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篇1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是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农业部的统计资料显示,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9.9%降至2006年的5.26%,农业科研机构中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数不到6万人,高素质科技人才在全部人员中的比重较低,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比例仅为25.6%,现有的高级人才还有流向企业或国外的倾向。从人均经费来看,我国人均只有3.4万美元,在有数据的36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4,这直接影响了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从每百万科研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科学论文引证数来看,我国在40个国家地区中均位列第39位。近年来,我国农业基础性研究经费占全部科研经费的比重仅为2.2%,农业科研投资结构不合理,科研方向与经济建设需求方向偏离,农业科研优先领域和重点课题、重大项目的设置与批准权,自主选题立项得不到应有的价值重视,使得农业科研主体忽视市场,对市场需求缺乏灵敏的反应,造成科技成果实用性不强。此外,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30%-4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0%-80%。

二、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研资金配置不合理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科研的投入。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显示出投入基数小,绝对值增长小的特点,投入总额只是美国的1/16、日本的1/7。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使得大多数科技人员在申报课题时倾向于追求“短、平、快”项目,对基础应用研究和周期长、难以出成果的项目热情不高。在国际上,科研、应用,产业化三个环节的投入比一般为1:10:100,而我国即使是上海等大城市也仅为1:1.3:26。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放研究投入比为5.7%:27.2%:67.4%,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偏低。农业科研资金配置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储备总量的增长,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科研动力。

(二)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科技人员的资金支持不高。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回报率较低,相应的科技人员由此得到的直接回报更是微乎甚微,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我国各行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发生了不同层次的变化,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科技人员在工作条件和享受的公共福利待遇方面的劣势地位,造成了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导致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不足。此外,从科研人员自身现状来说,我国一般农业科技人才相对剩余,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缺乏,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提高。

(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实用性不强

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中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比较少,且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进而导致农业科研资源浪费和科研活动的低效率,造成常规技术、知识形态技术多,重点关键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创新成果实用性不强。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仍以自主转化为主,缺乏农业科技成果大协作共赢的转化格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甚远,许多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农民科技素质偏低,需求动力不足

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农户作为市场主体,对依靠科技更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认识不足,对普遍适用技术缺乏足够的选择愿望。政府提倡什么,农民就种什么,致使农民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性和对机遇的捕捉能力,再加上现阶段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直接影响了其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公共物品的特性,而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国家财政应加大资金投入,以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对财力资源的实际需求。其中,资金的投入在各地区不应该一视同仁,应该有所侧重,应以地方以往的科技转化率为依据,转化率高的、科技成果确实为老百姓所用的地区应该加大直补,对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率较低的地区应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各级地方政府要合理规划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经费能满足本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将经费用在重要的、易转化的科研成果上,解决好农业科技创新经费在项目上的合理配置。此外,还要理顺不同层级行政部门的权责利关系,防止财政截收,降低财政资源的无效浪费,以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

(二)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关键在于要有一批有责任心、亲和力强、水平高的科技推广队伍。要培养这支强有力的战斗团队,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了解科技创新人才的所感、所思、所需,切实解决其普遍关心的工作地位、经济待遇等问题,激发基层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论资排辈,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促进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要广纳贤才,尤其是要吸引各类农业院校的高学历人才,使其所学有用武之地。此外,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要从农村经济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令其掌握致富本领,改变农民固有的守旧思想、排新观念,增强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积极性。

(三) 将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方向。要想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实实在在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使农业科技活动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结合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本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原则,瞄准市场,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切实做到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做到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扩大成果转化效率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低下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切实生产力的瓶颈。面对这一严峻的事实,我们要加强科技成果示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宣传新成果新技术,借助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收的积极作用;重视试验示范作用,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一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供群众参观学习,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跟着做,产生辐射效应;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该组织在农村社区中的经济优势和组织优势,以组织为推广媒介,克服农户顽固守旧的观念,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结语

