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商业化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商业化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商业化的表现

篇1

内容摘要:体育场馆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承担着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的重要作用。体育赛事举办后,政府巨资投入建设的场馆如何合理利用和开发并使其商业化,同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概况,并探讨了其商业化运作的制约因素,以期为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场馆 商业化运作 策略

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概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体育场馆基本上是国有的,其主要是用于运动队的训练比赛或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体育活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体育产业的商业化,体育场馆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体育场馆主要有五类,分别是国有、集体、个体、外资及其他。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不断改变,健康投资在家庭投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这种趋势引发了体育锻炼的升温。体育场馆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之一,也是主要场所,许多体育场馆管理者抓住了这个机遇,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健身功能,获得了经济效益。

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提高,一方面可以举办体育赛事,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大型娱乐活动,这使得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多样化,提高了其经济效益。体育场馆在承办体育竞赛时,可以为体育场馆提供多方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最主要的是,体育场馆承办体育竞赛不仅可以有效宣传场馆,还可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进而提高其知名度,为其开发无形资产奠定了市场。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等大型体育活动,这些体育赛事在为我国带来了大量收入的同时,还通过场内广告、出售电视转播位、冠名权等无形资产,为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在体育场馆举办娱乐活动也是目前体育场馆商业化的一种获取经济收入主要途径。这是因为体育场馆的观众容量大,知名度又高,因此是许多娱乐活动主办方的首选地点。近几年,在我国,举办娱乐活动被许多体育场馆所采纳,以流行音乐演出为代表的一大批娱乐活动逐渐向体育场馆转移,如个人音乐演唱会等,这形成体育场馆商业化新的经济来源。此外,以体育赛事为内容的展览会、展销会等,也为体育场馆商业化提供了基础,如体育场馆博物馆等逐渐兴起,并结合当地的旅游业,形成体育场馆专项旅游的新项目,为体育场馆商业化开拓了发展空间。

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法规环境欠缺

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按照商业化经营的规律,对体育场馆进行规范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行的统一协调机制、环境保障机制、规范管理机制欠缺,使得商业化运作环境欠佳,运作不规范等。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审批,然而进入新世纪后,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意识普遍提高,但是对于其商业化运作的政策法规并没有跟上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体育场馆赛事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体育场馆的商业化缺乏应有的规范管理,并且往往政府干预过多,使体育场馆的商业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

此外,由于各方利益群体都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争相对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进行管理,而市场上对这些群体进行统一协调和规范以及利益调整的法律机制缺乏,这些问题导致体育场馆在商业化进程中存在以下情况:一方面法律欠缺使得多头管理情况严重,致使体育场馆商业化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各部门由于利益驱动都会钻法律的漏洞,加之他们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通,使得商业化运作的各个环节程序脱节,导致商业化运作成本过高。

(二) 现行管理体制滞后

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是从计划管理到预算管理,从行政型管理到经营型管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无论主办方还是赞助方,都对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缺乏全面的认识,使体育场馆商业化的运行、规范、制度、权益分配、营销策略等方面的配置因素不完善,很容易在体育场馆商业化中诱发不正当竞争、欺诈行为等,导致商业化运作中的原料、劳务、信息等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运行成本过高,最终使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作效益不高。此外,由于场馆之间客观条件差异较大,导致目前体育场馆采用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多种管理体制的交叉使用,使得仍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按照计划经济的“全额管理”等管理体制进行管理。

滞后的管理体制,会给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场馆权利不清晰,由于经营权与管理权模糊不清,使得两者无法分离或者分离程度不高,导致体育场馆主体权利模糊不清,最终使体育场馆商业化缺乏自主经营权。二是体育场馆主体不清晰,由于体育场馆与上级体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明、职能不清、利益不分,使得各主体都想进行管理,这会形成重复管理或管理漏洞。三是由于商业化主体模糊、权利界定不清,使得商业化运作的市场运转不灵活,导致体育场馆的资源优化组合难度大,出现市场竞争力度不够,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都低下的局面。

(三)专业人才匮乏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滞后,体育场馆经常会在不同程度上吸纳一些行政主管部门的超编待岗人员,这使得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中的人员多,且其总体素质偏低。这些超编人员的构成主要是体育系统干部、退役运动员等非专业人员,以及为数极少的体育场馆设备维护人员和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由于体育场馆在商业化运作中,缺乏既精通体育场馆管理、又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导致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仅仅停留在粗放型管理的水平上,使得商业化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不能完全发挥其经济效益,最终影响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四)无形资产开发程度低

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是指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或者经济资源。体育无形资产是指,存在于体育运动中具有体育特质、受特定主体控制的,一种能够产生体育经济效益,具有体育经济价值,能够直接或间接以货币计量的没有实物形态的体育资产。体育无形资产一般以特权、权利、知识、技术、技能等形式存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充分开发并利用无形资产的价值,是体育场馆扩大经营效益,提高商业化运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我国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营中,对体育场馆有形资产的开发重视程度高,却忽视了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开发,例如在体育场馆的冠名权、商业赞助、特许经营和广告宣传等方面存在空白。这使得国内体育场馆的运作模式存在雷同现象,缺乏独特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创新能力低,导致区域间大型体育场馆过度重视有形资产的竞争,如争夺国际国内体育场馆赛事活动的举办,出现过度竞争。此外,由于各场馆差异化不够明显,导致整个体育场馆业大多都是只从价格上做文章,没有进一步的创新潜力,这进一步影响了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营,进而影响了体育场馆业乃至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策略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为了提高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效率,必须要制定和完善各种与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活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尤其是知识产权法,以加强监督和管理。国家和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和完善体育场馆商业化的法律法规,建立体育场馆商业化的法制保障体系。同时各地还要根据地区特点,积极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法规,规范指导和协调运动员、教练员、俱乐部、经纪公司、经纪人、新闻媒体、赞助企业等权益主体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分工效能的发挥。这一方面可以保证体育场馆在商业化运作中的高效率运行,免受多头领导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体育场馆商业化的业务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整。

与此同时,应该根据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具体情况,从政策上给予体育场馆商业化一定优惠,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规范体育场馆商业化的发展方向,构建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政策服务平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的职能应该实现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政府在适度提供体育场馆商业化发展资金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倾向于提供其发展的政策导向服务,以促进体育场馆商业化的发展。

(二)完善现行管理体制

在我国,体育场馆的投资方主要是政府或国有企事业单位,因此应当以招投标方式选取、委托体育运营企业,进行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而投资方的责任主要是宏观管理和引导监督。在此过程中,应该加强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管理,完善现行的管理体制,以符合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要求。这首先要求政府站在宏观角度去看待体育场馆商业化,政府的责任是引导商业化运作的方向,为商业化运作提供公平健康的环境,积极培养企业从事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要求企业明确体育场馆商业化的目标,增强其商业化运作的管理能力。因此,一方面,要明确体育场馆商业化的主体,清晰界定主体方的权利和责任,做到产权清晰,这有利于商业化主体方加快商业化运作;另一方面,政府要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即宏观监督和引导,为企业进行商业化运作创造环境,尽量减少行政干预,这有利于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对体育场馆商业化进行科学经营。

(三)注重培养全方位人才

综合经营管理类人才是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的关键。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我国体育场馆必须注重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大力引进综合经营管理类人才,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人才素质,进而完善体育场馆商业化的运营机制。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的综合类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和造就,可以通过高校专业培养、岗位培训、高校与体育场馆联合培养、对外招聘引进等多种渠道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人才的体育场馆相关知识,还可以提高体育场馆商业化的管理知识,真正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对我国体育场馆人才培养具体而言,一方面,应该打破长期以来吸引人才的单一渠道模式,改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结构,引进和培养一批既懂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又熟悉商业化运作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应鼓励并支持体育场馆干部职工的进修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对于超编人员和能力不足者鼓励其进行岗位培训、专业进修,提高其综合知识,做到人尽其用,最终解决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

(四)加强无形资产开发力度

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主要有以下四类:第一,知识产权,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冠名权、体育品牌、体育俱乐部名称和体育团队标志等。第二,技术秘密,它是指体育经营活动中使用的、未公开的且未申请专利的知识和技巧。它包括各种体育技术资料、图纸、数据;体育训练规范、方法和作业流程;体育营养配方、体育食品制作方法等;也包括体育界专家、技术人员所掌握的知识、技巧和诀窍。第三,经营秘密,它是指体育企业或体育部门所掌握,不为公众所知晓的信息和资料,能为拥有者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带来的收益能超过本行业一般收益水平。第四,特许经营权,一种是由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另一种是由企业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包括体育项目经营权、体育场地使用权、体育运动空间和区域管辖权及使用权等。

体育场馆知识产权中的冠名权,是体育场馆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无形资产,在国外,体育场馆冠名权,已经成为大型体育场馆的一项最重要的收入渠道。体育场馆冠名权是指,体育场馆业主将其所拥有的具有社会认知性的体育建筑物、设施的命名权有偿转让,从而给转让双方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或商业机会的权利。加强对体育场馆商业化的宣传力度,使企业把购买体育场馆冠名权作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切入点,同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通过专业化运作,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入体育场馆冠名,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精心准备、规范操作,保证大型体育场馆冠名权的合法有效。

