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间思维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

篇1

论文关键词:家居室内设计 创新教育 设计思维创意课程

0、室内设计的概述

所谓的家居室内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而有意识地营造一种理想化、舒适化的内部空间

(一)营造家居室内环境空间

营造家居室内环境空间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它的目的就是使人在这个环境中工作、学习、休息感到舒服。心情愉快。

(二)合理组织家居室内使用功能

就是人们对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通过思想思维的工作,而使布局更加合理,使家居室内结构层次分明,室内动静空间流线通畅。

(三)构架出舒畅的家居室内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的处理在生理方面应该适应人们的各种要求,让居住者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学习、工作、休息时感到满意,这主要涉及到通风条件、绿色和采光等方面的合理处理。

一、室内设计的趋势

随着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室内设计方面正逐渐向更加人性化.并且更加富于文化.更加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设计的人性化

室内设计是人性化的空间,其中以人为本是室内设计的本质.每个室内空间都有不同的组合、生存与发展方式。

(二)文化的品味来源于陈设艺术

精致的陈设和简洁的装修是营造文化品质的一种手段,在室内陈设中,应该注意陈设与业主的身份、修养的合理和协调性。在陈设和风格上要追求一种独到的艺术品格.在组合中家具与陈设、绿化与陈设、照明与陈设等有机地协调结合起来,并且互相补充,以达到一种美。

(三)健康的设计理念

健康的设计注重装修设计和施工全过程中的环保品质。就是在施工中选择环保性材料和天然的材料,而在设计中则突出环保的概念和主题。

(四)精致产品

从设计到施工,从施工人员的选择到材料的选择.从装修到陈设,不论哪一个环节都要谨慎对待,这样可以为业主创造舒适生活,也可以给设计者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二、我国室内设计创新教育发展的简况

早在20世纪初期,俄国代表巴甫洛夫和美国代表华生建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其影响我国的教育思想长达半个世纪.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中职学生在学习时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是被刺激的记忆过程和迟钝的机械反应过程。在这种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中职学生们失去了自主的思维和行为,创新能力也被抑制了。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引导和倡导下发展起来的,许多艺术院校都采用了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模式,也都纷纷将设计思维创意课程运用在设计教学中,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扩展能力,与以前的技巧性的知识的积累相比,这种模式更注重思维形式和素质的培养。

三、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重要性

良好的、正确的、先进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可以从任何类型的学生中发掘出其固有的特点,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独创性。设计思维创意课程就是对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加以有效训练和开发的课程设计与体系,这种创意思维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已储存的设计知识及新获得的各方面信息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方式,克服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打破陈旧,经过各种信息、知识的组合、匹配,借助类比、灵感和直觉等特点创造出相对于自身的新办法、新概念、新观点,使认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转贴于

我国很多院校都一味效仿外国设计院校或者是视觉大师的理论研究,都只是一味地复制。要想培养出真正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设计的人才,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到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先进设计创意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展示自我、自主的设计创意思维,顺应万变的社会。

四、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一)构建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完美的创造人格。人格代表着人的整体面貌,学生建立起的创造性人格直接决定着他在创造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完善的创造性人格可以使学生从容坚定地应对创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创造也可以顺利地进行。在设计思维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打破陈旧的影响,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广泛爱好,发现学生自身的直觉能力、独创性与独到的欣赏力,激发学生自身的不同个性与想法,以不同的角度充分地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室内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训练

最重要的是思维技能的训练和教授,这是开发创造性思维最有效且最直接的办法,我们需要总结出一套既能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又不会成为一种束缚的模式。并且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及什么时候使用它们,让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能够通过科学的训练充分地得到开发。

(三)思维的训练方法

1.直线性联想思维训练方法

直线性联想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是视觉形态中主体对客体通过思维后的提炼和升华。在思维心理学领域中.这种模式的规律性较强,思维方式比较冷静和理智。该模式的特点是直线性,不作横向或者反方向的思维运动。学生应该通过艺术化设计手段将该手工艺术表现在作品里,使观看者直接通过视觉的表现形式,从而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和传递的艺术思想,让观看者和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

2.逆向思维训练方法

逆向思维方式是打破传统的思维方法,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寻求一种突破,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方式与直线联想思维方式相比,它打破了直线联想思维方式的一般规律,该方法的思路不是直线。也不是曲线,而是背道而行,表现在设计上,往往采用与正常思维方式相差异。逆向思维模式的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把在创作过程中看到、听到、想到的多个事物结合起来打破常规,求新求异,让自己的思路逆向进行,让人们过目难忘。

