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的性质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科的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学科的性质

篇1

关键词:植物学实验;学习兴趣;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56-02

一、问题概述

1.问题研究提出。《植物学》实验课程是《植物学》课程的延伸,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实验课程可以巩固理论课程的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习惯和科研思路。因此,实验课程非常重要。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前人关于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研究并不多,也为了了解本校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学习兴趣的现状,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进行了本次调查。

2.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一,研究问题。学生的兴趣在学科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研究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必须先研究学生学习兴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目的。所以本文结合实际,拟研究如下问题:(1)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兴趣现状;(2)学生对对实验课程实际操作的现状调查;(3)对上课教师满意程度的调查。第二,采用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到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植物学》实验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所以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

1.研究架构。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来设计研究架构,分别从实验方面、教师方面、学生方面来单独分析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大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的现状,从而找到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实验的兴趣。

2.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在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学习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兴趣进行调查研究。

3.研究工具和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相关问题,并针对相关的参考文献编制调查问卷,即《学生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实施问卷调查法,以了解当前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的现状以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三、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达98%。

1.学生对植物学实验的学习兴趣的现状。由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绘制成左侧的柱形图,从柱形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本科生对植物学实验的学习非常感兴趣的有37.4%,感兴趣的有41.5%,一般的有8.8%,不感兴趣的有12.2%。由此可见有78.9%的学生对课程本身还是有一定的期望的,他们也有意愿上好实验课。

2.对实验课程实际操作的现状调查。大学生自身对实验课程实际操作现状的调查如表1,可见在植物学的实验中,能亲自动手完成实验要求的学生达76.19%,这个结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一致,说明成功的操作过程和良好的实验结果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而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联系的学生仅有22.45%,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5左右,在实验失败时能认真思考,找出原因的学生有63.61%,偶尔能找出原因的学生有24.15%;在以上两方面仅仅靠学生自己完成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指导!

3.对上课教师满意程度的调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在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38.10%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形式生动多样,有45.58%的学生认为教师有时教学形式生动多样,而且71.09%的学生都认为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同时68.7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能联系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理解,在教师教学方面,有高达84.01%的学生认为能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的讲解表达幽默风趣。

4.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在学生学习现状调查方面结果如表3,仅有4.42%的学生能做到在植物学课前预习所要学习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则做不到课前预习;高达56.12%的学生只是偶尔能将植物学所学知识前后联系在一起,能经常阅读与植物学有关的书籍的学生仅占总调查人数的9.18%,但是有62.93%的学生喜欢观察周围的植物,55.10%的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学习植物学的主要因素是专业课程需要,39.45%的学生则是因为自己喜欢才学习植物学的。

四、讨论

通过对问卷中大学生对引发《植物学》实验课程兴趣的原因等的总结: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学生虽然能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并且成功率相对较高,但很多学生认为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将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在教师教学过程方面,教师能很好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课程本身生动多样,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的授课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植物学实验是生物专业学生开设较早的一门实验课,通过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为以后的有关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1]。本研究认为在实验课上,学生多多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并且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能给学生强大的自信,并提高其学习兴趣。在学生探索知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给予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从而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栗实象;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防治方法

栗实象鼻虫简称栗实象,又叫栗实象甲,是板栗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以幼虫蛀食果实,严重威胁板栗生产[1],可通过营林措施,改善栗园环境条件,恶化害虫越冬基地,降低越冬虫口基数,或者采取捕捉成虫、温水泡杀幼虫、药剂熏蒸等措施进行防治[2,3]。

栗实象(Curculio davidi Fairmaire)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以幼虫啃食板栗叶子,严重被害地区种子常在短期内被食一空,并诱致菌类寄生,以致采收后难以储存运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形态特征

(1)成虫。雌虫体长6~9mm,黑色。喙圆柱形,前端向下弯曲,褐色,有光泽,长6.5~11.0mm;触角从喙1/3处伸出。雄虫体长5~8mm,触角从喙1/2处伸出。触角膝状,柄节细长,静止时藏于触角沟内。复眼黑色,着生于喙的基部。前胸与头部连接处,前胸背板基部两侧,鞘翅上各有1个由白色鳞片组成的白斑。前胸背板密布刻点。鞘翅长为宽的1.5倍,其上有刻点10条。前胸及鞘翅的刻点均被有无色略透明的鳞片。鞘翅前缘近肩角处有一白色横条,臀角处有一略成钩形的白色斑纹;翅长2/5处有一白色横条,横条和斑纹均为白色鳞片所构成;翅的外缘有白色毛。腹部及足均覆有白色鳞片。腿节内缘近下方有齿1枚,肘节为3节,有爪1对。阳基端为瘦圆形。

