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与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文化与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文化与素养

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品牌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文化日益显示出它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灵魂的作用。更直接体现了企业的传统、企业的价值观和品牌的力量,企业文化还是企业价值观念的“软件”与企业管理机制“硬件”的结合,是企业管理与人际关系调整的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

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文化是人类文明外在表现,各国的文明表现为各国的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表现为各具特色的文化。如古希腊、古雅典、古印度的文明。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如俄罗斯、泰国、巴西、南非,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外部影响、民族发展过程及不同,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多元、多民族的文化。 企业的文化也不例外,它依据企业的发展史,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行业性质、产品特征,反映出一定企业在一定阶段的文化。 任何企业的任何一种有价值的产品都凝结着丰富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文化水平。产品的文化含量越高,附加值就越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就越强。茅苔、王粮液 、格力电器、海尔电器都反映了现代新文化的品牌潮流,著名品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兴起则体现了企业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品牌特征。

企业文化与生产力。生产力的文化含量包括人的文化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和技术素质,包括企业生产设备的文化含量即装备的技术水平,包括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和工艺水平的文化含量,还包括新的技术成果、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流程、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群体关系,人际关系,教育培训水平等等,都离不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含量高、等级高,人员技术素质和装备素质就高,这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企业文化素质越高,即技术装备、工艺技术、采用材料和企业各项管理越先进,企业的生产力就越高。企业文化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的文化、教育、技术投入、 加大“软投入”和“无形投放”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纵观中外卓有成效的大企业集团,如日本的丰田、美国的波音、中国的阿里巴巴等现代企业集团都十分重视企业教育和培训,以整体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文化含量,使企业产品不仅质量高,而且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品种,从而确保了企业的长足进步和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牢牢站稳了脚根。

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企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和谐的、协调的人际关系,需要从企业管理人员到企业的广大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实际上就是企业的精神动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它体现着企业员工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良好的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团结一致的协调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创业精神,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凝聚全体员工的企业精神和企业风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风景线。企业精神的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商业银行的企业精神建设应在从金融形势的实际特点出发,培育以爱岗敬业的核心,突出反映职工的优良传统作风和主人翁意识的,也体现现代经济制度和市场意识的精神,把精神动力转化为工作动力。

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反映了企业的外在风貌和精神面貌,也是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外部民众对企业的认识、感受及评价,是企业自我塑造和社会公众认识的统一体。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塑造企业形象,首先要树立领导者、管理者的良好形象,既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作风,又有较高的文化、道德和学识修养,有较强的决策力、创新力、感召力,平易近人、联系群众,受群众拥护和具有较高的威信,在本企业内部和所在地区社会中都具有良好形象。其次,要有良好的员工形象,按照“四有”职工队伍要求,建设一支具有良好道德风尚、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有战斗力的、良好作风的员工队伍,爱岗敬业、守纪律,对外又讲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在社会上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再次。要有良好的环境形象,商业银行的广告、新闻宣传等设计创作,都应精心设计,精心实施,以扩大企业影响。

篇2

关键词:会计文化 五融合 育人实践 现代会计职业人

“诚实守信的品格、客观公正的意识、开放广阔的胸襟、进取创新的追求”每天诵响课堂,传递会计精神、树立会计信念。笔者所在会计专业以培养“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为目标,坚持以会计文化培养人,用会计精神塑造人,在长期校企合作办学实践基础上,凝练出特色鲜明的会计专业文化,创新了会计文化“五融合”育人实践,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

一、专业文化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专业文化的传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本质上都是文化育人。专业建设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专业文化建设和专业文化育人的效果。

1.文化育人是校企共育人才的客观要求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职业道德素养成为用人单位选才、用人的第一标准。只有实现文化的融合,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文化育人的内涵,才能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成为高素质的现代职业人。文化育人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育人,不仅要实现专业技能上的对接,更要实现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专业文化的融合。

2.会计文化育人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国家政策质量及国民经济发展。会计文化育人成为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推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升了专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文化育人创新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系统设计,明确会计文化育人目标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取决于会计文化的传承,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用人单位选才、用人的第一标准,并对会计人员提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高素质要求。

1.深化合作,明确会计文化内涵

坚持“德能兼备”现代会计职业人培养目标,以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培养、职业行为养成和职业素养提升为主线,深化校企合作,结合会计专业特点,提出了以“诚实守信的品格、客观公正的意识、开放广阔的胸襟、进取创新的追求”为核心的会计专业精神,确定了以“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做假账、强化服务、参与管理、保守秘密”为重点的会计专业行为准则。

2.创新实践,实施会计文化育人

会计专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会计文化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技能训练、主题活动、学习环境“五融合”的育人实践,使会计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具有会计专业特色的专业文化育人途径,使学生们感受到会计文化的滋润,潜移默化提升学生会计职业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规范学生职业行为,增强会计专业生命力和活力,助推从学生向现代会计职业人的成长。

三、创新实践,实现会计文化“五融合”

1.与培养目标融合,实现全面育人

将会计文化与德能兼备现代会计职业人的培养目标融合,将会计文化与教学、管理、服务相融合,实现会计文化全面育人,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根据会计职业多与钱、物为主要工作对象,政策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教育;将会计岗位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学生考评标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与培养方案融合,实现全程育人

围绕培养目标,将会计文化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环节,把专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分解会计文化内涵,细化目标,将培养良好工作作风,塑造客观稳健、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专业品质融入课程教学、入学教育、技能训练、企业参观等教学活动。通过一体化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的真实体验,感悟、践行专业文化。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构建专业评价体系,实现会计文化全过程育人。

3.与课堂教学融合,实现课程育人

把专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一,营造融入专业文化的教学氛围。每堂课前,按照企业标准,规范服装、服饰的要求,职业化的礼仪站姿,以职业人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

第二,将会计文化育人融入课堂学习过程。将行业标准、企业岗位工作要求融入典型工作任务中,应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按照企业会计岗位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政策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养成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的职业操守。

第三,将会计文化融入企业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学生们在了解、相信、认同、践行企业文化过程中拉近与企业距离,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就业稳定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将会计文化融入课堂管理,实施8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服务)企业管理。创建企业化教学场所、营造职业化学习氛围、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实施企业化管理要求,从忍受到感受、从感受到接受、从接受到传授过程中获得知识、训练技能、习得策略、体验文化、提升素养。