篇2

    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林毅夫(2008)提出技术变迁是农业增长所依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较大的矛盾,无法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现状。为全面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努力突破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药残留浓度高、优势特色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农业生产低碳化转型不力等现实问题。同时,切实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同时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创新资金和创新团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不断趋向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带有开放系统的许多明显特征,农业科技投入的内涵和外延差异性较大,导致统计口径具有较大区别。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鉴(2011)统计的统计数据,2010年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总计为1708982万元,按行业来分,其中农林牧渔业为5357万元,占总数的比例仅为0.3%;在农林牧渔业中基础研究支出为4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80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4505万元。数据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仅总量较低,且存在资金投入结构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福建省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仍需加强和完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也尚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民(民:指农民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农业技术供需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能够显着增产、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占主要部分。而品种类成果比技术类成果多、生产类成果比加工类成果多、粮食作物类成果比经济作物类成果多、农作物成果比畜牧业成果多以及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等则是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提供的质量和结构也存在问题。由此导致农民(企业)无法获得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产前愁信息、愁资金、愁种苗;产中愁技术、愁服务;产后愁加工、愁运输、愁销路等问题。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中试示范环节的不足。在当前的科研推广体系中,科研与推广由两个系统来完成,而成果的中试熟化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承担。尽管农业科研部门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当部分成果由于缺乏中试熟化的条件,在生产应用中效果不显着,加之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且处于不同类型生态区,新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配套栽培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仅能发挥其产量潜力的60%~70%。

    三、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1、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基于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和配置区域、产业间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资源,以确保农业科研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规范的农业科研项目审批和立项制度,使科研与生产能够顺利对接,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2、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是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农业领域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共性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为保障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弥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方面资金不足等现象,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以委托企业承担科研任务等形式和方式来拓宽投入渠道。3、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按照农业科技管理统一规划、地方和部门共同实施的原则,完善由科技、教育、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切实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二)完善条件,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复杂、连续动态过程,且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主体诸如政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中介组织、农户以及涉农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并相互产生合力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和成效。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议以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省级科研机构为依托,构建具备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为平台的工作导向及原则,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2、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实践中,福建省可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同时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精干的、在科学前沿勇攀高峰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普通中专、农民中专、中央农广校和高等农职校资源以及县、乡科技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推广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人才;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和打造一批精研发、懂市场、懂生产的企业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王安国等(2003)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吴文元等(2006)认为,应该对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行创新,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在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的前提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明确以政府引导全社会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企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以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级科技、农业等涉农部门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熟化的投入,建议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经费,提取5%~8%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都得到有效支持。3、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扶持。协调好各类性质的银行机构的职能,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业务种类,合理分工。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贷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机制。企业是农村科技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由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如委托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同时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的同时对涉农企业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额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能促进政府引导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意义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全省范围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或内部科研机构,增加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篇3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成果;科研管理

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一)地域性明显。我国地理面积位居世界前列,跨越三个温度带,所以各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季风气候等自然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农业的耕种模式及种植物业各不相同,农业生产规律更是各有千秋,所以使得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及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也就孕育出了富有地域性差异的农业科技成果,每个农业科技成果的适用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比对工业或者是第三产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率低以及市场交易活跃性高,需要因地制宜。(二)基础性与公益服务特征。我国既是工业发展大国也是农业生产大国,“三农”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最基本保障,从21世纪发展以来我国不断强调“三农”问题以提高农业生产在我国的基础性地位,国家也是接连出台各项农业政策扶持农业生产。不过农业始终不同于工业发展,由于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等等原因,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是以工业反哺农业,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所以近年来农业的支持是具有基础性及公益,也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具有基础性和公益的特点。相对的农业生产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如今大力推广机械化水平,农业耕种以及耕种制度的优化、生产方式以及自然条件、政策因素以及市场因素共同作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简介。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为农业科技成果提供资金和政策优势;二是企业主导型模式,是以市场化导向以利润作为目标,科技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供求关系不均匀问题;三是农业科研院及农业高校主导型模式,借助农业科研院及农业高校在研发中的优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四是协同转化模式,将政府引导作为基础,借助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大学的研发优势,以企业市场化作为生产开发,以农业高科技园为推广中心,实现四位一体的转化模式。

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紧缺,加之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不完善,导致农业新技术的科普、推广以及技术指导严重受到限制,一方面影响了科技成果在市场中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现阶段的农业科技人员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不仅要承担一般的农业科研工作,还要负责相应的数据普查以及项目管理,仅仅依靠现有的基层技术力量难以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致使目前很多农业新科技的科普与推广仅仅流于表象,无法形成科学、完整、规范的服务体系,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度愈来愈大。(二)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虽然我国农民数量较多,但是受教育程度差异明显,对农业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及普及影响很大,但更受影响的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于从业人员创新能力以及成果转化能力无法有效发挥,导致现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30%,科研投入总量难以和基础性地位相符,很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环节是分来的,所以无法满足需求方的了解,加之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复杂,难以统一协调,导致现阶段项目的研究效率低,连续性差。

