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艺术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特色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舞台美术设计;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少数民族特色艺术元素无论是古希腊的剧场,还是中国的“戏园”“剧场”“戏院”,都涉及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舞台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舞台美术作为话剧、戏剧及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它从内容上说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这些内容的综合设计就被称为舞台美术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的任务是根据具体剧本内容或节目的具体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基础之上,通过采用各种不同艺术手法,达到相应的表现目的,即创造出具体的剧中环境和生动的外部形象,从而达到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随着广西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其节庆的舞台美术设计成为活动的一大亮点。尤其是近年来在南宁举行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从1999年正式更名以来,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南宁唱响,晚会“大地飞歌”便传遍中国。截止到目前,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13届,形成了南宁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际文化品牌。舞台美术设计中各民族的艺术元素起到很大的作用,并展现不同的风貌。
1民歌节开幕式晚会中少数民族特色艺术元素的表现特点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作为是一个融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节庆活动,在其晚会上,少数民族特色艺术元素在南宁民歌艺术节晚会中的运用具有增加舞台的表现力、贯穿舞台脉络、传承保护民族艺术等特点。
(1)舞台元素更具本土气息。民歌节作为从少数民族“歌圩”中发展而来,其本身就具民族性,舞美设计中少数民族特色艺术元素大都来自广西本土。特色艺术元素的运用不仅让其活动氛围更浓,其中舞台表演的亲和力和本土气息也无形中得到提升。
1999年~2004年舞台舞美设计上大都以“铜鼓”“凤凰”“绣球”等代表广西特色的元素为背景装饰。如1999晚会的舞美设计中铜鼓应用,一只铜鼓足有5层楼高,蔚为壮观,堪称当时最大的铜鼓;2000年绣球造型为主体的钢架结构舞台充满了现代气息;2009年开幕式晚会的舞美设计以壮锦为主题,其主要背景元素“巨幅壮锦”高12米,其图案是以壮锦为底纹的六角形式窗格,它们巧妙地拼接为一幅美妙的画卷在舞台上铺开。
(2)贯穿舞台表演脉络。南宁民歌节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少数民族的特色艺术元素更是中国民族宝贵财富。每年的民歌节“主题”框架都是由少数民族特色元素组成。进而形成了贯穿舞台表演的主要脉络之一。虽然近几年舞台上现代化节目的奢华演绎对传统民歌的淳朴演绎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舞台美术设计色艺术元素为整个节目服务的意识没有缺失,而且逐渐成为主题的视觉与意识的支撑者贯穿始终。如2009年后大榕树的形象一直贯穿着舞台的始终,承接节目的版块和表演的脉络。
(3)间接的传承与保护了少数民族艺术。现代化、工业化的历史潮流使一些民族特色的艺术元素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变化,甚至引起传统艺术的巨变。如壮族绣球现在基本是在旅游产品中、工艺品、纪念品中出现,且在现在的商业运营中存在销售的困难。舞台美术设计中民族特色艺术元素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夸张了特色艺术,让人们用另一角度光看待本民族的特色艺术。同时舞台作为媒介,间接地告诉世界民族特色艺术的魅力,使本民族的人民在看节目中认可本民族艺术;使民族艺术在传播中为世界人所熟知;使少数民族艺术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被间接传承保护。
2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元素在舞台美术设计上的应用
广西有11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特色的艺术,民族特色元素十分丰富,如壮族的“干栏”、铜鼓,侗族的风雨桥、瑶族的刺绣等等,从整体运用来讲,主要是特色造型、色彩、纹饰等方面。
(1)特色造型元素的应用。广西各个民族人民创造出的物品都有着特色的造型,其造型不仅符合当地人的需求,而且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其中最典型的应用就是铜鼓、绣球的立体化展示;另外一些抽象的元素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得到应用。如舞台设计中将壮锦中的图案造型的夸张表现、服饰上的纹饰分解、建筑雕刻概括表现、铜鼓的装饰重新组合等等。像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侗族服饰也有大量的抽象几何纹样,如三角纹、菱形纹、八角纹、方格纹、齿形纹、螺旋纹、圆圈纹、点纹等。[1]
(2)特彩元素的运用。广西少数民族色彩造型元素比较有特点,其中对色彩的运用也十分讲究。它的色彩在舞台美术设计中也成了一种社会共识。如壮族服饰色彩以青、黑、蓝色为主基调,而瑶族服饰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因此在舞台设计中色彩成为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所有单个运用和综合应用的最主要形式表达。尤其是服装和道具上:蓝靛瑶、白裤瑶、黑衣壮等色彩的呈现;编织物品中,道具的朴素、清新、自然,材料的“本色”对材质本身色彩的表现。
(3)特色纹饰元素的加入。舞台美术设计中纹饰的应用比较早,也比较广泛。无论是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还是道具,都有所涉及。从纹样丰富、纹样的组合和互换、具有象征性的艺术特点等三个方面来能看出特色纹饰元素在舞台设计上的使用:仿生纹为主,包括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这些纹样是劳动人民通过发现自然界存在物的美中提炼出来的;组合和互换大多呈现几何纹,包括三角纹、菱形纹、八角纹、方格纹、齿形纹、螺旋纹、圆圈纹、点纹、水波纹、菱形纹、方格纹、钱纹、太阳纹等。[2]纹样与灯光的结合最为繁多。
3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元素在舞台美术设计上的发展方向
(1)特色元素与数字化效果的结合。随着舞台美术设计与相关科技成果的借鉴和运用,当代舞台设计的声、色、影、气、新媒体等诸多元素的增加,也在促使特色元素与数字化效果的结合。特色元素也要从实体转上虚拟。一类是特色元素与灯光的结合,随着智能化灯具的应用,特色元素在舞台上的应用不再受材料的限制,可以直接由灯光组成;另外一类是特色元素转化为光、影、数字图像、多媒体幻象等虚拟材料为创作表现手段。这种数字化的产品可以直接在舞台LED屏幕中得到展现。从材料使用上做到了环保效用,从利用上讲可以无限的循环使用。
(2)舞台空间的装饰性元素加强。舞台美术设计中立体的造型越来越受到舞台设计师的青睐,设计者不仅要考虑舞台中美的效果,更要综合考虑舞台的空间效果。现在舞台空间上的装饰和使用越来越频繁,如何细致的表达晚会的主题,怎样把舞台空间营造的更加完美成为舞台美术师要考虑的一个重点。我国舞台受戏剧舞台的影响,素来重视画面效果。但在十年多来的创新发展中,舞台空间的装饰性已经成为舞台设计的一大特性,被大量和频繁的运用在舞台设计中。因此,族特色元素要更为精炼的被提炼出,成为空间装饰的主要承载者。
(3)内涵性特色元素表达逐步取代形似。作为舞台设计都有它本身的物质环境,按照常规的舞台布景,常常要根据剧本提示去描绘这些物质环境。但是舞台美术毕竟不是生活,写实描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表达的也只是形似。舞台设计者要整体考虑整个舞台精神内涵,每个节目都要分别思考它的情绪、意蕴、诗意和哲理等。在舞台设计中追求简练,暗示、隐喻和表征的手法表达。这就要求舞台设计者不能停留在自身价值的表明,而包含更深层次的内容。
4结语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元素是广西文化的基本属性。在广西节庆文化呈现文化认同危机的今天,舞台美术设计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缺少本民族的元素。舞台需要设计师对元素进行艺术化的堆砌,也需要与现代技术的光影结合。总之,各种不同东西在舞台上的对照对戏剧是重要的,由此使物体获得新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创造出不同的现实。[3]特色元素与科技的结合、创新,特色元素在舞台设计上的应用将为舞台美术设计增添更多的美的形式、增加了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参考文献:
[1] 玉时阶.瑶族服饰图案纹样的文化内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3841.
