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前提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前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的前提

篇1

关键词 科技;管理;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9-0008-02

0引言

科技管理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控制、领导等系列工作,整合并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它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办法,旨在提高我国科研管理水平,为自主创新工作提供良好培育土壤,构建创新型国家。然而,受到传统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制约,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目前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科技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走一条适合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1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定位,自主创新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在现有机制下,政府要为自主创新搭建平台,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2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顶层体制设计有待优化

当前我国在科技管理机制上,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行政色彩浓厚,体制性的障碍仍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没有建立起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对如何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等探索不够。结果造成科技资源分散、组织动员能力与协调能力不足,甚至影响到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科技宏观管理体制亟待改革深化。

2.2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引进市场经济机制,并走进全球化浪潮之中,但相比之下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显滞后。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然而,目前科技项目的设置并未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导致项目研究开发与成果应用分离普遍,科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有“脱节”现象。这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科技成果转化难,“走不出去”,在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少;二是科技管理部门作为“智囊团”的作用发挥不够,实业界与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联系不够紧密。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而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还存在许多科技成果“含金量低”、离市场及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等现象.造成了我国有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降低了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3科技投入低,使用效率不高

根据200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R&D经费支出4616亿元,R&D与GDP的比值为1.54%.这个比值较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距离,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过4%.而且,我国科技投入管理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往往造成重复立项与支持不足同在、投入不足与浪费低效并存。

3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3.1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当前,随着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政府科技管理活动应该遵循公共管理的规律,在行政体系、市场体系和社会资源3个维度上考虑定位,对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不同层面上的科研活动分层管理,并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突显地方特色,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具体来说,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就是要厘清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多方关系,例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念转变、科学引导、激励机制等举措,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创新体系。

3.2具体措施

3.2.1创新科技管理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科技要创新,科技管理必须创新;科技管理创新,科技管理理念必须首先创新。现有科技管理主要思路仍是决策权与执行权一体,政府科技部门一方面负责科技投入的规划、计划、使用方向,一方面安排项目经费的预算决策,甚至肩负科技投入经费使用的监督职能,容易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科技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只有转变这种管理思路,才能转变政府职能,应该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方分立的科技投入管理机制。

首先,是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建议参考国外科研体制,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项目的管理,包括经费预算与分配,遵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项目的审批、管理和组织实施。这样,科技管理部门从日常的繁重的项目管理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实施一线调研,深入思考各领域科技计划和科技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及效率.同时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机制,让来自政府、科技界、经济界、企业界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战略专家提供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方面的决策咨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地方创新资源与宏观发展趋势,更科学地设置项目计划,成功引导科研发展方向。

其次,是建立多层次的监督问责机制。应由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项目的评估,并评价与监督项目承担者的信用,依法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再由政府科技部门、科研机构、高校等科研部门共同监督、考核基金管理委员会的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促使基金委提高项目的筛选、管理和转化水平。

3.2.2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目前,科研单位对科研人才的评估、考核存在简单量化的倾向,也是导致科研工作脱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在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实现合理、科学的人才评估,切实推动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双管齐下、奖罚分明,对科研劳动及成果进行奖励和褒贬,从而调节和控制科研人员的行为,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值得重视的是,虽然科技部门、科研单位正日益重视激励制度的构建,但是容易忽视个体差异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需求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因此一些部门如果没有考虑人才的工作特征和需求的差异性,“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2.3推动精细化管理,倡导成果转化后的“售”后服务

确立全面、规范的制度体系是成功实施科技管理的重要前提。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的精细化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充分重视和抓好科技管理制度建设,把精细化管理理念体现到制度化的文件中去,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努力做到因为有制度规定而确保精细化管理不因人员变动而不再精细,并且不断把逐渐形成的好的做法、经验,进行整理、提炼,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制度,从而保证科技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只有关注细节服务、加强细节管理,才能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只有不断从细节中提炼经验、完善制度,才能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一个从细节到全盘、再由全盘到细节、再全盘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往复上升的过程。

4结论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制度遗留问题以及制度变迁引起的。但是,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管理体制必须克服体制、理念上的束缚,在新的环境下改革和创新,从管理理念、政府职能、激励机制、人才体制、精细管理等方面着手,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人才成长提供自由的土壤,形成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形成激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为我国的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帆.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9(3).