三、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对策

(一)选择合适的农业成果转化模式,确保农业科研的投入稳定增加。要促进农业科研发展提高科技产值,就需要提高农业科研的投入量,提高农业科研的发展朔评,以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基础性以及社会性作为发展地位,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进而解决目前农业基层技术人员的缺失,构建农业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科技研发的激励机制,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发展的政策条例的规范性及完善内容,确保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的科研项目的正常运转,完善经费预算以及使用制度。确保科研稳定性之后,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农业成果转化模式,选择适宜的模式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稳定性及转化效率,以政府引导为主的科研项目、企业为主的科研项目、农业机构或是大学为主的科研项目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都要以市场发展及科技推广为着眼点,才能够提高成果的转化及市场交易的活跃性,所以协同转化模式应该得到重视,采用四位一体的转化模式,以提高转化质量及效率。(二)构建农民农业激励制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激发农民、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意愿,才能够提高市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关注,提高市场交易以及转化成果,针对这一点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一是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农民培训以及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覆盖面以及市场资源挖掘,提高农民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效果;二是完善农业基层成果推广机构,通过农业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鼓励农民和私营企业多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咨询服务;三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完善农业中介队伍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基层农业科技的资格认证制度以及信誉评价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四、结语

篇4

一、市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开展农业科技攻关,积极推广先进农村适用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与全国各地一样,市的农业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形成了资金上以财政拨款为主,运行上以事业单位为主导的行政型农业科技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纯粹或过多地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农业科技进步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如农业科研与生产活动脱节,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机构、高校和涉农企业、农民之间缺乏优势互补的环境和协调机制,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等;农业科研计划项目组织缺乏统筹安排,无法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整合科研资源,难以在重大自主创新方面实现大突破等。

(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市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仍然有待完善,部分基层特别是乡以下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不够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管理不够严密,推广网络基础落后。一些农技人员只注重抓具体农业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忽略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从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投入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近年来,虽然全市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多元化投入体系尚未健全,科技投入明显不足,财政科技投入波动较大。同时,在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农业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偏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导致农业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缺乏后劲,农、牧、渔等不同行业间农业科技投入分配比例不够合理。

(四)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承担者,是农业科技进步的直接推动者,其数量、结构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目前,市缺乏外向型、复合型、高科技顶尖人才,尤其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亟须的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农业法律、农业贸易、农业质量标准等领域的人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学科结构失衡的格局,对促进市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极为不利。

二、提升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构建有活力的科技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第一,围绕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解决农业科研领域长期存在的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问题,高效整合科研力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率。

第二,围绕市场需求,在机构设置、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将科研机构办成开发型、效益型、产业型的研究院所。同时深化科研机构内部体制改革,以“学科调整、结构优化、机制转变、制度创新和提升能力”为重点,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第三,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级科研资源,建成布局合理、联合协作、优势互补、科研推广相衔接、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学科资源,组建市级研究中心,培育新的优势学科。

(二)建立高效多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第一,改革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打破现有的按行政区域建立推广机构的做法,根据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分别建立各具特色的推广机构与服务机构。

第二,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对农业技术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农业推广组织承担,形成分工明确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业技术协会等民间组织,支持有条件的专业技术协会向经济实体方向转化,成为具有一定职能的行业协会。

(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体系

第一,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领域。农业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项目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应向优势特色产业、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高科技农业倾斜,保证各级财政支出的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稳定增长。

第二,确立企业的科技投入主体地位,高效产业技术的开发和转化项目应以企业投入为主,大力扶持企业办科研,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科技企业,实现科研主体多元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三,吸纳外资。运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的企业和个人兴办农业科技企业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第一,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农业科技进步急需的人才。当前,应尽快引进市最缺乏的农业资源环境人才、农业生物技术人才、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人才。

篇5

关键词: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事业起步比较晚,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刺激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战略已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管理体制、创新内容、推广模式等方面有了显著的突破,但就整体而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依旧很低。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分析研究影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存在的问题

2.1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素质较低

据测算,现如今,我国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农业生产人员约有4.5亿,其中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及半文盲的劳动人口约占30%,小学及初中文化水平的约有68%,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约占2%,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接受农业技能职业教育培训的比例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90%以上没有接受过农业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而西方农业科技发达的国家中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中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只有10%左右。又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及有文化的农民外流或在当地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所造成的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外流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2.2农业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课题的立项、审批和研究过程中,存在着“虚荣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很少考虑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的衔接性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有的研究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应付差事,在成果结项时弄虚作假,甚至有的科研项目明显不可能有什么经济价值,但是为了完成研究任务夸大影响,这对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

