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域文化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翻译 日语借词 语言文化 主体性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以交流为目的的语言活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行为。由于语言承载了本民族的文化,而翻译是在两种语言间进行的,在转换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语言信息的不对称。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引进外来词。翻译外来词的方法包括音译法、意译法、音译兼意译法等,日语由于其自身词汇中包含汉字词汇,所以主要以日语借形词为主、音译词为辅的形式被引入汉语。汉语在吸收日语借词的过程中,汉语词汇和语法(本文主要论述构词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语言是本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在进入目的语前势必会受到文化冲击,而在两国文化碰撞中,目的语文化必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国内对日语借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上,在语义变化这一角度上又主要集中在中日同形异义词上。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翻译(日译汉)对目的语(汉语)的影响。其中语言影响以日语借词为主要分析对象,包括词汇和构词法两个方面;文化影响以文化翻译派的理论为依据进行论述。同时,基于这两种影响,笔者尝试论证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二、经翻译产生的“借词”对目的语语言词汇的影响
借词是两种语言在发生接触时,“异”的因素融入目的语语言最直接的方法。①日语借词被吸收入汉语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古代汉语时期,这个阶段的日语借词主要以音译汉字词的形式出现;第二阶段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即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强国之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极力推行学习日本,由此掀起了吸收日语借用词的第一次;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1972年和改革开放,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愈加频繁,形成了汉语吸收日语借用词的第二次。《汉语外来词词典》(1984)收录了889个日语借词。②《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增收了“刺身、定食、寿司、天妇罗、榻榻米、通勤、手账、数独、新人类、宅急送”等日语借词。
不可否认,日语借词在融入汉语的过程中,扩大了汉语词汇量,增强了汉语的表现能力。下面将主要探讨日语借词对同形的汉语词汇在语义转变、旧词复活和语义扩大、词性改变上产生的影响。
(一)日本词汇的译入
1.日语音译汉字词
日语音译汉字词是指日语利用汉字的发音来音译西方外来词所产生的词汇。例如“硝子(glass)、曹达(soda)、瓦斯(gas)、戈罗吗(grammar)”等。随着日本对汉字使用提出硬性要求,日语外来词不再用汉字来音译外来词,而采用片假名来标示,上句所列单词依次改为“ガラス、ソーダ、ガス、グラマー”。
以上所列的“曹达、瓦斯、戈罗吗”等词虽然也被直接引入汉语,但是它们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汉语自创的意译词取代,它们分别是“苏打、煤气、语法”等。
由此可以发现,音译词并没有对汉语产生持久的影响,这是因为汉语是表意文字,音译词只表示发音,与意思的关联性较弱,不易理解词语意思,因而接受度较低,最终不能固定到目的语——汉语中。
但是,如“卡哇伊(可爱)、欧巴桑(中年妇女)”等目前广泛使用的日语借词,是中国利用汉语发音对日语单词的音译词,主要流行于年轻人中以及网络上。这类词汇从字面上看不利于其他年龄段人的理解,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当今社会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变强,假以时日,这类词能否固定到汉语中,恐怕不能马上盖棺定论。
2.日本“和语”和“国字”的引入
和语是指原本就存在于日语中的、不是从国外引进的日本固有词语,并且这类词都发训读音。汉语中引入了不少和语,如“立场、取缔、广场、场合、见习、组合、手续、打消、入口、出口、借方、贷方、读物、小型”等。
日本模仿汉字构词原理独自创造的字被称为国字。《现代汉语词典》(2002)收录了部分日语国字,如“働、畑、辻、畠、腺”。特别是“腺”这个字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为人们熟知。
(二)旧词复活
众所周知,日语文字形成受汉字影响颇深。明治以后,日本开始直接从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学习新的知识,并利用汉字来创造新词汇。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文明,这些词又逆输入中国。据沈国威统计,《汉语外来词词典》(1984)中,889个日语借词中有64个词是汉语固有词。③有学者称这种词形与古汉语相同的词为“回归词”,笔者认为这些词词义上出现改变,因而本文将这类词划分在日语借词中。
部分复活旧词在保留古汉语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含义,也有语义发生较大改变的。试举例如下:
经济 《宋史·王安石传》:“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指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的意思(动词,以下用V表示)。现指社会生产关系总和(名词,以下用N表示)。
文化 最早出现于刘向的《说苑》,“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古汉语中“文化”是指“文治和教化”(V)。现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N)。
物理 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淮南鸿烈·览冥训》,“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古汉语中指“事物之理”(N)。现指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N)。
教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诗。”古汉语中指传授知识(V)。现指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N)。
博士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古代指专门精通某一学问或传授经学的官名(N)。现指学位的最高一级(N)。
此外还有“料理、写真、知识、主食、保险”等词。由此可以发现,这一类词义发生转变的日语借词词性大部分发生了改变,并且主要体现在动词名词化上。
近年也出现了名词动词化现象。如:一天到晚宅在家里。这里“宅”指待在家里不出门(多指沉迷于上网或玩电子游戏等室内活动)。
三、经翻译产生的新构词法对目的语语言的影响
一般认为,语法包括句法和词法两部分。汉语的词法结构与句法结构一样,都具有语法性质。日语汉译过程中,中国人创造出新的词汇,像介词“关于、基于、对于、由于”等,动词“认为、成为、视为”等,这些词的产生,对于汉语文体、句式的表述等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词汇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音节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日语借词中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汇的大量译入,弥补了古汉语的不足。双音节词,如“克服、经济、内阁、权威”等。三音节词,如“教育学、唯物论、人力车”等。四音节词,如“人文主义、民族问题、无产阶级”等。无音节词,如“日和见主义”等。
(二)前缀、后缀的词缀化构词法
汉语的构词成分以音节作为基本单位,而汉语的语素大多是单音节的。该特征决定了“汉语缺少印欧语那样的前后缀”④。汉语词汇虽也有前缀、后缀的构词法,如“阿~、老~、~子、~儿、~头”,但很不发达。日语借词的引入,丰富了汉语词汇前缀、后缀的构词法,使汉语表达更为活泼,意思更为简洁。
以前缀为例,包括以“副~、准~、超~、真~、泛~”等为词头的构词。以后缀为例,王立达(1958)曾概括了15类,即以“化、式、炎、力、性、的、界、型、感、点、观、线、论、率、法”等为词尾的构词。除此之外,后缀还有“流、场、面、桑、中、装、族、控、赏、男、女、系、向、热、风”等。
汉语根据这些词的特点,也创造了一些后缀,如“~哥、~姐、~奴”等。以“奴”为例,指失去某种自由的人,特指为了偿还贷款而不得不辛苦劳作的人,含贬义或戏谑意,例如“房奴”。
(三)动补结构的新词
日语借词中包含大量的动补结构新词。这类词的特点是第一个词素表示动作,第二个词素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如“扩大、加强、提高、改良、改善、革新、纠正”等。汉语原有构词中也有此类结构,如“打翻”,但第二个词素表示直接结果的情况较多,表示趋向的情况较少。而清末明初出现的动补结构新词中,第二个词素表示趋向的情况明显增多。
四、翻译对目的语文化层面上的影响
法国翻译学家亨利·梅肖尼基于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提出了翻译的文化意识,将语言与文化置于同一的“历史性”中加以考察。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翻译的研究,重视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这就是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文化转向促进了翻译文化观的确立,使得我们能够认识翻译的文化本质,以广阔的跨文化视界,从文化交流与发展这个高度来理解翻译活动,阐释翻译活动的本质,界定翻译的作用。翻译不是一个从文本到文本的翻译过程,因此我们的研究也要跳出以往较为狭隘的文本对比视野,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去认识翻译活动,解释翻译现象。
