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

篇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挑战;建议;江苏连云港

近年来,连云港市农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紫菜生产加工基地、泥鳅养殖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额突破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比例达到12%,粮食总产达到359.3万t,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以上,达到277.5亿元,农业生产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随着农业的加速发展,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得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形势也在不断转变,一些制约监管的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仍需要不断提升。

1监管现状

近年来,连云港市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按照“产出来”和“管出来”的原则,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区、示范乡镇的推进,全市有多个乡镇被认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赣榆区石桥镇、东海县桃林镇、新浦区浦南镇等20个乡镇被认定为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多个县区被认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区,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有效地防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1.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构建了“政府负总责、监管到乡镇、检测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在市、县(区)农委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室,全市88个涉农乡镇(街道)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职监管人员达到300余人,各村配备有兼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监管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实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的标准。

1.2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进入常态化

在市级及东海、灌云、灌南、赣榆等县区建设有6个专业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中心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并通过了省级验收,监测范围包括蔬菜、饲料、生鲜乳、瘦肉精等农副产品,可以检测包括甲胺磷、对硫磷、氯氰菊酯、三唑酮等40种农药,同时具备车轮虫、指环虫、白斑病毒、pH值、水色、透明度等8项指标的快速检测能力。另外,在农业园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快速的检测点,每年检测样本达到1.8万份,农产品监测基本实现全覆盖,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5%,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100%[1-2]。

1.3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走向正轨

通过对“农业投入品、市场整顿、案件查处以及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监管,形成市县联动、部门联合的防控体系,严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关”,尤其是突出对农药和肥料的监测、监管,严防农产品源头污染;同时以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为主抓手,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方式,对农业生产进行连片指导、管理,连点成面,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的难度。

1.4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稳步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法制政府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健康安全的要求和对政府的期待越来越高,民众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农产品消费结构正在由单一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多元型转变,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已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有机、绿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三品一标”生产总量占达35%,居全省首位,农产品精深加工稳步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

2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舌尖上的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重大的民生事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

2.1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对监管提出新要求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意识普遍提高,但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依然缺乏科学、合理的认知和判断,加上信息传播方式的便捷化、高效化,个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很容易产生群体性的误导,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带来极大影响,这就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业化、迅速化水平的提升。农村劳动结构发生转变,“3899”群体(妇女、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村劳动力的匮乏造成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大幅提升,加上乡镇工业化的发展,部分耕地、水源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农产品源头防控由过去单一的监管,逐步向需要多部门配合的综合执法转变[3-4]。

2.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农产品监管的工作重心在乡镇、在基层,但由于乡镇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和经费保障,大部分基层农业执法机构处在缺执法器材、缺执法权限的局面,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依然停留在“运动式”“突击式”的基础上,没有形成常态化的监管体系。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依然不高,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组织程度不高,部分小加工点、小作坊隐蔽性高,查处难度较大。

2.3农业生产品牌化意识不强成为重要制约因素

基于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和农产品品牌认证和创建的特殊性,农民、基层乡镇和农业企业大多缺乏长远意识和品牌眼光,农产品生产方式以及质量对价格影响因素依然较小,加上近年来农业补贴方式为“普惠”的方式,在鼓励农民科学种田、绿色种田方面补贴力度较小,农民进行精细化管理、绿色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3建议

3.1强化农业生产执法

要在执法内容和执法方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执法方式上要进一步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将资金、人才充实到基层一线,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效能,同时要改变农口部门单打独斗的现状,建立工商、食监、公安等多部门、多渠道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形成立体监管网络。执法内容上要形成全流程监管,在加强农资专业店建设的同时,对销售违禁农药等农资的销售点进行取缔,鼓励超市、连锁店积极与农户形成订单生产,引导第三方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进行督促、指导。

3.2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基层快速检测与市、县专业检测相互协作的检测模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制成品包装等醒目位置印制检测结果,提高公众对农产品检测的认知度。变被动检测为主动检测,对全市农业生产按照类别划分监测区间和检测点位,不定期开展例行性检测,为农业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加大对农产品检测中心的经费投入和人才队伍的培养,积极开展公益性检测活动,提高商户送检积极性。

3.3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在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生产流程档案记录,对农药、化肥使用量及品种、农业管理方式等进行建档记录,同时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推广农产品准入机制,督促商场建立农产品监控网络,形成市场化操作、政府协调的农产品追溯体系。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广视频监控系统,对农产品生产全流程进行监控存档,做到有据可查。

3.4加大宣传及培训力度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定期组织市民参与到农产品检测中来,提高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的认知度。积极依托基层农业生产组织,全面推广绿色农药、配方施肥等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生产的品牌意识。加快“三品一标”建设,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减少农业生产参与单元,通过工业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

4参考文献

[1]何三鹏,王南,张文斌,等.上海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措施、成效及完善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5):19-21.

[2]丁森林,陈小霖.江苏省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探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3):67-69.

[3]刘淑梅,徐静,周玲,等.连云港市蔬菜农药残留状况分析及对策[J].蔬菜,2013(8):67-69.

