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风险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风险的含义

篇1

关键词:风险定义 审计转型 危机 良机

一、 语义变迁,贬义词成了中性词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IIA)在2012年CIA考试大纲及七月年会中修改了“风险”定义,将“风险”概括为:“风险是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指与预期目标的偏差,可能是正面的或负面的……风险往往以事件的结果以及发生的可能性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示”。

与之相对应的是,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把“风险”定义为:“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指出风险衡量标准是后果与可能性”。

在2004年的定义中,“后果”是实际情况与期望值的偏离,可能性是出现这种后果的概率。相对而言,2012年定义有两点不同:一是在主体方面发生了位移,风险由可能的事件本身及其可能性转化为事件造成的影响;二是拓宽了语言色彩和性质范围,由纯碎的消极“后果”转移到“正面”和“负面”兼有的中性词语,或者说是含有贬义和褒义结合体的词语。

二、根动枝摇,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风险”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根基,作为国际审计领域的权威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风险的重新定义势必引起审计工作的变化甚至转型。

(一)丰富了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理论体系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是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走出混沌状态初步明晰化的开端,但风险导向审计自身严密、科学的体系的形成及审计程序、方法的积累还需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充实。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重新定义“风险”概念,实际上就是最近几年实践积累和经验理论积淀的结晶,初步丰富了风险险导向审计理论,将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由比较单薄的理论向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迈进。

(二)推动审计目标由消极预防危机转化到积极增值

在过去的“风险”定义中,与期望值偏离的“后果”具有约定俗成意味的消极性,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前瞻性地确认、分析可能导致这种消极后果的风险因素,进而协助管理层采取措施避免消极“后果”的发生,也就是说是前瞻性地预防危机。而在新定义中,“风险”走出了纯碎贬义的意义范畴,成了“危机”和“良机”的结合体。这种词性的改变,落实在审计工作中,将在持续关注遏制消极因素的同时发掘经济体经营发展的机遇,在审计报告中不仅含有评估结果和风险提示,还将带有积极对策方面的内容,助力经济体在预防危机的同时也采取适当措施抓住某些机遇,达到审计增值的目的,明确审计工作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内容。

(三)提升审计部门和理念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地位

在盈利为主要导向的企业管理系统中,审计部门及审计领域的出现时间比较晚,地位比较边缘化,相当一部分经济体甚至没有自己的审计部门及人员,审计职能只能在危及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尴尬情况下附属于财务部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风险”以“良机”的意义,明确推动风险导向审计为经济体增加价值的功能,顺应了盈利导向的原则,审计部门将因此受到管理层的青睐,大幅度地提升自身地位。

(四)利于风险导向审计实践的推广和普及

据不完全统计,开展风险管理和评估的内部审计机构不足2%,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经济体实际上没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这背后的最关键因素在于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在具体效果上的优势比较有限,却增加了要求和成本。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风险”以“良机”的意义,风险导向审计工作除了能前瞻性地确认风险、协助管理层事先予以控制外,还能在能在风险评估中识别“良机”也就是“正面风险”的因子,助力经济体增值,彰显传统审计无可比拟的优势,将利于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普及。

三、系统推进,三个层面推动成功转型

在国际审计领域,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其对“风险”的重新定义在一定情况上给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从思想、实践和制度三个层面,全方位地抓住机遇,推动审计转型。

在思想层面,加强对风险导向审计及风险管理理念的宣贯工作,尤其要强在企业等各种经济体中有话语权和决策权的管理层对风险的准确认识,促使他们破除那种审计可有可无的思想,清醒地认识到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在应对危机、提升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切实推动他们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决心和恒心。

篇2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责任;审计质量

一、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概述

(一)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通过特定的审计程序对审计对象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审计责任包括审计职业责任和审计法律责任,审计职业责任和审计法律责任是互相联系的,未能完成职业责任往往会导致承担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的强制性和惩罚性则成为促进注册会计师秉承职业操守和保证执业质量的保障。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将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财务报表作为已符合公允地揭示要求的财务报表的可能性。基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样本抽样审查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差,虽然可以控制但难以消除。