如前所言,借词是一种语言系统对另一种语言系统某些词汇的吸收和利用。同时,借词的引入也伴随着出发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与传播。换句话说,通过翻译这一行为,借词中包含的出发语文化间接影响目的语文化,而它的接受度越高,就越有可能最终被固定到目的语语言系统中。可以说,借词不仅是出发语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目的语文化的拓展。
日语借词中包含了大量代表日本文化的元素,如“歌舞伎、榻榻米、能乐、天皇、寿司、刺身”等。这不仅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他国文化的包容,而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跨文化交际的实现提供重要保证。
五、翻译过程中作为译者的影响因素
正如前面提到的,汉语侧重从意译的角度解释外来词。意译是汉语引进外来词的主要方式。意译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翻译外来词,通过潜在联想尽可能重现原词意义。音译向意译的过渡不仅体现在纵向上,而且体现在横向上。有时外来词两种形式并存,但是最终只剩下意译词汇,这其实反映的是目的语环境下的文化态度和认知模式。从本质上讲,在译介外来词的过程中,用本民族语言的人对于语言接触而言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外来词实际上是按目的语社会的文化认知心理去进行译介的。而这种过渡反映了汉民族强调主体意识的文化认知心理。
译介新的外来词的过程包括理解和再表述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通过对译者的心内辞典中已有的外来语词和目的语词进行选择和重组。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对目的语和出发语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心理意象,隐喻和转喻等认知能力和模式等对翻译结果(包括翻译文本在目的语环境的接受度,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影响等)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借用外来词(借词)不仅是语言、文化的问题,还同心理认知因素有密切关系。
袁筱一(2011)用一条简化的线性链来描述翻译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基本因素:
出发语文本—————译者—————目的语文本
(出发语语言)—(作为读者之一的译者)—(目的语语言)
(出发语文化)—(作为创作者的译者)—(目的语文化)⑤
由此可以看出译者选择的主体性对目的语的语言、文化都具有影响。出发语语言、文化对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译者这一媒介实现的,因而译者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具备充足的知识背景、选择何种方法进行翻译等,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要求译者根据语境背景,在音译法、意译法、音译兼意译等诸多翻译策略中选择最佳译法。从短期看,这关乎译本在目的语环境的接受度;从长期看,这关乎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翻译过程中,源语和目的语显然不可能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采用引入外来语来解决。日语借词(翻译结果之一)从语言和文化这两个方面对目的语(汉语)产生影响:语言上表现为词汇和构词法这两个方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和表现力;文化上体现了异文化的接受,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基于翻译会对目的语语言、文化带来影响,译者主体性在源语到目的语这一转换过程中也会影响目的语语言、文化对源语语言、文化的接受。
注 释:
①袁筱一,邹东来.文学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197.
②转引自郑美花.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D].延边:延边大学,
2010.
③转引自郑美花.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D].延边:延边大学,
2010.
④杨锡彭.汉语语素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1.
⑤袁筱一,邹东来.文学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10.
参考文献:
[1]刘正埮,高名凯等.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2]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王立达.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J].中国语文,1958,(2):90.
[5]黄莺.论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及日语教学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9~102.
[6]周玉琨.论由汉字带来的汉语日源外来词——日语借形词[J].汉字文化,1998,(4):18~22.
[7]杨茜.外来词:异质文化传播和融汇的一面镜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2):73~74.
[8]黄丽媛.汉语新词中的日语借用词——以改革开放后的新词为中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9]季庆芝.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反输入[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篇2
1.1地域的含义
地域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1)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与范围。
(2)每个地域的内部都包含一定的相似性与连续性,不同的地域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每个地域都具备符合自身的独特文化。
(4)不同的地域之间相互影响。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导致每一个区域都具备独特的政治、环境以及风俗等。
1.2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映,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所以,文化包含了有意识形态部分,例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同时也包含了非意识形态,例如,自然科学或是地理环境等。文化主要是由人进行创造的,属于社会实践中的产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
2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原则
2.1独特性原则
设计师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如果想要对地域文化进行表达,就需要注意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建筑、风土人情以及建筑风格等因素,同时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性,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2整体性原则
设计师在实施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环境因素,同时根据其客观规律,将园林景观中的人文、自然以及生态等方面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协调性。
2.3可持续发展原则
(1)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历史遗迹的合理建筑和开发,促进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需要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物质以及能源,做好科学规划,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3.1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创作素材
由于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需要结合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其设计的对象与方式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具备独特性的地域文化便成为了设计师设计园林景观的创作素材,设计师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人文历史在园林景观中展现出来,提高了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设计师如果想要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的园林景观,就需要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挖掘,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能更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3.2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地域文化具备独特性,能够经过园林景观所展现的美而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思想。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在了解和采纳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文化设计手法,促使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性,还具有时代性,从而吸引众多游客的眼球,让游客在游览园林景观时能够感受到当地的地域文化,从而对当地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所以,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4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法
