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创新的源泉。创造性思维是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独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史上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对具体的思维主体产生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可能具有这种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具有积极而又主动、深刻而又广阔、独特而又新颖的特性。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优秀创造性人才”的人才模式塑造自己的学生,使之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我认为采用合理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从事科学技术创新,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从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入手,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切入点
培养创新意识的切入点,即培养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标志着人的认识的新突破,一个具有开创性问题的提出,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巨大和深远的意义。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23个问题,即“希尔伯特问题”。这23个问题成为20世纪数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预示着新的学科带头人和科学家群体的诞生。提出一个有创建、有深远影响的问题,并非轻而易举,提出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对旧问题深刻研究和总结的过程。
1.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体系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独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不能对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创新。一个高质量的提问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思想与想象。所谓发明创造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因为拥有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体系的人往往思维敏感、观察细致,而对于毫无准备的人来说,创造的机遇即使碰到他们,创造性的发明发现也会与他们擦肩而过。
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是许多知识的有机构成。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信息时代,知识老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现代的学习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学习理论和掌握方法,接受知识和培养创造性,学习做学问和学习做人,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树立现代科学家的科学道德等的关系问题,成为大学教育中所关注的问题。
2.怀疑态度是创造性思维的酵母和温床。
怀疑态度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科学保持发展活力的主观动力。怀疑是打开未知领域大门的思想钥匙,任何科学探索、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怀疑态度,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波普尔说,科学开始于问题。科学思维机器的启动,既不是开始于观察,又不是开始于理论,而是开始于大量反常、失效和矛盾现象,对现存的公认的、权威的或是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和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合理性、完美性的质疑。最好的创新方法,就是保持经常的怀疑,怀疑把思想引向研究,研究使思想发现真理。爱因斯坦说,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而只有怀疑才会提出问题,才会引起思考,进而产生创造。
中国创新精神相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怀疑态度的稀缺。在以往的社会中,怀疑是被压抑的,它只能是一种零散的、隐蔽的私人化的情绪。而怀疑态度的稀缺,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习惯对怀疑精神的自我压抑和不宽容造成的,过分强调思想的一致,将任何对流行和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技术、体制的质疑和不同观点都看成是大逆不道的异端加以贬斥,从而使任何可能富有创造性的独立思考都无法存活,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
3.批判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桥梁和先导。
如果说,怀疑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诉求,缺乏足够的依据和充分的理由,那么,批判则是通过明确判断、深入研究、分析求证,从而否定某些存在的不合理性、落后性、不正确性、不完善性,使问题浮出水面,使矛盾明朗化。批判是怀疑精神的继续和超越,当然,批判本身并不意味着正确和真理在握,但它意味着走向正确和真理的一个契机或新的开始。批判是双向的,批判本身也包括反批判,批判是思想的防腐剂和清洁剂。
批判精神是现代社会健康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一个社会创新精神的缺乏,往往是由于批判精神的缺乏。批判是对社会的鞭策。一个社会没有批判,没有讨论,错误的得不到批评,正确的得不到支持,社会的创新风气就难以形成。社会思想需要碰撞,各种见解只有在论证与反驳的辩论中,才能推进社会认识上的深化。
如果说怀疑是一种消极的自由,那么,批判则是一种积极的自由。批判是一种公开的挑战和精神探险,批判需要科学的勇气。布莱希特在他的著名戏剧《伽利略》中说过一句深刻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度是不幸的。但同时他又说了一句更为深刻的话:一个需要英雄的国度才是真正不幸的。一个社会没有敢于说出真理、富有科学勇气的人是可悲的。
4.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创造性思维必然会被看成是一种越轨行为,但越轨是创新的必然表现形式。外部自由的本质就是需要理解创新的合理越轨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即使创新中一些失败的、错误的越轨行为――最初的片面和不成熟,也是社会为获得进步发展所需付出的必要成本和代价。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创新,面对宗教守旧势力和世俗习惯势力,他没有胆怯与动摇。
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启发辩证思维,指导其归纳概括,引申发展。
辩证思维的基础是哲学中的辩证逻辑,“辩证逻辑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现代汉语词典》)这就告诉我们,辩证思维要求注重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旨在以“发展、运动、变化”的眼光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由此可见,辩证思维是突破、创新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人们如果不能以辩证的眼光看到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运动的趋势,就不可能有突破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证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先导。
2.诱导发散思维,促使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它的意义是:针对一个认识对象,纵横展开思考,不断展开分析判断,以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进而去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为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或最佳途径)提供可资参照的多种依据。
对理工科学生而言,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方式是当务之急。相对于以逻辑思维、严密论证为基本特性的收敛式方式,发散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补充。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着收敛式思维强于发散式思维的情况,因此,理工科学生在思维方式的锻炼上,更需要发散性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培养,这是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训练发散式思维,首先要分析和认识发散式思维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考方式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流畅、变通、独特。所谓流畅,即少阻滞,反应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变通,即做到融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消极的心理定势的束缚,因此可以提出超常的新构想、新观念。独特,即解决问题的方式大大超过一般人。流畅、变通和独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变通是其中的关键。它既是流畅的条件,又是独特的前提。所以,为开发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便是要培养和锻炼思考方式的变通性,也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而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在接受教育期间和与人交往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外,最主要的是要在运用中进行锻炼。
3.提倡逆向思维,鼓励其质疑求异,否定批判。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这种思维以打破常规为目的,在美中寻找丑,在丑中发现美;在众人肯定时提出否定意见,在众人否定时力排众议;可推陈出新,亦可新中见奇。对理工科学生而言,逆向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数学中的反证法就是逆向思维一个很好的应用。
4.进行系统思维,满足时代的要求。
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了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生命系统理论等系统理论,使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系统思维方式成为当今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把思维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运用系统、要素、整体、环境、结构、功能、信息、等级、秩序、协同、混沌、突变、有序等一类概念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揭示事物的系统联系。
另外,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创新素质。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总之,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满足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经济发展原动力的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特色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镇修.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探讨[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2,(1).