篇2

【关键词】钳工一体化;教学;科技创新;实践

1前言

钳工是机械加工中难以完成的工种,特别是装配钳工,它关系着产品的质量问题。然而,我们只有懂得装配钳工的加工工艺规程,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所以,钳工在机械制造过程中仍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技术。

2钳工一体化教学的现状

技工学校的学生抽象能力思维和知识水平较差,他们以能掌握一门技术,到社会上能谋生,求发展为目标。作为钳工专业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创设适应学生认识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开始有兴趣学习技术,觉得有可能学好,能学好,点燃心中的希望。

3理论与实践

3.1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形式。将课堂讲授内容以书面形式发给学生。从图纸分析为导入点展开课题内容,将专业基础课进行纵向整合。再次复习前面的基本知识。针对评分表的具体要求,如何利用检验量具进行测绘,在课堂内进行当场演示,边示范边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对象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方向,使他们在后面的自己动手操作中有相应的正确的模仿行为,掌握操作要领。让每组学生占一个固定工位,编上号,分发工件毛坯和量具,学生自己备好工具和量具,自己动手操作加工。在操作训练中采用“导生制”,即确定每组有一名技能好的学生做小老师,帮助本组同学完成加工零件,解决了实训中学生多老师无法每个照应的问题。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中錾、锯、锉、孔加工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形成。基本操作技能是专业技能分解后的局部动作,相对简单,易于掌握。通过老师讲解、示范,使学生由简单机械的模仿到逐步地熟练掌握。在这一过程,学生会出现较多的失误和多余动作,一旦养成习惯则难以纠正。因此,学生开始练习时,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姿势动作的正确性,及时指出问题并予以纠正。只有当学生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后,老师才可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

3.2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是钳工一体化教学的又一重要阶段

老师要根据实训的内容与要求,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课题练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了解,认知,促进学生迅速提高技能,做到熟能生巧。在训练中,制作一个小锤或锉配件让其熟悉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配合精度,做得好的表扬,并将其工件收入“展示厅”以资鼓励,做的差者予以纠正、分析原因,得出经验。让学生对照这一标准,了解实训要求。老师用这一标准,方便评判学生技能水平,成绩,学生能发现自己的技能不足,以立即改进和改正。

3.3编写一体化教材

目前的教材多而杂,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一体化的教学要求,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没有好的一体化教材就很难取得良好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原有学科界限,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由技能训练的需要来确定,目前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相对较少,现行使用的理论教材版本主要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钳工工艺学》,实践教学主要围绕劳动出版社出版的《钳工技能训练》,而在钳工实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是广泛的,包括《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机械加工常识》、《金属材料学》等。

3.4建设一体化教学场所

在钳工实习车间合理地安排理论教学区域,我们不是简单的把教室和车间合在一起,注重真实性、综合性和整体性,除提供机床和课桌等常规教学设备外,还提供专业书籍、维修等专业资料,把常用的加工方法、安全注意事项,有的上墙,有的做成电子文稿,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遇到困难时能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3.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兴趣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动力,是钳工教学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在钳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精心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要教会学生带着问题态度去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如:有些同学对锉削和钻削非常感兴趣,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然后带领学生到钳工实训室参观,让他们看到真实的钳工工具和量具,并联系理论知识进行现场识别、讲解、示范,等学生具备条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进行试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授课效率。

4教学评价和反思一体化

学生通过评价别人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从中得到了启示和进步,这样做也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准确性;结果评价重在学生完成的零件的质量,然后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全面客观,对于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结语

通过实践证明,钳工一体化教学的科技创新与实践是必要的。当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定论,也没有照搬照套的公式,既不能象德国那样,也不能象英国那样,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自己的路,培训出好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全国职业培训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2008.

篇3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外部环境;支持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正逐渐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在促进经济稳步增长、缓解新增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系统结构、促进市场经济繁荣、引领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主要从事较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中小规模经济实体。许多国家都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放在政策关注的重要位置上,积极为其提供良好的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和支持政策。正确了解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内涵,通过科学地系统评价及时把握其技术创新工作的效果与状态,引导其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是指围绕整个技术创新活动始终、随着技术创新的开展而变化,并能够影响甚至制约其生存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本文接下来将主要从财政税收环境、宏观经济环境、政策法律环境三个方面来介绍。

(1)在财政方面,国家通过不同的财政政策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很大的支持。财政方面,国家实施了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进步。在税收方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优惠税收政策。然而,财政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仍然不足,税收政策也存在诸多缺陷。

(2)近年来政府在金融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优惠上取得了很大成效,银行体制改革、股票证券市场与风险投资都进一步完善。不过现有的融资渠道和融资环境仍有不足,比如缺乏有力手段、结构布局不合理、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不强,难以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化对大量资金的灵活需求。

