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篇1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儿童的学习,大多必须以生活体验为基础,我们应该把学生从封闭的小学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所以生活化的教材必须对应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如:教学《菜园里》一课时,先组织学生开展蔬菜展示。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蔬菜到学校的教室展示,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萝卜,辣椒,茄子,南瓜,黄瓜,还有豆角。直接将课堂“菜园化”,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走入相关认知的园地。欢乐的氛围充满了课堂,也激活了课堂。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会看看、闻闻、摸摸,非常快地记住了所教学的蔬菜的名字,同时也了解了每种蔬菜的各自的特点。交流中,有的学生已经能把自己的所学习到的知识顺利地表达出来:“在刚刚的接触中,摸了一下菜豆,我发现菜豆又长又细,像小姑娘的辫子。”“我知道了马铃薯圆圆的,像个鸡蛋。”“我知道了黄瓜的颜色有黄的,也有绿色的。”……通过这样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了语文知识就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在这里,把枯燥的教学融入生活中,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储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

二、依据教材,指导学生朗读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就像《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这些意境深远,含义深刻,言辞优美的课文,要让学生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课文,把握整组课文的感情基调。如教学《白杨》中“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停顿;二要指导学生读出重音。“多么坚强的白杨啊!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教师要侧重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就课文的文体来说,课文中有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说明文等。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的时候,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课文来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像朗读语言生动、精炼,表达感情充沛、真挚的《再见了,亲人》的时候,就要采取初读感知、研读理解、欣赏朗读,升华情感这三步走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语言美、音乐美、思想美的基础上,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感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而朗读《太阳》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尊重学生, 放飞学生心灵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的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如我在教学《春天》一文时,课前摘了一枝梨花来到教室,问学生:“梨花为什么开了?” 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回答:“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所以桃花开了。”没有想到学生说的五花八门:有学生说:“梨花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打了个哈欠醒来了,梨花就开了。”有的学生说:“梨花听到我们在草地上跳舞、唱歌、嬉戏,它出来看看,也要来和我们玩玩,就开了”……我听了学生的回答正要评价时,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您来说说,梨花是为什么开呢?”顿时,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一定要说‘天气暖和了呢’,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难道不比这知识本身更重要吗?”所以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梨花呀,看到大家刚才的表现那么好,为我们庆祝来了,于是就开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有个性化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努力为他们营造氛围、创设机会、提供舞台,既要尊重学生具有个人感彩的思想表达,又尊重学生对所学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是最好的人文关怀。

这就是我们的“绿色课堂”,它因为关爱而精彩,当学生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的时候,当他们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撼的时候,当他们为蜻蜓的薄翼而感动的时候……凭借符号与语言、自然与生灵、真诚与热情播撒的种子,就已经在一颗幼小的生命里生根,发芽。我们也可以说,教育的目的达到了。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工科大学生;素养教育

如何全面的培养我们的大学生,如何全面提高人数众多的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我们今天全社会都必须要认真探讨的话题。

一当今工科大学生培养的情况分析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如同脱缰野马,越来越快,让人难以适应。社会对于人的要求水准也越来越高难越全面,一个大学生仅仅掌握了专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能算是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必须要德、智、体全方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很难说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文科与工科之间存在的难以逾越的知识结构方面的鸿沟,造成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多是“专才”而不是“通才”。

工科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从中学时代起就远离了文科知识。一方面是一部分人本身可能就对文科知识兴趣不大,不是很热衷学习和了解文科知识。另一方面也由于高考的严重压力,即使是对于文科知识感兴趣的学生也不可能对其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了解。到了大学阶段,由于思维已经形成了某种定势,而且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来自于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使得大部分工科的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价值理解已经很难从思想深处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了,所以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工科学生一生当中对于人文知识根本就没有多少了解和学习的可能性。

我们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和论证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如果缺乏所带来的后果,都会清晰的看到这个后果是很让人担忧的。正如很多学者分析的那样,缺乏人文知识底蕴的大学生,无论在思维模式思维方法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价值理念道德修养创新意识等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缺陷,进而严重的阻碍了工科大学生的发展。

二、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纳入工科大学生培养的体系中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纳入工科大学生培养的体系中呢?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考虑的难题之一。

我们当前的工科大学生的培养体系虽不能说很完善,但也已经是运行了多年,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确实是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并且是很成体系了,改动起来并不是很容易(虽然高校经常进行教改,但很难从体系的层面有所撼动)。但是时展的太快,教育如果不积极赶上甚至超前,就只能逐渐被社会淘汰,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已有的工科学生培养模式对于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今天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工科人才的需求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现在中国的发展确实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工科人才,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工科教育体系中是需要立即着手的工作了。

对于工科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要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下手。

