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国科技创新 内涵 发展
在我国,“创新”一词古已有之,“创新”亦作“剏新”。《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元典章·兵部三·铺马》:“有今后剏新归附的百姓有呵,有铺马里上来者,他每的拜见马匹沿路上依在先体例,与草料者”。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典型代表的创新始于70年代末改革开放,国内外学者对“关于后发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引进获取自主技术”的研究概括为“技术学习(technological learning)”。技术学习是指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期望通过成套技术的引进或通过市场换取技术的方式,在干中学过程中学到一流的核心技术,来达到技术创新或模拟创新的目的,促进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1)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尤其是成套技术引进。(2)深化技术引进:市场换技术和模拟创新。(3)对成熟技术的引进,投入成本低,研究力量小与学习成本高,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回报快,难于掌握核心技术。
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在技术力量及R&D资金不足,资源有限条件下,在较短的期限内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为积累技术能力、提高R&D水平,形成后发优势[1]。我国开始了技术引进和模仿(二次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个封闭了几十年的经济体,依靠开放部分市场换来了发达国家的资金、设备和技术,尽管我们为此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费和环境污染的代价,但在一定意义上,换来了税收和就业,还换来了GDP。《90年代产业政策纲要》提出“为了换取关键技术和设备,允许有条件的开放部分国内市场”,由此开始了“市场换技术”,边学习边模仿。十年间,外商确实带来了许多我们没有的设备和一些我们没有的技术。而这些设备和技术在国外来说都已经过时了。一旦设计关键技术,便无一例外地保守秘密。要用只能付出昂贵的知识产权费,或购买国外的现成半成品或制成品,致使我国技术创新发展受制于人,产业发展始终处在产业链下游。
90年代末,为了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学者借用国际成熟的集成创新概念开展了集成创新的研究。我国的集成创新侧重从管理、企业角度考虑,是几个要素的整合,是一种类的集成。国内学者许庆瑞和陈劲将集成创新看作是战略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六要素有机整体。然而尽管我国学者注意到了集成创新要素的协同性和复杂性,但只是强调将创新活动变成一个有机整体,而没有明确给出如何实现这种协同性的集成创新。如宋刚等指出了技术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将创新2.0总结为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点的,强化用户参与、以人为本的创新民主化。
尽管我国的集成创新和发达国家的集成创新还有差距,但是毕竟也跟着国际先进理念在进行创新理念的学习和追赶。于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挑战的特定背景下,2006年我国提出了“自主创新”理论。“自主创新”理论是以技术引进、技术学习和模仿、集成创新理论延伸和发展,是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过程。其内涵包括:自主是前提、创新是要害、知识产权是关键和创新能力是核心[2]。
对于自主创新的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3]。一是定位于科技方面,与自主知识产权相联系,认为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提高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进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种创新活动。二是从创新资源和能力的内生性出发,认为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并完成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具有3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突破;二是关键技术的领先开发;三是新市场的率先开拓。三是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理解自主创新,创造是科技行为,而创新是经济行为,涉及到技术发明创新、生产流程创新、内部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等一系列的过程,所以自主创新不等同于技术创新,它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周光召认为,“自主创新虽然主要指科技,但也不仅仅是科技,包括管理、制度、品牌等方面。”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是我国在技术引进、市场化技术、集成创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阶段,其特征既包含又超越以往的创新特征,尤其重要的是强调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所属性。自主创新的主要特征:(1)涵盖面广,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2)强调自主知识产权;(3)创新的整体性,包括科技、经济、管理、制度等方面。
通过以上的表述,将我国创新历程的演变总结概括为表1。
结语
尽管“创新”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还是诞生在改革开放年代,始于技术学习和模仿。创新的概念在不同阶段内涵逐渐演变。在发展中国家,创新内涵的发展经历了“学习-模仿-自主创新”的三个阶段。以中国为例,创新的发展路线经历了技术引进-学习-模拟阶段、集成创新阶段和自主创新阶段,这个发展过程是随着对知识产权制度认识的深入而开展的。知识产权应用领域从同行业发展到跨行业,后又随着地域的变化扩展到了国家之间,更有甚者,伴随着技术革命的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层域高层化、集约化。在技术引进-学习-模拟阶段一味认为通过开放部分市场可以换来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市场换技术”策略实施十年间发现涉及到国外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由于这些技术背后是其国家和民族的知识产权和经济命脉。基于此开始了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先后开展了集成创新(尽管这个词仍是学习国外概念)和自主创新,后来证明我国的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部分。国内集成创新概念的提出,第一是出于学习的目的,第二是为了促进技术创新,第三是为了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而自主创新概念的提出则是是我国在技术引进、市场化技术、集成创新基础上的一大进步,是我国实现可持续良好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韩为友.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D].武汉理工大学,2003.