(3)我国近些年逐步通过了一系列促进科技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但现有政策法律环境仍有不少需要完善之处。比如①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形成,②帮助和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③政府对于科研经费的投入结构和支持重点不尽合理。

3.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构建

通过以上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目前状况进行的分析,构建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主要内容分为财税支持、金融支持、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支持四个部分。

3.1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支持

财税支持主要有两个方面:(1)运用财政政策优惠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一是投资引导型财政补贴,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适度倾斜。二是提供信息服务相关补贴政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负担一定比例的科技信息收集和咨询费用,帮助其改进或更新必要的信息设备。三是提供优惠利率的银行贷款,通过优惠利率、延长贷款期限、豁免债务等优惠贷款方式来为其提供直接优惠贷款。(2)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的税收优惠支持,具体优惠措施包括:一是投资抵免政策;二是对较高技术研发能力并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通过缩短其固定资产的折旧时期,实行加速折旧制度或特别折旧制度,并允许不扣除残值计提折旧。

3.2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

积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金融相关部门紧密结合,针对其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同时期中不同程度的资金需求,通过政府大力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相关支持内容,从而在资金上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1)孵化器可以作为资本和技术的有效媒介,为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足够资金及智囊支持,既能方便投资方快速了解其经营管理状况、技术工艺水平和产品市场前景等信息资源;又能帮助其融通解决需要的各种流动资金、权益资金和不同周期借贷款项,同时还能帮助指导其选择有效融资渠道,快速获取经营性贷款和各类研究经费、引荐各种风投机构和天使投资等。(2)民间融资具有较低的门槛和较高的灵活性,可以为成长期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但是很长时期里,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上,民间金融都被认为是不太稳妥和非理性的,因此一直难以取得政策支持的金融地位和与其作用相对称的制度认可。

3.3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支持

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和行业层面的技术支持是其能否不断进行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企业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应该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1)当通过研发产出技术创新有效成果后,应该迅速及时地进行专利的申请和登记,加深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同时政府应该加大整治知识产权剽窃和盗版的打击力度,规范知识产权市场竞争环境,有效保护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顺利进行。

(2)制定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用人环境,不断加强产学研联盟协同合作。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支持和鼓励大学、研究所等相关科研机构和海外留学归国的创新人才,自主创业或到中小企业中工作,积极改善创新人才的投资创业环境。对中小企业中的技术人才在科研课题项目申请、国内外培训进修、家属人员安置、子女异地求学等方面适当加大照顾力度。(3)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比重,通过设立技术创新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高新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关键性技术的自主研发。

3.4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社会化支持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企业得以不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和品牌效益的基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的桥梁。

(1)培育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氛围。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倡导创新文化研究,形成以人为本、以企业效益为重、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同时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再教育系统,提高全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热爱发明创造等创新活动的能力,营造自由开放、求实创新的较为宽松地创新文化环境。

(2)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由政府牵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包括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专业信息,点对点搜集整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市场、产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信息,并且提高其对信息的获取、甄别、选择、运用能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完善的服务平台。(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张亚博.中小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

篇4

一、设置新课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开始,教师往往采用教师提问、实验观察、相关化学知识或化学学史介绍、习题解答等等多种方法进行新课导入,课题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与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自然地引入新课。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上一定要多下工夫,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手段创设精彩的导入情境,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好必要的铺垫。

例如:在“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沪教版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所以在上课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火箭第二级所用的燃料是液氢,问:同学们如何书写出液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依据课本例题总结得出解题格式。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的课堂气氛也就营造起来了。

二、设置过渡型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渡情境既与上一环节有关,又与下一环节相关,这种情境过渡必须是自然的,符合认知特点。过渡问题情境是在课堂学习的不同环节、不同程序或不同阶段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

用,具体体现在:当前一阶段的学习完成,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时,需要设置递进型的情境来过渡;当接下来的学习与前一段的学习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时,需要设置“搭桥”型的情境来过渡;当学习了某一个方面的内容,转入另一个方面的学习时,需要设置一个转折型情境来过渡;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打断或偏离了预定的学习轨道时,需要设置调整型情境来过渡到正常轨道。