[2]白屯.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3).
篇2
关键词:绘画课;教学;创造性思维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的高等教育也应是在科学发展观下的素质教育,在专业课教育之外,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校开展绘画课教学,目的就是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利用绘画教育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1 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创新是国家和民主进步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泉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知识爆炸式增长,经济的增长对高科技等信息技术手段的依赖更加严重,在国家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高校学生,在吸收积累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感知、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和联想的一项探索求新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有意识培养锻炼出来的。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思维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
大学生刚刚摆脱少年时代的懵懂进入成人期,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思维上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由初级思维向高级思维过渡。相对于少年和幼儿时代,大学生在记忆、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逐步增强,尤其记忆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步达到顶峰,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在透过表象抽象表达事物本质特征上还未得到全面开发,在思维上处于一种极易塑造的时期,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关键时期。
1.2 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厚积才能薄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首先要经历积累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广泛涉猎和吸收知识,学习和掌握技能,累计经验,完成知识信息的充分占有。其次是消化期,在这一阶段将习得性知识技能进行分解、消化吸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同以往的学习生活经历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为下一阶段做储备。再次是整合创造期,在这一阶段将前两阶段储备的各种知识技能,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整合,在实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运用,形成自己创造性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技能体系。
1.3 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
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青春期,富有朝气的年纪赋予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他们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充满幻想、标新立异,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创造欲望。大学自由的教学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急于摆脱过去被动的知识接受和对师长的过分依赖,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青年时代丰富的想象力,助推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平添了翅膀。
2 绘画课教学对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绘画运用线条和色彩,将无法捉摸的思维形象地表达出来,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极佳途径。绘画课程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绘画的创作过程充满了创造与创新,其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展示。
2.1 绘画基础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绘画基础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创意性,一些比较流行的画派作品的艺术构思多来源于发散性思维:利用思维的发散性,通过局部重组、功能改造、比例变化等获得新的视觉形象,或者改变事物之间正常的逻辑关系。绘画的发散性思维在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作为创造性思维极佳的范例丰富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突破寻常惯性思维的局限,有意识地沿着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获得多种不同的结果。绘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特点,用画笔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所思所想,又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在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们才是那个真正的主角,作品是他们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水平的最终体现,是他们思维独特性的最终表现。
2.2 绘画课教学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大学生的身心正处于成熟阶段,对周遭事物想象是对头脑中业已存在的表象进行改造加工的过程,它是绘画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活动。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创造性思维如果没有想象力的参与将会变得举步维艰。想象画教学内容,让大学生采用绘画的形式打开记忆的闸门,将以往积累的素材和知识通过组合构造出新的形象。绘画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将作者的思想体悟表现出来,反映作者眼中的社会现实,对他人画作的欣赏,也是学习作者构思、体悟和想象的过程。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去看和听的,而是用心去想象的。在绘画的创作和赏析中,大学生有意或无意识地锻炼和培养了自身的想象力,为丰富创造性思维提供动力源泉。
2.3 绘画课教学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
绘画课程教学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大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进一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绘画的审美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个人品格的完善,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精神世界的升华,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绘画课在教导学生对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作品之美的品鉴中,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提升其对美的品鉴能力和对自我的不断完善,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感性和理性、抽象和具体、主观和客观的分析综合能力。绘画课教学中,教师以自身在美术领域的修养为基础,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将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合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作品加以分解,重新构图创作,引导学生在用心去感悟作品产生共鸣,享受审美的感官乐趣和精神愉悦,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和升华,审美感受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中感受创造力的无穷魅力,在不拘一格的思维模式中增长知识,开阔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以审美角度等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摆脱初始的感性思维方式,用创造性思维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推演,以发散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想象、概括,充分展示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人才培养;创造力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中指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是实施科教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创造力已成为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探讨创造力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对于开展大学生成才的培养工作,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创造力的本质内涵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JP)首次提出创造力这一概念。但是,由于学界研究的角度和使用的方法的差异,至今,对创造力的概念理解未能完全达成一致。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创造力是指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运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独创性地提出新思想、产生新概念、解决新问题和创造出有较高价值的产品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创造力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对头脑中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突破和超越,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观念和思路来解决问题。