参考文献:

1.赵清波.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7(3)

篇2

[关键词] 奥林匹克运动 公益性 商业化 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是借助商业化的运作手段来实现其公益性目的的一种活动。奥林匹克运动本身是一种公益性的有组织的运动,但推行奥林匹克运动和举办奥运会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没有或缺乏资金支持,奥林匹克运动是无法延续下去的。

20世纪80年代以前,历届奥运会的经费主要来自举办国家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等非经营性收入,部分来自电视转播的出售及广告门票收入,获得赢利十分困难。首届奥运会主要依靠私人捐款,辅之以政府拨款和销售纪念邮票筹集资金。1900年到1908年连续3届奥运会与贸易博览会交织在一起,成为博览会的组成部分,以获得必要的经济支持。后来,奥运会逐渐形成传统的非商业为主的筹集方式。但随着奥运会规模的扩大,开支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筹集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比较典型的是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尽管获得加拿大政府的大量拨款,最后的巨额赤字仍高达10亿美元,成为著名的“蒙特利尔陷阱”。也使人们“谈奥运会色变”。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愿意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只剩下洛杉矶一个。

1984年,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在承办人尤伯罗斯的策划和运作下,采用了以商业性投入为主,辅之以政府拨款和社会捐款的筹集方式。使这届奥运会赢利2.227亿美元。可以说,1984年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是奥运会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折点。此后,奥运的商业化运营手段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经营性收入开始成为奥运会的主要收入来源。奥运的经济价值被受到重视,奥运经济走向良性循环。

正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奥运会开始走上彻底商业化道路,才使奥运会得以存在下来,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产业,奥林匹克运动会进入空前发展的新时期。可见,商业化的运作手段是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延续的前提和基础,奥运会就是借助于商业化的手段进行推广的公益性的活动。

奥运会商业化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一是使奥运会获得了巨大的资金支持,摆脱了财政危机;二是在财政上站稳脚跟后,进而使奥运会几乎摆脱了政治上的干预;三是极大地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参与体育运动。奥运会的盈利一方面使奥运会的举办不再是难题,每届奥运会都能如期举办;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推广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更多资金,从而,为最终实现奥林匹克的理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奥运会的商业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奥运会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过分的商业化又会使奥运会的公益性受到侵蚀。这表现在:

第一,奥运的商业化运营会扩大世界各地之间体育发展的差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较差,这对重在赢利的国际商业集团缺乏吸引力,奥运的商业化运营使得奥运会的举办必然限制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的大国之中。商业运作以便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不利于奥林匹克运动普遍性原则的贯彻和实行。这样就会加大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体育发展的地区差距问题。

第二,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使奥林匹克运动背离其崇高的思想目标,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商业化不可避免地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理想发生冲突。并使奥林匹克宗旨被扭曲和异化。例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圣火接力,任何人――无论是小偷还是暴徒,只要出资3000美元,即可高举奥运圣火跑1公里。又如,修建奥林匹克公园时,采取了在公园地转上刻留赞助者姓名的筹集方式,规定每块砖35美元,任何人(无论是小偷还是暴徒)只要愿意出资,即可在公园地砖上刻下姓名作为永久留念。尽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集资到大量的资金,但这种做法无疑与倡导体育道德和奥林匹克教育作用的奥运理念有些格格不入。

第三,过度的商业化严重干扰奥运会的正常进行。随着商业化程度的日夜加深,运动员不再是奥运会的中心,相反,赞助商成为了奥运会的主角,比赛的路程和日程有的时候都围绕着赞助商的要求来进行安排。比如:

在奥运百年庆典上,美国人将奥运会的商业化推向了极致。但商人们的每一项投资都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出资4.56亿美元买下本届奥运会电视独家转播权的美国全美广播公司,竟在奥运会安排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届奥运会的马拉松线路由于该公司的转播需要(通过名胜古迹多的区域)而改成了坡度极陡,有无数上下坡的路线,被称为“历史上最恶劣的马拉松路线”,使运动员的身体消耗到极点。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收取巨额广告费(每30s广告费50万美元)。为了满足美国西部商人广告需求,考虑到美国东西时差,一些重要的决赛都安排在深夜12点。在运动员的利益和金钱效应下,商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尤其是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可口可乐公司在市中心搭起了一个“城中城”。世界各国的诸多大公司也纷纷在奥林匹克公园和比赛场馆安营扎寨。亚特兰大市还以300美元到两万美元的价格,向小商小贩兜售临时营业执照,弄得大街小巷到处是眼花缭乱的摊位和不绝于耳的吆喝声。处处充斥着浓郁的商业气氛,令人难以辨别亚特兰大是办奥运会还是办商业集会。由于一味追求商业利益,使该届奥运会被戏称为“最有商业味”;再加上各大电视网在转播比赛实况时,没完没了地插播广告,以致于开幕时,因电视转播频频插播赞助商广告,居然漏掉20多个代表团的入场式画面,引起众多参赛国家的强烈不满。主办者为了节约开支,举重比赛的场地是由一个会议中心的地下仓库改建而成,仅有一个卫生间供观众使用。每到抓、挺举比赛间隙,卫生间总是人满为患,门前排起100多米的长队。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大会混乱的交通。由于往返于赛场和奥运村的车辆太少,有一些运动队只好自己掏腰包租车。车况差,司机未经过认真培训,许多线路的交通车不能按时到达,直接影响了比赛。如:尼加拉瓜和美国的棒球赛由于交通影响,被迫推迟45分钟。这在奥运会如此顶级盛会中极其罕见。英国、法国、乌克兰等国的赛艇运动员因班车误时,被迫在奥运村拦截了一辆本来是送曲棍球选手的大客车,警察干预也在所不顾。 “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是,奥运村内秩序大乱。同时一些硬件不够标准,组织工作混乱,一时间弄得怨声载道。当时有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人对赚钱的兴趣,远远胜于对参赛选手的关心”。

此外,在奥运会期间,亚特兰大市内所有旅馆、游乐场所、公园、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全部大幅度提高了收费标准。整个亚特兰大人好像都陷在发奥运财的狂热之中,令观众、记者和运动员怨声载道,无不感慨:“美国人除了得到钱,还得到了什么!”

再如:赞助商为了赢得最大利益的合同,卡尔加里冬奥会决定把比赛时间由14天延长为16天。这为电视机构多提供了一个周末的转播时间,可以让他们多销售几个小时更好的黄金广告时间。

不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这方面却做的比较出色, 比较好地处理了奥运会的公益性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在奥运会的商业化开发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寻找运动本身和商业之间的均衡点。具体体现在:一是在国际奥委会允许的范畴内,适度地进行了奥运会商业化开发未能损伤奥林匹克运动的利益;二是做到了商家有利可图;三是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商业化的过分使用,并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奥林匹克组织与商家各自的责任、权利、义务;四是建立了一个民主、透明和廉洁的监督机制。这一切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同时, 也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高度赞扬,认为:“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总之,当商业利益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时,体育的利益就会成为牺牲的对象,当商业的砝码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天平上超重时,就会严重干扰体育运动的正常状态,并与奥林匹克理想发生剧烈冲突,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巨大的威胁。毫无疑问,商业化的进程一方面对奥运会有着经济的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也冲淡了奥运会原有的主题。因此,如何在运动本身和商业之间找到均衡点,把奥运的商业化保持在一定的尺度之内,而不使之变为追求的目标,是保持奥运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喻坚:现代体育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体育,1998

[2]邵雪梅李军双刃剑:商业化对奥运会发展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

[3]刘淇:奥运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篇3

论文摘要:从三方面论述了体育社会学对运动训练学的影响。从概念卜对社会学、体育科学、体育社会学进行了比较。体育社会学对竞技体育的冲击力主要从竞技体育的功能、竞技体育异化来体观。重点论述了体育社会学在运动训练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竞技体育是通过运动训练和比赛表现出来的,正确处理好体育社会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是竞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1、社会学和体育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对社会、对人,对社会和人的关系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的学科。顾名思义,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说。

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的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则的实证研究”,因此他认为社会学就是社会的百科全书。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共同生活的科学”。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将社会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充分运用于解释体育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门部门应用社会学,它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加深人们对体育的理解,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它又要从社会本质上把握体育的特征、功能、手段、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体育基础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必将增加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使社会学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科学。

2、体育社会学与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推进,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世界竞技体育主宰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命运,成为当代体育运动的主体。它深刻地作用于人类,强烈地干预社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和平、进步和温馨,但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和困扰。

2. 1竞技体育的功能

体育运动的政治功能一直是我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体育社会学讨论的一个热点课题。这个间题集中表现为对金牌效应的认识上。我国民众对体育比赛具有较高的倾向性,他们从体育比赛中分享着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悲哀。民众对体育运动的价值观,是娱乐性强于竞争性,民众对体育是获胜高于参与,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结果。每一次体育比赛的胜利似乎象征着战场上的胜利,满足了人们在历史上积淤下来的民族复仇心理。人们关注体育比赛的结果,而不重视比赛中运动员的技艺,自己也不亲身参与,这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特点。还有的学者对第2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取胜和第24届的失利所造成的民众社会心理的落差,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发现民众十分重视金牌的政治价值。金牌对群众体育的普及有促进作用,但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无大影响,不直接改善人民的体质状况。

