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县城;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县城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县城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县城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高速增长目标的过分追求,导致一些县城的房价也急剧飙升,累聚风险,引发了众多关心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国民的担忧。为促进县城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1.强化规划先导,合理规划房地产发展布局
要强化规划先导,按照县城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统筹考虑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现状和发展要求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先导、引导作用,科学编制房地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确定各类房地产项目的数量和布局,确保项目跟着规划走。要围绕城市功能布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布设房地产开发项目,凡规划为住宅区的地块,能连片开发的尽量整体开发,避免同一地段由多家房地产公司各自开发,造成破坏景观、浪费资源、难以管理等问题的发生。即使分期、分批推出土地挂牌出让,在规划设计上也要统一把关,统筹考虑总体风格、配套设施等。
2.加快县城经济建设步伐,县城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切实保护农业耕地资源,对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建设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城镇化快速扩张,耕地大幅度减少,一方面给农业发展造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使失地农民迅速增加,影响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必须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集约化用地。应节约土地,合理利用生态资源,防止出现生态赤字,促进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建设步伐,县域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协调发展,运用绿色经济理念,工业企业多实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在县域经济得到有力的体现,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现有生态建设基础上,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实施更有效的举措,遵循资源化再利用原则,实行再生资源再利用。
3. 遵循市场规律,从总体上确定中长期房地产开发总量和结构
要遵循市场规律,从总体上确定中长期房地产开发总量和结构,建立统一的市场管理体系和畅通的市场信息系统,及时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建立市场信息预测机制,相关部门加强对本地房地产市场的调查摸底、分析预测和市场监控,定期报告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定期分析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向社会土地供应、房地产开发用地规模、房地产竣工规模、价格、区位等信息,引导企业理性投资,消费者理性消费。建立重大变化预警机制,房地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建筑与房地产业的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地采集反映房地产市场的动态数据,掌握宏观政策,做出准确判断。统一协调建设局、国土局和房管处三个部门和银行系统,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启动房产预警预报体系,采用电脑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房地产市场异常态势进行判断,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市场调控提供重要依据,及时采取调控和引导措施,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4. 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生态的可持续性。社区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房地产开发建设而形成人工生态系统。房地产开发应当顺应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为人服务。房地产的规划布局、建设与后期物业管理都应有超前的生态观念,在充分利用自然地貌、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出人与环境有机融合的舒适空间和居住环境。首先,在房地产开发项目选址上,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生态林地,不影响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应在荒地、废弃地上进行建设开发。其次,应建立规范的房地产建筑质量保障制度,通过消费市场约束机制,抵制劣质、有毒材料的使用。第三,大力推进房地产建筑节能工作,在保证建筑功能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达到既居住舒适,又能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的目的。第四,在城市规划区内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绿化带和绿化区域,提高绿化质量和城市园林水平,构造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改善城市交通、供水状况,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发展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再利用,从根本上改善居住环境。
5.房地产开发要以人为本,顺应居民消费需求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根据不同收入阶层家庭10~15年收入能够买得起住房的原则,统筹开发不同档次的住宅用房,形成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以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为保障,以高档商品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开发规模适中、配套完善的住宅小区,主要建设面向居民的公寓式住房,适当开发以别墅为主的高档住宅小区,有针对性地打造一批高档住宅、精品工程,形成宿迁的房地产品牌。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打造对人的权益尊重的居住环境。对拟开发建设小区,重点着眼于审定通行、绿化、给排水、供电、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医疗、文化、通讯、家政等社区服务配套,全力营造安全、整洁、和谐的居住环境。
6.正确引导小产权房,将其纳入良性发展轨道
消费者购买小产权房仅仅只是用来居住,用来炒房的很少,政府与其禁止小产权房的存在,还不如正确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将其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制定相当严格的政策,其主要面对是农民和部分低收入群体,禁止炒房,禁止私买私卖集体土地用来建房,也严格禁此中高收入群体购买,使其为普通民众服务,特别是对村镇农民和低收入群体带来很大的益处,从而也缓和了一部分社会矛盾,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让城市房地产市场和新农村建设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总之,县域房地产经济建设要以生态文明为依存,以生态建设为发展基础,应注重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地域优势和经济优势。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县域经济得到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推动和促进县城房地产经济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甘肃山区 经济发展 关系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82-01
水土资源是构成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水土资源。水土流失破坏了水土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就破坏了人类生存的条件。而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以水土流失为主要特征的,因此,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也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大障碍。在我们甘肃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原因,水土流失更为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持水土,防止水土的流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同样,经济的发展为水土保持措施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地区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衡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水土保持与甘肃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对甘肃山区水土保持事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给甘肃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和水土保持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提供了一些基础的依据,也给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对甘肃山区水土保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实现甘肃山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引起全球社会的普遍关注是在90年代初。