首先,就应当加强课堂内的教育。我们目前的大学生无论从学习时间方面还是从学习习惯方面来讲,课堂内的学习都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应该当仁不让的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课来操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作为公共课,让工科的大学生普遍接受一次以“中国传统文化”课为载体的人文知识普及教育。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选修课的形式先让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科学有兴趣的学生得到系统的教育。无论是哪一种性质的课程,都要认真设计教学的模式,一定要设法打消大部分工科学生头脑中对于人文课程养成的习惯性的轻视和厌倦的定势,要摆脱中学为了高考而养成的对于文科学习“背”的恶习,要在生动性上下功夫,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育就是一个目标:让工科学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喜欢人文科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座恢宏华美的殿堂,不需要死乞白赖的拖着后生小子们去掌握,而只要真的把我们的青年人领到中华文化殿堂的大门,那种让人震撼的力量一定会让我们的青年人崇拜和欣赏的。我们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大学生我们工科的大学生认识我们的中华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课对于工科大学生的教育不应该是知识性的教育,而应该是体会性的教育。让我们的青年人找寻到了某种体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体会)就可以了。中华文化其实常常就是一种意境,中华传统的教育也常常表现为一种意境,一种孔夫子抚琴而歌的意境,我们工科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就应该追求一种意境,而不要单纯的追求分数和所谓的知识教育。有了这样一种认识,然后再来设计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都一定要为了这个目标服务,万万不能再走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否则在工科大学生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意义就不大了。

篇3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教育;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倡导下,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是迫切的需要,科普教育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科技馆作为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主要机构,能够有效的传播科学先进的思想理念,进行基本的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在教育、科研等领域也具有较大的优势,逐渐成为提高社会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还是社会科普文化教育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科普教育活动的意义

科技馆是以展览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主要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展示手段,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目的,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也可举办其它科普教育、科技传播和科学文化交流活动。

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活动是以某一特定主题为线索,开展一系列反映科技动态、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的教育活动,以展览、实验、动手制作、讲座、竞赛及培训等多种形式加深公众对主题的理解。《中国科学技术馆教育活动方案》中提出科技馆教育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有展览教育活动、扩展教育活动、培训教育活动。其中,展览教育活动是基础,扩展教育活动是特色,培训教育活动是保持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科技馆开展主题性的扩展科普教育活动作为常设展览的重要补充,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它不仅能有效提高科普场馆的吸引力,更是对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对社会大众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技馆是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主要窗口,能够为大众提供大型基础科技教育设施。传统的观点对于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存在一定的误区,人们只是单纯简单的观察科技馆,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科技馆展示以及科普教育的功能。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科技馆建设不符合基本要求,科技馆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是展示的内容以及科普教育的形式缺乏必要的创新,与实际的社会实践脱离,这些对于科技馆科普教育职能的实现有一定的制约。现阶段,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现阶段,大多数科技馆缺乏对科普教育创新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深入研究。②科技馆内部现代科技展示以及科普教育基础薄弱。③科技馆的建设过程中,决策与设计程序的非科学化。④科技馆科普教育以及展览工作实施质量不高。⑤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仅限于满足观众的数量和观众对展品的喜欢程度,没有正真的付诸于实际教育实践活动。

三、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的策略

1.增加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人们对与科学素养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科技馆的科普教育的发展方向转变为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更加关注公众在其中的感受与体验。科技馆的职能也有原来单纯的传播科学知识,转变成为当今社会培养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科技馆科普教育理念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更加注重社会公众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和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强调对于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科技馆必须要增强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科普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形式,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实际效果。教育理念的更新体现在将科学的方法论与科学的思想贯穿于科普教育的全过程,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热点话题,创新学习方式。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必须要与社会公众的生活实践相联系,满足人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科技需求。

2.科技馆科普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与科技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样化,作为人们休闲娱乐场所的科技馆也面临者日益严重的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科技馆如果不能从社会公众的需求出发,不能很好的吸引和满足公众的现实需求,更不能完成科普教育的职能。这也就是国内一些科技馆出现的一开始轰轰烈烈,后来却无人问津的场面,这种尴尬境地使得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出现困境。建立与完善科技馆科普教育的教过评价体系,对于提高科技馆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就有巨大的优势。科普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展品的丰富程度、服务水平以及不同场馆、不同展品之间的总结性评估等。

3.创新科普教育模式与展览方式

科技馆展览的方式主要有静态展览、动态展览、体验展览以及最近出现的新技术展示,这些都具有自己各自的优缺点。具体来说,静态展览是最基本、最传统的展览方式,其具有操作简单、通俗易懂的特点,但是其展览的内容更新较慢,对于人群的吸引力有限。动态展览是一种场景式的展览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观众的参与兴趣,这也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展览方式。体验展览具有很强的实践参与性,可以让观众获得更多的感受,对观众,特别是青年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其运行成本相对较高。新型的科技展示是科技馆发展的新手段,对于科技馆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结束语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它注重对公众科学思想、知识、方法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强调参与、互动、探究的方式,对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普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相信在越来越多的关注支持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科普教育事业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篇4