2.3农业科研体制还不完善

缺乏全面的信息技术交流平台,各种涉农科研机构之间既缺乏沟通,也没有经济利益关系,各自为营、各自为战、缺乏合作与交流,很难形成世界级的农业科研队伍。科研任务分配不均,大量研究项目反反复复的研究,造成很多无谓的浪费。且部分科研部门与农业生产交流不够,扩散能力较弱,反馈渠道不畅,不能高效率的为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4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且缺乏持续性

据了解,我国每年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相对比例不足国外资金投入的十分之一,这也是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大量涌向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缺乏连续性,多数资金仅仅只是投入在实验室中,并没有落实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同时地方基层政府对于农业发展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怪异现象。正是由于资金不足及行政管理部门的不够重视,导致农业科研设施陈旧落后、科研人员待遇较低、人才外流,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5从事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服务队伍不足

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推广部门严重不足,乡镇一级政府多设置有财政所,税务所,却没有设置农技推广服务站。受社会重商轻农观念的影响,我国社会年轻人多倾向于经济管理岗位,从事农业科研热情度较低,很难凝聚形成有活力的农业推广队伍。

3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的建议

3.1创新科技研发体制

应当创新农业科技研发体制,搭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和农业生产部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农科教”一体化建设。改革农业科技研发模式,将验收农业科技成果的基本方法由专家验收改为市场效益验收,真正实现“研有所用”。

3.2增加财政投入

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辅的财政投入机制,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研发,或者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自主实现科技创新,并对其所实现的科技创新给与适当的财政税收奖励。

3.3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农民劳作是我国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步,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建设工作,充分转化农业科技研发成果,通过提高福利待遇或者社会地位的方法吸收青年大学生加入基层农机推广服务工作。

4结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支撑,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乘数效应,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各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无不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已由传统的单纯依靠体力劳动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了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时代,且农业总产值不断提升。在土地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为了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所带来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褚浩男.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康永兴.我国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问题;对策;玉溪

为深入了解玉溪市现行基层农业科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玉溪市农业局组织专题调研课题组,对农业创新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调研。在梳理相关政策、文件的基层上,拟定了多个限定性和非限定性调研内容,分别在玉溪市农科院、玉溪农职院及通海县、新平县、红塔区等3县区以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共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5场,并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68名科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组织有代表性的农业企业主座谈会3场。课题组经过认真梳理调查结果,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了“紧扣三项政策原则,突出抓好五项任务,重点实施3大项目”玉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建议。

1存在问题分析

1.1科技机构推动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座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给出的四个影响国家科技机构科技创新力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中,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被排在第一位。主要是激励机制不活。干的不看的,看的不如说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多干多出错,少干没有过。其次是制度不健全,人人信奉不干活就不会出问题,少干活也不会少拿钱大锅饭思想,即使有一些制度,也缺乏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难于打破。

2.2企业的创新实力有待积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激发,创新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2.2.1面对创新,企业不仅显得很无助,而且很茫然。在与企业的座谈中,反映比较集中关键词就是:“想创新”、“不知道如何创新”、“企业无力创新”、“希望政府支持创新”。用企业的原话讲就是:“非常想创新,就是不知道如何创新”;“企业的力量有限,地方小,高端人才难引入,引来也养不起”;“企业使用国外品种必须支付高昂的专利费,自主研发新品种很有必要”;“企业规模小,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新技术应用上,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等等。

2.2.2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座谈中反映比较多的意见是:农业企业的非生产用地审批难。另外,有企业反映,农业设施是企业很重要固定资产,但是融资时,农业设施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原因是农业设施没有产权证。

2.2.3支撑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有待加强。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技术孵化、公共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平台等为内容的企业创新促进服务平台建设严重滞后于发展需要。面对创新,企业很难找到必要的创新支援,什么事情都得企业自己做,不仅增加了创新成本,而且会经常遇到一些企业没办法解决的问题,造成创新过程的肠梗阻,致使创新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使得企业要么畏惧创新,要么以作假的手段糊弄创新支持部门。

2.3创新资源分配不合理,整合难度大,合力难以形成

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就现行状况看,支撑创新的人才及其相关的科技资源大量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当下较为普遍的问题。从问卷结果看,91.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但仅有主体不行,还应充分发挥其他科技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积极作用”;并且70.6%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农业科技机构,应与企业组成科技创新联盟,支持和帮助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目前,科技机构与企业联合的情况还不是很普遍,科技人员在这方面的经历还不是很多。

