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篇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原因;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也越来越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目前,农产品质量仍然存在农业种植、养殖业的源头严重污染的现象,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过多的化肥和农药残留于蔬菜、水果和粮食中,引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危机,可见,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整个社会的迫切需求。

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农产品供应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农产品从生产者种植开始,途径加工者、销售者、管理者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有着诸多的人为因素;同时也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结构并不健全、法制建设不完善、管理、监督体制不全面等因素有关。接下来分布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

1.1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在农产品市场中,生产者清楚地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饲料及添加剂等具体情况,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消费者仅仅通过农产品的颜色、新鲜度等外观特征辨认农产品的好坏,无法真正识别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信心不对称的结果就造成了市场的失灵,使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等上游经销商发生“道德风险”,做出不利于消费者的行动。使终端消费者做出“逆向选择”,即因无法辨别质量好坏,只愿意以低价购买农产品。

1.2农产品供应链环节造成的质量安全问题

一种农产品从种植到食用,要经过生产、加工和销售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化肥的大量使用可以提高产量,超剂量的农药可以减少喷药次数从而节约劳动力成本。加工过程中,防腐剂、保鲜剂的大量使用可以使农产品保持新鲜,生产成本降低,生产者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产生这种现象不只是生产者的问题。现存销售模式下,在整个市场中,农产品销售模式以低价为卖点,优质基本体现不出优价,这就迫使生产者也销售者尽一切办法去降低成本。由于消费者难以通过外观来辨别内在品质,零售商又在外观上诱导消费者做足文章,不追求真正的优质,生产者便顺势生产低价劣品,因此,必须提出针对各环节的解决方式。

1.3管理、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的质量安全问题

现有农产品销售模式主要有小贩上门收购、农贸市场收购批发、“公司+农户”合作方式,农民自产自销这四种模式,各个模式涉及不同的生产方式,产业链组织与交易方式,并且农产品种类繁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工作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故目前只针对送检的农产品的单一监测方式,并不能有效阻止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加之制劣者的制劣手法层出不穷,不断更新,使监测监管管理成本高,效果却差强人意。

2对策

2.1对生产者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

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意识,需着重对从事种植蔬菜、水果类养殖肉禽等农产品的农户进行培训,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差别在于其对肥料、农药和添加剂的成分、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的并不清楚,而专业合作社配备专业人员。增强的途径包括对他们进行添加剂、农药、化肥等施用方法的指导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和科普教育,同时提高生产者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施这一培训任务的主体,可以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及各乡镇监管站的人员组成。

2.2设计新型销售模式

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优质优价、诚信的销售体系。单靠外部力量监管很难实现,所以要从销售模式上实现放心农业,给消费者以信心。在新体系下,需存在第三方交易平台,这个平台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机制,从农产品的生产阶段即开始有竞争,选择合适的生产者,农业投入品需经过专业认可,生产全程做好记录,公开产品的品种、产地等,实行阳光销售。对产品的定价要采取浮动定价,并做好说明,根据消费者接受能力、认可度进行调整,同时有完善的消费者评价体系、售后维护体系。以期通过各方面协作使者一模式不断健全,提供出真正的优质产品。

2.3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主要有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环保局和畜牧食品局等,多部门交叉管理容易导致管理出现真空,甚至有部门之间的矛盾产生,削弱了执法管理的力度。应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对不同环节进行分工,形成监管合力。另一方面,也要对监测站及监测人员给予支持,比如优化各监测站点的专业设施与设备,同时也要提升质量监测人员的岗位意识。

3结语

篇2

1.1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回顾近些年我国食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不难发现,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断刺激着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这充分说明,我国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仍然薄弱。具体表现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及检测体系建设现状不佳。具体执行各项监管及检测工作过程中,依旧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食品安全监管效果不佳。

1.2食用农产品市场混乱

通过对食用农产品市场情况的了解,确定“特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导致市场混乱,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横行。所谓“特供”就是为某些特定群众所提供的特定产品,这些特品的质量好、安全性高、供应及时。

1.3监管水平不足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出,与相关监管部门人、财、物不到位有很大关系。通过了解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工作的情况不难发现,由于监管人员紧缺,技术水平不高,监管制度不够健全,监管手段欠缺和监管群体庞大等,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切实有效的落实,进而出现监管不力现象,给很多不良商贩创造了进行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的机会。

