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文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文化的发展

篇1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以品牌为引领

园区发展应以品牌为引领,以培育骨干企业和催生产业链为重点。品牌包括园区品牌、企业品牌和园区的自主活动品牌等多种类型,最好以打造自主品牌为主,同时引进一些高端品牌,形成品牌的联动和综合影响力。品牌增值是通过自主品牌和联动品牌来体现的,自主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经营,还在于无形资产的积淀和可持续发展。园区整体品牌和专业内容创意与服务公司及其园区所合作的各个品牌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品牌积累来形成对园区整体品牌知名度的快速提升。

例如,嵩山文化产业园区可以致力于打造中原首屈一指的“少林禅武文化”核心品牌,塑造强势“少林功夫”品牌和“嵩山·少林”联动品牌,同时带动各子品牌的市场推广,形成“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国际武术文化论坛”、“嵩山论坛”、“禅文化国际论坛”等文化品牌系列,使“少林禅武文化”品牌成为国内、国际家喻户晓的驰名品牌。

大众化、平台化和可复制化

作为文化产业园区,园区经营的基本定位需要考虑与“产业”发展理念相适应,体现大众化、平台化、可复制化的基本要素。大众化就是紧紧把握市场的需求,坚持以大众导向为主。要锁定核心顾客的消费需求,创意生活,同时综合运用渠道资源,分类提供各层次产品和服务,全方位覆盖相关消费需求。大众化应重点从内容方面思考和策划,开发有体验价值的文化产品。首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内容产品的体验价值,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需求。例如,音乐产业基地的音乐体验是全景式体验,包括全类型音乐体验、驻地观赏体验、驻场互动体验、自主体验、音乐茶座及关联体验、活动观赏体验、活动参与体验、与明星互动体验、新媒体体验、鉴赏与教育体验等体验形态和类别。此外还得注重开发或挖掘特色体验项目,形成差异化。根据创意内容等资源的特点,以企业为运作主体开发具有差异化的、可持续的、具有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的项目,并形成无形资产积累和品牌沉淀。

平台间的融合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致力于形成园区的物理平台与虚拟平台互动融合。通过打造物理平台和虚拟平台,形成平台的联动和资源整合。比如,可以以园区的经营管理公司为主经营物理平台,以专业服务公司为主经营虚拟平台,园区管委会同时负责两个平台的协调与联动经营。平台化应重点从渠道角度思考和策划建设若干个平台,至少包括内容交易平台、内容传播平台、产业信息平台、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创业融资支持平台、创意产品交易平台等。

文化产业园区的商业模式

构建相应的产业链

园区要通过活动和合作延伸产业链,形成园区产业链、园区与活动产业链、园区活动与新媒体产业链等产业链的整合。

例如,音乐产业基地可以从细分产业链结构的角度,形成以音乐原创活动、选秀活动、艺人经纪、内容提供、延伸产品开发等纵向产业链和新媒体体验、时尚产业配套、自主活动体验、交流与合作等横向产业链,以及其他配套为第一形态的细分产业链,以园区、媒体和企业向外经营为第二形态的产业链。

具体盈利模式

园区的商业模式应包括园区投资人和其中的企业两个方面,园区应主要依靠吸引或培育企业来赚钱,注重企业的成长性。相应地,园区的盈利模式依靠四种收入:自有或合资公司经营收入和企业增值、投资公司投资收益(股权或债权收益)、物业收入(租金和服务收益等)、土地增值收益。其中,以自有公司经营和投资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例如,音乐产业基地应以音乐现场体验(LIVE)和参与为核心,打造系列产品。通过打造参与性和体验性的若干核心活动品牌,吸引本地和外地音乐爱好者和音乐消费者全面参与,形成集聚人气的氛围。产业基地应以具有独特性的音乐产品及其产业链结构的商业模式,依托物理平台和商业平台,充分挖掘资源和潜力,形成主题公园的商业模式、公司发展的商业模式及其联动发展的商业模式。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合规管理;特色文化建设

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必须是贯穿金融业经营发展的主线,处于金融业重要位置的商业银行更应是如此。如今,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业务种类不断增多,其日常经营在包括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国家、声誉、法律以及战略等方面面临诸多风险。同时,近20年来金融市场危机频发,例如:1995年英国历史悠久的巴林银行因经营失误倒闭;1997年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因此,商业银行决策者十分重视防范风险、内控合规在当前银行经营发展中的作用,并视为第一核心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年第6号)公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经营目标,商业银行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其外延包括内部控制的目标、范畴及原则。

内部控制有四大目标:(一)确保国家法律规定和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二)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三)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四)确保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

内部控制的范畴既包括显形的各种规章制度,又包括看不见的银行内控文化和内控理念。

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具体体现在:(一)商业银行的任何业务过程、操作环节、所有部门及岗位均要存在内部控制,各项决策或操作也应有案可查;(二)防范风险、审慎经营是内部控制的出发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都以“内控优先”为要求;(三)内部控制要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都要受到内部控制的约束,同时应当及时反馈和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四)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与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应相互独立,内部控制监督、评价部门有直接向管理高层汇报的渠道。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控体制建设的现状和不足

自《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施行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内控体制建设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家商业银行都依照《指引》,成立独立内控部门,制定相关内部稽核检查制度,培养内控管理人才队伍,加快完善自身内控体系。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结合多年在内控管理实践的积累经验,在新形势下以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为基础,构建起由内控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业务规章制度与措施、合规性监督检查、独立的内部审计和信息沟通交流六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体系。行政管理方面,工行在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三个层次都设立了内控管理委员会和内控合规部门,负责统筹部署和承担具体内控、合规管理工作。制度建设方面,工行在各层级工作单位推广应用《业务操作指南》,周期性组织各部门员工培训学习《员工行为规范》,对个金、对公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改造;资源投入方面,工行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搭建创新性内控评价信息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开发覆盖全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实施数据治理工程,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其他商业银行也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各自开展内控合规建设。

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体制建设的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一)内控制度体系还需继续完善。因银行业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不同经营层级制度衔接不充分,导致控制不到位或控制重复;(二)内控制度在实际监督中牵制不足。多数银行内部监督力量无法达到应占比重,内控人员素质与内控合规职能的高标准相背离;(三)内控合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一些分行“合规”让位于“发展”现象仍然存在,一些人特别是基层网点工作人员“重业绩、轻内控”的思想比较严重。

三、构建特色内控合规文化对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

内控合规文化是商业银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灵魂。针对自身经营发展特点,建立一整套有特色的内控合规文化,是充实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那么,构建特色内控合规文化,对银行经营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具体来说:

构建特色内控合规文化有利于防范操作风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银行大部分业务操作复杂、流程繁琐、涉及大批资金往来,若员工内控合规意识观念不强,在一味追求效率的情况下却忽视了对操作风险的规避,这将给客户和银行自身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通过构建特色内控合规文化,向员工灌输“控制风险、合规操作”的工作思想,提醒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可能会存在的漏洞和风险点,可以引导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规范操作,有效防范操作风险。

构建特色内控合规文化有利于提高内控管理水平。由于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内控合规团队多为审计序列改编而组建,而不是吸收专攻内控合规的新鲜血液,组成人员在内控合规工作领域还不能称得上是“高素质、高起点、业务精通”。加大构建特色内控合规文化力度,对员工不断地进行培训和专业培养,不仅可以增强前台业务人员的内控合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内控合规系统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之能更好地胜任内控合规管理工作。同时,构建特色内控合规文化,可以增强全行上下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为内控体制全局建设提供思想指导,促进整个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水平的提高。

构建特色内控合规文化有利于增强业务创新能力。归根结底,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与所有工商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获取最大收益为目标。增强业务创新、服务创新能力是构建特色内控合规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特色内控合规文化,可以使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的过程中坚持以“内控优先”为基本原则,建立相应创新型内控合规管理制度,全面评估新技能、新产品、新业务、新服务存在的潜在风险,让员工熟悉和了解当中的规范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精髓,为商业银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四、加快特色内控合规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统揽全局、总体规划,加强内控合规文化顶层设计