2. 2竞技体育异化

对竞技体育的异化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体育社会学学者的注意,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骚乱是主要发生在西欧国家的一种社会顽症、在我国也时有发生。产生球迷越轨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育比赛自身的吸引力可能造成观众难以抑制的情绪激动,当“个人意识消退”现象出现,观众因罪恶感、害怕、差耻而构成的自我控制失灵时,就激发了球迷的越轨行为。某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也可以使球迷借机生事。球迷的越轨行为常给社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和造成不安定的社会气氛。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2.2.2体育的商业化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随着大批以商业牟利为目的职业运动员、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出现和发展,各种运动会上出现的大量的商业活动,如广告、出让电视转播权、出售纪念品、运动会指定产品等,伴随着体育的商业化趋势,出现的就是运动员的高价转让、体育赌博、运动员之间的明争暗斗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体育的商业化发展确能给当今世界的竞技体育比赛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支持了体育比赛活动的群众化和大规模化,因此体育的商业化问题逐渐公开化和合法化,而体育的商业化造成的社会后果是体育工作者十分优郁的。

3、体育社会学与运动训练

竞技体育是由运动训练和比赛表现出来的。其中运动训练对运动成绩的获得起决定性的作用。运动竞赛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已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运动训练学的领域中需要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的有以下方面:

3. 1运动训练的社会背景

竞技体育的社会需求是运动训练存在的基本前提

经济实力是运动训练赖以生存的基础。现在管理者、教练员开始重视运动训练的“效益”了,把经费和运动成绩联系在一起。有了“投人”和“产出”的比较,有了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和竞争意识。

经济体制也对运动训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把运动员职业化、竟技体育商业化当成资本主义体育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动训练的体制取决于市场的结构。项目运动协会、俱乐部将逐渐成为正常的运作形态,中国足球面貌的改观就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结果。

3.2运动训练的社会环境

3.2.1运动训练与学校教育

运动训练含有教育的成份,运动训练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训前教育、训中教育、训后教育,都会影响训练的质量和前途。高水平竞技体育必须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使体育事业得到全面扎实的发展。

3.2.2运动训练与家庭

家长对竞技体育的基本态度,决定了青少年儿童对运动训练的参与程度和积极程度。家庭对运动训练的基本态度取决于运动员最终在社会上的地位,而运动员的出路取决于运动成绩和在训练期间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较高的淘汰率和较低的文化程度使家长望而却步。当前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子女成为运动员采取不支持的态度。这是中国运动训练急需调整的一种外部环境。

3.2.3运动训练与大众传播媒介

当今世界体育的发展是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支持的。竞技体育更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生存的一个支撑点,因此体育社会学把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作为一个研究内容。体育新闻的激烈竞争性、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国际性和紧迫的时间性使体育新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当前我国非体育报刊的体育宣传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对竞技体育报道大量增加的同时,对社会体育的宣传也有所发展。 转贴于 运动员营造着看台文化,又必须得到看台文化的支持。当今世界看台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看台文化对运动训练的反作用也越来越强烈。社会对运动员的褒贬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影响着运动训练。如何正确地、有效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推动训练工作,已经成为教练员必须研究的问题。

3.3运动员的社会角色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是竞技文化的创造者。他们与教练员构成了运动训练的一对矛盾,又与观众之间构成运动竞赛的一对矛盾。运动员在当今世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因此,他是体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运动员具有较同龄人为强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性。他们的社会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他们的追求的功利有国家的社会的,也有家庭的个人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们具有创造意识、挑战意识和攻击意识,心理指向比较积极。他们的文化程度偏低,但生活阅历和经验较同龄人丰富。运动员是一种社会榜样,社会常常把他们作为一种民族英雄、青年楷模来塑造和宣传的。他们是社会忠诚的形象代表,他们要倾其全力忠诚他们所属的国家和团体。

3.4运动训练中的社会关系

3.4.1运动员群体

运动员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体育界的一个标志性的群体,对这个群体的研究是体育社会学的重要任务。运动员群体,是以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并以取胜为目的体育群体。在竞技体育群体中有较为严格的群体规范和角色分工,这是由竞技体育群体具有强烈的对外竞争性决定的。群体的规范包括纪律、章程、职责、权利义务、体育道德等约束力。竞技体育群体也是所有体育群体中对外排斥和对内凝聚力最强的一种群体。一般来讲,凝聚力越强,该群体的竟技运动水平越高,反之亦然,两者互为因果。影响竟技体育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内部环境因素是:目标认同、教练工作方式、成员在满足需求上对群体的依赖感等。群体凝聚力综合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队员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队员的人员互动类型,队员的内心状态,队内气氛,教练威信等。

3.4.2运动员与教练员

运动员和教练的关系是运动训练的基本社会关系。大量事实证明,运动训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运动员和教练之间是否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我国有的专家认为运动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有的专家持否定态度。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少,要加大这方面研究的力度。

3.5运动训练中的社会问题

3.5.1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

运动员还是一种需要继续社会化的社会角色,社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全面负责。他们自己应正确理解自己的处境,做好继续社会化的准备。我国运动员由于专业化年龄偏小,特别是体操、游泳、乓乒球等项目,一部分运动员不能得到较完整的文化教育,同时又受到某些急功近利思想的干扰、整个体育队伍忽视文化教育成为一个较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不仅给运动员的选拔、退役造成一定的困难,而且给管理、训练带来许多麻烦,甚至使运动员队伍违纪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3.5.2滥用违禁药物

滥用违禁药物和一切负面文化一样,具有对正面文化的背叛性它不仅是对运动员誓言的背版,对奥林匹克的违逆,而且是对体育精神的公然践踏以及对竞技体育文化的粗暴蹂跪。

3.5.3关于体育人才外流

篇4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全球化是一个多维、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充满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复杂过程,势必要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必然的发展趋势。正如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所说“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那么作为民族文化具体表现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它的发展必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1 全球化

自从20世纪60年代“全球化”一词出现在英语实际的日常生活,至今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时鳝词汇,“全球化”成为当今社会的客观趋势和重要历史进程。正如吉登斯所说“全球化就是以一种非常深刻的方式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当今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NBA等等文化形式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生活之中,使人们切身体会到“全球化”席卷世界之势。

目前学者们对“全球化”的概念并未形成公认、明确的界定。笔者比较赞同学者杨雪东的观点;“全球化是人类不断的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状态和过程,涉及到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表现出鲜明的特征;第一,“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多领域和多层面上,而且表现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是国家、民族、企业、国际组织以及个人各种参与者共同参与的过程。第二,“全球化”是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过程。统一性的加强有利于参与主体获得平等的话语权,多样性增强了参与主体的自我认同意识。第三,“全球化”是一个充满冲突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新旧事物间以及参与主体间的冲突与矛盾,全球化与本土化、同质化与异质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等诸多冲突与矛盾构成全球化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我们只有认清“全球化”这一时展的重要特征和客观历史进程,才能积极把握全球化特别是文化全球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程度,使民族传统体育顺应时代的潮流,实现其向现代化的转型。

2 全球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2.1 全球化拓展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空间

2.1.1 全球化扩大了民族体育文化内容

伴随着运输、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程度和广度不断的扩大,文化内容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和扩大。体育文化内容的扩大化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等民族体育已跻身奥林匹克的大家庭,中国的武术、太极拳,印度的瑜珈等传统项目已成为世界大众体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如德国学者Lamartinde研究显示:“传统体育活动数量和范围缩小的速度呈减缓趋势而趋于稳定;以竞技体育为主流的正规体育虽然仍旧为制约传统体育发展的障碍,但欧洲和其他地方的传统体育和新兴的民间游戏已经开始对竞技体育提出挑战”。体育文化内容的扩大化必将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拓展空间,增强了民族传统体育平等参与世界体育的话语权,使其以独特的活动内容、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加入到世界体育主流发展空间,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2.1.2 全球化体现了民族参与主体的多样化

全球化的进程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认识水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成为时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使参与主体主动参与世界文化历史进程的要求非常之强烈。参与主体数量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在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上主要表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加国家和地区上,历届奥运会参加的国家、地区在数量和范围上都在稳步上升,从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由13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上升到202个国家和地区。

2.1.3 全球化强化了民族体育的文化自觉

全球化加快了各个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刺激了各个民族主体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对本身的“自我认同”、“自我觉醒”意识的强化。正如亨廷顿所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回归自己固有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化可以加固现存的传统文化,使文化间的差异永远共存。”如中华武术进入奥运会和走向世界的诉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自觉意识;日本的柔道就是在民族体育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而走向世界的。

2.2 全球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2.2.1 体育文化的同质化加速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边缘化

当今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可以说是西方体育文化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它借助国际性的体育组织机构、国际性的赛事、赛程、以及统一的比赛规则等,并利用现代通讯设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西方文化主导的体育运动形式。伴随西方体育的不断扩张,世界体育文化日趋走向同质化与一致化。民族传统体育植根于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体育亚文化,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加之“时空”局限在本民族的狭小范围之内,必然在与主流体育文化的冲撞中不断的弱势化、边缘化,从而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篇5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运动员商业活动;美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1-0036-04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of US athletes

ZHANG En-li1,DONG Xiao-lo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 The range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of US athletes is extensive, and the contents involve with different commercial area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at these activities are gestated and developed in a folk self governing society. 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 of US athletes are provided with such major characteristics as promotion, corporate cooperation and the Olympic Committee’s support valued, content extensive and law complete. Disputes in common commercial activities of the athletes include agency disputes, contract disputes, right infringement and earning allocation disputes, which are settled mainly by means of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s in the sports area.