4.1对地域传统进行适度保留
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可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将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适度的保留。在具有历史性和典型性的传统园林景观中,由于保留传统设计的方法比较简单,同时协调性比较高,效果也比较明显,对景观环境的破坏度较小,所以,具备较高的利用价值。
4.2抽取地域文化元素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其对具备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也是表达地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经过对比将典型的元素符号进行抽取,凸显出当地传统的习俗文化。这样的表达方式需要对元素符号,以及对传统建筑或是民俗文化的重视,这些都可以通过当地的建筑物或是小品等展现出来。
5结语
篇3
地域文化符号作为某一区域长期以来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累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其中融合了各个地区不同的文化特点、思想观念以及精神内涵,如何将这一文化符号充分运用到现代产品的设计当中,也成为了当今产品设计者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以地域文化符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在对符号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之后,逐步将地域文化符号与现代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地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地域文化符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以及价值体现,为现代产品设计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地域文化;符号特点;现代产品
1地域文化符号的基本概念
1.1“符号”的基本概念
符号主要是通过简单的形式对复杂的事物进行表现,以具象的事物对抽象进行展现,是人类对事物进行重新认识的主要媒介,同时也是信息表现的外在形式以及物质展现的重要载体,其代表着某一事物,并承载着一定的含义及内容,用来指称或者代表其他事物,使得人们的思维以及语言交流都离不开它,从而成为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手段。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它承载着对信息储存以及记忆的重要功能,同样也是对人类思想情感进行展现的重要物质手段,人们不仅仅可以运用符号来指代事物,还可以通过符号的运用对其思想感情和观念进行表达,而只有依靠符号的作用,人类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观念、意义和价值上的沟通、交流,从而促进事物发展更具有意义。
1.2“符号学”的基本概念
《周易》当中曾经对符号思想这样阐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在1894年的时候,索绪尔对符号学的概念进行了诠释,将符号分为符征与符旨这两种重要的层面,在这当中,符征主要指的是“能指”,主要指的是事物所展现的一种特殊的符号形式;符旨又被称之为“所指”,意为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最为深层的含义,同时也是对事物的思想以及观念的展现,符号学当中的符征与符旨这两方面对于后期的语言学以及符号系统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符号学的演变历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1.3地域文化符号的基本概念
在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着具有一定特定含义的文化符号,而这些文化符号蕴含着地域之间的文化特点,以图形和图像的方式依附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器物之上,向我们传递着地域性的民族思想以及情感所在。地域文化符号是特定区域之间经过历时发展逐渐形成的,积淀着区域文化思想、观念和情感,是该地区心理结构以及审美情趣的外在形式体现,其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特点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色彩。
2地域文化符号与现代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
2.1地域文化的形成
地域文化是对人类生活的具体反映,是对人类生存活动的记录、历史延续的沉淀,同样是人们对生活的需求、理想和美好愿望的承载,是人们进行高度精神文化的融合。而且地域文化意识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自我的思考、对人的精神承托的重要载体。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畴之内,人类生活以及活动所记录下来的文学、精神方面的内容,是对该地区文化特色进行融合展现的重要载体。
2.2地域文化的演变
在产品设计领域当中曾有这样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设计的主要特点就是,必须以人为基础进行展开”。人本身所具有的精神以及文化特点由于其所生活的区域文化氛围息息相关,为什么中西方的文化特点会有很大的区别,其根源主要在于两个地区人们所生存的环境以及地理因素有所不同,因此,使得生存在这一区域人的思维模式以及文化氛围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而这些,都可以从中西方封建时候所遗留下来的重要遗址当中清晰的看到。
2.3现代产品设计者对地域文化符号的思考
“艺术”是通过人而进行创造的,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师在进行产品的设计时候能否对地域文化进行融合,则是能否构建出具有地方文化产品的重要保证。从世界各个不同的领域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现代产品设计方面还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阶段,而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则不仅是在高新技术的运用之上,同时还表现在对中国地域文化的运用之中,因此,许多现代产品设计当中则缺乏真正的内涵特点,从而缺乏市场的竞争力。现代产品设计师在对地域文化特征重视的前提之下,要通过具体的设计语言,将生动、形象的图形在设计产品表面之上进行展现,首先是对产品进行定位,要与产品设计的对象相适应,然后在通过一定的符号特点展现其语言特色和其中的内涵特点。
3地域文化符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以及价值体现
3.1在产品外形上运用地域文化符号
在中国,“长城”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看成中国建筑界的一大契机,而且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长城的形象已经逐渐运用到了众多现代产品之中,有书签、装饰艺术品以及其他日用陶瓷设计等等,在这些设计当中,将长城的整体形象或者是局部形象进行有效的利用,同时也是对现代产品基于地域文化基础之上进行运用的重要典范之一。
3.2在材质上来展现地域文化符号的主要特征
在中国,有着极为丰富的竹子资源,在南方的一些重要的旅游景区,我们都能够看到采用竹子材料所编制的一些非常有特色的现代产品,例如:竹编工艺品,还有一些运用竹材料制作的生活用品,例如竹筷、竹制容器以及其他的家具等等,而在这个地区,许多老年人也都会运用竹子编制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因此,竹子这个具有地域文化符号的典型制品,则成为对现代产品设计进行表现的重要因素所在。
3.3传统的地域文化符号是一个地区长期积累的体现
中国是世界之上对“漆”的各种颜色进行调制最早的国家,同时也是对装饰进行美化最早的国家,在中国的四川重庆区域,许多漆器产品都具有很高的使用功能以及欣赏价值,而且,在重庆地区,有许多漆艺作品得到了故宫博物馆以及其他国家的收藏,也成为国家用以赠送给外国首相以及国际友人的重要礼物。漆器作为中国最为悠久的传统工艺,被现代的四川重庆人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在发展延续的过程当中,漆器工艺也就逐渐成为了重庆地区最具特色的地方产品之一,而且逐渐发扬到海外地区,作为代表着中国最具特色的产品之一,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物以稀为贵,在这里,“稀”不仅仅表现在事物所表现的数量之上,同时还体现在事物的稀奇或者其所展现的特色方面,他作为一种文化传播逐渐延伸到外界,从而对某一地区的文化和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活力。
4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充分看出来,设计师要想充分地将地域文化特征运用到现代产品的设计当中,应当不断地对地域文化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索,从中选取可以运用的相关元素和符号,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运用和分析,同时,产品设计作为市场发展最为重要因素所在,能够更好地融入地域文化特征,则对现代产品的发展和推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美珍,邓伍英.传统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8(01).
[2]孙晓琳.浅析产品设计中的文化符号[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7).