建设特色内控合规文化,是商业银行形成内部控制完整体系的关键。因此,做好特色内控合规文化顶层设计,有计划、有战略、有步骤地构建适用于各个专业、各项业务、各种人群的内控合规核心价值文化,是关系到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商业银行总行级别企业文化部门应该结合实际,总结各分行、支行内控合规的实践经验,制定出通行于全行的内控合规文化,并纳入自身企业文化范畴;其次,各分行、支行都要成立专门负责部门,具体进行内控合规文化宣传推广事宜;再次,搭建“总行-分行”、“分行-支行”、“支行-网点”及同级别工作单位间的内控合规文化交流平台,积极沟通和及时反馈内控合规文化的践行情况。

(二)建立健全内控合规文化宣传推广长效机制

通过各种载体、媒介、方式,周期化有组织地宣传推广内控合规文化,形成内控合规文化宣传推广长效机制。具体来说:运用讲座、培训、会议、考试等载体,定期开展内控合规文化教育学习;借助银行内部网讯、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介,向员工和客户传播银行内控合规文化,公布内控合规成绩;让员工把内控合规文化铭于心、践于行,各分行、支行应适时灵活组织以汇报演出、演讲比赛、有奖征文等为形式的各种宣传活动,营造亲切友好的内控合规文化氛围。

(三)施行科学有效的内控合规奖惩办法

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及商业银行内部关于内控合规方面的各项政策规定,对内控合规管理人员的权、责、利进行清晰界定,制定严格的考核方案,提高内控合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形成制度化的内控合规奖惩办法,鼓励对每个考核期间评选出的优秀内控合规员工、领导、部门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不合格的人员、部门要进行罚款和问责。

参考文献:

篇3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产生于古代社会,其形成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已经与现代城市社会大相径庭,但是它们对于现代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从历史渊源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源头与根脉。建立在现代城市基础上的现代城市文化,代表了人类日趋走向科学文明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与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的方向。但是,现代城市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必须建立在具有丰厚积累的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长期积累的传统文化根基,现代城市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首先在于使一定的文化群体自己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这是产生文化凝聚力的重要社会心理根据。因此,当一个城市迈出现代化步伐的时候,必须极为尊重自己的文化传承,精心地呵护、保养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才能使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真正体现出一个“人性城市”的鲜明特点。

从开拓创新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个城市藉以增强经济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与“原材料”。城市的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依靠一些像农业、工业、商业等等的传统产业,而且还需要依靠各种具有新型时代特点的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在这方面,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是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价值却并没有完全局限在“传统”的范围内。它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理念的开发与创新以后,完全可以转换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来增强现代城市的经济实力,促进现代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上海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它们主要表现在各种以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形态呈现的故事、传说、歌谣、曲艺、戏曲,各种以民间生产技艺与工艺美术形态呈现的雕刻、剪纸、绘画、塑艺、扎艺,以及各种以民间社会礼俗形态呈现的节庆、庙会、婚丧仪式等方面。自2004年以来,上海在我国政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号召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抢救工作,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有50多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0多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量的资源蕴藏,为当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当今上海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创新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综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总体情况,主要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上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上海西部的青浦地区,早在公元5-6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上海的老县城建立至今,也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种悠久的区域发展历史,致使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十分深厚,它们大致可分为明清以前――明清――近代三个阶段。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一部分早在明清以前就已形成,例如龙华庙会、乌泥泾棉纺技艺、青浦田山歌等。上海的龙华庙会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前。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垂拱三年时龙华寺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到了元代,江南一带成为避乱的好去处之一,龙华寺的香火日盛,僧徒日众,庙会也逐渐兴盛。从明代开始,龙华寺成为江南地区的名山道场,位列台宗十刹之一,龙华庙会活动更是极为兴盛起来。明清两代,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最多的年代,此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日益繁荣,上海的民间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江南丝竹、昆曲、锣鼓书、顾绣、灯彩等都是在此段时期中形成产生的。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其文化形态也快速地由原来的城镇型向都市型转型。适应着这一时代特点,上海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城市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码头号子、浦东说书、独脚戏、石库门生活习俗,以及木雕、竹刻、泥塑、扎艺等各种民间美术技艺和餐饮、首饰、制衣等各种手工技艺。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大都市,因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也体现了鲜明的形式多样,多元并存色彩。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的产物,如青浦田山歌、金山民间故事、豫园元宵灯会、徐汇龙华庙会、南汇锣鼓书、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松江顾绣,以及各区都较为普及的丝竹清音、打莲湘等等。它们大都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色彩以及吴越文化共性。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商文明与都市文化的产物,如码头号子、石库门弄堂习俗、叫卖喊摊习俗、文明结婚、集团婚礼、游园娱乐习俗、滩簧戏、沪剧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所具有的工商文明以及都市文化的特点,反映了生活在上海都市社会中民众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心态。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各种行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等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工商业大都市发达的手工业经济,与上海都市行业门类众多,行业分工细密有极大关系,因此这类遗产也应该可以看作是上海非物质文化资源中一个颇具特色的门类。

三、海派风格,中西兼容。所谓海派风格,就是指在一种文化形式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尤其是西方的一些文化元素而形成的一种风格个性,它是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在文化个性上那种兼容并蓄、中西结合特点的典型体现。在上海各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中,有相当一大批资源具有海派文化的特点,如土山湾手工技艺、海派剪纸、海派黄杨木雕、海派旗袍、海派面塑、海派灯彩等等。土山湾手工技艺是体现上海中西文化融合特点的一个典型项目。它的内容中包含了“西洋油画、镶嵌画、彩绘玻璃、珂珞版、活铅字、石印工艺、铜锌玻璃版照相” 等多种具有西方文化特点的艺术作品。它们最早虽然是来自西方,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却已经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已经成为上海民间手工工艺的一部分;另如上海的海派剪纸、海派黄杨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属于此类情况。剪纸艺术最早源于北方,这门工艺传到上海后,当地的一些剪纸艺人逐渐改变了原来北方剪纸那种豪放、粗犷的风格,在剪纸艺术中融入了江南文化的精细婉约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因素,使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海派特色的海派剪纸艺术。“黄杨木雕”最先产生于乐清,明清时期被世人所重视。这项技艺传入上海后,当地民众结合自身之文化氛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的木雕技艺并流传下来。

篇4

关键词: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对策

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内涵是向社会(即旅游者)提供旅游资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人文精神,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上蔡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一、上蔡县文化旅游资源简要概述

地处天中大地的上蔡县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辖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59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15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万亩,人口147.8万,是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千年古县”、海内外蔡氏祖地、秦丞相李斯故里、河南省十大古城。据清康熙《上蔡县志》记载,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厚土上繁衍生息,人类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以国为氏,传18代500多年。目前,蔡氏宗亲有1000多万人,渊源久远,族多人旺,遍及世界各地,每年海外蔡氏宗亲纷纷莅蔡寻根谒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上蔡独特的文化和儒家遗风孕育出了代代英杰,涌现出了众多直接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孔子七十二贤中上蔡有六人。史称“千古一相”、被后世尊为“小篆鼻祖”的秦丞相李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字学家和书法家,为统一文字作出了重要贡献。号称“通明相”的西汉丞相、高陵侯翟方进,南宋丞相朱胜非,世称“上蔡先生”的北宋著名理学家谢良佐,西汉著名文士、庐江太守桓宽,清代方志学家张沐等历史文化名人。

上蔡县是文物大县,文物景点遍布县境。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两地(蔡国故城和楚国贵族墓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9地(蔡侯墓、李斯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伏羲画卦亭、陈庄民宅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蔡侯望河楼、漆雕开墓、蟾虎寺),馆藏文物3141件,旅游景点遍及全县。

