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循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成为各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产业集群能够将区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一种产出高效、竞争力强的先进产业发展模式。然而,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的弊端,近年来我国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原本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集群(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很多已经陷入了资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困境。欠发达地区多为生态脆弱地,如果继续照搬这一模式,只会导致资源耗竭和生态恶化,人们可能面临生产生活不可持续的境地。

但同时,欠发达地区又面临着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西部有的地区(如贵州省)尚未完全摆脱贫困,人民生活水平仍徘徊在低水平,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人民群众都有发展经济的强大动力和要求。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下,不断缩小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使欠发达地区在不破坏生态和不过度消耗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是目前严峻而迫切的任务。产业集群模式产业经济效益高,但生态效益不明显;循环经济生态效益好,但需要强大的技术、经济力量做支撑,这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西部地区是巨大的挑战。在循环经济基础之上发展产业集群,构建循环产业集群,则能够有效地发扬各自的长处,避免不利影响,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理想载体。

在欠发达地区构建和发展循环产业集群,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循环产业集群,其生存的环境怎样。循环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区域内以产业链、生态链和价值链以及共性和互补性相联系的众多企业及相关机构所组成的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功能的空间聚集体(蔡绍洪,2008)。集群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撑机构之间形成循环网络,而每一个这样的网络又包含在更大的网络之中。即循环产业集群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复杂网络系统,企业之间由于正式的产业联系在一起,企业与企业、辅助机构之间也因为长期接触、交往而产生的非正式信息、情感联系,以及由于规范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法律联系。由于这一系统涉及到经济、社会、法律、技术、金融、政府等多重主体,因此,在实际构建过程中,如何加强各主体建设,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循环产业集群的构建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是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已有的产业基础

西部地区一方面自然资源丰富,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却极为脆弱,大规模过度开发容易给当地带来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益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产业集群发展有了一定的效果,循环经济的引入也使得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西部产业资源条件及生态环境基础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天然基础。西部地区农作物和畜牧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具有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化的条件;西部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水能、矿产、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化工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总值占全国的一半,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为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此外,西部地区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丰富,相对东部而言,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方面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

然而,也正是由于其富饶的自然资源,使得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长期依赖于对资源的简单开采,其资源利用率、资源产出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及再生资源利用率都较低。而且,西部工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和传统产业占很大比重;大多数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科学技术力量薄弱,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此外,西部嵌入式企业过多,产品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总的来说,目前西部经济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使得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土地干旱化和沙漠化扩大,草场退化,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资源利用低效率和废弃污染的大量产生,加上工艺技术水平落后,导致污染治理能力差,污染强度高。西部地区万元产值排放的污染物要比东部地区高1-5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西部位于我国水系的上游和大气环流的上风,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仅对西部是灾难性和难以逆转的,直接妨碍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也对东部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消极影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已成为国内及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若继续采取传统的线型经济模式搞西部开发,势必进一步加剧对生态的破坏,经济发展也必然受到生态环境恶化的约束。

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行集群化和生态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集约化利用效率,才能使生态不至于被破坏甚至得到修复,也才能使西部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二)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层次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生产分散,企业之间关联度低,分工协作不够;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促使企业集中,将部分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大中小企业的产业联系,逐步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集群。

虽然学界广泛认为,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中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已经出现了一批集聚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落:“成都—重庆—贵阳制药业走廊”,四川泸州、贵州仁怀等地的小酒厂聚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旅游线路上的旅游产业积聚;云南昆明及周边的花卉产业集群;四川德阳的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关中地区的煤化工产业集群、成都地区的制鞋产业集群、广西的蔗糖加工产业集群、云南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贵州云南的烟草产业集群、重庆的摩托车产业集群、四川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陕西西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集群和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等。西部各省区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产业集群(集聚)为契机,采取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形式,积累和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优势产业集群,这对于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繁衍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对于西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这些产业集群尤其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却是建立在资源的巨大消耗之上的。其根本原因是经济运行方式的粗放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其直接后果是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产业生态化问题日益成为西部产业集群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从集群的外部环境来看,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等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集群的内部状况来看,西部已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低生产·34·要素成本之上的,如果继续采用外延型的增长模式,就会加剧对生产要素的争夺,抬升生产要素的价格,增加集群的生产成本,削弱其低要素成本优势,很有可能造成内生型产业集群的衰落和外生型产业集群的空洞化;此外,众多企业聚集在一起,本身就已给当地的资源环境带来了极大压力,如果再采用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或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就很容易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反过来,被破坏的环境会降低产业集群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吸引力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三)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因此,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将“资源消耗—产品生产—废物排放”这一传统的物质线性流动模式改造为“资源利用—绿色生产—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动模式,提高再生产效率,以最小的资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督促和支持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各省市、地区纷纷加大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及节能减排建设力度,。如陕西省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企业中开展清洁生产;广西贵港市“九五”期间就在贵糖集团的基础上开始了生态工业园的建立,2002年第一个被国家环保总局确认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云南省以昆明、玉溪、曲靖、红河、大理、楚雄等6个州市和化工、冶金、电力等8个行业为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在全省52个企业内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贵州省贵阳市2002年5月被国家环保总局确立为全国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试点单位和联合国规划署全球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内蒙古加大循环经济建设力度,2008年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的示范企业、园区已增至27个,涉及钢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化工、电力、煤炭、医药、农畜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6]。新疆成立了石河子国家生态工业(造纸)示范园区,形成集种植业、养殖业、畜牧加工业、造纸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一体的循环型产业集群。广西于2007年出台了《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拟投资2390.8亿元,对包括70个项目的8大生态工程组织进行建设。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西部省区市都有自己的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试点项目,并形成了全省发动、地区带动、城市驱动、园区拉动、企业推动等多种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不少企业还构建了规模大小和长短不同的产业生态链。有关统计研究表明[7],西部地区在农林、建材、矿业、能源、造纸、化工等生产领域的企业大多都构建了长短不等的产业生态链,其平均比例高达67·12%;医药、饮料食品、制造业、房地产等消费品生产领域的企业也开展了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实践,其平均比例为12·94%。

