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学专业文献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Laboratory 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
主管单位:上海科学院
主办单位: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4-8448
国内刊号:31-1954/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2
关键词 城市林业 高等教育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关系密切,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作为核心和重点。①城市林业起源于北美,加拿大学者Erik Jorgensen于1965年首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并率先开设了城市林业课程。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成立了环境林业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林业,目前美国城市林业的相关研究和教育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②美国已有30多所大学开设了城市林业课程,③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从加拿大引入国内,开始了城市林业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林业大学率先开展了城市林业的系统研究,并开展了城市林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④目前,包括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在内的多所高校陆续开始了林学或园林专业的城市林业方向本科教育工作,促进了城市林业在国内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城市林业教育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发挥各高校优势和特色,培养符合城市林业发展要求的毕业生,促进地方乃至全国城市林业的发展,是各个高校应思考的问题。根据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几年来的办学经验,要办成特色鲜明、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1 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能不能立足,最根本的是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因此首先需分析城市林业特点和要求,确定该专业毕业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和专业要求的培养目标。城市林业不同于传统林业,其建设、管理的对象是城市森林。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处的人文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⑤因此城市林业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和长处,是林业和园林的结合,其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实现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根本任务就是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满足人们贴近自然的需求。
根据城市林业的特点和建设目的,北京农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和定位,将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林学、生态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林业、农业、环保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林木育种、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及管理等工作,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城乡绿化规划、林草花繁育栽培与养护等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
每个学校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办学规模以及实力存在差异,因此应明确定位,确定培养的城市林业人才的服务对象,这样才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北京农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因此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立足北京,培养的学生主要为北京城市林业建设服务,同时从北京辐射全国。
2 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获得,培养目标的实现,需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支撑。根据城市林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培养目标,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夯实“四梁八柱”类课程,即重要的专业基础、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等,这些均是林学专业学生必须学好掌握的课程。而后根据现代林业发展及城市林业要求,设置了花卉学、城市林业、城市环境学、生态旅游学、自然保护区管理、GPS测量与数字测图、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城乡绿地规划等特色专业选修课程,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城市林业所需的基础知识。由于城市林业重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将生态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树立学生的生态观。
3 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国教育部提出,本科教学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⑥近几年,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大力建设森林城市,开展了平原大造林工程,为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其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
林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实践教学在林学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实践教学一直是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的特色,学校重视和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包括课程的实践教学,及专业实践课程在内,实践教学学分占到总学分三分之一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环节,增加学生参与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强化实践教学,在每学期结束后设置2~3周的小学期,进行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在夏季小学期开展综合性的野外实习,将各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实习内容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吸收,并且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冬季小学期开设室内综合实验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目前,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有实践基地12处,均制定了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保障,其中百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4 增强学生科研素质
通过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科研素质,是提高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大二开始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提高科研素质。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及“挑战杯”等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活动。2009、2010、2011级的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均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参加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一方面学生开阔了思路,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带动了学习和科研的氛围,增强了对科研的兴趣。对于成绩优异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学习后可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与导师科研,经过训练,可撰写科研论文。实施导师制对于帮助学生完成专业阶段的学习任务,培养科研素养,提高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已在北京百万亩平原造林行动中开始发挥作用。虽然目前我国已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城市林业教育,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城市林业教育体系还有明显差距。⑦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负面效应愈加严重,城市林业的作用和地位愈加突出,对城市林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大力加强城市林业的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需要。
课题项目:北京市教委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
注释
① 陈溪兴.我国城市林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09.23(4):57-59.
② 刘德良,李吉跃.美国城市林业教育与培训[J].中国林业教育,2006.4:67-72,12.
③ 王东.城市林业的产生和发展综述[J].宁夏林业科技,2012.53(6):5-6.
④ 江娟,樊宝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林业发展[J].中国城市林业,2009.7(4):13-15,24.
⑤ 王成,蔡春菊,陶康华.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围及其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2):23-27.
篇3
>>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现状调查及分析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探讨 试论高校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析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探讨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文献综述 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产学研结合模式在中医骨伤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从硕士学位论文引文透视研究生的信息能力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析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现状分析 国家“特需项目”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发展探析 文件档案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案构想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实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药物分析方向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 研究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11-07.
[2]王润莲,杜柄旺.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10,03:5-7.
[3]沈伟,李兰,闵令江,等.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同培养模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8-69.
[4]李文红,程光平,胡庭俊.浅析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教育现状和发展前景[J].高教论坛,2011(12):95-107.
[5]林桂娟,於朝梅,宫佳,等.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72-74.
[6]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EB/OL],2014-02-26.
[7]姜怀志,孙永峰,刘树明,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0):58-60.
[8]闻晓波,冉旭华,朱战波,等.基于产学研联合的兽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5):98-100.
[9]教育部.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化倾向[EB/OL].育龙在职研究生网,2011-03-25.
[10]徐云,陈莎莎.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7,2:204-205.
[11]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70-171.
[12]尹荣焕,何剑斌,白文林,等.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农学学报,2014,4(6):97-100.
