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和运动康复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医学和运动康复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动医学和运动康复的区别

篇1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对各种障碍具有很好的效果,如脑卒中及脑外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吞咽构音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脊髓损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障碍、肢体痉挛;脑瘫的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3]。因此中医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界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中医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尽管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目的规定,截至2010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约8万人。而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总人数大约1万人。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人才缺少的局面。中医康复是康复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学科设计上看,中医康复本科专科设计几乎寥寥无几,更加凸显从事中医康复人员的匮乏。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医在关注患者康复时对障碍的观察较宏观;而现代医学则对障碍的观察细微并且定量,疗法多样,康复理论系统和规范。两者各有优势,将两者互相渗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中医康复的教育中融入现代的康复理念和评定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现代康复医学本科教育是指2001年度教育部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育,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4],使现代康复人才的培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医院校对中医康复专业的设置有限,使得中医康复人才的匮乏尤为突出。

篇2

提起斯蒂芬・霍金,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若是不清楚他是谁的,说到《时间简史》的作者,也大多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他。

霍金与简决定结婚时,已被诊断得了卢伽雷病(即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又称运动神经元病,俗称“渐冻人”),在上世纪60年代的医疗水平下,得了该病往往只有两三年的生命。在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霍金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在简的鼓励下,他渐渐从消沉中走出来,完成了学I,继续开展科研工作。

从影片我联想到我曾接触的一位患者。林先生年过六十,他最近几个月时常感觉到身上的肌肉时不时的会有“跳动”感。起初他并没有在意,直到他发现上肢远端的肌肉开始出现萎缩,并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才来到了医院检查。这个时候,他的双手肌肉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双手变得无力和笨拙。我们详细询问了林先生的病史,发现他的症状不仅仅是肌肉的萎缩,他还有明显的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我顿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最终林先生被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渐冻人”疾病。

“渐冻人”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在人的脊髓中,有“专职”控制和调节人随意运动的神经元,医学上称之为“运动神经元”。当这些运动神经元发生了“变性”“罢工”,就会导致运动的乏力、肌肉萎缩,有时也会影响到人的语言、吞咽和呼吸功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也被称为“渐冻人”。

是“冰桶挑战”这项运动让“渐冻人”这个陌生的名词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其实,“渐冻人”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中国有20万左右的患者,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令人痛心的是,由于这种疾病尚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大约80%的患者会在发病后5年内死亡。“渐冻人”也并非新的疾病,发现这种疾病迄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早在1865年,著名的神经病学家让・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教授即描绘了“渐冻人”患者最初的印象――“一位肌肉痉挛的患者,在其死后病理中发现了位于皮质脊髓束的多发性硬化斑块”。在此后的100余年时间里,“渐冻人”的临床和病理特征逐步被阐明,但我们似乎一直受困于无法彻底揭开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更没有找到有效的药物来阻断疾病的发展。

作为公众,最需要了解的是如何提高警惕,做到早期识别这种疾病以及对疾病的转归有一定的认识。

早期识别“渐冻人”

“渐冻人”最早期的表现可能就是不经意地发现肢体的肌肉萎缩。很多患者也能感觉到肌肉会出现不听使唤的“跳动”。随着疾病的发展,肌肉萎缩越发严重,最终出现肌无力和运动功能丧失。大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现咽喉部肌肉的受累,主要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舌肌萎缩。中晚期的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早期的“渐冻人”症状容易和颈椎病症状相混淆,因为肌肉萎缩也可以是颈椎病的表现。区别的要点在于“渐冻人”不会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等颈椎病的常见表现;而颈椎病不会发生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舌肌萎缩。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应用肌电图和颈椎磁共振鉴别这两种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渐冻人”有遗传倾向。迄今为止,已有10余种基因被发现与“渐冻人”关联。所以,要确诊“渐冻人”,尤其是年轻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做基因检查和遗传咨询。即使出现了疑似的症状也不必惊慌,可到医院进一步检查。迄今,已有许多的疑难患者慕名而来,有些患者排除了“渐冻人”的诊断,从而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渐冻人”的治疗和护理

迄今为止,“渐冻人”的治疗是不成功的,而且对于“渐冻人”不可治疗的观念也早已“根深蒂固”在神经科医生的脑海中,短期内取得治疗的突破似乎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尽管如此,我们从未停止对于“渐冻人”治疗的探索。力鲁唑(Riluzole)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可以有效治疗“渐冻人”的药物,能够延缓疾病进展的速度和延长生存期。但该药物价格昂贵,使得很多患者望而却步。

对于“渐冻人”来说,家庭护理和康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关乎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时间。对于有呛咳的患者,细致的护理和早期鼻饲能够有效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风险。对于呼吸功能受累的患者,家庭体外呼吸机的应用能延长其生存期。

家人――“渐冻人”的支柱

篇3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体化干预;运动功能

我们对43例急性脑卒中进行了个体化主动干预护理,并使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疗效,并与2例未进行干预的同病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连续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②有CT和MRI的影像学诊断依据;③首次脑卒中患者;④病程在2~12周内,且生命体征平稳;⑤本人或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者;②有严重合并症者;③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④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本文共入选首次急性脑卒中患者85例,男54例,女31例,年龄56~79岁,平均(61.33±10.70)岁。

1.2 方法

1.2.1 分组及个体化干预护理方法 入选对象按住院时间和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急性脑卒中治疗方案相同,干预组另行专项护理干预方法,内容包括:按患者具体功能评价(弛缓期、痉挛期和恢复期)分别进行个体化主动训练,在专职治疗师和责任护士指导、监督下,实施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及动、静态平衡仪上训练,运动疗法主要以Bobath技术为框架,结合运动再学习、Rood技术及语言诱导等综合治疗,3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只接受各种单一的被动训练护理。

1.2.2 相关疗效指标及评分方法 相关疗效指标选择评估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该量表共分50项测试内容,每项测试根据动作完成情况分为3个等级:不能完成动作0分,部分完成动作为1分,顺利完成动作为2分,满分为100分。上肢运动能力测评共分33项,满分66分,下肢运动能力测评为17项,满分34分。FMA测评时间均选择在开始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3 d内进行。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各量表测评数据用( x ±s )表示,用 t 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试, 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量表上、下肢评分及总分比较见表1。

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a P

3 讨论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着代偿和功能重组的自然恢复能力,随着大脑病变区域水肿消退、血肿吸收、颅内压下降和部分坏死区域边缘神经细胞“休克期”结束,周围神经组织可通过轴突侧支芽生,促使邻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并有可能重新建立一个神经功能网络,同时外周信息的不断刺激也可调整大脑皮质的兴奋抑制过程,形成新通路,改善了肌肉供血,防止失用性退变,增强肌肉运动协调性和肢体平衡功能。但这种大脑皮质功能自我重组较为有限,个体化干预护理就是根据上述理论,利用一些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调节其兴奋性,促使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本研究选择一组急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个体化主动干预护理方法包括患者个体的功能评价(弛缓期、痉挛期和恢复期)分别进行个体化的主动训练。具体是在专职治疗师和责任护士指导、监督下实施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及动、静态平衡仪上训练等综合方法,并采用随机分组方式,治疗前后使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估。本文统计数据表明,干预结束后观察组的FMA量表上、下肢评分及FMA总分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同期测试结果,提示个体化主动干预护理方法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较为有效,这些发现与另一些同类观察[13]结论一致。

总之,个体化主动干预护理能促进神经轴突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重组,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可以强化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该系统生理功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并可能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疗效、转归和治疗结局,因此在制定急性脑卒中护理计划中应该包括体化主动干预护理内容。

参 考 文 献

[1]孙秋英,柳韦华,张廷香,等.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病人规范化康复护理科研设计的分析.护理研究,2007,21(6):14951497.