第二,创造力是人的思维能力。它一方面需要借助于现有的知识和理性;另一方面更需要依仗人的独特的想象和直觉,即非理性思维;一方面需要发散思维来伸展自己的活动触觉;另一方面又需要聚合性思维来聚集自己的活动能量,逐渐接近求解问题的途径、方法和观念,最终达到对求解问题的独特新颖的解决。
第三,创造力是人的自我完善的结果,是人自我实现的基本素质。创造力是个体的创造潜能,人皆有之,并非为少数天才所独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智能力,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创造的可能性,但是,一个人要发现和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必须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来其个性和人格。
二、创造力培养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第一,创造力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能不能成为人才,关键就看他们能否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如果不发挥创造力,即使他的记忆力再好,掌握知识的能力再强,在解决问题时充其量也不过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机械重复,无法实现创新和突破,不能创造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正如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第二,创造力推动大学生不断地取得创造性成果。创造力使大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模仿性和重复性劳动改变为创造性劳动,进而取得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创造性成果的取得,既是大学生主体内在素质优化的外在标志,也是大学生主体提供给社会检验以证实自己是人才的重要凭证,由此达到外在活动的质变阶段。首先,创造力使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和新主张;其次,创造力使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保持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最后,创造力能够缓解大学生成才中的压力,保持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创造力促进大学生成为高层次人才。通过创造性劳动,大学生可以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内在素质,从而不断地取得创造性成果,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社会的承认又会极大地激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其不断提升和优化自身的内在素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种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取得,不断地推进大学生从最初的初级人才不断地成长为高级人才。
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新需要,引起某种创造的动机,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和愿望。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具有敢于批判,标新立异,追求独树一帜为主要特征。这种创造的意向和愿望是大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开发创造力的前提。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呢?首先,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途径,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并使这种要求内化成他们创造新事物的需要和愿望;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又会得到增加,从而推动其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如果一个人只限于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让知识局限在一点上,就难以跳出狭小的知识圈子,就难以把自己的思维延伸到其他领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养料得到借鉴,这样,创造力的发挥必然受到阻碍。因此,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是开发挖掘他们创造力的基础条件。为此,高校应在大学生课程体系调整方面努力。如将专业性教育与通识性教育结合,使大学生获得更加完善的知识,拓展知识视野;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读书目录,让大学生有计划地广泛阅读;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科靳斯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件事物的思维过程。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大学生才能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知识和疑点,才能够多侧面、多角度探究问题,才能热衷于科研和创作,处理问题时另辟蹊径。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发现和开发大学生创造力的根本途径。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是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训练大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在实际的创造过程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的,因此也要重视其集中性思维训练。
第四,完善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人格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形式的创造力都包括特定的人格因素在内。其中创造活动所必需,且与高度的创造性相联系的人格特征通常称为创造人格,也称创造个性。创造性人格集中表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欲望、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并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往往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极大的创造热情等。因此,大学生要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创造动机、创造欲望、创造意志和创造情感的培养以提升其创造性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兴华.浅议当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9(7).
2、侯日霞.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12).
3、刘冠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创造教育的建设[J].柳州师专学报,2009(3).
4、曾广存.论创造力与大学生成才[J].人力资源开发,2008(11).
5、罗晓路.大学生创造力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1).
篇4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04-02
一、引言
数学思维是指人脑与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数学思维能力指的是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使数学思维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表现在每一个思维个体上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要提高大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它对提高大学生创造性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数学思维能力简介
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主要培养大学生如下几个方面的数学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1.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就是仅仅利用人们头脑中对事物的形象所进行的思维,它完全抛开了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多面性等特征。要快速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进行直观判断最为迅速直接。要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从一元到多元复合函数求导,由于变量个数的增加,具体求导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如果我们能描绘出多元复合函数求导的“树形图”,充分发挥数学形象思维,就可将多元复合函数求导链式法则的具体求导过程揭示得清清楚楚,多元复合函数求导这个看似困难的问题立即迎刃而解。
2.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是指离开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从概念、定理或推理过程出发所进行的思维。高等数学中的概念大都从实例出发,从中提取出共同特征而得出的。例如导数的概念,一般的教材都讨论两个具体实例,一个是过曲线上一点所作切线的斜率,一个是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前者是一个几何问题,后者是一个物理问题,实际问题及所在领域完全不同,但计算方法和步骤却是完全相同的。我们都是抛开问题的具体内容,从中抽象出相同的数学结构,得出导数的概念。与此类似的概念还有定积分、二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等。