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以曲子名字的由来做引导,重点从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和声、织体、旋律等方面论述和详细解析了钢琴曲《二泉映月》的民族艺术特色,且对该曲演奏技巧和艺术性处理作了详尽的阐述,以希望能从中获取对民族钢琴作品艺术表现上的启迪。
著名作曲家储望华先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把《二泉映月》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改编以后的钢琴曲在原来曲调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钢琴的多声部的优势,使用丰富多彩的和声织体,把乐曲单线条旋律中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在立体关系中逐步展现出来,保存了该曲本意与风格、又有大胆创新,是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一、该曲曲名诞生历程
阿炳中国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阿炳从小师从父亲学习各种器乐,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旧社会社会动荡,后半生开始其流浪街头卖艺生活。阿炳的二胡演奏技艺精湛,其二胡演奏艺术风格清新刚劲有力。他有名的音乐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等。有关《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祝世匡先生曾这样回忆:杨荫浏先生询问阿炳这首曲子的名字时, 阿炳答道:“这首曲子无名字”。杨先生又问到:“你经常在什么地方表演”? 阿炳说道:“常在惠山泉亭上拉”。杨先生随即说道:“那取名《二泉》吧”。我说:“《二泉》,不太像个乐曲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能否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这个字有抄袭的嫌疑,无锡有个映山河,那就叫做《二泉映月》吧”!阿炳随即表示同意。《二泉映月》的名字就这样被定下了。
二、关于民族艺术特色
(一) 曲式结构和调式的民族特色
曲子尽管篇幅稍短,可整曲一气呵成。该曲意境深远、内敛而凄凉,曲子形式较为朴素、自然。表面平静、超脱,内心幽怨、哀愁,形象婉转流丽,气质刚劲、坚毅。该曲是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经过五次旋律变奏,衍生而构成的。整曲共由六段组成,其结构是: 引子A A1A2A3A4A5coda( 就是同一曲子的五次变奏),这是中国民间音乐中非常普遍的变奏体曲式结构。它是一首含有a、b (b’)两个中心主题的二重变奏曲,主题共有11小节,开始引子1小节,第一、三乐句分别为4小节,第二乐句仅有2小节,这两个主题都采用了毫不相同的运用方式,a在五次变奏中一直作大幅度的,长短相间、高低对比、张弛有序的种种变化, 而b却一直保持着基本的稳定状态贯穿整个乐曲。此乐曲是中华民族五声调式典型作品,调式特征是较多运用E宫体系里的宫、徵调式,调式变换大都是同宫系统里宫、徵调式交替,特别是徵调式,特点突出、风格鲜明、较为普遍,这也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汉民族音乐“徵风格”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 对五声性和声使用的强化
作者在《二泉映月》的和声使用和处理手法上,运用了非三度叠加的结构中的替换音和弦、附加音和弦与省略音和弦等方法来加强和声的五声性结构特征。作者很好地使用和弦配置方法,加重了曲子的音响色彩,使它具备浓重的民间音乐特色,从而强化乐曲的民族文化内涵。虽然作曲家在改编此曲使用了很多西方作曲手法,可他的创作是自由奔放的,极富创造性的,并没有受到西方传统作曲手法的束缚,而是使用钢琴此种西方乐器来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间音乐,使它达到极其完美结合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三) 织体中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模仿
在改编以后的钢琴曲中,左手部分的旋律设计了很多使大拇指去弹奏此种旋律的技法,这正是为了获取雄厚的音色功效,就像在老弦上拉出的一样。其次在演奏技巧与弓法上也极其讲究, 比如主题旋律中颤音的使用模仿了二胡演奏中的揉弦,描绘了作者在“夜深人静”、“泉清月冷”中思索自己坎坷的一生。变奏伊始就出了两个十六分休止符, 这其实是模仿二胡中用碎弓演奏模式, 给人们表现出泉水涟漪中碎月的意境。
三、关于乐曲的弹奏
(一) 音律
需要指出的是阿炳在二胡上拉出的音律不全都是十二平均律。曲子第9小节#A音就明显低了,本该比它高,接近B,可是钢琴上运用的却是十二平均律,根本没这个音,音律问题在钢琴曲中是不能体现了,唯有要弹奏者与听众自己内心去感受了。
(二) 节奏感
阿炳的演奏在节奏上有一明显的特征,就是抑扬顿挫尤其显著,乃至在一个长音中仍有节奏的顿挫感。我们在演奏时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特征,从整体上来讲要有此种节奏的劲头,在节奏感上不能太柔软,做到柔中有刚、要苍劲有力。
(三) 滑音
钢琴改编曲中很多装饰音是来自二胡的滑音,这么多滑音在二胡上是用一个指头连奏的音,在钢琴谱上就变成了倚音或者没有任何特殊标记。这就需要演奏者要对二胡略知一二,演奏这种音时要尽量圆滑,尽力接近滑音的音效,不能像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一般。
( 四) 弹奏力度和音色
在这首曲子中,力度和音色的掌控是很重要的,也是相辅相成的。首先一定要了解这首曲子的情感基调,它是幽怨的、悲凉的、沉重的,就像在艰辛的步履中行前进着、吟唱着。因此我们在弹奏旋律线条与和声织体时一定要有很好的指触, 要注意怎样使劲与触键,要弹得有力度, 好像力要穿透键盘,要恰到好处的运用手臂的力量,手指具有支撑力,似乎能顶得住千斤重担。
(五) 原作的艺术特色和改编曲的新意
1、即兴演奏—精练。阿炳在街头巷尾卖艺时经常是一边走一边拉二胡,演奏有很大的即兴性质, 可以拉的很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变奏下去。改编以后的钢琴曲,这种即兴性已不复存在,作曲家已经精心设计好所有细节, 曲子也更加精练了。
2、单声部—交响化。因为二胡仅仅张弦两根,受性能所局限。现代钢琴不仅音域很广、且音色优美,能弹奏非常复杂的多声部乐曲。改编曲巧妙的运用了这一特点,使单声部的线条转变成了和声丰富、具有感染力的交响化乐曲。
3、情感内敛—无法抑制。原作中所流露的情感是内敛的、含蓄,而改编以后,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这一情感基调,可作者勇于突破封建思想给阿炳的束缚。特别是时那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宏伟气势, 给人增添了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勇气,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钢琴曲《二泉映月》不但继承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精髓,但又有所发展和创新。不愧是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中的典范之作。我们在弹奏时,应更多的去了解与感悟乐曲本身所暗含的音乐思想和内涵,以便获得演绎的逻辑,真正做到音乐、诗情画意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云南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一、研究背景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为云南贵阳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创造了条件。但每年有数万外国游客前往云南观光旅游,少数民族给观光客巨大的“文化震撼(Cultural Shock)”,文化沟通与文化词汇翻译的困难凸显。由于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导致他们的词汇极富民族特色,而这些词语在英语中没有现成的对应词语,造成了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被生搬硬套翻译成外国人并不知所云的词汇。如云南苗族、彝族都过一个节日叫做“吃新节”,是“云南少数民族品尝刚成熟的新稻米饭的节日”,这个节日有人把它翻译成“Eating New Things Festival”,这种翻译并没有弄清楚吃新节中的“新”的所指。译语读者会认为这样一个节日是品尝新东西或新食品的节日,这与“吃新节”本来的意思相去甚远,没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需要把译文翻译得恰当、得体。
恰当得体的外语翻译就是翻译出来的外文要实现翻译的目的。第一,翻译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的目的是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听众或读者是来自异域文化的外地观光客。第二,翻译出来的外文要充分体现云南省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内涵与意义。简单地说,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向异域文化的外地人(外国人或境外人)传播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目的。即译文是否达到了翻译行为的目的。
二、理论概述及研究意义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该理论认为翻译应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翻译是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1978年,莱斯的学生费米尔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成为了目的论的基础。“目的论”(Skopos theories)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它的提出反映了翻译的重大转向,从原先占主导地位的侧重形式的翻译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目的论彻底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功能,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1984年,费米尔和莱斯在《翻译的理论基础》(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翻译的最高规则是‘目的准则’,即‘目的’决定手段。”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预期效果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目的语使得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实现交流和产生共鸣。为实现这一目标,译者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哪些内容可以保留、替换、调整及修改。目的论这一翻译理论对二十世纪后半叶非文学作品类即科技和学术论文、说明书、旅游指南,合同等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目的论对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译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少数民族文化词汇是指表达独具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事物的词汇,这些词语“受文化制约(culture-bound),从他们身上可映射出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Newark将文化定义为“使用特定语言的群体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表现形式”。由于文化词语的独特性,目的语文化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汇,造成翻译时的文化空缺现象。因此,要让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就要求译者能填补起这块文化空缺,以目的论作为指导,恰当得体地翻译出译文,准确传递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帮助译文读者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策略
目的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及翻译行为,因此一切翻译活动需以实现翻译目的为出发点。,在翻译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时,译者应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即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直译加注或意译等方法进行英译。这样才能达到既传播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实现跨文化交际,又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1.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的“音译”策略
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特殊性是两种文化在对比时,存在某一民族文化的特点在另一民族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来表达的现象。当遇到此类现象,译者可利用源语言词汇的读音来翻译特色词汇,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策略。少数民族文化中有些词在汉语中都存在“空白”现象,找不到一个词与之对应,将这类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成英语时,外宣材料中不乏先将其音译为汉语,再用汉语拼音的方式传达给译入语读者这样的翻译。这种翻译最终使得民族语言的韵味荡然无存。当我们在英译这类词时,在译入语中模仿少数民族源语读音,再加上注释是一种最佳的方法,即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法。这样便既保留了少数名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又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比如,布依族祈福禳灾的仪式“gaaicbaanggl”,汉语翻译为“该邦”。在外宣资料中用汉语拼音的方式翻译为“gaibang”。民族特色词在汉语文本“该邦”中已经进行了一次音译,翻译成英语时如果再用汉语拼音进行第二次音译,那么最终的翻译会流失少数民族语言的意味和音韵。用民族语言拟声法更接近源语发音,对民族语言体贴入微,再加以解释,能更加充分地转换其形式意义和概念意义,译为“gaaicbaanggl,is a rite the Buyis to pray for happiness and prevent disasters”。又如,布依族中青少年同性之间交友的方式成为“guhdongz”,在外宣资料中通常用汉语拼音音译的方法翻译成“gutong(古同)”。应用民族语言拟声加注法翻译成:“guhdongz,a form of making friends from the Buyi youngsters of the same sex”。布依族的乐器leezyiux应改变“leyou(勒友)”汉语拼音音译这种手段,改译为“leezyiux,a woodwind instrument of the Buyi people to send out calls to the beloved”。彝族的相亲酒aquzu,不应译为“aquzu(阿曲阻)”,应采用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法,翻译为“aquzu,a Yi word,means an engagement ceremony celebrated by the Yis.