除了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十五’期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政府在政策支持、投资环境、技术创新及科研人才引进等方面均有相当的优惠条件,从外部环境上为西部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的机遇。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产业集群的问题与障碍

从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的现状来看,西部具备了发展循环产业集群的一些基础性条件。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产业规模化水平不高,循环经济实施力度不够,制度、法律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西部循环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提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基础设施完备与否有助于决定一国的成功和另一国的失败”。

阿斯乔(1991)发现基础设施的增长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反则会造成劳动生产率的降低[8](As-chauer,1989)。谬仕国等人(2006)发现基础设施对社会其他部门投资具有明显的挤入效应,其中西部地区大于中部和东部地区。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张,对公共设施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公共资源紧缺,特别是当交通、交易等费用超过产业集群所带来的收益时,集群的规模经济将变为规模不经济,直接影响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西部多数省区地方财政状况差,加上政府对基础设施领域的限制比较多,不利于融资畅通,导致资金困难而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西部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普遍滞后,道路、通讯、物流、信息、生活设施不配套,排水、排污等环保设施和废物回收的设施不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健全,难以实现现代物流对产业集群内产品流通的作用。

(二)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西部目前产业集群组织结构不合理,呈现出“散,小,乱”的特征。“散”即分散,使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大,“小”即产业的规模很小,“乱”即管理和发展中的混乱。目前的工业园区大多只解决了企业聚集的问题,企业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只是企业的简单“堆砌”,没有形成一个建立在合作竞争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离产业集群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集群的发展直接依赖于自然·35·向秋兰,蔡绍洪:欠发达地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资源,使得集群内单一的产业结构仅存在简单的物流供应形式,限制了与其他产业部门和服务机构间进一步合作关系的扩展,产业链无法延伸。产业集群内成员间交流较少,不能形成知识流和信息流,整个系统趋向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集群经济优势无法体现。同时,大部分企业聚集为自发聚集,没有总体的目标和实施方案,没有统一的管理手段,企业由于自身短期的利益而做出不顾大局的决定,这些都导致了产业集群的混乱形势。另外,集群区内龙头企业少,缺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

(三)融资困难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命脉,也是目前严重制约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国有经济比重大,经济发展的重点一直放在国有大型企业上,很多扶持政策都偏向于这些企业。相比之下,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较小,获利能力欠佳,造成自身信誉等级较低。致使银行贷款大多倾向于那些相对而言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的大企业,而对于贷款需求急、频率高、数量少、风险大的中小企业贷款,银行现有的服务方式,服务种类和服务效率都还不能与之相适应。加上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中小企业无论从内部积累还是在外部融资方面都较为困难。

此外,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偏弱,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

(四)循环经济观念淡薄,相关主体积极性不高从政府的角度看,由于饱受贫困的困扰,西部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持有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观念,在引进外资和新建项目上,对是否存在严重污染和资源环境问题考虑较少,而对是否增加财政税收和经济增长考虑较多,从而抑制了其发挥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的局限,认为清洁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是由社会所得,自身难以从中获取经济效益,因而没有主动开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从公众的角度看,公众普遍认为环保是政府的责任,加上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对环境质量需求不足,普遍缺乏参与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很多农村公众乱砍滥伐,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利用。城市公众尚未树立可持续消费的观念。

(五)相关管理、政策不到位

产业集群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现有的循环经济园区和产业集群缺乏科学的规划,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政府的监督、引导、规划等职能发挥不充分,对重污染企业、重化工项目监管力度不严,第三方力量(如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发展滞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加上产品同质化,导致“以劣驱优”及“柠檬风险”恶性竞争愈演愈烈。此外,政府对于集群企业在市场准入、财政、税收、融资方面的扶持政策还不到位。如循环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建设土地,而国家对于建设用地采取的是“严把关”的政策,许多新项目因无法争取到土地使用审批而搁浅。

(六)制度建设不规范

一是绿色GDP核算和利益平衡机制尚未形成。绿色GDP核算包含对环境影响的核算,在利益平衡机制还未形成前,企业出于理性,往往会选择不承担治理污染的责任,并继续维持生产的负外部性。二是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行业性和地方性的有关法规、企业产品及废弃物回收规范、循环经济刺激机制的系统化、工艺标准及技术性规范、循环经济信息公开以及高污染、高消耗和资源再生行业等分别需要进一步立法完善。三是相关主体权责不明。循环经济需要公平高效的体制保障,而西部乃至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管机构以及相关主体的权责并不明晰。环保、农业、建设、国土各个行业都积极主张本部门在循环经济管理中的权力,但谁才是真正的主管机关,立法没有具体规定。

(七)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

西部各省区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技术低下,由于规模偏小,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低下的生产技术导致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致使企业效益低下,没有能力负担高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购置。这就形成了低下技术和低经济效益的恶性循环。而且,发展循环经济也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西部循环经济技术总体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能力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许多企业在循环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排弃物无害化等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运行成本较高,使总体的经济效益不够理想。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构建循环产业集群的具体措施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组织结构不健全,政策扶持及服务体系不完善,人才、资金、技术、制度、文化欠缺,因此发展和构建循环产业集群面临巨大的挑战。亟须整合有关要素,为构建循环产业集群和促进其发展打好基础。

(一)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投入。循环产业集群的基础包括经济性基础设施、生态型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政府应该提高财政支出,增加对集群区的专项拨款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促进基础设施领域改革。应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取消基础设施投资的所有制和投资者限制,努力形成投资·36·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6月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体制和机制。比如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由于收益稳定,资产增殖前景大,适合采取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三是改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来改善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软环境,在清理各项乱收费、提高政府经济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完善法制方面下工夫,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资软环境方面的吸引力。

(二)建立相应的企业行为规制与市场结构

治理西部现有集群的组织结构不合理,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引导和调整。一是完善企业行为规制。要在企业内部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章,建立集群内部基于企业运行的企业行为规范,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行为,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二是调整企业规模结构。建立和完善企业破产和兼并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产权转让市场,推进国有资产转化重组;发挥政府在存量资产调整中的作用,通过企业规模内部性增长,调整优化企业规模结构。三是强化市场结构治理。