3.交叉性联想思维的训练方法

篇2

关键词:机械制图 教学 思维能力 训练

一、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难点

机械制图课程的基本能力要求是:在绘图时,需要把一个视觉上非常直观的立体结构(机械零件)转换成为由点、线、面组成的平面视图(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零件实体并不存在,而是存在于设计者的想象中,设计者要依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视图)。在读图时,要把平面视图迅速地转换为具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立体模型,并能够正确地描述该立体模型。教师在教授机械制图时,都有一个共识,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教学的成功非常重要,但是,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方法问题上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常见的情况是,在这门课程结束时学生还不具备识读简单视图的能力,也就是说,一直到课程结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与训练。如果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先天不足是不对的,而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需要在后续教育中进行强化与训练。对于机械制图这门需要空间想象能力的课程而言,思维能力训练应该是贯穿教学过程的核心任务,是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教学难点。

二、思维能力的内涵

1.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概念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作为理性认识的个体思维表现为三种形式,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特异思维,或者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产生的。抽象思维是一种以语言过程为媒介进行表达,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以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依靠对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的理解,它是以表象、直感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联想﹑猜想等形象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必须渗透于抽象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抽象思维就不可能很好地展开和深入。抽象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发展和成熟,在理性认识活动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

(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思维转换是思维从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转换是思维的最基本转换之一,其转换方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逻辑转换。抽象思维以抽象材料为载体,形象思维以形象材料为载体,抽象材料与形象材料之间存在着各种逻辑联系,当它们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转化时,思维形式也随之转换,这种转换叫做思维的逻辑转换,转换的逻辑通道是思维载体间的逻辑联系。如实体结构(形象)与视图(逻辑)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平行投影,则思维转换的逻辑通道就是投影体系。

二是潜逻辑转换。思维的潜逻辑转换往往表现为不按通常的逻辑顺序进行的直觉判断,转换过程具有跳跃性和间断性,主要表现为发生转换的逻辑通道是隐蔽的,转换的逻辑过程在潜意识中完成。这种跳跃与间断实质是思维过程的简约。因此,思维的潜逻辑转换以逻辑转换为基础,它是思维能力向高层发展的结果,也是灵感思维产生的源泉。生产者通过读图直接进行零件加工,就属于思维的潜逻辑转换——结构本身在生产者的想象中,投影体系被抛弃了。

(2)思维转换能力的培养。如前所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逻辑转换与它们的载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密切相关。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形象素材和抽象素材。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形象并不是头脑中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根源于现实的物质世界,离开了对物质世界的感性认识,形象思维便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应当重视向学生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基本几何体是组成机械零件结构的基本单元,属于形象思维的素材;点、线、面及其空间位置关系,是视图的基本要素,属于抽象思维素材。利用教学模型使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这两方面的素材,是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的基础。

第二,提高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概括是知识领会过程中对感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逐步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提高思维的概括能力就是提高揭示所学知识本质特征并概括为概念或形象的能力。如三视图中,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之间“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对应关系,就是对投影线面的规律性概括,在此基础上,可以训练学生进一步找到右视图、仰视图与基本视图之间的联系。概括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在思维能力训练过程中逐步强化的。

第三,努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将已有知识信息进行改造重组并作恰当的推测估计,有利于丰富想象力。在训练中将已知条件进行必要的改造重组,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果,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机械制图课的习题,可以通过修改已知三视图的点、线、面,让学生去想象视图修改以后其对应的实体结构的变化,并画出轴测图。

三、机械制图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实践

1.点、线、面、投影知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点、线、面、投影知识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建立空间投影体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看图、绘图打下基础。这一部分是机械制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其思维发展正处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应主要采用形象比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点、线、面投影转换为具体而又直观的投影模型。例如:从两点的三面投影图来判断两点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一个三面投影体系模型,将三面投影图与投影模型进行对比,定出两点间的空间位置,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加上老师的引导归纳,使其思维判断从现实空间得到证实。

2.几何体投影知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几何体投影知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当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即从基本几何体到组合体分段进行训练。两个阶段中,学生的思维训练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实物到平面视图(从形象到抽象),再从平面视图回到实物(从抽象回到形象),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这种反复的转换变化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利用大量的实物模型来积累学生的抽象素材(即各种基本几何体在三维投影体系中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时,其投影三视图的对应关系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组合体投影教学中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组合体投影知识教学是以基本几何体投影知识为基础,因此,对组合体的合理分解、切割——即形体分析,在教学中很重要。如果学生只是对着组合体模型画其视图而不进行形体分析,效果就不理想。