三、设置实验型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化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动手操作实践是我们认识某些新事物的起点,它为我们认识新生事物积累了感性经验,为最终形成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创设化学实验情境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1.实验的设计要有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要合理引导。3.实验现象要明显,操作要简易,过程中的变化要明显。4.若能用到肢体来演示的尽量引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实验型的问题情境,如在“燃烧的条件”(沪教版上册)教学中,作这样的实验设计:白磷和红磷在底部放一个装有开水的烧杯的铜片上,另一块白磷放在热水中。问:1.三块白磷和红磷分别处在什么环境?2.哪些白磷和红磷会燃烧?3.燃烧的条件是什么?4.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拿一根试管罩在热水中的白磷,让白磷与空气接触),热水中的白磷会燃烧吗?把观察的现象记下来,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让学生观察动手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设置探究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要教会学生探索,在探索中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设计一些探究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对于公式、结论、定律等的教学应注重它们的探究过程和归纳总结过程,不能只满足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所以,教学中设计探究型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经历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规律。

如,沪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这一节,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1.观察一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同?为什么?2.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同?为什么?3.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同?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这样问题,很容易总结出反应前后质量相等,为课堂上定量的研究打下基础,同时又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进一步学习和深入探究的愿望。

五、设置实践型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能力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化学教学要“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实践型问题情境是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写出报告,进行交流的情境。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化学知识处处存在,为学生进一步从化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奠定了基础,形成特有的化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可直接选取教材中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乐趣。如,沪教版上册第三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节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做:1.晒在太阳底下的衣服一会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哪去了?衣服怎样晒容易干?2.在远处为什么可以闻到花香?3.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如何变化?4.向轮胎打气,打进去的气体体积是轮胎容积几倍?学生通过完成这些问题后加深了对微粒性质的理解,了解了微粒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问题情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不仅能让学生知道化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用的,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篇5

一、透析当前职高生的实习现状

目前,职高生普通机床实习的现状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实习不重视,敷衍了事。具体表现为课前不预习,示范动作不看,实习步骤不听,摸一摸,动一动,站一站,得过且过;操作速度慢,工件不交。(2)实习不认真,操作欠规范。具体表现为未看清图纸就去操作,结果工件经常报废;工量具混放,导致量具精度下降;不停车,就去测量工件尺寸,导致量具磨损很快;装夹不平衡就加工,导致工件报废。(3)心理素质差,害怕出危险而只当观众,不当演员。具体表现为开机、操作由其他学生代替,自己测量工件,有的连刀具都不会装。(4)质量观念淡薄。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只做不量,最后仅仅做出了一个形状,有的装模作样地用量具量一下,大致接近精度要求就算完成,结果处处不符合精度要求。(5)环境意识差,卫生习惯不好。具体表现为乱丢废料、余料,机床不打扫干净,工量具用完不擦干净,乱倒铁屑。

二、提升普通机床实习课教学实效性策略

针对普通机床实习课的特点和目前职高生的实习现状,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学机床加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实习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常规教学教会学生机床的基本操作;第二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由学生自己设计产品、加工路线、成本核算。

(一)常规教学必须做到四到位

讲解到位车工实习操作依据的是教师给的图纸,虽然实习前学生已经学过机械制图,但是必须把图上的所有尺寸、形位公差的含义讲解清楚。除了讲解图样外,还要讲解清楚车工操作的工艺过程。

示范到位实习指导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如果教师只能从理论到理论、纸上谈兵,教出来的学生最多也只是一个理论家。如果每一个动作教师能演示一遍,学生可以模仿,可以提高教师的形象。教师应该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做到教师嘴到,学生眼到、心到,手到。

分析到位实习目的是练好基本功,制造出高质量的工件。车工要制造出高质量的工件必须边加工边测量边修整,测量是检查工件是否合格。教师测量学生工件时最好当面测量,具体分析工件哪些地方比较好,哪些地方需要修整。分析到位就是教会学生以后碰到类似问题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决。如,深孔、细长孔加工方法:打中心孔―钻孔―扩孔―铰孔

先指导学生对深孔加工时,实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原理再进行加工实践。明确孔深与直径之比L/d≥5的孔。现代对深孔的加工,主要采用专用的设备和特制辅助工装来加工。其特点是效率高、质量好、劳动强度低。但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加工企业及个体加工户一般都不具备上述设备,因此只能因地制宜,因陋而简,在普通机床上,采用简易的工装对深细长孔进行加工。加工一尺寸精度为 ,圆柱度为: 长度为115mm的细长孔,因孔壁较薄,直接用 或 的钻头钻孔,一次切削产生的热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消除热变形带来的加工误差及钻削后留在孔壁表层上残余应力产生的加工误差,一次钻削加工出来的孔壁粗糙度也较大,不宜直接用来进行精铰孔加工。因此,为了减少热变形和残余应力对精加工的影响,指导学生采取多次扩孔加充分浇注冷却液的方法减少粗加工留下的加工误差,以提高后续加工精度。