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实现大企业的迅速扩张。围绕主导产品,沿着产品链整合上下游企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巩固和提高优势产业,淘汰和转移低层次劣势产业,整合加强“龙头”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对低效率和高污染的传统能源加工型产业进行取缔或是生产技术改革,加大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此外,还要通过建立互信、培育声誉、及共同制裁来完善集群社会机制。

(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西部地区发展可以在以下方面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可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优惠贷款和国债资金等方式对循环集群企业提供支持;通过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对循环产业集群的支柱产业和核心项目加大资金支持。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建立信贷投向比例制度,实行结构性的差别利率政策,设立调整结构和发展落后地区经济的“专项贷款”,增大科技、环保、循环经济等方面的专项贷款。对于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结构不合理的企业和产业进行限制贷款审批。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建立循环产业集群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政府资金启动民间投资。调整社会投资结构,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扩大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投融资渠道。改善民间资本投资环境,保护民间资本的投资权益,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破除市场融资的所有制歧视、允许外资进入、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横向合作。四是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西部地区大城市建立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制定规范的产权交易规则并使企业挂牌上市。在西部大城市批准成立柜台交易市场,鼓励西部一些规范的、效益好的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在场外交易。对申请设立基金、发行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在额度上给予倾斜;放宽西部循环产业集群及其企业对外融资的条件。

(四)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要从政府、企业到公众,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提高相关主体发展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对于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行为,一方面要加大环境保护监测的力度,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另一方面也要从中央的角度对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帮助它们渡过难关。对于企业的污染行为,既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给予惩罚,也可以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公布于众,引导企业把生态融入企业文化中,迫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对于公众,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宣传工具,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产业集群、建设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五)创新管理及相关体制

一要科学规划。应该把循环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联系起来考虑和布局,针对不同产业类型和产业发展阶段,制定出发展战略。要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要积极推进综合效益好的大型主导产业项目建设。二是培育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在集群区培育和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如为群内企业提供广告、设计、培训、咨询、金融、保险、法律、商业、投资、循环经济技术、循环经济信息等方面服务的机构)、组织管理机构(如行业协会)、信用关系网络;为集群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贷款融资、信用保证、法律支持、行业规范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三是完善市场机制。既可以由政府强力主导,也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来促使市场机制不断传入。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区封锁与条块分割,促使生产要素在地区间、产业间自由流动,建立统一的、开放的、多层次的、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

(六)建立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扶持体系循环产业集群不管是自发生成,还是人为拟合的,其良性运行都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从产业发展上看,循环产业集群成立初期,应建立反不正当竞争政策,抑制恶性竞争;当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成熟后,制定反垄断政策,促进良性竞争;在对企业进行聚集与整合时,应制定兼并与合并政策和中小企业政策,从而促进产业组织优化。

从财税金融上看,鼓励向集群环境投资项目、清洁生产中心的建设提供贷款、经费和补贴;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机构,建立信用担保的风险控制和防范体系,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制度;提供加速折旧、减免税、投资减免、税率优惠及税收优惠政策;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及私人部门共同成立投资项目,为整个集群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从资源生态上看,制定副产品回收利用的政策,促进公众监督、污染处罚和鼓励治理;制定排污费、污染税、消费税、燃料税政策;优先采购具有生态标签的产品,优先考虑在循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或具有良好环境绩效的企业进行采购。

(七)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西部各省区应加强制度建设,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一要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从核算指标、核算技术(范围、时间)、核算人才上,建立健全包括绿色统计体系、绿色技术体系及绿色核算人才体系在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二要健全法律法规。要不断完善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利用经济手段促进产业聚集和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不断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积极促进《循环经济法》的颁布、实施,为循环产业集群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三要加大体制创新力度。要改革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避免政出多头,管理混乱的局面。

(八)加强技术的引进与开发

循环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西部构建循环产业集群,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整合技术要素。从外部层面,加强科研扶持和技术投入力度,加大循环技术的引入力度。加大教育投资,培育技术人才。加大科研投入,研发循环技术。

加大政府补贴,鼓励企业研发。加大市场运作,引入科学技术。从现实层面,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体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从制度层面,改革相关制度,提高科技供给和科技产出的质量和效率。建立非正式技术交流机制(如行业技术协会、技术中介机构等);推进循环集群技术的市场化;形成科研合作关系的合同化;实现科技研发管理的制度化。

四、结束语

循环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多主体的复杂系统,其内在机制的良性运行需要政府、非政府机构、企业以及整个集群区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需要充分调动组织机制才能完成。集群内企业及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根据奥尔森的经验研究表明,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体往往非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即集体效益的低下。因此,如何使循环产业集群这一具有公共属性的集团,既能实现集体利益,又不至于损害个体利益,是本研究之后需要继续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婉飞,周天斌等.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4(2):112-114.

[2]蔡绍洪,向秋兰等·循环产业集群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和谐发展[J].经济纵横,2008(1):55-57.

[3]李文清·中国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7(1):89-90.

[4]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5]数据来源于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篇2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

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2006,(7)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再制造成形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保护地球环境、构建循环经济、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再制造工程以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为特色,以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核心,可使废旧资源中蕴含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缓解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减少大量的失效、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有效途径。再制造工程高度契合了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并为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近年来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再制造产业已被国家列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并且列入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再制造已成为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再制造成形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在工业发达国家,废旧产品造成的危害暴露较早,因而相应的对策也被较早提出。再制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在废品回收责任制、再制造产品质量保证,还是在再制造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2005年全球再制造业产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的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达到750亿美元,其中汽车和工程机械再制造占2/3以上,约500亿美元左右。在机械产品再制造成形技术方面,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再制造工业生产中,主要采用换件法和基于机械加工方法的再制造成形技术(即尺寸修理法)进行。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也开始注意减少更换件的数量,而对基于表面工程的再制造成形技术及其成套设备的研发投入了大量力量。