2.4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条件差、能力弱,人员被拉用问题突出

人员知识老化、专业不对口、信息和知识交流渠道不畅和缺乏必要知识更新协同机制,致使人员素质与发展需要不匹配;人员劳动关系分散隶属于地方乡镇政府,被地方政府中心工作拉用和不务正业,在岗不在位的现象突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项目实施后,基层体系的设备条件和工作条件虽有一定改善,但受制于管理体制等原因,设备落后、工作条件差、服务能力弱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在与基层科技人员的座谈中,很多科技人员反映:“乡镇一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在完成政府中心工作的前提下,抽空做本职工作”,他们“三分之一的时间从事本职工作,三分之二的时间围着政府的主要工作转”。

3意见和建议

结合当前的宏观政策背景和玉溪实际,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农业现代化条件下玉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紧扣三项政策原则,突出抓好5项任务,抓紧实施3大项目。

3.1紧扣三项政策原则

3.1.1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科技创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引导作用,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政府促进农业产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企业直接面对市场,信息灵、反应快、利益攸关等优势,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3.1.2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要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性调整,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体制和制度体系。

3.1.3坚持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则。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3.2突出抓好5项任务

3.2.1培育和壮大创新的市场主体。要围绕玉溪农业的主导产业,以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为目标,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企业和农业服务业发展为抓手,落实各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引导和促进涉农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2.2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要以公共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开发和储备为抓手,以重点产业的首席专家团队建设为支撑,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机构在公共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开发和储备方面的职能作用,围绕产业重点,稳定机构和队伍,改进研究选题,健全和完善经费保障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要在加强和完善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同时,结合玉溪实际,围绕烟、菜、花、果、药等重点产业,建设具有玉溪区域特点、技术水平国内一流的玉溪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3.2.3深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要以做大、做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抓手,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小、散、弱,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及时将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从基层政府的事务性羁绊中解放出来。要深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以县域为单位,整合人、财、物、资源,成立人才资源统一调度、设施设备共有共享、信息知识自由交换的县域综合性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有效避免和解决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县乡分割、乡镇分割等小、散、弱状态和信息不畅、同行之间难以交流等制度性知识屏蔽问题。

3.2.4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要以重点实验室、农业区域试验站和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研究与试验开发(R&D)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民营资本机制活、反应快等特点,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研究与试验开发平台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以提升农业加工和销售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适应市场需要的创新能力。以解决企业用地难问题为突破口,集中布局、科学规划、规范组织、精心指导,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销售创新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市内涉农院校和培训机构在农业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玉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建设。按照为企业提供问题解决型方案或为农户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的思路,完善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以县域或较大建制镇域为单位,积极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使其既成为创新提供一站式集中服务的农业科技大超市,也成为催生民营科技服务业健康、快速生长的孵化器。整合现有农业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的有机统一水平,集中构建一批国家重大农业创新基地和具有全省或国际辐射能力的创新服务平台。

3.2.5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关键环节,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和全国一样,玉溪科技服务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端服务业态较少、缺乏知名品牌、发展环境不完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14〕49号文件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策环境,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切实提高服务能力,是未来加快玉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要结合农业实际,以改善涉农企业的创新环境,积极培育和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为抓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企业创新安上腾飞的翅膀。要在保持和稳定国家科技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支持具有资质的民营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扶持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科技创新联盟。要以试验、技术服务、技术转化、咨询服务、知识产权等为重点,采取孵化支撑、购买服务、贷款贴息、项目支持等办法,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民营科技服务业。

3.3抓紧实施3大项目建设思路

3.3.1玉溪市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集中和整合政府现有的相关硬件资源,形成集中的服务场所为载体,以搭建相应的管理、孵化和经营等制度平台,创新服务运行模式为保障,以向农户或企业提供完整的“问题解决型”创新服务方案为目标,整合、吸引相关科技机构、科技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集中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为农户和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农户和企业跑一个地点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3.3.2哀牢山农业多样性保护中心建设。以哀牢山区气候多样性导致的野生资源多样性、作物类型多样性、作物品种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为核心,以哀牢山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深度开发和农业资源多样性的旅游开发、科研利用为重点,实现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高效双赢。

篇7

 

