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分析

篇1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因此,了解乡村旅游形象的研究现状,采用合适的发展策略,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形象,成为发展乡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乡村旅游形象的研究现状

旅游地的形象,不仅会给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和满意程度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会严重影响着旅游地未来的发展水平,因此,旅游地的形象问题,成为旅游地营销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但是,由于旅游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很广泛,至今,旅游地的形象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乡村旅游形象是乡村目的地在游客头脑中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人们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目前,由于对乡村旅游形象的研究较少,提升乡村旅游形象的有效策略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所以,了解游客的消费需求,根据游客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成为提升乡村旅游形象的必要手段。

二、提升乡村旅游形象的有效策略

(一)塑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可以体现旅游地的服务质量和信誉形象,因此,塑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可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内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乡村旅游,但是,在国内和国际上,却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而且,品牌形象不够突出,成为当前绝大多数乡村旅游区发展中的一大困境,所以,塑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知名度和人气指数,成为维持乡村旅游地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符号营销是指可以突出商品的符号意义,比如商品的美感、情调、象征意义、档次和气氛等。乡村旅游形象的符号营销,可以从挖掘乡村小镇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原生态民俗风情,宣传其绿色健康、原生态的生活理念等方面着手,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乡村特色活动,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让游客在活动中亲自体验和感受乡村文化,以赢得游客的喜爱和信赖。原生态、休闲、绿色、农耕等极具识别力的品牌符号,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消费需求,容易引起游客的共鸣,赢得游客的认可和赞同,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同时,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时所购买的商品,会给游客的旅游满意程度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设计制作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在旅游结束后,能够回味乡村旅游的愉快经历,放松游客的心灵,可以加深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

(二)准确定位市场需求,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方式

目前,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年龄在20―55岁的城市居民,而且大多数的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同时,这部分消费群体具有很强的潜在消费能力,容易受到个人空间、微博、网络论坛以及微信等新型媒体的影响,对价格很敏感,比较关注促销活动,并且会出现跟风消费、冲动消费的行为。另外,年龄稍大的消费3群体能够理智消费,重视商品的效用,不太关注价格,通过报纸、电视以及朋友推荐等渠道,获得旅游地的基本消息。因此,根据游客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市场,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方式,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可以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竞争实力。乡村旅游地可以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扩大乡村旅游的曝光度,通过建立乡村旅游网站、乡村博客微博等公共平台的方式,图文并茂的介绍乡村旅游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充分展示各种促销活动,以扩大乡村旅游地的知名度。同时,乡村旅游地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渠道,在淘宝上开设主题商店,销售各种纪念品,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消费额,以增强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好感。

(三)提高旅游地的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满足感

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本质是服务业,因此,提高旅游地的服务质量,增强游客对旅游地的好感,可以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促进旅游地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是由旅游地的工作人员所提供的,而工作人员的体态、服饰、行为动作、面部表情以及语速语调等都会给旅游地的形象造成影响,所以,乡村旅游地应该重视工作人员的作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以提升旅游地整体的服务质量。乡村旅游地可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统一工作服装,体现乡村旅游地的服装特色,强调工作人员规范用语,加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放松游客的心情,以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同时,乡村旅游地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住宿条件和卫生条件,以增强游客的满足感。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SWOT;分析;发展策略;丰县

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是发达国家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关注[1]。中国乡村旅游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旅游产业的发展参与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丰县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丰县隶属江苏省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结合部,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地形上为黄泛冲积平原,地势高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34.5-48.2米之间,西南略高于东北。以大沙河为界,东有郑集南北支流,流向自西向东;西有复新河水系,流向自南向北;废黄河经过治理,引入长江水,形成了大沙河带状水库。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典型,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丰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应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一)优势(Strengths)

1.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丰县古称秦台、凤城,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纪年”之美誉。因汉高祖刘邦诞生于此,被称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众多的两汉文化旅游古迹、名胜景点散落于乡村地区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见表1)。丰县盛产许多“名、特、优、新、稀”农产品,是全国果蔬生产十强县,全县果园50万亩,是江苏最大的连片果园,被誉为“红富士之乡”、“ 苏北果都”,集中分布于百里生态旅游观光带沿线。丰县还是著名的特种蔬菜之乡,牛蒡、芦笋、山药、黄皮洋葱、白蒜等特种蔬菜畅销海内外,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丰富的土特产品提供了充足的旅游商品,每年举行隆重的梨花节、红富士苹果节和伏羊节。吃农家饭,体验果农生活,赏花、摘果、购生态绿色食品成为丰县乡村旅游的品牌和本土特色,吸引着大批的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2.区位条件优越

丰县地处徐州的两汉文化旅游圈内,是淮海经济区内的主要旅游节点地之一、徐州都市圈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徐州都市圈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吴必虎[2]先生的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理论,丰县仅距徐州主城区75千米的距离,坐车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非常适宜徐州市区居民到乡村体闲的需要。丰县历来有“四省通衡”之称。南靠陇海铁路,北依孔孟之乡,东傍京杭运河与京沪、京福干线,西近京九铁路。以县城为中心,有八条一、二级公路通向全国各地,为丰县乡村旅游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市场开发潜力大

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丰县地处我国我国人口稠密地区,作为沟通南北、东引西移的商品集散中心和省级苏鲁豫皖边界贸易市场中心,为重要的一级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徐州,是丰县乡村旅游重要的二级客源市场之一。徐州为较大城市拥有中国矿业大学等11所普通高校,7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近3.7万人,各类科研机构31所,在淮海经济区位居第一,学生也是乡村旅游重要的客源。周边城市如济宁、商丘等是重要的三级客源市场,并且每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06年,接待海内外游客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其中,梨花节期间接待游客人数就达11.2万人次,收入2500万元。

(二)弱势(Weaknesses)

1.乡村旅游开发的质量不高、特色不足

丰县是江苏省重点扶贫地区,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比重的80% ,城市化水平低,县乡财政难以抽出大量的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民间集资和招商引资的难度较大,难以筹集到大量资金供给乡村旅游开发。由于丰县乡村旅游开发的地点多处于农村地区,虽然乡村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数量繁多,但是大多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结构单一、档次偏低、经营比较分散,难以形成链式或网式旅游,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的视觉欲望。整体缺乏大规模、深层次、多品种、高品位的知名旅游品牌。缺少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且成熟度高的旅游产品尚未开发成功。民俗观光村、民俗农庄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游船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

2.专业人才缺乏,经营能力弱

丰县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许多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学历偏低、真正学旅游专业的人寥寥无几,对现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对乡村旅游没有进行积极的有目的地旅游营销宣传,缺少高效的营销手段和渠道、资金投入比例较小、分散宣传营销、没有形成合力;县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但力度还不够,旅游活动的开展只限于行政命令,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行业管理滞后、机制不灵活,使旅游规划难以得到有效地实施,乡村旅游发展处于粗放经营阶段。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休闲度假需求上升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城市居民都期望能有一种“价廉”的、大众化的休闲旅游方式,以满足其回归自然、康体娱乐、修养身心、的休闲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很好地适应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和休闲旅游需求,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经常性消费和一种新的时尚[3]。据国际旅游组织统计表明,当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2006年,丰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67.94亿元,人均GDP为6026元,丰县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530元;徐州地区人均GDP为13160元。

2.国家政策调整及苏北振兴的发展机遇

江苏提出了加快振兴苏北,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对于丰县以至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甚至整个苏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新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丰县要抓住苏北的崛起和振兴的机遇,充分利用当地农业旅游资源与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互补的优势,承东接西、南联北进,加大旅游市场的拓展力度,提升旅游品牌,促进丰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国乡村游”到2007年的“中国和谐城乡游”的旅游主题。各地都在围绕“中国乡村游”主题重新定位和开发[4]。丰县要抓住“果都大观园”2005年进入全国第二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百里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带”列入江苏省“第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项目的契机,大沙河农业生态乡村旅游带又作为丰县的 “拳头”旅游景点品牌和徐州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节点成为江苏省观光农业重点建设的六大休闲观光农业区之一的机遇。争取专项旅游建设资金扶持,做好农业生态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加大资金引导和扶持力度,发挥好市场服务业引导资金、农业专项资金等重点用于乡村旅游点道路和公共设施配套。要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扩大农村经济发展商机,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四)挑战(Threats)