篇4
根据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1998开始国家对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至今,改革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中等职业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给中专学校特别是农业中专学校教师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二、中职教育制度改革对农业中专的影响
(一)农业中职学校面临生存压力。
在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进程中,绝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希望到大中城市就读。由于没有了国家工作分配作为保障,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和报读农业学校的人数越来越少,农业学校的生源一直都不足,有的专业就只招得几个学生,有的甚至一个学生都招不到,农业学校只好撤销学生报读少的专业。为了生存,许多农业学校不得不增加非农专业,招收非农专业学生。但与其他的非农学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能招到的学生仍然很少。导致农业学校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少教师因此想尽办法改行或搞调动,无心上课。
(二)农业中职学校教师无所适从。
中专学校以前是培养国家干部的,现在转变为培养技术工人,教育对象的改变使教师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在课堂上少了传播知识的自豪和喜悦,多了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可的挫败和无奈,上课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普高热”的升温,愿读中职的人数不断减少,许多非农学校都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农业学校则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学校都实行教职工全员招生,教师不得不亲自去各个中学作宣传广告,发传单。甚至象保险推销员推销保险一样一家一户去拉生源,感觉教师的尊严一落千丈。
(三)教与学的矛盾不断加深。
学生素质也发生变化。以前进入农业中专学习的学生的入学分数基本上都超过普通高中的分数线,文化素质相当高,一教就会。而现在刚好相反,进入中专学习的基本上是上不了高中的学生,素质比较差。很多老师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改变,仍然用老一套方法给学生授课,教与学的矛盾不断加深,教师怎么讲学生都无法理解,教学质量非常不理想。
三、农业中职教师的应对措施
而对中职教育的这些变化,许多农业中职学校教师无法适应,感到前所未有的力。那么,我们的教师该怎么办?通过这些年来教学的体会和总结,我认为应从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着手。
(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
1.相信国家,相信自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已经为中职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就算以后真的一个学生都招不到,甚至要撤销学校,国家也会妥善安排我们的,同时,也要相信自已,不论情况怎样,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的,坦然面对所发生的一切,踏踏实实的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端正职业态度,少一些患得患失,多一些平常之心。
一直以来,学生经常把老师叫恩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且一旦有所作为,总希望能回报老师,很多学生有所作为后,常会带着感恩之心自已老师汇报。老师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已放在施予者的地位,希望能得到学生对自已付出的认可。但现在,中专学校出去的很多学生只能成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而且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就不再与自已曾经的老师联系,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很多老师觉得很失落,觉得自已为学生付出那么多,学生都不会感恩,因此缺少了教学的热情。其实作为老师,其本质就是一个职业,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关心是自己的责任,不是对学生的恩赐。如果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始终关心爱护我们的学生,以平常之心面对工作中的荣辱得失。
3.正确理解教师尊严的内涵。
我们教师的真正尊严在于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内在人格,而不是我们是否在外面发传单,是否亲自招学生。教师为学校招生所做的工作只是其实与尊严无关。只要我们能把带回学校的学生好好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我们就是有尊严的。认识到这些,我们就能把重重在心里的抑郁化解,放下思想上的袍袱。
4.评判人才的标准要改变。
1998年以前入学的中职学生都是包分配的,毕业出来基本上都是国家干部,发展的条件优越,而且学生自身素质高,比较容易作出成绩,成为科技带头人,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也不少,教师和学校都以他们为荣。而现在的中专生一来本身素质较差,二来出去后生存环境也不是很好,毕业出去后,大部分都是自谋职业,能在社会上有突出贡献的人很少,大多数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教师们很难把他们当成人才,因此,有些教师就很失落,没有成就感。其实这是我们对人才的误解,不只是有突出贡献的人是人才,现在我们正在培养的中专生,今后就算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只要能胜任所作的工作,他们就是人才,他们同样是老师的骄傲。如果教师能这样淡定地看待学生,那他就有了成就感,有了工作的动力。
5.提高老师的道德素养。
现在在农业中职学校学习的许多学生文化素质较差,甚至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农村人口纷纷进城打工的大背景下,这些年青的学生仍然选择了农业学校,说明他们是有理想、肯吃苦的,真的是想学些有用的东西干一翻事业。现在农村里的农业劳动人口老化,而他们对农业的执著,正是我们国家农业未来的希望。我们作为农业中职教师更应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些,尊重他们,善待他们,耐心地教育他们,让他们成为未来农业战线合格的建设者。因此,让我们农业学校的教师作一名未来农业希望的守护者吧。
(二)要改变教学模式。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现在中专学校培养的不再是国家干部,而是要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人才,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作为专业教师,仅仅有理论已经满足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了。教师必须继续提高自己,把自已培养成“双师型”人才,做到在课堂上讲得清,讲得透,在实验室在实践中做得好,做得快,真正培养学生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心服口服,使学生心甘情愿跟老师学。
2.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降低理论难度同时增加实践时间。
目前农业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文化素质较低,如果还象过去那样不论以后用不用得着的理论全都给他们讲,不但效果差,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把许多对学生今后用不着的或用处不大过于深奥的理论内容删除,同时增加实践的时间,使学生容易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也更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要求。
3.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农业学校与非农学校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和畜禽的养殖都有其周期性和季节性,实践课很难完全按计划安排。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以理论课为中心安排实践课的教学思路,而是以实践为中心来安排理论课程。根据农作物和畜禽的种养实际变化不断改变教学内容,既可以先理论后实践,也可以先实践后理论。上理论课的场地也可以灵活多变,既可以在教室,也可在养殖场和种殖园,这样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会更好。
4.开放办学,带领学生闯市场。
现在报读农业中专的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农村,选择农学类专业,意味着他们在城市就业没有专业优势,要想有更好的发展还必须回到农村去创业。因此,我们农业学校的教师有必要带领他们到市场去闯一闯,通过创办养殖场、种殖园等等与市场相连的经济实体,使学生不仅学会技术,还学会创业所需要一系列知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998-2002年,我带了一个园艺专业班级,为了让学生了解创业的知识,我在取得学校的支持后,亲自组织学生筹集资金,自建经济实体,并带领全班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租土地、进种苗、买肥料,建立了班级花卉种殖园,直到最后联系买家销售花卉产品全过程,都指导学生参加每一个环节。我所带的班级成为建校以来公认的最优秀的班级之一。
四、综述
中国农业目前的农技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今后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农业学校的教师,正处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只要能认清形势,树立信心,顺势而为,一定能化危机为机遇,为中国的农业职业教育再立新功,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卓越兽医师;培养
“卓越兽医师培养”是动物科学教育中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现已成为现代兽医学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为适应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都市农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各大院校近年来以“卓越兽医师培养”为载体,加强教学实践和注重实效的能力培养,进而贴近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行业潜质、能适应现代化兽医学模式的临床兽医师。本文从“卓越兽医师培养”的目标、方式与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1.背景依据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这为提高全民素质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一批批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不断迈向大众化教育的大环境下,各个高校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增加就业机会、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高涨的就业压力等,这不仅关系到和谐校园的构建,还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农业类院校中兽医学科的学生而言,同样面临紧张的就业压力。