2.中国再制造成形技术的发展现状

1999年6月,在西安召开的“先进制造技术”国际会议上,徐滨士院士发表了“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的学术论文,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再制造”的概念,至今已经过去10年有余。当前,我国对发展再制造产业高度重视,鼓励政策和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再制造示范试点工作稳步进行,再制造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随着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高等院校和企业对再制造成形技术和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促使再制造成形技术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

2.1再制造成形技术途径

按照再制造成形过程中零件尺寸增减变化情况,再制造成形技术可以分为“尺寸恢复法”再制造成形和“尺寸加工法”再制造成形两种技术途径。

2.1.1“尺寸恢复法”再制造成形技术

“尺寸恢复法”再制造成形技术是针对磨损、腐蚀等表面损伤零件和缺损、裂纹等三维体积损伤零件,采用先进表面工程技术、三维沉积成形技术等恢复零件损伤部位的几何尺寸,并通过优化再制造成形所用材料和工艺方法,恢复和提升零部件性能。

2.1.2“尺寸恢复与机械加工”融合的再制造成形技术

在“尺寸加工法”再制造成形技术方面,主要针对如何提高装备零件再制造成形的效率和质量进行研究,其现阶段主要成果在于新型多功能加工设备以及与“尺寸恢复法”再制造成形技术复合的技术方法。

2.1.3再制造成形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

再制造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技术保证在于如何确保再制造成形产品性能不低于新品。近年来,

在再制造成形质量控制和评价理论与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从分析再制造生产工艺流程考虑,各环节均会影响再制造成形产品的最终质量。

三、再制造成形技术发展趋势

鉴于再制造在工业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巨大潜力,国家十分重视再制造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提高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的要求,这将引导今后国内再制造企业不断增加、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必将推动再制造成形技术快速发展。

1.发展趋势

再制造成形技术是再制造生产活动的技术核心。随着再制造产业发展,再制造成形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三个方面,即:①正朝着智能化、复合化和专业化等适合再制造批量生产方向发展;②正由宏观尺度再制造成形向微纳观尺度再制造成形发展;③正由纯机械零部件的再制造成形技术向机械/电子复合、机械/功能复合等以机械系统为载体的多功能复合再制造成形技术发展。概括起来,再制造成形技术发展趋势也可以归纳为“五化”,即智能化、复合化、专业化、微纳化和功能化。

篇4

关键词: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演变历程;调整方向和对策

一、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1、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60%,新兴工业国为20―40%。美国是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1990年美国对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它率先迈进知识经济时代。

2、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发达国家集中发展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信、航空、机器人和机床、电脑及软件等高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大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发展。

3、劳动力结构智力化

过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体力型和经验型的劳动者占多数,智力型的脑力劳动者比例不大,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20世纪中叶开始,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迅速提高,逐步成为社会劳动中的主力。

4、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

首先,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客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资源配置,所以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状况,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因而,从全球范围看,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间的相互依存、互动作用日益明显和深化。

5、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度的开放是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而不断提高的。各国产业结构开放度的提高意味着国际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发展必然促进产品特别是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进出品贸易发展又带动了新的需求,从而成为一国生产扩张的刺激因素。

辽阳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城市之一,产业结构依靠资源建立和发展。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

1、确立产业结构调整的多元化目标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目前辽阳正处在工业化过程的加速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须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我市的基本市情相结合,采取多元化目标战略,从不同的经济结构角度来进行完善与优化。优化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与投资结构。

2、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

老工业基地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要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产业发展的方向。在这方面,一要对具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技术改造,加快开发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二要淘汰那些污染环境、资源消耗较多、缺乏竞争力的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要大力发展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产业、围绕高科技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机械不能代替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环境

政府的调控行为必须依法在方式、范围和力度上作双向的调整,在某些方面强化政府调控,以纠正调控不足,在另一些方面弱化政府的调控,以纠正调控的过度。还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项改革: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调节作用的同时,不仅要提出鼓励或限制的产业和产品目录,更要有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经济和法律手段加以配合。完善全国城乡人市场,健全市场体系;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加快以股份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形成合理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的规则和机制,加快优胜劣汰的进程;促进资源在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和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构建企业破产和职工再就业的系统性工程。

二、辽阳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辽阳产业结构历经多年调整已发生很大变化。

1、辽阳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辽阳产业结构演变历程经历了产业结构快速调整阶段,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从2003年到2014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辽阳市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本上符合工业现代化进程的产业演进规律,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减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增加。

2、辽阳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

从辽阳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来看,辽阳市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逐年上升。在辽阳市工业化的进程中,虽然第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但随着政府对服务业重视及投入力度的加大,辽阳服务业依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供给保障能力迅速提升,服务业整体经济效益好转的同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外资与就业人员的加入。

三、辽阳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对策

1、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改善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做深做精一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安全农业,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种养业全面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推进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养殖业、林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二是全力推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三是加快养殖业发展。四是推动林业经济发展。五是突出农业产业化发展。

2、构建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及社会环境。作为老工业城市工业发展正受到日趋强化的资源约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建立低碳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做强做专二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二是强力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四是发展壮大6大工业产业集群。

篇5

循环经济与金融创新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金融创新至关重要。循环经济具有系统性、高投入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资金支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体系扮演着资金供给者角色,金融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质量与发展方式的改善与升级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金融资源,循环经济发展能有效促进资金高效流通,整合市场,并加快金融资源创新与整合速度。

二、循环经济视阈下金融发展创新的路径

1.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理念

首先,政府要更新发展理念,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营方式,变计划管理为市场经营,针对循环经济发展,制定金融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其次,转变金融创新思维观念,由单向循环向多向循环转变,将清洁生产、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转变工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树立金融创新意识,争取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平衡增长。

2.构建良好的政策引导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才能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所以各级政府能否正确认识循环经济的意义和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宏观调控为金融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增设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然后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以支持循环经济主体发展;同时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增设环保投资,加强绿色补贴建设,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在投资方面,应以资源型、节约型项目为投资重点,大力支持示范类生态工业园及环境设施建设项目;在信贷方面,在不违反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对企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致力于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首先是完善激励奖励机制,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中,对那些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或企业给予精神奖励和金融支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那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减免税,同时为鼓励中心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其次,建立创新机制,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政府可以设立循环经济科技研发基金,鼓励金融机构降低科技研发基金组织单位的贷款门槛,从资金方面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最后是制定风险防范机制,保险公司疏导和转移循环经济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有两种:设立或购买风险投资基金、认购主板与二板市场中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债券或股票,通过控制多层次体系市场格局达到控制风险损失的目的。