1、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拒绝一切活动。

2、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反对。

3、揭批本质,弘扬科学精神。

4、拒绝,珍爱生命。

5、全党动员,全民参与,铲除。

6、毒害你我他,反邪要靠千万家。

7、崇尚科学勤学习,防范报祖国。

8、抵制爱祖国,促进和谐谋发展。

9、抵制,构建和谐,从我做起。

10、提高警惕,擦亮眼睛,防范陷阱,远离。

11、自觉抵制,维护社会稳定。

12. 抵制渗透,筑牢反邪防线。

13.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抵制歪理邪说。

14. 反对,保持大局稳定,推进科学发展。

15. 铲除毒瘤,倡导文明新风。

16. 固本强基,建立基层防范的长效机制。

17. 认清本质,提高抵御能力。

18. 讲科学,知荣辱,反,保平安。

19. 是人类公害,是社会毒瘤。

20. 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拒绝一切活动。

21.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22. 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反对迷信,拒绝。

23. 讲科学,促发展,反,反愚昧。

24. 取缔组织,保持一方净土。

25. 铲除土壤,构建和谐社会。

26. 迷惑人的心智,科学照亮人的前程。

27. 普及知识,增强防范意识。

28. 用真情唤醒被迷惑的心灵。

篇5

关键词 科技新闻;读者群;扩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003-02

当前,我国科技新闻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科技新闻内容的专业性,对受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有相当高要求,使得科技新闻的受众范围也比较狭小。科技新闻传播承担着科普教育功能,但我国目前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不高,还没有树立比较强的科学意识,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不足,这就对科技新闻传播提出更高要求。本文旨在通过探讨科技新闻读者群扩大必要性与可靠性、存在难度的分析,阐述扩大读者群的相关措施。

1 科技新闻读者群扩大的必要性

1.1科技新闻科普教育功能的内在要求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社会教育,是新闻事业重要的社会功能。而科技新闻的传播,也决定了科普教育功能必然成为其重要功能。它以新闻采编人员为传播主体、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以报道科技事件为特色的新闻宣传活动,向受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同时弘扬一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近年来,我国科学素养的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同发达国家尚有差距。科技新闻的传播,对我国未来国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国家民族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必然承担着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兴趣与科学素养的重任。

1.2科教兴国战略的题中之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真正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要转变思想,努力提高全民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同时需要努力培养具有高水平素质的科技人员。而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还需要全社会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努力。要真正做好这一点,必须做好全民的基础性教育工作,而实施义务教育、努力办好教育事业,则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最主要途径。在基础性教育阶段,通过加强科技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兴趣,让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最基本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为他们以后的培养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科技新闻读者群扩大的可能性

2.1兴趣与求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基石

由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人们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一种极强的猎奇心理,凡事都想问一个为什么,迫切地想知道事情的本来面貌,以及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有了这种兴趣,他们便会化被动获取为主动地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有了兴趣,便会产生一种求知欲。而求知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心理满足感所需求的产物。而人类的求知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生产和生活实践;二是知识的交流与传播;由于自身的有限性,满足这种求知欲望,我们更多的就要依靠现代传媒,这为科技新闻的传播提供可能。

2.2求新与求实

了解新事物,获取新信息,增加新知识,这样人们就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不断进步,并努力改善自身,获得自身的发展。而科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科技事实的报道,这就决定了科技新闻的传播能够带给受众对新事物、新知识的了解,这些新的内容便会不同程度地吸引受众的眼光,特别是当他们的关注点与报道内容相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他们对这部分内容的持续关注,从而培养稳定的受众群。

在信息社会的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追求信息的表层,更多的强调信息对人们的有用性、实用性。科技新闻的传播不仅向人们提供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也让人们掌握和利用先进科技,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如杂交水稻的育种成功,对于提高单位亩产,改进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磁悬浮技术则关系着人们现在和未来的出行状况等等。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吸引受众关注的诱因。

3 科技新闻读者群构建的难度

3.1科技新闻的专业性

科技新闻是科技信息的载体,它向人们传递的是科学技术领域里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最新发现。而科技信息因其专业性比较强,涉及某些科技前沿信息,专业术语、专业名词与各种各样的理论公式繁多,内容比较深奥与枯燥,这就决定了只有掌握了一定相关基础知识的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更好地理解,从而导致了关注它的人也局限在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由于科技新闻所传播的内容距人们的普通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其内容的晦涩难懂,这就让普通受众很难对其产生兴趣,从而使科技新闻的传播范围的深度与广度大受影响,进而影响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3.2科技新闻的传播惯性

当前,我国科技新闻处于弱势地位。其主要表现在科技新闻传播失重、失真、失效。由于我国传媒资源里专门的科技新闻传播很少,加上科技新闻信息传播总量比较少,导致其传播“失重”;科技新闻报道中大量出现虚假新闻报道,其传播也追求娱乐性,再加上其传播问题的不足,产生其信息整体上的不真实,从而导致其传播“失真”;而科技新闻传播“失重”、“失效”又必然会导致科技报道的“失效”,其最突出表现是新闻接受的缺位和新闻受众的缺席。而科技新闻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与传播惯性原因密不可分。当前,“传播新闻框架结构和新闻媒体类型的基本格局是:时速新闻占鳌头,经济新闻是重头,社会新闻有看头,娱乐新闻有‘户头’。”科技新闻因其内容的专业性,得不到传播者与受众的重视,从而产生了对科技新闻信息传播的不足。