2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控制措施

2.1做好食用农产品产前控制

出于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的考虑,在具体进行农产品生产前,要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等进行了解,并且展开一系列的调查检测工作,在确保产地环境符合标准,才允许开展农产品生产;对产品生产中废弃物的排放应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随意排放,给农作物种植带来负面影响。

2.2做好食用农产品产中控制

结合食用农产品生产实际情况,要制定并完善生产技术保障体系。(1)依法建立统一的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制度。建立农业投入品可追溯的销售档案记录,有效杜绝违禁农业投入品的使用。(2)要以生产档案记录、用药休药期(间隔期)、包装标识、质量追溯和产品准出检测为主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产地准出制度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包括产地准出办法、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实施细则、运行流程等。

2.3做好食用农产品产后控制

为了保证消费者所食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农产品生产后,还要制定健全的安全监测管理体系,设置基地快速检测室,并建立质量安全信息通报和报告制度。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要有受控的预警应急处置措施,对即将上市的产品进行严格的快速检测,通过抽样检测合格后,才可准出上市。其中“三品”基地的农产品,要对比检测结果是否符合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标准,在确定产品达标的情况下,才允许上市销售。

3结语

鉴于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稳定,致使当下时有食品安全事故出现,严重威胁着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对此,应当注意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前、中、后的全程控制措施,尽可能地保证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绿色的农产品。

作者:韩伟斌 龚成华 周新成 林玉娟 单位:响水县农业委员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145-02

农产品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从田间到餐桌,我们每天都要消费大量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到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部门三个方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一些不法生产者和商人利欲熏心,人为制造一些不安全的食品,给广大人们群众的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而作为消费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要判断某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依靠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资助下,我们在云南省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旨在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措施,在政府部门、生产者、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条公众认可的市场链,促进政府部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敦促生产者改进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提高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多方配合,互相监督,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消费环境。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认为政府能完全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占16.25%,认为政府能控制大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占26.56%,认为政府只能控制小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占46.88%,认为政府无力控制的占10.31%。这说明消费者对政府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不容乐观,政府部门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逐步建立。云南省已初步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例如有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机构认可的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和云南省兽医防疫总站省部级畜产品质检中心。这三级检测机构为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保障。据统计,目前云南省各级农业部门共有各类检测机构208个,其中专职机构105个,兼职机构103个。共有各类检测人员4 313人,其中有高级技术人员295人,中级技术人员934人,初级技术人员的853人,有检测资质450人。共有检测实验室2.5万平方米。在用仪器设备2 217台(套),其中5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179台(套),5万元以下的小型设备2 073台(套),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近300台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初步建立。

2.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开始起步。全省初步形成了职责分明、上下联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格局,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经济,目前已形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体系格局,初步推行GMP(良好操作规范)、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等体系认证和产地认证工作,“三品”认证数走在西部各省(区)前列。截至目前,累计认证“三品”1 781个,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14个,认定名牌农产品164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 24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1%。

3.农产品质量管理措施逐步落实。农业部门近年来推行了源头管理、标准化生产、定点监测、市场准入和龙头企业带动等质量安全管理措施,通过产地环境监测和投入品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管理,通过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县,推行标准化农业生产,开展了15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和16个蔬菜生产重点县的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上半年农业部监测云南省蔬菜合格率为92.5%,食用菌合格率为100%,水果合格率为98.3%,水产品合格率为95%,畜产品合格率为100%,茶叶合格率为100%。省级监测蔬菜合格率为99.5%。总体监测合格率比2005年提高近30个百分点。连续六年没有检出“瘦肉精”和磺胺类药物成分,没有在原产乳品中检出三聚氰胺,未发生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篇4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52-01

随着农产品基地建设进度的加快以及规范、标准化管理进程的推进和监测体系的完善,农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现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农产品质量的稳步发展,保障人类健康。

1 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农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薄弱,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多数农民思想守旧,沿袭过去农作物生产管理方法,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较慢,导致其不清楚禁用、限用农药的种类及使用方法,致使农药使用方法不当,施药次数过多,剂量过大,进而引起安全间隔期延长,农药残留量增大。

1.2 监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普遍存在体系不健全、技术人员不足、交通不便、检测手段薄弱和投入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需要,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乡镇一级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工作难以开展。乡镇级蔬菜生产基地、各大超市、果蔬批发市场的监测点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农残监测网络体系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1.3 标准化进程较慢