上蔡县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和历史文化产品独具特色。雕花桃核扣和茱萸绛囊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史名酒状元红,曾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杨集毛笔誉满天下,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案头之宝。

二、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蔡县充分利用和发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确立了“文化立县、文化名县、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推进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名县转变,着力打造重阳文化、蔡氏文化、伏羲文化、孔子文化、李斯文化五大文化品牌,坚持从开发保护、规划设计、宣传推介、项目带动、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对文化旅游工作的投入力度,促进了全县文化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增加。

(一)不断夯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成立了旅游开发管理办公室,制定印发了《上蔡县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实施方案》、《上蔡县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分解表》,设立了上蔡县旅游投诉电话,制作了《上蔡县旅游景点路线图》;建立了上蔡县文化旅游网站;蔡明园公园、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成功申报国家2A级旅游景区;加强了《旅游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了全民旅游管理意识;每年接待游客都在10万人次以上。

(二)不断加强文化旅游遗产保护开发。认真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文物1068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972处,复查96处;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上蔡重阳习俗被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茱萸绛囊、桃核雕花、“白云翁”毛笔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蔡侯宫殿区遗址兴建佛教牌楼有“天下第一门”之称;结集出版了《重阳节发源地——上蔡》、《蔡国蔡氏溯源》、《蔡国纪事本末》三部论文集,编纂出版了反映上蔡历史文化资源的《古蔡风物》;创作上演了反映千古一相李斯的大型历史文化资源的《千古遗恨》;出版了反映秦相李斯辅助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的长篇小说《大秦春秋》。

(三)不断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些年

来,文化建设先后投入资金共584万,用于文化馆维修、图书馆设备购置、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及设备购置、73个农家书屋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扶持49个农村业余表演团体;建成了279个村级服务点;扶持28个农村民间艺术表演团队购买了部分服装、道具及器材;加强了伏羲画卦亭、楚国贵族墓地、蔡国故城墙、蔡侯望河楼、李斯墓等文物景点的保护与整修;完成了蔡国故城墙、文化馆、蔡侯望河楼、李斯墓等开发保护规划及项目资金的申报;上蔡博物馆建设项目已上报省发改委、省文物局。聘请专家对博物馆、李斯林园和蔡国故城带状公园建设进行了规划设计。

(四)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规模。重点塑造了古蔡文化、重阳文化,围绕重阳文化之乡这一品牌,研究开发反映重阳文化的系列产品,如:重阳茱萸绛囊、桃核雕花、酒、老人拐杖和“白云翁”毛笔等产业,走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在全国打响古蔡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积极承办了八届“重阳文化节”,逐步打造成具有上蔡地方特色的、省内外有较大知名度的文化节会。立足上蔡县地域文化优势,加强与省内外和港、澳、台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加强与海内蔡氏宗亲的联系,宣传弘扬上蔡县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上蔡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抢救和保护了上蔡特有的雕花核桃扣、芦花靴、茱萸绛囊等传统制作工艺品。挖掘研究重阳节两大节庆佳品酒、茱萸绛囊,尤其是茱萸绛囊顺应人们企盼福寿吉祥的向往心理,倍受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及东南亚诸国侨民的喜爱。

三、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存在问题

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景区基础薄弱。上蔡的文化旅游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品位低,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挖掘,文化内涵不深,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景区景点档次低,既满足不了县内文化旅游的需要,也无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二)旅游规划严重滞后。上蔡县文物景点虽多,但都处于待开发状态,缺乏保护,更缺乏中长期文化旅游规划。由于文物景点以古代遗址为主,没有太多观赏价值,部分古建筑过于破旧,有的文物景点受损严重,如蔡国故城遗址、李斯墓等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景点上面有耕种现象。县文物库房为危房,对文物藏品的保护十分不利,一些珍贵文物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三)旅游开发缺乏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资源已不再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有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挖掘、整合和激活上蔡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而不是通过复古和再造来实现对本地人文历史的重新认知和认同。

(四)旅游商品档次不高。旅游商品虽然种类丰富,但由于规模小、产量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的甚至不顾长远利益,搞无序竞争,导致旅游商品形不成品牌,上不了档次,旅游商品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不高。铁锅、毛笔、雕花、香囊等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比较紧俏,但就发展现状而言,其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四、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化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文化旅游产业化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将文化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加快文化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文化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继续加大对文化旅游的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精品工程、游客服务中心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另外,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海内外企业、个人来上蔡投资举办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扩大非国有经济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准入范围,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和建设。

(二)优先规划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邀请国家、省级等权威部门的专家来蔡进行考察,高起点编制上蔡县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中长期规划。建立严格的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禁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以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强化优势品牌、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着眼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进一步发挥“重阳文化之乡”的龙头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实完善伏羲文化、李斯文化、蔡氏文化、孔子文化等五大文化内涵,重点打造蔡侯陵园、李斯陵园、蔡明园公园、上蔡博物馆、重阳登高处、伏羲画卦亭等景区,力争使1—2个景区(景点)达到国家AAAA级标准,确保

我县文化旅游业健康顺利以及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行业管理。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切实规范旅行社、导游人员等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经营和服务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旅游投诉机制,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凡从事旅游业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以及在旅游区(点)从事商业零售、饮食服务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严禁无照无证经营。各类经营主体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过硬的旅游业队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注重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针对客源地游客的宣传,增强宣传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打破地域界线,主动寻求和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宣传促销模式,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信息互通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文化旅游节,各种新闻媒体,通过《上蔡风光片》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开通“上蔡县文化旅游网”,提高我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将旅游景区(点)连接成线,接线入网,精心设计和推出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上蔡。

(五)扩大产业规模。文化旅游应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成为旅游产业的优质板块。围绕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增强旅游带动功能。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重点企业,开发融艺术、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建成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积极支持和鼓励创办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和生态疗养康复中心。面向市场,重点开发古蔡文化、重阳文化等旅游演艺节目,促进艺术精品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发展武术、杂技、魔术表演等富有中原文化特色和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娱乐节目。

总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由之路。虽然上蔡的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品位低,推进缓慢,但只要我们紧紧围绕打造文化精品这个主题,以五大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建立科学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就能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许结.中国文化论史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篇5

关键字协同商务信息化商业战略信息共享

协同商务是在企业内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新管理理念和商务手段,协同商务实现的关键是无阻碍沟通和商务过程的协同。协同商务通过电子化,使企业能够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将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部门、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整合到统一的渠道,实现跨企业、跨地域、跨时间的联合协同作战,实现业务处理和信息获取与共享的一体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服务,整合商务流程,缩短执行时间,提高整个商业价值链的整体运作效率。

1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GartnerGroup咨询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趋势,作出了三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企业内部信息化应用。主要是以ERP为代表的单个企业内部的应用。ERP是面向交易的管理系统,通过重组企业业务流程,帮助企业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并且加速了财务统计等业务。但是由于受IT技术发展的限制,原本是解决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难以突破不同企业之间的组织边界,企业之间难以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协同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即使是在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内部也往往由于系统运行成本过高而难以建立企业一体化应用。

第二阶段,企业外部信息化应用。由于Internet的问世和普及,电子商务成为了信息技术的主流应用。这一阶段基于Web技术的ERP系统为企业跨越组织边界、跨越地域限制,为企业真正实现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可能。这时的ERP系统主要分两个方向向外扩展:一是基于Internet网络的采购管理,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网上采购业务管理,包括网上采购、竞购与拍卖和反拍卖等。二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它定位于成品的整个营销过程的管理,包括市场活动、营销过程与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管理。

第三阶段,协同商务。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界和IT界已寻求到一种比B2B更好的运作模式——协同商务。协同商务,是指企业利用前沿技术所提供的一整套跨企业合作的能力,得以更有效的管理当今错综复杂的企业生态系统。他帮助企业同其关键的交易伙伴们共享业务流程、决策、作业程序和数据,共同开发全新的产品、市场和服务,提高竞争优势。相对于ERP的着眼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协同商务则更关注企业内外交易各方的同步作业。