篇2
一、在教育教学前,要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前提
在教育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力军,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做好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关系,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教学前,老师要让学生能知其“亲如慈母”的感觉,学生才能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堂教学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才能实现新课改的教学
目标。
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高大神圣,特别钦佩的人,老师的各种形象都将为学生注入终身难忘的记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灌输各种知识给学生,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轻松、善意、快乐的学习、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前要充分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二、在教育教学中,老师要灵活多用教学方法,要多用直观、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关键
老师在课堂上,要运用灵活多变,辅以直观、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没有多媒体的农村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自身多灵活运用自制教具。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既要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笔有数,又要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地学习、思考,那么,老师就应该运用灵活多变、直观、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才能让学生学懂所教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三、在教育教学后,要积极反思自身因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基础
课后反思,是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在新形势下,国家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增加了不少的难点,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应当承担起教学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完成新课改目标。
新课改时许多教师面临的难题就是课时量的减少。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因为这一原因就耽误了教学任务或呼应教学就了事,而更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而且,教师在每一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就能为下一节课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和心理基础,也能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
四、没有多媒体的农村,也能实现新课改教学
在农村,有的教师认为,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没有多媒体教学,课件不能用,是很难实现新课标的,还谈什么新课改?其实,这是许多教师所犯的一个错误,他们对新课改的认识有偏差和误解。新课改不仅要求老师在教育教学上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探索,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经验。所以,在办学条件很差的农村,只要教师的自身素质修养好,教师在课堂上严谨教学,认真设计好教学教案,课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就一定能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美术;创新
素质教育要从小开始,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开端,实施质量往往决定小学生人格的塑造、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待学习的态度养成。小学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低年级的小学美术教育更应注重审美意识和创造力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美国哈弗大学艺术心理学名誉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过:“艺术教师的传统功能只限于培养的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学会画画不走形,照着石膏板、水果或风景的样子正确的画下来。”现代教育则完全不同,“特别在低年级,教师的任务成了刺激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培养审美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创造力培养是值得我们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研究现状
(一)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学目标定位
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学目标定位清晰,即要以兴趣为导向,以生活为背景,以小学生个性特点为切入点,以激发小学生创造力为根本,以审美观的培养为目的开展美术教学和研究,侧重于让小学生从“玩”中获得知识,思考问题,交流情感。技法教学可作为教学的补充,适合少数有美术天赋和条件的小朋友。
(二)新课改下低年级小学生创造力培养
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根据学生年级差异和个性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创造力,基层教师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办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除了方法上的大胆创新外,日常美术教学中教师教学用语、学生沟通、作品评价等都需要注意合理引导,创造力除了激发还需要呵护与鼓励。
二、当前低年级小学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一些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人教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不断更新。新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单单重视书本知识体系的传统结构,从而更加重视基础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往往存在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名义上是开放式教学,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旧没有跑出老师的思路范围,在老师设定的框框中思考和学习,这样就不能做到思路的创新。其次,有些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依然受到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影响,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学,教师教”的传统教学方法一直影响着小学美术教学。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老师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创造力学生。
(二)一些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美术教师忽略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只是一味单纯的传授知识,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三)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高
首先,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价值的认识是迷茫的,总认为美术是一种娱乐的课程,从而造成了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低;其次,学生家长缺乏对美术教学的重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家长都认为美术是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对孩子的支持力度小,不利于小学生美术积极性的提升;再次,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对美术课程的厌倦,不利于小学美术课程的顺利进行。
三、新课改下提高低年级小学美术教学创新发展的思路