3.3受众自身条件的限制

由于当前科技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使得对它的读者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要求。由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一样,对科技新闻传播内容的理解力也会存在差别,而那些知识文化水平低的由于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他们的注意力更多的局限在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对于与日常生活关系不是很紧密且难以理解的科技信息,自然不会进入他们关注视线,同时由于专业性的限制,隔行如隔山,对非专业领域的受众也会存在困难,这就决定了想要扩大读者群就必须很好解决科技新闻信息的可读性。

4 科技新闻读者群扩大措施的探讨

4.1观念的转变

要实现科技新闻读者群的扩大,首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科技新闻传播意义的再认识。只有真正的观念的转变,才能更好地推动行动方针的转变,实现读者群这一目标。我们的现状是全民的科技知识不丰富,整体水平不高,科技新闻的传播承担着科普教育的功能。这样才能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用批判怀疑态度来思考观察社会现象,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4.2国家政策的扶持

我国科技新闻处于弱势地位的改变,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帮助。针对专门的科技新闻媒体的不足,建立一批优秀的科技新闻媒体,并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需要建立适合不同文化群体阅读的有针对性的科技新闻刊物,在不同文化群体中传播科技新闻,推动更多的人去关注科技;另外,由于科技新闻类的发行,很难与都市类报纸和学报同台竞争,难以获得足以维持他们生存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发行量与广告收入,这就离不开国家经济上的支持,通过优惠的政策鼓励科技新闻的发展。建立对科技新闻传播的支持与帮助,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达到效果的,这就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来更好地推动科技新闻的传播与发展。

4.3媒体的转变

要扩大科技新闻的读者群,关键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科技新闻的接近性,即其内容与读者生活息息相关;二是科技新闻的易读性,即解决科技新闻深奥枯燥的问题。要做到这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篇6

前几天一个非常火的文章在我们的朋友圈流传,说是某个地区出现了僵尸,这种病毒可能大范围传染,让我们做好防御工作,可是很快这个谣言就被澄清了,谣言者也被抓了起来接受调查。这次的事件很充分地暴露了我们有些人的无知,看到什么信息不在脑子里过滤一遍就相信了,而且还大肆宣扬,造成了大家的恐慌。

所以网络这个东西有好有坏,好在方便快捷,但信息传播快也会造成很多乱七八糟的信息出现。我们在上网的时候必须非常清醒,过滤这些非常低级的谣言,一件事没有最终定论之前千万不要坚信不疑,把网络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还有就是网民自己要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三观,自然就不会相信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作为当代公民,希望我们都能做到绿色上网,文明上网。

篇7

【关键词】科学教育;综合素质;人力资源;一技在身走世界,就业挣钱路路通

Discussion on Rural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Wang Yi Lu Wei

【Abstract】Rural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main body of science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is the main channel of school education, as a science education, should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education, improve the whole nation’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heavy burden of the talent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advantage of human resources. “Finished junior high school to work, go out to success, technology in the body to go in the world, earning Passepartout employment.” This is our country implementation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the article the route one must take.

【Key words】science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quality; human resources; technology in the body to go in the world, earning Passepartout employment

农村学校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主体,实施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作为科学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中,发展远程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把沉重的人才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化的一条必由之路。笔者拟对农村中学如何实施科学教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作法,与同行共同探索。

1 由应试教育向科学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全面推行科学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随着产业的结构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仅仅掌握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文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无论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都必须在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只能从事简单工种,工资收入低廉,工作岗位也没有保障。现实情况表明,农民子女急需职业教育,渴望成才就业,一些切身感受到转移培训甜头的农民工说得好:“读完初中去打工,四处找活难成功,一技在身走世界,就业挣钱路路通”。真实的道出了农民群众对转移培训的衷心欢迎,从读完初中外出打工,进一步发展到“学会当技工,进城路路通”,反映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加大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走农科教相结合的道路,让远教设备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几年来,我校一直在开设初一、初二的特种种植和初三的劳动技能转换等劳技课程,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使教学光盘、IP资源等教育资源合理地配合文字教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增强劳动观念,在教学方法和劳动实践上有所创新,工作上有了新的突破,启发了学生运用网上教育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实现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多技能的综合型适用人才,理清一条发展思路,找准一条致富门路,涌现了一批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和领头雁。