丰县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周边旅游目的地的挑战,相邻县市旅游开发的意识和力度大大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推出了富有特色的一系列乡村旅游线路(见表2)。在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促动作用下,乡村旅游在徐州都市圈甚至淮海经济区的周边地区迅速发展,竞争还将急剧增加。若不在管理和营销方面调整策略,将影响丰县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其所占的乡村旅游市场份额有可能下降。丰县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色,联合其他周边地区推出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开发乡村旅游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指导、统一规划

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管理。它作为农村地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的良好切入点,是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引导,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5]。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县政府应制定开发政策,土地和水资源管理计划,提供人力和财力,并建立一个跨部门联动的权威性管理机构,组成一个超越各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直接对政府负责的“丰县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另外在再组织成立“丰县旅游行业协会”来管理和指导支持乡村旅游的开发。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开发的基础,是破解开发乡村旅游难题的金钥匙[6]。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开发,适度有序”的原则,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力求景区布局的协调、合理,形成有机整体。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乡村旅游潜在的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减少浪费,把可能发生的环境破坏降低到最小限度,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7]。丰县的乡村旅游规划要树立大沙河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以农业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大沙河景区为重点,以两汉文化背景为主线,以红色旅游为辅助,发展果都观光游,全面突出丰县乡村旅游这一“刘邦故里,中华果都”的旅游整体形象。使乡村旅游的产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以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二)生态优先、和谐共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人们之所以选择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因为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幽静的乡村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和乡村生活,可以体验到不同于城市风格的生活情调。所以乡村环境、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景观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一旦吸引物受到破坏,乡村旅游也就难以为继。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既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又要保证完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的可持续性与和谐共生的氛围,真正把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一种不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生态优先的旅游产业。坚决抛弃“只取不还”、“只用不护”的掠夺式开发方式,将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爱护自然环境、保护丰县乡村旅游资源,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观,使开发与保护并重,对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进行科学的功能规划,使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优化相协调,防止“建设性”的破坏,促进乡村旅游正常健康发展。

(三)突出优势、强调特色

地域特色和个性,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旅游地的最大特色是有别于都市风貌的“乡村性”。只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才能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充满活力。丰县乡村旅游首先要突出大沙河自然的风光、百里农业生态观光带的田园景色、众多的农业示范园和果园景观等优势,充分利用农业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借助乡村旅游开发的的平台,提升旅游和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注重游客的参与。其次,突出丰县两汉历史文化的优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产品,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位,使游客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体验。展示和再现本土特色的农村民俗文化,增强丰县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让旅游者既能获得深度体验又能领略当地特色文化的经典品牌。

(四)宣传促销、拓展市场

在现代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旅游市场需求决定了旅游供给。宣传促销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能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开拓客源市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而且更能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由政府牵头,形成统一的促销队伍,整体促销,联合促销,滚动促销;努力打造丰县乡村旅游整体旅游形象,提高其知名度,让“刘邦故里,中华果都”的旅游整体形象真正深入游客心中,产生出游行为。要针对性地采用多种促销方式,同时注重商务旅游、会议旅游、节庆假日旅游、博览盛会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的开发,加大宣传,扩大影响,稳定第一级客源,吸引第二、第三级客源。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拓展融资渠道、注重人才培养

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6]。丰县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以下三条渠道筹集资金:一是,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由政府部门统筹、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批拨扶贫资金等措施来开发乡村旅游。二是,政府还应搭建平台,制定开发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兴办乡村旅游,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广泛参与,给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注入新鲜血液。三是,鼓励村民参与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去 [7]。

人才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需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服务接待水平[6]。一方面,实施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定期举办旅游技能训和教育,对旅游从业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岗前教育、岗上进修、离岗深造等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组织相关经营人员到乡村旅游开发成功的景区实地参观取经,用来指导和帮助乡村旅游经营人员,提高旅游经营和服务接待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友国.试论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43-57.

[2]吴必虎等.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 2004,24(6):757-762.

[3]陶卓民,南京市农业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与市场定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3, 17(1):12-15.

[4]张松婷.基于SWOT分析的皖西北农业生态旅游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5):101-104.

[5]周玲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经济地理, 2004,24(4):572-573

[6]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 21 (9):75-79.

[7]张河清,方世敏.实施区域协作是湘西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05-107.

[8]黄炜炜.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

篇3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新农村建设 互动分析

作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又一亮点――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三农”为依托,将农村经济与旅游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新型旅游形式。发达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反过来,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也会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乡村旅游资源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大家知道,增加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乡村旅游的资源在乡村,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可以将带有老字号的、品位高的产品,如老房屋、老历史、老文物等,统统发掘出来,使这些传统资源重新焕发黑土的芬芳,成为游客的吸引物。尤其是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未对人们发现,开发乡村旅游可以促使他们尽快脱贫。另外,随着游客大量进入,农民的闲置房屋、田园可以转化经营资产,农产品产销可以对交,节省中间环节获取额外收入。

其次,乡村旅游可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需要特色观光资源,光靠单一农业生产是不够的,迫使农村由种植业向种养殖等业全面发展,这就有力地优化了农村的服务产业内部结构,带动周边地区运输业、饮食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的发展,涉及的行业多,方面广,拉动力强,有利于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旅、工、农、科、贸新格局,拓宽传统农业的旧框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第三,乡村旅游可以增加乡村就业机会。乡村旅游发展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这就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排解决了出路,且乡村旅游所需人员又不受性别、年龄、民族、文化水平和就业时限等方面的限制,乡村旅游开通了就业门路的新渠道,当地农民不用离乡,不用离家,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安全感、稳定感,更有幸福感,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乡村稳定,使创建和谐社会有了保障。

2.有利于推动农民素质的提高

首先,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了现代观念。乡村旅游既给农村送来了金钱,送来了财富,也送来了外界新的信息,这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新的提升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不外出,不花学费就能接受现代观念,极大地带动了社会的进步,眼界开始开阔了,接受新生事物快了,胆子也大了,开始向旅游市场冲击,不再像过去那样老守田园,甘当一辈子的农民了。

其次,乡村旅游给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在农村学文化、学技术蔚然成风,学普通话、学外语、学电脑,已成为一种风尚,成为旅游中对外开放、对外交流、对外发展的有用工具,成为搞活搞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3.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乡村旅游需要有好的基础设施。乡村旅游是城市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体验自然的生态型旅游,目前旅游景点甚多,游客的选择性很大,客源是农民获得收入的保障,为保证对游客的吸引,必需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不利为有利、亏损为盈利,基础设施建设才不会变成空架子,劳民伤财。

其次,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可有助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开始乡村旅游之前,农村道路为土石,下雨摊行路,雪天进不去,交通不便利,卫生条件差,供电供水问题多,通讯排水出故障。乡村旅游中,村民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耕也是一种生产力,于是政府出面,村民出钱,多方投资,不但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还整修了住房,实现了有线电视家家通,村民配合改猪圈、厕所、改卫生,整洁了村容,使村庄提高了档次,改善了村貌,实现了“乡风文明”,使村庄提高了档次。

4.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乡村旅游属于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服务的特性,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自主决策,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管理,有力的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二、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

1.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首先,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技术支持。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乡村发展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就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及生产效率,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产业和技术支持,使高科技的农业、乡村工业、畜牧业及加工业成为旅游资源的主体,满足部分游客的考察与观赏。

其次,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乡村经济的发展,村民和集体的家底子厚了,乡村旅游发展就有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影响乡村旅游的外界条件因素很多,如交通的问题,通讯的问题,环境的问题,设施的问题,没有钱,哪个也解决不了,只有乡村发展了,才有条件大上。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同乡村发展是互补的。

2.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旅游景观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旅游环耕是吸引游客的前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条件对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成正比,也是吸引游客基础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加大的对基础设施修建的力度,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相当的基础设施。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道路改造,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发展农村通讯,完善农村电网,搞好生态工程等,也为乡村旅游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3.乡风文明的树立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首先,乡风文明为乡村旅游送来了“东风”。乡村旅游的质量如何,与从业人员的关系甚大。从业人员的素质越高,服务质量也就越高,但从目前来讲,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是个普遍的问题。为此,新农村建设注重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吸引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去发展等,源源不断的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优秀人才。

其次,文明乡风拓展了乡村旅游的空间。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深挖文化底蕴,由单一独调的“农业游”发展为“红色游”、“绿色游”、“土色游”、“金色游”等专项旅游项目,使古老的、传统的、人文的资源重新回到现代舞台,为乡村旅游壮大了实力。

4.民主管理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民主管理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民主法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民主的主体地位和民力有了保证,既有了广泛知情权,又有了参与权、决策权和管理权,可以为乡村旅游献计献策,分享各种成果,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结合

1.纳入轨道,同步运行

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领导者,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应进一步摆正两者的辩证关系,把乡村旅游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轨道,同步规划,同步运行,同步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帮助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保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2.保持稳定,促进发展

农村的社会政治稳定是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乡村旅游所需要的外部条件。没有社会政治稳定的局面,搞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都将是一句空话,或者叫纸上谈兵。乡村旅游是以跨地区人员流动为主要特点的,更需要旅游目的地的政治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把民主管理放在首位,干群一道,共建美好家园。同时,要不断地增强农民的法律和道德意识,搞好农村的社会治安,促进农村的社会政治的稳定。

3.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首先,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方面的双重规划。特别是针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自发性、松散性的特征以及项目重复建设,经营效益差的状况,政府部门要发挥行政职能作用,认真做好考察,加强全面规划,避免盲目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现象的发生,开创“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各有游客、各有稳定收入”的“四各”局面。

其次,要做好乡村旅游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强化人员的管理,实行专兼职相结合,使乡村旅游管理队伍不断得到扩大,要引入先进的管理观念,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从业人员定期考核,以适应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要针对从业人员来源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定期搞好文化、技术方面的培训,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05,(6).