3.识读零件图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读懂图样是机械制图课程的最终目的。读懂零件图的关键是理解零件的结构和形状,也是重点和难点。因此,组合体投影的思维训练方法仍适用于识读零件图。在读图时应联系零件的工作位置、用途以及它和其他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综合思考,较为复杂的零件图还可以借助绘制轴测草图来帮助想象,可以绘出整个零件的立体草图,也可以只绘出一部分形体。另外,标题栏、技术要求、尺寸标注、零件视图是组成零件视图的四大部分,它们相互关联,分析、想象零件结构时必须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

零件图视图分析的顺序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先主体结构再次要结构、先主视图再其他视图,按投影关系分析零件图中各视图的配置和相互间对应关系,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去理解零件各部分的结构,想象零件的结构形状。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已具有的空间思维能力去解决问题,老师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有目的、有层次地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程序按照教师预先构思好的框架线路运行,方能取得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

四、教学中的其他思维问题

1.思维惰性

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自己缺乏信心,总是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使其树立成功意识,有意识地鼓励他们积极思维,使学生敢想、敢讲。在讨论问题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考,只要发现学生的想法有一定的正确性,就要有意识地表扬并鼓励其继续思考。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能力会逐步增强,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2.培养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

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养成细致、严谨的作图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他们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渗透“至详至悉,毫发不爽”的图学理念及图学精神。

总之,教师不能将机械制图教学视为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事实上,如果思维训练没有成效,做再多习题也是徒劳。教学过程中,每一章节都要围绕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与训练这个中心任务来组织素材,辅之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温寒江.学习与思维:学习中思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篇3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古今中外在科学技术上有所进步的人,除了有渊博的知识以外,他们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科学技术上的创造性想象,又都离不开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从小就注重孩子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普遍重视图和图样知识、技能的普及和提高,以及通过它们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教育。

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和特殊能力两类。所谓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如观察、思维、语言、记忆能力等。所谓特殊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需要的专门能力,如表演、绘画、计算、设计能力等。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对工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能力,但它们又不同于一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人们常说的想象能力,就是形象思维能力。心理学指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并不是单纯的表象再现,重要的在于加工改造,没有加工改造,就谈不上想象,更谈不上创造发明。

制图中的空间想象能力虽然有其独特的内涵,但就想象的心理过程来说,它与通常所说的想象能力是一致的,它也是对过去感知得来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实行加工改造,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及“创造想象”。所不同的就在于空间想象所采取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它要根据二维平面图形想象出三维空间形体。正是在这点上,空间想象能力有其独特的内涵。

空间思维能力又具有什么含义呢?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对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进行思维的能力,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能力。我们所说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正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有其独特性,因此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必须坚持由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的反复过程,也就是由实物到投影图,由投影图到立体的双向过程。

应该指出,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空间想象能力是借助于“想象”,空间思维能力则更多的借助于“推理”,当然在推理过程中也有想象。

在制图教学中,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呢?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适度运用直观教具留有抽象思维余地

要学习、掌握制图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空间概念,而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高职校学生均在刚进校的十五、六岁年龄开始学习制图,而这时还没学过立体几何,因而他们初学时就感到难以理解,在多年的制图教学中发现学“点”时学生是最茫然的。由于制图中是用二维平面图形来反映三维空间形体,解决问题是在空间进行的,这更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进行认识,正确贯彻直观教学原则,适度运用直观教具。

如点的投影规律贯穿于整个画法几何的始终,是学习其它内容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始建立空间概念、掌握投影规律的起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可以借助于教室中的黑板、地面及墙面所构成的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加以说明,还要应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演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的直观印象,加深对三维空间的认识,然后再利用直观教具论证点的投影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点的空间位置,准确地画出点的投影图,反之根据点的三面投影图又能正确地想象出点的空间位置,进而再将这些点放到简单的形体上进行投影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初步认识了二维平面上的图形和三维空间上的实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即开始建立了空间概念。