2.少数民族文化词汇翻译的“直译加注”策略
直译是指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来翻译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因此,直译能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特征,同时也能使读者或听者理解其含义。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涵义丰富,有些词仅仅从字面上来翻译会造成部分意义丢失有时甚至会令人费解。如:苗家的进门酒,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翻译为Drink at the Threshold,外国人会不明白为什么客人都要喝进门酒?到底意义是什么?所以,除了直译以外,加注显得尤为重要。进门酒可以翻译为Drink at the Threshold(the Miao people’s courtesy to treat guests.Whenever a guest is coming from afar,the host will hold a pot of wine for his/her arrival.The guest must drink a bowl of wine before entering the house)。又如,地戏,如果把它直译为Ground Opera,听者并不知其内涵是什么。因此,地戏可以翻译为Ground Opera(it is named as Ground Opera because it is performed on the ground not on the stage.Actors act out Chinese traditional warfare stories in praise of the heroes in Chinese history,and often sacrifice-offering ceremonies are held,lending a religious color to the performance)。牛角酒和牛腿琴的外语译文也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策略。
3.少数民族文化词汇翻译的“意译”策略
意译策略是不作逐字逐句翻译,不流于语言的表面形式和字面含义,着眼于传达原文的内涵意义。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汇具有丰富的涵义,一些词汇如果从字面上来翻译不仅没有起到翻译的作用反而会歪曲其意义、让听众产生困惑和误解。此时,意译显得极为重要。因为意译这种翻译方法强调用语用对等的词语来解释和传达源语言的文化信息。例如,吃新节被误译为:“Eating New Things Festival”。这是时下在有关云南少数民族风情译名的对外宣传品中不乏见到的译名。这是一个不顾及民族文化的内涵,不假思索将其直译而成的“节日”,照其译名意思为“吃新东西的节日”。这就会给外国朋友造成一种误导,“吃新节”是不是在当天要做各种各样有创意的食品来度过?还是但凡有新东西吃的日子都称之为吃新节?其实,吃新节是云南苗族、彝族和布依族一年一度的节日,即每年农历的六七月间,这些少数民族人民从稻田中采回刚成熟的谷穗做成“新米饭”,先敬祖宗,以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再全家品尝。据此含义,“吃新节”应意译为“Tasting Ripening Grain Festival”,即品尝刚成熟的谷物的节日,这样表达才准确切意。
四、结束语
目的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及翻译行为,因此一切翻译活动需以实现翻译目的为出发点。翻译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的目的在于使得外国友人了解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在翻译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时,译者应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即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直译加注或意译等翻译方法,切实为保护和宣传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云南对外文化交流做好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Reiss,K & Vermeer.H.J.G.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M].Tubingen:Niemeye.1984:101.
[2]Larry A.Samovar & Richard E.Porter & 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132.
[3]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94.
[4]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塔瓦库勒.王铁志.中国各民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艺术教育策略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98
我校创建于1981年,由于在艺术教育方面措施得力,成效显著,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市“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被评为市级“艺术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同年被评为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学校”。我校实施艺术特色教育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确立一个理念。
学校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办学宗旨,结合我校寄宿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多、学生在校时间长的实际,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了“瞄准小三门(音乐、美术、舞蹈)、实现大突破”的民族艺术教育理念。
二、营造两种氛围
1.环境氛围。学校重视校园景观艺术化设计,藏式建筑、广场雕塑、艺术墙、文化长廊,还有主题鲜明的藏式走廊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艺术、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2.活动氛围。学校的专题活动丰富多彩,有每两周举行一次的周末歌舞晚会,每月进行的班级黑板报、手抄报设计比赛,有元旦文艺会演,有一年一度的锅庄舞比赛、藏族民歌演唱大赛、师生书画作品大赛。2013年开始,学校先后组建了藏汉文书法、舞蹈、合唱、唐卡、文学、播音等数十个社团。各类活动的有效开展给学生提供了提高和展现个人艺术才能的机会及平台。
三、促成三个保证
1.生源保证。我校是唯一一所面向全县招收“双语生”的学校,保证了有艺术特长的“双语生”生源。
2.设施保证。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艺术教学设施添置和艺术教育活动开支。学校现有唐卡展室、唐卡画室、书画展室、素描画室、练声室、乐器室、舞蹈室、更衣室各1间,艺术教师工作室3间,完全能够满足艺术教育的需要。
3.师资保证。学校要发展,师资是关键。学校现有艺术专业教师5人,其中唐卡教师2人,美术教师1人,音乐教师1人,舞蹈教师1人。同时,还十分重视挖掘校外师资,遇到大型演出时,与县教育局协调,邀请兄弟学校的优秀舞蹈教师来我校执教。
四、普及三项活动
1.人人会下藏棋。藏棋,藏语称“密芒”,其意是“多眼棋”或“多目之戏”。藏棋的下法与围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更多具有民族特色。藏棋因游戏成分较多,所以不仅可以两人对下,也可以四人、六人对下,每两、三人一方在下子前可以随便商量讨论。
2.人人会唱华锐民歌。华锐藏族民歌,属于中国藏族民歌的种类之一,是流传于华锐藏族居民中的一种民歌形式。以唱词洗练、富有文学性和教育性、旋律优美动听而著称,是华锐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华,具有可诵、可唱亦可伴舞的特点。我校把华锐民歌纳入校本课程范畴,安排有特长的教师教学生学唱,每学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师生表演和竞赛活动。
3.人人会跳锅庄舞。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华锐锅庄舞节奏更明快、动作更优美、音乐更动听,充分体现了华锐民族特色。我校将锅庄舞提高到与广播体操同等的地位,一般交替安排在大课间和课外阳光体育活动时间进行。
五、强化四个环节
1.管理环节。为适应艺术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不断进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创建艺术特色学校构想纳入学校整体工作思路和规划中,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并将其纳入对教师的年度考核方案中。
2.课程环节。学校组织唐卡专业教师自主编写了《藏族唐卡》校本教材,成为唐卡特长班学生的教科书。书法教学开设了藏汉文硬笔书法课和毛笔书法课;音乐教学开设了声乐课、视唱练耳课;美术教学开设了素描、速写、色彩、唐卡等专业基础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合适的教学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及合理的课时安排。
篇5
[论文摘要]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体系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积累和创造,对少数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发挥过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源泉。只有不断壮大少数民族医药学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少数民族医药科研创新及产业化,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才能不断创新、突破、发展。
一、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定义和地位
1.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定义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医药经验(或医学)。在我国,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通常所称的民族医药则是专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包括藏、蒙、维吾尔、傣、壮、苗、瑶、彝、侗、土家、回回、朝鲜族医药等等。这些以不同民族名称命名的传统医药学知识,或自成体系,或以专科特长而闻名,在现代西医学传人之前,为各民族应对地方性疾病和常见创伤等,发挥过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
“民族医”的概念至少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出现。“民族医学”、“民族医药”则于20世纪80年代普遍见于专业的或政府的各种文件资料中。
事实上,民族医药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犹如民族工业、民族企业、民族经济的用词一样。这里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本国的、本土的、非外来的意义。狭义的概念专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本文所述的民族医药为后者。我们不赞成以“中医学”的概念总括56个民族的传统医学。就现代民族医药的概念而言,它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积累和医学创造的集合,显然不能包括在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范畴之内。民族医药并非是中医药中的一个分支、一种附属品,而是与中医药处于并行平等的地位。
因此,从学科角度而言,中医学与少数民族医学应当是姊妹学科的关系。然而,在现实中,民族医药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民族医药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列在中医之下,这就造成中医药对民族医药的长兄代父现象。
2.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地位
2003年l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附则”中申明:“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我们认为这一规定应当有如下含义:
第一,民族医药享受与中医药同等的待遇。民族医药在理论体系、历史传统和诊疗方法等方面不同于中医药,但是民族医药和中医药同属于中华医药的组成部分。
第二,民族医药学有它独立的医学地位。民族医药并不从属于中医中药,在民族医药条例尚未制定或不另行制定的情况下,民族医药的管理是参照中医药管理条例执行的。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汉族医药为主的中医药显然不能包括少数民族传统医药。
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独特性
尽管民族医学在概念上已体现了与中医学的明显区别,国家在政策上也赋予其与中医学平行的地位,但现实中,由于少数民族医学发展比较滞后,缺乏统一、平衡发展的大格局,以至于不少人仍把其归于中医学的范畴。要发展民族医药,首先必须把政策落到实处,跳出思想的局限,独立自主地进行发展。至于为何要把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从现在的中医学范畴中提取出来独立发展,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和中医学的重大区别所决定的。
1.文化背景不同