篇2

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

1 南阳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现状

南阳地处我国南北的分界线,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湿润地区向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南阳空气质量全省第一,无酸雨发生。南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早在2002年南水北调之初,我市就根据中央的整体部署及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生态农业区,以发展全域化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方向,大力推动有机农业发展,以减少化肥、农药对水质的影响。切实担负起丹江口水库水源流域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神圣使命,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洁净。全市对土壤进行了治理改造,渠首库区的土壤成分60%以上达到了有机种植的标准。

目前,南阳市已累计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175个、667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5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农产品5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涵盖蔬菜、水果、粮食、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畜产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主体。

2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建议

借鉴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监管的成功经验,改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需要在监管层面从全产业链各环节来强化工作,关键要突出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主体作用,强化“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督,建立健全消费者全员参与的监督体系。

2.1 完善法律法规 要加快推动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同步。构建起全面具体、统一权威的法律体系,为制定监管政策、检测标准以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提供依据。

2.2 明确管理职能 一是明确划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职能,完善行政管理队伍,明确执法主体,强化行政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力度;二是加强各监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形成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全程监管链条。三是加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执法能力,坚决惩治不作为、乱作为。

2.3 健全检测体系 建立安全农产品全产业链必须配套相关的检验检测体系。一是制定国家级检验标准,为各级检验机构提供检验依据;改进检验技术,攻克农产品检验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二是针对省、市的农产品生产现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检测实验室,加强对区域检测人才的培养,健全检测项目和提高检测技术设备水平。三是在县区建立健全的检测机构,健全检测队伍,设立食品检验常规项目。

2.4 推进标准化生产 一是完善标准体系。构筑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所组成的标准化体系。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一要加快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 及时指导农业投入品的选择使用、广泛开展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培训; 二要依托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普及农业标准化的新科学、新知识和新技术; 三要利用好农业生产性项目和园区建设, 加大农业标准实施示范,设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对员工进行标准化培训,对生产流程进行标准化管理。

2.5 培育农村合作组织 引导、培育农产品行业协会、产销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规划布局、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功能。通过规模生产解决产品质量、品种不一的问题,为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打好基础。同时,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农户”,或者“公司+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实现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结合,将千家万户纳入安全生产轨道,力求从源头上规范农产品的安全标准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篇3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140-03

歙县是一个以山区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县,国土面积2 122m2,辖28个乡镇,50.2万人口,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 200元,是中国名茶之乡、贡菊之乡、枇杷之乡,也是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生产基地县。

近年来,歙县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目前,全县拥有省级科技示范园4个,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个,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8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4个,“三潭枇杷”、“黄山贡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营销收入2 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5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体系建设,强化职能,强化宣传培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向好,连续6a没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以前是民以食为天,现在是食以安为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严、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格外关注的热点。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监管工作。同时在监管工作中呈现出各种现状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2007年以来,县农委在县政府和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开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委始终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来抓,农委相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监管机构,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由县农委法规科牵头开展工作,每年按照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根据不同季节和农时开展各项农资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同时对在我县农资市场销售比较多的农药、化肥、种子、兽药、饲料进行抽样送检,检测结果合格率在97%以上,根据不同季节开展蔬菜快速检测、生猪尿样快速检测及生鲜乳抽样送检工作,检测结果合格率在96%以上。按时完成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体系工作,于2012年底全县28个乡镇农产品监管站全部挂牌,人员定编定岗到位,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网络基本覆盖全县28个乡镇,切实有效的保障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

1.1 当前农产品生产环境较差 我县是一个山区县,人多地少,以种植多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县,人均耕地不足334m2,长期以来,为追求农作物高产,人们依赖于化肥、农药的大剂量反复使用,造成农产品农残超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开发建设经济园、工业开发区、工业园,好多基本良田被开发商所征用,工业污染治理跟不上发展需要,导致我县现有的农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

1.2 农产品质量意识不强 目前我县农业生产属自给性生产,农民对优质农产品的意识不强,相当数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出外打工,留下来务农的大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农,大多农民留给自已吃的,尽量不打农药,要卖的就不管质量和安全,有的农产品在没有过药效期就采摘销售了。虽然近几年媒体不断宣传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脑海里是只要事情没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引起重视,其根源就在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大局意识,而且对科学生产和种养知识概念模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认识不足。

1.3 农产品经营体制不完善 我县的农产品生产绝大部分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户们一直按自己的意愿和经验进行种植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指导,还盲目跟种,容易造成经济损失,仅在茶叶、、粮油上有为数不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正常生产加工销售。但多数农产品销售仍以经纪人为主,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仍较低,制约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在市场上难以形成竞争力。

1.4 农产品质量监测手段落后 多年来,我县在基础性、公益性检测方面投入不足,检测设备不齐备,检测方法落后,只能开展一般性的简单速测,有针对性的大多样品是送到市质检部门或海关检验检疫局进行检测,有争议性的送省有资质和权威机构检测。由于经费少,很难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能形成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控体系。

2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县从县到乡镇级虽形成了农产品监管机构,但县级机构职能部门有牌无编又无专人从事监管工作,大都是兼职或挂靠在其他科室。乡镇级机构有编有人,但在编人员大多身兼乡镇府工作数职,不能专门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很难保障监管工作到位。

2.2 监管环节多,监管困难大 我县虽是山区县,但经济作物种植多样,大多是农户自产自销的农产品,涉及面比较广,哪种农产品价格好,就种什么农产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而且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群体是广大农民,监管工作量大,抓落实相对难。