第五,将会计文化融入教学评价。将企业员工必备的职业素养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确定素养评价指标,制定系统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动态考核,“不达标、不上岗”,在进入社会之前就“铸好魂、立好德、练好能”。

4.与主题活动融合,实现活动育人

“年年有创新,学年有重点,学期有计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都精彩”,开展校、系、班、社团等多层次、面向人人的专业文化育人活动。以会计大讲堂、理财从零开始、会计技能大赛、猜谜语、“诚信杯”征文活动、“会计人,我心中的梦想”演讲活动、会计劳模进校园、校友文化、会计比赛心得交流会、会计文艺晚会等为载体开展会计文化节活动,使学生有了自己的节日,找到了职业归属感、自豪感。在主题活动中,学生们找到目标,增强信心,展示风采,感悟会计诚信,培养会计精神。

5.与学习环境融合,实现环境育人

让每一面墙会说话,述说职业素养所需要的人文精神与职业理念,使固化的硬件焕发出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风貌。建设具有会计特色的实训室文化,在办公室、教室、楼道、图书馆等地方,布置名言警句、设置优秀学生风采的宣传橱窗、建立行业模范人物展示墙,建设会计文化长廊,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会计文化、学习会计文化,使会计文化育人与环境建设相融合,提升职业素养,增强会计文化渗透力和学生认同感。

四、创新实践,会计文化育人结硕果

丰富专业文化内涵是实现文化育人的前提。通过定期企业调研,定期校企研讨,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制定标准,建立校企文化融合平台,不断丰富会计文化育人的内容,创新文化育人的手段,拓展文化育人的渠道,发挥会计文化育人重要作用。

1.创新了会计文化“五融合”育人实践,构建了会计文化育人体系

明确了“德能兼备”现代会计职业人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会计文化育人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文化育人成为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推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编写了突出文化育人内容的《岗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综合职业素养成长手册》《实训8S管理标准》及会计核心课程等校本教材,实现会计文化进教材;实施了会计文化育人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构建了会计文化育人的保障机制;培养了一支“德能兼备”的育人团队;提升了学生“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做假账、强化服务、参与管理、保守秘密”综合职业素养。

2.建设以会计文化长廊为主的特色环境文化

融合着历史与现代气息的会计文化主题墙、缔造与发展中国会计的名人事迹墙、彰显崇高与庄严的会计职业道德墙、激励与警醒会计职业人的警句名言墙、交流与共勉的师德心语墙、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银行卡墙等,将会计文化元素尽收眼底,美化了学习环境,渲染着会计文化。学生们在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会计文化的熏陶。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讲:“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

3.毕业生受到企业高度认可

会计教学与会计文化育人融为一体,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水平显著提升,2014年就业率达到100%、对口率今年达到90%。中国银行、首发集团、曲美家具及多家财务公司等用人单位,发来表扬信,对学生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职业操守,良好的行为礼仪、专业基本功、岗位适应能力,工作认真、虚心好学、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给予高度评价,会计专业的品牌效益显著提升。

4.学生核心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会计文化育人推进学生质量全面提升。2013届会计1班被评为北京市红旗团委优秀团支部,2014届会计1班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会计专业在北京市中职会计大赛中成绩连年提升:2011年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012年获得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013年获得6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会计手工项目代表队获得了全国职业院校会计技能比赛会计手工团体项目的第一名,展示了北京职教的风采。

五、问题反思,建立科学有效长效机制及拓展会计文化育人路径

篇3

首先,中职旅游专业要在班级内部加强实践文化的培养,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等契机,让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走进旅游企业、深入旅游市场,在实践中对旅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整合、旅游纠纷解决等问题进行切身感受或模拟训练,让班级内部的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逐渐加深对职业岗位的感情认知和理性认识,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其次,中职旅游专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加深对旅游行业的整体认识,以及旅游行业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之间的关系。例如,中职旅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走进旅游景区,组织旅游区生态环境调研或垃圾清理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加深对“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理论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观念,实现学生行为准则与当前旅游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再次,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要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中提高对团队文化培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多样化班级团队文化的建设,提高班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旅游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生职业精神的同步培养,从而使班级环境建设与企业环境的不断对接,让班级学生在近似企业的环境下不断改进个人的行为方式。

二、企业制度文化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接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健全中等职业规范、强化素质教育,教育部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中等职业教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对中职学校的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将有助于中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但是,校企文化的建设对接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工作量大,只有将中职学校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制度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政府部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加强协调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对接效果。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牵头引导作用,制定鼓励旅游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并鼓励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熟悉企业的制度文化,汲取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精华,并应用到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双方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立校,文化治校,将旅游企业的制度文化逐步内化为班级规章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制度文化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上的逐步渗透,往往能够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企业精神文化与班级价值观念文化的建设对接

在班级的“软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还要发自内心的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由此产生相应的旅游事业奉献精神。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旅游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旅游市场意识和专业能力,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在旅游工作岗位上要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积极为中国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当前很多旅行社企业却因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相应的不诚信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思想对中职旅游班级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生态旅游建设,不能过分强调短缺经济效益,而是要着眼于中国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授课教师可以以优秀旅游企业的精神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为主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这对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并实现良好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结语

篇4

一、物质文化在环境规划的渗透

城市文化中的物质层面是最直观,也是最易改变的,在进行环境规划时,通过物质层面的设计与调整,可以把文化的精髓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也是表现最为直接的文化形式。环境规划过程中,物质文化的比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根据城市物质文化的特点与形式,进行科学、合理、和谐、优美的环境规划,需要把物质文化背后的精神理念融入到规划的每个环节。进行物质文化与环境规划的融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自然景观

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自然景观和地域特色,这是无法复制和仿照的。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在这一点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进行环境规划时,规划者需要认真的考虑城市自然景观的特点、含义等,利用这些独有的文化形式,进行优化处理,尽力展示自然景观的品牌效应,同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消极因素的免除和调整。许多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自然景观,而这些景观有的更是成为了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进行环境规划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必要的因素。把自然景观的元素直接渗透到规划的环节中。例如在泉城济南进行环境规划时,需要从泉水保护、泉城宣传、泉水利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其他的城市则可以进行因地制宜的自然景观利用与改造。例如美景城市杭州,可以把西湖、钱塘江等一系列的自然景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改造,在保护的前提下有意识的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二)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也是城市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借助于自身独有的建筑风格,可以把城市的审美追求,文化特点展示出来,建筑风格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该城市服饰和衣冠。不同的建筑风格把城市装扮成“小家碧玉、知性白领或商业翘楚”。每个城市环境的规划者都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的原则,把自己的建筑风格进行传承和演绎,表现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和追求。保护城市建筑风格是环境规划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审慎考量。