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看主要有两层含义:发展和持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应该由下述几方面组成:首先,与原先只注重经济发展的理念不同,可持续发展除了承认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外,特别强调生态学和社会学意义的可持续性。其次,它涵盖经济发展的广泛含义,包括现有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交通、水、电、通讯),现有服务的可持续性(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设施),现有管理的可持续性(协议、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还有政治和文化的可持续性(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再者,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社会公正、正义、平等和参与性(决策参与、执行参与、利益分配参与和评估参与)。最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政策决策原则密切相关,依赖于政府及有关组织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
为此,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就是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放在特定的地域 “山区”,用它来指导山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具有强大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可以有不同重点的展开。就山区经济的发展来说,其发展目标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山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二、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水土保持就是输入人工辅助能,引进物质、能量和信息,引进以林草为主的绿色植物,使其由无序向有序、低序向高度有序转化,由生态失衡的恶性循环向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转化的有序化原则。在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彼此联系的有机成分中,水土保持是根本保证、是基础、是手段,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其要达到的目标;其应用的范围应是广大水土流失地区,并且水土保持本身也含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水土保持是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土保持是人们对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修梯田、建坝系、兴修水利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都是对干旱山区恶劣的自然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水土保持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共同发展进步。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推动山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客观上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水土保持为此提供了途径。尤其是在甘肃广大山区,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程度低,要走优先发展第二、三产业,再以其来反哺农业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基本农田产出率,不断丰富农产品供应,解决摆脱贫困、预防灾害的问题,进而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才是根本出路。实践证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水土保持,没有这个牢固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水土保持是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同时也是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通过水土保持可使退化了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使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可再生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保护地球的生命支撑系统不被破坏。反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促进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因此,在甘肃山区首先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全面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为整个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是前提。否则,虽可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和很高的经济效益,但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永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总之,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铸就了山区经济繁荣与稳定的坚实基础,是山区经济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三、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机理
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在一个“空间范围”内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系统。这两个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连接方式,决定这一范围内水土保持与经济的耦合发展。耦合(Coupling)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就山区来讲,这种耦合关系有前向耦合和后向耦合之分。
前向耦合是指为改善山区恶劣的自然生产条件,针对干旱缺水以及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等而进行的水土保持治理,主要是修梯田、建坝系,荒坡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这些水土保持措施改善了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后向耦合是指粮食增产、经济林果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山区经济,使经济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因此,前向耦合是后向耦合的先决条件与基础。
总之,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来看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和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水土保持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保持项目中,这又促进了水土保持事业的长足发展。所以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忽略了或偏向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会影响到全局。换言之,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决定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开展,反之,水土保持对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山区经济如果能够得到水土保持工作的及时、大力支持,山区经济发展将会又好又快发展。山区经济发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保障,甚至会出现许多新的水土保持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静.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与实践-国民经济学系列丛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8:78~83.
[2]王育新.浅议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1994(04):72~73.
[3]杨丹萍.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耦合机理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5(08):18~20.
[4]尹亮,王关义.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与途径[J].商业研究.2002(240)02:9~11.
[5]许靖华,李成杰,等.侵蚀山区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索[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2(04):13~15.