中医是在中国古代汉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主流是儒、道两家。中医把“调节平衡”、“扶正祛邪”作为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主要原则,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及道家“万物负阴抱阳以为和”思想的体现。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的文化土壤则不同于中医学,它是55个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集合,因此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汉民族一样,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发展史和独特的地域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必然具有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根据其文化源流或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学科可分为若干类系:(1)受佛教文化影响,特别是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结合青藏高原的疾病防治经验和药物资源,逐渐发展形成了藏医学、蒙医学。而傣医学则具有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文化的背景。(2)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特别是受阿维森纳《医典》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医学实践而发展出了维吾尔医药、回回医药、哈萨克医药等。(3)受朝鲜古典医学影响,并融合中朝古代医学特点,发展出朝鲜族医药。(4)受汉文化影响,但又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从南方地区医疗实践中发展出苗、壮、瑶、彝、侗、土家、黎等医药知识体系。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所植根的文化背景而言,其与中医药并非源和流、主干和分支的关系,而是一个不同于中医药的多元的、复杂的、独立的文化体系。
2.理论体系不同
文化背景、哲学理念的不同,必然导致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大差异。中医学以天人相应和阴阳学说为哲理观,以脏腑、气血、经络为生理观,以四气五味为药理观,以四诊八纲为诊疗观,从而构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天人相应”为一般规律的整体衡动观;(2)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构架的功能生理学;(3)以阴阳为基础的矛盾平衡说;(4)以四诊、八纲为内容的诊断学;(5)以天然药物和方剂为主的治疗学。
相对于中医学,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在理论体系方面充分体现了它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它是以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当地的自然药物为资源,采用适合本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行医方式,以本民族为服务对象而发展起来的。例如,藏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学说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七物质、三秽物及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独特的理论体系;蒙医学理论体系是吸收了藏医学理论和印度医学以阴阳五源说为基础的赫依、西拉、巴干达的三根理论及七素理论,以及汉医知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并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维吾尔医学以火、气、水、土四大物质和气质论为其理论基础,是以维吾尔族人民自身的医学经验并吸收了阿拉伯医学、中医学等理论形成的民族医学;傣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四塔”(风、火、水、土)和“五蕴”(色、识、受、想、行)学说;壮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阴阳为本、天地人散气同步、脏腑、骨肉、气血三道(气道、谷道、水道)、两路(龙路、水路)和巧坞主神理论;苗医学的理论是纲、经、诊、疾,即两纲(冷病、热病)、五经(冷经、热经、半边经、慢经、快经)、三十六诊、七十二疾。
3.医疗技法和用药特色
人们往往以神秘、猎奇的眼光探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其实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无外乎也是各族人民在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积淀的。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对某些疑难病症有着突出的疗效。例如,藏医学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医治的病种大多是青藏高原的常见病、多发病,用的药物也多是青藏高原所产的植物、动物等。由于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域、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如藏医药对高原病、脑血管病、风湿病,蒙医药对骨折、脑震荡、再生障碍性贫血,维医药对哮喘、白癜风,瑶医药对肿瘤、红斑狼疮都有很好的疗效。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在医疗技法上也独具特色,如藏医学的尿诊、灌肠疗法、艾灸疗法,蒙医学的拔罐穿刺法、外伤和正骨疗法、震脑术,壮医学的目诊、耳诊、药线点灸疗法、药物竹罐疗法等等。另外,各民族医学在诊疗的同时,多注重药物疗法和精神疗法的协同作用,在给予病人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诸如冥想、催眠、巫祝、引导意向等心理治疗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必要性
1.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现代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困境
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医疗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各少数民族的医疗卫生状况始终不及发达地区,甚至差距越来越大。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于2005年2~11月,先后4次组织研究人员分赴各地进行民族医学的相关调研,调查覆盖了江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医药卫生状况及少数民族群众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缺医少药、医疗设施简陋、医学人才队伍规模过小等问题,严重阻碍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看病难、治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和其他环境恶劣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真正摆脱了缺医少药困境的人群所占比重较小。至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滞后、教育水平低、缺医少药等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少数民族就医难的主要原因有:医疗设施不健全;边远贫困山区缺乏高级专业人才;受经济条件限制,负担不起药费及治疗费。
(2)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据美国商务部(USDepartmentofCommerce)报告,占全世界22%人口的中国,医疗资源却仅占全球总数的约2%,或者说,每千人大概只有2.4张病床。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处于劣势地位。我们知道,中国医疗资源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但更为严重的是,医疗资源分配和分布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中国的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现象更为严重。
(3)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传统医药的信赖和偏爱。一方面,现代医药服务可望而不可即,即便能够享受得到,往往也是代价高昂而效果未必尽如人意,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医学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受民族文化、习俗影响较大,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传统医药用药简单、看病便宜、对地区多发病和常见病有着较好的疗效等事实耳闻目睹,因此倚重民族医药、偏爱民族传统医药也就顺乎情理了。
2.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1)民族医药在近代丢失太多,继承不足,适应现代社会的科研起步较迟、起点低。(2)民族医药制药企业起步晚,人才、技术落后,品种单一,其研发、生产、销售能力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面前显得十分薄弱。(3)民族医药原料质量不够稳定,成药产品质量控制不完善。(4)国外众多的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完善的专利申请策略,已开始仿制与精加工我国的民族传统成药,并进一步研发新药,从而对我国民族医药构成了威胁。(5)民族医药一直局限在各自民族聚居的小范围内使用和传播,有的用药经验仅以口耳相传,其发展和推广受到制约。目前,兼通现代医药、民族医药和语言文字的人才奇缺,各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译释工作进展缓慢。大多数民族特色药物的有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及理论、应用、技术方法的创新尚处于空白,现代药品管理的各种规范很不完善,这些都与国际标准和市场要求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健康发展是十分紧迫的现实要求。
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基本对策
1.高等教育要为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培养高级人才
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相继成立了一些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的教育模式。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师多数为本科毕业生,缺乏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高级人才;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未形成人事管理一体化的机制,教师脱离临床,除老教授外,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临床锻炼的机会和临床实践的经验,医、教分家现象突出;缺乏专门用于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教师培训的教材;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基本没有实验课程;重专业教材而忽视其他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学术思维局限,适应社会能力不强。此外,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还缺乏相应的行业协会,缺乏从业标准和业务规范;缺乏相关的职业考试制度;缺乏专业的继续教育项目,社会认同程度不够。这样老套的教育模式不可能造就出大批高水平、复合型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现行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已成为制约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的未来。
21世纪是比拼高科技人才的时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能否迎头赶上,根本取决于高科技人才的补给,其中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新型、成熟、适应中国国情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模式中的优点,开发国内传统医学教育的合理成分,构建适合2l世纪长久发展、合理完善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2)总结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深刻把握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3)结合民族文化特点,构建系统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高等教育模式。