篇4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应用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以及风景园林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面貌与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地域性特色在景观中的体现非常有限。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设计者们不能从较深层次的角度去对文化进行思考,仅仅追求模仿以及流于形式的设计大量涌现,地域性的特色景观匮乏,欧美的一些主流文化对于我国的景观设计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局面。
1 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景观设计通过特定的符号化处理、组织结构,表达一定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含义,优秀的景观设计往往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历史等相关属性因素汇集到景观的外在形象里,最终让景观展现出其特有的内涵以及文化底蕴。例如,获2010ASLA景观专业奖的新西兰奥龙戈区域总体保护规划(该区域是从古至今当地毛利人神圣的部落区域,防御建筑、渔业营地在当地均有遗址发掘),设计致力于生态再生,扩大农业生产,引导历史人文景观。设计者将生态、农业、历史文化有机组合,形成诗情画意的农场,并对毛利人巨大的神圣山坡表达敬意,用景观的语汇讲述了新西兰重要的生态和文化故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景观不但在形式上要表现自身的特点,更应当利用文化的巨大力量对其进行深刻的表达,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景观内容可以让人们产生情感的共鸣。
2 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
2.1 民众化
一个区域的文化特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区域民众的文化底蕴,同样关乎到城市景观的相关建设和发展,一套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可以感染以及影响每一个民众的心理以及行为,这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人们对信念的坚持,对是非的判断以及对环境的感觉等,构成了上百年来传承的文化因素,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转化成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进而让人们产生一种归属感。不同的人在同一城市环境下生存,这些人的行为与环境的认知以及价值观息息相关,而作为公共环境中的景观,必须具有与大众交流的特征,可以认为它们不是独立的景观,而是对作品参与性的一种艺术生活表征。所以,景观艺术设计必须对大众审美的公共性进行充分的强调,将民众的需求和心理作为考虑的出发点,进而让景观能够使大众普遍接受,增强亲和力。
2.2 开放性
景观艺术是一个具有公开性的空间场所,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建筑外部的视觉空间,在这些景观所处的场所往往会聚集很多人,如城市中的开放式广场、公园等,这些场所在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更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场地,可以说,它体现出了人本身存在的价值,更加满足了社会属性。无论在何种区域中的景观艺术都应当保证开放性原则,在景观造型以及整体规划中,都必须具有大家一致认同的艺术空间状态,并将利用这种状态表现出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气息。
2.3 综合性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有机综合体,通常情况下是以组的形式展现出来,很少是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具体的地域文化可以体现在空间布局、使用功能、外在形式等多种综合要素上,也可以仅仅是个体元素的树立,例如,纪念碑等。
2.4 独特性
受到社会因素、区域形态、自然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产生了各种不尽相同的社会景观、人造景观以及自然景观,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景观风格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气息,独特的艺术景观能够让大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人印象深刻,使人对美好的生活产生憧憬。
3 我国地域文化景观的发展
我国地域文化的表现在建筑上一直位于前列,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等。而景观其实也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回顾中国园林史,不难发现南北方园林的差异,单就布局而言,北方皇家园林开敞恢宏,南方私家园林曲折幽深。当代景观设计也有一些是可以作为参考的优秀案例,例如,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其景观设计既复苏了当地“三西”文化(西湖、西泠印社、西溪),又展现了苏杭特有的草堂、梅庄、小桥流水的风景。
有一句老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景观设计行业,拥有地域符号的景观更具有生命力,将当代的元素与文化的积淀凝聚在一起更能体现设计的魅力。
4 总结
对地域文化正确地认识,绝不能简单的一味模仿,必须要把传统的文化、场所的特质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所以,必须要对历史和文化背景加以足够的重视,深刻发掘出地域文化的精髓,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够真正创造出具有内涵和特色的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追求的是空间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图案与样式。在现代化社会中,现代景观已经向多元化发展,景观设计的范围已更加广阔。景观设计要将文化、历史、生活等相关的象征性因素融汇到景观形象之中,从而赋予景观以深层的文化含义,所以说景观设计离不开地域文化。
一、地域性文化与景观设计
1.地域文化
所谓地域性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可以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迹、文化形态、生产方式、社会习俗、建筑风格及等。城市地域性文化元素的构成因素主要有建筑、方言、、民居。中国是一个多元的地域性文化的结合体,而地域性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历程。现代的地域文化虽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只有同外来文化相互借鉴吸收,逐步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被当今社会所接受。
2.景观设计
在中国,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迄今也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景观设计是以人为主体,并且使人能够直观感受到优美而舒适的外部空间环境,并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受到建筑学、生态学、材料学、美学等学科的影响。作为一门学科它还是新兴的,可它在每个国家都有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始终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体现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追求及其对环境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改造。
二、中国各城市地域性景观设计实例
1.哈尔滨
哈尔滨是一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城市,具有多个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特点。但是在哈尔滨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开发的盲目性,缺乏对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景观的尊重与保护,从而导致城市景观空间中地域文化特征的丧失。所以,在建设具有哈尔滨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景观时,需结合哈尔滨特有的地域文化。“欧域遗风、冰雪文化”是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模仿的,应该在城市景观中加强利用,从而加深城市的特有文化内涵,塑造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2.荆州古城
荆州独具楚文化与三国文化这两大历史文化特征,古城墙、楚凤、三国人物、龙舟等文化要素。但是通过对荆州古城的考察,建筑景观在设计上却事与愿违地出现了一些与古城特色文脉割裂的问题。那么针对荆州古城的现状问题以及荆州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理念启示和设计应考虑将人文、地域等特征结合起来,注重对城市框架及环境肌理的协调,充分满足与提升人们对城市和社区生活的高品质的审美心理需求,转变各类人群对城市公共生态环境和社区景观环境的认知追求。
三、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1.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地域性问题
在景观的设计中,我们首先要充分考虑这一地区的气候及其它自然环境原因,因为我们要充分发挥景观的作用和考虑它的寿命。其次,我们在景观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地区的人文环境,一旦格格不如,那么景观的效果会适得其反。比如故宫门口,天安门广场,我们看不到高楼大厦,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突出主题的感觉。最后,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还起到一种引导性作用,不考虑地域文化的景观是不成功的景观。