二、制度文化在环境规划中的渗透

城市的制度文化属于中间层面的内容,体现了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意识。进行环境规划时,需要从制度文化的内核进行考虑,把制度中的积极成分引入到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环境规划的人性化设计。制度文化中的内涵可以从“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两个方面挖掘。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提倡关注民生和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城市的环境规划需要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把制度文化渗透到设计与规划的环节中。许多城市开始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和服务的中心内容。在进行城市整体规划时,则需要考虑到服务全体的目标。进行商业中心和豪华住宅群时,需要考虑到中下层生活人群的承受能力和水平,把属于他们的空间也纳入到整体规划的视野中。一些公益性的、免费的、大众的活动与交流空间要执行刚性标准,必需建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生活需要。在设计水泥、花岗岩、大理石组成的广场时,需要把绿地、盲道、残疾人专用道、公共卫生间等设施配套齐全,不要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奢华和美观,忽视了民众的基本需要。

(二)和谐发展

城市文化的内涵中需要有和谐发展的因素,一个城市的文化中应该充满了包容、开放、友善与和谐,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成熟的城市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核。城市在进行环境规划时,都需要遵循这一原则,把和谐发展作为前提。和谐发展的文化内涵要求环境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因素和需求,在梳理、调整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共赢的目标。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活质量提升、兼顾各方利益作为考虑的优先问题。例如在城市环境规划时,进行繁华商业区的同时,需要提供与之相对应的公共绿地、文化中心等配套设施,保护植被和生态,保证和谐发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某一项利益,而牺牲另一方的利益,甚至失去了许多宝贵的资源。

三、精神文化在环境规划中的渗透

(一)人文素养

精神文化在城市文化中属于最为抽象和深刻的层面,但是也具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历经了几十成百,甚至上千年的积淀才得以形成的。这种历史的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文化,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时刻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城市环境规划需要立足于城市精神文化的剖析和研究,进行精神内在价值取向、审美等方面的深入理解,把握住城市发展的内在脉搏和动力,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进行正确、科学、合理的规划。

(二)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也是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地域特色是是指专属于某个地区的精神文化内容和特点。一些名士故居、文化古迹、名人事迹等都可以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例如杭州的岳飞庙、成都的武侯祠、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大雁塔等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古迹,这些物化形式的精神内涵则代表着城市的部分特点和性格。在进行环境规划时需要进行保护、宣传、延续、传承的要求,把这些形式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继承和发扬。

篇5

[关键词]城市文化;农村文化;互动发展动力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25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1 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1.1 城乡居民是促使文化互动发展根本动力

城乡居民不仅是先进文化生产力的代表,作家、艺术家是文化生产力最活跃的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城乡居民还是各种新文化形态的发明者、创制者。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同时城乡居民还是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享受者。文化消费不仅消费着文化产品,而且推动文化需求,这新的需求又期待巨大的生产来满足,如此循环反复,螺旋上升,推动文化生产不断向前发展。

提高城乡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就要增强其意识,进而促进其生存状态得到有效改善。对于自我发展能力而言,主要指的是利用本民族所具有的文化资源,通过获取自然资源,对社会资源予以合理利用,最终提升民族自身利益的能力,其更是对资源及社会结构、规则的认识能力,是从边缘到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和途径的能力。

1.2 文化创意人才与文化互动发展息息相关

在明确产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质量与数量是其发展相关的主要因素,企业与中介在经营发展期间,为了优化产业链,将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区域作为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在发展期间,文化产品能否成功与文化创意有着必然联系,所以文化产业在发展时,过多的依赖于文化创意人才,由此表明,创意人才对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原因是人才是创造文化产品的主体,而文化产业又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文化创意者的技能、创造性与才智等关系到文化产品质量。

同时,在创造文化产品时,其是比较柔性的生产活动,无论是制作广告、开发游戏,这些文化产品的质量由创意人才所决定。

1.3 文化需求是消费者选择文化服务、产品的主要依据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变化为:①文化需求总量呈现逐步增长趋势;②社会对文化服务与产品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③文化消费向市场化与多样化方向发展;④人们要求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制作应当向现代化与科技化方向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总量增加、质量要求提高直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不同社会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类差日益明显直接导致文化生产方式、供给方式、流通方式、消费方式的进步。个体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复杂直接对现有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风格以及文化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提出挑战。

近年来,城市与农村文化消费呈现增长趋势,但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限制,并且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文化素养、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及文化消费偏好及休闲时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高,相应地文化消费能力会较强。文化消费的主体是人类,并且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等和艺术消费水平与结构等有着必然联系,尤其是城市与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与消费习惯等作为主观因素,对文化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化消费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文化产品的选择。

2 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互动发展环境机制分析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阶段不同,因而发展动力有所不同,在现代化先行国家和后发国家,文化发展动力也有差别。这里讨论文化发展的一般外在环境。

当前,有关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在对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互动发展环境机制进行研究,认为导致社会变迁的因素有七种,包含了非物质文化、人口和经济发展等。①据研究文化现代化的专家的观点,文化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于八个方面: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政治制度完善、科技进步、教育发达、文化互动、环境变化和全球化。②据此,影响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力来自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政治制度完善、科技进步、教育发展、文化互动、环境变化和全球化等八个方面,如图1所示。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一基础,文化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社会变革是文化发展的促进因素。社会变革时期,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经济利益的冲突,各种社会派别力量及各阶级、阶层的斗争,形成了文化不断演进的思想、经济及政治基础,构成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30年,从闭关锁国到国门洞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促进文化现代化转型。

政治制度完善是文化发展的政治保证。相对于物态文化、精神文化,制度也是一种文化。作为精神的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一个终极关怀;而制度则是一种秩序,一种规则。制度与文化既相对对立,又在互动中发展。在制度变迁的研究中要注意文化的因素。在对古今中外制度的演变史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文化无形的支配将对其产生一定影响,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在文化发展研究中要注意制度的动因。所有文化进化或传播过程都首先以制度变迁的形式发生。