点拨到位、讲解到位、示范到位、分析到位都是在讲解操作,实习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实习,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学生实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纠正学生的动作。

(二)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经过第一阶段的常规教学后,学生对机床的面板、操纵按钮、性能已经有所掌握。但是由于接受知识的程度不一样,已经出现了知识层次、动手能力层次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对全班学生习惯于统一要求,而每个学生接受、理解、分析、运用能力不同,仍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容易使学生产生更大差异。这就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第二阶段应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具体操作:

明确任务项目教学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建构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小组集体讨论,确定一个项目,也就是想加工什么零件(部件、机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置项目。

产品设计明确任务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置项目,但是这个项目的加工必须在机床上完成,有些项目可能思路很好但是加工无法实现,所以零件(部件、机构)的结构最好是回转体。例如,台灯最好设计成圆形,下底面不能为平面,应该中间凹,摆放时比较平稳;上表面最好设计成曲线。结构、工艺路线设计零件结构设计的好坏影响加工的难易与零件的制造成本。台灯底座上表面最好设计成曲线,但是这曲线不要求抛物线,只要是一般的圆弧就可以了,整个结构要比例对称、美观大方。工艺就是操作者的指南,就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工艺路线的制定会影响到设计效果与产品质量。

篇6

在手机几乎成为生活必备品的今天,许多人都遭遇过手机没电带来的不便,随时随地给手机充电成为广大手机用户的愿望之一。手机充电桩在这种强烈的市场呼唤下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大大便利了手机用户的充电过程,堪称是一款契合时代需求的科技创新产品。然而,手机充电桩严重泄露个人隐私的事实,却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一款科技产品的真正价值。

首先,我们会为了贪图充电便利而牺牲信息安全吗?说到底,这是便捷与安全的冲突,在两者暂时无法实现统一的情况下,究竟孰轻孰重,又该作何选择,相信所有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依笔者看来,为了追求方便而丢失了安全保障,如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不值得。而且,如果科技创新产品缺乏安全保障,它带给我们的只会是表面上的小便捷,一旦它的安全漏洞被利用,会给用户招致无穷无尽的大麻烦。换言之,失去安全前提的所谓便捷,将是一种极度危险的失控状态,在实际应用价值方面可以说弊远远大于利。

遗憾的是,一些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者以及经营者,往往过于追求快速便捷,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安全关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科技创新产品总是急于被研发生产出来,在此之前缺少必要的安全测试环节。于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科技创新产品被曝出严重漏洞并导致大量用户利益受损后,其技术安全问题才会引起重视。不得不说,这种轻视安全保障的做法,很有把用户当成风险实验的小白鼠的嫌疑,是对科技创新的急功近利,更是对广大用户的不负责任。

篇7

【关键词】高中生;创新能力;提高方法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是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要。

一、好奇心是科技创新的前提

科技创新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思维的开发固然有很多途径,但最根本的动力的还是源自问题,问题本身的提出、解决和拓展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展过程。

有人说一切发明创造都先源于问题的发现,后成于问题的解决,好奇心是发现问题的前提。说到要多问多疑,大家肯定马上会想到大物理学家牛顿,是的,如果不是当初他对苹果落地好奇,多问了一个“问什么”,就没有着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苹果是落在我们头上呢?多问多疑说明有了好奇心,才能发现问题,有了疑问就有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打断了课堂的教学,而抹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堂应当成为开放的课堂,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希望学校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上的研究性课题、动手操作、课外延伸等处着手,对高中学生较感兴趣的课题讨论。我们可从其科学性、实践性、推广性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如果有价值,那就从中选取一个小切入口,来进行研究。在选题时要注意结合当地情况,选题不宜过大,课题的中心要具有一定深度。

二、兴趣是科技创新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大驱动力,进而转化成直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他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和探索新的知识。

希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巧妙设计上课导语,多设疑、多激发、多引导。可充分可运用学校实验室资源进行课堂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装和创新,由验证实验到探究实验,先简单后难,由浅入深,让学生不断体验创新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多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展示科技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等资料,激发思考;教师要从自身教学的各方面进行创新、带动学生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意志力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坚强的意志是获取成功的关键,也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科技创新、科技发明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在研究不下去,瓶颈阶段的时候,如何克服困难,我们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有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是很多成功科学工作者必备品质。例如,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发明无数,可是也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坎坷和痛苦,发明电灯的过程更是有上万次的失败,才最终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钨丝,一定要认识到,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没有捷径,需要的是坚定不拔的意志精神。