2协同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实践证明,核心企业通过协同商务实现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提高了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降低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总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降低了库存;减少了不增值的管理成本。而处于供应链中的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协同商务与大企业长期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并借力发展。协同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包含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两种。

2.1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发展

内部协同是指企业内部的协同,包括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和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

在协同商务系统中,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模块是强相联的,统一协同调配为企业的运作服务;各职能部门是强相关的,协同工作才能使企业顺畅运转。此时协同商务系统可以从财务、销售、采购、物流、供应链、网上销售等应用系统提取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将企业不同时期开发、分散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上的信息系统整合,提供高度的信息透明度与实时性,然后根据设定的工作流,发送给各有关部门或人员,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既可以从宏观面观察企业的运营,又可以深入细节了解企业,还能够在协同商务的智能化数据分析帮助下,对企业的业务进行预测分析,给出建议,使企业紧跟、甚至超前于市场的需求变化,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2推动企业间的互利和发展

外部协同是指在行业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

企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需求者。Internet技术的成熟,使协同商务平台能够将企业内外部各种相对分散、独立的信息及应用无缝地集成到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需求者各取所需,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例如:帮助客户服务和市场销售人员更好地查看信息、管理及服务,提高整体客户满意度,从而赢得竞争优势为需求者开设门户,根据其要求设置并提供个性化应用,以不同的级别和权限进入网络,参与到企业整个价值链的运作中。这种完全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方便随时随地访问系统,整个企业可以跨地域、跨时间地在一起协同工作。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促进企业业务,使企业的视野从事务性和技术性的角度提升到了经营模式的高度。

3协同商务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新兴的管理理念、软件、服务,协同商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协调多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多个战略合作伙伴之间,完成协同开发、协同制造直至协同服务。因此,协同商务在企业中实施后将为企业带来了许多变化和影响,企业必须重新审视企业本身、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与内外部环境,以达成最佳优势。成功实施协同商务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协同商务是一种商业战略

协同商务不仅仅是一套信息系统。大多数企业一直把协同商务仅仅当作一套信息系统,这也是协同商务至今仍然无法获得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在协同商务中的核心企业应该将“实现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谋求更好的合作,用以创造更多的共同利益”列入企业今后的经营战略,并指定高层全程负责协同商务的项目过程。由于协同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本身,还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其它合作伙伴,核心企业应该与主要的合作伙伴建立联合项目组,对整个项目的目标、范围和方法进行清晰的定义,取得共识,并共同承担协同商务的实现。把协同商务列入企业的战略,这是协同商务成功的前提。

3.2共同的商业利益是基础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企业间合作的基础,要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实现商务的协同,“共赢”是最根本的保障。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要有充分的价值点来说服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承担协同商务的建设。

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协同商务价值点在于企业能够及时提供原料库的数据信息,甚至让供应商来管理自己的库存,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供应商销售预测的不准确。而企业也可以从供应商那里及时获得原材料的价格变动、技术发展、质量等信息,甚至可以参与供应商的配件设计,更好地符合客户的需求。

对于下游经销商而言,协同商务的价值点在于企业可以及时提供成品的库存乃至生产信息,帮助经销商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而企业则可以从经销商及时获取库存信息、客户需求变化信息等,快速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

3.3信息共享是核心

信息共享是协同的主要途径,也是协同商务的核心。但迄今为止,企业信息共享一直都是异常的困难。例如,经销商终端的数据采集就是令很多企业头痛的一件事。出于商业机密等考虑,很多经销商都拒绝提供这一数据。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协同的基础,但信任也是影响各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各方信任的程度是影响信息共享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信任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这取决于核心企业与各个经销商以往的合作以及企业的信誉,需要企业与各方不断地沟通,以及相应的法律保障等措施才能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全胜.电子商务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黄敏学.电子商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 苗木产业;现状;问题;对策;江西上犹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84-02

Abstract Shangyou County has established landscaping and seedling industry as an important rural pillar industry.Status of nursery stock industry in Shangyou County was introduce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ursery stock industry.

Key words seedling industry;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Shangyou Jiangxi

上犹县地处江西省赣州市西部,国土面积14.94万hm2,有林地面积11.9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79.85%,山多田少,工业基础薄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2010年以来,上犹县大力实施以油茶、茶叶、绿化苗木(简称为“二茶一苗”)为重点的“二茶一苗”发展战略,大力扶持油茶、茶叶、园林绿化苗木的发展,欲把“二茶一苗”打造成上犹县农业支柱型产业。油茶、茶叶曾是上犹的传统优势产业,有较好的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油茶面积已达2.3万hm2,茶叶面积达4 200 hm2,园林绿化苗木达2 150 hm2。油茶、茶叶、苗木面积均居赣州市前列,其中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在上犹县作为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自2010年起,每年以20%以上的增速快速发展,已成为上犹县近几年农村农业发展最快的产业项目。

1 苗木产业现状

据统计,上犹县全县种植面积2 150 hm2,有苗木生产企业17家、生产农户1 270户以上,其中种植面积200 hm2以上的企业3家,主要树种有桂花、樟树、罗汉松、含笑、枫香、南方红豆杉、竹柏、山杜英、红花木、紫薇、红叶石楠、小叶榕等,其中桂花苗木所占比例最大,为总面积的75%以上,且多为八月桂、四季桂等普通品种。苗木以小苗、中苗为主,大苗所占比例较小,其中小苗占总面积的45%,中苗占30%,大苗占25%。年可供各类商品苗木50万株以上,年产值可达1 200万元。为推动苗木产业发展,上犹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的措施,对新植苗木连片6.67 hm2以上,给予6 000元/hm2的奖补[1],对新建苗木基地达到一定规模的,对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补助,苗木基地主干道硬化按18万元/km的标准奖补;滴灌、喷灌设施,按实际建设面积3 300元/hm2的标准奖补,对在苗木基地内兴建山塘水库且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按其造价的70%进行奖补[2]。通过一系列鼓励措施,上犹县苗木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在2014年后,市场对绿化苗木的需求大减,尤其是政府绿化工程减少,苗木市场一片萧条,大量苗木滞销。

2 存在的问题

2.1 苗木产业化水平较低

上犹县苗木生产经营主要以小微企业、种植大户、农户为主体,经营模式主要为自产自销,生产管理粗放,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2.2 缺乏苗木交易平台,营销体系不健全

销售主要是依靠大户跑市场、找销路,以企业、大户找绿化工程,通过绿化工程销售苗木。这种面对面的直销方式,造就了一批苗木经纪人,通过苗木经纪人联接苗木种植户和销售市场。普通散户和小规模苗木种植企业,通常对销路和市场不是很了解,全凭经纪人推销,自己在销售上缺乏主动权,由于缺乏交易市场等销售平台,农户缺乏信息引导,盲目发展,苗木不能适销对路,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市场不健全,信息不畅通,导致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求,小规模分散经营、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加剧了有苗无市、有市低价和无序发展。

2.3 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

上犹县逾2 000 hm2的苗木中,桂花苗占了75%以上,数量达2 700万株以上,且多为普通品种,其他树种所占比例较小。2010年前后,桂花苗木的需求较大,且当地政府也在提倡育桂花苗,于是县内苗木种植户一窝蜂培育桂花苗,且多为播种繁殖的普通八月桂,而丹桂、金桂等名贵高附加值品种相对较少,除桂花外其他树种所占比例较低。

2.4 技术含量低,缺乏技术创新

现有的苗木中普通种多,如同样方法育苗的桂花苗木,有品种区别、有冠形好坏,售价自然不同,一些精明的种植户会很注意这些小的区别,培育出来的苗木自然更有市场竞争力,而很多苗木种植户不太注意这些小的细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5 市场疲软,需求不旺

