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风险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职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财务风险管理及其特征
关于财务风险的概念界定有很多,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未来现实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包括企业财务活动本身各方面所具有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活动和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中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
财务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指筹资引起的企业财务活动、基于投资的相关财务活动、企业经营管理引起的财务活动和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从一定角度看,在企业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财务关系,也是财务管理基本内容的范畴。财务风险管理是一切管理活动中毫无疑问处于核心战略地位的管理工作,相比于企业其它管理工作,有如下特点:
1.综合性强
从反映经济活动的形式看,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各种财务风险实施管理。企业各个方面所存在不同类别的风险,最终是对企业资产及其资金运动的风险,都要通过资金来综合表现,最终综合反映在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相关的财务指标上。
2.涉及面较广
从工作范围看,财务风险管理的涉及面广。在企业里,无论是销各环节的经营活动,还是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只要涉及到资金运动都属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范围。企业财务风险发生在企业资金运动所涉及到的各环节、各部门,并且一个环节上的风险可能会波及另一个环节上的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范围包括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也要在合理使用资金,提高风险管理效益方面接受财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和约束。
3.灵敏度高
站在管理效果上看,风险预测是否准确,风险决策是否恰当,经营管理是否有序,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是否有效,风险管理能力是否提高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上来。因此,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处于关键位置,是企业搞好风险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必须予以重视的环节。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
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完备的职能体系,主要是由财务风险预测、财务风险决策、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以及财务风险损益处理五项职能组成,它们同时共同构成了实施风险基础管理的五个管理阶段和五方面的管理内容。
1.财务风险预测
在财务风险发生前,分析各种技术经济条件,综观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发展活动以及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运用识别、估量等方法,对尚未发生但又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财务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全面的识别和恰当的估量,系统、连续地发现风险和不确定性,可以预测风险事项的发生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后果。风险预测分为识别和估量两个步骤。
2.财务风险决策
在预测的基础上,有必要将风险收益与控制风险所需成本进行纵向和横向上的比较,确定企业应对风险的级别,明确财务目标和经营目标,围绕目标制定相关政策,从而是现场降低企业风险管理成本,提高风险管理效益的目的。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必须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损失的大小进行优化组合,才能选出最佳决策方案。
3.财务风险控制
基于财务风险决策的结果,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案计划,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减少损失。财务风险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几个环节,在不同的环节,企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在风险预控中,财务部门一方面要对企业其它职能部门的风险预防控制工作实行财务监督,另一方面也要对财务收支结算、筹资、投资和换汇等直接由财务部门负责的业务进行预防和控制。
4.财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为了控制财务风险管理绩效,必须依据绩效评价标准对财务风险管理责任部门所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的适用性和效益性进行考察、分析、检查和评估,明确绩效的责任归属,并据以不断修正和调整计划,以适应变化中的情况并达到最佳管理效果。财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职能能否客观、公正地发挥,直接关系到财务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和评价,关系到各责任主体利益的分配,关系到能否调动有关责任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问题。因此,企业首先应建立财务风险管理评价标准,其次应衡量实际绩效与评估标准的差异程度,然后是调整差异程度。
5.财务风险损益处理
企业对风险结果进行财务处理,包括对风险损失的补偿和风险收益的合理配置两个层次。根据风险事件发生是否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结果就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风险事件不发生,企业除了获得期望收益外,甚至还可能获得更大的额外收益;二是风险事件发生,企业不能获得风险收益。为配合企业风险管理效果的考核,必须科学组织风险损益的核算,及时补偿风险损失,合理分配风险收益。
参考文献:
[1]张敦力.财务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杨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09).
[3]陈小玲.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08).
篇2
【关键字】风险;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多变复杂。财务管理便是其中之一。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几乎都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财务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难以预测。这就使得众多企业包括大型企业由于陷入财务危机而陷入困境。美国和日本企业所占不少。“据统计,2007年美国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公司倒闭个案创20年来新高,多达21家,其中包括著名的环球航空公司和Loews公司。[1]”日本的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如山一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八佰伴国际集团先后陷入财务危机的漩涡。另外,韩国和加拿大也的企业也未幸免于难。韩国居前三十位的大型企业集团中,继韩宝集团宣告破产之后,大农、真露、海天等一系列财阀级大型企业集团也相继倒闭或陷入经营困境;加拿大最大的商业企业--伊顿商业集团也因为遭受财务风险的冲击而破产。如此不乐观的国际形势,我国的许多企业也面临着破产危机。例如,我国的郑百文、银广夏、亿安科技等企业。因此,研究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对于企业摆脱财务困境,保障企业正常财务活动的进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结构设置不合理,财务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以及科学化的决策管理队伍。这些都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使企业了解自身的财务风险水平,并能针对具体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防控和化解措施,以减少损失或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强企业自身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同时,防止不利局面继续恶化,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更为严峻。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研究财务风险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台湾和香港学者先后对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关于财务风险的概念,相关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陈述。比如:严真红(2001)在《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一文就给财务风险这样的概念: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王海娟的《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一文所下的定义为: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叶华,蔡根女(2004)在《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中对财务风险的概念作了如下描述: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造成财务状况不确定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货币化的表现形式。
从以上相关专家给出的定义不难看出,财务风险的概念也可以归纳为:由于各种无法预计或不可控因素的存在造成的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进而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所以说,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风险的货币化的集中体现。按照财务活动的具体内容,财务风险主要山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构成。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具体如下。
篇3
关键词: 财务管理概念; 资本成本; 财务风险; 资本运营
中图分类号: F2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0892 (2007) 05- 0102- 06
收稿日期: 2007- 01- 16