篇4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推拿;抗阻运动

中图分类号:G80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6-0071-04

Research on Humeral Epicondylitis of Massage and Rehabilitation of Resistance Exercise

CHEN Xiang-xian,ZHU Guo-pi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humeral epicondyliti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use manipulation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treatment of humeral epicondylitis, find the best practices and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methods.Methods:22 humeral epicondylitis patients were,a three-day and a total of 10 times massage therapy were developed.And they participated in resistance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25 times in two days.Statistics results were recorded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and at three months after the statistical treatment.Results:22 cases of humeral epicondyliti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umeral epicondylitis in 4 cases, secondary in 6 cases, secondary and primary in 12 cases.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68.18% recovery in 15 cases,18.18% good effective in 4 cases, 13.63% effective 3 cases, mills levy checking negative 21 account for 95.45%.Three months later, 77.28% recovery in 17 cases, 22.72% good effective in 5 cases, mills levy checking negative 21 account for 95.45%.Conclusions:The humeral epicondylitis treatment lies in the nature of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isease.An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orbidity triggers, there shall be a corresponding manipulation program. Limb resistance exercise improves muscle strength and quality, and the nature of the different incidence of humeral epicondyliti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Key words: humeral epicondylitis; massage; resistance exercise

肱骨外上髁炎亦称网球肘,它是指在前臂伸肌总腱的起点部即肱骨外上髁处,因该部过多动作或运动,出现肌纤维组织发炎、粘连、变性,产生前臂疼痛和手的背伸功能受限,此病常见于网球运动员和手工劳动者,如钳工、油漆工、钓鱼者。目前对此症的治疗不外乎按摩、针灸、草药醺蒸、注射皮质类固醇或手术,但效果有限。因此,该病在临床上成为多发病和疑难病。根据《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1]对400多例患肱骨外上髁炎研究发现,引起肱骨外上髁炎病理机制有原发性、继发性和继发性并原发性三种,继发性多于原发性,继发性原于肩胛骨下的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和肱三头肌损伤引起,发现病变部位不只于肱骨外上髁一处,常伴桡骨环韧带和肱骨外缘肘屈侧关节囊附着处损伤。经本实验室研究成果显示,对肱骨外上髁炎的发病性质诊断与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有效的治疗只建立在正确的诊断上。长期患有肱骨外上髁炎除了疼痛和功能障碍外,还存在着臂伸肌群力量降低和肌肉变性。因此,在治疗上采取推拿手法外还应抗阻运动训练。实验结果显示,肱骨外上髁炎有效率100%、治愈率77.28%,肩与肘关节的本体功能基本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确诊为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其中网球运动员2名、羽毛球2名、教师5名、公务员3名、手工劳作3名、家政服务3名、其他4名。年龄最大50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最长7 a、最短11 d;单肘发病17例、双肘5例。纳入实验标准:患者存在肱骨外上髁炎征象和体征[1]:在肱骨外上髁、桡骨小头颈部环韧带和肱骨外缘肘屈侧关节囊附着处存在明显疼痛;患侧上臂外侧有麻木和皮肤感觉减退感,病程长者鹰嘴附近有浅淡钙化斑;Mills征(伸肌腱牵拉试验)呈阳性;并伴有明显运动受限。肘关节功能存在有[2]:肩外展肌力、外展拇指和伸指力量减退,持物时易脱落等现象。肘关节功能三种检查方法(任选一种)[4]:1)患侧手手掌心向下按在地上或桌面上,另一手掌压在患侧手的四指上,然后患手的手指努力向上翘,肘部外侧出现疼痛;2)患侧手举物于肩平,肘部有不适或疼痛感;3)患侧手伸展握拳,抗阻上抬手臂,手臂有酸疼感。实验对象除外标准:肘关节手术早期,经X线摄片排除肘关节处骨折、钙化以及肱尺和肱桡关节溶合现象。

1.2 研究方法

1.2.1 2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成三组 原发性肱骨外上髁炎组4例、继发性肱骨外上髁炎组6例、继发并原发性肱骨外上髁炎组12例。针对引起三组不同发病性质,分别设计三套推拿手法治疗。三组共同抗阻运动康复训练方案一套。三组手法治疗和运动疗法训练地点、时间、运动量统一。推拿手法治疗10次,隔2 d一次,共30 d;抗阻运动康复训练25次,隔天一次,共50 d。推拿手法治疗与抗阻运动训练交叉进行,以免影响疗效。效果评价,第一次在实验结束即时,第二次在实验结束后3个月时。实验实施由推拿和运动康复专业人员操作与运动康复技术指导。

1.2.2 疼痛与运动功能检查[3] 疼痛检查:操作者在患臂的肱骨外上髁、手臂和肩胛骨背面按压,患者将疼痛感觉在重度、中度、轻度、无痛等四个等级中作选择并在所选等级下作记录。运动功能检查:患臂做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曲屈伸展、绕环等运动,测量运动幅度,并对照生理运动能力做出评价。

1.2.3 肱骨外上髁炎三种发病性质的鉴别诊断 根据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1]研究,肱骨外上髁炎的原发点均在肩胛骨背面的冈下三肌,即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检查三肌附着处是鉴别 “肱骨外上髁炎”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关键。鉴别方法:检查者一手的拇指尖压准肱骨外上髁的压痛点,引出剧痛后固定不动和保持原压力不变,另一手拇指尖滑动按压肩胛骨背面三肌附着处的压痛点,可以出现三种情况:1)肩胛骨背面痛点不敏感或轻度敏感,滑动按压时不能缓解肱骨外上髁的主诉痛或压痛,说明肱骨外上髁是肱骨外上髁炎的原发点;2)按压肩胛骨背面痛点高度敏感,引起肱骨外上髁的主诉痛或压痛,当去除按压,肱骨外上髁的主诉痛或压痛立即消失,则肱骨外上髁疼痛是由肩胛部背面三肌附着处损伤发出的传导性疼痛,肱骨外上髁炎是继发性的;3)如果肩胛骨背面痛点高度敏感,按压与否均未能改变肱骨外上髁的主诉痛或压痛,则说明肱骨外上髁炎既有继发性又有原发性存在。

1.2.4 疗效评价[4] 1)痊愈:征象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劳动, 经三个月以上随访无复发,无后遗症。检查:mills征阴性,无显性和隐性压痛点存在。2)显效:征象消失,仅在过度劳累后或气候改变时偶感不适,但无痛或麻木等征象,恢复正常工作或劳动末复发,经三个月以上随访症状无加重。检查:mills征阴性,特定部位的病变软组织末治疗处或治疗末彻底处,可发现隐性(而不是显性)压痛点。3)有效:征象大部分改善,但残留不同程度的痛或麻;或征象完全消失的后期仍复发不重的痛或麻,能从事一般劳动或正常工作。检查:mills征阳性,治疗末彻底处仍有相当数量的显性压痛点残留。4)无效:征象略有改善或根本无效;或征象完全消失的后期仍复发严重的痛或麻。检查:mills征阳性,有更多的显性压痛点发现。1.2.5 推拿手法方案 每人每次50 min。原发组:1)压揉大臂;2)压揉肱骨外上髁伸肌群和肱骨外缘肘屈侧关节囊附着处;3)压揉桡骨小头颈部环韧带和小臂。继发组:1)压揉肩胛骨周围和里面及背面的肌肉,即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肩胛下肌、上斜方肌;2)压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3)压揉肱骨外上髁伸肌群和肱骨外缘肘屈侧关节囊附着处;4)压揉大小臂。原发并继发组:1)压揉肩胛骨周围和里面及背面的肌肉;2)压揉大臂诸肌肉;3)压揉肱骨外上髁伸肌群和肱骨外缘肘屈侧关节囊附着处;4)压揉桡骨小头颈部环韧带和小臂。