(2)卵。椭圆形,长约1.5mm,表面光滑。初产时透明,近孵化时呈乳浊色,一端透明。

(3)幼虫。呈镰刀形弯曲,老熟幼虫体长8.5~12.0mm。乳白色至淡黄色。头部黄褐色,口器黑褐色,体多横皱,疏生短毛。

(4)蛹。灰白色,长7~11mm,喙伸向下方。

2生物学特性

栗实象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内越冬。第3年6~7月在土内化蛹。成虫最早于7月上旬羽化,最迟于10月上旬羽化。8月(即板栗成熟前1个多月)出土。9月为产卵盛期。幼虫在种子内生活1个月。9月下旬至11月上旬,老熟幼虫陆续离开种子,入土越冬。

初羽化成虫先取食花蜜,以后才以板栗和茅栗的子叶、嫩枝皮为食,栗园中如混生茅栗,成虫多喜在茅栗上活动取食。成虫白天活动,颇敏捷,有假死性,日落后多栖息于栗叶重叠处,趋光性不强。成虫交尾后第2天即可产卵。产卵前,雌虫用喙在板栗球苞上刺孔,深达子叶表层,咬成1.0~1.5mm深近三角形或圆形的刻槽,约需30min再拔出喙将产卵管插入,产卵1粒,也有1次产卵3粒的,产卵部位多集中于果实基部。

3危害特点

由于发生期长,成虫从8月下旬至采收前数日均可产卵。在板栗接近采收时,多在果皮尚未转为红褐色的栗实上产卵,不在果皮已变为红褐色的坚硬的栗实上产卵。因此,卵多集中产于中熟品种及茅栗上。9月中、下旬,中熟品种采收后,即转移到重阳蒲、重阳红等晚熟品种上。10月上旬晚熟品种采收完毕,末期成虫多在栗园附近的茅栗上继续产卵、危害。

栗实象成虫喜在刺束短、稀疏、球肉薄的品种上取食和产卵。据在同一林中观察,刺束长达21.0mm、硬性密生的品种,如焦杂、密刺、早盔,被害率为5.50%~16.98%;而刺束长10mm、分布稀疏可见苞肉的,如薄壳、充良乡、珍珠蒲、烂头观音等,被害率则高达31.76%~68.17%。

不同品种成熟期迟早与被害程度大小有密切关系。成熟早的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过成虫危害,如8月末9月初成熟的早熟品种处暑红,被害率在5%以下,而10月上旬成熟的品种重阳蒲、重阳红,则被害率高达44.27%~60.36%。

4防治方法

(1)选育抗虫品种。球果针刺密而长的品种(如焦扎)和早熟品种(如处暑红)被害较轻,还可进一步开展抗虫育种工作[4]。

(2)改善栗园环境条件。清除栗园周围的野板栗、茅栗;荒山上的野板栗要早行嫁接或加以清除,以减少野生寄主。栗实成熟后,及时采收,并拾毁落果,避免幼虫遗留在林内。

(3)恶化害虫越冬基地。板栗球果采收后,堆积在坚实场地上沤制脱粒,幼虫脱果后不能入土,可扫集消灭。对已集中入土的幼虫,可于第2年6~7月深翻15cm,消灭幼虫。

(4)捕捉成虫。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在树下铺设塑料薄膜,轻击树枝聚杀[5]。

(5)温水泡杀。栗实采收后,立即剪除栗苞,浸入50~55℃温水中10~15min,杀死其中幼虫,浸后晾干,不影响种子发芽;或以25.8~38.7C/kg γ射线照射,既可杀死种实内害虫,又可保持水分,保鲜期可达6个月。

(6)药剂熏蒸。将新脱粒的栗实放在密闭条件下(容器、封闭室或塑料帐篷内),用药剂熏蒸。药剂处理方法如下:①溴甲烷。1m3栗实用药60g,处理4h;②二硫化碳。1m3栗实用药30mL,处理20h;③56%磷化铝片剂。1m3栗苞用药21g,1m3栗实用药18g,处理24h。

(7)药杀脱果入土幼虫。栗实脱粒场所进行土壤药剂处理,以消灭脱果入土越冬幼虫。通常用3%~5%辛硫磷颗粒剂,1m2用50~100g混合10倍细土撒施并翻耕,在幼虫化蛹前均可进行。

5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OL].(2008-04-30).科学网,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611.

[2] ZHANG G Q.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About Event[J/OL].(2009-8-5).ScienceNet.cn,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630.

[3] ZHANG G Q.The Life-Earth Theory[J/OL].(2009-7-6).ScienceNet.cn,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2088.