(二)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相互联系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必然的职业责任和或然的法律责任越高,其审计风险就越大。会计师的职业责任是遵从审计准则、法律和法规,而审计准则体系的四个方面都涉及到审计风险。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活动的独立性程度越高,审计活动揭示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越强,从而使审计风险越低。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选择有效的审计程序,提高人员素质等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独立、客观、公正,是以社会心理意志约束力表现出来的一种责任,审计职业道德水平愈高,审计质量愈高,风险愈低。审计法律法规越严谨,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因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承担的审计法律责任就越高,风险便越大。

二、审计责任相关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审慎选择客户

审计机构应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深入了解客户之业务,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采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抵制管理人员串通舞弊情况下,继续采用制度审计方法,可能会导致审计失败的发生。可以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将会计报表错误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对风险的评估分配审计资源,重点关注风险较大的领域和范围。在接受客户委托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不接受能力以内的委托。

(二)明确委托范围

明确委托范围是明确工作范围和责任,减少与客户之间的期望差距的有效方式。在与客户签订业务约定书或委托合同时应当列明委托条款,阐明委托目的、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数据的性质及来源、报告向谁提出等。业务约定书要清楚的说明客户负责的工作,注明客户须对其提供的数据或文件的准确性及完整性负责,保证客户知悉自己的责任及说明依赖客户或其他方的程度。业务约定书还要述明其他有关的专业人士的职责,要清楚划分事务所与其他专业人士的职责。当客户直接或间接决定会计师的工作程序的性质或范围,业务约定书应说明客户须对程序是否足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负责。

(三)提高审计质量

首先,增强执业独立性、紧守独立原则、保持风险及操守意志是保证审计活动客观、公正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公众利益减少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其次,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自身业务质量的提升,努力做到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按照“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思想开展单位审计业务。最后,审计人员素质是关系到审计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能力素质两方面。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工作中遵循审计四大准则的要求。业务胜任能力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提升执业能力,积极参加后续教育,加强专业知志和技能培训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的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概述

(一)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通过特定的审计程序对审计对象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审计责任包括审计职业责任和审计法律责任,审计职业责任和审计法律责任是互相联系的,未能完成职业责任往往会导致承担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的强制性和惩罚性则成为促进注册会计师秉承职业操守和保证执业质量的保障。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将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财务报表作为已符合公允地揭示要求的财务报表的可能性。基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样本抽样审查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差,虽然可以控制但难以消除。

(二)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相互联系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必然的职业责任和或然的法律责任越高,其审计风险就越大。会计师的职业责任是遵从审计准则、法律和法规,而审计准则体系的四个方面都涉及到审计风险。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活动的独立性程度越高,审计活动揭示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越强,从而使审计风险越低。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选择有效的审计程序,提高人员素质等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独立、客观、公正,是以社会心理意志约束力表现出来的一种责任,审计职业道德水平愈高,审计质量愈高,风险愈低。审计法律法规越严谨,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因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承担的审计法律责任就越高,风险便越大。

二、审计责任相关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审慎选择客户

审计机构应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深入了解客户之业务,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采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抵制管理人员串通舞弊情况下,继续采用制度审计方法,可能会导致审计失败的发生。可以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将会计报表错误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对风险的评估分配审计资源,重点关注风险较大的领域和范围。在接受客户委托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不接受能力以内的委托。

(二)明确委托范围

明确委托范围是明确工作范围和责任,减少与客户之间的期望差距的有效方式。在与客户签订业务约定书或委托合同时应当列明委托条款,阐明委托目的、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数据的性质及来源、报告向谁提出等。业务约定书要清楚的说明客户负责的工作,注明客户须对其提供的数据或文件的准确性及完整性负责,保证客户知悉自己的责任及说明依赖客户或其他方的程度。业务约定书还要述明其他有关的专业人士的职责,要清楚划分事务所与其他专业人士的职责。当客户直接或间接决定会计师的工作程序的性质或范围,业务约定书应说明客户须对程序是否足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负责。