[2]张明星.银色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0(7).

[3]谢钱.“农家乐”研究进展分析与探讨(J).金卡工程,2010,(8)

篇4

关键词:工业革命 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

一、吉林省乡村旅游成就与问题

(一)吉林省乡村旅游现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关东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秀美纯净的自然风光广泛地蕴藏在吉林乡村的每个角落。淳朴的民俗民风、独特的自然奇景、诗意的田园风情、古老的历史遗迹,这些都是吉林省开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资源。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基础好、资源得天独厚,全省现有的300多处旅游资源中有70%分布在县乡,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应运而生。2007年国家旅游局将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乡村游”,有着生态农业大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双重身份的吉林省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随着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已涵盖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囊括了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的各种业态,成为吉林省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558.65万人(次),同比增长21.31%;旅游总输入450.80亿元,同比增长28.74%相当于全省GDP的7.02%。一般来说,一个产业能占到GDP的8%,就可以说是“支柱产业”,吉林省的旅游业越来越接近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二、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乡村意象模糊,品牌意识不强。乡村意象是人们对乡村的整体感觉和印象,是人们对乡村的反馈和映射在心理上的积淀。乡村意象可以激发城市游客前往乡村寻找回归原始的“归属感”,然而吉林省的乡村旅游业起步晚,发展程度低,没有对发展做出合理的定位,思想意识依然停留在狭隘的乡村旅游业视野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仅仅局限于经验型经营阶段,开发单兵作战,尚未形成景区整体开发状态。许多乡村旅游只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从而限制并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同质化开发,低端重复问题严重。吉林省乡村旅游开发多停留在餐饮、观赏、采摘品尝、农事体验等层面,也存在同质化、类型单一、低层次重复开发等问题。另外,旅游项目与线路,就长春市而言,60多家旅行社,旅游项目几乎雷同,缺少深度开发。长春某旅行社一资深人士认为,乡村旅游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给久居都市的人带来新鲜感。如果只是重复性的相互“克隆”,容易给消费者带来厌倦感,时间一长必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而据记者了解,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标准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省内高校旅游专业和农业院校均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社会缺少专业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此外,我省乡村旅游产品在品牌打造和品牌宣传上力度不够,各地具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够突出。

3.基础设施落后,区位交通条件差,接待能力弱。由于地方经济条件限制,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基础设施落后,不便于开展大规模的旅游。在接待能力方面,一些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到位,交通、通讯、住宿、餐饮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很多游客对乡村游的最大不满就是“不卫生,不方便”,特别是在上厕所和住宿方面。

4.管理与服务参差不齐,服务质量差。由于乡村旅游季节性强,并多限于家庭作坊式服务,所以服务意识基本处于原生态,除了更多的民风民俗外,很难说有高水平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另外,由于监管缺位,存在不正当竞争者借机扰乱正当的竞争环境,从中牟取暴利,让乡村旅游业市场失去了最重要的道德形象,失信于消费者。

三、吉林省乡村旅游问题原因分析

1.从目前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看,受地方经济发展制约,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从外省发展情况看,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乡村旅游在福建、安徽省农村地区增长迅速,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缺乏整体规划,管理不到位,存在盲目开发状态。在市场开发方面,一些地区急功近利,没有规划,盲目开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同时,旅游法制建设还有待加强,规范乡村旅游市场行为,强化市场秩序。尽管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地方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但是在执行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偏差。有关业内人士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管理办法,处理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加快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

3.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服务人才。近几年,吉林省乡村旅游呈现“遍地开花”蓬勃发展喜人态势,但与业界的发展不相匹配的是,相应的规划、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还不能相应地跟上,另外由于乡村旅游的景区的分散、旅游企业的狭小加上待遇等条件限制,也影响了相应的人才向乡村旅游业流动,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吉林省乡村旅游面对省内外激烈竞争,挑战多多。在国家宏观旅游政策和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为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吉林省乡村旅游也面临着省内外竞争激烈化和旅游需求多样化所带来的挑战。毫无疑问,吉林省乡村旅游市场大有可为,希望更多的农民改变传统观念,参与旅游市场经营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将旅游资源转化为农村致富的一条新路,把乡村旅游的“蛋糕”越做越大,让更多的农民尝到甜头。

参考文献:

1. 韦林.做大吉林省乡村旅游“蛋糕” [N], 吉林日报.2011-07-26.

篇5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遥感信息;资源环境;丽江

一、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丽江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地区,境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山川多变,玉龙山、老君山,金沙江及其山间盆地组成了丽江秀丽江山,形成了观光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地丰富旅游资源。目前,丽江已基本形成区内和邻近区间的交通网络,具有较好的旅游区位优势。

丽江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秀美的自然风光、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的劳作方式、厚重的文化艺术等都对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城镇周围分布着大片农田和果园,点缀着纳西族、白族等多民族村庄,村庄或依山傍水或果园环绕,鸟语花香,炊烟袅袅,一派“天人合一”的景象,组合成丰富多样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乡村生态旅游与目前已形成的旅游景区具有极大的相异性和独特性,玉龙雪山、丽江古城与周边乡村村落形成山、水、人组合景观群,在旅游资源结构和旅游吸引力上呈互补关系。乡村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其开发可为丽江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丽江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遥感信息

对丽江的遥感影像进行合成处理,采用TM321、TM432、TM543、TM742波段组合,均得到较好效果。在TM321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如图2所示),丽江的城区与周围的地物区别非常明显,根据原有的数据资源相对比,很好的反映了城市用地的扩展情况。

在TM543模拟真彩色合成图象上(见图2),直观、准确的显示丽江盆地和周围山体的展布及村落在盆地中的布局。乡村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与山体相连,水资源丰富,耕地肥沃。丽江古城与新城区在色调上也的一定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古城是砖瓦房,相对于新城区的水泥房,它的反射率要低。在图像上,部分红色调经野外调查,是一些植被稀少,且土壤有一定的沙化空地,主要位于白沙及玉龙雪山靠盆地一侧。

本研究中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IR―R)/(NIR+R)作比值运算处理。由于丽江市周围是山地地貌,地形起伏造成地表光照条件不一致,使同类植物在遥感图像上出现不同的灰度或异类植物却呈现相同的灰度,对遥感图像地物波谱信息造成的影响程度较高,导致误分类。而NDVI植被指数具有波段比值特性,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述影响[4]。NDVI灰度图经过处理后,更能直观的反映植被的分布情况(见图3)。在植被指数分布图3上可以看出,丽江的森林覆盖主要分布于四周的山体,山体上森林的覆盖达到40%左右,城区较低。

在遥感信息专题分类图上(如图4所示),清晰反映了丽江土地利用类型,如建筑用地(包括居民地、道路、工厂等)以红色显示、水域呈浅蓝色、林地呈深绿色;耕地和菜地作为特殊的绿地景观、以浅绿色表示。丽江的植被分布于四周的山体上与植被指数图上显示的分布情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水体作为一个环境因子,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TM543模拟真彩色合成图像上,植被呈绿色调,水体呈蓝色调,在拉市海的边缘,可以看到浅蓝色调,是由于边部水深浅,沉积于底部的泥沙所致。据水利部门测算,现每年流人拉市海湿地的泥沙量约l0.3l万t。目前拉市海水质为Ⅱ类水质,但总氮和总磷超标,已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5]。文笔海、文海、团山水库水体在遥感图像上没有异常反应。