农业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尽管在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执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受我国国情所限,以一家一户为生产主体,没有按照具体规程(规范)操作,生产技术参差不齐,不能形成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很难得到控制。

1.4 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实行

农产品进入市场没有制约机制,质量安全难以控制。入市农产品分类查验和检验制度、市场自检制度、质量安全结果公示制度、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和处罚制度、标识和包装管理制度及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实施不彻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存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力度不够,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工作不到位。

2 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电台等多种渠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知识进行宣传,让农民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使其自觉参加到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2 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督管理。推进标准化进程

加强对基地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使其严格遵守生产操作规程。以产品的质量安全为重点,以优质农产品为龙头,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配套,建立和完善生产管理档寨,将基地选择、环境检测、生产资料购进和使用、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加工、收购销售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归档。落实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加快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

2.3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提高综合监测能力

加强市、县2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建设,加大投入,配备相应仪器设备,做好人员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检测能力。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提高自律性检测能力。同时,加快乡镇级农产品质量监测点的建设,加大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监督检测力度,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关口前移。

2.4 加强农药管理。指导农民科学用药

加强农药管理,规范农药经营行为,强化对高毒农药的管理,农药经营应建立统一配送制度。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进销货台账,严格进货查验,向购药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出具销售凭证,督促业主做好农药流向记录。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指导农民标准化生产,科学合理用药,让农民掌握禁限用农药种类及使用方法。宣传禁、限用农药名单,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药的违法行为。

2.5 加强生产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

加强管理,引导农民生产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使其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等服务,做好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咨询培训服务,做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以点带面,在当地发挥模范示范引领作用,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6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联合执法能力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明确职责,部门协作,对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把损失降低到最低。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综合执法,对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行为或个人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目。

篇5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17-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目前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农药、兽药、饲料和添加剂、动植物激素等农资的使用,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数量的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造成的餐桌污染。说明农产品安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既有监管与观念方面的问题,又有机制与管理方面的因素。

1 农产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产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农产品全过程质量监控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产生责、权、利脱节。因此造成非法生产、使用违禁农药的行为屡禁不止。如:甲胺磷等高毒农药,一般不允许用于蔬菜、茶叶等农产品作物中,但由于其杀虫力强,农民将其滥施于蔬菜造成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此外一些高毒性与高残留品种的农药,在农产品中仍有较高的检出率。出现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监管部门在一些监管环节上没有做到位。监管的程序不规范,监管的力度不够。二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农产品安全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者不按农产品生产的规定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部分农民仍然在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生产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喷施农药安全间隔期没到就采收商品上市,造成安全事件增多。三是监管人员素质不高,对农产品安全的认识不足。四是执法中没有统一协调,导致执法困难。五是对农产品安全宣传力度不够。

1.2农产品检测体系还很薄弱

突出反映在监测队伍、检测手段比较薄弱,检测人员业务水平还需不断提高。最近几年各市、县陆续成立了农产品检测中心及检测站,但只有部分检测单位开展了农产品检测工作。还有一些县级检测机构还没有开展农产品检测工作,究其原因是检测人员文化素质低,检测设施还无法满足检测的需要;市一级检测中心的技术人员虽然文化素质较高,但检测设备的投入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农产品检测的需要。加之,随着食品安全形势要求及检测标准的不断提高,兽药、饲料检测仪器设备奇缺,蔬菜农残检测设备损坏或老化突出,急需进行设备添置、更新和维护。

2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和办法

严格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食品质量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2.1强化源头监管,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对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工作,依法规范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切实增强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要贯彻《食品安全法》,将法律、法规的各项职责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2.2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

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仍然比较突出的实际,围绕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

2.3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明确要求,更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二是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指导和服务。在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将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的知识和技术交到农民群众手中。三要以治理粮、菜、果农药残毒问题为重点,继续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例行检测,有针对性地开展农药残留专项监督抽查,严把关口,最大限度地减轻药残对农产品的污染。积极推进风险监测工作,加大对禁限用农药特别是高毒高残留的整治工作。应根据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标准,进一步加大对用药、用肥不科学、不合理的监控力度。同时,开展好测土配方施肥,不断改良土壤,严控污染,较好地保护生产、生态环境。逐步建立从基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质量过程。