作者简介: 徐春立,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 管理学( 会计学)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 都是以严谨的概念体系作为支撑的。在学科的理论体系中, 严谨科学的概念界定是不可或缺的。准确的界定概念, 明确事物的性质,区别不同事物的属性及其功能, 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也是科学研究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反, 对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功能不能够准确定义, 必然混淆科学研究对象的构成内容, 损害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 要么是出于对基本理财概念认识上的欠缺, 要么是出于急于“创新”的功利主义色彩, 抑或出于恶性炒作, 导致对部分财务管理基本概念的曲解和误导, 形成了认识上的偏差甚至伪概念的出现, 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尴尬。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扭转, 势必对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造成极大的危害。本文拟针对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出现的流传甚广的错误概念或伪概念进行辨析或批判, 以期为建立规范的、学术研究中公认的财务管理概念体系, 促进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而抛砖引玉。
一、资本成本概念辨析
资本成本是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也是我国理财界在认识上普遍误解的概念之一。在我国大部分财务管理的著述中, 均将资本成本定义为“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 包括企业向投资者支付的资金使用费用( 股利、利息等) 和筹资费用( 为筹集资金而支付的交易费用) ”。这种概念的错误定义流行甚广, 甚至出现在国家级的考试教材之中, 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上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上述错误概念的出现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引发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变革有关。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的集体企业是企业组织的绝对形式,国家对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在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制度, 即企业所创造的收益全部上缴国家,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由国家统一供给。在这种背景下, 整个社会经济资源实际上是由国家垄断并实行计划经营, 通过计划在企业之间进行配置。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 这种经济资源的分配机制所形成的重大弊端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 造成了社会经济资源非市场化的配置, 不存在经济资源的市场交易,不能够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生产完全是国家计划安排, 产品是国家计划调拨, 实际上不存在企业自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加之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利润, 因此, 实际上不存在真正的市场经济意义上的投资者, 不存在资金的交易, 也不会形成投资者根据市场无风险利率和承担的风险要求基本报酬的资金公平交易价格。因此, 在计划经济时代实际上是不存在资本成本的概念的。改革开放后, 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逐步的改革。最初的改革除利润留成、建立企业基金等分配制度的变革外, 在企业资金的供应上先后推行了企业上交国家资金占用费、国家对企业的流动资金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供应等制度, 使得企业由无偿使用资金转向需要承担一部分资金的使用费用, 其目的在于促使企业讲求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使用费和全部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的出现, 造成了理财界认识上的直观感觉是企业为使用资金付出的代价即成本, 延续到市场经济机制下, 这种直观的感觉就抽象为“资本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 错误的概念被直观的现象所印证, 流传甚广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 资本成本概念的出现源于资本市场的形成和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是市场经济特有的一个概念。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下, 不存在资金的交易, 也就不存在资本成本问题。只有在商品经济时代, 当出现了资金的剩余者和资金的不足者后,资金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需要凭借一个公平的交易价格进行资金的交易活动。公平交易价格与资金所有者的投资机会和投资者投资时承担的风险相关, 对于投资者而言, 投资者可以按照资金等风险的投资机会预期的报酬率作为投资的基本报酬率, 也可以按照投资时承担的风险要求与之相对等的报酬。在不存在资本市场的情况下, 投资者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与投资者个人的风险偏好、投资机会的差异性等因素相关。在资本市场出现后, 市场利率就是投资者与筹资者进行资金交易的一个基本的交易价格的参照标准。20 世纪初,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 Irving Fisher) 根据存在和不存在资本市场两种情况, 从理论上揭示了资本市场的效应: 资本市场通过提供一种低成本的方式、使拥有剩余财富的经济人( 储蓄人) 和拥有投资机会但超出自身财力的人( 借款方) 实现其目标,市场的主要效用在于节约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 从而使储蓄人通过将资金借给资本市场能够得到更高的收益, 借款人比自行寻找储蓄人由于搜寻费用的节约,从而从市场上得到低息的借款。由于市场效率, 促使储蓄投资额的增长, 同样也会提高借款人的经济效率。[1]费雪分离定理表明, 资本市场产生了一个单一的利率,借贷双方在进行筹资和投资决策时, 均以此为依据,致使投资与筹资的决策相分离。对于投资人而言, 只要投资的收益率高于或等于市场利率时, 就可以从资本市场借入资金, 而无需考虑个别投资者的具体偏好。对于储蓄人而言, 无需考虑借款人的具体偏好, 只要投资的收益能够达到或高于市场利率, 就可以将资金予以贷出。因此, 对于债券而言, 实际上资金交易双方是依据于市场利率进行交易的, 市场利率就是企业筹集债务资本的一个基本的资本买入价格。也就是说,企业只有按照市场利率对投资人支付报酬, 才能够获取资本的使用权。因此, 债券的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和风险决定的债权人投资的必要报酬率。
由于债务市场的高度有效性, 即债券的价格反映了债券所包容的全部信息, 又由于债券的利息和本金的偿还是事先约定形成的固定的未来现金流量, 因此
大部分债务的资本成本是与市场利率相关的, 容易确定。而股票的未来现金流量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确定作为风险函数的股权资本的成本就比较困难。股权资本的交易不是像债券那样有确定的未来交易价格,对股东支付的报酬是企业运营后的后续行为, 因此,实际上股权资本的交易是投资者卖出资本在先, 企业买入资本在后。即企业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股利与资本报酬来作为股权资本的买价。在这个过程中, 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根据风险程度要求的报酬率, 即企业使用股东的资本必须要付出的成本是客观的, 而企业是否满足股东索取报酬的基本要求, 支付的股利和资本报酬能否达到股权资本成本的水平则是企业是否公平进行了股票交易的衡量标志。如果企业没有按照股权资本的交易价格支付买价, 即未能够使股东达到相当于股权资本成本的基本报酬水平, 企业就会丧失持续融资的能力, 从而引发股东“用脚投票”的行为。关于股权资本成本的现代财务研究结果表明, 股票的资本成本应是股票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时承担的风险的一个函数, 亦即投资者按照投资承担的风险程度要求的基本报酬率。“公司的股权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 相当于公司的投资者预期从同等风险水平的其他投资中获得的总收益”。[2]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表明, 股权资本成本等于无风险报酬率与投资者承担的市场风险要求的风险报酬率之和。费雪分离定理表明,股东根据承担的风险要求的风险报酬率与股东个人的偏好无关, 风险的定价实际上是市场决定的。
综上所述, 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者投资时按照等风险的投资机会获取的投资报酬率或承担的风险程度所要求的基本报酬率。那么, 投资者为什么不按照投资未来有可能产生的报酬率( 企业投资项目预期报酬率) 来作为基本的报酬水平呢? 或者说为什么投资者个人对资本使用产生报酬的预期与企业使用资本报酬的预期不相一致呢? 原因在于市场效率即资产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程度的约束。债券市场的效率水平相对较高, 交易双方依据市场利率作为交易价格, 因此大部分债券的交易难以产生正的净现值。而股票市场的效率较低或者企业实物资产市场的效率较低, 难以反映企业投资所包容的全部信息, 投资未来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因此, 投资者只能够按照承担的风险程度要求报酬水平, 而不能够按照投资预计的实际报酬水平要求报酬。
将资本成本视为企业使用与筹集资本所付出的代价, 其定义本质的错误在于: 第一, 歪曲了资本成本的属性, 资本成本不是企业使用投资者资本对投资者实际支付的报酬或发生的资本筹集的交易费用, 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根据投资的风险程度或根据等风险的投资机会获取报酬的水平对投资要求的基本报酬率, 其性质是属于机会成本; 第二, 未反映决定企业资本成本的风险因素, 资本成本应是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函数,是由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 第三, 定义的角度错误, 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投资行为所导致的投资者出让资本必须要达到的一个资本的基本售价,由于企业使用的股权资本所产生的剩余收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企业是否达到企业出资者索取报酬的基本要求, 即买价是否公平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资本交易的公平性, 只能够根据企业对投资者实际支付的报酬与资本成本的比较来确定。因此, 即使站在筹资企业的角度定义, 也不能够将资本成本定义为企业实际对投资者支付的报酬。实际上, 站在筹资企业的角度, 资本成本应该表述为, 筹资企业为持续保持资本的融资能力所必需对投资者支付的基本报酬率。可能有的学者会问, 既然资本成本需要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定义, 那为什么在财务管理的教材上在计算企业权益资本成本时所使用的股利折现模型, 是按照筹资企业预计未来对股东支付的现金流量来计算呢? 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的财务管理教材没有讲清模型产生的背景,股利现金折现模型应用的条件是市场的高度有效, 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现象, 所以可以按照企业预计未来对股东支付的报酬和资本的净买价( 买价扣除融资费用) 计算资本成本。