2.3 市场准入工作推行缓慢 我县虽然是一个山区县,可种植的各种经济作物比较多,由于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多元化,销售渠道自由化,要想进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要涉及到从事各种农产品的经营者和相关部门,建立和实施起来目前难以有效推行。

2.4 检验检测体系尚有待健全 目前,我县农产品农残检测中心大楼基础建设已完工,但设备仪器还未购置到位,一时不能开展检测工作,同时缺少专业检验技术人员。需要招聘和配备专业检测人员,完善配套检测设施,强化人员培训等后续工作。目前也只能进行简单的速测、定性分析,不能进行定量分析。乡镇级监管站仍未配齐检测设备。农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未配备检测设施和自律性检测室,无法开展检测工作,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全面监督管理。

2.5 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不足 由于目前我县大多为农户自主性农产品生产,在农产品生产中很难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受农产品质量影响,无法与农产品市场接轨,没有品牌,竞争乏力,销售受阻、受损,经济效益也无法提高,使得全县整个农业产业受到影响。

2.6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金缺乏 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大,无论是生产基地的硬件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和安全技术开发推广体系的软件建设,还是监管机构的日常工作经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财政在这一块的投入,还只能勉强满足最基本的检测费用。

3 今后监管工作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作为山区农业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责任重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各职能单位的监管职责,逐步形成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格局;要按照“统一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各方联动”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做到运作措施有力,事件查处坚决,监督管理有效;县农业部门作为直接监管部门,要勇挑重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真正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切实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

3.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2013年国务院已明确规定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范围,统筹建立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衔接机制,细化部门职责,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环节工作分工,避免出现监管职责不清、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建议成立一个综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统一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高监管效果。

3.3 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 我县每年通过放心农资下乡、农业科技下乡、食品安全宣传月等宣传活动,借助电视专栏、网络平台、报刊资料等媒介,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每年还应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组织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使用和限制使用规定的培训,提高农民农产品生产水平,使他们自觉地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

篇4

1.1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自2009年以来,南涧县先后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业综合执法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等多个专项整治活动。通过活动的全面开展,使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所增强,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1.2农业投入品监管步入法制化轨道

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由农业执法、动物卫生监督等单位及人员组成的县、乡两级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能依法开展动物卫生检疫、兽医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化肥、种子、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

1.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基本形成

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重点、基地和现场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体系,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检测范围覆盖各乡镇市场,大型超市、重点农贸市场,年检测各类蔬菜60余批次1000多个样品,农残超标控制在5%以内。2012年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1.4“三品”认证稳步推进

2014年末,全县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8834hm2,畜禽养殖规模362.06万头(只),通过有机产地认证有733hm2,出口基地备案667hm2。全县共创建云南省著名商标5个,云南名牌2个,云南名牌农产品2个。共有2个企业2个产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企业18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6个企业通过“有机”产地和认证,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

2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还不够高

从行政职能来看,个别地方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机构形同虚设,工作不实,相关工作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2.2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

一是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刚刚建设完成,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自检体系尚未建成,县、乡两级检测网尚未完善。二是乡镇目前处于无确认机构,无人员、无工作经费的状态。三是专业检测人员紧缺,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检测方式以速测为主要手段,普遍存在“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的问题。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及建议

3.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县农业局要发挥行政职能,做好牵头、协调工作,系统内部要形成整体合力,做好各项具体工作。再次,要落实生产者的主体责任,增强生产者的法律法规意识,规范农药、兽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严格执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共同推进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3.2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牢固树立“没有标准化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农民的增收”理念。二是要依托生态南涧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合组织的载体带动作用,积极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区,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三是要围绕我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设目标,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的宣传、推广与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力度,建立健全生产记录与档案,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

3.3建立健全二大体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基础

篇5

为进一步提高全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质之镇”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商务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拱墅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拱政办〔2009〕3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经镇政府研究同意,现就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造运河新城、建品质之镇”的要求,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主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建设为载体,以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市场准入管理为重点,探索创建科学、高效、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全镇人民吃上放心的农产品。

二、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

工作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实施,重点突破、分步推进、强化监管、保障安全”的原则,建立流通领域质量追溯管理机制和生产领域质量追溯管理机制。

工作目标:确定蔬菜和猪肉为首批追溯管理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为重点追溯管理对象。在建成蔬菜和猪肉两大农产品追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向水产、茶叶、水果等多种鲜活农产品延伸,建立完善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2009年基本建立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运行机制,实现产地农产品的准出管理和销地农产品的准入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三、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由镇长为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协调及检查考核等工作。下设办公室(设在村镇建设办),负责康桥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日常工作。各村、社区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

(二)职责分工:

1、村镇建设办负责监管与指导各村、社区对农产品生产主体使用农业投入品、产地标识、生产记录档案、农产品包装等工作,突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操作观念,努力探索质量可追溯模式,实施农产品的准出管理。

2、工商部门负责指导市场举办者建立经营户信用评价体系,监督市场举办者开展索票索证工作,对不履行农产品准入义务、违反不合格农产品处置规定的行为进行监管。

3、卫生部门负责餐饮经营主体采购食用农产品的规范化、索票索证制度等的监管与指导。

4、经济发展办负责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按照上级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中执行标准和操作规范,进行采购食用农产品的监督管理。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流通企业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的规范化管理。本辖区的农贸市场、超市等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经营活动中,应当对进场交易者的销售经营主体资格及其进场待交易的农产品质量合格情况进行确认。建立并严格执行分类查验、质量检测、不合格农产品报告和处理、包装标识、档案管理、质量安全专人负责等管理制度,确保交易的农产品质量合格,标识或票据规范。实行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严查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