(一)更新教学观念,灵活教学方法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课程试验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小学美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面貌。首先,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变“填鸭式”教学为“发散思维式”教学,提高小学生的绘画能力;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要灵活自身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在自己喜爱的景物或者动物进行绘画,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次,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所要学习的景物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激发小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创造思维能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大家都来做》一课中,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操场上用瓶盖、纸盒组合中各种图形。让学生体验材料的美感,体现绘画和创作的乐趣;其次,美术教师要多渠道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老师要为小学生进行各种演示。
(三)提高小学生的绘画技巧
首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加强小学美术教学,就必须重视绘画技法教学,让小学生在技法学习中不断创造美。
篇4
关键词 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1-0215-01
1 当前服装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服装生产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服装企业存在着设备老化、产品单调陈旧、技术落后、生产停滞不前、销售下滑的现象。为了使企业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被动地靠降低价格来维持现状。可是结果不如人意——由于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劳动力工资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企业负担日益加重,工人的积极性每况愈下,(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大批工人流失)有的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
边缘。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在服装生产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刻不容缓,十分必要。
2 实行科技创新的基本原理
科技创新,就是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的创造和发明的全新的各种生产,生活和技能与手段,是一个特定区域内以前未出现的技术形态,它具有全新的技术内容,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劳动力以及整个社会发展起到全新的推动作用。
3 科技创新的方法
科技创新的方法,是创造学家从大量成功的创新实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关于创新的经验和技巧。主要是研究在创造发明和创新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设想,产生新方案的规律、途径和方法。常用的创新方法有:
1)组合法:组合法是指按照一定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把现有的科学技术原理或方法、现象、物品进行适当组合或重新安排,以产生发明创造新思路或新成果的方法。
2)移植法:是一种将某个技术领域的原理、方法或成果引用到不同技术领域或相同技术领域的其他研究之上,用以创造新的技术产物或改进原有技术产物的创新方法。具体形式包括技术原理式移植、技术手段式移植、技术结构式移植以及技术功能式
移植。
3)联想法:联想法是一种人们利用大脑的联想心理机制,由一种事物联想另一种事物,并由此形成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案的创新方法。主要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
想等。
4)设问法:设问法就是通过提问来发现事物的症结所在,继而进行创新与创造发明的创新方法。巧妙的设问可以启蒙想象、开阔思路、引导创新。
简而言之:①能否他用?即现有的产品或发明成果有无其他更多的用途。②能否借用?过去有无类似的东西?利用类比能否产生新概念?过去有无类似的问题可以模仿解决?能否以现有的发明引入其他创造性设想?③能否改变?现有的产品能否作某些改变,比如颜色、形状、声音、味道、式样、花色、品种以及制造方法能否改进。可否通过旋转、弯曲、扭转回转等方法加以改变?改变后的效果又如何?④能否扩大?现有产品能否增加使用功能?可否增加新成分?能否增加频率、尺寸、高度、强度?能否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价值?可否附加功能提高性能?⑤能否缩小?现有产品能否减少尺寸、缩小体积、减轻重量?能否省略某些部分或者零部件?能否浓缩化、微型化,能否分割、简略?⑥能否替代、现有产品能否用其他原理、其他材料、其他方法、其他结构、其他工艺、其他动力、其他成分、其他设备来代替?⑦能否调整?现有产品或成果能否调整原有布局?有无可互换的成分?可否变换配置、顺序、模式?可否变换操作程序?可否变换因果关系?⑧能否颠倒?现有的事物能否从相反的方向来作考虑?位置能否颠倒?关系能否颠倒?现有产品的工艺过程能否颠倒?上下颠倒、内外颠倒、正反颠倒。都有可能产生新的
效果。
4 科技创新的内容以及运用科技创新产生的效果
科技创新的内容就是通过科研活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增加科学知识的总量,以及用新的知识,通过不断实验、发展和应用,从而使创新的知识形态转化为企业、社会经济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内在动力的活动过程。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材料创新过程。材料既是物质生产手段的基础,也是生产工具和加工方法作用的对象。材料创新是整个科技创新的基石。简而言之就是开发新的材料,或者使原有材料发挥新的
用途。
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开发拳击袋产品的例子,便是一个佐证。2009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危机侵袭而来,对服装生产企业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使该公司的销售逐月下滑。为了寻找新的机会,该厂技术人员从广交会上了解到全球最大的拳击袋采购商正在开发一种新的拳击袋材料,但由于它的材质未通过新欧洲标准的环保检测要求而不能进入欧美市场。于是,该厂的技术骨干立即研究对策进行立项试制,经过反复实验与研究,终于成功地通过了新欧洲标准的环保检测要求,与客户建立了拳击袋贸易合作关系。
其次是工艺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包括生产工艺的改造和操作方法的改进。
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自从进入美国拳击袋采购系统以后,不久便得到了第一批采购订单,但客户对该产品的缝制工艺作了特别的要求,即袋口与链条的连接处要新增一个打叉的方块,但缝制的方法要从原来的直线改为“W”线,目的是为了提高袋子悬挂使用时的牢度以便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这就给生产工艺增加了新的难度。为了使科技成果得以应用,该厂技术人员通过了3天的努力,对车间里的2台闲置设备进行了改装和技术攻关,并根据客户的工艺单进行了反复调试,使这一课题迎刃而解。全面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合同订单任务,获得了客商的信任。
再次是工具创新过程。工具是企业生产进步的必要手段,生产工具的创新可以直接提高企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该厂随着拳击袋订单的逐步增加,客户不但对产品质量要求有所提高,而且要求每一批产品的出货时间必须提前。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该厂及时配置了2台电脑打叉机,使每一批产品的生产周期比工具更新前加快了近3成。
最后是实现产品创新过程。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只有及时改造老产品,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虽然在08年通过了可口可乐公司的验厂,但始终没有订单。原因是产品比较简单、陈旧、“老脸孔”,吸引不了客户。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就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研发了10多个“式样脱颖而出,功能迎合新潮、品质绿色环保”的新产品,博得了外商的青睐。不到30天,就签订了700万元供货合同,扭转了企业销售下滑的被动局面,使该厂的年销售额从2009年的2183.84万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286万元。
5 结论
由此可见在服装生产企业实行科技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科技创新不但对企业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更是提高企业生产力,走持续可发展道路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芳.浙江纺织产业升级及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
[2]胡蕾.四川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模式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3.