错误的资本成本概念对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在现实中, 很多企业将对投资者实际支付的报酬看作是企业的资本成本,由于在法律上, 没有关于使用股东资本强制分红的规定, 对股东可以支付, 也可以不支付股利, 很多经理人员错误地认为股权资本成本比债务资本成本低, 对经理人员的约束性较之债务要低, 这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国有股权资本非流通性与公众资本流通性的分置, 绝大部分国有控股的股份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由政府委派, 经理人员贪图舒适, 造成了我国股份上市公司给予股东的报酬偏低, 未能够达到股权资本成本的水平, 导致了前一时期我国股市的灾难。甚至个别学者在解释上市公司股权资本融资偏好的原因时, 也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低。这种将公司实际给予股东的报酬作为资本成本的谬论, 对我国企业经理人员的理财理念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理念上的错误必然带来实践上的偏差。
资本成本是企业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的基本参照标准。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是建立适合企业承受能力、支持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 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能够达到最低, 企业价值能够达到最大。努力降低企业的风险, 从而有效地降低资本成本, 是筹资决策的主要目的; 在投资上, 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发展所必须要达到的一个基本的收益水平, 是企业使用投资者的资本而承担的基本责任, 因此, 只有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的报酬率达到或超过资本成本, 企业才能够满足投资者索取报酬的基本需要, 才能够保持持续的融资能力。必须指出, 依据MM定理, [3]企业的投资行为与融资行为是相互分离的,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必须遵循这一定理。也就是说, 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 不能够以项目具体融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作为评价的标准, 而应该将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混合决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项目的评价尺度。
资本成本是财务估价的基本依据。财务估价是确定企业资产, 包括投资项目、无形资产、企业、并购等公允价值。进行企业资产估价的主要方法是现金折现模型。资本成本是资产价值确定的折现率。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 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计量并依据风险水平确定投资者的风险必要报酬率, 是正确进行资产估价的前提, 也是财务理论研究的前沿性课题。由于资本成本的属性表现为机会成本, 在进行企业资产评估时, 不能依据企业实际对投资者支付的报酬来确定折现率, 而必须依据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投资的风险程度等机会成本的标准来确定折现率。
资本成本是考核经营者业绩的基本标准。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企业债权人与股东必要报酬率按照企业资本结构计算的加权平均值, 是企业进行经营应
该创造的一个基本报酬率, 评价企业是损毁价值还是创造价值, 其标准是企业实际的总投资报酬率是否大于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MM资本结构的定理表明,一项投资可行的标准是该项投资必须创造正的净现值,即投资的预期收益率( 内涵报酬率) 必须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净现值实际上是企业预期收益与资本成本差额的价值, 正的净现值是企业价值的增量。衡量一项长期决策的有效性的标准是观察这项决策是否创造了正的净现值。净现值在每一个经营年度表现为经济利润。经济利润( EVA) 是企业创造的息前税后净利扣除资本成本后的余额。企业获取经济利润, 意味着企业为股东创造了剩余财富, 是企业价值增加的源泉。当EVA 出现后, 很快就成为大型企业考核经理人员绩效的标准。
二、财务风险概念辨析
在理财学的基本原理中, 企业全部风险被划分为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融资造成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不确定性或企业破产的可能性, 表现为企业筹资风险。经营风险亦称为投资风险或商业风险, 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企业基本经营收益(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规范的、严格的、西方学术研究中沿用至今的学术概念, 却在我国的财务理论研究中被部分所谓的研究成果篡改为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包括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股利分配风险、资金运营风险、外汇风险等, 财务风险的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被无限度的夸大, 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的风险。自从这种所谓广义概念出笼后, 在杂志上见到的财务理论研究文章中有之, 硕士与博士论文有之, 教材有之, 专著有之。似乎“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大有占据学术研究主流之势, 造成了理论上极大的混乱。实际上, 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只不过是反学术规范的伪概念。
进行学术研究的前提之一是, 必须遵循规范的学术概念。这不是教条, 而是在尊重前人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 使学术研究成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科学规范的概念的标志是这种概念的思维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破坏了规范的学术概念, 必然造成事物之间区分的困难, 无法界定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也就不能够引领学术的研究方向。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的错误在于, 不恰当地扩大了财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 该种概念出笼的逻辑是, 企业财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财务风险就应该包括资金运动的全部风险, 财务风险等同于财务管理的风险。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定义逻辑, 按照这种逻辑如果解释汉语中的“坐井观天”一语, 就很可能被解释为蛤蟆坐在井里看着天。实际上, 英文中的财务含有筹资的含义, 财务风险特指的是筹资风险。在几乎所有的西方学术著作中, 几乎均将财务风险视为筹资风险, 它是具有负债筹资的企业所特有的风险, 而经营风险是所有公司共性的风险。在规范的理财学术研究中, 企业资本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就是在防范负债带来的财务风险和利用负债的杠杆等正向作用的权衡中进行的, 如果我们使用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 将投资风险等均包括在内, 就会造成研究上的混乱, 因为在财务上投资和筹资是分离的, 资本结构属于筹资领域, 而投资风险属于投资领域, 将属于投资领域的风险引入资本结构的研究, 事物性质的混淆必然带来思维逻辑的混乱,就会破坏资本结构中关于负债效用的研究。
科学概念的标志是概念的外延上能够涵盖同类事物的特征。按照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定义, 财务风险包括了投资风险, 而在这类研究的文献中, 往往又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视为并列的两个概念, 承认企业的风险是由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所构成。这就造成了概念定义外延上的混乱: 按照广义定义的逻辑, 既然财务风险包含投资风险与资金运营风险, 而投资风险和资金运营风险规范的定义就是企业经营风险, 怎么又出来一个与财务风险并列的经营风险呢? 其概念外延定义的逻辑是多么混乱!
创新是保证学术发展的必要前提。财务理论研究上的创新, 应该是在前人的劳动成果已经被继承的基础上, 发展财务理论。创新绝对不是标新立异, 对概念的篡改不是创新, 是伪学术的范畴, 后果是导致规范的理论体系被曲解, 导致规范的学术概念被破坏,也就必然造成研究思维上的混乱, 造成正确的理论不能够被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下去。学术上应该有不同的声音, 应该有不同的理论流派, 但是在规范概念的定义上应该保持尊重和接受的态度, 不允许胡乱定义。广义财务风险概念不是中国学者特有的创新, 而是学术浮躁、急于求成的恶果。它破坏了财务风险的规范概念, 站在整个财务理论体系的角度上看, 造成了财务理论体系的曲解, 是应该被学术研究摒弃的一个伪概念。
在财务理论中, 企业的风险被划分为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两类。经营风险是一种企业不使用债务资本的情况下, 资产运行产生的基本报酬( EBIT) 的不确定性, 蕴涵在企业未来总资产报酬率(rate 0f return onaseta,ROA)的变动中。财务风险是属于普通股东所承担的一种企业举债融资形成的特有风险, 蕴涵在未来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变动中。在未使用债务的情况下, 总资产的报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是相等的,但在企业使用债务的情况下, 由于债务的财务杠杆作用, 会造成资产报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如果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的利率, 净资产收益率会高于总资产报酬率, 如果资产报酬率小于债务的利率, 情况正好相反。比如, 某企业当年创造的EBIT 为20 万元,资产总额为100 万元, 所得税率为40%。如果企业未使用债务, 则资产报酬率为12%, 净资产收益率也为12%。假设企业使用50%的债务, 债务利率为10%,则总资产报酬率为12%, 净资产收益率为18%。当然,如果企业资产报酬率小于债务利率, 情况正好相反。这种举债融资造成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不确定性, 即为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大小可使用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财务杠杆等指标来衡量。
三、资本运营概念批判
20 世纪90 年代, 是我国企业由计划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里程碑。资本市场的出现, 使得很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改建为股份上市公司,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作用, 筹集企业经营需要的资本, 进行企业的战略投资。“资本运营”或“资本经营”的概念应运而生, 曾经一度被大加炒作。仿佛是轰炸效应,使效率低下的我国部分企业看到了资本增值的希望,仿佛只有资本运营才是企业资本迅速增值的法宝。在这种伪学术概念的引导下, 不少上市公司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 在资本市场上, 弄虚作假。对资本市场公布虚假的、人为操作的经营业绩报告的层出不穷,玩弄虚假的资产重组、并购、股权重组, 骗取股价增值或套取股东现金的有之。一时间, “资本运营”的
口号响遍天下, 企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和实践“资本运营”活动。直至今天, “资本运营”也经常出现在新闻媒体、学术性的研究杂志上。“ 资本运营”真的那么神奇吗?