篇3

关键词:生物课堂;直观;直观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32-01

由于教学内容的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和简约性,我在教学时尽可能合理地采用直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强烈探索知识的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使表达的问题更准确、更清晰、更形象。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能力的一点尝试:

1.直观教学方式主要分为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教学三种方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直观手段,可以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参加认识活动,获得鲜明生动的表象,在感知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本质,建立正确的概念,利于知识的理解巩固

新课的引入,我较多地使用语言直观和实物直观教学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架设起探索知识的桥梁。我使用较多的语言直观方式是可信度比较高的谚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使头脑里形成有关事物的表象,从而获得感性认识,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识内驱力,如用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来引入新课"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讲述,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引入"神经调节"的学习等等。 语言直观有时我还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如用"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导入"视觉"的学习,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 而"鱼纲"的讲述我采用了实物直观教学来引入新课,老师先展示"鱼的骨骼"给学生,然后根据学生总结出的"鱼的骨骼是由脊椎骨组成"的特点来引入新课题的学习,使得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在教学过程中若三种直观教学手段能交替使用,可促进学生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使学生多在无意记忆的条件下学习,能减轻学生的疲劳程度,提高学习效率

如"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一节课可采用多种方式的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为了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可采用语言直观和电脑动画这种模象直观手段,使学生对"呼出和吸人的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的模拟形象有所感知,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愉悦的氛围。当要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时,又可采用"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这种实物直观手段,使学生对实际事物有所感知,培养了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和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为了总结出"气体交换的原理",用语言直观手段让学生边看图边解释"在书房里能闻到厨房里菜的香味"的原因,并用喷香水这种实物直观手段来辅助理解,弥补了学生感性认识方面的不足,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其潜能。在说明"气体交换的两个过程"时仍使用电脑动画这种现代化模象直观手段,使学生建立起气体交换的感性认识,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二氧化碳"和"氧"的扩散方向生动地反映出来,优化了课堂教学,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3.认知领域强调知识的学习及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达到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和分析综合四个层次:

识记是对学习水平的最低要求,要求学生记住,能再现学习过的材料;理解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本身的条件、结论、变化等能够领会;应用是要求学生找到知识点与问题间的对应关系,将学习过的材料应用到新的、具体的情景中去,顺利完成知识、技能、方法的迁移;分析综合是对学习水平的最高要求,它要求学生能将知识串联或关联,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并能灵活的运用多种知识独立解决一些书本或材料上没有现成答案的复杂问题。情感领域强调喜厌态度,价值信念的培养,应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和发展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在动作技能领域,强调对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练习,应达到的目标是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力求在教学活动中达标

对于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以求达标,并在各个环节中注意培养自学能力。例如,属于识记的内容要给学生留适当的时间去阅读和记忆,然后提问,达到记忆要求;属于理解的内容可通过教师引导,为学生创设情景,以讨论、归纳、总结的形式来完成;属于应用分析综合类的目标可给学生设置具体问题,提供练习,达到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在情感领域,可通过各种实验的讲述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生物的进化,异化作用和同化作用的知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生态环境现状的介绍,使学生产生对破坏环境的憎恶,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对"生理卫生"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做好每一个实验,讲清实验的目的和操作要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对生物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有利于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教材,有利于学生在获得了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展开思维,正确地形成概念,理解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利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等直观教具,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变繁难乏味为通俗生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直观性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的重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也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对此,笔者认为,就高中生物而言,提高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在此主要介绍直观性教学对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巨大作用。对于较为抽象的高中生物知识来说,更好地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内容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使教学内容直观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那么,如何通过直观性教学来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高中生物课堂直观性教学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直观性的教学,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性教学,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从而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这个层面上说,直观教学确实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生物知识,有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都说感性认识较之理性认识而言,更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确,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切实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恰当地选择并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自然更能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而积极观察、思考。而且,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从不同层面对生物知识进行全面的感知,那么极利于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让其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相关的概念、原理及规律等,从而能使学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推理,让学生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直观性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二、进行直观性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

通过上文,不难看出直观性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应如何有效地进行直观性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进行直观性教学。

1 直接利用实物及实验进行直观性教学

直接性直观教学,是指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的实物及实验等进行课堂教学,而其中的实物也可以以不同方式呈现。比如,标本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际条件来建立标本室,而相关标本可以让学生进行采集并制作,以满足生物教学的需求。有了这些标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积极的应用,以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相关知识。

此外,活用实验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也是能积极体现教学直观性的重要手段。生物原本就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具体实验的演示或操作,能让学生更细致地进行观察,从而有效培养其观察能力。让其通过实验观察来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生物课堂教学中所用到的实验通常有两种,即教师的演示实验及学生的操作实验。如,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实验时。教师就可有效地将演示实验与学生的操作实验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直观性理解及掌握:教师先通过示范,用显微镜来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通过亲手操作,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如,当学生将30%的蔗糖溶液与清水交互滴到装片中并进行观察,所观察到的洋葱的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的缩小及涨大的现象,必定能促使学生对于植物的根毛吸收水分这一知识有更深刻、更透彻的认识及掌握。