(二)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本地农产品生产企业要按照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科技化和集约化要求,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完整记录农业投入品使用、病虫害防治等情况。推行农产品包装和产地标识管理。建立健全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自律检测制度。

篇6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提高对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维护消费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产品输出大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到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关系到巩固*农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必须清醒地看到,*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还不能较好地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工作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农产品从产前、产后运销到餐桌这一完整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健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产品整体质量安全水平不够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待于进一步推广,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尚未健全,滥施农药化肥的现象在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和必要的监管手段不到位,质量监督机制、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等有待加快建立健全,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正确分析形势,认真总结经验,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明确目标,狠抓关键环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产业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支撑,牢固树立“高效、生态、品牌”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工程”,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当前,要把关系大众消费安全、农民增收的“菜篮子”产品、出口农产品,威胁质量安全的违禁农药、兽药、渔药及各种饲料添加剂的非法生产、销售、使用以及允许使用的农药、兽药、渔药及其他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作为监控重点,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依法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标准化实施、市场准入及质量监督等,“*”末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大型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以及超市、专卖店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6%以上。

农业标准化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建立起配套、完善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菜篮子”产品、出口农产品基本实现生产基地化、标准化,其中90%以上的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培育一批省或国家名牌产品。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明显增强。建成结构协调、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运行高效,能够满足从产地到餐桌各环节管理的检验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立从产地到餐桌全程监管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和信用体系,构建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监管体系。

三、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修订步伐,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相关标准的配套、统一。加快对高水平技术标准的研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适应性。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力度。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各环节要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引用推荐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鼓励采用国际标准或者国外先进标准。加快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生产(养殖)基地的建设。推广“龙头+基地+农户”模式,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生产(养殖)基地建设与农业科技推广、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良好农业规范试点建设等项目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加强对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的建设和管理,发挥标准化生产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工作。按照《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实施细则》的要求,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体系,切实发挥标准化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秩序和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保障、支撑作用。

四、加强动植物疫病、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控源头污染

各级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切实加大对动植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快无规定动植物疫病区建设,提高区域动植物疫病控制能力。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背景值普查和定点监测制度,尽快开展农田、渔业水域质量普查监测计划,摸清现状,有针对性地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整治和净化工作。对严重污染已经不适宜生产农产品的产地,要尽快划分为禁止生产区域。同时,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步伐,搞好农村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处理利用,为农产品产地的生态化、标准化、无害化创造条件。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使用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加大对剧毒、高毒农药的监管力度,大力推广高效低残毒农药品种,积极推行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紧紧围绕生产过程控制,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确保突出问题能管住、关键措施能到位、监管工作有成效。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大力推行农资连锁经营、农资直供等多种模式,加快推进农资信誉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资监管长效机制。

五、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培育发展品牌、名牌

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对生产管理比较规范、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生产(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鼓励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特别是倍受城乡居民关注的“菜篮子”产品,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进行大规模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争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使*省大部分“菜篮子”产品能够获得质量身份证,逐步实现*省农产品的无公害化、品牌化。积极推进种养殖GAP认证、加工领域HACCP认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逐步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为主体,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加快认证国际化,鼓励开展HACCP认证和ISO等各种质量管理认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试点工作。加快培育品牌、名牌,加大品牌整合、市场开拓和诚信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发挥市场引导作用,通过展览、展销等形式,不断扩大名牌影响,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

六、加强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强化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建立农产品包装标识制度,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质量追踪溯源、落实质量责任的基本前提,也是对农产品传统销售方式的重大改革。各地要鼓励农产品实行包装标识上市,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品种、产地、生产者、销售者和质量等级等信息。同时,通过规范包装标识,促进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增值。要坚持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行包装标识制度,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和个人要首先进行产品包装标识;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的农产品要努力实行包装标识上市;大型批发市场和超市要积极推行包装标识制度。依法加强农产品包装标识的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假冒标识行为,切实保护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在引进国内外安全生产技术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海洋与渔业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优势,组织力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环节进行科研攻关。要重点引进和研发高效低毒新型农兽药、无害化生产肥料、抗病抗虫新品种;要对土壤改良、渔业水质改善、无公害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水产品保活保鲜、包装、分级分类、储运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农产品的无害化生产和流通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安全生产的相关技术组装成农业标准,并细化为简明易懂的技术操作规程,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充实力量,加强培训,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为企业、基地、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大力普及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建立产地安全生产信息员制度、渔业工厂化养殖渔药监督员制度、技术服务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建立重点企业、基地质量安全监督制度。通过积极有效的技术服务,降低标准化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者开展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和无害化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八、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规范信息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制度,对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管,尤其要加强对菜篮子产品、出口优势农产品的监督检测。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制定农产品监测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例行检测和专项监督抽查,并公开监测结果,以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农产品必须监管到企业和产品,防止个别企业、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给全行业、整个农产品供给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对监测不合格的样品要追溯源头,并依法追究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交流沟通,做到监测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检查和多头执法。规范信息行为,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建立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不得传播不实报道和误传、谣传,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农业质检体系建设,实施好《全国农业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种植业、海洋与渔业、畜牧业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以配备现代化的检测仪器设备和加强检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为重点,补充配套,优化配置,健全完善省级质检体系,同时加强市、县级质检体系建设。力争在“*”期间,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九、加强市场监管,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建设与改造,扶持市场的质量检测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市场的质量抽查力度,监督指导农产品市场履行质量安全义务。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必须依法建立农产品检测室(站、点)和检测制度,开展上市农产品的日常检测;同时,要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报告制度和制度,对不合格产品要及时封存,并报告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理。逐步建立农产品经营企业、运销协会、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大户等市场主体的登记管理制度,引导和督促农产品经营者建立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商品备案、质量安全等制度,依法实行农产品包装标识,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积极配合兄弟省(市、区)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为外销合格产品提供必要的检验和检疫证明材料。进一步在省内外开展优质农产品市场促销活动,促进“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生产者安全生产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发展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销售形式,扶持发展电子交易、网上交易、拍卖等现代物流方式。