篇5
【关键词】自主创新 创新能力
一、自主创新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自主创新概念第一次正式的提出是在2006年全国科技技术大会上,这个大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这个纲要里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另外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006年以后我国的发展一直就以科学发展、自主创新为中心,最近的十也遵循了这一发展战略。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在去年九月三十日也曾指出要加快科技体制的改革,扩充一切约束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整理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一切政策的环境。
自主创新的含义一直有很多争论,就目前来看自主创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独立的研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技术和知识,并将技术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过程。他的基本标志之一是在创新过程中,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模仿创新而言的,模仿创新是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运用在本国的生产过程中。
二、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比较
(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分布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分布表如下所示:
由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江苏、广懂的创新排名一直名列前茅,而我国的政治中心北京、经济中心上海却排到了三四位,这是什么原因呢?由刘峰老师的2013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分解中可知北京上海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这三个指标都较江苏省弱,这也是其需要努力改进的方面。另外有图表中我国创新能力排名来看,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排名的第二梯队大致分布在中部地区,这一系列的排名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大致一致的。
(二)我国区域典型自主创新示范区
我国设立了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一个国家自主创新实验区。那么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包括了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张江、武汉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实验区包括合芜蚌这一个地区。
中关村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北京很相似,首先他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北京市是我国拥有211、985院校最多的省市,他聚集了大量的高等科技人才,人力资源极其丰富,这也为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另外政府在中关村的资本投入也相当巨大,这又为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奠定了资本基础。最后由于北京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使北京聚集了大量的国外企业,这也使得中关村的科技创新有了较高的基础,另外与国外友人的交流也有利于思想的开拓,更有利于创新体制的发展。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的光谷,它的自主创新以光电子、光电信息产业为基础和特色。它的总体经济体量比中关村要小很多。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经济体量和中关村差不多,其中它的创新型服务业占得比例非常高,这也是它与中关村的重要区别之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与上面三个比较总体来说要弱一些,但他的总产值也还是很高的,是我国中部地区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
三、自主创新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政府与市场存在错位问题
政府在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过程中存在着缺位或越位等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很明确的提出了在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辅助作用。我认为面对目前的情况要做到以下两方面:一个是要把握好政府、市场在自主创新中的正确定位。另一方面要解决政府与市场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冲突。也就是说政府要把缺位的方面给做了,要从越位的领域退出。
(二)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不足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我国目前仍然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我国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对于第一个问题在资源获取方面就可以看出来,不同体制的企业在获取资源方面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比如银行贷款方面。其实第一个问题在市场准入方面、市场无序竞争缺乏有效归置方面得到了体现。另外第二个问题中国企、私企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国企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利于创新,私企研发基础差,经常面临不公平竞争。
(三)科技管理体制亟待改进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三点得到了体现。首先全国层面的科技创新缺乏统筹协调,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不是很清晰。其次科学研究和发展的计划定位不清。最后创新主体之间的分工不清。因此要解决科技管理体制的问题,就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处理。
篇6
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文章阐述了科技创新的含义和原则,以及其策略和战略,说明加强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并概括了其发展的趋势。
一、引言
创新一词最早是起源于经济领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创新已不再仅仅指经济现象,而扩展到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概念。大致分类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知识创新、政治创新、军事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企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等。
概括起来,可以对“创新”简单地定义:创新就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付诸实施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从而改善现状,只要是新的事物、观念,付诸于实施,并得到认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创新。
二、科技创新的含义与原则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
科技以知识为本意味着创新的最终主体是人。知识本质上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成果,人的智能具有汲取原有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神奇的功能。尽管信息经济时代的智能机也拥有不断增大的知识生产能力,但它永远不能取代人的高级智能功能,和取代人的智力源(本)的地位与作用。可见,知识为本,知识以人力为本,决定了科技创新首要的是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智力劳动群体的培育及其积极性的调动。