其实, 拨开“资本运营”概念的神秘面纱, 就不难发现, 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违背财务原理的伪学术概念。
资本运营概念的虚假性首先表现为其概念内涵和外延上的杂乱性。翻看有关资本运营的书籍可以发现,资本运营概念的版本诸多。有的将资本运营定义为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 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 包括企业并购等扩张型运营和剥离、分立、股票回购、分拆等紧缩型运营;有的将资本运营定义为以资本增值为目的, 以价值管理为特征, 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企业全部资产进行有效运营的方式; 有的将其定义为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筹资、投资等经济活动。可见, 即使是资本运营概念的使用者本身, 对资本运营的概念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其概念的内涵属性和外延范围上是混乱的。更谈不上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公认性。一个内涵和外延高度混乱的概念, 其本身就不具备任何科学性, 更不能够界定同类事物的属性, 不能够发挥概念在学术研究上引领事物研究方向的作用, 因为, 我们不知道, 到底什么是资本运营,到底涵盖企业的哪些行为, 定义该概念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何在。
资本运营概念的虚假性表现在对企业经营的误导性。按照资本运营概念的说法, 资本运营是相对于企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等实业资本运营而提出的概念,是企业以金融资本、产权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其目的是通过金融资本与产权资本买卖,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在资本经营概念的炒作者看来,实业资本经营属于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 其资本增值的效率低于金融资本与产权资本的效率, 这是对企业经营的严重误导。MM资本结构理论中的无公司税模型的定理表明, 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公司在未来所创造的经营收益的资本化价值, 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尽管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在财务上尚未形成一致的定论, 但MM理论揭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 任何企业的价值关键取决于企业既定投资规模下的生产经营效率。[3]事实上, 通过资本市场筹集的资本, 在企业经营上如果不能够创造高于资本成本的经营效率的话, 企业就不会实现价值的增长。同样, 企业扩充与重组, 并不一定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只要这种投资行为或产权变更行为, 没有提高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 企业就不会增值。资本市场效率理论表明, 在资本市场高度有效的情况下, 金融资产的投资与筹资,并不能够获取正的净现值, 因为金融市场的效率高于实物资产市场的效率, 信息的对称程度高, 故获取正的净现值的途径是进行实物资产的投资。试想, 如果经营金融资本与经营产权资本的效率高于实物资本的话, 那大概就没有人进行工商产业的投资了, 闲置资本的拥有者, 都去资本运营吧。在各种资源不允许的情况下, 都去搞产权重组、企业并购吧, 那样的话,可能一个社会离喝西北风的日子就越来越近了!资本运营概念的虚假性表现在是对严格的财务理论体系的肢解。解析上述有关资本运营的定义, 我们可以发现, 资本运营的定义几乎涵盖了财务管理的所有范畴, 如并购、资产重组、剥离与分立是财务管理投资扩充与财务重组的内容, 而所谓的金融资本运营是财务管理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的相关内容, 而在内涵的定义中, 资本增值是盗用了当代财务管理的核心思想―――创造价值, 将财务管理的内涵与外延篡改为资本运营的概念, 是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肢解, 如果沿用资本运营的概念, 必将在理论上引起极大的混乱, 在实践上产生严重的误导, 削弱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财务理论体系中,所谓资本运营的外延涵盖的问题如扩充、重组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对财务理念和财务方法的正确运用,离不开财务原理的支撑。而翻开资本运营的有关书籍,我们难以找到有关所谓资本运营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从这点意义上观察, 资本运营只不过是拼凑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是一个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也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的伪学术概念。
准确的定义财务概念, 是科学研究得以正确进行的前提。作为财务管理的学者, 笔者呼吁在研究上放弃急功近利、标新立异的做法, 以学者严谨的、规范的态度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虽然没有立足于创新, 只是对我国财务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错误的概念进行了斧正, 但通过我们的呼吁以期建立和使用规范的财务管理的概念, 使严谨的财务理论体系能够得以维护。应该指出, 在财务管理领域中, 被扭曲的和误解的概念决不止作者所剖析的几个重要概念, 在市场经济发展了20 年左右的中国, 是对财务管理领域中的若干概念进行系统研究和规范、进行拨乱反正的时候了,以促使理论研究规范、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威廉・L.麦金森.公司财务理论[M].刘明辉.主译.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G.Bennett Stewart,Ⅲ.探寻价值[M].康雁.等译.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Franco Modigliani,Merton H.Miller.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M]卢俊.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译文集.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1- 49
责任编校: 朱星文
On the Distor tion and Cor r ection of some Concepts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XU Chun- li
( Tianjing Institute of Fiancé $Economics Tianjing 300222)
篇4
关键词:财务风险 债务 筹资风险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及市场快速变化,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经营风险难以避免,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风险实际上是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而企业在经营中大多数都是借入资金,负债经营成为现代企业的经营策略,极有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企业结构趋向多元化发展,企业所面对的财务风险变得复杂和难以预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有效控制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经营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从财务风险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当前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衡量,进行适当的防范与控制进而将风险程度降至最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有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决策理论学家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是风险的狭义定义。日本学者龟井利明认为,风险不只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这就是广义风险的概念。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一般来讲,企业面临两种风险:一是经营风险;二是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是由经营风险引起的,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经营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成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
二、财务风险表现形式
(一)无力偿还债务风险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应有的经营策略,通过负债经营可以弥补企业自有资金的不足,还可以用借贷资金来实现盈利。由于负债经营以定期付息、到期还本为前提,如果公司用负债进行的投资不能按期收回并取得预期收益,公司必将面临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公司资金紧张,也会影响公司信誉程度,甚至还可能因不能支付而遭受灭顶之灾。
(二)利率变动风险
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公司在负债期间,由于通货膨胀等的影响,贷款利率发生增长变化,利率的增长必然增加公司的资金成本,从而抵减了预期收益。股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所需的资金一般都来自发行股票和债务两个方面,其中,债务(包括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商业信用)的利息负担是一定的,如果公司资金总量中债务比重大,或是公司的资金利润率低于利息率,就会使股东的可分配盈利减少,股息下降,使股票投资的财务风险增加。公司融资产生的财务杠杆作用犹如一把双刃剑,当融资产生的利润大于债息率时,给股东带来的是收益增长的效应;反之,就是收益减少的财务风险。
(三)再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企业在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环节无不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由于负债经营使公司负债比率加大,相应地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司从其他渠道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
三、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多种多样,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影响,不同的财务风险成因也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成因,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强防范措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般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性
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外部因素,随着市场原材料价格的疯狂上涨,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升高,增加了企业运作成本,减少了企业利润,与预期收益相差甚远。另外银行利率的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利率风险,包括支付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测和无法改变的。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同时也可能带来灾难,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二)企业内在因素