十、健全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

各级要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的需要,全面提高执法能力,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继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学习力度,加快制定配套的实施条例和办法。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训,切实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强化农业各系统的综合执法,对现有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等执法资源进行整合,分别实行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环节多、链条长,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农业、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要切实搞好协调配合,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努力形成部门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部门间相互支持,合力监管的工作局面。

十一、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置,减少损失和影响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将安全事故的损失和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对可能存在的农产品质量问题或疫情疫病及时进行通报和处置,防止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处置机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细化操作手册,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各种紧急事件模拟演练,不断提高应变和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农产品溯源制度,严格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对包装或者标识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得进入市场。推广应用商品条码技术,完善农产品在生产、储存、运输诸环节的流通信息,确保农产品溯源信息畅通。逐步建立缺陷农产品召回制度,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商要建立农产品销售信息台账,确保在发现农产品存有或潜在存有质量问题,或可能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能及时召回处理。

十二、依法搞好建设,确保投入到位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标准制定、产地环境评价、质检体系建设、标准化基地建设、产品认证、农产品及投入品例行检测和专项抽查、市场准入、执法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必要的投入。各级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用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市场、基地、协会组织等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篇7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体现。自2001年农业部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以来,昭通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了逐步发展,监管工作逐步开展。

1.昭通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现状

1.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我市虽然从2001年就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但是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直由市农业局信息科代管,2009年3月市农业局才专门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11县区农业局从2006年开始逐步成立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等机构12家监管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12年全市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100多人,有10人是公务员且专职,其余人员为事业编制的兼职管理人员。

1.2农产品检测能力建设逐步加强

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产品检测,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必须技术手段,也是将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经过积极建设,有了一定的改善,2009年有市级检测机构2家,县区级检测站11家,有检测人员100多人,通过计量认证的有1家,2012年省农业厅为11县区检测站配备了检测车辆。

1.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根据省农业厅的工作安排,每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是成功组织11县区参加了“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整个“执法年活动”由种植业产品、生鲜乳、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水产品、“三品”和农资打假七个专项整治组成。二是由市农业局牵头,联合工商、公安和技术监督等部门强化农资打假工作。三是加强“三品”认证及证后监管等工作。通过专项治理行动,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净化了农资销售市场,保护了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

2.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2006年11月1日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法律层面对农产品质量生产标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包装和标识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与以往相比,对生产者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农户的产品质量意识淡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法律条款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不少农业干部更认为我市是经济欠发达市,增加粮食产量才是硬指标,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软任务、慢慢来,昭通没有发生过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讲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些小题大做。

2.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才刚刚起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还未纳入当地财政预算,除市农业局外,县区均没有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严重缺乏专职的监管人员。我市目前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人员有100多人,但绝大部分为事业编制的兼职人员;全市还未成立专门的执法队伍,拥有执法证又可以进行执法监管的人员少之又少。

2.3监管的技术手段严重滞后

我市经过积极建设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有了一定的检测基础,在检测种植业产品方面除了2家能做部分定量检测、4家可以进行简单的蔬菜农残快速检测外,其余均没有任何检测能力;在养殖业产品监测方面,除了市级有检测设备且经过计量认证,县区级既没有检测机构也没有相关设备;检测能力弱,远不能满足监管要求。

2.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尚面临以下难题:一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难度。二是部分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按操作规程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兽药和肥料,没有按照规定建立健全生产档案和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少数农产品用药后不按安全间隔期上市;三是农资生产企业和经销企业进货原料和农资进货过程中,没能完全落实索票索证制度,对原料和农资质量难以确定优劣,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意性较大,对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了解不全面,存在有不按照规范规定进行生产和销售的情况,生产或销售记录不全或不记录,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经营过期农资的现象。四是“三品”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质量控制措施及管理制度不健全,有重认证轻管理的现象,在生产过程有未能严格按照“三品”生产操作规范生产的现象。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农产品优质优价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方面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

3.抓好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

3.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农产品生产者较强的法律意识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我们要进一步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加强法制教育,通过普法宣传、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强化生产者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广大农产品经营者法制观念。