2 充分运用远教设备,提供教学新平台

我校在开展劳技课教学除上好统编教材外,还注重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可供学生操作实践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在学生中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培训,通过学生为纽带,积极与家庭建立广泛联系,让远程教育资源走出校园,服务于“三农”。每学期有组织地为当地农民提供实用技术,经济信息,科普知识与资料,并举办了实用技术培训班,建立了一校帮扶一村,有计划地重点指导4个较典型的农户,学校还建立了试验基地,在老苟桥村民组开展了辣椒茬回栽技术,捧瓜苗过冬技术试验,2006年春季进行了野樱桃嫁接家樱桃和葡萄嫁接早挂果的新技术开发。并进行追踪调查和信息反馈资料的收集。如:《喂猪食》、《饲料的胚种》、《科学养鸡、鸭、鱼》、《大棚蔬菜的栽培与管理》、《苗木嫁接》、《食用菌的管理及培植》、《家电维修》等都是很适合当地经济建设实际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劳动实践形成技能技巧。如在《食用菌的管理及培植》一课时,老师先组织学生观看光盘,学习食用菌的培植管理知识,然后带领学生到劳动基地进行实践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如:教学《科学养猪》、《饲料的配制》等内容时,我们聘请当地兽医担任兼职教师,给同学们上课,课后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同学们参观访问当地的养猪专业户,学习饲料养殖猪的经验,渗透劳动致富、劳动光荣、劳动创造幸福的思想,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活动中去。同时,我们与勤工俭学相结合,走出去开展家电维修,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验劳动的光荣和自豪感,为未来扎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科学教育面向未来,立足于21世纪人才的全面教育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教育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科学的培养和提高。科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立足于21世纪人才的全面教育,不是以眼前的升学或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不是单一传授知识,只注重个别优等生、尖子生的英才教育,使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觉性的教育,而不是压抑学生兴趣,枯燥、单调、强迫学生学习的教育,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欲望的教育,不是墨守成规的教育。通过科学教育,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先天因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上做到健全、健康、强壮灵活,在思想道德上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科学文化素质上,使学生及时获得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新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有所用,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以适应现代化社会活动的要求。

可见,培养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多层次、多规格的跨世纪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科学教育,尤其在农村学校显得极为重要。

4 实施科学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实施科学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科学素质,全面提高教师科学素质,是实现科学教育的关键,推进科学教育的过程,既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过程,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育人的楷模,所以教师既要提高业务素质,又要提高思想素质,教师要有“师魂”。教人先正已,教师的科学素养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多元化人才,教师本身就需要“充电”,具有“专”、“博”综合的多方面知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精湛的文化科学技能素质,成为综合素质的实用型教师,在知识、精力、能力等方面能为人师表,才能教好一专多用的复合型多元化学生,因为初中劳技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如种植、养殖、综合加工、自行车维修、家庭烹饪、栽剪、制作、发明等。我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要求教师能熟练播放光盘并结合教材合理运用光盘开展教学,掌握在网上查找教学资源并将资源优化整合的技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经考核合格才上岗任教。现在我们已达80%以上的教师成为一专多能实用型教师。

教师肩负的使命是崇高的、神圣的、重大的。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以“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宗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精深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教育理论,掌握瞬息万变的科技信息,力争使自己成为一部较完善的“百科全书”, 不读的探索科学的教育方式,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教书育人,在教师实践中修师德,铸师魂,练师能,树师表,为党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为科教兴国、奔进小康社会奋斗一生。

5 实施科学教育,必须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学教育实施要建设一个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教学体系,首先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强调知识的量,而现代教学观强调知识的质。传统教学观强调学习的结果,现代教学观强调学习的过程;传统教学观强调记忆,现代教学观强调理解;传统教学观强调学会,现代教学观强调会学;传统教学观强调授之以点,现代教学观强调授之以面;传统教学观强调信息的单向传递,现代教学观强调信息的双向交流;传统教学观强调教师的教法,现代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合作方法;传统教学观强调学科本位,现代教学观强调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总之,传统教学观和现代教学观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建立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一个是建立在学生科学的全面发展上。因此,我们要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方针。注重培育学生发展的个性和创造力,全面实施科学教育。

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科学如何,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整体科学能否提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兴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把学校做为培养学生科学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索,锐意进取,肩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

所以,培养高科学的人才,就必须实施科学教育,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在思想、品德、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科学人才,使青少年一代具有较高的科学基础。这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而且是人类未来的需要,搞好科学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人民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3 科学教育面向未来,立足于21世纪人才的全面教育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教育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科学的培养和提高。科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立足于21世纪人才的全面教育,不是以眼前的升学或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不是单一传授知识,只注重个别优等生、尖子生的英才教育,使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觉性的教育,而不是压抑学生兴趣,枯燥、单调、强迫学生学习的教育,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欲望的教育,不是墨守成规的教育。通过科学教育,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先天因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上做到健全、健康、强壮灵活,在思想道德上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科学文化素质上,使学生及时获得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新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有所用,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以适应现代化社会活动的要求。

可见,培养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多层次、多规格的跨世纪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科学教育,尤其在农村学校显得极为重要。