三、基于遥感信息对丽江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丽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走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效应的调查和监测十分重要,遥感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识别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状况,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识别与及时监测;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利用遥感信息的多时相性研究和监测生态环境状况,例如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或生态环境的优化等。

四、结束语

本文采用遥感技术对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与环境状状进行调查,快速、准确地反映了研究区的资源与环境状况,由于所选遥感影像分辩率较低,无法对景点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规划。目前,现有的遥感技术在旅游资源调查方面的潜力还未发挥,如果园林、旅游和遥感部门能够携手合作,遥感方法在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和保护工作中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荣华,胡孟春.基于RS与GIS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为例[J].热带地理,2001,(3):198-201.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武隆

随着竞争的加剧,都市人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而以自然、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相比出境观光游具有省时、省钱的优势,正满足了市民的需求,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前景广阔。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概括来说,基本认同“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其核心是乡村旅游的社区,乡村旅游时发生在乡村地区所提供的乡村环境、乡村遗产、乡村生活与乡村活动[2]。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一、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

Fig1ruraltourismdevelopmentinruralareasledtheconstructionofthenewmechanismdiagram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以农业生产、村民生活、农村风貌、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是集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乡村旅游可以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又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见上图)。

1.乡村旅游业关联性强,能有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发展

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很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延长农副产品供求链,有效地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和商业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生产的发展。

2.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农民收入的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效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既可通过打工、开店、土特产品加工和销售增加收入,也可通过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以游养农,以农促游,农游合一。同时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吸收闲散劳动力的目的。

3.旅游需求驱动农村地区环境的改善

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内需驱动力,旅游业的各个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对乡村旅游的服务和接待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村民会自觉改善内在环境(人居环境、旅游服务水平等)和外在环境(村寨的整洁度、乡土景观的塑造等),村民的环境意识得以强化,村容的整洁度得以提升。

4.在旅游业示范效应的影响下,可以较为普遍提高当地居民素质

旅游业的进入门槛比较低,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服务主体是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旅游业,开展住宿、饮食、娱乐等旅游服务,打破了乡村较为封闭的生活空间,可以开阔眼界、接受新事物。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村民也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使村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5.旅游业促使乡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管理观念更新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地区制度的建设、观念的更新和管理的民主化。现代企业制度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牵动从业者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民主观念等,把村民引入到一个依靠管理和民主化才能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视野下,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民主建设提供经验。二、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武隆县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非常丰富,境内山峦密布,绿树成荫,农田果园错落有致,气候凉爽宜人,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生态环境良好。武隆属旅游大县,有芙蓉洞、天生三桥等世界自然遗产、仙女山等国家AAAA级旅游区等品牌旅游产品作支撑。

近年来,武隆县依托自身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极推进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态势。

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呈现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开展“绿色走廊”、“绿色家园”、“绿色基地”建设,启动仙女山休闲度假区、猕猴桃生产基地观光园、“百草园”、“百果园”等生态项目建设,为武隆县增添了新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二是特色乡村旅游商品丰富。武隆县盛产豆腐干,晶丝苕粉,羊角老醋,雪锦花茶等,拥有“中国豆腐干之乡”之称。三是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兴起,推动了全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农家烧烤(烤羊、烤土鸡、烤鱼等),颇具农家特色的中餐小吃(土鸡蛋、厥基粉、老腊肉、竹笋、苕粉、土豆花、红苕稀饭、新鲜蔬菜等),自助餐;独享野外帐篷露宿、山地跑马、原始森林探险等为代表的旅游特色产业群,以仙女山地区观光美食和特色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四是乡村旅游品牌得到推介。通过举办重庆市首届森林旅游节、生态景观摄影节、武隆乌江文化节、武隆土家民族风情节、黄柏渡漂流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使武隆县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知名度。

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客源市场有保证。武隆距离重庆主城区仅2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公路、铁路、水路都可通达,客源充足。

2.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功能单一,结构不全

由于乡村旅游在武隆县发展的时间较晚,因此武隆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总体规模偏小,档次较低,有效利用不足,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强有力的吸引。从功能上看,武隆的乡村旅游活动还主要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等低层次的水平上,而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

(2)缺乏区域合作,统筹安排

武隆县许多地方的农家乐,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和策划,统筹安排,而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造成“农家乐”乐不起来,效益不佳。

(3)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经营管理水平低

旅游产品要吸引游客,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味。而武隆的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在重庆都有类似的或相同的替代项目,会造成旅游客源的大量流失。武隆的地方特产在档次、包装等方面缺乏特色和品位,跟不上市场需要,而且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市场销售,而经营者和管理者大多是农户和村镇领导,未受正规培训,缺乏现代管理服务体系和相关的配套法规和政策,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篇7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3)

摘要:通过选取的4个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结合1998~2013年四川省乡村旅游代表性景点的年旅游收入、旅游年投资额与当地农村总收入数据,运用Stata12软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了解四川省“农家乐”乡村旅游的概况以及乡村旅游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并通过对内生性问题、景点数量问题处理后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并在分析回归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结论性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收入;乡村旅游年投资额;农村居民收入;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4-0997-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4.059

收稿日期:2014-10-22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LYC14-26)

作者简介:王玉霞(1970-),女,四川宜宾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电话)13568063331(电子信箱)wangyuxiaqzh@126.com。

1 四川“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省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旅游省份,拥有众多闻名中外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环境的建设。在社会各方的推动下,旅游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根据统计数据,四川省2005年旅游总收入721.26亿元,2013年增长到3 877.41亿元,增幅达到年均23.4%。同时,该省2005年的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为9.8%,2013年占到了14.1%,旅游产业基本上成为了四川省支柱产业之一,四川也成为国内旅游重点省份和热点地区之一。

四川的“农家乐”乡村旅游也随着四川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得以蓬勃发展。早在1987年,成都郫县农村就有了面向成都市民开展的“农家乐”旅游服务,但那时的游客数量还不多,游客来源面也较窄。近年来成都锦江区打造的“五朵金花”旅游项目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

“五朵金花”是成都市对精心打造的5个旅游专业村的宣传用名,“五朵金花”位于锦江区三圣花乡,这里实行了城乡一体化建设[1]。其中,“花乡农居”位于该乡红砂村,主要发展小盆花、鲜切花和旅游产业;“荷塘月色”位于万福村,以生态荷塘景观出名,是以艺术创作、音乐开发为特色的艺术村;“东篱菊园”位于驸马村,这里有绚丽的美景和丰富的菊文化,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幸福梅林”位于幸福村,以梅花文化为中心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位于江家堰村,以“市民认种一分田”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春有红砂、夏有荷塘、秋有菊园、冬有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如此,美丽的锦江“五朵金花”逐季竞相开放,在给游客带来美好享受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两年到“五朵金花”景区的游客的人已突破1 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78亿元。农业生产总值经过5年的时间增长了9 023万元,年均增长82.3%。由于景区大受欢迎,整个景区的地价也大幅上涨,上升了5倍多。土地产出效益也日益增多,由每公顷的3万多元提高到上15万元,农户的资产也随之增值了,增值额超过13亿元。全区农民通过出租房子、租地、投资等多种形式来创收,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7 000多元。“五朵金花”的成功运作,使当地农民不必离开家乡、不进城就能享受城市的文明成果,国家旅游局对成都锦江区的成功做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旅游业界也一致好评并纷纷效仿。

如今,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成为该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相关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有效促进了该省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四川省创建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已达到2.8万个,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收入突破了450亿元,全省750万农民年收入都有增加。预计到2015年底,四川省休闲农业将实现收入1 000亿元,预计会带动1 000多万农民增加收入。