当然运用直观教具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并且借以培养和扩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直观教具一般用于初学阶段,初学时还可自制简易模型,帮助理解空间与平面的关系。但要有选择地运用直观教具,不能滥用直观教具。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空间想象作准备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能力。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观察力的完善具有很大意义,它是研究人员和学者在日常活动中的必备品质”。就制图教学而言,培养观察力的重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以及对物体形状、大小、方位和结构等特征的知觉能力,使学生充分地了解三维空间几何关系,并能够通过各种形体确定组成形体的基本单元、数量、相对位置和组合形式,进而能够了解各类物体的形状和组成的规律性。同时还应使学生善于从物体视图中确定特征视图(绘三视图时应先画特征视图),并能从视图中分离出各个线框和图线的对应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分析,进而掌握其投影规律,比如,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看得比较肤浅,而有的人却看得比较深刻呢?这是因为有的人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有的人却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学生在观察实物绘制投影图时也是一样,有的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物体的结构特点,而有的学生则以偏概全,一无所获。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特别是进行图物对照观察时,更要求学生细心领会图形是如何反映物体的。如果教师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观察大量的形体,使学生将观察的形象储存于脑海中,并记住一些典型实物及图形,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形体中分辨出各自的形状特征,这样就为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奠定了基础,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一个人知识面的宽窄将会影响想象力的高低,一个刚踏进高职校的初中生,知识面是有限的,这直接影响他的想象力。因此,作为制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仅局限于制图本身,而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机械、建筑等知识,有步骤有选择地讲解一些企业生产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及时地将制图方面的新动态、新理论向学生进行介绍,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其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三、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发展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逐步分析推导,最后获得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结论的思维,在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既能够利用积存的空间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来解决空间形体的构思和表达,也能够利用投影概念、空间几何关系及投影规律进行合乎逻辑的设想、推理、判断来解决空间较为复杂的构思和表达。如在进行读图教学时,可以采用看图搭积木,看图画立体草图,根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的训练对学生特别具有挑战性,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方法。据一视图补画另两个视图的练习,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可能每题会得到十多种正确答案。

但教师在按照逻辑思维基本规律进行教学时,不能局限于常规性思维,必须在传授知识经验的同时,鼓励学生突破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所谓逻辑思维是凭借一般的现成的知识经验,按习以为常的方式解决思维任务的那种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根本特征。当然创造性思维必须以常规性思维为基础。

篇4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篇5

一、空间想象(逻辑推理式)在设计中的应用

空间想象是指创造的物象占有空间的不同体谅、不同的位置的想象。它是以产品、建筑为载体,以透视知识为基础的具有逻辑思维式的想象练习。它是以物象的结构规律。视觉的透视规律进行的想象。它还是用透视知识、线描手段达到规律化快速进行的空间想象,并能快速在纸上表达构想的一种方法。空间想象能力可以在许多设计领域施展,如产品、交通工具、家电、玩具、食品、建筑、景观、室内等。虽然设计素描范围在空间想象是在纸上实现,但确实是一种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方法,并且是设计效果图、展示设计意图包括空间语言的基础。1.立方体的添加与抠挖。在一个立方体上进行添加和抠挖是空间想象的起步,同时又是空间想象的方法,是产品、建筑空间想象的基础。2.建筑形象的空间想象。建筑形象的空间形象与生活中感受的建筑空间形象是不想用的。生活中的建筑因比人高大无数倍,在人的视觉上变化强烈,甚至造成视觉上的变形,因而为了完整正确地展示建筑内容一般采取鸟瞰式。

二、意志幻想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了丰富的意志力和幻想。意志是达到某种目的产生的心理状态,它可以化作一种精神,也可变成具体的行动。在精神催促着行动去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失败遭遇会滋生出幻想。人类很早就创造了用绘画把意志幻想形象化,在精神上有了寄托,虽然它们仅是虚幻的,但通过这些形象语言的表达愿望和实现的目标。生活中不如意事,苦恼和忧愁随之而来,可以把想做而做不来的事在作画中去实现。因而把意志和幻想变成一种想象的方法,就是怎么想象就怎么画,把种种的不可能在画面中实现。1.“意志”幻想在设计中的应用。画面是意志幻想的天地,也是设计的天地,设计草图就是设计意志和设计幻想的形象化。事物在变化,社会和科技在发展,人对创造物的需求、探索的精神更使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使人幻想更是五光十色。2.意志幻想与合情不合理。理是代表规律,事物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称为事理。情代表情感关系,人的感情形成情理。作为画面,需通过夸张、变形、重组、嫁接、投射等等手段才能把“话”说清楚,说生动,说准确。尤其是人的意志、幻想要通过形象来展示、来讲述,用夸张、变形的方法会更加强烈。因而画面中的形象会不合理。