2.4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三品”认证

要继续把农业品牌化和农业标准化结合起来,在严格准入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农产品。这样,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的荣誉感、责任感,同时,通过市场激励机制提高其从事标准化生产的自觉性、积极性。

2.5进一步完善各级农产品检测体系

针对当前检测监管不到位,管理难度大;检测设备设施缺乏,难以满足县乡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监管网络的建设力度,制定各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检测人员管理措施,尽快建立起布局合理、设备齐全、职能明确、责任到位、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篇6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对策;县域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297-02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产品安全事件仍屡屡发生,这无不警示着人们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体系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采取立法、行政、科技等举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改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态势。为此,笔者就县域(以地处浙西南的云和县为例)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一些调研分析。

1 云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乡镇和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努力下,云和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巩固粮食这一基础产业的过程中,大力推广和更新水稻新品种,其抗病能力大有提高;在培育特色产业的过程中,雪梨套袋技术的普及,茶园科学化管理、良种化栽培、花菇二次脱袋技术的推广以及食用菌质量安全整治行动的实施,总体上保证了云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

1.1 农产品质量合格率不断上升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工商、国资部门对上市的农产品(含海产品)定性检测5 464批次,合格率为99%;质监、农业部门对生产基地即将上市的蔬菜、香菇、水干果抽检326批次,农药残留定量检测合格率为100%;农业部门对养殖大户饲养的生猪和调入生猪进行瘦肉精抽检468个批次,合格率为100%。

1.2 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农产品监管体系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主要保障。为了维护好市场正常秩序,确保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云和县于2006年成立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设在质监局,并在农业局原有农业执法大队的基础上,于2010年专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科,云和县10个乡镇(街道)建立农产品实验检测室,并配备相关的检测仪器设备。另外,工商、质监等部门也配备了食品快速监测设备。目前,云和县已初步形成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质量安全检验、农业行政执法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1.3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

从云和县“十一五”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有较大进展,特别是农业标准化的加快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有效认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同时也使县域内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云和县共制定和完善了12个农产品地方标准,43个农产品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涉及企业和合作社共24家。另外,高山阿婆黑豆(乌皮青仁豆)、云和湖产的鲢鱼获得有机鱼产品认证。各类农产品获省级以上金奖累计19个、优质奖20余个,特别是“山兰”黑木耳、“圣恩缘牌”金枝玉叶茶,因其绿色、生态、安全的特点,在省内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云和县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历史节点上。农产品生产的特点是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分散生产,独立经营,无法按照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组织生产,进而导致农产品一致性、稳定性较差。目前,县域内虽有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8家,销售收入达2.4亿元,但“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联系还比较松散,农户没有分享到产品的加工、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利润,没形成利益共同体,有些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仅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支持。

2.2 农业生产者素质有待提高

大部分农产品生产者还是农村散户,他们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个别农户社会责任意识、农产品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在生产过程中,不按农药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规定,特别是叶菜类用药次数多,喷药后提前上市,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只要有产量就乱用化肥农药,如马铃薯、芋艿、荸荠等作物,主要食其块茎,但是部分农民为防治地下害虫,大量使用呋喃丹。在加工过程中违规使用化学添加剂,造成农产品的第2次污染,如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违规使用色素、糖、香精等非茶物质,在豆制品、米面制品、腌菜、笋干、干木耳加工过程中加吊白块、二氧化硫,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2.3 农业面源污染仍然存在

在我国过去50多年的农业发展中,农业有机肥使用量逐年递减,化学投入品急剧增长,据2008年全国第1次农业污染源――肥料使用普查统计显示,云和全县种植业化肥总用量(折纯)为1 648.51 t。近几年来,云和县化学农药平均年使用量逾130 t,比20世纪70年代年均使用量(约90 t)增加了逾40 t。农药、兽药市场化程度高,同种产品改头换面,随意冠名的随处可见,例如在粮食蔬菜上使用的成分都是吡虫啉的农药,其商品名称却有“比尔强”“丰源”“万敌”“亿杀”“蓝精灵”等,给农民合理选择药物增加了困难,增加了药物的使用量,并且个别农户仍然在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重道远

在生产层面上,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农产品质量源头的管理、品牌的建设、标准化基地的建设等方面有待跟进;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上,技术人员的培养、仪器设备的配置、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保障还需要努力;有待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正常运行,检测检验的规范运作;在宣传角度上,对《农业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还不到位;在流通、加工环节上,农产品市场的管理、违法行为的打击等亟需加强;在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上,如何做到分工明确、监管到位、环环相扣、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还有待探讨完善。