Key words: sports economics;athlete commercial activity;USA

运动员商业活动是体育运动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产物。伴随着体育市场的发展,运动员商业活动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这给体育管理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我国体育社会化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同时进行,社会变革时期的相关体育主体利益需求不断分化、碰撞,一套灵活、有效、符合法治精神的运动员商业活动管理机制亟待建立、完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运动员商业活动发展先行一步,广泛涉及体育、经济、文化等领域,并通过经营、等多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实现营利性目标,整个社会的体育商业化氛围浓重,商业活动发展较为成熟。作为世界先进国家的代表,其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运动员商业活动的规范管理,具有独特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1美国运动员商业活动的基本范畴

美国社会各界对于运动员商业活动范围的界定是宽泛而明确的,即凡是合法登记注册的运动员(包括业余运动员和职业运动员)所从事的任何商业活动(不论是否与体育有关)都可被视为合法的运动员商业活动。在这里,参加职业比赛和商业比赛是运动员商业活动的当然内容,主要是指参加职业体育活动和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的一切商业活动。美国运动员商业活动几乎涉及所有经济领域,诸如广告代言、授权许可、商业赞助、商业仪式(剪彩、会等)、商业慈善活动、体育商业比赛、商业性娱乐节目(颁奖晚会、歌友会、娱乐访谈节目等)、涉足影视歌娱乐界、参加职业体育比赛(转会、租借、训练)、投资、个人广告等。需要指出的是,包括政府在内的美国社会各界能够对运动员商业活动持如此宽容、尊重的开放态度,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支持以及对于公民权利的关注与保护。

2美国运动员商业活动发展背景

运动员商业活动最早起源于英国,但最后却是美国将这一独特的体育商业行为发扬光大,引领商业体育的潮流。至今,美国体育产业经济贡献位列国内十大支柱产业,其整体产值占世界体育产业产值一半以上,是全球公认的体育产业第一强国[1]。因此,对美国运动员商业活动进行历史梳理将有助于我们较为准确地把握运动员商业活动的基本规律特点。

大众体育商业活动在16世纪之前,仅是英国贵族及其他上流人士以私人赞助的名义支持业余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进入17世纪,近代体育伴随着欧洲移民传播至美洲。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乡村体育发展之后,美国体育终于在19世纪中后期搭乘上美国迅速膨胀的经济列车,开始繁荣商业体育的社会尝试。与此同时,商业体育俱乐部不断涌现,职业运动员宣告走向历史前台。尽管如此,由于市场经济的相对不佳,社会需求不大,媒体宣传不发达,广告宣传仅仅局限于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运动员个人形象相对不突出,这一时期销售门票是俱乐部商业运营与运动员工资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资金保障。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空前繁荣,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体育职业化的迅速发展,商业体育发展到成熟职业化阶段。大额商业赞助成为职业体育比赛的主要收入,企业家则看中了体育明星广泛而有效的传播效应,根据不同的运动特质和个人魅力,积极邀请明星运动员参与产品广告代言。依靠丰富多样的现达传播手段,特别是电视、网络、手机广告的全面覆盖,有力推动了与体育商业化的高度融合,体育与商业共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支持,运动员商业活动由此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2]。

简而言之,美国商业体育发展表现出乡村体育(农村体育、民间体育)――商业化体育(城市体育)――职业体育(资本体育、电视体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它清楚地向我们揭示出运动员商业活动起源发展的内在逻辑,即商业体育与高级商业化形态的职业体育,都毫无例外地孕育并扎根于高度市场化的商品经济之中。当社会对体育产生广泛的市场需求并形成崇尚体育的社会休闲娱乐文化时,体育商业化自然而生,运动员作为体育运动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其商业活动必然是商业体育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在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进行商业化运作和管理;不论业余运动员还是职业运动员,作为法律认可的自由主体,他们有权依据市场规律寻求商业活动带来的合法权益。

3美国运动员商业活动主要特点

3.1通过媒体建立和强化公众形象

许多体育经纪人精心制定委托人与传媒定期沟通的公关计划,充分发挥明星运动员的商业效应。在美国,一些体育经纪人甚至在运动员职业运动生涯伊始就谆谆教诲并指导其如何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并且积累媒体方面的经验。

从新闻传播学视角来看,这些经纪人显然把握住了现代传媒的主要功能和商业体育的基本实质,即宣传与推介。很明显,运动员的声誉及宣传效应不能自我发酵,只有通过与大众传媒联动才能实现社会价值。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的综合宣传是运动员无形资产商业开发必不可少的前提。通常传媒越先进、受众面越广、宣传效应越强,与之联动的运动员商业包装所创造的商业效益就会越高。应当说,学会与媒体相处,熟练驾驭媒体是运动员商业活动宣传的重要基石,也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3]。

3.2运动员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耐克公司与乔丹的商业合作堪称运动员商业价值市场开发的经典之作。1984年,美国篮球“飞人”乔丹在国际篮坛崭露头角,耐克公司便颇有远见地邀请乔丹加盟该公司形象代言,销售由此获得空前成功。值得称道的是,尽管乔丹的球衣号码先后改过5次,且每次新球衣都售价不菲,但无一例外地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自从他穿上耐克运动鞋,耐克运动产品随即行销各地、风靡世界。耐克公司销售额从1984年的7亿美元飚升至1997年的70亿美元,其在美国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40%。由于乔丹的经济收入与耐克公司的销售金额相挂钩,乔丹因此成为世界上最为富有的运动员。

运动员与企业的合作基础在于,运动员必须借助企业的商业开发才能将个人潜在的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而企业也愿意利用运动员明星效应提升自身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同时通过正向迁移,宣传产品,扩大销售收入,创造巨额利润。在运动员与企业共同开发无形资产的商业运营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不存在单独获利者,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对方,损害对方就是损害自己。否则,无法想象一个具有社会负面影响的运动员能够获得企业的青睐,更遑论实现商业开发;同样,一个被企业贪婪压榨得无暇训练比赛、提高成绩的运动员必然无法提升自己的无形资产价值,令长期合作难以为继[4]。

3.3美国奥委会积极面对运动员商业活动

美国奥委会认为,他们的一切工作内容都是围绕运动员而进行的,尊重、保护运动员个人权利符合其组织宗旨。美国奥委会鼓励优秀运动员与赞助商进行各项合作,并为之提供合作便利。例如,美国奥委会认为运动员肖像权属于本人私权利,依法予以尊重保护。在面对必要的奥运会公益宣传时,美国奥委会在赛前主动与本国参赛选手签署临时授权协议,以此得到运动员无形资产的非商业用途使用授权。尽管如此,奥委会也对运动员参与奥运会商业开发设定了前提条件:所有运动员的任何商业机会必须由相应的单项运动协会和美国奥委会进行审查。如果未经事先的审查和许可,将会影响其目前和将来的资质。所有这些保护和限制又都是为全体运动员和奥委会的整体利益服务的。在美国,除了职业运动员,其他国家队的运动员都由美国奥委会运动员营销部进行统一的商业开发和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奥委会仅仅在奥运会举办期间通过奥运会运动员代表团的整体无形资产进行商业开发,大多数情况并不会主动干涉运动员的个人商业活动。当然这与美国倚重学校、社会、家庭的运动员培养机制有着根本联系[5]。

3.4运动员商业活动内容广泛

美国运动员商业活动涉足领域十分广泛,只要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且符合规章制度、国家利益等基本原则,就不会遇到限制。目前美国运动员商业活动包括:(1)产品广告。运动员主要通过运动器材装备利用比赛机会为赞助商吸引观众关注,从而实现产品宣传效应。(2)体育赞助。运动员作为体育赛事的参与者,在面临赛事主赞助商的广告要求时,通常处于被动的配合地位,如饮料、行车、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选择与使用。(3)体育俱乐部。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直接经营或控股高水平体育俱乐部来提升其知名度,从而实现广告宣传。(4)冠名权。由其企业花费巨资对单项体育赛事名称进行垄断性授权使用,通常冠以该企业标志名称,使企业名誉与体育俱乐部、运动队及队员紧密联系,从而分享该运动队一切媒体曝光机会。运动员能够从中得到一定利益分成[6]。

