实践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革新课程考核及学业评价方式,匹配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手段。一是实施学分认定改革。出台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及置换方案》,设置合理比例的“第二课堂”学分,根据学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计入学分,包括发明创造、科研论文、课题研究、竞赛获奖、方案设计等;二是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多元、开放、重过程、强创新”为课程考核指导思想,设计以检测“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考核内容,以“项目分析、答辩、探究式学习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评价标准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协调等。实现了考核方式与探究型学习方法和手段相匹配和适宜。 

(二)创新思维训练进课程。具体如下: 

1.基于“技术改造服务项目和创新型综合教学项目”设计系列开放程度高的课程教学项目。在课程中加大了机械构形设计、非标设备开发等开放性程度高的教学项目。与学院科创服务对象广西沿海铁路股份公司、广西双高农机等企业合作,以真实技术服务、改造项目和创新型综合教学项目、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项目为载体,在“机械创新设计及制作”等核心课程中設计了“铁路轨道轨距水平检测仪的试制”“纸碟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等教学项目,引导学生加工制作自行构思、带有创意的产品,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及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后期的创新成果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归纳式”教学方法。在本专业群小班制教学全覆盖的基础上,在“机械制造技术”“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等课程中推行了“情景创设—思考讨论—实践探究—结论构建”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方式,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建成系列支撑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信息化课程。一是开发了支撑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的多媒体课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开发了《机床夹具系列微课》《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模拟情景创设、问题的提出等环节,支撑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二是开发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对数据信息的主动分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先后将“数控机床装配与检测”等专业课程制作为慕课等网络化课程,方便不同学习能力的个体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进度和难易度,这种基于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较好的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很好地支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 

(三)创新实践进第二课堂。一是围绕创新能力养成,做好第二课堂的系统设计,构建全程化和阶进式第二课堂训练体系。围绕培养目标,设计基于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化第二课堂活动,且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占毕业要求总学分的15%左右,延展和补充了第一课堂。二是开设了不同层次的创新制作、创新设计项目。在“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的支撑下,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设了系列基础性单一型创新实践项目到提高性集成型创新实践项目,并以此为载体,围绕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形成具有实际技术价值的“产品”成果。三是以不同等级和范围的技能大赛强化训练为载体,满足创新实践的个性化需求。以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10余项技能大赛强化训练为载体,开展了差异化需求下的系列创新实践训练。四是发挥了“智创空间”在创新教育中的延伸作用,以智创空间等创新型社团为依托,通过“学、研、创、做”的实践,三年来开展了60余项创新“小制作”、“小发明”、新工艺及新技术开发,获得国家授权的专利达到20余项。 

三、抓好“两个打造”,夯实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条件 

(一)打造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构建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一是建成了基于校企融合创新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大连机床集团、柳工路创等知名企业合作,新建成了“机械制造创新实训区”“现代装备智能制造实训区”“创新作品制作中心”,完善了“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实训区”“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实训区”等支撑两个课堂的实践训练平台。二是建立了匹配两个课堂师生活动的“中心”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了专门化的“中心”管理组织机构;采用灵活而有弹性的课内课外结合、学期假期结合的常态化面向学生开放的“中心”管理模式,并出台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开放管理办法》《大学生智创空间管理办法》,保障师生“两个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协调、有序开展;师生可以根据第一、二课堂的需要选择实践场所,进行参与项目的工艺设计、设备改造、技术开发、产品制作等。 

(二)打造一支掌握职业教育和创新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能主动运用规律设计教学方案的教师队伍。一是树立了“职业性、创新性、师范性”合一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观。通过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创新型教育技能和方法的培训、专家讲座、沙龙交流、创新型教学技能比赛等教师培训手段,激发其教育创新的意识,提高教育创新的自觉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二是能够主动按照职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设计教学方案,明确“怎么教”。以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实施了“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全体教师参与完成機械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开发,教学组织改革、教学评价革新、匹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教育教学环境的设计等,这个过程使得专业群全体教师不仅明确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掌握完成培养目标的实施的路径、方法和手段。三是以提高科创服务能力为抓手,促进科研反哺教学,使之“教得更好”。近三年共有18名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参加3-6个月的顶岗实践,60余人次深度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改造、主持、参与创新研发型科研课题,既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为后期教师持续更新创新型教学项目积累了大量教学素材资源。 