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科技创新的保障

高一、高二时间相对宽松,尤其可以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创新的兴趣小组,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基础,只有拥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的生产实际,凭借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的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

走进自然,学生在感受美好自然风光的同时,翱翔在想象的思维空间里,走出对事物本身的认识,重新构建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将对自然界万物的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开发想象力。

五、活动比赛是科技创新的平台

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国家政策上重视科技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政策,加强创新教育,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比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教具大赛》、《手工作品大赛》、《航模大赛》等,青少年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不同视觉,不仅能够了解了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的特点和进步,而且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了各种思路的优缺点,逐步树立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篇8

【关键词】科技创新 财务管理 发展

一、科技创新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科技创新对财务管理的理论观念影响

1.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

科技创新在增强人们利用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加重了人们对于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破坏,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更是容易如此,这势必会引起社会和民众的不满,最终可能会威胁到企业自身的生存;然而与此同时,恰当地使用科技能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通过一定的技术如污水处理技术等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技术创新带来的两方面后果促使企业调整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由过去人们明确而单一的目标,即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通俗的讲就是要使企业挣到更多的钱,逐渐转换为追求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企业发展不仅是为了企业自身,也希望能使所有参与企业运作过程的主体的利益最大化,不仅仅包括企业股东们的利益,也包括企业中的员工、政府等等各方,同时这也使得企业在制定目标时,会考虑到更多方面的因素,如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公众可能产生的反映等等,因而有时会专门留有预算以治理环境污染等等,这也可以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不断增强。

2.财务管理形式的变化

科技的创新不仅仅间接地影响到财务管理的发展,其科技本身也能对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的广泛普及,电算化的财务管理方法也随之变得非常普遍,现如今已成为会计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必备技能。这使得人们能更快捷、方便、直接地获得最新的数据,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对繁琐数据的处理。同时,科技创新导致了财务管理变得更复杂,不再是局限于过去单纯的对于物质财务的管理,而扩展到包括对于知识资本等一些无形资本的管理,因而也就促使了财务管理由最基本的、笼统的方法衍生出各种有针对性、独特性的多种新的方法,比如风险决策方法,反映知识、人力资本在内的分析方法等等,使得财务管理方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

3.财务管理内容的变化

科技创新在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其导致企业损失的风险也是进一步加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若能很好地利用科技创新、发现一些可供开发、有收益并且有吸引力的项目,就能从科技进步中收获巨大的利益,然而巨大利益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看不见的风险。由此可见,科技的进步使企业面临的收益和风险同时增加。企业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主体,当然不会希望时时受到风险的威胁,因而如何规避风险也就成为了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过去人们也许也曾经考虑到过类似的问题,但又会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融资途径的增多等因素而变得更加复杂,更需要人们的全盘考虑。如从筹集资金的途径来看,为了规避风险,会放弃原有的简单直接的集资,而通过可转换债券和可转换优先股的方法,间接获取资金,减少风险威胁;同时,投资的背后可能存在着的巨大风险,会迫使人们在制定投资方案、动用投资款项时更慎重、谨慎。最后,在资金消耗方面,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由于追求利益主体多元化和财务目标综合化,人们不会再只是单纯地一味地扩大投资、扩大再生产,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对于知识资本的重视会使得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培养人才;同时也会注重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4.财务管理风险观念的变化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财务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把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样的投资方案摆在人们面前,人们也往往会倾向于选择风险比较小的那一个,尽管可能受益也更少。但是,科技创新却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种传统的观念。科技创新带来的产品和服务由于是初次投入市场,其产生的市场效果不尽明朗,因而存在着的风险极大,然而,与此同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面临极大风险时,于之相反的收益也是极大的,毕竟也许人人都能卖这个东西,但只有一个人是第一个卖这种东西的。由此可见,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局面。若企业还抱残守缺,死守旧的观念,那么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当然,风险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在投资时只看收益,而是要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在既定的收益水平上追求相比较而言较低的风险,这就是科技创新造成的风险观念的变化。