3.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运用客观辩证法思考问题,高等数学课程中辩证思想几乎无处不在,例如:极限的定义是用有限变量来刻画无限过程及有限到无限的矛盾转化,它包含着变与不变、近似与精确、有限与无限等丰富而深刻的辩证关系;微分与积分形象地描述了连续变量局部变化与整体变化之间的对立统一;离散与连续、有限与无限、均匀与不均匀等都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具体反映。
4.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指个人具有的一种有独特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现实世界的本质及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出新颖的、开创前人的思维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在长期实践中经过充分发展、提高、跃升而达到的最高境界,同时,它也是我们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和最终目标。具体来说,它要求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创新问题解决方法,在学习或生活中能提出新的数学问题,甚至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数学理论。必须指出的是,创新是相对的,创新性思维是广义的,它不一定要“高大上”,只要是对大学生来说比较新颖独到的思维和自身认为有价值的思维活动,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三、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属教育学的范畴,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学问题,更是数学教育智育目标的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深刻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中数学思维的心理学基础,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水平。
1.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态度。数学态度包括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对数学美的欣赏以及对数学中辩证思想的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充满自信,对数学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以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以乐观积极的数学态度引领学生数学态度的形成;最后,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应充分利用课后访谈、学习小组、结对子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积极数学态度的形成。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主要通过概念教学、数学定理的证明以及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概念教学环节,不仅要讲清楚引入的概念是什么,还要搞清楚引入概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对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全面科学地分析概念的定义结构,深刻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及其推广、延展,对概念的基本性质和应用范围做出概括总结;最后,教师还应该阐明数学概念及其特性在实践中的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定理和公式的证明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这是因为证明方法一方面具有典型性,掌握好这些方法能够使学生在解决其他问题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另一方面,定理的证明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思维训练和知识学习必须紧密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必须紧紧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在运用中举一反三。例如,极限是微积分的基础,连续、导数、定积分、偏导数、重积分、曲线曲面积分等均建立在极限定义基础之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学是一个数学认识过程,有感知、记忆、思维等,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它需要大学生独立地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做出判断、评价效果、进行控制、自我调节。自学过程考验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独立思考无疑是产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训练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受益终生。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搞好预习和独立完成作业,教会学生对比、分类、归纳、总结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考察知识点的联系和运用,让学生形成多向联系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我们对现实世界及其联系进行从未有过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富有自主创见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现实世界的本质及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出新颖的、开创前人的思维成果。而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要求学生在思维训练中能做出创新性的设想和富有理智的决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某种程度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对训练学生思维十分有益。例如在介绍微分中值定理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定理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引导学生考虑是否可以利用罗尔定理证明拉格朗日定理。(2)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对于遇到的问题,应引导学生怎么去思考、从哪里入手、如何去解决。这样,学生不仅会弄懂问题本身,在以后的学习中遇见类似的问题就会驾轻就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蕴含极大的创造性。例如:在高等数学中,Green公式揭示了平面的曲线积分和二重积分之间的关系,在此重要结论基础上,我们自然可以大胆猜想:能否建立空间的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之间的联系呢?Gauss公式和Stokes公式正是在此猜想基础上经过大量工作而产生。由此可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大胆猜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充分训练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组成成分中,发散性思维占据主导,这就要求我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墨守成规,多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各种可能的问题解决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同一问题可用不同方法讲解,在讲解习题时可尝试一题多解,例如在求解未定式极限时,可考虑运用分解因式约分法、无穷小量替换法、极限公式法、洛必达法则等各种不同方法。(5)充分利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从固有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克服在思维过程中养成的正向思维的惯性,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在高等数学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意定义与公式的正面与反面阐述;二是习惯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反方向思考;三是注意解题的可逆性原则。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数学教师在内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思维是一个广义抽象的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有思想的人能感受它的存在,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人而异,如何结合学生心理因素来进行研究,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
一、概述
(一)创造力概念
“创造力”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意即个人创造、创建、造就的能力。创造力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思维与行为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基础能力三个组成部分。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其主要部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二)大学生创造力现状
1. 大学生创造意识不强。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创造力开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无强烈的创造力开发发展的意识。在大学校园中,一部分大学生将主要精力和课余时间用于参加培训班或实习中,以得到尽可能多的证书和社会经验;还有很多大学生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将时间用于复习课本知识中。更有甚者,荒废宝贵的大学时光,更不可能考虑创造发明的事情。
2.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欠缺。我国大部分的大学生习惯于一种正向的思维模式,他们更多关注的只是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而对于解决问题所应用的方法往往淡化或者漠不关心。对于文化理论知识,大部分的学生长期习惯于对概念的正误进行呆板的记忆,而对事物本身的态度与本质分析显得缺乏灵活性,这使他们的思维固化,抑制了众多创新思想的产生。