1、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淡薄,认为只要管理好资金,就不会产生风险,而企业生产实际过程中需要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进行销售产品策略,企业应收账款急剧增加,应收账款不能按期到位,直至成为坏账,资产严重流失,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篇5
关键词:财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规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经营性理念逐渐成为了高校争取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主流形式,这使得高校在财务管理上的自不断加强。由于高校对财务管理的不断加强,使得高校经费的来源比较多渠道,导致高校在财务上出现了一定的财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是高债务风险和投资风险以及资金支付风险等方面,而造成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不但只是因为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也是因为高校风险管理意识和扩招规模的影响。财务风险对高校的正常运营是有较多不利影响的,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关的规避,以保证高效财务风险能够进行有效的降低。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
目前财务风险主要分为两种概念,即广义上的财务风险和狭义上的财务风险概念。广义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经济界在经营中遇到的经济风险,这种风险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呈现,而狭义上的财务风险则是资金运营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这两者在具体含义上有着一定的区别。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与广义和狭义财务风险都有着具体的不同,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是高校在资金运营中存在的危险,且这些危险也包含了资金运作短缺、银行无力偿还等资金运作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
(一)高校防范意识缺乏
我国很多高校的运营预算基本都是有国家控制管理的,这使得很多高校对于财务风险上的管理并不重视,且在面临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时,高校管理人也没有合理的规避风险措施。虽然我国很早就开始实施高校教育改革工作,但由于贯彻和实施力度不足,使得很多高校还未改变于政府经济补贴的思想模式,其对于学校扩招背景下面临的财务风险并不透彻理解。高校管理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较差的情况,不但使得高校的财务风险情况不断加重,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的资金正常运转。
(二)盲目扩招加重财务负担
随着我国教育扩招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高校都对学校建设规模都进行了扩大,而这些不断扩招的学校,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扶持。我国对于高校扩招是有一定财政预算管理的,这使得高校除了利用财政拨款后,其也大量的引用银行贷款,从而导致高校每年需要对银行偿还大量的贷款利息,甚至一些学校在偿还利息后无法进行正常的学校资金运转。由于高校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够,使得其对财务风险没有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和管理体系,且也没有设置专门负责高校财务风险的专业管理人和岗位,从而导致其在盲目扩招加重财务风险后,没有科学的规避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治理。
(三)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财政部和教育部在2013年颁布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制度中明确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因实施和贯彻力度不够,很多高校目前使用的还是1997年版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传统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制度上比较落后,对于实际财务风险管理制定的制度也不完善,很多管理规定上都不符合财务风险规避的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高校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和现金管理制度以及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中,都没有严格合理的制度可供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促进了高效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加强高校的防范意识
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体,其必然会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因此为了避免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必须要加强高校的防范意识。对此高校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财务情况和资金经营情况,来建设相关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以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对高校的财务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避免资金管理不合理而造成财务风险的形成。高校可以建设相关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以对财务活动可能发生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使得其能够及时的控制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防治盲目欠债而影响财务正常管理。
(二)对扩招投资严格管理
盲目扩招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扩招不但使高校的举债金额不断增加,也影响了高校的财务活动日常管理。因此高校需要对扩招投资进行严格的管理,在进行扩招投资时需要全面的对学校财务资金进行分析,以建立合理的扩招方案。在提出扩招方案后,需要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对高校的扩招方案进行论证,以保证扩招方案不影响到高校资金的运转。
(三)建立高校财务管理体系
完善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风险进行规避,且同时也有利于加强高校财务活动的合理管理。建立完善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专项资金财务管理人,使得高校的财务活动在进行资金使用时,能够有专项管理人进行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体系需要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设置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和职位,并采用财务管理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管理,以及同时需要将财务风险管理理念深入贯彻到财务管理体系中。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 关联规则; 数据挖掘; 财务风险; 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1-0032-04
对于企业而言,自身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能否被准确洞察直接关系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如此,理论界始终关注企业财务风险或预警指标的选择和整体模型的构建,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为企业的持续、健康运营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不可否认,传统统计模型过于苛刻的假设条件和繁杂的计算过程也极大限制了理论成果的实践效用[1]。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时代的到来一改传统的假设分析方法,更强调大规模数据分析中规律的呈现,这对于企业财务风险评价而言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在充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的动态性,建立更具实效性和实践性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和危机预警模型,以确保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运用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基于此,本文拟在充分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现状的基础上,以关联规则交互挖掘算法为基本方法、以企业相关财务风险指标挖掘为基本方式,以期探寻隐藏于财务指标体系中的基本规则),从而发现真正引致企业财务风险的根源之所在。
一、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内涵及运用
数据挖掘,也称为知识发现,即在海量数据中探索隐藏于其中的规律、规则的过程[2]。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它最初的思想萌芽于统计学,且发展也以统计学为基础,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飞速发展后,实现了统计学与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理论和技术的融合,最终实现了数据挖掘。可见,这一知识发现过程的实现有着两个充分条件:一是高性能计算技术,这是实现数据分析的必备技术手段;二是海量数据搜集,这是探索基本规律的必要资料基础。从数据挖掘的使用来看,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最初始于计算机领域,以IBM为代表的企业率先将其运用于自身的相关产品研发,如IBM Intelligent Miner[3];国内则主要关注于数据挖掘的算法研究,这就导致研究主体以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为主,其在实践方面的运用尚不普遍。从20世纪90年代数据挖掘技术出现至今,虽然对其的研究仍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但在实践领域也有了相当的进展,总体来看,在所有数据挖掘方法中以关联规则的挖掘运用最为广泛。因此,本文也将主要以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为基础,将其与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相结合。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如下:一是Apriori算法,该方法由Agrawal等首先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在所建立的支持度-置信度框架下通过迭代运算形成最终所需的频繁模式集,即在对数据库扫描的基础上生成首要A候选集,在此基础上进行支持度计数比较(主要采用Apriori算法),形成频繁集A’,此时,候选集的生成将不再是对数据库的扫描,而是数据集A’将以自身链接的形式再生成新的候选集B,B仍然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支持度计数比较形成频繁集B’。如此反复,直到得出所有长度L(k≥1)的频繁项集L’,此时应不再产生新的频繁集项。二是FP-Growth 算法,该方法由Jiawei Han等率先提出,克服了支持度阈值较低时运用Apriori算法对数据库频繁扫描所导致的算法性能下降的缺陷[4]。其基本思想是在Apriori算法基础上引入Frequent Patterns Tree重新保存数据集,这样就避免了对数据库的频繁扫描,且有效缩减了每一条数据传导路径中节点的频繁程度,既强化了数据结构的紧凑度,又为后续生成算法中对FP-Tree的快捷拆分提供了方法保障。