各大院校纷纷响应政府的号召,贯彻落实教育模式改革,根据自身特色和学生的需求及实际兴趣,分别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等,以兽医学科为特色学科的农业类院校也需要贯彻国家的指导方针,实施开展“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
2.“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的目标
传统兽医学科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陈旧,墨守成规,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大多只能被动接受,很少能主动参与课程讨论教学,不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培养,造成学生就业的无差异性,导致毕业生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对学生而言,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根本不能满足岗位需求,存在专业知识单一、动手能力差等缺陷,缺乏熟练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不能及时上岗,这与岗位需求错位,一般岗位注重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学生没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充分的临床经验,就谈不上高质量的就业。
鉴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陈旧,培养目标模糊,造成学生定位模糊,不能很好适应岗位要求,加之就业形势的严重性,“卓越兽医师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丰富的知识结构和强大的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应对能力强。从而增加兽医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沿海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蓬勃发展。
3.“卓越兽医师培养”的实施方法
加强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创造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与此同时改善教学方法以突出学生个性为重要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性,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探索时间。加强不同学科体系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知识背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临床兽医技术。
(1)执业兽医制度的实施为全科卓越兽医师培养提供了可靠保证
加强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创造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改善教学方法,以突出学生个性为重要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性,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探索时间。加强不同学科体系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知识背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临床兽医技术。
我院已经推行的“卓越兽医师”计划,就是要用更多的经费购买实验动物,给兽医专业的学生比较多的实践动手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手术,具备更强的独立诊断和手术的能力,为毕业后成为合格乃至“卓越”的兽医师打下基础。
(2)组建培养全科卓越兽医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要培养卓越的兽医师,必须有卓越的教师。我们的兽医教授首先要成为卓越的兽医师每年派出3-5名教师到国内外著名的动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大学和研究所、动物医院等进行培训。今后进一步开展全科动物医院岗位模拟训练和技能鉴定,培养适合沿海都市型畜牧业需要的卓越执业兽医师。每年100%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参加训练和鉴定,使取得全科兽医执业证书逐年增加。
(3)增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尽可能让学生深入岗位学习,了解兽医临床实际需要,熟悉临床环境,熟悉临床操作技术 ,熟悉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职业素养、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学校和企业或临床兽医诊所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方案、实施培养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学到知识,增强动手能力,也为实践基地的发展做出贡献。
(4)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优越的机会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给学生和企业一个双向选择的可能性。以兽医学科为特色的农业类院校,应借鉴其它特色院校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的是根据自身特色和办学特点,设计契合本校、本专业的合理有效的卓越兽医师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兽医师培养模式中必须考虑的有三方面,首先是学院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再次是学生与兽医临床岗位之间实践教学,最后是学校与兽医临床岗位之间的互惠合作。
4.培养模式
现有针对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针对医师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中医师的培养模式等,这些模式要求学生在大学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在企业和临床的实践学习,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实习基地的建设,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优越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和企业一个双向选择的可能性。以兽医学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农业类院校,应借鉴其他特色院校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的是根据自身特色和办学特点,设计契合本校、本专业的合理有效的卓越兽医师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兽医师培养模式中必须考虑的有三方面,首先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再次是学生与兽医临床岗位之间实践教学,最后是学校与兽医临床岗位之间的互惠合作。
“大学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参与“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的院校和教师并非只是完成一项教学任务,院校和教室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课程教学,着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在尽力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参与到临床学习实践中,学习兽医临床基本操作、注意事项等相应实验实践。学校需加强与企业或单位的合作,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临床兽医实践基地和场所。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才可指定出合理高效的卓越兽医师人才培养模式。
5.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贯彻实施,肯定会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精心设计的培养模式是否能够有效实施,需要一步步探索。其次设计出的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主观或是客观的问题。
5.1 教学模式“满堂灌”到个性化培养
高等院校的教师一直依循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中需要教师改变其教学方式,使课程丰富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但是高校缺乏考核体制来考核教师的教学以认定其业绩,这可能导致教师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注度不够。
5.2 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
长久的被动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养成上课以老师为主的学习方式,被动的接受课程内容,当学生不习惯教师新的教学方式时,常表现为在课堂上不能积极给与教师回应,不愿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中,这就使得“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的培养模式实施效果不明显。
5.3 实践基地的顾虑
企业或是兽医诊所总是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对校企合作存在一定顾虑。目前对企业或兽医诊所的培养资质国家现没有统一的标准和门槛,对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培养质量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实践基地对如何指导学生也存在困惑,实践基地可能无法提供优秀的岗位导师,造成学生的培养不能深入进行,从而影响计划实施。还有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也是基地十分关注的问题,当出现临床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时,谁来承担责任。
5.4 可能的解决方法
鉴于上述问题,需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弥补。有些院校通过为学生买保险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安全问题。对于教师,院校应尽快制定考核标准以及奖励,加强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动力,使其从中收益;在调动教师的积极能动性后,其会贯彻落实卓越兽医师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强调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得到施展。要想“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走的更远,需要国家政府的鼎力相助,尽快出台相应政策,解决安全责任、政策扶持、防止人才流失等问题。
综上所述,“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是一项有益于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和实践基地的培养方式,学校应认真贯彻落实,探索高效合理的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思考今后如何实施,将目前的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政策扶持与培养方案进一步融合,培养出真正为企业所需,为社会发展所需的兽医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a/20100729/002511.htm.