2.地域性文化的作用
(1)使人产生归属感。景观地域性的核心问题要求景观环境为当地人提供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使人体验到自己所在地域的地方文化特色与传统。因此,探讨景观的地域性问题,就必须探讨如何塑造当地人民认同的景观环境,必须深深植根当地人民已创造的和正在创造的优良文化传统。
(2)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在社会经济政治飞速发展的今天,保护传统民族特色文化成为了文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景观环境应当是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客观载体而存在,提供给人标识自身社会属性的感官框架。尊重地方的历史民俗文化,也是对于具有某种集体精神意义形式的重新肯定。
篇6
[关键词]地域文化;德育工作;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87-02
地域文化内涵丰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学校的内涵发展之路尽在文化育人。而地域文化在文化育人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极具特色、优越性和可持续性。
不断地向地域文化“问道”,给学校指明了一条不断前行的路。我校德育体系的建构就是在对地域文化不断溯源、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
一、文化溯源:吸吮地域文化营养,汲取教育智慧
1.千秋文脉――提炼校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
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透视一所学校的窗口或名片。它是物态化的史料累积,更是人的活动与精神的凝结。一所学校如果注重校史研究,那么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将发挥巨大的功能。
我校地处柯岩街道仁让堰,原名“仁让堰小学”,有着百年的建校历史,浓浓的地方文化资源孕育了柯岩悠久的历史文化。核心文化发源地仁让偃,原名“沉酿堰”,属鉴湖水系中的一座水利工程。据老一辈相传,这一段鉴湖的水质,最适宜于酿造绍兴老酒,当地百姓也以善于酿酒而名闻远近。附近一带的人们,都纷纷到这儿来学酿酒的本领。学成后,就载着这儿的鉴湖水去酿酒,形成了人们之间和谐相处、守望相助、谦让诚信的风气,沉酿堰由此而得名。后来,因为“沉酿堰”与“仁让堰”发音相同,也感叹于淳朴的民风就叫成了“仁让堰”。
追寻历史的脚步,“仁”在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对人友善、宽厚等等。“让”,即不争,谦虚地礼让或退让,是一种谦逊、豁达、高雅的表现。学校通过研究,将“仁让”凝结成“孝、助、信、礼、让、慧”六字。“仁让”的人文品质,需要我们继承与发扬。
学校的发展历史,是一笔财富。提炼校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德育切口,使学校德育有创新、有特色。
2.千年擎天――提炼地域特色中的育人精髓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在德育工作中善于抓住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就能使育人文化独树一帜。
“云骨一柱青天擎。”“云骨”是巍然立于柯岩大地上的一柱擎天,是国家4A级风景区――柯岩风景区的重要标志。学校请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提炼“云骨精神”,发掘了“云骨”的文化内涵:巍巍云骨,容“志气、才气、骨气、秀气”于一身,明确了每个岩小学子努力的方向。
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我学校位于“云骨”之侧,得天独厚,学生每一年都会进入景区瞻仰这自然奇观。学校提炼“云骨”之育人精髓,将“四气”精神融入柯岩教育丛林,也成了顺其自然的事了。
3.千锤百炼――汇成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
德育校本课程如何编写?吸吮地域文化营养,汲取教育智慧,为校本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德育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悟,去建立自己的道德价值观。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的德育校本课程更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更能体现出学校德育工作的个性。我校研究地域文化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理清了方向。于是乎,校本课程雏形初现。全书分四大篇章:骨气篇,爱国爱家,体魄强健,刚正不阿;志气篇,志存高远,充满抱负;才气篇,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秀气篇,不骄不躁,灵动儒雅。
二、文化浸润:吸纳地域文化精髓,浸润学生心灵
1.校园文化浸润学生的“仁让”品性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学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也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
所以,我校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的创建,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云骨”四气精神“志气、才气、骨气、秀气”,铸就学校精神。学校的横联,班级的争章园地,校园石文化,无不彰显着这一特色。二是取自“云骨精神”之秀气的“仁爱谦让”,它沉酿芬芳,追求品质,构建了人文校园。浓厚的校园文化让仁让精神在校园里显性,使其更直观。
2.德育活动践行学生的“仁让”品性
德育活动是建立在对因果必然性的认识基础上的目的性活动,所以,德育目的在德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德育目的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在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时,都紧紧围绕着“仁让”并以此制定目标计划。
我校是“浙江省红十字示范学校”“市红十字示范学校”“市廉洁教育示范学校”“牵手献爱心,结对助成才”活动十周年先进集体。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把红十字会的工作全面融入学校的仁让德育工作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开展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尊师爱幼等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活动,培养了大量的具有“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红十字优秀少年。
在环境中熏陶,在活动中成长,地域文化不断浸润学生心灵。
三、文化发展: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德育品牌
1.搭建平台,建立评价机制
德育需要管理与评价,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推动德育文化的不断发展。作为德育管理者的班主任队伍需要建设,作为德育被管理者的学生也需要被评价,在评价中获得信心与动力。
如我校德育体系中的“小导游”品牌,提出了“星级导游”的评价体系,分成“才艺小导游”“智慧小导游”“风尚小导游”“勤快小导游”“体能小导游”五颗星,让教育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大目标得以体现。
管理科学、评价公正又是德育文化维持生命力、不断发展的不二法门,我校采用“星级导游”评价体系进行德育评价,并由之生根发芽,采用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来约束、管理学生的品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2.家校联动,成立家长助力团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家长作为教育孩子的关键人物,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焦点之一。 学校如何利用家长的人力、物力、知识和信息等去为教育服务,成了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话题。我校根据德育文化发展需要成立了家长助力团。
家长助力团在我校德育工作建设中的优势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家长的职业优势。家长职业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一扇窗口,能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二是家长的个性优势。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果将这些家长的个性优势资源整合到德育中,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家长的地域优势。学校德育取自地域文化,而我们的家长往往是最为熟悉地域文化的。
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系统性;时间;空间;纯度
1建筑设计风格的含义及特点
建筑设计是以人工环境为对象的设计活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求,从而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建筑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生理、心理环境质量。建筑设计风格,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者一个人的建筑设计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
2建筑设计风格的复杂性与研究意义