2 “农家乐”乡村旅游对提高四川农民生活水平的带动

“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兴起还极大地促进了四川省农产品的生产。四川省凭借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田园风光和民族文化三大优势,通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各地有特色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也得以迅猛发展,成为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和积极购买的旅游商品。如来自“5·12”地震灾区北川的茶叶、汶川的苹果和都江堰的猕猴桃、泡菜,还有来自雪域高原藏区的牦牛肉,“喝”矿泉水长大的白菜等。“农家乐”乡村旅游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高效化和优质化,在生态、安全和深加工的调整和发展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普通层面来看对粮食、禽蛋、水果和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从深层次看乡村旅游对农业新品种和现代种植技术的引进推广都起到了引导作用。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民创业增收带来了新方式。农村的观光农业通过吸引城镇市民来到农村的田地中直接摘取瓜果的形式使得农民种植的农产品便捷地实现了销售,解决了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产品是从田地里直接到了终端消费者的手中,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选择,农产品能卖出更好的价格,农民可以获得相比传统销售方式更多的收入。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年为4 856.1元,2013年为6 218.7元,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1 362.6元,增长了21.4%。2012年的城乡收入比是2.9∶1,2013年这一比例缩小为2.79∶1。另外,2013年四川省粮食总产量又获得大丰收,实现连续五年增长,农产品供给充足。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个全新的途径,“农家乐”的经营成为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首先,乡村旅游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劳动力进入容易,专业技术要求低,容易掌握;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乡村旅游业与农业产业的关联程度高,带动面十分广泛,能够促进其他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提供广阔空间[2]。另外,乡村旅游还对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传统的农业分工中,妇女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在社会经济系统的分工中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进程中,妇女与男子相比在体力上的差别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从妇女本身的情况来说,她们天生细心,与人的沟通能力较强,这些优势不仅为她们在乡村旅游的兴起中增加了就业的机会,也提高了她们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在许多地方,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与妇女的努力密不可分。而且女性通过相关的职业培训以及与外界接触交往机会的增加,不仅提高了她们受教育的程度,也拓宽了她们的视野。

虽然社会各界都认可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3],但目前关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贡献的定量分析还不多。本研究选择四川省不同区域和类型的乡村旅游样本点,通过对实地调研所获得的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了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3 代表性旅游景点的选取

乡村旅游样本点是选择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不同类型乡村,主要有如下几种。

1)以农家园林为依托型。成都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是这种类型乡村的代表。友爱乡农科村是“农家乐”的发源地,还是花草、盆栽、苗木、桩头等园艺景观的培育基地,在全国较为有名,该村被规划进了国家生态示范区。在该村可欣赏到更好的风景,享受更恬静的农家生活,使身心都得到放松。它集农家生活和园林艺术魅力于一体,体现了川西平原农家休闲旅游的主要特色。

2)花果观赏型。这种类型的景区主要位于东郊丘陵,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点是龙泉驿的书房村、工农村、桃花沟、苹果村等。前些年龙泉山的果品在国内外都较有名,销路好、销量大,农民获得的收入也很可观,果品收入成为龙泉驿区的主要经济收入。不过,近年来兴起的花果观光旅游似乎更受欢迎,对旅游收入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已超过了销售果品的收入。这种旅游方式之所以受人欢迎,是因为游客可以先赏花再采食果实,既赏心悦目,还饱了口福,使游客得到了身心合一最大限度的满足。龙泉山水果业这种由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农业转变的方式,为同类景区的农民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新思路。

3)景区提供旅舍型。这种类型的景区主要位于远郊区,比较出名的有都江堰的青城后山、蒲江县的朝阳湖、彭州市的银厂沟、大邑县的西岭雪山等。他们以景区为依托,在景区附近开设有农家旅舍,由于农家旅舍“接地气”,乡土气息浓厚,价格相对便宜,城镇游客乐于在游玩之余选择居住,既赏了景,还体验到了农家生活,一举多得。因此,景区旅舍“农家乐”以经济实惠和农家特色受到了游客的青睐。

4)花园客栈型。这种类型的景区大多由原来的农场改建而来,知名度较高的有泥巴沱风景区,它是由新都县农场改建而来的;还有由邛崃市前进农场改建的东岳渔庄等,这种将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生态旅游景点的做法,推入市场后广受欢迎。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将原来农场低效率或闲置的农业用地进行绿化美化之后,建成了小有特色的旅游地景观,效益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改造的园林式农家乐建筑,再配套齐全的生活设施,管理方式上接近影视剧中的那些客栈,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和喜爱[5]。

本研究特选取郫县友爱乡农科村、龙泉驿的苹果村、蒲江县的朝阳湖、邛崃市的东岳渔庄为样本景点,这四个景点既是不同类型的乡村又分别位于四川省的不同区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4 实证研究

4.1 变量、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本研究主要研究的是四川省“农家乐”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选择各村居民年总收入为被解释变量Y,乡村旅游收入为解释变量X1,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乡村旅游收入都跟乡村旅游年投资额、政府补贴密切相关,所以将乡村旅游年投资总额、政府补贴额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中,分别记为X2、X3。

研究数据来自于1998~2013年《四川统计年鉴》、《四川农村统计年鉴》以及乡村旅游样本点的实地调研数据。调查数据来自对乡村旅游样本点的实地调查,除通过当地村委会财务报表和对外公布的数据信息外,还对乡村旅游从业者和当地村民进行了抽样访问。数据统计过程中,对不合理的数据进行了重新核实与修正,进行实证分析所采用的均为有效数据。

由于所调查的乡村旅游样本点的乡村旅游类型、地区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仍然采用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来检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度,将忽略各样本点的差异性从而使计算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为此,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根据各调查样本点的时间序列数据所得到的面板数据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少的共线性以及更多的自由度[4]。

4.2 模型建立及回归方法

按照研究的目的,根据整理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将理论模型建立为:

Yit=α+βX1it+γX2it+δX3it+εX4it+μit

式中,Yit指t时期i村的居民年总收入,代表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X1it是乡村旅游收入,X2it是乡村旅游年投资总额,X3it为政府补贴额,X4it为一系列的控制变量,μit为随机误差项。在控制变量方面,乡村旅游产业实现的就业人口数也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将各村的乡村旅游领域的就业人口数纳入模型当中。

在回归方法上,首先,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的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相关参数进行估计,由此获得模型的初步回归结果。其次,对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变量、样本点问题进行处理后,再考察解释变量在模型中的回归结果。实证操作通过Stata12完成。

4.3 模型估计

表1给出了回归结果,采用的是固定效应模型。这四列的惟一差别在于所加入的解释变量不同。第一列(1)是乡村旅游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回归结果,第二列(2)加入了乡村旅游年投资总额,第三列(3)加入了政府补贴额,最后一列(4)加入了乡村旅游产业实现的就业人口数。由第一行的影响系数可知,每一个系数都是正数,而且每一个t值都是显著的,说明变量X1即乡村旅游收入对农民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虽然随着变量个数的增加系数在变小,但是显著性没有发生变化;变量X2乡村旅游年投资总额、X3政府补贴额对农民收入也具有正向影响,虽然贡献度不如乡村旅游收入大,但是影响也是显著的;最后一个变量X4乡村旅游产业实现的就业人口数虽然对农民收入有正向影响,但是由t值可知影响不显著,可能与就业人口的服务类型以及文化素质有关系。

结合上面的分析以及回归结果,选择第三列的值作为回归系数,因此得到回归方程:Y=0.965+3.23X1+1.13X2+1.08X3。由回归方程可知,变量X1的系数是3.23,说明乡村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将导致总收入增加3.23元,变量X2的系数是1.13,说明乡村旅游年投资额每增加1元,农民总收入将增加1.13元,而政府补贴影响不大,基本处于1∶1的比例,没有乘数效应。

4.4 稳健性检验

内生性问题是研究几个变量之间关系时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本研究而言,一方面,乡村旅游收入增加、乡村旅游年投资额的增加对农民收入的作用存在相应的时滞,故很可能存在乡村旅游收入与农民收入之间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内生性问题。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对乡村旅游收入也有影响。农民收入增加了,他们就会加大对旅游景点的投入,增加基础设施,美化旅游景点环境,这样反过来又会增加农民收入。鉴于此,本研究对自变量作滞后一期处理以消除或尽可能地减轻内生性问题对模型估计带来的误差。考虑内生性问题后,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2的第(1)列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尽管各变量的影响系数及其显著性均有所变动,但前文关于解释变量的结论依然成立。

由于本研究选取的是4个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代表性景点,表面上看来代表性很强,而且回归结果也比较显著,但是样本数据太少,容易造成回归误差。为了减少样本点选取带来的偏差,可增加样本点的数量,新增龙泉驿的桃花沟、都江堰的青城后山、宜宾蜀南竹海农家乐以及泥巴沱风景区四个代表性农家乐景区。增加样本数量后的回归结果如表2的第(2)列所示。由表2可知,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增加样本容量后,乡村旅游收入、乡村旅游年投资额这两大主要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至少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成立,也就是说前文的结论依然成立。即乡村旅游收入、乡村旅游年投资额的增加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乘数效应,带动农民收入更大幅度的增加。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以四川省1998~2013年的农民总收入、乡村旅游收入、乡村旅游年投资额、政府补贴额以及乡村旅游产业的就业人数为研究对象,以Stata12为计量工具,采用逐步回归的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相关参数进行估计,对乡村旅游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综合以上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几个结论:①乡村旅游收入对农民收入确实具有乘数效应,能成倍数地增加农民收入;②乡村旅游年投资额对农民收入也具有正向影响,只是影响不如乡村旅游收入大;③政府补贴基本上以1∶1的比例对农民收入起作用;一般来说,乡村旅游产业的就业人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应该很大,但是回归结果显示,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跟就业人员的素质和文化程度有关。