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技术条件。教育发达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育人,通过实施教育使得人们能够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对知识予以吸收和消化,再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在社会上。总而言之,教育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传授、传播。一个社会,其民众所受教育程度高,那么他们欣赏文化的能力和水平也很高,进而推动文化向更高层次和更多形式发展。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表明,教育发达,不仅会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添加后劲,还会为文化自身的发展培育人才和后劲。

全球化是文化发展的引导因子,文化资源、文化资本、文化人才、文化新创意、文化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全球分配、流通和消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鲍曼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在贸易、商务和金融等领域出现,甚至是固定与本土化的空间也将文化加以融合。一般来讲,有的人认为是全球化的东西,在另外一部分人心目中并一定是全球化,也许是本土化。因此,通过对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互动发展环境机制进行分析,本土化与全球化可以是同时进行。为分得国际文化市场一杯羹,各国加大了竞争的马力,赚取外汇,贩卖本国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国内文化产业繁荣和文化企业强大。文化互动是文化发展的激励因素,与文化发展互为因果。文化是在传播中实现其价值,在交流中不停发展。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不是单向的流动,而是一种交互式的多向流动,并产生文化增殖,激励文化的发展变化。

环境变化影响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向。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是文化理理学研究范畴,各式各样的文化都依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发展、成熟、衰亡。半封闭的大河大陆生存环境,大致确立了中华文化发展方向;农耕文化的稳定持重,与江河灌溉造成居民生活的稳定性有关,海洋文化的外向开拓,则与大海为海洋民族的流动生活提供了劈波斩浪、扬岘异域的环境相关。影响文化发展的这些外在因素虽然不是文化变化的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孕育并滋养着文化的特色性、民族性,使文化发展呈现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历史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蓉.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商业时代,2013(28).

[2]范大平.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5(4).

[3]李长健,伍文辉,涂晓菊.和谐与发展:新农村文化动力机制建构研究[J].长白学刊,2007(1).

[4]甄峰,宁登,张敏.城乡现代化与城乡文化──对城市与乡村文化发展的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1999(1).

[5]赵岚.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建立城乡文化互动机制[J].商业经济,2009(22).

[6]程渝.城乡统筹发展中城乡文化冲突及整合研究[D].南充:西南石油大学,2012.

[7]赵岚.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J]魅力中国,2009(32).

篇6

[关键词]视觉文化 高师 美术教育 美术教学

[作者简介]赵瑞平(1974- ),女,河南偃师人,平顶山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17-01

21世纪正处于一个全新的“世界图像时代”。视觉文化在当下正日益成为社会表象的主流,而且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成为艺术教育中的新形式。如今,艺术教育要符合时代的潮流,那么检验培养艺术人才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标准显然已不是技术上的翻新那么简单,而是要看其对当代所表现的时代精神是否有敏锐而又深刻的准确把握。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基本架构不应仅是技术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文作支撑。

一、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

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使传统美术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们看到,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教育模式。视觉文化和高师教育教学的结合看似是简单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模式的整合或添加,实际上却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保障。因此,有必要将高师小教本的美术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作为在视觉文化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在全球化“视觉图像”浪潮影响下的今天,我们的高师美术教育和各国的美术教育一样,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同性。传统的高师美术教育该怎样体现视觉文化时代下所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及教育观念变化,势必需要我们对其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做一研究。

从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来看,我们的美术学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首先,培养目标的变化,尤其是课程的变化。以往美术教育课程的涵盖面比较狭窄,基本技能的训练较多,不考虑现实需要,内容大多沿袭美术学院的课程设置。现如今在高师的美术教育中,绘画、雕塑、工艺设计等内容都有所减少,体现基础教育的课程力度在加强,内容也更贴近基础教育,尤其是实践内容的增加,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其次,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从过去关注幼儿园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视觉环境,扩展到关注更多和美术相关的内容、视觉文化内容上来。

二、视觉文化下的小教本美术教学模式

在我国,小教本的培养一般是在综合性大学中。在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拓展他们的文化艺术视野方面,一些综合性高校做得要比专业的美术学院好得多,条件优越得多。在综合性的高校里,学生可以更广泛地了解其他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建筑、宗教以及哲学等。另外,综合性高校里特有的文化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在这个多元化的学科平台上,美术教育这一特殊的学科要适应视觉文化的发展潮流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因此,在视觉文化下的今天,高师美术教育在全球知识经济与高新科技发展下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对教师的师资素质与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为当下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那么在美术教育和改革方面,应以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师资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1.专业教学。视觉艺术尤其是视觉文化进入到我们的教育中来也是通过学校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得以实现的。在高师小教本教学中,要求也是由原来的“教学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转化为现在的“应用型”教师;在美术专业课程上也是由原有的“技法”要求转换为“学术研究与美术技法并重”。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各种多媒体技术给当下的美术教学带来了更为灵活的教学手段。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建构了学生文化艺术知识结构和专业发展环境的新视野,同时这些远程的、虚拟的、仿真的现代教学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在课程的体现上则是美术基本理论知识欣赏,其目的是使学生能了解名家大师所运用的艺术语言,在较为理性地分析、感受名家作品的过程中,体验现代教育技术所带来的新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主动参与艺术教学的兴趣。

2.美术与其他教育学科。如美术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在视觉文化下的大学教育中,高师的美术教育更为重视学生美术学科的学习与学生基础教育实践的关联。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视觉文化素养成为学生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因为很多视觉信息中的要素,如人们对于图像的理解能力或是处理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得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在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中,“视觉文化”已受到了重视。使学生获取美术教学的体验,在美术与文化、美术与教育的关联中发现事物的普遍联系,培养较强的教师专业意识,具有开放的、多向的思维方式,是体现应用型高师小教本培养模式实现的有效途径。

3.实践教学。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对象也在不断地变化。当代大学生是在视觉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受视觉图像的影响较为普遍。因此,对高师的教育实践来说,视觉图像的利用尤为重要。在今天的学校里,“视觉化”资源的比重较大。无论是多媒体技术,还是现代其他技术的视觉资源符号,其直观性和生动性在高师课堂教学资源建设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可以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一方面传承优秀的传统艺术,另一方面对其他范围内的教学资源以及美术博物馆等网站进行虚拟访问。在丰富教学的同时,也对传统教学与当下实践教学进行了一次对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分享到最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艺术思想,还可以多感官地参与艺术体验和创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教学打下更为坚实的专业基础。