科技创新,关键在一个“创”字,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以达到另辟溪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应遵循的原则。中国的资源有限,事事都创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弄清楚为何创新,怎样创新,创什么新,就显得非常必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规范。
科技创新也要有风险意识。有没有风险意识取决人们对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风险有多大,风险在何处,才能决定自己敢不敢冒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少一点书生气,企业家能多一点书香气,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发掘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时,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
三、科技创新的战略与策略
科技创新的源头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脱节不仅导致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而且导致技术不能顺畅、迅速地进入产业领域,要加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体系的建设,将创新服务网络延展到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环境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成本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而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对策型发展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在此创新时代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的战略既要遵循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一些创新的逻辑。比如,原创优先问题、常规扩张与突变革命交替发展问题、路径依赖问题、知识的非线性迭加问题,等等。在创新的实践中要有所综合,有所创造,有所集成,有所超越。
未来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要点正如有的专家描述的那样将是宽带创新、演进创新、人本创新、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战略应集中注意力,着眼于四个基本点的管理,即新生点管理、切入点管理、临界点管理、制高点管理。进行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中国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进体制上的创新。创新更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妄,科技体制的创新和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决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行主观意志办事之实,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进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加强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根本。实行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效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政策的促动和导向作用。另外,逐渐完善的投融资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必要保证。实现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要培育和挖掘多种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五、科技创新的十大趋势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已形成世界性潮流。2、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性首要因素。3、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攻占这些科技高地的竞争已成为创新的主要焦点。4、科技集成成为创新的常用形式,当前面临的许多科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集成现有的技术加以解决。5、完整的创新过程应包括研究、发展和生产三大环节。6、国际性的技术协调成为重大创新的必要前提。7、可持续发展成为创新的基本使命8、公司并购成为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9、风险资金成为支撑创新的金融支柱。10、创新战略成为引导国家发展的重要指针。
篇7
我们这个行业是不是远离了大势?我们还有没有新的大势可以寻找?我不太喜欢风口这个词。郁亮当时跟我说,你去想什么是未来20年需要的,就做那个,那个就是大势。我就在想什么是未来20年的大势,总理给了这个答案,就是创业、创新。
我在2013年到2014年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报告大体内容就是未来中国二十年的总体趋势。得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中国如果再不启动,从1986到1996年这十年出生了1.92亿的高峰人口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几乎丧失了未来二三十年在国际上竞争的最后一次机会。
这个研究成果给我很大的刺激。我们这一代人,从1994年到2011年,正好是我25岁到40岁的过程,这一代人,实际上是中国第一次人口高峰。我们这一代人都在追逐GDP的增长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而日本战后从70年代到90年代,那一大批出生的人口,60%的主流人群都投入到科技创新,这才有了日本吃了20年科技红利,到现在还在吃。
所以如果1986年到1997年,这1.92亿人,中国再不抓住让他们这些人去创新、创业的话,我们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基本没有机会了。房地产的改革创新永远追随着大势。今天中国谈的万众创业的问题,已经到了中国经济不得不转型道路上。去年有90后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未来七八年是大量的就业高峰的到来,但是未来这几年,大机构,大企业是去职位,去岗位化的概念,如果不走创业、创新的道路,我们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基于此,我只能说在很多的存量不动产的处理方案里面找了一个方案,我们希望把创业创新这么一个大潮和中国最近五年积累的一批不知道干什么好的房子和不动产激活和经营起来,既解决了不动产经营的多元化问题,同时又给这些创业创新搭桥。更重要的是资本追求新经济必须在一个平台上寻找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是什么,恰恰是克强总理创业创新的提法,多点合一,我们去尝试一下。
篇8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观念;科学精神
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要求,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特别重视,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201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1]。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基础,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探索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途径,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是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2]。创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对前任科学技术的熟练掌握上,转换思维,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客观的对待,基于其原有的知识和理论,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约翰・齐曼说过:“科学就是对新事物的探究,对无尽为止世界的探索发现,也就是说科研的结果应该时常更新。一项研究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事情要添加新内容的理解,而是变换说法的复述,那么这就是对科学毫无贡献。”[3]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创新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经济实力和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具有接受知识快、思维活跃等明显特点,并且在高校,环境较为宽松,思想自由,更容易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对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是提升国家整体的综合实力,影响深远,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客观可靠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措施至关重要。通过走访学生宿舍和对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科学精神缺乏