1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杜会性,因此,财政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大有可为。近年来,中央财政逐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2012年安排农业科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等资金2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专门安排26亿元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将实施范围覆盖到全国所有农业县(市、区、场)。各地财政部门也不断加大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如,山西省财政不断加快资金拨付进度,进一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截至2013年6月底,已下达农业科技创新资金3960万元,占全年预算计划的78°%,支持56个项目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自2010年起,山东省财政设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资金,现已累计投入1.1亿元,争取中央投入3.31亿元(其中2013年省财政投入5000万元,争取中央投入6500万元),支持建立了3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9个省级技术体系创新团队。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组织体系曰趋完善,具备了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实力。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既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各级金融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信货支农力度持续加大,农业科技货款稳步增长;信货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积极拓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货款领域,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货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农村金融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和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步伐,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围绕科技创新的特点不断丰富特色金融产品,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需求;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积极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发展风险投资,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2财政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量不足,农业投资强度偏低

 

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杜会性,必然要求财政资金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放在了突出位置,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较有力的保障。但是,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的绝对量虽然逐步增加,相对量仍然不足,农业科研政府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农业投资强度偏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产值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科技才会出现原始创新,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可能协调发展。我国农业投资强度远低于该投入水平,尤其是地方财政可支配的资金不多,民生工程建设等其他方面的支出压力又比较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就显得力不从心,资金到位相对较低。

 

2.2财政对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补贴很少,降低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而且在创新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因此,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不仅规模大,而且占用时间长,具有较高的风险,一旦创新失败,就无法偿还资金。而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安全性的特点使得其不愿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惜货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使得一些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产业项目和新技术推广项目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具体实施。而我国财政资金对于金融机构的这种活动的补贴很少,不能很好地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忌愿不高。

 

2.3金融产品的供给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2.3.1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品种少

 

目前,虽然部分金融机构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了信货扶持的重点,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比较长、风险比较高、收益不确定,往往很难得到充足金融资本的支持,大多数金融机构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信货管理制度或者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开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是提供货款,而且所提供的货款品种单一化。同时,这些货款还需要提供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为主的抵押物,使得许多承货主体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知识产权质押货款、农产品抵押货款等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贷款很难获得金融机构支持。

 

2.3.2金融产品的期限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一般比较长,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需要大约7年左右的时间,但是现有的金融产品多是短期小额的流动资金贷款,或者是针对大项目的长期货款,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几乎没有。再加上银行货款程序复杂,货款条件严格,许多承货主体满足不了银行的条件,很难获得银行的融资。

 

2.4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也逐步增加。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仍然不足,政策性金融的货款门槛相对比较高,商业性金融货款条件严格,而且发放货款时有着明显的倾向,倾向于农业龙头企业,证券市场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创业板和中小板主要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企业,国内上市的农业企业数量较少,而且这些上市企业缺乏投资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农业保险品种还不丰富,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投资主体单1,这些都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

 

2.5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创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削弱了投资主体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科技创新在—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农业科技创新的这种高风险需要有良好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来防范和化解。但是,目前我国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无法分散风险。—是能够转移分散风险的保险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窄,险种少,同时由于存在补偿范围认定难、农民参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农业科技创新保险存在更高的风险、更大的不确定性,开展业务也更艰难,一旦出现风险,金融机构只能自己买单。二是担保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担保能够起到放大资金的作用,但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担保体系还不完善,担保机构承担风险过大,资金规模过小,财政支持不到位,都使得担保体系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对担保的要求。

 

3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建议

 

3.1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都离不开财政的鼎力支持。因此,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我们需要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并且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但是,增加财政投入并不是把资金投入所有农业科技创新环节和领域,财政应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中央财政在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的基础上,以资金配套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带动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改变地方财政由于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调动企业、个人等杜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杜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例如,可以通过无偿资助、财政贴息、创业投资引导、以奖代补、经营参股、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吸引杜会资金的注入,使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渠道多元化。此外,通过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不同的扶持,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作方式。一方面财政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降低农业科技企业的风险,增强其融资能力,提高农业科技企业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财政通过对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机构进行贴息、给予税收优惠、补偿其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所造成损失等方式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从而使财政资金更大范围的发挥作用。

 

3.2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要优化农业科技货款的审货程序,提高货款审批效率。同时,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对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一是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必须把自身的特点和农业科技创新对产品的需求结合起来,设计出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特征的产品品种。

 