1)建筑设计风格属建筑设计的精神功能范畴,建筑设计史中不同艺术风格的产生、发展和变换,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且往往与相关的空间造型设计的风格紧密结合,甚至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绘画、音乐)和文学的风格息息相关,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共同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的艺术史。建筑设计风格通常是与某一地域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融入设计者个性心理体验,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然而,风格与上述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变化的、流动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风格在突破自身局限、寻求各自发展道路的同时又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逐渐螺旋上升的生长轨迹。
2)纵观中外建筑设计史,各种设计风格层出不穷,无论是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风格,抑或放之四海皆准的现代风格,还是力求精神变革的后现代风格……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目不暇接。作为设计者,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清晰认识却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设计风格细分的定位研究缺失,建筑设计实践上艺术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并不罕见的是提到中式,有人会忽略汉唐风格与明清风格之间的差异,论及欧风,也有人会无视南北欧之间的不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解决建筑设计风格定位的问题―――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我们有必要从更加系统的角度认识建筑设计风格体系,理清建筑设计风格中的内在因素与文化脉络,从而更好地为设计创作服务,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3风格的内在因素和认识维度建筑
设计来源于人类生活,建筑设计风格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筑设计风格,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特点社会文化逐步积淀,最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地理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同时融入设计者的创作构思综合而成。所以每种典型的建筑设计风格都强烈反映地域特色与时代文化。传统建筑设计风格理论,往往主要以历史时期的划分作为风格分类的主要脉络,同时对于地域文化因素进行辅助说明,形成近乎一维(时间或历史)的建筑设计风格认识。更进一步,中国的前辈建筑教育家梁思成曾按照“古”“今”“中”“外”四种特征,把设计分为四个档次―――以“中而今”为上,次之“西而今”,再次“中而古”,以“西而古”为下;这种划分方法综合时空两种因素,清晰明了而长期为业内共识;显然,“古”与“今”为时间(历史)维度,“中”与“外”则为空间(地域)维度,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认识无疑向前进了一步。系统认识建筑设计风格,不能一味的着眼于多变的形式,而应更多分析建筑设计风格背后的地域因素与时代因素,形成既有整体又有局部的系统性建筑设计风格认识。不妨将时间与空间作为建筑设计的风格认识的基本维度。同时,由于技术不断进步,表现手法日渐更新,加之设计者力图表现某种社会文化特征的尺度不同,显然不同的设计作品的社会文化特征典型程度也有所不同,我们不妨将这种风格明显性称其为纯度,显然,时间(历史),空间(地域)与纯度基本构成我们认识建筑设计风格的三个基本认识维度;藉此我们不仅能系统地认识风格体系,而且能为设计实践提供可遵循的理论指导。
4建筑设计风格系统的特征解读与分析
1)建筑设计风格系统的基本维度与含义分析。空间(地域)维―――人类文化有很强的地域联系(连续及差别),建筑设计风格也是如此,这种地域之间的联系构成建筑设计风格细分研究基础与基本认识维度。例如从地域角度研究:东亚―中国―华南―岭南的风格序列,从中探寻文化脉络与文化发展走向。不难看出,空间(地域)维度的连续性使其分布在风格系统的圆周之上,颇似简化的地理时区划分。时间(历史)维―――由于社会生活因素的变化,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变化发展,依照自己的规律不断前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历史延续性,比如就中原地区而言,由于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建筑设计风格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的变化轨迹。显然,时间(历史)维由于其单向性使其呈直线与空间(地域)维平面正交。纯度维―――建筑设计风格系以特定某一地域某一时代的风格为典型蓝本(最纯粹的设计风格),比如明清苏式小木作风格,继而由于表现手法不同产生此风格特征明显程度不同的建筑设计作品,可视为风格纯度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既与技术手段进步有关(比如以不锈钢代替木质的中式冰纹屏风),也与设计表现手法的突破有关(比如突破传统设计构图的对称性限制)。不难理解,通常所谓“现代中式”的“现代”是一个纯度的概念,而非时间(历史)的概念。显然,对于特定地域及历史时期的风格,设计作品的创造性和设计师的水平更多体现在对于既有风格纯度的把握上,比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比之十分明清苏式风格设计,设计五成的明清苏式风格设计更难把握,也更有创造性和挑战性。至于通常所谓“现代风格”,因为简单几何形体为母题进行设计,这种风格实际上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史中,几乎超越地域和时间界限,可以理解为不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风格,或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简约主义风格,所以此“现代”其实也非“时间(历史)”概念,而是“纯度”概念,在建筑设计风格系中,“现代风格”几乎与时间轴重合。
2)建筑设计风格系的特征几何面。按照上述分析,建筑设计风格系为规则的柱状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特征几何面深入认识其空间秩序,时间秩序与纯度秩序。其中,同空间(地域)面表现为过时间轴的半平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的地域特征相同,而时代特征和纯度特征(明显程度)则各不相同;同时间(历史)面表现为系列的水平圆形平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所处时代相同,而地域特征和纯度特征(明显程度)则各不相同;同纯度面表现为系列同心圆柱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纯度特征(明显程度)相同,而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则各不相同。
篇8
【关键词】:建筑风格设计风格地域文化城市规划
1建筑设计风格的含义及特点
建筑设计是以人工环境为对象的设计活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求,从而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建筑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生理、心理环境质量。建筑设计风格,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者一个人的建筑设计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
2建筑设计风格系统的特征解读与分析
2.1筑设计风格系统的基本维度与含义分析。
空间(地域)维―――人类文化有很强的地域联系(连续及差别),建筑设计风格也是如此,这种地域之间的联系构成建筑设计风格细分研究基础与基本认识维度。例如从地域角度研究:东亚―中国―华南―岭南的风格序列,从中探寻文化脉络与文化发展走向。
岭南建筑风格
不难看出,空间(地域)维度的连续性使其分布在风格系统的圆周之上,颇似简化的地理时区划分。时间(历史)维―――由于社会生活因素的变化,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变化发展,依照自己的规律不断前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历史延续性,比如就中原地区而言,由于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建筑设计风格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的变化轨迹。显然,时间(历史)维由于其单向性使其呈直线与空间(地域)维平面正交。纯度维―――建筑设计风格系以特定某一地域某一时代的风格为典型蓝本(最纯粹的设计风格),比如明清苏式小木作风格,继而由于表现手法不同产生此风格特征明显程度不同的建筑设计作品,可视为风格纯度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既与技术手段进步有关(比如以不锈钢代替木质的中式冰纹屏风),也与设计表现手法的突破有关(比如突破传统设计构图的对称性限制)。不难理解,通常所谓“现代中式”的“现代”是一个纯度的概念,而非时间(历史)的概念。显然,对于特定地域及历史时期的风格,设计作品的创造性和设计师的水平更多体现在对于既有风格纯度的把握上,比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比之十分明清苏式风格设计,设计五成的明清苏式风格设计更难把握,也更有创造性和挑战性。至于通常所谓“现代风格”,因为简单几何形体为母题进行设计,这种风格实际上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史中,几乎超越地域和时间界限,可以理解为不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风格,或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简约主义风格,所以此“现代”其实也非“时间(历史)”概念,而是“纯度”概念,在建筑设计风格系中,“现代风格”几乎与时间轴重合。
2.2建筑设计风格系的特征几何面。按照上述分析,建筑设计风格系为规则的柱状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特征几何面深入认识其空间秩序,时间秩序与纯度秩序。其中,同空间(地域)面表现为过时间轴的半平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的地域特征相同,而时代特征和纯度特征(明显程度)则各不相同;同时间(历史)面表现为系列的水平圆形平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所处时代相同,而地域特征和纯度特征(明显程度)则各不相同;同纯度面表现为系列同心圆柱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纯度特征(明显程度)相同,而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则各不相同。