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等。科学精神也是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存在着求实精神不足、创新精神欠缺、怀疑精神不完备、批判精神不彻底的科学精神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即使存在外在压力,大部分学生仍然都具有一定的求实倾向,但是这种倾向有待加强和巩固,有一部分同学通过权衡利弊,然后视情况而定,且这部分同学有增长的趋势。
(二)学术造假、学术泡沫滋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里面就包括各种科研成果,部分不法商人通过组织专业的机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灌输科技创新是可以造假的思想。部分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给出了丰厚的奖励政策,但是面对学术造假的诱惑,有部分学生迷失了自己,为了获奖、保研加分不择手段,从而造成学术造假的现象屡禁不止,对潜心做科技创新的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扰乱社会公平公正的秩序。近年来,我国高校出现一些情况,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的成果不断增长,且增长趋势显著,但是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通过编造一些毫无根据但表象新奇的成果来吸引大家的注意,这就是典型的学术泡沫。学术泡沫和学术造假的滋生,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劳而获的思想,是原本已有的本就不太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下滑。
(三)科技创新平台不足
优秀的科技创新成功需要多次的实践,并且需要时间的检验,需要足够的设备和场地来作为支撑。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成绩优异,思维活跃,对科技创新既有想法又能够坚持,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制于场地和设备器材的限制,很多科技创新的想法只能“胎死腹中”,无法落实。
三、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
实事求是的分析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是研究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途径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高校一直被认为是象牙塔,受外界影响很小。80年代,国家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追求自私自利化。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思想从国外如洪水猛兽般传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再以学习作为大学的唯一出路,而是将自己的奋斗目标转向挣钱。
(二)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
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为应试教育,学校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成绩,而不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学生的答案只要跟标准答案不一样,就被认为是错误答案,造成学生即使有新思想新想法也不敢提出,久而久之,在学生的思想中,课本上的知识成为衡量他们是否优秀的唯一准则,这种教育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想的萌发。
(三)教学技术的单一
先进且便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潘建广、何彗星、蔡卡宁等都曾提出:教育信息化可以优化配置并重新整合学科课程,从而以全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实现效率最大化。计算机校园网络使教学互动更快捷、简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校际之间都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大节约了资源搜集和获取的成本[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越式发展[5]。
四、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三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基础保障。认真、彻底地自我改造,把世界观作为行动指南,依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监视自我,定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向不良思想观念和腐朽生活作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从根本上有科技创新的意识,进而达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可以从制度上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保障。改变以往的评价机制。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以及导师专业辅导[6]。
(三)适度改变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设计一些与以往上课的不同形式,或者运用一些多样化的手段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他们参与学习、思考的意识。课外活动中,可以就地取材创设情景,把学习中的难点用实际操作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大家运用课本知识去解决,把知识与实践相联系,会让人觉得学习的书本知识有实际用途,并有主动意愿去参与学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求实、创新以及团结协作等精神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锻炼和培养。
总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担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高校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Z].(教技(201 2)7号).
[2]田新蕊,王海英.创新能力实用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1―22.
[3]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125: 23-26.
[4]潘建广,何彗星.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225―227.
篇9
关键词 科技创新活动;创新人才;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114-02
Promot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through Competition and Advancing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Wang Zhengping, Zhao Kun
Abstract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are Security conditions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he article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problems of innovation activity, propo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measures of promoting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rough competition.