4.充分发挥融资渠道的效用

首先,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对于为循环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支持,如资金支持这些中小企业上市,为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保障;充分利用资本工具、股票市场、技术扶持等方面的优势,放宽资本市场,降低资本额限制条件,推动蓝筹股市场发展,使股票市场交易体系日趋成熟完善,可以将股票上市份额多分给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初具规模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由此使循环型企业发展更加有动力;同时为拓宽直接融资的范围和途径,可以借助资产证券、企业证券等收益固定的证券模式,达到支持证券市场发展的目的;其次,积极发挥间接融资优势。金融机构是间接融资的主要来源,对于三大政策银行来说,应顺应循环经济发展趋势,以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大力支持环保型中小企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应以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己任,提高那些环境破坏型或阻碍循环经济发展企业的贷款利率,缩短还款期限等,相反放宽那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或者根据中小企业现有的融资条件,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增加业务服务内容,使贷款政策多样化,加大外部资金支持力度,为地方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

5.创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产品

积极开发与创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产品,增强动态监测力度,选用循环授信方式。创新多样化的担保方式,扩大担保抵押范围,研究推动各项贷款业务,如应收账款业务、收费权质押业务、无形资产抵押等。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开发与创新与之相适应的信贷类产品,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增加贷款抵押担保方式与抵押担保范围,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拓展信用贷款服务范围,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效益好的企业,为其发放信用贷款。汲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积极开发与创新与当地循环经济有关的金融产品,以适应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循环经济与金融服务业同步发展。

6.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首先,积极推动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在全国重点城市发展银行分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本金壮大商业银行实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其次,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规范和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是重中之重,想方设法壮大财务公司实力;推动证券机构改革与发展,发展和扩大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经营公司业务,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评估公司。再次,依靠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金支持。推进产业投资基金建设,并鼓励其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向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投资。制定新兴产业投创计划,并加快实施步伐,充分发挥政府杠杆作用,引导基金投向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鼓励各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壮大创业投资企业实力,加快循环经济创业速度,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循环经济相关技术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

7.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篇6

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循环经济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其实现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资源的高效利用。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当资源枯竭时,整个世界都会陷入资源危机的“十面埋伏”,为了争夺“资源”,不排除引发更多的隐患[2]。在输入端—产品生产及资源开发阶段应考虑综合开发和资源的高效利用。(2)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构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立起生产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通道,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向自然资源的索取,在与自然和谐循环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3)无害化生产。通过原材料的选择和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以追求经济的、社会的、健康的、安全的和环境的效益(《国际清洁生产宣言》)为目标,在产品设计、原材料投入、企业生产过程、产品产出及回收整个过程中融入清洁生产的观念,充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出绿色产品、环境友好产品等。

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

1环境意识淡薄生产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作为生产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令人担忧。一方面生产者为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缺乏生态理念,忽视产品生命周期,致使产品更新换代快,不能物尽其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往往忽视环境污染投资,环保设施形同虚设,“三废”不经处理“达标”即偷排现象严重,其最终结果是环境污染与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在消费者方面,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较为偏激,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周围自然环境。一方面追求物质享乐,人为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新旧产品更新换代快;同时消费者不能自觉抑制非环保产品(如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为非环保企业提供了市场。消费者的这种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一方面刺激了生产,加剧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加大了废弃物的排放量,增加了环境污染,同样导致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阻碍循环经济的实现[3]。

2盲目追逐新型发展理念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球广泛关注[4]。随后在我国全范围内掀起,各大城市相继开展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经济涉及经济、文化、管理等方面,是一个多元复杂系统,需要各种技术及辅助政策、设施等予以协助。从当前环境危机考虑,低碳经济势必是未来发展趋势。但鉴于低碳经济面广复杂,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作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评价依据。国内现阶段推行低碳,多是开发新区用于低碳试点建设,往往需投资巨大的人力、财力,用于新区基础设施、交通、建筑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片面扩大了城市规模,加剧了城市能源、资源的消耗,违背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且现阶段没有明确的低碳评价指标,如今的低碳之城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待商榷。

3技术条件制约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从“减量化”到“再利用”再到“资源化”,循环经济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这是循环经济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的关键,但我国的绿色技术目前还很不全面[5]。空有超前的经济理念,而缺失科学技术的保驾护航,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4政府监督不够,政绩考核扭曲引导美国学者萨克斯教授就环境权管理提出了“环境权的公共信托理论”,强调政府为现阶段环境权的行使主体。因此在环境管理方面,政府有权利也有义务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我国,政府与企业、民众之间缺乏沟通,循环经济的制定不切实际,监管不力,激励措施不到位等均不利于循环经济实施;再者,我国各地政府以经济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对象,不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引进淘汰类、限制类项目,招商引资缺乏实地论证。同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政府缺乏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因此,政府缺位现象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5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循环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令虽然规定了关于循环经济的基本管理制度、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等,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理念、法律制度及其保障措施等均存在一定缺陷。首先,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侧重于末端治理及技术创新,而对废弃物产生环节、规章制度及宣传教育重视不够,违背了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理念;其次,循环经济涉及面较广,而现行《循环经济促进法》较为宽泛,仅能作为法律框架,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详细法律法规;再次,地方经济发展长期以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为代价,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处于边缘地带,与此同时循环经济相关立法缺失,不能对地方企业循环经济建设起到指导作用;最后,关于循环经济中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不够完善,公众积极性不够,而企业相关责任落实不到位。