2.另辟蹊径,不能走“中医西化”导致资源枯竭的科研之路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基础研究工作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投入不足,造成科研人员少、整体素质不高,对民族医药体系所包含的丰富科学内涵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自古以来在个体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自由发展,各立学说,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理论体系。即使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逻辑性、科学性不强,难以适应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使得民族医药创新后劲不足。
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必须在保持其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等特色的同时,加强专业研发工作。加强专业研发工作的前提是使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保持特色,即坚信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学性,坚持用其特有的理论和技术从事医疗和科研;发挥优势,即发扬其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等特点,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现代医学难以克服的疑难杂症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不同民族的医药学发展是不平衡的,其积累和遗失的程度也各不相同,继承和发展的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研问题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医药问题,而应当结合特定的民族文化视角,综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来进行考查。既要关注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医疗技法的搜集整理,拯救濒临消亡的民族医药文化,又要重视医药的实际开发研制。民族医药科研的关键是“创新”,尽快开展寻找和使用珍稀濒危药材资源替代品的研究工作,这将有利于缓解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匮乏乃至枯竭的不利态势,加快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应不断开发民族医药的新药产品,使民族医药的品种更多,档次更高。另外,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研应形成一个整体发展的格局,各科研机构既有合作又有明确的分工,以避免研究的重复性。
3.应用及产业化
以往的少数民族传统药品生产环节较薄弱,其产业处于自产自销、自制自用的自然经济状态,基本没有现代化生产过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疗效的不断肯定、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需求量的不断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壮大。自1995年以来,研制开发的新藏药就有80多种,其中12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蒙药现已开发利用120多种,年产1.5万公斤,产值达575万元。目前开发利用的维药达140多种,自1993年以来,有17种维药通过新药评审,深得各界群众的赞誉。西藏、青海、贵州、四川、甘肃、内蒙等地陆续出现了一批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民族药生产企业,完全改变了小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能力和药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至1998年,贵州省有民族药品生产企业70多家,产值达到7.8亿,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西藏自治区至1999年,民族药品生产企业已达22家,产值3亿,现已有70%以上的县建立了藏药厂或藏药制剂室,藏药占全区医疗用药的比例为70%以上。
然而,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工业仍处于一种散、小、乱的局面,存在着参差不齐、挖潜力度不够、地区差别大、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将影响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总体而言,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产业所产药品品种少、档次不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欠缺。
篇6
【论文关键词】广告语言;民族文化;创新艺术
关于“广告”的定义,《辞海》的解释是:“通过各种媒体向用户和消费者传递商品和劳务等信息的宣传方式。”由此可见,广告主要侧重于商业目的,必须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而广告语言则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了桥梁。
广告语言是语言劝说功能最广泛的运用形式。它把信息价值和移情作用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或篇幅里,力争吸引消费者,激发兴趣,说明情由,鼓动感情,留下印象,并采取购买的行动。它不但具有丰富而凝练的知识信息,而且必须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符合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体现其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广告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折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将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一、广告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底蕴
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都无不带有该社会的文化痕迹。深植于中国人思想意识之中的家族本位及孝道,是许多广告语言的切入点。家是国人心中生活的宇宙,具有超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孝道深受国人推崇。“饮酒”、“乡情”、“家”勾起许多优美的诗句、感动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氛。读着它,人们想到了孝心,体验着爱心,自然涌起购买的欲望。
许多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广告体现了国人重“情”、好团圆、求吉利、望子成龙等心理特点;展示亲情、友情、人情的画面,加上简短的祝福语,形成一幅典型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广告。
例如:人旺,财旺,运道旺;你旺,我旺,大家旺。(旺旺雪饼)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则广告。首先旺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好口彩的意味,“旺”字正是贯穿整个广告的主题,以此一招,旺旺突破了儿童澎化食品的界限,荣登逢年过年的团圆餐桌和礼品柜。这则广告充分运用和迎了合中国人“图吉利爱热闹”的心理。
对吉利数字的偏爱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8即“发”,是发财致富的吉兆。9意为“久”,6为“禄、顺”等,与之排列组合的数字,千变万化,使人生出无数喜怒哀乐。广告中常常使用“999”、“888”、“168(一路发)”、“828(发又发)”、“818(发实发)”等,表示大吉大利,传递美好的祝愿。
由于中国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女性在中国文化里被定位在温柔贤淑、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框架内,是阴柔之美的象征。豪放、粗犷则属于具有阳刚之美的男性。例如:“劲酒”的广告画面:男人们端着酒杯,赞叹“好一个中国劲酒!”,女人们身着民族服装,端着茶盘,温柔地叮咛“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统一的思想,崇尚“自上而下的绝对权威。广告中常以“获得某金奖”、“国有企业”、“部优”、“省优”、“列入国家某计划”、“祖传”等具有“权威”的字眼做后盾,证明某产品的质量。但有些广告则是打着“皇权”的幌子,夸大功效,抬高价格来迎合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这是一种不可助长的以广告为助的销售方向,必须适时的制止和取缔。
二、广告语言对民族文化的传播
上世纪90年代后,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价值的比重已从物质转移到心理,透过物质来寻求潜在的精神价值和心理满足。广告语言更加强调民族性,重视民族文化的特点。“新一代的选择”(百事可乐)是为广大青少年所熟知的广告语。在饮料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百事可乐从年轻人身上发现市场,定位于新生代,创造了自己的市场。“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感受,脱口而出,简单而又意味深远,朗朗上口。咖啡,西方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赋予国人无限美好的遐想,如今也慢慢融入了国人的生活……“把精彩留给自己”(李宁体育用品),这恰好迎合了所有人的心态,谁不希望精彩呢?李宁体育用品走向了世界。“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戴比尔斯),已被喜欢金、银饰品的中国人所接受,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现代信息及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人类进入“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广告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广告语言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改善着生活方式,更新价值观念,逐渐接受代表现代文化的新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只有视民族文化为广告的灵魂和精神,将其与广告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既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又能准确传递产品信息的优秀广告。
三、广告语言的艺术形式
广告语言大量使用整散句、长短句、不同语体之间的变换等形式上的创新,以求达到强化宣传的目的。
1.广告语言中句式的运用
知己的味道,亲人的味道,男人的味道,衡水老白干,喝出男人味。(衡水老白干)
用一系列整句作为衡水老白干的广告词,看上去有一种整齐划一的美感,这样也突现了音节的整齐、和谐,给人以典雅的氛围,同时也提升了衡水老白干的文化品位。
世界上最高远的是天空,最宽广的是大海,最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洋河蓝色经典,男人的情怀。(洋河酒)
这则广告采用了结构相同的整句,给人气势贯通的美感享受,并形成排比。通过“天空”“大海”“男人的情怀”等引出洋河蓝色经典,达到宣传洋河酒的目的。
2.广告语言中短句的运用
如在某些节目开始前的广告;五粮液为您报时……(五粮液);伊利牛奶提醒您距奥运会开幕还有×××天。(伊利)
两则广告用的都是短句,虽仅仅一句话,但清楚明白地表达出了宣传内容,让人们一听就明白,平淡中见真谛。因为只有一句话,在央视这样的国家级电视台播出也为企业节省了资金,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同时,一则出现在黄金时间段的《新闻联播》之前,而另一则因与国人最为关注的奥运相连,抓住了时机,符合了人们的关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3.广告语言中的语体交融
黎运汉先生在其《现代汉语修辞学》中将语体定义为:“所谓语体就是适应不同的交际领域、目的、对象、方式的需要,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言语特点的综合体。”语体修辞学在当今社会方兴未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里也将发挥巨大作用。广告语体与文艺语体的交融,使广告更凸显新的特点。袁晖、李熙宗主编的《汉语语体概论》将文艺语体定义为:“文艺语体是适应文艺创作需要而形成的带有艺术特征的语言体式。”通过两者的交融,将使广告语体提高表达效果,增强交际能力。
如:力波啤酒——“喜欢”上海的理由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在永远的纯真年代/追过港台同胞,迷上过老外/自己当明星,感觉也不坏/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城市的高度,他越变越快/有的人出去,有的人回来/身边的朋友越穿越新派/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好日子,好时代/我在上海,力波也在。(力波啤酒)
这是广告语体与韵文体的交融。全文押“ai”韵,将力波拟人化,通过一系列的叙述,将力波追逐“港台”“老外”来与爱上海来做对比,将力波对上海的热爱表达了出来,感情真挚,动人心弦,拉近了力波与消费者的关系,使上海人易于接受。
4.广告语言形式创新的作用
广告语言通过形式上的创新求异,给人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和视觉震撼。“文似看山不喜平”,广告语言亦如此。广告语言在形式上的创新求异,可以从视觉上吸引受众的目光,引起注意。通过形式的变化,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长句能产生周密严谨的表达效果,短句能产生简洁明快的表达效果,而整句则显得有气势,散句则灵活生动。广告可以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调整不同的形式,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表达效果,宣传自己的产品。