高师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过程。它要求不仅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而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视觉图像的信息技术在学校的课堂中显得更为重要。把这些多媒体技术运用于美术课中,素材往往更容易更新,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纳,同时对教师来说,也可以及时、方便地了解教学效果和意见反馈。

三、值得思考的问题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高师“小学教育”本科美术课程体系的结构设置体现不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点,依然是较为传统的美术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现不了基础教育的专业特点,或是中师的课程延续,或是专业院校的专业课程缩小版。面对视觉文化的挑战,高师小教本美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要做相应的调整,明确新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一,在视觉文化的大背景下,小教本美术课程会不会因为视觉文化的受众性特征,而太倾向于艺术的娱乐性显得不严肃;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会不会远离了教育的轨道,沉沦于世俗化的表现。这些都对高师人才的全面素养形成造成大的障碍。多元化的艺术教育是学生基本专业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其二,目前,高师小教本教育在我国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在美术教育方面尚有较大发展的空间。在教学中,“师徒传授模式”依然是主流,对学生相关人文知识培养和个性化美术学习训练不够。高师的“第二课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开展的适合群体兴趣的另一种学习模式,是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但要与系统的教学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

因此,视觉文化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是较大的,同时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对于高师小教本的美术教学,多元化的文化与教育教学是密不可分的。视觉文化在推动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在另一方面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在视觉文化背景下,高师教育尤其是小教本的美术教学模式应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开展。

[参考文献]

[1]丁梅芋.谈视觉文化背景中的美术[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黄宗贤,吴永强.视觉文化与高等美术教育变革[J].视觉・经验,2005(2).

篇7

关键词:媒介;文化;;奇观;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87-01

一、费思克的文本与理论

和意义的生产是从大众文化所提供的资源中进行的。文化工业所批量炮制的流行文化就是人们自己的文化,是人们颠覆和反抗资本的有利武器。费思克认为大众传媒的文本建构是媒介与大众共同完成的,是一种“生产式文本”。《江南style》的走红完全是这首歌曲给受众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一方面是该曲的动感节奏,据专家分析,“《江南style》中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听到这个节拍后,自己会不自觉地晃动身体或跟着跳舞,加入音域广阔的合成音后,更给歌曲增添了轻快舒展的感觉。”由此可见,多数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在编排的时候都是考虑到受众的喜好的,都是精心设计的音乐文本;另一方面是该曲所映射的现实迎合了人们的内心。该音乐录像带里大量展现韩国江南区的富人生活形态,而鸟叔的歌词和动作等都反映了对富人高调奢华生活的鄙视,这使得很多生活不富裕的人内心产生了仇富和共鸣的心理。

二、的奇观――身体叙事

大众媒介将热闹、有趣、好看、好玩等奇观的基本元素激活了,随便一个理由就成为我们狂欢、消费的依据。《江南style》的每一个场景都生龙活虎,带给人热闹的感觉,已是中年的鸟叔摆着屁股、做出夸张的骑马动作并配合丰富的表情……这些完全造成该曲的火暴和风靡。

人类的身体符号越来越受到重视,身体文化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人类的眼球在今天受到了强烈的身体符号的感官刺激。像《江南style》,音乐的节奏和歌词完全调动了人的全身感官,不自觉的跟上音乐的节拍,夸张的扭动身躯,摆上骑马舞步,招摇伸展着双手,像是在召唤、,亦或是发泄,追随流行音乐尤其是摇滚音乐的痴迷者们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在迎合什么,只是单纯、机械的扭动身肢,像麻木不仁的机器一样,但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者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

三、青年亚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

青少年是文化消费最活跃的人物,青少年在媒介文化领域扮演的不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而是主动创造者的角色。青少年的创造活动在经历边缘化的亚文化的发展过程后,最终被主流文化所改造并收编,融合成为主流的媒介文化形式。

抵抗是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和文化霸权的重要形式,即“个体将自我身份同至少另外某些身份相融合的过程”。“青少年依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借助音乐、舞蹈、娱乐等建立起一种认同感。”《江南style》包含了一切青少年追随的元素,动感十足的曲风、简单易学的舞步和炫耀般的歌词让青少年信手拈来,成为谈资,让青少年在这种模仿中找到兴奋点。

而风格可以了解到一种文化的内在的东西。青年亚文化表现出来的主要风格总是围绕在“炫”、“酷”、“潮”这一类字眼上,总是希望能达到博人眼球的目的。

收编,是青年亚文化进入整个大社会之后的一种重要和主要形式。这也是主流文化和商业文化对待青年亚文化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无论我们打开电视还是收音机,浏览网页,观看广告,大街小巷到处充斥着这首歌曲,这正是主流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收编,这不仅保证了大众文化获得了新鲜血液,“本质上,是青年亚文化推动了大众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青年亚文化追求的这种短暂、快速消逝的感官刺激也是对主流文化的抵抗,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我们不应该单单依靠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而更多的是从改变青年人内心出发。首先,大众媒体应该在媒介教育上下足功夫,从传播之口把关,使青少年在接触新生流行文化的同时,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次,媒介文化应转变传播方式方法,变“专制填鸭式”为“循循善诱式”,我们的媒体机构应该学习国外的成功引进方式,将主流文化合情合理的推销给青少年,灌输他们“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的新文化理念。

四、结语

从媒介主动制造信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到受众越发的依赖、相信媒介、主动搜求媒介信息,媒介的地位应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毫不夸张的说:媒介,已经完全具备改变整个世界的能力。而媒介所传播的,正是公众所接受和领悟的,也是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源头。当下的媒体,应该从把关人做起,传播优秀有营养的媒体事件,切实保障传播内容的高质量化,营造良好的媒介文化生态传播环境。媒介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发扬社会精神文化,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我们看到,未来的社会,媒介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

篇8

关键词: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东风公司;企业文化;融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1-0023-03

东风公司企业文化融入湖北汽车服务

职教集团的路径分析

田运科1,郑妍妍2,余元强3

(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2.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

3.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工程系,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 东风公司企业文化与湖北工业职院校园文化融合,对深化湖北汽车服务职教集团办学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高职教育实际,湖北汽车服务职教集团导入的东风文化核心内容包括艰苦奋斗的马灯精神、爱岗敬业的王涛精神、关爱客户的共赢精神、精益求精的标杆精神、和衷共济的协同精神,和共舞世界的精神。东风文化融入湖北汽车服务职教集团的主要路径有学习研究、宣传推介、制度融入、活动融入、实践体会等方式。

