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化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化的特点

篇1

[关键词]视插画艺术 流行文化 商业经营

一、商业插画的经济特点

1、商业插画是创意性产品

追求文化产品的创新性是流行文化产业的核心理念。英国经济学家罗默就曾撰文说,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在更深的层次上,创意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由它自身的产业特性决定的。在消费社会,流行文化遵循着时尚化的运行方式,使得文化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越来越短,只有靠新颖的创意、强烈的视觉特征才能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商业插画作为一种创意型的文化产品,它有别于普通的工业产品,表现在插画作者对自己的产品的关注上。插画设计师注重自己作品的原创性以及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自己的作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直接关系到顾客对于插画产品的接受程度。

2、商业插画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美国经济学家凯夫斯在《创意产业经济学》中提出了文化产品的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他指出“文化产品在它们的特性、基调、风格也都存在着不同,而这些都是独立于购买者对产品质量评估之外得。用经济术语来说,它们具有横向区别的。当存在横向区别的产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时,人们的偏爱程度是不同的。创意性产品通常是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的混合体。”正是文化产品的这个特点才构成了它种类的多样性,消费者也因此从中受益。

文化产品的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同样适用于商业插画的市场销售上面。在纵向上,不同的插画设计师的技巧、风格和创新能力是不同的,客观上存在着水平上的差异,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一流/二流”的特征,这种差异在同行、评论家眼中是显而易见的:之所以对插画设计师进行排名,主要是牵扯到报酬的问题。成名的插画设计师会得到更多的酬金,并且消费者也更加乐意看到他们的作品,反过来这些优秀的插画的应用提升了它所属杂志、时装、音乐录影带的档次,使其拥有了更多的消费者的关注与购买。在横向上,水平相近的、同样的表现同一主题的两幅插画也会因人而异,评价不同,没有哪幅作品会被所有消费者称赞,也没有哪幅作品会被完全批评,人们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偏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台湾歌手周惠所发行的三张CD专辑《周惠精选》中,分别委托不同的插画大师,意大利的Jeffrey Fafvimarl、加拿大的Maurice Vellekoop、英国的其分别创作“周惠娃娃”的形象。如图

可以看出,虽然同为顶尖的“一流”插画大师,但显然他们各自风格是完全不同的,人们不会去评价插画作品的好坏,而只会津津乐道于他们糅合了自己个性的不同版本的“周惠娃娃”的形象。流行歌曲与艺术家的联姻它的目的在于:利用插画设计师在流行行业内的影响力,增加潜在的专辑听众。你很难说清楚究竟是Jeffrey Falvimari的拥护者因为他的画才去听周惠的专辑,还是周惠的歌迷因为对于歌曲的狂热喜爱而关注上了这些插画以及插画设计师,显然这在商业上是一种“双赢模式”。

3、商业插画的长期盈利

很多文化产品都是持久的,比如拿流行音乐来作为例子。流行音乐本身不是持久的,它的流行可能只有几个月或者说几年的时间,但是它的CD或者是MTV产品则是持久的。并且一些经典的歌曲会不断的被后来人翻唱,出于收藏和怀旧的目的人们也愿意去花钱购买这些经典的歌曲,这也就形成了流行文化产品经历几十年而依然畅销的现象。保证流行音乐的原创者的权益手段就是版税,原创者从卖出的唱片中提取相应的报酬,并且报酬会随着唱片的发行量而增加。可以说版税是保护原创者利益,维护文化产业公平竞争、持久发展的关键。商业插画的长期盈利也必须有版税作为保证。比如为出版行业所作的插图,出版社就会通过事先协商选择长期或者一次性买断的方式支付插画作者相应的报酬。

商业插画设计常常显示出在不同文化行业间合作的特征,现在非常流行的几米和庸的漫画,不仅作为平面出版物大量的发行,而且还被改编成了动画片,甚至是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这种现象已经演变成为一种趋势,由插画设计引起或者催生出的相关的其他产业都可以被称作“附加值”,这种文化产品附加值的经营也应该被作为插画长期盈利的一部分。在这方面,迪斯尼公司的经验值得借鉴,米老鼠的虚拟形象从漫画书中被搬到屏幕上,并成为杂志、服装、网站等多种文化产品的形象代表,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数十亿美元娱乐帝国的形象代表。同时,如何签订合同来准确界定插画及其在其它行业中所产生附加值的盈利分成,对于商业插画产业来说是面临的新问题。

二、商业插画产品的流通环节研究

1、插画设计师

身为一个数字时代的设计师,必须要掌握几个基本的绘图工具并熟练运用它们,如Photoshop、IIIustrator、Flash等,因为大部分的插画约稿都是通过电子文档的格式来交付的。

同时,插画设计师的工作方式更加的自由和多元化。设计师本人可以选择在设计公司中任职,也可以选择自己成立工作室,或者采用业余兼职的方式。由于软硬件、传播手段的高度发达,越来越多的插画创作者开始倾向于以个人的方式介入市场。一些明星插画设计师则大部分是自由职业者,良好的声誉和出色的才能使他们更容易得获得业务。

在互联网的时代,制作个人在线作品集的网站,是一种赢得客户资源的好办法。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在任何时间使客户能够看到你的网站并了解你的作品风格,这就为设计师提供了许多的潜在的客户群。

2、销售商(销售渠道)

在传统的艺术作品销售渠道中,画商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一边以挑剔的眼光物色着画家的作品,一边物色着买主来从中得到利润。

篇2

一、现阶段中国企业商业领域跨国经营的特点

对中国商业企业对外投资状况的分析,不能脱离中国对外投资整体状况。国内学者多对中国对外投资行为及目的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一些被公认的结论:中国现阶段对外投资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以促进出口、获取技术和战略资源的市场动因为主,还没有进入贸易替代性投资为主的跨国经营阶段。因此,从中国商业领域的对外投资来看,目前促进出口目的的商业领域投资仍是主要部分,典型的是分布在世界各国的中国商城项目。

1998年,温州商人在巴西圣保罗建立第一个“中国商城”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在世界各地兴建“中国商城”犹如雨后春笋,蔚然兴起。截至目前,温州商人已在喀麦隆、俄罗斯、荷兰、阿联酋、美国、蒙古、英国、智利及芬兰等国建立了十几座“中国商城”,从事中国商品的批发与零售,标志着中国商业开始在世界商业领域重新崛起。

除了这些具有独特中国特色的“中国商城”外,其他现代零售业态也积极进行海外经营的探索。首当其冲是超级市场业态,1999年8月,北京天客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莫斯科店正式开业,这是第一家在中国境外开业的中国超市。虽然天客隆在莫斯科仅仅持续经营了3年多,但这是中国零售业向国际市场发起的一次积极的尝试和强有力出击。它也预示着中国零售企业从此将前仆后继,昂首阔步迈向国际化经营道路。其次是专卖店业态,随着中国一些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如联想集团、海尔集团、华为集团、中兴集团纷纷开展国际化经营,开始在国外进行商业布点,构建销售渠道,一大批与此相关的专卖店在国外设立。再次是专业店业态,2004年11月8日,香港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开业,拉开了国跨国经营战略的序幕,2006年初,已初步完成了在东南亚市场开店的考察,并以新加坡为中心,向外辐射到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及中国台湾地区。最后是百货商店业态,2005年底,北京华联集团以2000万元人民币价格从新加坡知名地产商嘉德置地手中购得新加坡西友百货。这是中国零售企业第一次以并购的方式进行国际化扩张,同时也是国内零售企业第一次进入新加坡市场。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商业对外投资有着以对外贸易为主导的“国际化”特征。除了单纯的出口贸易,许多中国公司开始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这是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最主要的模式。而真正意义上由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参与跨国经营的案例仍比较少,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1.商品销售多为中国特色产品。各类中国商城主要销售中国商品,包括家电、日用品、食品等;同仁堂海外扩展,销售是中国所特有的中药;联华进军日本市场也是从生鲜产品着手。一般而言,中国零售企业实施跨国营销过程中,都会使用中国产品以降低风险,扩大出口。

2.进入方式多以合作方式进入。我国零售企业缺乏国际经营经验,以独资的方式进入目标市场,承受的风险较大。天客隆在莫斯科的投资就因对目标市场的不熟悉,对市场的调研不够,对当地市场的风险性评估不足等原因而失败。因此,现阶段我国零售企业较多选择与目标市场战略伙伴合作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如联华在欧洲合作开展批发中国商品的业务。

3.多以在香港证交所上市的零售企业为主。这一类企业多半在香港进行业务经营,有一定的海外营销的经验,或者借助香港资本市场的强大融资能力为其进行海外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如同仁堂、国美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展。

4.规模偏小、技术管理支持能力不强。典型的中国商城模式,仅仅是对中国各类商品市场的简单复制,缺乏统一协调管理,造成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服务意识淡漠,更不用说发挥统一配送、品类管理这些先进管理技术的规模优势。因此,造成很多中国商城与所在地居民、政府之间关系紧张,发展陷于困境。

二、中国企业商业领域跨国经营的动力因素

(一)充分的“内向国际化”使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竞争能力日益提高,零售理念与国际零售企业的差距日益缩小

国内学者把中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称之为“内向国际化”。本研究认为这种概念界定在研究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外向国际化”方面的意义重大。中国零售跨国经营意味着中国零售企业在国外市场与国外零售企业进行竞争;而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则是中国零售企业在国内市场与国外零售企业进行竞争。无论是“内向国际化”还是“外向国际化”都意味着零售理念的国际转移。虽然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环境不同,但是国际零售理念的技术属性是一致的。

因此,通过“内向国际化”过程实际上是提升了本土零售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而这种能力是进行跨国经营的必要条件。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可以使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有机会直观、全面地观察和学习到其现代化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对提高中国零售业管理方法和经营技术作用巨大。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系统,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采用条码技术和POS系统,对商品的购、销、存实行网络管理,建立起自动补货系统以降低库存水平,极大提高了物流效率,使管理水平与跨国零售企业的差距不断缩小。

另外,通过与跨国零售企业的竞争,我国零售业各种业态均得到迅猛发展,已经从形态单一的传统的封闭式百货零售业,发展为今天的多层次、多业态、开放式的零售业,这些均有利于中国零售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