4 实施科学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实施科学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科学素质,全面提高教师科学素质,是实现科学教育的关键,推进科学教育的过程,既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过程,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育人的楷模,所以教师既要提高业务素质,又要提高思想素质,教师要有“师魂”。教人先正已,教师的科学素养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多元化人才,教师本身就需要“充电”,具有“专”、“博”综合的多方面知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精湛的文化科学技能素质,成为综合素质的实用型教师,在知识、精力、能力等方面能为人师表,才能教好一专多用的复合型多元化学生,因为初中劳技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如种植、养殖、综合加工、自行车维修、家庭烹饪、栽剪、制作、发明等。我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要求教师能熟练播放光盘并结合教材合理运用光盘开展教学,掌握在网上查找教学资源并将资源优化整合的技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经考核合格才上岗任教。现在我们已达80%以上的教师成为一专多能实用型教师。

教师肩负的使命是崇高的、神圣的、重大的。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以“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宗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精深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教育理论,掌握瞬息万变的科技信息,力争使自己成为一部较完善的“百科全书”, 不读的探索科学的教育方式,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教书育人,在教师实践中修师德,铸师魂,练师能,树师表,为党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为科教兴国、奔进小康社会奋斗一生。

5 实施科学教育,必须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学教育实施要建设一个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教学体系,首先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强调知识的量,而现代教学观强调知识的质。传统教学观强调学习的结果,现代教学观强调学习的过程;传统教学观强调记忆,现代教学观强调理解;传统教学观强调学会,现代教学观强调会学;传统教学观强调授之以点,现代教学观强调授之以面;传统教学观强调信息的单向传递,现代教学观强调信息的双向交流;传统教学观强调教师的教法,现代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合作方法;传统教学观强调学科本位,现代教学观强调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总之,传统教学观和现代教学观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建立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一个是建立在学生科学的全面发展上。因此,我们要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方针。注重培育学生发展的个性和创造力,全面实施科学教育。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对高校人才的需求较高,而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往往会融入本区域的自身产业和地域特征。要求高校毕业生一方面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问题与现状

思想政治课跟其他科目不同,该课程的开展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社会观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课地位十分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存在了一些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和压力。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形式与普通科目不同,其作用是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重点在于思维方法的培养。由于该课程学习内容较多,教学效果不能立竿见影,且成效不能及时在“成绩”中表现,故学校教师容易轻视,甚至“不待见”该门课程,而将多数精力放在物理、生物、化学、语文和数学等其他科目上,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近几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老师队伍也在不断地扩充,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但对政治老师的培训较少,较高层次的政治老师仍然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学校的需求。大多数的政治老师则选择的是灌输式教学,“你讲我听”模式较为普遍,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就难以提高。高校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教学观念均需要进行优化和改革,否则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途径

思想政治课既然是必须课程,就必须要发挥必修课程所应起到的作用,因此当前教育形势下如何让思想政治肩负起应有的任务问题备受关注。要想发挥好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就需要从学生、社会和生活的角度出发,以学校教学模式为主体,保证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利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在陶冶学生自身情操的基础上,锻炼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跟高校培养目标联系起来。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和基础,首先通过取舍教材内容来突出重点,利用切合实际的案例,吃透内容,抓住深度,以引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共鸣,层析教学,因材施教。教师还要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元化、多媒体、高科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眼前一亮,提高兴趣。传统教学中缺少实践教学,高校需要加强院校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完善教学设备和技术体系,安排专一的教师带领和指挥,并加强开展活动。

2.网络教学模式改革

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将教材内容融入到网络教学中,多样化结合,突出重点和主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网络平台中的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更好地为企业和学生服务。

3.改革考评方式

考评是反映学生对某阶段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的考察和评定,当前教学形势下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考分评定,将考评内容融入活动中,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考评,将学分考评作为一个参考,从而公正、客观地对学生思想进行,综合性的考核。

学校思想政治课程能够正确树立学生的思想和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面临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深化改革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庆军.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篇9

关键词:聋教育 科学 科学素养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虽然聋教育科学课堂与普教处于同一新课标的指导之下,但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聋儿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种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聋儿科学素质高低不同,良莠不齐。这极大地影响了聋儿的生活以及在社会中与健全人的交往。聋儿与健全人相比,对科学素养的要求有所不同,不需要像健全儿童那样参加中考,高考。因此聋儿的科学素质教育不需要学习过于理论化的内容,他们需要的是更加贴近生活,能够解释其日常碰到的频率较高科学术语例如:DNA,PH值,电流等,能够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普通的小问题这些基本科学素养即可。

一、提高聋儿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的概念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2011版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从本质上说,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性活动。随着人类对自然界探究活动的广度与深度的扩大化,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并不断改变人类自身所处的社会,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科学与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聋儿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可避免接触到各种科学技术的衍生品,使用,认识科技衍生品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基础,做出适当决策并且通过这些衍生品反过来理解人类掌握的自然规律;聋儿作为自然的一份子,在认识自然生物,探索自然奥秘,领悟自然规律,产生自我满足感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基础做出适当判断,并应用自然规律来创造,推理。这就增强聋儿学习科学的迫切性,提高科学素养的自觉性