2008―2012年江西省实施了“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全省上下都在大力开展公路绿化、村庄绿化、城镇(圩镇)街道绿化、工业园区绿化,对绿化苗木需求量相当大,只要是可用于绿化的苗木几乎都能找到销路,不愁销不出去。但从2014年开始,政府部门的绿化工程大大减少,苗木需求量锐减,红红火火的绿化苗木市场骤然变得冷冷清清,无人问津。另外,房地产市场近2年也不景气,住宅小区的绿化需求也明显减少,面对当前困难形势,一些小企业和个体种植户,除了等待外无其他良法;而一些有一定的对外销售渠道的大户和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经营状况亦大不如前,县内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种植户所育苗木都很难找到销路,滞销成为近2~3年来苗木产业发展最大的难题。

2.6 缺资金、融资难、融资成本高

由于苗木生产周期一般较长,少则3~5年,多则10余年,年年都需要抚育、施肥、修剪等,投入巨大,现在相当一部分种植户出现资金短缺,而且缺少融资借贷的途径,向银行贷款无抵押物,且利息也不低,2014年开展的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仅1年贷款期限,贷款期限太短,不足于缓解种植户的资金压力;在社会上向其他人融资,利息高、风险大。

3 对策

3.1 加快苗木交易平台建设

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苗木交易市场是目前解决产销无法有效对接最为便捷的办法,也是苗木经营户最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如能在县内或周边县市建设一个苗木交易市场,产销对接难的问题将得到很大缓解,将有利于苗木经销户产品销售[3-4]。

3.2 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

目前,由于普通桂花数量相当大,且销路不好,应果断处理,只要能销售出去就行,不必太计较销价,留在圃地只会增加成本而不能增值。应适度发展一些市场反映好的品种和乡土树种,如圆齿野鸭椿、阿丁枫、半枫荷、多花山竹子、尾叶樱等,对现有普通树种进行造型升级改造,提高其附加值,如罗汉松、茶花、桂花可进行整体造型,提高其观赏性,增加附加值。

3.3 大力发展苗木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

充分利用现有苗木基地,发展其他相关产业,如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农庄、农家乐、生态花园,发展林下种养等林下经济。对有一定条件的苗木大户、苗木基地,引导其发展为园林绿化工程公司,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做强做大苗木产业。

3.4 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现有的奖补政策要继续实施下去,就应当要协调金融部门、财政部门完善惠农信贷政策,延长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对到期需续贷的,要优先办理。鼓励金融部门开发更多的惠农助农信贷产品,帮助育苗农户摆脱资金短缺的困境[5]。

3.5 创特创优,打造有影响力的苗木品牌

纵观国内苗木产业的发展有影响的地区,一是靠市场,如湖南的浏阳柏嘉镇、广东陈村、芳村等,利用花木市场带动了周边地区苗木产业的发展;二是发展有地方特色苗木,如江西大余县发展金边瑞香、兴国县发展比利时杜鹃等都做获得了成功,成为带动苗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上犹县有丰富的绿化树种资源,只要找准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加大宣传,打造一款至数款适销对路的苗木品牌,进而促进苗木产业的发展。

3.6 健全信息服务,完善相关服务体系

通过建立比较完整的信息网络,加强行业管理和同行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多渠道、全方位地为苗木生产及经营者提供社会化的服务,提供供求信息、技术指导、行业发展等相关信息,帮助其解决苗木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为企业和苗农提供优质服务。

4 参考文献

[1] 杜明桂,冯文祥,何小弟.中国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林业科技开发,2005(4):4-7.

[2] 杨晓东,苏雪痕.中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5(4):134-137.

[3] 王仕保,刘相武,王世国.我国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7(3):52-54.

篇7

【关键词】商业文化 品牌市场 定位 影响 问题

不断发展的经济促使我国商业出现了一定的改变,企业的销售工作也更为关注商品自身转变和企业品牌的经营,从侧面展现了企业对于自己品牌市场定位给予的关注。企业品牌的市场定位是发展的重点,而企业的商业文化也是发展的一部分,其不但是企业竞争力的中心,也是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活力,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商业文化对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和相关问题。

一、商业文化

是由原商业部长同志在八十年代后期提出的新理念,商业文化从概念到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文化和济有效结合起来的企业越来越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创造商业文明的环境、提升工作者的素质和加大商业发展中,商业文化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作用。其主要是指在商品交换开始出现的时候而出现,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我国的社会主义商业文化是对我国古代商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依据商业企业管理学和文化综合发展演变而来,同时其中也包含了心理、伦理等学科知识。

二、品牌市场定位的概念和方案

(一)品牌市场定位

品牌定位维度:市场定位、价格定位、形象定位、地理定位、人群定位、渠道定位等。本文所指的市场定位并不是单一说是企业品牌的口号和企业品牌形象定位,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了企业的价值和产品价值。其主要是指在目标顾客心中需要明确优质的位置而设定产品和经营特点的活动,具有灵活性、自主性、竞争性以及方案性、差异性等。

(二)品牌定位的方案

通常情况下主要分为以下五种方案:第一,依据企业商品的特点和获取效益进行评定,企业商品的消费人员可以依据消费经历对这一企业商品的特点和消费感知对企业商品进行明确。第二,依据企业产品品牌档次实施明确,通过与相同但不同家的产品对比分析进行明确。第三,依据企业商品的应用和商品的特点实施明确,其有助于消费者直观的获取和分析信息。第四,依据企业商品的应用人群进行评定,如香奈儿5号是女人的香水。第五,依据企业商品的竞争实施明确,其有助于产品进入到社会大众的视野范围内[1]。

三、商品文化对品牌定位的影响

商业文化和企业商品商业文化与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并且商业文化在方面影响着市场定位。依据实际分析明确商业文化对于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商业文化有助于市场加大对品牌定位的认可度;第二,商业文化影响着消费者对品牌的市场价值判断;第三,商业文化有助于提升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第四,商业文化的有效提升可以辅助品牌市场定位的改变。

四、基于商业文化的品牌市场定位策略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品牌市场定位需要结合商业文化的中心价值实施。现阶段,我国企业商品的市场定位最为缺少的就是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因此,企业商品的市场定位与其在市场中的价值有一定的关联,同时商业文化的中心价值一样也是企业产品品牌资产的一部分,其中心价值有助于让消费者判断不同的品牌。商业文化中心价值包含了以下四方面,一是诚信之道。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界的要求,而诚信就是指真诚、信守诺言,品牌市场定位结合多样化的商业文化实施会获取多样化的商业文化实施工作就会获取多样化的结果,如,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三鹿奶粉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就算是过去十年也会有人记得事情的重点;二是和合之道。古语有云,以和为贵,也就是宣扬那种以和为贵的态度和生活;理念,这在商业人际交往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商业中的恶性竞争会导致社会和市场发展出现一定的损伤;三是仁恕之道。若是企业和市场中的各个环节和工作过程存在商业文化核心价值中提出的这一观点,双赢甚至多赢都是可以实现的,从而为企业的产品市场定位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促使品牌市场定位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四是美情之道,企业商品的包装和店面设计、销售形式等都是产品品牌市场定位的一种展现形式,对于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越接近于完美才能让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产生定位,如零距离服务、微笑服务以及售后服务等都是商业文化的展现。第二,在商业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的品牌文化。从现阶段的商业发展竞争分析来看,不但是企业商品和其附加价值服务的竞争,还展现为秋叶产品依赖的体制、管理以及商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商品具备的特殊品牌不到那可以将企业优质的文化概念和其以往的传统文化有效的展现出来,若是有所保留,就会导致企业产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工作出现问题,难以为之后的销售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并且,不具备企业品牌文化的商品品牌因为缺少文化品位,促使消费者认知和市场拓展等工作的机遇较少。因此,在商业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的品牌文化,有助于为企业产品的品牌市场定位提供有效的依据。首先要让企业在市场和消费者中创造优质的文化氛围;其次要在市场销售中展现丰富的商业文化内涵,最后是不断构成优质的文化理念,这一理念可以引导企业向着更为宽广的市场前进。如盼盼防盗门的市场销售口号是“盼盼到家,安居乐业”,是一句人们可以随时记下的话语;还有工商银行的口号是“八十年叶茂根深,造福于国计民生!”;中国工商银行的口号有“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让希望与您更近”?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中、在眼睛阅读过程中可以熟记的句子。这些口号在传递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为企业产品定位于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中,以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第三,将商业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有效结合以此确定品牌市场定位。世界中各个国家具备的主要商业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民族就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企业其商业文化若是与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有助于其获取坚固的保护层,从而为长时间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这也为企业产品品牌的市场定位提供了发展依据。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商业文化是依据不断创新和改善的文化基点而改变的,商业文化有助于对现阶段整体社会中人们的消费文化理念和消费态度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是依据商业文化是以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文化基点而更改的,因此企业商品品牌在定位的过程中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这影响着商品定位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商业文化对品牌市场定位工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文杰.情感时代下家居品牌定位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古城特色商业街;商业模式;分析;平遥古城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86-01