(二)制造业跨国经营与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为中国零售业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条件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消费品制造加工中心,面对日益饱和的国内市场,以及贸易壁垒,制造业正在从商品输出模式向资本输出模式发展。“中国制造”的许多产品已畅销到国际市场的各个角落,“海尔”、“TCL”等著名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已经成功的开始战略转型,而这一转型过程的关键是品牌的输出和渠道的控制。而在国内市场,由制造商、零售商、物流商、消费者等主体构成的产业链条基本清晰,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速度开始加快,逐步形成两类基本的产业价值链条:

一种是以大型制造业企业产业资本主导的产业虚拟价值链条,其控制着国内某一产品的销售、物流的完整销售渠道,形成各类专卖商店,而随着制造业对外投资,那么也必然伴随着销售渠道的海外复制,如典型的海尔海外扩展模式。另一种也是最主要的类型,即商业资本控制产业虚拟价值链条,这些大型零售企业通过取得流通渠道的控制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引导生产企业的生产活动。

此外,这两类产业链发展都促进了产业链上相关行业的快速成长,如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信贷、保险等服务行业的市场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等,使产业链条结构日益合理,功能日益完善。伴随着中国制造业海外扩展速度的加快,与此相配套的产业链也就必然要延伸至海外市场。而这其中,中国零售业的跨国经营首当其冲。

(三)海外华商团体为中国零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建立了桥梁纽带

众所周知,海外华商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向以资本扩展为特点的财富增长阶段,海外华商必然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新闻社的《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可以看出海外华商从事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的为数众多,而且遍布广泛。这无疑是中国零售业海外扩展的一座重要的桥梁。

三、中国企业商业领域跨国经营海外投资的布局

正如我们此前讨论的中国海外商业领域跨国经营的特点可知,由于目前中国正处于制造业发展的成熟过渡期,中国在海外的商业经营表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商业经营形态特点。因此,对中国商业领域跨国经营应站在全局高度谋划发展,首先是确定中国商业领域海外投资模式的整体布局。

(一)制造业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

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是指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机构,进行海外销售渠道和网络布局,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市场。据商务部公布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这种投资模式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商业领域最主要的模式。这种投资模式包含两种制造业企业,一类企业不仅在国外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而且建立商业营销网络;一类企业仅在国外投资建立商业营销网络,从事中国进口商品的销售。

目前这一类海外商业投资模式一般采取两种方式扩展自己的海外商业网络,一是并购海外品牌,二是直接在海外投资商业零售网络。前者是通过兼并收购海外知名品牌这个“壳”,然后借助这个“壳”对产品进行包装,通过这个“壳”本身具有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快速打入海外市场;后者通过自建海外商业零售网络,多以品牌入股的合资形式或采取特许加盟与连锁经营等其他方式进行拓展。如同仁堂中药及中式餐饮企业,以及在海外进行生产营销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如海尔等在海外构建营销网络采用这种模式。

(二)完善以销售“中国制造”为特征的中小商业企业聚集型海外投资模式

前面我们在分析中国商业企业海外投资现状时,特别针对中国所特有的“中国商城”经营形态作出了说明,可以说是中国所处发展阶段一种特色的中国制造的出口销售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加以改进。

首先这种商业形态的经营模式值得深思。从现有的中国在海外的中国商城项目的特点可以看出,项目的发起一般来说是商业地产开发商,采取的是商铺招租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对商铺的协调管理的疏忽,导致出售商品质量低劣、服务质量落后等问题存在。其次,由于没有对商铺统一管理,因此,整个商城没有发挥规模效应,如从国内购货、物流配送等。再次,由于分散经营,导致信息化水平落后,现金交易成为常态,使商品追踪、业绩管理等成为空谈。究其原因,这种海外投资模式仅仅是国内商品市场的复制,只能停留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层面。

因此,为了将这种中国特色的商业形态发展壮大,必须改变商业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投资模式,必须以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为龙头,发挥中小商业企业聚集优势的海外投资模式。具体模式设计为:以大型商业企业购物中心形式或以中小商业企业联盟形式经营商城,商铺采取特许经营的形式加盟,前提必须有商业企业或企业联盟统一管理,包括信息系统、配送中心、商品采购、售后服务的标准化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现今出现在世界各地商城项目中的问题,使这种促进中国商品出口的商业形式得以良性发展。

(三)国商业企业海外投资模式

以上两种商业形式,真正意义上并不是我们所研究的商业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形式。但是作为当前中国工业化阶段所表现出的特殊形态,也显示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从商业形态的海外转移而言,这两种类型显然不是主流形态,但就本研究而言,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中国商业企业的海外投资模式,也就是说以商业零售或批发为主营业务的中国商业企业的对外投资问题。下面我们就这一海外投资模式的策略进行详尽的分析。

四、中国企业商业领域跨国经营海外投资的策略选择

从零售业国际化的发展规律和中国零售业特点来看,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应采取区域渐进推进的方式,循序渐进,先进入相似的国外市场,然后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进入方式方面,中国商业企业应对新建、合资、收购、兼并、特许经营、战略联盟等几种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即对控制力度、资源投入、所承担风险等方面进行选择,最终选择一种能使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经营业态方面,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零售结构通常差别较大,应该根据东道国市场的零售文化来调整经营业态,一般选择一种或数种在当地最具成长性的主力零售业态,避免与东道国传统零售业态在同一水平上过度竞争。另外,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应采用本土化策略,重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根据东道国市场的特点,经营不同的商品组合,注重零售技术的本土化转换,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差异化。

(一)经营目标国家选择

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的区位国家选择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从对其具有零售理念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入手;二是从文化习惯、地理接近的周边国家切入。概括来讲,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应在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取得突破与发展,然后再进入欧、日、美市场,即采取先易后难的战略步骤。

具体来说,目前中国零售企业应重点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较有市场潜力,与中国政治关系稳定的发展中国家,较为理想的区域主要是东南亚地区,其次是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的东欧、拉美国家。而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时,首先选择华人集聚地区,其次在进入方式上要选择风险分担型的进入模式,这样可以在尽可能低风险情况下积累在发达国家经营的经验。

另外,实施跨国经营的零售企业应做到充分了解当地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法律环境,赢得母国和投资对象国政府的支持,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合理的选择经营对象国,制定适宜的、有弹性的投资和发展计划。

(二)合理经营业态选择

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选择经营业态,要依据东道国市场结构和投资母国业态经营特点进行权衡,因地制宜选择。首先要对东道国市场结构做适应性分析,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市场集中或分散度、公共交通设施、政府管制、城市规划及规则,土地价格和店铺租金、物流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批发业的发展水平、住宅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收入水平与结构、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这些因素是决定一国零售业发展与适应零售结构的客观必要条件,也是决定一国零售理念所能够达到的高度。其次是对投资母国零售业态经营特点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各种经营业态的发展成熟程度、各种经营业态在母国发展所必须的生存条件等。这些因素决定投资母国对东道国零售理念绝对势差,以及各种业态的可复制性程度,在选择海外经营业态时,必须考虑到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达到了业态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对于业态经营均比较成熟发达零售市场之间的投资,由于零售理念的绝对相似,上述这两方面的因素已经不是决定性因素。

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零售理念的相对差别,即根据各国消费文化等因素做出的零售技术、经营技巧的差异化调整。就目前国际间零售业态转移的总体特征来看,跨国经营业态选择一般是在投资母国国内处于成熟期,而在东道国则处于新兴具有成长性的业态。因此,当前世界零售业态转移的重点放在了服务对象主要是大众消费者群的大型连锁超市。中国零售企业在向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者相对落后的海外市场扩张时,在国内成熟的业态模式有可能成为东道国的新兴业态,将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百货行业进入鼎盛发展时期,由于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旺盛,近年来中国大型百货商店通过实行连锁经营、高层次发展,百货商店成为零售业中发展最成熟的业态。

另外,由于百货商店形态与购物中心业态具有天然的可转换性,因此购物中心在中国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各大城市的政府商业发展规划纷纷将购物中心的兴建列为重点。包括超级市场、各类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由于经过多年与外资企业竞争不断磨砺,均表现出一定的成熟度,因此均具备了向外转移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考虑将这些业态输往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我国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国家、东欧国家、拉美国家等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市场。而对于发达国家零售市场,超级市场、专卖店和便利店应是主要形式,并且应在海外华人集聚地区内开设,提供与当地零售商差别的中国日用品与杂货品,或是中国特色商品。

(三)适当进入方式选择

合资或独资新建、并购、特许经营、战略联盟等是进入的主要方式。零售企业进入方式的选择是比较复杂的决策过程,企业应根据对控制程度、资源投入、所承担风险等方面要求,根据各种进入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市场进入的难易程度和文化差异的大小来权衡。

从零售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强弱方面来说,当零售企业处于跨国经营的起步阶段,受资本、技术和经验的制约,可以采取合资、特许经营、战略联盟方式进入。从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和文化差异的大小方面来说,当市场进入难度较大,又与母国的文化差距较大时,可采取合资方式进入;当市场进入比较困难,文化差异并不大时,可以采取并购方式进入;当市场进入难度不大,但文化上有较大的差异时,采用特许经营,利用当地的授权人复制成功的经营模式;当市场进入比较容易,文化上没有什么差距时,采用独资方式等。

当前,中国零售企业在选择市场进入方式时,由于资本和技术能力相对有限,目前可以进入方式采取合资方法为主,同时以特许经营、并购、战略联盟方式为辅,当对东道国市场的适应性增强之后再伺机过渡为独资经营。

总而言之,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必须对企业自身条件及目标进行详细分析,进入海外市场国家是否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必要途径;零售企业具有的资源和能力是否足以支持在海外市场开展经营业务;零售企业的核心业态是否可以直接向海外市场移植,或需做出怎样的本土化调整。另外,中国零售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过程中,必须保证以标准连锁战略为扩张的前提。标准化战略包括经营管理的标准化和产品的标准化,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店铺经营模式、物流配送系统、产品的采购等等。对于扩张的速度,则要根据零售企业物流系统的承受能力而定。从中国零售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短期内兴建相对高效率的先进配送中心则成为比较可行的事情。

因此,中国零售企业在进入他国市场时要先建设一两个配送中心,再从配送中心以辐射状开设分店,但在初期分店的数量不宜太多。待熟悉和掌握了当地市场的运作方式和各方面情况以后,再逐步扩张。总之,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规模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一定要在配送中心的基础上量力而行。

参考文献:

[1]肖怡:《商业连锁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及其管理模式》,《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4期.