抗阻运动康复方案:每人每次1 h,每一动作练习直至力竭后换下一动作。运动器械采用美国Thera-Band弹力带,各个动作均是抗阻运动。1)肩部内旋、外旋运动:将弹性阻力训练带固定于手腕高度,保持站姿或坐姿使训练侧位于弹性带附近,肘部弯曲90°,手臂置于体侧抓紧弹性带,手部向内运动(身体另侧),直至手部达到另侧,缓慢回到起始位。外旋运动手臂位置同上,肘部向外旋转,后返回原始位置。2)肩胛面侧举运动:站立于弹性带上手臂置于体侧,肘部弯曲,大拇指上翘,将手臂从前侧面(介于前方与侧面中间)上举过头,缓慢回到初始位置。3)手臂上举过头:站立于弹性阻力训练带之上抓紧弹力带一端,手臂置于体侧,肘部弯曲,上举手臂过头,缓慢回到初始位置。4)肩屈对角线运动:将弹力带固定于地面同高之物体之上,用与弹力带固定侧相异一侧手抓紧弹力带手掌向内,举高手臂,使之穿过身体中线工作结束时,手掌向前。5)肩胛骨后缩运动:手臂置于体侧,肘部弯曲,双手各持弹力带一端,通过向外轻微错动手臂,后缩肩胛骨,缓慢返回初始位置。6)腕屈――腕伸运动:将弹力带踩在脚底,手抓紧弹力带,将前臂置于小桌上,手部应位于小桌外,手掌朝上,向上抬起手臂,缓慢返回初始位置。腕伸动作同上,手掌朝下,腕部向上抬起,缓慢返回初始位置。

1.3 统计方法 统计22例患者的患臂疼痛程度、患臂运动受限程度、mills征检查结果。分别统计三组康复疗效。所有数据均用Window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和处理,以(P

2 结 果

表1可见,22例患者病症性质如下:原发性肱骨外上髁炎4例、继发性肱骨外上髁炎6例、继发并原发性肱骨外上髁炎12例。

22例患者经过50 d的10次推拿手法治疗与25次抗阻运动康复训练后(表2),痊愈15例占68.18%、显效4例占18.18%、有效3例占13.63%;mills征检查阴性21人占95.45%。

表2说明:推拿手法治疗10次后患者的患会疼痛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正常,但肌肉力量较弱,容易疲劳。实验安排了25次运动疗法的康复训练后,患肢疼痛完全消失、功能正常,抗疲劳能力增强,运动疗法训练巩固了手法治疗的效果,并且进一步增加功能的恢复,增强了肌肉力量。同时也说明三种手法方案设计必需针对治疗部位而有区别,手法要求深入患部;运动康复疗法可以同一个,全面考虑肩部、肘部和手臂运动时的主动肌和辅助肌以及这些肌肉的拮抗肌运动即可。

实验结束后三个月时,2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恢复状况(表2):痊愈17例占77.28%、显效5例占22.72%;mills征检查阴性21人占95.45%。

表2主要反映的是经过推拿手法和抗阻运动后的远期疗效。22例实验者有15例坚持运动康复锻炼,运动的内容形式根据个人的需要有所改变,痊愈率由实验结束时15例增加到17例。尤其患肢的运动功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3 分析与讨论

3.1 肱骨外上髁炎病理机制与推拿手法疗效 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症状是肱骨外上髁处和伸腕肌群走行方向的传导痛以及小臂伸腕功能的障碍。从解剖看,肱骨外上髁是伸腕肌群(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腕短伸肌、指总伸肌、小指固有伸肌、尺侧腕伸肌)的附着,主要功能为伸腕、伸指,其次是前臂旋后运动。

原发性肱骨外上髁炎,主要是手和伸腕肌受到猛烈的被动牵拉,牵拉应力主要集中于总腱附着处,总腱部分纤维撕裂和周围组织出现瘀血,如网球运动员反手扣球时;另有在疲劳或伸腕与屈腕肌收缩不协调时发生伸腕肌总腱及其周围结构的损伤,如网球运动员和手工劳作的职业者长期负荷过度引起的附着处慢性损伤。对原发性手法治疗主要是肱骨外上髁处伸腕诸肌肉和肘关节上下相连的肌肉。推拿时拇指压附着处直至骨膜,压揉时力达深层;压揉大小臂,疏理上下肌肉,解决伸肌痉挛和走行传导疼痛。

继发性和原发并继发性的肱骨外上髁炎,发病之初与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患者职业不固定,多数患者不是网球运动员,也无运动损伤史。从实验室统计得出,这两类发病率远高于原发性,是原发的四倍。分析得知,肱骨外上髁处的疼痛与头颈肩背部、肩胛骨背部和臂部肌肉病变存在因果关系。由于肩胛背部诸肌肉止于肱骨大小结节,大臂上的肱三头肌起于肩胛骨盂下结节,后三角肌也起于肩胛冈外1/3处,止于尺骨上部分。这三群肌肉互相连接,当肩胛背部诸肌肉损伤疼痛时会在肱骨外上髁存在传导性压痛点[5]。如果损伤时间不长,肘外侧附着还未形成继发性无菌性炎症,此种称为继发性肱骨外上髁炎[6]。推拿手法主要针对冈下三肌与上臂部的中后三角肌的治疗,肱骨外上髁的传导性疼痛即可消除。如果颈背和肩胛骨背面和臂部的肌肉损伤经久未愈,肌肉产生粘连,臂部的血液循环受阻,将引发肘关节软组织原发性的损伤,在肩背臂肘处有众多的压痛点群存在,它们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一个立体致痛区域,即所谓的软组织病变区[1]。主要症状是肘关节周围和小臂肌肉痉挛,并产生疼痛,伸腕功能产生障碍。针对原继发性发病,推拿治疗时要全面考虑肩与臂的肌肉连接,采取以点到线甚至是到面的软组织治疗。

3.2 抗阻运动康复训练疗效分析 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地改变,如电脑、汽车等普及与运用,使人们减少运动机会,致使身体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下降,甚至导致肌肉废用萎缩。同时也由于坐位时间的增加和长时间保持固定,导致相关肌肉负荷过度产生持续性收缩,造成肌肉的慢性损伤。从22例患者分析,单纯的原发性肱骨外上髁炎症只占总发病率的18.18%,引起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主要因素,是肩胛骨背面和上臂部的肌肉受损伤后,所产生的传导性疼痛,肌肉间和骨膜处血肿影响血液循环,致使大小臂肌肉失养,致使肌肉变性,引起肱骨外上髁处肌肉的继发性病变[7]。