6公众环境知识有限,政府公信力下降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即为废弃物(包括一般的包装材料、木材等;特殊的有垃圾、矿渣等)的回收再利用。然而近年时常发生的“食品危机”、“环境污染”等现象,触发了公众深层次的环境危机观念,公民对重大环境污染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提出了质疑,同时环保部门关于污染型项目的定性批复不再是定心丸,环境保护由“依赖政府”转变为“依靠自己或民间团体”。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公信力下降,为了保护自己及子孙的生存环境,公民偏激地选择了从源头杜绝污染事故发生。2009年年底,广州市番禺区“垃圾门”事件引起全国关注,致使垃圾焚烧项目走入困境;2012年,经国家环保部批准的四川省“十二五”重大产业项目———四川什邡钼铜项目在动工期间遭到民众抗议,最终政府宣布项目停建。垃圾焚烧和钼铜项目均属于重大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在环境危机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变废为宝,解决废弃物与人之间的土地之争,属于循环经济的良好典范,从环境、资源现状和经济发展趋势看,此类相关项目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公众环境知识有限,政府公信力下降,致使此类具有重大意义的循环经济项目胎死腹中。#p#分页标题#e#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

1以技术进步推动循环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技术创新。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污染的综合控制治理,都离不开环境科技的进步,必须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探索清洁能源及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在生产阶段将绿色、环保、生命周期等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中,改进生产工艺,选择无害化、可循环原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发展下游产品,变上游废弃物为下游产品原料,综合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逐步完善不同企业的技术标准,灵活变通,发挥不同企业的技术优势,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一个广阔平台。

2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德国是个法治国家,环保法律很完善,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法律基础,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同时提高了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工业界和经济界认识到经济和生态保护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良好的大气条件、水域和土地即是生活的必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6]。在利益当前、环境危机频发的今天,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对循环经济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下阶段发展中,应改变传统的末端治理污染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循环经济立法中的主动控制性;其次应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本框架,制定具体的有操作性的专项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最后应加强地方循环经济法律建设,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补充循环经济激励措施,明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从根本上指导企业生产,从法律上为政府监督提供依据。

3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环境是人民的公有财产,而政府作为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应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循环经济作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政府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要明晰国内经济与资源环境现状,强化政府政策导向,以循环经济为主体,在发展中融入低碳等超前理念,使循环经济与时俱进。在当前环境危机形势下,循环经济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循环经济现有框架下,以人类现有的技术而言,作为特殊资源的化石能源无法完全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7]。但整体上,循环经济对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起着枢纽作用。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应该综合经济、社会、地域等条件,全面分析,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结合当前环境形势,创新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通过构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待低碳经济成熟时方可转换主体。其次,要改革现行经济考核体系,在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中融入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破坏,理性看待经济发展,从国家层面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逐步落实到企业层面,全面实现绿色GDP考核制度。再次,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8]。最后,通过免税、减税政策,推行绿色产品认证等措施,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

4加强宣传教育与监督管理日本是最早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通过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绿色消费者全国网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9],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战略体系,该体系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充分的先例,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应加强监督、惩罚、治理力度,通过政府、公民和各种民间组织在政治、社会和市场等各领域的不同力量的互惠、习俗、强制、行为等博弈活动,加强政府与民间沟通力度,了解民众心声,建立良好的公信体系。以政府的公信力作为民众环境担忧的定心丸,在加强前期论证、实验的前提下,为重大循环经济项目保驾护航。其次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要利用学校进行循环经济教育,在少年儿童的学前教育、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和大学生的学历教育中都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最后要运用舆论传媒等各种手段对公众进行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公民作为社会的主要成员,如果能从思想理念上接受循环经济,在认识上理解循环产业的环保措施,在组织上听从政府决策,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并从身边做起,则循环经济一定会成为造福人类的新举措。

篇7

[关键词] 节能减排; 火力发电; 产业发展; 策略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4. 048

[中图分类号] TM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4- 0079- 01

1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发展节能降耗机组

由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内依赖煤电的能源结构短时间很难改变,作为资源消耗大户的火力发电产业,要坚持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积极提高煤炭等燃料的利用率,① 要积极开发供电煤耗低的大容量高参数6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级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要积极开发60万千瓦及以上容量、节水型空冷机组,燃烧无烟煤的大型锅炉机组。② 要积极发展热电冷联产机组,提高热量的综合利用率。③ 鼓励开发洁净煤发电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推广适合国情的沸腾炉和循环硫化床(CFBC)增压循环硫化床(PFBC)及煤气化发电技术(IGCC)(包括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电、化、热多联产技术)。④ 要不断加快对火电厂锅炉、汽机及辅机、控制系统等技术改造,提高设备可靠性和技术经济水平,减少自身能耗,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降低厂用电率。

2 加强循环经济建设,变产业排放废物为宝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规模。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循环经济试点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是当前我国在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国家应出台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火力发电企业的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围绕符合国情的火力发电产业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以及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网络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等。

3 建立政策和经济双重引导的节能减排政策鼓励体系

电力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缺乏强有力的具体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造成缺乏执行困难和约束力不足。主动的节能减排反成为企业市场经营的负担,而得不到起码的补偿;热电冷联产的火力发电产业还包含了公共事业的性质,但是由于位于城市附近,严格的各种不合理的限制措施也制约了其生存和发展。由于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火力发电企业的政策扶持明显落后,不能起到鼓励发电企业参与节能减排积极性的目的。只有把指导方针通过制定具体的产业政策,才能真正落实火力发电产业优化的目的,从而指导火力发电产业的发展规划,规范火力发电产业的发展优化行为,各级部门才能真正制定配套完善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体现方针的指导作用。

在火力发电产业政策条款中应明确产业政策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明确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同时配套必要的法律法规政策。建议将电力工业发展产业政策的实施纳入国家行政监察范围,同时明确行业自律和企业的责任、义务及相应的权利。增强产业政策执行的刚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错必纠。统筹火力发电产业与其他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发展。火力发电产业与煤炭产业、交通运输业、机械制造业、自动控制设备等产业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彼此之间互为影响。因此制定火力发电产业政策时,要注意统筹考虑与其他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4 继续深化发电等能源产业的各项改革