(二)科技创新对财务管理实践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财务管理实践的影响是基于财务管理的理论变化而产生的。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产生了变化,其指导下的实践必然会有所改变。其实有一些财务管理实践的改变在上文都多多少少提到了一些,这里就只是简单的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在投资时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对知识经济的重视而导致的对软资本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在分配企业成果方面的方式的完善等等,都是基于科技创新而产生的财务管理实践的变化。

二、调整财务管理,以适应科技创新带来的变化

如何有效地运用科技创新产生的一系列成果推动财务管理的发展,不仅需要运用有效的手段推动科技由理论转化为实际,更需要财务管理自身的调整,以适应科技的创新。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值得人们注意的一点是财务管理工作重心的调整,这一方面的调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一)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向人的管理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了知识时代,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有了新技术,必须依靠人来落实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同时,新技术的产生也离不开有才能的人的积极参与,毕竟脱离人光谈科技创新就如“无米之炊”,就是巧妇也难为,因而为适应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财务管理就应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企业中只有具备足够的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保证企业持续的发展和繁荣,恰当的财务管理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尽可能地降低工资,压榨工人的劳动时间,耗尽工人的能量;而是强调了财务工作一个新的围绕点,即:围绕如何用恰当的资金预算来招揽人才,如何用合适的收入分配制度及绩效奖金制度留住已有的人才,如何用有限的资金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保障,如何能使员工对企业充满热情、对工作充满创造力,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摆脱其孤立工作的局面,尽可能加强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联系,通过资金的支持,一方面对员工开展各个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单列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工作奖励基金,对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股份的奖励。通过这些财务方面的激励与约束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对于工作的热情。由此可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重视人的价值的财务管理新方面在企业进一步发展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财务管理的重心转向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

正如前文所说,在如今这个时代,“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已是毋庸置疑。为适应科技创新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社会形势,企业必须紧跟着这样的时代潮流。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是其重要的前提,当然,光说不做假本事,企业的财务部门,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财力支持,如: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奖励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些许成果的人,同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资金介入生产过程的渠道和方法,应以科技创新为前提,构成企业财务管理的起点,寻找能运用已有的技术的项目,将科技创新抽象的成果引入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发现了可投资的项目,将其详细论证给有意向的投资者,从而吸引他们主动投资,这就完成了在技术创新背景下的集资过程,这一过程与传统的先寻找已有项目,着力解决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再与投资者接洽是有很大差别的,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是解决投资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现有资源有限的矛盾的很好手段和途径,同时也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最终使得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其对实际的工作过程产生的作用有较大的提升。

科技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时代进步的必要前提。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中,科技的创新总能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与新的时代要求。正如上文所言,科技创新在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影响的同时,也需要财务管理自身的调整,以求更好地适应科技的发展,促进自身的新发展。总而言之,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与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学会融入科技创新,加速财务管理新的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谢贵荣.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01) .

[2]袁毅平,李丽华.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4) .

[3]李方霞. 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创新措施[J]. 科技创新导报,2008(11) .

篇9

    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林毅夫(2008)提出技术变迁是农业增长所依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较大的矛盾,无法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现状。为全面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努力突破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药残留浓度高、优势特色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农业生产低碳化转型不力等现实问题。同时,切实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同时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创新资金和创新团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不断趋向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带有开放系统的许多明显特征,农业科技投入的内涵和外延差异性较大,导致统计口径具有较大区别。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鉴(2011)统计的统计数据,2010年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总计为1708982万元,按行业来分,其中农林牧渔业为5357万元,占总数的比例仅为0.3%;在农林牧渔业中基础研究支出为4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80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4505万元。数据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仅总量较低,且存在资金投入结构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福建省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仍需加强和完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也尚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民(民:指农民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农业技术供需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能够显着增产、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占主要部分。而品种类成果比技术类成果多、生产类成果比加工类成果多、粮食作物类成果比经济作物类成果多、农作物成果比畜牧业成果多以及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等则是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提供的质量和结构也存在问题。由此导致农民(企业)无法获得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产前愁信息、愁资金、愁种苗;产中愁技术、愁服务;产后愁加工、愁运输、愁销路等问题。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中试示范环节的不足。在当前的科研推广体系中,科研与推广由两个系统来完成,而成果的中试熟化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承担。尽管农业科研部门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当部分成果由于缺乏中试熟化的条件,在生产应用中效果不显着,加之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且处于不同类型生态区,新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配套栽培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仅能发挥其产量潜力的60%~70%。