美国运动员商业活动内容广泛的背后主要是国家社会制度所致。自由灵活的市场经济机制利于体育商业形式不断创新;宽容审慎的政府监管便于体育商业活动自由发展;尊重公民私权的法律有效保障了运动员的合法商业权益。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相信运动员商业活动不仅是正常合法的社会经济行为,更是促进体育产业,乃至体育事业发展的有益补充。

3.5较为完备的运动员商业活动法律规范

美国体育运动在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演变为商业体育,体育商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发达的市场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运动员商业活动作为市场经济行为显然也在适用范围内。美国将市场经济条件下与运动员相关的一切商业行为认定为运动员商业活动,即在最大限度的范围内给予法制保障,这样既可以充分、弹性地实行市场规范,又尽可能地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4美国运动员商业活动的法律纠纷

4.1运动员商业活动纠纷

现代社会分工正在趋向高度专业化、复杂化,美国运动员职业生活中相互交叉渗透的训练、比赛以及商业活动的庞杂内容早已超出了个人解决能力之外。运动员擅长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个人商业活动的开发和运作,通常交由专业体育经纪人。美国体育经纪人全面渗透到运动员生活、训练、比赛以及商业活动等各个方面,运动员与经纪人形成利益攸关的合作同盟。但是,高度关联以及广泛交织的主体权益特征极易引发经纪纠纷。常见纠纷有经纪人利用自身掌握的市场信息资源,利用运动员自身经济、法律知识的欠缺,误导甚至欺骗运动员签订不平等协议或不公平条款,从而损害运动员的合法权益[7]。但是,美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较为完善,特别是经纪人法律制度自成体系,能够完整有效地规范包括体育经纪人在内的各类经纪人的经纪行为。同时体育行业协会也制定了严格的体育经纪人行业准入标准,并对注册经纪人实行职业信誉备案制度,密切关注体育经纪人的职业记录,以便视情况暂停或吊销其执业资格。此外,美国司法机构历史上关于体育经纪纠纷的判决结果也常常倾向于保护处于经济常识弱势地位的运动员。

4.2运动员商业活动合同纠纷

运动员与企业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双方真诚有效的合作是商业活动取得双赢的保证。合同是主体之间利益分配的约定,具有法律约束力。运动员、企业均有义务履行合同约定条款。具体而言,运动员应该积极保持企业要求的广告形象和商业价值,对企业利益负责;企业也要维护运动员正面健康的社会形象,不得侵犯运动员的商业合同利益。实践中,运动员与企业之间的商业纠纷多是商业合作过程中的合同纠纷。此类纠纷解决主要通过民商事领域的合同法及民事程序法予以解决。常见的解决途径包括诉讼、仲裁及调解。在美国,司法诉讼机制发达,人们具有较强的诉讼维权意识,利用诉讼解决纠纷常为首选之举。但是考虑到运动员与企业之间的未来合作关系,双方在诉讼之前通常也愿意尝试仲裁、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4.3运动员商业活动侵权纠纷

运动员商业活动中的侵权纠纷主要是指发生在体育管理组织与运动员之间的财产权益性纠纷。在美国,此类纠纷相对少见,其原因在于美国运动员与体育管理组织之间成绩产权关系明确清晰。体育管理组织赛前与运动员签订参赛合同,依据比赛成绩给予相应的国家奖励。运动员因入选国家代表队而获取的国家队员的稀缺身份,是运动员商业活动的独特稀缺资源,也是运动员商业价值开发的载体。体育管理组织同样也需要借助这一体育资源,增加赞助收益,推动该运动项目的健康发展。实践中,体育管理组织与运动员通过合同契约让渡部分权利,各取所需,实现共赢。美国运动员与体育管理组织之间多发生无形资产侵权纠纷,具体事由既可能是运动员盗用体育管理组织的特殊标识不当得利,也可能是体育管理组织未经授权滥用运动员的肖像权、名誉权等。简而言之,此类纠纷的要害在于运动员成绩的产权分配,美国解决运动员商业活动侵权纠纷的成功之处就是借助合同进行协议分权,提前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财产权益纠纷。有了权利义务明晰的分权协议,即使未来进入司法渠道,也较容易获得解决。

4.4运动员商业活动收益分配纠纷

美国运动员培养机制的基本特征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收益分配契约化。这一机制主要依托平等协商的契约合同调整利益主体关系,权责分明、分利清晰,故纠纷相对较少。在美国,竞技体育人才以学校培养为主。中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许多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自发地开始早期运动训练;大学是运动员培养的高级阶段,大学校园拥有良好的训练设施与高水平的教练员,为学生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美国奥运代表团80%的参赛选手直接选拔于大学代表队,但由于不少优秀运动员兼备明星和学生双重身份,使其参加商业活动必须面临学校的干预管理,从而产生商业活动纠纷。学校坚持认为自己是运动员成绩产权的投资主体之一,不仅因为学校为学生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提供了先进完善的训练设施与经验丰富的教练科研人员,同时每年资助运动员数额不菲的体育奖学金,用以顺利完成学业所需的学费及日常生活费用。因此以产权分配理论来看,学生运动员从事商业活动应该事先取得学校同意,并协商分给学校部分收入。实践中,学生运动员经常想方设法逃避学校管理,并私下与体育经纪人、合作企业从事商业活动,学校合法权益无从保证,相关纠纷不可避免[8]。

美国运动员商业活动客观上受到体育与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作为一把双刃剑,运动员商业活动在激励运动员等体育主体积极性以及促进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商业异化的现实困境。尽管如此,体育管理组织与社会大众依然抱着尊重、协商的积极态度,接受运动员商业活动的正面效果。更重要的是,国家在尊重私权、协调利益的基础上,责无旁贷地将运动员商业活动的规范管理纳入到相应的法律规范体系,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鞠成军,廉俊颖,张孔军,等. 美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03,10(2):140-142.

[2] 郑芳. 美国职业体育制度的起源、演化与创新――对中国职业体育制度创新的启示[J]. 体育科学,2007,27(2):79-85.

[3] 尹兆友,张玲. 论职业运动员的形象设计与包装[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461-1463.

[4] 红妹. 美国商业体育透视[J]. 国际展望,1997(6):30-31.

[5] 李敦厚,张剑,王小朋. 美国奥委会市场开发的调查与思考[J]. 体育文史,2001(1):10-11.

[6] 若思,赵东. 美国商业体育面面观[J]. 新体育,1994(1):54-55.

篇6

这期的讨论话题,“电子竞技赛事,敢问路在何方”有些抽象,也有些沉重。很多朋友在讨论时真情流露,让我们非常感动。而且有些朋友的观点也非常在理,尤其是大家觉得电视解禁和与网络游戏划清界限是电子竞技想要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很同意大家的观点,因为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价值体系日趋多元化的今天,电子竞技却仍然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就是社会认知度不高,甚至还存在着种种误解。所以电视的开禁和电子竞技成为一顷体育产业而去游戏化,尤其是和网络游戏划清界线,将提高整个社会的认知度。电子竞技是年轻人的运动,但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只有年轻人才能参与,只有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认可并关注电子竞技,电子竞技才能算真正的成功,举个电子竞技可以类比的对象:极限运动。

大家在讨论时更多的去关注了电子竞技本身,虽然与我这次讨论的主题有些偏离,但我觉得朋友们讨论时的一个潜台词就是电子竞技赛事不如人意是因为电子竞技的大环境不好。这样的观点我很同意,因为我也是一个喜欢用背景去解释问题的人,但这不能成为我们电子竞技赛事止步不前的理由,相反,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在电视没有开禁,在社会认知不可求的现在,我们不能指望其他人去体恤电子竞技,去“哄”着电子竞技,而是应该去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是否做的不好,尤其是我们的赛事,被我誉为电子竞技的生命线的各种赛事也应该去明白一些道理,一些很浅显的道理。

赛事举办应有方向感

方向感

电子竞技赛事,敢问路在何方?我想很多朋友的第一反映应该是路在脚下,而对于电子竞技赛事来讲,这个道理也适用。但所谓路在脚下,并不是盲目的走着,而是要有方向,正所谓西天取经应该我西走。如果我们在做事时没有方向感,一个必然的现象时,我们忙忙碌碌的做了很多事情,但我们所忙碌的事业却没有朝着合理化、效率化的方向发展,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一种倒退。说到这里,我相信我们的读者一定已经把我们的电子竞技赛事对号入座了。

我们承认一点,中国的电子竞技整体环境,或者具体一点说,我们的赛事,是不如韩国的。但被大家忽视的一点是,我们的电子竞技不如韩国并不是像我们的足球不如欧洲那样是因为我们起步比较晚。相反,我们的电子竞技甚至可以说是和韩国同时起步的。但为什么会有如此天壤之别?

有人说,中国政府不支持,但我们的政府在2003年就为电子竞技正名。有人说电视不解禁,但韩国的两大电视台是付费频道,而我们一样有GTV。应当说,这些并不是中韩电子竞技仅在数年就有如此差距的根本理由,而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电子竞技是中国第九十九个体育项目,但有多少人在举办赛事时从体育赛事的营销规则出发来办赛事?有多少人明白举办体育赛事又为了谁?而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方向感,没有这些方向感,我们的赛事当然只能原地打转,甚至倒退。

为了谁?