[2] 马静,杨丽莎.浅析“卓越医师”的教育培养[J].科教文汇,2012,2:138,160.
[3] 王慧敏,范双喜,沈文华.创新 “3+1” 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都市农业人才实践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10:3-5.
[4] 董华青,阮慧敏,等.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践[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93-98.
[5] 许世华,黄忠仕,曹军.对地方医科院校实施 “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5):871-872,878.
[6] 龚卫娟,史宏灿,等.省属综合性大学卓越医师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 15(6):652-654.
[7] 韩立民,叶耀辉,何春生.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2,31(1):15-17.
基金项目:
天津农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2-A2-02).
篇6
关键词:毕业实习;存在不足;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37-02
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实践环节,是学生踏入社会之前提高综合素质、独立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锻炼环节。大多本科毕业实习都是安排在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或者是第7、第8学期,由于最后两个学期涉及到学生的考研、找工作等具体情况,因此2002年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的植物保护专业便将毕业实习时间调整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时间跨度为每年的5月中旬到9月底,这段时间大田作物、露地蔬菜及果树等植物处于播种生长期,病虫害逐渐发生,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生产实践中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生产实践的机会。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采取四年连贯式培养模式,在第三学期便结合科研训练实践课程开始选择导师,通过两个学期的科研训练,学生在毕业实习时便可以较快地融入到毕业论文的设计及实验过程中,同时,毕业实习的前期阶段是学生专业课结束后的专业生产实习课程,该课程由专业课老师带领,以小组为单位,到各个实习基地调查果树、大田作物、保护地蔬菜等的生长状况,同时了解这个阶段病虫害发生情况。专业生产实习课程结束后,紧接着进行毕业实习,实践课程的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有序培养。经过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基本达到了培养人才综合能力的目的。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毕业实习中存在的不足也暴露出来。
一、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在第三学期选择导师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学生不了解专业方向,不熟悉导师研究内容,基本没接触过专业课,只学习了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仅仅凭导师给的论文题目,而学生对论文题目的理解只是想当然的字面意思,甚至于高年级同学的一句话便选择毕业实习指导老师或者是将来的考研方向,选择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出现偏科的现象,比如考植物病理学方向的学生不认真学习昆虫学的相关课程,而在真正实习的时候,有的学生想换实习方向却因为烦琐而不能顺利地更换。
2.导师要求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存在攀比情结。学生毕业实习不仅仅是一个长专业知识长专业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接触社会、学习如何沟通如何跟人交往的一个过程,也是学习做人学习独立做事的一个过程。目前毕业实习学生都分散到各个导师的课题组,有的导师要求比较严格,完成毕业论文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要定期地汇报实习情况;有更多的机会到田间到企业去了解实际情况接触社会。而有的导师给学生一个题目,便放任不管。学生实习期间经历一个暑假,有的导师在假期一个月不再进学校,学生的实习指导无从谈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意义认识不足,部分学生觉得做实验耽误学习时间,耽误玩的时间,觉得做实验是给导师干活,而没有意识到毕业实习其实是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一个视角,是独立开始工作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尝试,也是运用几年所学知识到具体工作中的一次锻炼,对学生来说是一份难得的阅历,对踏入社会顺利进入今后的工作状态以及如何与团队合作等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正因为导师要求不同,部分学生认识不足,导致学生毕业实习糊弄的思想越来越普遍,大多数的学生把考研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与考研学习、参加考研辅导班冲突的事情一概视为耽误时间,不愿意离开学校,不想花心思在实习上,要求严格的导师面临没有实习学生的尴尬境地,部分学生把毕业实习当成是走过场,只要能毕业就行,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3.目前培养模式不能与学生的多向择业有机地结合。目前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概有40%左右的学生读研,有30%~40%的学生进企业,有10%~20%的学生考公务员。而目前这种毕业实习模式单一,学生实习都是进入指导老师的课题组,跟不同的老师做论文,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进入企业做营销或者技术服务等工作,想在毕业实习时进入企业实习以便更多更好地了解,但是由于学校要求毕业实习要完成学术毕业论文,而进企业实习完成这样的论文有困难。因此,最近几年来我们进企业实习的学生寥寥无几。而一些科研事业单位的联合培养,由于学生的畏难懒惰情绪不愿意离开学校,很少有学生心甘情愿参加。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力,针对性地培养适应社会不同工作岗位的专业人才,拓宽就业渠道,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实习,也是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的改革问题。
正是由于对教学目的认识不清,对毕业实习的意义理解不充分,部分师生重视程度不够,考核制度不健全等等问题,导致部分毕业实习存在走过场糊弄过关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到毕业实习的质量,成为培养合格人才的障碍。因此,必须提高对毕业实习的认识程度,理顺毕业实习与其他教学课程的关系,端正师生对毕业实习的认识态度,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从而保证和提高毕业实习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毕业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
1.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意义的认识,充分发挥毕业实习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意识决定态度,毕业实习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直接地应用到生产和实际工作中,也可从实践中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或者在生产实际中验证所学的知识,从而更牢固地掌握本专业知识,是课堂理论学习的进一步巩固与加深。毕业实习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将知识转化为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毕业实习阶段是检验大学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目前毕业实习阶段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实施试验方案,分析科研数据,整理毕业论文以及计算机绘图作图排版等都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认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大学四年学习关键环节设置的缘由,在毕业实习前专门进行毕业实习目的及意义的分析与讲解,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端正实习态度,从思想上改变对毕业实习的轻视是实现毕业实习作为教学重要环节作用的根本途径,只有重视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制度,强化考核的严肃性及目的性。健全的考核管理机制,是在确定实习目标和制订实习计划后确保实习质量,保证实习顺利开展,实现实习目标的有力保障。成立专业考核小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在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定期或者是不定时地抽查、检查实习进展情况。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实习中进行实习计划完成进度的抽查,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实习任务,实习后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于不合格论文不能通过答辩。只有考核严格了,管理才有效,结果才明显。
3.开展多样化实习模式,促进个性化人才发展。以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核心,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在导师课题组实习的学生,教师根据毕业实习教学大纲规定,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度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督促,指导、推荐学生就业及考研。同时,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实习单位和岗位,由专业老师负责根据毕业实习要求制定实习计划、试验方案、数据处理及毕业论文撰写,但是具体实习工作是在企业或者是其他岗位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既熟悉了实习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积累了经验,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实现了高质量多渠道就业目标,既满足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为社会提供了急需的人才,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毕业实习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青岛农业大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起到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重要桥梁的作用,必须与时俱进,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具有较强植物保护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柳燕.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J].高教论坛,2004,(2):130-142.