通过这种直观性的教学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自主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使用多媒体等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

上文所说的直接性的直观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实际的物体或是直接的实验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间接性的直观教学则是教师利用各种通过人工制作的模型、挂图及各类电教工具所进行的辅助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利用模型、挂图还是各类电教教具,都能有效地将相关的、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能将知识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以间接性直观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为例。简要谈谈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对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确实是大有裨益的。多媒体能将宏观或微观的生物世界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能以动态的或静态的方式来展现生物世界;既可以对生物体进行整体观察,也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局部了解。且这样的方式远比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与移动规律”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向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及讲解:通过多媒体。将生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和染色体的具体分离过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图文清晰、色彩鲜明的课件中,对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直观性教学

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语言是基础。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通过教学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必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务必要生动形象、条理清晰且极具启发性,这样方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还能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试想,在一堂课中,教师妙语连珠的讲解与枯燥乏味的讲解相比较而言,哪种课堂教学效果更佳呢?这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板书与教学语言的积极配合,也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板书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体系,将重点内容直观地展示在黑板上,积极配合教学语言,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加深印象。可以说。板书是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积极有效地加以利用,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切实加强直观性教学,便于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并接受,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肖伟荣,传统的生物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的直观性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l(06).

[2]周晶,高中生物课直观教具的综合设计与应用尝试[J],生物学杂志,1996(05).

篇5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教学方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3602

1 引言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1],是生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农学等专业的通识理论必修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遵义师范学院采用的教材是潘瑞炽主编的植物生理学,教材中包括3大篇章,水分和矿质营养、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共12章,知识内容点多且杂、理论性强、同时涉及很多机理、机制和生化反应过程等。该校是处于西部的地级市本科院校,由于学生在高中的生物、化学、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因此很多学生在学起本门课知识点时感觉非常吃力,学完本节、本章后对知识脉络很不清晰。针对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就《植物生理学》理论教学中如何能够让学生掌握所授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讨。

2 教学方法分析

2.1 重视“绪论”在教学中重要作用

对于“绪论”的重要性教师们都很清楚,但由于近年来我校的教学课时的压缩,《植物生理学》由原来72学时降到54学时,现在学院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将将其压缩至32学时,又因“绪论”并不是考试的考点,因此很多老师在安排教学大纲中将“绪论”的学时进行压缩,甚至略过,重点讲授后面章节。而实际上“绪论”在本课程中起着章节知识点的贯穿作用,是明确什么是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是一个使学生对植物生理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对章节知识点串联的关键所在。

绪论开篇介绍了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而其研究内容就是植物的生命的活动,这样“植物生命活动”是要讲解的重点。植物的生命活动包括“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转化”、“信息传和信号转导”3个方面,要理解植物生命活动,那么要明白三者各自的含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及如何构成植物的生命活动这三个问题。首先介绍三者各自的含义,并了解到三者之间的联系:“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物质与能量转化”是生长发育的基础,“信息传和信号转导”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环节[2],及其三部分包含的章节内容。这样再来理解何为植物的生命活动?其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的运输与分配等基本代谢的基础上,在严格的信息调控下,植物表现出的各种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种子萌发、生长、运动、开花、结实等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生命活动的同时,也对植物生理学这门课基本要讲解的内容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

2.2 将理论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来源于实践,因此生产实践中很多典型事例及农业谚语都可用植物生理学知识来解释[3]。《植物生物生理学》中几乎每章都有部分知识点与农业生产联系,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恰当的运用一些农业谚语、生产上的典型事例,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可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释它,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如:讲解“植物的水分生理”里植物的通气状况对根系吸水的影响时,可以引用“旱耪土,痨浇园”来让学生理解。又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章介绍到光合作用的光合特性时,可以引用“大树底下无丰草”来让学生理解不同光质的光作用于植物产生光合效率的不同等。

2.3 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学习

现在大学生并不习惯预习课程,而本课程的知识繁杂,知识点间一环套一环,因此在讲授新知识点时,如果同学们没有集中注意力,漏掉一些,那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造成障碍。如何能一下子抓住同学的注意力,其中较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课本上的知识来挖掘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讲述“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可以通过提出:叶绿体中色素在提取为何用有机溶剂进行提取?提取的四条色素带为何会依次形成四条带?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同学会带着期待的心情来学习下面的内容。