3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的结合
建筑风格是建筑文化中最突出的表象,建筑风格不仅仅是指建筑的形式。它同时涉及到建筑创作者在处理题材、塑造形象、运用建筑语言、掌握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能力。不同的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历史差异、都会产生不同的建筑风格。
19世纪中叶欧洲已经开始了工业化的步伐,它之所以能产生建筑上的复古风也是有它的时代背景的。我们知道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无论是巴洛克还是哥特式,都是石材为原料的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的形式。是财富、权力、社会地位的象征,普通人是可望不可及的。而到了工业时代,工业化的生产能使普通的建筑材料替代了昂贵石材,先进的机械工艺能替代了复杂的手工工艺。使那些庄重,神圣的建筑形式能够在大众生活中实现。如此就出现了混凝土式砖柱外面挂上陶立克或者爱奥尼克、科林新、塔司的石材饰面的柱子或砖墙外面挂上石材饰面。这就是所谓的“19世纪的伪造品”。
在这种特定的大环境下,天津近代建筑除了保持了这些特色外,又顽强的保持了它的地域性。从建筑类型上分,从我们介绍的近代建筑中就可以看到在天津的近代建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种建筑形式。但是原汁原味没有任何变异的西方建筑几乎没有,可以说在一幢建筑上我们可以找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西方建筑要素,但是你要把这幢建筑归上一个类别也确实困难。我们在介绍的建筑中就已经看爱奥尼克柱与塔司干柱同用在一撞建筑上、科林新柱的莨苕花饰用在方柱的柱头上。特别是曼塞尔(Mansard)屋顶,本来是法国十七世纪御用建筑师为了对法王规定平民建筑沿街必须有统一平直的屋檐,屋顶不许起伏突出的规定想出的对策,在统一、平直的屋檐上在做突出起伏的一种形式。而在天津都用在了局部突出屋顶上。这里固然有天津地域文化中强调实用中西兼蓄为我所用的特色外。还有就是来到天津的外国建筑师们脱离了本土各种意识和建筑程式的束缚,能够自由的创作最大限度的施展了他们的才华。
4建筑风格应体现城市及居民特点
近年来,针对快速开发建设中遇到的建筑布局及风格混乱或呆板无特色等问题,很多城市都开始反思城市规划及建筑规划设计的风格定位及其相互作用。对建筑色彩、基本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使建筑风格与城市规划也相辅相成。
建筑设计人士认为,生活追求催生建筑形式与功能,建筑形态滋养生活情趣和格调。古罗马人迷恋奢华,于是有了明丽的庄园;法国人醉心于葡萄酒,于是有了飘满酒香的庄园;而英国人,在看透了工业时代的喧嚣和城市生活的焦虑后,有了令全世界都为之向往的乡村庄园。可见,建筑风格实际上源于生活,又对城市人居生活起到定位作用。同时,好的建筑风格是建立在有持久生命力的城市规划框架下的,又对城市面貌和城市规划起到促进作用。
我市去年开始按照工作程序先后进行了天津重点地区色彩取样分析、传统色彩用色分析、城市色彩印象问卷调查、色彩心理评价实验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汇总天津市城市建筑色彩总谱,提取天津建筑主色调,并提出了初步的色彩管理建议。提出了亮灰、砖红、砖灰和暖黄四种主调色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色彩审美偏好反映到城市色彩中来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色彩风貌。”专业人士认为,目前出现的英伦建筑风格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津万国建筑的历史文脉,但是也要注意不同的城市未来所呈现的样貌也将非常不同,建筑风格应更准确体现本地城市及居民特点。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风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时不同地域与历史时期建筑设计风格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建筑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探寻设计文化历史脉络,掌握其设计内在规律,准确进行设计风格定位,在当今信息时代设计多元化的格局发展中正确对待设计风格的国际化与民族化、技术化与艺术化,促使建筑设计推陈出新,不落窠臼,推动建筑设计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殷丹.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
篇9
关键词:旅游纪念产品;包装设计;地域性文化
一 榆林地域文化现状分析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陕西省境内极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之一。
榆林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众多。古往今来,榆林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榆林城不但历史上名楼林立,而且古寺遍布,城内城外名胜古迹萃集。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李自成行宫等。
自然景观方面,由于榆林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大漠风光和黄土高原风情各具特色。榆林拥有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塞外风光与蒙汉两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域风情,构成红碱淖风景名胜区完美独特的自然景观。
榆林地区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底蕴,自古多民族在此融合,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由于地处在蒙汉交接区,使在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形成了率真、豪爽的性格;造就了这一地区丰富多元化的饮食文化;以及淳朴而古老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感悟,孕育出大量的民间美术作品和众多的艺术形式,例如陕北剪纸、绥德石刻、陕北民间刺绣、信天游、秧歌、榆林小曲等。这些民间艺术风格质朴浑厚,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反映出榆林人民的生活与情感、智慧与思考,衣食住行中反映出民间艺术的魅力和博大。
榆林地区的旅游商品丰富,如陕北小米、榆林豆腐、名贵杂豆、横山羊肉、剪纸、清涧石刻等都十分具有地方特色,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合理利用榆林市丰富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设计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旅游纪念产品包装设计,不仅能提升榆林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展示和传播榆林的地域文化的作用,并且对榆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 榆林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探索
首先,要充分挖掘、利用榆林地域特色文化中的设计元素可以使视觉形象更有冲击力,使旅游纪念品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刻意强化榆林地域文化在旅游纪念品包装中的表现是榆林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创意的有益探索:
1.挖掘更多表现榆林地域性的图形元素
榆林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风俗多样,有很多特色文化能反映榆林独具魅力的塞北风情。其中很多来自民间的艺术形式,它们是经过历史的长期发展和积累的优秀艺术成果,所以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并且有着强烈的亲切感和共鸣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挖掘榆林地域化的特色图形元素:
① 参考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是指劳动人民的生活文化,其作者大多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因此民间美术都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民风,具有当地的独特气质,榆林民间美术作品也不例外。如被誉为“黄土魂”的陕北剪纸艺术中人们喜闻乐见的造型形式:“团花”、“生命树”;以及寄托陕北婆姨对丈夫和家人浓浓爱意的鞋垫刺绣中的造型不但具有形式美,而且富有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 提取特色景观形象。榆林有很多特色的旅游景点,这些旅游景点都有着许多动人、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这些景点的著名建筑或者景观的造型,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作为包装图形设计的切入点。提取概括出既能代表景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图形样式,使榆林旅游纪念品包装的独特魅力得以展现。
③ 提取特色民俗文化图形元素。榆林市由于历史上多民族文化汇聚交融和其地域的特点,风土人情受山西、内蒙古的影响,传统风俗古老纯朴,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追求美好的生活。正月初一大拜年;十二老鼠嫁女;十五元宵节,闹秧歌、转九曲、垒火塔塔、哨呐秧歌;十六“燎百病”祈求吉祥。清明吃“摊黄”,用面捏成各种动物,寓意万物复苏。冬至熬猪羊骨头叫“熬冬”。在设计榆林旅游纪念品包装时,可以从这种独特的地域性非常强的民俗生活内容为切入点,提取和设计包装中应用的图形样式,将活生生的榆林人民的生活画卷展现给来榆林旅游的消费者眼前,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艺术感染力。
2.运用具有榆林地域文化的色彩配置