3 发展对策

3.1 提高生产者素质

要对生产者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传播信息意识、品牌效应意识、产品包装意识、标准意识、科技意识等先进理念,更新生产者的观念。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知道甄别兽药、农药和饲料的真伪优劣,引导生产者从事无公害生产[1]。

3.2 加强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要重点围绕“中国生态黑木耳生产基地、中国优质早熟梨基地、浙江生态绿茶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认证步伐,打响农产品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2]。

3.3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继续抓好“五水共治”,把治水、治气、治山、治土“四个治一起抓”,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确保实现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地膜、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目标[3]。特别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要加强农药产销用各环节监管,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大力推广新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提高科技的贡献率,确保农产品安全。如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施用有机肥及科学施肥方法工作,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推广生物农药、物理防治、科学用药和开展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工作,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4]。2013年农业局指导2个专业合作社开展了1 000 hm2的水稻统防统治工作,化学农药使用量较常规减少20%以上。

3.4 建立健全检测体系

政府部门在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资源,发挥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现有检测机构作用的同时,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的投入,切实做到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机构到位,建立一个高效、经济、面向社会的检测机构,实现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5]。

3.5 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追溯体系和反应灵敏的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对药残超标的农产品实行销毁处理,促进商家重视其进货渠道的安全性,通过市场催生安全,促进县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6]。

4 参考文献

[1] 王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知识经济,2011(23):84,87.

[2] 程彦卿.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几点建议[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9):322.

[3] 杨淼.国外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借鉴和启示[J].世界农业,2012(5):342-344.

[4] 邹积慧.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强化垦区农产品质量监管[J].中国农垦,2012(1):21-23.

篇7

[关键词] 农产品 质量安全检测 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2-01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内蒙古兴安盟农牧场管理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兴安农垦)所提供的数据得出的一些观点。

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检测设施条件差和检测技术基础薄弱

在基层的很多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农产品进行检测时所涉及到的O施都比较落后,对于农产品中所涉及到很多农药成分都检测不出来,这也使得农产品质量的检测存在一些障碍,还有就是检测技术的基础较为薄弱。

1.2 检测手段落后和检测能力弱

在基层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由于设备的不完善,人才的缺乏,导致检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而且这些手段迟迟得不到更新,检测人员的检测能力比较差,没有得到应有的培训以及更新技术的培训。

1.3 专业检测技术队伍人员不足

在基层质量检测技术人员培养不足,没有优秀的老师进行指导,也没有相对感兴趣的学生对此专业进行研究,政策倾斜不到位。

农产品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上的农药残留、有害物质的残留、以及工业污染造成的重金属超标等(如表一、表二)。从表一中我们可以发现蔬菜农药超标率中,几乎每种蔬菜都或多或少的有农药残留,在505个样本中,就有346个样品残留着农药,中国有很多蔬菜生产基地,农药的施放量得有多大呀?尤其是在生产基地中(表二),取496个样品就有93个样品检出农药。如果食品质检部门没有做到很好的把关,这将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2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施的完善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并在此基础上,需要我们的政府对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每年拨付相应金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建设、新型技术的研究、质量安全检测必要性的宣传和培训以及检测工作所需设备,为质量检测工作的正常运转与维持提供资金支持。

2.2 专业检测技术队伍人员能力的培养

大力实施“人才兴检”、“科技强检”战略,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抓好人才培养工程,用多种方式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增强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发挥现有人员的技术能力,通过考核比武、以老带新等形式,不断加大对现有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促进检验检测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3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生产者食品安全意识

对于农产品的质检工作,除了需要质检部门的检测之外,更加需要全国人民一起监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所以在这个体系之中,还需要建设一个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推广平台,对生产者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科学药品的正确使用等方面进行宣传和培训。对于质量安全的监督部门,要明确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切实将这些农产品的生产要求落实到位。

2.4 同步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在建立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同时,也要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目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就是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字化物流管理技术,对农产品从源头到市场实施精细化管理,记录农产品每个批次在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并赋予身份标识,实现从源头到市场质量安全可追溯。消费者可通过电话、短信、网络、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查询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包括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的使用)、生产日期、相关责任人等与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真正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保证广大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涉及到生产环境、生产技术、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当,都可能导致产品不安全。因此,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是,政府部门要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做好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宣传工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抓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提高农产品检测能力,为百姓“舌尖”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8