[2]周庆元,包文姝.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1):229-230.
[3]李国锋,李云龙,张志刚,李宁湘.试论高校毕业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07,21(2):90-93.
篇7
1 文献统计分析
1.1 文献数量统计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分别以“图书馆*RFID”、“RFID*图书馆”两组关键词为检索路径,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以2004~2013年为检索年限,检索时间截至2013年12月31日,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
1.2 文献学科类别 以“图书馆?RFID”为关键词检索到的332篇文献作为统计基础,根据文献研究内容主题进行统计,共涉及9个学科类别,其中199篇为图书情报专业学科,占发表文献总量的59.9%(见表2)。
■
1.3 发文年代分布
■
2 从文献量化分析看研究进程
2.1 图书馆RFID研究文献的起步 关于我国“图书馆RFID”的文献研究起步于2004年。2004年西华大学图书馆李欣荣发表了《RFID在现代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文章探讨了RFID的定义、RFID系统的组成、RFID的优点,指出RFID及时是一种市场前景和应用规模巨大的高新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将给现代图书馆管理系统带来革命性变化。2004年杭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沈嵘发表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指出射频识别技术RFlD与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的优越性,在图书馆应用方面,射频识别技术弥补了条形码识别技术的不足。
2.2 图书馆RFID研究文献的发展 2004~2013年间,共发表有关“图书馆RFID”的文章332篇,这些论文分别来自54种国内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其中包括图书馆学专业及人文社会科学其他专业。
从论文年代分布对其发展进程进行分析,10年的研究大体上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4~2006年,这一阶段涉及到的论文有17篇。第二阶段:高峰阶段,2007~2013年,研究的论文数量逐渐增多,7年共发表324篇论文,占文献总量的97.6%,并逐渐形成研究热点。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图书馆RFID研究的高峰平台期,且还没结束。
3 文献研究的内容
3.1 RFID的理论以及应用模式研究 通过对10年发表的332篇论文主题的归纳分析,发现关于图书馆RFID的理论以及应用研究占大多数,都从RFID的介绍、特点、优越性在图书馆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应用效果等方面对图书馆应用RFID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刘绍荣、杜也丽、张丽娟在《RFID在图书馆使用现状分析》一文中通过对国内外图书馆实施RFID技术情况的调研,就其在国内的总体发展情况、使用情况以及使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关注者和准备实施RFID的图书馆提供参考。
在《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蔡孟欣从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经济、技术、安全、人文等方面,对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图书馆应根据自身及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进而确定是否采用RFID系统。
深圳图书馆甘琳在《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创新》一文中从深圳图书馆应用RFID的经验、体会出发进行阐述,同时在服务、业务及管理等方面,论证了这种新技术给图书馆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2 图书馆应用RFID的优缺点研究 从目前发表的文章来看,有关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优势,不足及改进办法的论述已经比较全面。其优势主要包括:①实现自助借还,优化图书借阅服务;②便于书库管理,提高馆藏清点速度;③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成本等。不足主要包括:①成本较高;②标准不统一;③安全问题;④侵犯隐私权;⑤识别精度;⑥与现有系统的整合等。
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杨雪在《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在图书馆应用方面,RFID技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可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遇到一些问题。除上文提出的一些普遍存在不足之外,还提出图书馆在应用RFID技术中管理观念滞后、系统集成方案不成熟等问题,需要图书馆、RFID厂商及管理系统开发商协调工作,共同解决。
天津农学院图书馆王颖在《对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思考》一文中重点讨论了图书馆人在RFID应用中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包括RFID标准、人力资源合理安置、读者调查以及图书馆应用RFID系统的示范项目等方面。
4 总结与分析
自从2006年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和深圳图书馆应用RFID系统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即从RFID的概述、作用、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取得有意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4.1 RFID研究文献增长迅速 笔者利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图书馆*RFID”为检索策略,检索出2004年至2013年文献332篇,从“文献发表年代分布统计”一表中可以看出,国内对RFID的研究成直线上升状态。
4.2 RFID理论研究热点 ①RFID概述及其特点。在图书馆领域,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广泛使用,使用多年的条形码识别技术逐渐被新型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所取代。对于RFID技术来说,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等,该技术可以替代条形码和磁条技术。②RFID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自从RFID技术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和深圳图书馆的应用,RFID技术已经受到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关注。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图书馆的管理更趋于科学化,将给现代图书馆管理系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将图书馆从数字化图书馆推向了智能化图书馆。③RFID优缺点的研究。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可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但在使用过程中仍然遇到一些问题,也存在不成熟或不完善的地方。近些年许多学者通过对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优势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及对策。
篇8
关键词:邳州;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引言
邳州市是全国四大板材基地之一,板材加工企业较多,全市各类板材加工企业达3500余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500家,其中涉及板材加工的企业有260余家,占据半壁江山。同时,依托丰富的银杏、大蒜、矿产等资源开发银杏、大蒜、石膏制品的企业数量相对也较多。但这些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产值也普遍在3亿元以下。目前邳州传统产业的衰退与新兴产业的尚未崛起使邳州的经济发展面临困境,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扶持引导这些企业转型升级无疑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和重点课题。
二、邳州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问题
(一)板材业:产业集聚度高,但产业集群特性不强
邳州林业资源丰富,板材加工业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成为邳州市的支柱产业,产业集聚度非常高。在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板材加工企业占一半以上,企业最多的官湖镇几乎全都是板材加工企业,戴圩镇、议堂镇、陈楼镇、八义集镇、八路镇、炮车镇等也都以板材加工企业为主。但这些企业只是在区域空间内的集中,却并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深度不足,使整个产业的竞争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邳州板材70%以上出口,对国际市场依赖度高,伴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减少,数量如此众多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必然面临激烈的竞争态势。而且板材加工并不是产业链的最下游,对市场的敏感度较低,不能及时感知市场变化从而快速应对,这也使得企业在市场变化时会较为被动。
(二)农业:加工业发展不足
邳州是银杏之乡、大蒜之乡,银杏、大蒜种植已成规模化,对银杏、大蒜也进行了一些加工,但产业向纵深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发问题、市场问题、品牌问题等。以大蒜为例,产品仍以初中级为主,多以鲜蒜销售为主,加工业发展不足。伟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就是围绕银杏、大蒜进行产品研发,比如黑大蒜,售价较高,但市场需求量并不大,目前银杏提取入药还需要科技支持,重点推出的银杏核桃奶也还未大规模推向市场。除了银杏、大蒜以外,邳州还有一些蔬菜瓜果种植合作社和家禽家畜养殖合作社,但蔬菜瓜果本身属于不易储存的农产品,如果不发展加工业,损耗率高,利润率就比较低,但目前这方面的加工企业非常少,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加工业极为不足。
(三)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滞后