综上所述,本文以提高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把创新教育与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彼此互融,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式安排、评价及考核革新等整个过程链中,形成完善的高职专业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为“如何培养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资参考的合理系统,突破以往关于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笼统和模糊的局限性。同时,通过分析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因素,分别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生成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和“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两个协同条件进行优化建设,采取基于校企融合的“中心”建设模式,匹配了灵活的“中心”运行管理模式,实施了点面结合、全员参与的“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提升了教师团队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等,进一步促进了高职机械制造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本文遵循从意识到行动、从模仿到创造的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创新教育路径逐级递进、创新教育成果阶进上升的新思路,构建了“三级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三段阶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路径从“创新思维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实践训练”逐级递进,创新教育成果从“意识创新—精神转化—创新技能转化—成果创新”阶进上升,对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胡斌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新要求[J].经营与管理,2016(5) 

[3]管平.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4]周长根.制约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因及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0(10) 

[5]杨清涵.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篇4

恩格斯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创新思维更璀璨。

笔者认为,在本职工作中培育创新思维,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认识不足。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创造“入口”。

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强观察能力。一是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计划、方针、指导思想是否对路,是否符合上级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二是要善于从低处观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民意,群众是否乐意接受和执行。三是要善于在过程中追踪,看一看工作过渡、衔接等是否畅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兑现;看一看设备功能、人机结合、环境和设备搭配上是否得当,有无漏洞和不足。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

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

在当今社会,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学习、不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创新思维与知识密切相关,试想,如果连新知识、新事物都不知道、不熟悉、不懂得,谈何去创新思维?因此,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发自己的智力。比如,我们对待工作,要经常观察和浏览,保持直觉思维状态,然后对工作某一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进而创造性思维,看能否得出优质的思维产品。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问题,要养成经常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的习惯,从而给自己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活状态,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确保正常运转。

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考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细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借鉴比较,寻找启发。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即便从表面上看,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背后也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我们要善于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移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在物与物之间寻找桥梁,在事与事之间搜寻纽带。找到了联系,认识了共性,我们就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进行借鉴比较。启发自己的思路,去创新求解。比如,他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以及如何创新等等,都成为激发我们创新思维的元素,只要我们增强责任感,用心思考,方法得当,就会触类旁通,创新思维就会不断萌发出来。

篇5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数学思想;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73-01

创新思维,即求异思维。它要求你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科学加工,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它的功能,表现为可以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到解答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它的操作要求从一点出发,向四周辐射,“心鹜八极,思接千载”。从而编织起信息网络,达到思维的预想目标。

过去一年来,我们教研组的几位教师在实施北师大版数学新课程及课程标准时体会到,该课程及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活动作了较高的要求,并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在此启发下,我们在初中数学活动课中进行了“启动创新思维,深挖智力潜能”的探求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们赞扬创新思维的训练是“进行思维与灵魂”的对话,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的真谛,不仅开阔了师生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意识。

1.课外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1 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知识现状,认知结构。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发生认知冲突,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主动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利用相应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从而针对问题触类联想,诱发灵感,使人进入新的境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进行分化和重组。而这些如果没有学生的创新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我们在活动课中选择了一些符合学生知识现状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我们使图形不断演变,运用类比、联想、归纳思想,从特殊化到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讨问题的发展变化,使学生发现了问题的本质,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使他们理解问题真正的内涵,从而产生联想,经过讨论得出了对角线条数公式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求创新和求知欲望。

1.2 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情。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令人惊异,感到神奇向往的,它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

1.3 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保证创新。任何创新的思维方法都具有浓厚的个体色彩,只有个体在参加活动中,凭借自己有别于他人独立的努力才能体现出个别性,也才有其独创性。任何创新都不可能是教出来的,也不会是大家一致行动的产物。所以,如用“应试”的做法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因为学生若成为一个被动接受体,哪里还有创新的意识?创新思维产生于各种问题情境中,只有自主参与观察、尝试、判断、思考等,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新发展。

例如:我们在一次活动课中给出了如下问题:

在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矩形荒地上要设计建造花园,并要使花坛所占面积恰为荒地的一半

1、试画出你的设计图(至少画三种)

2、根据其中一种设计图,列出方程求解(精确到0.01米)

由于问题本身生动有趣,而且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较大,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思维活跃,经过独立思考,互相讨论提出了多种设计毫无疑问,这样的问题对原教材中设置的习题、例题大都是条件完备、答案固定、结论唯一的传统规范题目是一大挑战。这种开放性问题能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能力,拓展思维领域,有助于开发深层潜能。

2.数学活动课中,对学生进行决策型应用题的训练,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的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数学考试中,除考查双基的同时,还着重考查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活动课中,训练一些结合现实生产生活实际的开放性、决策型应用题,从中探索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是培养数学思想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

例如:某机关有三个部门,A部门有公务员84人,B部门有公务员56人,C部门有公务员60人。如果每个部门按相同比例裁减人员,使这个机关仅留公务员150人,那么C部门留下的公务人员为多少?