例如,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周期比较长的特点,设计出与农业科技创新在时间上相匹配的货款品种;针对农业科技企业一般抵押物比较少的特点,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扩大抵押物或质押物的范围,探索以农业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抵押或质押进行货款的信货产品;对一些信用等级较高、有还货能力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信用货款。二是适当放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信货限制,如对货款对象资产规模的要求、抵押物的要求等等。三是探索实践多种货款模式,如对于规模比较大的货款,可以联合几家银行通过银团货款提供支持;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可以用企业联保货款、企业互保贷款等方式;针对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农业科技企业,可以发放供应链融资贷款;探索开发"银行+保险+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货款模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增信融资。在不断开发新的货款模式、金融产品的同时,要注意对这些模式和产品的推广进而推动金融资本与农业科技创新的融合,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

 

3.3拓宽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一是政策性金融要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政策性金融应该主要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及基础农业科技发展等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一般属于国家优先发展领域、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杜会价值,但是由于建设周期长,财务风险高,商业性金融一般不愿意介入,需要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政策性金融要扩大所支持的项目范围,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货款门槛、简化货款程序,满足承货主体的资金需求。二是商业性金融要适当涉农货款风险容忍度,允许货款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不断创新信货品种,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等承货主体的信货支持力度。三是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商业资本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四是支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竞争力强、运作规范、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农业科技企业通过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并且对已上市农业科技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鼓励他们做大做强。五是完善风险投资体系,扩大风险投资规模,通过政策优惠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

 

3.4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篇8

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作用

1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障碍

我国的农业劳动人民和相关的推广机构根本没有做到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以及在市场效益状态下传播机制的充分了解。缺少这方面的把握,无法做到农业经济成果的内容沟通和传播。再之近期的科技改革和经济形势的转化都让不少机构猝不及防,没有准确的应对措施预防,表面发展较好的农业科技传播也是出现了障碍。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就业趋势也出现了分化,农业经济推广机构的管理者对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管理水平并没有所提高,现如今已无法满足新社会对经济知识和管理发展水平的需求[1]。其次是推广途径方面,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健全,线上资源不充足,无法满足那些因为距离远而选择网路的用户的信息需求。再加上之前的上网成本,也是网络建设无法扩大的抑制因素之一。而且关于农业经济的理论信息较少,技术管理水平也不高,各方面的技术落后促使农业经济在信息网络这一领域无法得以施展。如果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下去,农业经济的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实现经济效益保障。

2提高劳动者收入,加快人才培养

如今推动农业经济建设的核心对策是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创新科技的作用下,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农业经济领域管理水准总体不高,而科技创新的加入可以让农业经济制度加以创新,农业科技的研究项目层次不断提高,不断推出相关的方案,让对农业科技有贡献力量的推广人员,管理人员都能享受一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分红、提成等福利。有了科技创新的成果推进,大力倡导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以公平公正的项目招标,鼓励劳动者相互竞争、相互提高、积极进取,在农业经济的推广中实现自我价值,为自己获得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创新科技的推出让很多农业经济推广的新生力量崛起,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空白区域。各个地方政府都需要能够意识到以农民为核心的基层组织推广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倡导并且栽培有潜力的人员。中介服务是具有技术发展能力,提供推广服务,提供创新产品的组织结构,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将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化,并且将各个领域巧妙链接在一起发展扩大,推动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注重信息科技在社会经济中起到的先进作用,实现性能和实践的巧妙结合,运用多种类型信息传播方式,让农业科技信息能够多渠道,多方位的实现推广。如今农业科技信息的网络建设十分完善,如果可以打通国际的脉络,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沟通渠道,采取征税,融资的方式为农业经济信息的网路建设资金链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线上推广。网络的推广潜力巨大,随着科技创新的成果让农业科技信息在网络在线推广,并且结合正确的管理制度和信息对称统一,避免在线推广的同时出现信息错乱,重叠等不良现象,让广大网友对其失去信任和耐心,这样只会抑制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效率。

4大力推动中介机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型

种植行业的转换体现在将原先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换的环节新增了饲料作物这样一个中间因素,耕地的资源也开始向具有增值效应的现代化产品转型。这样的成果转型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帮助很大。为了响应各地区的农业创新活动和项目的研究,农业科技需要借助中介这一“领路人”打造一批具有高专业技术、推广潜力的人才团队,实现跨领域、跨规模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在初步建设好机构管理体系的同时,要注意其是否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相冲突。如今中介服务体系尚未成熟健全,无法实现其根本的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大大小小问题,包括科技成果的推广不符合小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中介机构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等问题。中介机构的大范围设立让科技成果实现转型,结果是很可观的。

5总结

结合市场的运行机制,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是推动农业科技的核心手段,科技成果的转型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向。必须要抓住信息存在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培养人才和组织团队是大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