基关联规则的交互挖掘则是以数据挖掘为基础,专门用于解决最小支持度和置信度阈值未知情况下的数据挖掘问题,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需要通过实验和调整来探知最小支持度和置信度阈值,最终实现对数据用户需求的有效满足;其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是基于Apriori算法的交互挖掘方法,该方法主要以Apriori算法为基础,试图通过对已挖掘的关联规则的高效运用,从而达到控制候选集规模的目的,这样可以最终实现对数据库测试频率的有效降低。目前,理论界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IUA(Incremental Updating Algorithm)和 NewIUA(NewIncremental Updating Algorithm)两类[5]。以IUA为例,对于真正有效关联规则挖掘目的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阈值的实验和调整,若数据库始终保持不变则支持度和置信度阈值的变化就会引致关联规则更新,此时可利用已存在的频繁项集实现对新的频繁项集的开发,即采用增量式更新算法IUA,但对于频繁项集的划分容易导致大量无用候选集的产生和有效频繁项集的误删。
二是基于模式增长的交互挖掘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已发现关联规则使用效率的提升进而实现对算法效率的改善,其主要改善路径则是控制频繁模式树的重复构建率和减少数据库的重复扫描次数。以Khashei M,Cong et al.[6]为代表的研究者就主张以有效的压缩策略实现对三个频繁模式挖掘技术的匹配,以避免频繁模式的不断增加。
总体而言,伴随关联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的丰富,其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已经被逐渐应用于零售、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特定产品的研发中。以美国银行为例,其目前对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增长率已达到15%,同时,还将其充分运用于利润评测模型和风险控制模型的构建中,实现了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基于关联规则交互挖掘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传统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均建立于评价者或管理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自我认知和判别基础上,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但基于数据挖掘的财务指标选择更强调指标间的相关性,保障了指标选择的客观性。目前,理论界普遍采用的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以下方面[7]:
一是对企业营运能力的综合反映,该类指标需要充分反映企业资产的周转状况,进而实现对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效率的准确判断,若经营状况良好则资产运转情况良好,收入也越高。常选用的指标包括针对流动性资产周转状况评价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以及针对固定资产周转状况评价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二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该类指标主要与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相关,虽然企业短期盈利能力也是投资者关注的主要指标之一,但从财务风险应对角度来看,只有持续的长期盈利能力才能确保企业具备有效风险对抗能力。常选用的指标主要包括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指标。这些指标均与企业总利润间呈正相关关系,即企业盈利能力增强,风险的应对能力随之上升。
三是对于企业未来成长潜能的评价,该类指标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能力的判断进而形成对其成长潜在空间的评价,即以当前营运、发展状况为评价基础。常选择的评价指标包括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资本规模扩张速度、负债规模的扩展速度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张速度等,进而形成对未来成长潜能的准确、客观评价。
四是对于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这又涉及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的分别判断;对于企业而言,短期偿债能力与未来融资规模、融资成本息息相关,常选择的指标主要是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长期偿债能力则直接关系企业自身的正常运营,若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则会直接影响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常选择的评价指标包括资产负债比率、股东权益比率和利息支付倍数三项。
五是对于企业现金流量状况的评价,该类指标直接决定着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且属于动态类指标,应根据实时变化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常选择的评价指标包括经营现金净流量对流动负债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对净利润的比率以及经营现金净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
考虑到风险评价过程中对于营业收入、净资产以及现金流的综合考察,在选择具体评价指标r增加营业收入、每股净资产、每股现金流量等评价指标。
三、基于关联规则交互挖掘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模型
(一)基于风险视角的层次树构建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能否真正对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准确的识别和程度预测关键在于能否对复杂的风险类型进行深入的解析,即能否准确构建风险概念层次树。从上述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明确其对于企业风险的评价是多方面的,既有针对经营状况的盈利、营运、成长方面的评价,也有专门针对企业债务规模、还债能力状况的偿债能力、现金流量方面的分析,这就必然涉及数据的泛化问题,而建立风险概念层次树正好可以利用高层次概念对低层次概念的替换而实现这一技术目标。具体而言,财务风险概念层次树包含4个层级:企业财务风险(最高层)、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各个方面(第二层)、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综合关键指标(第三层)以及具体概念指标层次(第四层),具体见图1。
从图1可见,这一概念层次树既充分描述了不同层级间概念递进关系,又实现了对低层次具体概念的深入挖掘,且这种挖掘的形式不单局限于指标的综合挖掘,还可以延伸至各个具体模块中进行局部挖掘。在实现了低层次概念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三层、第二层概念的挖掘,直至最高层,从而有效寻找指标间的隐藏规律。
(二)支持度阈值的交互挖掘
现以盈利能力为例,假定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为频繁项集,则在支持阈值交互挖掘策略下层级级别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支持阈值的大小,即财务指标层级越高,则所对应的最小支持阈值就越大,反之亦反。这也意味着在考虑支持度阈值时必须结合指标的层级综合判断,想要得到最小的支持度阈值就必须着眼于最低级别的指标层,具体见图2。
(三)数据挖掘与结果输出
上述所构建的基于关联规则交互挖掘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模型,应对模型的支持度和置信度阈值进行分别数值设定,进而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指标频繁模式类型数目以及规则数目的挖掘,以此为基础最终实现对财务指标间规律的探析,现将对具体的操作过程进行描述。
首先,在算法选择上,为避免交互挖掘中因支持度阈值递减而导致的计算过程重复,改用已获取挖掘信息下的新支持度阈值的频繁项,在此基础上以Hash结构为数据储存方式并同时更新支持度阈值下频繁项集的支持度计数,这将有效提高了数据挖掘的效率[8],至于HIUA的算法伪代码在此不做专门描述。具体而言,在初次计算新支持度阈值下频繁项集时,算法仍然采用Apriori算法,可得到相应阈值下分级数据的频繁项集;随后不再采用Apriori算法,分两种不同情况进行处理:若是支持度阈值递增则通过对上一频繁项集的筛选得到进一步的分级数据频繁项集;若是支持度阈值递减则将上一频繁项集设为A,在此基础上计算新阈值下的频繁项集A1,从而得到新的频繁项集项。此时频繁项集项间的自连接将分别得到新的阈值,对这些数据进行再筛选和再组合最终得到频繁项集L,直到L为空时算法结束,此时将生产相应之尺度下的具体关联规则。
其次,在性能测试上,为确保算法的高效性现专门对Apriori算法、IUA算法和HIUA算法进行对比。从前面分析已知,在避免了频繁集的重复更新后,置信度和支持度阈值上升的环境下,IUA算法的速度明显高于HUIA,因此现只对支持度阈值递减的情况进行专门测算。现选择上市公司中ST公司2007―2014年期间的相关财务指标数据,共计34家841条记录;以X轴表示支持度阈值,范围为0.2―0.3,步长0.01,Y轴为计算频繁模式集的运行时间,则不同支持度阈值和置信度阈值下规则数目如图3所示。
四、政策建议
从所构建的具体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层次树可以看出,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应该是多层面、全方位的,结合具体财务指标选择企业对于潜在财务风险的防范应基于以下方面。
一是在企业营运风险管理方面,应着重关注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和存货周转,这主要是因为应收账款的周转状况直接关系着企业资产的流动速度,两者间呈正相关关系,只有资产高速流转才能有效提升企业营运能力;对于存货而言,也是如此,只有周转速度越快才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才能最终实现对企业营运能力的提升。
二是在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方面,应主要关注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这两个指标也是外在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指标,它们直接与企业的利润回报率相联系,彼此间呈正相关关系,利润回报率越高则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也越高。
三是在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方面,应着重关注净利润增长状况和总资产增长速度,这主要是因为净利润增长率直接与企业经营绩效相关,作为对企业未来成长潜力的评判,必然首先关注其经营绩效的高低,企业经营效益越高则意味着成长潜力越大;而总资产增长速度则直接决定于企业一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的扩张速度,资产经营规模扩张越快意味着潜在成长空间越大。
四是在企业现金流评价方面,应主要关注经营现金净流量对销售收入比和资产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这两个指标值的高低直接Q定于企业持续经营的状况,如呈现良性、健康循环则现金流必然随之上升,反之亦反。
五是在企业偿债能力评价方面,应主要关注流动比率和现金比率,这可以实现对企业长短期偿债能力的综合判断。流动比率越高则意味着企业到期还款能力越强,而现金比率越高则意味着企业资产流动性越强,企业风险自然也就越小。
【参考文献】
[1] 吴应宇,蔡秋萍,吴.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0(1):22-26.