四、广告语言中的艺术乐感
广告语言为能更好地感染人、打动人,宣传产品,往往大量采用语音手段以提高表达效果,诸如押韵、谐音双关、平仄等,给受众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和独特的音乐美感。
1.广告语言中押韵的运用
例如:中国电视报,生活真需要。(中国电视报)
例子中的“报”和“要”两字押“ao”韵。通过押韵,使广告语言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有韵味、富有乐感,既使人备感亲切,又易于记忆。
2.广告语言中双关的运用。
例如:大行德广,伴你成长。(中国农业银行)
句式言简意赅,内涵深厚。“大行德广”中“行”字为多音字,既可读“xing”,又可读“hang”,恰与“银行”的“行”字同形异音。该广告巧妙地运用了语音手段,不仅押韵而且双关,既指农业银行的大举益举,又兼指农行本身实力雄厚,听起来悦耳动人,便于记忆。
3.广告语言中平仄的运用
古代汉语四声中,讲求平仄相对,平即平声,大致包括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仄即上声、去声、入声,大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现代广告多讲求典雅,注重音韵的和谐,为此,多力求平仄相对,以在潜移默化中吸引消费者。例如: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格力空调这则广告,上句为仄平平,下句为平仄仄,平仄相对,使广告语言的音节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明白晓畅,给人以音乐般的美感享受。
4.广告语言中语音手段的作用
广告语言中大量使用押韵、谐音、平仄等语音手段,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能从听觉上吸引人。通过使用语音手段,使广告能够音韵和谐,富于律动美,增强广告语言的可读性,给人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美感。二是能便于记忆,促成购买。广告的目的在于推销自己,衡量一个广告的好坏,最直接的莫过于广告宣传是否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产生了有利的的影响。运用语音手段,可以使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记忆广告内容,以促成这些受众购买自己的产品。
五、广告语言中的艺术内涵
好的广告作品,通常也是好的语言作品,是一份能打动顾客的宣传册,是一件凝聚企业精神、商品内涵的标示。广告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伴随在我们的左右,为我们的选择提供了许多机会。同时,广告也为商家作了宣传,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也有的广告冗长低俗,甚至虚假宣传,误导了消费者。因而,无论从广告写作还是广告宣传的角度讲,广告都应外树形象,内秀品质,使广告不仅能真正为商家服务,为顾客分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内涵。
1.广告语言在内容上的锤炼
例如:八十年代,我们喝的是味道;九十年代,我们喝的是品位;今天,我们还要喝健康。健康饮酒,保健酒。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噢。(“劲”酒)
该广告用层递手法,一步步深入、递升,讲出了今天品酒的审美取向在于健康饮酒,同时又嘱咐大家不要贪杯,一方面拉近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一方面也透视和折射出商家对自己产品的自信。语言优美,用词恰如其分,字里行间充满真情,以情理感人,易于促成消费者的购买。
感受黄山,天下无山。(黄山旅游景区)
这个看似简单,但内涵深厚,主要因为这则广告引用典故,化用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赞黄山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名句,通过用典增加了黄山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内涵,并借古代名人对黄山的赞美,来向今人宣传,提高了黄山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天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宁夏红)
这则“宁夏红”酒业的广告词,非常简单,但简单之处有深意。这则广告上下句相对,上句既讲“天天喝”,又道出喝“一点”,只有适度的“喝一点”,才能“健康多一点”。作为以追求利润为核心的企业,能在广告里道出只喝“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这是站在了消费者的立场来考虑的,必然容易拉近消费者的心理,达到宣传目的。
2.广告语言的音形义的结合
例如:茶有益,茶有大益,大益普洱茶。(“大益”普洱茶)
篇7
学校占地36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开设有工艺美术、幼儿教育、动漫设计、音乐、舞蹈表演、计算机及应用、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汽车应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建筑路桥、会计、金融保险、航空服务等38个专业。建校3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合格中等专业人才近10万人,有3000多名学生考入全国各类高等院校,185人被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
经过近30年的办学探索,学校形成了鲜明的“临河一职”办学特色,即一个核心、三种模式、六大亮点。
一、一个核心――要成才,先成人
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是中职的主要任务和使命。临河一职所招学生90%来自于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他们深受中考失利的打击,自信心严重受挫,自卑、逆反心理强。学校坚信:“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培养造就一个孩子,可能挽救他的一生,也能拯救一个家庭,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帮助孩子找回自信、自我,是学校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根基。树人先立本,立本先立德,立德再立业。因此,学校自建校伊始就确立了“要成才、先成人”的办学思想,始终坚持这一核心理念,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二、三种模式――育人模式、管理模式、创业就业模式
1.“三技六能育人模式” 办学实践中,学校认识到仅仅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的毕业生到南方就业时,有的因不会讲普通话而遭拒绝,有的因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含泪回乡,有的因缺乏社会经验和办事能力而拿不到营业执照,有的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无法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一件件追踪调查的个案促使学校反思,学校逐渐认识到,找份工作、考上大学、拥有财富可能很容易,而拥有良好的习惯、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与适应能力等,才能使学生立于不败之地。
结合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及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学校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掌握“三项技能”,即熟练的专业技能+普通话与社交能力+基本写作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六种能力”,即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校开设了“三技六能”课程,自编教材并进行考核,三年学习不合格者不准毕业,必须补课,并作为硬性规定实施。
“三技六能”实施以来,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学校的毕业生普通话流利、做事认真、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学习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高。海尔集团、蒙牛集团、伊利集团、内蒙古新中基公司、北京丰田4S店连续五年向学校“订购”毕业生。学校毕业生的合格率达到100%,就业率一直稳定在100%,对口就业率在96%以上,就业学生稳定率在95%以上,创业率高达30%,涌现出一大批创业的经理、厂长、老板。实践证明:“三技六能”是能让每个学生受益一辈子的“真经”。
2.校中校的管理模式 学校将每个专业设立为专业学校,实行专家治学、专家治校的专业学校管理模式。选聘专业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担任专业学校校长,凝聚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教师。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行“聘任制、骨干教师年薪制、工作室制、工作日制”四制一体化改革。专家治学、专家治校,凝聚了一大批投入职教事业的专家型、双师型队伍,确立了一批能与市场无缝对接的骨干示范专业。学校的各个专业得到高质量的迅速发展,汽修、建筑路桥专业连续两年在自治区中职技能大赛中荣膺冠军,在全国技能大赛中也小有名气。毕业生供不应求,有的专业的学生二年级时就被用人单位预订。
3.跟踪服务的创业、就业模式 学校向社会作出郑重承诺:“凡就读临河一职的学生,只要遵纪好学、完成规定学业,选择继续深造的,保证考上大学;选择就业的,实习期月收入不低于1500元,实习期满正式上岗月收入不低于2500元,高于当地本科生工资。否则,三年学费全部退还。”学校深知,一个农村家庭把家里收入的大部分拿出来供孩子上学不容易,把这些普高线下的孩子教育成才,就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这是学校的责任,是对孩子、家长和社会负责。学校通过严格考核,层层把关确保学生质量;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确保学生有岗可就;通过认真考察就业企业,确保就业质量;对已就业学生,凡是对就业岗位不满意的,学校免费召回培训,第二次、第三次推荐就业,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为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优秀企业家开设创业讲座、优秀毕业生介绍创业历程,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学校对所有就业学生全程跟踪服务至少三年,领飞助跑,帮助学生度过独立生存的关键期。30多年来,学校有近万名毕业生在北京、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就业发展,上万名学生自立门户、独立创业,60余人远赴海外创业,涌现出亿万富翁17位,获国家发明专利的2位,资产千万元以上、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几百位。
三、三十年智慧汗水打造六大亮点
1.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生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缺乏道德底线已成为年青一代的最大危险。学校大力推行树德、铸魂、固本、育人的德育工作,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孝敬父母、尊重老师、说话文明、礼仪规范。校园里懂孝道、知礼仪、讲文明已蔚然成风。2010年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2.创造情境,育人先育魂 学校环境处处育人。校园内随处可见富有育人思想的雕塑和景观,如烈日下耕种的老农,时刻提醒师生:一丝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极富动感、驰骋草原的逮马雕塑,告诉学生:职校的孩子个个是有个性的“烈马”,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成功;提示教师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要教育得法,他们都会成为“千里马”。走廊、教室布满励志向上的标语、图像,就连卫生间都有班级主动认养的鲜花、乔木和鱼缸。
同时,为挖掘河套人文历史内涵,传承河套文明,教育子孙后代,学校在自治区成立首家“内蒙古河套人文教育民俗博物馆”。集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河套文明、日新月异的巴彦淖尔、蓬勃发展的河套教育、多姿多彩的河套民俗,还有专柜展示从巴彦淖尔成长的杰出人物,以励后代。博物馆全天开放,供所有人免费参观,每年接待参观人员上万人。学校博物馆被授予临河区、巴彦淖尔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人文教育基地。
3.工厂进学校,课堂进车间 学校贴近市场办学,制定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原则。社会和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为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学校与当地的巴彦淖尔市汽车大修厂、蒙牛集团、伊利集团、新中基公司、香港联邦制药集团、热电集团联合办学,校企合作;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等城市的弗拉蒂尼制衣公司、蒙牛集团、清华大成装饰公司、奇瑞集团、海尔集团等37家大中型企业开展“工学交替”和“订单式”培养;将内蒙古宏兴机械制造公司的全套设备和师傅引入校园,实现了工厂进校园、课堂进车间,工厂的技师就是学校的实训教师,学校的学生就是工厂的学徒;内蒙古鹏程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落户学校,实现了环艺、建筑路桥专业学生“教、学、做、设计、施工、生产”的一体化运作,教出来的学生不再是只会纸上谈兵、黑板上设计、书本上施工的学生,而是一毕业就能实战的能手。