结合以上研究结果,特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投资力度。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年投资额对农民收入是呈正相关关系的,所以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在农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造福当地农民,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反之,还可惠及政府,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提高;二是努力提高乡村旅游就业人员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就业人数的增加之所以对农民收入增加影响不显著,是因为就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太低,不能提供令游客满意的服务。所以乡村旅游就业人员要以旅游服务为发展平台,为游客设计更多的主题活动,让游客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让游客愉悦身心到放松,游客满意了,收入自然就提高了。三是各“农家乐”风景区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每个风景区都有自己的依托,有的依托于自然风光、有的依托于民族风情、有的依托于当地传统文化,不管属于哪种类型,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模仿,要给游客传达一种新鲜感,以保持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 倩.深化发展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项目探讨[D].重庆: 西南财经大学,2010.

[2] 王 健,乔立娟.乡村旅游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3(5):18-22.

[3] 周 林.农家乐旅游经营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4] 宋慧林,宋海岩.中国旅游创新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关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J].旅游科学,2011(4):22-30.

篇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逐渐改变,人们所希望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而且还希望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兴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便不断得到人们的喜爱。重庆铜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色优美,人们在享受美丽风光的同时也可得到精神的熏陶。

一、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自铜梁区乡村旅游起步以来,乡村旅游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其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旅游资源丰富

铜梁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北部,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铜梁乡村旅游节主要由沙心玫瑰节、土桥荷花园开园仪式、黄桷门奇彩梦园开园仪式、南城桂花节、东城腊梅节等7个子节会组成;同时推出了“一城三区五朵花”的重点布局:“一城”即安居古城,“三区”即小北海旅游度假区、巴岳山玄天湖度假区和新城核心区,“五朵花”即西部爱情庄园(玫瑰园)、爱莲湖湿地公园(荷花园)、金梅印象腊梅园、西部桂花博览园、天香牡丹园。更有精心打造的旅游路线:“人民公园―雪庵公园―铜梁博物馆―烈士纪念馆”、“巴岳山―黄角树门七彩梦园―玄天湖―中华龙温泉度假区”、“侣俸牡丹园―侣俸蔬菜观光体验区”、“南城桂花博览园―安居古城”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铜梁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旅游发展迅速

近两年,铜梁区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区共有A级景区8个,其中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3个;星级旅游饭店5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3家;星级农家乐40家,旅行社及门市部25家,旅游纪念品30余种。2014年10月31日,在京举办的一场“中国城市未来发展论坛”上,铜梁作为重庆区县唯一代表,收获了“2014中国最具文化魅力城区”殊荣。此外,铜梁区依托现代农业打造的“一城三区五朵花”乡村旅游项目进展顺利。2014年1月至10月,铜梁区全区接待境内外游客4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9亿元。铜梁区乡村旅游意识逐步形成,发展及其迅速,同时乡村旅游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地居民也乐意接受,发展前景乐观。

(三)政策支持有力

乡村旅游不仅会带动产业发展更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铜梁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县委、县政府及旅游业各级主管部门对此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措施:玄天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项目、“五朵金花”乡村旅游项目、淮远古镇二期建设项目和三色农科园4个旅游项目的续建工作。安居古城的南部片区开发、乌木溪景观工程、光彩工程和县衙恢复重建工程。还将按“白天赏花、晚上观灯、巴岳山祈福、玄天湖养生”四位一体的思路,启动巴岳山景区的开发建设;在蒲吕街道打造中恩国际生态养生庄园等。以促进铜梁乡村旅游较好发展,为全区人民谋福利。

(四)旅游、生态融合密切

铜梁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拥有茶叶、花草、果蔬、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生态餐饮和休闲娱乐为特色的农家乐也逐渐兴起。在安居古镇中已引进了黄家坝景观植物园、观赏鱼养殖基地、龙珠“金弹子”盆景园以及杨乐坝草莓采摘、农事体验为代表的特色农业项目,使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与自然景点相融合。在重庆日报隆重推出“最美春天 生态之旅――2015?寻找重庆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型活动中铜梁区更是获得了“重庆十大最美旅游生态区县”的称号。除此之外,铜梁区对准旅游市场、农副产品市场,正在打造以现代无公害特色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使旅游与生态旅游更加融合,从而为铜梁乡村旅游节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可能。

二、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目前铜梁发展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各方面的认识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其发展中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旅游配套设施欠佳

铜梁区旅游功能还处于差强人意的阶段,一方面交通不便,景点偏远。为人们出行带来诸多困扰,削弱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另一方面,景点停车位不足,周边旅游设施较差。这不仅会造成交通的拥堵及事故的发生,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环境的污染;人们出游都希望景点硬件设施要较好,若景点的硬件设施不充足必然提高游客的不满情绪,因而会失去许多潜在顾客,而最直接的影响将会是无法促进经济的增长,甚至还会导致环境的恶劣。

(二)旅游文化产品缺乏

乡村旅游是文化与旅游的联合,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旅游节事活动得以系列化延续的保证和源泉。在铜梁区乡村旅游中,文化与旅游的联系不够显著,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产品展现不够,没有很好的发掘铜梁浓厚的文化底蕴。游客进行旅游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欣赏美景,而没有很好地得到文化的陶冶以及自身精神体验的提高。

(三)旅游要素匹配欠妥

铜梁区乡村旅游景点屈指可数:黄桷门奇彩梦园、土桥荷花节、龙灯艺术节、安居古镇文化节等。在这些旅游项目中,缺乏特色的文化产品,没有加大与其他产业的密切合作,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的同质化较为明显,因此很难让人们产生流连忘返的感受。

(四)旅游对外宣传较弱

对于旅游景点更多的是靠宣传,而铜梁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不足,辐射面不强,信息系统较不完善。因为目前铜梁乡村旅游的宣传手段还比较陈旧,形式较单一,缺乏创新型,更多的是靠电视广告、报刊以及铜梁区内的站牌等,对于周边地区辐射较少,投入力度不强。这就加大了吸引人们的难度,无法捕捉人们追奇求新的好奇心理。

(五)旅游管理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水平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对于目前大多数的旅游人员来说都是半路出家,对旅游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服务指导等各个方面的人才都较为缺乏。尤其是一些高端的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管理人才匮乏,行业管理、服务质量等都经不起考验。这就加大了重庆铜梁乡村旅游发展的难度。

三、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因此根据铜梁区目前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设旅游服务中心

乡村旅游不单单是一种旅游,更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它不但能够使乡村经济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能带动农业、旅游业等的发展。随着我国实行双休日、公休假、黄金周和一些节日小假的调整,人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出门旅游,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会选择自驾游,然而停车场等一系列旅游服务设施的缺乏不仅会造成交通的拥堵更会使环境变得恶劣。因此对于加强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努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设施,建立综合性旅游接待中心极为重要。尽量做到让旅客吃的放心,购的舒心,玩的开心。

(二)综合开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的需求本质上反映了现代人对工业社会的逃逸和对人地和谐的进化空间以及醇厚的传统文化的回归。在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旅游是以一般性的观光旅游为主,而对于活动本身的内容比较欠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人们所盼望的往往是活动的多样化,旅游的个性化。根据铜梁区的现状、人们的偏好及需求,应重点开发铜梁“中国龙灯之乡”的文化特色来进行旅游产品挖掘,也可以开展龙温泉、玄天湖等避暑养生等项目,提高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创立当地的旅游品牌,以自己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旅客,使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更紧密,开发一个属于铜梁乡村旅游的项目。从而更好地吸引潜在游客,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加强相关产业合作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各个产业的相互合作,只有各个行业相互支持才能创造更好的效果。在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可以将旅游业与生态业、绿色农业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乡村旅游应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协调,这是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的需要,也是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比如将餐饮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一条绿色的产业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观光的具有民俗文化的乡村旅游业。同时也可与周边县城联手打造旅游市场,形成一条乡村旅游观光链,从而更好促进发展。