三、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在造型语言应用范围中有其特点:一把生活中可见形象的规律及变化规律相反方向思考,进行形象变化,感觉变化。把生活中可见的事情往相反方向思考来变化事情的内容,丰富事情的感觉。二是伴随着生活规律的人,对身边的形象变化的各种规律司空见惯,在头脑中形成概念。1.反生活规律。生活中有无数的规律,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可分为比例规律、时间规律、空间规律、透视规律、行为规律、秩序规律等等。2.逆向思维在设计的应用。商业属性的设计为了达到促销目的,在设计过程中把传达与抢眼紧紧地糅合在一起。为了在竞争中先入为主,把抢眼放在设计的第一位。逆向思维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形象内容的逆向处理来达到抢眼的目的。逆向思维又属于一种夸张的造型手段,可以吧内容明确而又强烈地传达出来,因而在各设计领域都能得到发挥。

四、联想

联想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是有接触的人和事物刺激大脑,联想起相关的人或事物。而从造型角度可以把其看成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它有三个层面:一是由一物联想到生活中其他相关的内容,二是一物的启发想出另一种形象,三是制造可以让观众产生联想的形象。

1.联想的规律。因果关系: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生活中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因果之间还需一个过程,不同的时间段内容不同,形象也不同。

近似的关系: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是事物的本质、现象及功能等存在近似关系。如由老鼠想到小偷。接近关系:事物与另一事物在时间、空间上存在着接近关系,由一物联想到另一物,如由湖水像到渔船,从灯想到星星。对比联想:是指一物和另一物之间具有反性质的联想,如由白色想到黑色。2.设计“联想形象”。让观众产生联想是需要通过画面设计出联想的机制既联想形象才能实现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投射另一物的外形、表面结构及材质来改造某个形象,让其增添另一层含意,促使观众去产生联想。

五、幽默夸张变形

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思维训练;头脑风暴法;戈登技术

一、创新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推动力。”在信息社会中,设计师要着眼于从有形的世界创造无形的世界,这种创新能力无疑是设计的灵魂。工业设计就是要将科技成果的创新变成人们生活所需的物品,从而改善和引导人们的生活。

工业设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的是设计思维的发展,创新设计也就是设计思维的创新,是个人素质、能力、文化积淀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架,提出新见解、新方式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工业设计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二、影响工业设计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应试教育对设计类学生的负作用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试教育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完成作业的学习方式,学生很少自主地安排学习,学生的学习都是教师推着向前走,这是一种极为被动的学习方式。应试教育强调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以至学生对事物认识脱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对创新问题缺乏动力和兴趣,他们普遍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这正是设计类学生最容易陷入的误区。设计是一种造物活动,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的最大禁忌就是盲目的跟从和模仿,真正的设计是勇于突破现状、打破常规,求新、求异、求变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着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家长式的教学模式,多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授课方式,增加实例教学内容,拓展实践空间,启发学生运用思维规律去激发创造的潜能,指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设计人才。

(二)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因素

工业设计教育是现代型的设计教育,更是未来型的设计教育,从教学模式上讲,工业设计教育不能封闭于高校内部。目前,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很难令社会满意,设计教育存在许多滞后于社会需求的问题,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紧密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多数学校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生对所设计对象本身缺乏深刻理解。因而,设计的作品往往流于肤浅和平庸,缺乏创新力。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在教材、教学场地和教学方式上须加以创新。

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互连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给设计教育带来新的教学方式,设计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师讲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的教学历史,而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了解更多、更广、更新的知识。但是大多院校没有全面引进相关联的教学新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和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很少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停留在旧知识体系下,而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和社会脱节。

(三)课程设置的因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进入信息时代后,工业设计学科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呈现出文理结合、工艺结合,学科之间日益综合化和多样化的趋式。近年来,我国的许多院校已经意识到将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整合、交叉学习的重要性,打破过去专业方向各自为政的条块计划,共享课程资源,既为教育提供丰富的横向资源,也为专业方向的深化教学创造纵向发展的空间,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工业设计教育改革、教学理念、内容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新途径。

三、以产品设计课程改革为例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体,如果没有合理的训练方法,没有创新意识,就很难充分发挥思维创造潜力。据调查,通过合理的训练可以提高创造潜力。工业设计教育应该设立创新思维开发课程,如设立创新方法与技巧、创新实践活动等课程来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的训练方法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策略,创作灵感有时如风暴疾驶而过,闪动的创作火花需要教师呵护、鼓励才能结出丰硕成果。教育教学中要杜绝扼杀有不同主见的大胆创新者。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在产品设计课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

“头脑风暴”是奥斯本于1957年提出来的,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通过暂缓作出评价,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为此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

(1) 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

(2) 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3) 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