3.2.1 抗阻运动减轻或消除局部疼痛机制 从实验结果显示,Thera-Band弹性阻力带的抗阻康复训练,对肩肘部的祛痛作用是显著的,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性或是两者合并的肱骨外上髁炎引起的疼痛。因慢性损伤已在肩与肘关节周围储溜了大量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对关节囊的血管、神经具有强烈的刺激,而且因张力过大导致关节处及周围的肿胀。一定负荷的阻力对抗运动,能保持和增加骨骼肌的伸展性,改善骨骼肌中的微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血流量;促进新陈代谢和关节液流动,带走储溜的代谢产物,减轻关节和肌肉内的压力,从而减轻受损组织水肿,清除坏死成份,加快炎症消散,达到祛痛清淤的目的。同时良性的循环增加肌肉与关节的营养,防止因活动减少引起的关节退变。但是,康复训练需要注意的是,牵引的力度和维持的时间应根据疼痛感觉控制用力程度,切忌施行暴力,以免引起新的损伤。

3.2.2 抗阻运动增强上肢的肌肉力量 大部分实验者由于长期的肘部疼痛,本能的出现避让、护疼、不劳动、不负重的问题。致使肘关节活动受限,前臂伸肌总腱及筋膜肌肉产生萎缩,周围肌群特别是手和腕伸肌主被动收缩力下降已影响受支配手、腕伸肌与肘部肌腱纤维信息的传导,肌内张力不正常,血液循环受阻,肌肉营养不足,代谢产物堆积。在康复训练前应仔细观察与分析患者的动态检查,测量关节活动度,分析所表现出的异常运动,应该重点训练的是主动肌还是拮抗肌,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可通过触诊找出痉挛的肌肉和结节点,通过手法拔离后,应重点训练发展该肌肉的力量。从Thera-Band弹性阻力带的抗阻康复训练总体效果看,能增加肌肉横断面积,平衡发展力量,纠正不良体姿,恢复正常功能。同时,通过阻抗训练也使肩肘臂的力量出现超量代偿,训练后肌肉内能源物质、收缩蛋白与酶蛋白都会有所消耗,经过休息,这些物质消耗获得补充,生理功能也逐渐恢复阶段,各项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原有水平。从力学原理分析,通过抗阻力运动能改善并恢复神经反射、神经体液和生物力学等作用,对人体的肩臂部或全身功能产生相应的影响,以改善原来失调的机体状态[9]。

3.2.3 抗阻运动恢复肘关节活动度 循证医学研究表明高强度的抗阻力训练可以有效地增加肌肉的力量和体积,对关节内与周围软组织的牵拉可以提高致密结缔组织的柔韧性,达到改善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弹力阻力下的肩部内旋、外旋、肩胛面侧举、手臂上举过头、肩屈对角线、肩胛骨后缩以及腕屈――腕伸的运动等六方面的康复训练,主要解决肩背部和肩胛骨以及患肢关节活动功能和增强肌肉力量。运用Thera-Band弹性阻力带[8]静力拉伸挛缩肌肉,恢复肌肉的弹性和伸缩性,解除肘部肌肉的痉挛与粘连,改善肩与肘关节的柔韧性、提高伸肌与屈肌群的协调能力以及肩臂部肌肉的质量。就是利用反复多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牵引,牵张挛缩和粘连的纤维组织使其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因胶原组织是一种黏弹性材料,在牵引力作用下可延长。这种延长部分为弹性延长,小部分为塑性延长。弹性延长主要因胶原细纤维的螺旋形结构在应力牵伸下变直所致,在牵引去除后又重新回缩。塑性延长是因相邻胶原分子横键裂解,致使胶原分子互相滑移所致。短暂的牵引只能产生弹性延长,而反复多次特别是持续较久的牵引才能产生较多的塑性延长,扩大关节活动度。因此,静力拉伸到极限时,需要停留一段时间。

4 结论与建议

引起肱骨外上髁炎的因素有原发性、继发性和原发并继发性肘关节软组织损伤三种,单纯的原发性肱骨外上髁炎症只占总发病率的18.18%,继发性和原发并继发性损伤占81.82%。手法治疗肘关节软组织损伤,应根据发病性质确定推拿手法方案;对肩背臂腕部肌肉以抗阻为主的抗阻运动康复训练,对肘关节软组织损伤有巩固手法疗效、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患肢肌肉力量、恢复运动功能和消除肌肉痉挛的作用;患肢mills征检查呈阴性。推拿加上抗阻运动对肱骨外上髁炎和肘关节软组织损伤有显著疗效。实验结果显示,推拿与Thera-Band弹性阻力带训练对肱骨外上髁炎有显著疗效,而且病情不易复发[10]。建议对肱骨外上髁炎治疗前应运用宣老的方法加以鉴别诊断,推拿手法应对症治疗;对身体任何部位肌肉损伤康复方法选择,应将抗阻运动康复训练摆在首要位置,同时应注意安排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参考文献:

[1] 宣蛰人.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最终版)[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5:279-28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

[3] 黄东峰.临床康复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6:247-259.

[4] 南登昆.康复医学(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

[5] 詹姆斯.H•克莱,戴维.M•庞兹.基础临床按摩疗法[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2004,1:109-222.

[6] 郭照德,韩光宇,王志勇.网球肘的成因及其与解剖结构的关系[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24(3):56-58.

[7] 高崇,郑红梅,李励.网球肘的综合康复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6):147.

[8] 美国Thera-Band渐进式训练系统,广州市派康运动医学有限公司,2008,11.

篇5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患者及家属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医疗素养和全面的医学科学知识。目前,相当部分的医务人员对康复医学有着不太成熟的观念,认为康复就是疗养,是后续医疗,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较多病人丧失了康复的有利时机,治疗效果不佳[1].因此,认为在本科医学教育阶段即需对医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康复医学知识教育,从而强化医务人员的康复观念,加深学生的康复意识,正确地输入康复信息,使学生了解康复治疗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的始终。中国真诚为您提供医学。

1以功能恢复为主线,加强医学生的康复意识

康复医学是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等问题,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共同组成了全面的医学,目标是提高人的整体功能,提高身体的、精神心理的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能力,充分体现医学的生物2心理2社会模式[1].人们的需求是从低向高的,在经济、文化及科学发展的条件下,从单纯治病保命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到提高生存质量,而康复医学正是以提高生存质量,提高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水平,最终融入社会为治疗目的。所以认为康复医学教学应紧紧围绕功能恢复为主线,加强医学生的康复意识。临床医学教学通常以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为主线进行讲述,而康复医学在工作范围、服务对象及服务目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有着较大的区别,通常从疾病的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讲述。临床医学是以疾病为主导,康复医学是以功能障碍为主导,各种康复措施均是围绕着功能恢复为主线而进行的。康复医学的工作范围包括医疗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社会康复及职业康复等方面;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由于损伤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亦包括先天发育障碍者;康复治疗的目标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会功能上的较佳水平,从而使借助某种手段,改善生活状态,增强自立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康复医学教学内容比较繁杂,在教学中应将康复医学的理论知识融汇于疾病的康复治疗之中,以疾病的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为主线,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强调早期开展康复治疗的意义,以加强医学生的早期康复意识。

2强调疾病急性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康复医学以功能障碍为主导,认为功能障碍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可以是潜在的或现存的及可逆的或不可逆的。在教学中需强调在疾病急性期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的意义,帮助医学生树立在疾病急性期就应介入康复治疗的意识,以预防患者潜在的功能障碍,防止可逆的功能障碍变为不可逆的[2].因为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疾病急性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意义,才能使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自觉地将康复治疗与临床治疗相结合,从疾病急性期开始使康复治疗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例如,为了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先展示颅脑损失后肢体严重挛缩患者的病例,使学生了解到急性期治疗不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继而阐述早期肢体抗痉挛的摆放和实施运动疗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有,为了强调骨折手术固定后早期训练相关肌肉的重要性,先复习制动对骨骼肌、韧带和关节的影响和制动可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的康复医学相关理论基础,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关节固定早期应实施相关肌肉的等长运动来预防和延缓肌肉萎缩,防止出现关节挛缩的重要性。新晨