“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力工业推行集资办电,多元投资主体兴办电厂已成为主流。因此,要进一步向国内外投资者开放,用合资或通过资本市场,采取股票、债券、盘活资产、并购、出让、变现以及直接融资等多种方式,实行火力发电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其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国务院下发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即坚持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输配分开,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建立社会主义电力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标杆电价形成机制的不完善,加之煤电联动政策并未真正实施,造成2003年至今的火力发电企业亏损逐年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制约。改革政府核定发电电价机制,完成从标杆电价管理过渡到通过电源市场招标确定投资主体和发电容量电价,交易市场竞争形成电量电价。

篇8

关键词:化工行业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

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国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大力推动环境保护的“三个转变”,促进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在结构调整中,严把节能环保关,采取综合措施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项目环评,加强重点行业环保核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贡献。

我国目前已进入重化工业时期,化工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国防建设及人民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化工行业也同时造成了我国资源的巨大损耗、浪费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我国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对环境的损害又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认识的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各加工行业污染排放引起的环境、健康问题。还要考虑到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平衡的综合问题。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作为一种新的综合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从原始的资源依赖消耗型、简单粗放经营的生产增长方式,向集约经营、资源节用循环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使资源在得到最充分和最合理的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化工行业的循环经济,其内在运行机理是用环保、绿色、集约的经济运行模式来指导相应的化工产品生产活动,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排放的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从而使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化工行业中的循环经济可行模式

在推行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的良性过程中,从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入手,结合对环境保护中“三废”综合治理、利用的初衷,我们从产业链、资源利用衔接、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处理等方面,浅谈分析了行业中的一些循环经济可行模式。

(一)化工企业的园区集群化

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招商白热化,我国化工企业相对来说较为分散,产业链条衔接也不够紧密,而化工产品又多为危险品,运输风险大不说,物流成本也高。

将化工企业集中到规划合理的化工园区,可以有效地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理想状态。如园区集中给水、蒸汽、工业气体、热电联供、污废水处理、废物焚烧炉等公用工程,对企业而言,能源集中供给可节约大量成本;企业可以以邻居的产品、热量为原料,或是以其废品为原料,在园区企业之间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高效利用,运输成本也大大降低,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甚至来说形成了附加的效益,既循环、又经济,比如宁波化工区的德泰化学公司,以生产乙烯的废料焦油作为原料,生产的炭黑供应邻居宁波橡胶厂作为原料,生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产生蒸汽,通过管廊供给园区内吸热反应的企业;另外,园区统筹管理,对污染物减排也有推动作用,如园区的集中处理废水废渣、集中供气供热,不仅节约了用地和投资,而且实现由园区把守治污的最后一道关。

(二)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生产性企业类似,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认清搞好清洁生产的必要性,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实施生产技术的改造、升级,鼓励采用节能、降耗、高效的生产技术或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更清洁的技术、原料及能源,通过加强管理,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和工业效能,节约能源材料消耗,从节能、降耗的角度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及产品在进入消费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技术。通过在化工企业内,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的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治理和控制污染,把生产经营对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是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是对化工企业排放出来的有害物质,如废气、废水、废渣等采用先进的净化处理技术。如某化工企业对原有的供热锅炉实施了烟气脱硫装置增容改造工程,采用石灰石-石膏双循环工艺技术和湿式电除尘器技术,彻底避免石膏雨现象,改造后大大改善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减少酸雨量,社会效益很大。

三是废物资源化技术,就是对化工企业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加工转换等方式将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进行再利用。比如,化学副产品的回收再利用,酸碱之间的反应,各种有机物间的互相转化等等。如酸碱之间的反应,各种有机物间的互相转化等等;如英国璐彩特公司利用赛科公司丙烯腈装置的副产物HCN(氢氰酸)生产MMA,其废酸回收装置同时回供赛科生产所需的高浓度硫酸,这一个循环过程,不仅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还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三、化工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化工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形势仍不容乐观,随着“三废”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未来要重点围绕实施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方面更需深入推进,在最大程度上持久合理地利用所有的原料和能源,最低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参考文献

[1]张人为. 循环经济与中国建材产业发展[J]. 中国建材,2005,2.

[2]庄剑英. 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墙体材料工业[J]. 中国建材,2005,2.

[3]张磊. 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化工业道路[J]. 污染防治技术2003,6.

篇9

关键词:三废;治理;经济发展

1前言

三废问题的治理关系着城市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打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空间,迎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要求当前生产工艺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从废液、废渣、废气角度出发,对工艺生产流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高效处理,由此规避三废问题的产生对生产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以下就是对三废治理及循环经济发展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工业领域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不断创新自身治理手段。

2三废治理中应注意的事项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三废治理工序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三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当前人口、工农业生产现状,提高对环境治理问题的关注度,并注重结合居民环境需求,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进行高效处理,由此达到最佳的三废治理状态,且就此迎合当前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第二,在三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治理效率,亦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治理作业环节开展过程中应注重针对农业、养殖业、城市发展等领域中三废增长状况展开调研活动,例如,复合饲料、化肥等使用情况等,继而依据调研数据对三废治理方法进行确定,由此达到最佳的三废处理状态;第三,青岛机场海滨路在垃圾堆放过程中即随之呈现出CO2、CO、CH4等气体释放现象,形成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因而在当前三废处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结合中国CO2占据全球13%的问题,对三废治理工序进行优化设计,由此打造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满足居民生活、生产需求,且就此规避火灾等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1]。

3三废治理及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3.1贯穿环境生物技术

在三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将环境生物技术贯穿于治理流程中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首先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废水问题进行处理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对废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处理,由此达到最佳的水资源应用状态。同时,在废水治理过程中,亦应注重将细菌等置入到微生物生化反应器环境下,由此实现细菌向无机物的转换,达到废水净化目的。从当前的现状来看,环境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改善了AB法、SBR法、粉末活性法在应用过程中凸显出的应用效率较低的问题,为此,当代工业、农业等领域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生物技术的引进。其次,生物技术亦可应用于废气治理环境下,即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治理工序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的应用,由此将污染物转化浓度较小的废气,即将废气浓度维持在<3mg/L的状态下,就此规避废气的产生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在废气处理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处理效率,应注重对生物吸收法、生物过滤法两种处理方法进行合理化选择[2]。