Key words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ng activities; creative talents; innovation platfor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共同面临的课题。什么是创新人才,目前还没有统一说法,但综合各方观点,创新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极强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勇于尝试,喜欢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这些特征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而在大学生中开展的科技竞赛具有实践性、探索性、自主性、团队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实践表明,科技竞赛在推动课外科技活动建设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3]。近几年来,随着学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作品的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但同时也要注意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不强,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1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没有很好的体现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天赋较好的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他们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的平台开展实验,实现自己的创新作品。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虽然对创新活动充满了兴趣,参与的热情也很高,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入手,以至于出现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科技创新”作品。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但这种脱离实际、自娱自乐的科技创新活动最终收效甚微,同时也有悖于科技创新教育的方向。
科技创新活动的继承性和借鉴性没有充分利用和体现 牛顿说:“我看得比别人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借鉴前人经验的重要作用,而目前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基本是学生自拟,由专家统一评审通过后进入实施阶段,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但同时也发现,有时学生为了能申请到项目,对自身水平和可能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开始时往往将题目拟得过大,结果造成无法按规定时间完成全部内容的局面,最终只能匆匆应付结题。而下一届学生又是重新开始自己的题目,对上一届学生的创新作品不了解、不借鉴和不利用,以至于出现“重复性”的创新,浪费时间和精力。
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性不高 使得学生科技创新作品没有完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学业负担较重。由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品从开题到最后的结题答辩在时间安排上也有要求,有时可能和正常的教学环节相冲突,使得一些学生无法做到学业和创新活动的兼顾,从而放弃了科技创新活动,但这并不说明这些学生不优秀,或者以此就判定他们不具备创新意识,不能取得成果[4]。目前很多科技创新活动只是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行为,并没有硬性的学分要求,因此当学业和创新活动发生冲突时,学生往往选择的是放弃创新活动,这无可厚非,但这确实就有可能造成很多具备潜质的创新作品半途夭折。如果能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和正常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既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又能拿到学分,从而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 竞赛对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
竞赛在项目设置上都是较强工程背景 在竞赛活动中,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序,只有一定的竞赛规则,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聪明才智,将理论知识与竞赛项目相结合,通过综合分析、创新思维,最终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并通过竞赛来检验自己的成果。
如由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的“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其中有一项竞赛“1 kg级遥控电动模型飞机载重空投”,就是规定飞行器重量不超过1 kg情况下,比拼飞行器的搭载质量和投放准确度。这就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结构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工艺、机械设计等方面知识,通过科学的、创新性的思维去设计并加工出质量轻、搭载质量大的飞行器。而这个竞赛项目所体现出来的设计思想对我国航空工业飞行器结构方面的设计及制造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竞赛的项目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一般来讲,竞赛所设置的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做大范围调整和改变,只有当某个项目进行得趋于完善时,才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这也就保证了依托竞赛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一定连续性和继承性,在一届学生没有完成或完善的情况,下一届学生可以在此基础继续进行,通过借鉴之前的经验和教训去补充和完善。这样一是可以防止“重复性”创新,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二是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使得科技创新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协作精神 竞赛项目的设置很多都要求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完成,这就使得参赛队员明确地意识到要想取得好成绩,从准备、训练到比赛的过程中就必须做到分工明确、有效沟通、团结协作。因此,依托竞赛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样要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在这里既要有独立的科学探索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敢于担当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些都是优秀的创新人才所需具备的素质。
3 以竞赛推动科技创新活动
以竞赛为契机,积极推动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是大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必备条件,创新实验需具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加工工具、加工材料、工作台及设计平台等软硬件条件保障,而这些条件均需要资金支持,并且创新实验室的日常运作也需要一定的费用支持。学院科技活动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就是通过积极组建团队,参与航空航天类的赛事,以比赛促发展,以比赛促建设,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认真筹备,积极申请经费和场地条件开展创新实验室——新概念飞行器学生创新平台的建设,并依托此平台辐射全校师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除主推的飞行器类竞赛科技活动外,实时推进其他类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活动中心也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来协调创新平台的使用,鼓励指导教师的参与,为大学生科技活动提供了软硬件的保障。
依托竞赛推动实践教学建设 实验选修课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学分要求。针对科技创新活动与正常教学活动脱节情况,依托竞赛内容,结合相关专业特点,适当地开设实验选修课,在丰富实践教学课程的同时也缓解了科技创新活动和教学环节冲突的矛盾。这样学生既进行了科技创新活动,又满足了正常教学的学分要求,拉近了学生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距离,让创新理念深入学生心中。
例如,借鉴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的赛事内容,开设“多功能飞行器设计与实现”这门实验选修课,并参照赛事规则提出课程建设目标要求,将竞赛要求搬到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航空航天的魅力,感受到飞行器设计的魅力。
依托重要赛事带动校级赛事,多层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目前的竞赛有三个层次:国家级比赛,特别是政府部门主导的学科赛事,引领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方向;由省行政部门组织的省级赛事,实际上是国家级比赛的补充,与国赛穿插举办;校级赛事或立项,是科技创新入门的重要途径。如学校推出一系列的“世纪杯”科技作品竞赛、飞行器创新大赛等,这些赛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创造了“崇尚科学、提倡创新、追求卓越”的校园氛围。为了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提出以“挑战杯”为竞赛龙头,以“中航工业杯”和“全国航空航天锦标赛”为依托,积极开展自己特色的各项赛事,设置多样化的专业竞赛项目,降低参赛门槛,提高竞赛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4 结束语
科技竞赛推动了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以科技竞赛为契机,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5-6]。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赛事形成了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特别以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航模队为基底搭建的学生创新团队,积极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有近百名学生参加了校级、省部级、国家级各类赛事,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极大地提升了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平台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
参考文献
[1]李东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北大学学报,2011(增刊):7-9.