关键词: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东风公司;企业文化;融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1-0023-03

2014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4月,由湖北工业职院牵头,十堰市政府主导,湖北汽车行业协会指导、“世界500强”东风汽车公司等相关企业、院校300余家单位“抱团”组建的湖北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在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共同推进汽车服务职业教育发展。

2015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指出“实践证明,开展集团化办学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举措”。2015年10月,教育部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中强调,“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

多年来,湖北工业职院一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现在又成立了湖北汽车服务职教集团,为进一步提升汽车人才质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湖北汽车服务职教集团的成立和发展,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要求校企双方在资源共享、课程设置融合的同时,对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融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一方,湖北工业职院在认真学习、研究东风汽车公司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和规律,在导入企业文化方面积极发挥主动作用。

一、东风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对深化湖北汽车服务职教集团办学的意义

1.进一步优化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避免出现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养的片面情况。通过东风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使得学生及早认识、培养职业意识,尤其是按照东风公司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2.增强学生对东风文化和东风公司的认同感。加快东风公司核心价值观在湖工职院校园文化中的传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学习东风文化、认同东风文化,从而为毕业后顺利地适应、融入东风工作岗位,减少盲目跳槽现象,为学生在东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和条件。

3.提升湖工职院的教育竞争力。现在一方面高职院校生源减少,另一方面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又在不断提高,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湖工职院通过有效导入东风文化,积极探索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有益经验,从而推动全院校园文化与职业精神的提升,提高学院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二、东风汽车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历程及内涵

东风公司在4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20多年的对外合资历程中,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东风文化。2006年1月,东风公司出台了《东风汽车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2011年9月,了《东风汽车公司“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意见》;2014年4月,经过反复研讨、提炼、多方面征求意见,形成了东风 “和”文化的共识,了《东风汽车公司文化战略》,明确提出以“和”为核心标识,即“和衷共济,和悦共生”,致力于构建“人、车、自然、社会的和谐”,添力中国梦、成就东风梦。并且指出,东风汽车公司文化战略的主体内容包括“和”之内涵、“和”之理念体系、“和”之行动体系、“和”之口号标识四个部分。尤其是建设一个“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的东风愿景,和“关怀每一个人,关爱每一部车”的东风经营理念,已成为从上到下每一个东风人的自觉行动纲领。

2015年4月19日上海国际车展时,东风汽车公司在行业内首创并正式了企业文化发展年度报告、企业文化指数以及《东风汽车公司商业道德公约》。“不能被量化就不能被管理”,企业文化指数是东风公司的首创,用来衡量企业使命价值主张、愿景目标主张的实现程度,以及在此过程中企业价值观被接受与实践的程度。其三级指标库含80多个项目,包括售后服务排名、员工薪酬增长率、员工流失率、年度股票派发股利、主要污染物减排率、社会负面报道次数等员工及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根据测算,东风公司2012至2014年综合指数为84分(满分为100分)。

三、湖北汽车服务职教集团导入东风文化的核心内容

文化一般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方面。结合东风“和”文化的内涵与高职学生培养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东风文化的核心归纳为6个方面的内容:

1.艰苦奋斗的马灯精神。东风汽车公司的发源地是十堰,十堰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延安”。当初10万大军进入十堰深山创业,物资极度短缺,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电,工作和生活就只有用马灯照明;没有厂房,就只有在“芦席棚”里生产;没有房住,就借住老乡家,建起“干打垒”。就这样硬是在芦席棚中用榔头敲出了第一辆东风车。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2.爱岗敬业的王涛精神。王涛也是我院“楚天技能名师”。他作为东风商用车公司总装配厂一名汽车调整工,善于博采众长,注重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提高技能,并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创造了四个“行业第一”,成为“汽车调整大王”,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职工”等称号。这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追求超越的“匠人精神”,增强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

3.关爱客户的共赢精神。“关怀每一个人,关爱每一部车”的东风经营理念,就是致力于在研发、制造、销售的全价值链,为汽车注入持久的生命力,为客户创造价值、提供人性化服务。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客户中心意识。

4.精益求精的标杆精神。东风日产合资后,东风积极学习日产先进管理方式,包括在东风商用车公司导入QCD(质量、成本、交货期),改善、强化精益管理,打造国际标杆工厂,成功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注重细节的精细管理意识。

5.和衷共济的协同精神。2011年东风公司正式推出“乾”D300大自主、大协同战略,强化自主品牌,强化乘商协同发展。2014年11月,东风乘用车公司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协同协议,开启东风乘、商并举,两翼齐飞事业新格局。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6.共舞世界的精神(国际化视野)。2014年底,由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东风号”帆船,从西班牙阿利坎特起锚,踏上了第12届沃尔沃环球帆船赛这一全球顶级赛事的征程,为东风的国际化战略开启了一条新航线。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东风文化融入湖北汽车服务职教集团办学的主要路径

1.学习研究。加强学院管理人员、专职教师、辅导员对东风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是导入东风文化的前提。东风公司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从理念到实践已经创建了一套自己的完整体系,走在了全国企业的前列。作为育人的教师,我们应该率先加强对东风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学生的榜样,并通过日常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要学习东风公司和公司主要板块企业文化的规范文本(包括CIS)、内部培训资料。二是了解东风公司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具体、典型案例。三是对东风公司企业文化进行亲身实践、感受和深入学习。四是条件成熟可以积极参与东风公司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培训工作。

2.宣传推介。一是利用入学教育、专题讲座等机会,通过观看视频、东风公司内训师介绍、东风公司先进人物做报告等方式,和通过学院网站、图书馆、校园宣传板、院报、微信等手段,和课堂教学有机融入的方式,对东风文化进行宣传,包括有机引入东风公司CIS形象系统,让学生在校了解东风文化构成、特点、公司发展趋势、东风职业要求、汽车行业发展现状等与未来就业相关的信息,使学生能对东风公司文化有感性的认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制度融入。在教室、实训室和一些学生管理等方面借鉴东风公司规章制度,从而融入东风文化。比如东风公司车间采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目视板,也符合现在高职学生的接受特点,因此可以借鉴用到学院的实训室、实训车间。在学生管理方面,东风公司的精益管理很有特点,我们可以在学生宿舍管理上进行借鉴,并引进公司普遍推行的5S管理方式。还可以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上借鉴东风公司的员工考核办法。这样,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适应东风管理文化。