2.4 课堂中重视直观演示法

本课程之所以被很多同学反映是一门不易学好的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课程内容中还含有大量生化、物理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光合作用中“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这个知识点,学生感觉比较抽象,而这个知识又是开启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的大门的一把钥匙。因此在介绍这个知识点时,采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一个原子受光激发后,核外电子的跃迁方式,通过直观演示教学来理解何为激发态;接着将色素分子吸收光子后能量的D变方式做成形式,通过颜色的变化,让学生理解激发态的电子是如何散失能量。最后在特制的不透光盒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叶绿体提取液颜色的变化,从而理解荧光现象。又如在植物的水分生理这章ΨP 正负值的问题也是同学在理解上的一个难点,为解决这问题,笔者在课堂上用一个吸水橡皮球和一个盛水的烧杯,通过双手挤压橡皮球,ΨP方向向内,橡皮球吐水,判断ΨP为正值,反之向外拉橡皮球,ΨP方向向外,橡皮球吸水,判断ΨP为负值。通过这些直观演示方式将学生认为比较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变为相对直观的知识。

2.5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课堂练习”这个词一般用于中小学,但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合理安排课程下,每次课留5~10 min进行课堂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它一方面是用来检测前面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又可将未理解的知识点针对疑难点再进行讲解。如:植物的水分生理这章中介绍“Ψπ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总数”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匹配采用相应的课堂练习题来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如:如图所示c处为半透膜,把体积相同的10%葡萄糖溶液与10%蔗糖溶液用半透膜c隔开,其水的流向是( )

A.水从ab与ba的相等

B.水从ab比从ba的少

C.水只从ab

D.水从ab比从ba的多

又如在植物的矿质营养这章,当讲授到根系吸收土壤溶液及土粒吸附着的矿质元素时是通过“同荷等价”原则进行离子交换的。为了让学生理解“同荷等价”那么可设置课堂练习题:正常情况下,由2分子葡萄糖的代谢终产物所形成的H+,如果全部吸附在根表面,据此可与土壤溶液中发生交换吸附的离子的数量和种类是( )。

A.12个NO-3 B.12个K+

C.24个NO-3 D.24个K+ E.6Mg2+

2.6 重视课后小结

由于近年来《植物生理学》课时一直在递减,在讲授时很多知识点的进度都较快,因此对课后小结的环节常常被忽视。一次理论讲授完后,花2~3 min进行课后小结,它不仅仅是对这节课知识点内容的小结,更重要在于将所讲知识进行梳理、串联、突出重难,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课后小结是对所讲授课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4]。

3 结语

当然,教学方法还有很多种,那到底采用怎样教学方法才能将本门课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学生又能力理解,并对对此感兴趣,笔者认为这主要决定于作用的对象―学生本身的特点,因该校很多学生在物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知识较薄弱,因此在选择教学法时,从绪论中拉开整门课的知识线络,让学生宏观的认识这门课程,同时采用直观演示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理论联系实践及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等教学法相结合讲授知识点,最后通过课后小结将所讲知识进行梳理、串联、突出重难,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同学们在理解知识点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潘瑞炽.植物生理学(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王 忠.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篇6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1]。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变化过程,可以表现在不同层次上。同时,任何的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化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新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过程。如果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越强,则学越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越强,则教越弱,不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对于一节高效的课堂来说,应该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教与学的完美体现。

三、通过教与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了解学情,做到有备无患

优秀的教师在上课前应充分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讲学生之所难、解学生之所疑。教材作为一个呈现知识的范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应用、处理教材,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要盲从教材,还要不断深挖教材,实现教材的个性化教学,做到备教材、备目标、备学生、备方法,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教师采用的手段、方法要与课程内容相适应,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规律。有效教学方式既是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2.用规范、简洁、生动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有效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课堂的组织能力上,而且体现在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上。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最主要的保证,所以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加以组织、润色,并用准确、生动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3.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指向、评价的功能,而且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全面、切合实际,所以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研究学生,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使用幻灯片、挂图、课件等教学手段,使教师客体化(如下图)、学生主体化,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组织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为建构主义,而建构主义在课堂教学中正不断地进行实践和运用,其目的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走向教材;以发展为主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以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建立生命课堂、生态课堂[2]。而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具有多样性、变化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总之,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要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使知识综合化、生活化。同时,教师要多反思、多钻研、多实践,使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80-02

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等许多专业的基础必修课[1,2],尤其是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更是重中之重的课程。通过微生物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微生物(细菌为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为后续的发酵工程、环境生物工程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微生物学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也会继续复习和巩固生物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知识,同时力求在专业英语、科技写作等科研能力上取得进步。

一、目前微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主要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实验课主要在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教师主要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具有能创造良好的直观效果、形象生动、增加信息量等好处[3,4],但也存在一定弊端,易产生以下问题[5]:

1.照本宣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将教材内容拷贝到幻灯片上,然后照着读一遍,很少拓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教学成了录像放映课,讲完就下课,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尽管讲课的教师非常辛苦,讲得口干舌躁,但由于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的发挥,效果欠佳。

2.信息量不足。过于追求课件的包装形式,而忽视了课件的实质性内容。过多的图像、视频、音频做到课件里,生动性、形象性似乎提高了,但教学的主题却模糊了,重点难以体现[3]。有些教师整整一堂课在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趣闻轶事,甚至大侃NBA、娱乐新闻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倍感愉悦,但学生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在今后的毕业论文实验、考研、求职、工作中会遭遇挫折感。