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是国家产业战略化发展的重点,优先发展这些产业将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但目前邳州国家级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总共只有7家,数量很少,新兴产业相关企业也不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据半壁江山的木业公司只有一家入选,而其它几家入选的企业涉及行业分散,相关企业数量很少,难以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受各种条件的制约,邳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动力不足。
三、邳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板材业:促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化发展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度,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对于板材业,要形成从林木种植到板材加工再到家具、玩具、木艺等木制品生产的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但目前,板材加工这一中间产业发展较好,而上下游企业发展极为不足。就林木种植来看,邳州的意杨资源库已经难以满足需求,无论是板材加工还是家具制造,已经大量的进口或从外地调入原材料,运输成本大大提升。因此,需要根据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引入新品。而利用板材进行深加工制成家具、玩具、艺术品,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是目前板材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为了避免板材业市场的过度竞争,可以利用协会的力量,重新整合资源,进行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并,走集团化发展之路,搞好品质和品牌建设,才能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二)现代农业:产业化与多元化发展
当前,农业工业化、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已成趋势,邳州仍然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人力资源,在当前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环境下,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将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既可以使农业效益提高,也可以增加就业。食品业仍是需求稳定、前景看好的行业,可以利用邳州的农业资源优势,引入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初加工或深加工基地,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另外,还可依托邳州的生态环境,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发展与旅游观光相关的休闲观光农业,建立瓜果采摘园以及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三)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
在促进板材业这一基础产业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政府应通过优惠的财税、金融政策吸引这些产业的相关企业入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2013年邳州市人造板产业发展情况调查和分析.中国木业信息网,2013-1-17.
[2]娄明.江苏省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10.
[3]陈麒.邳州板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木业,2007,10.
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市场营销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016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资助(2014-201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营销人才培养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8月15日
我们身处变革、创造、创新、创业的时代,教育须以变革来适应时展。地方高校教育改革需从传统授业、就业教育转向应用、创业教育,这是教育与经济的接轨,更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教育部于2010年发文要求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2014年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国策所向,大势所趋,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需突破传统“授业、就业”与“单一、同质”的方式,创建“特色、多样、创新”的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众所周知,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动力、社会进步的引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趋势,人才培养不能再延续以往同一、僵化的教育体制。在传统教育理念驱使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有应用型培养之名而无培养举措之实,课程设置依然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实质性创新;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毕业生很难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构建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特色化、个性化教育为实施手段和培养途径,以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素质、具有市场营销专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宗旨的一种人才培养范式,其核心是指“教、学、做、创”的有机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充分尊重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为前提。创业创新教育实质是个性化教育。创新创业营销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树立以学生为本和以个性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化、差异性教育培养理念。首先,以个性化、特色化教育为培养途径。个性化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并尊重学生特质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能力的培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差异化培养,使学生个性潜能、特长优势得到充分挖掘与提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及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其次,以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培养复合型人才。既不是培养只会创新思维而不会做的人才,又不是培养只会做而不善于创新思维的人才,而是培养兼具能进行营销创新思维、又能利用营销知识进行创业,还能把所学的营销知识转化为营销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国外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营销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在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美国重视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英国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德国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新加坡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虽然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但大都形成了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做法为探索我国的营销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一)人才培养目标个性化。国外高校营销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体现了自由与实用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多关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营销知识和学习机会、综合素养及为从事职业所具备的营销专长人才等方面培养。特色体现为:一是人才培养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致力于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二是培养过程宽基础、重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将经典理论营销知识与非营销知识进行融合,体现知识与能力有机整合的理念;三是通过项目合作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及在复杂环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化。“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了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Philiph Taylor和Colin Richards,2010)。国外高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课程设置。美国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生需求的变化自主开设和调整课程,本科生实行学分制,但不设适合所有专业本科生的学计划,而是实行由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组成的弹性课程体系。所有课程由通识课程(占总学分一半以上)、核心课(占总学分的25%左右)和专业课(占总学分的10%~15%)构成,以此形成了宽基础的营销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技能型课程和知识性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商学基础理论课、管理技能及行为理论、商业政策及法律环境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入门知识,为高年级选择专业打基础,消费者行为和市场研究两门专业类课程开设率最高。美国和加拿大高校给本科生开设的创业类课程主要有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创业咨询、创业财务等;英国高校的三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非常完善。其中,创业意识层次重在培养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创业通识层次重在培养具有企业家思维,创业职业层次则通过创业理论的掌握及职业训练,使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成为企业家;印度高校开设一些服务于家族企业创业与管理方面的课程,重视创业课程讲授者的学术水平。由校内教授讲授理论基础知识,校外教授承担实训部分;新加坡有完整的一套创业教育体系,教育项目覆盖小学至大学,从创业意识培养到创业理论普及以及创业实践训练。大学的创业人才培养主要采取文凭教育授课方式,主要讲授科技创业和创新课程。分为校内创业知识能力学习和海外实践操作两个学习阶段;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采取分层次模块化课程结构。最大特点是引入企业参与,课程设置采用与企业互动式的模块课程来进行。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并引入企业参与互动。