4.活动融入。比如东风公司的班组建设非常有特点,该公司从1975年就开始抓班组建设工作,至今已有40年,创造了不少具有全国影响的班组建设经验,为推动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东风公司围绕进一步激活企业细胞,增强全公司6 000多个班组的活力、竞争力,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方面实现了重要的创新、突破。而我们在高职教学中积极采用分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欢迎。因此,我们可以把东风公司班组建设的一些方式方法,借鉴运用到学生学习小组的组织、建设中。另外,东风公司组织员工开展团队活动的经验,也可以尝试在学生工作中开展的学生团体辅导活动中进行运用。

5.实践体会。师生通过到东风公司参观、见习、实习等方式亲身感受东风公司企业文化。学生作为职业人(而不是学生)参与东风公司的企业生产,不只是为了得到职业技能的提升,更要受到东风公司现代企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

Path of Enterprise Culture Integration into Hubei Automobile Servic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TIAN Yun-ke1,ZHENG Yan-yan2,YU Yuan-qiang3

(1.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s,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Shiyan 442000,China;2. Department of Personnel Affairs,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Shiyan 442000,China;3.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Shiyan 442000,China)

篇9

1酒泉区域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的文化资源、经济条件等内部因素直接相关,在科技创新推动下,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从而推动企业与文化人才的创意创新。文化产品的创意和产出与市场需求不断互动、创新、调整、适应,个人创造、企业竞争、产业融合、科技创新等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在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即政策支持和环境支持下,促进文化产品、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管理、文化产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文化市场需求。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路径是协同渐进的,其发展动力和成长方式与区域文化、资源、经济条件、发展水平等内部因素直接相关,还与政府政策支持、全球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紧密相关(见图1)。

2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动力机制的评价指标

依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拟定出模型评价的驱动指标,见表1。

3酒泉区域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动力机制构建的措施

3.1内部动力机制的构建

3.1.1“人才兴文”战略文化产业创新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是对人才的重视、培养和合理使用,只有人才能够将文化创意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酒泉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产业发展起点低,市场化程度、企业创新、技术创新都比较落后,资金、人才等资本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产业附加值较低。目前,酒泉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亟需并相对匮乏。必须引进、利用、培养创意、设计、生产制造技术、经营管理等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为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吸引资本、开拓市场,因此,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行适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快速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一是进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优先进行人才资源开发、人才结构调整,保证人才投资优先、人才制度创新优先,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夯实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激发文化人才的创意创新能力,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充分释放文化生产的活力,营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的良好人才环境和氛围。二是政、校、企三方合力,构建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解决文化专业人才亟需的问题。政府充分利用地方院校教育资源,制定相应的用人机制,使地方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享受公平竞争的待遇,激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企业要有人才危机感,加强与院校的联系,依托院校教育资源,加大对人才的业务培训力度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合作培养人才。地方院校不断研究文化产业市场人才需求,加强文化专业设置调研,创新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自身文化研究资源优势,建立政、企联动参与的研究机构,研究文化精品,提供文化政策咨询,组织学术交流,提供信息资源,培训文化研究和经营管理人员,应用推广文化研究成果,参与开发、策划、经营,服务区域文化企业,传承和保护区域文化资源。三是完善人才选拔和激励竞争机制,提供文化专业人才就业、职业发展、福利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种创意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优秀文化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保障人才各项基本需求,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院校的联动,提高产学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1.2企业竞争机制文化产业以技术产业为基础。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生产方式因为技术创新的应用可能会产生新的产业链,从而推动形成新的文化业态,扩展了文化产业的领域,也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文化产业内外部竞争力从以下方面得到重要保障。一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政府要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减少行政执法层次,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为企业创造消除壁垒。二是健全市场机制。进行项目研发平台、融资平台、产品交易与中介平台、知识产权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健全市场引导机制,使得文化与相关产业资源的信息流通顺畅,有效促进产业间的有机融合。三是制定企业战略。建设和培育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从员工自身与外部激励入手,进行创新价值观的培育,使企业的创新氛围更加积极、开放、合作。四是建立创新人才体系。文化产业融合特别是文化与科技产业的融合中,人才最为关键,兼具文化与科技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难得,企业要制定自主人才培养计划,必要时引进外部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与选拔机制,为优秀专业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五是文化企业要明确其市场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其地位,展开差异化发展。

3.1.3产业融合机制在技术创新、政府政策、企业创造及市场需求变化内外部动力的推动下,文化产业为了适应产业增长,引起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以及产业经济活动的业务和运作边界的收缩或消失,从而形成多层次产业融合,最终导致新型融合产业形态的形成。见图2。创新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构想,为酒泉区域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以及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才能为其注入发展的活力,在产业边缘地带激发出全新的产品形态,为构建区域文化产业交流平台提供动力和支持,文化产业才有可能具备竞争力。政府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规划指导、产业引导、机制转变、组织协调等作用,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在市场准入、财税调节、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消除行业壁垒,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市场导向。根据酒泉区域资源特点,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的市场需求迫切,独具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高级需求,产业融合与技术创新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区域旅游资源市场化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文化创意的渗透,技术的应用,催生新的特色旅游产品,同时又快速拉动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并不断获得来自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在宏观引导、区域管理、行业政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支持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市场网络。调整和改进商业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运营机制,形成不同价值网,延伸其产业链,创新盈利模式,建设未来网络环境,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促进技术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通过交流平台、技术创新、网络促销等方式,创新营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文化产业效益,不断满足市场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打造区域文化产品品牌。

3.2外部动力机制的构建措施

3.2.1政策创新文化产业的政策联动有效地刺激产业创新,文化人才、市场人员、政府决策人员、理论研究人员共同作用,制定产业发展计划、生产标准等,有效地拉动产业发展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需要法律保障,需要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有效防止知识产权被侵犯,保障相关收益在人才、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理分配。同时,相关法律为文化与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新型文化业态提供法律依据,确保新业态生产发展过程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其次,政策支持是实施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基础。加大对文化产业大项目的扶持引导,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激发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的热情,健全和完善文化服务市场,优化文化产业投资和创新发展的环境。最后,要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制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为文化企业融资贷款提供优惠便利。开展银政合作,助推文化企业信贷融资的依靠力量,有效解决文化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困境,推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和改革创新,培养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文化产业项目或文化企业,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大型骨干文化企业。