3.2积极争取投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和国家投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从机构、人员、设备上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尽快成立从上到下相应的农产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检测机构,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制度和应急机制,创新农业执法体制,深入推进以农业综合执法为重点的农业执法体制改革,着力完善农业执法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检验检测机构与执法机构的检打联动机制,从根本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消除农产品安全隐患。

3.3突出监管重点,严格检测执法,深入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根据市情,我们确定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须从五个方面加强监管:一是突出重点作物、重点产品的监管。主要是蔬菜、水果等鲜食的作物。二是突出重点产区、重点基地、重点市场的监管。主要是农产品主产区,经认证的农业“三品”生产基地以及各类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基地,规模养殖场和批发市场。三是突出重点投入品的监管。主要是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5种有机磷高毒农药、23种全面禁止使用的农药和18种限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四是突出重点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管。主要是各类农产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五是突出重点时段的监管。包括病虫害发生及用药高峰期、产品集中大量上市期、节假日等特殊时期。通过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力打击违法行为,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维护农民利益,为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农业部法制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农业行政执法教程[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宁国市;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43-02

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构成宁国市特殊地理环境,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农产品生产水平不平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至今10a了,10a来宁国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的农产品监管要求,但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容乐观。笔者从事农产品监管多年,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宁国市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有待加强 今年年初笔者对宁国市19个乡镇、办事处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知道《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不多,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更少,而且基层越偏远的山区人们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越淡薄,偏远山区农民很少接受培训,农产品种植技术落后,多数农民凭经验种植,农民在食用农产品上盲目使用{毒限用农药时有发生。因此,急需要加强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

1.2 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宁国市从县级市到乡镇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有专业执法人员。宁国市(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设备已基本完备,配有专业技术人员,能正常开展工作。乡镇监管站在2012年宁国市编办已下文成立,文件要求至少2名监管员从乡镇的植保、畜牧岗位人员调入,大多数乡镇2名监管员已到位,但仍有一部分乡镇没有或只有1名监管员,还是兼职,以应付上面检查、考核,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难开展。农产品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必要手段,宁国市乡镇虽然有检测室,但绝大部分检测室无检测设备不够配套、无检测技术人员、无监管经费,不能满足基层农产品日常监管需要,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急需改善。

1.3 乡镇基层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急需要加强 一方面乡镇基层监管部门由于人员少、监管水平落后,没有执法车辆,很难完成对偏远乡村的日常监管;另一方面乡镇基层农产品生产规模小而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老化,农产品生产主体自律能力差,种植水平落后,生产无记录,监管难度大。乡镇基层源头监管盲区多,基层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急需要加强。

2 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建议

针对宁国市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结合宁国市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及监管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2.1 加大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抓好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3.15”、食品安全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大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和深度,由街道延伸到村、村民组直至农户,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手册和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常识,在人口密集村庄或社区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资料;结合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送到田间地头,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技能。通过宣传培训,在基层营造人人讲质量安全的氛围。

2.2 完善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目前我市已建立市农产品质量监管局、区域服务中心、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村级协管四级管理网络。2014年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行属地管理并纳入乡镇年终目标考核,考核细则明确要求基层成立监管机构,配备检测室及速测设备,乡村明确监管员和协管员,并且要有工作经费。强化对乡镇考核,落实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障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2.3 大力推进乡镇基层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一是加大基层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主体,推进基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园、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建设。聘请农业院校教授、农业技术部门专家到基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扩大标准化覆盖面和普及率。二是发展规模化生产,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乡镇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以规模化、组织化来保障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落实,确保源头农产品质量安全。

2.4 加强乡镇基层农产品生产源头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4.1 建立乡镇基层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 乡镇监管站要结合辖区内农产品生产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督促农产品生产者健全农产品生产记录,并对上市产品及时抽样检测,以保证合格的农产品准出。学习借鉴上海等大城市农产品准出经验,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生产单位为重点,开展乡镇基层农产品基地准出试点,为基层农产品产地准出提供经验。

2.4.2 开展基层农产品抽样检测 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加强源头监管,开展对源头生产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至关重要。建议县级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使基层农产品监管站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通过监测,科学地反映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以预警,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整改和依法处理。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提高基层监管工作效率。

篇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三、《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

工作原则

按照《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当地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和指导下,根据职责分工,依法开展工作。

一、分级管理、分级响应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响应。

二、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按照“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落实各自的职责。

三、科学决策、依法应急

采用先进技术,实行民主决策,依法规范程序,确保事故处置的科学、有效。

四、加强监测、群防群控

坚持群防群控,加强日常检测,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可能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五、及时反应、快速行动

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要作出快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控制事态发展,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做好善后处理及整改督查。

事故分级

按照《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分级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相应分为四级。

一、特别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Ⅰ级)

(一)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2个以上省份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二)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水平的;

(三)发生跨境(香港、澳门、台湾)、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四)国务院认为需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

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Ⅱ级)

(一)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市(地)级行政区域的;

(二)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

(三)造成10人以上死亡病例的;

(四)省级人民政府认定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Ⅲ级)

(一)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市(地)级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给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二)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

(三)市(地)级人民政府认定的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四、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Ⅳ级)

(一)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县级行政区域2个以上乡镇,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二)造成伤害人数30―90人,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三)县级人民政府认定的一般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组织体系

一、吉林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根据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要求和工作需要,启动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一)职责:在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1.协助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3.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相关技术鉴定工作;