参考文献

篇9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启动仪式上说,基地、项目、人才和科技活动组织方式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凝聚了最优秀的科技人员,聚集了最先进的实验设施,是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供给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按学科群部署和建设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就是把过去“一个一个建”的方式改变为“一群一群建”,以学科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双导向,以支撑条件和平台构建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围绕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应急性和长期性技术问题,顶层设计重点实验室布局,统筹部署科技力量,通盘谋划人才团队、平台条件、基地设施等建设,着力加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张桃林指出,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领域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重点实验室相互之间业务交流和联系不密切,与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不配套,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联系不紧密,未能形成科技创新合力,严重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效率的发挥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本次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围绕主要农产品、共性技术和生态类型进行布局设计,形成了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专业性和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科学观测实验站为延伸的一体化布局。30个学科群包括重点实验室228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269个,涵盖了农业领域的主要学科,其中以水稻、麦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油料、园艺、热带作物、动物和淡水渔业等以品种创新为主的纵向学科群有11个,以基因组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动物疫病、兽用药物、海洋渔业、微生物资源利用、农业环境、植物营养、耕地保育、作物高效用水、可再生能源、动物营养、作物生理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装备、农业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等农业共性技术研发为主的横向学科群有19个,在同一学科群内,重点实验室有层次之分,不同层次实验室的职责和任务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在不同学科群间,重点实验室还可以根据研究方向关联度与其他学科群的重点实验室进行双向选择,形成跨学科群实验室,努力打造“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重点实验室体系。

张桃林强调,按照学科群思路,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体系化,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路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得力。这既是此次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最大亮点,也是建设工作的精髓所在。首次在国家层面开展农业科技机构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与优化整合,突破了传统的隶属关系,在不同的农业科教机构间架起了桥梁,使重点实验室逐步成为一个纵横交错的农业科技创新网络,形成上下贯通、大联合、大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新机制。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把“四面八方”的科技力量捏在一起、拧成一股绳,逐步打造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术交流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张桃林最后指出,农业重点实验室体系延伸到了所有农业产区,囊括了主要优势农产品,集聚了农业主要品种和主要区域的优势科技力量,将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重大突破性成果产出的主阵地、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的主力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部将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扎实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通过建立由学科群组织设计和联合承担项目的机制,积极整合各种计划资源,引导各类投资向重点实验室聚集和倾斜,为实验室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

1 农业技术创新特征

农业技术创新包括农业科学创新,创新成果的生产、推广,以及对从事农业人员的培训、销售等内容。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全方位农业设计过程,可以理解为农业经济创新,因为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完善的关系,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技术创新,而农业技术的创新又能为农业经济带来收入。农业技术创新包含着新技术创造、认识和掌握以及新技术应用、转移和传播,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先进的由科研人员、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组成的完整系统,各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协调性决定了新的农业技术从产生到传播应用的周期,各要素间的关系越协调,这个周期就越短。

1.1 生物技术是主体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内容,可以应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来。生物技术当中的基因工程,可以将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作物特性保留下来,将不需要的隐藏或者剔除,经过基因工程培育的新品种具有抗性更强,产量很高、营养更丰富、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袁隆平培育高产水稻就是利用基因工程,对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获取起其中优点最多的品种进行培植,取得成果之后进行推广种植。美国科研人员将血红蛋白基因转移到玉米当中,既保留了原有品种的高产能力,还增加了玉米中的蛋白质含量。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基因工程,对农业技术创新有着强力推动作用。

1.2 周期长

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较长周期。农业技术创新,比如植物新品种选育,既需要一定时间来实现筛选,新品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自然环境,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周期长的特征。

1.3 非理论性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常通过电脑进行虚拟技术方案实施,比如进行植物新品种种植后产量等数据的搜集。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新的技术或品种在电脑模拟中表现出的优秀能力可能在实际种植中因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所以,农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非理论性。

1.4 必须具备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一项新的农业技术能够生存下来所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与基本要求。农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表现在: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农业技术创新须以生产力提高、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肥力提高为基础,力求实现技术创新对环境无污染,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创新理念,农业科技创新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成果投入使用后应达到无公害、对食用者身体无影响等要求。只有符合以上特征才能被视为合格的农业技术创新。

2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2]。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缺少强力的科技技术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即便有了好的创意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来实现。早在20世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就提高了1倍左右,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总值也只是增长了一倍而已,这其中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2.2 单产水平低

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够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少之又少,且分布较为分散,土地单产能力较低。土地单产水平低的不仅体现在农作物种植上,经济作物上也表现明显。

3 总结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特征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只有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