(三)建立创新创业机构。芝加哥大学设立创业创新中心及创新交流中心,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创业创新中心利用校内外及全球资源,举办如学术研究、承办会议、举办大赛等多种形式传播创业、创新知识,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创业创新中心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支持推动创业实践;纽约大学创业研究所举办大学生创业节、创业竞赛、创业博客、初创企业训练营等项目为创业教育提供学习实践资源和基金,帮助师生创建初创企业;新加坡政府把营造亲商环境、培育创新文化、繁荣创业精神作为国家长期策略,每年投入巨资用于创新创业教育。
(四)实行创业导师制。美国高校学生创业实行创业导师制。学院发动人脉资源优势,介绍校友、企业家、行业专家和创造发明家等作为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导师,对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技术、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商业运作、战略、市场营销和品牌等方面的针对性指导。导师大都有创业经历、有历任或现任企业一定职务的经验,对创业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学院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过程中均有全职教师和助理教师共同参与授课,教学科研队伍稳定。
三、构建特色化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个性化教育是激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独特性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让学生选择个性化、特色化、富有弹性的教育模式,是高校对学生负责的根本体现。高校能够开展个性化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发现承认并尊重学生的既有个性;二是愿意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其个性得以提升的条件和环境。地方高校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就是要在承认并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条件下,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变革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性地提出适合院校特色、契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安排、具体课程设置等措施,为学生营造一个包容、开放、多元、信赖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树立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及企业营销实践发展,全新的营销模式及营销理论不断涌现,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无处不在。营销教育须与时俱进,营销人才培养应适时注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及社会急需的素质内涵。在创新创业浪潮驱动下,营销专业教育应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挥、潜能激发,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地方农业院校,要准确把握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构建创业创新素质的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地方为办学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符合需要的高素质营销人才。
(二)构建多层次、可选择的创新创业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广东省属本科大学,以农学、工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优势,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和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鉴于学院性质,为广东地方经济培养输送人才是该校的主要职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引领,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潜质,提升综合素质;建立基于专业教育、强化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多样化的高素质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培养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农、工、管理”为主要学科背景,具有创业创新素质的应用型营销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既立足专业教育,又兼顾学生二次选择专业、就业创业、升学及出国等多元化个性发展需求。因人而异,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供学生选择,实施分类培养、个性化培养,致力于构建学生素质综合化、培养内容个性化、实践实训全程化、成才途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对应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特色。
(三)课程设置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梳理现有课程设置,紧扣社会需求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增减课程、调整学分。借鉴国内外经验,设置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四个平台课程,每个平台内由多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代表一个专业方向,每个模块由多门该方向的核心课程组成;增大选修课比例;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方向类课程,突出地方农业院校培养特色;结合创业创新培养需求,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融入四个平台课程中去,如在通识教育平台设立创造学与创新管理;在专业课程平台设置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两个课程方向,分别包括营销战略、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等以及产品设计开发、商业模式、创业法律实务等课程;在实践课程平台也设立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两个实践方向,各由不同的实践项目构成。创新创业型实践平台设置创业模拟实训、创业项目路演(创业大赛)创业孵化指导、创业企业见习等实践训练。通过上述课程体现设置,切实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时或就业或创业或读研等能有多种个性化的选择。
(四)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营销人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传统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入考试以外的多种评价方式,构建以体现能力为主(创新创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个性化、多元化、可选择的评价体系。评价效果在考核知识掌握程度基础上,更关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应用能力培养的整体效果方面;评价指标设置方面,依据学校、院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指标;评价主体方面,建立本学评价、外校同行评价、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的共同评价制度,合理设置各方主体评价权重;评价内容方面,将课程建设质量、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课程执行等关键环节用具体考核指标体现出来,充分借鉴国内外考核体系建设经验,力争做到评价内容科学、准确;评价方法和手段上,改只注重结果的单一方式为注重过程、环节的监控,将考试、学科知识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参与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多种考核手段相结合,设定学分互认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庞守兴,广少奎.教育学新论[M].济南:山东高校出版社,2009.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2010.10.
[3]姜慧,殷惠光,徐孝旭.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
[4]李彤,李莉,李立清.美高校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发展概述与启示[J].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2015.8.