[2]石春莉:《零售业跨国投资扩张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07年第9期.

[3]赵萍:《中国零售业的国际化探讨》,《商业时代》,2006年第30期.

[4]郑淑蓉:《略论零售业的国际化模式》,《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5]赵萍:《世界零售业国际化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1卷第4期.

篇3

一、当反对商业化遇到资金困难

尽管小剧场产生于反对商业化的目的,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当今中国的小剧场为了“养活”自己也逐渐向商业化发展。虽然制作一部小剧场话剧的费用远低于大型舞台剧,但是小剧场仍然难以生存,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高昂的商业税和租金使得小剧场难以维持,面对商业化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选择。付维伯,来自北京东方先锋剧场,他坦言说:“其实所有人都在探索怎么把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好,怎么让观众先走进剧场,如果光是探索,导演、演员们都生存不了,那也无法发展戏剧,因为所有人都不是苦行僧,都要生活。”当前,一些小剧场放弃了反对商业化,而是试图通过推广小剧场的商业化来吸引更多的观众,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保证剧场的运营。以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为例,通过前期的大量宣传以及高校专场巡演等商业化推广方式,该剧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对比之下,其他小剧场选择坚守反对商业化阵地。王翔,既是一位牙科大夫,更是北京蓬蒿剧场的缔造者,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剧场运营。“王翔特别反对小剧场商业化,他甚至用了‘绝对不’这个词。在他看来,小剧场就该是个亏本运营的地方。”他会用牙科医院赚得的钱来贴补剧院。同时,他也与一些艺术院校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舞台,每年都会有许多艺术院校学生的作品在这里上演。[1]事实上,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每一种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在物质化的社会,大量投入在小剧场发展上,如果没有收入来源,会很难生存下去。不过大家也会担心这会影响到艺术本身的纯洁性。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尚不成熟,也没有相应的针对小剧场发展的经济扶持政策。而且一些融资机构和投资方对文化产业不看好或者不感兴趣,他们更倾向于体育运动或者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赞助,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社会宣传效益。除此之外,高额商业税等抬高了演出票价,使得大多数社会大众更难接触到艺术。经营小剧场很难达到收支平衡。相反,小剧场的商业化则可以带来大的利润收益来减轻经济压力,但是同时也会将小剧场带进恶性商业竞争循环中。小剧场业的市场混乱势必会摧毁小剧场的存在。可以说,小剧场商业化和反商业化的博弈是其在中国大陆文化市场发展下的一个时代特点。现在还很难去判定哪个是正确的,同样文化市场会去选择最好的发展方式。

二、缺少创造,大众化之路艰难

大众化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主动走进剧院,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戏剧艺术的内涵。因此,小剧场话剧对于文学作品的依赖并不强,它的取材应多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但是,我们缺少本土创作团队,尤其是在剧本的创作上,当前很多话剧内容太偏离生活。目前国内许多小剧场使用的剧本大多从国外引进,或者改编一些经典话剧,由于这些话剧先期表演的成功和经典桥段已经奠定了群众基础,因此可以更容易吸引到观众,使用这些剧本的成本也远低于创作一部新的话剧。我曾经看过一位瑞典导演改编了的《雷雨》,制作成小剧场话剧,整个故事好像在一个正方体的狭窄空间中进行,因为口碑和故事的经典得到了大家的好评,非常的成功。但从另一方面说,它仍然停留在过往,没能反映当前的社会现状,本土创作者可谓任重而道远。在1988年,台湾临界点剧象录关注台湾青年同性恋群体的兴起,第一次将同志文化搬上小剧场舞台,开启了台湾小剧场业新的起点。在大陆,可以说小剧场的主要观众来自都市青年,关注他们的兴趣点对于创作者来说很重要。有研究指出,这些都市青年在一天的忙碌后,更倾向于一些戏剧,同时也希望这些话剧能够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比如北漂生活、都市爱情等。[2]任鸣导演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便是谈论当代爱情观的代表作,十分受欢迎。开心麻花算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作为文化传媒企业,他们致力于创作都市戏剧,吸引到许多关注,他们的模式也得到其他同行的模仿。但是,这里也出现一些不好的态势,喜剧朝着低俗的方向发展,对文化产业对发展很不利。同时,许多作品因题材和政府在文化传媒方面严苛的审核制度相悖而被禁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的进行。虽然每天还有许多的小剧场话剧在上演,舞台规模很小,但大多数舞台仍然存在折第四堵墙,“演出是演出,观看是观看”。表演艺术和它的创作来源于大众,服务于大众。我们只有在创作上有新的突破,才能推动大众化的深入。

三、总结

在高消费的都市中,可以理解一些小剧场采取商业手段来维持发展,我们也需要知道,好的作品才是小剧场的灵魂。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位青年演员说,大多数的演员都希望能够在小剧场的舞台上表演。但是困于生存压力,在就业上他们更倾向于稳定的大剧院。资金问题和大众化其实也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让有秩序的市场负责选择商业化或者反商业化,而人则负责创作好的作品。也许,当那些艺术创作者能够脱离经济问题的限制,他们更能投身戏剧创作。那时候,更多的本土创作团队和优秀作品会出现在小剧场的舞台上。

作者:陶幸 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内容摘要:体育场馆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承担着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的重要作用。体育赛事举办后,政府巨资投入建设的场馆如何合理利用和开发并使其商业化,同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概况,并探讨了其商业化运作的制约因素,以期为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场馆 商业化运作 策略

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概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体育场馆基本上是国有的,其主要是用于运动队的训练比赛或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体育活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体育产业的商业化,体育场馆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体育场馆主要有五类,分别是国有、集体、个体、外资及其他。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不断改变,健康投资在家庭投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这种趋势引发了体育锻炼的升温。体育场馆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之一,也是主要场所,许多体育场馆管理者抓住了这个机遇,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健身功能,获得了经济效益。

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提高,一方面可以举办体育赛事,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大型娱乐活动,这使得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多样化,提高了其经济效益。体育场馆在承办体育竞赛时,可以为体育场馆提供多方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最主要的是,体育场馆承办体育竞赛不仅可以有效宣传场馆,还可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进而提高其知名度,为其开发无形资产奠定了市场。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等大型体育活动,这些体育赛事在为我国带来了大量收入的同时,还通过场内广告、出售电视转播位、冠名权等无形资产,为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在体育场馆举办娱乐活动也是目前体育场馆商业化的一种获取经济收入主要途径。这是因为体育场馆的观众容量大,知名度又高,因此是许多娱乐活动主办方的首选地点。近几年,在我国,举办娱乐活动被许多体育场馆所采纳,以流行音乐演出为代表的一大批娱乐活动逐渐向体育场馆转移,如个人音乐演唱会等,这形成体育场馆商业化新的经济来源。此外,以体育赛事为内容的展览会、展销会等,也为体育场馆商业化提供了基础,如体育场馆博物馆等逐渐兴起,并结合当地的旅游业,形成体育场馆专项旅游的新项目,为体育场馆商业化开拓了发展空间。

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法规环境欠缺

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按照商业化经营的规律,对体育场馆进行规范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行的统一协调机制、环境保障机制、规范管理机制欠缺,使得商业化运作环境欠佳,运作不规范等。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审批,然而进入新世纪后,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意识普遍提高,但是对于其商业化运作的政策法规并没有跟上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体育场馆赛事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体育场馆的商业化缺乏应有的规范管理,并且往往政府干预过多,使体育场馆的商业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

此外,由于各方利益群体都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争相对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进行管理,而市场上对这些群体进行统一协调和规范以及利益调整的法律机制缺乏,这些问题导致体育场馆在商业化进程中存在以下情况:一方面法律欠缺使得多头管理情况严重,致使体育场馆商业化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各部门由于利益驱动都会钻法律的漏洞,加之他们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通,使得商业化运作的各个环节程序脱节,导致商业化运作成本过高。

(二) 现行管理体制滞后

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是从计划管理到预算管理,从行政型管理到经营型管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无论主办方还是赞助方,都对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缺乏全面的认识,使体育场馆商业化的运行、规范、制度、权益分配、营销策略等方面的配置因素不完善,很容易在体育场馆商业化中诱发不正当竞争、欺诈行为等,导致商业化运作中的原料、劳务、信息等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运行成本过高,最终使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作效益不高。此外,由于场馆之间客观条件差异较大,导致目前体育场馆采用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多种管理体制的交叉使用,使得仍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按照计划经济的“全额管理”等管理体制进行管理。

滞后的管理体制,会给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场馆权利不清晰,由于经营权与管理权模糊不清,使得两者无法分离或者分离程度不高,导致体育场馆主体权利模糊不清,最终使体育场馆商业化缺乏自主经营权。二是体育场馆主体不清晰,由于体育场馆与上级体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明、职能不清、利益不分,使得各主体都想进行管理,这会形成重复管理或管理漏洞。三是由于商业化主体模糊、权利界定不清,使得商业化运作的市场运转不灵活,导致体育场馆的资源优化组合难度大,出现市场竞争力度不够,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都低下的局面。

(三)专业人才匮乏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滞后,体育场馆经常会在不同程度上吸纳一些行政主管部门的超编待岗人员,这使得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中的人员多,且其总体素质偏低。这些超编人员的构成主要是体育系统干部、退役运动员等非专业人员,以及为数极少的体育场馆设备维护人员和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由于体育场馆在商业化运作中,缺乏既精通体育场馆管理、又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导致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仅仅停留在粗放型管理的水平上,使得商业化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不能完全发挥其经济效益,最终影响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四)无形资产开发程度低