简析:设A、B、C三部门留下的人数分别为X、Y、Z,这里只要从条件:按相同的比例裁减中发现X︰84=Y︰56=Z︰60之间关系,即可构建方程而决策。精简机构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本题属于人事安排与人才使用应用题,此外,还有买卖中的盈利与亏本,劳力调配的最佳方案等,决策是关键。不仅能增强学生创新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意识,而且还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从阅读理解、探索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习惯上教师只注重一些较难题目,思维较独特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然而新型的阅读理解性问题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创新点。

例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给出了如下题目让学生讨论:

3.1 如果平行四边形内角的平分线能够围成一个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是___

3.2 上述问题中的"如果…能够围成 …"是否意味着不能围成四边形的情况?请说明理由?

此题属于探索思维型填空,属于发散思维与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有的学生画图验证,有的根据相关的几何知识判断等等,使他们享受了探索的快乐,激活了思维。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实践,进行综合小结,得出正确结论,象这样既简明,又易读懂的简单问题,易接受,感兴趣,探求的欲望会更强,是训练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方法。

4.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载体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创新思维;策略

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创新,而当代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个人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任务中的关键所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外,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

一、创新思维及数学创新思维的内涵与特点

创新,从单一个体来看,是指他的行为及思想与他之前的所做所想相比,有新鲜不同的特点,代表开辟,就是从没有到出现的含义,也是指事物日益发展、更新换代的改变过程.在学校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创新.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即代表人们对事物的思考方式.而创新思维顾名思义,是指相对新奇独特的思想.囊括了新事物的挖掘、新方式的开发、新规律的发现、新问题的处理等等类似的过程.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用以进行自主的思考与探究,多思索多创造.

创新思维的特点包括:创造性,代表思考方式不是一味地沿袭老固的传统习惯.在数学学习中应用思维的创造性,对数学中公式、定理、题目等多探索,科学合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求异性,是指敢于想象,突破惯性思维.在数学学习中多想、多分析,探索更多的解题方式;联想性,就是在问题探讨过程中,思维发散到其他方向.在数学学习运用中也就是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纵向、深向思维方式;灵活性,跳出惯有思维模式,多方向变化.在学习中,灵活地对不同问题进行不同分析;最后是综合性,思维在处理个体与全部、简单与复杂的各类信息时,运用的有关经验及策略具有综合整理性.

数学课程对于学生的脑内思想意识训练较为深入,这种思维行为包括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以及概括、推理用到的归纳、演绎、类比等等,构成一个综合性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创新,在一般形式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特有的形态,如对思维意识要求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思考过程中所用到的推理逻辑能力以及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应用形式能力等.相对于普通数学思维来说,数学创新思维是在过去的知识层面及能力的基础上,跳出惯用思考方式,创造出独特新颖的思想效果所经历的一系列智能性过程.

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大脑与小脑的潜在天赋的开发,对学习与生活中问题的解决与创新能力有所加强,锻炼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全面思维更深更广;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对学生有关数学、空间及逻辑的推理能力进行加强训练,为学生未来的良好成长与发展做好基础准备;数学有关训练对学生的智商等几大领域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生创新思维促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老师虽然在关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上比较支持,但是在习惯性思维的影响下,依然按照传统的课本教书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教学模式不够新颖,本身的创新积极性不高,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也就不够关注.

(二)学生所学习的课本知识及课后习题等内容老固、保持惯有的结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来讲没有引发其思考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从教育方面来看,现有的有关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过程结束后的评估系统依然不够完善,科学合理性较差.教师在领导团队的约束下,无法独当一面,在提出建议与如何改进方面缺少气势,从客观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所阻碍.

(四)处于青少年学习时期的学生,对于创新思维的理解有一定限度,普遍更适应于老师讲课、他们听课的状态,对于知识点与习题的主动探究性较弱.

三、初中数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

(一)改革教学方式,开发学生创新天赋

教师在数学知识的讲授中,可以以教材课程为基础,科学合理地扩展学生知识面,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模式加以改良,创新理念,跳出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善于联想与创造.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本质上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可以制订多类型的教学任务.在教师的惯有意识中,常常把教学任务局限在课本上,范围较小.随着新时代教育的改革与进步,教师在数学教学方式上也要开启新的创新模式,贴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平面上的数学知识到立体数学模型的转化.