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可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在内在一体化工作网络。在这个系统中,各个相关部门(系统)为保证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共同目标而分工合作。

2当前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2.1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首先,没有根据农业生产产业链条上下游协调的原则做好相关标准体系的配套工作。例如从初始的农产品生产到中间的加工及流通环节,标准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起来,甚至出现重复及冲突的情况。其次,标准的时效性差。在标准的使用过程中,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出现不能很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这时就必须及时对标准进行复审和修订。显然,这一方面,我们的工作做的还很不到位。再次,“标准化水平偏低,标准国际交流少,国际标准的采标率低。”农业质量安全标准普遍低于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差异较大,使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最后,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失去了有力的支撑。标准实施的效果也大大减弱。

2.2风险评估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在世界范围内,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农产品安全标准己成为一种趋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广泛听取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意见”。风险评估已成为一项基本法律制度。2014年,农业部组织制订并印发了《2014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计划》,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了重要指南。但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还未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风险分析、评估、通报、信息交流共享、预警及管理体系;在各地、各部门之间还需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

2.3标准的协调管理性较差

目前,我国农产品管理涉及农业、商业、卫生、质检等多个部门,但各部门之间协调性较差,造成制定出的标准在技术内容上难以协调和统一,同一管理领域存在两项或两项以上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严重影响了标准实施的效果,难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监管。

3完善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议

3.1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纵观发达国家,他们为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都建立了一套涵盖“从农田到餐桌”整条农产品链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也应建立涵盖所有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做出调整,使其顺应时展的趋势。

3.2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一要加强对国际先进标准的研究和转化工作,提高对国际标准的采标率,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相关标准的水平。二要以风险分析评估为基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市场适用性,提高企业、市场在标准制定过程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三要加强相关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建立一个满足当前需要、适应长远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综合体。四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网络提高管理水平。

3.3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与体系

一方面,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必要时多方融资,建立完备的资金筹措机制;要科学、合理设置检验检测机构,配备高素质的检验检测人员,建立有效的组织机制;要加强对现有检验检测资源的优化、整合,使其发挥出最大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可体系。“要坚持以无公害产品认证为基础,涵盖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名牌产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坚持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相结合,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检查。同时也要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国际互认活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4结论

篇9

1.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1.1组织开展“禁高”宣传工作 根据2006年4月农业部的公告,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在国内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桦甸市农业局开展了高毒农药禁用、限用监督管理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咨询、培训等形式使广大农民了解禁用、限用高毒农药的重要意义,使全市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

1.2举办农资经营业户培训班 邀请省、市有关专家讲解我国农药目前现状、农药管理工作、农药市场变化及如何控制农药残留等相关知识,使农药经营人员掌握当前形势下如何经销和使用农药,提高了广大经销商对《农药管理条例》的认识,增强了遵纪守法自觉性。同时,配合科技下乡等活动,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意义,使农民充分认识到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危害性,使经营者自觉做到不经营、广大农民自觉做到不使用,为全市农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3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以销售环节为重点,开展了“拉网式”排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一个死角、不漏一个疑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为了杜绝禁用农药的继续使用,减少农药经营者的损失,降低市场管理和农药废弃物处理压力,桦甸市农业局向农药经营者宣传有关禁用农药的相关规定,帮助经营者进货和销售,搞好品种的更新换代。

1.4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优良的农业生产环境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基础。在工作中着重做到“三加强”,即加强农业环境定位监控点的建设。在全市所有乡镇(永吉街道)建立农业环境定位监控点,每年进行两次抽样检测,以此加强对工业“三废”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控;在生产基地推行标识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树立标识牌,强化保护措施;加强绿色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管工作。

1.5狠抓基地生产管理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标准化生产是基础。桦甸市农业局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全市农业部门围绕5大品种,70余家农业企业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做到平时有检查部署,年中有督查,年底有考评。由于市、乡两农业部门积极扎实工作,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来势良好,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的基地按“四有”要求开展工作。做到有牌子、有田间生产档案、有技术指导操作规程、有专门人员指导。