(四)加强节事宣传力度

要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的水平,就必须要做到服务质量达标、服务内容合格以及宣传方式正规。因此在铜梁区乡村旅游节的宣传中除了提高服务质量以外还应切实注重宣传的正规化,因为铜梁区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发展阶段,节事的宣传还没有完全辐射到周边地区。因此需加强节事活动宣传力度,强化旅游宣传营销,以提高铜梁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经济的增长。

(五)引入旅游管理人才

每一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素质极高的专业人才。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要更好的加强旅游业的发展就需要一支高水平、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对此可以将爱好旅游事业的高级人才聚集一起,做到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在铜梁区发展乡村旅游时可以对外高薪招聘有关旅游的专业人才,加强重庆市铜梁区的旅游人才培训,从而提升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让铜梁区乡村旅游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以保持旅游节的生命力。

篇9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创意农业,就是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和科学设计,打造资源节约、绿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农业发展新形态,走出一条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的乡村休闲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1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

乡村休闲旅游指旅游观光者依托自然乡村空间环境,以领略美好乡村奇特自然风光、突出人文景观为目的,集观自然风光、乡村休闲度假、民俗娱乐、农家购物、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形式[1]。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兴起了一股“乡村热”形式的旅游,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引导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在家人、朋友、同事的自由组合下,结群到农村体验乡村生活,倡导游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更趋多样化,乡村旅游也随之异军突起,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提高农村经济新的衍生形式,以其功能多样、资源利用高效、消费需求新兴而被业界视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据成都市旅游局的《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成都市接待乡村休闲旅游游客达9519.18万人次,占旅游接待总人数的49.75%,收入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06亿元),同比增长24.25%。创意农业旨在突出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的创新,注重把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加工过程、生产方法等融入文化再造、旅游提档、产业升级,从而打造具有浓郁“乡愁”意境的产品和市场[2],并以独特的创意农产品或农事活动,传承并打破生态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形态,达到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包容发展的最佳效果。

2“中国酒村”的基本情况

“中国酒村”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邛崃临邛街道文笔山村,距成都65km,项目规划面积533.33hm2,总投资15亿元,以“酒香里的中国、记忆中的老家”为主题,以邛崃千年南丝路农家酿酒工艺为文化基础,对现有川西民居实施升级改造,打造集“邛崃原浆文化体验之旅、红高粱种植酿酒、农家花海田园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展现独特原酒文化为主题的川西平原乡村休闲旅游胜地。“中国酒村”规划建设12个功能区域,分别为:大梁酒庄、田园迪士尼乐园、万亩红高粱观光公园、迷你香猪园、大梁农耕园、酒疗SPA水景酒店、二十四孝养老院落、未来水世界乐园、天府水浜渔村、太阳部落梦幻乐园、丝路酒寨以及酒坊民居安置街区。这些不同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旨在为每一位远离都市喧嚣的游客能在这里随农家俗、酿农家酒、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田园耕种、酿制原浆老酒、寻找儿时的记忆。随着“中国酒村”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仅2015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余万人次,单体旅游收入总额达3000多万元。

3“中国酒村”发展创意农业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3.1“中国酒村”发展创意农业的特点

3.1.1“以农养酒、以酒促旅”的模式促进了创意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的循环融合发展“中国酒村”在打造过程中,突出农业主线,把周边农民的农业生产用地通过作物折价、货币补偿、土地入股等形式进行了使用权流转133.33余hm2,专门用于种植酿酒原材料红高粱。游客以认种红高粱的形式体验种植、收割、酿酒的乐趣,通过“种酒粮、醅酒窖、事酒艺、兴酒礼”等一系列身临其境的活动让游客了解中国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3.1.2“回味童趣、回归田园”推进乡愁记忆与农耕文化深度结合按照“嬉戏田园一天,穿越时空千年”的理念,把农业生产的末端附属品稻草编制成变化多样的各种动物形状,建造一个纯稻草主题文化的“农村新型迪士尼乐园”,在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又在山水田园间亲身感受滚铁环、扯陀螺、荡秋千、跳皮筋、跷跷板爆米花等传统老游戏的无限乐趣,找寻孩提记忆,重归故里田园。

3.1.3“体验农事、农耕教育”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结合以亲子系列为主题,父母带领孩子种高粱、探酒坊、碾水磨、进厨房,通过这些农事体验活动,把碾米、磨面、榨油等传统手工技艺一一呈现,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感知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汗滴禾下土”的辛勤与快乐,让城里的孩子在劳动中接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再教育。

3.2“中国酒村”在发展创意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酒村”在发展创意农业进程中,充分吸纳前人在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成功经验,经过4年多的成长,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2.1生产的适度经营规模效益不明显过于分散的经营方式,将会造成投入产出比的偏离,产业链条局限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缺乏农业工业化过程,创意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值空间相对狭小,因此缺少规模化的企业等市场力量的跟进,将很难投放市场,树立高端品牌,从而将大大限制其资本运作的潜力。

3.2.2创新力度不够大有重复传统农家乐的趋势,产品开发的科技含量偏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缺乏一定的科研投入、技术储备和厚实的农业发展土壤环境。

3.2.3对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协同融合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宏观愿景和远期发展目标,还没有利用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块金字招牌进行创新品牌的宣传与推介,缺少全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开发理念。

3.2.4缺乏对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发展方面的资本、技术、人才、运作机构的充分培育还没有从教育、科研、人才、政策、市场等方面为创意农业市场化开发创造条件成熟的外部环境[3]。

4创意农业发展的模式探究

在分析了“中国酒村”创意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后,我们不难发现,农业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呈现多层次创意化发展的农业产业里,要实现农旅互动发展,融合多种产业元素催生新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十分必要。

4.1“花卉+婚庆”模式,打造“世界爱谷”把花卉的培育生产与婚庆进行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室内婚礼的束缚,在绚烂鲜花的芳香和美丽阳光的交相辉映中举行浪漫婚礼,在花熏大道感受七彩浪漫童话花海。推出花卉种植、销售、鲜切花;推进花卉深加工与鲜花延伸品再生;打造婚纱摄影胜地、婚礼举办天堂和温馨蜜月洞房;形成集花卉养生、保健、美容于一体发展的世界爱谷特色花卉婚庆游憩综合项目。

4.2“苗木+休闲”模式,打造美丽生态新村把苗木作为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规划的有生资源,在全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种植旅游观赏性强、开发价值高、景观效果好的优质苗木,不断提高苗木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景观苗木进行搭配种植,突出苗木种植的空间视角,形成情景化的景观效果,把游客带入一种心旷神怡、如临其境的林木郁郁丛生的美丽生态新村[4]。

4.3“果业+创意体验设计”模式,打造创意瓜果王国以“微果园”的模式,由企业主把果园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小块,游客可以根据个人对水果的偏好、不同的季节、种植技术的掌握程度等认种一块果园,平时由企业主代为打理,游客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照料自己的果园,并在瓜果成熟季节实地感受采摘之欢乐。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对瓜果进行创意设计,形成以瓜果果实、果树、花朵及其吉祥寓意为原型的各种创意性景观、休闲空间、动漫体验项目,也可以“以人代物”,把鲜活的人打扮成瓜果形态,感受异样之美,并在游客用餐时的餐具、座椅、房间的包装设计中融入瓜果元素。

4.4“鱼业+多元化渔乐体验”模式,打造百渔乐园和虾兵蟹将王国在传统垂钓的基础上,引入摸鱼、掏螃蟹、钓青蛙、抓大虾、粘知了等各种娱乐方式,将钓鱼、抓鱼、网鱼、摸鱼、打鱼融入相关联的其他乡土游乐方式,构筑一个乡土田园以渔猎文化为主题的游乐游憩综合体。同时,将鱼、虾、蟹、蛙、贝等进行象形设计,设计成为各种小屋、休闲座椅、景观设施、生活用具,真正地让你进入水产养殖的王国。

4.5“民俗技艺+情景化体验”模式,打造梦回“十八坊”以记住乡愁为目标,收集整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技术、耕作方式和传统劳作工坊,通过特定区域、方式再现作坊内部摆设、工具、工艺流程等[5],游客既可观看传统的劳作方式,又可亲身参与酒坊、油坊、磨坊、染坊等体验劳作。

作者:龚贤 闫紫月 单位:成都行政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畅.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破解—基于湖南实践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6(4):50.

[2]李瑞芳.创意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发展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46.

[3]林炳坤,吕庆华.双钻石模型视角下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4):116.