[6]王冬梅.农地水土保持[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46~48.
篇3
1.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林业资源较少且经营质量较低
我国地域面积广大,但林木覆盖率在世界上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林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处于较低的水平,林业资源的缺乏为我国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同时,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对资源的消耗和使用量剧增,为林业资源的长期发展造成了问题。树木的生长周期较长,在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资源的生产量落后于资源的消耗量的情况,长此以往,会造成林业资源的巨大空缺,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成为经济发展的隐忧。
1.2林业资源管理水平达不到标准化要求
我国林业资源的管理和计划也是保障林业资源能够长期可持续使用的重要方面。但在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现状中,对树木的保护和使用计划还缺乏专业化的规范,导致林业资源的滥用和不必要的消耗。在市场化经济的条件下,许多企业会选择将利益最大化最为生产经营的目标,而忽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在没有适当种植树木填补资源空缺的同时却大量砍伐林木,导致林木资源无法实现正常的循环使用和长期的可持续利用。
1.3林业资源的经济水平和发展不平衡
在种植林木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林木生长的土壤和水质条件进行栽培,也要选择不同种类的林木构建不同需求的林木带。在东南部地区,由于林业资源较丰富,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木市场,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等问题的限制发展相对缓慢,地区间的差异可能造成林业资源的浪费,同时延缓林业资源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的质量要求的差异也会造成市场中的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2.1深化林业经济改革,提供制度政策保障
在市场化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经济的引导和支持,发挥政府的管理和规范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经营氛围,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的保障和动力。政府要从国家的整体情况出发,寻求适合林业资源发展的有效措施,明确林木适宜种植的地区和条件,防止因失误造成的资源的浪费和人力的消耗,并做好防护林和经济林的规划,确保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于林业资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能够作为经济资源参与到国家的经济运行中,还与人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政府需要提供一定的政策对林业资源加以保护。
2.2加强管理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林业资源的循环使用周期较长,且栽培消耗的时间较长,因此,注重对资源的保护和充分利用成为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林业经济的经营过程中,减少人为的浪费和破坏是重要的方面,因此,要在国民心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人民群众意识到保护林业资源的重要性,在长期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从源头上控制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可以引入到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理念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内容,并在长期的国家经济生活中产生持久的影响和人民的自我道德约束。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和通讯媒体等加大宣传的力度,使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2.3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在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中,要转变传统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改变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做法。传统的经济生产活动中,林业资源主要通过工业等形式消耗,难以在循环利用实现价值的重复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林业资源的价值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增添观赏性林木也成为林业资源在经济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因此,要促进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从增加林业资源的价值出发,优化经济结构,使林业资源在重复利用和价值的层层递增中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吸收新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观念,形成先进的发展体系。
3.总结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源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我国林业资源总量较少,因此,要加强对现有资源的保护,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主要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展开讨论,希望能对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和支持,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郭排峰 单位:山东东明造纸试验林场
参考文献:
[1]杜人杰,曲跃军,孙强等.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措施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432-9433.