2.尝试带入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所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来设计教学方式是很重要的.通过将学生带入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会到知识也可以在生活中很好地运用.

3.科学合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和问题的新颖设计对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创新思维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促进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发给同学纸卡,通过动手剪裁纸卡得出有关结论,安排学生进行组内交流,根据讨论结果上台演示等,这些过程对于学生思维创造力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4.倡导学生提出疑问.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质疑,在交流与互动中挖掘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解释,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的求知心理有一定导引作用,并且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日常教学,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怀疑态度”,多动脑多思考,大大加深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促进师生互动,在分析与解决中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各种多边形”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引发学生关于“各个形状的内角总度数为什么是那些而不是别的呢”之类的思考,通过让学生反复印证与实际切割划分角度,结合教师适当的引导与解答,达到提出问题并解决的良好学习效果,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所帮助.

(二)融入人文数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思路,在教学中很难顾及全面,初中数学又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知识能力的培养添加一定阻力.知识虽然源于教材,但更要高于教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完全可以跳出课本,结合有关的知识理论,与生活实际故事或创新科学实验等相融合,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体会到知识点、理解并掌握.

例如,在进行“递推数列”的知识传授时,可以利用斐波那契的“兔子繁殖”数列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还有“国王的棋盘麦粒”的故事等,都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有很好的效果.通过学生对故事中所用方法的思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纳与吸收.

(三)扩展学生课外实践知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通过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但由于问题的多变性,适当的挣脱学校和教室的束缚,更多地将课外实践知识带给学生,成为有效的途径.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又是对创新思维形成的一种促进.

例如,在学习“利率”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布置有关银行存款利率调查的实际问题,学习“相对高度”有关知识时,可以对当地某个山峰的实际海拔进行考察研究.学生通过个人实践,结合老师的引导与启发,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将数学问题实际化,可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四)减轻负担与压力,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国家未来人才的教育措施也逐渐增多,学生身上的负担与压力日益见长.满满的课程安排以及定时定量的各科作业,对学生本身可自由利用的时间与空间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综合这些来看,在初中数学的日常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留出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究,培养建立学生的自由学习习惯,能更大程度地让他们发挥出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对新知识、新能力的有效接收.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创新思维及数学创新思维的阐述,结合有关问题分析了初中数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关策略,希望给阅读者带去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张楚廷.数学与创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高丽敏.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山西青年,2013.

篇7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精神的具体培养,我想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

第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首先 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就在于总是通过创新这一原动力不断前行的,人类的创新思维是激发创新的基础,通过创新思维可以集合人类创新方法,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推动力,数学教学的进程也会随之发展。

一、数学教学的现状

数学教学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仍旧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对于数学教育没有共同的认识,对于数学的学习也不够重视,数学课堂上出现纪律松散的现象,学生不能够及时完成作业。另外,学校方面对于数学的教育仍旧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对于数学教育没有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旧沿用老一套的以教材内容为主,学生在学习中提不起兴趣,数学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教学科目,数学的教学活动一旦出现死循环就会严重遏制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的研发[1]。

现如今的数学教学现状仍旧是值得深思的,传统的数学教学已经不再适用,应该向新的方向迈进了,对于数学教学必须有新的认识,不论是学校和学生都能够清醒的认识到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对数学中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二、数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指的就是在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上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是打破陈旧的规则并且能够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开辟新的思路的理性思维方式。数学教学方面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们独立的进行思考,面对问题可以自己分析,不以老师为主体,不以教材为中心,让学生们进行大胆地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数学这一工具进行研究和探索,数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讲解数学知识到以探究式的教学为主的转变,学生们可以自发的去探究数学中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创新能力[2]。

通过教育一方面来讲,在人类的教育历史当中,教育不只是知识的继承与传播,还是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被教育者对现存的知识加以掌握进而对知识的真理进行探索,在数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时主要对学习者的思维方式进行转变,也就是启发创新性的思维。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应该发生转变,对以往主要以知识的继承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将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应用的数学的教育当中,数学的教学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思维与开放性数学教学

(一)抓住创新思维的灵魂

数学素质就是创新思维中的灵魂中心,现今的科学系统中,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研究基础,无论是哲学家还是科学家都是以数学为出发点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的,数学是最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对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工程都有重要的影,数学语言广泛应用于物理和科技之中,物理的推理和原理的论述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作为工具来讲主要应用于计算机和产品的生产之中,几乎所有的科技都有数学研究人员的心血的付出[3]。