4.百杰校长领航向,多元体制聚能人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临河一职校长孟保和,是全国特级教师、教授、全国百名杰出校长、全国教育杰出人物、十佳校长、自治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学校涌现出20余位专业领军人物,专业由过去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38个,学生由最初的22人发展到如今的10318人,固定资产由初创时的34万元到如今的近10亿元,实现了非常规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多元体制并存,聚集了一批能人,齐头并进促进事业发展。
5.对无业者负责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巴彦淖尔市每年新进城务工人员有3万多人,再加上城镇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每年约有10万多人闲散在社会上,给社会稳定和治安管理带来极大隐患。学校急政府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主动承担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任务。从2006年起,学校每年培训人数在3400人以上,让2万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青年学会了技能,并找到了工作,月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劳动力转移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缓解当地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6.跟着市场办教育,配合岗位搞教学 为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走出了一条有临河一职特色的教改之路。学校采用分层教学和模块教学,彻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格局,每节课45分钟,把35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师生民主平等,相互探讨、交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社会在发展,企业在变化,如果总抱着一本教材和一成不变的教学计划、大纲,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学校围绕市场办职教,配合岗位搞教学,根据市场导向制订教学大纲,根据岗位需求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随着岗位能力标准进行动态调整。主修课、必修课、选修课与岗位能力要求无缝对接,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一毕业就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与内蒙古美术学院开展联合办学,采取了“3+2”的形式,三年中专教育、两年大专教育,为学生构建起了中高职贯通的成长通途。目前学校正在探索大中专一起发展、互为支撑、共同进步、为国育人的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模式。
扎实的教学改革,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2月,学校舞蹈专业排练的“顶碗舞”代表自治区赴深圳参加全国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获一等奖。2008年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临河一职6名学生获优秀奖,2名学生获三等奖。2010年学校承办了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和自治区残疾人技能大赛,被授予“优秀组织奖”“优秀服务单位”,学生获得了8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占全部一等奖的一半以上,名列全区第一;8名获一等奖的学生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全国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并获优秀奖。2010年,在第七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临河一职有8名学生和7名教师获奖。2011年4月,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学校荣获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再创辉煌。
展望未来,临河一职将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开创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篇8
关键词: 民族民间艺术 美术教学 传承 创新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师及家长的广泛关注,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提高,尤其地方民族民间美术在教学中凸显出自身的优势。民族地区,大多幅员广大,地域辽阔,文化悠久,艺术气息浓厚,是学生艺术修养的天然土壤。我们发现,把散落在生活中带有乡土气息的民间美术带进课堂,是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之一,是拓宽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美术实践、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重要方式,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此,民族民间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充分认识民族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民间美术蕴涵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精神和物质上满足劳动者多层次的审美需求,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学校美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传播民族艺术,高扬民主精神。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还关系到全世界各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以及它们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我们的下一代是文化血脉的继承者,因此,我们应当挖掘民间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探索、发展民间美术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将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一直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是课本上规定的工具材料学生买不起,二是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难以进入学校课堂。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使艺术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促进地区素质教育发展成为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合理安排民族民间艺术
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美术教学,是在《美术课标》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合理调整美术教学内容。例如:地处偏远的农村,经济条件落后,但是教材中有的内容要求购买贵重的美术用品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学生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难易得当的本土民族民间艺术作为教学内容。有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如八年级下第四课《用电脑画山水画》,很多农村学校都不具备条件,我们就可以安排民间艺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对《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很多学生不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完成,例如以剪纸、泥塑、贴画、刺绣等民间方式进行表达,情感效果很好。乡土教学一般以课堂为主,以课外训练为补充,学校可以开设校本课程,开设泥土、剪纸、扎花、十字绣等课程,每周抽出时间开展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首先,课本内容的外延。例如:《单色版画》、《一版多色版画》内容,我就是结合本地(中国民族民间特色艺术之乡)民间特色艺术—剪纸完成的。制版时运用剪纸的方式完成,效果很好。其次,利用地域的材料优势安排课程内容。如果泥巴适合玩塑,就安排泥塑课;稻草秸秆可以制作工艺品,等等。总之,本着怎样让学生喜欢而且学得好的目的,精心选择、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不断形成书本教学与民间美术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风格,使美术教学在课标要求下历久弥新。
三、师生要加强学习和交流,使民间美术不断发展。
1.各级各类学校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美术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为美术教师提供培训机会。要加强研讨与交流,为不同地域的美术教师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教师可以通过参观民间美术教育成果交流展,开阔视野。“百闻不如一见”,通过直观交流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民间美术的过程与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在校内或本地区内,进行学生荟萃异彩的民间美术作品展示,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学生民间美术作品展示的方式比较多,如在美术课堂、美术室、校园艺术长廊、校园艺术节及各级各类美术作品展中展示学生的作品。
篇9
[关键词]地方台电视文艺晚会;炫特色;合作;创新
电视晚会是电视文艺节目中的一个重要节目形态,因其特殊性、时效性、规模性和影响力,成为了最受观众欢迎的电视文艺形式之一。各地方电视台主办或承办各类文艺晚会,根据特定的主题,在适应性地选用不同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工具的有效制作、播出手段,提升艺术表现的空间,拓展表演形式的外延,发挥电视的特殊艺术功能,为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地方台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轨迹
第一,地方台早期的晚会是围绕着宣传功用来运转和操作的。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此时期一大批优秀的电视文艺晚会通过艺术的手段实现了电视媒体的政治功用。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媒体竞争的风起云涌,开发市场、争夺受众,以图更好地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取得发展,各地方一些高瞻远瞩的广播电视领军人物和电视产业决策者们精心打造大型文艺晚会,扩大了地方的对外宣传,拓展了媒体的影响力。第三,各地方电视文化产业探索先驱们,将主题策划和节目架构意识等一些全新的模式运用到晚会运行机制中来,市场意识逐步渗入晚会的策划思想中。一些品质优良的原生态歌舞和一些优秀的保留节目被赋予新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大量的晚会原创节目被源源不断地搬上电视艺术的舞台。他们以培育和抢占文化消费市场为目的,表现出强烈的创意产业开拓意识。地方电视台大型文艺晚会的发展植根于中国电视事业的整体发展,又转而带给全国电视人以新的启示。
二、地方台电视文艺晚会的定位
时下,一些文艺晚会一味追求“人海战术”和华丽的舞台效果,忽略了节目本身的艺术价值,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很多文艺晚会的舞美走向艳俗;技术手段的丰富掩盖了艺术;电视文艺晚会的过分强调综合性只是一种后现代的拼贴。如何本着勤俭节约、质朴清新的原则,对大型晚会进行压缩;如何坚决杜绝浪费现象,让晚会“优生优育”,已经成为当前群众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
电视文艺晚会必须面对广大的受众,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具体安排节目时,要有层次和广度,尽量拓展和适应,争取最多的观众,这实际是一个顺应普及的问题。但顺应不是迎合,不能陷入庸俗,否则就缺乏远见和审美深度的表现。有些晚会追求思想性,结果可视性太差、不好看;反过来,有的不太文明、不太健康或者总追学港台的风格。因此,电视文艺工作者们要把雅俗共赏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真正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
三、地方台电视文艺晚会的生存策略
20世纪80年代流行起来的一句用语――“沙发里的土豆”形象地描述了那种逃避人际交往、整天埋在沙发里、在电视机前打发日子的人。而今,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信息爆炸、频道激增的时代,不加选择的“沙发土豆”越来越少了。人们需要快乐、刺激、实用,对晚会的要求也愈加苛刻;其次,作为特定的艺术形式,电视文艺晚会产生广泛轰动效应的辉煌时期已经成为过去。但它作为一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节目,还将继续存在并寻求生机。