篇4
关键词:营林生产;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营林生产过程中,林业生产单位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意识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要努力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因此,林业生产单位首先要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容和重要性,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在保障林业生态的基础上,促进营林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主流的发展理念,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持续发展包括3个方面,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而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和调控。
2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加快调整林木生产结构
林木生产结构主要是针对森林种植品种的结构,为了实现林木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要对当前的林木结构进行调整。首先,营林单位对于林木的品种要进一步优化选择,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一些经济价值高,适宜当地自然环境的林木种类。同时,尽量丰富林木的种类,避免出现地区林木品种单一化。过度单一的林木品种,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病虫害传染。通过品种的更新达到提高营林部门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其次,延长林木加工的产业链,实现林木深加工,提高林木产品的附加值。避免直接进行原木加工,没有任何的林木产品。通过延长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收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当地就业率。最后,营林部门在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保护林木的生长,也可以积极发展相关产业。
2.2加快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实现林业生产质量提高和林业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保证,林业生产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林业科技的引进和应用,切实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在林业生产和保护过程中,注重对林业方面的科技投入:一方面加大对林业专家的引进和咨询,通过林业专家的专业指导提高营林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林业科技设备的采购,提高林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依靠科技人员和科技设备,林业生产部门可以快速查找出自身在营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而不是靠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验盲目处理各种营林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最终实现营林的持续生产和生态保护双重目的。最后,营林部门不仅要加强引进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也可以对营林的方式和措施进行改进,引进先进的营林方式和措施。例如,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森林培育监控系统、森林生态监控系统等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可以结合当地的需要加以运用。通过对森林环境的整体监控,提前发现森林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林木生长质量,提升林木生产水平,实现营林生产的增产增效。
2.3完善林业生产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林业生产制度对于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受我国社会发展的限制,仍然没有全国性的相关规律法规,对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建设设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只有各个省级部门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因此,地方林业部门在生产和保护过程中,要积极参照省市各级政府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结合自身林业生产特点和发展现状,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林业生产和保护制度,制定出适合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具体可以从人员设置及职责配备方面,外来人员的管理和营林生产过程及林业生态保护过程中的技术操作方法及原则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完善,保证营林生产和森林保护的各项要求及措施能够得到真正有效地贯彻和实施。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相关单位在营林生产工作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应综合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营林生产工作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营林生产在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守成.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刍议[J].才智,2011(34)
2刘玉善.探讨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5(2)
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措施
中图分类号:S7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163-1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益,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使两者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不造成损害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全球人口的膨胀使得能源消耗量极大,导致全球一些地区出现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退化,生态失调等危机,这些危机的发生,都与林业的开发与利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开发,对森林培育和利用相结合,以持续地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同时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空气和水质不被污染,保障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恶化,从而实现既满足当代人对林业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对林业需要的林业发展模式。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的多样性,林业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都得到了反映,森林所在的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生存环境的改善,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不但包括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有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发展不能靠牺牲环境来实现。在林业的发展上,要实施科技兴林战略,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这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加强对林业生态系统的基础研究,做好林业生态系统的监测和树种结构的调整,利用先进的技术来不断提高良种苗培育的科技水平。强化对林业应用技术的研究,注重研究高新林业转化技术,使传统的木材加工和制造技术得到优化,木材利用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提高林产品的经济价值。科研成果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科研真正做到为生产建设服务。
2.2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林业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也具有社会性,林业的总体效益非常巨大,但是在很多地方,林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却比较低。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大部分的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使得人口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我国的森林总量较大,但人均森林占有量很低,只有世界人均森林占有量的五分之一。而且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很多土地贫瘠,不利于耕种,同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林业基础产业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正是由于以上的几点原因,建立一套完整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意识支持以及社会公众参与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2.3 加快林业经济体制改革
要改革林业经济体制,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反映林业特点的经济体制。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林业发展的领导,逐步建立有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按照区域化和社会化的原则,对林业生产管理组织进行合理的设置,调整和优化林业生产布局,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明确林业产权关系,逐步推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转让和资源资产化管理。可参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做法,不断调整、优化林业企事业组织,构建新的有利于林业发展的产业群体。
2.4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林业产业分为三个产业结构,在林业的第一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的建设。在林业的第二产业,要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林业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从低层次的原料加工,转变为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在林业的第三产业,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努力拓展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林产品的产业链,增加林产品附加值,调整、优化林产品结构,提高林产品的经济效益。
2.5 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林业立法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充分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要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林业执法力度,对森林采伐实行限额管理,确保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加强对林地的管理,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防止有林地逆转,对毁林占地的违法行为,要严惩不贷;要坚持依法治林,使毁坏森林的违法行为从源头上得到制止。
总之,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要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加快林业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发展的各个层面,才能真正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义希.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J].中国林业,2010,7(6).
[2] 邢玉芹.浅谈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J].林业科技情报,2011,2(3).