3.2.2创新区域合作联动机制意识创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大背景下,要紧跟区域合作发展的时代潮流,牢牢把握政策机遇,形成相互协调、共进共赢的文化共同体,推动各联动区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凝聚共识,夯实区域合作联动的基础。区域合作经济时代的竞争,已经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不同产业群、不同区域的竞争。单个的区域已经不再具有竞争力,必须群策群力,通过区域联合,形成合力,共同进退,合作共赢,形成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品位,同心协力,共同应对外界挑战。规划先导。科学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战略布局联动区域的文化产业资源,突出区域的独特之处,进行差异化发展。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和作用,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服务和指导,消除文化产业交流的壁垒,提高区域文化的国际地位。打造平台。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政府做好后盾,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培养、引进创意人才、营销管理人才,以引智为核心,引技引才为重点,整合人才和创新要素,为其提供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利用文化产业国际化交流平台,建立友好关系,签署文化合作协议,推动民间文化团体互访,举办文化贸易洽谈等,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请进来”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将区域文化自身的特色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广泛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有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创新领导。充分发挥领导的职能和协调作用,协调解决好区域合作发展遇到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创新制度,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在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培育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有效保障区域合作发展的进程。区域协调。出台推动区域发展的协调政策,全面突破区域联动壁垒,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建立无障碍市场运转机制,协调好区域间文化产业要素间的流通,实现制度、文化市场、产业要素等相关制度间的有序对接,建立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的政策共同体。依托酒泉区域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借助东部的技术优势,通过文化与技术的融合互动,提升整体联动效能。

4酒泉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区域效应

2014年,酒泉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14.76亿元,增幅43.3%(见图3),资产总额42.09亿元增幅8.01%,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数达715家,增幅22.85%,从业人员10963人,增幅9.52%,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1.61%增长为2.38%,文化旅游加速融合,文化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之年,预计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20.49亿元,增幅38.85%,资产总额达到45.23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2617人,法人单位达到1020家,文化产业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文化产值总量在全省处领先地位。依托酒泉优势文化资源,以园区(基地)建设为主要模式,积极推进“一区两园八基地五大行业四十个重点支撑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转型跨越。酒泉区域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重点在以下方面成效显著:一是加紧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内生动力。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引进、培养、开发相结合,统筹推进文化管理干部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221”工程,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培育20位优秀文化企业家、20名文化创业之星,每年培养100个文化产业方面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对领军人才、开发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采取人才一体化建设、订单培养、客座邀请、定期服务、政府补贴等方式缩短人才补给周期,降低人才开发成本,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多渠道培养、吸引、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形成文化名人梯队阵容。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档案和信息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激励机制,奖励优秀文化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企业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重点支持重要文化产品的研制开发,支持有才干的人士兴办文化企业。建立人才进修培训制度,定期对文化产业管理者进行培训,依托地方院校,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地方职业院校为2014-2015年向文化产业发展输送文化旅游、动漫制作、艺术设计类专业及管理人才超过600人。二是深化文化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市场机制。宏观调控,运用市场手段,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和形成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文化市场消费主体,培育文化消费新热点,重点培育满足知识需要的图书、视听消费,满足休闲需要的娱乐、旅游消费,满足生活需要的艺术消费,紧扣旅游纪念品市场需求,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发扶持,加快旅游景区旅游纪念品销售市场建设,加快以酒泉、敦煌等中心城市艺术品交易市场、艺术品中介机构建设,切实发挥文化消费对文化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三是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加强区域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外部推力。政府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研究、协调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凝聚各有关部门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宣传、文化部门发挥主导作用,旅游、城建、规划、土地、环保、农牧、林业、体育、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共同参与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和工作格局。同时,积极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省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和实施统一的文化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经营文化产业。坚持“非禁即入”,对兴办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在选址、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政府以补贴、奖励等方式增加投入,发挥扶持、引导和示范作用。文化产业发展所需大量资金,主要依靠市场融资的手段解决。扩大市场融资渠道,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策划包装开发和艺术表演团体演出补贴,并争取由读者集团、光大银行、酒钢集团、甘肃电投共同出资设立羲源股权投资基金对重点文化企业进行补助。四是区域合作联动频繁,层次提升。2014年共举办28项节庆、会展、国际赛事。借助文博会等招商节会平台,推进5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年来,全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合同金额达到247.7亿元,到位资金39.95亿元。2015年将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宣传推介、包装推荐力度。

篇10

外国人才公司越来越多的在中国的市场中登陆,为了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就更加需要深入地学习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是结合商务业务和英语的语言,其中对英语水平也有最基本的要求,而商务英语中所涉及到的商务,如商务方面的文明、礼仪、交往等,包括对商务语言的规规则,这些都是在西方国家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在商务谈判中,只了解基本的英语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学习汉语一样,同一句话用在不同的情境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要想更加深入地学习商务英语,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商务英语多是在进行商务活动时使用,本质上还是在学习英语,但又有所不同,在对词汇和语言的表达上要结合所处的商务环境。在学习商务英语时,应该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了解学习商务英语的必要性,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份学习计划。学习商务英语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如果连最基本的英语表达都不能做到,那么在商业环境中就很难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学习商务英语时,有必要先学习好基础英语,要加强自我管理,学会自主学习,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有效地进行学习。为了更好地学习商务英语,我们可以设定一定的商务情境,在情境中互动学习,这样可以学会规范的运用商务英语。

二、西方文化与商务英语学习的联系

一个国家的人民通过长期的文化熏陶,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念,这影响着跨国企业的经营风格和商务战略决策。国际商业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在交际过程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在商界,因为不熟悉客户所遵守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而搞砸的商业活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初次商务接洽的方式不同,随着国际间经济合作的增多,我国企业在跨文化国际商务活动中,特别是在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活动时,必然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了解西方文化,采取有效的手段降低文化冲突的发生,有效地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一个必备条件。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对商务英语的学习,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实现跨文化的交际。只有在学习商务英语的同时学习西方文化,了解了西方文化,在商务交流中注重礼节和技巧,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商务英语学生必须不断的学习涉外商务活动相关知识,学习他们国家的文化,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了解这个国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学会将西方文化运用到商务英语学习中。灵活性有趣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