1.炫特色:我国电视台大体分为四类: 中央台、省级台、地市台、县市台。当前电视事业转制重组的过程中,省级台依靠其强有力的竞争实力正对地方台未来的发展构成巨大的压力。地方台必须尽快顺应改革潮流,突破羁绊,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电视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扬长避短, 注重地域优势, 才是地方电视台生存发展之道。如海口台、新疆台2007春晚《海之南、天之北》是一台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大型文艺晚会,明星、大腕较少,主打地方文艺牌,用地方文艺拉拢观众。这台晚会将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形式经过精美的艺术提炼,融合经过改良的部分优秀原创节目,加上经过主题萃选的部分外请文艺节目,配合以强大的声、光、电等现代表现手法,全方位地冲击着人们的审美感知。两地多民族原生态舞蹈集锦;黎族歌王领唱、室内合唱团合声、时尚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黎歌合唱等,这些节目既注重传统的、优秀的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善于接纳时尚的、流行的、健康的营养。特别是表现海南古老的黎族织锦和新疆久远丝绸之路上的艾迪莱丝文化的舞蹈、时装整合,更是重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的开发, 重视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最佳配置。
电视大型综艺晚会运用的是电视语言,立足于本土的文化资源,着眼于超越地域特色的大文化视野。视野的开阔直接推动了创意的新颖,对原创性作品的追求则是对晚会新意的内容保证。
2.求合作、创新:合作体现了各方面的实力,综合一起就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兄弟手集结力量,跨地域合作以增加看点,打开了横向联合资源、大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节目的局面。在丰富了晚会内涵的同时,也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不拘一格。横向联合还带来了节目内容方面的好处,把几种有鲜明特色的风格组织在一台晚会里,能使晚会饱满,产生一种内在张力,增加节目的可看性。观众乐于看到能与自己沟通的当地节目,又乐于看到有异地风情的别台节目。这种横向联合是地方台搞大型文艺晚会很值得借鉴的经验。海口台和黑龙江台通过两地联办、两办、两地录播、共同“上星”的形式,首度联袂打造2006春晚,“雪之韵”和“椰之风”携手,“冰”与“火”结盟,两地年俗“对撞”,将两地不同地域特色及民族特色艺术地再现,为两地及全国的广大电视观众献上一份年味十足的“精神大餐”。
电视文艺晚会是电视艺术中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样式之一,但和所有艺术作品一样,它的成功关键在于有创意的策划和创作,立意高远、策划为先。创意的新颖,往往是一台晚会成功的基础。而独特的策划谋略来自对本土文化的把握和视野的开阔。求新鲜、求变化是观众永远的需求。
近年来,因特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已经登堂入室,而它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互动。第四媒体的崛起给电视提了个醒,要与网络竞争、拓展电视媒体的生存空间,就需要在“互动”上下工夫。各地方台电视文艺晚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是形式、内容上不能突破,包括央视春节晚会在内,大家都在寻找新的突破点。从全国来讲, 互动是种新动态。近来我们的电视文艺领域前沿,已经向着这个方向探索, 大家都在寻觅怎样互动、怎样狂欢,以实现电视文艺晚会上的一个突破。
各地方电视台合力,更好地发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电视晚会平台,实现大型文艺晚会内容、形式和技术的创新,以及深入探索地方台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战略。笔者相信,不久的将来,电视文艺晚会的时代感将更加强烈,电视文艺晚会也将会有更旺盛的活力和更为眩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很丰富。这些文化在当地特定的宗教、政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悠久而稳定的形态。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的历史紧紧相依,文化是少数民族存在的证明,文化的流失就会导致少数民族的没落。在少数民族地区,独具人文特质的美术教育需要顺应这一现状。
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步伐的加快,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逐步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作为保留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环,也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迎来了弘扬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春天。以四川藏羌民族地区为例,其在受到汶川大地震的破坏后,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除了对于重建家园的物质建设的关心外,人们还关注当地藏羌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国际文化不断冲击着国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急于“走出去”,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文化多样性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威胁。这种“断层”的尴尬困扰着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肩负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双重重任。如何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不断推进我国民族文化研究各项工作的开展,成为了一项艰巨的课题。显然,借力国家扶持政策和自身丰富资源,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发挥高校教育、科研优势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不二选择。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1、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特色办学指标是一项占有重要比重的参照指标。特色办学是指教育要结合自身所处区域、自身具有的学科优势进行自身办学定位。这是高校发展教育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核心资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对全面人才需求的进一步迫切,高校教育多元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以特色办学为导向,实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当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之一。
2、是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美术教学,既有助于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知识体系,又有助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着宝贵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一般都具有民族文献资料库、民族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这些设施都是高校美术教育的优势物质资源。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地理位置处于少数民族文化、社交都极具民族特质的地区,学生可以在这个民族网络里得到丰富的民族文化熏陶,这是其他地区不可能具备的环境条件。发挥学科资源和区域民族美术资源优势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有力保障。
3、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综合背景下,我国开始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度。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97项属于工艺美术类,占名录总数的18.7%。党的十六大更是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要求,肯定了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产业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如玉器、漆器、陶瓷、金银铜器、竹木器、民间剪纸、木版画、染织、民族民间雕塑和民族建筑等等。它们蕴含着伟大祖先的聪明才智,在漫长的历史中已经形成了以手工劳动为主导的传统行业。但是,现如今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停滞不前,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弃,这需要高校加强对传统工艺相关学科的重视。加强对高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动力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措施
1、将民族文化引入课堂
我国拥有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风俗各异、拥有独特艺术的民族,我们不妨将少数民族的特色艺术形式借鉴到课堂上来,教授学生具有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当然,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高校要想发展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就必须深入民间,根植于实践。比如藏族有所谓的唐卡艺术,彝族的银器也相当漂亮,高校可以围绕这些艺术形式,用学理的眼光、教育的手段向学生分析这些艺术形式。必要时候,还应该邀请民间艺人到课堂上教授知识。笔者认为,学校应该综合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和少数民族艺术,形成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美术课程,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设特色课程,比如民族艺术鉴赏课。这类课程程序简单,每堂课教师都会向学生展现一门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然后和学生一起运用美术的理论去分析和欣赏。这种方式可以很有效的将民族文化引入到课堂上去,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久而久之,高校也会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方式以及特色化的专业。
2、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模式
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少数民族特色化美术教育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求更高。因为要教授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那么仅仅是毕业于普通美术院校的教师就难以满足这一条件。这就需要高校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可以让教师到地方公益美术机构实践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入了解少数民族艺术。而在教学方面教师也应该采取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演示教学法。最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开展实践课,带领学生定期到民间“采风”,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到少数民族艺术诞生的摇篮里,与民族艺术“亲密接触”。
3、实现美术教育创作成果的商品化
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一般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该依托这一条件,将高校美术教育与之结合,形成良性的互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这就要通过美术商品化来实现,而且是有特色的民族美术商品化。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反映少数民族风情、艺术的美术作品创作中,题材以少数民族的文化为主,但艺术手法却是属于美术的,学生在创作完成后,可以到旅游区出售,比如组织一些“创意集市”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了美术创作的实践中,也繁荣了当地的旅游文化,甚至会形成一道具有特色的风景线。
四、结语
- 上一篇:树木的嫁接技术
- 下一篇:足球身体对抗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