[3] 李笑华,李海东.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D].中国林业企业,2001年5月.
[4] 向艳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其构想.[J].四川林勘设计,2003,3(1).
篇6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的是一个国家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保持发展的永续性和适度而实施的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等全方位的谋略。与我国的实践相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包含几方面的内容: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是以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理的政策、制度。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的基础上,实践表明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实施自然生态和环保的协调是绝对不够的,应积极学习发达国家,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政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于经济发展基础之上。重点是经济发展为基础,不仅是说要使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速度,尤其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也要提高。对我国来讲,要对原来那种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改变,实现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3.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科技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杠杆。
4.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因素
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急于对发展落后的状况进行摆脱,开发利用资源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资源型和粗放型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只对经济量的增长重视,而缺乏对提高质的认识;而环境的脆弱性特征也得以表现,由此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
粗放型、资源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尤其是对不稳定的而敏感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会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重,更加恶化生态环境。从经济发展历史来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农业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是耕地,在有限的土地生产力条件下,增加的人口促使人们对更多的耕地进行开垦,使生存需求得以满足,大规模的盲目开发带给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
三、加强环境保护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1.科技进步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推进
对经济发展来讲科学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也是处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凭借科技进步研究开发少废、无废、节能、节水的新工艺、新技术,可使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如清洁生产技术的推行可使能耗和原材料最大限度的减少,兼顾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环保产业,对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进行开发推广,把科技成果向防治污染的技术转化,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保护环境。所以,称环保产业为“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2.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
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是通过市场信号和价格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一,开展核算、计价资源,用有偿使用的措施,在成本里纳入生产过程的环境代价,这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二,市场机制对技术进步极大激发,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有利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使一些不必要的浪费降低。“绿色产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环境标志认证,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对“绿色贸易壁垒”予以打破,方便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第三,通过市场机制可以使环境问题中的“政府失灵”得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政府失灵”指的是因政府行为致使环境管理和环境政策的失效,从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大。如CDP核算方法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没有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代价,诱使人们单纯追求经济增民速度和经济系统,致使出现“高增长,高污染”和“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
3.调整产业结构,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主要特征,由于其盲目开发和粗放经营导致环境生态的失衡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限制,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非常不可取,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指的是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道路。要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优化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变,进一步增加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和质量,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实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中,立足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落后设备、工艺和企业继续淘汰和关闭,用生态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污染重、能耗高的传统产业,积极开发降耗、节能、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
4.法规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实施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环境法规、法制建设是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保障。环境法规作为自然与人关系调节的措施,通过规范行为主体可控制或预防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发生,另外,也是对以生态环境良好和资源持续利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和具体化。完善与实施环境保护法和提高公民与企业与环保意识,对我国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产学研结合,引领资源科技和环境、能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作用
1 前言
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经济是全球共同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这一共同目标的唯一方法。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当代人对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对后代的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着农民的收成,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水利工程建设迫在眉睫。要想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水利工程也需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 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对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要求,又不对后代在满足其对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需求能力时构成危害的发展。基于此,只有保证水资源以及水利工程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资源、环境与人口的和谐发展。
新时代的中国, 社会及经济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水资源及水利工程可否实现可持续利用。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设计到多学科的知识及专业技术,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配置、治理、保护、水利工程的投资及建设、工程管理、人才的开发及管理、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其中,水土保持是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3 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不仅影响农民的收成,对升天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还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利用,可以说水土流失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是当前治理水土流失最有效的也是唯一的途径。水土保持工程是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改良及保护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的总体生产力,提高农民收成,以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水土保持工程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有助于拦截径流泥沙