体育赛事从无到有经历了非营利性到商业化的转变,这种商业化的赛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体育。而让体育赛事商业化成为可能的一个根本因素是随着经济和媒体的发展,更多的人愿意为关注体育而不是参与体育去消费。于是,厂商愿意为了这些群体而赞助赛事以起到广告的效应,而赛事也可以利用这些群体的消费来获得利润。可以说,利益让体育成为一种商业产品,而这个商业产品的消费者就是观众,换句话说,一个赛事真正的上帝是观众。

用这样的道理来看看我们的电子竞技赛事,他们有为了观众而办比赛的方向感吗?没有!我们来看看一个具体的事例。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电子竞技赛事的比赛是按时进行的,尤其是按时开始。也许他有千百般的理由和难处,但为了服务观众,这些都不是理由。就好像我们在平时都会遇到迟到的人说,今天路上怎么这么堵,而我想反问的是,那你为什么不能早点走?如果说我们个人生活的事情随机性还比较大,那对于一个赛事的举办者来讲,流程都不能遵守,还有什么好解释的?

一个不准时的比赛对观众的伤害是无比巨大的,无论最后的比赛是否精彩。在一个民间小组“电竞思考者’’对PGL2007星际、魔兽第一赛季两大联赛的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认为以下那些因素影响了你对PGL比赛的观看?”,在调查中,比赛开始的不够准时和比赛之间间隔太长位列前两位。其中在魔兽的比赛问卷中,有5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比赛开始的不够准时这个选项。其实这样的道理很简单,观众收看比赛需要一个合理地预期,以方便安排自己的生活计划,如果一个比赛连这一点都不能满足观众的化,那受到的评价就可想而知了。

我不否认的是,我们赛事也知道准时的重要性,但这种重要性没有方向感,也就是他不知道遵守流程到底是为了谁,只是潜意识里觉得比赛嘛,应该有流程。于是他就失去了方向感。没有了方向感,最后的结果就是,忙忙碌碌了很长时间,赛事依旧不能准时。

其实我们的赛事的很多做法都是在没有方向感的前提下作出的,比如目前到现在,都没有一个赛事能够提供现场的隔音设备。前不久的WSVG,几千名观众在现场无声的观看着比赛,但我们反观韩国,你见过没有隔音房的现场比赛吗?

双赢

中国电子竞技赛事的迷失,不仅仅是没有搞清楚为了谁,还表现在不明白和赞助商双赢共生的体育营销规则上。任何一项体育赛事对赞助商利益的体现和保护都是赛事重要的一环,奥运会为了可口可乐可以让赛场方圆数公里内不允许出现百事可乐。之所以这个道理在电子竞技的赛事组织者中如此难贯彻,是因为一般电子竞技赛事的举办者们基本上都是电竞选手或者那些爱好者,或因为“看破红尘”或为了所谓的梦想而举办赛事,于是对于他们来说,要么赞助商是一个赚钱的工具,要么就鄙视一切赞助商,以追求纯的梦想。应当说,这些极端化的做法对于赛事的发展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目前的赛事表现:止步不前。以致于当PGL做了一些在别的体育赛事中很平常的事情后,我们惊呼这个赛事是多么的专业。一位业内资深的赛事组织人员说:“现在的赛事都是死水,因为赞助商不会为现场几个简单广告就投钱,他们要从这个活动中得到要比以前纯广告多很多,但现在他们能从这个活动得到回报得到些什么?”

篇7

关键词 武术散打 民众普及率 推广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2.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武术散打运动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阴阳学理论,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推广武术散打运动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中国人民身素质的重要方式,武术散打运动理应广受民众喜爱,成为普及率和参与度极高的全民健身运动。但事实上在推广武术散打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却遇到了种种困惑,普通民众能够成为散打比赛的合格观众,却很难亲身参与其中,这给散打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笔者试图寻找解决途径。

1武术散打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1.1 缺乏稳定的竞赛规则

散打比赛竞赛规则从1979年到现在30年间已进行了屡次较大的调整。尽管从规则变化的出发点及效果来说,每一次规则的改进对散打运动确实是有推动的,特别是在散打比赛的观赏性方面,但这种规则的不稳定性造成的最大弊端是不利于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经常变化的规则需要我们的运动员不断地去适应这种规则的变化,但是也许你还没有完全适应它,你又得去适应另一种规则的比赛了,因此更谈不上根据这种规则研究出高水平的技战术来。

1.2 竞技观赏性不强

散打比赛在开展的初期也能吸引人山人海的观众,但是后来观众慢慢的反而不多了,因为大家越看越觉得散打比赛并不是那么回事,乱打乱缠现象依然相当严重,水平不高,对抗不激烈。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是我们在推广散打运动的过程中就是要将一群看热闹的人慢慢转变为看“门道”的“散打迷”,只有这样中国历史悠久的散打文化才能得以传承。

1.3 缺乏民众参与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目前,我国散打商业化赛事运作模式可以划分为一种组织形式,两种比赛类型。一种组织形式主要是指,以官方主办为主,社会或企业承办。由于官方的独家承办,缺少必要的竞争意识,赛事的组织推广往往缺乏新意,加之散打运动不是奥运项目,所以鲜有商家大力提供资金赞助。这自然就成为散打商业化赛事发展的瓶颈,实现赛事与民众的互动更是难上加难。

2提高武术散打吸引力的途径

2.1 完善和稳定竞赛规则,提高比赛观赏性

散打运动的项目特点决定了拳、腿、摔这三大技术要协调发展,不能偏废其一,以便充分地体现中国传统武术的特色。其它散打规则也对散打比赛进程起着重要作用的内容,比如竞赛场馆等外部条件变化太频繁,不利于散打运动在一定区域形成持续影响力。为了提高散打比赛的观赏性,应该限制使用主动抱腿摔法的动作,允许使用接腿摔和抱腰部以上部位的摔法。如果鼓励使用膝法和肘法一定会使职业散打比赛更趋精彩。

2.2 使武术散打比赛更有致趣性

武术散打的魅力仅仅通过擂台的搏击是无法充分展示的。所以我们可以在比赛前,回合休息段以及赛后安排形式轻松新颖的互动活动来增强比赛的致趣性。比如赛前可以安排散打运动员传统武术套路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观众的观看热情,让观众感觉到武术散打的传统气息。又如在回合休息段,安排功力展示,通过运动员踢木板、碎砖块等功力展示,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享受。

2.3 注重宣传,注意包装

2008年底成立的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仅经过两年的发展就见证了中华传统武术赛事走向职业化道路后的辉煌。究其原因:一是赛事本身的高水准能够博得了满堂彩,其二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等众多媒体机构的大力支持与宣传。CCTV5更是在角色扮演中起着急先锋的作用,不仅在黄金时间花大篇幅直播比赛,而且还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片来探究武术散打的起源,各种历史悠久的门派,各种华丽的技法纷纷映入人们的眼帘,观众自然就被这顿视觉和精神大餐吸引住了。

3小结

武术散打的普及必须顺应时展和普通民众的需求,从完善运行机制, 改革赛制,增加观赏性,完善规则,加大宣传的力度,加强理论研究等方面重点着手,并将这些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除了相关部门加强力度,有计划、有目标、系统规范和充分调动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外,还须扩大视野,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它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的优点与长处,不断进行技术体系的完善和修复,使推广模式渐趋成熟,为武术散打能够充分呈现魅力和成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 文斌,郝雪辉.制约武术散打运动普及的主要因素分析[J].考试周刊,2010 (7).

[2] 周汉毅,朱晓锋等.武术散打市场商业化运营分析与发展对策[J].体育科技,2010,31(2).