引言

古城特色商业街是一个城市、地区的标签,在城市、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需要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给与相应的关注和保护。但是,我国目前的古城商业街模式选择中还存在较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于古城的特色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平遥古城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并且具有较为长久的发展历史,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平遥古城的商业街发展模式入手进行分析,指出平遥古城发展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以实现平遥古城的进一步发展。

一、平遥古城商业模式发展概述

(一)平遥古城概述

平遥古城是我国的“四大古城”之一,坐落于我国的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城内,不仅是整个山西省最为重要的古城建筑,还是我国仅有的以完整的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且是已经获得成功的古城市之一。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定为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平遥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成型的时间是在元明清,因此,平遥古城已经是有了六百多岁的“年龄”了。平遥古城是我国古代城市的杰出范例,保存完好的平遥古城向人们展现出古代的城市特色,向人们展示了一副非同寻常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画卷。

(二)商业模式概述

所谓商业模式,在现代管理意义上讲,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或者是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顾客之间存在的交易关系和连接方式。对于传统的古城商业街来说,其发展中的商业模式主要呈现出五种类型,一是现代综合性商业步行街区,二是民俗特色休闲街区,三是滨水休闲步行街区,四是酒吧休闲步行街区,五是餐饮休闲步行街区。古城商业街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表现出这几种商业模式,多数情况下,能够同时存在几种类型的商业街表现模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古城商业街的开发与经营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很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断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更新。

(三)平遥古城商业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平遥古城商业街作为我国较为知名的商业街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遇到了较多的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平遥古城商业街已经是被现代化的商业街所包围,导致平遥古城商业街对于自身的定位较为模糊,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平遥古城虽然位于平遥县城中,但是由于古城的名声在外,每年都是会有较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所以对于该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平遥古城已经被现代化的商业街所包围,造成古城商业街虽然是名声在外,但是实际上和其他城市的商业街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对于一些古城特色的东西不能有效的展示出来。

其次,平遥古城商业街虽然实现了在城市化中的快速发展,但是一些地方特色的特产、字画、小吃以及书籍和服饰等都是较为普遍,在对本地游客的调查中,较少有游客能够感受到平遥本地的文化特色。不仅如此,较多的游客表示,虽然平遥古城商业街中的店铺不少,但是能够突出山西地方特色、平遥地方特色的商店较少。

最后,平遥商业街中的店铺还存在装修过于现代化的问题,与整个古文化街的整体风格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区别,导致有一种虽然身在古城,可以感受到古城的韵味,但是一旦进入商店瞬间就是会有较大冲击的感觉。

二、平遥古城商业街商业模式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古城文化特色的开发

平遥古城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建筑之一,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古城商业街的开发中,应该在对当前古城消费者人群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具有特色的商业街。具体来说,人们在古城游览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开发出相应的小吃街等,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升本地区的文化特色,提高游客文化消费的水平,实现平遥古城在满足基本的旅游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相应的文化消M的愿望。

(二)打造整体风格一致的商业经营模式

平遥古城位于城市的内部,所以在古城周围的人流量相对较大,并且具有较为强烈的现代化生活气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平遥古城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更为注重将现代化的城市气息与古城文化底蕴有机结合,保证游客能够感受到古城的特色,并且能够基本满足古今生活体验之间的有机切换,实现平遥古城的有机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平遥古城可以打造一些历史文化特色展示馆,在其中展示出平遥古城的特色,并且人们可以亲自感受其中古今的不同。这样做,不仅可以提升游客对于古城消费的满意程度,还能够保证游客感受到平遥古城的不同。

(三)加强古城文化名片建设

在我国的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许多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其中开展商业活动的缘故,导致各个古城虽然在外观上存在较大的区别,但是在内部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平遥古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力度,投入相应的城市建设资金,保证建设出具有平遥县特色的商业街,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实现平遥古城商业街,以及平遥古城的特色化发展。

结语

目前,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现在仍旧保留着的古城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展示我国悠久历史的有效见证,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古城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有机结合。平遥古城商业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希望本文对于平遥古城商业街商业模式选择的分析,对于全国的古城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发挥一些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任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哲学,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商业银行员工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习惯和行为规范必须体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必须体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经营效益,又要追求社会效益;既要追求业务发展数量、速度,又要追求业务发展质量、效率;既要追求高额任务、指标的完成,又要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既要追求经营利润,又要肩负社会责任。商业银行的一切业务运作,特别是信贷投向和信贷结构调整,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服务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国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和业务运作都要围绕这个总要求进行。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诚信行业属性

商业银行是信用机构。诚实守信是商业银行文化的本色。各家商业银行,虽然业务经营有所不同,但诚信始终是大家信奉的宗旨和恪守的原则。诚信,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员工遵守职业道德,维护行业、职业信誉,讲信用,守承诺,忠诚老实,对国家、人民、股东和客户高度负责。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各商业银行要建立公平对待客户机制。要坚持依法合规、诚实守信、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文明规范原则。要大力倡导商业银行主动践行市场主体应尽的商业和社会责任,为客户提供文明规范服务,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金融秩序,推动银行业健康发展,保障客户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从具体业务环节来看,各商业银行在向客户营销理财产品时,应客观进行风险提示,要反对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各商业银行要忠实履行与客户的合约,保障客户获得相应质量的服务。商业银行同业之间也应大力提倡文明竞争、和谐竞争。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要把文明规范服务作为重要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就是服务文化。文明构筑和谐,规范促进发展。自2005年0月中国银行业协会颁布《中国银行业文明服务公约》以来,各家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随后,中国银行业协会又相继颁布了《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工作指引》、《中国银行业柜面服务规范》、《中国银行业零售业务服务规范》等系列服务规范,各家商业银行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为深入开展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首先,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教育,全体员工要牢固树立“客户至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其次,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文明规范服务工作的领导。各级商业银行管理者要树立“商业银行靠服务吃饭的思想,重温“客户是银行的衣食父母名言,视优化服务为“饭碗工程,把文明规范服务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勤研究、勤部署、勤运作、勤督促、勤检查,力求服务兴行、服务强行。各级商业银行要把文明规范服务工作纳入行长经营绩效考核,并设置较高考核分数进行考核。再次,各商业银行在各级管理人员晋升时要把是否重视文明规范服务、抓文明规范服务是否有成效作为决定晋升的重要依据。各商业银行要加大员工工资收入与服务文化建设挂钩的力度,促使广大员工自觉优化各岗位、各渠道、各环节的金融服务,提升整体金融服务水平。

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稳健经营要求

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风险防范是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支撑。各级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稳健经营的管理文化。稳健经营可以说是中国金融业“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十字行风的基本点。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就是靠大力加强“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十字行风来实现。要达到稳健经营目标就必须做到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国内外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严峻的挑战和影响面前,我国各商业银行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稳健经营。稳健经营是商业银行生存的基本保障。稳健经营要求商业银行对国家、人民、股东、客户、社会和员工高度负责,坚持审慎的会计原则,当规范、合格的企业公民。要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资产安全。所谓稳健就是稳定、理性、适度、有序、健康、安全。各家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形成各具特色的风险防控文化,让中国银行业以稳健的雄姿立于世界同业之林。

五、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要通过创新铸造卓越

篇10

关键词:传统街区;历史保护;商业业态;影响因素;大城市

Abstract:Recently, issues on commercial adaptive use of traditional historic areas are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During the practice of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 some traditional historic areas in metropolitan cities have made progress on appropriate commercial adaptive use, promoting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influence in their cities. Taking six study areas including Nanluo Guxiang area in Beijing and the New World area in Shanghai, this paper will do analysis of their commercial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5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commercial oper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plays a key role, while the types of their commercial operation also has been influenced by other multiple factors.