(4) 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头脑风暴法会议过后,列出一系列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根据问题本身的限制,包括经济、时间的限制,以及伦理道德的要求,选择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在产品设计课上我们举出08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就是联想创新设计中心100多位设计师、工程师以及用户研究人员“头脑风暴”的结果这一实例,来引入“头脑风暴会议法”的理念。奥运火炬的设计初期,经过联想设计团队的头脑风暴法,提出了祥云、凤凰、长城、糖葫芦、卷轴、Purefire、风筝等多个方案(如图),后来又经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形成表面蚀刻造型祥云图案纸卷轴造型的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奥运火炬设计方案。……

在产品设计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头脑风暴法”在学生的灵感创意阶段非常有效,由于头脑风暴没有任何约束的规则,学生们能够更自由地思考,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当同学们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就大胆的说出来,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来,但不进行批评。只有头脑风暴会议结束后,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思维,开拓了思路,加强了交流,受到学生的好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戈登技术”是美国学者戈登于1961年提出了一种与头脑风暴法不同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技术。运用头脑风暴法时,教师在讨论问题之前向与会者或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但在使用戈登技术时,只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例如,当要讨论停车的问题时,先只提出“如何存放东西”之类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存放东西的各种方法。随后,教师缩小问题范围,如提出“要存放的东西很大”。然后,进一步缩小问题的范围,提示“东西不能折起来,也不能切断”,最后提出停车的问题。再例如,要研究剪草机的改进方案,可提出“用什么方法把东西断开?”随着学生的自由想象,会产生剪切、刀割、冲开、锯断、扭断、拉断、砍断、电解、激光等许多方案。待积累到足够数量的方案后,教师再向学生公布,最终设计的目的是设计更好的剪草机。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的思考,舍去那些不可行方案,对可行方案再进一步展开,最后就可以提出采用理发推子形式的锯齿形刀片、镰刀式旋转刀片、圆盘式刀片等各种具体方案。最后,通过更深入、更具体化地研究与试验,则可得出最佳方案,进而设计出更好的剪草机。在产品设计教育教学中戈登技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常把它运用在具体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课堂实践,使学生学会并在设计中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设计,以提高设计的效率和水平。

“把思维变成生产力”是个极有创意的新观念,表述了科学、艺术、教育之间以思维为本质而必然联系的新思想,也是对人才,特别是工业设计人才的素质提出的根本要求。肩负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工业设计人才重任的大学教育应该首先高度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后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为更多的中国产品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奠定人才基础。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知识及创新,我国的工业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高校工业设计的发展与改革,现代我们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生学会思考,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扩展设计思维的创造空间,呈现出好的设计作品来。

参考文献:

[1]郑建启,李翔.设计方法学IM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2]李艳提高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7,(3):65―66(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济南卫生学校)

[3] 浅谈研究性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7年05期

篇7

主动思维训练法是针对传统教学和应试教育造成学生思维惰性提出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增强学生自我意识,通过求知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说来,所谓主动思维训练法的实验操作定义,是指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扬教学相长,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培养创造个性(自主人格)为核心,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达到学生会自学,自评和自控,实现在求知实践中增强自我意识,强化学舌功能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双优发展的一种教学训练方法。(廖正峰《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

一、 创设宽松,愉悦心理氛围,激发创造思维;

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儿童好动、爱说、爱唱,善于模仿等特点,通过说唱、游戏,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言语、表情、态度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的及时充电,努力掌握时代所要求的知识。了解孩子的喜好,能够跟孩子拥有共同语言,扫除代沟。所以无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外,我总是努力营造着这种友好的氛围,并且根据语言点设计一些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比如在小学英语人教版第二册中,有一个知识点是: Is this your …?(这是你的…?),一般的教学可能会用卡片来做代替操练游戏。在这里,我遵照主动思维训练法设计了一个做动作猜物体的竞赛游戏。请一部分学生看卡片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做出动作,再请另外一部分学生看动作,分析、判断并抢答。在猜的过程中,一位学生一旦猜对,旁边的同学就会像拥抱冠军一样的拥抱他,这位同学也是兴奋不已。这时教师如果板着脸,要求学生安静,不能大声喧哗,保持课堂安静等等条例,课堂气氛马上会降温,导致胆小的同学就不敢举手发言。而我在这里早已没有了师长们所惯有的威严,宛如他们的伙伴一样,为猜对的人高呼呐喊,为稍为落后的一队大声打气,随着他们的喜悲呼吸,融入这一个群体。看到教师如此的仗义,无形当中,学生便不用担心训斥、指责、挨骂,心理、生理都得到安全和自由,开开心心地进行着语言游戏,大声地用英语说出他们心中所想的,一个个高举着手,惟恐轮不到自己。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所感受到的是一个自由安全的空间,在这里能够得到大伙的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分析以及分析判断能力都得到了综合的培养和发挥。