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青海

1 青海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1 发展乡村旅游是提升青海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是青海正在兴起的几大旅游产品。其中,乡村旅游是极具特色的综合型旅游产品,是产品创新的重要途径。就全国范围来看,以高原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的青海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也是极具特色的。对于入境游市场而言,青海乡村旅游也具有稀缺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加强青海乡村产品开发建设,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于调整青海省旅游业结构,提升青海旅游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发展乡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的积极实践。

青海发展乡村旅游将引导广大农牧民向非农领域转移,有利于农牧民的脱贫致富;乡村旅游促使传统农牧业附加值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乡村旅游可推动现代农牧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牧业、观光农牧业、生态农牧业等加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和调整[1];乡村旅游发展将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1.3 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快速改变,居民的休闲、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乡村旅游发展很好地应对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改变,实现了旅游业和农牧业的良好融合,通过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旅游消费,带动了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的融合,而且还有利于加快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

2 青海乡村旅游资源禀赋

2.1 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2]。青海地处“世界屋脊”,自然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具有高、大、奇、绝的特征,分布着青海湖、江河源、可可西里、塔尔寺、原子城、昆仑山等堪称世界绝品的顶级旅游资源。省域内高山、高原、江河、森林、草原、盐湖、大漠等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藏、蒙、回、土、撒拉等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厚博大、独具特色的青海民族地域文化形态,形成了神秘、极具感召力的文化资源。青海丰富且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雄厚的资源保障。

青海乡村旅游资源是以村庄为核心,依托自然山水的大背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下,展现不同的建筑形态和建筑文化。历史悠久的乡村集镇――古镇更成为各村落之间文化、经济、信息联系的纽带。青海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农牧业资源也十分丰富,也是乡村旅游可依托的资源类型,比如高山、森林、河谷、湖泊、高原、草场,以及可供游客观光体验的牧场、果园、绿洲等。因而,特色村庄及古镇、乡村自然生态、乡村民族文化资源和高原农牧文化是青海乡村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2 乡村旅游资源类型

2.2.1 特色村庄及古镇

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表明,早在远古时代,青海就有人类活动。随着战争迁徙、商贸活动的开展,各民族的交流融合,青海逐渐形成了一批以区域经济、文化沟通为纽带的古镇古村落,其文化艺术深受汉、藏、回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2.2.2 乡村自然生态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东部较为低缓。适宜开发乡村旅游的资源多处于东部及东北部低海拔地区,丰富的植被、多类型的农牧业、优美的自然环境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旅游画卷;全省的河流主要有黄河、长江、澜沧江、湟水等,内陆河主要有格尔木河、哈吉尔河和布哈河等,共有大小湖泊230个,其中有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温泉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于青海各地区。此外,青海省还拥有众多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百鸟王国”之称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环境纯净朴实,优势突出。

2.2.3 乡村民族文化

青海独特的民族构成和绚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国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5.5%。从古至今,各民族人们和谐共处,共生共荣,完好地保存着古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文化遗产。河湟谷地的西宁、湟源、大通、乐都、贵德一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在这里扎根的年代久远;青海的民族服饰做工精美,热贡、泥塑、堆绣、织品、手工制品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族古老的民族文化焕发出了勃勃新姿,极大地繁荣了民族文化市场,为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青海的文化之窗。

2.2.4 高原农牧文化

青海省地理环境特殊,地形结构复杂,气候因素多变,然而农牧民因地制宜,克服重重困难,沿高山深谷两岸建构村寨,开辟农田和牧场,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高原农牧文化。

青海省的农牧业以日月山为界,以西为牧区,以东为农牧业区。牧业区面积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6%,东部农牧业区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3%,且多分布在黄河、湟水谷地[3]。青海省有800余种动物,2500余种植物,有经济、药用价值的植物1461种[4]。动植物中稀有名贵种类繁多,这些特有的动植物品种为青海省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青海省的广大农牧业区,主要种植油菜、马铃薯、冷季豆类、青稞等农作物,另外还有一些零星种植的小杂粮,例如黄豆、糜谷、莜麦、荞麦、燕麦、紫花苜蓿、毛苕子、香豆子等。这不仅给民族地区农牧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成为开展城郊型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

3 青海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青海省拥有高原、河谷、山地等层次多元的自然地理条件,少数民族众多,民族习俗风情异彩纷呈,依托这样的资源禀赋,结合青海村庄的分布特点,以及自身农牧业、文化发展特点,可采取以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3.1 依托特色村庄群落的文化体验兴村模式

青海省民族村庄众多,村庄中传承有丰富的原生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这些村庄各有特色,有的保留有独特的民族建筑、艺术,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韵味十足;有的因自然山水生态景观而闻名;有的是原生态文化遗产与乡村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些民族村落适合采取依托特色村庄群落的文化体验兴村模式。旅游者置身于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在领略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可以参观、了解村落保留的传统文化遗产,甚至可以有幸参与体验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这种兼有自然与文化的旅游活动内容,使乡村旅游者获得丰富、充实的旅游体验,心里得到很大的满足和放松,同时也延长了其在乡村观光消费的时间。

3.2 发展乡村旅游基地兴村模式

青海省农牧业发达,青海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紧紧抓住特色农牧业这一主题,依托农牧业生产基地、农牧业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优势,将其建成乡村旅游基地,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向旅游者提供信息咨询、线路产品订购等。作为乡村旅游基站,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全程的联程服务,尤其是为自驾车旅游群体提供便利服务,使乡村旅游者享受一体化的旅游服务。

3.3 发展现代商务度假旅游兴村模式

在青海省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条件便利,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地区可以考虑发展商务度假旅游兴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为企业会议、商务投资、谈判、企业员工奖励度假等提供旅游接待和服务。乡村地区除了要具备上述商务度假接待条件能力外,最好是当地也拥有特色的农产品资源,这样对于商务考察等企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仅可以通过商务接待拉动乡村经济,而且可以借助商务活动,促进该地区的农产品贸易交流,拓展商品销售市场,甚至引进商业投资。

3.4 城郊型乡村休闲兴村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休闲生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再加上现今家庭汽车拥有量的猛增,城市周边以“农家乐”为典型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方式市场火爆。在青海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周边,尤其是在西宁、格尔木城市周边,郊区农村可以充分依托邻近客源市场和区位条件优越的优势开展乡村休闲度假游。主要借助农家庭院、果园、花圃、农场、牧场等空间载体,为城市居民提供农业观光、农家餐饮和住宿、农作物采摘、农产品购买等服务,让他们真实体验原汁原味的农牧家生活,满足游客周末或小假期的休闲需求。

3.5 发展生态农牧业旅游兴村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在青海农业或牧业发达地区,依托大型的农牧业示范园区开展乡村旅游的模式。首先,农牧业示范园区作为农牧业生产加工基地,其首要的功能是农业生产功能,但同时其为游客开放,游客可以观光了解其现代的农牧业生产工艺、农作物成果,以及基地在农牧业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交流等环节的举措、经验等。这种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现代农牧业和现代旅游业的密切结合,做到了生产、旅游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

3.6 依托大型景区景观意境体验兴村模式

处于或者邻近大型景区的乡村,根据各村庄所依托的资源环境、文化特色,来发展与大型景区氛围一致、互补的乡村旅游。借助成熟大型景区的知名度和客源优势,充分利用和挖掘乡村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意境,开发特色产品,展示乡村特色,让游客在观光游览大型景区的同时体验特色乡村旅游。这种模式游客的游览空间有很大的扩展,旅游环境容量较大,旅游活动内容丰富,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也比较大。

3.7 发展现代新农村观光兴村模式

近年来,党和政府积极致力于新农村建设,选取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村落规划整齐、村容村貌良好的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成就展示的典范,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展现社会主义农村新风貌、新风尚。让游客通过观光游览,对比新农村建设前后的巨大变化,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3.8 发展农牧业科技旅游兴村模式

通过展示青海农牧业科技发展的图片资料、实物等遗迹,展示现代农牧业科技景观设施等进行旅游活动的乡村旅游模式,与农牧业科技有关的地物和人群都可以包含在内。一般是借助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农牧业科技场馆、农牧业科技推广基地等实体单位开展观光游览,展现对于农牧业高科技人才培养、农牧民生产方式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成就,让游客领略现代农牧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感受科技对于农牧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顺红,王素玲.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20-16922.

[2]国家旅游局.中国乡村旅游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

[3]胡永科,等.中国西部概览(青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5.

[4]马进福.发展青海高原特色旱作农业的比较优势与思路[J].青海科技,2009(1):17-18.

基金项目:

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资助(1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