3.师生互动性较差。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虽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有其特定的优势,但也受到了诸多条件的限制。首先是授课教师减少了在传统教学中展示人格魅力的机会。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地交流,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即使有问题也只能课后再问或没有机会获得教师指导,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4.课件套用、抄袭现象严重。教师由于对多媒体制作的不熟悉,而且工作量也比较大,干脆就直接从网下下载别人的多媒体课件,略加修改,甚至不加修改就直接套用,由于不同的教师在讲课风格、讲课思路、知识面等存在差异,致使套用课件授课效果往往不能保证。有些教师的教案、讲义和课件多年不换,不注意最新知识和信息的更新。

二、课堂教学组织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应在课堂教学组织上下功夫,提高师生互动性,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及时更新课件内容,适当增加有效信息量;借鉴其他课程,分组分层次学习,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科研兴趣。具体改革措施如下:教学手段。主要为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7]、教师讲解等。课堂教学组织。按照实施前进行的测验成绩划分为6个小组,指定组长,学习委员兼任一个小组的组长,理论课每次2节课,每节课教师讲授30min,小组讨论5min,学生展示10min。学生展示的材料在必要时,可以整理成科普文章投稿。作业也分组提交即可。采用竞赛制,选出优胜小组1~2个,给予一定的奖励,计入平时成绩。学习委员的职责是协助教师任命组长,协助教师完成各项任务;兼任一个小组的组长。组长的职责是搜集预习时的问题;整个学期至少推荐3~4个学生展示项目;推举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骨干1~2人;整理和提交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的作业;在各项展示和参与中起带头表率作用等。教师职责是认真备课,尤其注意随时更新课件内容和追踪研究热点;讲授基本原理和知识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详细解答;课下负责指导学生的PPT制作、科普论文的修改和投稿;建立课程QQ群[8,9],加强师生互动;对学生骨干,除认真带好实验课外,组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其接受较系统的科研训练,科研软件的学习也非常重要[10],除实验方法外,还应加强科研软件的辅导,以使其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从而有所突破。

课堂教学效果考核。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11]。在考核方式上也要进行改革。考核可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自我展示等。期末考核包括教师考核,以抽查的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和期末理论考试。以及督导组或教务人员考核,即随机抽查20%左右的同学关于微生物学理论课大纲指定需掌握的内容。形式为笔试或现场提问。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组织,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为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定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林贵,李师翁,唐德平.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3):177-180.

[2]郭端强,廖春丽,方改霞,赵安芳.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047.

[3]黄大林.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91-392.

[4]伏广龙,马卫兴,陈文宾.多媒体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658-2659.

[5]叶姜瑜.高校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及双语教学一些问题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6):95-98.

[6]张祥胜.地方院校发酵工程实验课改革与实践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24-127.

[7]邱君志,胡开辉,袁军.微生物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思考[J].教育:中旬,2011,(8):52-53.

[8]郭润芳,于宏伟,韩军,马雯,裴家伟,王雪静,林扬,张伟.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核心?摇积极开展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119-122.

[9]刘高强,王晓玲,周国英.现代微生物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11,(14):204.

[10]张祥胜,范红香,许德军.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科研软件课的建议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1):110.

[11]朱旭芬,贾小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微生物学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85-187.

篇8

关键词:学科间知识渗透;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毋庸置疑的。学生一旦对什么东西感了兴趣,那他们一定会把全副精力放在上面去研究学习,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一样事物毫无兴趣,甚至反感,那他们在学习与之相关的学科时,肯定是毫无激情。就算是我们教师和家长逼着他们去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

应该说,物理这门学科对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特别是刚接触物理的学生。因为物理这么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整个物理教学环节中,充斥着大量的实验。即使是班上成绩很欠缺的学困生,也会对物理很“感冒”。这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上课多做演示实验,多让学生做分组实验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另外,生活中物理现象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能充分运用,使之成为我们的教学情景,再与我们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最后,再让学生用所学的物理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皆物理。这样,既能让他们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让他们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这样良性循环下去,久而久之,学生爱学物理,乐于学习物理。

关于这两个办法,我是很赞同的。当然,除了这两种办法之外,还有很多其它有效的措施。有很多前辈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在这儿就不深入挖掘了。

我所要说的是:利用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最近一两百年来,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腻,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学科。而在一两百年之前,学科分类是没有这么细的,像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地理等统称为自然科学。

我们的学生从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认为一门功课归一门功课,两两之间泾渭分明,没有或少有联系。我在上课的时候,就明确告诉他们,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门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在那门学科中同样适用。不仅如此,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也可以适当地互相借鉴。