(三)、.当前聋儿科学素养状况

聋校从1995年后才开设科学方面的课程。小学段为自然常识课,初中段为理科。国内除少数聋校开设普高科学课程,基本上读完义务教育阶段,聋儿就不再接触科学课程。尽管如今,电视,报纸,图书等传媒迅猛发展,科技类的节目日益增多,但是聋儿普遍看不懂,即使对科学内容产生兴趣,有了疑问也得不到完善的回答,对于科学本质,科学方法更一无所知,那就更加不要说应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12个三年级的学生在回答虾煮熟后的颜色的问题上,有6个选择了黑色,4个选择了白色,剩下2个选择红色;14个七年级学生在回答虾煮熟的颜色问题上,有5个选择了黑色,3个选择了白色,6个选择了红色。这从侧面说明聋儿的科学素养水平很低,经过实验我们知道聋儿的观察力比健全儿童更强,但是对于煮熟后的虾颜色却不尽了解,可见聋儿在有目的的对比观察方面能力比较弱,而这也是科学素养的能力要求之一。

二、 影响聋儿科学素养的三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与科学素养密切相关

科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科学课堂上常会涉及到许多的生活常识。因此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绝大多数聋生来自农村或者是外来务工子弟,由此可知,绝大多数聋生家长学历层次比较低,普遍只有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而且他们或在外打工,或忙于农活,或忙于工作,更有部分家长自己就是聋人,整日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部分聋儿是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带大。他们的活动地点往往局限于家庭这个四方之地。聋儿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他们有认识自然世界的愿望,但是有了疑问也得不到回答。

由于聋儿特殊的生理状况,家长对聋儿产生的不同心态造成不同的家庭教育情况:有的父母出于怜悯心或者负罪感,对聋儿百依百顺,即使聋儿犯了错,也一味的包庇宽容;有的父母对身带残疾的孩子极度失望,只管他们吃饱穿暖,对于具体的教育不管不顾;有的父母视聋儿为包袱累赘,对孩子冷眼相待,不闻不问,偏心偏向;有的父母教育分歧严重,一方拳脚棍棒,一方疼宠庇护。他们并不重视对聋儿的智力投资,往往有养无教,多数家长认为,聋哑人并不需要多少知识,平平安安就好,将聋儿的教育全权推给学校。聋儿普遍7周岁上学。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7周岁前儿童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期间儿童的语言得到极大地发展,正常儿童在学习语言时,就逐步认识了这个自然世界能够说出几种简单的事物名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扩大认识的事物面;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并渐渐能熟练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由于多数聋儿并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未受到科学的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直到上小学后才受到系统的教育,这就使得聋儿的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的时间变相的延长,相应的推迟了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也就是说儿童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学校里未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培养训练。这直接导致学校教育时,科学知识内容的缩减,学生科学素养要求难度的降低。

家庭经济状况与科学素养的提高也相关。正常儿童的家庭,从婴儿期开始,家长就开始为自己孩子添置各种科学玩具,科学读物,并广泛与其他家长交流,抽出时间与儿童一起游戏,一起活动,通过各类的科学小制作,科学小实验激发儿童的兴趣,带领孩子去各地的风景区游览,参观科技馆,动物园,在轻松的氛围中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相比之下,聋儿家庭普遍经济情况不佳,无法为聋儿提供各种科学玩具和科学读物,更没有空闲带聋儿旅游,参观博物馆,动物园。

(二)、学校教育与科学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

学校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等于科学知识,学校教育中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自身科学素养

学校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科学素养。当前聋校科学课堂少有专业的科学教师,多为其他学科教师兼职。这一方面是由于聋教育对科学不够重视,多数人认为聋儿只要会读,会写,会算就可以了。至于科学,过于广博,对于聋儿来说太难了,忽略了当今的社会,科学已经融入人类生活,聋儿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也就与当前的社会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科学课只有在义务教育的3-9年级设置。对于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的聋校来说,科学课不够一个专职教师一周的工作量,用不着专门的教师。 许多聋校科学教师未系统研习科学教学方法论,科学知识还是科学教学方法这个因素直接影响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学校的硬件设施

科学课以实验为基础,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需要学校配备专门的实验室和各项实验器材。大部分聋校没有实验室,许多实验器材或教具无法使用。聋儿局限于只能从表面直观的现象来理解事物规律的本质,面对抽象,深层的逻辑性概念和语言则理解不够。这是由聋儿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实践越多,理解越深。因此聋儿的科学课堂最好能采用浅表及里的方式直观呈现,重观察,多思考,少语言。这也对学校的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尽可能多地与课堂内容相配套的标本,特别是与生物相关的内容,如:青蛙的变态发育,种子萌发等课程。