3现代教学手段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康复医学是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力学、社会学、环境改造学、残疾学及人体发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由于学科内容涉及面较广,专有名词和特定内容多,而教学时数有限,造成学生在学习中记忆及理解困难,给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康复医学发展和教学的要求。目前使用的教科书大多是用文字来描述各种动作,不仅阅读时乏味,也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通过多媒体技术同时或交替呈现文字、图像、声音及动画,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内容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时,如果使用文字来表达患者的卧床和各种功能活动,则会出现教师讲得费力,但学生理解和记忆困难,影响教学效果;如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上述案例,采用直观的图像、动画和视频,则可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教学内容的理解性。

[参考文献]

篇6

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 辽宁省瓦房店市 116300

【摘 要】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针灸辅以运动疗法对40 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愈率75%,有效率97. 5%。结论:针灸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对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针灸;运动疗法;中风

中风在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给患者家人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的负担。在日趋老龄化的中国,中风已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及生活的一类重大疾病。中风后遗症是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本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流行病学资料,我国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为94.07/10 万,患病率居诸病之首。在临床上有高致残率的特点,给患者及家人造成莫大的痛苦。在日趋老龄化的中国,中风后遗症已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及生活的头等重大疾病。我们自2004 年9 月至今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均采取针灸加运动疗法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判定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5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6 拟定[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5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6 拟定,患者经头部CT 或MRI检查支持诊断。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 且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神志清楚,发病后10~20 天。

1.3 一般资料

40 例中风患者,年龄最小49,年龄最大76;左侧18,右侧22;男26,女14。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治疗

取穴:水沟、百会、四神聪、神庭、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斜加地仓、夹车,上肢不遂加肩髎、肩髃、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舌强语塞加金津、玉液、廉泉。

操作:百会、内关用捻转泻法, 持续1~3 分钟;三阴交、足三里用提插补法;极泉下两存取穴,提插泻法;尺泽、委中提插泻法。每日1 次,每次40 分钟。每20 分钟行针1 次。

10 天1 疗程,每疗程休息1~2 天。

2.2 运动疗法

根据Brunnstrom 分期,每阶段给予不同康复治疗。迟缓期给予良肢位设计、变换、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及诱发患侧肌力训练;痉挛期给予翻身训练、降低肌张力的各种训练及关节活动度的维持训练;联带运动期给予随意运动易化训练、随意运动的各种控制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跪位平衡训练、坐位站位互相转化训练及分离运动诱发训练;部分分离运动期给予站立位平衡训练、站立位中心转移训练、单腿站立训练、髋关节控制模式的诱发训练、踝关节控制模式的诱发训练及立位下肢分离运动易化训练;分离运动期给予平行杠内步行训练、特殊步行训练(前后、横向等)及上下阶梯训练。每日1 次。每次45 分钟。

3 疗效标准

痊愈:能够单独行走、语言清晰、能够自理。有效:症状有明显好转,但与痊愈仍有差距。无效:症状基本没有得到改善。

4 治疗结果

40 例患者,30 痊愈,9 有效,1 无效。治愈率75%,有效率97.5%。针灸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对中风后遗症有很好疗效。

5 讨论

中风又称脑卒中,多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语塞等症状。按中医理论讲,中风多由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等病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遂成中风。中风在中医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中经络者,轻;中脏腑者,重。其根本区别主要在于中脏腑者有神志改变如昏迷。在治疗选穴时,因头为诸阳之会,而督脉又统率全身阳气,督脉又入络脑,水沟、百会均是督脉要穴,并具有醒脑、通神的作用,所以选取此二穴。内关是心包经穴位,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三阴交可滋补肝肾,脑为髓之海,肾主骨声髓,肾虚则髓海空虚,顾加此穴补肾养脑。太冲、太溪有平肝潜阳的作用,故肝阳过胜时加之。丰隆、合谷可化痰息风,故风痰阻络加之。太溪、风池滋阴潜阳,故阴虚风动加之。地仓、颊车为局部取穴,牵正口角,故口角?斜加之。肩髎、肩髃、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均为治疗上肢不遂之要穴。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为下肢不遂之要穴。金津、玉液、廉泉为治疗舌强语塞的要穴。四神聪可提神醒脑故加之。在进行针灸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运动疗法属于有患者参与的主动的治疗方法,能让患者参与其中,让其意识到自己的治疗需要自己的配合及努力,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做治疗的时候,需要调整好患者心态,一般来说此类患者心情压抑、焦躁,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也是治疗的关键。在治疗时需注意应对每位患者做好相应评价,设计合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19(1):55.

篇7

【摘要】目的 探讨人文护理在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应用

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1月以来80例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给予6周呼吸康复人文护理,比较前后的差异。

结果 经过6周综合人文护理后,患者残气容积(RV) 残气量低于肺总量的20%,1秒用力呼吸量高于肺活量的75%。 Ⅰ级(轻) FEV1≥70%,动脉血氧分压(PaO2)升高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结论 实施人文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呼吸功能,有助于患者及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阻肺 人文护理 高原呼吸康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COPD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高原地区的患者,由于气候和海拔的关系,导致缺氧与寒冷,更加重了肺系疾病的负担,不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恢复和治疗。

传统的护理措施具有局限性,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护理模式改变,护理工作已从传统以及疾病为重型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即就是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1]。通过运用人性化护理,在操作执行中充分发挥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改善,进而更好恢复肺部。在护理实践中,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患者权利与要求,患者人格与尊严的惯性与关注。人性化护理是一门艺术[2]。是一种创造性、个性化、整体性、有效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将护理工作的中心转向患者,而不是单纯的围绕疾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促使护士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急性发作,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尽可能恢复受损的心肺功能,防止或减缓心肺功能的减退。 我院至2007年以来对高原地区的该病患者实施综合人文护理,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今80例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45至66岁,平均55.5岁。病程慢性支气管炎51例,肺气肿29例(弥漫性15例,局限性14例)

1.2 症状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晨间咳嗽,夜间有阵咳或排痰(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丝)。气短或呼吸困难及喘息和胸闷,食欲减退等。

1.3 体征 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部分患者呼吸变浅,频率增快,严重者可有缩唇呼吸等。 双侧语颤减弱叩诊时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 听诊时双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音和或干性音。

1.4 肺功能检查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残气容积(RV) 残气量超过肺总量的35%,最大通气量低于预计值的80%,肺总量超过预计值的100%,1秒用力呼吸量低于肺活量的60%。FEV1 为50%~69%Ⅱ级。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