因为我们学校地理教师短缺,最近这几学年,我还兼任地理学科的教学。这让我获益良多。几年教下来,我认识到,不同学科间知识渗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英语单词是比较难记的,因为组成单词的字母之间没什么联系。但是如果你在三种不同环境中都接触了同一个单词,而你又留心了的话,那你记住它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学习自然学科也是这样。

知识是很容易遗忘的,但是如果你在几门学科中都接触到了同样的知识,那你对它的印象会相当深刻。

接下来举例说明。

学习地理中的《中国的地形与地势》的时候,就可以与物理中的《重力》这一节结合起来。中国的大部分河流都是外流河,会向东注入太平洋。这是因为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水受到重力作用,总往低处流,所以河流一般都是自西向东流。

再比如讲地理中的锋面雨的时候,就可以与物理中的汽化和液化结合起来。冷暖气流相遇时,暖气流因为携带大量的水蒸气,所以在遇到冷气流时会液化成小水滴,水滴越聚越大,就会形成降雨。冷气流和暖气流力量此消彼长,来回拉锯。这样,在交汇处就会长时间降雨了。

再有,讲解地理中气温年较差的时候,可以用物理中的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来解释。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而在海洋里,最高气温则出现在八月。为什么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得比陆地要晚呢?这是因为海洋的主要成分水的比热容要比组成陆地的沙石土壤的比热容大,吸收了太阳相同的辐射的情况之下,水升温慢。所以海洋中最高气温出现得较陆地晚。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当然,不是只有地理学科和物理学科之间可以知识渗透,任意学科之间都可以。

初中生物中用到的物理知识也很多,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就有着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物理中在能量守恒定律一节教学中可以该例。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工具。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要学习包括物理在内的各门科学文化知识是不可想象的。如: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如果不能理解运动的相对性,也就无法理解第二句歌词的意义。有些精彩的成语,如“海市蜃楼”就属于物理中的光学现象;有些诗词中也隐藏着物理知识:“满目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此段之妙,就是妙在作者物理好,能巧妙的运用参照物。“看山恰似走来迎”这句作者把船和自己作为参照物,觉得山在走,“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句又把河岸作参照物,山不动是船行。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个制作三球仪的活动,它可以很好地运用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解释中来。学生按照活动材料做好三球仪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调节出三个球在日食和月食时候的位置。这样,既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又能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物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能让学生体会成功之后的喜悦之情。

篇9

关键词s 高中生物新课程 教学有效性 直观语言 直观教具

直观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直接给学生表象认识,通过直接的表象认识,学生对知识理解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很多知识点比较抽象和微观,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很多问题如果采用直观教学法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现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直观教学法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直观语言的应用

1、用恰当的比喻。 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中的很多知识涉及的都是微观层面的问题,学生既没有见过甚至也没有听过,所以讲解起来很困难,但是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直观语言,就能够很好得化抽象为形象 、化复杂为简单。例如我在讲解新课程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这一节时,因为有很多细胞器,功能各不一样,很容易混淆,也很难记住。我在讲解的时候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我说“同学们,请你们把细胞想象成一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最高权力机构----中央政府,它控制和管理着这个国家的一切事物。细胞这个国家也有最高权力机构,那就是-----细胞核,细胞的一切行为活动受它的调控。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下面都会设有很多部门为中央政府服务,例如国防部、商务部、教育部等等,这些部门负责国家的不同事物。而细胞这个国家的各个部门就是细胞器,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部门都负责那些事物,都怎么为这个国家服务的。”我把细胞器比作是部门,叶绿体----能量转换部门、线粒体----动力部门、核糖体----蛋白质合成部门、内质网----有机物加工部门、液泡----植物细胞的储藏部门、溶酶体----卫生防疫部门。这种贴近生活的比喻能够很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器的作用和地位,将很微观的事情用宏观的事情呈现了出来。这就是直观语言在教学在的优点。

2、编口诀。“编口诀”这种直观语言的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例如讲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中原核生物种类时,就可以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概括“蓝衣仔细放”。其中“蓝”――蓝藻、“衣”――衣原体、“仔”――支原体、“细”――细菌、“放”――放线菌。这简单的一句话就很好地概括出了原核生物的种类,学生也很容易掌握。又如在讲新课程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内容中的细胞有丝分裂分裂期的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的细胞变化特点的时候,可用四句话概括这四个时期的变化特征s 前期是 “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是“形数清晰赤道齐”,后期是“点裂数增均两极”,末期是“两现两消重开始”。这四句话就形象生动地总结出了有丝分裂分裂期的四个过程的变化,学生不用死记硬背了,只要理解记忆这四句口诀就行了,再加以灵活应用,对有丝分裂的知识基本上可以掌握了。