3陈旧的教材

聋校虽然有专有的教材,但却是1995年编写出版的自然常识和1999年编写出版的理科。这些教材早已不适应2000年出台的新课程标准,也不完全符合提高科学素养的课堂要求。譬如自然常识第一册第二课《小麦和水稻》。全课的内容就是小麦和水稻植株的结构以及小麦和水稻的用途,未尝涉及科学能力的培养。近十年高新技术飞速发展, 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生的好奇心又重, 而教材却没有关于目前高新技术的相关内容。聋人的文字表达于理解能力比较差,科学素养能力培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七年级到九年级的理科教材往往文字过于冗长,图片不多,色彩单调,知识理论过于系统深奥,语言晦涩难懂,不利于学生理解,而普校教材色彩,色彩纷繁,语言生动活泼,贴近于生活,与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相适应,学生更喜欢翻阅。而且教材没有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练习本。

4传统的教学方式

科学由于其专有的学科特点,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解释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目前的聋校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反馈基本是知识为主,能力为辅。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无法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见识面,能力面。学生围着老师的问题打转,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更谈不上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与动力。由来已久的习惯造成学生遇到问题就自然而然的抛给了老师,想当然认为问题就该老师解决,问题太难,自己无法解决的耽于困境的现状。科学教师需要鼓励聋儿,多读,多看,多想,多动。

(三)、社会教育与科学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

社会教育对于聋儿科学素养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深入社区的各级图书馆,定期举办的各类主题式展览的博物馆,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涉及面广泛的科普类节目文摘,科协丰富多彩的科技制作活动以及航模协会名目繁多的各类模型比赛。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人们总对热闹纷繁的各种活动兴趣备至,聋儿亦不例外。社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聋儿学习更多科学知识的要求,那么多姿多彩的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对比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更广阔的舞台,影响面更广,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教育中,聋儿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有别于学校教育中单一的受教育者,更能使聋儿从心理上形成尊重的需要满足,从而形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最大化。社会的个体化教育有利于因材施教,使聋儿的特长,才智得到极大的发展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唐宁 孙莉 《聋生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现代特殊教育 2011年2月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耀村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篇10

【关键词】素质 教育 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弄清素质概念的基本内涵。这是我们研究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本文就从系统视角对素质概念的基本涵义谈谈个人的理解与认识。

一、素质的基本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质的释义是:“①指事物的本来性质。②素养(平日的修养)。③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辞海》对素质是这样解释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从词典对素质的解释可以看出素质的本义是人或事务的本来特点和基础,是指人和事物本质,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今天开展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提到的素质概念的内涵与词典对素质解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现代人们已认识到素质的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素质既包含人遗传来的自然能力和品质,也包括经过后天教育与实践逐渐形成的品质。二是素质是由人较稳定的品质和能力构成,凡是不够稳定的品质和能力,不能称为素质。三是素质本义已由过去通指人和事物变为专用于特指人的概念,即只有人才具有素质。因此,我们可以给素质下这样一个定义:素质,指人在先天遗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和社会实践,所形成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二、素质要素的系统分析

按照系统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把素质看成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在此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呈现出复杂的层次和结构。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不同类型人的素质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如从人的个体素质视角分析可以得出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智能和技能素质、品德素质等。从社会需求层面看,人的素质是由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构成。从发展的视角可以把人的素质区分为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发展素质。素质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多级层次系统,每个要素本身又是下一个层面的子系统。如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由其政治品质、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等要素组成。政治品质又是由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水平等要素构成。在素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是区分层次和相互关联的。一方面在同一层面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不同层面的各要素也相互影响。比如,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并不在一个层面上,但直接影响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的高低,通常说来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的人,其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相应较高。但有时并不完全如此,有些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却有着较低的品德素质。这说明了素质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和联系是极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三、素质要素的系统整合

素质的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内的各要素不是简单的相加在一起,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良性系统内各要素是相关的,和谐的。这就强调一个人的素质应该是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人全面的培养,使人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如果教育只偏重了人某一方面或个别素质的提高,其素质系统肯定是不和谐的,系统功能的发挥将会受到削弱。由于素质系统内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关联的,要求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对各种素质要素实施孤立教育,而是从素质整体出发,把各种相关素质要素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即把身心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智力素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符合素质系统的整体性特点,从而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四、环境对素质系统的影响

素质系统是处于一定环境中的开放系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相互作用。系统功能的发挥受系统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就从理论上阐明了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受自身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作用,另一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都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素质教育是与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由于个体的人是千差万别的,人的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又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与制约,一个人的素质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子系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这就说明了素质是具有个性和局限性的,表现为一方面个体的素质既有共性又各有其特点,另一方面个体素质系统内的各要素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可能都发展到最优化程度,也就是说没有“全才”的人。因此要求素质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像工业生产产品一样要求产品具有一致的规格,不能期望把人培养成各方面素质都最优的“全才”,必须根据个体素质所具有差异性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J]. 2002.

[2]丁帮宇.作战指挥学教程[M].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