1.5护理干预 1.5.1一般护理 注意让患者适当休息,防寒保暖,避免烟酒,低盐饮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内容包括COPD的相关知识,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策略,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改变对康复的作用,运动锻炼的重要性、技巧和方法,氧疗有关知识的教育,药物治疗(包括内服药和吸入药)的教育,尤其是氧疗、呼吸康复和戒烟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呼吸康复的认知度。1.5.2呼吸康复护理:1.5.2.1呼吸肌锻炼及呼吸方式训练:腹式呼吸:当吸气时,放松腹壁,腹部缓慢隆起,当呼气时,腹肌收缩,双手轻加压,腹壁渐趋平坦。缩唇呼吸:由鼻吸气,由口呼气时紧缩双唇并向前突出如吹口哨状,使气体由双唇均匀地排出。吸呼时间之比为1:2。膈肌缩唇呼吸是一种理想的腹式呼吸:1仰卧45度,医师手放在患者胸骨下端双肋缘交界处,平静呼吸后,在缩唇呼气时将手向下轻压,吸气时则让患者腹部对抗医师双手2在掌握卧位方法后可取坐位,病情允许时取站立位3步行.缩唇膈式呼吸:吸呼时间之比为1:2,行走耐力可显著提高4爬楼梯:起步前控制呼吸、静立吸气后继以攀登台阶时呼气。为改善通气功能,可适当进行吹手球、吹笛子、嗽叭、吹水泡等,增加肺活量的娱乐活动。增加呼吸肌力量:应针对原发病给予抗生素防治感染。畅通气道,以减少气道阻力,改善肺的有效顺应性。吸氧、补充营养、纠正酸碱与电解质紊乱,也有助于增加呼吸肌的能量供应。1.5.2.2排痰训练:咳嗽方式训练:将无效咳嗽变为有效咳嗽,尽量坐直,做两次深呼吸,然后深吸一口气,屏住气,从深处咳出痰液,或者首先行深呼吸5――6次,再深吸气后保持张口,然后浅咳一下,将痰咳至咽部,再迅速将痰咳出。长期卧床病人应定期作深呼吸动作,并由家人协助变换,翻身拍背。每2小时翻身一次,按摩受压部位,并避免拖、拉、推。拍背利于痰栓脱落,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引流排淡:根据放射检查,确定病变的肺叶或肺段。原则上病灶处于高位,引流过程中,间歇进行呼吸数次后再加咳嗽,同时轻叩背部,使痰松动经利排出。引流宜每天定时进行,每次持续时间从短到长逐渐增加。1.5.2.3家庭氧疗:缓解期出现低氧血症的慢阻肺患者,应进行家庭氧疗。但是氧疗用氧应为低浓度25%,低流量1.0l/min,且应持续给氧。有条件者24小时不间断,至少12小时,维持3至4周以上,待氧浓度上升至60毫米汞柱以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至50毫米汞柱以下,可间歇数日。1.5.3心理治疗 对copd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消除疾病导致的不良情绪,使呼吸肌易于放松,达到呼吸康复目的。

1.6评价方法与内容 评价指标包括呼吸困难改善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呼吸困难程度简易分级[4]:1级登高或体力劳动时气短,尚能胜任日常工作;2级一般行走或轻体力劳动时气短;3级穿衣、洗脸、说话等轻微活动时气短,不能胜任工作;4级安静时气短,完全丧失劳动力。

2结果

表1得出:经过6周综合人文护理后,患者残气容积(RV) 残气量低于肺总量的20%,1秒用力呼吸量高于肺活量的75%。 Ⅰ级(轻) FEV1≥70%。动脉血氧分压(PaO2)升高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

3讨论

所谓人性化护理服务是指提供护理技术服务中,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把“人性化”融入到护理工作全过程,以体现人的尊严,满足不同服务对象各种符合生活轨迹的服务[5]。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种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指具有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两种疾病。

COPD的主要康复治疗措施包括卫生宣教、心理支持、药物治疗、预防感染、物理治疗和运动锻炼、长期氧疗、营养治疗、呼吸肌锻炼等。在人文护理中应注意,要避免着凉、室内定时通风,感冒患者禁止探访。可用凉水洗鼻来增加鼻腔的耐寒能力,每天洗鼻2-3次,不仅可以清除藏匿的污垢和病菌,同时可增强鼻孔及整个上呼吸道对外界寒冷空气的适应性。其次有效地咯痰,对于慢阻肺病人很重要。患者可做深呼吸,然后在深吸气末屏住呼吸用力咳嗽,常能咯出深部痰液,或用手在体表颈部刺激气管从而引起咳嗽咯痰。对于年老体弱者,应先协助拍背,并应在餐前进行。痰多粘稠者,可做雾化治疗。慢阻肺患者长期缺氧,可造成机体多脏器损害,生活质量下降。临床发现慢阻肺稳定期患者采取家庭氧疗可减少住院次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方法是:饭后、运动后、睡眠时,给予鼻导管吸氧,流量为1―2升/分,每日吸氧时间不少于1个半小时。慢阻肺病人应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适当参加锻炼,坚持做呼吸操,按医嘱服药,一旦发现痰色变黄或增多,不易咯出,应及时就诊。几乎所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都可产生精神症状。呼吸困难可引起焦虑、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与意识障碍,中度的高碳酸血症会引起头痛、头晕、淡漠、健忘,而重度高碳酸血症可导致木僵或昏迷。因此护理时必须配合心理治疗,消除患者紧张焦虑。

呼吸康复是通过呼吸功能锻炼(有氧锻炼和力量训练)、患者教育、心理应激疏导疗法的治疗,很多进入缓解期的COPD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康复干预。Emery等[6]认为呼吸康复能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及生活质量,使COPD的急性发作次数减少,医疗费用下降。对于高原地区的该病患者,应制定简单易学的康复治疗方案,使更多老年COPD患者能进行呼吸康复训练,以利肺功能恢复。活动能力和运动耐力下降是COPD的特征性表现,骨骼肌功能失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表现为肌肉重量的减轻,肌纤维萎缩,力量和耐力下降等。系统性炎症,合成代谢激素水平降低,氧利用能力不足和失用性萎缩等是骨骼肌功能失调的主要机制。运动训练能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呼吸困难和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急性加重缓解后及时进行运动康复锻炼仍可使患者的运动耐力短期内得到提高,可减少急性加重发作次数,延缓肺功能的恶化。高原地区区别于平原地区主要在于空气中氧气的成分,这对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很重要,尤其是肺功能障碍患者, 经过治疗后处于COPD稳定患者,休息状态下存在低氧血症,其动脉血氧分压

21世纪人们就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在护理工作中,我们既要保证病人的安全治疗,又要以人为本,在护理工作中体现人文化服务。人性化护理满足了不同层次病人的需要,在细微之处体现对病人生命和健康的关爱,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多年的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患者最看重的无疑是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的体验,人文的护理不只关心疾病,而应从全方位的细节入手。使患者感到了人性关怀的温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综上,在高原地区实施人文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呼吸功能,有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功能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施卫星.人文精神: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391-393.

[2]代玉宁,孙青,钟立.30例大剂量化疗引起口腔溃疡治疗前后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7):364-367.

[3]姚慧琳.手术病人的人性化护理.基层医学论坛,2007,11(8):747-748.

[4] 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52-353.

[5]冯庆梅. 医院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内涵及实践[J].中国护理杂志,2007,4(7):73-74.