水土保持可以有效减少水土的流失量,水土保持设施,包括坡改梯工程、小山塘以及排灌沟渠能都能起到拦泥拽沙,增加土地的蓄水量,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减少湖泊、水库以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有调查研究显示,未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径流泥沙量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径流泥沙量的3.5-5.5倍,水土保持工程能拦截径流泥沙率高达80%。径流泥沙量与土壤的水饱和度有密切联系,对于水量充足,降雨间隔小的季节,径流泥沙量增加明显,水土保持工程能有效改善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其水分的饱和度,减少径流泥沙,减少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降低滑坡以及泥石流对水利工程的破坏。
3.2 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水土保持工程能有效保持土壤中的含水量。在降雨过后,采取梅花形的设备取未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山区与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山区的土样各100克用于含水量测量,可以发现,未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山区的土壤含水量为18%,而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山区的土壤含水量为20%。水土保持工程有效保持土壤中的含水量,一方面,在汛期可以有效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
3.3 有利于提高土壤保肥能力
水土保持工程由于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养分蓄积在土壤中,土壤中的有机质、速效氮、全氮、速效钾以及速效磷等逐年增长;而未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土壤中养分会随着径流泥沙的流失而减少,土壤中的养分逐渐减少,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由于有机质等流失会随着雨水能进入到水库、湖泊以及河道中,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水土保持工程在保持土壤保肥能力的同时有利于改善水环境。
4 实施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4.1 水利工程建设措施
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以小流域为一个单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水土保持工程的拦、阻、挡以及截等的功能,减少水土流失,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土地的整体利用率以及生产率。在此基础上,要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修筑相应的谷坊及截流沟等,减少沟壑对农田的侵蚀,拦泥缓流,改善沟底比降,是农田能连成片,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质。同时要实施相应的节水灌溉,开发及利用小管出流、喷灌、渗灌以及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4.2 农田耕作措施
4.2.1 垄作区田。所谓垄向区田,是指在垄沟内相隔固定的距离修筑低于垄台的横土挡,横土挡能将垄沟分割成一个个浅穴,在横坡上以垄台和挡共同拦蓄大雨,在顺坡以土挡拦蓄大雨,以土挡间所形成的浅穴贮存降雨以及冲刷下来的土壤。雨水以及冲刷下来的土壤暂存在浅穴中,解决弱入渗与强降雨之间的矛盾,提高土壤的含水量。
4.2.2 深松耕作。深松耕作是指只松土但是不翻土或者是只翻上层土而松下层土,包括垄翻深松、垄沟深松、耙茬深松以及垄帮深松。深松耕作打破了传统的犁底层耕作模式,改善了农田、耕地中耕作层的透水及通气情况,提高了土壤的水分入渗率,减少泥沙径流,减轻了水土流失。
4.2.3 少耕、免耕法。顾名思义,少耕、免耕就是少耕作,甚至是不耕作,即将种子播进土壤后,在一个适当的周期内不用铧式犁翻动上下土层,而以尽可能少的耕作次数,改善土壤中耕作层的结构,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合理的土壤容重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
5 结束语
水利工程作为保障社会发展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土保持工程作为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在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水利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
参考文献:
[1]林进贤.浅谈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才智.2008,(05).
[2]王琦,马国花.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04).
[3]徐虹,黄晓琳.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3).
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森林资源能够促进我国工业化发展,也能够有效缓解环境问题。但是森林资源的再生周期较长,如若毁坏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
1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
林业主要是以森林养护为主,从事公益性事业和基础木业的产业。我国地大物博,森林面积所占比重较大。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资源占有率较低,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我国森林资源数量呈现逐渐增长趋势,但是在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譬如,我国森林面积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也较低。其中东北、西南是森林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其它地区的森林资源则非常少,影响到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部门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到相应的管理作用;森林资源的转变和开发程度较大,无法确保森林资源的管理质量;缺乏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森林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森林资源产权不够清晰等。若要真正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从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现状入手,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
2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依托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科学技术的支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森林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保护。因此,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办法是改变传统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以科技为依托,实施科技兴林的策略,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2.2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若若要真正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必须优化森林资源的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经济林建设,开发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研发森林资源相关的产品,调整生产力关系,摒弃落后产业,改善传统产业,重视新兴产业,解决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为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竭力为群众创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林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而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参与林业产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密切关注森林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2.4加大宣传力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植树造林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但是根据相关标准对森林进行评价便能够发现,部分森林建设与环境不协调,森林功能不够完善,达不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标准。而且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整体的森林面积之上。我国林业工作的宣传力度较小,工作范围有限,不能完全确保我国森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当重视从各个方面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如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标语、标牌、海报、传单、现场等宣传方式,广泛开展森林资源管理、以及森林防火等内容的宣传,积极营造强大的宣传声势和浓厚的宣传氛围,赢得舆论和社会的关注,增强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的意识。只有不断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力度才能让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深入人心,才能促使每个人贡献出自己仅有的一份力量,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质量。
3总结
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不仅是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的客观需求。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重视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并加快林政管理的改革,落实森林产权制度,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作者:热孜亚•阿布力孜 单位:新疆额敏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蒋卫丽.浅谈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5(2):92,162.