3. 大学生创造信心不足。我国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掌上明珠式的环境影响下,他们缺乏自信,甚至逃避群体、否定自我。这使得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并怀疑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些对于大学生想象力的生成而言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其潜在的创造力也就难以激发出来。
二、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培育的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当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的现状,我们以陕西高校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以实现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完整和动态的考察资料。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12年陕西省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441881人。陕西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陕西省大学生是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以陕西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调查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问卷设计和样本选择
在文献研究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从参与活动相关信息、意义、总结等三大类进行设计、编制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大学生就业的认识、创造力的开发培养等相关具体方面。样本调查对象覆盖陕西省50余所高校,共抽样200份,回收197份,其中有效问卷193份,有效回收率98.7%。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专业人数、校源分布等,与学校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各类学生所占数量接近现实比例,取样合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二)受调查者对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的认识
1. 从自我评价看创新能力发挥。为了解大学生对自身创造力开发发展的认识程度,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您认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发挥程度如何”,答案在“充分发挥”、“基本发挥”、“发挥了少部分”、“远没有发挥”四个选项中进行选择,为便于资料结果统计,我们分别赋予其相应分值4、3、2、1。被调查大学生选择的均值为2.36,这表明他们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挥程度在“发挥了少部分”与“基本发挥”之间。而在对大学生创造力总体的认识方面,有19%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很具有创造力,有58%的受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的创造力,有23%的受调查者认为缺乏创造力。
2. 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的因素。从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的相关匹配看其能力发挥。创新能力发挥的前提是个人具有可挖掘的创新素质,而个人创新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因此,个人自身的智力水平、外部的教育环境等也会影响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
a.基本因素。因为调查问卷的答案属于定序变量,为了比较精确的进行分析,特计算出各因素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之间的Kendall’s tua-b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具体结果为:
b.科技实践活动。最能体现影响大学生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开发和发挥的因素就是看大学生在科技、实践活动等方面能否做到知行合一,各项科技实践活动是否能够得以顺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58.9%的人在具体的科技实践活动上受到限制,其主要原因按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外部条件占46.3%,实用性占24.1%,团队精神占19.7%,个人专业能力占15.3%。在科技等实践活动方面影响大学生创造能力发挥的主要原因上,42.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平台,40.6%的人认为主要在于经费不足,另外有10.9的人主要认为在于其个人能力不足。这表明,是否具有良好的外部创新环境、平台等方面的条件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进而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发挥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
c.学校支持度。大学生所在高校的重视程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8.4%的人认为学校“非常重视”科技人力资源的工作,43.1%的人认为“比较重视”,28.5%的人认为“不重视”;而大学生对于学校及其在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相关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中,仅有8.6%的人认为“很满意”,52.1%的人认为“比较满意”,32.2%的人认为“不满意”。而且只有8.1%的人能经常参加科技交流活动d.影响大学生的创造力发挥的其它因素分析。在同被调查大学生的座谈中,被调查者反应最为强烈的就是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结构、形式、途径等都比较单一。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的高校教师每年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学科建设任务,真正用于促进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目前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是以专业学院为单位对教师进行人事管理与考核的。其结果是很可能形成条块分割,造成师资资源单位、部门所有,分布在不同单位、部门的专业教师资源难以有效集成,从而更难以形成足以整合全校优势力量的培养和开发大学生创造力的教师团队。另外,现代最前沿性的科学研究课题往往都具有学科交叉的性质,但在实际中,以大学生为核心的科技活动是以课题组形式组成的单元,其规模较小,尤其是以指导教师为核心、少数大学生参与的家庭小作坊式的研究团队极为普遍,而跨学科、跨机构、跨领域的协作交流很少,这显然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综上所述,大学生普遍认为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包括自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两方面,其中自身因素包括年龄、学历、身体、心理及个人能力等方面;环境因素包括外部条件、学校支持度和学校开发结构等方面。
在自身因素方面,个人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因素。从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来看,个体的自身因素是终身的影响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由表5可以看出,在自身因素方面,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与年龄、学历、身体以及心理等之间的相关系数皆为负相关,可以认为对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没有影响,而与个人能力有较高的正相关。
b.在环境因素方面,综合考虑问卷中主观题“您认为影响您创造能力发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结果统计,计算出影响潜能发挥关键因素的Kendall’s tua-b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三、加强能力素质培养提升,不断促进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
(一)锻炼大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的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没有创造性思维的推动,创新活动就无法进行。激发个体内在的创造性思维除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内部创造动机外,还应通过举办各种大学生发明创造类活动,以引诱、鼓励、激发大学生的外部创造性思维动机。
(二)提升大学生创造实践能力
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核心在于大学生创造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新产品、新形象并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其创造性的成果是否能够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还需实践的进一步印证和检验,而社会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大力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话动,一方面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认识新事物、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
(三)加强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
当前,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专业知识为主,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中重科技理工、轻人文艺术,重工具性、轻哲理性,重眼前实惠、轻长远发展,这样的学习模式很可能禁锢大学生的思维,限制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校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外,还要广泛涉猎与自己专业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要加强人文艺术修养的培育,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文化艺术的熏陶可以丰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因此,要开发大学生创造力,不但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知识,还要具有文化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篇6