4.根据需要事故的重要信息;

5.审议批准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应急处理工作报告等。

(二)总指挥: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担任。

(三)成员单位:根据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性质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确定,主要有:省农委办公室、市场信息处、发展计划处、财务处、科技教育处、农业处、农机处、农垦处、乡镇企业处、监察室,以及事故发生地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机构图见附件一)。

相关部门职责如下:

1.办公室:负责制定信息方案及对外口径,组织、协调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信息、汇总和报送等工作。

2.市场信息处:负责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落实该办公室各项职责;拟定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收集信息,分析动态等工作。

3.发展计划处:负责协调相关处室编制事故应急处置所需固定资产的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发改委追加应急处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

4.财务处:负责事故应急处置资金保障及管理。

5.科技教育处:负责应急处置教育培训的归口管理,将应急处置相关知识作为农民培训的内容加以落实。

6.农业处:负责组织与种植业领域农药残留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7.农机处:负责组织涉及农业机械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农业机械造成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8.农垦处:负责组织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9.乡镇企业处:负责组织与加工食品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0.监察室:负责对政府公务员和政府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在造成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以及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失职、渎职等违纪行为的调查、督查督办,并依法依纪提出处理建议或作出处分决定。

二、吉林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

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启动后,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立即启动。

(一)职责

1.贯彻落实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2.检查督促各地区、委各处(室)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控制事故,防治蔓延扩大;

3.研究协调解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必要时决定采取有关控制措施;

4.向省政府、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报告、通报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5.为新闻机构提供事故有关信息,必要时接受媒体的专访;

6.完成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二)主任与副主任

1.主任: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市场信息处处长担任;

2.副主任:由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农委办公室、市场信息处、发展计划处、财务处、科技教育处、农业处、农机处、农垦处、乡镇企业处、监察室主管处长(主任),以及事故发生地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管负责人担任(见附件二)。

(三)联络员、联系人

1.各成员单位设联系员(见附件二)。

2.各市(州)农业主管部门设联络员、联系人,联络员由主管负责人担任,联系人由主管科室负责人担任。

3.吉林省受理举报电话:0431-88906017。

4.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486号;邮编 130051;

电话(传真):0431-88906017 82711364。

三、应急处置工作小组

吉林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各工作小组及其成员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按要求履行职责,及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并随时将处理情况报告给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将有关事故以及处理情况及时报告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一)事故调查组

1.组成: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环节,明确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农业处、农机处、农垦处、乡企处等部门负责或其中一个部门牵头负责。监察室视情况参与对重大事故的调查。同时,根据需要成立专家咨询组,协助调查事故(专家库见附件三)。

2.职责: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做出调查结论,组织协调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实施应急处置工作,监督相应措施的落实,评估事故影响,提出事故防范意见。专家咨询组负责为事故处置提供技术帮助,综合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和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及造成的危害,为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提供参考。

(二)事故处理组

1.组成:由事故发生环节的具体监管职能部门为主负责。

2.职责:依法实施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监督召回有毒有害农产品,严格控制流通渠道,及时移送相关案件,依法追究责任人责任。

(三)综合组

1.组成:由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吉林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的规定,根据事故的类别等情况确定具体成员。

2.职责:迅速制定信息方案,及时采用适当方式组织信息。在发生可能产生国际影响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涉外事件时,及时组织对外,并视情况通过有关部门向我驻外有关使领馆、港澳台地区通报情况。负责受理事故发生地现场的记者采访申请和管理工作。负责互联网有关信息的管理和指导。

运行体系

一、监测、预警、报告、举报、通报

(一)监测与预警

吉林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省农委市场信息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归口管理和监督检查。各相关处室和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等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吉林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告制度,及时有关农产品农药残留等质量安全监测信息。

各有关处室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高风险农产品种养殖过程的质量安全日常监管。

(二)报告

吉林省建立健全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包括信息报告和通报,以及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信息采集和报送等。

1.责任报告单位和人员

(1)农产品种植、养殖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院所;

(3)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单位;

(4)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5)消费者;

(6)其他单位和个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不得瞒报、迟报、慌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2.报告程序

遵循从下至上逐级报告原则,允许越级上报。鼓励其他单位和个人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向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对口处室报告。

(1)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控制措施,及时向所在地乡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收到报告的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2)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3)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向省农委报告。

(4)省农委各处室在接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程序向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并及时通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报告要求

(1)初次报告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死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2)阶段报告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必要时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3)总结报告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事故处理后10日内做出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包括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三)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省农委举报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隐患,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单位、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监管职责的行为。

省农委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对举报事项的调查处理工作。

(四)通报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之间应当及时通报。

1.通报范围和方式

(1)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可能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风险信息报送省农委。根据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危险源监控信息,对可能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险情,省农委应当及时通报有关市(地)级人民政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必要时上报省人民政府。同时,视情况向社会及时通报,避免风险和危害范围进一步扩大。

(2)省农委接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及时与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沟通情况;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相关地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加强预警预防工作。同时,应当立即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

2.特殊通报

涉及港、澳、台地区人员或者外国公民,或者事故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者有关国家通报时,经省人民政府或省应急指挥部批准,由省农委及时通报省港澳办、台办或省外办,有关部门按照相关预案实施。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