    三、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1、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基于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和配置区域、产业间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资源,以确保农业科研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规范的农业科研项目审批和立项制度,使科研与生产能够顺利对接,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2、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是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农业领域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共性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为保障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弥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方面资金不足等现象,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以委托企业承担科研任务等形式和方式来拓宽投入渠道。3、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按照农业科技管理统一规划、地方和部门共同实施的原则,完善由科技、教育、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切实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二)完善条件,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复杂、连续动态过程,且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主体诸如政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中介组织、农户以及涉农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并相互产生合力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和成效。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议以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省级科研机构为依托,构建具备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为平台的工作导向及原则,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2、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实践中,福建省可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同时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精干的、在科学前沿勇攀高峰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普通中专、农民中专、中央农广校和高等农职校资源以及县、乡科技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推广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人才;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和打造一批精研发、懂市场、懂生产的企业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王安国等(2003)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吴文元等(2006)认为,应该对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行创新,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在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的前提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明确以政府引导全社会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企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以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级科技、农业等涉农部门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熟化的投入,建议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经费,提取5%~8%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都得到有效支持。3、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扶持。协调好各类性质的银行机构的职能,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业务种类,合理分工。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贷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机制。企业是农村科技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由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如委托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同时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的同时对涉农企业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额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能促进政府引导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意义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全省范围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或内部科研机构,增加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篇10

【关键词】 科技情报 科技创新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里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情报工作,在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发展的要求时,如何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对科技情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科技情报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情报是指通过公开渠道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识,其功能是为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提供信息支撑服务,主要应用于科技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等社会发展各领域,是科学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情报。科技创新可以用三个破解来诠释其重大意义,科技创新是破解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国民经济重大瓶颈难题的必然战略选择,是破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难题的战略安排,是破解提升国家竞争力难题的重大部署。创新是一种新探索,这就决定了它的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性,而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获取及时、全面、准确的科技情报。

在当今这个信息过载而情报稀缺的时代,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使信息变为有价值的情报的能力,已成为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科技情报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凸显,谁占有情报资源,谁就掌握主动权,谁就能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必将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内产生影响。

2 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科技情报是科研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财富,是进行科学预测、科学决策和科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科技情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情报保障科技创新信息需求。一流的科学研究需要一流的科技信息支撑,科技创新与发展离不开高水平、高效率的信息服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海量信息与信息的无序化令人无所适从。而科技情报工作正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加工、整理为科学研究提供准确而全面的信息,因而它有效保障科技创新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2)科技情报指引科技创新方向。科技检索查新、科技评估等业务工作无一不为科技创新与发展指引方向。利用科技查新与检索,不但可以降低创新风险,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而且通过查新能掌握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研发动态、专利战略和市场行为动态,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动态,预测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引导科研人员发现科技发展的热点领域和空白领域,引领科技创新。因而充分利用科技情报和占有科技情报,就能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取得真正高质量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3)科技情报支撑科技创新战略决策。科技情报调研等基础工作是最能体现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研究”业务,这项业务主要应用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揭示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预测研究对象的未来前景,从而为科技创新战略决策以及为领导者、管理者正确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论证。同时科技情报工作者也担负着直接参与咨询决策和间接辅助决策的双重角色,既能为科技创新会诊把脉,指引创新方向,又能为加强宏观科技决策和管理建言献策,因而无论是对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启迪思维来说,还是对政府部门制定战略决策和企业创新发展决策来讲都离不开情报工作的支撑。

3 科技情报服务科技创新的思路

“科技创新,情报先行”是创新体系赋予情报工作的特殊使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广大科技情报工作者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核心和关键,找准突破口,才能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工作支撑和服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

(1)以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为目的,强化协同创新能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要求,打破行业信息壁垒,全面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等的科技资源,打造科技资源共享的绿色通道,才能形成协同创新的整体合力。

(2)以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搭建创新服务桥梁。科技条件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也是科技情报服务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因素,意义重大。因此既要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搭建协同创新服务桥梁,又要探索建立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平台和各平台有效对接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切实做好平台建设的统筹与协调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形成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

(3)以信息分析、数据处理应用为切入点,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巨量信息成为信息化时代最为宝贵的资源,然而由于大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前所未有,致使传统情报研究方法和处理技术与之不相适应。因此要应用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研究开发互联、智能的信息服务系统,加强数据和信息的集成,加快数字分析处理,使其更及时、更准确地服务于国家决策、企业创新乃至个人生活,从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4 结语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在新形势下的重大战略抉择,从根本上赋予了科技创新在科学发展中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科技情报工作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必须找准定位,选准突破口,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景荣.科技情报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与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