二、 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创造思维;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但是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的坐着,听着,回答着,老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的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老师的口头禅:“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课不仅淹没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还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思维训练法,它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原动力,千方百计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主动探索能力,从而养成大胆探索习惯。(廖正峰《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教学中,我就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游戏、竞赛、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仅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结合英语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造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小学英语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时,刚好悉尼奥运会正如火如荼的举行着,我们学校的电视机、计算机前一下课就挤满了学生。抓住这个热点,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 What's his/her/the boy's /the girl's name?他/她/这个男孩/这个女孩叫什么名字?),设置问题,将小小课堂变成了生活大舞台。当学生看到我从网上下载下来的一张张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奥运冠军的图片时,整个课堂都沸腾了,每个同学主动的,热切的使用新语言,以往一个单元需要6节课时,在这里我却只用了1节课时就解决了新语言点,而且没有花一分钟,一份力气,连我自己都很难想象。学生的自学热情洋溢到了极点。原本我设计出的问题只是间简单单的看图片说姓名,可是学生到最后已经不满足于此。他们纷纷向我讨教教练、射击、跳水、金牌、羽毛球等等的英语单词,然后给出谜语请同学们来猜,连平时缩在角落里不肯发言的同学也变得勇往直前。中间遇上同学语言点出错,旁边同学还会急不可待的做出纠正。普普通通的一堂提问人名课,转眼间成了奥运专线竟猜分会场。如果说这堂课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那就是我这个教师时常被一些同学的提问问得傻眼,时常被一些同学的突出表现弄得惊喜不已。在这一堂课里,每一个学生都成了金光闪闪的金子,而我觉得自己就是一阵吹去他们身上尘土的风。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厚的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运用适合个性和创造思维的教学方法,一旦开了这个阿里巴巴的门,学生便会如饥似渴的积极主动的摄取知识,而不用教师赶小绵羊似的威逼利诱。

三、 积极评价,鼓励创造思维;

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教师没有料到,措手不及的甚至是刁钻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和问题,这时教师如果以爱面子为前提,在恼羞成怒之下,将它们以异端处理,一棍子打死,或者加以严厉的批评,指责甚至是痛骂一顿,那么学生所有的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泡沫都将随之破灭。学生只有处于一种积极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中,才能激发出主动的内部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评价还要依人而异。对于优秀生,平时教师肯定是宠爱有加,所以给他们的评价教师应该给予更高的要求,让他们觉得我是最好的同时,还要看到天外有天,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对于差生,教师要给予同样的关注和热忱,甚至是一些夸张的表扬,让他们觉得我每天都是进步的,我能跟得上大伙的步伐,一步步的消除自卑感。对于教师经常忽略的中等生,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得到的表扬和批评总是中等的,得到的关注也总是最少的,教师的评价则要让他们觉得我也能成为最好的,只是我还没有发挥我的潜力而已。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就语言点( Where is ….?….在哪里?)设计了一个风景名胜提问的游戏。 其中一个学生提问:Where is the Great Wall ?(长城在哪里?)我习惯性的回答:In Beijing.(在北京)学生立刻指出:You're wrong. It's not only in Beijing.(你错了,并不完全在北京。)这是一个非常机灵爱捣蛋的学生,他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已经想好了人们的惯用回答,并做好了一个圈子。当时一看到他那气焰高昂的气势,我心里有点火,但转而一想,这位学生已经能够用英语给我设置难题了,我又一喜。转身肯定了他的答案,并且表扬了他。这位学生高兴极了,认为把老师都给难倒了一回。高兴之余,拿出自己所珍藏的长城明信片,让我放到实物投影仪下大家共享。经这个学生一带动,班里的学生开始翻书开抽屉找图片看地球仪,都力图在下个问题难道我,我虽站在讲台上,心里感到一阵紧张,但是看到他们的那一副积极探索样,心里便也感到欣慰,有一种老谋深算的感觉不期然的冒了上来,呵呵,其实是你们被我算计了还不知道。那一堂英语课,我们到世界各地免费旅游了一圈,而那位学生的英语名字也被改成了Great Wall(长城)。