分类号 B842.1
1 引言
分心抑制是选择性注意的重要机制,其研究的基本范式是负启动范式,它包括位置抑制和特性抑制两种形式,表现在实验中即为特性负启动效应与位置负启动效应。许多研究表明,负启动效应存在个体差异。沈德立、王敬欣的研究发现:特性抑制受年龄影响很明显,在生命全程中存在一个从上升到衰退的过程,小学生和老年人没有发现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但初中生和大学生却具有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在认知失败问卷中得分高的学生比得分低的学生有更小的负启动效应:学困生的负启动效应要比学优生的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负启动效应也比常人小。总之,许多研究都表明,负启动与一种更普遍的认知功能有关。
分心抑制机制贯串于整个认知过程,它能够保证与任务有关信息的内在表征被激活的同时,与任务无关的内在表征也会得到积极而主动地抑制,是思维得以快速、流畅、有效进行的前提和重要保障。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个体内在的认知活动的核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体现,是思维最高形式和核心。所以,分心抑制能力的差异也必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差异。换句话说,分心抑制是影响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认知因素。已有研究还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同的人在认知特征存在着某些差异,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选择性注意上的差异,而选择性注意机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分心抑制。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同个体的分心抑制能力必然存在差异。但是分心抑制能力在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同的个体中是否存在差异,它又是如何影响创造性思维水平不同的个体的,对此,国内外研究甚少,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研究发现,位置抑制和特性抑制在人类抑制系统中具有不同的视觉通道,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加工过程;位置抑制不受年龄发展的影响,但特性抑制受年龄影响很明显,在生命全程中存在一个从上升到衰退的过程,而且,大学生在分心抑制过程中能产生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另外,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具有阶段性,在20~29岁年龄段,创造性思维的分数呈多元化,出现创造性思维的最高分。此年龄段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较活跃,且均具有一定能力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大学生正处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活跃期,是创造的最佳期。故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王敬欣等人研究中所使用的实验设计程序,对创造性思维与特性负启动效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不仅可为进一步揭示创造性思维和负启动效应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还有助于解释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内在机制,为培养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新的途径和心理学依据。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被试的选取,首先涉及对“创造性思维”的界定。根据文献综述结合本研究的内容,赞同以下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等主要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根据这一界定,选用《威廉斯创造力思考活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林幸台、王木荣修订)作为测量创造性思维的工具。从大连八所高校参加创造性思维测验的大学生中筛选出有效被试1049人。将其创造性思维测验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分别选取前30人为高创造性思维大学生,后30人为低创造性思维大学生。这些被试在年龄、性别、年级上相匹配。对两组被试的平均数(M高=5.45,SD=1.53;M低=-5.23,SD=0.8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33.87,df=58,p=0.000),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差异显著。
2.2实验材料与工具
从《汉字信息字典》1级汉字(最常用字)中随机选择10个常用字(词长为1),其中方位字和长度字各占一半:东、西、南、北、中、尺、寸、分、厘、米,它们的音和字型相异,易于区分。
整个实验在同一台IBM电脑上进行,刺激显示和反应时记录均由E-prime软件控制,然后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3实验设计
采用2×2混合实验设计。组间变量为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组内变量为探测显示的目标与启动显示干扰项的关系,分别为控制条件(探测显示中的目标与启动显示干扰项无关)和实验条件(探测显示的目标是启动显示的干扰项),因变量为探测显示的平均反应时。
采用负启动实验范式,启动显示和探测显示依次呈现构成一次试验。启动显示是由这10个汉字中随机选择的两个字构成目标和干扰项;而探测显示的目标和干扰项则是根据实验条件来设定的。保证每一次试验中目标和干扰项是这10个汉字中不同的两个。每次显示的目标均位于屏幕中心,被试的任务是对目标的类别做出按键反应(方位字按鼠标左键,长度字按鼠标右键)。
实验包括60个实验组块(30个实验组组块和30个控制组组块)。每个组块中的启动显示刺激对在垂直方向上呈现,探测显示刺激对在水平方向上呈现。而且,为了消除大脑半球功能非对称性和返回抑制的影响,探测显示刺激对要依次对称地出现在左边或者右边视野中。
2.4实验程序
首先,被试坐在计算机前,眼睛与屏幕齐平,距离约为60em。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鼠标的左右键上。
其次,要求被试注视屏幕中心,然后在屏幕上呈现指导语:“请盯住屏幕中央注视点‘+’,在‘+’呈现之后,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汉字。你的任务是又快又准确地辨认屏幕中心汉字的类别。属于方位字按鼠标左键,属于长度字按鼠标右键。其它位置上的汉字只起干扰作用,你越不理会它们,就越能很好地对出现在屏幕中心的汉字作出反应。”
最后,被试按空格键,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练习,所用的练习字与实验用字相同,但只以控制组的配置方式呈现。当被试能完全正确辨认所有显示汉字后,开始正式实验。在完成实验的30个组块后,被试至少休息1分钟,然后继续实验。具体的试验流程见图。
3 结果
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两组被试在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探测目标反应时的平均数及其标准差如表所示。
对实验数据进行双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1)创造性思维组别的主效应显著,F(1,58)=5.04l,p
平均反应时显著长于高创造性思维组的平均反应时。(2)不同实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1,58)=8.503,p0.05,这说明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两组的反应时的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控制条件下的反应时。
负启动效应是指被试在实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比在控制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延长的现象。为检验两组被试是否均产生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分别对两组被试在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低创造性思维能力组的被试在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差异非常显著,t=3.738,df=29,p0.05,因此,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组被试没有产生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
另外,对实验条件下与控制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实验条件下,创造性思维能力高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低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t=2.474,df=58,p0.05。这表明,在控制条件下,两组被试对汉字材料识别的认知加工速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实验条件下,影响被试做出反应的因素并不仅仅是被试对汉字材料识别的认知加工速度,还可能受到分心抑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同的被试的分心抑制能力存在差异而导致了这一结果的产生。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低创造性思维能力组的被试产生了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而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组被试则没有产生特性负启动效应;两组被试的特性负启动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异。即特性抑制能力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变化。