篇8

一、“举国体制”的基本理论

(一)“举国体制”的含义与特征

“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去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举国体制”的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相吻合的,主要表现为:目标高度的一致性,计划管理的统一性,组织实施一体化,政府投入的主力性。

(二)“举国体制”关注度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相关的文章的数据分析发现近20年来,关于“举国体制”的研究专家学者们发表了大最的学术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对进行了论述。按照主题检索方式,以“举国体制”为检索词进行检索,从1992~2012(2012并非全年文献)的20年间,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出文献6858篇文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对“举国体制”的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2008年以后,数量陡然上升,这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奥运会结束以后,关于怎样改革竞技体育“举国体本文由收集整理制”的研究已成为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李娜单飞夺得网球大满贯后,竞技体育是否该“单飞”,如何实现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成为争论的焦点。

二、“举国体制”的优势

(一)举国体制”最大的好处是能集中精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统一行动,集中力量,快速高效。这种体制有利于重大问题的解决。北京奥运会的完美举办,”举国体制”可谓功勋卓著。北京奥运会如此庞大的交通、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倘若没有倾全国之力,集结中央和各地方的支持,很难举办的这么完美。在巨大灾难面前,如汶川地震,举国体制显示出了强大的制度优势。“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西班牙国土;受灾人口3000多万,比北欧五国总和的人口还要多;地震破坏程度堪称建国来之最,重建规模与难度也是世所罕见。举国体制以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灵活的政策创新,举世独创的对口援建方案,用两三年的时间完成初步的灾后重建工作,上海当时援建都江堰总计117个项目,投入资金达到82.5亿、人员大约1.2万,其中80多个农民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是全部一次性到位的。灾后重建工程能带来如此多的项目和资金,原因是其地方政府手里掌握了足够的资源,集中的资源能够被迅速投放到灾区。出在巨大的灾害的面前,灾区“交易条件”忽然降低,自救力量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时举国体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由政府出面调动资源,进行干预。相形之下,1995年日本神户阪神7.3级大地震,用了将近l0年的时问才恢复重建。这就是中国的制度优势。

(二)“举国体制”这种特定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现特定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即所谓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可以保证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尤其是一些科研航天医药方面,“举国体制”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我国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神舟飞船系列的成功发射,探月工程的完美实现,这些举国体制下的成果对我国的军事、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是功不可没的。

三、“举国体制”存在的弊端

篇9

关键词:体育事业 发达国家 体育差异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16

1 前言

从发达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来看,由于很早就采用了商业化运作,使得整个体育产业有着强劲的发展动力,催生出较大规模的体育产业,对体育事业形成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受到政策和体制影响,长期以来体育事业主要是依赖国家投资,在整体资金支持和配套设施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为此,我们应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体育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二者差异,制定具体政策,提高我国体育发展质量,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2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的指引下,我国的体育产业先是利用体育场馆进行有偿服务,到1994年,足球职业化为体育职业化开先河,然后是CBA篮球联赛,到现在体育的职业化正不断地完善、壮大。通过这些联赛使人们在欣赏体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对它进行消费和关注。我国的体育产业现在每年正以30%的速度增长,尽管如此,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仍是巨大的。我们必须要认清的是,体育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体育产业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体育产业已经纳入到第三产业中,在政策上得到了支持,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体育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正在逐步扩大,成为新兴产业之一。

3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NBA早在上世纪80年代总产值就超过了六百亿美元,超过了同期的石油化工业(533亿)和汽车业(531亿),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其体育产业年产值超过了三千亿美元。增长率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人员达数百万人。

英国的体育产业发展规模也很大,截至2010年,英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了430亿英镑,成为了英国最赚钱的行业之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还使体育事业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目前英国每年从体育产业中收取的税金达到了总产值的30%,高达120亿英镑,远远高于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来看,发达国家的体育商业化运作相当成熟,各项体育比赛的联赛制度十分完善,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体育事业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整体体育水平和体育产业效益都比较高,其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很有启发意义。为此,我们要正确分析发达国家体育发展经验,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4 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分析

目前来看,基于发达国家成熟的体育事业发展经验,要想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争取举办大型赛事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只有多举办大型赛事,才能带动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对体育经济发展产生正确刺激,促进本国体育水平的提高,在国内形成良好的体育发展氛围,鼓励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使得国内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国除了要争取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赛事,还应积极开展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刺进体育产业发展。

4.2 努力发展我国的体育品牌

在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中,体育品牌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经济价值,优秀的体育品牌不但能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对体育产业形成良好的促进和带动。基于这一认识,我国应积极发展自主体育品牌,培育体育经济,使我国的体育产业能够做大做强,对体育事业形成有效的支持。

4.3 发展体育周边产业

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想取得积极效果,不但要集中精力发展体育主产业,还要积极发展体育周边产业,使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对周边产业经济形成良好的促进,保证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促进体育产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国应利用体育产业的发展契机,积极发展体育周边产业。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体育产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提高我国体育发展水平,就要从我国实际入手,积极吸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经验,使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能够得到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趋势研究与分析[J].少年体育训练,2011,(3).

[2]方云峰,孙学斌.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和路径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青磊.当今体育经济现状研究[J].华章,2011,(20).

[4]王芒.体育产业集群与东北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建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

[5]高会军.体育产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考[J].商业时代,2011,(17).

篇10

关键词:网球赛事 赛事运营 中国网球公开赛

中网于2004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十二年的光阴,各方面得到完善,已经成为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在经过了多年的沉淀,,中网的水平不断的提高,已经成了亚洲最大、最高级别的网球赛事,而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球赛事,带动这中国网球的不断突破,同时为北京成为国际化大城市和国际化体育中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中国网球竞技水平同时也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国网球公开赛只有更好的运作下去,完善软硬件设施,结合自身优势,弥补不足,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市场营销理论

1.市场营销的含义

市场营销的核心是交换。在宏观方面,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在实现社会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的时候,让经济的从生产者流转到消费者,让不同的需求和供应能力相适应。在微观方面,以个体(个人和组织)层面出发,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活动:根据对委托人和顾客需要的探测,同时使满足需要的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转到委托人和顾客。

市场营销组合是一种体现和运用。它涉及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手段和方式的基本了解,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体育企业要满足市场和顾客需求、完成既定目标、实现名利双收下。结合自身的优势,从目标市场和特殊的市场环境出发,综合运用合作营销模式,形成统一的有自身特色的营销策略,通过企业全体上下一起努力,协调发展才能实现。

(二)赛事营销理论

1.体育赛事营销

体育营销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对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一系列活动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在传统上,体育营销是赛事组织者对赛事本身进行的多方位的营销活动,即向观众、运动员及媒体介绍赛事,吸引他们来参与到这项赛事,吸引赞助商投资,取得政府在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而在当代的赛事营销认为,把体育赛事当成一个品牌,有某个商业公司或者机构来进行宣传,利用新型的营销策略来提升品牌影响力。

2.体育赛事营销的产品和服务

体育赛事包含有形产品、无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方面,体育赛事的无形产品一般是产权和经营权,包括:商标权、冠名权、体育品牌、电视媒体转播权;有形产品除了竞赛本身,还包括体育用品及周边产品。体育比赛产品是赛事的核心产品,所以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赛事的成功与否,而竞赛产品的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软硬件方面,在硬件上,包括球场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球员的吃住行保障、观众服务区设施;在软件上,包括参赛球员的水平及知名度,即明星效应,还有组织人员、志愿者、裁判等。只有在软硬件上面的完善,才能吸引到消费者和媒体的关注,让赛事成功的举办。

S着经济的发展,体育赛事的促销方式更加多样化,而常见的体育赛事促销方式有一下几种:媒体宣传、网络宣传、会等相关活动、广告宣传、线上线下的推广。

二、中国网球公开赛的运营现状分析

(一)中国网球公开赛发展的现状分析

1.赛事影响力

中国网球公开赛是一项皇冠级别的赛事,这在亚洲已经是最高级别的赛事了。随着网球市场在国内的打开,越来越多的赛事入驻中国,如天津网球公开赛、武汉网球公开赛、深圳网球公开赛等。而中网作为中国网球赛事的领头羊,在不断的提升赛事水平的同时带领其他赛事不断的完善整个中国网球赛事市场。在中网的系列项目中有,小小网球进校园、CRT中网级别联赛、中网球童成长计划等,在追求赛事自身发展的同时延伸到大众群体,这对于提高网球在中国的普及率和参与度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国际网联最希望看到的,对于亚洲在世界网球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2.赛事收入分配

职业网球赛事的收入主要是:赞助、门票、电视转播、特许商品、场内消费(比如温网的奶油草莓)。在中网,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于赞助收入、票务收入、电视转播收入,而这其中,赞助收入的比率占据了大部分。根据数据统计,12年中网在赞助收入方面为70%,相比法国网球公开赛的20%高出不少,四大满贯在赛事收入的比率上相对平衡,这有利于赛事的发展,降低风险。而中网在这方面还需要改善,这也跟国内网球市场有很大的关系。

3.赞助商方面

中网目前的赛事收入主要是赞助商收入,作为亚洲地区最高水平的综合性网球赛事,中网在品牌价值上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加上备受看好的国内网球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的参与进来,而国际网联也大力支持。2015年中网各级别的赞助商数量达到43个之多,而2016年增加到了49个,其中主赞助商为11家,包括首席赞助商1个、钻石赞助商3个、白金赞助商7个,赞助商的总收入也水涨船高。其中,首席赞助商为北京奔驰,钻石赞助商为中国人寿、中信银行、劳力士,白金赞助商为嘉实基金、葆康、阿联酋航空、昆仑山、中国银联、天佑德青稞酒、乐视超级手机。

4.门票经营方面

门票收入在体育赛事中占据的比率很高,而中网的门票收入在总收入的比率只有10%,这是一个相当低的比率,然而这不仅仅出现在中网这个高水平赛事中。中国最赚钱的中超联赛在门票的收入上也只有20%左右,这跟中国庞大的市场严重不符,也反映出中国体育赛事在门票的管理和销售上还有很多需要做的事。2004-2012年期间,其观赛人数逐年增加,其中2012年为28万以上,而半决赛中国金花李娜和俄罗斯红粉莎拉波娃的比赛单场观赛人数突破万人,上座率接近90%。一个比赛能不能让观者掏钱买票,除了赛事组织水平要好,软硬件过关达到好的观赛体验外,有顶尖的选手加持也是票房的有力保障,而决定顶尖选手加盟与否,则是赛事的水平。