色彩是包装设计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形象要素。整体包装设计在色彩使用上,应分析当地主流色彩的应用及民间色彩基调。首先考虑到民间沿用的主色调也就是最早的中华五色“赤、青、黄、黑、白”的应用,这五种颜色在我国民族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每一种色彩产生出特有的精神寓意和内涵。在陕北榆林地区,这些色彩同样拥有着各自的地位和含义,例如红色的主导地位,黄色、青色与其他颜色的搭配使用,以及白色在陕北地区的特有含义等,以更好的表达产品特性。
篇10
设计思想通过设计来得以表现,传统文化制约着室内设计的发展。设计思想与时代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具有文化的传承属性,每一种设计思想都伴随着特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时代的发展和继承中得以传播,它反映的是具有地域民族特征的社会观念和审美需求,体现历史性的文化风貌。
室内设计中体现着传统的设计思想。随着设计的发展,许多现代室内设计理念层出不穷,在现代元素和文化的作用下,室内设计不断创新发展。在发展创新的同时,它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来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构成,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对传统设计思想的一种延伸和理解。一些表现手法、语言、思想以另外的隐性途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设计,而且无处不在。
一、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以及空间要素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是以为人们提供公共活动服务为目的的所营造的建筑空间环境。室内公共空间环境其类型和营造特点多样:它可以是单一的空间环境,也可以作为整个室内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以其广泛性的空间环境特点,在对地域性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占有特殊的优势。
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非常广泛:空间的方位、空间的尺度、空间形态、空间色彩、空间界面等等,其中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主要体现在空间尺度、空间形态、空间色彩和空间界面这几个方面。
空间的尺度,即空间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大小,体现人与环境空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的深度的空间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通过对空间渐变、重复、聚散等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表现空间有序和规律的变化,使空间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空间的形态,各种形式围合空间所形成的不同空间感受。如:方形态、圆形态、菱形形态等。方形形态给人大方、规整的感觉,圆形形态在空间环境中给人一种柔和圆润的感觉。不同的空间形态变换应用于不同的氛围下的空间环境。
空间色彩,物质空间的基础上所呈现的色彩定位在室内公共环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色彩通过人们的视觉感知印象在内心深处产生相对应的影响,它影响着整体空间所传递的文化语言信息,同时它也影响着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行为。
空间界面,界面的含义原本被用于物理和生物领域的研究,在室内空间设计研究方面,它是用来表现空间于空间相连接的部分,具体体现于地面、墙面、顶面等空间构件,同时也包含它们的结构、肌理等因素。
二、传统文化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及表现
室内公共空间中如何表达传统文化的探索一直在发展和进行着,设计手法逐渐丰富,传统文化含义的表达与体现在于对设计的创新,用现代方法和设计艺术形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一)传统图形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空间表现形式多样。图形和纹饰的发展变化体现着传统文化艺术的时代性,传统图形对文化含义和意境的表述更为直接,图形在不同的地域所呈现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反映了鲜明的地域性。在这些图形的设计中,有些恰恰迎合了现代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因此在现代的公共空间设计中,采取直接引用的方式,把传统的图形直接引用到设计中,在表达传统文化于现代设计的交融的同时,传递传统的意喻。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的被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肌理,形式各异的图形设计和创新让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对传统的图形进行抽象、简化和夸张,使得传统图形在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中又增加了新的含义,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图形特点,保持了传统形式的韵味。
(二)传统色彩搭配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色彩搭配影响空间对人视觉和心理上的整体性感受,如何在整个空间环境中创造出适合空间氛围的的色彩搭配,就成为了空间环境设计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中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重了对材质本身色彩肌理效果的保留,又恰当的使用了人为的配色。
传统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除了在承重架构和装饰纹饰上采用易雕刻、移动的木材构成之外,其他的空间围合构件基本上都使用了原材料的本质肌理和色彩,譬如石阶、走廊、地面和依附它们上面的细节装饰。在构筑材料的选材上也十分广泛,室内空间经常使用的木材如楠木、椴木等。石材的使用常有:汉白玉、花岗石、青砂石等。不同属性的材料之间的结合搭配,使得整个空间环境丰富充实,色彩独特。
在人为配色上,中国传统的空间设计的使用是有规律的,根据色彩的变化依次为:黄、赤、绿、青、蓝、黑、灰。如宫殿、寺庙一般使用象征权贵的黄色和赤色,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炎黄子孙,黄自古以来就是正统的颜色,是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重要的色彩之一。另外,赤色象征着圆满和希望,它和黄色象征着被太阳笼罩着的生命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在现代的生活中这两种色彩也经常被用来表现传统的主题和渲染气氛。
(三)传统文化寓意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中国丰富的传统语言体系不仅具有装饰化的形式表达,而其它能够通过对空间的依附传达出人们对时代精神文化的寄托,营造一种语言化的意场,传统文化寓意大多以“吉祥”为主体,“吉祥”代表着人们对事物的期望,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
转贴于
空间设计中寓意的表达是以功能和形式为基础,赋予空间的另一层文化含义,是在传文化艺术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寓意是在“形”与“义”的结合中得以传递,以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为基本环境,其中承载着视觉形态与意义象征之间约定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发展中不断交流的结果,并且依照民族的地域文化背景逐渐形成一种共识。
中国的传统吉祥物繁多动物如:龟、鹤、龙、凤、象等;植物有松、竹、梅、兰、石榴等,还有如意、兽石、礼器各种在文化发展中所形成的独具特点的物品。像寓意美好的回形纹,象征四季皆福的“四蝠如意”,代表同心齐力,事业繁荣昌盛的同心方胜纹饰,都无不体现人们对生活对期望的表达。
从古至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样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寓意是在东方独特地域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广泛性、多样性的宝贵资源,它是不可替代的艺术表达形式,在传统装饰元素所体现的文化寓意同样可以运用于现代的公共环境设计中,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简化归纳、夸张和抽象的提取,从而适用于不同的空间环境氛围,体现传统文化内涵和深层的文化寓意。
三、现代公共空间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东北街,在整体上使用了最能象征当地特征的传统园林布局,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代表传统文化特点的设计形式被直接运用到了其中,透过正菱形的侧窗,我们可以看到宛如水墨画般的徽派风景,沿用传统符号特征并运用设计手法抽象了的叠落山墙体,粉墙黛瓦、淡雅、素净、朴实无华的色彩搭配,都体现了贝聿铭对吴文化和苏州地区地域特点的把握。除此之外,在设计中有意对整个空间环境进行了缩小的处理,留出了部分的庭院和水塘的面积,减少了整个建筑对人们心理所造成的压迫感。总体空间环境为了协调周围的建筑,高度并不显得高大和突出,而是不张扬的融入了周边的环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中庸含蓄的特点。
(二)贝聿铭—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的设计特点也同样延续着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整个空间的布局犹如北京的四合院,客房各翼的屋顶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中硬山和单坡的屋顶形式,深色的钢材和淡色的玻璃依旧是对园林中黑椽和青瓦之间关系的诠释。月洞门和菱形窗式以贯穿其间的流觞曲水达到空间上的交流,同时也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性特点。香山饭店的设计通过对传统文化历史符号的运用和现代材料的结合,营造出了适合现代人生活而又体现传统文化寓意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