[2] 韩家炜,KAMBER M. 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刘英华,杨炳儒,马楠,等.分布式隐私保护数据挖掘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28(10):3606-3610.
[4] 宋威,李晋宏,徐章艳,等.一种新的频繁项集精简表示方法及其挖掘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47(2):277-285.
[5] 战立强,刘大昕.频繁项集快速挖掘算法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8,29(3):266-271.
[6] KHASHEI M,et al.Improvement of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s Using Fuzzy Logic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s)[J].Neurocomputing,2009,72(4-6): 956-967.
篇7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a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market is more competitive, and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facing increasing risks, the financial risk is one of the biggest risk, so concerning about the financial ris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research. Taking the financial risks status of the current private enterpris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studying the causes, this paper made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to avoid financial risks.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成因;规避防范
Key words: financial risk;risk causes;avoiding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04-01
1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概念及特征
1.1 财务风险的概念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不仅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
1.2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①客观性。②不确定性。③相关性。④高破坏性。⑤普遍性。
2民营企业管理中财务风险的现状及其影响
2.1 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负债比重较大在原始的创业冲动激励下的民营企业家凭着一股创业的热情投入商海,他们很少对资本结构做科学的规划,大都靠原始的资本积累。再加上后续经营上的困境以及融资渠道的单一,造成资本结构中负债甚至是民间借贷比重较大,无形中埋下了财务风险的隐患。
2.2 经营管理欠科学,加大财务风险民营企业大都是在大环境不甚理想,竞争压力空前的狭窄空间拼杀出来的,企业的管理基本上是拳打脚踢,经营管理水平欠科学,管理思维滞后,管理水平低下。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关联性以及购销存的管理甚至行业管理、品牌管理和危机管理上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管理风险增大的同时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3 投资缺乏科学性,失误时常发生一些民营企业在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激进或者冒险,不顾企业的主业,盲目的进行跨产业经营,投资分散且多元,由于部分投资缺少事前的科学规划以及项目可研的缜密论断,造成投资失误频发甚至投资失败。对企业的资金流造成严重影响,加大了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2.4 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落后一方面,民营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致使其经营管理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脱离本来民营企业的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有力支持和强力支撑。作为企业战略的有益补充,财务战略应该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和方向的。然而部分民营企业的财务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离,甚至南辕北辙,极大的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3.2 财务风险监控手段不足飞速发展中的民营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财务环境,风险监控手段明显不足。尤其面对2009年演变为经济危机的金融风暴,大部分民营企业应对不力,风险识别能力不高,造成企业经营环境的急剧恶化,现金流的严重短缺,甚至最后走到了破产边缘。
3.3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其实大部分民营企业除了经营管理短板外,财务管理制度也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不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无法正确做出财务预警和风险提示,在削弱了财务管理的职能的同时间接加大了财务风险。
3.4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的分析、论证和实施民营经常在没对项目做科学的分析以及可研报告尚未进过论证的前提下,不顾及项目投资回收期以及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的考虑,凭一腔热情盲目决断,造成项目的风险加大甚至项目的投资失败,透支了财务的现金流后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4合理规避财务风险的对策
4.1 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虽然目前我国已针对民营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从客观上要求国家在加快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措施给予适当的扶持。
4.2 民营企业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①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民营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应该针对市场变化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②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国有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
4.3 企业要从机构设置、体系完善,员工培训等方面提高自身抵御财务风险能力①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提高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②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③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还应对财会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监督意识。
5结论
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和有益支撑,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成因也有目共睹,通过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现状的剖析及成因的透视,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更好的应对策略,并且能够采取更为直接的应对措施面对挑战,积极减少或降低财务风险,从而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媛,张海红.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2009.
[2]曹伟忠.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内蒙科技期刊,2008,(7).
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 内涵 防范
1.财务风险的内涵
传统的观点认为的财务风险与负债经营相关,财务风险是因偿还到期债务(即偿还到期的本金加利息)而引起的,没有债务,则不存在财务风险。笔者认为,上述关于财务风险的定义颇有疑义,需进一步加以明确。
1.1从资本运动的角度看
财务风险,是资本价值经营的必然产物。在资本运动过程中,资本流通的始极是货币本金的垫支,终极是得到价值量增加的货币本金收回,财务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而垫支货币的活动。所以,资本财务的风险萌芽于本金垫支之时,只要有把货币作为资本来使用的意图,资本就具有无法得到价值增值的总风险。资本的流通过程,既是财务风险的转移过程,又是财务风险的积聚过程,某一资本形态的风险不仅接纳了上一资本形态的风险,同时又吸收了本形态新的风险,随着资本价值逐渐集中于商品产品,风险也在不断的积累。总之,资本循环的每一步都印上了财务风险的痕迹:本金垫支的伊始,风险就已经启动;资本价值转换和增值的过程,就是风险的转移和积聚过程。
1.2从现代财务管理内涵看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的组织和控制及协调。从财务现象观察,它体现为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回收和资金分配;从财务本质观察,在这些资金运动过程中,无一不体现着各种关系,财务风险应是涵盖人类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及处理生产关系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因此,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资金运动中(体现了经济关系)不确定的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或者企业在理财事务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它是一个大范围有着广泛外延的一个概念,而不仅是筹资风险。
综上,财务风险是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首先,它涉及到企业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以及企业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其次,企业的其它风险,如经营风险、政策风险、自然风险等,其影响最终也归结到企业财务成果上,或者说它们对企业的影响最终也会通过财务成果得到反映。财务风险应为企业在各种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成果与预计财务成果相背离,因而有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它是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风险的货币化的集中体现。
2. 企业财务风险的诱因
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
2.2企业管理者盲目最求规模扩张,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做大做强,企业就会有发展前途,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利润是以运作各项资源而产生的,具体表现在对社会化的资源,如原材料、生产设备、资金及人才等生产要素。这个效能体现在投入产出生最大化上,这个效能与同行业,同社会化的企业相比,就体现在比较竞争优势上。
追求投入产出最大化是企业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但是很多企业一旦做大了一点,就会违背了企业经营效率的这个根本,而是以简单地扩充,以金融化的手段来代替了企业经营,而我们又往往会为企业家的远大理想和豪言壮语而激动,却忽视了如何做到、如何保证、如何去实现。一条概念链条是:并购交易完成―销售额增加―利润增加―股价上涨―价值提升―被并购交易完成。这个概念看似完美,但缺遗漏了“价值创造”这一个环节。实质上这才是企业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企业的经营过程就是价值创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企业财务保障实施的过程,企业身处于市场竞争风险之中,充满了危险性,而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确保企业在运作过程与保证目标之间找到平衡。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是体现在保障企业先生存,才能发展这个基本道理。只有在获利保障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2.3企业筹资方式不当,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不少企业大肆筹资举债,增加财务负担,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一旦再生产过程发生中断、阻塞、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甚至导致破产。
2.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决策缺乏科学性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的通病,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例如,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猴王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其与上级企业猴王集团之间存在着混乱的财务关系,致使上市公司因猴王集团破产而出现严重财务危机。
3.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灵活运用分散法、回避法、转移法、降低法等技术方法,以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如何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五条对策:
3.1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所作为。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3.2防范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3.2.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流动资金,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3.2.2 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3.2.3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帐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3.3健全内控体系,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企业要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工作程序,分清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要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企业负债率分析以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监测技术,建立敏感的风险预警系统;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4加强筹资风险管理,控制财务风险
针对筹资风险成的几个因素,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筹资风险: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企业在借入资金时,应在慎重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筹资顺序来控制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在资金安排上,要考虑到借款的到期日和利息的支付日,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用款的高峰和低谷期,合理安排资金避免资金调度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3.5 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建立御险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主要措施是:(1)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2)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3)建立健全企业坏账准备金制度,适当提高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4)建立健全企业的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以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中小企业存在财务管理问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和中小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迫使中小企业去思考应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进行有关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本文将从介绍中小企业及财务风险的概念入手,分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提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力求能降低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减少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1 中小企业及财务风险