数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审美品格也有所影响,数学素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中心,它对人的内在的辩证思维起到启发的作用,强化数学思维可以对人类的智慧进行开发,古往今来,所有伟大的数学家都注重创新思维的发掘,都具有高端的数学素质。数学的意义不是其他的基础学科可以相比的,强化数学素质就是抓住了创新思维的灵魂。

(二)拓展开放性的数学教学思维

在数学的教育中,开放性指的就是推陈出新,打破陈旧的教学思维模式,从新的立足点进行数学教学的工作。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数学思维,将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对创新思维的训练有所帮助。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的原理中包含着数学的各种思维,对数学的原理进行研究和开发对于数学思维的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原理和相关公式的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应该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发和创造,引导学生采用数学思维进行学习[4]。

开放性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数学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利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进行数学思维的发散式开发,对于原有的数学原理进行再次的研发和论证,数学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就得以强化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有所帮助。教师也应该利用数学思维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有效地运用数学思维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的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的教学方式包括递推、数学建模和化归等,运用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对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很有帮助,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5]。

(三)构建直觉思维

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直觉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数学问题通常是依靠原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对数学问题加以推理进而得出结论。对于复杂难解的问题就需要深思,此时,数学的直观洞察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就起到作用了。一般情况下,抽象的理论和概念源于现实的依据并结合材料得出来的,人们可以通过直观的洞察方法加以分析并且总结,数学的直觉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新问题时找出突破点,从相对直观的信息中发现抽象思维的思考方式,直觉思维的构建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在实验和发明中找到灵感,对现有的资料进行总结,大量的经验得以积累,渐渐地就能找到事物的规律,这就是数学能够带来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过程就是构件数学直觉思维的过程,数学的直觉思维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6]。

四、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教师引导法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的,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将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革新,教师能够勇于开拓就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来。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和自己交流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就能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教育就能够真正用心。

教师引导法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教师,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就能激发学生去完善自我,教师对知识进行不断地研究就能引导学生也去开发创造,教师作为表率起到带头作用,学生受到感染也能够以求实创新的态度去学习。

(二)探究式学习法

通过教师运用较为创新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探究,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就能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一些问题教师的答案不能够过早公布,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发的探究,通过实战演练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一些问题面前,学生应该主动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逐渐在实践中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数学模型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还能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思维有推动作用[7]。

(三)规律法

在笛У难习中就要首先进行课本知识层面的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定找到其中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知识,对原本存在的原理进行,再重新论证的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是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在学习中找寻知识的内在结构和相应的规律,对知识进行整体的掌握,即便是极为微妙的规律也可以加以掌握,这样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层次的理解。

数学里存在大量的公式和公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总结有助于发现其中的规律,运用规律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联想法

联想法就是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创新与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数学上就有很多理论是与联想有关的,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和庞加莱猜想。科学研究领域有许多成就是通过联想与想象得来的,因此进行适当的联想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联想为契机进行研究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结论:

通过上述的讨论,可以了解到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巨大的作用,数学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程,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能够帮助学生,创新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和教师双向互动的过程,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丽娜.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J].科技资讯,2015,26:134-135.

[2]冉琴.谈开放性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101.

[3]张照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6:66.

[4]张丽颖.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生物技术世界,2015,03:159.

[5]何祖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32:156.

篇9

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创造良好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即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那么课堂会实现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会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和动脑,进行表演,情境教学,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我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精心写教案,激发创新思维

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与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只有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才会随之提高。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自学能力较差,我们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深入钻研教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针对此课题,我与备课组全体成员一起协商,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课文阅读采取“自学”、“共学”和“训练”的方法。“自学”,是指学生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求他们完成猜词义、长难句分析、段落大意和全文中心思想的归纳,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发现问题。“共学”,是指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展开共同的学习研究活动,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在课堂整体教学上,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然后,在“自学”和“共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练”,教师精选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句型编成练习,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巩固,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三、课堂中巧设疑问,引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课文教学时,笔者常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不断改进教法,开发创新思维

目前的英语教学,必须立足于精选的教材和科学的教法。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刺激学生的创造思维。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

1.创造性复述。复述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考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课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复述可分为三种:(1)变换复述:让学生变换人称、时态、语态或文章体裁进行复述。(2)续文复述:根据故事情节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续写故事可能出现的结局。这种复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3)概括性复述:根据材料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全文大意或段落大意。这是较高水平的复述,学生需要很强的归纳能力。

2.即兴演讲。在上听说课时,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争取说话的机会。那样,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场面会很热烈,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语言才能和思维想象能力,把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复述和演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用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层次,选用适当方法,灵活使用,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表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中,要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篇10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转贴于

3.5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