1.6严把“准出”、“准入”关 强化生产基地管理,在城区蔬菜基地全面实现了产销证制度,不仅对蔬菜基地的农户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全面技术指导,健全生产档案,而且对上市蔬菜实现产销证制度;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为把这一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在领导力量、技术力量和资金方面予以了倾斜。专门抽调专职检测人员,定期对农贸市场进行抽查,改由原来一旬一次监测改为一周一次例行监测。

2.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生产经营企业和部分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检测手段、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

2.2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平衡性较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看,安全水平还不稳定,个别月份质量安全合格水平偏低。

2.3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 桦甸市虽然制订了一系列的农业标准,但是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对农业标准了解不多,理解不深,推广不快。农业标准化贯彻实施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4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够健全 桦甸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虽然开展了蔬菜、水产品、水果等药物残留监测,但是由于受经费等条件的限制,检测的频率较低,覆盖面不广。县级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手段不足,工作仅限于农药残留速测,检测水平不高。

2.5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有待加强 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农药残留为主的市场准入检测水平还较低,市场主办单位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还有待加强,市场准入的监管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农贸市场虽大多已建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点”,但正常开展检测工作的并不多。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基本建议

3.1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3.1.1加快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形成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生产技术规程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衔接、检测方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

3.1.2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切实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

3.1.3提高实施标准的层次和档次 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在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中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开展质量和环境管理认证,使农业企业质量管理迈上新台阶。

3.2加快推进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

3.2.1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全市土地分散生产经营的方式,给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带来了严重障碍,也是农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和可追溯的最大瓶颈。因此,必须结合高效农业规模化,促进土地的加快流转,走规模化生产之路,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切实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农户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范畴,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

3.2.2指导农产品生产者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避免因违反使用农业投入品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3.2.3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要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打好基础。

3.2.4逐步建立产地准出制度 指导、监督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工作,建立检测室,配备检测人员,对不合格农产品禁止上市,逐步建立产地准出制度。依法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管,扩大检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定期或不定期公布抽检结果,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标准。

3.3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3.3.1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地认定 继续鼓励生产管理规范、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生产(养殖)基地和加工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

3.3.2加强农产品标识管理 按照“先易后难、重点突出、操作性强、统一规范”的原则,大力推进“三品”率先标识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率先标识工作。

3.3.3加大优质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等设立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专销区,实行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不断拓展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

3.3.4加快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和发展 积极扶持企业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品牌,对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等给予扶持。加大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媒体广告以及博览会、招商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展销会等多种促销手段,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3.4进一步加大全程监管的力度

3.4.1加强产地环境监管 加大排污企业的监控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污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各地农产品品种特性和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加快适宜生产区、禁止生产区的划定,从产地环节切断有毒、有害物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途径。在防止工业污染的同时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快推广应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控制和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提高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控制水产养殖废水的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为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3.4.2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加强农药、兽(渔)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抽查,严厉打击制售、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不断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长效机制。要加快推广使用安全高效农药、兽药,结合“便民超市”下乡,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活动,推行农资连锁经营,逐步建立农资信誉体系。

3.4.3加强农产品市场准入监管 督促市区各农产品批发市场自行或委托开展准入检测,并做好相关技术服务工作。批发市场对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工商和农业部门报告。工商部门要依法对违禁农产品进行处理,责令农产品的直接销售者停止销售,追回已经销售的农产品,对违法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监督销毁,并对销售者进行处罚。督促大型超市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市区所有大型超市都要配备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农业部门在对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现场检查时,对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可查封、扣押并移交工商部门处理。

3.4.4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 先从定性检测开始做起,逐步向定量检测发展,有计划地开展“三品”基地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并依据规定公布检测结果,促进企业自律。对监督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要找出问题的根源,落实整改措施,必要时给予警示通报。对“三品”产地、产品连续两次抽检不合格的,由国家有关认定认证机构给予摘牌处理。

3.5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3.5.1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促使监管员队伍做到结构合理、作风优良、业务过硬。同时,要加强质检机构检测人员仪器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