[2]南雪琴.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3):138-139.
[3]李应兴.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现代园艺,2016(4):210-211.
[4]陆群,田润民,桑华.试析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36(4).
[5]张彦.关于陕西天保工程二期建设发展方向的思考[J].陕西林业,2011(1).
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林业经济;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0.047
1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林业经济结构单一
目前,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很多地区还没有形成规模,尤其是与林业经济有关的企业,在规模上还不够壮大,没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受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很多地区林业经济还是单一结构发展的态势,导致很多新的理念与新的技术无法在管理上得以深入实施,影响了林业经济的整体管理水平,导致很多林业资源大量浪费,这些都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不符。林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是影响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结构还将面临更大的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林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的问题,就会进一步阻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森林资源数量逐渐减少
我国是林业大国,森林资源原本是非常丰富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林业资源大量消耗,另一方面部分林地转成农业用地,导致我国森林资源越来越少。虽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对于森林资源破坏程度上有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很多地区还是存在着滥砍乱伐的现象,导致森林资源逐渐减少。造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人造森林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发挥效用。而且我国现在人造育苗技术还不够成熟,很多人造森林的树苗成活率比较低,因此人造森林与木材大量需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而这也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阻碍因素。
1.3林业体制改革进程过于缓慢
目前,我国比较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持续时间过长,进程缓慢,导致林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更多的困难。由于经济体制落后,很多权责方面比较模糊,而且现有的营销活动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最重要的是目前林业经济发展没有得到对应的资金支持,导致林业经济体制的完善进程更加缓慢。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为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林业经济,需要满足理念上的要求,同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我国是人口大国,森林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我国人均占有森林资源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率。为此,国家需要针对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进一步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降低森林资源的损害程度。我国丘陵地区面积广阔,而且这部分地区本身不适合农业发展,为了发展农业就需要破坏原始植被,往往这种传统的农耕方式效率非常低,很大程度上还会引发自然灾害。因此,国家与各地政府要加以重视,要对应的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让林业经济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重视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林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改善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可持续发展下的林业经济要重视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到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能够保护原始森林的资源,而且还能从整体上提高森林的技术水平。加强树苗栽培技术的研究,提升树苗的成活率,保障树木的质量,缩减树木的成长周期。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植树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当前树木种植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大力推进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我国林业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改革之后不仅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同时还要充分体现林业经济的独有特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林业部门要针对目前的情况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社会利益的基本原则出发,推动林业经济朝着可持续目标发展。要重视林业的产权分配,从而推动体制改革,在使用森林资源时更加懂得治理,明确经济发展与维持生态平衡并重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林业部门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上的一些先进经验,不断优化林业企业管理策略,让林业企业更加现代化,从而促进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4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我国关于林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防火条例》等。从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来看,部分内容的侧重点存在偏差,而且侧重点一般放在保护森林与惩罚破坏森林的行为。关于林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涉及得比较少,尤其是林业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几乎没有涉及。为了促进林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弥补法律内容上的一些缺失,国家有必要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国家土地资源机构共同协调,在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让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我国国情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国家林业部门与经济部门深入研究,不断丰富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促进林业经济能够及时实现结构上的优化,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实现自然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幼瑞.强化生态林业建设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J].科技风,2016,(23):143.