篇8

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11日,本院共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例,平均年龄63岁,平均体质量71 kg,平均住院日12 d。均顺利康复出院。

1 术后健康教育

1.1 讲解早期活动的意义 运动能推动或加速血液循环,使身体内各组织结构受到更好的供血供氧以及各种营养物质,促进白细胞的抗炎活动,增加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使患者从思想上接受新观念,在患者及家属的思想中认为大手术后就必须卧床,传统观念上医务人员也认为大手术后最短应卧床1周以上,从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认识新观念与传统观念的区别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向患者说明早期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吻合口栓塞,并有利于切口尽快愈合。早期活动可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气体交换,使咳嗽和排痰更有效,避免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呼吸系统并发症。

1.2 举成功手术的实例 介绍通俗易懂的医学理论知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取自下肢大隐静脉,故弹力绷带包扎下肢,取大隐静脉处,应保持清洁,弹力绷带松紧要适宜,太松起不到压迫作用,太紧会影响血液循环,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大隐静脉下肢血液循环,并告知患者如有麻木、疼痛等不适,及时通知医务人员,给予调整弹力绷带的松紧。

2 术后活动的具体指导

作者单位:136000吉林省吉林四平中心医院心外科

当循环稳定、心率60~100次/min、收缩压80~130 mm Hg、舒张压50~90 mm Hg无出血现象时(主动脉瘤切除术后相对晚一些动),术后拔管第2天,床边扶站立或慢走5~6 min,同时给予鼓励增加信心,并观察面部表情判断是否有病情变化,如无异常鼓励在病房内活动10~15 min,同时与其谈话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行走3~4次/d,术后第3天必须在病室外走廊慢走300 m以上,3~4次/d,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活动尤为重要,通过运动、增加心排血量和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避免吻合口栓塞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传统护理观念大手术后必须卧床1周以上,活动也只能在床上,绝对避免站立行走,自从引进新的护理观念后通过患者的实践,并见证了早日康复的实例,患者家属从思想上认同了术后早期活动的护理观念,能积极配合护理。

篇9

指导专家:上海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 洪钰芳

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 孙克兴

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董 强

整 理:西 捷

2000年10月8日,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演出现场,当年在《红灯记》中扮演李玉和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钱浩梁手举红灯的经典亮相一出现,那掌声真如雷鸣一般。

可是又有谁知道,在此之前,钱浩梁老师曾在一次演出中突发脑出血,导致身体右侧偏瘫。医生检查后断言:好了能扶着墙走走,不好的话也就这样了。可是,当年已60多岁的钱浩梁不仅活下来了,会说话了,而且还能重返舞台!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奇迹是如何出现的?那就是积极康复治疗的结果。

康复治疗宜早不宜迟

近年来,年轻化、高死亡、高致残、高复发成了中风最典型的特征。据相关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每6秒钟就有1人患中风、因中风死亡或致残,而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超过200万。

中风患者若及早抢救,大多能救回一命,但由于缺乏康复医学的相关知识,成功保命后的中风患者仍有近一半没有考虑到要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对于自己后期的功能恢复、生活质量,也不关注,导致存活下来的患者中有至少70%会留下偏瘫、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认知以及心理障碍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其实中风预后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康复的介入早晚和合理与否,而这些康复治疗的效果是挂吊瓶和吃药做不到的。因此,经抢救“逃过一劫”的中风患者,只要一般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正常)平稳在48小时以上,经综合评估无禁忌后,就应立即进行康复治疗,而发病后的1~3个月,是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

需要注意的是,这发病后的1~3个月,并非是说康复就只需要1~3个月。事实上,国外有研究报告显示,脑损伤的恢复过程没有终点。只是在1~3月内进行康复,脑损伤恢复最快,3个月后则恢复进程逐渐减慢。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一般要持续到伤后1年或2年,严重者也有持续到5年以上的。

康复≠动动胳膊练练腿

康复,在不少人的理解中,就是“活动胳膊、练练腿”,很多老年人节俭成性,不舍得花钱去专业康复中心,而是选择在家里拄拐走路或者去社区的免费老年活动室,把那些健身器材当作康复器材来进行锻炼。殊不知,这样的活动锻炼其实并不可行。

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只是药物和手术,还包含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理疗、中医、心理治疗等多种学科的干预,不是个人在家就可以完成的。康复医学是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神经学等为基础,还涉及中医的经络学说和穴位等,循序渐进,与药物治疗等其他方法相结合,综合完成才有效,并不是自己在家随意活动和按摩就能代替的。而且,康复训练也必须要借助专业的医疗仪器设备,而非小区里随处可见的或健身房里的健身器材。

康复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一般来说,在康复中心,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必须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指导下,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按步骤一步一步地对患者进行训练,甚至可以精确到每一块肌肉,每一动作的训练。

当人体的感觉功能和肌肉张力正常时,肢体的运动会受到本能的自我保护。例如,老年人由于韧带和关节囊的老化,平时手臂向前抬起时,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只能达到150度。如果手臂受到外力继续向上抬举,就会感到肩部疼痛,同时肌肉也会出现反射性收缩,以对抗不适当的运动,这就是自我保护。如果保护机制不存在了,肩关节任由外力拉到平时不能达到的活动范围,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等组织就会受伤。中风后的偏瘫患者在患病早期就处于这样的状态――肌肉松弛瘫痪。患者家属在其患侧肢体不能主动做各种运动时,贸然帮其做过多的被动运动,就极易造成软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和骨折。虽然有些损伤较轻微,从外表看不到红肿、淤血等现象,但这些损伤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关节内部的慢性炎症和粘连。这种损伤最常出现于肩关节和髋关节。

这样的后果非常严重,因为一旦出现肩手综合征,对患者以后的康复会造成极大的阻碍。所以患者和家属不要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地进行康复。

家庭康复4要点

当然,家庭毕竟是患者长期居住的地方,除了在康复中心的专业训练外,日常的家庭护理也是康复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家属遵医嘱执行。中风偏瘫患者在家庭里的康复,一般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1.软瘫期“良肢位”的摆放

所谓“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典型痉挛姿势表现为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曲、手指屈曲、下肢外旋、髋膝关节伸直、足下垂内翻。早期注意并保持床上的正确,有助于预防或减轻上述痉挛姿势的出现和加重。通常选用下列:

(1)患侧卧位,即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用枕头舒适地支撑,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壁。上臂前伸以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手心不要放置任何东西,以避免因受抓握反射的影响而引起手抓握掌中的物体。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后方,放在身前是错误的,因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患侧肩胛骨后缩。患侧下肢在后,膝关节略屈曲,足底蹬支撑物,这是重要的,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肢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此外,健手能自由活动。

(2)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枕头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肩前屈90~130度,肘和腕伸展,前臂旋前,肘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髋、膝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位,注意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身后可放置枕头支撑,有利于身体放松。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

(3)仰卧位。头下置一枕头,但不宜过高,面部朝向患侧,患侧肩部垫一个比躯干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张开。在患侧臀部及大腿下垫枕,以防止患侧骨盆后缩。枕头边缘卷起可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枕头右下角支撑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足底不应放置任何东西,防止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注意,应尽可能少用这种,因为这种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而且,这种下,骶尾部、足跟和外踝等处发生褥疮危险性增加。

2.对着镜子练说话

中风患者中有20%左右遗留有言语障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失语、语言辨别障碍、失读和失写。不管哪种情况,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对语言障碍的康复训练也十分必要。

针对不会说话的患者,首先要教他用喉部发“啊”音,也可以让他用嘴吹火柴诱导发音,因为唇音最易恢复。而那些能发音的患者,则可先随训练者念字和词汇,然后可以独立练习,由易到难,由短到长。

另外,还可以给患者一面镜子,让他看别人的口形,对着镜子随时矫正。当患者的读音基本独立时,让患者听常用词句的前半,让他说出后半。

如果是对语言辨别、理解困难的患者,则要做言语刺激训练。比如,在患者面前摆放图片,让患者按训练者的口令指图,一张图片一张图片地进行,当指误率仅为30%时,再增加图片数目和词汇。同时,还要做命名练习,给患者看图片,让其说出名称。还可以做听语指字练习,训练者念字或词汇,让患者指出图片上的字或词汇。对于失读的患者,则让他读卡片上的字。对失写的患者,则要教他抄写、听写和自己书写。