篇8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然而,如今的中职美术作业中,白色就是纯洁,环保就用绿色,每种色彩被赋予了固定意义。这类毫无新意的表达司空见惯。在面对数以千计的颜色时,学生更多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样的局面说明,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色彩运用的技巧,而是色彩的创新使用。学生们早已忘记色彩的魔力有多大,他们在乎的更多的是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和谐等。不知道只有把创作意念融入色彩设计中,颜色才能向观众传情达意。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色彩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是当务之急。在每一次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学过程中始终追求的目标,在强化基础的前提下,强调活化设计思维,强调创意的发挥,点燃创意火花,在教学实施过程安排中注重实践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在作业训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创新思维的光芒闪现在每一次作业中,使创新意识渗入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并形成创新思维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不等于标奇立异,因为艺术可以全然感性,只需向的艺术世界负责;而设计需有理性制衡,不能脱离客观环境。

2.课堂--创新的自由土壤

构建色彩课创新教育模式,一改“以技入道”陈旧模式,在色彩课的内容、体系、教法和学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让色彩教学的课堂成为创新的沃土。将激发兴趣发展个性,使学生产生和保持创新的动力作为色彩教学的重心。大胆调整色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结构体系,把传统的色彩规范训练方法与新型的色彩设计训练方法结合起来,把画种技法和题材内容结合起来。开展探索性练习,在色彩基础理论讲授、色彩写生训练基础上,重点开展色彩设计的基础训练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塑造学生的审美、色彩表达、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观念、个性、情感、风格等方面进行开放式思维,倡导体验式、讨论法、探究式、游戏式、作品剖析和现场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与自然景象和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形成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在探究中提出质疑,在师生讨论中解决问题,明确自己创作方向,使学生内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量得以充分释放。教师对学生作业要要求凡作业必先进行设计,设计中必有创意,使每一次作业都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此外对美术作业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也是挖掘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此处不再赘述。

3.变化--创新的基本技巧

通过对作品中色相、明度、纯度和属性进行简单调整,往往能有先声夺人之效。作品色调取决于作品占多数面积的色相,每种色相因其自身特性而具有强烈的倾向,不同的色相尤其特有的视觉张力,形成独具一格的作品风格。从色彩的明度上来看,高、中、低调色彩的画面特点迥异。对色彩明度的微调可以对作品主题的改变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局部明暗的强烈对比,更能突出主题。就色彩的纯度上来看,通过改变色调,如降低局部纯度,加强明度的对比就可以改变受众的情绪。从色彩的属性上来看,色彩冷暖知觉会直接对观者产生愉快、温暖、热情和宁静、深远、智慧的情绪信号功能。利用多种色彩并置形成的色彩对比也能产生丰富的差别关系。如以色相差别为主的色彩对比,以明度差别为主的色彩对比,以纯度差别为主的色彩对比,以冷暖差别为主的色彩对比都是常用的手法。

4.计算机辅助色彩设计--给创新助力

篇9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篇10

关键词:阅读 情感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56-01

在时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平台,以课文阅读为基础,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思考课文内涵为内容的发散思维训练,逐渐成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就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阐述以下几方面观点:

1 尊重学生的阅读实际,教学生掌握阅读基本技能

初中阶段学生的大致年龄段为13岁到16岁,他们的认识能力、审美水平、经由社会生活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等,都被局限在相对低层次的水平。因此,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授人以“渔”,而要先授人以“鱼”,受者先以饿死,渴死,哪有精力,心思,兴趣与能耐去管你授的“渔”呢?因此,授人以鱼应是教学的第一境界。教师教学首先要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和过程中才能形成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纳并不是说就不需要知识了。如果脱离了扎实的知识功底,那么再去谈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培养、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就成了无木之本,无源之水。企图脱离知识达到能力培养的,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语文教学中授人以“鱼”是一个必经阶段。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

2 基础积累, 激感体验

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文中描写岑参送别友人的重点词句,可以先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推敲、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想象体会送别时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重点诗句,体会主人公触景生情,吟诗抒情的感人情境,只有通过诵读,学生能才悟出语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家都知道 ,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以情促读,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去体验、读书,激起学生的情感。

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把需要点燃的火把。”自主学习便是点燃学生心灵之火的主人。《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去研读感受。在学习地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这一部分,孟老师让学生自由读,并划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充分交流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看到,学生发言较为积极踊跃,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被调动,思维被激活。

3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经常向学生推荐读物,还可以给学生背诵某读物中的一些好的段落,让学生分享读书的快乐,或介绍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事件等,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课程科目增多,课时紧张,作业负担变大,没有时间阅读,没有空间阅读,老师们设法开辟阅读时空。教学中,每周抽出一节课阅读导读课,让学生在“法定”的时空中放松心情,放开眼界进行大量阅读。

4 要关注学生写作积累,激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