[2]周亚杰.谈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营林造林工作[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145+147.
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灾害;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76-02
自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至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方面乃至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模式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髓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历史上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灾害救治思想与措施实质是一种不可持续性的灾害治理模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灾害现象具有的社会经济双重属性,不能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与循环角度去理解灾害与社会经济互为影响关系,忽视致灾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制度性背景,过于依靠技术性解决措施来解决问题,即以技术性力量平衡自然―社会变异造成的生态经济系统不平衡。
一、可持续性灾害治理的提出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将环境问题造成的灾害仅仅视为技术问题。事实证明,这种末端治理模式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往往留下二次污染的隐患,经济活动的增加又引发更多新污染源,末端处理方式陷入了“污染―投资―再污染”的循环怪圈。可见,某些防灾减灾措施仅仅是推迟了灾害的发生,而由此积累导致的灾害后果将是更具破坏力的。究其原因,许多防灾减灾措施并没有充分考虑对当地社会经济的长远影响,仅仅满足于达到当前效益,这将导致潜在致灾因素的增多甚至加大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
可持续性灾害治理模式与传统灾害救治方式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资源可承载力相适应,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满足当代人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的满足与福利,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们需求而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灾害的治理要求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权力和权威,而要更多地强调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协调和行动,注重信息交流与分散决策。
二、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灾害防治
(一)提高环境质量,保持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性
灾害是由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导致的自然―社会变异现象,它与人类社会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粗放式、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技术性灾害都可以从中找到渊源。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人类支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灾害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灾害问题就是为了消除降低它们对于人类自身可持续发的束缚,因此从终极目来说,灾害既然产生于发展之中,也需要通过发展的方式来解决,解决的原则、方式、措施也是应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
(二)保证代内与代际之间使用资源与环境的公平性
实现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资源环境的公平性使用,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根本要求。这不但意味着当代人消费使用资源不影响下一代人对资源环境需求能力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不合理的使用方式、消费观念,而给后代人遗留下潜在的致灾因素。可持续性减灾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时刻关注后代人的利益,不能将灾害防治的成本转移给后代人,保持代际资源与生态资源的平衡性。代际公平的原则还要求实现当代不同地区、文化、性别等群体之间承担灾害风险的公平性,因为当代人风险承担公平性决定下一代人承受灾害风险的均衡状况。
(三)基于多方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下的公共治理过程
灾害产生于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界之间物质变换与循环过程中,从来就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引发的环境公害、产业技术公害的增多,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互为影响,界限日益模糊,灾害影响的社会经济性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环境问题联系更加紧密,原来局部、个别的环境公害已经跨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如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它所涉及到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更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传统的依赖国家政府一方的减灾防灾工作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未来需要,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拥有解决综合、动态、多样性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信息,也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去应用所有有效的工具。新的形势下,政府部门调整自己在传统灾害防治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则单方控制转变为议程设定,创造适宜多边协调、沟通机制与平台,鼓励公众、社区、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包括建立多维最终目标体系,设立具体的行动目标,制定实现具体目标的政策;选择政策的方式,建立执行政策的机制;建立参与机制,明确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邵利铎,赵智国,黄庆旭.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模式――寻求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性对策[J].地学前缘,2007,(6).
[2] 关贤军,徐波,尤建新.城市灾害风险的基本构成要素[J].灾害学,2008,(1).
[3] 王绍玉,孙研.大力促进社会与公众的合作 有效应对灾害风险――2008瑞士达沃斯国际灾害风险大会综述[J].城市与减灾,2008,(5).
[4] 殷杰,尹占娥,许世远,陈振楼,王军.灾害风险理论与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灾害学,2009,(2).
[5] 史培军,李宁,叶谦,董文杰,韩国义,方伟华.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9,(4).
- 上一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下一篇:保险资金投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