篇4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对于审计风险的含义,国内外理论界许多学者做了积极的讨论和探索,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审计风险,但是都大同小异。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涵义,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说明:

    (一)狭义的审计风险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理解为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包括国际审计准则在内的大多数的国家的审计准则也是这样理解的。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一类审计风险,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提示出来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审计风险,审计人员也容易从实务中寻找到应对的办法,这也是大多审计人员这样理解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但是,上述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表达审计活动的风险,仅是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差错而发表了无保留意见的报告。因而,当对审计活动结果的可能性进行考察时,其结果不仅存在把错误判断为正确的情况,还存在把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因而审计风险的含义应有更广泛的内容。

    (二)广义的审计风险从广义上理解,审计风险应当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以及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因而总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既然是“主观”与“客观”的一种偏离,那么就有可能从两个方向发生偏离:一是把客观上是正确的东西判断为错误的,给予否定,也就是风险;二是把客观上是错误的东西判断为正确的,加以肯定。

    二、现阶段新情况下企业集团的审计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集团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较一般企业甚为复杂。企业集团审计,相对于一般企业的审计风险也更大。

    (一)财务报表中潜在的会计责任风险企业集团存在合并会计报表和个别会计报表,潜在的会计责任受到多方影响,如会计核算和内部关联方交易事项本身及业务性质不同企业的计价方法、汇率选择等,这些都会增加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的风险。企业集团内部关联方交易事项,可能会通过企业集团内部协议、合同和有关管理制度,致使关联方交易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达到转移利润、逃避税赋的目的。

    (二)审计的责任风险企业集团审计风险主要受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运用的符合规定、合法和有效性的影响。如企业集团审计项目的立项,集团财务与资信程序的调查,产权变动事项的界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的评审,内部控制测试和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的运用,审计评价范围,审计意见的发表等,都可能存在审计责任风险。此外,我国现在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多已经实现信息系统网络化,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集团审计工作是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审计手段,但目前的审计工作很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测试,阻碍了审计对企业出现的差错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

    三、防范企业集团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集团的日益壮大,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健全有效的审计准则和法律制度,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要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审计法律规范。以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约束审计行为,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规避审计风险,切实使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制定完善的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指南,也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尺度和标准。审计准则中一般都规定有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审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以及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撰写方式等,以约束审计工作,保证审计质量。审计人员只要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一般应当能够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如果由于被审计单位有意弄虚作假,使审计人员没有能揭示重大错误,审计人员只承担过失责任。当发生法律诉讼时,审计人员可以遵守了审计准则为自己辩护,使自己免受不正当的指责和控告。因此,审计准则又是判明是非、划清责任界限的重要依据。

    (三)借助科学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随着电子信息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及企业集团网络化管理的实现,都将带来审计手段的变革。企业集团审计人员应探索新的审计手段,将传统的手工、账表审计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从传统的手工测试转向以数据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自动测试,并全面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审计技术的现代化,提升企业集团的审计质量。

篇5

目前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1.2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1.3无法描述道德风险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型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与审计主体串通舞弊,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主体接受贿赂;审计主体为了经济利益压低价格有损同业等。

1.4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不完整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所审计的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影响、人员因素及后果等。审计风险范围也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

2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2.1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2.2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2.2.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2.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2.2.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3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3.1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

3.2分析战略风险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

3.3分配剩余审计风险评估完战略风险概率后,可按照传统的方法分析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重大错报风险概率。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

篇6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审计风险的客观性是由审计工作的判断性质决定的。审计风险与其他风险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审计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经过审计人员的努力,审计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不可能完全消除。

2 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审计风险的潜在性是指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审计风险潜伏于审计过程之中。它是不明显的,并且它的显现是不确定的。审计风险涉及面广、影响大,往往此处发生,带动别处发生,产生互为联动的效应。