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是指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或者经济资源。体育无形资产是指,存在于体育运动中具有体育特质、受特定主体控制的,一种能够产生体育经济效益,具有体育经济价值,能够直接或间接以货币计量的没有实物形态的体育资产。体育无形资产一般以特权、权利、知识、技术、技能等形式存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充分开发并利用无形资产的价值,是体育场馆扩大经营效益,提高商业化运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我国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营中,对体育场馆有形资产的开发重视程度高,却忽视了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开发,例如在体育场馆的冠名权、商业赞助、特许经营和广告宣传等方面存在空白。这使得国内体育场馆的运作模式存在雷同现象,缺乏独特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创新能力低,导致区域间大型体育场馆过度重视有形资产的竞争,如争夺国际国内体育场馆赛事活动的举办,出现过度竞争。此外,由于各场馆差异化不够明显,导致整个体育场馆业大多都是只从价格上做文章,没有进一步的创新潜力,这进一步影响了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营,进而影响了体育场馆业乃至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策略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为了提高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效率,必须要制定和完善各种与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活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尤其是知识产权法,以加强监督和管理。国家和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和完善体育场馆商业化的法律法规,建立体育场馆商业化的法制保障体系。同时各地还要根据地区特点,积极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法规,规范指导和协调运动员、教练员、俱乐部、经纪公司、经纪人、新闻媒体、赞助企业等权益主体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分工效能的发挥。这一方面可以保证体育场馆在商业化运作中的高效率运行,免受多头领导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体育场馆商业化的业务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整。

与此同时,应该根据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具体情况,从政策上给予体育场馆商业化一定优惠,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规范体育场馆商业化的发展方向,构建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政策服务平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的职能应该实现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政府在适度提供体育场馆商业化发展资金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倾向于提供其发展的政策导向服务,以促进体育场馆商业化的发展。

(二)完善现行管理体制

在我国,体育场馆的投资方主要是政府或国有企事业单位,因此应当以招投标方式选取、委托体育运营企业,进行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而投资方的责任主要是宏观管理和引导监督。在此过程中,应该加强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管理,完善现行的管理体制,以符合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要求。这首先要求政府站在宏观角度去看待体育场馆商业化,政府的责任是引导商业化运作的方向,为商业化运作提供公平健康的环境,积极培养企业从事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要求企业明确体育场馆商业化的目标,增强其商业化运作的管理能力。因此,一方面,要明确体育场馆商业化的主体,清晰界定主体方的权利和责任,做到产权清晰,这有利于商业化主体方加快商业化运作;另一方面,政府要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即宏观监督和引导,为企业进行商业化运作创造环境,尽量减少行政干预,这有利于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对体育场馆商业化进行科学经营。

(三)注重培养全方位人才

综合经营管理类人才是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的关键。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我国体育场馆必须注重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大力引进综合经营管理类人才,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人才素质,进而完善体育场馆商业化的运营机制。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的综合类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和造就,可以通过高校专业培养、岗位培训、高校与体育场馆联合培养、对外招聘引进等多种渠道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人才的体育场馆相关知识,还可以提高体育场馆商业化的管理知识,真正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对我国体育场馆人才培养具体而言,一方面,应该打破长期以来吸引人才的单一渠道模式,改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结构,引进和培养一批既懂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又熟悉商业化运作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应鼓励并支持体育场馆干部职工的进修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对于超编人员和能力不足者鼓励其进行岗位培训、专业进修,提高其综合知识,做到人尽其用,最终解决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

(四)加强无形资产开发力度

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主要有以下四类:第一,知识产权,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冠名权、体育品牌、体育俱乐部名称和体育团队标志等。第二,技术秘密,它是指体育经营活动中使用的、未公开的且未申请专利的知识和技巧。它包括各种体育技术资料、图纸、数据;体育训练规范、方法和作业流程;体育营养配方、体育食品制作方法等;也包括体育界专家、技术人员所掌握的知识、技巧和诀窍。第三,经营秘密,它是指体育企业或体育部门所掌握,不为公众所知晓的信息和资料,能为拥有者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带来的收益能超过本行业一般收益水平。第四,特许经营权,一种是由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另一种是由企业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包括体育项目经营权、体育场地使用权、体育运动空间和区域管辖权及使用权等。

体育场馆知识产权中的冠名权,是体育场馆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无形资产,在国外,体育场馆冠名权,已经成为大型体育场馆的一项最重要的收入渠道。体育场馆冠名权是指,体育场馆业主将其所拥有的具有社会认知性的体育建筑物、设施的命名权有偿转让,从而给转让双方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或商业机会的权利。加强对体育场馆商业化的宣传力度,使企业把购买体育场馆冠名权作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切入点,同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通过专业化运作,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入体育场馆冠名,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精心准备、规范操作,保证大型体育场馆冠名权的合法有效。

参考文献:

1.赵清波.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7(3)

篇5

企业产权转移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档案随资产移交的消息。然其实质,这些档案在移交的同时则伴随着一种企业档案信息的有偿转让。单位开始实行分房货币化制度,买了房的职工需提供购房审批表才能申请住房补贴,我们公司的一位职工去当地一家房地产管理部门复印一份审批表,一花就是三十几元,该职工大概了解了一下费用内容,包括复印费、服务费、档案利用保护费等,项目合理,效益可观。我们十分赞叹该单位的生财之道,同时又不得不关注一个曾经一度成为热点的议题:档案的有偿服务。

主客观原因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合理性,企业档案管理出现商业化倾向也有其必然性。

主观上,经济利益至上正逐渐成为企业档案管理的一个新共识。企业商业化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一切活动以盈利为宗旨。目前,不管是企业领导层还是档案部门正在逐渐达成一个共识: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盈利这一根本目的展开,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引导下,企业档案管理正逐步呈现商业化管理趋势。

1.档案信息商业化管理趋势的出现和存在有其合理性。

目前,一些企业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盈利这一根本目的展开。为了盈利,企业必然遵守商业化管理规则,作为企业的一项附属管理工作,企业的档案工作则势必自觉配合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在配合的同时也意味着在同步遵从企业的商业化管理规则,并因此得出结论,档案信息商业化管理趋势的出现和存在有其合理性。另外,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适应企业市场竞争的要求和档案部门自身利益竞争的需要,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理念正出现明显的变化---更注重短期实效而非长远的保存价值、更注重经济效益而非传统的管理目标、更注重本部门的利益回报(主要是本部门地位的巩固和相应的物质回报)而不仅光作无偿贡献。

2.企业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和人力、物力投入应更多地与档案部门提供的有效服务或创造的效益相挂钩,而且企业档案部门所作贡献的量化效果越好得到的关注也越多、越快。

在企业积极投入市场经济活动的同时,企业的档案工作领域不可能存在真空。目前企业对档案工作的投入普遍减少,这主要与档案工作对企业的创利奉献能力密切相关。企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活动的总原则是最大程度地获取利润,企业首先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用最少的报酬支出换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回报,这一特点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尤为显著。这一特点还充分左右着企业对各项工作的关注程度和物质、人力投入多少。这一特点还直接导致了一些企业在加强某些关键环节力量的同时削弱在大多数时候只出不进的档案部门,并体现在企业领导层对不同种类档案的不同重视程度上?押在越来越关注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的同时,放松对其他种类档案的管理。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在同等条件下,对企业的整体贡献正在增大,而同时文书档案等其他档案由于非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等因素,对企业的贡献特别是经济利益贡献方面相对逊色。事实上,作为企业档案的一部分,文书档案更多的体现其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对企业的市场竞争的关联并不密切。企业的领导层在完整估量各种档案对企业的贡献远景后作出了符合企业利益的又一抉择:把投入的天平倾向科技档案和会计档案。总之,企业希望其每一项工作包括档案工作都能为盈利服务,最好能直接带来盈利。

客观上,关于企业档案工作商业化管理的功利倾向的现实意义:

1.商业化管理不仅为档案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本支持,更为档案部门赢得生存关注。

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工作自身发展需要关注利益回报。长期以来档案工作的附属性、依赖性、被动性等特性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档案工作被轻易削弱埋下了伏笔,更为档案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制约。历经了失落与压力之后,企业的档案部门着手努力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并从最初的无奈选择发展到部分企业的积极开发档案工作市场化途径,比如信息有偿转让或共享等,特例是出售商业机密。但不管怎样,白猫黑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企业档案部门正在积极应对。

2.事实上,企业档案部门完全拥有直接创造经济利益的条件。

长期以来,在企业的经济建设中也多数以低调出现,很少有成为企业经济建设新生力量的欲望和理念,也很少有人去考虑档案部门能不能去赚钱的问题。

(1)档案部门完全可以改变只出不进的这种观念。档案部门在为企业内部管理和经济建设提供有效凭证和参考时,这种服务完全可以作经常性的公开量化处理,以引起合理的有效的关注。过去,档案系统总以清水衙门自居,以默默无闻为荣,甘心做个配角,但默默无闻对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是绝无益处的。举个例子,一件产品从开发研究到投产、投放市场直至盈利,积聚了从科研部门、管理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的大量心血,也同样少不了档案部门的贡献,特别是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少不了对源头产品的档案的有效利用,而为维护产品档案的核心信息的安全,档案部门也承担了相当大的压力。而在庆功会上,有多少人会想起档案部门,几乎没有。这有点尴尬、有点悲哀,但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需要档案部门首先自己站出来,要求在分摊产品成本时,把档案部门在这方面的付出计入成本,在计算利润时也同样应有档案部门一份,这样一来多少可以打消一些员工心中档案部门只出不进的传统观念。

(2)企业的档案部门完全可以以合理的方式向外提供有偿服务。我们的企业早已面向社会,企业的档案部门也应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面向社会、走向社会。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这些企业档案人不得不思考一些档案利用方面的问题:我们的利用工作究竟做得怎样,该怎么做,我们能让外界了解多少,我们如何让外界了解我们。作为企业的一部分,我们的工作重心永远首先是企业本身,但在完成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档案部门还完全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证明自身的另一种价值:我们的档案可以在不影响企业利益的前提下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而且可以是有偿服务;档案工作的延伸服务为档案部门的发展开辟了一个良好的新起点。档案部门往往拥有一些相当不错的设施和技术,如复制、修裱技术、图文的绘制、晒制整理装订等,完全可以用于谋利。比如文中开头提及的购房审批表的有偿使用,比如社会各界需要的本企业可以公开的信息的有偿服务或转让,这些不仅可以使档案部门为企业谋得利益,更可以借以提高档案部门的地位,并为档案部门自身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中国档案》2003年第3期《勇闯市场天地宽---首钢设计院档案处改为股份制公司》一文中所载首钢设计院档案处的成功改革就是很好的例证,改革不仅使新公司在一年内拥有了94万元收入,且良好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一年来,该公司用经营所得资金投资39万元改造档案库房、购置设备,大大提高了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使企业的档案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