这可能与不同创造性思维能力个体的生理机制不同有关。由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活动区域是额叶,大脑皮质激活状态对创造性思维存在重要的影响,低水平的皮质激活,特别是低水平的额叶激活,较有利于创造性。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高的被试,其额叶激活能力或水平应低于创造性思维能力低的被试的额叶激活能力或水平。在特性负启动任务中,抑制可能与额叶有关,表现为被试的特性抑制能力越强,额叶的激活能力或水平就越高;而特性抑制能力越弱,被试的额叶激活能力或水平就越低。也就是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较低的个体相比,创造性思维能力较高的个体需要更低水平的额叶激活。本研究也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高的被试表现出的特性抑制能力显著低于创造性思维能力低的被试。Biorklund等人也发现,创造性能力高的人具有认知中枢抑制不足的倾向,而前额叶含有这种抑制。也就是说,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创造性能力较高的个体比创造性能力较低的个体表现出了较低水平的前额叶激活,即表现出较低水平的抑制能力。
Sternberg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以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选择性比较三个过程为基础的。无论其中的哪一个过程均离不开选择性注意。换句话说,选择性注意贯穿于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始终。是创造性思维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而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即分心抑制则是选择性注意的一个重要机制。因此,个体分心抑制能力的大小必然会影响到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由于分心抑制主要包括特性抑制和位置抑制,特性抑制主要是在识别任务中对刺激的物理颜色、形状、语义等特征的抑制,位置抑制主要是在定位任务中对刺激所在位置的抑制。而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以及选择性比较等认知活动更多的是针对刺激的语义加工,所以,创造性思维与特性抑制的关系更密切。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以往研究发现,如果个体的抑制能力较弱,在从当前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出与任务相关的信息的过程中,无关信息就会进入工作记忆。参与到随后的选择性组合过程中。许多无关的、有关的信息便相互联系,从而产生更多的新颖、独特的组合方式,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相比之下,也有证据表明,抑制能力强的被试或者低创造性的被试注意所集中的内容更狭窄,更不易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本研究也发现,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被试的特性抑制能力较弱;而低创造性思维能力组的被试由于具有较高的特性抑制能力,对与任务紧密相关的信息则表现出较高的注意能力,因此,其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以及开放性则比较差。这一结果与国外许多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5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出如下结论:
篇7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教育管理;孤儿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具有明显创造性思维特征的是“辐射性”思维和“辐集性”思维。所谓“辐射性”思维(或扩散性思维),就是从一个思索对象出发充分展示想象的翅膀,让“想象”这匹骏马在自由联想的田野上奔驰,在强制联想的领域中竭力在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的土地上分别涉猎。所谓“辐集性”思维,就是使多路思维“集”向某个中心点。创造性思维是“辐射性”思维和“辐集性”思维的结合、循环和深化。没有“辐射性”思维也称很难一时找到满意的解;没有“辐集性”思维也称无满意解一时还没找到或忽视了。较充分的“辐射性”思维是“辐集性”。
2、创造性思维的在孤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吉林省孤儿学校建校于1956年,如今的校址在长春景色秀丽的净月经济开发区。孤儿学生来自吉林省各地父母双亡的家庭,他们在党和国家关爱下,来到孤儿学校学习、生活。学生的年级跨度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校实行的是12年一贯制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方式与社会学校相同。而这项事业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教师在这里不仅扮演着教书育人的教师角色,还要当好孤儿学生的家人。作为特教事业的窗口——生活处,是孤儿学生的家,生活辅导教师则是孤儿学生的父母,教师24小时陪伴在学生身边,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关心学生的冷暖病痛,用耐心、爱心、细心呵护着每一个孤儿学生。
那时的生活处的管理模式是全校分成五个生活区,两个是女生生活区,三个是男生生活区。以第五生活区为例,该生活区共有四个年级的学生: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的男学生。在这样的人员组合下,高年级的大学生在教师管理生活区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大学生与小学生同住一个寝室,大学生以身示范,收拾寝室卫生,整理内务,对待小同学如自己的弟弟。小学生在大哥哥的带领下,生活逐渐能够自理,并很快适应学校的新生活。在学习上,小学生也能随时请教高年级的学生。长期的交流与沟通使同学之情转变为兄弟亲情,小学生既能拥有了心灵的依靠,大学生也能自我约束,增强了管理能力。
但是事物总是要从辩证的角度评价,任何好的事物都会有瑕疵。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其优点的同时,它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小学生若能与一位优秀的大哥哥同住会受益匪浅,否则会出现阻碍学生身心发展的现象。因年龄差距较大,小学生在大哥哥面前常表现出乖巧的状态,不太敢表露自己的想法,隐藏了原有的真实一面。有的大同学则会利用身高、年龄优势,隐瞒教师,欺负小学生为自己清洗衣物,让小学生转变为服务者,大学生则成为了被服务的对象。
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我校积极探索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大胆进行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总结多年来分区管理经验,进一步细化生活区职责,实行小学、中学分段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分区制管理的不足,进一步探索出了具有孤儿学校特色的学生管理新思路。
搬入新校区后,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同时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学校按照学生性别、年级重新划分了生活区。全校共分为小学女生区,小学低年级男生区、小学高年级男生区、初、高中女生区和初中男生区、高中男生区共六个生活区。这样划分目的有利于老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和心理疏导,有利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利于同年龄段学生的自主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有生活区管理体制与孤儿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改变了年龄小的学生容易受不良行为影响的状况。
在近一年的改革管理中,我们集中在学生管理中做文章,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利用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们在生活区中开设美术小组、模特队小组、阅读小组等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各生活区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各种社会调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举办了风筝比赛、跳大绳比赛、跳小绳比赛、篮球比赛等,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把学生多余的精力引导到有价值的事情上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趣。在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做人。
学生在这种生活管理过程中,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之间更易相处,虽避免不了冲撞与矛盾,却极大减少了以大欺小的不良现象。但是该管理模式仍需要改进,比如因同年龄段学生集中,在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以第三生活区为例,它是由小学高年级的男生组成,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己的事由自己拿主意,但由于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在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还比较低。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偶尔成功便盲目骄傲,一旦受挫,就垂头丧气,信心动摇。虽然教师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热爱、关怀、尊重和信任,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了心理辅导。但学生的心理差异较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也不尽相同。
因此,创新已有管理模式迫在眉睫。经过调查研究,结合原有的管理经验,2011年8月我校以小学部为试点,将小学部分成三个生活区,每个生活区由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各一年级组成,男生、女生同时由一个生活区主管。以第一生活区为例,生活区由小学一年级和小学四年级的男、女生组成,这样的组合可以让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以“一帮一”的方式生活学习,建立兄弟姐妹般的情感。此外,根据性别互补的心理特点,男生和女生之间会互相观察、互相约束,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学生的寝室按性别分别居住在两栋楼里,教师需要在就餐、游戏、劳动等活动中统一管理学生。
孤儿学生的新生活管理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问题与矛盾,在摸索中寻求答案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我们必须用批判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是个新课题,其探索的任务还很艰巨。只要教师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一定会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贺海燕.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02).