3 审计风险形成全过程的多因素性。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注册会计师选择客户时存在聘约风险、制定审计计划时有计划不充分的风险等等。

4 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注册会计师要为其审计意见的正确性承担责任的风险,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基础审计表明,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所吓倒,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 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审计方法模式滞后,审计方法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统计抽样的局限性。审计样本难以代表总体的特征、判断抽样法自身风险等: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时不按操作规程做,审计报告辞不达意,严重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对审计的权威、信誉带来一定的风险。

2 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有限性、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力和执业水平、利益驱动影响等等带来一定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 客观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现代审计的对象十分复杂,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也更加复杂失察的可能性也随着增大;审计内容增加,现代审计不仅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也包括对一些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既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运作效果进行评价,这些都会增加注册会计师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的难度: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诸如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破产会计等新内容不断出现,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为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2 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我国当前的审计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使审计人员面对审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法可依。也形成了审计风险。我国相关法律对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特别是追究民事责任的相关条款太笼统,缺乏相应的司法解释,加大了审计风险。

3 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

(一)审计风险的宏观控制

加强会计审计法规制度建设。切实贯彻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尽快以审计法为基础,制定国家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把风险控制作为审计准则的重要内容,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审计风险的微观控制

1 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首先,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其次,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再次,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

2 加强内部控制。就是从治理控制方面,企业领导应制定完善的组织结构、生产计划、预算制度、生产控制制度、产品开发计划、质量控制制度、人事控制、报告制度等等控制制度的程序和方法;从会计控制来说,加强各种授权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会计记录方法及其凭证传递程序,以及独立的审查核对,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等的程序和方法。

3 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审计计划包括组建审计小组、审计事前的了解与测试、审计范围的确定、程序的确定、方法的确定。

4 审计取证的控制。审计证据要具有相关、重要、胜任、充分的特性,不但要求认真、谨慎依法地取证,以科学的方法认真分析证据、鉴别证据。而且必须取得审计方、被审方、报告使用方(有时是委托方)三方认可。实际工作中,审计的重要取证材料,须由被审单位主管签字、盖章、并留底保存,这种方法十分必要,双方对一些重要证据当场签证,可避免事后的许多纠纷。

(三)审计风险综合控制

1 方法、手段综合化。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多样的,不可能靠单一的方法解决,逐步采用新的经济技术论证方法,如价值工程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网络计划法等方法广泛运用于各审计部门,对审计风险起到抑制作用。

2 审计取证渠道综合化。审计取证过程往往十分复杂,尤其是在搞事前审计时,除了对被审单位本身的资料进行取证外,还要通过对被审单位的一些行业治理部门(如银行、工商、财政、税收等)进行取证,也要从与被审单位有业务联系的各单位取证。这就体现了取证渠道的综合化。

3 审计环境治理的综合化。审计环境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环境,如国家政治、法规政策、行业法规、被审单位的机构设置、制度规定等,这些方面都是引起审计风险的因素。审计部门应与各行业、各主管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综合治理,与这些国民经济的各职能部门、如财政、税收、银行、工商等充分合作。才能发挥审计的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不熟悉各专业部门业务而带来的风险,将由于国民经济环境变动而引起的审计风险压缩到最低限度。

篇7

【关键词】 审计重要性 审计风险 关系 运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审计风险一直是审计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课题,对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研究也日益得到重视。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要准确判断审计重要性水平,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所负担的审计风险的大小。因而,正确运用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的关系以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既而使审计工作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同时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

一、审计重要性概述

《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重要性》指出:“重要性指的是如果信息的错报和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出的经济决策,那么该信息就具备重要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2条指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这种审计重要性经量化后实质上就成为衡量是否构成错判的具体指标,也就是所谓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在实务中,通常运用以下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营业收入或资产总额之中较大者确定一个百分比;净资产的1%;资产总额的0.5%~1%;税前净利润的5%~10%;营业收入的5%~10%。