几个有特于理清的问题

社会在变,企业在变,为了很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的档案部门也在不断的变革。企业档案工作的商业化管理倾向的出现应该说是一个顺应企业档案工作发展历史潮流的好现象,但恰如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一些疑问和难点,企业档案的商业化管理又有一个尚待完善的过程,也有一些需要理清的问题。

首先,要活力还是要秩序的问题。商业化管理的一大特点是:盈利和价格相对自由定位,管理模式和理念的不断更新换代乃至标新立异。这就是说企业档案工作的商业化管理将与传统档案管理理念下的集中统一化、规范稳定化的价值观念和管理制度产生矛盾,而共同的价值观又是维系事业兴旺发达的生命线。这就是说,在企业档案商业化管理发展过程中,怎样与现有有关档案法规的合理衔接将十分重要。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发展的需要,使企业的档案管理充满活力,给企业以更多的自,同时又要使企业的档案管理遵循档案专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努力使企业档案工作在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范围内进行,使企业档案工作既有活力又有序变革。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 毕业创作 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05-02

一、毕业设计商业化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视觉经济”也在随着商业化的健全而不断发展着,艺术设计无疑是受商业化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而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正是伴随市场化应运而生的产物。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情况火爆,除了专业的艺术院校以外,其它的综合类高校大部分也都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专业设计人才。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育全部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还决定了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在商业化约束下的实践设计水平,提高在设计中解决所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毕业设计的商业化,还可以使学生对一般的艺术设计内容、具体实施的全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熟悉有关规范、规程、手册和工具书,为今后独立承担艺术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毕业设计而言,只要设计的作品符合大众的审美观,能突出产品的特性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就是好的作品。然而,当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工作后公司要的都是商业化的东西,或者是产业化的东西。自己的作品一般很难完全能否符合公司的设计要求。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高校教育在毕业设计的商业化程度上还远远不够。

对于毕业设计的商业化,国外的一些高校已经明确建议将其纳入学生的毕业考核体系当中。以澳大利亚工业设计顾问委员会就堪培拉大学设计系进行的一项调查为例,该调查认为合格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十项技能:

1.应有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作为设计人员,下笔应快而流畅,而不能缓慢迟滞。这里并不要求精细的描画,但迅速地勾出轮廓并稍事渲染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快而不拘谨。

2.有很好的制作模型的技术。能使用泡沫塑料、石膏、树脂、MDF板等塑型,并了解用SLA、SLS、LOM、硅胶等快速制作模型的技巧。

3.必须掌握一种矢量绘图软件(比如FREEHAND、ILLUSTRATOR)和一种像素绘图软件(如PHOTOSHOP、PHOTOSTYLER)。

4.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三维造型软件,如高级一些的如ALIAS、CATIA、I-DEAS或层次较低些的如SOLIDWORKS2000、FORM-Z、RHINO3D、3DSTUDIO MAX等。

5.二维绘图方面能使用AUTOCAD、MICROSTATION和VELLUM。

6.能够独当一面,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技巧(能站在客户的角度看待问题和理解概念),具备写作设计报告的能力(在设计细节上进行探讨并记录设计方案的决策过程)。有制造业方面的工作经验则更好。

7.在形态方面具有很好的鉴赏力,对正负空间的架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8.拿出的设计图样,从流畅的草图到细致的刻画到三维渲染一应俱全。至少有细节完备、公差尺寸精细的图稿和制作精良的模型照片。仅仅几张轮廓图是不够的。

9.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应有足够的了解。如果能在工业制造技术方面懂得更多则更好。

10.在设计流程的时间安排上要十分精确。三维渲染、制模、精细图样的绘制等应规定明确的时段。

从以上国外高校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来看,商业化的要求在其中占了绝对的核心的位置。必须认识到,商业化的艺术设计是从商业开始的,艺术设计仅仅是一个载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艺术设计主要任务是配合体现客户的具体要求。这并不是说艺术性不重要,而是因为起点决定了目的和手段。由此可见,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来说,实践性、可实现性以及商业化的程度是检验其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如何实现毕业设计的商业化

一提到“商业化”,一般人会理解为对艺术设计的要求提高了。其实不然,商业化的设计作品其实从创作者的角度讲是少了些艺术性的发挥多了些实用性。当然,为了艺术设计本身的继承和发展,必须做一些艺术性、独立性很强的作品,但并不等于不考虑商业的介入,只是在保证艺术完整性后再做考虑。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来说,也可以借鉴这些创作方法。这些都能够更好地使毕业设计获得商业的进入。

具体来说,如何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获得商业的介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确定商业化的毕业设计目标和内容。毕业设计要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要注重综合性、实用性的设计因素。将培养基本掌握艺术设计的应用和操作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能兼顾商业化需求的毕业学生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目标。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应当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深入商业项目,使毕业设计的内容为实际项目服务,使其毕业设计不再成为“空中楼阁”。例如,对于室内设计的学生来讲,着重从一个商业化项目的设计草图到定稿,再进一步到施工预算和现场施工组织,使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内容成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用人单位的稳定桥梁,让学生通过这一途径,高效、稳定地完成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过渡到项目一线负责人的转变。

2.建立“毕业设计工作室负责制”。此制度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是要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得到市场的认可。“毕业设计工作室负责制”是由有责任教师牵头并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同时,担任责任人的教师必须是在某些设计领域有较强影响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毕业设计商业化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对工作室内其他的年轻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通过责任人在设计领域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更多的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家、学者来到学校,并且这些外聘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在其能力范围之内的商业项目,使其把所学的设计知识应用到这些项目中去。此举完全改变了以往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疏远的关系,并解决了以往外聘教师管理和教学效果难以控制的难题。例如,可以由责任教师牵头联系一些知名企业,有企业赞助冠名毕业设计作品大赛,让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得到商业化的认可,在商业化的条件下进行毕业设计的创作。山西省每年都要举办的高校毕业设计作品展,其中很多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就被赞助企业具体应用了。这样不但学生有了对商业化设计的进一步认知,还提高了学生被市场认可的成就感,企业、高校以及学生都实现了共赢。由于“毕业设计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商业设计经验,使得在其指导下的毕业设计创作方向不会偏离商业化的范畴。

3.协调好学生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关系。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主要任务是指导和管理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然而,由于目前艺术设计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毕业生的竞争和就业意识也越来越强,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开始阶段就已经联系到了就业单位。由于就业单位本身就是商业化的机构,所以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通过设计本单位的商业项目来完成,指导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协商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以及工作量的要求。并且,当学生的毕业设计过于注重商业化而发生设计简单化概念化的时候,指导教师要及时提醒并帮助其改正,真正做到设计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合理并存。对于学生在外地实习的状况,由于教师力量分散,相对来讲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就较为难管理,为了保证对这部分学生的实时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应要求学生定期返校并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例如用网络等手段与这部分学生远距离近接触,而不能强行把学生留在校内。要实行指导教师、就业单位、学生三方面的全通道式沟通。

三、结束语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商业化不仅仅关系到高校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率。如何提高校毕业设计环节的整体水准,培养合格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使其成为将来的优秀设计师,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严峻考验。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方面提倡商业化的介入,就是希望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任英丽.艺术商业化与设计审美.电影评介,2006(14)

2.韩丽萍.毕业设计的变革与创新.教育与职业,2003(11)

篇7

说说博客、微博和微信

微信,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当前最火爆的手机通信软件,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可以群聊,仅耗很小的流量,适合大部分的智能手机。目前,微信5.0版已经进入内测阶段,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群,自然很多人把微信作为企业推广的一种营销工具,但微信的威力不仅于此。

 

曾几何时,认为博客死不了,微博火不长。经过三年,微博进入了低谷。此时,微信开始“占领”了我们的生活,并向着商业迈进了。

曾经价值300亿的微博转年折价30亿吸收了阿里巴巴的资本。微信风光无限,今年的价值是多少?明年是保值、增值,还是贬值?

微博和微信,谁更有商业价值?微博主要是通过看和写来互动,微信则主要是通过听和说互动。听和说的增值业务开发难度远大于看和写,换句话说,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可能更适合“手+眼”的互动。

 

博客更多是依靠大屏幕和大键盘,眼睛和手停留的时间越长,带来的价值也会随之增加。微博更多是依靠小屏幕和小键盘,但仍没有脱离大屏幕和大键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链接,使其商业发展的难度比博客要大。微信呢,主要用于屏幕和无键盘,“看+听”的应用流行速度虽然很快,但开发的附加值却极高,因此也不难理解微信最近为什么拼命加速商业化了。

 

3G科技,微信更加鼓励企业对客户进行关系管理(简称CRM),通过与用户的直接沟通,腾讯未来更加希望把微信打造成一个功能性的平台。在微信5.0版中,将企业级服务号由每天推送一条信息,改为每月推送一次。部分企业认为,每月仅推送一次过于严苛,有时用户粉丝更希望能频繁的互动相关内容,也许不是每一天,但每月一次又太少了。目前,API开源性接口较为封闭,仅针对几家战略性合作企业开放,微信在接口方面应该逐渐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开放。未来大部分企业将会同时开设多种账号, 如订阅号和服务号,企业可以通过服务号处理用户的投诉和反馈,而通过订阅号处理一些活动内容的推送。

 

微信是强关系型社交平台,更适合于作为品牌用户的服务传递渠道。而微博具有及时性、分享性等特点,更适合作为品牌曝光的媒介。

据相关数据显示,有四成的微信用户年龄在20—29岁,其中以大学生和IT从业人员为主,分别占27%和24%。

随着微信5.0支付渠道的开通,“扫一扫”等功能或许可以成为微信支付的又一个战略方式。微信未来的商业化应该更加注重深层次与商家的结合,同时实现一键支付功能,打通渠道,这样在未来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上,将会拥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谈谈微信的商业化