这种口诀式的直观语言运用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还有很多,口诀可将枯燥的概念转化成有趣的顺口溜、打油诗等,学生也喜欢,便于他们记忆。直观语言不仅包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也是直观语言,只要教师运用得当,直观语言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有利于教师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直观教具的应用

1、合理使用多媒体。在课程程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增殖》这一节里,细胞有z分裂的各个过程细胞的变化,特别是染色体和DNA的行为变化很抽象,学生从来没见过,生活中也难以找到和他们相似的事物做一比较,所以老师只用语言和板书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这是如果用动画来阐明就简单多了。我是这么处理的s在具体讲有丝分裂的各个过程的变化前先用flash整体演示一遍有丝分裂过程,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对整个过程有个总体认识,换句话说也就是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然后在用flash分布演示各个过程,逐一讲解,让学生扎实掌握每一过程,理解每一步染色体和DNA行为变化的原因。分布讲解完以后再用flas完整演示全过程,把每一步串联起来,指导学生建立总体印象,理解整个过程是一连续的变化过程,过程的划分只是人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理解,起到了总结归纳的作用。在整个教学中flas的演示替代了教师简单的语言讲解,这种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教学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也不会感到乏味,更好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2、 模型制作。模型制作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也是一种经常用到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知识的巩固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完《细胞的增殖》这一节时,可以以两对染色体为例指导学生制作有丝分裂过程模型图。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红色绒线(也可以是其他颜色)、吸管、双面胶、纸板、彩笔,告诉学生染色质状态用散开的绒线代替,染色体状态可将绒线穿进吸管表示。很多同学都制作出了漂亮的有丝分裂模型图。通过同学们动手制作的过程,加深了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特别是明白了DNA、染色质、染色体这一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模型的制作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巩固和梳理也有很好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课后任务 行动研究 语言输出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075-02

行动研究法是当前英语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主体是教师,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倡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对语言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和反思,充分发挥个人教学的潜能,针对日常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出解决方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一 影响高职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输出的主要问题

1.教材缺乏针对性,高职特色不突出

近年来,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然而高职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普遍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相关度较低,实用性不突出,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输出能力的提升。

2.学生基础薄弱,课堂表现沉闷

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生源较为复杂,有普通高考的低分数学生,也有来自职高、技校和中专的三校生,其中三校生的比例不在少数,普遍英语水平不高、基础薄弱,导致课堂表现比较被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上课发呆、小声聊天、玩手机甚至打瞌睡的均有之,导致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各种尝试往往都以失败告终。

3.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在目前英语公共课课时不断缩减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仍沿用高中阶段“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授课重点仍停留在词汇、语法、阅读和练习的片断讲授上,教学模式单一,在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

4.教学内容空泛,与岗位实际有差距

大部分的教师是直接从校门跨上讲台,缺乏企业从业经历和岗位工作实践,教学内容空泛,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对专业和岗位实际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英语学习的内驱力。

二 基于课后任务的高职学生英语语言输出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语言输出能力即学生在交际活动中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常识,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进行交流的能力。作为实现语言交际的产物,信息输出包括对输入信息的解码、转译和编码的过程,是决定交际是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多地输出实践和反馈,使其所获得的语言知识达到从规定性到程序性、从被动控制到自主学习的发展转变,促使学生最终能够从有意识地语言学习转为潜意识地语言运用,以提高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目前,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公共外语课时不断削减的情况下,课后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输出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反馈形式,有效的课后任务设计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有助于教与学的调整,所以对学生课后任务的行动研究、对于培养提高高职学生英语语言输出能力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 基于课后任务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的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与学的双向提升

行动研究是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的一种探索性活动。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侧重于学生语言的输出能力而非传统的语言传授。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同时,要更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让课堂教学不再是单词、语言点、练习的单一输入模式,而是把应掌握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融入具体可操作的任务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双向交流反馈,打破原有的课堂沉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从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从被控制的过程学习转变为潜意识的自主学习,改善其学习效果,促使教与学共同发展、提高。

2.以“学以致用”为前提,合理设计难度与效度

课后任务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检验的辅助,应突出“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理念,合理运用单元活动对课后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设计,把课后任务的最终选择权交于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专业和爱好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作业,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也兼顾了语言的准确性,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观察分析等职业能力。

3.公正、客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课后任务为介质,变被动课堂为主动课堂的关键是建

立客观、科学的评价机制,只有合理客观才最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参与的热情,激发其自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输出水平的潜能。因此课后任务的评价机制应体现公正、客观和机会均等的原则,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更多地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发展。兼顾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同时,还应重视发展性评价,学生自评、组员互评、组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进行评价。不仅关注终结性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其他方面的潜能和特质的发展,尤其是关注探究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从而做到以学生输出的结果促进教师输入内容的方式与方法进行调整与改变,促使学生和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对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达成理性共识和正确评价,进而提高任务完成的质量,达成高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