3.2推进“三废”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结合

在三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治理效率,亦应注重强调将“三废”与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融合处理,由此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且就此为当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某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整体市场竞争力,即推进了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将“三废”作为资源,以三废回收方法将其转化为“生活煤气”,最终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就此增强了500万元/年的销售收入,满足了该企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此,当代各领域在三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正确认知三废与资源间的关系,打造良好的环保产业发展环境。此外,在三废问题处理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亦应注重强调与当地政府部门间的高效沟通,由此推进当前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并缓解三废污染问题[3]。

3.3推进产业转型

推进产业转型亦有助于当前三废问题的处理,为此,各领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强化产业转型计划的落实,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来缓解三废治理问题:第一,在三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治理效果,要求各产业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应注重将“三废”治理计划纳入到产业战略规划领域中,并注重结合当前企业发展规模,且融合国家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求对三废治理计划进行实时调整,由此达到最佳的治理成效,满足企业发展条件;第二,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为了应对易燃易爆等安全环保问题,要求企业在三废治理工序开展过程中应注重针对生产装置运行状况展开调研,并实时淘汰高消耗电石炉等生产装置,且注重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由此降低三废产生总量,达到最佳的三废治理效果。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新材料引进等产业转型计划的实施关系着三废治理效果,因而当代产业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强化推进产业转型计划的实施,最终由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保空间,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且推进当代经济的循环发展[4]。

4结语

综上可知,传统三废处理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凸显出耗能高且处理效率较低的问题,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发展循环经济产业,要求当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针对三废问题实施具体的治理计划,且注重从推进产业转型、推进“三废”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结合、贯穿环境生物技术等层面入手来应对传统三废治理模式下凸显出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三废治理状态,并就此实现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推进当前社会循环经济的逐步发展。

作者:江河 单位:东至县环境保护局大渡口经济开发区环境保护分局

参考文献:

[1]刘强国.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纯碱三废问题的有效途径[J].盐业与化工,2014,12(02):39~42.

[2]产业链首尾相适环环生金———昊华骏化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纪实[J].今日农药,2015,13(04):54.

篇10

关键词:产业经济; 发展趋势; 战略思考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 世纪中期,虽然成为独立学科的时间不长但却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产业经济学是对产业经济问题研究的应用型科学, 其发展的脚步一直伴随着实践活动进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中, 我国产业经济经受住了洗礼, 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产业经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科技水平的国家压力

近年来,尽管我国科技水平在不断进步,但仍遭受着来自国外科技的竞争压力,尤其是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强大技术优势和对后进国家技术进步努力的有意打压。当我们没有开发出某一项技术的时候,他们向我们封锁;但当我们千辛万苦开发出来时,他们又会开发技术,并将其一部分下游产业转移给我们。这种梯次的转移,抑制了我国的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尤其体现在我国的汽车、电子、飞机、装备等行业。据统计,我国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用于进口。

(二)产业集群化的障碍

第一,没有严格的竞争秩序,缺乏诚信的基础,不能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第二,企业间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既竞争又协作的链状或者结构,使同类企业大量重复建设,结构严重趋同,导致价格大战愈演愈烈;第三,不同行业的企业可能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商委、经委、科委等都有各自管辖的企业,有各自的利益,使产业的融合发展变得难以协调。

(三)企业人才的流失

我国工资水平过低,使工人无法接受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其素质难以提高,导致我国一般性的工程技术人才较多,而高端的技术人才则很少。即使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也被国外跨国公司用优厚的待遇吸引走了,造成我国企业的人才流失。即使找到新的人才,培训上岗的费用和时间,往往使企业的发展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产业生态化的薄弱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开始启动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示范园区,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里既有观念上的差距、技术上的差距,也有体制上的差距,因而在我国推动产业生态化进程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需要政府、企业界的共识,需要强有力的保障。

二、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转移全球化

经济全球趋势下,各国的产业体系逐步深入到全球范围内,使产业的竞争优势不再单纯地取决于本国产业的经济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上下游产业的跨国界关联互动关系:本国上游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有助于下游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而且,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在全球产业体系中频繁紧密地协调配合,也有利于本国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维持。这使一国的产业日益突破国内狭隘的市场和资源约束,面向国际市场进行战略选择。

(二)产业升级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通过跨国公司相互交叉投资,把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结合在一起,使产业资源的跨国流动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联通、互相制约的全球产业网络体系。通过这种国际产业一体化网络,使产业的每个环节随技术进步而调整,从而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不断升级。

(三)产业经济融合化

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作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两股强大力量,使世界经济的现实运行主体逐步由倚重自然资源和制造业的国别型经济,向倚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全球与区域性的经济过渡。以往的环境要素不断地内置为产业系统要素,最初以国家为边界的产业系统,逐渐由国与国之间的制约和被制约关系,转变为经济互动、产业互联的关系,使产业系统逐步演化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侧面、相互交叉重叠的复杂立体结构。全球性产业体系的生成,正冲破各国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体系,形成各国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产业经济体系。而且,随着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技术融合程度的加深,在宏观上导致了国与国的产业重组和整合,从基本层面上重塑产业结构的演进形态,使产业经济的发展出现融合化的新趋势。

(四)产业经济知识化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基础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突出的特点是:世界产业结构正由过去的刚性结构逐步向柔性结构转化,即由生产重、厚、长、大为主的重型化的生产技术结构,向以高效、智能、知识、信息、服务为主的软型化为主转变。以此为特征的知识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咨询服务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增加。产业经济发展中知识含量日益增大的趋势,构成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知识化趋势。

(五)产业经济绿色化

产业经济绿色化是指产业在演进过程中,按照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使不同类别的产业部门建立起经济资源利用和再利用的有机循环模式,尽可能地消除生产和消费环节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产业与自然和

社会环境共同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的目的。

围绕着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我们应该对影响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各种问题进行新的研究、新的探索。这是实际发展的需要,也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悦主编; 产业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