5.电视媒体方面

随着中网这十几年来的发展,赛事水平和规模的提高,更多国外的媒体愿意花钱来买赛事的转播权,这也是对中网的一种肯定。而在国内,央视一直是中网的主转播商,随着近几年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更多转播平台与中网达成合作。央视的转播时间和转播时长一直备受观众的诟病,而新媒体的加入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增加了收视率。根据官网的数据,2016年,中网的特权转播商有:CCTV5、新浪体育、爱奇艺、BTV体育。

相比较国外四大满贯的电视转播和宣传上,四大满贯的赛事商业化、市场化程度高,并且体育赛事市场体系较为成熟、网球市场稳定、赛事知名度高,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想得到其地区的独家转播权,在这种情况下,能在减少宣传上的支出的同时获得很高的转播价值。

(二)中国完全公开赛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收入比率失衡

中网在经过了12年的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其赛事运作也在不断的提升,现在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赛事收入结构,由赞助商收入、门票收入、转播权收入和特许产品经营收入构成,而这结构比例却出现很严重的不均衡,从而导致了赛事经营风险度的增加。对比运作上较为成熟的四大满贯赛事,中网的赞助收入过高,门票和电视转播收入过低,特许经营权更是只有5%左右。对比四大满贯的温网,其结构比例差距就相对较小,合理且多样化的收入比例也降低了经营风险,让赛事得到更好的发展。

电视转播经营一直是职业体育赛事盈利的主要渠道之一,而在中国体制这个大环境下,电视转播处于垄断地位,所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未能成为有效的收入来源,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市场需求大,很多企业也争相投入到网球这个大蛋糕中来,但是过度依赖赞助商,不利于赛事的健康发展,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2.赛事品牌文化的缺失

中网经过多年的努力,赛事在质量上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但是在赛事品牌文化的建设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给消费者足够的识别度,这也就不利于建立自己的客户群,阻碍赛事的发展。当我们谈论四大满贯的时候,总会先想起赛事鲜明的文化特点,澳网是年轻的、开放的、创新的、多样化的,它接纳的全世界的文化,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法W继承了法国人的浪漫和艺术气息,就算没有到现场去体验这种气息,在电视电脑前你也能感受到这股浓烈的氛围,法网的红土地是最特别的,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同时也经常有“黑马”的涌现;温网是最古老、最有声誉的一个,是文明、高雅、礼仪的代名词,青青草地,白衣飘飘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美网是现代商业运作的典范,与现代化大都市纽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值得中网去借鉴和学习的。

3.缺少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我国在体育赛事经营和管理方面都缺少成熟的大型的体育经纪公司,缺少高端专业的管理人才,导致只能依靠国外更好更有经验的体育经纪公司。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体育赛事管理公司在逐步的增长,但是仍然无法承担起职业比赛的商业运作,而在短时间内这种情况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的职业体育比赛的经营命脉仍会掌握在国外的大型体育经纪公司手中。

4.网球职业化和赛事体制的矛盾

网球是不同于其他球类运动的一种高度职业化和商业化的运动,在国外的大型比赛都是由其网球协会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推广运作,有完整的赛事体系,同时能与国内体育赛制相契合,有足够的人才储备。相比之下,我国的赛事经营主要是由政府部门为主,体育赛事公司为辅,这就容易导致职权划分不明确,赛事组织效率低,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赛事的商业化低,没有完整的赛事体系,阻碍了中网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储备,也造成了国内网球水平较低,无法与欧美国家形成竞争。

5.观众的观赛水平和网球意识不足

网球在中国的发展一直是很缓慢,普及率过低,大众的网球意识薄弱,对观赛礼仪知识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在网球比赛中,球员需要高度的专注才能打好每个球,如果在比赛中观众发出一些声响就很容易影响到球员的发挥,而这种情况在中网赛场却屡见不鲜,球员向裁判抱怨也成了常事,这也成了中网一直被诟病的问题,不懂网球成的中国观众的标签。赛事的组织者也没有很好的宣传网球的基本知识,让国内的观众更好的理解网球这项运动,中网的发展是全方面的,显然这点需要努力去改善。

四、中国网球公开赛运营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优化收入结构

中网在赛事经营上必须平衡好收入结构,减少赛事的经营风险,才能源远流长。

在赞助收入上,在保证赞助商数量和质量的时候,应该提高与赞助商的契合度,发挥与赞助商合作的最大利益化,同时深之间的合作,维系赞助商的忠诚度。

在电视转播上,要加强商业化的经营,更好的结合网络新媒体的平台,加大与国内知名的直播平台之间的合作,在宣传上要创新,提高媒体的关注度,重视转播权的二次销售和国际市场的开拓,提高赛事转播收入。

在门票收入上,完善票务系统和票务营销方式,对于“黄牛”现象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建立一个让消费者感到安全放心的购票环境。减少增票的数量,结合北京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出多样化的门票套餐,让观众欣赏到精彩比赛同时观看首都的大好山河。同时对于“明星效应”应该充分利用,还可以通过微博等平台推出针对中网的抽奖和和竞猜活动,既能取得宣传的效果还能吸引观众来观看比赛。

在特许经营上,在结合中网文化上,开发出更有收藏价值的产品,扩大销售渠道,结合线上和线下,在价格、时间上有更多的可选性。

(二)品牌的建设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建设品牌的知名度,培育消费者的认知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中网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赛事,但是这还不够,目前还是处于向国外优秀赛事学习的过程,在品牌管理上还显的很模糊。首先可以打造一个以中网为主体竞赛格局,从小型赛事开始,如挑战赛,巡回赛,大奖赛,形成多样的竞赛形式,提高影响力。再者可以从国内大型的大学生比赛和业余的比赛入手,即能推动中国网球的整体水平也能为赛事赚取关注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三)提高赛事的管理水平

管理是赛事运作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中网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需要规范内部管理机制,政府应该放手,让中网自身去运作,给予服务性的支持,形成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管理为辅的形式,同时向市场化、商业化转变。而在团队的建设上应该吸纳更多的专业化人才,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赛事的经验的同时应该结合本土文化,做到因地制宜。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

1.加强观众的网球文化

球迷的参与度是网球比赛的一大核心,李娜、彭帅等金花一代的辉煌,让网球在中国的普及率有了一个飞跃式的上涨,中网不缺观众,但是观众的网球文化却没跟上中网的发展速度。四大满贯之所以成功,不仅是在运作管理上,球迷文化也是其中一部分。中网要加强观众的网球知识普及,在观看比赛时的礼仪,现场的气氛,场外的合理追星。2016年在珠海举办的精英赛中,中国球员张帅在比赛中对观众的随意走动和不合时宜的加油声进行了批评,这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热议,褒贬不一,在我看来这只是网球礼仪问题的一个导火索,网球礼仪一直都存在,不管在国内在国外,而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观众去认识,赛事组织者更有责任去为来观看比赛的球迷普及。网球文化需要我们的球迷去慢慢吸收,这需要时间去沉淀,而中网要做好这个辅助的作用。

2.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赛事举办期间的人流量是一个很大的数值,背后隐藏的市场也是巨大的,在餐饮、酒店、旅游、娱乐方面都可以加入到赛事的发展中。在澳网举办的期间,当地的旅游成了一年中人流量最高的时期,这跟赛事组织在旅游方面的合作是分不开的。体育赛事的举办越来越向商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一个好的赛事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这点在四大满贯中表现尤为明显,而这时中网需要去学习的。

五、结论

在十余载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创新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已经是世界网球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也成为了亚洲区域最高级别的网球赛事,而中网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网球赛事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就中网在软硬件设施和营销方式来看,整体上优势大于劣势。首先要培养中网的职业化球员,让他们从体制内走出去,扩大网球人口,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对运动员的培养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加强与国外运动员的交流;其次强化和提高大众岁网球文化的认识,从多方面去推动中国网球公开赛及中国网球的发展。把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大都市相结合,努力打造属于中国的第五大网球公开赛。

参考文献:

[1]新浪网.新华社:11年中网显高品质韵味成中国体育产业代表[EB/OL].

http://.cn/t/2014-10-06/16427361096.shtml.2014-10-06.

[2]周凌.湖南中烟工业公司国际营销战略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9.12-13.

[3]孔繁星.市场营销组合分析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28):88-89.

[4]袁新锋.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的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9.55-56.

[5]吴艳.中国网球公开赛发展势的分析与研究[J].运动,2012(10):20-21.

[6]许婧.中国网球公开赛志愿者管理现状的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10.24-26.

[7]程勇,邓长琴,张德忠.加快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3(9):226-228.

[8]李屹峰,仇雅琦.中国网球公开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3(5):389-391.

[9]纪晓东.可口可乐的品牌营销策略简析[D].时代经贸,2013(6):65.

[10]搜狐体育.解析2016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EB/OL].

http:///20161010/n469916867.shtml.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