微信将从“被动商业化”过渡到腾讯“主动设计规则”的商业化。“如果错误地判断了发展的趋势,可能过去十年积累的成果会在一夜之间被颠覆。”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一次访谈中,透露了他的担忧。

 

两年的时间,微信成为智能手机使用者必选的应用,近四亿的用户,月活跃用户近两亿,微信公众平台100万的公众账号,其中海外版本WeChat的用户超过7000万,覆盖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滚雪球式的用户规模增长及巨大的商业化想象空间,造就了“微信红利”,在全球最大广告集团WPP公布的全球价值排行榜中,腾讯首次超越社交巨头Facebook,排在第21位。

 

腾讯的老对手奇虎360董事长周鸿感慨到:“微信在无线上已经是一个单极世界,它已经成了《黑客帝国》里无所不在的Big Brother。”目前,用户使用微信时间与其他应用的比例达到6∶4,而且数字还在不断地攀升。

 

流量广告和游戏是中国互联网百战百胜的商业化模式。微信如果放开四亿用户的社交关系链,超大的用户流量必然会让商家得到巨大的收益。但与此同时也会出现垃圾信息推送、信息过载等问题,势必会影响微信的用户体验。

 

较先介入的微信电商化模仿淘宝开店模式的微购物商城平台,但因后台简陋、转化率过低等原因,目前陷入困境。移动生活电商团队主导的线下o2o业务,初期曾摸索按会员数收费、单店收费等模式,但效果不佳,最后调整为向企业提供定制化的CRM解决方案。在影视音乐、付费文学等领域,微信也是很有发展空间的。

 

在互联网业界有这样的比喻: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就像住在同一座山上,QQ用户安扎在从山底到3000米海拔的地段,新浪微博用户主要占据3000—5000米的地段,而微信用户却是从山底到山顶全面的占领。3000米以下的用户可以靠游戏、会员增值服务等B2C业务收费,3000米以上的用户价值虽高,却不好收钱,唯一的突破点在于B2B业务。而微信的切入点是帮助传统企业实现移动信息化的转型,而绝不是“卖广告”。

 

微信可以提供一种更便捷的方式,让任何人、任何企业轻易地通过微信提供服务。微信解决了人和人的通信问题,还有望解决人和企业的通信问题,甚至人和设备的通信问题。

 

微信商业化的摸索

从微信公众平台诞生开始,微信团队就一直在探索微信的商业化模式,频繁“触摸”每个领域,三亿用户成为其商业化最好的试金石,微信商业化的最佳渠道在哪里,大家都在观望。

 

事实上,微信商业化的路不止条,微信团队的策略是“渗透”,渗透到每个行业的尖端或者代表性企业中,于是,出现了大名鼎鼎的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

招行的微信号引起互联网行业极大的关注,微信团队开始筛选有代表性和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接口开放,包括:微信路况、印象笔记、南方航空,以及小i机器人等,这些得到重点培养的公众号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微信路况是在 LBS以及交通查询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印象笔记有着数百万的用户和笔记资源支持;南方航空启用了微信订座的新渠道;小i机器人则是在语音聊天和智能服务上非常的强大,可以说这几个公众号在每个领域都各有千秋。

 

微信的用意十分明确,传递出能量后,等待不同领域商家的答卷,通过成绩判断其是否符合微信商业化的条件,结果很明显,招行的CRM服务以及南航的便捷式功能脱颖而出,成为第一道商业化模式,这个模式也让广大金融类和运营商疯狂地加入微信大潮,这其中也包括联通、移动和各大银行。

 

微信商业化的选择

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测试后,微信扩大了测试的范围,提供了更多类型的用户权限和接口,如政府类型的公安、自媒体类型的微杂志、娱乐类型的搞笑排行榜、电商类型的口袋通、工具类型的智能家居等,微信公众平台用这种形式在继续观望。

 

微信公众平台被广泛关注,大批的运营团队先后进入,当然这其中的团体良莠不齐,使得火爆的公众平台出现了些许的不完美,而这显然不是微信团队的本意。微信团队果断地采取了行动,撤销了大量的自媒体号、营销号和娱乐号。同时,公众平台也做了工具类号和服务类号的筛选,把最大的资源留给了企业服务类号,保留了较少的工具类号。

 

微信商业化的确定

从对微信5.0版的定义和解释大致能看出微信商业化的未来。主推企业服务号的意义,结合人事方面的变动,微信商业化的三大形态和三小辅助功能终于揭开“面纱”了。

三大商业化形态分别是:(1)用户服务:企业和政府的用户渠道沟通服务,通过微信渠道整合所有沟通渠道,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联系和服务用户。(2)电子商务:微信5.0版是为电子商务和o2o量身打造的,“扫一扫”和微信支付打通了电子商务的渠道,也为微生活和线上线下购物公众号打下坚实的基础。(3)微信游戏:微信游戏和微信产品联袂登场也将是一大看点,天天连萌和天天爱消除会先行与大家见面,这也是腾讯移动游戏平台的发力点。

 

三小辅助功能分别是:(1)自媒体新闻:虽然撤消了大量的自媒体号和营销号,但用户对这些公众号还是有需求的,所以订阅号应运而生,用户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自媒体号和娱乐号进行订阅。(2)工具应用:目前,工具应用虽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但是在用户中还是有一定的使用比例,在彻底完成三大商业化形态后,我相信工具应用也会成为将来微信的一大新亮点。(3)小型娱乐游戏:娱乐性应用和小型网页小游戏可以给微信用户带去轻松和快乐,用户也自然会经常“光顾”。

 

篇8

[关键词] 信息; 政府信息资源; 开发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55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98- 01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与无形资产。在我国,80%左右的社会信息资源由政府掌握,政府应当利用这一优势,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进行整合,为公众提供政府信息增值服务,充分实现政府信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加强管理、有效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商业化开发的现状

发达国家很早就重视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如美国政府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发展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法国政府一直奉行信息自主的独立政策,重视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立以及信息的传播和利用,避免过分依赖别国的信息资源,同时注意保护本国文化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开始了对政府信息资源商业化开发的实践。从具体运作方式看,政府信息商业化开发可采取公私合作、民营化、用者付费等多种形式,并取得明显成效。总结起来,主要有美国模式和欧盟模式两大类。

2 美国模式:文化政策双重引导 + 完全市场化

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美国走在世界前列。美国的信息文化传统中非常注重公共信息的公开、共享,美国公众非常支持政府信息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利用,这为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信息政策,引导个人和私营部门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了使公众享受电子政务建设带来的好处,美国先后制定了《电子信息自由法》(1996)、《电子政府法案》(2002),使公众能有效地获取电子化的政府信息资源,大大推进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良好的信息文化推动下,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信息政策、法规,建立了一套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简单明确的法律体系,引导个人、私营部门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了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商业化运作模式的蓬勃开展。这种模式有3个主要特色:

(1) 在政府信息的公共获取权利上,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禁止政府限制信息自由,为民众获取信息提供了宪法依据。

(2) 在政府信息版权上,明确禁止联邦政府对其掌握的任何文档拥有版权,更不可从中谋取经济和法律利益。这使得所有政府信息都成为一种公共资源。

(3) 在市场竞争上,严格限制政府机构进入商业信息开发领域,防止它们与私营机构进行竞争,与民争利。例如在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期间,美国国会就规定美国国家气象中心不得为奥运会提供天气预报信息服务,因为国会认为这属于商业性气象信息服务领域。

3 欧盟模式:政策引导 +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才引起欧盟的重视。一方面,它制定较为完善的信息公开政策;另一方面,它还积极推动欧盟范围内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机制的建立。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爱尔兰、丹麦在内的 20 个欧盟成员国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

大部分欧洲国家采取一种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近几年大部分欧洲国家出台了《信息自由法》,允许民众获取政府信息,但也允许政府机构拥有对信息的版权。因此,如无政府授权,任何社会机构都不得利用政府信息进行商业性开发。

(2) 许多欧洲国家允许政府部门通过提供有偿信息服务来盈利,以弥补政府经费的不足,甚至有些国家还详细规定了各部门的“创收”比例(即信息盈利占部门支出的比例)。

(3) 在政府信息商业化领域,政府与商业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如政府信息工作外包、公私合营进行信息开发、政府向商业机构出售信息专营权等。

篇9

【关键词】民间艺术 商业化 困境 龙游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作为村落文化组成部分的民间艺术面临商业化的挑战。民间艺术商业化带来最直观的部分就是经济收益,然而,民间艺术的商业化过程中可能会丧失艺术固有原味,成为形式单一、缺乏内涵的“商品”展示等等诸多的问题,而那些不能商业化的民间艺术又可能会逐渐衰落甚至消亡。有关于民间艺术在商业化趋势中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包括如何挖掘民间艺术的商业价值为旅游业所利用)以及在商业化趋势中民间艺术如何继承与发展问题,而且多侧重于从理论层面上论述民间艺术及其组织的开发和保护,民间艺术商业化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深入剖析龙游民间艺术的生存现状及发展面临的困境,并就民间艺术如何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获得进一步的弘扬和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丰富相关研究,并为当地文化管理部门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1.浙江龙游民间艺术发展困境调查

1.1浙江龙游民间艺术资源概况

龙游县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尤其以民舞为最,有滚花龙、断头龙、脱节龙、硬头狮子、貔貅、小脚灯、十二月花名、三国走马灯等近20个品种100余组。其辖下湖镇镇,镇域面积101.64平方公里,下辖39个村,两个居委会,总人口4.94万人,是一座具有浓郁商业氛围的商埠重镇。该镇民间艺术非常丰富,先后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省民间艺术之乡、省历史文化村镇、省东海明珠等称号,现有民间文艺队伍64支,参与演员达2218人;共有15个民间舞种,其中龙舞8种,狮舞37对,彩灯4支,坐唱班15个。最近十来年,该镇民间舞蹈队伍频繁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参加演出,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两项表演金奖,在西博会上16头硬头狮子献艺狂欢节,受到了组委会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1.2调查地点、时间及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于2012年8月22日至8月30日在龙游县多个单位进行,包括龙游县文化馆,龙游民居苑,湖镇镇文化站、下叶村、新光村、下童村等,问卷对象是上述3个村的村民,访谈对象对相关政府文化部门科室负责人和3个村的村支书或村主任。这3个村都极具代表性,其中下叶村的硬头狮子,新光村的硬头狮子和貔貅,下童村的甘蔗龙、貔貅、硬头狮子和小脚灯都是远近有名的民间艺术。本次调查共进行村民问卷调查30份,其中有效问卷28份,有效率为93.3%;对民间艺术组织负责人的访谈总共有3份,对民间艺人的访谈总共有5份,对文化管理部门的访谈有3份,基本上完成了所有预设问题。