[2]张峰,李涛.依托科技竞赛 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67-68.
[3]郑伟,陈昊.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8(27):346.
[4]季宜敬,杨瑾,王洪洲.建设创新实验室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2):134-136.
篇10
从表面看来,华龙进攻中端市场的行动现在才开始,但一位内部人士私下向本报记者透露,其实“华龙前两年就有在集中于城市市场的中端产品突破的想法”。但创立于1994年的河北华龙集团,在诞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在农村市场靠低端产品求得生存,长期在农村市场发展形成的品牌低端形象,造成当时“从下向上走很难”。 无奈之下,华龙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华龙先打造一个高端品牌,然后再向下走,这样就容易得多。”这位人士说。
那么到底华龙今麦郎到底“曲”在哪里?让我们来看看今麦郎高档面的市场表现。
“曲”高和寡的弹面概念,今麦郎你要弹给谁看?
2004年12月16日,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最新推出的两款新品——今麦郎VIP和骨汤弹面,让国内著名食品专家和营养学家们为之一振。集国际领先制面及调味技术于一身的今麦郎VIP,开辟了中国非油炸面饼4分钟即时冲泡食用的先河。同时,其浓厚醇香的骨汤配料使工业化产品达到家庭化风味的构想成为可能。今麦郎VIP被授予“2004年度科技创新奖”,今麦郎骨汤弹面系列被授予“2004年度产品创新奖”。
可以说今麦郎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方便面产品,作为高端产品也不为过?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当初今麦郎上市,怎么会以一个对消费者丝毫没有价值的“弹面”作为产品的核心卖点?从物理层面来说,弹面给人的感觉出了面的弹性好之外,无法让人引申到其倡导的“营养”的理念,也无法让人与好面联系起来(只要是方便面泡了就会有一定弹性)。根本不足以成为今麦郎区格竞争对手康师傅、统一的产品USP,却成为了今麦郎广为传诵的理念,这难道不是策划者的失误所在吗?
在市场刚刚有些成就之后,于是华龙有些人就沾沾自喜地认为今麦郎“弹面”是一个新的方便面品类了,一个别人无法攻入的新品类被自己全部占领了。孰不知这只是一相情愿的想法,品类的定义是指品类的结构,包括次品类,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等。今麦郎弹面并没有什么品类结构,更谈不上分类。当初统一鲜橙多上市的成功,并在饮料中成为一个新品类。是因为有众多品牌相继跟进,使之市场被做大,形成了很多分类和品种。否则只有统一吆喝,最后人们只会当其为果汁品类中的一个分类。可口可乐让可乐成为新的产品品类,也得益于百事可乐的跟进。所以,说弹面是一个新品类,终究是曲高和寡一相情愿的想法。
这种曲高和寡一相情愿的想法同时也表现在今麦郎品牌理念塑造中,在一般人看来,方便面就是缺乏营养的速食品,而塑造“营养”品牌却成为华龙日清的今麦郎品牌理念。华龙日清在业内率先提出了“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食品新概念,为消费者灌输了华龙日清“创造东方制面好品质,创新现代饮食新概念”的理念。 所有这些,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除了理念上的新颖之外,这种近乎自相矛盾的提法,在没有经过长久的消费教育之前,只会被消费者认为是自欺欺人的辩解。因为一直以来,在消费者心智资源中,方便面就是没有营养,就好象咖啡、茶一定能提神一样,如果有人说咖啡会催眠,那么一定会被人认为是疯子,虽然根据现在科学可能做到。但要改变百姓的心智毕竟还要有一定时日和一定手段,通过实施来证实的确是有营养的,只凭吆喝恐怕还不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