3.步行训练并非越早越好

盲目的多动也容易造成很多错误动作的出现和错误习惯的固定,会使肌肉痉挛逐渐加重,最终导致肢体因为肌痉挛而完全不能活动,得不偿失。

有些家属认为,患者越早下地走路恢复越快。事实上,偏瘫患者在平衡、负重、下肢分离动作未完成时是不可过早进入步行训练的。恢复步行能力是大多数患者及家属最急迫的要求,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步行训练却并不是越早越好。比如临床上常见家属在早期架着或拖着患者行走,这样做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它可加速异常步态及导致髋、膝关节的损伤和异位骨化的产生,一旦出现这些异常,纠正起来则相当困难。

建议要在康复医师指导下去完成康复训练,不要多动也不要犯懒,毕竟瘫痪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患者重新学习各种生活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动作是必然的,但关键是出现错误动作之后要及时纠正,不能让这些错误动作固定下来成为错误习惯。患者运动锻炼要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劳逸结合等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形成异常步态。

4.心理康复是肢体康复的前提

突如其来的中风,不仅使患者的身体变得异常,还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年轻人肢体瘫痪担心婚姻破裂,老年人则生怕“久病床前无孝子”,从而产生悲观情绪,暗自伤感。抚平心理创伤,对于中风患者的心理康复和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心理康复方面,医护人员和家属都应积极帮助患者学会主动进行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他们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消除恐惧和悲观,摆脱一切杂念,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坚持有效的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

家庭成员都应积极关心、体贴、尊重和谅解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照顾,绝不能在患者面前表现烦躁、讨厌或随意训斥患者,也不可装聋作哑不理睬。对待患者的合理需要,要尽量设法给予满足。

科学饮食助康复

中风患者还应特别重视饮食调理。

中风患者的饮食要点:

1.控制油脂摄取量。少吃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食物,及猪皮、鸡皮、鸭皮、鱼皮等。宜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烤、烧、炖、卤等烹饪方式。

2.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内脏(脑、肝、腰子等)、肥肉、蟹黄、虾卵、鱼卵等。血胆固醇过高的人,则每周摄取的蛋黄,以不超过3个为原则。

3.控制盐的摄取。摄取过量的盐分会使人体内的水分滞留,引起血压上升。宜多食用新鲜的天然食物,而腌渍食品、腊味食品及调味浓重的罐头食品等较咸的人工或加工食物尽量少吃。

4.少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茶类都属于含咖啡因的饮料,应适可而止。饮用时,应避免添加奶精,并少用糖。

5.减少食用高尿酸的食物,减少食用动物内脏、豆类、芦笋等高嘌呤的食物,以避免尿酸过高。多喝水也可以减低尿酸的浓度。

6.炒菜宜选用不饱和脂肪酸高的花生油、菜籽油、橄榄油等。

7.常选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豆类、蔬菜、水果及全谷类,可预防便秘、帮助排便、降低有害血脂及稳定血糖。

8.多摄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如秋刀鱼、鲑鱼、日本花鲭鱼、鳗鱼(糯鳗、白鳗)、白鲳鱼、牡蛎等。

9.多摄食富含高叶酸的食物,如菠菜、冬瓜、油菜、青菜等。

10.控制体重,避免抽烟、喝酒。定期抽血,建议3个月1次,以便了解饮食控制的效果,必要时,要加上药物控制。

上述是一般中风偏瘫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如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等疾病的患者,需要结合自身病情和医生的膳食建议,不能盲目遵照上面的建议。

什么是“软瘫”和“硬瘫”

“软瘫”和“硬瘫”的区别主要在于受损害的神经元不同。脊髓神经的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不同损伤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软瘫”是下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上运动神经元的正常冲动不能中转到达肌肉,肌肉无神经支配就会发生松弛,肌肉力量减弱,并逐渐萎缩,同时腿反射减弱并消失,故此类瘫痪又称“弛缓性瘫痪”。因神经纤维损害而引起的“软瘫”,经过治疗,可不同程度地恢复。

“硬瘫”是上运动神经元,即大脑的神经细胞和它发出的纤维受到损害。由于高级中枢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肌肉无法随意动作,感觉减退或消失,但肌肉张力增大,摸上去发硬,对刺激极为敏感,很容易发生不自主收缩。此类瘫痪又称痉挛性瘫痪。脑瘫或高位截瘫便属这类。

从治疗上说,“硬瘫”难度较大。

>>链接

中风患者一日膳食参考

早餐:牛奶1杯、素包子、凉拌芹菜。

午餐:煮玉米、米饭、海带烧牛肉、木耳汤。

篇10

本组患者53例,男48例,女5例;年龄60~91岁,平均75.5岁。均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其中已患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者7例。

方法:①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基本评估,并介绍主管医生、负责护士、作息时间、科室环境等。②住院时: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在治疗、护理的同时,介绍与疾病相关的医疗、护理要点及对疾病的认识。每用一种新药均向患者讲解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并对患者进行呼吸和排痰训练。③出院指导:使患者能掌握住院时的教育内容,定时复诊,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及行为,以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结 果

通过上述健康教育,本组患者均能讲出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相关因素。吸烟者全部戒烟,41例患者会做1种呼吸训练,38例患者制定了呼吸训练计划,5例患者及家属掌握了排痰方法,6例减轻心理负担,加强了对疾病的认识,表示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由未实施健康教育前的88%提高到99%。

健康教育要点

医学知识的教育:使患者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改变。

相关因素:有研究表明,心理情绪、反应障碍与慢性支气管炎感染发病有密切关系。与慢性支气管炎有密切关系的社会因素,主要由大气、环境污染、吸烟习惯、各种粉尘、某些有害气体被吸入呼吸道后,可使黏膜水肿,上皮细胞损害和脱落,引起支气管阻力增加,纤毛运动减弱,使整个呼吸道和肺内清除功能受损,为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提供了条件。

了解治疗及配合治疗的要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辅助治疗、心理治疗。患者在接受各种治疗时,必须让其了解解痉药和抗菌药的不同,区别镇咳药和祛痰药的不同,了解所用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减少不良反应的方法,讲解低流量持续吸氧的重要性。

治疗目标:制定治疗目标时,可分部步进行。若开始把目标定的过高,使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不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必然影响治疗效果,在制定治疗目标时。应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目标,对危重患者应有总的目标,可以按人的基本需要层次,问题的轻、重、缓、急制定治疗护理计划。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效果评价解决健康问题,逐步实现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

对疾病发展的认识及排痰的重要性:教育患者充分认识降低发病率和控制疾病发展的重要性,向患者讲解病情现状,指导患者极早认识排除痰液的必要性。

呼吸训练:①缩唇呼气法:用鼻吸气,经嘴呼气,把口缩小成吹笛状,呼气比吸气要长,把肺底部残余气吹出来,用力要适当不能过大,防止呼气时小气管过早陷闭,以利于肺泡气排出。②控制性深呼吸:在呼吸运动中,逐渐增加平稳呼吸的深度与呼气练习。当胸闷、憋气时,嘱患者进行深呼气运动,有利于症状缓解。③加压腹式呼吸法:经鼻吸气,吸气时腹肌放松,腹部鼓起,用口呼气,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下陷,同时用双手轻压腹部,以缩小胸廓,增加排气量。以上训练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熟练后可增加训练次数和时间。可采用各种,随时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