篇8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大学语文是最主要的课程,大学语文能将人文精神进行快速的传播,能够将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融入到学生学习中。在对人文素质进行教育时,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述,还要结合古代的经典文学,对节操、廉耻、气节、正气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将思想的境界得以健全和升华。新版的语文教材,主要对我国的文学遗产和传统文化进行了介绍,并涵盖了社会生活知识、哲学知识以及我国的历史知识。将这些作品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高尚的人格阐述出来,学生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以往的历史进行批判和辩论,受到其中的审美价值以及智慧理性的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能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造成影响,还能改变学生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理性的启迪,在真实情感和感性经验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身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是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它不仅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大学的教育中,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要想将大学语文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还需注意以下几点。将大学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并将语文课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通过这样的方法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道德素质是人文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冯友兰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文教育虽然不能促使人成为天地境界中的“天民”,但是它至少是社会的一员,它所产生的行为就是符合道德意义的。在《大学》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进行德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它改变了人们的恶劣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它是众多人才素质中唯一能动的因素,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时,能调节整合内部环境产生的作用。心理素质是人体素质的核心,所以对人文素质进行的教育中,心理素质的提高、人格魅力的完善是重要的内容,它能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让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在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将人的心理与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在钱钟书的《论快乐》中,用辩证的方法对“快乐”进行了分析;在我国的山水田园诗中,王维、孟浩然以及陶渊明都对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进行了描述。让人们明白在遇到挫折时不要放弃,不要灰心,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踏上成功之路。
将大学语文中的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进行培养。文学艺术中,出现了实证性的“真”,但是这些“真”的现象常常令人们匪夷所思,携带着无数的问号;也出现了虚无缥缈的“假”,但是这些“假”的现象却能为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魔力。在李白的诗词中,出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句。李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将自己看到的画面夸张地描述出来。很多文学作品都运用了想象力,这些想象力不仅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还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依据古文编写的,在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古文翻译为现代汉语,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还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古文作品的翻译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平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短短二十二字将现实和作者的遭遇进行了表述,既没有进行景色的描写,也没有运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用最简单的文字将自己最复杂的情感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形象思维的魔力,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就能将心中的感情抒发出来,简洁有力的文字在无形之中将作者的动作、思想、神情都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
作者:宋惠萍 单位:山西兴华职业学院
篇9
具有开创性思维的活动是创造性思维,它是发展人类认识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开发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脑力劳动,其过程离不开复杂的推理和想象。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这是因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国家注入新的生命力,国家才能更富强。创新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将禁锢的思想打破,正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中国高校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代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成为目前教育事业的弊端。事实证明,美术的教育和学习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画家,而是为了改变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存在方式,从而使人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那么如何利用美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这是当今中国美术教育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话题。由于我国教育水平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有许多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教学方法过于呆板,未能全面深入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因而导致我国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严重缺失。但是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传统的学习模式和应试教育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学历高文凭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目前我国学生创新能力差已成为阻碍教育事业改革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在教育管理中对学生的限制太多,严重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是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成绩,严重忽略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创新动手能力,从而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
三、中国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如今,以科技发展为主导,社会的竞争也不再是知识经济的竞争,而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利益。
(一)有助于对大学生潜力的挖掘和个性的塑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意味着未来中国将拥有高素质的建设者。当代学生也将拥有一个发挥自己才华的平台,也可以应对未来社会的竞争,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进一步可以使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
(二)有助于为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学生是弘扬和发展我国文明的主要继承者,其特点具有鲜明的创新思维意识等,因此,培养专业型人才才能使我国的文明得到创新与继承,使我国的文明源远流长,从而使我们的中华文明更加璀璨,在不远的将来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四、怎样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现如今为了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以及美术专业型人才,高校美术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创造思维,每个学校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应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弊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画画是手与脑的综合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要在美术教学中尝试“启发式情景教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播放音乐或讲相关故事。用音乐来配合美术教学,能更好地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这样才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美术和音乐在节奏、意境、情感等方面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声音对人有着特殊的作用,能够产生出不同的情感,从而配合感情。用美术形式表达联想的结果,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原则。要积极的鼓励学生的思维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要从不同方向去思考,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重新组合,突破习惯的思维,产生出独一无二的思想。这样才能够获取更好的教学成果。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及学习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启发式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篇10
一、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让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对农村的学生来说,课堂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不受教师的影响。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学生对其中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求异思维。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参上明确指出本文是寓言,主要表现愚公大智若愚的精神。可有学生认为愚公搬家更省事,现代移民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如果学生有这种认识又未尝不可呢?一般来说,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只要基本符合事理,教师都应加以肯定,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让学生保存心中那熠熠生辉的创新火花,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利用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许多涉及农村题材的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展开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例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经历,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体验。也可大胆想象,如果自己是当时的鲁迅会怎样做?当然,对于其他文学名著,我们仍然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与大胆想象。如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当今大学生中的“孔乙己”,他们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还可以大胆想象,孔乙己断腿之后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发散与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培养起来。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下一篇: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