一般有三种不同意义上的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实际重要性水平和估计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项目内容、单位规模、性质、业务范围及错报与漏报的性质后,运用自身职业经验对会计报表重要性予以量化的数值,它是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水平所作的初步判断值,也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分配至各账户的基本依据;实际重要性水平是会计报表自身的重要性水平,具体是指相对于每一被审计会计报表而客观存在的,当错报或漏报达到这一水平时将影响大多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理性决策或判断的水平,具有不可确知性和客观存在性。其中不可确知性指的是注册会计师只能运用自身职业判断来评估并给出一个相对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区间,而无法确切地知道某一会计报表准确的重要性水平数值;估计重要性水平指的是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结果,是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随着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了解程度的加深或是因环境的变化等,他们需要给自己提供一个安全边际以减少未被发现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所以估计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计划重要性水平。

二、审计风险概述

《国际审计准则400: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发生重要错误时,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规定:“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中国独立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基本相同,审计风险的概述实际上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错误的会计报表,其实际上是公允的;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其实际却是错误的。审计需要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和控制风险。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见,审计风险由这三种风险构成。

固有风险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的、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的一种风险,具体是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程序或政策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固有风险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的舞弊的敏感程度,它的产生与注册会计师无关,而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它客观而又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

控制风险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也不能降低或影响它的大小而只能评估其水平,具体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发现或防止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无关,也与固有风险的大小无关,它是审计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

检查风险是指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它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要素。检查风险的实际水平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直接相关,它不受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的影响,独立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所谓的审计风险高实质上即是检查风险高检查风险,控制审计风险就是要控制检查风险。

三、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分析

通过以上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定义的对比,可以知道这两个概念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审计重要性强调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以衡量会计报表错报和漏报的程度,而审计风险强调的则是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处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影响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虽然考虑角度不一样,但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有着客观且紧密的联系。

篇8

[关键词]审计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 检查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概述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解释,审计风险则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一般认为,审计风险有四个基本特征。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它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转移或者消失。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是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3、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一般认为,后果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程度不确定性、CPA承担审计责任的大小不确定等等,因而很明显是一种潜在风险。4、审计风险的可控性。现代审计强调风险导向审计,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有力的措施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风险模型。检查风险又称测试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个模型也就是审计风险模型。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探索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带来的风险。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期间较短,企业的经营活动投机性强、功利性、缺乏规范。许多企业存在粉饰业绩的冲动。而且,一些企业的经营者面临更多的生存压力,为了名利、股权激励或者少纳税,甚至贿赂CPA,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目的,最终使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其风险可想而知。

(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的技术和能力带来的风险。首先,CPA在实施抽样时,都会遇到抽样风险问题,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的失误。由于成本与效益的选择,CPA更倾向于选择节省人力与时间的方法,这样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可怕的是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中,存在严重的人才缺乏、知识结构两极化现象。要么知识老化严重、要么工作经验严重不足。这样使得工作经验并不能及时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步伐,在审计过程中不能提供合理恰当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同时,审计需要职业判断能力,如果CPA专业判断能力不强,将会使审计计划、操作等工作出现错误,形成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良好的执业环境和氛围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在良好的执业环境和氛围下,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从而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作为政府,应该适应时世,制定法律和法规,并严格执行,建立公平、有效的和谐社会氛围。而事务所应定期不定期举行政策法规如新税制、新会计制度以及新近出台的经济法规的学习讨论,并通过道德规范去约束和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在新的经济情况下,事务所必须在独立、客观、廉洁、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健全一套严密、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并把这套制度推行到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和每一项业务,迫使注册会计师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保证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

(三)谨慎的选择客户。对陷入财务和法律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尤为注意。周转不灵或面临破产的公司的股东或债权人总想为他们的损失寻找替罪羊。因此,对那些已经陷入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注意。同时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如果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和经营所处环境,仅局限于有关的会计资料,就可能发现不了被审计单位的错误和舞弊。因此,必须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其次要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其三,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再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和研讨。