篇10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国内外有许多有关的研究,多集中在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等方面。叶俊焘(2010)、周洁红(2011)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胡庆龙、王安民(2009)认为除了市场失灵,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还有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而造成的政府管理失灵。Golan(2004)、Pettitt(2001)、Monteiroetal(2005)等研究成果表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由于其质量的信用品属性引起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所致。这一点在我们国内也有相应的研究,姬亚岚(2006)从农业及其产品的属性阐述了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她认为农业要素天然地存在自然属性,农业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她从农业性质引发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农业产品的公共性质而产生的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解释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发现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在于农产品市场上存在“市场失灵”,而造成这种失灵多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原因。因此,下面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1.信息不对称。第一,经营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营户从产地或者批发市场收购农产品,其主要关注农产品外观品质和价格,考虑的是要让消费者认可从而获取收益,并不太注重生产环境是否良好、生产过程是否科学等,甚至存在经营户为了给产品增色或是保持其品质,在运输的过程中违规使用添加剂等现象。而消费者难以获得这些信息,从而导致在消费环节不能把这些问题产品甄选出来。第二,经营户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在,一般的农产品市场都有自身的检测机构来负责本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部门也有相应的检测机构来监督。但是,相对于市场和政府检测人员,经营户拥有更充分的信息,他们更清楚自己农产品质量信息。经营户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干预抽检人员抽样,规避质量问题风险较大的产品被检测,那么通过抽检来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能力就变得十分有限。第三,监管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无论是政府的监管机构,或农产品市场管理部门,对于农产品的各类监测的数据信息公布的广度和力度不够,不能迅速、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使得消费者缺乏做出选择的信息。此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认证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这质量认证信息不能反应到农产品价格中去,使得质量认证体系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效果有限。

2.外部性。农产品市场上存在外部性,而且不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可能会削弱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动力。从正的外部性来看,如果经营户向市场输入优质的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好印象,当消费者不能分辨优质农产品和伪劣农产品的时候,消费者可能认为整个市场的产品都是一致的,这就产生了正的外部性,而实际结果可能买到的是伪劣的农产品。这样,没有花费成本去努力提供优质农产品的经营户获得了高的利润,为了更大程度获利,他们便会降低对经营的农产品的质量要求。相反,如果经营户向市场输入伪劣的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消费者对整个市场的产品便产生了怀疑,降低了其消费意愿,那么优质的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经营户不能获利,继续提供优质农产品的激励就减弱了。综合以上分析,发现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内在原因是一致的。在外部性分析中,市场不能给提供优质农产品的经营户以回报,其前提是在于消费者不能分辨优质农产品和劣质农产品,本质上还是在于信息不充分。因此,本文认为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市场上信息不对称。

二、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路径探析

通过前一节的分析,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而达到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其核心还是要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通过优质优价的激励机制和明确责任的潜在惩罚机制来使市场提供高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国内外对于探索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有许多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建立可追溯系统是消除信息不对称、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办法。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定义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过程中对食品、饲料、食用性动物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追踪的能力”。叶俊焘、周洁红、张仕都(2011)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本质上就是收集农产品在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并在供应链各主体间进行传递,解决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面结合本文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四个基本内涵,来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如何能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1.生产安全与可追溯系统。农产品生产加工阶段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源头,因此,控制生产安全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前端。可追溯系统将农产品的生产信息———产地、生产者、所用原料、添加物等信息传递到流通和消费环节,保证整个农产品链上信息畅通,消费者就可以根据充分的信息做出合理的选择,实现优质优价。另一方面,建立可追溯系统对生产者还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惩罚机制,就是如果农产品链下端出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质量安全信息流追溯到问题的源头,从而对生产者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减少了生产者的“投机”和“不道德”行为,大大降低了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

2.流通安全与可追溯系统。现在我国农产品一般都要经过产地生产加工—批发市场—超市或农贸市场—消费者这样一个过程。这中间是一个很长的流通过程,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重要节点,任一中间商的行为都可能改变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可以很好地对这一过程进行控制。其一,可追溯系统要求流通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信息记录和信息交接,保证所有上一环节及之前的信息都可以进入到下一环节,实现紧密衔接。这样,每一个中间商和最终消费者清楚流通过程的信息,从而能够做出最优的选择。其二,可追溯系统所具备的追溯能力同样也可以对每一中间商形成强有力的约束,这种潜在的惩罚机制时刻在约束中间商的行为,从而实施农产品质量流通安全。

3.追溯安全与可追溯系统。追溯安全是对建立可追溯系统的农产品提出的内在要求,即可追溯系统本身是安全可靠的,是可以有效实现可追溯功能的。农产品追溯安全保证了可追溯系统在传递质量安全信息和潜在的惩罚机制能够有效实现,换句话说,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追溯安全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