Key words:historic areas; historic preservation; commercial oper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metropolitan cities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6-46(8)

近年来,传统保护类街区更新利用中,来自城市发展更新、社会人口变迁和市场资金回报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使得街区的传统功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一些街区原有的商业功能被更新拓展,一些街区的部分居住功被能置换为商业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街区更新利用实施和商业经营层面的问题和对策备受关注,街区商业利用对保护的影响也引起了普遍的重视。

本文研究所指的“传统保护类街区”包括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古城一般风貌保护区等不同保护级别的传统风貌街区。考虑到街区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相关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北京南锣鼓巷[1]、上海新天地[2]、南京1912[3]、福州三坊七巷[4]、成都宽窄巷子[5]、苏州平江路[6]6处传统保护类街区作为研究对象(见图1)。

本文将对这6个街区的商业业态特征(包括商业规模和业态功能结构)进行定性定量的客观描述,并从历史文化资源、物质空间形态、周边商业环境、街区保护更新和社会经济发展5个方面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其进行分析,探讨这6个街区商业业态发展形成背后的客观规律和限制因素,以期对国内正在和将要进行保护更新的传统街区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传统保护类街区的边界是一个人为划定的范围①,面积跨度较大,最大的苏州平江路街区有116.5ha,最小的南京1912仅4ha。本文的研究,更多着眼于街区中商业功能的实际用地面积。从在影像图中实际测定的各街区主要商业使用部分②用地面积来看,规模跨度相对较小,成都宽窄巷子街区商业用地面积最大(6.7ha),苏州平江路街区商业用地面积最小(2.2ha)。(见表1)

1.2 街区业态功能结构

对街区主要商业使用部分中店铺的种类进行统计,可将其业态功能大致分为7种类型③,分别是正餐、一般零售、特色店铺、休闲娱乐、会馆、旅馆住宿和其它,研究中统计了各种业态店铺的数量并计算其构成比例(见表2)。不同的街区业态功能的结构差异较大,正餐、一般零售、特色店铺、休闲娱乐4种业态所占比例较大。

北京南锣鼓巷在老北京胡同的改造利用之上,形成了以特色店铺和休闲娱乐为主的商业功能;上海新天地以传统里弄为挖掘对象,形成了功能混合的时尚街区;南京1912以总统府和民国传统建筑为背景,策划打造为以酒吧和高端餐饮为主的街区;成都宽窄巷子以老成都“慢”生活为核心,形成了以餐饮、休闲娱乐和一般零售为主体的功能;福州三坊七巷以彰显闽都特色为出发点,形成了以一般零售和特色店铺为主的业态功能;苏州平江路商业区在保护传统生活场景的基础上适度发展,以零售、特色店铺和休闲娱乐功能为主。

2 同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

2.1 街区的稀缺性影响商业规模

现代商业功能在传统街区中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来自街区自身更新利用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也来自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对商业的吸引。当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里具有传统肌理和保留有传统建筑的片区已经不多。传统保护类街区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其稀缺性对商业开发利用的吸引是非常显著的。

本文将市区人均同类历史地段④面积作为衡量传统街区在一个城市中稀缺性的度量指标。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福州、苏州市区人均同类历史地段面积分别为1.08平方米/人、2.01平方米/人、0.23平方米/人、0.13平方米/人、0.47平方米/人、0.96平方米/人。将其同各个街区的商业用地面积对比分析后可以看出,市区人均同类历史地段拥有量越低,街区的稀缺性越高,街区对商业的吸引越强,因而街区商业面积也越大。其中,上海的数据没有明显反应出这个规律,原因是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划定标准与其它城市有区别,划定范围较大。

2.2 街区内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街区商业利用的限制因素

街区内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影响街区商业利用的重要因素,但这种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其作为一种吸引要素促进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其较高的保护限制条件又会阻碍商业的过度发展。

从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看,北京南锣鼓巷、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苏州平江路街区内分别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1处、1处、1处、28处和100余处。将其与街区商业用地比例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街区商业用地的比例同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多的街区商业用地比例反而很小。

从街区一般传统建筑的保护情况看,街区商业用地比例较大的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和成都宽窄巷子街区,除个别文保单位和少量传统建筑得到保留外,几乎完全为拆除重建;而其余3个街区除沿街建筑被部分改造外,大量传统建筑均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可以看出,街区内历史文化资源对商业利用的限制作用明显,同时商业利用对街区保护的真实性会造成较大的破坏。

3 同物质空间形态的关系

3.1 交通可达性对商业业态特征的影响

便利的交通几乎是所有商业业态发展的必备条件。我国传统城市的路网密度是很高的,交通可达性非常好。但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机动车交通的发展,传统街区内由于道路狭窄,机动车交通可达性很差,有的又加上人为禁止机动车通行的管制要求,机动车交通的可达性就更差了。

机动车交通可达性对街区商业规模有一定影响。商业面积较大的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成都宽窄巷子由于街区规模相对较小,街区内部同周边城市主干道的联络性较好,机动车交通可达性高。街区面积最大的苏州平江路街区,街区外部两侧的城市主干道相隔一千多米,平江路宽不过三四米,机动车无法进入,内部机动车交通的可达性非常差,其商业面积也最小。(见图2)

值得注意的是,在街区的众多商业业态中,正餐业受机动车交通可达性的影响最为显著,上述机动车交通可达性较强的3个街区正餐业态的比例都在35%以上,明显高于其它街区,这同餐饮业的选址规律不无关系。学者梁明珠[7]等认为,集客力良好的地区更吸引餐饮业态的聚集,餐厅宜选址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流动量大的地区。

3.2 商业聚集形态对商业业态特征的影响

商业在街区中的聚集形态大致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沿着某一条主要街道的一侧或两侧呈带状分布,第二种是在某一较小区域内呈面状聚集。从研究的6处街区(见图1)看,面积较大的街区内商业聚集多为前一种形态,面积较小的街区商业聚集多为后一种形态。二者相比,后一种形态下各店铺间的相互联系更为紧密,街区商业规模也普遍更大。

4 同周边商业环境的关系

聚集性是商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本文研究中利用GIS软件分析统计了6个街区周边1km范围内零售行业、宾馆酒店和餐饮娱乐三种业态店家数量(见表3)和分布(见图3),并分析其同街区内部业态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街区内部的零售业态和休闲娱乐业态受周边商业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

4.1 对街区零售业态的影响

街区周边1km范围内商业店铺的总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区域内商业的繁荣程度,在此范围内零售店铺的数量同商业的繁荣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街区内零售业态的比例也与商业的繁荣程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见图4)。这表明,在商业繁华的地段,无论在传统街区内外,零售业态的发展都比较容易。