篇10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高外向联合驱动模式。并指出通过政府职能作用的合理定位;完善市场、强化市场的引导作用;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开放经济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诱致性拉动作用,共同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完善,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经济效益,改变农民在农产品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成本效率和交易效率。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民的议价能力,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组织,改变以往的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减少交易的频率,降低农民交易成本,将农产品市场从以往的完全竞争市场向区域的卖方垄断竞争市场转变,增加农民分享市场经济收益的份额。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化(杨永华,2007),而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推动力,是促进农业增收增效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良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给予其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政策支持、立法保障和经济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外部发展环境仍不完善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合作经济思想起源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其三大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分别对合作经济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推动了合作化运动的实践。圣西门提出在合作中应该按照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的思想;傅立叶构建了“法郎吉”和谐社会,充分肯定合作对生产力促进的作用,认为协作制度能使产量增加三倍。在欧文“新和谐公社”的理想社会中,他强调重视专业合作组织。在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合作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合作是一种生产关系。在农业生产上的合作,马克思主要是把合作制作为改造农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是实现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的一种手段(王庆,2008)。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在这些农业合作社中,收入分配要以按劳分配作为基本原则,必须“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以便在这种合作社内愈来愈多地消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并把这些合作社逐渐变成与全国大生产合作社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组成部分”。
西方学者对于合作经济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创新,融入了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博弈论等新内容,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合作社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俄罗斯“社会农学”创始人恰亚诺夫主张家庭农场制,通过分析农民家庭结构对农民农场组织的影响,提出家庭结构决定了家庭经济活动规模的上限和下限,在数量和质量上影响农场的组织状况(恰亚诺夫,1996)。科斯、威廉姆森等的交易费用理论提出通过交易主体(农户)以合作组织形式降低交易成本,将交易成本内部化,提高交易效率。
(二)国内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有无依托主体的角度,分为依托型和无依托型(苑鹏,2001;郭红东,2002);二是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范围的角度,分为生产主体型、流通服务主体型和综合型的合作经济(刘劲松,2004)。现阶段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模式选择主要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社区农民协会模式和股份制合作模式等(向东梅、陈德,2006)。
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的途径,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分为市场自发式模式与政府主导式模式。认为市场自发式实际上就是在市场作用下自发形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政府推动型与社会改造型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即自下而上的农民自发组织形成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刑晓燕)。
制度创新理论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模式大致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强制性制度创新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及实行,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者政府,如国企改革。而诱致性制度创新指的是现行制度创新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创新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其主体是个体或者特定的组织,如。从对制度创新的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来看,只有当制度创新需求者新的要求与上层决策者的收益预期趋于一致时,制度创新的新均衡才会形成。
我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各有不同,东部地区主要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中部地区主要是能人牵头型、西部地区主要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王新利、李世武,2007)。吴素芳(2008)对宁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中,提出政府推动的外生型发展模式、“专业大户+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股份合作的组织发展模式等。
双高外向驱动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问题,而目前我国更多的是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联合进入市场的合作行为模式,常见的是“公司+农户”模式,但该模式存在如下缺陷:多数契约为附和契约、买方垄断、企业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等。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可以分为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部门带动型等。按运行机制,可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三大类型(黄祖辉、徐旭初,200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内外机制的共同推动,尤其是社会政策的支持是第一位的(杨团等,2007)。
双高外向驱动型模式综合考虑市场、政府以及对外开放经济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驱动作用,重点突出开放经济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诱致性拉动作用,通过市场驱动、政府推动和开放经济拉动联合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快速有效发展,是在二维度整合模型基础上拓展的三维度模型。李燕萍,涂乙冬(2009)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构建了市场调节、政府宏观调控的二维度整合模型,将其发展模式分为:双低驱动型、市场驱动型、政府驱动型和双高驱动型。认为双低驱动型模式与经济发展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市场驱动型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他们主张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二者的共同作用。
双高驱动模式是建立在市场制度比较完善以及政府职能高效的基础上的理想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从双低驱动模式向市场驱动型或者是政府推动型模式转变,最终达到双高驱动型模式,但是双高驱动型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很少。该模式结合了“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要求政府在各种税收、金融、土地流转、制度、法规上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足够的扶持力度和发展环境,加强对合作经营管理的监督。同时要求市场机制比较完善,通过价格杠杆诱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上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发展模式并遵循内部治理机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使社员总福利达到最优。
双高外向联合驱动型模式(见图1)是在双高驱动模式的基础上,加大市场的开放程度,实行走出去的策略,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国内市场提高其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并逐步走出国内市场,增加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还要实行引进来的策略,即通过不断开放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吸收国外知名企业加入组织,形成一个跨国跨区域的大型合作组织。
结论和建议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应该与该区域的资源禀赋相匹配。资源禀赋不仅会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的组织的规范程度、结构的联结度,还会影响到组织的行为边界等方面。如果经济资源充裕、人力资源优良、市场规模较大,则倾向采用规范度高、结构紧密、统一实施管理与协调的实体性组织模式来运作经营;如果地区的经济资源约束较强、人力素质偏低、市场发育迟缓,则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的模式应采取灵活、规范度低、结构松散的、规模较小的组织类型;后者通过持续的发展和积累,在其经济能力和组织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存在向前者转化的组织行为动机。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资产专用性等因素,更应走有中国特色的混合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既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也要增加市场的作用力,同时也有必要投身于国际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政府应该加强对合作组织的立法建设、扶持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我国地区差别较大,统一的发展模式反而不利于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选择理性的发展模式,完善其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区域,应该选择政府驱动型模式,并逐步过度到“双高驱动模式”,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双高外向驱动模式”。而在外部环境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尤其是外向型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该选择市场驱动型模式,达到“双高外向驱动模式”,充分利用外资优势,引入外资企业加盟,拓展国外市场。积极鼓励相邻地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打破区域的界限,促进规模经营的实现,拓宽组织的活动空间和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永华.发展经济学流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2.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李燕萍,涂乙冬.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一个二维度整合模型.理论月刊,2009
5.王新利,李世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
6.韩俊.调查中国农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 上一篇: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 下一篇: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农学专业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