1.3浙江龙游民间艺术发展困境调查

1.3.1对村民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1)基本信息

41-60岁的受访者及其配偶占了绝大多数,都占总数的75%。在调查的56个村民中,小学文化程度占了半数,高中文化程度只占16.1%。受访者中务农人数占57%,打工人数占39%。通过比较年收入水平,被调查地区农民家庭年收入主要集中在2-4万之间。另外,一般来说,当家庭中有成员曾从事过民间艺术表演,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在28位受访者中,有家庭成员从事过民间艺术的只有6位,仅占21.4%。

(2)意愿调查

调查显示,共有17位受访者表示会接待表演,占60.7%,说明愿意接待民间艺术入户表演的村民占多数,民间艺术商业化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民间艺术蕴含着一种喜庆气氛和人们对未来的良好祝愿,因此图吉利成为了大多数村民的愿意接待表演的首要原因。另外,民间艺术产生于当地民间,在当地村民中会产生亲切共鸣,有8人选择了“热爱民间艺术”。对于不愿接待的11位受访者,10人选择了“不信奉”,说明村民的主观认识和信仰对其选择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在能够接受的接待费用方面,17户家庭中,13户每年平均消费50元以下,占76.5%,说明大多数家庭只是礼仪性地进行接待,并不愿意在此类消费中花费较多;3户选择了“50-100元”,这与其家庭成员经历等相关的,只有对民间艺术具有特殊感情的家庭才愿意多消费;1户选择了“100-150元”,这是因为该户是经商的,图吉利的心愿更加强烈。

在能够接受的入户表演频繁程度和最佳表演次数方面,大多数受访者对目前入户表演频率有所不满,认为次数过多;在最佳表演次数上,大多数人选择“一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村民的图吉利心理。

在谈到当地民间艺术发展存在问题时,所有受访者都认为目前存在着“参演人员老化、接班人不足”的问题,23人认为“当地民间艺术组织管理存在问题”,18人认为“当地缺少优秀的民间艺人”,14人认为是资金不足的问题,只有2人认为是设备道具的问题。

1.3.2对民间组织负责人的访谈整理分析

(1)组织负责人对民间艺术商业化原因的观点

访谈调查显示,民间艺术及其组织的商业化,其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由于地处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有限,文化方面获得的财政资金较少,以至于各民间艺术组织长期停滞不前,设备得不到维护和更新,人员的流失也较为严重,关键是成员不愿意在节日期间无偿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表演,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激励,成员们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被更好地调动起来。当政府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各民间艺术组织只能自力更生,通过多在喜庆日子里走村串户,实现数量上的增加,从而带动收益的增加。

(2)组织负责人对民间艺术商业化过程中的问题的看法

在采访中,三位负责人均表示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相互间的竞争。目前各组织主要还是依靠正月等喜庆日子在农村中开展演出,但“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不仅不能带来丰厚的利益收入,而且存在着各民间艺术组织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利于整个龙游县民间艺术及其组织的发展。各组织目前还很少与政府其他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合作关系,需要予以突破。

表演方式单一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因为各组织的性质、表演内容、气氛类似,而大多数村民图的就是吉利心理,并不在意这种心理是由哪支队伍带来的。

再有就是成员老化问题。目前各组织的成员骨干都是十多年前的班底,目前平均年龄差不多50岁左右,难以满足表演体力需要,而年轻一代愿意从事表演的较少,表现突出的更是凤毛麟角,这种成员青黄不接的局面,将影响该民间艺术及其组织的持续发展。

1.3.3对政府文化部门的访谈整理分析

(1)尚未制定民间艺术商业化的政策计划,缺少整合协调机制

目前文化部门对于民间艺术还处于初始的保护和开发阶段,对于近年来出现的商业化趋势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政策思考,没有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加以引导和规范。同时,文化部门与各民间艺术组织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和协调机制,各组织之间也缺乏足够的交流;另外,政府部门也没有充分发挥各组织与企事业单位的纽带作用,不能将市场需求信息很好地反馈给各组织。文化部门表示,各村的民间艺术组织有点涣散,文化管理部门在整合地区所有民间艺术资源、实现规模效应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2)高素质人员和资金短缺问题

目前文化部门一些工作人员对文化缺少工作热情和专业知识技能。文化事业由于其自身特点,难以为地方主政者带来短期效益,在财政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文化部门获得的资金较少。而民间艺术只是文化事业中的一部分,所以得到的政府财政支持更少。政府部门不能为各民间艺术组织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也很难开展一些大型活动,造成民间艺术及其组织商业化步伐较为缓慢。

3.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民间艺术商业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也有着比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而且民间艺术的商业化发展模式在目前政府财政支持不足的情况下,能够调动参演人员积极性,维持民间艺术组织的生存。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村民不仅是民间艺术商业化的市场基础,也是其组织成员的主要来源,但频繁的入户表演影响了村民接待的积极性,偏低的福利待遇也造成较少有村民愿意从事表演;民间艺术组织商业化模式单一,表演时间集中,内容同质性强,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组织内部人员老化现象严重;政府文化部门尚未建立起广泛的资源整合协调机制,服务职能薄弱,存在着专业人才和资金短缺的问题。民间艺术的土壤在民间,要保护这些民间艺术,首先要保护好民间百姓对民间艺术的感情。要充分挖掘当地企事业单位和旅游景点的文化市场,通过开张表演、增设文化艺术展位等扩大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和创收能力,同时合理进行入户表演,珍惜村民对民间艺术的感情,积极听取村民的改进意见,创新表演内容。其次,可以加大表演所得分配力度,改善参演人员的福利待遇,重视精神奖励,可以开展先进演出人员的评选活动,增加演出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各民间艺术组织要积极吸收时代新鲜素材,通过网络学习、专家指导、群众建言、个人发明等途径,使表演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表演形式类似的民间艺术组织也可以协议合作,甚至相互融合合并,做大做强组织实力。当然,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政府文化部门可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广泛宣传,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逐步提高民众的参与热情;创建文化表演活动市场供需平台,及时将市场需求传递给各民间艺术组织,强化市场化概念,激活民间艺术市场的潜在能量;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钟泓,郝革宗.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开发建议[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3):22-27.

[2]汪琳,晁岳春.鄂东地区舞龙舞狮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6):185-186.

[3]伍鹏.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刍议[J].时代经贸,2008(2):1-2.

[4]王会莹.商品化趋势下的民间艺术现存状态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6):54-61.

[5]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2):64-69.

[6]谢珠华.浙江省龙游县湖镇“硬头狮子”现状调查[J].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822-824.

[7]余继宏.湘西州舞龙运动商业化运作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26):237

[8]吴倩,宋维山.艺术与市场整合: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路径[J].河北学刊,2009(1):227-229.

作者简介:

刘霞君(1993-),女,汉族,籍贯浙江衢州,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旅游系本科二年级在读学生。

篇10

关键词 公共物品和服务;空中交通管制;空管服务;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 F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2-0104-04

基金项目 民航空管局技术研发项目“新一代国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批准号:2006AA12A1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曹剑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空中交通运输系统资源优化与配置、空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黄圣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江苏 南京 210016)

一、引言

随着民用航空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从资金还是管理等方面政府都无法很好地满足民用航空业发展要求,因而相继出现了航空公司、机场、飞机制造商等的一系列商业化运作,但空中交通管制(本文即指空管或ATC)却较长时间地被政府部门所掌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还是由政府民航局来负责空管系统的规章制定、监管、运行、设备维护、培训和执照管理等工作。

进入21世纪后,航空运输的高速增长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提供了加速商业交往的机会和手段,刺激着空中航行服务现代化设施和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引入了更加灵活的管制方式以满足航空运输日益发展的需要。就发展空中交通管制所需资金而言,政府显然感到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而且,作为政府职能(即指提供空管服务)运作的空管体系,也日益感到了在管制运作方式上的僵硬死板,某些空中领域的拥挤和航班延误已难以缓解。但是,现代化设施和技术的更新和完善是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提高效率也应改变政府垄断行为,简化行政手续摆脱政府财政制度上的约束。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获得充足的投资资金成为摆在空管面前的难题。资金、效益、市场、客户需求等这一系列的动因驱使着空中交通管制必须革新。新的形势要求空管服务是为客户服务,把空管服务看作是可收费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管理。空中交通管制无论是对于西方一些大国,还是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如,美国目前空管体制的改革、欧洲天空统一等问题,都把空中交通管制的发展和改革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

空管服务(即空中航行服务)商业化活动有其发展演变过程。近年来,国际上空管服务的商业化和空管系统的企业化发展越来越引人注目。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约有20多个国家的空管部门开始了商业化的空管服务,商业化的空管公司在许多不同的国家开始涌现。进入新世纪后,国际空管商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到2007年底,实现空管企业化的公司目前为全球超过将近一半以上的空中交通提供服务。世界各国多年的实践表明,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商业化优势明显。

二、空中航行服务商业化改革及其动因

1、空中航行服务商业化的管理体制模式

(1)非赢利性的企业(corporatised Non-Profit)。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采用此种模式。以德国DFS、荷兰LVNL为典型。德国空管公司(DFS)作为一个非赢利性有限公司,是商业化运营、自收自支的政府公司。由于政府是该公司唯一的股东,因此,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由提供,并且还保持着行政权和法规的制定权。荷兰空中交通管制公司也同样由政府完全拥有,并由交通部和国防部联合任命的委员会进行监管。公司没有股东,不要求盈利。如产生任何盈利,按照欧洲航行安全组织(Eurocontrol)原则,偿还给用户,不作投资使用。