4.2 对街区休闲娱乐业态的影响

数据对比分析(见图5)表明,街区周边宾馆酒店的数量同街区内休闲娱乐业态的比例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街区周边宾馆酒店的发展同街区内休闲娱乐业态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宾馆酒店吸引大量入驻旅客所带来的消费需求促进了街区内休闲娱乐业态的发展,街区内休闲娱乐业态的发展繁荣也作为一个亮点促使更多的宾馆酒店在街区周边经营发展。

5 同街区保护更新的关系

5.1 街区保护要求影响商业规模

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前我国名城保护的三个基本层次之一,其保护要求高于历史文化风貌区和老城风貌协调区。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用地面积宜达到保护区内建筑总用地的60%以上⑤,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⑥保护就无此硬性规定,而是在控规层面的保护规划编制中根据具体情况划定保护建筑和保留历史建筑,南京的老城风貌协调区保护要求就更低。

街区保护要求对街区商业用地比例的影响非常显著。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街区完全为商业性街区,他们都不属于历史文化街区;成都宽窄巷子虽然为历史文化街区,但其保护更新实际上是按照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限制要求进行的,拆除了大量的老房子,其街区商业用地比例也较高,达21.6%;北京南锣鼓巷、福州三坊七巷和苏州平江路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求高,其街区商业用地比例均在10%以下。

5.2 街区更新动力机制影响业态功能结构

从街区更新动力机制看,6处街区的更新实施主体各不相同。北京南锣鼓巷为民间自发形成,政府后期介入管理;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均为民营企业开发经营,其中新天地由香港瑞安集团开发,南京1912由民营合资企业南京东方三采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进行管理经营;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和苏州平江路均属于政府管控,由政府成立的开发公司负责实际的开发经营。

实施主体的商业规划对街区业态功能结构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餐饮业和特色店铺的影响最为突出。相比其它业态,餐饮业的经营风险小[7],市场需求高,因此特别受到民营企业的青睐;但餐饮业环境容易对街区卫生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一些由政府管控的街区有意排斥餐饮业态进入街区,如福州三坊七巷管委会就明确限制了街区餐饮业态的比例,可见,政府管控的街区中餐饮业态的比例差别较大。特色店铺多经营文化创意类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不确定程度高,营利性和风险性并存[8, 9],在民营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的街区中其比例不会太高,但其在民间自发形成和政府管理控制形成的街区中比较容易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如北京南锣鼓巷和福州三坊七巷。

6 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本文研究选取的6处街区均位于国内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在12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靠前,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经济水平均较高,且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2012年,80处地级市以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生产总值(市辖区)平均为2376亿元,上海(19945亿元)、北京(17617亿元)、南京(6467亿元)、苏州(6048亿元)、成都(5732亿元)、福州(2084亿元)分别排列第1、2、8、10、11、25名;同年,80处地级市以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市辖区)平均为64164元,苏州(11628元)、北京(89659元)、南京(88525元)、上海(86995元)、成都(74167元)、福州(70060元)分别排列第5、13、14、15、27、32名,整体排名均比较靠前。

6.1 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商业规模

从数据对比分析(见图6)来看,城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对街区商业用地规模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北京、上海的城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各个方面都远高于福州,因而南锣鼓巷、上海新天地的商业用地规模也高于三坊七巷。

但是,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与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尤其是街区的稀缺性。成都、南京虽然城市总体发展水平一般,但由于传统街区在两个城市中的稀缺性均较高,因而宽窄巷子和南京1912街区商业用地规模并不小;相反,苏州虽然城市GDP水平高于南京,与成都相当,但由于苏州古城保护较好,传统街区的稀缺性相对不高,因此平江路街区的商业用地规模不大。

6.2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影响特色店铺发展

街区特色店铺的发展受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带动较大,街区特色店铺的比例同所在城市市辖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见图7)。北京虽然第三产业比例最高,但由于被更新利用的历史文化街区较多,分散了特色店铺的聚集。苏州的数据没有很好地符合这一规律,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工业相当发达,因此第三产业比重被拉低,但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低。这表明,特色店铺在传统街区内的大量产生和聚集,一方面同街区独特历史文化气氛有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城市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是三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

6.3 居民生活水平影响街区休闲娱乐业态发展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直接影响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传统街区内休闲娱乐业态的消费一方面是商品服务本身的消费,一方面也是对文化空间的消费。从对比研究的6个街区(见图8)看,街区休闲娱乐业态的比例同居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休闲娱乐业态在街区中的发展需要以较高的居民生活水平作为支撑条件。其中,南京虽然居民生活水平不算最高,但南京1912街区休闲娱乐业态所占比例最高,这同企业经营下街区以酒吧夜生活为发展方向的策划定位有密切关系。

6.4 旅游业发展对商业业态特征的影响

传统街区商业用地规模同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模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见图9),但也受其它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尤其是街区的稀缺性。北京、上海虽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模高于南京和成都,但由于其街区的稀缺性远低于南京和成都,因此南锣鼓巷、上海新天地的商业用地规模反而低于宽窄巷子和南京1912。

在街区主要的4种商业业态中,特色店铺和休闲娱乐业态是最受外地游客欢迎的,其服务对象很大程度上都是针对外地游客,因而外地游客的旅游消费对其影响巨大。从统计数据(见图10)可以明显看出,这两种业态在街区所占的比例同境内外旅客人均消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7 结语

案例传统街区所在城市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福州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125座国家级名城中非常靠前,街区商业规模和业态构成有赖于其发达的经济基础。现代商业功能设施在传统保护类街区中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全国其它历史文化名城不可超越自身发展阶段,盲目在传统保护类街区中进行商业利用和开发。

传统街区商业规模有天花板效应,单个街区的商业占地面积一般不超过10ha。街区商业规模受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响较大:一方面,街区稀缺性高的城市单个街区的商业规模也较大;另一方面,街区内历史文化资源对街区商业利用的限制作用表明传统保护类街区(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不宜完全进行商业开发利用。街区物质空间形态、保护要求对街区的商业规模也有显著影响。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实力对传统保护类街区进行商业利用的城市,也应当对街区的商业规模有所控制,充分考虑实际需求的容量和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目前,传统保护类街区的商业利用中以餐饮、零售、特色店铺和休闲娱乐4种业态为主。业态构成受到来自街区物质空间形态、周边商业环境、保护更新动力机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具体而言,餐饮业态受街区物质空间形态和保护更新动力机制的影响较大,零售业态受街区周边商业环境的影响较大,特色店铺受保护更新动力机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休闲娱乐业态受周边商业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传统保护类街区商业利用在理性控制总体规模的基础上,还应当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业态构成的细致研究,避免完全照搬一些大城市的街区商业经营种类和模式。

注释:

① 对于北京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苏州平江路4处历史文化街区,其面积就是各地名城保护规划或街区保护规划中划定的街区保护范围大小。对于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由于仅占所在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老城风貌协调区的一小部分,街区面积按照影像图上实际开发使用的范围测定。

② 街区内分散的个别商业店铺不计入测量统计范围。

③ 该分类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GB/T 4754-2002)》、 《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 18106-2004)》,并根据大多数传统保护类街区的实际情况划定。其中,特色店铺也属于零售业态,但这里特指依托街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营创意类商品制作的店铺;休闲娱乐包含了正餐之外的小吃、饮料和茶室、咖啡厅、酒吧、KTV等;其它类中包含了办公服务、书店等。

④ 上海新天地的同类历史地段指上海市在市区内划定的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南京1912的同类历史地段指与其紧邻的总统府性质一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余4处街区均指所在城市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

⑤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第4.1.1条规定。

⑥ 参见《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2)》。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 朱嘉广, 梅宁华.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2] 伍江, 王林.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3] 南京市人民政府.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Z]. 2012.

[4] 福州市人民政府.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14)[Z]. 2014.

[5] 刘伯英, 黄靖.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策略[J]. 建筑学报, 2010,(02):44-49.

[6] 苏州人民政府.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Z]. 2013.

[7] 梁明珠,等. 餐饮业竞争力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