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关于中小企业的概念现在还没有定论,不同的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判定标准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定义中小企业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对中小企业的定义方法。但无论如何定义中小企业,都是采用相对定义的方法。从理论上讲,劳动力水平比较低,劳动对象在企业中比较集中或者是生产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就可以定义成中小企业。为了便于进行研究,需要对中小企业的概念进行统一的界定,但不同的研究领域使用的定义方法也不同。本文中我们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中小企业的定义。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促进法》中还对中小企业中一些具体的参考指标进行了规定,这样就可以通过相关的数字标准来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属于中小企业。
1.2 财务风险的内涵
所谓财务风险就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财务活动中出现了企业没有预料到的突况,从而使得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和预期的财务收益之间出现偏差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广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得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之间出现了差异,这里的因素可能是政治因素也可能是其他难以预料的因素。广义的财务风险是从生产经济全过程的角度进行定义的,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财务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举债经营而造成的财务不确定性,即单指举债风险。举债可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支持,但举债还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企业需要到期偿还本金和利息,同时还要承担利率风险。如果企业利用贷款的资金进行投资的收益率低于贷款的利率则会造成企业更大的财务风险。通常来说,企业举债的规模越大,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严重时还会使企业破产。
1.3 财务风险的特点
想要采取措施应对财务风险,首先就应掌握财务风险的特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财务风险的特点一共有四个:第一,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会随人的意识而转移。即我们无法彻底消灭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只能利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将财务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第二,财务风险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甚至可以说是存在于企业的各种财务活动中。第三,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特点的时期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总而言之是不确定的。第四,财务风险具有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特点。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高风险高收益,企业的财务风险和收益是具有正相关关系的,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越大,获得的收益就越高。
2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和中小企业的资金筹集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所谓资金结构就是指企业中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存在负债资金占资金总数比较大的问题,甚至有一些中小企业的负债资金占资金总数的70%以上。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时,资金结构不合理导致的风险还不显著,一旦出现现金流不足的问题时,企业将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偿还负债,很有可能会破产。
2.2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少风险管理意识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少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是导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频率比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都不具备相关的财务风险管理知识,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完全是凭借经验,根本就没有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同时,还有很多的中小企业都属于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完全由企业的经营者负责,这种组织结构形式也影响了财务风险管理。此外,中小企业管理者个人管理能力不足也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落后的一个原因。
2.3 企业财务决策缺少科学性
有效避免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方法就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还无法实现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使得企业的财务活动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
2.4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不稳定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比较高的原因除了有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外界环境包括宏观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各方面的政策、制度还不完善,还无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从而使得企业需要面临一些由于外部环境变化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3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第一,要控制企业负债资金的比例,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中小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应充分考虑负债经营的成本,进而控制好负债资金的比例,在使用负债资金时需要考虑到资金成本问题,综合考虑企业的举债能力和负债规模。中小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负债经营制度,全面考虑企业的经营情况,控制举债的规模。
第二,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首先,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的力度,使财务管理人员能掌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其次,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使其具有风险防范的意识。最后,还应鼓励财务管理人员时刻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例如投资政策、财税政策等,使其能提前预知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第三,要提高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企业财务决策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而影响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避免经验主义和主观决策主义,即要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财务决策。
第四,要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不能控制的,企业能做的是适应这种变化,并利用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的实力。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少,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上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因此,中小企业应认真分析外部环境变化的趋势,及时做好应对准备。
4 总结
总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在生产经营的过程需要面临着比较大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应积极寻找应对财务风险的策略,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曹伟忠.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2):91-93+103.
篇10
关键词:化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成因风险现状建议
一、引言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各个企业均会受到财务风险的干预,这种风险不仅仅源自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出现的财务问题,还可能源于企业外部因素影响所导致。近年来化工企业不断发展,同样会面临财务风险的问题,根据其财务风险管理现状,需不断提高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及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性能,从而预防各种风险的发生。
二、财务风险概念及成因
(一)概念
所谓的财务风险,其实质上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一系列不可控制因素以及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在特定期限内因预期结果和所得结果的不同,从而造成企业遭受损失。对于企业而言,不论从事何种财务活动,都必须要正视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问题。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积极通过有效手段,解决各种财务问题,从而减少风险损失,而无法消除所有的风险。
(二)成因
造成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企业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由于风险因素的不同,造成财务风险出现的程度也不一样。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条件有以下几点:1.复杂的宏观环境。由于复杂多样的外部环境影响,企业的管理机制会受到限制,且难以改变自身的状态适应环境发展,因此容易产生危机。复杂的宏观条件包括了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等,这些要素均属于企业外部条件,均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不同影响。2.无法精准识别财务风险。由于企业人员认知能力的不足,员工无法正确认知财务风险的发生。财务风险几乎无处不在,只要企业从事财务活动,就有可能伴随着风险的发生。企业人员在工作期间,因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认识,面对财务风险发生时无从下手,难以及时控制风险蔓延,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3.财务决策的失误。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在面对风险来临时做的错误决策也是导致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为了防止财务决策出现失败状况,应将财务决策进行科学化分析,在财务风险发生时能够科学地对风险给出决策。4.企业内部的权责分工不明确。在企业财务风险的诱因中,该因素占有重要地位。企业在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等环节,如果出现了权责不清等问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使得不能完整运用资金的情况发生。该问题常见于资金管理不完善的母子上市公司中。
三、化工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一)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存在问题
不少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出现,与企业人员缺少对财务风险的重视和管控不足有很大的关系。部分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财务管理的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能力发挥不充分,对于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各类财务会计信息数据收集分析不够及时。
(二)对企业的资产结构控制不够科学
资产结构不合理也是造成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前不少企业中对于资产管理不够重视和严格,部分企业存在的短期负债与流动负债的比重问题较为严重,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因此在企业进行经营活动过程中面临着较大资金问题,一旦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很容易造成财务风险问题。
(三)对企业的流动资金与资本运作管控不当
部分企业在经营期间出现了财务风险、资金回收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大都与企业的资金管理和资本运作不合理有关,企业的资金流动比率不足、资本运作效率不高以及盈利能力较低等,尤其是资金回收能力不足的话,都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
四、化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提升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
为了有效培训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企业不仅要从思想上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还应该通过实践方式来提升员工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现有知识体系,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风险情况,进而切实提升员工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除了要依靠自身的专业判断外,还可以结合科技的手段来对不同的风险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化工企业对风险的预警能力。
(二)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一个具有健全的财务和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是能够明确划分企业内部的各项权利和责任的,不仅如此,健全的财务和内控制度还能够解决企业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等权力分配问题,使企业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配合。化工企业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充分重视其操作流程,通过系统的培训,提升化工企业员工责任,从而保证企业制定的内控制度落实到位。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体系完整的内控制度,并严格规范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部门。在应用上述措施以后,企业才能有效规避、处理金融风险,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
- 上一篇:财务中层管理培训
- 下一篇:技术创新具有的五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