(2)赢利性的企业(Corporatised for Profit)。此模式的代表是澳大利亚空管服务公司(Airservices Australia)。1997年,澳大利亚将空中交通服务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了按商业化原则营运的公司化组织,并按照市场化进行运作。公司直接从作为其顾客的航空公司收取费用,并根据政府制定的股本回报要求产生利润,政府从空管服务公司保留利润中收取一份股息。

(3)赢利性的私有化企业(Privatized Corporate for Profit)。公私合营,赢利性的私有化企业模式,英国最为典型。英国国家空中交通服务公司(NATS)于2001年组建,其一部分从政府部门转变而来,为具有创新意义的公私合营(Publie-PfivatePartnemhip.PPP)性质的管理机构。公私合营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将国家空中交通服务公司完全从民航局分开,使该公司与其管理者的关系完全透明化,民航局保留其在公共部门专业航空管理者的身份。国家空中交通服务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按规定向航空公司收取的费用和按合约向机场收取的费用。

(4)非赢利性的私有化企业(Privatized Non-Profit Corpo-rate)。采用非赢利性的私有化企业模式的有加拿大、泰国等国家。加拿大民航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由加拿大航行服务公司(NAV CANADA)负责运营。加拿大航行服务公司作为一家完全私有的、无股份制资本公司,从1996年11月1日开始运作。公司的主要收入为航路费。由于没有股东资本,不需要分红,不追求利润,因而与维持安全的最终目标完全相容不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空中航行服务商业化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许多国家实现了空中航行服务的服务提供者与安全管理者相分离。

二是大部分企业化的空管公司都为非赢利的企业,只有少数为可以赢利的公司。因为空管服务仍然是国家政府垄断行业,这些企业化的空管公司,一般来说,如果收入超过开支,超过部分主要用于再投资,或者通过降低用户收费标准的方式返还给用户。

三是几乎所有的空管企业都是直接向用户收费,而不是由政府征收后,下拨或者建立信托基金(Trust Fund)等。由于直接向用户收费,这些空管公司更加直接向用户(航空公司、机场及其客户)负责,符合“谁付费,谁说了算(User Pay meansUser Say)”的原则。

四是这些空管公司大都能够通过发行长期债券等形式在市场上募集资金,进行空管现代化的改造。

2、商业化改革动因

空管服务之所以要进行商业化改革,是对政府职能失灵的反思。新技术发展使空管服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与政府垄断对这种需求回应能力不足的矛盾,是空管服务商业化改革的主要动因。现主要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分析:

(1)供需平衡方面。从需求方面看,根据一份研究报告:自1995年以来,美国的航班延误增加了58%,航班取消增加了68%。据认为,统计结果还是低估了航班阻塞的真实代价,原因是航空公司公布的航班时刻留有余地,已经把日常的延误考虑进去了。据航空运输协会估计,仅此两项,每年给航空公司和旅客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0亿美元。航班延误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旅客也深受其害,怨声载道。从供给方面看,空管服务一直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属于政府垄断提供的公共物品,加上涉及到国家、领空安全的因素,制度约束非常严重。因此,空管服务的提供无论是效率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目前空运市场的需求,必须进行空管服务的体制改革,通过引入新的制度安排,平衡空管服务中严重失衡的需求与供给矛盾。

(2)经济因素。航空运输的增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商业交往的手段和机会,人们对空管服务设施现代化和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政府缺乏系统改善和设备升级的资金,而新机制有利于招揽投入资金,广开融资渠道。如果一个国家的空管服务继续依赖政府的公共基金或耗用专款拨付,必定是排在教育和医疗等部门的后面,况且政府部门的投资预算有限,这将不能满通流量长期增长的需求,不能改善空域拥挤的状况,影响对技术和设施的投资,特别是影响国际民航组织积极推进的新航行系统(CNS/ATM)的实施,从而造成空中交通不畅,延误航班,制约空管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3)政府职能。政府部门既是空管服务的提供者,又是空中交通安全的监督者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势必造成角色混淆和利益冲突。新的形势要求空管为客户(航空公司)服务,把交通管制看作一种服务,并以经济的手段进行管理。由于政府部门工资福利水平的限制,影响到空管员工的收入增长和工作的积极性,加上空管系统机构设置重叠,整个空管系统运行成本居高不下,航空公司希望成为“空管服务提供者”的策略伙伴和参股者,希望通过介入空管业务管理,确保空管的商业目标符合航空公司长期发展的要求,实现飞行安全、投资可靠、容量增长和反应灵敏的目标。

鉴于这些问题,有关的组织、个人和政府部门逐步达成共识:必须进行空管体制改革。其中,实行商业化或者企业化改革,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之一。

三、空管服务的商业化优势

空中交通管制商业化改革,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解决空管作为政府职能的现行体制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商业化可以较好的解决目前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发展滞后引起的各种问题,如空域利用不利、拥挤、延误、供需不平衡、空中交通安全等等,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商业化优势进行探讨和分析:

1、服务提供。商业化运营的空管部门作为空中航行服务的提供者,唯一的任务就是安全高效地提供空中航行服务,并且不受政府部门的阻碍。从政府服务的各种繁文缛节中脱离出来后,空管部门作为商业化供应商,行使职能的自由度越来越高。比如,由于受外界竞争的压力,空管部门作为将集中精力去改善其经营体制,提高其经营效率。另有,引入了与职员及其工会相符的新型工作方式,就能将更好的工作方式同自主裁员结合起来。这对职员来讲,薪水常常提高显著,而对顾客(即服务对象)的航空公司和机场来说,效率收益有利于降低政府向他们所征收的费用,并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十分有价值且积极有效的方式。

2、资本投资。最常提到的商业化优势就是指资本投资管理的自,所有国家都发现这一点对于满足越来越多的服务需求,对于引进新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商业化组织的特色就是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自由贷款且不受政府开销限额的制约。因此,投资是基于业务需要上的正常行业做法,资金的获得也不必同其他部门进行竞争。

3、服务提供与管理相分离。商业化改革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将所特有的服务提供与管理相分离。以往负责空中航行服务的政府机构常常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提供者。其管理职责可以包括安全、经济管理和空域管理。一般而言,政府在签订空中航行服务合约时,就将管理责任分离出去了,或者将责任保留在政府内部,或者建立独立的管理机构。这种正规的分离使得透明度增加,有利于完善管理和监督体制。例如,在安全管理方面,空中航行服务提供者即使保留了服务安全性的责任,但还必须通过一系列正规的方法和程序,向管理者证明承担责任方式方法。可以肯定的是,服务提供者和管理者正式分离这一进程为安全性能的提高提供了可能,而这在交通增加的情况下,对遏制和降低空中安全事故是必不可少的。类似的是,经济管制鼓励了服务顾客的效率,而空域管制也确保了空域对所有用户、航空公司、各种级别的商务和私人飞机的公正合理分配,当然也包括军用。

4、相关数据对比分析。到2005年为止,全球已经有40多个国家将本国的空中航行服务提供商(ANSP)的职能商业化了,并且对自身管理结构和财政体制进行了相应改革。相反,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即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则仍然是一个政府部门,尽管FAA在2004年初为其空中交通管制成立了一个以业绩为支撑的空中交通管理组织(ATO),但仍然处于政府管理模式的框架中,并没有完全商业化。两种模式相较,商业化了的优于未商业化的。以下是对部分已经商业化的空中航行服务提供商与FAA在1997到2004年间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FAA在2004年开始了商业化的进程,所以2004年后相关数据无可比性)。

资本支出。图1显示了部分空中航行服务提供商们(ANSPs)资本支出的趋势。从图可以看出,自1997年以来,商业化的ANSPs资本支出明显减少,到2004年为止,加拿大航行服务公司(NAV CANADA)和澳大利亚空管服务公司(Airservices Australia)在实际运作中支出费用都降低了50%多,法国空中航行服务供应商(DSNA)与英国国家航空交通服务公司(NATS)则下降了20%左右。然而,在此期间以政府部门形式存在的FAA在实际运作中却增加了38%的开支。

劳动力成本。无论是商业化还是非商业化的ANSPs,股东和管理者都一致认为空中航行服务的提供需要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对于商业化的ANSPs来说,他们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劳动力成本的管理要比政府行为好,但整体增幅仍很显著,这可以从图2(支付空中交通管制员薪酬的成本趋势图)看出。譬如爱尔兰空管局(IAA)、加拿大航行服务公司(NAVCANADA)、英国国家航空交通服务公司(NATS)和瑞士空管公司(skyguide)的劳动力成本1997到2004年间已增加了20%左右。而荷兰空中交通管制公司(LVNL)、南非空中交通和航行服务公司(ATNS)则相对保持一个平稳的发展态势。相比以政府部门存在的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该公司在这段时间的实际运作中劳动力成本增幅已经超过了40%。

航班延误。由于航班延误往往会给客户带来大量损失,为此,各国对航班延误问题十分关注也非常重视。一些商业化的ANSPs已经引进先进技术解决来减少航班延误,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过早建设新跑道。例如在卡尔加里,加拿大航行服务公司(NAV CANADA)引进了汇合跑道展示援助技术,使得机场容量增加了40%,其他几个商业化ANSPs已经校正了政府部门所存在的人员不足问题,并已基本消除了由于人员不足而造成的延误。例如,在商业化运行之前,爱尔兰政府对租用港口的公共服务征收税务,这使得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了严重的航班延误率和大量的加班费用。通过商业化的实施,爱尔兰空管局(IAA)摆脱了政府的束缚,从而有效解决了人员短缺的问题。

欧洲部分已商业化的ANSPs在航班延误方面的发展趋势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瑞士空管公司(Skyguide)、德国空管公司(DFs)、英国国家航空交通服务公司(NATS)以及法国空中航行服务供应商(DSNA)的航班延误到2004年年底已明显降低,达到50%多。相反,在欧洲ANSPs延误率普遍降低的同时,作为政府部门的FAA则记录了高达150%延误率。对于欧洲,航班延误率的降低有很多因素,在这里无法精确量化到底改善的比例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延误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化的作用,或者说商业化对降低航班延误率起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