(五)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我国应该从国家审计署到地方各级财政审计局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监管系统。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管理组织,应充分发挥其统一监管、服务及协调的职能。还可充分发挥民间监督的作用,使其同政府监管力量共同形成社会监督压力。

参考文献:

[1]马妍,风险导向审计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6(05)

[2]董大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J],上海审计,2007(12)

篇9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审计风险 风险控制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因为其不仅要对委托人负责,还要对各类利益相关者负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弄虚作假、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愈加严重;各类信息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依赖性逐步增强。这些变化趋势都增大了审计难度,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近年来,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业界颇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对于审计风险的确切含义,国内外理论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纵观各种表述,对审计风险实质与内涵的解释基本一致,即审计风险就是审计人员对实际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认为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可以对审计风险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与控制:

第一、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根本上说,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在于提高审计质量,而审计项目是由审计人员完成的,因此,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在于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严格职业准入制度。适当提高审计行业的准入门槛,对审计人员的准入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全体执业人员具备其职责所需的专业能力。二是规范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制度。事务所应定期对执业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针对审计实践需要,开展系统的有组织的业务培训;审计人员需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自觉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扩展视野,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经常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册会计师要树立廉洁自律意识,始终如一地恪守行为准则,坚持公正客观的职业态度和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四是注意审计风险意识的培养。注册会计师要能够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困扰,提高对审计风险的应对能力,有效地遏止审计风险的发生。

第二、规范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的任何环节执行不到位,都会留下审计风险的隐患。因此,降低审计风险应注意从审计程序的各个环节入手。具体而言有如下方面:一是业务承接时的风险控制。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加限制的业务扩张必然造成对审计风险的失控管理。在业务承接阶段,应该对客户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决定是否接受新客户或者继续为老客户服务。在初步了解时,应考察事务所与客户之间的独立性,审计项目的性质,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信用程度,审计情境以及事务所是否具备相应审计资源,包括人力、时间、专业能力和承担相应风险的能力等。二是委派审计人员时的风险控制。事务所应综合考虑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胜任能力、经验以及审计小组的凝聚力来组建审计小组。三是审计取证时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是形成审计意见、得出审计结论的原始依据,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可靠性和相关性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进而影响审计结论的说服力:充分性指数量必须足够支持审计结论,可靠性指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相关性指尽可能与审计目标相联系。四是编制报告时的风险控制。审计报告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直接依据。虽然编制审计报告阶段不涉及新的证据和结论,但在编制报告过程中,保持惯有的职业谨慎,有助于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在编制报告时应仔细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关注影响标准审计报告签发的例外因素,关注财务报告的披露问题与有争议的事项,在报告中明确区分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等等。

第三、加强事务所内部控制,完善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事务所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事务所应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制定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实行工作职能的分工和牵制。常见的部控制有三级复核制度和审计质量检查制度。三级复核制度是指由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主任会计师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审计质量检查一般由质检部人员对审计业务的执行是否符合审计准则和事务所规定进行监督。具体到每一个项目,应进行下列三重质量检查:一是审计小组负责人检查助理人员的业务操作,二是出具审计报告前由未直接参与审计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检查,三是强制性的同业检查。这样的复核制度,一来起到察觉式控制的作用,由不同的人检查,避免思维死角,及时发现并纠正业已发生的审计错误;二来起到了预防式控制的作用,业务人员在编制工作底稿时,为了顺利通过质检,能够自觉认真去做,尽量减少出错。当然,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还得依赖于执行的有效性,复核签章切不可流于形式。

第四、制定双重承诺制度

双重承诺制度即会计承诺和审计承诺并存制度。建立双重承诺制度的目的在于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是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审计人员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提供全面的会计资料,并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全面性做出书面承诺,在相关资料上签章确认。实践证明,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盛学红.规避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发展,2009;5