(一)分级响应

按照《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分四级,特别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Ⅰ级)由国家应急指挥部或办公室组织实施;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Ⅱ级)、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Ⅲ级)、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Ⅳ级)行动的组织实施由省及地方人民政府决定。

(1)响应的升级:当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随时间发展进一步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并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情况复杂难以控制时,应当上报省应急指挥部审定,及时提升预警和反应级别;

(2)响应的降级:对事故危害已迅速消除,并不会进一步扩散的,应当上报省应急指挥部审定,相应降低反应级别或撤消预警。

(二)指挥协调

1.吉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

按照省应急指挥部或办公室的部署和要求,启动吉林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协调指挥应急处置行动。

2.吉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

协调省农委有关处室向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提出应急处置重大事项决策建议;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加、指导现场应急处置指挥工作;协调、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及时向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应急处置行动的进展情况;指导对受威胁的周边环境的监控工作,确定重点保护区域。

(三)紧急处置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力量。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发生事故的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事态出现急剧恶化的情况时,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制定紧急处置方案,依法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跨省(区、市)、跨领域、影响严重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紧急处置方案,按照《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实施。

(四)响应的终结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终结,应急处置队伍撤离现场。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现场检测评价确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批准宣布应急响应结束。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汇总之后的应急处理工作情况报告,可向有关部门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和建议。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单位、责任单位的整改工作进行监督,及时跟踪处理情况,随时通报处理结果。

三、后期处理

(一)善后处理

省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处置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陪工作。

造成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二)责任追究

对在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通报、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提出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的建议。

省农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对整改和善后处理进行监督。

(三)总结报告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应当及时总结分析应急处置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报送吉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抄送省农委各相关处室。省农委根据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提交的应急处置总结报告,组织研究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措施。

四、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省农委建立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专项信息报告系统,由吉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承担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

(二)技术保障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当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或者其他单位的委托,承担任务的检测机构应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测,为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定性提供依据。

(三)物资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应急处置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四)演习演练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形式,组织开展突发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演习演练。

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预案,统一组织突发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演习演练。

有关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本单位的应急处置演习演练。

(五)宣教培训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广大消费者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和责任意识,正确引导消费。

篇10

摘 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因此,对于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检测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这些问题提出了不断完善和改进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和相关体系,加强相关的法制规范建设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36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其中,农产品不仅包括了我们食用最为广泛的五谷杂粮,还囊括了水果生蔬、肉食等多方面的食材。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下,市场上不断出现了“催熟的水果”、“假牛肉”等问题食物。基于此,人们越来越需要加强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甚至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来监管农产品从田地一直到餐桌的整个流程,以此来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

1 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相关的检测人员和技术

目前,专门从事农产品检测的人员并不多,大多数技术人员主要是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并非专业的技术检测人员。除此之外,他们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也不是很齐全,很多实验室和设备都以明显过时,由此得到的检测结果也就更加不具有参考性了。然而,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农产品涌入市场,这就往往会导致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农产品不能满足食用标准,给人们的食用卫生带来隐患。

1.2 未形成健全的检测体系

根据目前统计的情况来看,除了一些中心大城市之外,其它的中小城市尤其是下面的县级市,并没有在最根源的村镇一级设置相应的农产品检测点。不仅如此,对于相应的农产品基地以及一些超市等销售地点的农产品检测基本上是空白的。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和鲜活性很强,因此在流通过程中经常会加大农产品损坏的风险。若不形成健全的检测网络体系,往往会导致许多农产品脱离检测直接进入到了市场。

2 改进的建议

2.1 加强技术改进和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这一点,要引M过硬的检测仪器和设备,这些是保障技术能够实现有效应用的基础,比如一些微生物检测的指标需要用到显微镜、无菌操作室等平台。检测技术方面一定要按照国家标准来严格选定和执行,对于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规定标准,比如橙子等水果来说,其指标就是农药残留及其它一些食品添加剂等,而大米的检测指标主要就是一些真菌霉素和重金属元素污染等。在检测人员的建设方面,要建设一支核心技术队伍,该队伍可以作为支撑队伍,来对于整个技术问题进行统筹,对其它的队伍进行指导和辅助。在各级应该建立各自的技术队伍和监管队伍,值得一提的是,在监管是一定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检验检测人员,组成横向加纵向的检测队伍网,争取实现全方位的质量检测保障。

2.2 完善检测体系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是离不开科学的检测体系的,科学的检测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由于农产品的流动性强,因此需要各级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这就包括了农产、工商、食品等多个部门的相互协作,要求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层层落实到各个单位和责任人,精心组织,切实将监管工作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3 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及监督

安全生产不仅要常放在心中,还要落实到具体生产中去。只有真正把安全监督重视起来,才能够确保生产的安全、有序进行。针对农产品生产种植可能存在的问题,农业等有关技术部门要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工作,促进种植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农产品质量在源头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效果。

3 结语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是利国利民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从整体来看,想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逐渐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检测体系基础上,不断提升相关的监测技术和设备以及相关监测人员的技能,并且增强普通消费者和各级销售者的法律意识。然而,在现实情况下,想要做到并实现以上几点,仍然仍重而道远,需要各级部门和人员对症下药、相互协作、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松,钱永忠,王为民,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现状与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1):50-52.

[2]章力建,胡育骄.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5):60-63,111.