[2]王敬群,施晓慧,李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财务与审计,2009;6

[3]张琦.浅谈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0;7

篇10

【关键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甘肃移动

甘肃移动是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于2004年在香港及海外上市,作为一家海外上市电信企业,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工程审计、运营审计、风险评估等,开展各项内部审计工作必然面临不同程度的审计风险,近几年来,随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的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逐渐增加。笔者拟通过对甘肃移动经济责任的审计风险进行研究,探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防范对策。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指出:“审计风险通常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方面。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所收集的各类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负责人所在企业的情况而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形式

在审计工作实践中,甘肃移动常见的经济责任风险有以下方面:(1)因审计程序不当产生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指审计人员在审计时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的风险。主要表现在:①没有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审计原则。目前,甘肃移动各分公司总经理换届较频繁,审计任务非常集中,因此实际做法为“先离任、后审计”。②审前调查不够充分。受审计时间、审计力量限制,审前调查主要通过访谈形式开展,因此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掌握有限,不利于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2)因审计范围受限产生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和执业谨慎态度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①抽样风险:现代审计中,抽样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无论采取判断抽样、统计抽样,都会因样本量不足而产生误差。②取证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在现场审计中由于取证范围有限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在取证时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也会产生审计风险。(3)因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产生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目前,甘肃移动开展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表,从创收能力、业务拓展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但对企业负责人的经营决策是否科学、各项KPI考核指标的完成是否真实等评价较少,造成经济责任界定不完善。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实施ABC分类审计法,体现“先审计、后离任”原则。笔者认为,甘肃移动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首先应充分考虑审计力量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通过实施ABC分类审计法以解决“先离任、后审计”的问题。A类干部指拟晋升、提拔的企业负责人,B类干部指平调的企业负责人,C类干部指转岗、退休的企业负责人,对不同类别的干部应采取不同的审计计划。对A类干部应优先安排审计;对B类干部可尝试探索“先离岗、后审计、再任用”的做法,即对其无法在离任前实施或结束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先脱离原来的领导岗位,审计部门对其实施审计后,人事部门再根据审计结果进行任免;对C类领导干部可以先离任、后审计。(2)在经济责任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建立风险评级模型,降低任用领导干部风险。甘肃移动规定:各分公司负责人离任必审,任期超过两年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通过灵活安排任中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同步式”审计进一步完善公司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体系,促使审计关口前移,避免“秋后算账”。在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组应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风险评级并分类汇总,建立风险评级模型,根据评级结果为公司管理层领导决策和被审计单位整改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认为,可将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性质划分为5类:Ⅰ类指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问题;Ⅱ类指严重违反中国移动及省移动各项管理规定的问题;Ⅲ类指存在内部控制漏洞及风险的问题;Ⅳ类指影响效率、效益的问题;Ⅴ类指一般差错。审计发现问题按照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划分为红、黄、蓝三个风险等级:红指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损失或严重影响企业形象的事项;黄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会造成一定损失的事项;蓝指对企业经营不会造成损失但需关注或性质严重但影响不大的事项。(3)建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宇宙”,增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营指标完成评价等向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招投标程序、县公司管理等多领域延伸,“由线到面”地拓展审计范围,建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宇宙”。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注重与其他审计项目的互动,针对重点问题深入挖掘,以揭示高风险点和管理缺陷。

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可大胆运用IT工具诊断、发现问题,利用SQL、ACL软件分析海量数据,提高审计效率。通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全方位审视企业当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一步梳理企业在市场、网络、服务、财务、法律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全面落实各种防范措施。

(4)健全审计评价体系,做到客观、公正、审慎。控制评价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秘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也不例外。审计评价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应建立在查清审计事实、准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政策、市场、竞争等主客观因素,尽可能量化评价。在财务基础评价法的基础上,要广泛采用专家评议法、分析性复核法、内部控制测评法等六种方法完善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审计评价要做到四个经得起:经得起上级检查、经得起外部审计、经得起群众监督、经得起历史检验,最终要做到精准“画像”,体现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晓慧,2009:风险管理框架下审计理论与流程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劳伦斯B・索耶,1998:现代内部审计学实务[M],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3]胡春元,2009:风险导向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朱锦余、赵新杰,2002:任期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